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的各种资产是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管好、用好事业资产,提高事业资产综合使用效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笔者认为,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非常重要。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庞大,种类繁多,许多设备价格昂贵,资产的管理责任重大。但长期以来,不少单位的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意识淡薄,认为资产管理工作无所谓,做好做坏一个样。因为不少事业单位资产依靠财政投资,不计成本,不提折旧,管理体制上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不少单位只关心对本部门的新购设备投资有多少,而对设备购入后的使用、维护、保养却很少关心,损坏和丢失无人追究,普遍存在“重资产购置,忽视资产管理”的现象,造成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资产产权不清。虽然组织过多次大规模的清产核资,但仍出现前清后乱的现象,管住了存量、未管住增量,以致分布在资产使用间接人资产总量是多少、在用资产有多少、可调配闲置资产有多少、资产的结构情况、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不能一目了然,无法为资产配置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就资产使用单位而言,主观上存在“重购轻管”的思想,不及时登记盘点新增和减少的资产,不能准确地在账面反映资产变动情况,造成家底不清;客观上有些资产难以掌握其变化情况。

(三)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上的随意性。由于不少单位的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意识淡薄,对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到位,资产处置上就很有可能表现为随意性。笔者经过对一些单位的调查,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上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一些单位擅自出让固定资产:一是未经批准,越权处置;二是未经评估,价值偏低;三是未经拍卖,内部交易;四是坐收坐支,逃避监督。这些违规处置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甚至成为引发腐败的温床。

(四)缺少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笔者认为,不少事业单位缺少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由于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加之资产管理机构改革调整等原因,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也逐步弱化,导致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基础工作不规范,没有实行责任制,实物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现象;二是资产购买、验收、使用手续不完备,“公购私用”现象突出,个别工作人员以工作名义长期占用或借用单位购买的贵重物品(车辆、相机、电脑等)和办公用具等低值易耗品;三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大多数单位没有对所拥有的商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没有进行入账处理,低价转让或无偿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一些单位不经批准,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擅自低价出售和处置国有资产。

(五)会计核算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日常活动,必然引起固定资产的损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提取的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单位固定资产的修购或购置,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并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的维修费和更新改造费中列支后转入的以及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形成的。但是,事业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多少与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也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是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来核算的,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电话机、简易木器具等办公设施,这类物品的价值只能是越来越低,且这类物品易损易坏,更换比较频繁,且核算的工作量较大。故笔者认为,最好能适当提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同时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如果一次性购进批量的这类物品,可在一定期限内分次摊销;如果零星购进这类物品时,可直接列支。这样也更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管理。

二、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思考

(一)提高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一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加大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二要搞好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等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摸清财物“家底”;三要加强国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做到账、卡、物、证、表相统一;四要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定额,促进存量资产的整合、调剂与共享共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体制。首先,各级事业单位应建立与完善资产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其次,各单位应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相关法规,规范管理职能,形成科学、合理、优化、公正、高效的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各管理环节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逐步建立起高效运作的资产管理框架,真正体现管钱、管账、管物相统一。同时,借鉴经营性资产的成本与效益原则,按照“国有资产资本化,存量资产货币化,资产运作市场化,最终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要求,建立起“产权集中、配置合理、处置规范、收益统管”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新机制。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合理地从事经营活动,充分挖掘资产潜力、盘活资产存量、拓宽融资渠道。

篇2

近年审计和“小金库”专项治理中披露的国有资产管理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对外投资不规范、擅自处置资产等问题在50多个农业事业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构和制度缺失

基本上每个事业单位都有这种情况,是当前所有事业单位管理的通病,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缺乏资产管理的相关意识,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管理重视不够,未把资产管理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管理基础薄弱,职责界定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应的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不到位,个别单位资产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资产,多数挂靠在办公室等部门,由办公室人员兼任,个别单位资产管理由财务部门管理。

(二)资产管理不善,形成账外资产,造成资产流失

1.资产账、财务账不一致

实务中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不善,资产总账、明细账、设置不规范,登记不及时;新增、处置的资产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和审批,相应资产资料不齐全;资产对账不及时,部分单位自成立后一直未进行盘点,究竟有多少资产说不清,资产如何流失说不清,出现无人负责的事实。

2.未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擅自处置、违规出租出借资产

例如2007年、2008年审计署审计报告公告中提到某科研单位将未经批准其办公楼一层及地下室共2130平方米与民营公司合作经营;2007年某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将办公楼等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取得租金收入83.07万元,用于补充人员经费;某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将办公楼等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取得租金收入151万元,用于补充人员经费。2008年,某事业单位擅自将自有的某大厦12321平方米对外出租。

3.管理不善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1)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中,部分单位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缺少明确合理的责任分工,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联系,导致无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投资企业不在事业账中体现,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对被投资企业重大事项不知情、重要信息不了解导致无法行使股东权利,造成管理失控;对外投资中未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报批,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导致事业单位投资损失,甚至承担连带责任;利用被投资单位转移事业单位职能和财政资金,架空事业单位,低价转让国有产权等行为形成账外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基建项目形成的资产

由于部分农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基建项目购置的资产在领用交接、环节不办理相关手续或相关手续简单,不注意保存相关资产交接的档案。同时有的基建项目属于跨年度项目,项目竣工验收及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可能发生于项目实施的几年后。因此基建项目尚未竣工验收,资产实物已经毁损或丢失;项目竣工后转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能是“纸上谈兵”,发生资产流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流动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财务风险

流动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使用现金交易、大额现金交易频繁,多次被审计提出;往来款项中,借出资金挂账时间较长,有的人员已经调离或离退休,个人借款没有归还;不及时同银行对账,存在大额未达账项,不按月编制余额调节表;对于往来账项冲转随意尤其是债权不及时清理,形成长期挂账,形成呆账、死账;对外经营中,对经营业务资金控制权下放,过多的依靠中介单位如会议公司、咨询公司、协办单位;提前列支会议费、培训费,以各种形式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等;以上行为,导致资产不实,形成损失,存在着重大的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

(四)资产配置不均衡,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资产配置标准不统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事业单位之间国有资产占有数量不均衡,由于资产的购建各单位自己负责,跨单位资产配置很难操作,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从而导致各单位之间占有资产更加失衡,有的单位占用资产较多,但却未充分利用,导致资产闲置或很少使用,从而占用和浪费资金。同时部分资产只用不注重保养维护,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过大,资产寿命缩短,提前报废;有的单位却因经费不法满足其正常运转,影响事业的正常运转。资产闲置、浪费和重复购置严重主要是由于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存在赶超消费、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高配置、攀比心理强等意识。

(五)缺乏有效监督,形成账外资产

1.基建项目形成的资产交接不畅,形成账外资产

农业事业单位大部分账外资产是基建项目形成的资产,在农业事业单位账外资产中占较大比例。一些单位可能认为基建项目竣工验收了,这个项目就结束了。其实不然,竣工验收后一定要报批竣工财务决算,只有竣工财务决算批复了,才代表这个项目的终结,才能将基建项目的资产交入事业单位资产账,但很多单位都忽视了这个环节;有的单位认为可能考虑到基建项目结余资金未用完或者项目超概算,而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和财务决算,导致在基建账上形成长期挂账,游离于事业资产账外;有的单位基建账已经核销,形成了资产,但在单位事业账并未反映,未能及时纳入监管范围,形成账外资产。

2.大量土地资产长期游离于资产监管范围之外

这种情况在有土地的事业单位表现比较明显,因为原来的很多土地都是通过政府划拨而来,因为没有评估价值,因而就没有入账。在2006年资产清查中,对发现的这种情况,各单位根据相关要求以一元的价值入了资产账。另外,有些单位不着急办理土地的使用权证,造成了有的土地被别的单位占用了,长期追不回来,甚至已经拿不回来了,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

(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保值增值考核工作本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体系相对单一

农业部现有指标体系来源于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虽然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和资源占有情况不同进行分类设计。

2.保值增值任务的考核办法还存在一些不足

在确定保值增值任务指标方面,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在考核保值增值任务的完成情况方面,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科学。

3.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行的保值增值办法中虽然明确了激励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有的规定因客观因素没有落实到实处,影响了各单位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

随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已受到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如何用好、管好、盘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盘活国有资产总量,增加总量,加大新时期农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力度,掌握资产的分布状况,才能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使用效率。

(一)建立健全农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

严格按照农业部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规范运作的农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做好账务清理、资产清查、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各项工作,保证清理工作结果的真实、可靠;进一步做好资产清查登记、统计及资料收集、完善建档等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对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农业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结合实际设置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切实保证并不断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实现信息资源整合

农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在当前所用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同时将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同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账务等系统进行整合,农业事业单位之间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国有资产在农业部内达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目的。

(四)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考核体系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应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纳入到农业部干部考评体系。由农业部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所属事业单位年度每年年初同各事业单位负责人签订经济责任目标合同,并实施考核。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该指标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的干部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效益评价。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可见,相对于企业的2000元以上的确认标准来说,事业单位的确认标准较低。由于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较低,使得设备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存放分散,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损失风险,因此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与完整性,更要保证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率。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投资的政策性导向,缺乏对投资风险控制的机制。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投资方面更多的来自于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等政策性为指导。由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尚未成熟,相关的配套及市场尚处于发育状态,因此,投资的风险必然存在。.

2.存量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对资产的使用效率的考评控制。由于资产的购置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资金或地方政府配套和政策性发展基金购置的,使得资产的来源具有无偿性,因此缺乏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从而导致各业务部门对资产进行“占有式”的管理,使得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之间的调剂,

3.由于职能部门的协作性差,缺乏对固定资产业务流程的控制,使得账实不符。由于职能部门的官僚作风的存在,使得部门之间的协作性较差;同时,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的流程控制,资产无法及时入账或调账,使得在固定资产相关信息比对的过程中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

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财政部于2007年开展了事业单位资产清查与资产核实的工作,为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为了进一步规范国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财政部又相继颁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建立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机制与程序

作为事业单位,在承担公共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必须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投资相关的高新技术行业领域时,应建立规范的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评审、决策、实施、跟踪、投资处置、验收等环节的控制,严格控制投资与运营风险。必要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目标、建设规模、资金来源、投资风险、投资资产保全措施与资金可回收期、收益等作出评价,然后对可研报告进行独立的评估。

2.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考评机制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适当的机制引导资源更为合理的进行配置?究其原因,应从过去单纯的以任务完成率、利润增长率、成本、预算完成率等财务软性指标来对业务部门进行考核来进行业绩评价,却忽视了财务指标以外的相关事项,包括部门在完成任务占用的投资额度、资产、人员等硬性的指标。因此,必须强化相关实物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建立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考评机制,避免因为资产的无偿使用或低成本而忽视的其效率因素的存在。

3.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措施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各项经济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以往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了,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许多的问题。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们所追求的,并且要根据实际所需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这样事业单位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一)管理力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都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普遍认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是由国家下拨的,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向上级申请就可以轻易的得到,不需要太过高的要求。致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上常常出现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这也是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当的原因之一。最后会因为不适当的资金管理造成事业单位的损失。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中,他们仅仅是对单位资金进行简单的记录,并没有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更严重的问题是,有些事业单位的部分资金没有经过审批就直接支出,这类情况常常成为某些不良人员用以谋取私利的途径,再加上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监督管理,对于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不了解,容易导致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失。因为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所以当期进行资产管理时就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二)不合理的财政资源配置

我国事业单位在财政资源的配置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直接表现为事业单位的许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个统一配置的标准规范。正因如此,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资源配置时不能够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更有一些事业单位盲目的追求高配置而忽视了配置的实用性。一方面,没有树立节约的经营概念;对于单位仍可使用的设备随意的进行更换。另一方面,没有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一定上造成了单位资源的浪费。另外,在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资源配置上也缺乏制度性的规范标准要求。因此经常造成一些急需资源配置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资源需求;而另外的一些事业单位与此正好相反,有大量的闲置资源。不合理的财政资源配置严重的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这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三)不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因为会计工作的不到位造成资产管理的滞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缺乏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从目前的大多章程与规范分析,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匮乏,在采购、使用、处理上没有明确的划分相应的职责,操作程序不完整。而且,管理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的进行账目记录,缺乏资产核算和有效管理。第二,在这个问题上,会计部门没有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没有很好的完成。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措施

(一)加强管理人员资产管理认识,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没有做好,跟其中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加强管理人员资产管理认识,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者在管理时,应该以宏观的角度考虑资产管理,应该在单位实际的工作情况对管理环节、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改进完善。确保管理者时刻以负责、认真的态度完成工作。无论是哪种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应该对会计人员定期的进行培训。主要包括:第一,更新思想观念及管理理念,不能用之前的管理理念来管理现有的工作。第二,加强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培训,促进单位整体的能力上升。

(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事业单位来说,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的作用是巨大的。要想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就应该先完善其资产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健全管理制度。也就是制定全面的条文规定。第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注意职责的划分,明确落实各个部门的责任。突显领导、会计部门等的职责及其管理范围,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责任风险。第三,将环节化处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出详细规定,使管理工作更加的具体化。

(三)管理方式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所以,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也应该进行信息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建立固定的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这样可以有效的监督管控固定资产,同时也加强了单位中各个部门的交流沟通。另外,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可以实现实时核算、有效管理的目的,减少了单位人力资源的使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结语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资产管理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在经过改进完善后资产管理工作可以做得更加的好;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作者:张琳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篇5

(一)地勘事业单位内部问题繁多

1.管理体制机制不尽完善与规范。因管理体制及部门交叉等种种原因,制度的建立尚未能具体到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我国由于历史问题较为繁多,在地勘事业单位成立初期可能存在许多政府无偿行为,这些行为没有明确记录在资产价值之中,并缺乏有效资产管理。而且地勘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相对复杂性与特殊性,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在会计准则下无法进行正常资产管理与核算。2.经营管理不善。由于地勘事业单位属于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普遍存在一种无法融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之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缺乏积极向上的管理体制,在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混乱,并且管理职能划分不明显,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丝毫起不到作用。且现有的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严重滞后,自有资金购置资产未全面纳入资产编制计划,而资产购置计划的编制和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有机结合,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3.投资决策的失误。地勘事业单位目前存在国有资产减值流失的重大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便是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投资决策的失误。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经营工作时,由于部分部门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对相关项目投资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使得许多经营项目缺乏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撑,进而造成地勘事业单位面临资产亏损,形成财务风险。

(二)地勘事业单位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恶化的今天,其内部原因我们可以有效进行改革与把握,但是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良的外部原因则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环境下,地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很多地勘事业单位在经营与管理模式中严重落后于同期市场企业,这种落后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必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与减值,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措施

(一)改进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

1.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的主题明确。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包括地勘单位所占用、使用的并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比如地勘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等都属于国有资产范围。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委托部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责任进行国有资产合理管理与资产经营状况分析。所以,在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责任制度下,一定要明确一点的便是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责任主体与管理目的,强化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资产内部控制机制,其目的便是利用自身管理方法,提升地勘事业单位经济运行能力与效率,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责任制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极大的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指标,第一便是财务方面,第二是非财务方面,在确保基础不变前提下,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纳入国有资产增值指标,利用运算与评价方法对地勘事业单位经营状况进行科学评价。这种科学、准确的科学评价体系,必将辅助国有资产管理走向健康发展,而且可合理监管到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相关部门,促进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为资产管理工作尽一份力。

(二)完善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1.加强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俗话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部管理如果不贯彻落实到位,那国有资产管理外表做的再好看也无济于事。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核机制主要包含单位内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在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时,要利用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远及近的审计方法,挖掘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与监督,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俗话说“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便是人才管理机制重要价值的体现。因此,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选拔尤为重要,其应具备优秀的职业操守、核心素养、经营头脑、高业务水平等高标准,只有一位高标准人才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会损失。所以,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保障地勘事业单位正常运转。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大力建设。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地勘事业单位也要随潮流发展,所以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更新和完善势在必行。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建立更庞大完善的大数据库,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预算编制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并对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与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上传到数据库中形成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工作效率上将大大提升,并可确保管理细节不出错,确保国有资产利用率得以强化,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提高自身经营能力

地勘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委托单位,其需要进行项目经营与发展,以此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而不论是独资或是投资,都需要对所经营项目进行多重分析与调研,以得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重复对此方案进行推敲、论证。在地勘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活动经营项目调查与论证基础之上,事业单位还应该强化对决策程序的认知,在实际决策议论过程中需要听从诸多方面给予的建议,并重点听从内部专家给予的相关建议。在地勘事业单位领导决策机制上应注重民主性,避免出现一人堂情况的出现,从而避免决策失误。其次便是地勘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从原有的资源性勘查向综合性勘查转变。地勘事业单位在平时经营活动中应强化自身技术服务,调整优化地质工作结构,创新地质工作手段,提高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在项目实施中应坚持节约思想,确保花费最少资源做到最大化成果,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关系,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

(四)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监管力度

在传统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制约,使得管理方法与管理思维落后,进而造成管理职能混乱情况的产生。而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强化与体系构建,需要在建立监督管理体制前提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平衡制约,从而互相配合监督,让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曝光在大众视野下,让资产管理活动不得不选择良性发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日常投资与运营工作。而在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之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在监督机制制约下进行日常工作的报告与核查,并将所查问题进行反馈,从而一级一级上报以此杜绝“个人英雄主义”所产生的失误。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大环境之下新常态要求地勘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自身强化与优化,以此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科学与合理。而在新常态下地勘事业单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机制,提升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能力,从而将目前地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一一消除,并积极实现国有资产趋于增值与保值的水平上,以此推动我国经济与资源发展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谈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当代经济,2011(22):71-72.

[2]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3(06):109-111.

篇6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维持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资金,一般情况下,是由国家政府所提供,在这些资产当中,固定资产所需占据的比例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要求来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资产清查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资产清查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资产清查当中,由于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规范,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资产管理不规范,虽然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有标准的资产管理标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仍旧存在有会计信息失真和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出现,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管理人员的更换,导致这些资产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清查;另外是对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一般情况下,国家会采用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投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资产处置方式较为随意的问题,对于资产的性质没有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导致资产使用的各种手续和评估过程不完整,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私自处理资产的现象出现;最后是行政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效率过低,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由于缺少标准的保值制度,使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过低,资产闲置、损失的情况经常发生。

2.缺少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当中,需要有配套的操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这样才能保证资产的高效使用,并且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减少资产流失,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其中对于资产的购置、使用和据此操作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会导致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不到位,在其中的关键环节上可能会出现没有标准可依的情况出现,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1.首先是严格对资产进行清查

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这就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来对资产进行清查。首先需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对资产进行审查,并且需要有监督人员来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另外,需要根据财政部出台的相关资产处理办法和标准,结合实际运行情况,来进行资产管理,保证账账符合、账物符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这样的改革,来盘活事业单位的资产,并且根据资产的种类,改变原先布局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过低的现象,从源头上减少资产的流失。

2.结合实际情况来对资产管理配套制度进行完善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7年1月,兵团在兵团财务局成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处,主要负责兵团本级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并指导全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监督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和事业单位所属的经济实体经营行为,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责;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财务)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障和促进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兵团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兵、师分级监管,行政和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和结构近10年来,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不仅拥有一大批办公用房、办公用具,而且大量地配备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仪器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的确立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经营性国有企业资产将逐步减弱,以后我国国有资产将主要以非经营性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形式存在,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从总量上来看,近几年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速也很快;从结构上来看,兵团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又以房屋建筑物居多。

二、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流失问题发生在资产管理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1)资产购置环节,资产购置过程缺乏规范、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等原因,造成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一些单位常常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2)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单位对人为造成的资产损失,不追究责任、不索赔损失,甚至擅自冲减资产账户。(3)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相当多单位不执行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有关规定,产权观念淡薄,把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随意变卖,擅自处置,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4)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在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流动资产管理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大量逾期借款,形成呆账、坏账,导致流动资产的流失。

(二)资产配置不公平由于缺乏公平合理、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加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各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之间比例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资产配置不公平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导致单位之间的盲目攀比,增加了财政(财务)负担。而一些资产配置较多的部门,利用闲置资产取得收益,向职工发放政策外津贴补贴,又造成部门之间收入分配不均衡。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1)部分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不高,办公用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现象较为普遍。(2)决策失误购置的设备资产无法使用,造成资产浪费。(3)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使用率低。(4)资产调剂困难,社会共享利用程度低。

(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基本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使用、各自为政形式,管资金和管资产相脱节,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造成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1)机构改革前,是财政部门管理财务、国资部门管理资产、占有单位管理使用,结果导致财政部门在核定资金分配时对部门和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情况不清楚,而国资部门对财政部门资产配置情况不了解。机构改革后,国资部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撤销,其职能并入财政部门,为实施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统一提供了条件。目前,财政部在行政政法司成立了行政资产处、在教科文司成立了事业资产处,但由于刚刚开展工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未达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统一,兵团也是如此。(2)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于不计成本、不计盈亏的非经营性资产,导致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占有、使用资产,忽视了资产与财务的统一管理,未建立有效的资产与财务管理责任制度。(3)随着财政(财务)改革的深入,各级财政(财务)部门逐步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管理等机构,尤其是全兵团都实行部门预算之后,一定程度上把住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人口”,但是财政(财务)部门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职能到位还不理想,对各部门、单位预算外收入悬殊的矛盾,尤其是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没有进行追踪问效,缺乏核定行政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的标准和办法,缺乏对单位资产的正常管理和处置约束。

(五)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通过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反映出的情况可以发现,许多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归口不统一,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多头管理,在资产处置环节又疏于管理。资产与财务管理相分离,管理者处置资产随意性较大,不履行报批手续,也不经过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导致账务处理混乱,账实不符。

(六)资产管理会计处理不当,账实不符具体表现为:(1)购建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或不入账,使资产游离在账外;无偿调入的国有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无法验证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2)该销账的资产不销账,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不处理,不办理申报审批手续,长期挂账。(3)凭据不足不能入账,如房屋建筑物建成后已经投入使用,因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或因没有办理土地证、房屋产权证,不能入账。(4)将购置的国有资产直接从费用中列支,不记入资产账: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置不完整或没有明细账,导致大量的账外资产。(5)行政事业单位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国有资产等活动中普遍存在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报请国资管理部门审批,多是双方协商私下交易等问题。

(七)存量资产不清,账外资产严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究竟是多少规模,如何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地分配一直是个模糊的问题。一些单位拼命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同时又大量闲置国有资产,资源浪费严重。一部分单位资产过多,另外一些单位却捉襟见肘,出现国有资产分配不均、配置不合理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只注重对资产盘亏的处置,往往忽视了对盘盈资产的处置,对盘盈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缺乏统一的办法,从而导致有些单位存在着大量的账外资产。

三、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弱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盈和损失多的原因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弱,这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取得财政(财务)拨款后,一些单位没有切实承担起与预算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的资产管理责任。财政(财务)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对这些单位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考核,年度审计和财务检查也疏于对资产占用、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状况的检查。

(二)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处罚严肃性不够在工作执法的过程中,对部门单位不进行申报、先行调拨和处置资产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处罚的严肃性不够,客观上削弱了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管理者的制约。

(三)资产利用的社会化程度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在资产配置上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资产浪费现象严重。这也正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进,购入过多、过滥,投资不断增加,而国家拨付的行政经费和事业费一增再增,存量资产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建议

(一)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推动资产规范化管理要坚持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管理模式,逐步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畅销机制奠定基础。兵团各级财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依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兵团近些年来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规体系,弥补资产管理中的制度空白,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要重点研究制定兵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办法、资产使用办法、资产处置收入管理办法、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要积极研究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费用标准,探索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目前,兵团已先后出台的制度办法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正在积极研究出台的制度办法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二)积极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的有机结合要认真研究探索资产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将资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紧紧抓住资产配置环节,研究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进一步推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使预算资金分配更加规范公平,资产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三)建立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以强大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借助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的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建立行政事业资产数据库。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政事业单位资产从“人口”到“出口”的动态管理,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四)扎实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财政(财务)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目前,兵团行政事业资产规模不小,资产总体短缺与局部过剩的现象并存。从部门和有些单位的实践来看,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进资源整合和资产共享共用工作。

篇8

一、必要性分析

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事关事业单位正常社会事务的有序运转。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基础,加强管理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二是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为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分流、精简机构、一些服务性经营性事业单位将分离出来,由此而带来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三是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二、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是存在账外资产现象。当前,事业单位帐外资产现象较为普遍。所谓帐外资产,就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整到单位账户的资产,因而不能对其统一核算、计量、监督,极易造成舞弊现象和资产流失。二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松散是当前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单位重视采购环节、轻视管理流程。有些单位仍存在帐外资产现象,不能够按时按规定将资产入账,或者入账后在管理中不能及时跟进,没有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产盘点。不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设备使用过程中也是违规操作,磨损严重。在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先售出再通过招投标走过场,严重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长时间以来,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所占用的资产与承担的社会事务不协调,资产配置极其不合理。例如部分医院承担着全市或全省的医疗研究任务,但是设备不能满足日常门诊量的需要,部分医院门诊量非常小,但是设备齐全,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四是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目前事业单位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缺乏规范管理,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向企业经营性资产转化过程中,常因相关制度的缺失而滋生腐败,为个人和小团伙利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收;五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未健全,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制度,现实情况下,制度并不缺失,而是缺乏相应的制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非常常见。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建议

1.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盘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激活使用效能,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强化政府授权管理并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授权,事业单位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接收、引进、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保障其安全。通过引进市场化操作的尝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实现集约化集中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鼓励与促进资产占用单位通过资产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及时将闲置资产转化成有效资源。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转变政府职能,专心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本着“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集中调剂、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资产管理的趋势,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开发普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资产情况,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决算提供基础数据,为单位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也有助于通过对资产数据提取并分析、掌握数据存栏量变量并以此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国有资产的利用最大化。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装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程度较高。但相较于普及程度,事业单位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切实发挥信息化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系统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效率,来推动有效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集约化利用和层次化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使用及管理的阳光操作,进一步减少非客观因素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并以此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监管,提高监督检查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国有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国有资产最大化利用。

3.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强化监督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这极大影响了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产生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除加强审计等外部监督管理之外,事业单位自身也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切实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尤其应重视预算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国有资产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来实现资产源头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在考虑购置资产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单位资产的存量状况及使用效率,切实结合本单位需要编制预算。通过资产存量与需求的合理匹配,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并以此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杜绝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现象发生。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篇9

【关键词】资产管理;资产配置;处置收入;有偿收入

近日,为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财政部公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公布实施,为促进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此引发了也笔者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再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尤其是自2006年7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作仍很薄弱;资产配置效率不高,存在超编、超标现象;资产使用效率较低,还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资产使用缺乏有效监督,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对非经营性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较弱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监督管理不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资产状况不清、账实不符、资产闲置浪费甚至流失等情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帐无物;二是有物无帐;三是帐实不符,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和不同程度的资产流失。因此,清产核资是资产管理的首要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清查资产、界定权属、重估价值、核实存量、登记产权、建章立制。根据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目前各级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三级管理: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接受委托的各相关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为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盘点资产积极性,参照该管理体制,逐层落实清查责任人,各级责任人必须认真对所属资产进行彻底清查。

根据资产资源盘点核实后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分类台帐;并做好产权登记工作,建立产权档案体系,对资产产权实行动态监管。详细登记每项资产、资源的数量、价值和当前的管理使用情况,必须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单位购入资产后,资产管理人员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保管人员登记保管台账,并设置保管卡片。资产验收入库以后,财务人员根据资产入库单和发票才能登记资产明细分类账。同时务必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每年年度终了,对所有资产进行一次清理核查,盘点过程中应坚持查对实物,核对账物卡。如有盘亏或盘盈,应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处理并及时调整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账。二是坚持资产使用年限和寿命,根据国家对产品寿命年限进行报废和更新,不能随意报废,避免有新产品就报废的现象。只有这样,家底清了、账物相符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提高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和业务性强的工作。既要注意要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又要注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资产在各单位之间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非常普遍,这成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资产配置不公平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导致了单位之间的盲目攀比,大大增加了财政的负担。而一些资产配置较多的部门,利用闲置资产取得收益,向职工发放政策外津贴补贴,又造成部门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造成资产配置不公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配置审批不严或没有审批规定,缺乏全面的资产配置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资产配置标准和资产审批制度,通过增量调节存量,逐渐改变资产配置不公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各单位才能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通过预算控制,有利于单位的资产配置更科学合理,从而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公平合理。应按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配置资产。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配置规划,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避免重复配置。

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许多单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同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单位中存在的奢侈之风,导致有些单位对国有资产不珍惜、不爱护,甚至大手大脚、毫无节制。因此,必须规范资产日常使用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制度,调剂不同单位之间的余缺,推动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临时需要且能够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就不要重新配置;在质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与增量配置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应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研究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措施,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监管缺失是国有资产流失重要漏洞之一。如果监管漏洞不及时弥补,即便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也不可能自然闭合;如果监管严密,国有资产流失就能有效控制,只要监管存在漏洞,就会导致效率低下或浪费、以至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发生,从而进一步演变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黑洞。

为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责任,各单位应当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首先要把资产使用管理的具体任务分解到责任人,纳入单位领导、个人年度考核范围。其实要把相关责任明确写入责任书,并明确规定如果完不成某项任务,当事人要负怎样的责任,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加强资产使用管理的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引入利益制约机制,制定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考核办法。把建立管理制度、财产完好率、清查盘点次数等项目,定为每个单位努力完成的目标,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并采取结果通报或奖励先进的方式予以鞭策和鼓励。对违反财政法规行为的单位,特别是直接责任人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应本着违法必究的原则,严肃予以处理。

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资产清查数据建立起的台账,完整反映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以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管理;可将国有资产监管与审计监督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既可以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行为和过程实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又可以对某一类资产或某些资产管理活动专门进行的监督。

四、加强对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

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这两部分收入的管理,有助于维护政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单位必须严格履行国有资产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拨付。

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征缴,按照国家关于政府非税收入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和处置收入上缴义务,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时足额上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原来用于自行发放津贴补贴的部分,上缴财政专户后,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行政单位应当如实反映和缴纳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不得隐瞒、规避;不得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发放津贴补贴、福利和开支招待费等;不得以发放奖金、福利、承担费用等形式替代上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或者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统计报告制度和稽查制度,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资产处置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行为,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应当逐步创造条件由财政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制度,督促有关机构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防止国有资产收入流失。要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有效管理方式,通过进行社会招标和公开拍卖,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经营,盘活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有关招标、拍卖收入全额上缴同级国库,增加政府非税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将按照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进行管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必须全面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要确保全部推行银行代收制的管理重点到位和纪律执行的到位,做到令出法随,把有偿使用收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除上述以上四点内容以外,还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报表反映制度,使各单位的资产始终处于被监控状态;建立资产占用标准,对资产占用超标的单位,采取收费、单位间调剂、少拨运行维护费用等方法,真正把资产存量盘活;而且预算安排一定要与资产实际占用情况紧密结合,要鼓励节约,绝不能鼓励浪费;最后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益,需要按照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5号令)[Z].

篇10

(一)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政与非财政资金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顾名思义,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而开展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核心部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没有行政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在国家财政体制的深入改革下,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现阶段,由国家财政部门为大部分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经费支持,实际能获取全额拨款或者差额拨款的财政经费。这些单位的净资产主要涵盖了自身经营收入、财政拨款及外部捐赠,但在净资产管理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有效规范财政与非财政资金管理。一方面,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公益性,涵盖社会公共资源,依赖国家财政部门。财政的专项资金是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而事业单位实践发展中未全面普及“分类管理、专款专用、统一决算”的管理模式,经费支出浪费问题严重,缺乏严谨的支出管理。另一方面,以往中,一般的事业单位都认为结余就属于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两部分,这种情况下很难明确具体的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范畴,如此一来就造成净资产管理链条混乱不堪。

(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净资产界定和会计处理不够完善

企业性质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中得到体现,其是主要以特定社会群体为主的一种专业组织,不仅财源较为稳定,而且实际还发挥了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职能。为了使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更加的规范,国家正致力于调整改革其体制,想通过转企改制的方式促进其朝着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然而转企改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花费更长的时间,而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界定与位置问题。实际上,可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纳入到经济主体范畴来参加市场竞争,以此达到企业化的管理。不过,并非所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都能接受市场的永久考验,这主要是因为转制实践中没有明确界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范畴,并且在会计处理方面也缺乏一定的精确性。从现代企业制度中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单位转企改制中常见的通行做法就是经过不断的改制使单位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按《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净资产各项目的审计调整及资产评估调账,再全面落实关联的审批手续。

二、新会计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净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一)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

出于新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改动方面的要求考虑,事业单位应同时对现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予以更新,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一方面,新旧账套转换时,必须关注两者间的衔接性,全面了解掌握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增加或删除要求,这样就能够在旧账套中获取该科目信息,进而在相关要求下转换该科目余额。另外,新会计核算方法后期实践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有关要求对会计信息系统加以调整与改进,使其更加的健全完善,并且做好账目管理工作,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二)围绕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落实双线管理理念

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管理中最常见的一项问题就是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管理有待规范。新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区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特别的重视,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科目,如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同时对各科目的会计核算过程进行了有效规范。所以要求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围绕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落实双线管理理念,这是事业单位当前改革的核心方向。双线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以促进财政资金的顺利运行及规范管理;还应做好业务管理工作,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目标,确保经营的顺利性。树立双线管理理念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不得涉及单位的结余分配,以促进净资产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贯彻净资产保值增值理念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转企改制时没有健全净资产的界定及会计核算处理工作。所以实际进行转企改制时,单位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首先划分好净资产构成项目,然后分别开展转入、转出处理工作。事业单位还要据此构建并落实净资产保值增值理念,因为虽然我国政府加大了国有资产保值力度,但并未做到真正完整的净资产保全。当前随着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渐渐消除了财政拨款,在市场上可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事业单位现阶段必须面对的挑战,净资产的资源属性越来越明显。在这些情况下,要求事业单位始终以市场的角度为出发点,不断更新观念,全面贯彻净资产保值增值理念,在优化净资产过程的同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