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制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法制教育 德育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89-02

一、法制教育课程改革之必要性

(一)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刺痛社会大众的心灵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案件。

从这个年龄段来讲,他们应该是在学校接受初中、高中或者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是祖国和社会的希望。但是,有的未成年学生却走上偏差之路,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见证了学生们的奔放性格与学习热情,体会到了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创造力。然而,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涉世未深,只具有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就因为只限于“初步”,所以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容易因“近墨者黑”而沾染上不良习惯,有一些更走上了犯罪道路。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校园内外,吸烟、酗酒的学生数量不是少数;驾驶摩托车时(当然是无证驾驶),不戴安全头盔,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更有甚者,一辆摩托车上载着数人,在马路上肆无忌惮、旁若无人地超速行驶,让人触目惊心;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居然在没有小汽车驾驶执照的情况下,也驾驶汽车上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看课外书,玩手机,甚至顶撞教师,校园内的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且造成人身伤害的不在少数。而近年来,各类媒体也在关注、报道、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与特点。

在中国法院网上登载的扶民、汪同瑛的《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一文中谈到:“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法律图书馆网站上的统计数字表明:“以前未成年人作案的高峰年龄为16至18岁,而近几年则为14到16岁。从2000年到2007年,广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犯罪手段成人化、团伙化、智能化。”谢昌逵先生在他的《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一书中,也谈到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不断上升,低龄化的趋势。[1]这一出现在未成年人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现象刺痛了社会的心灵。

(二)学校德育遭遇的“瓶颈”问题

诚然,未成年人犯罪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各类学校也因此而加强了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例如,在中学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很丰富,而有关法律的内容只有零星分布。但是,笔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曾亲身体验过,也和多位教师交流、探讨过这样的现象: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满不在乎、不屑一顾。相反,他们也能够滔滔不绝地说出一番本应该由教师说出的话语。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不要再说了,那些我们都知道。不就是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对得起父母吗?”家长也反映说,现在的孩子对说教很反感,总嫌家长罗嗦。

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道德的教育与养成是一种长期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对一些思想比较偏激、屡教不改的未成年学生,德育似乎显得苍白无力,而他们很有可能是未成年犯罪的“后备军”。这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加强了德育;而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仍在上升。

(三)法制教育相关内容仍存在调整的空间

1.《法律基础知识》《中国历史》教科书法律史内容的缺失

“中国古代的法律也曾成为邻近的东亚地区国家的立法蓝本或楷模。这种历经了三千年的法律传统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和世界上最为宏大的印度法系、罗马法系、伊斯兰法系、普通法系并列为五大法系之一。”[2]而唐律因为立法技术高超与完备,更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可是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中,讲述隋唐的辉煌文化时,仅在七年级下册第29页的非正文部分提到了《日本书纪》中对唐朝的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该页脚注“法式,法度,法则。”这说明,该套教材还是承认唐朝是个有法之国,但是在正文中却没有提到关于唐律的内容。宋朝与明朝的法制基本上延续了唐律。笔者认为,虽然是封建王朝的法,可是作为中国辉煌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此部分内容,专门教材《法律基础知识》也没提及,不能不说是法制教育内容的缺失。

2.《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仍须适当调整

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人教版《法律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囊括了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法律援助和救济等内容,是比较合理的。为了增加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书中举了不少案例,这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听到了学习法律的肯定呼声。然而,也有的学生反映说,书里的法律好像离他们很远。这一反馈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书51页有一个案例:某商场以“偷一罚十”为由,对一顾客罚款2000元,说明商场的罚款是违法行为。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法在社会上的普及,商家也知道这样的罚款是违法的,这类事情已经很少发生了。书本所举案例中,一些案例的时间过于久远,有1992年的、1998年的、1999年等,无怪学生们会有这样的看法。由此可见,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教材仍有调整的空间。

3.法制教育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师资的配备不足

校园内的法制教育课程,中学、中职院校大多只安排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期末采取非考试而采用考查的形式,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够,所学的法律知识最后归于平静。

专业的师资配备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学校中的法制教育课由非专业教师充当的不在少数,这会导致教师对法律解释以及学生理解法律不够充分的后果。如“许霆案”、多宗“飑车案”中,当正面信息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负面信息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令人后怕的。

二、法制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之探讨

(一)理论探讨:“德法并举”,即提升“德、智、体”三好学生为“德、法、智、体”四好学生

未成年学生德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这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法律与道德毕竟是现代社会两大不同的规范体系。德育可以通过道德教化的力量,激发个体的内心需要,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障社会的秩序,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可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可以伤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等,从外部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在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通知中,明确规定“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因此,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既不可相互代替,更不可偏废,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德法并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牵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求知热情,塑定学生们成长的方向,教育学生成为“德、法、智、体”的四好学生。

(二)实践改革之探讨

1.法制课程的安排应与德育课程并行

目前,德育课程几乎贯穿了初中、高中、中职学校三年的学制生涯,而法制教育课程的安排明显少于德育课程,很多学校只安排了一个学期,或者把法制教育的内容零星地包含在德育课程之中。这是有失偏颇的。既然道德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应该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并且应该与德育课程并行,而且要有连贯性,贯穿初、高中以及中职学校三年学制的始终,才能够真正实行“德、法、智、体”全面发展。

2.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专业教师的配备

处理过校园内发生的学生打架事件的教师们,都会对学生这样的抵赖言辞感到气恼:“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啊,我是劝架的”,“我不知道啊,我一来就被打了”。笔者也曾针对这种“抵赖”情况,让学生们表达过他们的看法。有的学生这样说:“送他们去派出所吧,一去就老实了。”这样的回答虽然表明学生有点法律意识,但是学生气较浓,也表达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因此,在对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课中,不仅要学习法律的规定,笔者认为,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触犯法律底线之后的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专业的教师可以做到这一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在《解释》中,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然而在教育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少管所;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伤害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专业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通过法制教育,充分阐述法律的权威性、震慑性、确定性,以及“不可为”的行为类型,形成法律在学生心目中的崇敬与信仰,这无疑有助于减少未成年学生的犯罪。

3.与时俱进,增加、调整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

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未成年人自发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法制课程的内容要从未成年人身边的法律、法规学起,对未成年人有保护和教育意义的法律法规都可以作为法制课程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有关中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等等。随着年纪的增长,再逐渐过渡到“三大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上出现的最新的、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案例来学习法律。当然,要注意分析、批判案件中对未成年人可能有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

三、结语

由于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引发了笔者对未成年人校园德育、法制教育的思考,对法制教育的现状、理论、教材、师资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细微探讨。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法制教育制度不健全

高校法制教育制度不健全,普法难以常态化有效运行。高校法制教工作缺乏系统的常态化工作思路,导致高校非法学专业普法教育工作时断时续,实效性较差;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缺乏成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导致在高校主要的法制教育实践中缺乏既懂法律专业知识又懂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效果。

2、高校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普法教育的效果不像其他专业教育效果那样,可以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等方式进行评估。高校的法制教育评估不具可测量性,导致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听之任之,过于注重形式。例如,有的高校法制教育活动中仅仅让学生机械的记住法律知识或者学校的规章制度,只要学生把相关答案正确的填写到试卷上,就算完成法制教育任务,这样的教育效果检测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

3、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制教育课程较少,部分课程流于形式,状况堪忧。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实践》课程,虽然涉及了一些法律知识,但从根本上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某大学为例,法律基础部分仅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也只有12学时,学生获得的法律知识量甚少,更谈不到学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高校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意义

1、高校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理论意义

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无论将来他们在哪个领域工作,知法用法都是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建设和谐法制校园,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2、高校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实践意义

高校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建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的主导群体,不仅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具备法律素质。只有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才懂得严格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的权利,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学生懂法、知法、守法,也有助于降低高校学生的犯罪率。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建议

1、明确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建立相关政策和制度

高校法制教育不是简单法律知识灌输,而是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首先明确法制教育的定位,把法制教育纳入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大纲当中,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其顺利进行,最终是使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的行为。

2、重视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制校园环境建设

“孟母三迁”的故事提醒我们,环境影响教育效果。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长效机制顺利实施,高校应通过法制宣传、法制活动、与法律实践部门合作等形式强化学校法制环境建设。

3、完善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

在理论必修课课程设置基础上,建议高校开发法制教育类的选修课课程体系。选修课将法制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尤其针对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在实践教育课程设置上,增加针对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的开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

4、重视法制教育实践人才的引入

高校法制教育应在聘任法学专业教师,为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法律教学的基础上,聘请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聘请校外的法律职业人员到高校讲学,完成部分法制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热情,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5、充分借鉴国外高校法制教育的做法

国外一些高校在法制教育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中国高校法制教育具有启示意义。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也应该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将法律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发挥自身对法律的理解。

四、结语

篇3

(一)学校未正确重视法制教育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范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然而,大部分职业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必要的重视,在学生的学习课程中也没有纳入有关法制教育的课程,而只是将法制教育当作德育教育的一小部分,稍微提及了一下而已。这种错误的认知及做法,直接影响了大专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致使其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我们很少能够在高校中看到专有的法律教育课堂及课程,法制教育无法在校园内普及,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因此,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更应该把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当今的一个教育重点及任务,充分重视法制教育。

(二)教师教学方法内容单一、枯燥大多数职业大专院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时,往往只是将一系列冗长复杂的法律条文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事例进行一个透彻的分析、讲解。而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内容也仅仅只是针对应付考试的重难点,无法做到深入进行法制教育。此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法律知识,而且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无法达到法律教育的目的,失去了法律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大专类院校往往注重于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从而忽略了学生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在教师队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学校的大多数优秀教师都被分配了专业课的教育任务。这种现象致使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配备一个专业的负责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师,法制教育课程只由教授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师代为授课。这些教师对于法制教育也只是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无法顺利完成法律教育课程工作,更加无法达到真正的法律教育目的。

二、法制教育在当今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重要性

(一)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影响其未来成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当代大学生都渴望成为这样的对民族复兴的有用之才。而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需要具备达到一系列的素质要求。对于法律素质的要求在其中便是一种较基本及重要的素质要求。职业大专院校学生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能够有助于其将来步入社会后成为国家的优秀栋梁,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反之,如果学生法律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在社会立足,更别提为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法制教育帮助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其抵制不良的思想。我国改革开放是全面的开放,不仅改革了我国的经济制度,还改革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也接受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建设的新观念、新制度。而在接收世界的文化及思想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错误思想。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民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发展、提升。想要抵制不良的外来思想,不受其影响,则必须对民众进行法制观念的宣扬,帮助国民树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加强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帮助职业大专院校的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

(三)加强法制教育帮助预防学生犯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需遵守法律法规,而每一个人也都会受到法律的制约。许多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缺乏一定的法制教育,且年纪尚轻,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致使部分学生在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去界定自身是否犯罪。因此,抢劫、斗殴等违法现象时常会在学生身上出现。大部分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缺乏,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极易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且不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此种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而加强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明确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有效预防职业大专院校学生违法犯罪。

(四)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一直是所有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坚守的原则,而法律教育则有利于促进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的专业法律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树立强化;法制教育还能够帮助提高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综合整体素质。因此,职业大专院校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三、有效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办法

(一)校方加强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场所,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学校。因此,想要转变当前法制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职业大专院校校方应充分重视法制教育。针对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方应进行妥善解决,以此帮助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在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过程中,校方对法制教育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必要的重视程度,能够在转变当前法制教育现状时起到关键性作用。校方需在人力及财力上充分支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帮助其发展、前进。在对职业大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进行对教师职工的法制教育,做到全校开展法制教育,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普及,法律素养进行全面提高。职业大专院校校方也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帮助加强法制教育。

(二)加强有关法制教育课程的实践教育职业大专院校校方在加强法制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关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加强职业大专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改变现今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有关的法律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是: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素养。学校相关的学生会级等各部门也应帮助配合校方进行组织开展有关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帮助推动加强对职业大专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5-02

一、基础分析

我校从2000年起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法制教育促特色,法制教育促发展”是我们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目标和办学举措。

“四・五”普法期间,学校努力探索,建立稳固的、独具岩小特色的“八个一”,“二走进”法制教育模式,树立了学校办学特色。“五・五”普法期间,努力创新,谋求发展,在传承深化原有法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益智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乐学法、学法乐”,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持续发展。我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法律示范学校”、“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柳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学校”。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办学特色业已形成,但未能较好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办学成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扩散,实现“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办学目标。

二、方案制定

通过对自身特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把握,经过城区、市级专家组的指导,特别是受到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组专家提出“学校特色建设需有界定、有理念、有路径”的指导意见启发,我们形成了“立足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建设基础,回归行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和谐思想”的特色建设思路。

有界定:将“法”的内涵界定为行规习惯、法律法规、方法规律;将法制教育拓展至“尊规守法”、“讲究方法,尊重规律”教育。

有理念: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有路子:创新养成教育课程、法制教育课程、书韵课程、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推动以我们对“法”的内涵界定为主题的各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建构。

2010年10月完成学校“法治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特色建设方案制定。

三、工作开展

依照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以“统一规范+个性创造”、“内核牵动+团队发展”为工作策略,全面启动特色建设各课程。

(一)扎实基础――养成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由德育部门和各年级组长组成专项工作“智囊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常规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以“微笑问好、卫生保洁、军事化出操、快乐阅读”四项行为习惯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定“四大行规”养成教育课程方案。

组织开展奖章设计、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在奖章的设计创作、欣赏评选中,对四大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求形成思考和把握。举办隆重启动仪式,将行规要求用文艺节目展演的形式传达给学生。编写出“行规要求”、“名人遵规故事”、“行规童谣”等板块组成的“四大行规”课时教材。将行规要求编成简洁上口的童谣,以《手册》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背诵学习。制作四大行规规范图解、行规表现教学光盘,实现教学直观化。印制奖章、创作“岩小娃”形象,形成激励引导学生的课程形象符号,让教育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气息。

设置梯级评价机制,确定目标激励。设置铜、银、金质奖章,每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持续达标;设置阳光少年、形象代言人奖项,每学期进行评选,激励学生深度达标,较好地解决行规养成过程时间长、易反复等问题。学生面貌、校园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优化核心――打造法制教育课程主阵地。传承活动课程,寓教于乐。继续实施“八个一”(一个模拟法庭、一份法制校报、一个法制宣传室、一节法制班会课、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一个法制主题网站、一节法制课、一套法制教材),“二走进”(走进家庭、走进社区),“两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法制漫画童谣创编活动;法制教育和益智游戏相结合的法制棋谱创作活动)法制教育活动课程。“法制棋”系列活动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研究课堂教学,拓展阵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法制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法制课堂教学研究,首先利用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安排一节法制课,调整师资,法制课执教由班主任兼任到由政教部门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老师专门任教,更利于保证老师的教学精力,形成研究力量。法制课执教老师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法制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课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小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教育课本》进行教学和相关研究,打造了三节法制精品课,在柳州市司法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录制了教学光盘,逐步向市级推广。探究法制课教学基本环节、模式,着手从我校法制教育新内涵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选取、整编,形成我校法制教育的教材。

(三)追求提升――寻求书韵课程连接纽带作用。书香教师培养以教师“漂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完成一轮教师漂书活动,简短的阅读眉批、小小漂书交流卡在教师中传递阅读的收获体验。此外,利用学校论坛,开展阅读交流;组织专题总结活动,分享教师阅读收获。

实施“书韵童年”课程,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读书小报制作、读书卡制作、班级读书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进文庙”、“开学第一诵”、“农历节日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

重新完善“书韵童年”课程方案,对必读和选读书目进行调整,设立与“规”、“法”、“和”教育主题相衔接的书目,发挥阅读在各课程有机联系建构上的纽带作用。每两周设立一节阅读课,为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四)综合渗透――建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为课堂。建立全校层面以一二年级为内核,各年级团队发展;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为内核,科任老师团队发展的工作模式。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方案》,让教师明确需要培养的各项习惯及其达标特征,规范课程内容。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为评价方式,以问题追踪、阶段反馈为引导手段,推动教师行为课堂建构水平提升。前一阶段,基本完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引领,促进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培养的研究,进行了教师课堂经典评价语言收集。将工作重点确立为“学习习惯培养与学科素养落实有机结合”的研究,通过优秀课例展示、分析,对“行为课堂”特征进行描述,让教师明确方向。组织开展“行为课堂建构”专题赛课活动,推动有效行为课堂的建构。

(五)全面覆盖――彰显法治文化。组建部门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各子课程实施项目“智囊团”,参与课程方案制定、活动策划;组织寒、暑期专题培训活动;进行特色建设工作师生问卷调查分析,促使最大范围的学校成员深入思考学习、理解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理论、策略。

在校园、楼道建立“四大行规”课程、习惯养成课程、法制课程、书韵课程等特色教育主题宣传板块,营造环境文化。实施“一班一特色”工作,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同步。班级环境文化“三角”、“五台”体现四大特色支柱课程内容,并通过指导班主任撰写工作手记,提升教师实施特色课程的能力。

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学生更加热衷于网络。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难以直接控制性,导致网上信息混乱,各种不良思潮充斥网络,诸多诱惑在网络蔓延,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巨大冲击,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现象日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应运而生,其重要标志是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从事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不仅成为了手段,而且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以加强建设。于是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增强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2010年7月《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为掌握现阶段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律教育现状,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教育的需求,开展了面向淮安地区四所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活动。

全部问卷由专人直接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填卷,采用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堂做完当堂交卷。调查对象为淮安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涉及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汽车工程系、会计系、商学院等15个院系。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430份。调查表的份数和回收率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此次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共含25题,涵盖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调查

1.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都达到了成年法定年龄,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

此次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来自于三个年级,一年级占到60%,二年级占到35%,三年级占到5%,其中男生63%,女生37%,年龄都满18岁,文科生占到了50%,理科生占到了41%,工科生占到8%,艺术生仅占1%,72%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城市仅占28%。

2.法制教育课程教育现状不太理想,学生对网站不了解,教学方法有待该进。

(1)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及其相关网站并不了解。71%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法律课程的网站(或精品课程),不了解网站上的知识。近2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

(2)66%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学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认为老师的授课技能好的只占40%左右,近6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水平一般,有待于提高。

(3)在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仅有4%的学生喜欢理论学习,96%更喜欢案例教学或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3.网络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1)学生对法制动态关注度不高。仅有27%的学生会时不时地上网关注法制动态,73%的学生不一定或不会鼓励同学去关注,近20%的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网络法制教育对自己没有用,纯属虚设。

(2)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的认识较为到位。79%的学生认为网络法制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权利观念”,又培养了“义务意识”。

(3)学生能遵纪守法,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但维权意识有待加强。85%的学生会自觉地遵守网络法律行为,81%的学生有网络安全意识,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57%的学生会进行维权,约40%的学生举棋不定或根本放弃维权。只有约60%的学生会将自己的网络维权意识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四、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路径

1.院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建设。

(1)院校加强重视法制教育。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法制教育的地位,确保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制定教师学法的长效机制,调动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法可以同工作量、奖金、职称挂钩。

(2)学院营造好氛围。对于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应提供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外出培训的机会,努力建立一支既有法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并能够熟练网络操作;既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修养,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重视加强法律选修课的教学。法律选修课是对法律必修课有力的补充和拓展,选修课不仅可以强化必修课中的法律知识,还可以对必修课中讲解不足的网络法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和运用性教学。所以,为法律选修课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2.调整法律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

(1)根据专业需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纳入法制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拥有法律信仰,塑造法治精神。

(2)网络法制教学重点讲解的内容应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密切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使学生摆脱学而无用感,从而达到学而会用,学而精用的目的。

3.教师尝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教学、探讨教学、模拟法庭、专家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应加强对精品课程或法律网站的宣传,加大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将平时作业、考试要求和方法公布在网站上,如学院有条件,还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和网上考试的目标,这样既能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繁重压力,又能做到节能环保。

4.校园其他部门的积极和配合。

(1)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站可以建设法制天地,对法制动态、热点案例及时关注与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篇6

一、玉林市中职生法制教育现状

1.法律意识方面。

在目前的中职生法制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玉林市中职生法制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全面,甚至部分中职学生对于法律的界限范围认识模糊。根据玉林市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群体中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占据较高比例,这也反映了中职生法制教育并没有有效的培养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这也是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生法制教育没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灌输正确的法律意识。通过对玉林市中职教育犯罪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职生,除了偷盗行为严重的情况,也会由于意气用事与他人进行打架斗殴。

2.合法权益保障方面。

中职生法制教育没有进行正确普及,导致中职生并不能有效的掌握法律知识,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理解水平较低,并且对于法律的约束力度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也使得中职生遇到事情后,并不能通过法律武器对自身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这才会导致学生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通常会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维护,从而造成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也对中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法制教育方面。

在玉林市中职院校中中职生法制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也是影响学生树立合理法制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中职院校领导认为中职学生法律基础较差,就一味采取放任政策,这更是加剧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中职生法制教育格局受到轻视,这也导致学校的法制建设模式无法建设,而中职院校中的德育工作也与法律教育息息相关,但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模式陈旧,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法制教育的发展,使得中职生法制教育缺乏创新模式,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二、中职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职生守法的自觉性。

在中职院校中学习法律知识,是中职生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于促进建立法治国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通过对中职生法律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可以看到,中职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大多不是来自学校,而是通过新闻媒体为主。通常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以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而法律教育也只是开设成为公共学科,受到课时量的限制,中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并不能得到深入,使得法律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成效较低。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能够让学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自身行为,而不是从纪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醒。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良行为的危害,才能有效的发挥法制教育的约束力,加强中职生守法的自觉性。

2.有利于形成中职学校法律教育体系。

中职生法制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受到社会高度的重视。中职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由于社会阅历和法律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更应当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法律水平。通过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法律教育方法的创新,并提升中职院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学校制度中渗透法律教育,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法律教育,从而形成中职学校法律教育体系。

三、提升中职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法制教育规范化。

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首先应当从制度方面入手,将制度作为行动的保障,转变传统技术教育为主的理念,从学校规章管理制度进行改变完善相应的法制教育管理机制,让中职生法制教育能够融入社会教育总体框架体系中,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将中职院校的技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从而为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持。中职院校也因刚培养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法制教育的培训建设,深化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2.整合法制教育方法。

开展中职生法制教育也应当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变,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与社会新闻热点相结合,强化现代社会法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现代法律的内涵,并提升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3.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篇7

一、加强高职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手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离不开法制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众多。作为教育主体,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出具有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公民,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净化高校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职学生各种犯罪屡屡增多,有些学生年龄低、阅历浅、价值观不完善、自我约束能力差、受到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容易冲动或走上违反犯罪的道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对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正确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用法,减少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维护校园安全乃至社会稳定。

3、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升高职生法律素养,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当代高学历、强竞争的社会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快职业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1、高职院校普遍对法制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法制教育往往散见于各类德育教材中,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法制教育所占内容较少,往往课时也较少,任课教师着力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着眼于通过考试,没有培养应有的学习兴趣,更难以通过法律教学传授法律知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

2、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课堂教学是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普遍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就成为对高职生进行法律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教师多采取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在指导自己行为上很少得以体现。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淡化了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3、法制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高职生不同于其他本科院校以学科式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的掌握,而应当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与普通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完全统一,并没有任何区分,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不符。[1]同时,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也是泛泛而谈,缺乏专业针对性,高职生难以从现有的法制教育中获取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4、师资队伍薄弱,难保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法律专业教师,法律基础课程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任。有些教师法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甚至其本身缺乏法制观念,没有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种现状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导致高职生虽接受了法制教育,却不懂法,频频犯法,更不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科学、实用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1、以专业为导向,增加与专业相关法律知识内容。各个专业都有专业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如卫生法律法规,建筑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等。法制教育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侧重于介绍专业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遵守职业法律规范,判断职业违法行为。如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介绍基础法律常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刑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针对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多介绍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工程质量管理法律知识、建筑法律知识、经济法律知识等。同时,许多高职生就业时需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参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内容进行授课,促使高职生学习正确的行业活动行为规范,为保证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恪尽职守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因材施教,分阶段分情况安排法制教育内容。高职生学制一般为三年,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业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融入法律教育。大一刚入校,学生活动主要在校内,应加强校纪校规、基础法律知识引导。大二时期,有部分学生已经走上社会,如兼职、社会实践等,应当加强劳动人事、人身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引导。大三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应当加强合同法、劳动法以及与专业相关等法律法规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法制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更能使法制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

3、创新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当前非法律专业学生所接触的法律知识课程一般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增强教学效果,需要拓宽法律知识学习和传授的途径,使学生能从课堂中真正汲取知识。[2]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法讲座、交流会、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来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注重法律实践的开展,通过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案例分析、法规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4、加强对学生的警示教育,用现实案例唤醒高职生对基本法律常识重要性的认知。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渠道较多,学生能够接触到较多的负面信息和事物,在对这些负面信息和事物认知、判断、分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小郑在网络信贷无法偿还后,不知道如何挽救,最终选择了自杀。四川师范大学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后,未采用正当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残忍地将同学杀害。因此,法制教育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更应当结合实际,与高职生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其树立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二)以师资为保障,加强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职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法制教育能力也是辅导员基本职业能力之一。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需求,要加强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及时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运用案例分析、宣传警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能运用法律知识指导学生对日常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熟悉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更应当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法律专业人才,适当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校园内通过公告栏、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介,同时依托网络资源,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学院章程、教育法律法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学生易于接受,能够有效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讲座。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当地司法机关、学院法律顾问等一线法律工作者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各个真实的案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法制文化的气息,明白法制的重要性,崇尚法制威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篇8

1.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水平

这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快,不仅学校的数量在增加,高职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社会地位在逐年提升,所肩负培育学生法制观念的责任也就更重。高职院校开设法制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水平,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善于用法的公民。

2.高职院校法制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进行法制建设是教育部门对其的必然要求,而进行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加学生法律知识,降低学生触犯法律的概率,维护学校的安全及稳定,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最近几年高职生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源自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而学生的法律观念差的原因是自己不了解法律知识,而学校也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切实开展校园法制建设。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技术革新速度快,这种发展趋势自然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综合素质中也包含了对人才法律素质的要求,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个法治社会,自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对法律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自然有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学生未来走向社会都是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学校是其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的摇篮,而且学校对于学生法治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程度。高职院校凭借进行具有组织性、规模性、系统性、科学性地法治教学课程、活动、讲座等来让学生逐渐熟悉法治精神,提升法律素质。在学生走向社会后,保证高职院校所输送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守法、懂法的高综合素质人才,促使社会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预防学生的犯罪行为

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方便,但是正是这种科技的进步也增加了很多犯罪的途径,如果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法制教育的熏陶,很可能会投机取巧,利用科技知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犯罪。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犯罪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进行法制教育后,学生不仅能够对法律概念及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还能够用所了解的法律知识对自己日常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有效的预防学生的犯罪行为。

二、当前高职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高职院校中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学生掌握更多的是工作中所用到的专业技能,针对的是学生进行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教育,高职院校大多会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的法治氛围较差,没有一个重视法制的环境熏陶,学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2.不能够明确区分法律知识教学和法制教育的概念

虽然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的时候会开设几节与学习法律知识有关的课程,可是也仅仅局限于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有些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学习了法律知识就是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教育,其实对于法律知识进行学习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法律知识只是让学生对法律有了一个认识,并不能够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将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起来。

3.师资力量薄弱

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其所需要的是长期、系统的教育。一个高职院校要想开展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就必须要成立相关部门,并且派遣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管理,专门负责高职生的法制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分派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是由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一笔带过。师资力量薄弱导致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起色。

三、完善高职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对策

1.调整法制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授高职生法律知识并提高其法律素质,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法制观念的教育。凭借对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其次讲解一些法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会触犯法律的,让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自觉地约束自身。

2.优化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

法制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强综合性的教育,其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要想实现法制教育的效果。首先应该对法制教育的目标加以明确;然后对法制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规范;最后应该选取接受过法律知识培训的教师(或者选择专业的律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绝对不能让自己都不太了解法律知识的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只有保证了教师的专业性才能使法制教育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前文已经提及,高职院校教授给学生的是专业技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是法律院校,所以自然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面欠缺经验。高职院校应该和一些相关法律部门加强联系,经常邀请法律院校的教授或者相关法律部门的法官举办法律讲座,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除此之外,高职学生大多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讲解,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寓教于乐,创新教育形式。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到法制教育内容的区别化,不应该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实行一套教育方案。学校应该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为依据,向学生讲解同该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知法、守法。

4.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法制教育的理念以及法制教育的课程本质为目标。了解到我国多所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很多学校都在逐渐减少法制教育的课时,这导致学生会忽视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最常见的法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很多学校会将其课时设置在14~18个课时,明显少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课时,而且对于该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编制也不够系统化,没有一个成型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同高职生的特点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学校也应该适当的增加些同职业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在法制教育中融合社会化的元素,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工作后能够更快的适应职业生活。

5.适应新形势,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篇9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法创新;电工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士官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基本技能是士官装备操作、维护保障等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对《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使用维修、安装测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技能实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搭建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自主研制特色教具等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对培养学员的操作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依托案例教学,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为主动“吸入式”,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剖析案例来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员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精心设置教学案例,引导学员通过主动参与案例分析来获得其中蕴含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其它相关问题。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培养学员的兴趣,由传统的“被动注入式”教学转变成“主动吸入式”,让学员在“案例中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案例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在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以工程实际中发生的跨步电压触电和机壳漏电触电等事故案例为切入点,引出常见的触电种类、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安全用电保护措施等内容。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学员由被动接受教员的知识灌输到主动自主学习,让学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

三、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员学习的原动力;知识传授与任务实践紧密结合,学员独立进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并参与最终评价,全方位的⒂胂钅康恼个实施过程,不仅操作技能得到训练,更重要的是综合技能得到训练,做到学以致用;让学员在操作、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这一技能实训思想,培养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员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适合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项目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岗位工作中实际应用的技术为主,以“够用、实用”的概念与原理的内容理解为辅,本着“用什么、训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开展教学。在教材的编写上,既要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打破传授知识型教材的章、节顺序的编写模式,采用项目教学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编写模式,将电工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融合为一体,紧紧围绕完成实训任务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将全部教学活动分解为若干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每个项目再分若干任务,每个任务按照任务说明、技能目标、知识链接、技能实训、综合评价的顺序组织内容,体现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编写模式,体现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想,同时也给出了实践训练的整体思路,有助于学员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搭建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或局域网的集教学组织、自主学习及相互交流等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支援、配合和拓展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训练过程中,学员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网络学习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将各种教学资源配置在网络中,为学员间讨论交流提供网络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主动自主学习和综合知识拓展。为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员提高电工技能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建设了《电工技能实训》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特征,体现“学为主”的重要思想,注重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员可在平台上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并进行模拟训练与操作,增强学员实践操作的熟练度,让学员通过多种方式在多种工程实践情境下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开展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进行的危险现场演示和复杂实验环境搭建,让学员如临其境,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技术手段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和帮助学员主动学习、自由交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训需求,电工技能网络学习平台配置了电子教材、讲授视频、教学课件、重点剖析、识图训练、教法创新、模拟实操、工程教学、拓展学习、综合使用、在线测试、问题答疑、学习论坛、共享资源等多种教学模块,使“内容讲授――虚拟仿真――工程实训――拓展学习――讨论答疑”等环节深度融合、多位一体,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和知识面,使学员置身于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中,大大地提高电工技能水平。

五、创新教学保障模式,通用设备和自研特色教具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完善配套的硬件教学条件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力保证。课程组在实践环节系统化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学任务精心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国内同行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明确教学条件需求。按照选购技能实训通用设备、自行研制特色教具与实训设备便携化改造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开展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尤其是在自行研制专用教具和实训设备便携化改造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把学员的思想融入到自制教具中,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学员全程参与专用教具的可行性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方案、试验样机制作等,提高教具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了教与学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员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的需要,自行研制了电子元器件认知板、仪器测量板、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板、双点温度计教学板、线缆通断测量仪以及便携式电工技能实训箱等一批教学器具,充分满足了开展电工基本操作、常用仪器仪表使用、电子线路焊接与调试、电气照明和配电电器等技能训练的教学需求。

六、结语

根据岗位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结合任职岗位特点和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教学实践。依托案例教学法,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为“主动吸入式”,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搭建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教学保障模式,师生共同开发教具,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表明,多种创新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电工技能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士官奠定了重要基础。

篇10

摘 要 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尚必须研究与采用相对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职业竞争能力 文化素质

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担当的最具特色、并且最重要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一种十分重要并且十分有效的职教力量。我们把培养与发展高职素质理解为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去努力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先进的文化素质。

一、重点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

重点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是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中与“娱乐身心、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重的两大问题,是展示体育竞技的教育魅力、展示高职院体育对高职教育特殊重大贡献的重要方面,具有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所谓职业竞争能力,通常是指:职业竞争的意识、意志;职业竞争的基本能力“学历+经历+魅力+能力及能动能力”;职业竞争的特优能力(别人无法取代的职业岗位能力,独特而优良的精、气、神与观点立场,有价值的职业“买点”,特殊的社会关系)。

发展职业竞争能力,其基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篮球、足球等团队对抗项目,通过体育文化活动与宣传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特别是,通过大众竞技,发展职业竞争意识与意志、发展职业竞争基本能力、发展职业竞争特优能力。

发展职业竞争能力,其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

(一)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

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即以动手完成重点作业为中心的教学,亦即模式训考为重点的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方必须通过科学选材,提炼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且,将这些教学内容重点研制成模式,然后,根据这些模式进行学练与完成作业的教学(关于模式动作及其要领的教学,关于完成模式的规则与要求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这些模式进行简单扼要的重复练习与达标练习,不断通过教学抽查与教学考核。

(二)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

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即是在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中,有重点、有节奏地通过“教学赛”的形式,在竞挤技战术方法、道德与竞赛规则、活动方式两方面全方位展开教学的大众竞技教学;全面组织展开学生必须人人参与、必须长时间参与,必须在对抗与规则两方面全方位参与的大众竞技实践。

但是,必须指出,在大众竞技教学中,显然,仅靠体育教师一人其力量是很不够的,就像一个运动会仅靠一个总裁判长是很不够的一样,我们必须学会大力选拔与运用学生体育干部,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的巨大管理力量,最终实现高职体育教学“教师总监;学生骨干群管互帮”的理想局面。

(三)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

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即是教学项目与内容,从大众竞技走向高水平或中水平强对抗竞技,最后走向围棋、桥牌、炒股等心智竞技的高职院体育课程途径与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说,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是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否的重大标志,是通过体育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通过体育培养与发展职业竞争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全面发展文化素质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是高职体育必须当担的基本任务。

所谓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必须指出,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包括身体语言与身体言语)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具体地将,文化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文化精神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通常包括:公民的遵纪守法素质,文化、精神的活动与表现能力,个体社会化。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是:加强体育基本理论教学,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宣传活动,全力展开奥运式大众竞技活动。

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的高职院体育课程方法是以全面培养与发展文化素质基本方法为基础的方法:丰富而折辩的竞技技战术、道德与竞赛规则、活动方法教学,奥运文化教育,心智竞技教育。

三、结语

显然,通过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发展高职素质,其有效方法是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式的研究而获得的,如本文所研究与获得的“以发展技能以及动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全面组织展开大众竞技的教学,从大众竞技走向经典竞技、走向心智竞技的教学,奥运文化教育”等。本文所研究的高职院体育课程教学与高职素质发展问题,仅仅是这一课题研究开始或基础,更加科学辩证的结论,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平.我国体育高等教育模式的特性及演进[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

[2] 甑志平,赵志刚,邢文华.体育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施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6).

[3] 孟俊庆,盖立忠,商鸿,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