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解决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或个人所得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所得税范围很大,一般说来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又比公司所得税的范围大,涵盖公司所得税的范围,还包括流通渠道的收入所得、劳务派遣的收入所得、资产转让的收入所得、分红分息、租金、捐赠等。

(二)所得税会计的定义

所得税会计与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是确定纳税方纳税所得的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的方法。由于我国国情的不同,不能以国际上对于会计的概念来定义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范畴,这其中有固有的历史差距和时代变迁造成的区别。

(三)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本身是一种费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显示的收益分配的费用。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的所得税,是企业一种收益的分配,只不过是分配给了政府。这种分配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所必须产生的费用,属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本身又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差别。永久性是指企业的所得税只在当前发生,不会在未来出现。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得税必须在发生收入的时间节点内缴纳发生收入所得的费用,而不能延后分期纳税。暂时性是指企业纳税前的收入和纳税后的余额在未来回转发生,也就是说企业在当前所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一时间转回,使纳税后的收入变成暂时性费用,不具有永久性的意义。

(四)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会计是核算的方法,而核算的方法又有许多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核算方法有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递延法。对于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来说,使用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它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纳税基础,再按照两者在应付税款的时间和抵扣税款的时间上的差额,确认递延后的资产所得税和负债所得税。递延的事情发生在纳税时或纳税后,造成未来可能会少纳税或多纳税的不同结果。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所得税出现于1983年,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税种,占据企业税收的比重也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走进中国税收的舞台。但是,既使是所得税在税收中比重逐渐增加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研究的缓慢,使我国的所得税并不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陈旧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还是依据不健全的税法,通过减去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得出纳税后的利润。这种传统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其实是将企业应纳税作为会计所得税,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是简单而片面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法律与制度的统一。但实际问题却是,法律和制度之间存在因果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错误和遗漏。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和企业纳税后的利润的标准并不统一,必然造成纳税后的利润不准确。很多影响纳税前后的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产生的结果也是差距很大。如果扔按照当前的税法和制度来执行,势必会越来越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矛盾的激发,引起企业和纳税部门的多方不满,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推广。

(二)对所得税会计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看来,所得税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附属工种,却不知所得税会计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纳税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

(三)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严重缺乏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所得税会计核算开展缓慢或成效不明显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标准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规定也不明确,缺乏独立的标准。比如,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损失、活动推广费用、招待费、差旅费、因为偷税漏税所缴纳的罚款等,都应纳入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范畴之内。因为这些费用从表面上说是会计负责的范畴,实际上属于税法规定的范畴。这就使税收和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体系没能够各自独立起来,税法和会计之间互相纠缠,互相影响,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成一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来说,在业务上没有绝对的区分和界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核算结果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常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这是一种使用互相结合进行关联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对不同时间节点内确认的所得税金额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时间节点差异而得到的纳税金额在转回时,按照计算所得的应当转回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费用转回。然而,这种核算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第一,如果税务部门规定的征收企业税款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开启了新的纳税项目进行纳税,按照当前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递延的方式进行核算的话,是不会对企业纳税账户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的。因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的税款余额也就不能反映出企业未来几年内缴纳税款的情况与变化。第二,企业要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就要用到转回时的原有的所得税税率,而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很难保证与原有的所得税税率保持一致,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的工作量和核算的难度。第三,我国目前广大企业采用的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国的广大企业还在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原始规定彻底脱节,不利于企业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不利于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缩短差距,加强交流和学习,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所得税会计的长足进步。

(三)政策理论不相符

我国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现行我国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递延方式在资产债务表因为某些原因变更之后,还是否可以满足现行会计政策的要求,还是否符合现行会计政策中关于会计方法的定义范畴。实际上,很多企业所用来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仅仅是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费用和余额,属于一种对企业未来应缴所得税款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一种预判。可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规定为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现行会计政策改变的评判,这样的规定,与会计政策极大不相符,也与会计变更理论差距很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作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推广和开展,还会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加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和工作量,严重制约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四、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相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满足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迫切需要。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要分四个步骤走。第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严谨、规范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色性出发,而不是以国际的税法作为唯一的参考和规范,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在相关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要严格强制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和规定,把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和责任来抓,企业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第二,在针对我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所得税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多少,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基,税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后的税基该怎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要在法律规定的税基顶定义下,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以税基作为参考和基准来确定企业的成本、纳税项目与企业核算所得税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第三,要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执法力度,不能让国家制定的所得税法律沦为空谈。要在法律中严肃指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违法违规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应当指明对违法企业的制裁规定和惩罚力度,敲山震虎,警钟长鸣,起到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法律的至高权力。第四,要深刻贯彻落实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应在全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让所得税法律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同时,要求企业开展所得税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并没有出台一套可以让所有企业值得参考和遵循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企业所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都是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有的企业使用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有的企业使用应付税款法,有的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前文提到的政策理论不相符的问题,采用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代替或放弃递延法,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递延法之间的变化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无论企业如何改进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都势必要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必要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出台一套行业标准。在这套标准中,无论会计政策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于标准方法的范围之外,都要在标准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风险控制之内执行。这样一来,不管会计政策怎样变化,企业只要依照标准方法,进行有效的变化,都能够把政策变化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和负担,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推动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三)协调矛盾,理顺关系

我国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上。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把企业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外。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企业是可以将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却又很难说企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因此,现阶段,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能够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协调这种矛盾,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交流和沟通,把这些影响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制定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利益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法律效力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郭凌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影响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J].财会研究,2015(7):41-43.

[2]付光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六步法案例解析[J].商业会计,2015(21):35-36.

[3]刘晓彤.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58-159.

[4]魏伶倩.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78-79.

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适应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很多问题

需要解决,尤其是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所遵循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对加强基金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维护参险对象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两项制度与当时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是相适应的,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强调的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金积累方式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财务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核算混乱

对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核算,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仅仅规定:在“有条件的地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以进行明细核算。而现实的运行情况是,相当数量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混合核算,大量的统筹基金缺口都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弥补。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规定,当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解决的第一顺序是:动用历年滚存结余的存款。如果某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出现入不敷出,且“无条件”核算个人账户地区,则动用“个人账户基金结余”弥补统筹基金缺口便顺理成章了,且动用多少很难搞清,这就为个人账户的单独核算留下了重大隐患。199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2000]42号),规定“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别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按此规定,在进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地分账管理,特别是个人账户基金落实后,更需有专门配套的核算制度。个人账户的核算应明晰而准确,但目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尚无相关规定,因而现行制度中关于个人账户的核算内容亟待完善。

(二)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未进入会计核算体系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会计制度的总体设计理念与预算会计制度类似。《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可以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其不足是难以真实反映基金运行的结果,对债权、债务的控制不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差、资金周转不畅、单位法人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缴未缴现象,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而根据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在养老基金的收缴上,社保机构在实际收到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时,才做基金收入账,但应收未收形成的欠缴数,只在辅助账上记录,并未真正进入会计核算体系。既然一方面用人单位和个人必须以货币形式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不得减免;另一方面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那么,如果仍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应收未收的欠缴款不在账面上反映,就会造成账面记录与实际债权债务不相符,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基金收入的全过程,也往往容易出纰漏。基金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会计监控,极易导致基金债权核算的监控职能失效。

(三)某些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不相适应

党的十六届三中会全提出“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决定》强调“要继续抓好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抓紧制定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具体方案。”但是目前在养老保险业务部门,每个参保职工都有个人账户储存额情况,包括各年度和累计个人缴费本金、利息,单位划转本金、利息等,而财务上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在基金收支上,只设置了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科目,没有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之分;在基金结余中,也只是一个笼统的基金结余数,没有统筹基金结余与个人账户结余具体情况,更不能反映个人账户的空账情况。目前的空账情况只有从业务资料中查询计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再结合财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情况来分析确定,这显然与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不相符。

(四)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结余不够准确

根据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参保单位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机构必须按时足额地发放养老金,做到应收尽收、应支尽支。应该说从法规上来讲,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均以货币形式出现,没有实物收支,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为保证事业发展,部分地区动用养老保险基金购置的固定资本,以及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经人民法院判决破产欠费企业以实物资产抵冲养老保险欠费、且仍没有变现的资产,已经构成实物结余,但这在养老保险基金中都没有得到反映。

三、完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加快法制建设,提高相关立法的层次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应当“提速”。在社会保障立法中,应合理吸纳相关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内容,进而取代财务制度,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会计制度建设向“准则”方向迈进,以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尽快完善现行会计制度,根据《决定》等相关规定,设计规范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会计制度、个人账户基金会计制度等,使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建设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相一致,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控制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类缴费单位、各类缴费人员、金融部门、投资机构、税务部门、劳动部门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基金带来风险。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实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为了确保基金安全,按照管理规范,在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维护正常的基金运行秩序。

(二)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发挥会计的职能,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要尽快建立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个人账户的会计制度,全面规范个人账户核算程序。会计科目可分别设立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转移收入,个人账户转移支出,个人账户记账利息等。会计账册可建立个人账户总账,明细账,用以全面系统地归类、汇集个人账户会计核算资料。建立个人账户会计报表,并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个人账户当月的各项收、支情况,以及当年个人账户的各项收、支情况和个人账户的各项累计结余数。运用会计核算建立个人账户平衡关系,即上期结余加本期各项收入减去本期各项支出等于个人账户累计结余。

(三)调整会计科目设置,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要做实个人账户,必须将个人账户列入会计核算,调整会计科目设置。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入扣除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出后的滚存结余;“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调整为“统筹基金收入”和“个人账户收入”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各项收入;“利息收入”调整为“统筹基金利息收入”和“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利息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按规定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开支的各项支出。通过会计核算,使个人账户中各项数据都能在会计账面和报表上得到准确及时地反映,从会计核算上做实个人账户。

(四)改革会计核算办法,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

篇3

(一)采用分级管理与核算的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般而言,他们的施工活动较为分散,同时施工地点比较偏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采用分级管理和核算的方式。从而保证施工生产能够和会计核算相统一,尽可能避免脱节情况的出现。

(二)单独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承包多个施工项目或者项目工程由几个单独的工程所组成。在确定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单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而在对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总工程量和总成本来核算,需要采用“定单计算法”来分项核算工程的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有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结算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是比较高的,同时生产周期比较长。如果建筑工程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势必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会计核算的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周期较短的项目采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而对于周期较长和项目资金较多的工程而言,则需要分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阶段,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手段较为落后,核算方法不够合理

由于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频繁出现会计信息置后和核算不及时的情况。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同步,导致项目工程的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出现严重的偏差。除此以外,建筑企业项目工程所涉及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同时部门和人员繁多。如果无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将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以此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在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区别,导致会计账目混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收工记账方式。电算化核算方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电算化的应用对跨级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繁重,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繁杂的,很多时候会计人员都无法对施工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会计人员则要及时的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不同的往来客户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是在工程竣工以后才能够核销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确“在建工程”等账户的核算方式。工程前后期的会计核算对工程结算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而要保证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项目工程需要核算的内容比较多,应当及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注意备查账簿的设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最后则是让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得会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着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会计核算中,提高信息化水平

篇4

摘 要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相对于旧制度变化很大,这就使得医院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新会计制度的变化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医院会计制度 科目 变化

为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医改的需要,2011年1月18日,财政部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及《医院财务制度》。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疗养院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医院也可参照执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其他制度。新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相对于旧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着不同的核算理念,新旧制度的更替必然会造成医院会计核算方法的重大改变,对医院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新医院会计制度相对于旧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的适用范围有了明显变化

与1999年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有了明显变化,新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其中包括了综合性的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和门诊部及疗养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制度同时规定非营利性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等可以参照新制度执行。这就把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了,只要符合上述条件的医院都可以实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

二、强调使用权责发生制

旧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了使用权责发生制以外,还应按照事业单位的处理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既能体现医院事业单位的性质,又能将医院与纯粹的事业单位核算方法相区分,这也成了医院会计核算的特色之一。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将权责发生制引入了医院的会计核算中,彻底取消了收付实现制,使得医院的会计核算更加接近于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会计科目的变化是新制度比较明显的变化,新会计科目的设置更加符合医院发展的实际,使得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比如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规定医院的固定资产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计提累计折旧,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以净值反映,使得医院固定资产真正的反映医院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规定医院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如果是大型的改扩建和修缮,并且能显著提高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应该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就应该计入支出科目。按照收入的来源合理的划分了收入类别,将医院的收入项目划分为医疗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收入、科教项目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取消了药品收入,同时为了适应医改的需要取消了药品加成,规定药品按照进价核算,增加了药事服务费收入等。

四、会计报表项目发生了变化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和药品收支明细表以及基金变动表等几大报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是一样的,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到医院的现金流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为良好的现金流动性说明医院的经营状况良好,避免了只通过资产负债表看医院的资产状况而缺乏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造成的医院潜在经营风险。

五、要求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旧的医院会计报表并不需要外部审计,而是定期向上级单位报告就可以了,其审计主要是靠的医院内部审计,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的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通过引入外部审计,避免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使得医院的会计报表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通过以上的变化可以看出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的核算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是细化了医院的财务处理,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更加细致,相应的工作量也加大了,财务核算工作更加复杂。对于占医院资产绝大多数的固定资产来说,每个月都要计提累计折旧,这就相应的增加了医院的成本,减少了医院的收益,因此怎样计提折旧,提多少折旧就成了医院财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也对医院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变得更加细致,要求医院的固定资产要按照自己来源分为财政拨款、科教项目形成的资金以及自有资金购买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来源不同在计提折旧时相应的计入待冲基金以及支出项目中,因此在医院核算固定资产时就必须分清资金来源,同时由于新制度要求医院出具资产负债表,因此在日常的涉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会计处理中,会计人员就要将每一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现金流量项目进行归类并进行汇总,出具最终的现金流量表,这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复杂性。

总之,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新医院会计制度,更好的为医院的发展服好务。

参考文献:

[1]李友民.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浅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

[2]徐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重点之探析.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6).

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贯彻;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院财务制度成为了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全民化的医疗目标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要求医院的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安全以及经济。国家卫生部、财务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紧急出台了《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医院财务管理体制,给广大医疗患者带来了福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尚有一些无法革除的弊端有待解决。

一、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一)制度更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于新制度的实施,原有的科目数量得到了扩充,一些本没有的科目现已经增设。但是在新旧制度的更替阶段,由于时间紧张等问题,使得会计核算依然沿袭原来的会计制度,造成了核算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对于某些特殊的科目,比如新增设的科目——资产项目,这不仅是对原来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一种改进,也是根据实际需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在核算的时候就不能再使用以往的核算方法,要依据新出台的核算方法,对资产折旧和净资产的多少进行核算。(二)成本费用控制不到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医院大都是带有公益性质的福利机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医院的运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以及成本控制松懈等问题。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这个状况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使得成本核算仅仅只是简单地以奖金作为核算的标准。(三)信息自动化管理水平不高对于费用监督问题,尤其是成本费用监督,注重的不是事前的成本控制,而是事后的成本费用核算。而对于医院的收支费用核算都是将各项细小的收支费用作为依据,但是由于款项众多,所以不得不借助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管理,这不仅能够简化工作,降低工作成本,而且能够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所以财务管理要求自动化管理系统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水平并不能够满足实际的要求,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四)财务预算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虽然设有审计部门,但是其工作却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财务预算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量,这也间接关联着活动的开展质量。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预算的制约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五)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会计核算软件没有进行统一和完善由于技术上的欠缺,造成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很多的高危漏洞,这不仅无法保证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更改。此外,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都要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但是由于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很多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条例进行更换。由于各大医院使用操作软件的支持平台不同,并且不同操作平台的数据结构也有着显著的区别,编写程序的风格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相互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也没有相关的协议进行制约,所以数据也就无法统一,给彼此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六)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太大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新旧制度的更替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较以前相比,增加了大概三倍左右。工作从固定资产的清理核算到核算软件的统一,财务人员的加班次数以及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核算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往往在很多医院出现了最后连会计报表都没有完成的情况,而对于其他科室的核算工作也因为时间的紧张而不能够如期开展。通过总结以及研究发现其中具体的原因在于,一是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对核算的内容了解程度不深,造成了核算效率的低下。二是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无法对新制度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制度的推行进度。三是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相关的业务知识比较缺乏,尤其是对于电算化等知识的了解较为模糊,造成核算软件的使用比较生疏,无法有效保证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影响了实际的工作进度。最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与实际的工作需要之间构成了矛盾,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与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对接,导致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需要借助人工操作进行数据的输入工作,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推迟了实际的工作进度。(七)制度的更替,增加了医院的负债率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历史较为悠久,房屋以及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更换,而且规模又相对比较大等,由于连续多年没有进行对固有资产的清理核算,也没有对相关的设备及房屋等进行修缮,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大量贬值。但是医院的负债并不是与医院的总资产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医院的负债并不会因为医院总资产的减少而降低,这就造成了医院的负债率过高等问题的产生。而且国家已经长时间没有对相关医院进行资金扶持,所以医院的大型设备购买以及基础设施修缮等资金支出都是靠医院自行解决,这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负债率,而且使得医院在短时间内无法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长期处在高负债的状态。

二、对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强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自动化建设,提供便捷简单化的数字核算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新财务制度贯彻的重要动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修补了原有的信息管理漏洞,使得医院的收入与支出费用统计更加详细透彻;二是自动化能够高效率地利用医院信息,为减少医院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对医院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及时的升级,以实现医院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二)割除陈旧的管理理念,实现良好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标准,与传统的会计制度比较,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对更加严格。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求财务人员在工作时不仅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核算,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监控能力;二是要求财务人员要定期的参加相关的培训工作,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开展全成本核算,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资产的真实性,核算医院总资产的时候要进行医院资产折旧费用的核算。而且,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了明确医院的资产总值,必须按照折旧计算医院的总资产。此外,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较为繁琐,而且工作量极大,必须借助会计核算软件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进度。例如,在进行全成本核算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多步式的方法,即首先将当期的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后,最后得出的数额总和就是当期的利润。(四)加强财务制度的审计监督和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监督手段,近年来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内部实施的固定资产考核机制和控制机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审查,例如使用评估的方法对财产的购置效益进行评判。此外,还要加强采购、稽查盘点的盈亏处置和卫生材料的发出和库存管理等,要及时发现固定资产成本的核算、低值易损成本的核算、卫生材料成本的核算等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的监督。(五)改革医院财务报表,顺应医院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更加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式下,医院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明朗化,但是与此同时,市场发展不稳定加大了医院的经营风险。所以为了降低医院经营的风险,原有的简单化的财务报表已经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所以财务部门应该在原有的财务报表上增加医院经营成果的记录以及决策现金流等信息。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已经完全可以在财务会计管理中进行使用,不仅能够取代较为落后的财务报表,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容纳的信息将会进一步增加,提高财务报表的使用价值。(六)加强医院应付账款管理,降低医院资产负债率应付账款是医院一项比较大的流动负债,主要体现医院在短时间内能够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应付债款的额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负债的压力,所以医院可以设置二级账目进行细化管理。同时,为了降低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人为差错的概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付账款的流程。此外,医院在进行全局考虑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应付账款的周期,周期的选择必须以医院实际的偿还能力大小作为基础,确保医院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运转。

三、结语

本文就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迅猛,经济活动较之以前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只有强有效的财务监督才能够降低这一风险,并保证所有的病患在新制度的执行下得到相应的优惠。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大多是带有公益性质的福利机构,先进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带有公益性的机构的成本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能够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秋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14(11).

[2]张绍军,王树芹,陈丽珠.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贯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13(4).

[3]曹志茹.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浅析[J].江苏商论,2009(21).

[4]蒋幼君,张捷,郑淑红,潘燕玲.医院财务报表发展趋势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2(1).

[5]王美荣.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

[6]苏德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债务状况和化解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7):122.

篇6

一、前言

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不仅关系着自身的顺利发展,还关系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尤为重要。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人才强国建设,推动反腐倡廉等要求”,这就更为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会计工作者,我们要做好今后的工作,不仅要明确当前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从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与发展。

二、当前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在选用时不够慎重。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受到或是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或是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未按制度要求进行定岗用人的现象。如对一些专职岗位或是由其他人员进行兼任,或干脆使用无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在对会计机构负责人与主管人员的任用条件要求上也是降了又降。让既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也没有相应的财务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去从事会计专业工作,使得无法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也导致了单位会计信息的不准确。

2.内部控制制度较薄弱。(1)内部制度不健全。很多单位虽然有着财务部有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未能建立相应的货币资金管理、应收应付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制度,导致很多财务报销没有制度依据。(2)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制度不健全。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记账方式上,部分基层事业单位不重视票据的管理工作,或者说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票据管理台账,但很多原始票据都放在经办人手中未能按照财务制度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缴销登记手续,有的单位对领用的票据不及时到财政部门缴销。(3)租赁合同或协议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在租赁合同的管理方面不仅没有专人管理,还未能将每年的租赁合同及相关资料装订成册,导致财务人员与管理人员(征收房租收入等)无法核实收入。

3.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方法不规范。(1)在会计科目设置上不规范和不能正确使用。有些单位不设二级科目而只设总账科目,有的设了总账科目和二级科目但没有设明细科目等问题。(2)在记账凭证上不规范和会计核算出现混乱情况。主要表现为:记账凭证的内容填制不完整、记账凭证编号编制不科学;帐务处理不及时、不明细;暂存款项未及时清理、结算,长期挂账;记帐凭证金额与原始票据金额、货币资金不相符;混淆代管类经费和非税收入核算,(3)收入支出不实。存在虚列收入和支出,拨入专款、上级补助资金核算不正确,造成收入支出不实等等。

4.监管力度不够。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逐渐向着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自然会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有着特殊性,相关部门对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放松管理,使一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督、检查的状态,或仅进行专项检查,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有的则是在全面审计的时候才能凸显出一些违规行为,这些都体现出了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措施

1.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单位领导应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把会计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构建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从而督促会计人员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提供准确会计信息。同时,应该通过会议和制度的方式,来提高单位相关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通过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并通过单位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最终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从基层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出发,以基层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为重点,加强对财政法规的宣传培训,进一步加大对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培训,使基层事业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单位会计工作,使基层会计人员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在具体工作中按政策、按法规办事。

3.加强对会计原始、记账凭证的填写与保存。会计原始、记帐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履行会计准则的重要依据,原始记账凭证的填写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基础过程。从原始数据、票据取得到报表报出、档案归档,涉及面非常广泛,只有明确分工,衔接到位,既分工又合作,才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会计基础工作。因此,不仅需要我们会计人员注重原始记账凭证的填写与保存,还需要我们会计人员对相关经办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在经办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计原始凭证填写规范保存完整。

篇7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篇8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优化

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核算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工作内容,这对当前新事业单位发展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新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对新的财务制度学习,完全发挥新的制度促进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内容以及完善财务披露及信息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我们平时工作中,无论哪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中都会有统计和会计,由于统计和会计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为此,财务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在计算范围、口径及计算方法方面也不完全一样。下面对会计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的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制度过程中存在现象

1.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基本假设

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根本没有对其会计核算基本假设问题进行了相当专业的说明。我国事业单位一直以来被认为识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进行其会计核算,而新会计制度并没有对此进行很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持续经营假设根本没有得到很充分的阐述。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其社会目标服务,而非是为了实现其盈利而存在,可是事业单位持续经营的假设也是非常必要的,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忽略了这一现实。所以,会计主体假设的定义缺少了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对其制度理解出现的偏差,这对会计分期核算的理解很不到位,便使得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不完善。

2.会计核算科目的统一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折旧是可以进行摊销,这便是新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只许其采用了累计工作量法和年限平均法两个最简单的摊销方法对无形资产及固定资产进行摊销,而并没有对加速折旧法和年限总和法的折旧进行明确规定。此外,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并没有很明确认出哪些固定资产要采用平均的年限法,哪些的固定资产药采取工作量折旧法没有明确的说明。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将其采购成本作为了应该进行折旧的金额,忽略了其预计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这一和会计实是求是的原则不相符,而与此同时无形资产摊销也存在其相死的问题。以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资产的折旧政策及折旧方法的解释很模糊,这对其财务核算造成了一定困难。

3.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行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对新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讲解的力度不够和不深度,使其一些事业单位的很多财务人员对新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很专业系统性的学习,并不更好地把握新会计核算制度核心,导致一些事业单位财务从业人员不能顺利转变其会计核算方法。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财务从业人员会受到旧会计核算制度影响,导致仍习惯使用旧的核算制度来处理相关业务,从而最终导致新会计核算制度并不能充分实施。另外,在一些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具有特殊财务环境及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新分配来的人员往往需要通过基层的财务岗位来锻炼,待其相关业务水平提高后调到其他需要的部门工作,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并且当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操作的考核仍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奖励的机制及措施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强,导致其财务人员并不能从意识上对其新会计制度实施加以重视。

二、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仍存在着很严重的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改革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认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管理体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财务核算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做好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实施就要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行的规章制度,然后在此工作实施的基础上严格实施。新事业单位也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行,选择合理时间进行实地盘点,同时来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也可以制定其内部的接收制度,并在事业单位采购管理过程中,根据制度执行。

2.需要明确事业财务核算中心职能

事业单位的核算中心从业人员认为,他们工作属性单单是核算,其实并非。新事业单位核算中心应准确确定核算中心职能,然后将会计核算职能由单一的核算变成准确的管理。这便在对会计进行核算中,执行了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核查工作。

3.新事业单位要加强资产的管理流程

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固定及无形的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为实现其心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很大帮助,需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加强事业单位的现实管理。这在财务核算工作展开过程中起到很大帮助,应强资其产的清查工作,实行不定期盘点抽查,便可以保证资产的完好无损,保证信事业单位“责任到岗”的财核算工作原则。

三、新与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衔接的主要方法

1.要做好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因为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在工作中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来与旧事业单位的不同之处,以前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模式,他们自身不是非常专业,并且很难在较短工作时间适应了改革后的会计核算制度。所以我们应当调节好新老制度之间这些细则和他们的相关变化,可使其财务工作者较好的熟悉这些法规政策,然后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具体变化和细节进行重点讲解,使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他们在其工作中更加准确执行新会计制度准则,避免更多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及时发现旧问题,使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逐步提高。事业单位还要和其相关财政部门进行定期交流沟通,然后对于新会计核算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旧问题进行对比,进而进行大量的反馈,保证对新旧会计核算制度的衔接更加畅通。

2.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其固定资产模块的管理盘查。

固定资产是当前事业单位办公及其对科研等其他的事业发展保证,所以我们要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便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资金流的运用。新会计核算制度在固定资产模块的监管上有很大的变动,我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是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损耗还可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在事业单位新旧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处理上,事业单位应该对其固定资产的使用认定状况况进行一一盘查,然后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一一分类,然后对其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等各各方面进行维修及制度规范的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达到我国的标准规定。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经非常不适应其形势发展的需求,所以我国财政部于颁布了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然后于2013年全面实施。为此事业单位的新旧制度的改革至关重要,不仅对新旧事业单位经济的利益有了很大空间的提升,并且使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效益提升有可很大动力。会计制度的调整和不断改进,使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崔立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04期.

篇9

关键词:企业 会计核算

一、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知识

1.会计核算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核算职能和特点。会计核算除了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还包括对事前和事中核算。会计核算包括综合性、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3.会计核算形式及其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指会计核算中,会计凭证、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提供会计信息的组织形式,也就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组织会计核算形式应遵循适应业务特点、满足管理需要、简化核算手续三方面原则。组织会计核算形式要与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性质、内容以及会计主体的规模相适应,应有处于会计工作的分工协作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并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组织的会计核算形式应能正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提供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内部经营管理及外部关各方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组织的会计核算形式还应在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简化会计核算手续,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二、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核算意识薄弱。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之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事前的预测计划和始终的监督管理等管理职能。多数企业领导只是把财务部门当做简单的记账部门,认为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是在消耗企业资金,因此,并没有对会计核算工作投入太多精力,而且还经常出面干涉其工作,使企业财务部门失去了其本该有的工作独立性。再者,企业领导的意识本身就不强,企业员工出现不遵照财务制度办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这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进行带来严重影响,致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全部职能,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1)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设置不合理。企业会计部门存在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等问题。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没有完全依据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来设置不能确保不相容会计岗位的分离和各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成果。(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存在不合理甚至是违规操作。部分不能依法规范建账、合理设置会计核算科目、明确规范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会计核算方法,如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3.企业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不完善。不少企业只注重事后核算和监督,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而企业内部审计又缺乏其独立性,受单位领导主观控制现象较严重,外部审计更是受利益驱使如走马观花般,财务监督滞后。

4.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失真。会计核算受内部人为控制因素的影响随意性很大,财务报表不真实,会计核算信息不透明,账实不符,应摊不摊,该提不提,盈亏不实,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的企业年末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也很多,还有不良资产长期挂账,导致资金流动性差,周转困难,甚至难以支付到期债务。

5.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和管理职能的发挥。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首先应该是经过正规系统教育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职称证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的。有的企业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电算化操作技能差,根本无法很好胜任工作;有的企业则直接由办公室文员兼带财务工作,有的企业则聘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应证书的无证人员。这样一来,在其位却不能很好工作,连简单的算账、报账也是经常出错,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容易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乏力,财务核算混乱,加大违法乱纪行为发生。

篇10

关键词:IPO 会计控制 核算技能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现今社会,实务界与学术界都十分关心会计的管理职能如何运行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个有效的会计控制包括哪些具体的核算技能。我国多年来的会计控制研究基本上是吸收国外的会计实务,实际上国外的账务处理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业务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没有体现,所以我们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希望研究成果会丰富和加大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提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能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能给IPO企业的顺利上市带来一定的贡献。

二、核算理论向核算技能知识转化

(一)简化增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

企业的折旧向来是审计的重点之一。财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应根据固定资产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生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针对“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月还应计提折旧”的规定,据统计调查得知,一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发生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但当固定资产发生变化时,因混淆了增加或减少时的处理方法而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会影响到能否准确地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利润的准确核算。这是因为,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本月账面的期初数中并没有反映,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在本月期初账面中仍然存在。因此,可在实务中将折旧的计提转化为以下标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当月期初账面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来计提折旧。按该规定,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按期初数计提了折旧,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在期初数上不存在,如此一来便将原本分情况讨论的折旧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思路简单清晰,从而有助于避免折旧的计提错误。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据调查,很多单位均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材料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是存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在校学生学习核算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原因是大部分人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方法,容易硬记公式和方法,导致核算结果有误。不管是材料入库的差异计算,还是发出材料分担差异的数字或方向计算判断错误,都会直接影响成本费用的核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所以,在审计中一般特别重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财务制度规定,材料入库时,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反之,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做相反的分录。发出材料结转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要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之,则要做一个相反的分录。同时,发出材料按月分摊成本差异,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2)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可以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性质入手,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等同于“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当购买材料时,按照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该分录的核算较为容易理解。但材料入库时,按照计划成本金额记入“原材料”科目后,按照会计核算理论中的规定,应对该笔材料的购买属于节约还是超支进行判断,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记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是贷方。然而,这样的核算方法无疑加重了会计的工作量,加深了分录理解的难度。

笔者建议在处理入库的核算分录时,先借记按计划成本价格核算的“原材料”科目,中间始终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再贷记按照实际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科目,“原材料”和“材料采购”两个科目金额是很容易计算的固定数,为使该分录借贷平衡,可以按照分录借贷平衡相等的基本原理,很容易地通过倒挤计算得出“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金额和借贷方向,最后就可以判断在分录中间的“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记为借方,还是记入贷方。这样,分录填制“水到渠成”。

同样,领出材料贷记“原材料”科目时,既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理解为“原材料”科目的另外一个形式,可以将成本差异率的经济含义理解为:每1元材料的计划成本数转成实际成本数时要加减的差异金额数。

如果出库材料较少,“原材料”科目记入贷方,则“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也要同时记入贷方,至于此时该用红字还是用黑字记录差异,便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一般使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单位每天领出原材料都十分频繁,为简化计算,如果每次领出一笔材料就做一笔分录,将使得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配比较繁琐,也就失去了采用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目的,所以单位领出原材料都是在月末汇总后,只做一笔贷记“原材料”的分录。因此,到月末为止的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账面上,本月的账面反映的只有期初数和入库时发生的借方数。此时,会计理论上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为:(期初结存差异+本期收入材料差异)÷(期初材料计划成本+本期收入材料计划成本),在账面上就可以转化为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的余额相除,即“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账面余额÷原材料科目的账面余额”。当分子分母同是借方时差异率就记为正数;两者为一借一贷不同符号时,差异率就记为负数。根据上述分析,分配结转差异时“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均记在贷方,则差异率为正,金额记为黑字;差异率为负,金额记为红字。这样核算省去了根据节约和超支两种情况来分析如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方法简洁明了,且不容易出错。

(三)坏账准备计提采用倒推法

余额百分比法是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财务制度对此也进行了具体规定,“按照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来估计坏账损失。坏账百分比由企业根据以往的资料或经验自行确定。在余额百分比法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根据本期末应收账款的余额和相应的坏账率估计出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有的余额,它与调整前坏账准备账户已有的余额的差额,就是当期应提的坏账准备金额。计提坏账准备的计算公式为: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等于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加或减坏账准备账户借方或贷方余额。”

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业务一年发生一次,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会计工作人员,对该业务的处理很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坏账准备的计提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既准确又快捷。具体来说,虽然会计准则规定由各个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提取标准,但同时,税法规定要按照年末应收款项余额提取比例在0.5%内的坏账准备金才可以在税前列支,所以在此建议没有特殊需要的企业可以直接参照税法规定的年末应收款项余额0.5%进行计提。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一年只计提一次,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等于年末的应收账款金额乘以一定比例,因此可以先计算显示在年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数,也就是年末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和预收账款明细账的借方余额之和,再乘以该企业规定要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比例数,得出“坏账准备”科目的年末数,在没有登入发生额的基础上先写出坏账准备账本的期末余额数,再分析为得出这个余额,倒挤出坏账准备应该贷记或借记的发生数。这种方法在计提本年坏账准备时,不用分析或考虑坏账准备目前的余额金额大小,也不用考虑其余额应在借方或是贷方,只是根据账本借贷余额计算的基本原理,便可较为轻松地倒过来推导出本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数。

(四)多栏式账本多栏项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设置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多栏式账本涉及很多科目,各种科目的本月合计栏目该如何计量成为很多企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文献和制度对多栏式账页的多栏部分如何处理做出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会使用多栏式账页,除了“生产成本” 科目有在产品的情况下月末会有余额外,其他科目在月末结转后余额均为零。同时,这些科目成本费用的多栏部分也应该结转为零,每一列栏目也登记了红字的结转数,单纯从账本基本性质看,每一列的成本费用发生数和结转数之和均为零,但是假如本月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都记为零,那么本季合计和本年合计行的成本费用数也都记为零,这样操作的结果便无法快速得知该科目的某项成本费用项目的本季或本年发生的合计数。

因此,笔者建议不应将该类科目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记为零,而是要反映该科目的当月成本费用的发生数。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明细科目采用的多栏式账页的本月合计数就不同于以上科目的做法,“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如果有未完工的产品,那么“生产成本”科目月末应该有余额,显示的是未完工产品的金额,该数据就是下月初的在产品金额。所以,该账页的本月合计应该反映每一列成本的本月余额数,也即反映本月的月末在产品的金额。由上可知,同种类的账页不同的科目在定义本月合计时是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进行判断。

三、展望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我国拟上市公司上市进程中的重要性,应明确会计控制是上市公司企业管理的核心。为保证会计账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避免审计时出现问题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IPO评审,可以从工作经验中得出一些简洁明了的方法来保证账务的准确,并使会计工作能真正为企业管理所用,使会计管理控制真正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以保证上市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拟上市公司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X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