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

篇1

Abstract: VAT account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accounting treatmen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VAT accounting calculating and its solutions and measures,which provides the useful reference for VAT accounting calculating.

关键词:增值税;会计核算;会计科目

Key words: VAT;accounting calculating;accounting subject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17-01

1增值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同一企业、不同企业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

一般纳税人在购进货物,实际付出的是货物的买价、采购费用和增值税,而按照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价税分离核算要求,买价和采购费用计入货物成本,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即增值税从存货成本中分离出来单独核算,据此反映的货物成本。

1.2 按同一基础计税却实行不同的核算原则

付款扣税法体现了收付实现制,而货到扣税法则未体现任何原则。这使得增值税会计核算原则缺乏一致性,同一计税基础实行不同的原则,同一时期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不相配比,未真正贯彻配比原则,就会使得人们难以从销售收入同增值税的逻辑关系上判断出企业是否合理地计算并交纳了增值税,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降低。

1.3 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不同造成税负的不公平

税法规定,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间是:工业企业为购进货物入库后;商业企业则必须在购进的货物付款后才能申报抵扣。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项税额可以提前抵扣的纳税主体较之滞后抵扣的纳税主体税负要轻。

1.4 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中包含的已纳增值税处理欠合理

税法规定,应收账款中坏账损失所包含的已纳增值税既不允许抵扣,也不退税。对坏账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并未作任何处理,这是有欠合理的,因为一旦发生坏账,销货方企业不仅要损失销售款,还要无端赔进一笔不应由自己负担的增值税款,且数额不小,从而遭受双重损失。

1.5 增值税相关报表揭示不明晰

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税法要求编制增值税纳税申请表,两张报表的编报均为反映增值税纳税活动的信息。但它们都没有详细列示未按规定取得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未按规定保管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和销售方开具的专用发票不符合有关规定而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

2改进增值税会计处理的建议与措施

2.1 价税分离,统一存货成本核算办法

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采用价税双轨制形式,显然更多地体现了税法的要求,但背离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和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在现有模式下,可改进含增值税存货成本的核算办法,进行价税分离。对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时,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都采用价税分离的方法核算存货成本。对于普通发票中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可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这既符合成本核算原则,又对企业起到了相应的制约,即促使企业认真使用和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对改变用途的存货和出口退税差额,其进项税额转出时,也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而作为小规模纳税人也可以将增值税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这样有便于不同企业、同一企业存货成本的比较。

2.2 按同一基础计税实行相同的核算原则

我国应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目前,增值税会计在国外的记账原则多采用收付实现制,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款项收付与税款缴纳脱节的矛盾。建议取消税收法规中关于“货到扣税法”的规定。所有企业的进项税额都要在实际付款后才能抵扣,销项税额也要在收到货款以后才须交税。为正确处理财务会计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与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差异,可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待转进项税额”和“待转销项税额”两个专栏,分别用于核算应付未付的进项税额和应收未收的销项税额。当企业赊购货物时,先计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科目,待支付款项时,再转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期末,“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转进项税额)”科目如有借方余额,表示尚未结转而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企业赊销货物时,先计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科目,待收到货款时,再转入“应交税金厂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期末,“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待转销项税额)”科目如有贷方余额,表示尚未收到的销项税额。这样,既可以防止纳税人利用没有实际交易的虚假发票申报抵扣,又可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提供相关指标。

2.3 统一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调整确认收入时间的账务处理

可将工业企业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时间改为货到付款后,同时,将商业企业分期付款抵扣进项税额的时间改为分期付款时分期抵扣,遵循前面所提到的收付实现制原则。另外,当发出商品,预收货款时,由于收入准则与税法规定在确认收入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可通过“递延税款-增值税”调节,借记“递延税款-增值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在确认收入时冲销递延税款,借记“预收账款”、“银行存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递延税款-增值税”等,同时结转销售成本。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对“递延税款”科目的余额要进行分析填列。其中“递延增值税款”明细科目的余额一般在借方,应列入资产项目中的“递延税款借项”。

2.4 允许部分抵扣或退还应收账款中已纳的增值税

销项税额的确认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在这部分应收账款中实际包含了由销货方代缴的增值税 (销项税额)。而这部分增值税是不应该由销货方负担的,应允许销货方要求退回增值税的差额。大多数国家都有上述规定只是具体执行方法不同。企业业务往来造成的货款损失应该由销售企业自行负担,但代缴增值税却也让其负担,则不太合理,也增加了销售轻企业负担。这时,可按坏账损失的一定比例扣除应税销售额,调整计税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篇3

【关键词】会计基础 干部培训 会计要素 会计报表 会计账户

会计基础知识培训教学面向初任公务员(非经济类)、军队转业干部初任培训以及进行系统会计培训时的基础教学内容。在近年来的培训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税务培训的特点,对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结构作了调整。

一、两个基本出发点:税务人员学会计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

税务干部学习会计并不是要做会计工作,他们学习会计的关键是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哪些信息,会计信息是怎样记录、分类、汇总的,怎样读懂会计信息,在税务稽查、税务管理等岗位上如何运用会计信息。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重点不是会计账簿的登记要求,而是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不是会计报表编制技巧的熟练掌握,而是经济业务分析能力的提高。账户设置和运用的原理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的特点、账户运用的特点、账户分类的特点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等。经济业务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业务分析、损益业务分析、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和利润表结构分析等。

教学结构调整的关键切入点是从认识会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这样实施教学基于以下认识。税务人员可能对会计知识所知甚少,或者是不系统,甚至就是入门学习,但是他们有从事税务工作的经验,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实际会计工作。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社会经验,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必亦步亦趋,按部就班,而是可以直奔会计信息的本质。

二、总体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设计

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的总体结构是按照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会计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等七种方法)—会计报表的体例进行讲解的。调整后的总体设计是按照会计报表—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的结构进行教学的,简称“报表—账户—报表结构”。这个总体结构的思路由两个相互联系,但有不同教学侧重点的部分相连接,即“报表—账户”和“账户—报表”。采用“报表—账户—报表”教学结构,开门见山地让学员了解会计提供了什么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汇总。

第一阶段,“报表—账户”阶段。通过总揽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会计报表作为初始阶段教学内容,回答什么是会计,提供了什么会计信息。

首先阅读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表头、编制单位、编制时点以及计量单位的介绍,引入和初步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概念。在讲解这些概念时与学员的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使其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就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通过观察资产负债表结构初步认识资产、负债、所有权益的概念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初步让学员建立起资产负债表是平衡表的概念,使其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使其了解这个等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法则。在阅读资产的负债表、初步讲解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时,要重点讲解“留存收益”的概念。学员以其社会经济生活经验和对一般经济常识的认知,对于资产运营的结果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这个概念不难理解,重点提示学员始终注意会计是如何确认、计量、报告这个结果的。而且可以提示有关这个结果的信息不但对会计核算很重要,而且与所得税的计算也有关联,以提升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注意点。

其次,开始观察经济业务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即资产负债表的变动。特别向学员提出并分析销售交易的发生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由此引入利润计算的基本概念,留存收益的形成和记录,最终引出第二报表——利润表。

在这个阶段对销售交易的分析,侧重收入和费用概念的初步引入以及如何在报表中反映交易结果(净利润)。对于把成本为600元的存货以900元售出这样的例子,学员已经具备的经济知识很容易接受毛利、利润、净利润这样的概念,关键是引导学员注意会计是如何记录和报告这些信息的。

第三是账户的学习。这个部分是会计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通过设问“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是如何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归类整理的”这样的问题把学员引入对账户学习中来。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包括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账户的结算、账户的平行登记、账户的试算平衡、从账户到报表等内容;第二个层次的内容包括记账凭证(会计分录)、分类账、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等内容。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最终把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程序: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完整地进行介绍。考虑到税务人员学会计的需求和给税务人员讲会计的特点,以及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对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的格式和手工簿记系统下的编制和登记要求不做详细讲解。

在账户的学习阶段,着力引入资产负债表账户(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利润表账户(损益类账户)的概念,从核算内容上让学员建立起报表和账户的整体联系;着力引入“永久性账户”和“暂记性账户”的概念,从账户结构和不同结账方式上让学员了解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的不同特点。

第二阶段,“账户—报表”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是会计基础业务核算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的日常核算。在结构组织上打破传统的按“销”流通讲解基本核算业务的教学套路,改按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讲解。特点就是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特殊需求,按利润表项目,即收入、费用的核算来组织业务核算。比如在讲到收入的核算时,一方面介绍收入确认的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另一方面学习应收账款要素的核算知识;比如在讲到费用的核算时,一方面学习费用的确认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核算,另一方面学习存货(营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要素的核算知识。不按理财—购货—生产—成果及其分配的财务循环组织内容,而是直接按报表要素组织内容,这与“报表—账户—报表”的整体教学思路是一致的,也与会计准则体例保持一致。

三、总体教学思路的把握

按照“报表—账户—报表”的总体结构安排,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思路是按照基本会计等式进行串联的。

在“报表—账户”阶段,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的意义和具体运用,包括报表结构、资产负债表要素、账户设置等。在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中注意让学员了解这一等式的重要变形的意义,即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账户—报表”阶段,主要是按照“收入-费用=净利润(留存收益)”组织要素费用的核算,重点讲解和要求学员掌握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初步让学员建立起“收入-费用=净利润(留存收益)”和“应税收入-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 这两个公式是指导会计核算和所得税认定的基本概念框架。初步让学员了解“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不同功能、结构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几个问题的教学尺度。

第一,主要会计概念的教学。会计基础概念,如会计主体、资产以及留存收益等都是初学者不好理解的问题。把这些基本概念融入到具体报表、账户、业务中的讲解中,学员就比较容易接受。结合税务人员学习会计的特殊要求,处理好一些概念的讲解。比如在会计要素中并没有“支出”的定义,但是在所得税税收法规中就有关于支出的细致描述,我们就在教学中引入“支出”这个概念,讲解其含义,讲解与资产、负债、费用的联系,还结合权责发生制辨析权责发生制支出和现金收付制支出的区别。再如,在传统的会计基础知识学习中不涉及非货币性资产这样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会计计量的问题中其已是基本知识,在所得税法中也有这个概念的运用,我们就在讲解资产负债表结构和要素时,在讲解资产货币计量原则时引入这个概念。

第二,有关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同会计基础概念的教学一样,会计核算原则的教学也是会计基础知识教学的难点。将这些原则穿插在具体业务的讲解中,在“报表——账户——报表”的统一结构中讲解,教学效率和效果较好。比如,在引入资产负债表时讲解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在讲解收入和费用时再处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就比较自然。

四、总结

总括以上所述,将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结构调整总结如下表。

参考文献

[1]哈里森,亨格瑞.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会计基础知识税务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

篇4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篇5

摘要:与企业单位不同,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设置的,作为一个为人们服务的综合机构,它的存在和运行不涉及资料生产活动,所以在财务管理上也不会出现像企业那样复杂资金流,也没有复杂的会计核算情况。但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的关键部分,它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会计核算内容也随之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落后了,使得许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操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向着科学、系统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有必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利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财政管理上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事业单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成员,应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

1.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现如今,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虽然都设有相应的财务管理部门或是会计岗位,但是其会计核算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财务核算制度也不够科学严谨,工作流于形式。例如让出纳人员对稽核工作进行监管,这样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还存在风险隐患。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变成了摆设。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对会计核算工作不重视的现象。

2.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低下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单位,它对会计人员的选用上主要是通过行政任命的形式来进行的,这样就会有可能出现有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可能不一定能够参与会计核算的工作,而反之,没有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可能还要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这样就很难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这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3.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不是其重点工作,实际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原始凭证存在着虚假现象,对记账凭证的操作不规范,不规范的账簿书写格式等等,这些都是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在把后续的工作进行完善。从当前的实践情况看,我国事业单位在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组织机构,在实践的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还应当对当前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基本需求加以分析。根据相关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过程当中还存在有较多的缺陷部位,应当进行实际的整改。

4.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相应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合理及效率。实际中,很多事业单位的监督部门都不能够及时的对相应的项目管理进行检查,这个问题长期都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

1.对会计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所以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要求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必须是在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够在会计岗工作。加强当前会计岗位工作的人员定期的综合业务培训,同时,将国家关于关于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些法律法规引入到会计培训业务中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工作的责任心,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恪尽职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便于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中的相关会计核算工作。另外,现实中要保证由会计类专业人员担任会计核算的工作。

2.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对于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除了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外,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完善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健全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晋升、淘汰等奖惩制度。比如说可以设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不断实现会计内控制度完善的相关方案,最终稳步的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改进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办法,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自身的制度进行优化。同时,依据每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会计人员岗位考核办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有效约束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3.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如果说财务人员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内因,那么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管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外因。所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实践之中加强对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各方面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并且加强其中各个环节相关人员的参与程度,充分的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现状,真正意义上促进理念和制度的同步革新,使得事业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实现全面的增强。

4.严格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相关工作的切实需求,加强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以事业单位核算工作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对会计内控的基本方案和核心的政策思想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实现对事业单位工作现状的完善,制定出符合当前工作趋势和工作环境的方案,真正意义上促进事业单位迈向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是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在事业单位中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该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该制度进行完善,以保证它能够适应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合理利用、分配和使用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要想妥善的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晓鸣.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

[2]曾干鲜.论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8).

[3]曹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及展望[D].暨南大学,2005年.

[4]牟善岚.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设计账簿

一、课程开发形式

为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思想,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进行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使今后的教学活动能真正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出发,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有关中、小型制造业在会计岗位的设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考核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继而,在充分听取企业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基础会计岗位”为本专业核心岗位之一;最后,按照本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计。

二、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及总体设计说明

《基础会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要掌握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更应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并且能够按企业管理的需要编制简单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为相关决策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我们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展开,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度,同时兼顾持续发展性。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所获得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任务,我们打破原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依据中、小型制造业会计核算工作流程来设置课程内容(详见表1)。在教学中,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推行模块化教学,按照从单项模拟实训到综合模拟实训全过程;从信息加工、整理到信息提供与利用的顺序,借助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以“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他们的学习目的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2.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有关的日记账、明细账;3.按照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登记总账;4.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报表分析。

三、授课计划

四、考核方案:

(一)考核指导思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实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一致,课程的考核重点也应放在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上,同时适当测试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案

1.考核内容:制造业会计核算的单项工作技能、综合核算技能以及基础知识。其中:操作能力考核占70%,基础知识考核占30%。

2.组织形式及评分标准:

(1)单项工作技能测试(30%):随教学进度进行,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评分标准:按学生的出勤情况、完成指定项目任务的工作态度及质量(正确性、规范性等)打分。

(2)综合核算技能测试(40%):分为综合技能测试和综合能力测试两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前者由任课教师考核;后者由企业的专家考核。评分标准:按各小组完成指定工作的结果正确性、程序合理性、及工作规范性等综合打分。

(3)基础知识测试(30%):于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按试卷评分标准打分。

(三)补充说明

1.为了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避免期末突击应付考试,考试成绩采用复合测评方式,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同时由于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入,相应的在考核方法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如自评、互评、口试、小组集体成绩等。

2.考核对象分为小组和个人两种。分组实验形式,与企业真实的工作形式接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就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而言,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应努力引导学生融入“工作情境”,以“岗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做中学”来提升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示范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

2.根据学校积极推行的“公司化”运营、“企业化”教学和“职员化”教育的教改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按照岗位工作标准去要求他们,培养其严谨细致、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职业素质。

篇7

《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请示》(〔99〕中国字第088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和《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考虑到图书进出口工作的特点,原则同意对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部分职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意见。

(一)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及外销人员,非生产性工作人员,部分司机和发行、快递人员等,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二)公司电子值班工作岗位人员和水工值班工作岗位人员,实行以周为周期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采取相应的集中工作、集中休息的办法。

篇8

对于学生来说,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要认真熟读老师发放的有关资料和安排流程,熟悉课堂任务,然后由各组组长安排任务、进行分工、明确项目。

二、模拟操作

以超市商品采购业务中的款未付货到票到为例,具体的课堂模拟操作步骤如下:

(一)前期准备(5min)

1.教师提问(1)超市商品采购需要那些有关人员参与其中?需要采购员、出纳、仓管员、会计的参与(2)采购地点在哪?采购地点:供应商厂址(3)如何进行采购?采购过程中需要:开具转账支票购买、填制转账支票(4)采购之后需要干什么?采购之后需要:办理入库,采购员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制入库单、会计编制会计分录(5)如何编制超市商品采购会计分录?2.学生各组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并进行问题的回答,各组组长进行分派任务,并进行超市商品采购。3.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采购流程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采购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好铺垫。

(二)设计财务情境开始实践操作

1.案例导入(10min)每组成立超市,超市名称由各组讨论自行制定,并选择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人选,教师扮演供应商这一角色,各组准备开始完成老师下达的“超市商品采购”任务。2.开始操作(15min)业务内容:2013年9月10日,欣荣超市采购员王某与某洗化用品集团签订了订购合同,双方约定三天内采购10箱某品牌的洗化用品,单价为999元,2013年9月13日收到了对方发来的洗化用品及增值税发票联和抵扣联,注明价款9990元,进项税额1600元。仓管员张某验收无误,填写收料单入库。款项尚未支付。会计小吴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该超市的采购业务流程是怎样的?(2)如何进行采购业务的分工?(3)该业务涉及哪些原始凭证?(4)需要用到哪些已知账户或新账户?3.学生活动分组开始成立超市并由组长安排组员任职岗位,安排采购员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拿回增值税发票,然后经由仓管员填写入库单,最后经会计编制会计分录。4.教师活动将业务资料发放完毕,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分录和新应收账款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再对新账户应收账款进行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5.教学目的通过财务情境的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采购业务的流程和基本业务,通过经验的操作来掌握相关的采购业务知识。

(三)教学成果

1.成果展示将各组已经完成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进行展示。2.交流点评学生个组之间进行相互的采购业务成果交流展示,并相互交流经验;教师对各组的工作成果进行点评,并对表现优秀的组进行表扬,对表现不佳的组表示鼓励,并对所有成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3.教学目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对个组成果的点评,使得学生体验到了会计核算实践的乐趣,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四)习题强化(5min)

补充相应习题练习所学会计分录的编制,强化知识。1.学生活动认真完成教师补充的相关会计分录的习题。2.教师活动教师补充习题,让学生练习,巡视查看练习情况。3.教学目的通过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巩固上一阶段实践操作的知识内容,熟练会计分录的编制这一课程内容。

(五)总结(5min)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加深学生印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活动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知识与教师引导、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点评及总结中升华自己的见解。2.教师活动归纳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各种衔接性语言,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会任务要领。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使学生对采购业务的处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壮大,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缓解,其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对单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力度是促进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前提。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的平稳发展,有助于降低单位在运营中的内部风险。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力度不大

事业单位的营业范围比较广,在其经营管理中,多重视对业务的拓展以及业绩的提升,从而忽视了单位内部控制以及管理机制的监督与审核,使得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缺陷。部分单位员工为了谋取私利,不重视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将内部控制形式化,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执行力度不足以及执行目标不明[1]。理论未能联合实际,且单位内部控制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不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会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缺陷,且由于一般单位内,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中心在于对会计工作的审查,而忽略了内部控制工作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为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明显[2]。此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使得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管理对于预算管理工作的忽略,容易导致出现财务风险,并且对单位的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3.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控制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中,会计预算控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会计预算工作的开展。财务预算核算的过程中,大多数事业单位是根据过去一年的实际财务状况对本年或明年进行预算编制[3]。在此过程中,由于预算项目存在遗漏、部分具体项目的预算规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部分项目资金支出的明细不够清晰等问题的影响;同时,由于单位预算编制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当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预算编制不能有效进行。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水平的策略

1.完善失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科学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体系,按照单位制动的规范进行相关操作,是保障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依靠对内部控制管理力度的增加以及管理层对此的高度重视,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感[4]。通过强化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有助于推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内部控制部门需要加强与会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能力以及防控能力。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使得单位运营出现了困难、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缺乏约束力、单位员工缺乏自控能力,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以及理论知识,也导致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需要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完善职业教育工作。提高财务部门的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基础知识,有助于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作用,预防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规范的行为[5]。

3.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根据大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多数事业单位没有重视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仅仅通过上级领导的签字就能够报销经费,而预算超支部分没有进行科学管理,导致单位经费的使用存在浪费的问题。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以及监督体系,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监督管理控制。同时,事业单位要加强审核工作的执行力度,尽早纠正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减少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不实信息,有助于降低单位内部风险,促进单位的平稳运营。

三、结束语

会计核算质量反应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水平,为了有效控制会计核算质量,保护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失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等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水长.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血站会计核算的优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25(2):89-90.

[2]徐国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改革目标及其方法探讨[J].经济经纬,2015,16(5):59-61.

[3]高冬秀.论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3,16(15):39-40.

篇10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为人们提供基础便利的,其正常运营时靠国家财政补贴,其自身不具备盈利的条件。因此在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较多,比如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会计核算步骤缺失等,由于其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单位财务工作效率。

1 会计与财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在概念、职能作用、依据、目的、结论、面向范围等方面均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其一,二者的特定服务对象相同,也就是财务主体及会计主体,二者的作用对象均是单位内资金的周转与循环,主要管理价值形态相似。其二,财务是以会计为基础的,财务依赖于会计。如果会计基础较薄弱,那么财务管理基础未必坚实,会导致财务在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时,缺乏可靠的依据。其三,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在每年的注会等考试中,均有财务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样,财务人员也要懂会计,对会计信息资料要熟练运用。其四,会计与财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的情况,除了不相容的职务外,会计与财务的岗位设置可以重叠,比如会计机构负责人可以同时是财务机构的负责人。

2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现状

2.1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很多从业人员的基础知识薄弱,各单位的会计不够专业,业务技能较差,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记账凭证不合理。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是记载记账凭证的依据,但单位的财务从业人员由于基础较差,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出现错误,导致记账凭证不正确;其次,原始凭证欠规范。由于会计不够专业,所以做账可能不够规范,同时原始凭证较多且记录不规范,致使业务不熟练的员工出现登记失误的现象,给后续工作带来不便。

2.2 缺乏科学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机构 虽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意识到财务会计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仍然没有设置合理的财务会计机构,很多小单位没有自己的会计,而是到外面聘请临时会计。而且对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管理,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模糊不清,责任划分不细,机构内部管理混乱,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3 相关监督管理机制有欠缺

2.3.1 内部管理制度待完善 首先,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理念。虽然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已经趋于成熟与稳定,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并未进行有效的改革,内部管理理念落后;其次,不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并没有具体的职能,审计只是流于形式。

2.3.2 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是顺利开展财务管理的前提,其能够促进单位内部形成完整、规范的会计管理方式,防止因标准不一出现财务问题。但目前即便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会计制度,但会计制度的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特点,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紧密,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不相符,比如内部牵连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2.4 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基于事业单位特有的性质,其专项资金管理有缺陷,缺少严谨的管理方案,使得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出现严重超支甚至浪费的现象,例如假借工作之名利用公款吃喝、消遣等。此外,资金管理的不规范,致使大量资金被闲置,但对于这些闲置资金单位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对这部门资金也没进行清查和盘点,以至于单位内部资产的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甚至存在单位专项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从业人?T的培训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优化自身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丰富员工实践经验,使员工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在进行培训时,既要有相关会计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又要有财务会计基础、电算化操作、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有全面位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化。

3.2 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明确岗位责任制。单位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分工,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防止出现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通过建立该制度使得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有所增强。其次,引进先进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办法,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健全单位内部审计制度,重新认识并重视审计机构在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及控制职能,并聘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同时强化单位信息化建设。最后,发动社会监管的作用,审查、财政等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充分发动社会的监管作用,实现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透明化、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