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公司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担保公司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担保公司存在问题

篇1

    1、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不大,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认可度有限。

 (1)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规模受限,进而影响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的陆续出台,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调节工具的综合运用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受此影响,部分担保公司在自身开拓市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受到较大影响。

 

(2)商业银行逐步提高担保合作门槛,合作更为谨慎,基本无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经上调了与担保公司合作准入评信等级,同时对资本金充足性和保证金比例有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担保资金实力有限的担保公司被终止了业务合作,同时,现阶段担保与银行合作时还处于弱势地位,基本无风险分担机制,由担保公司承担100%风险。

 

(3)担保公司自身缺乏反担保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部分担保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缺乏行业相关经验,反担保措施基本与商业银行相同,创新能力不足。同时,自身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导致担保业务规模有限。

 

(4)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获利能力较弱,部分担保公司业务重点不放在融资性担保业务方面。

①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取费在1%-3%之间为主,且需要提取较高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仅依靠单一担保业务获利能力较弱,高收益主要依靠委托贷款、投资和咨询等业务。

②部分担保公司开展的关联方担保,往往不收取担保费用,一些政策性担保公司,受相关部门干预,收费很低或不收费。一些新成立或担保实力有限的担保公司,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也采取不收费和少收费的方式恶性竞争。

 

    2、民间融资市场活跃,担保资金大量流失。

   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限,中小企业为了缓解融资难问题,对民间融资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在民间融资市场巨大的利益面前,许多担保公司将闲置资金以投资和委托贷款的形式投入到高收益项目中,甚至直接以自有资金参与民间借贷,导致担保公司担保资金大量流失,同时也对其担保代偿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存在较大风险。

   

    3、担保机构人力资本有待提升,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亟需完善。

尽管注册资本金、担保业务规模差异较大,但是大多数担保机构却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人员数量少,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大多数公司的总人数在3-15人之间,其中从事担保业务的人员数量则更少,而一般的担保客户数量在几十户至一两百户不等,相对其担保业务规模来说,大部分担保机构的业务人员较少,致使在担保业务调查和保后监管方面因人员较紧而出现不到位的现象,隐藏一定的经营风险。

受制于人力资本,大多数担保机构的组织架构并不健全,担保业务部门和评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实现有效分离、相互制衡,部门及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普遍,因而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亟需完善。

 

4、担保机构基本建立起业务制度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未有效贯彻和实施。

在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借鉴同行等方式,大多数担保机构建立起相对齐全的业务制度,基本包括担保业务操作规程和客户筛选、项目评审、反担保及保后监管等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等必要内容。

不过,在现场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机构的业务制度体系雷同,且多框架性,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同时部分担保机构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得以贯彻和实施,基本形同虚设。

5、监管部门与担保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

目前,监管部门与担保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担保公司提供虚假资料,掩盖其违规行为;同时一些担保公司财务制度不健全,审计报告不规范,无法真实反映担保公司当期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情况,错误的信息数据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风险识别造成了难度。

 

 

(二)担保行业问题对策:

 

1、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尽快建立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机制。

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应逐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尽快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评级机制,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的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并且及时通报有关担保机构的违法行为,补充完善担保机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制度办法,监督担保公司合规经营,健康、科学、可持续性的发展。

 

2、严格规范财务审计,避免监管盲点

现阶段,担保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师事务所大部分均为自由选择,因此部分事务所出于市场考虑,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够规范或协助担保机构出具虚假报表,掩盖其违规行为,因此,建议监管部门选择具有执业规范和相应资质,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担保公司报表审计工作,以此解决监管部门与担保公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规范担保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应充分发挥担保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制定行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标准,在市场开拓、反担保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协助政府主管部分对担保行业业务进行业务规范和指导,并利用自律组织这一平台,促进担保机构之间、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建立和完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担保机构评级并定期的制度,促进担保业优胜劣汰,推动资本实力强,运作规范、信用度高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逐步淘汰资本实力弱,管理混乱、信用度差的担保机构,通过市场约束和选择促进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

 

4、多渠道增加资本金,自身做起谋求发展。

担保机构自身应不断寻求增加资本金、扩大担保业务规模,积极在规定限额内对外投资运作增强资本实力。机构自身不断引进人才,深层次分析市场,谋求快速稳步发展的策略。加强自身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严格把好保前调查、保后监察跟踪关,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降低自身经营风险。扩大经营思路,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将业务做活做广。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规范操作,争取与银行的广泛合作。

 

5、组织机构之间交流与学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业能力。

篇2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行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51-02

一、佳木斯市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

为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以佳木斯市为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辖区内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

截至2012年12月末,佳木斯市共有担保公司119家在运营,其中,融资性担保机构6家,仅占总数的5%;非融资性担保机构113家,占总数的95%。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份,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非融资性公司20家。从担保公司的规模来看,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其他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大多为几百万元。从担保公司人员结构上看,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从事担保业务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大多聘请金融机构退休或离岗人员做总经理,而其他大部分人员对金融、法律、担保业务知识知之较少,对客户经营情况的判断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不足,且大部分管理和操作人员不能达到从业资历和经验标准,只是简单的看客户的担保物。从担保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认为发展“很好”和“比较好”的担保公司占全部调查样本的40%,认为发展“比较差”的占比30%。佳木斯市大多数调查样本对于担保行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其中,35%的调查样本认为担保行业将继续健康发展;45%的调查样本认为即使局部地区、个别公司出现问题,对担保行业的影响不大。

二、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在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经营上面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如经营比较分散单一、财务制度不健全等,使得银行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设置了相应的门槛,限制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通过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三种选择:一是放松信贷控制,银行增加贷款供给,中小企业从贷款增量中分享资金;二是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但银根紧缩势必提高资金借贷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也随之而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三是通过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担保机构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担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993年,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专业化担保公司,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信用担保业务。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此之后,各类担保机构的涌现如雨后春笋,以商业化运作的担保公司迅速发展。但是,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还没有与担保机构形成默契。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担保公司,这种合作方式扭曲了双方的激励机制,加剧了后者的经营风险。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的担保公司为了转嫁和防范风险,提高了业务门槛,限制条件不亚于银行,这就导致担保机构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从而也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三、佳木斯市担保公司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担保公司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银行认可程度低

担保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其规模直接影响它的抗风险能力。而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少,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发生一笔代偿,几十笔担保业务收入才能弥补损失。此外,目前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签订协议,担保公司存入一定的保证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金额给予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在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中,难免出现企业已出现欠息或逾期记录。如果金融机构追究担保责任,扣收其保证金,担保公司将面临担保能力缺失,或者面临破产的风险,造成银行机构对担保公司的认可程度偏低。

(二)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完善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以担保基金承担担保责任后,只能依靠它的业务经营收入来弥补亏损,而担保产生的风险却没有完善的配套补偿措施,担保公司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二是内部风险补偿机制难执行。虽然财政部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担保机构应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但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没有遵循相关规定,风险拨备严重不足。三是未建立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目前担保公司通常通过反担保或反抵押的方式来转移或化解代偿风险,但实际情况是提供反担保公司本身的经济实力不被金融机构认可,反抵押的财产权证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变现存在一定困难,不能直接抵押给金融机构。

(三)担保公司缺乏专业人才,识别、控制风险的能力欠缺

由于民营担保公司近年来才在佳木斯市陆续兴起,大部分担保公司都没有规范的招收人员准则,招收员工的一部分是银行界人员,一部分是临时凑合起来的人员,其中不少是公司管理层的家属。而担保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佳木斯市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和素质都普遍偏低,缺少应有的担保专业知识和信贷管理知识,难以满足业务需要。此外,在提供贷款时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各自独立进行调查和决策,互不受影响,形成风险的双重防控,但目前佳木斯市担保机构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甄别与分析评估系统,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再加上存在人情担保、行政干预担保现象,加大了担保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

(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行业监管缺位

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许多金融风险。一是收费没有行业标准。目前,佳木斯市担保公司的收费较为混乱,各担保公司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担保公司按担保金额的多少及笔数收费,有的按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收费,有的甚至超贷款基准利率的50%,这就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负担。二是对担保机构最低资本金要求、机构的准入与退出、从业人员与资格认定、业务范围与操作程序、风险控制与风险处置、财务制度与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缺少法律规范。作为一个高风险的机构,缺乏对其监督和指导的部门,担保公司各自为政,业务经营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四、促进担保公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担保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和风险评估机制

针对担保公司中存在的内控制度薄弱的现状,必须督促担保公司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内部要合理设置机构,建立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外部约束和制约机制。在项目选择上应杜绝人情担保,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搞好银保互利合作,逐步形成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及行业指导性规范文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担保公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和引导,应制定担保公司的行业标准及指导文件。要对公司在担保额度、担保费用、反担保制度、风险准备金提取、银行协作等问题上做出统一标准,以促进信用担保业的规范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三)坚持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

担保公司应招收既精通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又能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的高级管理人才,并且从其他金融机构聘请业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综合素质高的顶尖人才,接受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优化担保公司员工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教育,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为担保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四)建立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再担保体系

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增加财政引导资金的投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增加对担保行业的投入。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再担保体系的建立既可有效地降低担保公司的风险,又可提高担保公司的信用,使更多的银行愿意和担保公司合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 in the guarante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y undeveloped areas

BAI Ying

(Jia Musi,center branch,People's Bank of China ,Jia musi 154002,China)

篇3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贷款保证担保;有效性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loan guarantee in Chinese banking sector. It examines the nature,working mechanism and basic functions of loan guarantee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and holds that the weak performance in protecting banking claims is caused by the malfunctions of guarantee contracts. Then a model, based on principal-agent theory,is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at the malfunctions of guarantee behavior are rooted from incentive distortions among borrowers、guarantors and bankers. Further,a positive analysis,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 reasoning,is done with the data of loans delivered to large firms. 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s to how to correct the malfunctions and ineffectiveness of loan guarantees.

Key Words:asymmetric information,loan guarantee,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不对称给信贷市场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Akerlof 1970,Coco,2000)。针对这一问题,银行通常运用利率加上担保条件来设定贷款合约以降低风险。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担保也被视为有效的风险缓释工具。实践中,各国对贷款担保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对小企业的贷款中尤为普遍(Merris,1979;Black,de Meza and Jeffreys,1996;Berger and Udell,1990),发展中国家的担保贷款占比甚至更高(Harhoff and Korting,1998)。贷款担保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以山东省为例,2009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对企业贷款的41.41%为保证担保贷款,36.48%为抵(质)押担保贷款,合计占77.89%,保证担保在不同规模企业贷款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大企业贷款中占到了首要的位置(见表1)。由于大企业在银行客户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仅大企业保证担保贷款就占到了全部保证担保贷款的42.36%,占到了全部企业贷款的17.54%。既然保证担保在银行贷款中占据相当的份量,那么保证担保是否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降低了贷款风险,对银行债权的保障功效如何呢?这是本文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根据马亚军(2005)的评述,现有西方担保文献研究的大都是抵押担保问题,很少有人关注保证担保类型,并且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中小公司,很少涉及对大公司担保问题的研究。国内对大公司担保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担保等问题,大都采用个案分析方法,并且只从现象上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和危害进行描述,缺乏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冯福根等2005)。相对于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贷款担保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的贷款担保占据绝大多数的比重。

本文从银行风险管控角度出发,围绕保证担保对贷款风险保障功能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保证担保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层面解析了导致保证担保功作用机制扭曲、有效性不足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最后,结合银行大客户贷款数据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结论,据以提出政策建议。

二、融资担保研究回顾

抵押担保与保证担保的区别和联系。抵押和保证担保在中西方都有着各自清晰明确的含义,但从金融交易角度看,两者都属于一种贷款支持(Loan Support)或者说信用增级手段。抵押的设定,提高了银行对还款来源的控制能力:保证的设定,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替代的还款来源,两种方式从不同程度上都有助于保障债权人权益。因而早期文献对融资担保的探讨并没有深究两者的区别,主要关注了它们在银行做出贷款决策时的作用与角色,在研究信贷配给问题时有所涉及。自Barro(1976)年以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融资担保问题,尤其是随着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融资担保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入。但关于抵押和保证担保差异性的研究仍不多见。Pozzolo (2004)和Becchetti & Garcia (2008)认为,既有研究中关于保证和抵押的定义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就银行业而言,抵押是一种实物担保(Real Guarantee),保证是一种私人担保(Personal Guarantee),但抵押和保证在贷款合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抵押多是内部的(internal),主要是为特定债权人提供一种优先受偿权,较少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来解决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保证多是外部的(External),主要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来应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关于保证担保的研究。大公司保证担保在西方没有得到深入研究。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私有公司债务融资提供担保被认为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Merton & Bodie 1992,李艳军等2007),以实现某种经济目的或产业政策,或者帮助某些暂时处于财务危机的大企业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以渡过难关。因此,关于保证担保的研究首先关注了政府的融资担保行为,以及政府推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其次,期权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主要针对保证担保的贷款担保定价问题的研究。但与此不同的是,可能由于法律制度、文化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原因,过度融资担保以及关联担保等现象在亚洲地区比较突出,从而得到了人们较多的关注(Taeyoung Doh & Keunkwan Ryu 2004、Nobuyuki Kinoshita 2004)。国内对私人部门之间的融资担保,除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外,主要关注了上市公司、集团客户和关联担保等问题(刘2008,廖春良2006,甘丽凝 2007)。

关于担保功效的研究。对银行来说,贷款担保对银行债权的保障作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由于保证和抵押在这方面的相似作用,对保证担保作用机制和功效的研究是与抵押混同进行的。在贷款担保与违约率的关系上,Manove and Padilla(1999,2001)认为,高的贷款担保与不良贷款以及高违约率相联。Jimenez and Saurina(2004 )从西班牙商业体系1988―2000 年的统计数据的研究中也得出:担保方式下的贷款具有较高的违约率。Pozzolo(2004)认为,与抵押担保相比,保证担保贷款的借款人表现为较高违约率。国内有关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冯福根等(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具有保证担保偏好和连续性特征,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使之和银行之间同时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刘等(2008)指出,我国银行业抵押贷款不良率通常比全部贷款平均不良率高出1-2个百分点;陈雁清(2002)根据国家审计署相关资料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用担保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3,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比例大大高于其他贷款形式。可见,保证担保对银行贷款风险的保障功能显著不足。

三、保证担保的金融本质、作用机制和经济功能

保证担保的金融本质。保证担保的含义浅显易懂,但从金融学的角度看,担保合约本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合约。对银行来说,贷款是其随机的风险资产,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风险资产购买了一个保险而已,只不过银行不需要承担保费(期权费)而已。设定了担保的贷款合约的利益格局是:担保人是期权的卖出者,被担保人是期权的购买者,银行是保险(期权)的受益人。与借款人自己提供实物资产设定的抵押担保相比,保证担保的委托环节增多,利益博弈的格局更加复杂,内在地决定了保证担保的脆弱性。

保证担保的作用机制。通常,担保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市场效率。而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的:一是信息示意机制(Signaling device)或者叫筛选机制(Screening Device)。低风险的贷款申请人通过提供担保可以真实有效地传递其风险特征,银行可根据这一信号来筛选和区分申请人的风险。就抵押而言,借款人的抵押意愿是一个有效的风险信号,与贷款的违约率是负相关的(Bester 1985,Besanko & Thakor 1987,Chan & Thakor 1987)。就保证而言,担保人和借款人都知道项目投资的真实风险和收益,担保人的担保意愿也就称为一种示意信号(Taeyoung Doh & Keunkwan Ryu 2004,Avery Wiener Katz 1998),可以帮助银行有效筛选客户。二是激励机制(Incentive Device)。就抵押而言,抵押品既是银行的资产,也是借款人的资产,因此抵押将借款人与银行的利益统一起来,借款人要重新获得作为抵押品的资产,必须遵守借款合同的约定,不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从而解决资产替代问题,也不会刻意隐瞒项目的真实收入,从而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如果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从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借款人的努力程度,高风险的借款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高回报,那么银行就可以要求高风险的借款人提供担保来减少偷懒动机(Boot et al.,1991)。就保证而言,借款人珍视其与担保人的关系,关注担保人的经营状况,知道自己一旦违约将面临担保人履行求偿权和代位权的威胁,这将激励借款人努力经营,不能轻易违约(Avery Wiener Katz 1998)。

保证担保的经济功能。从微观层面看,抵押和保证担保都具有风险识别功能和激励功能。在保证担保中,由于保证人比银行更加了解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保证人的介入不仅能降低整个借贷过程的信息搜寻成本,还可替银行监督和制约借款人违约行为的发生,因而还具有监督功能。对银行来说,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归结于对贷款安全的保障,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从宏观层面看,由于担保能够降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有助于促成信用交易,便于银行更有效地进行信贷配给。保证担保的宏观经济功能和微观保障功能,均依赖于其两大作用机制的有效发挥,其看跌期权的保险属性,便于我们运用委托理论来考察保证担保合约不同当事人的激励机制和博弈动机,从根本上解释保证担保有效性不足的现象。

四、保证担保有效性不足的经济学分析

在贷款保证担保合约中涉及三个不同的“经济人”:借款人通过增加担保条件能够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得到贷款,担保人如果得到足够的补偿比如收取担保费就愿意提供担保,银行通过担保合约能够降低风险。Taeyoung Doh & Keunkwan Ryu (2004)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证明在一定的假设下,贷款担保合约是效率中性的。这是因为担保合约本身不会改变贷款投资项目的收益,也不创造任何经济价值,这样三方之间的博弈是个零和游戏,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承担投资失败的负担,在自愿基础上订立的担保合约不会导致低效率的投资,博弈的结果是确定的。下面,简要阐述这一模型:

假设1: 借款人项目投资所需资金为1单位,项目成功概率为,收益是,项目失败概率为,收益为0。项目成功与否事后可观察。

假设2:保证人也需要1单位的资金投资于自己的项目(假设两个项目不同且独立不相关),项目在第二时期产生不确定的收益。成功概率为

收益是 , 失败概率为 ,收益为0;要求

,以保证担保人投资的预期收益至少大于借款人和保证人投资成本之和。

假设3:替资收益为外生变量,为方便起见,设定其收益为0。

假设4:风险偏好:三者都是风险中立者(risk neutral),签订保证合同后银行收回贷款的概率从原来的 升高到,违约概率的下降促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在均衡的条件下,银行的经济利润为0,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则:从 下降到

,同时贷款利率:从下降到

;进一步假设保证人以利润共享(Profit sharing )的方式向被保证人收取担保费,费率占借款人项目利润的一定比例 ,这一费用类似期权费,若不存在任何问题,担保人在预期收益: 大于预期成本:的条件下会签订担保合同,这时满足:

此外,借款人也会要求签订担保合约后的预期利润:大于不签订合同的预期利润:

,所以下面的不等式也要被满足:

在(1)和(2)都满足的条件下,得到借款人的担保费率:

在完全竞争、信息对称和风险中立的情况下,由于担保合约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均衡的担保费用 是唯一解。可见(命题1):在4个假设都满足时,任何预期收益为负的项目都不会获得保证担保,任何预期收益为正的项目无论有无保证担保都会被执行。

担保合约效率中性的结论是建立在严格假设之上的,但现实情况不同于假设。比如实践中公司之间非市场化的担保往往是免费的,尤其是在有关联关系的集团企业之间更普遍,这为我们解释担保功效不足提供了思路。

(一)借款人公司治理不完善产生问题:集团客户间的关联担保和企业互保融资

当借款人和担保人存在关联关系时,两者之间的担保行为被称为关联担保,存在关联关系的借款人和担保人往往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甘丽凝,2007)。当集团管理层同时参与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管理决策时,问题会产生。为说明这一问题,引入假设5。

假设5:担保人存在问题,而借款人不存在。担保合约的成本由担保公司的内部投资者(持有担保公司股权的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依据其持股比例进行分摊,但是担保带来的利益则被担保公司的管理层更多地享有。

根据假设5,当面对是否出具担保的决策时,担保公司的管理层会比较其从中牟取的私人利益和其作为(担保公司)股东的回报,这样,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就存在潜在的激励缺口(incentive gap)。当借款人的投资回报满足 时,投资是无效的,因为,即如果不存在问题,根据命题1,无效的投资会使 ,从而不会被执行。但如果担保人存在问题(假设5),担保公司的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低效的项目也会被担保。而这一问题在管理层持有少数股权、且外部投资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会更加严重。可见(命题2):当5个假设都满足时,担保公司的管理层会不惜牺牲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而做出提供担保的决策,从而导致低效的项目获得融资;内部管理层对担保公司持股比例的上升,或者对外部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加强,都会减少无效担保行为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关联方式日益复杂,控制关系渐趋隐蔽化,常利用银行难以有效掌握其真实全貌的弱点,频繁进行关联交易和互保融资。集团客户间互保融资潜藏着显著的问题和激励缺陷,减弱了担保的实际功效。为解析这一现象,引入以下假设。

假设6:借款人和担保人之间的相互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层对担保公司控股比例为,对被担保企业(借款人)的控股比例为,假设 ,即担保公司管理层在借款人公司拥有的股权份额大于其在担保公司的份额。由于,借款人的营利状况对担保公司的内部管理层更为重要。这样,对担保公司全部股东而言为无利的担保合约,可能由于对其内部管理层有利而被签订。可以证明(命题3):当假设1-4和6满足时,对无效投资项目的担保合约对内部股东可能是有利的,由于内部股东在借款人持有较高的股权,使得保证费率接近0,尽管这对外部股东是不利的,但对内部股东的利益驱动,会促使无效的保证合同得以签订。显然,当担保公司内部股东(管理层)在借款企业拥有更高的控股权时,担保合同的费率可能被降到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担保公司管理层)能够通过牺牲外部股东的利益获益。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转移定价问题,也很好地解释了母公司为子公司免费提供担保这一现象。

(二)政府救助产生问题:隐性担保

在假设2中,担保公司的自有项目如获成功,则能够归还自身和借款人的贷款,这样银行会接受担保人的担保,否则,银行就会对担保合同进行折价,只有当借款人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高于某一特定的最小值时,才愿意发放贷款。假设是这一最小临界值,从以下等式可以求得:

如果借款人项目成功概率小于 ,无论有无担保,银行都不会发放贷款,这样,无效的项目也不会被执行。相反,如果借款人项目成功的概率高于,假设1-4被满足时,不会产生无效投资和担保问题。但是,政府的援助会扭曲这一担保合同的激励机制。为阐明这一问题,对假设2进行修正,并引入假设7:

假设2mod:担保公司的预期收益改为,因为政府的援助可以使担保人实际上免于担保责任。

假设7:政府对担保公司的救助:当被担保的债权不能偿还时,政府向担保公司提供援助资金,以免予破产。同时,这一援助也被银行和担保公司所期待。可以证明以下结论(命题4):假设1,2mod,3,4和7满足时,尽管借款人的预期投资收益为负,但是仍能通过获得担保,得以融资实施。

政府救助衍生的隐性担保弱化了银行评估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加剧了过度融资和投资问题。尤其是当担保公司认为政府会无条件地救助处于困境或即将破产的企业时,这一问题会更加严重。

(三)银行不作为:能力不足或机会主义倾向

担保合约的效率中性特点意味着借款人和担保人没有理由对保证担保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但如何解释我国银行业实践中对保证担保的偏好呢?从企业的角度看,小企业自身拥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而大企业随着经营规模和融资需求的膨胀,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再加上抵押担保的手续繁琐且费用较高,导致无论大小企业也都倾向于通过保证担保以获得银行融资。从银行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与银行的能力不足和机会主义倾向有关。

银行识别风险的能力不足导致对担保的盲目依赖。从金融中介的角度看,银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信息生产(information producing function),用于筛选贷款申请人的“好坏”,评估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以及银行业运作模式的传统习惯,客观上也造成银行在信息生产和风险识别方面的能力不强,集中表现为银行对大客户的盲目青睐,加上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导致信贷资源向大客户的广泛集中。当前,我国对贷款利率的管制虽已基本不存在,但现实中银行对优质大客户的竞争较为激烈,导致利率上浮的空间有限,当利率上限在

这一区间时,银行更倾向于签订担保合同,否则银行可以提高利率进行补偿,但这有可能丧失客户。实践中,银行对大企业多执行优惠利率,这强化了银行要求贷款担保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通过改进信息生产活动(如贷款审查和贷后检查)来降低贷款风险的动力。

银行的机会主义倾向。假设银行既不知道借款人的好坏,也不知道他们项目的质量,但可以通过有成本的筛选活动了解项目的质量,但筛选不是强制性的,因此银行只有在筛选所获信息能带来的好处大于筛选成本时,才会对项目进行审查,据以做出贷款决策。这一机制在银行间竞争激烈的市场可能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在贷款抵押率较高或保证人实力较强的情况下,银行进行审查筛选的动力大大降低;二是获得贷款的企业家不但支付对自己项目的审查成本,还要为没能获得贷款的企业家支付一部分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避免为他人支付审查费用,好的项目申请人就愿意通过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将自己同其他申请人区分出来,这反过来也降低了银行对优质项目申请人的审查激励。这均导致银行在项目审查方面存在偷懒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倾向,在项目评估方面的投入不足,在实践中表现为部分银行授信对所谓优质客户的盲目跟风。

五、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利用“山东省银行业客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库,重点对银行大客户的担保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基本符合前面的论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过度担保、过度融资问题突出

对外担保就等于以股东的财富进行风险投资,其所能承担的风险额度仅以净资产的大小为限。在全部的5048个大客户中,有992户(占到近20%)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统计显示(见表2),大客户对外担保总额与净资产比率的平均值高达73%,明显高出50%的水平,也远高于上市公司的水平;在对外提供担保的大客户中,这一比值超过50%的客户占到了46.46%,超过100%的客户占到了17.26%。

(二)集团客户关联担保和交叉互保问题突出

5048个大客户中,被识别出属于集团客户的有1432个群,占全部大客户的28%,其占用的贷款有占全部大客户贷款的80%;换言之,在大客户贷款中,有80%贷款被集团客户所占用;这些集团客户对群内企业(关联)贷款担保的金额高达2793亿元,占全部大客户对外担保金额的60%。在全部系统客户中存在交叉互保关系691个,涉及客户880个,占全部大客户的17.43%,涉及贷款金额1743.8亿元,占全部大客户对外担保金额的37%,占其贷款总额的13.47%。互保贷款中的担保责任相互抵消,银行相当于发放了信用贷款,担保合约的债权保障功能形同虚设。

(三)政府背景融资担保问题突出

系统能够识别政府背景融资主体有187个,占用贷款2521亿元,占全部大客户贷款的20%。这些贷款显然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实际上,交通运输等具有垄断性质的部门(行业)也具有较强的政府背景。

(四)大客户贷款风险具有明显的“集聚性”

从客户的角度看,大客户贷款具有较低的违约率,全部大客户中仅有130户存在不良贷款,占全部大客户的2.5%;但在130个不良贷款大客户中,有82%的客户不良率为100%,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3.32%。大客户贷款风险呈现出“低违约率、高不良率、高损失率”的特点。这说明大客户尤其是集团客户贷款风险的“集聚性”特点,反映出大客户贷款担保的“脆弱性”。

我国大型企业往往也是集团企业,大部分是老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另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的。一方面,这两类集团企业中有的实行家族式管理,有的虽然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但和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相差较远,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加大了公司治理风险。另一方面,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一般都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和重要就业渠道,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很多大企业都具有政府背景,受到国家产业或财政政策的支持。一旦这些企业不能履行担保责任或面临破产威胁时,政府往往会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支持。银行和企业会预期到这一局面,激励机制随之被扭曲,即便项目成功的概率低于 ,这一项目也会被实施,最终导致过度担保、过度融资和过度投资现象。

六、主要结论和建议

通常情况下,贷款担保能够减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这一债权保障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担保行为的信息示意和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转。但在我国银行业经营实践中,由于借款人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普遍的不规范担保现象;此外,政府对陷入困境企业进行援助衍生的隐性担保可能,都扭曲了担保合约三方当事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贷款担保的债权保障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银行方面的不作为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担保的滥用和异化,从总体上降低了贷款担保的经济功效。这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保证担保贷款具有较高的违约率和损失率;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企业过度担保、过度融资问题。企业部门过度担保、过度融资容易导致乱上项目、过度盲目投资问题。微观层面的扭曲必然导致宏观层面的矛盾,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和调控的难度,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反过来,宏观经济的频繁波动和剧烈调整,给企业和银行都带来巨大的风险,也不利于经济金融的协调增长。从这个角度看,矫正担保异化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部门要树立诚信意识,及时、准确披露信息,维护企业、股东、银行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快推进全面、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对企业经营行为形成有效约束监督,减少市场主体对政府部门的不当预期,降低道德风险。

三是要深化银行业改革,建立灵活实用的授信担保管理制度。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继续推进银行体系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主性和灵活性,使银行在有效的治理约束下更好地顺应市场变化,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建立实施更加灵活实用的授信担保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担保行为有效发挥作用,避免为担保而担保,减少对贷款担保的盲目依赖和滥用。

四是全面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探索建立行业分工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的评级(评估)公司或担保公司,有效分担银行的信息生产功能。银行家队伍要敢于承担风险,能够驾驭风险,减少对担保抵押的盲目依赖,提高信用放款比重。充分利用监管部门以及银行同业间的信息共享系统或平台,完善授信体系,把好信贷准入关,提高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评估和识别能力。

五是完善与担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有效保护银行债权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经营努力,探索建立担保豁免制度,加大对银行主动审查项目、评估风险的激励约束,发挥银行家的风险管理优势和特长,减少低效投融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亚军.西方融资担保理论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

[2]王蕾,仝宜.贷款保证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5,(9).

[3]廖春良.集团企业关联担保问题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06,(5).

[4]冯根福,马亚军,姚树洁.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3).

[5]甘丽凝.市场化程度、集团公司和关联担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第29卷第8期.

[6]刘,段端,巴曙松.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J].财经研究,2008,(5).

[7]李艳君,刘元启,欧阳令南.有违约风险贷款担保价值研究[J].财经论丛,2007,(3).

[8]Barro,R. J.(1976),“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 and Rate of Interest”,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8,839-856.

篇4

1.1不少担保机构缺少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

众所周知,担保行业与一般的行业不同,担保公司最大的特征就是高风险性,由于这一特征,提升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担保公司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担保公司缺少完善的内控控制系统,有的担保公司甚至没有内部控制系统,有些担保公司虽然建立了内控系统,但是却没有覆盖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作用。伴随银监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担保公司构建全面的内控系统成为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担保公司在业务核算中没有遵循会计准则与相关原则

担保公司的业务属于远期交易,通俗来说就是收入的实现在近期,而风险成本则在远期显现,企业的风险是在后期逐步得到释放的,根据担保业务的特征,在核算中应该遵循配比原则,就是说担保费的收入要与远期风险进行配比。与此同时,在核算中要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是担保公司没有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提取准备金,因此不能发挥其在收入与支出方面的平衡作用。不少公司存在着利润虚增以及过头分配等问题。比如,有的担保公司实行差额提转方法,不弥补风险损失。这种方法没有明确的操作规划做约束,很多实务操作中存在着经验主义,使担保公司的会计核算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

1.3担保公司在赔偿准备金提取方面缺少科学的计提依据

对于担保机构来说,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提赔偿准备金,一般按照不低于当年年末在保余额的1%比例进行提取,如果累积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的10%,则采取差额提取的方式,从而对担保风险的预期损失进行对冲。然而这种对冲机制对多数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水平来说要求过高,使得担保公司的目标实现存在重大压力,这等于在担保放大十倍的情况下,风险准备金水平要与资本金水平保持持平。在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累积超过注册资本的30%时,超出的部分可以转增资本金,但这项规定要以长期享受抵税政策为前提。对于担保公司来说,赔偿准备的提取对象没有与风险相互挂钩,没有依据业务品种、信用等级、担保时间以及还款方式等细节对担保责任进行划分,使得担保责任风险不能明确界定。

1.4担保公司缺少明确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担保机构按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来对冲不确定性的非预期风险损失。但是,不少担保公司缺少明确的计提比例,也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进行规定。如代偿损失依次用来冲减担保赔偿准备金以及未到期的责任准备,不足的部分在税前扣除,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缺少明确的条款规定。此外,对于担保机构来说,存在着高风险、低收入的不对等关系,不能使风险成本实行有效配比,对风险成本难以进行确定,但出于对担保机构非营利性的习惯定位,目前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费收入都按照低于银行利率的50%收取,这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条件下是非常低的。

1.5财政部门对担保企业的风险补偿政策缺少稳定性

纵观各级政府的财政风险补偿政策,普遍存在着政策不稳定的特点,很多担保机构很难对各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进行客观评估,因而,只能将财政风险补助作为意外收获,不能成为担保公司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没有起到对担保机构的担保政策支持效果。除此,担保公司对于获得的不确定的补助资金不知道如何处置,如果作为收益,则可能被税务机关重复征收所得税,还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后未出现风险损失再返还给财政,这对于担保政策的贯彻执行比较不利。

二、应对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2.1对担保行业未到期的责任准本金制度进行完善

对担保公司计提责任准备金要依据风险成本和工作成本进行,可以采用年平均法、季平均法、月平均法、日平均法。根据行业的发展状态选择不同的计提方法,通常对于行业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采用年平均法,而行业和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则采用日平均法。在担保实际业务中,由于数量庞大,逐单进行核算工作量很大,通常就采用按年或者按月计算的方式。一般按当期保费收入的50%进行计算,或者用本期应提数和上期计提数进行对比,采用多退少补的办法进行。

2.2对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

一般担保公司的风险金用来对冲担保风险非预期损失,这里说的非预期损失通常是指系统性风险或者异常风险,对于非预期损失则应用资本以及其收益或者外部补偿进行对冲。计提对象应该是当年税后的超额净利润,当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相等时不计提,反之则计提。按年计提直至达到注册资本的50%,或者储备五年后,则可以认为超额风险已过期,对之进行回转,转至可分配利润。在实操过程中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当应收代偿款不能与损失准备金、一般风险准备金持平时,监管部门则有权要求担保机构增提特殊的一般风险准备金。

2.3通过对担保业务机制进行创新来提升担保公司的收益

担保公司的保费收入一般都是在担保行为发生时一次性收取,但是风险的释放确实在日后进行的,在担保业务中应该按照配比原则,即担保费收入应与远期风险进行配比,同时,对于担保收费标准的确定要按照风险水平实行差别费率,例如,风险较低的业务按照1%的比例收取,中等风险的业务按照3%标准收取,高风险的则可以按照5%的比例收取。对于有提前还款的业务,在进行保费退款方面,要进行担保机构的工作成本核算,按照应退保费的一定比例收取。

2.4担保公司应构建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担保机构要遵循重要性、全面性、适应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进行,对于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找出核心点对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措施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制定一系列核算制度、程序以及方法等,对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有效约束,从而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为全体成员营建严格、规范化、审慎的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形成对风险的动态控制机制,实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5出台政策规范担保行业执行保险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及实施细则,来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核算标准方面提供支持。对于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以及计提准备金税前列支等项目进行规定,使担保核算在操作中有章可循。同时,财政部门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要保持政策稳定性,为担保机构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

三、结语

篇5

担保公司个人工作计划一

20XX年,我将严格按照公司发展规划和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强化工作措施,履行岗位职责,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事求是地参与公司建设,充分发挥和挖掘公司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增强公司凝聚力和竞争力,推进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工作目标

以“各项制度基本完善,业务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服务水平客户认可”为目标。认真履职尽责,正确认识当前公司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带领团队力争把公司打造成一支“坚韧创新型,专业快捷型,凝聚和谐型,稳健诚信型”的融资担保行业一流团队。科学有效地掌握和运用各项规章制度办理业务,防范风险,规范行为,加强业务服务推广,使融资担保客户群体进一步扩大,中间业务(金融咨询、投资咨询)客户群体有所突破,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的忠诚度。

二、工作措施

在具体工作上,我将以推进公司发展为准则,以自我提升,团队提升、业务提升为抓手,认真做到勤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勤动手,坚守工作职责。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勤动脑,提升

专业独立性。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强优质高效团队。建立健全完整、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和知识互补型的专业化团队。进一步招贤纳士,引进人才,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经济、信贷、风控、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合理配备。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自身和员工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创品牌意识,扩大公司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占和扩充融资担保行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三是扩大市场开发力度。制定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在开发市场,招商客户的工作中要奋力拓展,勇于创新,制定强有力的奖惩措施,加大落实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力度。

四是加强风险防控建设。建立被担保企业风险状况初步判断、被担保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系统、被担保企业反担保措施评估系统、被担保企业授保额度评估系统。确保公司业务安全运营。

担保公司个人工作计划二

20XX年是xx担保公司贯彻集团全面转型变革的关键一年,作为xx资本重要业务板块,无论外部形势还是内部要求都给xx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目标。20XX年我们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20XX年经营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创新风险管理手段,推动公司业务稳健发展。

一、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20XX年面临国内经济持续波动下行,授信客户各类信用风险呈多发态势,银行及担保公司贷款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复杂多样的风险表现形式,xx担保公司通过多种举措不断防控和化解各类风险。一是制定了担保授信政策指引,并动态地为业务定位、布局、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及指导;二是进一步优化了风险管理部整体架构,突出了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三是开展了两轮项目巡查工作,对所有项目进行细致的风险摸排,并制定了“一户一策”项目管控方案;四是优化了多项操作风险管控流程,重新修订了担保业务合同,制定了在业务中引入强制执行制度的方案,在项目评审会中建立了法务人员独立发表审查意见的制度,法务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公司业务经营的支撑服务作用进一步凸现等。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推进了xx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竞进提质。

二、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思路

20XX年,中国经济在向新常态转换的过程中,其结构、方式和体制的改变逐步推进并显现,导致20XX年经济增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信贷资产质量必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0XX年,武汉市围绕着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工作,在城建攻坚计划、“三旧”改造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计划、城市综合管理计划的引导下,在物流建设、金融中心建设、交通建设、生态园区和产业园区为主的项目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后续投资的力度将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公司在20XX年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客户提供了契机。从公司层面看,集团公司变革转型调整,进一步的资本实力增强都将使xx担保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经营能力方面更加强健。

基于以上分析,20XX年我们将面对以下机遇和挑战:一是20XX年外部经济的缓慢复苏使企业扩产缺乏动力,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会对公司客户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货币内部供应与影子银行供应的同步趋紧形态将扭转,企业面临的融资方式更加灵活,但准入门槛提高、融资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企业的借款风险在近期内难以缓解;三是随着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发生部位正逐步蔓延和相互交叉感染,使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四是银行于20XX年进行的大规模收贷活动作用明显,在基本面回暖的情况下,除去因收贷因素倒闭的企业,一批在强压下生存下来的优质企业将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盈利能力,担保公司也将面临更多更优的选择。

因此,倾向政策的冲击仍存留在信贷市场中,实体经济与信贷市场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我们只有提升全面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方能稳步发展。

20XX年,xx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思路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行情的变化,顺应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优化结构、精细管理、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面主动的风险管理”,为公司经营转型下的业务发展提供差异化、前瞻性和保障。

优化结构,就是要优化业务结构,提升非融业务及低风险业务占比,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化行业结构,坚持“有进有退”,进退有序;优化客户结构,不断降低单户担保额,降低集团性质的担保余额,扩大客户基数;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评审会质量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精细管理,就是要加强保前、保中、保后的履职管理,不仅要形式上合规,更要重实质风险的防控,要将精细管理浸润到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中,贯彻于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位员工。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

在20XX年风险管理工作中,xx担保公司要持续推进风险管

理体系建设,从优化风险管理环境、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建立风险信息处理与报告机制、进行后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梳理流程。20XX年xx担保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将独立承担担保板块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再与集团的风险管理交叉,因此要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及管理流程,根据当前的业务经营特点和资源配臵状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找出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控制点,制定控制办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等措施,使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内控机制。根据集团的管控要求,树立全员、全程内控理念,建立前、中、台分工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内控职责,将责任分解到人,建立起清晰的追踪路径,并抓好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工作氛围。

3、强化风险约束。进一步完善保后管户主责任人制度、分层次的贷后监管制度、定期风险预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保后管理薄弱的问题,提高信贷风险全过程管理水平。

4、提升信息管理。要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对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努力将各项制度改进的要求通过流程系统来实现,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推进风险的差异化管理

1、优化业务结构,实施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的差异化管理。在20XX年业务结构上,应提高非融业务占比,将非融业务规模占比由目前的19%提升至  %,力争业务规模突破亿元。同时,要根据各类担保业务的战略定位、政策把握、业务特点、责任承担、风险承受能力等,实施专业化和差异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对非融业务设计差异化的流程制度,提高运营效率和管控措施。

2、优化行业结构,坚持“有进有退”的行业选择。20XX年要紧盯信贷行业政策和市场风险,做好“两高一剩“行业持续性退出,政策调整下的防御性退出,风险客户的及时性退出,节约资本占用的战略性退出。在20XX年行业选择上,应对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利用生活水平改善和消费类相关产业;积极支持现代制造业和依附本地产业集群项下制造企业;严格房地产项目贷款,审慎择选建筑类企业,实行限额管理;暂停钢贸、煤炭贸易和大宗生产物资贸易类企业授信等。

篇6

【关键词】投资担保会计行业 发展前景 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迅速发展,资本实力在不断的增强,由于一些担保会计行业并没有完善的建设体系或者是自身并不具备专业规范的运作管理体制,在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担忧。以下就是对我国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前景以及现状的简要的分析。

一、我国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各种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些投资担保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们社会效益的激增,以及推动了社会信用机制的健全并且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担保会计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也伴随着社会弊端的出现,在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在萌芽并且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也要面对重重的阻碍和困难。目前大多数的投资担保行业都存在着建设体系不完善、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规范运作管理体制、有关于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诚信度缺失等这些问题,甚至导致某些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公司濒临破产。所有的这些问题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所以笔者对于我国目前的投资担保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思考。

二、目前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建设体系

目前一些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从业机构的建设体系并不完善,很多的机构的担保实力不足,很多有关机构的担保资金都不足,这在该机构建立之初都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其建设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行业的各个机构分工都不完善,这样使担保资金出现问题的时候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各地的财政一次性输入的资金很少,对于一些中小型机构的入股资金也是很有限的,一些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量也不大。这样就导致了投资担保行业在建设体系中会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另外,一些机构也存在了治理机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一是一些担保会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政府出资建立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会计机构组织大多数都依附于某一层政府机构或者类似的机构,其内部运作程序复杂繁多,不能够与企业的性质很好的匹配。其二是担保会计机构在进行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业务时三者不能够达到制衡的状态,很多根本就没有设立法律事务部门以及风险监测部门,对担保风险缺乏实现预警措施,很多机构也缺乏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机构或者部门。

(二)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规范运作管理体制

一些投资担保公司的自身运作管理体系很多也是不规范的,由于其行业管理、行业准入以及财务制度等等这些内部重要结构均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所以使得一些担保公司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就容易忽略自身的规范管理和运作。有些机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贷前调查、担保审批、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债务追偿制度,很容易造成了员工在进行业务处理是随意性很强,同时,领导在进行审批的时候的主观性很大,这样就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三)没有有效的资本补偿以及风险防范机制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作为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一大保障,其经济来运存在着高风险低效益的特点,本来自身就缺乏有效并且可靠地资本补偿以及风险防范的机制,但是大多数的银行却又让担保会计公司承担大部分的企业贷款风险,另外又缺乏担保会计机构,一些中小型的担保会计行业的大战基金还不健全,就会导致一些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倒闭。

三、投资担保会计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行业内部组织建设体系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完善行业内部的组织建设体系,第一步要完善的就是资金体系,一个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机构首先要具备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投资担保会计公司才能够有足够的投资风险担保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另外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和政府的关系问题,这是投资担保会计机构得意发展的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投资担保会计公司应该坚持选优扶持的政策,防止政府的行政干预,至于在具体的运作模式上,应当始终坚持商业化机制运作的模式来发展。

(二)引进并且培养高素质的担保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对业务人员进行技能的提升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内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才能够在繁复的业务中应变自如,才能够使在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避免错误的发生,这个是投资担保会计行业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对行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对行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和业务制衡机制。其要通过集体智慧和廉洁的制度来建立制衡机制,方法就是设置三个业务部门,一是设立担保业务部门作为开拓部门,二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业务的合规审查和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其三是综合管理部为章证管理和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这三个部门之间要有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分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其次是要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其可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这样可以减少人为的误差,同时可以结合业务开拓的需求惊醒建立,建立的同事要体现出该机构的经营特色,以此来对申保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来作为评价的依据。

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的金融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其是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在迅速发展的同事也必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阻遏,笔者认为应该从上述的三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投资担保会计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建设体系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为其进行发展和企业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具有中国城镇住房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的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解决住房问题的筹资机构。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可以降低城镇居民职工贷款买房的还款负担,同时还可集结一部分稳定的住房资金用于加快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住房公积金以其保障性、互、强制性、工资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成为推动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最重要形式。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又是体现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职工居住水平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目前住房公积金在贷款方面还暴露出如分配不公、个人使用渠道单一、手续繁琐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低,分配上存在不公。公积金是作为政策性的低息贷款,但是由于公积金是基于工作就业的职工,而目前低收入群体的主体困难企业的职工及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和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就无法参加公积金,从而违背了实行公积金的出发点。并且由于公积金贷款条件比较严格,同时房价飞涨,很多低收入者因为承受能力的制约而难以通过该渠道获取融资购房,所以这部分人群缴存的公积金没有发挥作用,只能到退休时全额领取,而相对的低存低贷款政策实际上是让低收入家庭蒙受了利息损失。此外,公积金只能用于房屋购买而不能用于房屋租赁,从而导致一部分只能依靠租房的家庭不能享受公积金这一优惠政策。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政策性的住房金融制度,必须尽可能地扩大其覆盖率,更好地为低收入家庭服务。

(二)使用效率不高,大量资金闲置。住房公积金归集的目的原本是提供给职工用于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有住房,但是当前却存在大量公积金闲置或者投向国债,使得公积金的优势未能充分得到发挥。以重庆为例,2009年重庆住房公积金缴存数额达到77.17亿元,其中贷款金额26.99亿元,占同期归集金额的34.97%,比上年的49.85%下降了14.88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了公积金贷款比例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基于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支取条件严格,提取数额受到限制。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市场推广力度较弱也是导致贷款比例偏低的原因。

(三)商业银行缺乏积极性。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住房贷款只能以委托方式委托商业银行来办理。就受委托银行而言,如果购房者选择的是商业银行贷款则产生的利息全部归受委托银行所有,若购房者选择的是公积金贷款则银行只能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受委托银行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对公积金贷款客户采取一些消极拖办和误导手段,使得公积金贷款在申请和办理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降低了公积金贷款业务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虽然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公积金管理中心必须在15日之内给客户能否贷款的答复,但是由于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担保公司、受委托银行不能实现合署办公,借款人需向每个部门提供相同的材料,顺利办完一切手续最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贷款资金的快速到位才是关键。甚至很多商业银行在发放开发贷款时要求开发企业从本行发放个人贷款,也有不少开发商实行商业贷款时给予购房者一定的折扣优惠或者先贷商业贷款再转公积金贷款等方式,这样会额外支出很多相关费用,使得不少准备选择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不得不选择商业贷款。

(四)担保费用较高。公积金贷款担保是指在借款人无法满足贷款人要求提供担保的情况下,担保公司为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而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并提供连带偿还责任的保证担保行为,其目的是减少贷款风险,保证公积金资金的安全性。而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担保公司均是当地住房管理中心指定的,属于垄断经营地位,同时担保费对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使得住房公积金原本给贷款者带来的利率优惠在无形中被担保费抵消了一部分。以重庆市为例,如果贷款年限为1~10年(含10年),每年需要缴纳的担保服务费按担保额的0.5‰收取;10年以上担保服务费按担保额的0.4‰收取,担保费不足300元的按300元收取。担保服务费计算公式为:

1、贷款年限为1~10年(含10年)

担保费=担保额×0.5‰×贷款年限

例如:王小姐买了一套房子,通过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贷款公积金20万元,贷款年限为10年,公司收取担保费为200000×10×0.5‰=1000(元)

2、贷款年限为10年以上

担保费=担保额×0.5‰×10年+担保额×0.4‰×(贷款年限-10)

例如:王小姐买了一套房子,通过市住房置业担保公司贷款公积金20万元,贷款年限为20年,公司收取担保费为200000×0.5‰×10+200000×0.4‰×(20-10)=1800(元)。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每年需要支付给担保公司的费用无疑抵消了一部分因为公积金贷款而享受的利息优惠,加重了贷款者的还款负担。

(五)各个地区公积金个贷率差距悬殊。公积金与银行存款有一定的可比性,归集资金不能全部贷出,必须要保证足够的余额也就是流动性来应付存款人未来的提现要求,否则满足贷款要求的购房者贷不到款,符合提取条件的职工拿不到钱,一旦无法应对支付要求就会出现信誉破产危机。从全国来看,2009年个贷率(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占住房公积金归集缴存余额的比例)为56.39%,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平衡,一些内陆中部地区,如河北省2009年个贷率为43%,但是也有不少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住房公积金的资金链实际是处于十分紧张的状况,比如江苏常州市2009年个贷率为96.30%,市区该比例更是高达98.88%,这么高的公积金贷款率意味着资金流向很可能入不敷出,将使得当地公积金面临着较大的支付风险。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满足公积金缴存人不断增加的贷款需求,将成为各地区尤其是资金使用率高的地区公积金贷款运作中的主要困难。

二、解决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公积金管理,严格缴存比例。因为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部分不计入个人收入范围,个人缴存部分又免交个人所得税,故一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行业垄断企业将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不断提高,这实际上是既增加了职工福利又规避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故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履行起职责,尽快按照要求规范缴存基数,规定公积金缴存上限,坚决杜绝擅自扩大缴存基数或超比例缴存,避免公积金成为缴存单位工资外发放薪金补贴和避税的渠道;同时对一些已经拥有个人住房的高收入者申请公积金购买第二套房产时应付出一些额外成本,比如征收利息所得税、使用较高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

(二)简化贷款手续,取缔各种限制条件。由于我国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凭借政府政令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全额事业单位。在这种体制下,资金中心和银行之间的工作不能很好协调起来,双方根据各自的职责、利益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互相设置壁垒,极大地影响了贷款效率。公积金管理中心、受委托银行及其他中介机构应建立个人住房贷款各个环节的联合办公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提高贷款工作效率,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降低使用门槛,努力降低个人贷款的担保、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各种费用,减轻职工负担,真正发挥公积金作为政策性贷款的优势。

(三)创新公积金使用方法。公积金的创新使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考虑到一些低收入家庭面对当今高昂的房价无力承担,而公积金的使用规定只能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而不能用于租房,故开辟申请租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可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第二,可以允许职工提取本人及直系亲属的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允许购房职工以直系亲属名义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提高公积金使用率,体现住房公积金互的特点;第三,我国的住房公积金模式最初是借鉴了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规定雇员缴交的公积金平时可用于购房和支付雇员本人以及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可以效仿新加坡把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列入可以办理非销户提取的范围,如一位缴纳了住房公积金的市民,如果他的爱人患上了癌症,当他无钱交付医药费时可以经医院出具的诊断书、入院通知单、缴费通知单等材料向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急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公积金的使用效率,更体现了公积金制度对于保障民生人性化的一面。

(四)实行全国联网,统筹运用资金。力促住房公积金流动性均衡,实行区域内外融通,改变目前地域分割现状,由使用资金不足的地区向使用率低、资金充足的地区申请融资合作,由资金充足地区向资金不足地区的缴存职工发放公积金异地贷款,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均衡问题。如陕西省从今年3月25日起11个市(区)就已经开始施行住房公积金在省内通贷的规定。

(五)规范住房置业担保制度。进一步规范住房置业担保制度,打破垄断,向市场开放,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担保,如抵押、质押、保证等形式。

三、结束语

建立公积金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公积金低存低贷的政策优势,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公积金个人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提高公积金贷款率、创新使用方法、统筹运用资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让公积金贷款更好地服务于职工购房,为人们提供更为科学、实惠的住房保障系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任权录.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与规避方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9.

[2]陈建波.公积金个人抵押贷款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4.7.5.

[3]黄正祥.浅谈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创新[J].经济师,2010.15.1.

[4]王高翔.浅谈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信用风险防范[J].住房制度改革,2004.16.2.

[5]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金融,2009.12.12.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金融机构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在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上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同时中小企业给我国居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所增加,所以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小企业也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但中小企业的长期以来的融资困难直接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使该类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状况

1.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在现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资金,市场上的资金是有限的,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也是必然的。

2.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

实际上企业融资的渠道很多,但像股票和债券筹资在我国的企业法中规定的条件很高,并且我国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而且发展前景较好,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的。所以中小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不同,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单调,一般只能采取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或采用商业信用进行筹资。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为自筹,也有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的限制条件较多,比如信用状况不好、没有抵押品的等都无法取得银行贷款。另外银行贷款的手续较繁琐,办理起来花费的时间较长,取得的资金也非常有限。商业信用也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但商业信用筹集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主要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财产实力较弱,资产信用等级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成立的时间不是很长,并没用多少资本的积累,财力不强,许多银行都要求有担保抵押,这种情况下贷款就相对困难。其次,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较低,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再就是中小企业管理者水平低,企业的财务决策有一定短期行为的倾向,无法合理分配和留用利润,至使自我累积不科学,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且我国的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比较明显,相应的内部控制显得相对缺乏,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制度欠缺。这样以来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怕承担风险,在贷款时慎之又慎,不敢轻易贷款给中小企业。

2.银行的金融体系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放款

我国现有大部分银行贷款的评定标准都比较高,基本上都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而中小企业可能因为某次资金不足引起拖欠甚至还不起贷款的现象,这些又会影响该企业信用,使之有不良记录,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恶性循环。以往在和中小企业开展信贷业务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使许多商业银行收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这也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3.没有健全的社会担保体系

虽然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欠缺,本身没有足够的担保物,但如果该企业有发展前途、社会上有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的话,中小企业是能够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而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但这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在只是处于探索阶段,不能满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况且担保机构也存在着资金不足,运作管理方式欠缺等问题。同时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的企业审查非常严格,使很多无法从银行获得担保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看法

1.开辟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以银行贷款做为融资的主要渠道,但银行贷款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首先要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能仅仅依赖银行贷款。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及基金市场等。目前建议最多的是采取私募基金来为中小企业融资,利用投资基金来引导更多的民间闲散资金进入基金,同时鼓励该基金向中小企业投资。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以租赁代替融资。融资租赁在国外很常见,我国也有,但融资租赁的业务量相对较少。对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能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将非常有利于缓解融资的困难。

2.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利用社会担保将会是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要尽快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协作组织,规范担保业务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建立社会担保体系中加强管理。

3.政府给于扶持

政府在进行金融改革的同时,也应该对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性的扶持。比如,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中小企业进行减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建立政府性的专门用于中小企业扶持的基金等。

4.银行金融体系改革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也应该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简化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手续,降低标准和条件,可适当扩大有效财产的抵押范围。

5.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得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行为,提高社会影响,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有效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源,缓解资金不足。其次,要注重自身信用建设,提高信用意识。只有信用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获取融资的机会。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很多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希望在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下,尽快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使中小企业能够正常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9

【关键词】林权抵押贷款 农户融资 融资偏好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农户是最基本的农业经营组织,作为不同于企业和个人的一类经济主体,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许多学者关注农户的经济行为,并对农户融资行为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的融资动机、融资特征、融资渠道、融资偏好和影响农户融资行为的因素上。其中,关于农户的融资偏好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以往农户融资偏好的研究中,并没有出现林权证这一抵押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种创新的农户融资方式,首次将森林资源作为一项可抵押资产纳入农村金融体系中,破解了抵押瓶颈,为农户融资提供了新的选择。林权抵押贷款就是农户以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的融资方式。这无疑是林业融资史上的创新,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突破。随着林权抵押贷款在各地的相继开展,众多学者热衷于对当前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然而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基于农户融资的视角,分别对农户融资偏好和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为相关的研究拓宽新的视角。

二、农户融资偏好研究

(一)农户融资偏好顺序研究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两元供给特征,面临着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种不同的渠道。关于农户融资偏好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存在融资顺序。

因为政府管制,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往往较低,因而主流观点一直假定农户的融资顺序为:首先争取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如果还不能够满足需求,才去求助于非正规金融机构(Bell等,1997)。在此前提下学者们给出了两个部门共存的解释。Bhattacharyya and Kumbhakar(1997)等指出,非正式部门充当了正式部门“溢出”需求的接收者。那些因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合适抵押物而被拒绝的农户,会转向非正规放贷人寻求信贷支持。国内学者如胡士华和李伟毅(2006)、陈鹏和刘锡良(2011)、牛荣(2012)等也认为农户倾向于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然而,有更多学者得出了相反结论。如Kochar(1997),Mushinski (1999)、Barry(2000)、Boucher and Guirkinger(2007)认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抵押物首先会向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并强调非正式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农户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从正规机构融资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而非正规放款人往往与农户生活在同一社区,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因而能够以更低的实际成本提供贷款,因而非正规融资必然是农户面临资金需求时的首选。国内学者何广文(1999)、史清华(2002)、朱守银(2003)、霍学喜(2005)、黄祖辉(2007)、马晓青(2010)等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非正规渠道是满足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孔荣(2009)与丁志国(2011)的研究也发现农户融资更偏好于非正规渠道,农户会按照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既向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也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路径啄序选择融资路径。熊学萍(2007)的研究也表明农户少量小额度贷款主要由私人借贷满足。钱水土(2008)分析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更能满足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因此农户融资时更偏好于非正规金融。

(二)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

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总结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概括来讲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农户自身因素对融资偏好的影响,多从农户的基本特征出发,以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性别、收入水平等进行融资偏好的研究。金烨、李宏彬(2009)对农户的贷款需求及分别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融资偏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农户的年龄越大对融资的偏好程度越低,越不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上的需求,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受到思想上的约束,另一方面年龄本身和财富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关系,财富可能会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对融资的需求会相对降低。然而,尽管性别及教育程度与农户对融资行为的认识存在相关关系,但对农户融资的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李锐,李超,2007)。

农户的收入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财富水平是影响农户融资偏好的相对重要的因素,农户的土地拥有量与农户的融资偏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锐,李超,2007),这种关系表现在农户的土地拥有量越大越倾向于选择融资,而且往往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也有学者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这种不同的结论因地区或者研究对象的差异而有可能存在差异。马晓青(2010)、秦建群、吕伟忠和秦建国(2011)认为农户的财产或者财富越多,往往融资的意愿会越低,而低财产水平的农户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融资需求,但往往这种需求又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并不是财产越少的农户越会有融资偏好和需求。

其他的学者研究发现农户的经营规模、投资力度、负债额度等等都与农户融资偏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周小斌,2004),表现为经营规模及投资额度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农户融资的行为,负债越高也倾向于选择农户融资。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农户融资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地区间的差异不仅仅受到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该种影响介于农户自身和外部因素之间,富裕的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融资需求、融资频率、融资额度等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马晓青,2010)。

2.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外部因素概括的来讲可以总结为与提供融资对象相关的因素、相关政策方面的因素等,如信贷市场的完善性与否、信息不对称程度、贷款的期限灵活性、贷款担保抵押的多少、年利率的高低等等。李超、李锐(2007)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对年利率低的、担保抵押少的、期限灵活的,而且所需决策时间短、满足程度高的贷款更加偏好。马晓青、黄祖辉(2010)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保险性需求、利率水平等是决定农户偏好非正式融资渠道的主要决定因素。马永强(2011)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收集的农户调查数据,发现信贷约束、利息成本、风险因素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都有重要影响,但对民间无息借贷和民间有息借贷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外部因素对农户融资偏好的影响研究仍然相对较少,随着农户信贷市场的完善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该方面的研究也必然会越来越多,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将有可能促使正规的融资渠道成为一种主流。

三、林权抵押贷款研究

(一)林权抵押贷款的模式研究

林权抵押贷款产生以来,全国各地在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福建、四川、浙江、江西、云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比较典型的有六种模式:林农个体直接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或林业企业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及信用基础上的林农小额贷款(黄庆安,2008)。杨云(2008)以福建省案例研究时得出其中除专业担保公司担保以外的五种模式。毛善华(2014)研究浙江丽水的模式主要有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三种。叶朝坤(2011)根据浙江丽水市庆元县林权抵押贷款实践,介绍了“林权IC 卡”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则从林权抵押贷款参与主体的角度将贷款模式分为五种: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林农+担保公司+金融机构模式,林农+信用平台+金融机构模式,林农联保贷款模式,林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模式。孙霄(2009)等在对福建省永安、屏南、尤溪模式等林权抵押贷款模式进行的汇总研究中也有相似总结。

(二)林权抵押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围绕着法律规定、宣传程度、融资成本、融资程序、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政府部门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展开。

杜静(2012)研究认为林权抵押贷款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够、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归纳得出:抵押对象限制过严、期限短暂且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程序繁杂等,并分析其制约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评估机构不健全、缺乏保险机制、配套机制不完备。毛善华(2014)也认为立法修法未跟进,还指出司法介入不积极、抵押物品处置难以及金融机构偏爱大户,小户利益难惠及,评估机构不健全、评估结论欠客观,利率、评估成本高、农户难得真实惠等。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立法、扩大宣传、加强“银林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杜静,2012)。韩立达、王静、李华(2009)从林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对策:林农完善自我、主动出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加强监督;政府部门创造环境、提供保障。毛善华(2014)提出完善的设想:加快立法修法速度、机构设置须加规范、扩大社会担保主体、金融机构多让利益、鼓励吸引民间资本等。

(三)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近几年来,部分专家学者纷纷利用各省各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涵盖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金融服务以及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

孟全省(2010)以陕西省宁陕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林农文化程度、风险偏好、贷款投资项目、林区交通情况、政府支持力度是影响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石道金、许宇鹏、高鑫(2011)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当地3个县(市)9个乡镇28个行政村591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家庭拥有的林地面积、家庭支出和贷款贴息政策等因素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正显著影响;户主年龄、贷款用途是否限制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负的显著影响。曾维忠(2011)利用四川省5个省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32个村508个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受教育年限、是否担任过村干部、非农就业人数比重、是否获得过信用贷款、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林木林产品销售比例、是否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政府的支持等9个因素对农户林权抵押意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廖文梅、孔凡斌、曹建华(2011)基于江西省288份林农调研数据表明,有以下影响显著变量:户主文化程度、农户所在地区、林地面积、林地交通是否方便、林地经营方式、是否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林地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林地边界是否清晰、有亲友在政府部门工作、贷款利率高低。韩锋、赛斐、温亚利(2012)利用2011年在江西省遂川县的115户农户调查数据,对林农家庭的基本属性、土地拥有情况、年收入与支出三大类的19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生产性支出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正的显著影响;个体经营收入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负的显著影响。朱冬亮、蔡惠花(2013)根据2012年在福建等8省26县抽样调查的数据进二元逻辑回归,表明:林农是否参与林权抵押贷款除受其年龄和家庭年纯收入影响外,还受到承包林地分布、林地总面积、森林保险、林地资金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四、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的综述,在农户融资偏好、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农户融资偏好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农户融资偏好的顺序及影响因素等已经在现有文献中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几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林权抵押贷款的研究日益增多。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但缺少对于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如何影响农户的融资偏好这个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少涉及这一领域。在缺乏明确抵押物的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将“林权证”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成为农户融资的金融工具,从农户的视角深层次地探究林权抵押贷款对融资偏好的影响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新领域。

篇10

8月底,在安徽省政协十一届三次常委会暨民营经济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专题调研组起草的《关于我省发展民营经济政策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和省统计局的《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问卷调查统计报告》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

记者从省统计局获得的报告显示,虽然此前的“三乱”和“玻璃门”等现象已得到不少改善,但当前制约民企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集中在“缺资金”“缺人才”“缺土地”三个方面。其中,超半数民企指出,“缺资金”是目前民企生产经营中的最大困难。

税费繁重问题列首位。调查结果显示,涉及在安徽办企业、干个体税费重不重时,过半民企认为“较重”,且企业规模越大对税费负担重的认同度越高,如员工千人以上、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税费“重”和“较重”的认同度都偏高。

据省经信委5月末的数据显示,目前省内涉企收费项目共有300多项,收费项目多、标准高、频率高。

一些垄断经营的中介机构,凭借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特殊关系以及行业垄断地位,指定购买服务、设备,并高额收费。民营企业纷纷表示,对垄断中介机构是敢怒不敢言,花钱买平安。

此外,优惠政策兑现难、成本高也是一众民企“缺钱”的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反映,过去我省出台的许多政策,优惠措施甚至比发达地区力度还大,但就是因为缺少配套文件,缺乏可操作性,落实不下去。

如投资领域原则上是“非禁即准”,政府采购和重大项目招标原则上是一视同仁,但因缺乏公开透明的实施细则,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很多投资领域、招标项目民企无法进入中标。

报告显示,在民营企业比较难进入的几个领域中,“电力”“铁路公路建设”“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担保业”“城市基础设施”等均榜上有名。

对此,省金融办曾表示,针对“不能投”的问题,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可能减少对民间投资等市场行为的干预;针对“不敢投”问题,将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和融资环境,清理制约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的各类文件规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融资环境,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

9月中下旬,省地税局就梳理出台了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10个方面66条政策措施。其中尤其提出,民营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最后,制约民企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省统计局的报告显示,目前省内民企融资渠道中,民间借贷和亲友借贷仍占40%左右,其中在返乡创业企业中,“民间借贷”占比较高,将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