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

篇1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存在问题 不断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11-01

一、对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来统一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集中核算、反映和监督的机制,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预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已经运行很长时间,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影响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思考。

1.日常业务核算与财务监管脱节。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因会计人员不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凭单位提供原始单据来判断手续是否完备、票据是否合法有效,而这些票据反映的经济事项内容是否真实、合理,都要予以报销。如个别单位虚报差旅费,套取现金;对提供服务单位有些不要发票,收取现金不交到核算中心;提供虚假票据、“账外账”现象明显增多,核算中心未能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管理的作用。

2.会计核算与单位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气象部门核算中心根据被核算单位提供的票据登记资产。而平时单位设备采购、入库、保管和使用权都在单位,资产增减变化由单位报账员记账,报账员又不是专业财务人员,登记资产不准确。如固定资产报废、清理不按规定要求及时清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固定资产虚增或流失。

3.资金审核、监督职能弱化。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各核算事业单位掌握资金使用和决策权,资金使用后审核监督权又在核算中心。管理上各自独立,相互脱离,业务处理中相互融合,同一项业务处理权限不在一个部门,这样不能保证此项业务会计核算真实准确,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4.提供会计信息及时性滞后。在当前这种模式下,气象部门内部不设财务人员,不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保管也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

5.会计集中核算后,报销环节多、工作效率低。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报销业务时,由报账员将单位负责人签批后的原始单据送到核算中心会计处审核,审核发现有填报不准确的或出错的原始单据,再退回到单位修改,修改后再重复以上环节才能完成。因核算中心和报账单位不是同一个部门,办公地点又不在一起报销一笔业务有时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工作效率低下。而在会计集中前,报账人是本单位职工,直接到单位财务部门报销,这样就减少中间环节,效率高。

6.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会计管理体制需完善。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取消原单位会计机构和财务人员,单位只设一名兼职报账员,负责本单位日常费的报销,而被服务的核算单位也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会计法》第36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应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因此,按照法律规定各单位要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相应会计人员,把被核算单位与会计集中核算关系用法律形式确定,弥补法律无依据的尴尬。使会计核算中心在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顺利运行下去。

二、完善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几方面来看,气象部门会计集中核算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健康有序地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首先,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修改《会计法》相关条文,把会计核算中心同被服务的核算单位关系用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的定位要明确,核算中心不能作为一个记账机构,而应着重对被服务的核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为单位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再次,要对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从技术层面上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使他们都有较为熟练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核算中心账务处理与被服务的核算单位实际业务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部分会计核算分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一、会计核算分中心工作职责

依据《会计法》等各项财经法规纪律和国家、省、市、区的相关财务政策法规规定,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与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监督,健全会计约束机制。具体职责如下:

(一)严格遵守《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履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二)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制约机制并监督实施,科学制订合理工作流程,协调与外部报账单位关系,确保中心的各项工作健康、规范运行。

(三)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确定核算方式、方法;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要求,设置明细会计科目。

(四)按照有关法规和制度审核报账单位交来的各类原始凭证,严格审查其是否真实、完整、合法、规范。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原始凭证,坚决予以退回。受理报账单位合法合规合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会计账薄,出具报表。

(五)定期分析报账单位财务收支情况,为领导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协助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

(六)对已编制记账凭证的原始会计资料和档案进行装订,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保证各类会计数据不丢失、不外泄。

(七)做好单位的预决算工作,接受区财政局对预算经费使用的监督,保障预算安排的正确执行。配合纪检、审计等部门的各类专项检查。

(八)定期布置、检查、总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核算与监督水平。

(九)做好上级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会计核算分中心岗位制度

(一)主任岗位制度

1、依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组织和负责会计核算工作,就中心的各项工作向本系统负全面责任。

2、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制约机制并组织实施,依据《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手册》科学制订中心工作流程,确保中心核算和监督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3、负责做好会计内部稽核工作,按日核对资金会计与核算会计账面余额,定期核对资金会计与银行的存款余额,确保账账相符、账款相符。定期与银行核对预留印鉴,确保资金安全。

4、严格按预算指标、计划任务控制支出,杜绝超标支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杜绝小金库。

5、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统筹安排人员分工,负责业务考核、岗位轮换等工作。

6、及时分析、总结中心运行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监督措施,稳步推进会计核算中心各项工作。

7、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和管理,行使系统管理员职责,负责财务软件的账套管理、用户授权,定时进行财务软件数据备份,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计算机网络和财务数据的安全。

9、做好与开户银行、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单位和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二)资金会计岗位制度

1、负责银行账户的管理和资金结算业务,根据用量购领银行票据,严格按照银行票据管理规定进行使用、保管、核销。

2、实行印鉴分管、审核与开票分开的监督约束制度,遵循分人分印管理、票据凭证专人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管单位银行预留印鉴中财务专用章和银行支票等票据凭证的保管,确保各项资金安全。

3、对经审核符合规定的收支凭证,及时办理资金结算,然后将报账凭证传递给核算会计。对收付款凭证内容填写不全、数字有涂改、不正确或付款数额超出存款余额的,一律不予支付,并退回报账凭证,发现有明显违规事项应及时向核算中心主任汇报予以处理。

4、及时、正确记载各项经济业务,准确掌握银行存款余额,在单位存款余额内依据规定为各种专项资金、综合预算资金办理提现、转账、汇兑等银行业务,严禁开具空头支票。

5、做到资金日清月结。按日结出银行存款余额,并与核算会计对账,发现差错及时处理。按月与银行核对账款,若发现《银行对账单》与账簿记录不符的,应及时查明原因,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确保账账相符、账款相符。

6、负责资金会计岗位的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三)核算会计岗位制度

1、具体负责所承担统管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根据部门综合预算严格掌握单位收支进度,对经管业务及凭据审核、监督负第一责任。

2、依照《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手册》、单位财务制度和各项开支的规定标准,对统管单位报账员移交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重点: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和有关规定、分类是否正确、有无超标支出、凭证是否有效、数据是否准确等。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手续不全、超限额的票据,不予受理,并提出补办意见。对有疑问的票据,应及时向中心主任请示,再作正确处理。

3、对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及时使用财务软件录入记账凭证,编制并打印财务报表。对未结算的往来款项提醒单位及时催收和偿还,确保单位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4、负责每月与资金会计核对统管单位的银行存款金额,与财政专户核对专户存款金额,与单位报账员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中心主任汇报。

5、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按时移交。

6、做好单位会计信息的保密工作,除法律规定和单位许可,不得向外透露单位任何会计信息。

7、负责统管单位报账员的业务辅导,协助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和决算,配合做好各项财务数据的编报。

篇3

摘 要 对土地使用权的账务处理,在会计上有过不同的观点和争议。笔者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无形资产的特征、性质等方面提自己的窥管之见。为适应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使会计核算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管理需要,使经济资源的发育、拓展正常运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真正监测无形资产的良行运行,考核无形资产的运行成果,使资源各得其位、各有其位,使会计核算具有可比性、一贯性和明晰性,应当将土地使用权从现行的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将其设置在“固定资产”类下的“土地类”。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土地使用权 需求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同时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民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其中央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国务院确定。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依据法律规定人们只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七条、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笔者试从无形资产的特征、性质浅论土地使用权的归属界限。

无形资产人们普遍认为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无实体性、二是独占性、三是有偿取得、四是价值的不确定性及效益的长期性。这四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为无实体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如果把无实体都划分为无形资产,那么在资产内不具备实物形态的就多了,如涉及债权内的就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等,因此无实物形态并不是区分有形与无形之分的主要特征,更况“土地使用权”其依附的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占有使用土地的面积,它的无实体实际是有确定的相对实体,只不过这个实体是国家用法律的规定明确取得的只是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已;二、三两点是所有资产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资金产的定义中“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但对同一有形的资产其独占性远比无形资产的独占性明显,如某企业拥有一台机器设备,就该机器而言,它的的确确是整个市场的唯一,因为它不能衍生。而无形资产却不同,它的独占性受法律的约束和地域的限制。如同一项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同区域内同时存在,但土地的使用权却只能在一个区域存在,它的使用权限受限于其本身确实存在的实物-----土地;第四个特征堪称是无形资产的精髓,其“价值的不确定性,效益的长期性、不确定性”是所有有形资产无法具备的,具体地表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的替代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使得除了在法律中人为规定的某些权利的有效期间寿命之外,其实所有的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都难一准确的预计。有些无形资产可能存在在法律规定年限以外还能继续发挥经济效益,而有些无形资产可能在法定年限内不复存在的现象。由于使用期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未来价值的无法确定,从而使得无形资产价值带上“朦胧”的色彩,因而也带来了无形资产管理上的预测、决策及会计核算上的计价、摊销诸多不便。而企业的实物资产计量是确定的,可以估算其未来期间可能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工厂生产一批产品销售后能得到多少经营利润,商家一批经营交易能赚多少钱。“土地使用权”并不能象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那样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抢占市场以获取超额利益,而只是其保证生产或经营的先决条件,就旬生产和经营需要资金一样。土地取得的价值是根据地块面积的大小、地段位置的优劣来确定的,价值是确指的,其使用年限是根据土地的取得方式 ,国家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它与支付地租的形式类似。会计完全可以准确的计量、核算和摊销。

从土地资源和智力资源性质来看:土地属于稀缺性资源它的稀缺性还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这是它与其他无形和有形资产的一个最大区别。人类居住的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但没有特殊的状况也不会减少(人为、地震、地球运行的变迁等因素除外),它属于自然资源,与空气一样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且是永久性资源,原始的取得无需付出任何劳动,其开发的过程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机械运作。而商标权、专利技术、著作权、非专利技术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设计、研制开发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取得的过程远比制造有形资产更艰苦、更复杂,花费的劳动时间更长,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

从交易的方式看:一是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交易是国家凭借掌握土地的垄断权进行的,它虽然有拍卖、招投标、挂牌等多种交易方式,但都在基本地价基础上进行的,机时基本地价是政府制定的,发球政府定价范围,政府定价的出发点本应考虑供给与需求,但因为土地资源的稀缺,是无可替代的“吉芬商品”,其市场的价格不是、“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的,而完全是人为操纵下的价格,因此其交易在某些特定因素下还有暗箱操作。从价格需求弹性看,土地需求弹性介于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之间,需求者没有选择,其弹性逼向于完全无弹性趋势。从供给弹性看它同样属于供给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之间,其走势与需求弹性雷同,因此就形成了垄断下的单一价格。而智力资源则不同,它的价格取决于需求者对某项智力成果的拥有权、相信度,基本是在市场调节下达成的,它的需求与供给弹性远远大于土地的使用权;二是二者的交易市场不同,土地使用权是在“房地产市场”上交易,而智力资源是在“技术市场”或民间交易;三是交易的次数和范围不同,“土地使用权”在房地产市场上是一宗土地只能就地转让一次,是不动产交易,只不过是权利易主而已,不会产生增量的增加。而智力资源可以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在法律准许的情况下,可以向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进行转让,随着转让次数的增多,社会的拥有量也随之增加;四是交易的税种不同等等。

从“土地使用权”与智力资源的权益归属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我国城镇土地发球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不管土地性质如何,从表面看企业取得的只是依附土地而存在的使用权,它是无形的,但现实会计核算中这种“无形”的现状比比皆是,如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下的资产,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企业拥有的只是该资产的使用权,与土地的使用权如出一辙;再如企业的融资租赁,企业对融入的固定资产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智力资源则不同,企业一旦拥有或获得某项智力资源,在拥有获得使用的同时也相应的取得了所有权。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制度的规定进行摊销,待该项土地开发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需开发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转入开发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笔者认为这项账务处理背离了会计核算的一贯性、可比性、明晰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项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说明。一贯性是从纵向角度出发,要求企业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保持一致,其目的一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只有保持一贯、连续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的会计信息才能可比;二是为了防止企业随意改变会计核算方法,人为掩饰经营行为,但一贯性原则并不排除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可能性,当国家出台新的法规规定或企业因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的会计政策不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时,可以改变会计政策。

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是从横向角度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选择会计政策,以使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具有可比性。

明晰性又称为理解性,指会计信息应简明、易懂,能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受过一定教育水平的报表使用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这一要求,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应做到摘要完整,账户对应关系清楚;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做到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现行的土地使用权的账务处理是人为将简单会计实务处理复杂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地的集体或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法使用权;该项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无论是从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或是法律的相关规定,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是“短命”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多寡代表着该企业技术开发、应用、成果的推广、市场拓展和竞争能力,从严格意义上说,土地使用权并不具备这一特殊功能。另外,土地使用权和智力资源在取得、维护、管理方式 、价格转移、扩散、渗透等功能诸多方面各自都具备不同的形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不能列入无形资产。为适应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使会计核算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使经济资源的发育拓展正常进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真正监测无形资产的运行、考核无形资产运行成果,使资源各得其位、各有其位,使会计核算具有一贯性、可比性及明晰性,应当将土地使用权从现行的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将其设置于“固定资产”类下的土地类,让其在会计核算中占有名副其实的一席。

参考书目:

[1]企业会计准则.

[2]企业会计制度.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4]于长春.无形资产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5]中华人共和国土地法管理法.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把工作注意点转移到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上面,从而放松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因此在没有监管下的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核算工作就出现了问题,如工作秩序混乱、财务存在虚假报表。虽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工作却没有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对会计工作起到控制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发展,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会计核算工作经常出现问题和错误,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阻碍,也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工作困扰,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工作的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理,这样才能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有序进行。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混乱

资产负债管理一直是会计核算工作中很重要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资产负债的管理好坏,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问题,因此此项内容需要得到重视,但是现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管理缺少制度的约束。一些事业单位对自己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固定资产浪费和损坏问题时有发生,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2.2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失真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失真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不认真、销售人员提供的数据不真实、领导者对会计工作的干涉、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2.3会计核算监督力度不够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会计监督部门,有的虽然已经成立监督部门,但是受到领导者的制约,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缺少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前后、会计工作情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等缺少监督力度,这就给一些人可乘之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没有约束就很容易犯错误,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原始数据虚假申报等一些问题就会出现,这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监督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

2.4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缺乏

事业单位的招聘和企业不同,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都会把事业单位当做铁饭碗,常常会受到单位工作风气的影响,也常常会出现懒惰等的思想,导致他们缺少斗志和进取心,因此在工作中会计知识没有及时的更新,自然知识就会不足,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经过实践的磨炼,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适应社会的进步;还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纪比较大,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在面对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凭借他们所谓的经验办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5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的落实需要一个良好的位内部环境作支撑,这样制度的落实和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才能够顺利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内控认识不到位,对内控的重要性没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内部控制对于大家来说就是一种形式,对于新事物和新制度的落实就会延期,拖沓时间长。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法律的制定要深入到事业单位中去了解情况,还要依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政策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工作的法律法规,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科学性很强,也很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于法律的相关配套措施要逐渐完善,注意各法律之间的衔接关系,各法律之间的补充,避免出现法律重复问题,或者在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冲突问题。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应该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够避免违纪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会计法的实施力度,加强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其法律观念,在发现问题以后要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和处理问题。

3.2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升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工作运行顺利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自身内部财务工作的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正常操作顺序,才能够为内部财务管理提供助力,对现金使用过程的管理,对资金的流通,对资金的审批制度、资金筹集的管理、资金的回收等都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通过这些内部管理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是整个单位的核心部门,所以单位的领导者对于财务工作的是否重视,这决定着下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决定着各种制度的落实能否到位,所以单位要想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应首先提高对会计工作者的认识和重视。

3.3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按照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时也应该受到监督,监督部门监督资金的使用过程,监督整个经济活动,监督会计的工作流程,监督核算工作,对整个工作环境进行监督,不给违纪行为可乘之机,同时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遇到违纪行为严肃处理,以此规范管理行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会计监督力度很有必要。

3.4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

对会计核算工作做好分析,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有利于会计工作减少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有所提高,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事业单位也应该在会计工作中运用信息计划,减轻工作量,对会计工作进行信息化技能的培训,更好地为会计核算工作服务。

3.5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

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单指业务素质,还包括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都是影响会计工作的因素,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法律素质和个人素养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的综合素质,如果三者缺一,就会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造成漏洞,因此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去提高。对已经取得会计证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新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中没有会计证的人,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会计证考试,鼓励他们考取会计证书,然后在工资上给予奖励,召开工作交流会,帮助带动落后人员的学习,大家都可以在会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好工作交流。同时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就会牵连其他财务方面的内容出现问题,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因此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已经依据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改变提供参考,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杨晓敏 单位: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房屋征收工作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叶友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不足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篇5

 

会计核算即是会计反映,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在企业中,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反映,如及时的编制会计报表呈报组企业相关管理者。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重要工作中的一部分。

 

因此,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制度进行,也要按照行业特点、适应企业自身要求,为企业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才能让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有其存在的意义。

 

一、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当前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

 

近些年,企业会计核算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务院财政部联合了行业专家学者在完善会计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颁发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详见表1)。这些会计法规和制度对我国企业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保障企业了的规范经营与良性发展。

 

财政部2015年11月2日《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基本准则》在完善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功能的同时,强化政府财务会计功能,在政府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概念、信息质量特征都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保证政府资产、负债等信息得以如实记录、完整反映,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资产管理和控制债务风险。

 

企业会计核算也逐步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与重视,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为此而做了诸多努力,企业会计核算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某些企业高层对会计核算制度的认识仍有偏差,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作用仍得不到相应的展示与应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往坏的方面发展,看看怎么描述比较好。

 

(二)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调研

 

1.企业会计建账有两套或多套

 

据有关调查数据指出:目前78.36%企业均存在两套或多套账,以应付不同的监督管理部门,无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这使得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企业会计账目混乱或不规范

 

据调查,当今社会仍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根本不设账,或以票代账,或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如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如账上的收支、盈余金额不合逻辑且差距明显;如人为操纵利润;如倒轧账记账。

 

3.企业会计核算主体界限认知不明

 

据有关数据表明,40%民营企业对会计核算主体的界限不甚分明。这导致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的界限也是模糊不清。当前经济发展之中,70%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财产和企业老板个人的财产往往是混在一起的,即往往企业老板私人的钱不够用的时候就会直接从企业中拿,而企业资金周转中也会因为便利等各种原因而直接使用私人的存款。可以说两者之间受到的限制非常少或根本没有限制,这必然会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隐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不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

 

部分民营企业不依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妥善保管会计资料,由于条件限制,民营企业的会计资料既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更没有专人负责。由于随意存放,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丢失、毁损等情况屡屡发生,导致会计资料毁损,进而影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企业财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企业管理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认为与成本相比,会计信息不值得引起重视。在这样的理念下,企业管理者就不会设置完备的财会部门,甚至根本不会设置相应的会计岗位,相关的会计核算工作干脆由其他岗位的员工兼任,据不完全统一,30%的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是由企业管理者的亲友兼任会计核算工作。企业这样简陋的部门,自然不可能有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同时也完全破坏了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削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对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二)会计核算认识上存在偏差

 

因对企业会计核算认识上有偏差,企业领导在设置机构时弱化了会计核算职能、模糊了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权及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核算部门设置、财会工作员人配置、财会工作设施配备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直接影响了企业财会工作无法依完善地以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会计人员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弱。虽然,据财政部于2015年在其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问题解答》):截至2014年底,累计有515.6万人通过考试(考评结合)取得了资格证书,其中,初级348.3万人,中级153.5万人,高级13.8万人。但在30%的中小企业中仍是“任人唯亲”或外聘“会计兼职”。总而言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企业会计队伍总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团队职员的人员流动率仍然过高,导致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营。

 

(四)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民营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往往受制于企业高管或利益的驱使,而使得会计核算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虽然企业有相关的企业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

 

三、企业会计核算及其管理优化

 

(一)以人为本,从主观意识上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以人为本”是21世纪的主流,对于企业会计核算及其管理的优化来讲也是一样。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从而加强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培训好企业领导,可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从而有效的发挥会计核算工作的功用;避免产生企业经营隐患,从而给企业带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应当培训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者,这样就尽可能地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得到高效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工作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避免违规违法。企业只有不断培训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问题。此外,还应注重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培训树立起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让会计工作人员将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培训,引导财会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学习,练好财会基本功加强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涵养。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企业会计核算机构

 

现代企业中,应设计出适用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这种会计制度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简便易行,能让财会专业人员以及普通的企业职员都能看得懂、会使用,如尽量简略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可以了;二是企业内的会计科目设置上要一致,要有通用性;三是必须要符合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制度细分下来有:①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即包括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②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它即是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的明证,也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凭据。③是合理完善的激励制度,会计工作是一项繁杂、耐心细致的技术工作。企业应按一定的机制对于工作突出的会计人员予以嘉奖,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这样既表现出了企业领导给予会计核算人员及其工作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员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留住了会计人员。④是适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福利制度。即制度可以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会计人员,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稳定会计队伍,杜绝无序跳槽现象的发生。

 

(三)会计核算电算化使用

 

随着社会进步、高科技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对中小企业来说实现会计电算化将势在必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企业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重要作用,增加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投入,不断强化财会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财务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分析数据作用。如在公司内部建立会计信息网络,使公司内部其他管理部门共享会计信息,充分地把会计信息应用到各职能部门,为公司服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四)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会计监督力度

 

当今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的风险。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核心之一,是用于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手段之一。然而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企业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领导进行决策,使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使企业达到可持续稳定发展。

篇6

1.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起点,研究一个经济事项是否应当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对整个会计核算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对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计确认的关键在于明确会计确认标准。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人们对会计确认的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核算将企业与自然环境分隔开,单独考虑企业在社会环境下的经济业务状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一大承担者,担负着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业绩评价已是势在必行,新形势下会计确认标准的调整迫在眉睫。

2.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会计确认基础可分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大类,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在会计确认时间、会计科目的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应针对环境因素,谨慎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作为新增加的核算因素,在传统会计要素中并不存在,为了更加准确地对环境因素进行核算,应扩大会计要素确认范围,将会计要素细分,增加符合环境因素性质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以提高会计确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核算引入了环境的内容,对企业资产、负债等会计对象的涵义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各种自然资源、环保责任以会计核算对象的形式反映在会计报表之中,丰富了会计的核算对象。

5.对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目前,环境会计仍处于研究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非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治理结构相对不够健全等问题,不适合开展环境会计研究。因此,当前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应当以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符合标准的上市公司为主。

二、可持续发展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对计量尺度的影响。货币计量尺度是传统会计核算程序中使用最广泛的会计计量尺度,将日常经济业务量化成货币形式进行计量有助于企业准确核算收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下,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利益最大化,环境因素成为衡量企业效益的又一大因素,环境因素中包含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在环境会计核算中,如何合理地量化环境资源以及如何将非货币属性计量和货币属性计量有机结合,综合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将成为环境会计计量的一大难点。

2.对计量属性的影响。传统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历史成本计量的运用较为广泛。而环境资源存在难以以货币计量,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等缺陷,使得传统会计计量属性在核算环境资源价值时存在困难。以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替代成本为基础的适应环境会计的新的计量属性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3.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环境资源种类繁多,难以计量,造成了会计计量方法上的困难。宁福顺、邵周元(2006)探讨了以假想市场法、直接市场法和间接市场法为基础的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体系。刘琨(2011)系统的介绍了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市场替代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假想市场法这六种方法。目前,我国对会计计量方法的探究仍处在理论探索阶段,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摸索最终可以找到适应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三、环境会计实际运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以环境为代价寻求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促进产业结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可持续视角下我国会计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这一举动显得十分重要。虽然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核算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环境会计核算实际运用领域遭遇了瓶颈,环境会计实际运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环境会计要素分类模糊不清。由于环境资源的复杂性,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存在不同理解,对于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具体分类存在争论,意见难以统一,缺乏权威性,造成环境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依据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会计确认难度。

2.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会计确认标准的暂时缺位。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仅对收入这一要素明确了会计确认标准,其它会计要素缺乏明确的会计确认标准,这对环境资源的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环境资源存在特殊性,我们不能直接应用他国会计确认标准,我国需因地制宜的吸收融合他国经验,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会计确认标准。

3.可持续发展中会计计量的难度大大增强。环境资源难以可靠计量,在公开市场不能以货币表示,无法交易,不存在交易价格等缺陷制约了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实务操作的发展。以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为主的新型计量方式又存在确认过于依靠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等弊端,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被削弱,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给环境会计的计量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4.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存在欠缺。一项制度的实施仅仅由政策推广是远远不够的,制度需要法律来保障。只有在法律规定惩罚措施之后制度才能高效、按要求实施。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相应监督、惩罚措施还未发挥实际作用。

5.政府及社会关于这方面的意识淡薄。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他们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追求眼前利益、政绩。政府及社会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关于这方面的意识仍需加强。

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会计核算;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分析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中的财会人员所处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此时,减少会计测量的随意性,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性以及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必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充分估计到其所发生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净收益事项,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应、较为慎重,并且在会计核算时也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谨慎客观的分析。同时,当某一项经济事项有两种以上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从理论上以及逻辑上都是正确的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以及损失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之下,在会计处理时,避免出现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现象,尽可能的选择不虚增企业利润率以及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应用对遏制会计报表的虚假陈述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冲突

如前所述,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保守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的原则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发生的前提。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此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项损失做出相关的预测。这里很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同时,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自身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使得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为了追求稳定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即,不偏不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相关经济政策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制定出有关的经济政策。此时如果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以及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么该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谨慎性的宗旨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可以少计资产或者收益,但是不能少计负债或者费用。因此谨慎性原则将会使一些具有很高发生率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同时也会使一些未来才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得到了不应该的确认。因此,此时过于保守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促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更好的应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的方法前后各期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核算,并且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此时,谨慎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这显然与可比性原则以及一致性原则发生了冲突。例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分析

(一)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

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现行税法中对于税前列支的费用与会计制度的固定是不一致的。此时,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从而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当期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可以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是现行的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会使得当期的费用明显增加,所得税却未能进行相应的抵减,最终造成当期利润虚减,违背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能解决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的缩小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避免出现税法规定违背会计制度的现象。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同时还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根据会计法律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取得发票,此时如何计算?怎样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这样将会使得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出现核算成果的偏差。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改进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涉及诸多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并且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领域当中。此时,在谨慎性原则的驱动下,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势必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的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并且加强有关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监管,按照其发展轨迹,逐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按计划进行。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

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在对会计实务判定时所持有的主观判断经常会应用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事项实务中。同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计处理内容我们都应该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谨慎性原则应当应用在何领域、以及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最终使得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能够通过主观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客观反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谨慎性原则中“度”的把握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两面性。两面性的融合其实就是“度”的把握。此时,过度使用谨慎性原则以及减少使用谨慎性原则都会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从而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在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此时,谨慎性原则中的“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其二者的平衡点才能促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到极致。

篇8

【关键词】 独立核算; 单独核算; 专账核算

日常工作中,很多财务会计人员被独立核算、单独核算、专账核算、分别核算等概念弄得很糊涂。这些核算到底是什么含义,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在弄清这些概念之前,必须首先要明确一些基本道理。

一、每个单位法定上有且只能有一个账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第四十二条则对私设会计账簿等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会计法的上述规定有四层含义:一是强制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账簿,不允许不设置会计账簿,这是会计法规范对象的法定义务。二是会计账簿必须依法设置,不能随意设置、任意记录,不允许相互替代。会计账簿按用途分为分类账(包括总账、明细账)、序时账(日记账)、备查账(其他辅账簿)。三是不得违反规定,在符合规定的会计账簿之外私设会计账簿,即俗称的两本账、账外账。各单位必须有且只能有一套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账簿。四是必须保证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真实、完整。各会计核算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其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也规定: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

各单位法定账簿有且只能有一套的规定还可以从国家一直严厉查处“小金库”中体现出来。“小金库”的定义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这是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的唯一标准。所谓“单位账簿”就是指本单位的法定会计账簿。而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只要是在法定账簿内登记、核算,就不能认定为“小金库”,而只能按违反财政、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处罚。

二、独立核算的概念

独立核算是指对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核算,不与其他任何单位混淆。独立核算与会计主体的概念密切相关。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同,法律主体通常指对外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法律主体之称,如《公司法》规范下,法律主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民法》规范下,法律主体就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公民等。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一般来说,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生产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

法律主体相互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会计主体之间也是彼此独立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及信息披露指引》第二章第一节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人的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上市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能够独立作出财务决策,具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对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举例来说,公司甲投资设立乙公司,销售货物给丙公司,则甲乙丙三个会计主体是相互独立的,账务处理也是独立的,各自核算各自的业务。甲公司要做长期股权投资和销售处理,乙公司要做实收资本(或股本)处理,丙公司要做存货(或固定资产)处理。三者的账务处理不能相互混淆。

三、单独核算的概念

单独核算是指对要求的业务进行核算所形成的账簿记录。将账簿给一个具备基本会计知识的人看,他在不需要追查支持性单据和辅资料,也不进行询问的前提下,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你所核算业务的内容、用途和金额,而不与其他业务发生混淆。实务中一般是采取明细科目核算的方法。单独核算与分别核算、分开核算的概念类似,一般用于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对纳税人混合销售行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等也有分别核算的要求。

要特别注意,不能把单独核算与独立核算混为一谈。单独核算(分别核算、分开核算)并不是要求企业另外再设置一套账簿,而只是要求企业分明细科目核算,使得税务人员能一目了然地知晓单独核算的内容,否则,就与企业只能有一套法定账簿的规定相冲突。

四、专账核算的概念

专账核算是指,对于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一般为财政专项资金),为保证资金安全运行,防止被挤占挪用,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将项目建设的核算与单位日常核算分离,以单独反映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准确核算建设成本。

专账核算一般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有些项目的专账核算跟单独核算类似,只需要分明细科目核算即可,如不形成资产的财政补贴(即新准则下的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在递延收益科目中明细核算。有些项目的专账核算则相对复杂些,如形成资产的财政补贴(即新准则下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需要通过设置辅助账来核算。

下面以农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说明如何进行专账核算。

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财务活动。第三条规定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的原则包括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则对项目会计核算等作了具体规定。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场是企业,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又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规定必须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有拨入资金、缴入自筹资金、间接费用、农发资金支出等会计科目,与新会计准则的科目设置截然不同,两者不可能在同一个账套中一并核算。

如何解决这一看似水火不容的矛盾?财政部《农垦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衔接规定》规定:农垦企业取得的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拨款(如小型水利设施拨款、基建拨款、技术推广项目拨款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作为“专项应付款”进行会计处理。首先在新会计准则“专项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明细科目,再按《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等的规定单独设置一套账簿,作为“专项应付款——农业综合开发”科目的辅助账套,然后通过内部往来单据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涉及资金往来的业务,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专项应付款——农业综合开发”科目和农业综合开发账套“银行存款”(或内部往来)科目核算,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涉及资金往来的业务,则仅在农业综合开发账套中核算。

项目竣工决算后,农业综合开发账套要编制竣工决算报表,并结清所有账目,将交付使用资产转入新会计准则账套,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之后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一是正常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二是分摊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有极少数专项资金还要求专户存储,对其则不能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而是采取并表的方式,期末将专项资金账套的项目按对应的新会计准则项目进行转换,合并入按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

五、独立核算、单独核算、专账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独立核算是针对不同会计主体而言的,每个单位有且只能有一套法定账簿;单独核算(分别核算)是针对不同业务而言,是在每个单位法定账簿之内对特定业务(一般是税务上的要求)进行明细核算;专账核算是针对特定项目(一般是财政专项资金)而言,是单位法定账簿的辅账簿,并不是另外设置的独立账簿。

现举例予以说明。

某农垦集团拥有若干农场,均为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其中A农场生产增值税免税农业产品水稻和适用17%税率的应税加工食品米饼,并且争取到省财政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则该集团公司和各个农场作为不同的会计主体,应各自建立独立账簿,互不干扰地对各自的业务进行核算。A农场在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下应设置水稻、米饼等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水稻和米饼的收入和成本;A农场对于争取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则要按项目管理要求设置辅账簿,专门对项目进行核算;A农场在定期向集团公司报送企业报表的同时,还应向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报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报表。项目竣工决算后,农业综合开发账套结清所有账目,将交付使用资产转入新会计准则账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S].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S].2008.

[4] 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S].2006.

篇9

摘要自从2011年3月份国务院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以来,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越深入,对会计核算质量的要求就越紧迫。本文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措施,以期对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的审查监督力度,通过审计调查发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诸多问题: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因而结合其特殊性探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其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行为不规范

会计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方面,填写不完整。根据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条例规定,填写会计凭证时不得存在错填、少填和漏填的项目,要保证原始凭证上的诸如开票日期、开票时间、开票人、客户名称、项目金额以及购买单位等凭证中列示项目信息必须完整。而目前这些项目中存在不完整或者含糊不清、甚至涂改等行为,原始凭证的填制随意性较大,不仅给之后的凭证审核带来困难,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记账凭证方面,存在与原始凭证相同的问题,主要在于会计科目使用存在不合理性、凭证摘要过于简单、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三是账目方面,这也是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报账员不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日常处理,而会计核算中心也只是定期提供月季度报表,致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报账员不能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往来和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四是忽视对支出的审核和控制,对原始凭证审核手续不完整证,有的原始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证明人签字。

2.会计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从宏观上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性制度存在漏洞,尽管对会计核算从《预算法》、《现金管理条例》、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上做出了相关规定,但从约束力上缺乏刚性,事业单位违规成本过低或制裁不力导致一些事业单位有规不依、视规定如虚设等不规范操作问题。二是从微观上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如擅自截留或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私设收费项目、财务人员身兼数职、擅自处置本单位固定资产、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行为都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力所引起的。

3.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使用单位在会计报告不能将全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出来,比如某些重要的会计事项在报表中不能体现出来,有些收入不能在表中覆盖,因此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的呈现,而且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资产核算的不真实会导致会计报告中对应科目的计算不实,其会计信息完整性缺失。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些事业单位不按照对应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设置科目,有些会计项目的核算科目归类存在问题,从而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保证。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

1.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事业单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不难发现,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转变事业单位性质的迫切要求。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方法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要加强在岗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或轮岗交流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在岗财务人员的专业和责任考核,只有设定明确的职责和责任,划分好财务人员的岗位考核标准,才能不断督促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提高新进财务人员的选拔标准,引进高水平的专业财务人员。

2.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除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规定,提高其科学性、实用性外,要注意完善相配套的法律规定建设,健全的监督会计制度能够使事业单位监管部门有法可依,能够依据相关规定对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予以监督和惩处,提高了会计核算不规范和违规操作的成本。其次,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建设内控组织、完善内部牵制着手建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包括: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授权审批制度、责任中心划分等基础性工作。三是要坚持收支两条线,要继续深化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认真搞好“收支两条线”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行为。

3.加强财务监管

加强财务监管,只要指的是要加强政府专项审计与社会独立审计的监督作用,重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与统计。一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日常收支业务进行重点调查;二是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与任期领导的离任专项审计相结合,提高任职领导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状况的重视程度;三是贯彻执行财务状况公开制度,实施财务民主监督、大众监督的方式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

我国事业单位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探讨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普遍存在着上述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只要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既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松.浅谈会计集中核算下学校财务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杜玉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0(12上).

篇10

关键词:记账;会计基础

1 企业记账的成效与意义

据调查,很多企业在实施记账度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财务管理较混乱,透明度不高。比较突出的,一是银行账户多,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公款私存私借、白条抵库现象严重。二是各类票据多,收支凭证乱,普遍存在使用自制收支票据的现象,大量的收支凭证要素不齐。三是违规账目多,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混乱,自行设置会计科目,记流水账及不编制会计报表。四是违规问题多,财务收支混乱,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扩大报销范围和标准。有的财会人员只管付款,不管审核凭证,只管记账,不管监督,且认为企业主要领导批的就有效。而在会计记账制度后,以往的状况大为改观。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控制腐败蔓延、切断腐败源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1 推进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

据部门统计,实施会计记账制度前,中小企业与基层组织财务管理一直是我国群众投诉和上访的热点,高峰时每年多达上百起,实施会计记账制度后,此类投诉和上访事件大幅减少,更好地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1.2 提高了财会队伍的素质

过去,很多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从行政到个人待遇都隶属本企业,必然导致会计监督不力的局面。尤其是当企业领导的意图与会计法规相冲突时,会计人员出于个人利益极易屈从于村干部的意志,不按会计制度办事,有意进行错误的会计处理。改变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实施会计记账制度后,会计通过业务部门推荐和考试,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走上了会计工作岗位,改变了过去中小企业会计队伍长期存在老龄化、文化低、无资格甚的状况。同时,由于会计人员与企业分离,不拿企业的工资、不分享企业的收益,抓工作理起气壮,从体制上保障了财会人员能够严格执法,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 当前企业记账存在的问题

2.1 记账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提倡企业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控制目标。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但是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同时,企业管理模式也较为陈旧、落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2.2 记账机构不合法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的未办理营业执照和记账许可证的不合法群体,他们游离于工商局和财政局监督以外,和客户关系为“你情我愿”的利益关系,国家执法部门不能有效进行监督控制,扰乱了记账市场,干扰了法律的严肃性。他们业务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不能保证会计行业的水准符合法律规定。

2.3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当前多数企业记账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比如人员配备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会计专业知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会计核算不按要求来做、不规范,原始凭证审核过于形式、原始凭证上单位负责人未审批签名,会计资料存在数据失真现象比如很多企业在记账委托过程中,记账对象提供的会计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得不到验证,导致了财务和报表的失真。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判断失误,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2.4 范围过于广泛

由于存在的为数过多的合法和不合法中介记账机构和个人,面对收取越来越低廉的服务费的恶性竞争,记账机构不得不接受超出法律规定会计业务范围的事项,诸如管理发票、出纳业务。设账外账等,导致责权不分,企业内控失衡,过多依赖机构。造成管理卜的漏洞,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同时由于业务量大,处理会计工作往往只求效率不看质量,甚至会计处理程序上出现明显的过错,无监督复核人员复核。造成许多诸如原材料负数,累计折旧和应付工资等核算不实现象,致使委托单位信息失真,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影响。

3 规范企业记账的措施

3.1 加强制度规范

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开展记账工作的保证。为此我们要要完善会计记账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国家和社会的外部控制制度体制,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全部到位,严格遵守法定的记账业务范围,内部配备专职制度复核人员,以保证业务质量,避免掺假、造假事件发生,财政局等国家职 能部门要定期对记账机构进行法律监督,以促进记账机构通过借助外部监督的作用,促使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纠正。

3.2 积极做好监督

一是对企业制订的财务审批制度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和监督。企业拟订的财务审批制度,首先要符合财政及主管部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其次要经企业股东大会讨论通过。二是加强对企业开支的监督。上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办理报账的每一项开支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对各项支出业务,必须确认其支付凭证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审批手续(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完善,方能支付。要切实把好审核关,定期公开公布财务事项,真正做到财务公开。三是政府、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企业核算中心实行再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与有效。

3.3 协调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财政部门着重从二个方面科学地处理好与记账业之问的利益分配关系。首先是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把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可靠会计记账服务,作为财政执行监督管理职能的前提。实实在在的服务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从而使服务和监督融为一体。赢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保证与控制的关系:保证企业机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保证及时拨付款项。控制非计划开支、专项开支,避免挪用和违规。第三是用款与管账的关系。企业仍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在存款额内可自主地办理支出业务,企业负责人依然直接审批核定所有支出凭证。

3.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