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担保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石家庄宝德中小企业担保服务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渐走入深水区,投资担保行业迎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08年金融危机后,世能界经济陷入低谷,如何避免投资担保行业的风险成为了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同探讨的课题;另一方面,随着民间资本的充实,投资担保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以为愈发重要,政府也逐渐明确了其经济地位。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探讨投资担保企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介绍其目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有关方面提高有益借鉴。
关键词 :投资担保;现状;前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00-02
一、绪论
从一般理论定义上来说,投资担保公司是指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需要贷款人找到第三方,为贷款人做信用担保的公司。站在业务经营角度,它是指依法设立的主要经营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来讲,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通常可经营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等业务;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同融资性担保机构及银行开展联合融资担保、工程担保、诉讼担保、民间资金借贷担保等担保业务。
目前我国投资担保公司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发展较快。受惠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快速成长且急需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为担保业提供了巨大市场,投资担保行业逐渐形成规模。融资担保公司目前呈现的是一种以中小担保企业为主,多且广,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法律框架不明确,具体实施政策不健全;企业自身风险控制不到位,不重视诚信的积累,同银行等强势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自身权益无法保证;社会对于投资担保公司还有部分抵触心理;等等。
二、投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前景
虽然投资担保企业目前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不可否认,投资担保行业前景依然明朗。近几年,投资担保公司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民间资本大量涌入,表现出非凡的活力就是最好的证明。投资担保公司快速发展的必然性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我国传统的理财主要依靠“省吃俭用”和存钱。但是,近几年随着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的理财意识也越来越强。目前,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房地产等都是发展很快的投资理财方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财方式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障碍。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理财方式本身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渠道;另一方面,很多投资者往往受制于时间和资金量的限制,投资收益往往并不理想。相比较而言,投资担保公司的专业性、大资金量、多元的信息渠道以及较高的信誉担保都是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而且其提供的相关服务也满足的普通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化。主要表现为订单量减少,坏账风险加大,融资渠道收窄,现金流紧张等。此外,作为初创型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期和快速成长期内本来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商业银行为了避免信用违约情况的出现,一般原意将资金贷款投向业务稳定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即是是将贷款投向中小型企业,往往也是手续多,利息高,耗时长,再加上相应的抵押担保。这样一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投资担保公司作为一个新型的金融组织,它可以吸收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通过搭建一个中小企业与投资理财客户对接的平台来满足投资者理财增值和企业融资的双向需求。
三、目前我国投资担保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投资担保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我国投资担保行业发展较晚,社会上的投资担保机构在体系上也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担保的份额占有过高的比例,民间资本型的担保占有的市场份额严重不足;第二,国家信誉体系缺失导致投资担保结构中的根基不稳;政府在投资担保行业的监管责任、协调责任和服务责任缺失,很多制度性框架没有完全建立,一些具体政策针对性不强或者短缺不具备可操作性,这导致投资担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营运风险大大增加。我们知道,投资担保行业兴起的原因是市场的选择,即在中小企业和普通投资者的资金使用上出现困难时,投资担保企业无疑是理顺了二者的关系,缓解了市场上的需求矛盾。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明确,整的在这期间应该更多地起到宏观调控的责任,扮演社会管理者的角色,而非资金流动的直接参与者。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政府扮演了双重角色,不仅分散了稳定市场和监管经济人行为的精力,而且也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不利于投资担保行业的良性发展。
2.缺乏健全的投资担保会计体系
健全的会计体系是保证企业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由于投资担保行业依然属于新兴行业,针对性的行业会计政策和制度出台的还不算及时。再有,很多中小投资担保企业本身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意识到金融行业固有的高风险性,不重视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这些投资担保企业的运作状况普遍良好,资金回笼有保证,会计制度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然而当经济回冷步入下滑通道,投资担保公司的资金链条便很容易因坏账上升而绷紧,进而引发财务危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的最终结果也是供外部使用者使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监管部门,如果缺乏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体系成了投资担保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监管部门就没有办法及时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责,很多风险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积小成疾,很容易再次引发金融危机。
3.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
除了会计制度不健全,缺乏一整套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也是目前投资担保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知道,投资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业务都是次级贷款业务(08年金融危机就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这也就意味着投资担保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控制应该成为相关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主线。然而,目前很多投资担保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管理人才和业务经验积累,内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少领导为了完成业绩,不惜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很多投资担保项目缺少必要的尽职调查,甚至一再降低担保门槛,为公司的发展埋下隐患。再有,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风险控制意识不到位。缺乏全过程风险控制的机制。不少投资担保公司忽视了对客户诚信和还款能力的信息收集,在担保期间不重视对于担保对象的跟踪调查,使得担保对象在其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危机没有及时作出相应反应,错过了担保贷款收回的最佳时机。
四、投资担保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建立与银行的联动机制
虽然如笔者前文所说,投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属于次级贷款业务,但是这不意味着当投资担保公司担保企业的银行贷款出现违约行为时就一定会发生代偿损失。要想规避担保风险,避免由于担保对象的违约引发的损失,尽快建立起担保机构同银行的联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担保公司要加强同商业银行的沟通,在准入机制细则(对风险的评判标准)的制定上尽量同银行保持一致,对于那些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担保公司也要通过风险控制手段化解偿债风险;另一方面,通银行签订协议,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明确责任的承担比例,避免银行就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完全转嫁给投资担保企业。当然,联动机制还应该强调业务往来上的协同合作,举例来说,银行和投资担保企业可以共享借贷人的信用资料,通过风险的事先甄别降低共同损失;此外,对于贷款的催收工作,二者也可以通力合作,提高成功概率。
2.建立投资担保行业会计制度
建立投资担保行业会计制度,笔者主要给出两点建议:
第一,投资担保企业要完善内部会计组织建设体系。首先来说就是要完善资金体系。我们知道投资担保企业担保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资金的支持力度的。企业在引进和扩充资金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问题。站在会计角度,一方面要通过岗位设置和勾稽措施的实施保证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处于严格监控之下的;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入会计信息系统加大会计行为的跟踪监控。
第二,投资担保企业要积极吸纳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通过加强员工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企业内部会计运作质量。另外,单位内部还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和“造血”能力。最后,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制定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通过晋升和惩处督促其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3.建立企业内部风控体制
内部风险控制体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投资担保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投资担保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度和执行力的灌输规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行为。其次,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重视每个投资担保项目的事前尽职调查、事中跟踪监督和事后诚信记录工作,保证投资担保业务的整体可控。
五、结语
投资担保行业是金融领域的一大不可忽视的分支,对于调节资金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投资担保企业的存在也有效的沟通和串联了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和普通投资者。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庞大市场容量吸引了大量资本急剧进入担保行业,各类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发展状况却参差不齐。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简介和改进意见,这里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有关方面能够得到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定远.关于我国投资担保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完善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2,(5).
[2] 钟守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质量的分析与对策[N].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扩大出口、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尤为突出,4万亿拉动内需,但信贷资金绝大部分是流向国有大型企业。在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基础建设的行业,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融资难使中小企业在经济复苏里步履缓慢。
1政府部门推动中小企业规范经营
(1)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规范经营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中小企业的设立要求、经营项目的合法性、行业自律、职业道德等因素,落实好、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估性。把好市场准入关,特别是加大对少数企业存在账目造假、两套账本、欺骗银行与税务部门的不规范与违法行为的查处,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加强联合,从整体上提高中小企业的的经营素质,为融资提供可信可行的前提条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2)政府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促进企业建立合健全自有资金补充机制,提高内源融资的比重,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少,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是获得银行贷款的先决条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形式去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政府应给予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
(3)有的放矢,对具有高新技术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大财政税收倾斜的力度,加速中小企业的资本金的积累,缓解资金短缺状况,改善资本结构。2009年的创业板,就是我们国家对高成长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政策支持。
(4)规范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的评估登记行为,简化评估登记手续,降低和规范评估、减少企业抵押贷款的费用,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依法打击逃债的行为,完善债务追偿制度,加大追究逃债当事人的责任,甚至包括数额较大的刑事责任,这样可以提高赖账成本,净化社会的信用环境,为银行放贷提供法律保障。
2发挥央行指导作用
央行要督促各银行机构能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央行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指导,在金融危机中全盘考虑经济布局中不要忽视中小企业的困难,要重视中小企业抗风险弱的特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满足一些行业中有效益、有信用、有市场、就业率高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监督商业银行按照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权要求集中,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适当分散的原则,调整信贷审批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支持各商业银行对经贷款审查评估过,确认资信良好的企业,又有偿还能力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在确定融资期限与额度时,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求量。
3加快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担保难的老问题,中小企业抵押物都不足,很多企业经营场所都是租用的,所以担保成了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疏通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的通道。
3.1鼓励发展互为担保基金
中小企业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出资组建相互合作担保基金。将基金存入相关银行,银行可以依据存入基金的数额,向参保企业提供一定倍数的贷款。
3.2建立与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
可以由地方财政牵头,财政与企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具有政策性质的信用担保公司。也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企业牵头,社会各方面共同出资组建信用担保公司,这类公司在温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信用担保公司要明确服务对象和担保范围,建立资产与风险评估与建立决策程序,制定有关键所在的风险防范措施。将担保的基本功能定位于合格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3.3建立再担保公司
可以是省级、全国性、行业内的再担保公司,主要是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之提供再担保与强制性再担保业务。配合央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指导与监督,促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有序健康发展壮大,服务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
4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经营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应地对各自银行中的规定与条款逐一分析,修订一些阻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要求的规定,让商业银行能畅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经营。成立针对中小企业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培育与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融资服务。
4.1对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意识
要增强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服务意识。尽快完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给于商业银行基层行有一定的贷款自主权。
4.2适当调整量化指标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财务制度与管理不规范和原有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办法难以适合现有指标,但可以采用经营者资信状况、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量化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
4.3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贷款收费标准
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进行研究设计一套能吻合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和试开办中小企业商业汇票的承兑和小额度的放贷,象宁波银行就有白金卡等灵活的放贷服务,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需求。
4.4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要加大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办事透明度,减少冗长的贷款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的时间与费用成本。
5建立和完善评级与授信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授信权统一集中于省分行、受信规定十分严格,对A级以上的企业授信多,对于BBB级以下的企业基本上不授信,中小企业得到的授信少,甚至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得到授信。
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小、笔数多、时效性强,有时因流动资金不足,企业无法经营,所以在贷款评级、授信上要区别于大型企业,根据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定授信制度,合理确定中小企业授信额度。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防止由于信贷授信标准过高而排挤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支持对象之外。
中小企业开办由于门槛低,成为我们经济中就业的一支主要力量,但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足二成,融资困难正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需要长期关注与支持。
篇3
一、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银行信贷投入量少,且在投向上偏向国有企业。二是银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关系的正常运行是保障本金回收和增值的基础。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关键在于缺乏信用保证,这会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所以银行惜贷。三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已成为主要贷款方法,但很难落实。由于中小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金融机构在抵押物上的偏好及政府行为的不协调,使得中小企业抵押担保方面不足,抵押担保落实难,这也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特别是申请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四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不健全、服务滞后。五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经营风险且缺乏信用观念,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资金需求持谨慎态度。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经营发展类型企业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中小企业融资总体难度虽有所增加,但在结构上出现了分化:一些经营情况良好,盈利能力强,信用状况良好,有着长期银企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容易,受宏观从紧政策影响小。怀化市17户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8年12月末,信用等级2A以上的中小企业1231户,约占企业总户数的28%,属于银行重点扶持的客户,融资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出现融资困难的企业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处于初创阶段,自身无积累或积累过少,发展前景不确定的企业;二是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着强烈的发展要求,在偏热经济形势和从紧调控政策背景下出现资金暂时性困难的企业;三是过度扩张,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主业不突出,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融资的企业;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着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五是企业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如“两高一剩”类行业。
因而,研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在于破解以上第一、二类企业的支持。第二类企业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焦点。对于第一类,因其发展前景不明,融资存在风险,片面要求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显然是不现实的,而这部分融资需求对于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又是必须的;因此对这部分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应考虑如何由政府、社会和出资人共同分担。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各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放贷。同时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银行大多乐于“大宗批发”,而对额度小、频率高的小企业贷款缺乏兴趣。由此导致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在去年从紧货币政策下实施的“有保有压”变成了“保大压小”,大企业成了多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而小企业则无人问津,形成大企业“一女多嫁”,小企业“相亲无门”的局面。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抵押担保困难。一是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少,信用等级低。中小企业尤其没有贷款的企业对建立征信体系热情不高。根据数据调查,怀化地区2561户中小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1915户,尚有四分之一的中小企业未纳入信用体系。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等级低,达到A级以上的微乎其微。二是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困难。湖南省122家担保公司只有13家符合银行准入条件,调查39家机构中正常营业的只有17家,占比24.6%,大部分担保公司实力小,处于未开办业务和停业半停业状态,难以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由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贷配给,使得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往往成为银行在发放信贷中率先剔除的对象,这正是目前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的“瓶颈”之一。
3.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与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不匹配。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具有“急、频、少”的特点,即贷款要的急,贷款频率高,贷款数额小。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管理链条长,基层行办理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程序复杂,从而造成银企双方供求时间上的不衔接,中小企业相对紧迫的资金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据调查,各行信贷审批时间不一。短则1个月,长则2―3个月,甚至4―6个月。同时,中小企业贷款使用期限较短,最长期限为一年,短的只有半年,企业投进去的资金未见效益,就要抽本还贷,难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加之中小企业创业伊始,由于市场前景、产品效益不明朗,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垂青。
4.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经营风险较大、承贷能力差。一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不符合银行信贷要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晰和家族化经营的弊端,同时又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使银行欲贷又止。二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消化贷款功能差。中小企业的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能力不足,市场呈现饱和状态,有的产品项目属于重复建设。三是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的滞后。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缓慢,以致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供银行信贷选择的领域狭窄。四是行业风险相对较大。大部分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一般处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或领域,其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频率相对较高。五是道德风险相对较高。多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且为了逃避税收等原因,对外批露非常谨慎,甚至存在几套财务报表资料,可信度较低。六是隐藏信用危机。一些中小企业存在恶意透支、逃避银行债务行为,使银行滋生“恐贷”心理。
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综合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只有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银行、政府共同努力,中小企业方可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1.加大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合力。各级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及配套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重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层层制定并强化落实具体的实施办法,从税费优惠、科技创新、增信担保、风险补偿等各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项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利用银行的竞争机制,对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引导个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进行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财政应予以一定的贴息和补贴;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每个县(含)以上区域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并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增信。同时,积极探索在动产和权利上设置抵押或质押,降低抵(质)押评估、登记等收费,增加抵(质)押物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难题。
2.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完善融资制度体系,增进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和了解,加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创新。调查显示,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上,金融机构中有50%认为目前需要“增加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新的贷款品种”,21.4%认为需要“完善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在企业对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看法上,有31.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了解、关注不够,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创新不够”。为此建议,一是明确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县市区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在产品创新上,可吸收借鉴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华夏银行推出的“中小企业成长产品服务方案”的成功经验。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差别化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管理体系,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研究指定符合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规律的激励制约机制。三是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产品定价机制,授予前台经营部门对中小企业客户产品和服务的一定定价权,增强中小企业客户业务市场竞争力,提高收益水平。
3.建设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督促建设政策性银行、各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金融和民营金融及其它金融组织相互并存、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如在确保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的同时,督促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督促农业银行恢复功能,借助其股改已到位和服务方向进一步明确,督促农业银行合理扩大县域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贷手续;积极借鉴发达地区与兄弟市(州)的经验,搞好机构的延伸工作,加速村镇银行建设步伐;积极拓展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空间,改变邮政储蓄的“抽水机”形象,让邮政储蓄资金参与中小企业建设。同时,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制度,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4.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改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在整治经济环境的同时,应大力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改变金融机构单一的注重抵押、质押的观念,将保证方式扩大到信用保证、动产质押、第三方担保、企业主信用、其他权利保证以及未来现金流保证等方面,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主动指导中小企业提高资信等级,加大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惩治,通过舆论导向、经济制裁、法律追究等有效手段,保全信贷资产。中小企业要特别珍惜信用资源,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后果,用良好的信誉提高自身资信水平,用实际行动赢的银行的信任与帮助,换取长期的金融支持和急需的资金融通。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瓶颈 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处于重要地位,在2013年,中小企业贡献了58.5%的GDP,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企业规模小,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在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瓶颈,出现了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出现了大批倒闭或关门歇业的情形。纵观我国的经济形势,不难发现融资渠道狭窄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政策的支持和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的狭窄。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类,即借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三种融资方式都较为普遍,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较为广泛,但是在我国的市场中,中小企业难以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靠借款来补充企业的现金流。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枢纽,中小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是从银行借取。一旦银行收紧放款,中小企业将难以获得贷款,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筹资,而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一些民间借贷的利息率甚至要高于中小企业的年净利率,造成还款压力巨大。
在股权融资方面,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较为发达的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持有中小企业的股权,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很大一部分风险投资都投向了成熟型的企业,在这些企业的上市前夕进行投资,发展规模小的企业很难获得风险投资,造成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进行融资。我国的债券市场还不发达,市场中主要还是国债,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很小,而且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小企业基本上无法通过债券进行融资。而在美国则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来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划分,从而确定不同的债券发行利率,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2、企业规模小,信贷风险高
由于融资渠道限制,中小企业基本上只能从银行获取贷款,来缓解资金的压力。但是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偿债能力有限,一些银行为了规避信贷方面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的借款限制较为严格,银行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国有企业服务,在“抓大放小”的影响下走向了“扶大冷小”的局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政府的媒介作用,流向了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我国的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还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对市场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忽视了蕴藏巨大市场的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产状况难以满足银行的标准,而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通常银行在审核客户资产状况时,很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如果现金流紧张,将直接影响银行的放款,而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已经出现了资金紧张,甚至是资金断裂的情况,这就造成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很高,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还可以从担保市场获得资金,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我国的民营担保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发展时间还是市场机制,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民营担保行业一直发展的步履艰难,尤其是“中担、华鼎事件”等发生之后,整个民营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萎缩的情况,这让中小企业从民营担保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无法从民营担保企业中融资,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受到限制。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融资,但是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还很不健全,民营担保公司老板“跑路”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担保行业的问题几乎在每一个省都有不同程度地表现。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资产少,抵押物少,如果没有担保公司担保,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政府为帮助企业融资一般会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从建立目的看,这些政策性担保公司是为实体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任何有融资需求的实体企业都能成为其服务对象,但是这些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这些服务对象要么是政府着力扶持的民营企业,要么是国有企业。一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被服务”。
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没有因为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成立而得到满足。中小型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在民营融资担保行业出现后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中国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民营担保公司的出现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目前,由于宏观经济下行,民营担保公司面临生存困境,为减少亏损,只能断臂脱身。民营担保行业开始陷入持续低迷状态。大批民营担保公司的退出,会让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供给减少,很多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无疑会雪上加霜。一批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倒闭。这会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
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对策分析
篇5
一、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历史和现状
从2002年开始建立“信用温州”到2011年,温州为摆脱过去假冒伪劣的形象,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树立良好的城市信用品牌,建立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强化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信用意识,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诚信互动,营造诚信的社会风气,温州不良贷款呈现不断降低的态势。2011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以及企业、个人过度投资投机的影响,温州出现大量企业家跑路、企业倒闭的现象,银行抽贷、企业联保使得企业危机日益严重,温州十多年的信用建设遭到重创,不良贷款剧增。
随着温州不良贷款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13年,全市累计新增不良贷款345.37亿元,同比增加33.88亿元,增长10.88%;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88.23亿元,同比增加152.63亿元,增长112.56%。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多样化、处置结构明显优化。资产转让及核销占比提升,达56.42%,同比提高23.51个百分点。然而数字背后还存在很大隐患,如许多资产重组的企业效益不佳,获得续贷的企业利润甚微,银行高管为逃避责任利用续贷延缓不良贷款的爆发等。
根据温州市银监局数据,截止2013年10月底,温州贷款总量达7526.03亿元,同比增长3.82%,居全省第3位。以2010年为例,截至年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24.5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44%,其中:次级类贷款13.37亿元,占比0.24%;可疑类贷款7.76亿元,占比0.14%;损失类贷款3.54亿元,占比0.06%。到2012年,由于金融危机和温州担保危机的影响,造成温州信用体系崩溃,企业大量倒闭,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10月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311.3亿元,比2010年增加286.7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14%,比2010年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59.86亿元,比2010年增加146.49亿元,占比2.12%,比2010年增长1.8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124.22亿元,比2010年增加116.46亿元,占比1.65%,比2010年增长1.51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27.22亿元,比2010年增加23.77亿元,占比0.36%,比2010年增长0.3个百分点。虽然温州加强了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和速度,但由于涉及的企业过多,贷款期限较长,不良贷款率仍然逐年上升,其中不断攀升的损失类贷款极有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1}
二、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导火线――影子银行
温州存在大量地下钱庄、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寄售行,这使得温州民间资本极为充足,这些公司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价格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为主要业务。但在2011年经济形势下行后,房地产价格下跌,大量企业销售额减少,资金匮乏,高额的贷款利率加重了企业的负债负担,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影响又通过联保、互保传递到大量企业,使得担保企业也因此陷入危机。虽然温州担保公司存在已久,但真正发展还是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企业融资困难,且国家投放4万亿救市,大量担保公司开始出现。温州市工商部门登记的担保公司有178家,但真正与银行存在业务往来的仅46家,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作为民间资金掮客角色的担保公司。温州市龙湾区担保公司通过非法集资吸收存款,涉及集资金额6亿多,涉及人员500~600人,他以1分半2到2分的利息吸收存款,却以3分,5分,7分甚至1毛的利息进行贷款,赚取利差。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当而倒闭,造成参与民间借贷的各类人员的恐慌,纷纷采取行动收回借出去的资金,担保链断裂,企业负责人跑路。庞大的民间借贷资金无法收回,加剧了民间借贷人员的恐慌,进一步加速了全社会担保链的断裂,银行业不良贷款急速增加。
(二)爆发成因
首先源于2008年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温州是一个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城市,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大量企业从事外贸服务活动,家族式管理模式造成温州人看轻学历和自身的系统性培养,因此,温州大部分家族式企业缺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企业规模较小,只能生产技术含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的商品。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外国经济低迷,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温州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弱,大量的中小微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倒闭。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的,他们向银行贷款建厂房、设备,通过生产获取资金用于企业规模建设和再生产,因此,基本上每个企业都向银行借有贷款。当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温州大量企业生产的商品滞销,资金匮乏,银行考虑到经济环境低迷,也不愿意再给企业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清算,而银行业因此出现大量坏账,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
其次源于温州的过度投资和投机行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家为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4万亿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拉动内需。许多温州企业便抓住机会,从金融机构或民间借取大量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无论其资金从何而来,都需要企业提供抵押物或者寻找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一定范围内的公司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参与担保和互保的企业也就越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复杂,一旦经济出现逆转,担保链上的企业极易出现资金问题,进而导致连锁反应。一般企业从建厂到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往往需要数年时间,但受经济形势影响,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回收企业的贷款资金,同时企业的续贷申请被拒绝,一些家族式民营企业因为缺少资金支持而出现债务危机,面临倒闭,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也被迫受到牵连。温州最主要的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产业,利润空间本来就小,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经济环境恶化,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再次缩小。一些企业受到利益驱动,开始投资主营业务以外的项目。据调查,温州300家知名企业中,126家企业涉足房地产业,投资总额6.93亿元,占主营业务以外投资额的69.2%,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这些企业将自身实体作为融资平台,吸收资金用于省外房地产投资。然而,这些项目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投资项目将陷入危机,而参与其中的企业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根据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调查报告》,温州约有民间借贷资本1100亿,其中用于实业经营的只占35%,其他都用于各类投资和民间借贷。大量资金未被用于实业经营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不但将造成民间借贷市场的泡沫繁荣,加深民众对于热钱的喜好而放弃实体企业投资,而且将导致企业因资金匮乏而发展缓慢、不得不向民间借取高利贷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这就为企业负债埋下了的伏笔。
(三)扩散成因
企业之间的信贷联保是危机扩散最主要的原因。企业联保和互保的融资方式占温州企业融资渠道的60%~70%,这也是浙江省民营企业普遍的融资方式。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众多,从银行获得贷款困难,融资渠道有限,互保和联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银行为了减少自身风险,也要求企业互保,多方互保产生联保。但这种捆绑式的贷款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赌博。互保企业取得融资的便利,也互相承担着风险,一旦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参与担保的企业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放大了风险。虽然不同银行设定的联保形式有所不同,但当任何一家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为其担保的企业就必须无条件替他偿还剩余的贷款。企业之间的担保关系是复杂的,一家企业可能为多家企业提供担保,多家企业也可能为同一家企业担保,这就像一张大网,将众多企业紧紧绑在一起。当其中一家规模稍大的企业面临倒闭时,这张大网中的企业就会因为无法偿还贷款,犹如多米诺骨牌般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最终这些企业的债务纷纷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促使银行收缩银根,而银行收缩银根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房地产泡沫破灭,抵押物价值缩水是危机扩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温州抵押贷款约占总贷款的56%,其中又以厂房、住房为主要抵押物。若企业以房地产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房地产价格缩水造成抵押物价值下降,当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除去变现抵押物的金额,剩余贷款由该企业的担保企业替其偿还,这势必将加重原本就因为担保危机造成资金紧缺的企业的负担,间接增加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概率。如果没有担保企业,就需要银行自行承担损失,不良贷款率也会有所提升。放任房地产泡沫不断形成增大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也是危机爆发扩散的重要原因。2008年后,由于企业大量投资房地产,获得远超过主营业务的收入,温州一直保持着极为高速的发展,各大银行纷纷乘机提高要求,考核涉及的利润、贷款等指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量银行指标聚集温州。同时,大部分银行的存贷比超过100%,招商银行存贷比甚至高达200%,个别客户经理为完成考核任务,在明知道贷款资金被企业挪用到外地企业,用于投资房地产、矿产的情况下,仍然引导企业办理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并通过一笔贷款派生出1倍到2倍的存款,导致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风险增加。个别银行认为某公司盈利能力不足而对该公司进行抽贷、压贷的理性行为,导致其他银行跟风抽贷、压贷的不理性行为,加剧了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的可能性。
三、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提出了十二项任务,主要包括引导民间资金运作规范化和阳光化,畅通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渠道,有效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区域金融改革。开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积极化解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探索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为全局性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也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试点以来,各种举措稳步推进,有效防范了地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扩张和蔓延。但是当温州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回稳重起的速度与社会期望值出现差异之后,舆论开始慢慢转向质疑改革的作用和有效性,更有甚者将温州经济出现的问题归咎于金融综合改革,或者将温州经济纾困无力直接归因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这种观点过于简化且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实际上,一国或地区经济周期波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综合结果。当前温州经济下行态势主要是受到温州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温州经济恢复较快发展势头、重塑产业竞争力需要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协同配合。金融综合改革的本质在于疏通投融资渠道,合理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和规范化,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改革试验,在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四、启示
政府及监管机构方面:第一,监管部门要研判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了解重点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及企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等,及时对重点企业信贷发出警示。第二,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民间自发的金融创新活动,认真研究各种民间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创新行为,对于存在重大金融风险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要扩大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及监管职责,决不是仅仅监管体制内的金融活动,往往正是体制外高风险的金融创新活动出现问题,影响波及体制内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第三,科学合理规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登记所有影子银行,对于未按经营标准、擅自经营许可以外业务的影子银行应依照规定严厉查处;对于已有并按照规定经营的公司,应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督和行政监督,严格监管影子银行的经营活动。制定影子银行等级分类标准,按照经营效益、规范程度及抗风险能力,给予不同的评价等级,并根据等级明确其业务经营范围和融资额度。第四,在经济下行周期,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问题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其解决困难,尤其是对于还能正常运转的企业,政府应与银行协商,尽量暂时不要追究互保方,控制金融危机的传播。第五,地方政府对经济新常态和房地产泡沫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切实控制房地产泡沫,待房地产泡沫破灭再进行治理难度更大,社会影响更大,对实体经济及银行业的伤害更大。随着劳动力等其他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优势是必然趋势。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银行方面:第一,银行管理层要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避免高指标、高利润的冲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实现稳健经营。对于那些还能健康发展,每年能产生利润,具备偿还贷款能力的企业,应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审慎判断是否对其采取抽贷行为;甚至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市场竞争力强,但临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银行可考虑给予续贷。第二,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贷款前应加强调查审核力度,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信贷、担保、信用状况等信息,选择经营状况良好,市场竞争力强、信用额度高的企业,避免资金流入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中;贷后应加强监管力度,跟踪贷款资金流向,防止企业挪用、乱用贷款资金,避免再次出现实体经济资金匮乏的现象。
企业方面:第一,谨慎参与互联互保的金融活动,对其它企业进行担保前,要充分准确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及产品的市场前景,对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判;对于已经陷入危机的企业,应逐步减少贷款和对他人担保,尽量不要再参与到担保链中。第二,研判自身产品的市场前景,顺应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注释
{1}本文数据均来自温州银监局。
篇6
为适应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债券融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债券融资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融资是企业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开展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企业跨跃式发展的良好平台。债券融资的成本低、规模大、期限长、资金使用灵活。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有利于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瓶颈制约,有效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引导更多的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十二五”期间,我省项目建设力度和融资需求明显加大,扩大直接融资的要求十分迫切,企业债券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功能,切实增强债券融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积极培育债券发行主体
(二)做好债券发行后备企业筛选工作。企业是债券发行的主体。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对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当地优质企业的相关情况,建立债券融资后备企业资源库,切实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稳定、业绩优良、市场信誉好的企业遴选出来,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同时,还要通过企业申报、相关部门推荐等方式,及时充实后备企业资源库。
(三)加强优势行业发债主体培育。围绕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积极推进钢铁、汽车、有色、石化、纺织、装备、船舶、轻工、物流等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债资源挖掘和整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着力推动我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育种和新能源等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债融资工作。积极拓展企业债券发行范围,在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择优培育一批发债企业。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发动和主体培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积极搭建债券融资平台,提升企业债券融资能力,借助外力发展壮大自己。
(四)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各地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责、权、利相统一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资产、资源、资金、资本,着力构建一批有经济实力、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建立统筹运营、有效偿债、风险防控、“借、用、还”良性循环的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运营规范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放大政府投融资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五)推进上市公司创新发展。各地要引导上市公司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市场发展需要,更新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视企业信用形象,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切实加强信用管理,为可转债、公司债发行创造有利条件。
三、充分利用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六)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大力支持符合发债条件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暂时达不到发债条件的,要按照行业性质相近,产业链条密切的原则进行整合改组,积极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提高债券融资能力。推进产业类债券发行工作。围绕十大产业调整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着力推动我省传统优势行业和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债融资工作。积极推进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平台,按照“统一冠名、统一申报、统一利率、统一担保、统一评级、统一发行、分别负债”的方式,组织申报发行集合债券。通过引导和培育,切实使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七)积极推进可转债、公司债发行。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上市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上市公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募投项目,支持符合发债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公司债融资,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结构。
(八)积极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深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了解和重视,引导和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债券品种,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债券融资。帮助和支持债券发行人按照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的各项要求,做好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工作。
四、切实做好债券融资的组织保障工作
(九)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债券融资工作的领导,建立由省政府金融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分行、证监局、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地税局等部门参加的省债券融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债券融资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审定全省推进债券融资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沟通协调债券融资工作的重大问题,综合研判全省债券融资工作形势和动态。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债券融资工作。
(十)明确部门职责。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政府管理金融的机构负责券商、担保、资信评级、省内金融机构的综合协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企业债券融资工作的宣传、指导、推介,企业债券发行材料的审核、转报工作;人民银行分行负责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指导、推介工作;证监局负责可转债、公司债的宣传、指导、推介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为地方投融资平台资产整合提供相关服务,指导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按要求出具本级政府债务余额及综合财力统计表,研究制定支持债券融资的风险补偿和奖励政策;地税部门负责研究支持债券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国资监管机构负责所监管企业发债的组织和推进工作,协调所监管企业发债的担保事项,协调所属国有综合性担保机构为发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提供担保和再担保;经信部门负责省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协调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发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再担保;科技部门负责科技型企业发债的组织和推进工作。
(十一)加强沟通协调。债券发行各主管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实施的策划和核准、备案等工作,使募投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要求,符合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根据拟申报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指导帮助其落实担保方式和担保单位。注重完善抵押、担保、偿债方案,着力提高债券信用等级。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债券发行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有利于上级部门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的建议。
(十二)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各地要积极为企业与券商、会计、律师、资产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合作牵线搭桥。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从融资项目策划、融资方案设计等方面给予企业指导,引导企业少走弯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强化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保障债券发行合法合规。积极引进国内外经验丰富、管理规范的债券承销机构及熟悉债券市场运作的高级人才,辅导拟发债企业,为债券融资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配套措施,切实降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比照规定的企业上市支持政策,减免债券融资后备企业在资产整合重组中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的交易税费和其他费用,在各类政策性资金安排时予以倾斜支持和优先安排。对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债券融资后备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贴息贷款和科技扶持资金。债券融资后备企业在筹备发债过程中的审计、资信评级、担保、公证等中介收费按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对出现担保损失的担保机构给予适当补偿。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省政府设立债券融资奖励扶持资金,对债券融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实施办法由债券融资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拟定,报省政府审定后实施。以上奖励和优惠政策从2011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试行。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安排奖励扶持资金,推进债券融资工作跨越式发展。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了许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国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在资金融通、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市场准入、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障碍,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其中,资金融通的制度障碍表现的最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分析
1.企业产权制度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民营企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表面上看是股份或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是家族企业或私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发展初期,企业融资主要靠自身积累,两权分离并不是很迫切,但一旦要向外部融资,则没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行不通的。另外,我国有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各种利害关系考虑,往往采取挂靠集体、投资入股等方式,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程度地在固定资产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上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导致许多民营企业无法将产权进行抵押,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成为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一大“瓶颈”。
2.金融体制障碍
⑴银行准入制度障碍。我国政府在1998年6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明确提出“私营经济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而限制了非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的发育,形成了目前金融市场上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集中度高达80%的高度垄断格局。由于缺少民间资本的参与,银行领域难以开展充分竞争,银行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再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所有制性质、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短期流动性强、银行贷款成本高的特点,使低效率、正规的银行服务体系很难为民营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⑵银行产权制度障碍。对民营企业来说,其最直接、最适合的融资方式莫过于利用银行融资,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同属于国家这一产权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是“自已借自已的钱”,缺乏所有权的真正约束。在国有银行偏向国有企业的融资主导方针下,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就可想而知。
⑶证券市场制度障碍。银行信贷资金仅是民营企业外源融资的一部分,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扩大融资渠道。但由于我国现行证券市场发育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表现在: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设置“门槛”较高,使一些零散的、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也由于业绩和规模的限制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大门。另外,债券市场发行条件更加苛刻,民营企业也很难凭借企业的信誉、资产状况发行企业债券。因此,在传统的证券市场上,民营企业参与社会直接融资非常困难。
3.法律制度障碍
由于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从而使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都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对象实施的,对民营企业则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和法律保障。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先后制定了系列针对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行政法规,中央银行也颁布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但大都是宏观指导意见,缺乏强制性、协调性、配套性与操作性,加上行政及人为因素的干预,民营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证。
4.信用担保制度障碍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信用担保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基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育缓慢,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单一,担保实力薄弱,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需要;担保登记和评估手续繁杂,耗时费力;担保行业立法严重滞后,行业监管缺位;担保尚未形成风险分散与后续的补偿机制,限制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担保服务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缺乏再担保、反担保或第三方担保机构,以及政府对担保业务不适当的干预等。
二、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大做强企业,为企业融资打下坚实基础,就必须做到:⑴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它对治理传统家族式民营企业的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具有重大作用;⑵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提高自身信誉度,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财务制度,科学理财,增强诚信意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以建立面向社会的良好的道德信用基础。
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⑴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民营企业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就业补贴、出口补贴、设立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基金等多种措施,强化政府的扶持力度;要放宽行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按照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公平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开放和竞争的机制;⑵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应及时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法规,消除体制,完善金融立法,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一致性、协调性与公正性,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给民营企业以权利救济和司法保护屏障。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整肃市场秩序,为民营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3.深化银行体制改革。⑴积极推动银行产权结构改革。改革银行体制的根本在于改革产权制度,面对中国金融体系高度垄断、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金融困境难以摆脱以及银行产权一元化、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现状,必须积极促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允许较大的民营企业和外资银行参股,这将有利于建立健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利用股东盈利目标,增强银行业务扩张动力,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条件;⑵加快信贷体制改革。要改变目前的信贷管理权限分配,适当下放对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机构贷款的审批权;完善信贷人员考核制度,增强贷款发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信贷人员防范风险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改进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特点,以企业发展潜质、技术领先水平、市场开发潜力、企业还贷能力、企业退出机制等为主要审贷标准,完善贷款管理方式及风险评估技术;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设置比较灵活,最适宜利用地方的信息优势,了解地方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当前,我国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商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如继续加强对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清理、整顿、规范,尽快组建以省为单位的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而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机构。
4.完善证券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要改革现行证券市场的发行审核制度,逐步放宽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发行股票、债券的条件;要完善现有股份转让系统,为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股份转让的场所;要允许一些比较有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采用合并、买壳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上市。
5.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要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拓展担保业务,扩大担保规模,搞好信用评级,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要按照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规范运作程序,着力培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机构;三是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协同配合,健全再担保基金制度,建立担保体系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强化行业协作和自律;四是要尽快完善监管制度,加强担保市场准入监管和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促进担保市场规范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曾高峰.试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4(3).
[2]姚淑芹.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4(15).
篇8
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逐步收紧,资产端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优质资产的获取成为平台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供应链金融因为交易背景真实、风险可控、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而被看好。因此,这类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别人家的孩子”同大多数一样,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中关于限额的规定,对供应链金融平台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金融行业的压力往往成为某些创新的契机。记者注意到,多家涉及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平台“合规”下的出路。其中,与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金交所”)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也有从业者提出联合放贷的模式来化解这一难题。
对此,记者采访多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以及第三方人士,综合观点认为,平台通过金交所进行债权转让或代销,需要受到金交所的政策限制。联合放贷确实值得尝试,然而,这种模式下多家平台如何落实反担保措施的问题需要首先得到解决。
限额成“绕不过去的门槛”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供应链金融就是“从产业链条中发现信用”。简单来说,供应链金融业务围绕具有高等级的信用优势的核心企业展开,通过核心企业注入大型制造企业或商品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信息化整合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及资金流,为链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平台就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实力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与风险治理中心负责人杨东表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由于供应链体系和上下游体系的存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符合互联网金融合规化发展的逻辑。
然而,暂行办法出台以后,限额问题成为平台绕不过去的门槛。具体而言,“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杨东如是说。
“像传统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这类的业务订单融资金额较大。”一位业内人士称,例如,新联在线的P2G(平台对政府)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服务的对象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高速公路、发电站等。“这些融资业务单项金融一般为上千万元,因此受限额的影响很大。”
“由于供应链金融本身行业属性限制,相对融资金额大的订单较多,对这类平台的订单拆分能力、资产端业务开拓能力是一种较大的考验。”一位第三方机构人士如是表示。
金交所及联合放贷尚在探索
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以后,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转型之路,有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则谋求与金交所合作,有的平台则提出“联合放贷”的模式。对于尚在探索中的“合规”之路,业内的观点称要谨慎尝试。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供应链金融平台金投手与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南金所”)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南金所将其备案的挂牌产品信息推送至金投手平台,投资者则可通过金投手平台购买。此外,开鑫贷、团贷网等平台计划通过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资产发行产品。
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金交所的“牵手”,上述第三方机构人士表示,通过金交所进行债权转让或代销,需要受到金交所的政策限制,同时这种合作亦不在此次针对网贷平台出台的政策监管范围内,因为监管政策强调网贷平台要坚持“小额分散”。
借款额度的严苛限制,一度让大标业务的平台一筹莫展。随后,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出联合放贷的模式。作为应对限额的方法之一,联合放贷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模式,但其中还有诸多风险需要防范。而对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则更应该谨慎。
“联合放贷模式部分可行。”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可行在于未来或将出现一些专门的“贷款中介”公司,通过对接融资企业、落实抵押等反担保措施后,对接给多个平台。这有点类似以前的担保公司的性质,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多个平台如何落实抵押措施的问题,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贷款中介跑路。?也就是说,制约之处在于超额资产一般都是有抵质押物等其他反担保措施的。在联合放贷的合作下,多家平台如何落实反担保措施,这个问题尚未解决。此外,法律规定不可对抵押物进行多次抵押。“联合认贷项目万一出现风险,抵押物的处理和受偿顺序也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故操作难度较大。”
第三方机构人士认为,针对暂行办法规定的同一平台100万元、不同平台500万元的限额标准,如果平台间实行“联合放贷”模式,也只能解决小于500万元的借款需求,针对数量更大的借款需求,网贷平台还是无法满足。同时,平台间相互放贷,一定程度上造成风险积压。
业内看好其市场前景
接受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对核心企业的资质审核和还款能力评估,平台围绕核心企业,参与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料,让平台将某个企业的风险,转化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可控风险,从而达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上的风控平衡。
篇9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融资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事实上,国内业界对于该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并不陌生,其中,信用担保就是已经实践多年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
尽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很多种,但信用融资无疑仍然是其中的主流。正如小额信贷业务一样,其意义在于有和无之间的天壤之别。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显然不是诚信意识问题,而是缺乏抵押物和商业银行进行客户信用评价时所要求的信用记录。在商业银行授信时,遵循审慎风险监管和管理规则是头等重要的。这时,信用担保机构的出现填平了摆在信贷供需双方之间的鸿沟。
从狂热走向沮丧
1993年,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专业化担保公司,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信用担保业务。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此之后各类担保机构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其中尤以商业化运作的担保公司为甚。
然而,信用担保业与征信、信用评级以及其他信用服务行业一样,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这项新兴的事业在几年内便从狂热走向了沮丧。从变相骗贷的恶作剧到担保公司自身风险的积聚与资本金不足,不利的事实很快就破坏了担保行业的商业形象。
如今,在信用担保行业中,尽管每年都不乏新面孔,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只有极少数商业担保公司和部分由地方政府出资或筹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按照2004年国家发改委对北京、内蒙古、广东、吉林、山西、浙江和江苏等七省市担保行业进行的信用评级,该行业整体状况被认为是很不理想。行业整合的呼声随之而出,然而,前方的路却并不明朗。
在困惑中彷徨
为何国际上普遍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在国内却水土不服呢?不仅担保行业外部感到困惑,那些踌躇满志的商业化担保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到如今这一地步,在诸多困惑中彷徨是难免的。
一方面,行业内外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发展模式问题仍然模糊不清,即政策性担保和商业化担保两种模式何为主导并不明确。
如果直接对比国内外担保行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人们或许会认为,该行业应当由政策性担保机构主导。在经常被奉为楷模的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且主要是出于鼓励就业、促进贸易或科技创新等目的的政策性担保。
如果政策性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那么对于国内的商业化担保公司而言则是一种打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另谋出路。而对于监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而言,只需在每个地方做一个担保中心就足够了。但是,目前人们还证明不了政策性担保就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唯一解决途径。毕竟国外也存在着良好运作的商业性担保,并且在理论上也不存在商业化无效的根据。就是在两种发展模式都不够确定的条件下,面对仅有泛泛的政策没有可靠支持的生存环境,国内的商业担保机构还是没有看到自己发展的曙光。
另一方面,担保公司生存环境恶化。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在监管上以及合作对象上存在缺陷。
监管方面,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监管方是国家发改委。除此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与地方自律性质的行业组织。尽管融资担保可以很容易地被认为是一项金融业务,且存在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它仍然没有被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可以说,正是由于业务经营与监管组织的错位,担保行业混乱的经营管理才一直没有平息的迹象。
与此同时,没有对口的专业监管方,也就没有审慎的风险监管。这样不仅导致了担保机构的风险放大,同时也守旧性地限制了担保机构赖以生存的担保业务放大倍数。这一倍数是指担保机构可以担保的贷款金额相对其资本金的倍数。一般在国外,10~20倍的放大倍数是比较常见的,在日本则可以放大到60~70倍。
相比较而言,商业性担保业务中,通常5倍之内的放大倍数对商业化担保公司而言是致命的。较低的放大倍数,在1%~2%的担保费率面前,商业担保公司的收益很难覆盖其代偿风险。这不仅扼制了他们的盈利空间,甚至也危及了其生存。事实上,很多担保公司仅是源于一单的担保代偿便会大伤元气。
在合作对象方面,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还没有与担保机构形成和谐的默契。就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与政策支持,只要拥有客户资源就不愁找不到合作的商业银行。而且,在贷款发生违约损失时,政策性担保机构还可以与商业银行分担一定比例的代偿。
但对于可以更主动发掘客户群体的商业化担保公司而言,它与商业银行合作谈判的地位就悬殊多了。通常,担保公司要被动性地接受商业银行提出的100%代偿率的要求。在这种极不对等的合作中,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担保公司,并加剧了后者的经营风险。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也扭曲了双方的激励机制,不仅会出现担保公司向银行骗贷的现象,而且担保公司上当为银行买单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以客户资源较为丰富、担保业发展相对充分的深圳为例,一面是深圳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业务的蒸蒸日上,另一面则是曾经存在300多家担保公司,如今沦落到只有几家公司发生实际业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化担保公司的处境存在巨大差异。
商业化担保之道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商业化担保公司终会淘汰出局吗?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调查与思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有大量的事实表明商业化担保公司仅是一时的艰苦环境使然,其社会价值终将为市场所发掘。毕竟,真正决定担保公司命运的是现实市场的需求。人为规划担保行业的发展模式固然有所困惑,但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信用补足需求,以及国内商业银行与其他信用机构的发展则是清晰的现实状况。
巨大需求创造发展空间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的信用补足需求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而上升,矛盾也将趋于激化。这时,社会各界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将更加重视,而商业化担保公司的发展则可能由此迎来历史契机。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7年出版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在2001~2005年间,中小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8%左右,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中小企业数量在加快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也随之快速增长,其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达到了82%左右。受惠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好时机,促进就业的意义在不久的未来将是空前的。因此,《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也将进入实质性阶段。从近几年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向来看,破除中小企业发展道路的各种障碍,多辟蹊径已成未来的基本趋势。显然,信用担保机构将在这一趋势中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
信用机构发展共赢
从我国商业银行或整个银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体制改革不久,业务能力与国外发达银行业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的区域性银行或社区银行还没有发展起来,已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分散不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业务构成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技术上,担保机构应是当地的,或者至少其业务部门落于当地。这样的担保机构对于存在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的情况较为熟悉,可以通过采用反担保措施来保证信用水平的补足,与客户一起分担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担保机构的介入,商业银行就很难突破自己的行规,为没有充分抵押物和信用信息的客户发放贷款。在中小企业损失发展机会的同时,商业银行也损失了一个资金运用机会。正是由于担保机构的介入,才实现了共赢。
在担保机构中,再来看政策性机构与商业化担保公司的作用差异。不难发现,政策性机构的成长,包括业务成熟和规模扩张,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中国的地理幅员还是市场规模,现有的政策性担保都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再者,商业化担保公司存在治理优势,便于激励和提高经济效率。特别是在区域金融机构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商业化担保公司充当银行业的金融触角,发挥部分银行业功能与一些金融投资机构的功能是相当必要的。因此,在国内引入并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公司几乎是必然的。
除此之外,国内其他信用服务措施也需要相应发展。虽然央行征信局已经积累起了可观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但对于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而言,这些数据根本不足为用。在反担保措施所涉及的种种问题上,还需要消除法律规范与体制方面的制度障碍,以使当前信用机构在进行业务操作时能够有据可依。
前景看好
可以乐观地预期,在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补足问题上,市场自发的推动力与政府部门的推动力最终会合为一体,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于商业化担保公司而言,生存环境的改变就如整个社会变革一样,是快速演变的。
目前,地方担保体系中的行会组织与再担保组织正在形成之中。随着社会对融资担保金融性质的认识,担保机构、担保行会组织、地方政府与最高监管部门的不断协调,担保公司的恶劣生存环境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发生扭转。
篇10
一、企业集团融资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集团不合规用贷现象较为普遍。企业集团要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快速扩张,单纯依靠内部积累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同步扩大集团融资规模。企业集团往往会利用信贷政策的产业差异性和地区性差异,选择便捷和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以不同的融资主体借入资金。母公司和子公司借入的资金往往会先归集至集团总部,再由集团资金管理部门根据下属企业的资金需求,内部统筹调剂使用,从而出现了借款主体和用款主体分离的“此贷彼用”状况。企业集团这种多头融资及实际用款的差异,容易导致集团过度融资,融资风险增加。
(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不利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我国多数企业一直依赖银行融资这一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这在资金密集型行业中尤其明显。企业集团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其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增大,且由于未能与资本经营相结合,难以产生资本放大效应,无法支持其战略发展的资金需求。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企业集团直接融资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但企业往往热衷于不需还本付息的上市融资,对公司债券、企业债、私募债等融资工具认识不足,或不愿意尝试,以致这些融资渠道利用率较低,集团融资渠道受限。
(3)管理人员对融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融资风险增加。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张和高速发展,使融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随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融资风险,包括现金性风险和收益性风险,任一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集团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融资风险意识淡薄,不关注未来经营环境和资金市场变动趋势,投资风险与融资风险是否协调对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性,更不会主动制定融资风险控制和应变措施。管理人员的融资风险观念狭隘,缺乏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往往成为导致企业集团融资风险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强化集团融资管理的对策
(1)夯实融资基础管理工作,确保融资计划的有序实施有序、规范的融资基础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集团融资项目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融资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融资主体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融资台账的建立和登记、融资计划的编制和执行、银企合作关系的确立和维护、融资进度分析和控制、资金市场环境和新融资工具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等。融资基础管理工作信息量大、变化快,资金管理人员应善于把握市场动态趋势,强化时效性观念,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融资计划,确保其与资金市场趋势及集团发展要求相适应。
(2)规范融资管理制度,强化集团融资集中管理。融资决策权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关键点,重大融资决策往往直接影响到集团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集团应将融资权限集中管理,制定集团融资集中管理制度,规范融资申请、审批、操作、用款等管理流程,绝不允许下属企业的融资主体地位和融资权限游离于集团总部的融资管理之外。企业集团应特别重视规范对外担保行为,严控超股比担保,以及子公司为集团以外的企业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如实际需要对外担保,必须严格执行反担保机制,以及实行有偿担保制度,向被担保企业收取风险基金,从而有效控制担保风险。
(3)积极推进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产。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企业集团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增值。企业集团以资本运营的方式进行加速扩张,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既可以是内部积累,也可通过外部融资来筹措。企业集团应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大力推动资本运营,通过大规模并购或出售部分企业资产将其盘活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此外,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要本着“积极、稳健”的精神,扩张速度应与企业融资能力相适应,防止为了提速扩张而在短期内盲目扩大融资规模的行为。
(4)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适度债务融资可为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带来动力,但也不能忽视债务融资可能带来企业集团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杠杆系数是衡量该风险程度大小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映可能获取的财务杠杆利益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因此,企业集团不仅要关注债务融资所引起的下属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更应密切关注由财务杠杆连锁效应所导致母公司股东收益率发生大幅度下降的风险。具体而言,当预计未来市场前景乐观、经营效益良好时,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扩大投融资规模,提高企业负债率,增加长期债务资金支持企业集团的发展;反之,若预期未来市场前景不乐观、经营效益下降时,企业可以缩小投资规模,降低负债率,尽可能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债务资金。
(5)建立高效的融资风险防范机制,重点防范债务融资风险。企业集团的融资一旦超越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金驾驭能力,就会给其带来难以承受的融资风险。企业集团的风险管控部门应实施融资风险的一体化管理和监控,着重关注长期债务融资风险,对债务融资风险进行全局性、持续性和创新性的规划和控制。企业集团应建立融资规模适度性评估体系,把融资规模控制在与企业经营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范围之内,科学制定企业集团合理的融资规模,从而消除企业集团过度融资的潜在风险。
(6)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相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企业集团更受资金市场青睐,容易获得高额度、低成本的融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更为丰富和灵活。间接融资方面,传统的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集团发展中不可缺的资金渠道,企业集团应该与各家商业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战略合作关系。除此之外,企业可根据业务特点和实际资金投放要求,选择运用贸易融资、权利质押贷款、票据贴现贷款、融资租赁及各种银行表外贷款业务。直接融资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拓宽和完善,为企业多渠道的直接融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