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文化 育人功能 实践
关于大学文化育人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视为一个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大学即文化,大学育人实际上可视为文化育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以文化来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重在“化”。因此,文化育人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实践特性,也只有将其作为实践问题去理解和建设,才能在文化育人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文化育人活动的构成要素
实践理论认为,人类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关于对象的指向性活动,有实践活动的双方即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的方式方法。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通过多层面的教育实践,使大学人对文化进行“内化”和“主体化”,内化为大学人自身的思想、观念、认识、认同等,再反过来指导大学人改造自身、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和活动,从而形成大学文化新元素。
因此,如果单纯地从对象性活动中是否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来判断和区分主体、客体的话,那么,在由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的大学文化综合体被大学人认同、内化的实践活动中,大学人包括大学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大学生等,他们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各种文化形式是实践客体,其所对应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物质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是实践内容。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范畴内,大学人是实践主体,相关的精神文化形式、制度文化形式和内容是实践客体。
然而,如果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都存在相互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影响与被影响关系,那么在行为文化的育人过程中,一方面大学人要作为行为文化的主角去构建或创造不同类型的行为文化,在创造过程中这些创造者是主体,文化是客体,而在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对受众即大学人施加影响和教育时,某种程度上说,似乎大学人又成为了实践客体,“人”与“知识”进行了角色互换。在物质文化与大学人的相互作用中,即使大学人主观上不去接受,但物质文化对他的影响也还是同样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只是受影响的大小、接受程度不同而已,这是诸如此类被动接受大学文化同化的人的群体,有可能转化为客体。①这也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文化育人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在一些环节和方面也是一个主体客体化(人的知识化)、客体主体化(知识人化)、主客体互相转化的过程。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环节
文化育人实践遵从一般的实践过程和环节。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目标,就是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向上的育人环境,既有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化,也有润物无声的感染与熏陶,使身在其中的大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自主自觉地实现思想认同、行为规约和品格养成。大学文化育人实践活动通过主体即大学人、客体即大学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与融合,最终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和境界。那么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目标应是大学的办学目标,从知识和文化的层面上通过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向学生传播科学、传承文明,而站在化人的高度就是培养人才,立足社会的高度就是服务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表现为具有能动性的大学人通过吸收、消化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精神供养,一方面使其内化为大学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最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发展完善了人自身,又形成并发展了新文化,进行了文化创新与弘扬。如通过一系列的思想道德理论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会和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生动的教育与感化,真切地体验这是什么,怎么样,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文化育人的效果,就是通过对大学人实施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彰显育人的成效。文化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期望在文化育人活动结束或告一段落后,在短期上使学生认可或至少不排斥所传授的知识体系、文化理念等硬知识;而在长远目标上,理想的育人效果应该是知识和理念与人合二为一,硬知识经过人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真实的认识和见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致影响和改变他人与社会,这也是文化育人活动的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可见,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效果其实是遥相呼应的,只不过需要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双方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将实践内容不断内化和外化,最终实现实践目的。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现途径
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践过程。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具体地说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大学文化是由他们共同创造和再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即意味着“人化”,同时大学文化也是“化人”的过程,并且要重在“化人”。因此,“化”之于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那么,大学文化育人实践是如何实现的呢?育人活动包括哪些方面和环节?笔者认为一般的文化育人实践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方面。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互动中不断接近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教书育人体现为知识层次和价值层次两个方面的育人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育人实践活动,是学生和老师参与最多的校内活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具影响、最直接、最频繁的互动关系和最有成效的丰硕的育人成果,包括科学知识传播的成果、三观的确立以及道德情感的成果等。除了直接的教书活动和课堂教学形式,教书育人还体现为价值层面的育人目标,体现为教师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隐性教育,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品质高尚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身先示范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的或正向或反向的作用,有可能会超过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而成为决定其一生发展方向的因素。如就认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②因此,作为大学教书育人主体之一的教师,不但应有高深的学术涵养,还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既化己又化人。
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在各种教育管理实践中所进行的育人活动和达成的育人目标。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组织和调控而实现的组织目标。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是通过学校各种制度的内涵形成和执行,对管理对象施加知识和价值层面的影响。相对于教书育人活动而言,管理育人主要是通过规范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等来实现,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可以为各项活动的持续性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优良的校风、机关作风等都能够对管理对象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正向的直接的影响;大学中的各项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都可以在育人活动中发挥很好的文化导向作用。
服务育人。是指学校后勤服务和保卫部门通过服务和保卫活动所进行的育人实践和所实现的教育目标。其实,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一切围绕学生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服务活动,相关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和行为结果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因此,大学的每一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卫人员、教辅人员等都是现代大学和大学人的“服务员”,要一切围绕学校发展,围绕学生成长而作为,只有树立服务的理念,才能指导好服务的行动,才能开展好服务育人的工作和实践。
环境育人。是指将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制度、物化文化等植入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的环境中而达到的教育目标。简言之,相对于大学人这个主体来说,一切主体之外的非我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环境,可能是精神的熏陶,可能是氛围的感知,也可能是校园建筑的优美优越感,可以是社会和校友对母校的认可等。只要他们和主体有交叉的机会,就有育人的可能,因此,这里的环境育人范围很广,除了一般所认为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大学内任何可以物化的精神文化符号,诸如大学的雕刻、别具特色的建筑、校园绿化、校训校徽校歌等有形载体都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因此,大学和大学人在建设大学校园的实践中,要为每一草每一木添加丰富的内涵,使其完美承载育人功能,发挥大学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虽然在阐述育人载体的育人实践时,我们将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生作为育人客体置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不能忽略大学人对大学诸文化也有反作用,他们在内化大学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自身携带的本大学的“基因”传递和外化给了另外的人或社会,大学人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与感染、熏陶的关系。因此,每个人都是大学的文化符号,都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和客体,把握好育人的尺度和核心理念,大学文化育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文化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是关键。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选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新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播和文化育人的基本阵地和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充分有效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从思想上“化”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的重中之重。另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示范者的引领作用,保证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承担育人职责,都具有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课堂教学要善于更新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利用好多媒体、影视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善于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学教课,让学生谈看法,使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要善于开拓大学文化“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运动会、兴趣小组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效补充,丰富和繁荣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开阔眼界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开辟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和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就业见习、实训实践、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成长和提升。
再次,要发挥榜样示范育人效应,通过名人讲坛、学生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优秀校友等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人,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争当先进,奋发有为。
最后,积极营造网络“微文化”氛围,开辟文化育人新高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手机、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和沟通方式。因此,在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要善于占领青年群居的阵营,通过创建各种网络平台如红色网站、QQ群、校友录、微信、微博等,将青年学生团结在微文化的包围中,以青年人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话语教育引导他们,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文化育人活动的体制机制
传统体制下的大学文化教育较多地表现为育人活动和机制的简单化、功利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大学精神虚无化和大学文化趋同化、世俗化。③现代大学制度下,人们对文化育人活动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期待,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育人体系和机制。
宏观上,高校应注重加强凝练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的浩然正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为重点、以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根本、以文化活动和实践育人为主要平台和载体、以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托的大学文化育人新体系。
中观层面上,要创建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社区)“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新模式,在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创建学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发挥这些新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板块在文化育人环节关键点上的作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
微观上,构建大学文化“濡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双重育人机制,“濡化”是对大学文化自身而言的,就是让大学文化填满大学人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使其无处不在,借用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让优越的大学文化像空气和水流一样时刻环绕大学校园内外,包围和渗透大学人生活的时时处处;“内化”就是在濡化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和要求大学人吸收、消化大学文化,并使之内化、主体化为大学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濡化”―“内化”的双重互动机制,是大学文化自外向内深入,不断渗透和侵蚀,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育人效果,达到较为理想的育人目的。
此外,文化育人要关注学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诉求紧密相关的奖励激励体制。如通过评优评先和党员发展、干部选拔等制定以坚定信仰信念为主的思想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以综合奖学金评定为主要方式的知识学习激励机制,以单项奖学金、学术学科竞赛奖金为主要评定方式的鼓励创新创业机制,以劳动模范、志愿服务模范、自强之星、励志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为主要方式的综合素质考量体制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定层面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激励。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深切突出人文关怀,是增强大学人文魅力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作者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
【注释】
①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张利:“同志青年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2—02
[作者简介]白燕,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辽宁沈阳 11014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强调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着眼点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但在随后几年的大学语文“复兴”热中,人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不相同。这种对大学语文各取所需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在定位上的含混不清。以下从语文教育、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维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对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模糊认识予以厘清。
一、语文教育
从教育的学科体系上划分,大学语文属于语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大学语文的“语文”属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内涵:
1.大学语文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层面而言,在突出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语文必要的工具性。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人们更多的是标榜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鲜及它的工具性,这实际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大学语文”终究还是“语文”,它仍然要发挥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价值。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快速高效的文献阅读能力、准确规范的学术写作能力等,这些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正体现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意义。从人文性层面而言,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首要特征,但不能架空语文去谈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不是宽泛地将文、史、哲的基本知识笼统地传授给学生。后者的做法不仅打破了各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平衡,而且使大学语文不堪重负。
2.大学语文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即采用以经典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审美性教育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经典篇章的解读与涵养上,通过由语言文字和文学建构的审美世界去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切忌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课,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应配合文选进行,尽可能将学生带进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审美感悟中,进而引发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大学语文这种特有的感染性审美教育形式,是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的重要区别。总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首先应该立足于“语文”,扣紧“语文”。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当行本色”。温儒敏教授提出“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是切中肯綮的。所谓“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也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由此反观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学者提出以“大学写作”(甚至“应用写作”)、“大学文学”、“大学人文”或者“传统文化”课来取代大学语文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或模糊了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片面性理解。
二、高等教育
从教育的发展层次来看,大学语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必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中来,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的“高等”定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高等形态,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提升。这里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变:由偏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变为偏重语文的人文性;由偏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偏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及品位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种着重于素养培育的取向,正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由着重关注知识、关注能力深入到关注素质的总趋势相一致。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要努力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而不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简单延伸,更不能功利地定位为为中学语文“补课”。
2.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被誉为养成人才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理应落在健全人格的培育上,高等教育的一切目的都应与促成人的优质发展这一终极命题相符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这一目标的达成并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能胜任,但是大学语文却能以其丰富浓郁的人文内涵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渊薮。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成人”教育,语文教育素有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的优良传统,大学语文更应秉承这份优秀资源,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三、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维度看,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而提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它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则通常特指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学知识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它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高。
素质教育直接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即迎合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大学语文课的专利,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以其关注人生、贴近心灵的独特方式,关怀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精神感染的特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此外,大学语文又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优长,这正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契合。
注释:
篇3
1.1文化建设缺乏深度
目前,很多高校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大学中实施文化建设。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根本不具备实际作用。高校本身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其实施必然导致根本无法触及实质。大学语文教育的淡化是造成文化建设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语文教育被淡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降,精神变得薄弱,自然就会对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2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有待提高
学生的自由空间多,这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十分重要。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其整体氛围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形势看,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下降,这种模式急需改变。
2.大学语文教学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文化底蕴
高校语文教学被淡化使其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正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切实认真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重视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深厚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其文化建设。其次,重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其与人沟通,学生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影响他人,深厚校园文化底蕴。
2.2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缺失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深入学习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其重要性。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够在文字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责任的重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有助于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以文化和感情为依托。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情感体系得以构建。同时语文强调对学生内在感悟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和情感投入,不断践行内在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是长久的,语文对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这种坚持正是人文精神所需要的。总之,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3.结语
篇4
一、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
(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
(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
(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篇5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分层目标 心理调适能力 文化素养
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做人所需的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的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具备被社会所承认的道德,获得社会生活的通行证;其次是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既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起码的职业素质;再次是具备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以期将来有效地扮演社会人的角色。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有的很有成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努力地改变。而怎样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在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受重视的仍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作为“人”存在的意义被从教学活动中抽离,师生彼此的心灵交流和情感表达被忽视。
那么,《大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大学语文》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设立分层目标,提高自我期许值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觉得前途渺茫,没有目标,整天昏昏沉沉地混日子。究其原因,有的是被家长逼着来读职校的,对专业没有兴趣,对学校、课程反感甚至厌恶;有的高中读不好,又没有别的学校可去,只好来职校,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还有的看不到前途,认为即使认真学习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设立不同的人生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激发他们思考“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如在学习《短歌行》、《兰亭集序》一类课文时,面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面对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深沉感喟,联系自身,是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浪费掉,还是振作精神,在有生之年做实在的事情,有所作为呢?面对这些刺激,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教师还可以就自身经历、自身感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促使他们设置目标,做有目标感的人,并且提高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前行。
二、氛围激励,广泛阅读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亦即学校的个性,其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营造多姿多彩的情境氛围,从而吸引学生迅速介入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垓下之围》、《晋楚城濮之战》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戏曲片段、历史背景、历史地图等资料,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设置问题引起好奇,引导学生进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战争双方胜负的原因,找出与个人成功有关的因素,如自省能力、学习他人的能力、自知之明等。利用适当的氛围,调整、激励学生的心态,获得学习的动力。
另外,《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具体可感的作品阅读为主,只有大量阅读作家作品,语文才能在头脑中真正焕发活力。
但是教材所选的阅读篇目,一般只是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只能有重点、有选择地解疑,在一点上做深入的探讨,其他大量的作品的解读还得靠学生课外下工夫。所以每学习一个作家作品,教师都可以给出阅读书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个作者作品的特点、风貌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精读重点作品,然后根据提供的书目阅读其他的作品。这样既有面的广泛阅读,又有点的精深的体察、感悟,点面结合,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如在学习《诗经》、《楚辞》有关篇目时,可先简要介绍先秦诗歌概况,然后精读《诗经》、《楚辞》里的经典篇目,再选出有代表性的诗歌做面上的阅读,以期对它们有全面的了解,这样就能结合课堂所学充分感悟《诗经》、《楚辞》的精华。
三、培养心理调适能力
一个人在集体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有时顺有时逆,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从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灵活的思维方式呢?这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更值得我们关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过于注重客观知识的传授,学生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世界和日常知识、日常世界形成断裂,学生脱离对周围世界的实感,导致对日常世界体验、思考的缺乏,习得的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正进入社会,遇到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挫败感日益增强,首先在心理上自己打败自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文本生发开去,注意培养学生更高角度地思考问题,注意和社会实际联系,习得解决问题的间接经验,习得调适自己的能力。如在教学《逍遥游》时,在熟悉文本后,结合已有的有关对庄子的思想认识,思考自己对庄子“逍遥游”的看法,分析其合理及不合理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能否实现?自己遇到痛苦、挫折时是像庄子一样逃避还是像孔孟那样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让学生从讨论交流中学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习得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徐志摩的《偶然》时,在熟读文本之后,结合徐志摩的生平,体会《偶然》中平静的心态和达观的态度,领会其对人生的体悟。再深入思考,当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诸多方面的“偶然”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是沉溺于无法实现的“偶然”中不可自拔,还是以洒脱的态度告别“偶然”克服人生的危机?怎样对待人生中的美好?是执著追求还是消极抛弃?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灵活调适自己的能力。
四、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职业学校因培养目标的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职校生将来大多是要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在文化知识上并不要求他们有多深厚的知识。但他们的知识面却很广泛,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匠人的精神,同时对人也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在,教育将更注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应的,年青一代的人文精神、道德精神、国际精神等将得以重视、强化。所以,“学会关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理念有着积极的时代功能。如人文关怀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这些在《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体现。在教学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种种思想理念加以归纳吸收,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例如,先秦散文是我国各种哲学思想的源头,有许多观念在今天还存在进步意义,如《里革断罟》(选自《国语》)中表露出来的人类如何获取自然资源的道理,和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造成的恶果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再接着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对于“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王道”主张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儒家的仁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这些都广泛地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五、问题研究式学习,一课一得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字词知识,作家作品常识,语言风格,篇章结构,修辞运用,生活经验,生活情趣,哲理内涵……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品味,但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只会导致面面浮躁甚至徒劳无功。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整体规划,设计各有侧重的教学计划,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一课一得。在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承这一教学基本职能外,还可以实现价值传递的教育功能。在基本知识习得的基础上,教师基于自己的经历经验而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无形的心灵、情感交流。如《季氏将伐颛臾》的逻辑、驳斥的有理有据;《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辩的技巧;《逍遥游》中由庄子所举例子反导出对他人行为理解与宽容的重要;《冬天》中善于在平凡琐碎生活中发现快乐、温馨;《公寓生活记趣》中以审美的态度观察生活;《论美》、《谈谈衣着习惯》中的审美观念……如此日积月累,学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死的书本知识。
而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对一些成绩好并对《大学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这一类同学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入手,先广泛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有关材料。然后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展开论证,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会学习。如学商隐的诗歌时,有一些学生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可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李商隐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身世、经历、思想、创作风格等知识后,就可筛选出学生既感兴趣又有价值的问题(如对他任一首诗的理解),并展开论证,写成小论文或鉴赏性的文章。
总之,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同他人合作,成为有目标感、成就感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刘认真.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5(8).
篇6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经典案例
根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的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就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作为关键,从我院发展定位和高职教育目标出发,从生源实际状况和知识基础出发,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大学语文》中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激发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现将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的最新成果综述如下。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正是因为“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因为“创新能力”是最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着力研究探索一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想象力与创新力并重的教改思路:人文与科学并不矛盾,想象力与创新力更是同胞兄弟。循着这种思路,我们就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的教学设计全部都是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为“任务驱动”就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树立了探索创新精神。而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三、“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彻底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为了解决《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安排上课时数太少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标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改思路,我们把《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使课堂能辐射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经常会设计很多系列的、连贯的实训任务,不断激发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和探索,并且最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无穷,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每一任务之余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一点。下面就以《单元实训任务(项目)2.2:奉“旨”填词你我他——填词》这个任务作具体的说明。完成“填词”这个任务,我们一般都会安排“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
第一步:读——阅读,认真阅读自己选定的一首宋词,并选定其中一首,细心体会其中的特点和内涵。可以是课本上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赠梁汾》或陆游的《钗头凤》,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其他词。
第二步:写——仿写,仿照你选定的那一首词(可以另选你更喜欢的其他宋词),自己创作一首句式、平仄、押韵较为严谨的新词,让奉“旨”填词的你我他都体验到作为一个词人的自豪。
金缕曲·赠2010级会计4班
郭孔生
南洋同聚首。你我他,激扬文字,赋诗填词。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有真知。缘来时,亦友亦师。三尺讲台写春秋,为桃李,洒阳光一片。君且看,春满园。二月桃花三月李。春天来,百花齐放,年年如此。看我南洋新青年,一派书生意气。展英姿,填词开始。巾帼自荐担重任,半边天,赛过男儿志气。词成册,留青史。
第三步:演——表演,这里的表演主要是在班级上举办一个朗诵会,让学生把创作的新词朗诵出来,为学生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同时筹措资金,给评出的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纪念品,最好能请几个老师评委和领导嘉宾参加,在给学生一点压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演出场面,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而且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第四步:展——作品展,朗诵完成之后,根据朗诵会上评出的一二三等奖有重点、有层次地举办一次有特色、有意义的作品展,最好是学生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可以是硬笔,也可以是毛笔,这样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水平都会得到非常提高。
第五步:集——结集出版,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之后,以什么方式保存同学们的成果呢?我想结集出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把同学们自己一手创作的新词汇集起来,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自己亲手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就更能展示同学们的风采。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个人简介、照片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就可以做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大学时光”纪念册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学生作品展示
金缕曲·赠伊人
2010级会计4班杨雅诗
卿本佳人也。奈苦何,留恋人间,美人情重。泪洒独灌英雄冢,痴人独向此景,凭谁问,沧海桑田。斑竹一枝泪千年,花未眠,沾酒对月言。怎能忘,月正圆。夜露穿心破晓梦。泪沾湿,回首仰然,断肠悲痛。江河脉脉渡得谁,千帆竞过也罢,到如今,醉枕落霞。百年穿越映紫瞳,前世缘,不在五行中。然记否,君须记。
金缕曲·赠南洋
2010级会计4班张健民
民也狂生耳。偶然间,补录南洋,分配四班。满怀信心学会计,谁知健民此意。立大志,圆梦他日。青春广场操军姿,准军人,苦乐谁人知。教导队,南洋豪。校园环境渐改善。运动场,塑胶地板,国家标准。博爱湖边绿意浓,青草树悄争春。为创造,南洋特色。老师学生没代沟,如家人,亲切又耐心。不用想,选南洋。
金缕曲·无题
2010级会计4班卢建峰
再想高考时。惊回首,风云际会,流落南洋。想再度寒窗苦斗,无奈未行先怯。没自信,遂来报到。四面环山心感叹,再往前,看山还是山。君不见,人无几。今夜提笔为复命。且由他,爱收不收,还望笑纳。胸无点墨怎下笔,望老师勿记恨。寻思起,此去经年。三年南洋求学路,为前程,应好好规划。始足下,不停息。
赞美诗·赠孔生
2011级建筑工程管理3班余杰文
纵全场,皆看孔生一人,博学口才了得。斗同学,服得四体投地,讲周易,真了得。读遍孔孟书,写意人生,慢看世间万物。聚南洋,缘遇孔生,初见似曾相识。盼朝朝暮暮与君见,授周易,永无止。读懂周易走天下,方可辉煌人生。
钗头凤
2010级会计4班陈伟创
念当年,报南洋,父母双双送上学。政策好,改革盛,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兴!兴!兴!今放假,回家乡,亲朋好友看在下。人情淡,名利重,莞城县里,何处安身。恨!恨!恨!
……
类似于这样不仅抒发学生胸怀,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好作品还真不少,通过“读、写、演、展、集”这五个经典的步骤,我第一次感受到学生可塑性之强,可开发的潜能之大。同时学生也有了空前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几个同学兴趣一来,还填了好几首词。
实践发现,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任务驱动。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糅合了当前两大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主要通过把一个具体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而且“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读、写、演、展、集”这五个经典的步骤,并最终彻底地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并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N].[2006]16号.
[2]陶行知.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12.
篇7
关键词:高校语文 教学过程 人文素质
当前,高校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母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高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舞台。但在现实社会之中,由于英语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之其父辈出现大滑坡的状况,这也使得本来位置就十分尴尬的高校语文教育更加的雪上加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成为高校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本文从高校语文教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出发,集思广益,探寻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一、高校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主要是从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三个方面来体现的,尤其是实践性,也就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坚决不能够脱离实际。但是,由于本身高校语文的地位在高校以及专家眼里都不十分明确,更遑论学生了,加之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放在英语四六级以及专业课程上面,对于语文课程只好束之高阁。就目前而言,高校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却非常短。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我们以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为例。这套教材选取中国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内容自《诗经》始,至《春之声》(王蒙),全书共选取历史各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优秀作品83篇。除此之外,教材还对于作品所在时代的文学特点以及主要作家作品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可以说,本教材深入浅出的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史进行阐述,对于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非常有帮助。但是,在大多数高校,其语文课程的设置是一周一次,两个课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面,教师根本不能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只能节选更加精华作品进行讲解,更遑论人文素质教育。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高校语文使用教材大多是各个高校自己选择的,尽管各个高校选择的理由各异,但不可否定,由于编写者知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编写过程之中的遗漏,印刷排版过程之中的疏忽,加之高校语文教材大都以古文为主要选题,使得整个教材的错误难免。除此之外,教材选文比例是否全面,同样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显然是无法与经历岁月洗礼的中国古典文学相提并列的。另外,语文的说教功能很容易让其成为思想教育的底本,倾向于概念化,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更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师资问题。师资问题存在于所有的高校之中。前些年由于政策扩招导致的弊端开始慢慢涌现,学生的增多导致高校语文任课教师往往倾向于年轻教师,甚至在某些高校会出现其它学科老师兼职现象。由于年轻教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不懂得语文学科特有的发展规律和艺术教授方法,往往采用复制自己成长模式去讲授课程,危害极大。另外,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会在无形之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从这点来讲,经验欠缺的教师很难胜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导师"的身份。
二、在高校语文课堂上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①。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可知,实现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双赢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真正意义上面在高校语文课堂实现人文素质培养,培养能够贡献社会的高质量全面人才,笔者认为高校语文课堂必须从知识、人格以及创新能力三方面同时着手,帮助学生真正在人文素质方面有所突破。
(一)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但不可否认,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同时,基本知识一定不可偏废。人文素质体现的思想道德素养,但其是通过知识来表现出来的。从高校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来看,其基本上由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学生鉴赏能力两部分组成。可以说,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得其鉴赏能力更加游鱼得水,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能帮助其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建构相对文章的理论知识及其蕴含意义。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之中,必须把握学科特定,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授之以渔",培养起自信心,潜移默化的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众所周知,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能够体现古人高风亮节的文章。孟子的"舍生取义",杜甫的"大辟天下寒士俱汗颜"、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均让后人感慨万端。教师在授课过程之中,应该就文章背景进行深入讲解,避免"填鸭式"灌输,留足学生思考时间,让其深入了解艺术形象的喜怒哀乐。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之中,要不断创新,变换教授方法,让学生时刻保持对于语文的新鲜感。总之,在高校语文课堂上面,一定要以选文之中形象教育学生,树立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论语》"温故而知新",《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等人思想可知,中国文化的最精髓部分反对墨守成规,提倡开拓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与人文素质教育并行。高校学生其思想活跃,敢于探索,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让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作为母语,高校语文不仅仅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还担负陶冶情操、提高品行等多项任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等等都有直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周庆元、程大墟.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材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
篇8
一、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一)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1]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画面、声音的展示,再现各种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购置了多种护理教学光盘,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制作了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学课件,还制作了虚拟训练动画软件。多媒体再现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临床见习之不足,同时还可让学生反复观看与训练。
篇9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在人们的印象中,综合性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型人才。而师范类院校则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如今的综合性大学中,也相继开设了语文教育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类似专业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语文教育事业加以发展,就要从明确教学任务开始做起。
一、将语文教育任务加以明确,规划相关培养要求
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文秘,编辑等高级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高校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有着向“综合性”目标看齐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语文教育专业本身是非常不利的。失去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自身特征。因此,要想在根本上延续综合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特征,就要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加以培养,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从当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设置上来分析,设置了和汉语言文学相同的语言学科,文学学科两大学科。但高校相关领导对“语文教育”的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语文教育专业并不是单纯的“语文+文学+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讲,“语文”是一个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包含了文字,文学,文章等因素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语文教师的方向。在教育现代化的环境下,该专业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二、调整原有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在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应该将该专业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加以突出,高教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让学生拥有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教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生将语文学好。仅仅一字之差,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导学生学好语文,指的是学生经过对语文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导学生教好语文则说的是,通过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教育能力的教学人才。总之,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育人才,就要对语文教育专业中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三、寻找有效途径,改进教学体系
在现如今的综合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中,除了教学结构需要完善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各高校必须对该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将实际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完善,在高校中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流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教师只要有学术水准就可以,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钻研。从一定角度来分析,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将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说,身为大学教师,不光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和其他类似的专业相比,因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加以验证。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但是对实习阶段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际不能相结合的现象出现。在综合性大学中,现行的教学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播放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教学技巧加以揣摩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虽然也参与到了实际语文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教学理论认识不清等问题,对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解。
(二)亲身参与教学实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教学理论知识以后,高校教师直接让学生走进课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拥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技术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非常专业的语文结构作为框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在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语文教师,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07).
[2] 陈黎明.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改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1(08):232-240.
篇10
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和酒店行业培养专科层次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培养能够充分适应我国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管理人才作为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阐述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培养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高级人才的教学要求。
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和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的,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的,要紧密地跟随市场形势的变化,随时修正专业教学计划。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以及旅游与酒店业的反馈情况,确定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和培养目标。
1.职业岗位群: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主要为旅行社、酒店行业等单位培养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旅行线路的制定、导游、旅游酒店的管理工作等。
2.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接受从事旅游管理及旅游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训练。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②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③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备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⑤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⑥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进行了划分,共两大方面:
1.基本知识能力素质:基本知识与基本素质能力理论能力部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课”教学、体育、计算机、英语、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进行;
2.专业知识能力素质:①旅游与酒店企业基层管理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等课程进行;②现场导游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进行;③酒店服务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与服务课程进行;④社会沟通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沟通、礼仪、形体训练等课程进行。⑤相关领域活动能力,该部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文艺、茶艺、音乐欣赏等课程学习进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
1.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2.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趋于成熟、完善,不断趋向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编写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训指导书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和实训指导书。教学基本要求的编写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以教学计划为基本依据,以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统编教材为蓝本,以知识模块为结构,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完成。理论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部分选修课,实训教学指导书包括所有集中实践项目,为专业教学、实践的进行和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也要随着教学计划的修订和专业的发展不断修改,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专业教材建设方面
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鼓励自编教材或者参编教材,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选用的教材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加强工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旅游与酒店业市场的需求,要选用教育部批准,具有国家导游资格的认证教材,这样与学生导游资格考试所使用的教材同步,也可以使学生全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现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指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除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外,还经常采取案例分析、开卷、实训等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和平时考查紧密结合,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实训课的考试方法也灵活多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旅游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市场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坚持实践第一,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编好教学大纲,开展多层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我国旅游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章平.旅游管理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昕.旅游管理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 下一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