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

篇1

(一)会计核算传统方法对于核算新程序概念,会计核算工作所使用的传统方法还不是十分了解,同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较而言,其较为落后。会计核算新程序概念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登记以及汇总存于经济活动中的多种事实以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全过程的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所具有的传统方法对程序概念持否定态度,其所关注的是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较为具体的细节。如果程序这一概念能够被加以很好的利用,那么存于会计核算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能够得以表明。针对新的会计核算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也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这样的话,会计核算工作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无论会计工作具有怎样的特点,借助核算新程序,可以使一切针对这些特点所进行的研究工作都得以顺利实施。通过对这个程序进行使用,在进行会计核算的研究工作时,对于主要问题以及次要问题就能够加以明确区分。

(二)设置账户方法在对会计对象所具有的内容实施归类、反映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对设置账户这一方法进行使用,由于会计对象所具有内容通常都会比较复杂,因此,如果想要反映、控制存于会计对象之中的经济内容的话,则必须针对它们开展分类工作,以实现对性质有所差异的各种核算指标的搜集。通过对账户进行设置来归类以及反映收入、利润等种种项目所出现的增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填制、审核凭证方法为了使会计记录能够更为完整可靠,经济业务更为合法,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通常会对填写、审核凭证这一方法加以使用。它能够为账簿登记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针对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对会计凭证进行如实填写,除此之外,也应加强对会计凭证的审核力度。

(四)成本计算方法将出现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所有直接或者是间接的费用加以汇集,以此来对这个对象所具有的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进行确定,这就是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方法。对产生于每个阶段之中的直接以及间接费用进行归集,对所有成本对象所具有的单位成本以及总成本进行计算,是在对各项成本所具有的水平变化状况加以考核前所应该进行的准备工作。

二、借助会计核算,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一)对企业会计核算准则加以遵守针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诸如明晰性准则等多种准则已经被制定出来。所以,对于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应该投入一定的重视,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日益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企业所具有的会计核算准则予以遵守,这样企业会计核算所具有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等才能得以保障,最终达到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二)对会计工作人员相关职责加以明确没有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明确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够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一定要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加以明确,并对相对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构建,使一种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关系得以在所有会计工作人员之间形成。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财务问题的发生频次会得以减少,会计信息质量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对委托记账业务进行大力开展就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我国很早就对有关企业记账这一暂行办法予以提出,这么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较为有效的记账业务加以使用,以提升企业账目处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企业在就记账业务向某一会计机构进行委托时,必须重视把受委托会计机构同其自身的关系处理好,企业提供给会计机构的资料必须是真实而可靠的,与此同时,会计机构也应该就会计信息的保密问题来签订相关协议,另外,受委托会计机构还应该认真详细分析、处理以及审核委托企业所具有的会计资料。

(四)对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制定当今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不断进步,一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已经重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个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得以形成,并能够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的核算工作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企业会计人员重视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信息系统所具有的运行流程以及各个功能加以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对会计信息所具有的数据进行处理,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努力成为对信息技术以及会计处理技术这两种技术均能得以掌握的全面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构建时,也应该重视留意市场的变化发展,并能够适时地对其所具有的会计核算手段加以改善,使会计核算工作具备更高的效率,最终实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2.4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重新构造会计模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立.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核算形式的转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3).

[2]金光华.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微型电脑应用,1997(4).

篇3

【关键词】 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定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一系列的公共部门会计改革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公共部门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国外的改革经验与研究成果为我国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综述我国目前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一、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目标

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少数大学(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的会计专业开设该课程,其教学目的应如何定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什么效果,值得探讨。

厦门大学的李建发教授(2002)认为,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应立足于我国预算与会计改革的客观现实,兼顾公共部门会计的中国特色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通过对国内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财务和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务操作的系统介绍,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实务的同时,了解国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预算、财务和会计实务的情况,分析国内外公共部门会计的差异,把握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的方向。天津财经学院的盖地教授(2001)则认为,应以我国现行会计法规、制度为主要依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从理论上对政府会计进行界定,并完整、系统地阐述政府会计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理论与实务,还可选择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庆成教授(2003)指出,由于我国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准则、制度尚未颁布,应在原有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及相应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自行拟定有关单位会计科目的名称、科目使用方法、会计报表格式等进行教学。上海财经大学的赵建勇教授(2005)对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提出两方面指导思想:一方面在内容上可全部介绍美国的现行公共部门会计;另一方面注重通过理论阐述与实务举例,比较公共部门会计同营利组织会计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公共部门会计改革尚未全面开展,缺乏完整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与准则体系 ① ,当前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的目标定位尚无统一标准和制度依据,现有的教学目标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定位于介绍我国公共部门会计的核算实务。在该目标定位下,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结合我国财政部1997年制定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预算会计规范,以及2004年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介绍政府与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具体程序与方法。但由于我国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使用的预算会计核算程序与国际上主流的政府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确认基础、计量模式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的政府公共部门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因此,以该目标开展公共部门会计教学,仅适用于对政府或其他公立部门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不适合在大专院校开展本科或研究生教学。

二是定位于介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公共部门会计改革较彻底国家的公共部门会计核算实务。在该目标定位下,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可以基金会计的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国外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会计核算程序,兼顾其他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讲解。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公共部门会计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国外公立部门会计核算的主流方法,对于学生了解公共部门会计的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其缺陷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政治、经济、财政、税收及预算体制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单纯介绍国外公立部门会计的具体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实际环境。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公共部门会计较适用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题教学或会计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教学。

三是定位于讲解公共部门与私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差异。在该目标定位下,公共部门会计教学可以借用传统的企业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等方面入手讲解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特点。该教学模式难以触及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具体方面,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特殊之处。因此,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公共部门会计适合课时较少(如每周2学时)的会计专业或非会计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的教学。

四是定位于国外公立部门会计核算的理论框架,同时兼顾我国政治、经济以及公立部门的背景与实际情况,讲授公共部门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与理念。在该目标定位下,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不注重具体的会计核算,重点关注公立部门会计的理论框架与核算原则。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的讲授不定位于国外或我国特定的公共部门会计核算实务,避免不同国家经济、政治环境差异对其公立部门会计核算的影响;另一方面,讲授先进国家公立部门会计理论框架,为学生适应我国未来的政府与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以及新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预留学习空间。该目标定位下的公共部门会计可以帮助会计与财政专业的本科生与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学员了解先进国家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以及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

笔者认为,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应在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模式开展教学:一是明确授课对象。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目标的定位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研究生注重公共部门会计理论研究,本科生注重公共部门会计核算实务;会计专业学生注重公共部门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比较,非会计专业学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学员则仅需了解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下的会计核算程序。二是明确授课学时。授课学时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程度。在授课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应着重讲解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原则与原理,注意比较公共部门会计与私立企业会计的差别。在授课学时较充足的情况下,可在介绍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特点的前提下,讲授发达国家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具体程序与方法(如基金会计核算程序),并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讲解中国预算体制下的公共部门会计程序。

二、公共部门会计教学的内容定位

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单位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拟定教学大纲,以便明确教学内容。从现有高校开展公共部门会计课程的情况来看,各单位的授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其教学大纲的拟定大多是按照所选用教材的目录予以编制 ② 。目前,公共部门会计教学大纲的拟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按照“公共部门会计概论――政府会计核算――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模式编写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如李建发(2002)、罗朝晖(2004)、赵建勇(2005)等。这种类型的教学大纲首先介绍公共部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分析公共部门会计的特点与共性问题,然后,分别介绍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具体核算。但在具体介绍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具体核算时,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讲授框架,如李建发教授与赵建勇教授按照美国政府会计的处理方法,分基金与账户组介绍政府会计的处理,再分别就大专院校会计、医院会计、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介绍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具体核算。而罗朝晖副教授则是以政府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入手分别介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会计核算。

其二,按照“政府与其他事业单位会计概述――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模式编写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如盖地(2001)、王庆成(2003)、李海波、刘学华(2005),郭彦斌、卫时银(2005)等。这种类型的教材目录或教学大纲是按照我国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建立起来的,以《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依据,着重介绍我国不同类型公共部门的会计处理。该类大纲将授课对象定位于高等院校或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 ③ 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人员。在大纲的具体内容方面,有些学校完全遵循我国现有的上述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讲解,另一些学校则结合相关制度自行拟定会计科目名称与会计报表格式等进行授课。

其三,按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概论――政府中的基金会计――非营利组织中的基金会计”的基金会计模式编写教材并制定大纲,如约瑟夫 R 拉扎克等(2003)、罗伯特 J 弗里曼等(2004)。这种类型的教材目录或教学大纲是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讲授公共部门会计的典型模式,他们以基金会计为线索,讲授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但在具体环节,不同学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仍旧存在差异,约瑟夫等按照政府基金会计循环来展开教学,而罗伯特等则是将基金会计贯穿于联邦政府会计、州与地方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中进行讲解。

公共部门会计主体多样化,且交易复杂化,其授课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听课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课程的顺利讲授需要重点突出地构建教学大纲,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笔者认为,教学大纲的拟定可以结合所选教材目录,但并非所有教材的内容都需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在拟定教学大纲时应结合教学目标的定位,考虑授课对象与授课学时的实际情况,综合权衡上述不同大纲模式的优缺点。本文建议按照以下层次结构与要点规范公共部门会计的授课内容:

第一,公共部门会计核算概述。本部分着重关注以下四个问题:公共部门的界定与范围划分;公共部门会计的概念框架(突出其相对于私立企业会计的特点);国外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简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简介。

第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本部分关注以下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内容、信息含量、信息使用者等;高等院校、公立医院等典型的公立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内容。

第三,政府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项目的核算要点。本部分结合不同类型政府机构的特点,对其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分别进行介绍,并关注其与营利企业同类型会计要素与报表项目核算的比较。

第四,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项目的核算要点。本部分分别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介绍其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并关注其与政府会计要素,以及营利性企业会计要素的区别。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除少部分可能进入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从事具体会计核算工作外,其他学生毕业后,将很少与公共部门会计直接接触,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过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没有必要。但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学生们也是公共部门的最终委托方与公共服务的接受者,他们有权要求了解公共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共部门会计的教学内容应以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为主线展开,突出财务报告的阅读与分析,通过介绍财务报告的结构与内容,延伸出各具体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伯特 J 弗里曼等著. 赵建勇等译.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践. 第1版.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 约瑟夫 R 拉扎克等著. 张志超等译. 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导论. 第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 郭彦斌等主编.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第1版.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 李海波等主编. 行政事业会计. 第4版.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5] 李海波等主编. 新编预算会计. 第1版.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6] 王庆成主编.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 盖地主编. 政府会计. 第1版.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8] 罗朝晖主编.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1版.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9] 赵建勇主编.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1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10] 李建发主编.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1版.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11] Unit Outline of Accounting (Public Sector),Semester 2 of 2005,Curtin Business School.

注:

①我国仅在2004年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尚未按照国际惯例制定针对公立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会计制度或准则。

篇4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 收益表债务法; 递延法

一、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相应的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利润分配理念到市场经济体制深入下的费用理念,从收益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转变过程。

(一)把所得税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进行核算(1983年以前)

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初期,所得税被作为企业已获收益的一部分,利润分配程序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计算缴纳所得税,和支付给股东的股利一样,视同为支付给政府的“股利”。其会计处理为:借记“利润分配——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二)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1983—1993年)

应付税款法是费用观下的第一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应交的所得税额应当按照税法口径来计算,即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加上或减去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当期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额。本期会计上所得税费用就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应付税款法虽简单易行,但在利润表上所得税费用项目金额的计算口径(按照税法)与其他项目金额的计算口径(按会计制度)不一致。

(三)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1994—2006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94年6月29日,财政部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企业所得税的性质属于企业的一项费用,对税前会计利润和纳税所得之间存在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金额按照会计口径计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金额按照税法口径计算),差额通过“递延税款”处理。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能使公司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相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固有程序(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误解。

(四)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2007年至今)

为了进一步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及相关信息披露,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新准则,取代了1994年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求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它以资产负债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观为基本理念,侧重暂时性差异,将所得税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按预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纳税影响数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因而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也比较准确。其会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金额按照会计口径计算),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金额按照税法口径计算),差额通过“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与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受到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成本。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其政治敏感性就越强,其因业务量大、涉及面宽、资金流动频繁、盈利水平较高而更容易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由于政治成本的存在,企业难免会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从税务筹划的角度出发,借助于会计核算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进行收益平滑,这就促使企业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偏向于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不断变革和演进,其概念抽象深度、程序复杂程度和技术操作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大约有1 300多万人,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普通财务人员,约有1 200万人,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资产评估师、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财务人员为数很少,约有11万人。由此看来,具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不多,而普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技术水准和实务操作能力等都还很欠缺,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偏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应付税款法。

(三)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其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具有相关性。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纳税仍然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因此,主观上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会计政策,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更容易选择应付税款法。而对于某些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盈余管理,如企业采用所得税会计方法不同,所计算的会计报表指标也就不同。当会计利润小于税法利润且存在暂时性差异时,采用纳税影响法比应付税款法可以少计所得税费用,多计税后利润,从而提高公司的每股净收益,同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左边递延税款,相对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这对于公司的筹资等十分有利,因此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上更愿意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四)簿记成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簿记成本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般情况下,企业涉及的大多数交易或事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簿记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对于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则区别较大,因为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应付税款法核算程序简单,操作方法容易掌握,簿记成本相对较低。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程序复杂程度要大得多,操作技术难度较大,簿记成本核算相对较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会考虑选择应付税款法,以降低簿记成本。

(五)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列示在会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与计量是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关键。通常在只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相等的。因此,企业如果不存在暂时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较少时,不会选择核算程序复杂的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六)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在组织税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时离不开合理的会计核算,因为会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管理和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即会计主体),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但作为企业来说,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主要还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有时会进行利润操纵,从而损害国家利益。因此,为了加强监管,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家有必要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一些强制性规定。

三、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现实选择

在所有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应付税款法简单易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中最为科学的一种方法。由于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会计主体的利益,也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管理需要,既要考虑会计主体自身条件,又要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各方面因素权衡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两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中进行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微企业应选择“应付税款法”

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把小微企业定义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小,投资者较少,业务较为简单,核算成本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很少,会计人员基本上都是普通财务人员,没有收益平滑等管理的需要等。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应力求简单,因此,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最为合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从而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二)大中型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应付税款法”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大中型企业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核算成本较高,企业不仅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还要重视对企业资金流动和使用的管理,因此,规范会计核算,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等成为目前大中型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企业采用何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更为合适,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盈余管理、簿记成本、暂时性差异和会计人员素质等。如果企业没有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的需要,暂时性差异不多,高素质会计人员不到位,有必要降低簿记成本,就应选择“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如果企业需要进行收益平滑等盈余管理,会计和税法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较多,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就应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

(三)上市公司应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强调,上市公司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严格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得继续采用应付税款法和原纳税影响会计法。这既有助于企业加强和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避免短期行为,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又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使得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但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确认所得税费用时是采用间接的方法,可以按规定对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有可能利用资产负债表操纵盈余管理,在盈余管理方面比应付税款法隐蔽性更强,盈余管理的幅度可能更大,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经历了从把所得税归属于利润分配到采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过程,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企业应根据自身现实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应付税款法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使之既符合国家宏观管理要求,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红梅.如何理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与流向[J].财会月刊,2012(7).

[2] 顾爱春.企业所得税会计中暂时性差异核算的分析[J].商业会计,2011(23).

[3] 庞丹丽.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费用核算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8).

[4] 黄银红.浅论《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1(14).

[5] 张向东.浅谈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

篇5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篇6

关键词: 《基础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感想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财经、管理类其他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程度与认可度,更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会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下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一、现行的课程安排及其弊端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同小异,其章节安排一般如下:

第一章,总论。本章介绍了会计的概念,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任务等。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设置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等。

第三章,复式记账。介绍复式记账的原理、方法、种类及优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等。

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结合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系统说明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从资金筹集到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分配等。

第五章,账户的分类。介绍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等。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

第七章,登记账簿。介绍账簿的意义和种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账簿登记和使用的规则,结账和对账等。

第八章,财产清查。介绍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等。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介绍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财务状况报表,财务成果报表等。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介绍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

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介绍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档案等。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类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从总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大,其课程体系仍然是首先介绍会计学基本理论,其次是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后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经调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初学时懵懵懂懂,等到稍微有点概念了,学期也接近尾声,课程也临近结束了。尤其是那些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更不可能接触到实训课程,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使会做简单的分录,但也无法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阅读和分析报表了。甚至有学生怀疑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但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改革《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对会计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对《基础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些设想及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许多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性环节,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会计业务的认知能力上。笔者认为,新的《基础会计》课程体系应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主要安排会计职业概述、会计工作所需账证、会计业务流程、复式记账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模拟实训等六章内容。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会计职业概述。重点解决“会计是什么?是干什么的?”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三大问题。具体可安排四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的历史与未来以及会计的管理体制、会计职业的基本情况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会计实务归纳会计理论,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会计术语,理解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开设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认识会计工作所需的传统账证。具体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第三章,复式记账。本章主要向学生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和特点,着重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

复式记账原理。本章可安排三节内容,分别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原理。本章讲述的重点同样不应放在理论的阐述上,重点是让学生先认识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属于哪类会计要素、记住借贷复式记账规则。为下面一章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四章,本章通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目的在于借助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的总分类核算,本章可围绕五节内容,分别讲述资金筹集和设备购置业务的核算;物资采购业务的核算;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销售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的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每一节可分四个层次:(1)学习本节所需的知识点,如:企业的筹资渠道、物资采购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项目等;(2)应设置的主要账户,介绍账户的核算内容、性质、结构以及明细账的设置;(3)发生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模式,应尽可能地归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条线要清楚;(4)综合举例。

第五章,本章阐述账户的分类,重点研究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要求学生了解账户按经济内容分为哪些类别,按用途和结构分为哪些类别,每类都包括哪些账户,每个账户能提供什么性质的核算指标,怎么登记经济业务;理解各类账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运用账户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

第六章,填制和审核凭证,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要求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种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核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还要注意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第七章,登记证账簿本章阐述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要求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对于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的作用;熟悉日常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内容、格式、登记依据会和的登记方法;掌握登记账簿的各种规则,包括错账更正的规则。

第八章,财产清查,本章阐述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上阐述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财产清查的方法。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财产清查的必要性和种类,着重研究各种财产物质、货币资金和往来账项的清查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和财务处理。

第九章,编制会计报表,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定期进行总结反映的方法,即编制会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报表的作用、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结构原理和编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会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十章,会计核算形式,本章研究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凭证、各种账簿、各种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组相互结合的方式,即会计核算形式问题。学习本章,要求学生理解合理建立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基础要求,明确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和基本内容,包括凭证、账簿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和优缺点,研究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使用范围。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以便对实际工作中的多种多样做法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处理程序。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现状;优化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

(一)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

在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中,事前核算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得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在进行正式的核算工作之前,会率先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以此预测即将展开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就叫做事前核算工作。由于中国国内正在推广和提倡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其市场流动性紧缩,对施工企业的事前核算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需要规划接下来的资金支出情况,提高事前防范的安全性,参考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尽量消除存在于施工企业资金收支体系中的风险因素,这可以起到促进融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

就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情况来看,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施工企业选择分级开展进行会计核算,主要是出于施工流动性比较大,而且所面临的目标施工项目存在分散状态的考虑。针对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选择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起到精确衡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

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是关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要素,具体的施工项目对应着具有差异性的具体的建筑要点,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产品自带的特殊性质,工程产品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具体或者特殊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所以,水文、地质、气象等等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都会导致施工条件随之出现千奇百怪的变化,指导其具体实践的图纸的在施工效果和过程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

为了使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成果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必须严格监控其施工情况。许多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方面,确然认识到了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其工作的具体方式,然而施工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却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核算方式不够有效,会计核算结构构建不合理,导致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良好的财务管理方法二者想脱离的情况产生,如此一来,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如何得到优化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

(二)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

施工企业在开展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数据资料,然而许多企业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漏洞百出,统计不清晰、记录不全面、归纳不科学等等。精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是施工企业完成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唯有全面真实的数据才能支撑高效而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使整个施工企业的财务系统处于高效正常运转的状态。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大力开展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以科学有力的数据作为基石。当然,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实施,繁多的经济支出条目和额度比较高的经济资金成本是必然的,所以,总体上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如果出现会计人员在核算问题时忽略确切数据的重要性,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的核算失误,进一步使施工项目系统内部所有的金钱成本都无法被清晰准确的统计。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一)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毋庸置疑,但施工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以科学的体制为指导和监督规范,体制的完善或许并不是困难重重,但是施工企业项目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完全依照体制的要求却非常不易。所以,在构建相对完善的核算体制框架前提下,需要使体制得到有力的践行和落实,这也是建立体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执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从担任的岗位职能,对项目推进环节中涉及的人员、资料、设备及资金等收支情况加以真实具体的存档,以此做到精确而科学地。

(二)推行新的《建筑合同》标准

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再加上施工企业对《建造合同》的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要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推行《建筑合同》准则,以此为依据对自身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规范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从会计核算、合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会计信息处理、会计报表出具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处理程序的落实,以便于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执行,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落实承包责任并对权责利问题进行明确

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对承包责任制和权责利相关概念做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必须主动地倡导施行工程的承包经营体制,不仅需要注意强化体制化经营,而且需要做好对工程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以此为成本核算资料的科学和真实性提供保障,处理好涉及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益的问题。以此为前提,施工企业还需要推广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施行环节,加强实时控制,把握预算计划对企业内部各样成本存在的影响作用,对此加以调整,从而把耗费掌控在计划要求的领域之内,以权责利兼顾为原则,保证核算人员明确所具有的职责,鼓励其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核算工作完善。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和财务工作,提高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即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等等。其次,是分析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包括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会计原始凭证不够精细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燕.探讨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衔接;财政集中收付

我国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以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步伐;有利于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近年来,各地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部门会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条件。本文试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这一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关系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是两项改革不可逾越的问题,因此妥善协调二者关系,澄清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对于促进两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的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二是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三是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

但二者属于两项不同的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一是核算主体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资金拨付到使用),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其二是运作程序和控制机制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以支付方式改革为载体;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资金集中核算监督为核心,以记账为载体。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以支付为例),大体上是财政部门对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单一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单位(商品、劳务供应者或单位),同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核算中心收到单位的支付通知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从上可以看出二者的程序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有差别,其控制机制也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特别是以部门预算为控制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以单位用款安排为根据,实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

其三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序存在差别。国库集中收付在存款未最终支付前,都是财政会计资金,财政可以任意调动,而会计集中核算虽存款也在财政单一账户上,但存款资金都是单位的资金,不能随意调动,不然导致存款总账与内部存款明细账不符。

三、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上述三大职能的需要,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首先,应开设核算中心总账户及试点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之目的。其次,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行使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依法对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承担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的保管、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旋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即各单位将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核算中心认为开支合理合法,即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统一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单据由单位拿回记账。对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管,核算中心可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单位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再次,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中心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满足各核算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需要外,同时可满足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预算指标控制、远程查账、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衔接构想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所以搞好二者的协调,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就尤为重要。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包含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趋势是国库集中收付制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寓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中(只要单位预算存在,单位会计就会存在,集中核算也存在)。二者协调的思路是:由会计集中核算———(过渡到)财政集中收付———(过渡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扩充。从职能上讲,后者包含了前者,核算中心可以变化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可以变化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先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形式,以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衔接。其具体思路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市财政不再将综合财政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资金支付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的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不是过去意义上)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银行账户;行政单位发生的购买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即实现了6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网络和会计信息直达监管部门。

篇9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

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关系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是两项改革不可逾越的问题,因此妥善协调二者关系,澄清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对于促进两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的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二是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三是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

但二者属于两项不同的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一是核算主体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资金拨付到使用),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其二是运作程序和控制机制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以支付方式改革为载体;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资金集中核算监督为核心,以记账为载体。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以支付为例),大体上是财政部门对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单一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单位(商品、劳务供应者或单位),同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核算中心收到单位的支付通知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从上可以看出二者的程序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有差别,其控制机制也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特别是以部门预算为控制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以单位用款安排为根据,实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

其三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序存在差别。国库集中收付在存款未最终支付前,都是财政会计资金,财政可以任意调动,而会计集中核算虽存款也在财政单一账户上,但存款资金都是单位的资金,不能随意调动,不然导致存款总账与内部存款明细账不符。

三、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上述三大职能的需要,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首先,应开设核算中心总账户及试点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之目的。其次,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行使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依法对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承担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的保管、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旋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即各单位将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核算中心认为开支合理合法,即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统一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单据由单位拿回记账。对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管,核算中心可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单位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再次,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中心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满足各核算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需要外,同时可满足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预算指标控制、远程查账、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衔接构想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所以搞好二者的协调,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就尤为重要。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包含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趋势是国库集中收付制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寓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中(只要单位预算存在,单位会计就会存在,集中核算也存在)。二者协调的思路是:由会计集中核算———(过渡到)财政集中收付———(过渡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扩充。从职能上讲,后者包含了前者,核算中心可以变化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可以变化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先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形式,以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衔接。其具体思路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市财政不再将综合财政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资金支付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的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不是过去意义上)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银行账户;行政单位发生的购买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即实现了6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网络和会计信息直达监管部门。

篇10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制;会计集中核算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发展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目的是规范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减少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增强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 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预算单位, 在保持原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 取消原单位银行账户, 预算单位发生的所有财务收支一律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管理, 统一开户, 分户核算。

1、国库集中支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异同

1.1两者的相同之处

两者的目的一样,都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财政国库集中支制度期望通过缩短资金的流程,规范资金的去向以及流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主要是要规范支出行为,对预算进行监督。

都能形成单一的账户,关键是预算单位的三权不变即资金的使用权、资金的审批权、财务管理权不变。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国库直接支付单位的绝大部分支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则取消了预算单位的账户, 单位不直接经手银行存款和现金, 避免了挤占、挪用和贪污公款

1.2 两者的不同之处

两者的机构设置不同。国库集中支付制是在财政职能部门下设国库直接支付中心。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会计核算中心或委托有关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统一组织核算、监督,。

内部运行程序、控制机制不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是, 财政部门对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 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 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支付给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同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单一账户上, 会计核算中心收到预算单位的支付通知后, 将款项拨付到用款单位。从上可看出,两者的程序是倒过来的。其次国库集中支付制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支列支。会计集中核算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对单位用款进行会计监督,实行以拨列支。

再就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度不同。国库集中支付在存款未实现支付前都在国库,属国库统一管理,可随意调动,但是会计集中核算中的资金属单位资金,不能随意调动。

2、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设想

从理论上看,国库集中收付制和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需要进一步界定,从职能上开,国库集中收付制代表国家形式财政职能,会计集中核算则代表单位办理会计业务。职能不同,就有不同的利益驱动和委托关系。实行这两种制度的本意就是在加大财政资金宏观监管力度的同时强化对微观层面财政资金运营的调控力度,并通过从微观层面的调控能力的增强,进行财政资金的有效宏观监管。关于国库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并行论”认为两种都要存在,分担不同的任务。第二种是“转轨论”,认为应取消核算,转为支付中心。第三种是“接轨论”,认为可以将支付功能寓于集中核算中。特别是县级及以下政府应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特定项目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

我认为应该实行转轨论。一是集中核算与集中支付操作时资金会有重叠,有大量的共享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流程设计来满足各方需求。而是技术条件也相对成熟,杭州市成功应用了国库集中支付软件。表明了结算中心完全可以在实现支付职能的同时满足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再就是机构效率的要求。这两套机构目前来看是在操作相同的业务、效率低下,不如合二为一。所以目前的处理方案应该是“一个机构、两项任务、统一平台、规范操作”。一个中心的两项任务是执行财政国库支付再就是对会计进行集中核算。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和平台,与单位进行联网。设立两个帐套,一方面执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另(下转第93页)(上接第91页)一方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主要设想就是:

第一为了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中心可设置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取消备用金卡,引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财政授权支付的概念。给各单位下达每月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零星小额支付由各单位购买转账支票或提取现金支付。

第二逐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除了已经实行直接支付的项目外,可以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采购、工程监理等建设项目以及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物品、服务采购支出也纳进来。应该设立一个支付起点金额,超过了就由中心进行直接支付。这样能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扩大监管力度。能够做到对财政资金流动上实行事前控制。

第三是按照总预算会计制度另行设置结算中心的总账及明细账,为财政国库管理部门搜集、分析、汇总实时的支出信息。现在的会计核算中心的总账是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要是满足了财政业务对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即会计业务监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