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发展,己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构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不足
优化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加快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未清晰的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大部分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都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简单地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另外,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也比较片面,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金融监管和法律约束力度不足
从外部监管角度来说,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和法律约束机制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商业银行很容易积累大量的不良债权,一旦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债权的大量积累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在长期积累大量的不良债权后,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运营,且还会加大银行经营、发展的危险性,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非常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营运情况来看,要想在短时间内降低其不良资产,并达到国际相关标准是非常难的,而这正是阻碍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是以信用为纽带的,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健全,不利于完善的信用系统的构建,一旦信用链断裂,将会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制度非常不健全,相关的商业银行法颁发时间很短,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用贷款多、担保贷款少”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成为不良贷款。此外,我国当前仍未出台与《证券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信贷制度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性较差,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居高不下。
(三)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满
足资产负债管理需求近些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服务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地变革。国内商业银行为了迎接这场变革,正在进行全面的准备,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而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目的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四)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小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都比较少、涉及到的领域也十分狭窄。因此,其资产负债的品种和结构都十分单一,尤其是一些非信用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相对集中,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利益,就必须拓展业务经营空间,积极发展多元化商业银行,同时要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
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不足,结合管理实践,本文认为应该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其一,资产负债管理是借助于若干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进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指标并不仅限于存贷比例和备付金比例,对其余指标也要进行下达和考核,银行不能只片面追求存款否则很容易形成亏损;其二,金融资产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多元化,在融资投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多渠道、多种类,与之相适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银行存款外,也不能对股票、债券以及中间业务所的证券买卖、国际投资等业务的忽视;其三,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统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资产负债的管理要求。资产负债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指标体系,都离不开资产负债的支撑以及比例管理的实施,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数据的采集、分类以满足比例计算、监测分析、考核、预测的要求,但是传统的统计报告制度无法将比例管理所蕴含“质”的方面的要求体现出来。因此,结合实践经验和需求改革统计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
想要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一方面,我国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环境,尽快出台并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及金融法实施细则,这样中小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才能有法可依,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制度的构建,这样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才可以显著降低。
(三)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
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使之满足资产负债新型管理模式的需求,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构建高素质的信息建设团队,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高素质IT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必须要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人才,这样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构建质量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改进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首先要注重复合型IT人才的引进工作;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服务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经营工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手段,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以及业务的操作流程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进程中,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时候一定要将经营管理作为基础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完善,我国可以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管理和建设经验。
(四)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还要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首先,中小商业银行要对消费信贷业务以及个人理财业务大力的进行开展。私人业务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风险均衡机制,让银行与客户的金融交易从原来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降低银行对客户的过度净负债,使银行和客户在社会融资的风险中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有效的对银行的经营风险予以分散;此外,中间业务的运营风险相对较小,获利也相对较多,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中小商业银行要以批发性中间业务产品为主体,将业务的重心放到中高级业务上,从而实现中间业务集约化经营的格局,通多元化的手段走出一条具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效益之路。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加复杂,运营风险不断提升,注重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管理层及负债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其次,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通过增强金融监管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最后,还要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另外,还要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作者:黄锐 单位:广东华兴银行惠州分行
参考文献:
[1]杨丽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36:40.
[2]李达山.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131-133+161.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脱媒 资产负债管理 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8-025-05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发展及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探讨完善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方向,对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资产负债管理演进及危机中的教训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按一定策略进行资金配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管理过程,其实质在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各账户,包括各种资产、负债以及资本的余额、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组合进行规划、支配和控制,以实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目标。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资产负债管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方法,目前已成为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心,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来看,总体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
在资产管理阶段,商业银行强调资产管理,主要关注其资产业务,并根据流动性不同对资产业务进行划分,争取通过对资产的优化组合,来协调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这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即资金来源渠道稳定,活期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不存在筹措方面的激烈竞争。
始于1960年代的负债管理的特征是,面对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银行从负债业务看待其流动性,希望通过扩大资金来源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只要能够及时、足额地从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资金,商业银行就不用担心流动性风险,进而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收益的中长期贷款等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中去。
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管理阶段。19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商业银行意识到单纯依靠外部融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并开始尝试从资产和负债两个角度同时解决流动性问题。商业银行借助于各种现代金融技术、工具和方法,分析、研究其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内在特征,通过对两类业务的结构调整和内部优化,力求使其资产与负债的整体到期期限匹配起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和具体的管理方法。可以说,发展至今日,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表1)。
向西方主流银行学习曾经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向成熟的一条捷径。但在金融危机中,它们纷纷陷入困境,而我国银行则成功规避了金融危机的侵袭。这大大退却了原本围绕在西方商业银行头上的光环,质疑其管理水平的声音也此起彼伏。然而,与西方主要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管理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吸取其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金融危机中西方商业银行遭遇重创的原因很多,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教训主要有:
(一)资产负债表过度杠杆化。美国金融机构过度追逐利润和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危机前,美国很多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高达40倍以上。但高杠杆、高资本收益率的经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机构盈利时会成倍放大股本盈利,但亏损时也会成倍地扩大股本亏损比率,资产的较小亏损可能会导致股东权益的巨额亏损,使其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二)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市场。银行资金来源有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之分,从客户吸收存款、同业存款及股东权益等被动负债是银行传统的主要资金来源。经由资本市场进行的主动负债可以更好的满足银行特殊的资金要求。二者之间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危机前,欧美商业银行,特别是非银行业务比重较高的银行,对资产证券化的依赖远远超过传统的存款吸收,无形中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而金融机构又缺少流动性应急计划。于是,在评级被下调后,AIG无法在短期内筹措资金应对大量保证金的要求。这使得单一机构的问题快速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
(三)投资产品高度集中。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过度集中于次贷产品,单一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面临较高的风险。又由于在投资配置上的同质化,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较高的系统性风险,难以应对次贷产品违约带来的冲击。
(四)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这导致对结构性金融创新产品的不当使用和片面认知得以广泛推广,未能做到防微杜渐,金融体系的问题因未得到及时控制而不断扩大和扩散,金融风险不断累积,最终以一种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增大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直接冲击虽然并不大,但实体经济的问题终究会对银行业发展产生影响。在经历了2003年-2007年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明显下滑。虽然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GDP增速已止跌企稳并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势头,但未来经济增长的变数仍很多,持续的高增长或难持续,经济周期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明显影响:
1.由于放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信贷资产安全性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银行宽松的信贷供给往往会造成经济下行时期风险暴露和贷款损失的增加。而经济下行可能刺激银行降低贷款标准,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
2.增加对资本和贷款损失拨备的要求。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影响,银行必须补充资本以满足增加的信贷需求,这制约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出于“利润平滑”等原因,在经济上升阶段银行可能推迟或减少拨备的提取,并可能导致风险拨备不足以覆盖经济衰退时期的信贷损失。
3.威胁银行的盈利能力。受上述因素的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通常与经济周期保持一致,即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的收益通常则下跌。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存在较大变数。
此外,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也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现实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大规模信贷投放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自2008年底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经历了“井喷式”增长,2009年全年信贷投放高达9.59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确定的4万亿-5万亿的规模。银行新增信贷规模急剧膨胀虽然强化了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地位,但银行资产快速扩张并大量集中于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也存在同质化隐患。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潜在资产质量系统性风险。
2.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凸显风险隐患。2009年地方政府纷纷大规模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剧增。但部分项目效益不高、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地方财政风险过大、对平台担保有名无实等现象并不少见,贷款银行面临较大的政府信用风险。此外,很多地方存在一个项目多头借款,违规挪用等情况,而贷款银行往往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无法防范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
3.资本管理面临巨大挑战。资本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面临越来越大挑战,主要是信贷投放激增稀释了银行资本金,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使得内源融资能力不足,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挤占资本金,同时审慎监管的加强进一步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建立起更加持续、稳定、多远的资本管理机制更显紧迫性。
(二)金融脱媒趋势要求建立更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显著进展,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明显,商业银行以资产扩张和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较大挑战。而且,金融脱媒是金融业发展的长期趋势,金融危机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缓和将很快过去,金融脱媒将会得到延续和深化。
资产负债管理以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为基本功能,以对资产、负债以及资产与负债间的协调匹配为手段,因而金融脱媒将对其产生明显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导致业务结构的变化。负债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以存款为主要的负债来源,平均占比都在80%以上,但资本市场发展对存款的分流越来越显著,这要求商业银行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的负债来源体系,以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其中,主动负债应成为主要努力方向。资产方面,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占比大多在50%以上,而融资渠道多元化也会带来贷款业务比重的下滑,这同样要求商业银行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结构,贷款、证券化资产等需要齐头并进,与综合化经营相配套的并购,尤其是混业并购将为此提供有利条件。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做出调整,包括:首先,面对业务结构的变化,需要在定价管理方面进行改革,赋予业务部门更多的灵活性;其次,需要改变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取消分行自求平衡的压力,赋予分行在扩大负债、增加资产方面更大的业务空间,同时,也藉此增强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方面的职责,以便利主动负债业务的发展,并通过强化与总行其他部门的配合拓展资产多元化空间。
二是带来风险属性的变化。伴随业务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属性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盈利模式下,信用风险是主要的业务风险来源,随着金融脱媒趋势的深化,风险属性会逐渐发生很大变化,信用风险的来源中,小企业占比将会提高,而信用风险整体的重要性则会逐步降低,市场风险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更显重要。同时,还会出现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情形。风险属性的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实现更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而在目前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下,分行在主要承担信用风险的同时,实际上也承担了部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这显然不利于风险的专业化管理。因此,应该将分行大部分产品的市场风险逐步集中到总行层面实行统一管理,使总、分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分工更加明确,风险管理更趋专业化。
三是扩大价值创造的空间。金融脱媒的本质是金融创新和金融多元化。资本市场将会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金融工具也将更加丰富,金融机构的种类也会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将日趋多样化。这无疑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非传统业务领域,如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业务,以及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业务领域的扩展将大大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但要实现这一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应该内容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全面。比如,需要提升总行在资金筹集和运用中的地位,同时赋予总行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有力的经济调节手段,以便可以将经营管理的策略和理念直接定位到需重点扶持的某类业务、某个行业、某类客户上。对应的,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应该成为相关业务的核心,并能够实施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
总之,面对金融危机蔓延和金融脱媒趋势的深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同时管理多业务领域和多个市场的风险,同时必须实现理想的短期收益与优异的长期价值,藉此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各种挑战,达到控制风险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亟需转型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演变
表2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做了简要概括。根据表中所示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年前的简单资产负债管理阶段、1994年 -2004年资产负债管理比例阶段和2004年之后的资产负债管理相对成熟阶段。2004年初,银监会先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运用监管的力量将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风险评级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从监管的角度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准目标。
(二)现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属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并存的模式,本质上仍未跳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框架。这一模式在推动银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业务实践的不断推进,其缺陷也日渐显现,表现为:
一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难以有效处理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关系。这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及保持“三性”最佳组合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被动适应监管要求的意味较为明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约束体现的是宏观管理思维,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之一,将适合监管需要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作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标准,难以适应银行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的需要。
二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本质上属于静态资产负债指标管理。无论是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还是2004年以后银监会实施的新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都是按照事先制定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关业务的规划、日常管理和监管。指标体系的制定中虽然已综合考虑了监管要求、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等因素,但经济环境剧烈变化时,商业银行无法适时调整这些指标进行应对。
三是,现行资产负债管理脱胎于信贷资金管理,管理内容上虽有一定的变化和扩充,但与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仍然主要是存贷款业务管理。反映在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主要是围绕存款、贷款、票据业务展开的,对于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以及日益丰富的表外业务等虽有涉及,但重视程度仍嫌不够。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经济环境的挑战,适应金融脱媒趋势,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有效的战略转型、丰富的产品创新、较快的业务增长,更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以解决业务发展中风险范围扩大,风险类别更加复杂以及不同业务领域风险交织、风险管理难度不断提高的困难,并满足更高的资产收益率和加强市值管理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需要更灵活的手段、更丰富的内容以及更主动的策略,可以同时管理多业务领域和多个市场的风险,同时必须实现理想的短期收益与优异的长期价值。具体来说,从管理目标来看,资产负债管理要既达到银行净利息收入的预期水平,也达到银行市场价值的预期水平,更好的实现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与长期市值目标。从管理内容来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全面和全过程的管理,要能够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和全过程的管理。
然而,现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适应经济形势变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应积极转型,藉此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目标与路径
(一)成功资产负债管理的四个关键要素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效率及其管理水平高低,受到以下四个关键要素的影响:一是治理结构。成功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完善的治理结构,而完善的治理结构应能够清晰地定义银行中各个ALM相关部门的角色与职责。二是政策流程。完整、稳定的政策流程有助于自上而下地传达银行的业务目标及风险偏好。这不仅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指导,还可以加强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控制。在制定政策及程序时,要特别注意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业务战略的反应、支持及加强作用。三是管理工具。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必须包括能够支持资产负债管理的各种工具与流程。四是内外审计。独立的内外部审计可以发现并有助于弥补ALM管理中的不足,从而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二)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所谓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针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言的,可视为西方主流银行ALM体系的一个缩影。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二、三、三、二”,既两个基本内涵、三个基本内容、三个管理技术和两个主要管理手段。具体来说,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风险限额下的协调式管理和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以计量和管理各类市场风险、实现科学的预期获利以及优化经济资本配置为基本管理内容,依赖以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情景模拟为代表的管理技术,借助于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两个主要管理工具,分离业务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准确切分不同业务单位的利润贡献,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条业务线的收缩和扩张,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平衡。
(三)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路径
转型路径的选择对最终目标的实现及其效果有重要的影响。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宜遵循“渐进性制度变迁”策略,根据管理体系、组织和水平的现状选择实施的路径。
1.资产负债相关性是决定资产负债管理转型路径的依据。如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满足MM定理1的某些要求,比如资产账户对负债账户的依赖较小,那么商业银行在运用资产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负债的限制,并拥有更大的风险与收益权衡空间。从中国主要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资产账户对负债业务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这一相关性近年来有一定的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必须立足于负债与资产账户的改善。
2.改善负债结构,扩大主动负债比重,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是促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主动负债,通过发行CDS、金融债券、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资金来源,实现负债与资产的主动匹配,是促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以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主动负债的力度,形成具有可自主确定的资金来源,实现负债与资产的主动匹配。在加强主动负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被动负债的管理能力。根据储蓄倾向、支付偏好等特征对存款人进行细分,藉此加强对被动负债的分类管理,提高对被动资金利用的主动性,从整体上改善资金来源的可控性。
3.着力提高资产的多样性,强化资产配置的能力是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重要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结构仍较为单一,投资和交易类资产收益率偏低,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这集中体现在分支机构的业务抉择和资源配置上,并直接导致了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增加了收益的脆弱性,客观上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战略转型的实施。就目前来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已出现松动。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努力改善资产结构,增强资产配置能力。
4.构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是推动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核心环节。作为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的核心环节,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施全额资金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构建和实施FTP体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定价依据以及定价模式。由于不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管理方式不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适合的组织模式、定价模式和依据也会有明显差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资金流量等情况加以合理选择。
当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转型是一个长期而根本的过程,在推动转型的同时,应根据经济周期变化及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保持业绩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DeYoung,Robert and Chiwon Yom “On the independence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evidence from U.S. commercial banks,19902005”,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4 (2008) 275-303.
2. Modigliani,F.; Miller,M. (1958).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3): 261-297.
3.陈小宪,“加速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证券时报,2002.12.31。
4.冯鹏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5.傅德印,黄健,2008,“典型相关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统计研究》,第7期。
6.何浩,2009,“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第6期。
7.孟艳,2010,“金融危机冲击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再审视”,《金融论坛》,第2期。
8.彭建刚,2001,《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1月第1版。
9.徐宝林,2010,“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形势和中型银行的发展思路”,《当代银行家》,第2期。
作者简介:
篇3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可容忍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自身整体表内外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计划、运作、管控的过程,以及前瞻性的选择业务决策的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管理架构、方法与工具、多维度报告这三部分组成。
管理架构
商业银行大多是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设计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机制。
结合商业银行整体治理架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中应该明确制定资产负债的战略、偏好、目标、组织、政策、流程、规划。战略和偏好要与全行经营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通过创建指标体系库,制定指标阈值,规范资产负债管理偏好。资产负债建设目标是银行整体工作目标在资产负债管理环节的细节体现。组织、政策和流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最主要价值是确保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结果要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更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和外部竞争环境、监管环境,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的详细规划,规划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导航图。
方法与工具
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由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和压力测试工具组成,这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核心精华。
流动性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标准,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FSR)标准等。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流动性管理能够实现对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的到期期限错配及其缺口分析。通过流动性管理,分析资金来源和投向的集中度、分散度,对银行流动性存量和流量统一管控,分析静态及其调整流动性缺口、动态流动性缺口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管理。例如,制定每日最大累计现金净流出限额,并出具大额资金提供者报告,为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应急预案提供有效支撑。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中,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两个部分,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归属资产负债管理,将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归属市场风险管理,本文所指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中对利率风险从两个角度进行管理,会计角度和经济价值角度,如下图1所示。会计角度主要是对利润表的分析,侧重于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短期影响;而经济价值角度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关注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现值的长期影响。两种角度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工具不相同,对决策层的借鉴作用有所区别。
汇率风险管理。通过汇率风险管理,使用汇率风险量化工具和模型分析汇率风险敞口、动态模拟分析和策略组合分析等。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外币资本金管理、结售汇敞口管理和外币资产敞口管理等。另外,可以引入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工具,全面管理汇率风险。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下简称FTP)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实践中,需要圈定定价范围,制定定价单元,选择定价方法,开发定价模型,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等工作。FTP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在账户级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资金成本属性。资金转移定价有效的统一绩效口径,将市场风险集中到司库统一管理,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评估资本需求后,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清晰明确银行各时间段内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实践中,分为实物资本和经济资本两个口径管理。实物资本管理对象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经济资本是为抵御各项资产业务风险需要的相应资本支持,满足各项资产业务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内部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
资产负债管理中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科学的经济资本测算与分配。资本管理是全行风险调整回报率(RAROC)测算的基础,其功能定位非常重要。
压力测试工具。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压力测试对象,主要是流动性、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管理中相关的分析模型或者各类关键指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通常不将压力测试工具分散在各个管理模块中,而是将压力测试作为独立统一工具实施。实践中,首先选择压力测试对象,指定压力测试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列支输入端参数,明确压力传导机制。然后设计压力测试情景,通常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同时搜集并整理数据。最后是模拟运行压力测试情景,输出压力测试报告,对报告项内容进行解读。
多维报告
资产负债多维报告,从事后分析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分析结果详细剖析解读,这种剖析解读是多维度、全视角的。按照其应用目的可分为三类。
内部管理类。对高管层和经营层的报告,用于经营决策参考。通过关键指标、概览图、图形化提供各个维度、明细和汇总的资产负债信息,帮助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和趋势等。
监管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要求的监管报表,能够有效的监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
分析类。按照不同应用主题对客户、产品、利率、条线和渠道等维度整合资产负债业务信息。有助于开发内部分析模型,并细化到不同场景和时间段的模拟分析。
资产负债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商业银行业,依赖利率政策保护和行业保护,做大规模赚取利差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精细化管理并没有迫切需求和外在压力。2015年宏观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银行利润增长放缓和业务增速下降已成常态,往日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另外,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正在加大,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
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变化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营业收入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模式和社会融资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影响。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和优化,可以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5年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是大概率事件,在真正利率市场化环境中,通过利率的重定价风险和久期分析,进一步模拟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带来的净利息收益和净现值,最后动态模拟出真实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风险收益和风险价值,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总体上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实力,资产负债水平较高的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获取负债更加困难,负债成本呈攀高趋势。一味地抬高成本聚焦于稳定负债端,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该全盘关注表内外资产端、负债端的配置,只有通过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打通业务隔阂,稳固出新,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负债业务,才是面对新常态的最佳应对。
市场化驱动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创造
市场化的驱动,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供需双方、同业竞争者等多方博弈,资金按照市场需求,以合理价格配置到它应该去的客户、行业或地区。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不能有效落实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分析和预测模型,就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供需关系,无法洞察每个客户和产品的成本、风险,找不到与客户谈判底线,不能实现差异化定价和有效风险管理,做不到准确模拟场景和科学的配置资本,这是未来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价值创造,市场化大潮的驱动下,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更为突出。
支撑产品定价
金融产品定价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目前商业银行面对最迫切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将极大地促使产品利率定价的客观和权威,从而更贴近客户真实需求。
目前金融产品定价模型比较成熟,实践中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在产品维度上归集定价模型中的成本信息和各类交易属性信息。首先,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实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际就是核算资金成本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捕获到客户、产品、贡献度、区域、渠道等维度信息,这些正是实现差异化定价最依赖的信息。
其次,根据市场利率波动传导机制,分析出对敏感型资产与负债利息收支和净市值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适时调整金融产品价格,矫正资源不合理分配,使风险可控范围内,定价合理,收益最大。
最后,经济资本管理的价值之一是对资本成本核算,在机构、客户、产品、渠道等口径上均能做到经济资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以确保定价中资本成本的权威性与准确性。
促进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核心原则就是资产端与负债端总量和结构平衡,一旦失衡,将引发风险。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些金融机构利用短期负债为长期利率固定贷款提供资金,引起利率风险大规模爆发,大量金融机构倒闭,这是典型的资产负债利率和期限结构不匹配所致。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建立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动态平衡机制。如果使资产端和负债端在规模、利率结构、期限结构、敏感度等维度平衡,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层面需要逐笔业务进行分析,按照组合模型进行计量,使资产端和负债端按照机构、产品、客户、渠道等口径错配。这种方式可以量化出流动性缺口、利率缺口和久期缺口等,这样就可以在不同时间节点观察到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模拟业务场景
金融市场化背景下,资产负债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是模拟业务场景,分析出模拟场景中关键环节业务收支、风险和成本特征,便于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应急预案。同业的领先实践中,每设计一款金融产品之后,均要模拟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各个时间节点的预期收益,不但模拟利率、汇率平稳环境中产品的损益表现,而且模拟出利率、汇率波动环境中,该金融产品对银行收益、流动性、各类缺口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此外,资产负债模拟工具从侧面对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基于某个时间点的业务数据,模拟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情况,对做好下一个时期的预算编制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提升资本利用率
商业银行经营中,资本是最为稀缺和昂贵的资源,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进行科学计量和合理配置的工作格外重要,如果资本计量和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到资本利用率,各条线或产品领域,出现资本供给过度与资本供给不足并存现象,一旦出现风险,资本端与风险端不错配,将会导致风险发酵蔓延。
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引入资本计量和配置模型,在不同压力场景下模拟出资本配置方案,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保证经济资本投放在收益风险比最大的业务领域,且计量和配置灵活可调。这种引入模型的方式,可以使资本配置具有权威性。
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在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计量和配置,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本、风险等信息的对接与整合,让资本和风险在各个维度口径上相错配,使资本管理能够自我约束,提高资本使用率,达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动态平衡,使资本利用率最大化。
资产负债管理深度展望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和复杂,各种不同计结息方式、不同现金流特征的产品,以及带有期权属性的产品都将大量涌现,并在金融市场中快速流通。新产品及其衍生品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市场风险的急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巨额亏损,这为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管理创新机遇。
根据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观察,未来随着资产负债管理广泛普及,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有更多深入的应用和模式创新。
客户和产品双主题全融合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常见的一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就是以消费者(买方)的需求为中心,金融产品是为需求设计的配套服务,其目的是从消费者的满足之中获取利润,客户和产品这两个关键动因促成一笔金融业务,客户关系和产品体系建设双重重要,目前已成为金融市场化营销的新思想、新潮流。
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商业银行通过将各个信息系统的客户和产品信息整合,全面梳理客户基本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和未来现金流信息,建立标准全产品目录。按照客户和产品两个主题设计,统一制定数据标准,标准化各类业务规则,分别形成客户统一全视图和产品统一全视图,双视图形成内部紧密联系、信息勾稽的融合态。
资产负债管理,基于客户和产品双视图,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评估识别客户、洞察客户偏好、分析客户行为以及交叉销售的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资产负债结构、缺口、净利息收入和风险收益的影响,实现基于分析模型的快速产品创新和精准圈定目标客户,反馈给前台市场营销团队。另外,还可以准确的识别、监测、计量、验证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并反馈给风险团队,扩大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分析范围。
客户和产品融合的模式驱动,将引入更多基于客户和产品信息的分析模型,进行资产负债日常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中后台的作用及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管理
大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资产负债管理得到良好运用的数据基础,资产负债管理借助大数据可以实现更多价值创造。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将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经济、金融等数据整合,凭借数据分析模型,对金融产品现金流信息、市场流动性信息、监管信息、客户账务信息及其上下游合作商信息等关联分析,得到更全面、更多视角的资产负债影响性报告,更为准确高效的防范风险。
大数据夯实银行内部信息,同时整合了银行外部市场信息,具备海量级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有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模拟工具可以运用到极致,模拟出银行单体融入在浩淼金融市场之中,可以更真实洞察到金融市场中的供需关系,进而观测到金融产品在客户中的受欢迎程度,然后按不同应用主题进行详尽分析,更详细的产出各类缺口报告、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现金流特征、压力测试、经济价值等分析结果。
基于大数据的支撑,提高了资产负债管理对大数据分析的驾驭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各类分析模型和报告,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大数据应用为银行流动性、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构建起一道强有力的信息屏障。
监管合规
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顺应未来国际监管潮流的必然选择。巴塞尔协议Ⅲ就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很好的一个监管契机,新版巴塞尔协议Ⅲ中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这就使得最低资本要求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计提总量的动因包括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管理水平等,均是资产负债管理范畴。
监管机构未来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总量和结构性平衡方面还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短期资产错配短期负债、长期资产必须足额错配长期负债,整体保证风险敏感型资产和风险敏感型负债可容忍期限内错配。另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对表外业务管理的关注,近些年表外业务规模比重逐年增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管理会加强表外项目精细化管理分析,使信息透明化、风险可控。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的逐步深入化,会满足更多的监管层面的合规披露要求。
整体性决策模式升级
在交易频繁、货币快速流通的金融市场中,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整体性协同作业。它是跨机构、跨部门、跨产品、跨账户、跨渠道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最终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功能定位与银行整体战略一致前提下,各机构、部门、产品条线等配合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执行落地,达到顺畅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对客户、产品、利率和经营业务线的精细化管理与分析,有利于通盘决策资产端、负债端和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端业务的全面配置。
资产负债管理不是输出资产负债报告就终止了,更重要的是基于分析结果的决策应用。比如,新常态下,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如何综合利用资产负债平衡理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稳定低成本负债来源比例,如何将主动负债业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何合理管控成本底线,如何减少资产端资本消耗且增加收益等,就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整体性资产负债策略命题,这恰恰是亟需提升的。所以说,未来资产负债深度应用还有很漫长的路。
篇4
[论文摘要] 通过对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风险分析,构建非对称结构下商业银行潜在损失模型,从而指导商业银行提高非对称风险的免疫能力。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1] 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 (1)
表1 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 2004年12月31日 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金融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 (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 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免疫策略
以上模型仅仅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损失分析,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还要面临利率变化而产生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损失;因此资产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还应该重点考虑期限限不对称潜在损失和利率变动资产负债市值的损失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为规避上述两项风险,可以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期限结构最大限度的合理配比,尽量减少结构安排导致不对称损失和市值变动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稳定负债资金来源和期限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将短期存款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非常严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具有被动负债比例高、主动负债比例较低、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等特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从自身负债业务特点出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外创新成果,积极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通过吸引新的客户群体、拓展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资本业务创新、存款证券化、利率浮动型存款、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工具创新,保持负债业务的相对稳定性,避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马歇尔[美]: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黄宪陈春艳赵伟: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 2006,3:79~83
[3]娄祖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程乐砚刘胜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及组合优化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4,1:69~71
篇5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management)[1]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论文百事通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1)
表1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2004年12月31日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金融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新晨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风险免疫策略
以上模型仅仅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损失分析,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还要面临利率变化而产生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损失;因此资产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还应该重点考虑期限限不对称潜在损失和利率变动资产负债市值的损失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为规避上述两项风险,可以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期限结构最大限度的合理配比,尽量减少结构安排导致不对称损失和市值变动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稳定负债资金来源和期限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将短期存款用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现象比较普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非常严重;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具有被动负债比例高、主动负债比例较低、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等特点;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从自身负债业务特点出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外创新成果,积极地开发新型金融产品。通过吸引新的客户群体、拓展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资本业务创新、存款证券化、利率浮动型存款、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工具创新,保持负债业务的相对稳定性,避免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诸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马歇尔[美]:金融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黄宪陈春艳赵伟: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6,3:79~83
[3]娄祖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程乐砚刘胜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自律性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及组合优化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4,1:69~71
篇6
关键字:商业银行 利率 风险 管理思路 防范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成因
(一)现状分析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凸现出利率制度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脉络,从此,利率管理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纳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轨道,逐步建设完善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测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风险度量方法主要为敏感性缺口及利息收支占营业收支比例。同时,在我国利息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仍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而非利息收入比例依旧相对不足,中间业务利润也较低,加大了利率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依然较低,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而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使得银行资本与资产预防风险的程度,财务实力与控制力不足。
(二)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主要源于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原因。其中内部成因有:资产负债在总量结构上失衡,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使商业银行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配比关系不合理。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也没有保持合理利差。而外部成因则是指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导向因素,金融市场不健全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匾乏等因素,致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偏离正轨迹,资产负债的货币循环和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虽然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提高了其经营效益,但也给其收益、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利率风险。
二、基于利率风险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风险,只有将其量化,并根据商业银行不同的承受利率风险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才能使其得以较好的控制。
(一)概念界定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而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在我国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化环境下的利率浮动和金融政策变化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对资产负债采取的积极管理方式。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利率风险管理应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才能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二)识别与衡量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根据其成因的不同情况,呈现不同的风险形式,主要有源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不同程度利率变动引起的利率定价基准风险,以及利率上升或下降客户期权风险。
在正确识别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还须运用风险衡量指标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控制和防范利率风险。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持续期分析法以及动态模拟分析法。
(三)管理系统与思路
基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我们须制定完整而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即以表内管理为主、表外管理为辅的一套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决策机制。首先建立以实现经营为目标的独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定与业务性质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管理政策与规程,来规范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外部监管系统。以稳健的风险管理方式及现场和非现场结合的监管方式核实利率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相应的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透明度。
在以上系统建立的基础上,我们还须明确和理清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思路:一是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合理完善的组织架构,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三是综合运用各种应对策略——业务结构与经营收益多元化的策略,建立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等;四是强化以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五是拓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监控和人才培养。
(四)防范与控制策略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而资产负债表内防范策略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利率制定、新产品开发、借入资金、投资组合、贷款组合等策略调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使其缺口为零,以规避利率风险。以上策略自带一定局限,随着金融创新,利率风险表外防范控制措施也得以拓展,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合约、利率互换交易和利率期权交易等金融衍生工具用来规避利率风险,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还须规范和完善相应的金融交易制度与法规,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加强国际合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市场利率的波动日益频繁,利率风险正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首要任务即是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应对市场化挑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负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自1996启动,将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2015年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1.3倍,这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进一步拓宽,进一步推动其完善定价机制建设、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此外,近年来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以存款为代表的被动负债的稳定性也面临较大的挑战,负债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等都有较为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一形势,适时采取应对策略是目前资产负债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银行负债的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监管要求加剧,金融产品创新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商业银行负债出现一些新变化:商业银行负债增长,存款是负债主要组成部分;市场资金面总体偏紧,存款定期化、理财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市场化竞争力不断提升,主动负债能力明显增强,同业负债、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加剧促使银行风险偏好提升,存款型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可以帮助存贷比达标,金融市场投资、主动负债等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难度加大。
2.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面临的资金价格不确定性提高,存款定期化和利率上浮是存款成本上升的两大直接原因。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另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此时其贷款资产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却会面临着巨大利息损失。定价管理面临挑战。
3.监管要求不断加强,政策日趋规范情况下,银行不转变管理思路,一味为了满足监管指标,提高银行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时,就会出现以较高的成本来获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流动性管理面临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提高,通过利率工具竞争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冲击传统盈利增长模式。
一是存款资金流向分化,存款组织难度加大,成本提升。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多元,投资者出于获取更高收益的目的,将资金更加频繁地将存款在不同银行间进行转换,使银行的存款等负债来源更为不稳定。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面临的资金价格不确定性提高,定价管理面临挑战,综合考量自身和市场竞争情况给出最优定价,成为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利率下行预期下,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快显现,银行负债成本压力也不断加大。
二是利率市场化、存款分流大背景下,另一方面随着银行存款稳定性下降、负债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为主)更加依赖银行间融资来支持业务增长。同业负债规模和比重的扩大,在丰富银行负债来源的同时,也使银行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较大挤压,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应将负债管理应转变负债业务发展理念和思维,加强主动负债,在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服务上更加以客户为中心,推动负债业务新常态化发展。
(一)转变负债管理思路,树立战略管理层面的负债管理思路
面对“大资管”趋势,商业银行应转变以存款为中心的负债管理思路,建立包括存款、理财及同业存款等全面覆盖的统筹管理方式。加快向负债主动管理转型,把握存款增长源头,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控制负债成本等方面,主动管理负债业务,提高负债质量。积极转变理财业务发展动因,细化理财业务服务和管理,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回归代客理财本质。借助债务融资工具、等新兴业务,扩展负债渠道。
(二)理性对待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利率管制逐步放开,将利率定价权还给了商业银行,但由于自主定价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参考经验,很多商业银行出于各种考虑,将利率“一浮到顶”。市场化定价要避免恶性竞争,未来商业银行应通过客户细分和客户综合贡献度等手段,差异化定价,避免利率“一浮到顶”。
(三)提升服务品质,不断强化客户基础。
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通过完善客户分层营销服务体系和考核激励体系,持续提升拓展客户和维护客户的能力,实现客户规模稳定增长,产品覆盖率和综合贡献度大幅提升。加强渠道建设,扩大网点规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客户体验度扩大客户服务范围。引导客户线下线上转变,利用互联网渠道克服物理壁垒。多样化客户群体,避免对单一客户类型过渡依赖,加大小微企业客户开发力度。
参考文献:
[1]郑磊磊,刘清娟.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加深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时代金融,2012(12):112-113.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负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商业银行在社会层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起着促进着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发挥作用。同时,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层面上,必然会要求其经营模式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要特征,实现以小搏大的经营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提供了其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负债业务的妥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一、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现状
1.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分析
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角度来看,客户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负债资金来源的80%以上,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是仅次于客户存款的负债来源。此外联行存款、借入款项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的负债,但在各家银行银行负债占比各有不同。而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相继研发了一些了新型的负债工具,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出售或发行商业票据等,这些新业务既大大丰富了负债业务的分布,也日益成为负债业务发展的增长来源。
从商业银行的负债类型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出来的负债部分按照结构可具体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存款负债,又称被动负债,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入负债,又称主动负债,按照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其他负债,主要是银行在结算中形成的临时性负债和应付未付款项,包括应解汇款、汇出汇款等。
2.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9月30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负债占据绝对比例。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均在80%以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相对其他银行较低,但也占据负债的绝对大量份额。另一方面,通过表2的“利息成本/客户存款”一栏,可以对各家银行客户存款负债的成本得出直观的估计。其中,交通银行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指标,反映出其客户存款资金获取的成本要高于其他银行。
以上表格从数据上反映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客户存款仍为主要构成,同业存放作为排名第二的负债来源仍然占比较小。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基本与各家银行的负债总额相呼应,从侧面说明了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管理处在同一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问题
1.存款产品供应单一,以期限决定利率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价格决定要素由期限和利率确定,而利率又和期限挂钩,存款产品一旦期限确定,其基准利率水平及最高上浮比例也就确定了。因此我国的存款产品定价实际上只有取决于期限,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利率的“期限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僵化的供给机制并没有考虑不同商业银行在经营产品能力上的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各家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产品设计主体错位,导致银行不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定位,银行无法实施差异化战略。从客户角度讲,因为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也就没有选择产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主动负债在负债业务构成中比例较低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比例普遍在80%左右,而这部分存款在银行负债构成中属于被动负债。近两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如果将主动性负债和被动性负债分开来看,这两部分在都有所增加的同时,差额却一直在拉大。通过对比研究,国外银行的被动性负债水平普遍低于我国,主动负债在这些银行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的主动负债业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在逐渐多元化,例如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金融债券,并且近年来比重在逐渐提高,但是与上述国家相比,主动负债在总体负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
3.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倾向愈发明显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活期存款和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的比例在50%以上,说明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较短期限定期存款以及未到期提前取现等等现象,长短期负债存量不稳定的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隐患增加,不利于各项资产业务的展开。长期以来,人们的理财意识薄弱,使商业银行没有产品创新的客观动力。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资金是高度集中的,分配到人们手中的现金仅仅够生活支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加,人们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是银行改变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有利契机。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扩宽银行负债来源
在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创新是有效扩大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改变僵化的服务心态、增加客户自助办理业务的网上渠道、扩展信息咨询服务类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银行负债业务做大做强。而这些措施的最根本来源,在于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如果服务的核心动力解决了,服务的外在表现必然会水到渠成。
2.加快负债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金融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在优化负债结构、促进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给银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背后,更为关键的是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否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规模的扩张会直接带来负债业务风险的加大。只有金融机构更注重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加快针对特定类型客户的产品创新,才能在扩张负债规模的同时,规避负债风险、促进负债结构的合理转变。
3.制定负债管理策略,落实不同需求匹配
在市场风险不断的今天,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不能仅仅盯住负债规模,更要注重银行负债资金的期限长短、利率高低配置。具体的负债管理措施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客户中,对于一些自身实力雄厚、处于热门行业的企业要增加服务品种,为优良客户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负债产品,做到优良客户不流失,并不断增加新客源。而对于普通储蓄客户,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其产品需求,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意向与客户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
[3]孙兆斌,陈建斌.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J].新金融,2010.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视域 跨境人民币业务 发展 创新
一、前言
商业银行是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基础平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都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全新业务板块,谁能够抢先进行业务创新,就能够为抢先为其他行业提供创新的业务,就能够取得发展的先机和优势,进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视域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分析
(一)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境内机构能够将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并且商业银行能够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项目或者企业发放人民币带快,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支持境内机构以人民币的形式直接和境外进行投资,开辟了境外人民币直接回流的全新渠道,可以说在商业银行视域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突破。
(二)跨境人民币业务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商业银行都明确的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跨境人民币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在面临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多元化的国际化业务,就应该改进对国际业务的服务能力,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银行市场也应该不断的开放,并借助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机遇,开辟全新的盈利空间,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三)人民币升值为商业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人民币的汇率在持续的双边波动中始终保持每年增长3%-5%的趋势发展,中长期的人民币升值等够更加容易的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以及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刺激个人以及企业对人民币比的需求,人民币能够更加容易的成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因此,人民币升值为商业银行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三、商业银行视域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建议
(一)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商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利用境内外利差以及汇差等进行套利,例如创新开展人民币境外衍生产品、跨境人民币投资融资业务、人民币对外担保业务等,通过开展这些业务,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这种创新业务的空间能够随着套利行为的逐步出现以及增多出现逐渐缩小的管制行为。
(二)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构建境外分支机构、咨询公司、外部评级公司等,积极的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对境外风险的识别能力,然后通过和资产转让、银行贷款等和境外银行进行合作,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其次,积极的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增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政策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研究,并针对跨境人民币业务中的非法金融活动等进行监测与控制,避免因为商业银行在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过程中,为非法金融活动提供温床;再者,商业银行在积极展开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时,应该充分的发挥金融市场市商的职能,不断的参与期权、掉期、远期等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汇率风险。
(三)提高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境外的人民币市场还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因此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其他金融业务的不断涌现对跨境人民币市场产生冲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其他金融创新给人民币市场带来冲击,商业银行在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时,应该不断的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同时应该提高对境外人民币市场风险的预判能力,创新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预警系统,创建衍生产品价格、汇率、利率等为主要变量,然后适当的引入资产管理工具,最终实现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四)培养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应该创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由于境外人民币业务尚且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并没有先例或者可循的经验,对商业银行的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银行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培养一支对境外人民币业务创新具有敏锐嗅觉,对境外人民币市场具有较强判断、研究、分析等能力,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不断的推动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金融大国的前提条件,境外人民币业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自其开展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平台,同时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住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的创新,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冯毅.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11,25(48):21-23
- 上一篇:农村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 下一篇: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