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设计

班级中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小旭男12岁

主要表现为: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自卑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闷、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赏识教育策略。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如语文成绩有进步,数学学习兴趣浓,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3、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

篇2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

篇3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

特殊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思想上的迷茫

残疾学生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学生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心理上的残疾

残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4、学习上的困惑

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学生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

篇4

听障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很难全面接收外界信息,很难客观地理解社会风俗和微妙的人际心理。有近50%的听障生毕业后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除常见的社会焦虑外,在社会智力中的其他四个方面――移情、社会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显著低于正常的学生。他们难以融合于主流社会,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发展听障生的社会智力,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质和社会融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德育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角色认可,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戈尔曼认为,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期望,它是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会认知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基础。在社会智力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受社会认知支配,社会情感也以社会认知为前提。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听障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角色。游戏可以提高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程度。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认知情况,设置社会化的场景,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或若干组进行模拟,针对不同的行为进行是非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如组织低年级同学模仿在超市里购物:一组扮演反面角色,他们故意把图书、食品、玩具等商品拿乱,另一组同学则前去指出他们的错误,并把乱放的商品有序地摆好。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教育大家要有公民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其次,走进工厂适应未来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我们和一些企业联系,成立了实习培训基地,让学生定期到工厂车间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了社会法律法规、风俗人情,懂得了如何和其他工人和谐相处,既学到了一技之长,又提高了社会智力。

二、家校联动,丰富学生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另一个体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情感的感知即移情,二是情绪的自我管理。[3]

戈尔曼在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在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面对同伴的痛苦时不会表现出关切、难过或怜悯,而表现出恐惧、生气的心理。如果同伴继续哭泣,他们就会愤怒大吼,继之痛打。曾凡林等人对家庭寄养与孤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表明,“被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较未被认领的孤残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独立功能(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认知功能(语言发展、时空定向)等方面差异明显”。[4]这主要是因为孤残孩子通过寄养家庭这个桥梁,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了与正常同伴的交往,培养了生活自立能力,对社会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社会情感基础,并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针对我校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01年成立了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家长培训,让家长能理性看待孩子的生理残疾,并能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同时我们还教给了家长许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接纳父母,并能体谅父母对自己关爱和呵护。在亲情的培育中,学生能够以一种较为阳光的心态认识周围的环境,自觉融合到环境之中,并能在这个环境中记住自己的责任和应该遵守的规则。事实证明,我们定期举办的家长培训效果很明显,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智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学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导致的心理残疾。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爱心爸妈活动组”,让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教师作为他们的爱心妈妈和爸爸,肩负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每到假期,学校都要组织孤儿和爱心爸妈到社会上开展各种活动,如旅游、参观、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等,让孤儿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避免由于孤独而形成的孤僻、自卑、自闭等心理疾病。

三、联谊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社会技能

桑代克早期认为社会智力包括两部分,其中在“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一部分重点阐述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此后,关于社会智力或类似社会智力的定义已有许多。Vemon在1933年扩展了社会智力的内涵,他认为“社会智力显然包括通过一般的或社会性的技能与人相处或让人感到轻松的能力、关于社会事件的信息、对群体内成员反应的敏感及对朋友或陌生人潜在的人格特质的洞察力”。[5]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Ford提出的,他认为,“社会智力是一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用积极的适当的方法实现某个与已有关的社会目标的能力”。[6]戈尔曼在他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技能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活动的能力。可见,社会技能是社会智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聋生的社会技能,我们在组织社会活动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每年“六一”儿童节、“助残日”我们都要和附近的小学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健听的孩子为聋生送来图书、玩具,而聋生则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工艺品和绘制的儿童画作为回赠。在这种交往活动中,聋生普遍感觉自己已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不再是被人遗忘、被人瞧不起的残疾人。他们珍藏着那份友谊和感情的同时,也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为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此外,我们还注重另外一种联谊。每年学校都要举行开学典礼,我们邀请那些考上大学或者已经踏入社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来到学校,现身说法。让学生聆听他们不平凡的故事,感受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远大的理想。通过榜样引领,学生了解了精彩而又复杂的世界,同时,和大哥哥、大姐姐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传递信息、了解知识、增进情感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因耳聋导致难以理解社会上复杂和微妙的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开放、多维的世界更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社会智力理论为我们培养残障学生的交往技能,塑造他们自尊自信的品格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开展各种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聋生社会智力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人生基础。

参考文献:

[1][5][6]谢宝珍,金盛华.社会智力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社会心理研究,1999(1).

[2]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5.

篇5

x,女,x年X月出生,就读于x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部六年级,担任班长、学校少先队中队长。她各科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X等。近两年参加各种省、市等各种比赛获二十多项佳奖。她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从小听力受损,幸好还有点残余听力,她利用残余听力参加了学校的语言训练,口语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上,她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自从学习英语课程以来,她更是为自己设定目标,每日必须学会X-X个单词。她始终保持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冲劲。舞蹈、科学、体育、绘画、书法等样样成绩斐然。

热爱集体,以身作则。作为一名班干部,她热爱集体,主动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工作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她处处以身作则,发挥少先队员等角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老师交给的任务她都能乐意接受,做到有始有终,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和参谋。早晚自习督促大家温习功课,中午午休时间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敢于大胆管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作为班干部,她能够妥善处理好班级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热爱劳动也是她的闪光点。每当大扫除时,她总是一马当先,卷起裤腿、拿起拖把,不怕脏不怕累,把教室和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除此之外,她积极带领同学们做好广播体操,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按要求出好黑板报,在学校举行的手操报和黑板报比赛中多次获奖。

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学校里的同学都是听障、视障、自闭症和多重残障的弱势群体。她深刻地体会到残障给她带来的不便,所以她更加友爱同学,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信任她。她不仅能够真诚指出同学的错误和缺点,也能够正确对待同学的批评和意见。当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疑惑时,她总是积极并乐于给同学们解疑答惑,经常在课后能看到她帮助其他同学辅导功课的身影。在学校里总能看到她在帮助别人,当她发现小同学跌倒了会急忙跑过去将其扶起来,当她看见哪个盲生迷路了会赶过去扶着盲生走上“盲道”,同学们用餐时她也常常为盲生端饭菜、打汤,搀扶着盲生落座,她用心为象她一样存在障碍的孩子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份爱。

篇6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在学生快乐成长过程中获得技能

特殊教育学校是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的场所,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的学习,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的布局、规划和建设,针對不同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整体营造文化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向往的优美人文的花园、成功愉悦的乐园、阳光智慧的家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的清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专门清理教室的垃圾,有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洁,有的负责学校整理宿舍里的内务,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快乐,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氛围。学生们在快乐中成长,老师们在快乐中工作,为学生们能顺利步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学生,弄懂需求,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在把握教育普遍性规律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充分采用符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原有读书活动、教师技能比赛、观摩课、优质课、集体评课等活动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发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坚持“学习——改变——成长”的学习理念。同时,要把握教育的差异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知识分层实施、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学生评价多元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信心。如在为中度智障学生选择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时,首先要考虑需要加工的产品工艺的简单化、单一性及康复功能等因素。例如,可以将成品包装“装袋”的加工任务,主要分为“挂板——装袋——撕胶——封口”四道工序,工序清晰,简单易学,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适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劳动技能。特殊教育学校中汇集了各类残疾学生,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像美工专业师生作品展,串珠手工作品、水果拼盘、手抄报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情操,增强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摒弃了自卑感和孤独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信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

四、加强沟通,用心呵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学生普遍存在着情感脆弱和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与老师沟通与交流障碍等问题。然而,学生要获得技能,首先得有良好的心态和自信心,为了驱散残疾孩子的心理阴影,教师应与学生朝夕相处,尽量摸清每个人的脾气和秉性,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进行鼓励和引导。要更加关心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决不能歧视他们,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将来的就业对接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学会一门技能,教师应该坚信这些特别的孩子个个都是天使,只要用心执着地去爱,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片成长的沃土,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另外,让家长陪同学习的方法很好,特教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温暖。家长参与对他们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发育很有好处。通过不断与孩子进行互动游戏、培养感情,和家长进行交流探讨,与家长一同努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音乐教学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现在,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许多,特殊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盲生作为特殊学生的组成部分,是特殊学生的庞大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盲生他们拥有灵敏的听觉,音乐教学能够为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打开一扇窗,给予他们自信,使他们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且拥有美。通过创新音乐教学,不仅能对盲生的缺陷给予补偿,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

1.特殊音乐教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特殊音乐教学的理念。

特殊音乐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程,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音乐教学目标。对盲生,他们的视力之窗关闭,但在音乐教学中将所需用眼的线谱等通过言语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他们用耳朵或者触觉就能够感受音乐之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做了良好的铺垫。

1.2特殊音乐教学的研究背景。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大量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报告。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特殊人群中的一员,但通过特殊教育使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光发热,充分证明了特殊教育的意义。随特殊音乐教学在国际教育大会中地位逐步上升,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特殊人群的音乐教学。放眼中国,盲人人数大约为800万,在中国知网以“特殊音乐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就有1268条检索结果,可见在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应用已经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1.3特殊音乐教学对盲生的意义。

首先,特殊音乐教学使得盲生体魄更加健壮。音乐无疑是锻炼的健康伴侣,在听音乐的同时能够舒缓锻炼的疲惫感,刺激盲生的运动兴奋度,使他们能够坚持锻炼,增强体魄。其次,特殊音乐教学使得盲生心理更加健康。盲生看不见大千世界的美好,在他们的内心中可能会有孤独的情愫,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让他们心灵产生一个伴侣,借音乐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觉与触觉。避开他们的劣势,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对盲生今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2.特殊音乐教学的现状

2.1学校特殊音乐设备的缺失。

特殊音乐教学需要有宽敞的音乐场地,丰富的乐器以及多媒体音乐教室。但多数学校常常没有足够的资金给音乐教学提供专门的音乐教室以及购买充足的乐器,仅仅把普通的教室用以充当音乐教室以及仅有的两三件廉价乐器。同时学校也没有宽敞的音乐场地,类似礼堂,能够给予学生表演、实践的机会。

2.2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

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仅仅是中专或者大专的学历,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很少,其中受过专业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教师在特殊音乐教学中缺乏专业性,缺乏创新性,同时教师对特殊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也不够了解,不能够充分的利用特殊音乐教学的优势,通过音乐教学培养特殊学生。

2.2特殊音乐教育体制未完善。

我国对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对教师的特殊音乐教育也缺少评估体制,导致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倾向出现偏差。完善自主学习教育体制,标准评估体制,能够使得教师及学生更加注重特殊音乐教学,教师能够尽快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特殊音乐的教学培养盲生能够挖掘到各自的潜能。

3.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音乐教学的创新

3.1学校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育。

学校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及人力。为特殊音乐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增设不同种类的音乐器材,提供学生表演实践的场所,使得特殊音乐教学能够很好的进行。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特殊音乐课堂中得以提高。

3.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在盲生的音乐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塑造感丰富的音乐,使得盲生在听的过程中脑海能够呈现出画面。可以试图让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动物的叫声等,让他们亲自参与音乐的创造中,感悟音乐的美。教师也可以利用不同乐器声音的组合,创造画面,让他们在脑海中进行想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得音乐美丽的画面长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3.3完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

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完善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能够协助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出台相应的音乐评估,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样也能提高家长及教师对于特殊音乐教学重视,了解特殊音乐教学的意义,使得特殊学生也同样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结论

本文围绕特殊教育的相关背景,对特殊教育学校盲生特殊音乐教学进行研讨以及对特殊音乐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创新。特殊音乐教学是教师、学生不可小视的部分,它能够帮助盲生培养发散的思维,体会美的力量,培育健康的身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对盲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望各个学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学,将特殊的学生培养成全方面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猛,苏慧.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01).

[2]牟晓宇,昝飞.美国特殊儿童学业困难反应模式——RTI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11(04).

[3]王希海,郭红丽,周姊毓.教育学实践教学策略: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J].林区教学,2010(02).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生活化

如果从培养目标上来考虑,特殊教育学校同普通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目的是让特教学生可以做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正常人一样共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语文是交流工具,更是是思维发展的基石,只有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语文水平更高,才有可能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曾经指出:生活和教育从来都是一而二、二而一、密不可分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也一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在新课改观念带动下,我认为需要使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同生活实践相互结合,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及文字本来都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语言是极其讲求内在神韵的,如果失去了生活中的形象感知,是无法得到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的;没有字句中情感的真实体会,学生又如何可以享受好作品带来的阅读,怎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好文章。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聋生因为听力方面的障碍,要依赖视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知器官实现同外界事物的交流,这就更加强调了生活的学习源泉作用,强调了其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延伸效果。可以得出结果:旧有的讲解与灌输型教学对于特教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学习活动必须要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将教科书、课堂、学生的生活融合在一处,给学生以感知自然、感知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实、人物、过程的交流中得到更广泛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习得知识。必须使特教语文回归到多彩的现实世界里面去,以现实激发衍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欲望,与此同时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主体需要,使学生将语文学习自觉地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二、生活实践对于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影响方略

(一)认真观察生活细节

在特教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都是基于生活实际而编写的,常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为例子,但因为特教学生因为身体原因而未能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往往无法认识到教材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日便关注学生生活积累的问题,认真指引学生留意生活细节、指导其做好观察笔记。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用观察过程与观察笔记来发现生活里面的现象及深层次规律,继而给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进入生活中加强体验感觉

毫无疑问,教学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惊奇与值得自豪的知识内容,在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提升欢乐体验,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种活力与激情的展演。对于很多特教学生来说,可能在学习能力欠缺的时候,却更富于一种表演精神,而教材里面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情节平台。在教授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时,可以使特教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改编故事情境、创设故事情节,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上的生活经验提醒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词句明显同学生经验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的讲解时,应当有意以各类教学方法实现场景描绘,把课文里面所描绘的情景同现象情景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程度。当讲到低年级看图学词“春天”这节课时,可以预先做好准备,给学生展现出春天的图画,让图画带动学生的生活化联想,也可以用踏青、郊游并拍照的办法整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自己活动的现实场景,促进学生在多个角度理解春天来了的内涵。在朗读训练环节,虽然句子不多,但是学生们便依然可以读得很认真,在沉醉表情里面可以发现,学生真正在课堂同生活的结合中感受到了美的意韵。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生活化教学

特教学生存在先天身体机能缺陷,但是却同时拥有正常孩子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视觉缺陷学生,听力一般很强,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模仿水平较高。按照补偿缺陷的教育理论,当对这些有障碍学生实施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其强项因素,培养其学习情感,使学生可以将生活想象同教材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培养理解能力恢复水平,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片。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边看边跟说台词,有的则会不自觉地做出相应动作,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在欣赏完动画片后,教师可以马上发问:大家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动物?动物们都在什么位置?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反响积极、表现热烈。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先后顺序,将小猫、蝴蝶、蜻蜓、鱼等图片依次粘贴到黑板上面,再在图片旁边标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生认读。学生对于故事情节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再继续提问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猫钓没钓到鱼?小猫对妈妈讲了什么话?猫妈妈怎么告诉小猫的?学生可以按照座位顺序组成小组,对动画片进行欣赏性讨论,并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直观展示效果,再加上关系密切的板书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得到充分激发,继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总之,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达到动脑、动手、动口、动身的全面协调学习,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适应社会的沟通平台,为其继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是神圣的,特教教师的神圣光环下又添加了辛苦两个字,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学习、认知生活,教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 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2] 郝良霞.小步子细分课堂,多练习强化巩固:培智语文《寄信》教学案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2(09).

篇9

一、母爱胜于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你的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在这里,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有知识、有爱心、有方法的母亲。面对一名正常的学生,语文教师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课文。而面对哪些发音都无法准确,情绪有很大波动的学生时,母亲必须具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熟练优美的手语动作要吸引他们的神志。要让他以教师为榜样,为目标。然后再去一字一句的实践在他们自己身上。哪怕有针尖大的进步,也要以母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他们尽可能的鼓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此,本来自卑的他们才会找回自信,才会学有所获。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特殊学生的语感能力差,思想难以集中。要让他们一动不动的去想象、去感知课文的情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景再现课堂,让他们去参与、从课堂活动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景。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费尽心机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难以再现课堂活动的课文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完全集中。理解完课文情景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来参与活动,帮助老师,老师不知道课文竟然是这样的情景呢!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明天我会帮助老师干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想法。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把学生吸引到本堂课的情景中来,教师始终要牢牢的把握住本堂课的重点,还要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让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指挥,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愉快的接受教学。

篇10

关键词:数学思想;生活化教学;特殊教育

引言:

开展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时,教师在实际教育之前,要对具体的授课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是身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的重点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是每位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活动的工作动力,如何使学生更加轻松以及高效的实现对数学的掌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听力不强的学生来讲,怎样开展有效的互动极为重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加大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更高效的理解知识。

一、滲透数学思想

(一)深入研究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是极为明显的。但是,数学思想却是隐含于数学知识中[1]。需要教师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教材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将教材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进行高质量教育。

(二)创设学习环境

为了提升特殊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依据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变以前学生只能通过单调的做题进行知识学习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手工等趣味性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探索的乐趣,进而感悟以及掌握数学思想,也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二、生活化教学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一)运用生活化思想

教师可以构建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关的学习环境,在为学生讲解相应知识时,也可以与社会中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的真正内涵。

例如,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教师要将现实生活带入到知识探索中,最大限度的调动特殊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更为清晰的认知,保证听力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成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详细的观察身边的生活,谈一谈在自己身边比1千克重的物品,如,西瓜、兔子等。特殊儿童在学习上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的世界,可以推动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

(二)开展操作化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依据其真实的情况划分不同的小组,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数学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合理的分工,通过真实的操作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数学知识中存在的数学思想。

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真正的体会中加深领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先与现实相关联,让学生在整个校园中找角。这样的教学方式趣味性更高,特殊学生会乐于参与,加深对角的认知。教师还要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角,将学生的思维有效激活,让特殊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充分体现学生的地位,也能够最大限度强化特殊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

(三)推动思维化表达

为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解题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由发言、相互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不仅可以锻炼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相互的沟通中了解更多的观点。学生更好的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2]。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将存在的困惑有效解决。

以《混合运算》的学习为例,为了帮助特殊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解题思想,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的沟通,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出示48-8+17、15÷3×5等,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说说题目的运算顺序,并总结相应的数学规律。虽然对学生开展特殊教育,但是学生的思维依旧是不同的,有着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合作性质的学习,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相互学习会将知识的难点突破,深入领悟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