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内容

篇1

关键词:计算机 数据库 应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025-02

后PC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们进入到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越来越广。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普及的时代,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是当代人立足社会必备的素质,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 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概述

1.1 数据库技术的含义

数据库技术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意见一个月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理解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

1.2 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内容

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内容:一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挖掘系统设计出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添加、删除、处理、分析、理解、报表和打印等多种功能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系统;二是利用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理解;三是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组织与管理,按照指定的结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1.3 数据库技术的特征

第一,数据库中的数据之间互相联系,在面向整个系统时,是具有完整的结构的。同时,数据可以连续地被多个用户或者多个程序共同使用,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数据的冗余,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

第二,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独立性包括数据的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的独立性。其中物理的独立性,是指数据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由DBMS管理,用户程序是不需要了解的,应用程序要处理的只是单纯的数据逻辑结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发生改变时,不需改变用户程序的结构与内容。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当数据的逻辑结构发生改变时,用户程序是可以不改变的 。

第三,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是并发的数据共享,即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而DBMS所提供的数据控制功能包括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据库的故障恢复、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库的并发访问控制。

1.4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手工管理数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的计算,数据库的外存没有直接的存储设备,只是单纯的纸带、卡片、磁带,数据库的内存没有相应的操作系统和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的数量小,没有具体的结构,数据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直接由客户管理;二是文件系统数据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计算机中的数据被组织成独立的数据文件,系统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称对其进行访问,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存取、插入、修改、删除,虽然数据具有了共享性,但数据的独立性变差,维护与管理的代价增大;三是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数据不再单纯的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应用,更多的面向整个组织,它具有整体的结构性、共享性增高,冗余度变小,数据与程序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2.1 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据的模型上,按照数据模型的特征可以将传统的数据库体系划分为三类:层次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网状型数据库。根据应用领域的差异性进行划分,可划分为五类:海河流域数据库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库系统、地址数据库系统、统计数据库系统、地方志数据库系统。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一是应用范围扩大,由单一的工业扩大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有利于提升社会的生产力;二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比以往具备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三是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能得到加强,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库除使用用户账号、操作许可等安全手段外,增加了管理风险、用户行为风险的安全措施,使得数据库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减少了信息泄露的隐患。

2.2 计算机数据库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在多媒体中的应用主要表现是将数据库技术与以数据压缩和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大多应用在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艺术创作、电子商务及虚拟现实演示等方面,在提升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用于中医档案的存储与检索。首先是光盘,因其具有价格低、容量大、安全性高、极易携带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地使用;其次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在医院内部建立电子病案,主要用于病案的存储与管理,记录患者个人终生健康状况和保健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纸质档案的功能。

第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中医药古代文献的浏览与检索。比如建立《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系统,即对这本书的一次文献与二次文献进行科学地分类管理,并加工重组建立信息数据库,使得原文的编制、医学学术的内容实现计算机化式的检索,有助于医学工作者的学习、研究。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发展时间较短,难免会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不法分子窃取信息、非法网站运营等行为都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在严峻的互联网形势下,安全保密技术应运而生,提高了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为计算机信息安全奠定了基础。

1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的支撑,在设计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时,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持,而软件和硬件则是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结构,例如当下国产计算机中应用的CPU大多数源自于美国。另外,国产计算机应用的运行系统基本源于其他国家,其中存在很多不符合中国互联网市场需求的部分,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比较容易感染嵌入式病毒,进而降低了计算机保护信息安全的效果。核心技术缺乏带来的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和安全性,让计算机长期面临信息安全方面的干扰。

1.2计算机备份功能不完善

在用户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计算机中的信息可能会出现丢失和破损问题,例如操作不当、意外停电、断网、自然灾害、死机、程序无相应、计算机应用时间过长、硬盘突发故障等。另外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也会对计算机储存信息造成影响,信息和数据的缺失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麻烦,因此,保密技术要完善计算机的备份功能,为用户信息的安全提供保障。

2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

2.1辐射泄露

计算机及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施,应用电子设施一定会产生辐射,辐射则会出现相应的信号波,此时非法分子可以应用辐射信号波操控系统,进而盗取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另外,计算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持续产生辐射,进而确保计算机的连续运行,同时,不法分子也能通过信号波连续控制计算机系统[1]。辐射泄露信息的方式如下:在传播过程中盗取信息,这样在信息再次传播时通过的就是电源线和导电体;在放射辐射阶段被截取信息,其窃取原理是计算机中的信息在经过特殊处理后,借助电子设备通过电磁波实现传输。

2.2网络泄露

计算机中的信息一般被用户储存在主机中,受到设备的操作人员因素的影响,计算机信息面临着较大安全隐患,非法分子只需要应用计算机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便可以窃取其中信息。网络泄露的方式如下: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指的是计算机遭到了病毒或黑客的侵害,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来控制计算机系统,进而盗取相关信息;连接管理过程出现了泄露,在系统计算机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经常会通过主机对其他计算机进行操控,在此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泄露[2]。

3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防火墙研究。防火墙是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程序,可以避免大多数低级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尽量避免计算机遭到病毒的侵害。第二,应用网络信息保密技术。此方式是基本的计算机信息保密装置,也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保密技术,即为计算机设置相应权限。第三,安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能够自行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扫描和杀害,自动清除计算机中存在的病毒,防止因病毒导致的信息泄露和丢失现象。第四,研发计算机信息的载体技术。此技术能够提高计算机信息载体的质量的运行效率,从根源上解决信息泄露和丢失问题,切实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指数[3]。

4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完善方式

4.1做好各个环节的保密工作

首先,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制造水平,在各个环节的编程设计中添加保密功能,在整体上确保计算机系统和储存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加大对防火墙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计算机自带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并拦截病毒和非法信息,及时阻止黑客入侵行为,提高设置访问权限功能的技术含量,为用户提供基础的计算机应用保障。最后,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连接的安全性,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网络保护密码,提高网络系统的保密功能,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公用网络的形式盗取信息和更改密码。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性普遍高于个人计算机,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自动化水平,积极购买先进设备和防护系统,尽快实现自动化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设置自行报警系统,当出现恶意入侵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让他们能够尽快采取解决措施,降低信息泄露的程度,进而较少信息丢失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奠定硬件设施基础。

4.2隐藏IP地址

黑客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用户的IP地址,当非法分子获得计算机中的一个地质后,就会以此为载体向计算机的其他运行系统进行攻击,例如DDOS攻击和FLOOP攻击。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抵御盗取IP地址的攻击方式,需要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如服务,此技术让非法分子在获取IP地址时,只能查到服务器中的地址,进而实现隐藏计算机用户真实IP地址的目标,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持[4]。

4.3安装防护软件

计算机用户需要在计算机运行系统中安装防护软件,如病毒扫描和查杀软件、防火墙等,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扫描和漏洞扫描,对其中存在的病毒和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另外,此类防护软件能够扫描和计算机传送和接受文件以及网页,检测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病毒,如果发现运行系统中的异常情况,还可以及时修复。防火墙作为软件技术和硬件设施的结合体,能够在外网和内网之间建立安全的网关,对计算机下载的数据包进行实时监测,帮助用户决定该数据包是否应该被传送到目的地,安全过滤计算机打开网站的安全程度,禁止非法访问,依靠安全打开网页的性能抵御外部扩展服务的攻击。除此之外,防火墙能够通过绑定IP地址的方式防止计算机信息的泄露,进而将大多数恶意信息拦截在计算机之外,还能屏蔽来自不良网站的推荐。

4.4修复服务器漏洞和信息备份系统

据统计资料显示,大多数计算机信息丢失问题主要是因为用户没有及时修复系统中运行漏洞,当计算机的设定出现问题时,尽管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等防护软件,但依然阻止不了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因此,计算机用户应当及时修复系统中的漏洞,并创建专门的硬件防护系统,提高计算机英文系统的操作频率,减少中文Bug的应用频率。另外,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中,教师经常需要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此时如果主机被病毒入侵,那么病毒也会迅速传播到学生的计算机中,教师需要提高对主机漏洞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出现病毒集体入侵的情况。备份是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方式,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中安装光盘刻录机,将一些固定资料存放在此设备中,并且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针对需要修改的信息,用户可以应用U盘或者是将信息储存在多个计算机中,以便查找和修改;对于局域网用户,会存在一些重要但是不需要进行专门保密的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分别储存在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中;对于容量较小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压缩后保存在邮箱中;对于重要程度较高的信息,需要进行多次备份,并储存在不同的移动设施和计算机中[5]。

4.5完善计算机管理法律规定

国家应当完善计算机信息保护和非法入侵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网络运行企业的经营准则,加大对互联网运行系统的监管力度,将法律知识和规定普及到各大网站中,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网络运营商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出现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竞争的行为[6]。

结束语

总之,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确保我国计算机领域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互联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够更好的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此,专业人员需要对计算机保密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切实提高计算机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丁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远静,顾泰龙.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与讨论[J].中国新通信,2016,1812:113.

[3]赵大鹏.我国电子政府信息安全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吴彬.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1:171-172.

[5]张谦.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15:8-9.

篇3

伴随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尽管如此,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依然不尽人意,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仍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二是实践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三是计算机学习的考核不合理,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精心选择实践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时,虽然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但是教材并非一成不变的,也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选择用人单位常用的,比较流行的技术、知识、软件(如OA管理信息系统、新版金山办公软件等)等作为实践教学内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当然,实践教学应该以教材的基本内容为基础,必须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深化、提升。

2.选择符合实践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计算机实践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索、应用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使用Excel软件来完成某种图表的制作等,竞赛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根据活动的进行情况及实践教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参与及应用能力掌握和提高的情况作出评价,还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然,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考虑,学校也应该加大计算机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专用的计算机教室,为学生配置电脑等必要的学习器材。

3.改进与完善计算机公共课程考试与评价方式

在中职计算机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上,学校应该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对考试与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在评价上,可以将评价分为日常评价与考试成绩两部分。

篇4

电算化是我国经济领域电子计算机处理经济事务的通俗、笼统的称呼。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采用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是一个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加工、传输并输出大量有用信息的系统。它的输入主要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冬它的擂出是账簿、报表、计划和方案,它的处理是由数据、计算机和用户组成;它的控制是对资金运用的管理和监督;其基本目标是为本单位及其上级提供会计信息,从而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现有资金资源。

1会计电算化概述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子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单位的管理工作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会计工作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电算化工作也必然要与其他部门的电算化工作或其他工作协调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电算化工作是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由于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会计电算化的程序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则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越能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会计电算化的程序应以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程度以及如何将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三方面来认识。

1.2会计电算化的特征

明确了会计电算化的定义,我们就能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的特征。与普通意义上的会计概念相比,会计电算化具有如下特征:计算机快速运算能力、大容最存储和记忆能力、延伸人类大脑各种功能的能力,将使会计工作发生量和质变化。

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系统所具有的联机实时处;理和报告的功能,将使用权会计信息系统从手工环境下的封闭系统转换为一个开放系统。使会计信息的时空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且为信息使用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换为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

手工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限制,而会计目标的制定,除了受会计本质的约束外,较多地考虑信息的生产成本。信息使用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机交互作用,要求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和获取、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计茸机的能力。

2财务管理电算化概述

财务会计管理电算化,是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未发展的产物,是财务会计的高级阶段。由干它对数据处理所采取的手段先进,必将促使财务会计向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

2.1财务管理电算化的概述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里的应用,迫使财务会计无论在管理内容上还是在运用手段上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迅速采取多种新的棱算和管理方法;要求计算精确,反映及时,快速提供各种信息。这一切依靠传统的管理和核算方法是难以满足要求的,财务会计电子计算机化则是适应和满足这种经济日益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财务管理现代化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全面应用,就是采用现代电子设备和先进的程序设计方法,以数据处理系统为主要手段,运用观察、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分析、预测和决策等基本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自动核算和管理工作,对财务会计收支活动迸行科学管理的一种经济等理活动。

2.2财务务管理电算化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财务管理应用电子算机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以数据处理系统为技术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观察,记录、计算、分类、汇总,为各级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信息。

2.2.1财务管理电算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而且还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

(2)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才具有生命力。

(3)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4)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具有易遭破坏

、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他们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5)实行运用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

2.2.2运用计算机做好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运用计算机在会计档案工作中的管理,我们必须根据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所谓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的保存。由于计算机管理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

2.2.3运用计算机实现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再利用

运用计算机整理会计档案有着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一些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

2.3根据考核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坚持和改进意见,参予预测和决策活动,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以上几项基本内容,具体表现在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控制三个方面,并形成完整的财务会计管理电算化的方法体系。

篇5

【关键词】硬件课程 软件工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11-01

一、引 言

计算机学院从2005年开始招生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现在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已达到我院学生总人数的70%以上。“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需求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高级人才”是我院一直以来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根本要求。这里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特别是现在的软件开发越来越偏向不同的硬件平台做专业开发。而作为系统开发的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硬件知识。对于完全不懂硬件的软件工程学生来讲,就业前景和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但是,我院硬件课程相对较薄弱。具体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的内容深、难且不实用。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较困难,学到的知识停留于空洞的概念,没有得到技能的提高。②技术发展迅速,硬件课程教材和实验设施严重滞后。现在的硬件教学教材还停留在70年代8086/8088阶段。③实验困难。与软件实验不同,硬件实验需要一定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同时课程教学上也没有足够的课时进行实验。④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计算机硬件教学已严重脱离了硬件技术的发展实际,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不会开发电子产品,不会做工程项目。⑤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的内容严重脱节。现在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的最新技术比较感兴趣,但是硬件课程讲授的是过时的知识,学生无法在课程中体会到硬件的好处,感觉硬件课程像“鸡肋”。

基于以上分析,对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硬件课程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要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软件人才,应该而且必须加强相关硬件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硬件知识、软件工程中的硬件课程如何设置等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下面就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探讨:

二、硬件课程改革的措施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硬件系列课程设置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技术4门课程。这些课程设置虽然相对独立,但所提供的课程内容划分不明确,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如基本原理和指令系统的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都有出现。

所以,硬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4门硬件课程整合、筛选,组合为1门综合型的硬件课程,达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减少重复的要求。目的是将硬件系列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压缩学时都非常有效。

1.硬件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

具体设置以下模块: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核心);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核心);汇编级机器组织(核心);存储系统组织与结构(核心);接口与通信(核心);功能组织(核心);多处理和其他系统结构(核心);性能提高技术(选修);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结构(选修)。

2.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①计算机概论:计算机概述、运算基础;②数字逻辑基础:卡诺图、组合电路、时序电路;③运算器:半加器、全加器、算术逻辑部件、定点运算器、浮点运算器;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指令系统、汇编语言语法、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⑤存储器系统:存储器芯片、存储器层次结构、内存接口技术;⑥控制器:中央处理器的组成和功能、指令流程、硬连线逻辑、微程序控制器;⑦输入/输出技术:I/O接口与端口、输入/输出控制方式、三种简单接VI芯片、中断系统与中断接口、总线;⑧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其应用:可编程接口芯片的几个基本概念、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通用同步/异步接收/发送器、模/数转换器、芯片组;⑨实用接口技术:主板、硬盘接口、高速串行总线;⑩计算机系统结构概述: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概念、流水线技术、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提高处理器性能的技术。

实验环节:①数字逻辑(时);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上机练习(时);③接口实验6~8个(18~24学时)。

3.课程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注意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该课程体系规划是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反映了软件工程专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共性要求,不同学校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软件专业还可根据本校培养特点做不同的选择与增删,以适应本校培养的个性要求。

(2)处理好理论讲授和实验的关系。各校根据本校培养的方向和实际条件,组织不同要求的实验教学,可进行单个实验,也可组织小系统实验。

(3)注意基本内容稳定性和新技术、新知识反映的及时性的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即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必须稳定,而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器件和新部件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必须考虑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三、结束语

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还需要坚持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综合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总方针,真正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逐步建成适合培养现代化复合型软件人才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课程新体系。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去专业相关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我们计算机公共教学教师需要思考问题。

一、上好第一节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好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触过计算机,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给同学们带来震撼,牢牢吸引住他们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是这样尝试的:(1)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把他们带到课堂上来。同时暗示了他们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精彩的具有创意的演示文稿。当然教学课件除了漂亮外还要有丰富详实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准备。(2)在第一次授课时不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知识中较为枯燥、晦涩难懂的原理,而是通过引领同学探寻计算机技术在现实生活给我们的所带来的变革、便利,特别是结合他们所学习的专业来说明计算机技术与他们的专业学习能产生的化学作用,以及对他们从事的专业应用发展方向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3)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比如“班级网站”、“个人简历”、Flas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如此地有趣和有用,也要让同学们明白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与专业的结合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认知度,认可度。需要上公共课的老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有所了解,才能比较好的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与专业的结合情况。比如说笔者在跟物流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就是这样向物流专业学生阐述了物流信息化的价值和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物流信息化可以整合物流功能。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这些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

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物流企业在客户的数据管理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将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 主要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无法自己做大信息平台,因此才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信息中间商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网上市场(E-Marketplace)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网上交易将日益活跃。

通过对上述计算机技术在物流领域的阐述,让同学们明白了计算机技术与物流专业结合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近年来,网络的大发展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几乎所有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都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应是一个融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它可以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依托这个平台教学内容,布置并批改作业,进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可以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更快地和学生沟通,更好地实现“教”这个环节;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辅导材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印课程讲义,并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学”这个环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机械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网检索和下载资料,利用各种最新的资料为自己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与教育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我们还需要建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1)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在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格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2)教师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网络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各种问题讨论,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自由地探讨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3)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育网络上,学习的进度难度都要由学生个体选择,这就更要求学习者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去组织、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发展形成适合自身方面的学习方法习惯。

四、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笔试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将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用鼠标和键盘代替纸笔去解答理论知识,而是要在考核的内容上真正做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而且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操作与理论考试都及格才为合格.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3)充分利用网上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卷,每个考生拿到不同考题,客观题自动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出题的灵活性、公平性,也缩短了教师的阅卷时间。(4)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只有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计算机教育,2004,9.

[2]王润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篇7

[关键词]铁路;运输;计算机;联锁;技术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21-01

铁路运输联锁技术已经有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先后经历了机械联锁、电机联锁、电气联锁、电气集中联锁以及计算机联锁等阶段,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铁路信号电子联锁控制系统逐渐采用电子器件来加以取代,从此开始了微机联锁控制系统的新阶段。3c技术的应用使得联锁设备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联锁,而我国所采用的联锁设备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集中与非集中两种方式,而根据设备工作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电锁器联锁、继电联锁以及计算机联锁。

作为铁路车站信号联锁的简称,联锁是铁路信号设备的重要成分,在铁路车站上,联锁可以保证机车的安全性,联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防护进路需要进路入口处的信号机来担当,对于车站和列车接车进路加以保护,这是进站信号机防护的主要范围;而对于列车的发车进路进行防护是出站信号机的主要功能;对于调车进路以及机车车辆所进入的线路进行防护是调车信号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联锁功能的优越性

前文已述,联锁历经一般多年的发展,从机械联锁发展至计算机联锁,在不同的阶段,联锁有着不同的特征,而计算机联锁系统具有其优越性。计算机对于信息可以进行快速的处理与储存,因此在继电联锁设备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功能。

1.1 联锁控制功能

与继电式电气集中的原理一致,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是基于车站行车安全的需要,在规定的时序以及联锁条件下来实现信号、进路以及道岔的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控制进路。选排列车进路与调车进路,并且进行锁闭与解锁,对于进路控制进行引导。与继电联锁设备的控制原理基本一致,行车进路的办法也是采用按压双扭的形式来进行操作命令的规定,误动一个按钮而产生错误指令的情况可以杜绝。为了更加保险,有的系统会对于原铅封按钮的办理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动。包括数字化仪操作等;其次,是信号的正常开放与关闭,包括防止重复开放的情况;最后是单独操纵与锁闭道岔[1]。在上述联锁控制功能之外,添加相应的功能模块到联锁软件中,硬件电路更少,系统可以实现一些更为特殊的联锁功能。

1.2 显示功能

与电气集中表示盘不同,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的是大屏幕的显示器,操作人员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直观的显示信息,具体包括站场基本图形;现场信号设备的状态,包括道岔的四开位置以及定反位;信号机的状态,包括开放与关闭;对于灯丝的状态也能显示;对于轨道电路区段的情况加以显示,如处于锁闭、占用或其他情况;一般对于不同状态采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定义[2]。

通过时钟加上汉字提示的方式来显示;显示联锁系统中存在的故障情况,对于其工作状态予以显示;对于值班人员的按压动作加以显示。

1.3 故障的检测与诊断功能

计算机具有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储存容量也在不断增大,计算机联锁系统可以使得行车管理自动化,其维护也信息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记录,对于值班员的动作情况加以储存,对于行车作业情况以及现场设备动作加以记录。根据功能菜单的提示,电务维修人员就可以确定相关功能键的操作,对于系统在先前的运行状态加以显示,通过一定的格式来查找,分析故障,通过打印机来打印相关信息[3]。

其次,可以进行集中监测,如果系统出现问题,通过屏幕提示的错误号,维护人员就可以进行直接判断,对于故障可以准确的查找;而许多现场设备,如信号机、轨道电路等可以实现集中监控,一旦法身故障,及时记录并且发出警报。一般来说监测的内容较为具体,可以根据相关实际情况来进行维修[4]。

因此,计算机联锁系统实现了技术、安全性、灵活性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仅摆脱了继电联锁中的网络结构,而且可以进一步减少硬件投入,充分发挥软件的优势,使得网状电路的问题不复存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软件可以使得行车更加安全,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5]。由于软件与硬件的标准都实现了模块化,因此对于车产和站场,无论是何种规模与性质,只要具有一些站场的数据,计算机联锁系统都可以加以满足。在后期维护方面,计算机联锁系统多采用电子设备,与机械设备相比磨损较少,维护量大大减少。

2.铁路运输计算机联锁技术的主要应用

对于道岔、信号机以及轨道电路,计算机联锁系统负有承担安全联锁的责任,操作员或者ats会对其发出指令,向atp发出联锁信息。在车辆段、地下铁道的岔站等地方,通过联锁设备来加以保障安全。作为地铁信号安全设备的核心,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的运作方式与继电方式有相似之处,但是突破之处在于不再有接点,在办理进路的时候,操作员只需要按进路始端钮,再按进路终端钮即可。在这种操作下,计算机就可以实现输入程序与联锁处理程序的操作,而按钮代码输入的不同,也会使得相应进路存在差别,对于是否符合选路条件进行检查,只要符合相关选路条件,程序就会转入选路的部分,在此之后在规定位置上检查是否对应相关的道岔,再根据需要变化的情况来设置道岔转换情况,对于进路加以锁闭,之后建立相应的运行表区[6]。

作为当前最为先进的车站联锁设备,计算机联锁的运作速度非常快,而且能够应对海量的信息,具有更强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容易进行维修。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行铁路运行控制的是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在各方面性能上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加以改造可以更好的进行适用,其特殊的联锁功能实现了更加安全的铁路运营,与atp系统之间通过安全编码的逻辑功能实现现场运营实际要求的全面满足。用户对于运营期间联锁系统的情况予以认可,其高效率以及劳动环境的改善更是有目共睹。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旧的联锁设备不断被淘汰,而新的联锁系统技术不断被创造,计算机联锁系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储存能力,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在经济以及技术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计算机联锁将成为铁路运输控制的一个主流方向,文章基于这种形势对于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优越性等方面内容加以分析,希望对于铁路运输计算机联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 张延通,张建祥.基于故障安全控制单元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在煤矿铁路的应用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8(02).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 应用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主导生产的一个时代。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其它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代表产物,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确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就现阶段的信息管理工作来说,随着各类行业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逐渐的所要收集以及掌握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已经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大量的信息正在考验着信息管理人员。因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信息管理的概述

1.1 信息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并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之下,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不断扩大着规模,这样在实际的生产以及生活当中,信息的数量会逐渐增加,为了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类似于大数据技术,我们同样认为其它行业的信息同样就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做到了全面的提升所以会产生大量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所产生的数据,图像,报表等内容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可以总结出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是一个事物的近期发展规律。这样就可以为企业或是其它行业的发展做出指导。而信息管理我们我也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位为是为了获取信息当中的一些必要价值以及潜在价值从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手段或是信息规划形式。

1.2 新时代的信息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的企业发展,正在逐渐的从传统化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各个类型物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联系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所谓的新时达信息管理其实就是在企业发展基础之上融合了新的时代特征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新常态的信息管理工作,而所谓的新,其实就是指信息的新颖。信息的新颖主要体现在其产生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实很简单,传统的信息产生方式大部分为口述或是记录。产生的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其所具有的传播性能也并不是很高。而新信息的产生方式为网络,无论是经济之间的发展,还是业务当中的洽谈都会产生极大数量的信息,这些基于网路当中的信息其实际的应用与传播都具有鲜明的高效性,并且通过特定的软件处理还能最终做到设计以及存储的最终意义。无论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还使从产生的实际意义以及传播速度与传播价值上来说都就有新的意义。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的各个行业当中都应用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且在应用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虽然现阶段我们国家的诸多行业当中都广泛的应用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还是医学领域、与教育领域应用到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因为这两个行业所应用到的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之上都是思想以及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其对于间断技术的接触密集程度相比于其它行业来说要大很多,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医学领域、与教育领域当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例如为了可以更好的满足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让病例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完善在发展过程当中,所以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应用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无论是相关的统计技术,基本的\算技术还是尖端的云技术,都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价值,还有现在各个高校图书馆当中所应用到的图书管理系统,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生活当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就其实际应用情况来说,计算机在应用技术在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之上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为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

3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进一步的应用,我们国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其实际的应用形式来说已经做到了很大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时代代表技术,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应用价值必定会是十分鲜明的价值,所以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主要特点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首先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便具有极强的准确性以及高效,而信息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鲜明复杂性、任务量众多的工作,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可以发现,在实际的信息管理过程当汇,差错行为出现的概率十分巨大,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加入在很大程度程度之上都表明了以及证实了其优越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之上杜绝差错行为的产生。其次,在实际的信息管理过程当中,随着企业规模或是其他发展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信息管理工作所需要涉及到的管理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实际的管理效率就逐渐下降,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当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特点还有很多方面,但是在现阶段这个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繁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只要具有准确与高效两个基本特点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应用价值。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结合的意义

4.1 加强信息管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很大程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且随着信息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信息管理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方法,促进信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在需求一个发展的新出口。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结合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并且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们希望可从基础做起,来进一步发掘信息管理工作的方法,并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合理分析完成管理的最终目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信息管理意识已经从实际发展过程当汇接受到全面的提升。

立足于管理工作的最终作用个体来说,管理者应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红的不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结合在很大程度之上也直接出尽了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意识不断增加。并且在不断提升管理能力的过程当中,也促使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能力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的丰富了管理者专业技能。

4.2 完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信息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应用系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命脉,关系着信息资料的安全性与真实性,同样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整合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信息管理的高效有序进行。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要求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各个环节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基本操作与要领,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基本的数据库。而企业当中的信息管理人员也应该做到及时的更新,从而让本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管理工作达到最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想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谋求发展,都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那就是结合是时代特色进行革新。信息管理工作与其它行业的工作不同,越来越多 的信息数量正在 逼迫着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其它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以上内容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结合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研究。虽然现阶段其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相关的技术人员该走好技术革新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杨雪寒,焦玮.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5(08):67-68.

[2]赵婷婷.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J].现代交际,2014(12):179.

[3]於立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2):260-261.

[4]张利桃,温红羽,高强.信息技术与教育学二学位课程整合的应用模式探究――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128-131.

[5]罗银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整合后的效果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62-164.

篇9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困境;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由于计算机课程在中学还是一门新兴课程,这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学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精讲多练,认真研究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形成互学互助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实现以上这些目的和任务,无疑给中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任课教师的应付心理影响较重。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应该成为培养中学生各种能力,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将其仅仅看作单纯技能培养的一种需求,对学生计算机使用技能的考查结果并没有认真对待,这直接影响中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成效。第二,在培养学生的方面比较忽视。实践证明,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让雪上在课堂上显得云里雾里,对知识的记忆也牢固。而在实践教学时,许多学生就是打游戏、聊天的等,而未能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等能力。第三,学生上机操作实践少。由于学校自身硬件设施缺乏,加上学校重视升学而忽视边缘学科的现象严重,导致学校在设置计算机上机操作的实践课时较少,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操作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改进中学计算机教学中问题的主要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 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 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精讲多练。初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一节课不如操作十几分钟。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堂课一般只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空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对所学内容得到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提高目的。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 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也逐渐独立发展成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目前,社会很多领域急缺具备高素质网络建设、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开发与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很多院校纷纷开始独立开设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概念较多,包括很多抽象的专业术语,学习难度较大,且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且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网络是在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融入了通信技术、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近年来,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刺激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已经发展成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各院校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不仅应重理论,也应重实践,强调两者之间的高效统一。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想要与时代保持同步,必须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不断引进新的知识。

但是目前该课程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和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明显滞后,教材内容老旧,与时展脱节。同时,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演绎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你讲我听”的形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思维受到很大的禁锢,学习效率低下,且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机会匮乏,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2.提高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应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协议、新概念、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以及应用方向方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能够使学生们紧跟时展潮流,了解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教师平时应注意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新知识、新技能。

比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传统教材中的基本内容主要以OSI七层协议模型为主,教材中详细讲解了关于OSI七层协议模型的相关概念以及完整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和内容非常繁杂,且实用性不高,并没有成为流行趋势。TCP/IP协议是目前相对较为流行的内容,在各行业网络通信中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OSI参考模型尽可能精简化,适当扩充关于TCP/IP 协议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们更加深刻、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原理和技术。

2.2 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局域网中不同类型的连接方式、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广泛收集关于电缆的各种实物、图片,精心选择各单位部门或者家庭的实际网络拓扑图向学生们展示,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慢慢的学会发现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应加强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通过网络模拟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比如目前应用较广的Packet Tracer就是一款网络模拟仿真软件,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

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共同研发一个以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为载体的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平台,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为学生们创设一种真实模拟性计算机实验环境,然后让学生切身体验实验设备,熟悉实验过程,使学生们能够不需要真实的实验条件即可动手实验操作,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各大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庆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2(6):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