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缺乏社会资本建构
社会资本可通过个人和群体的努力来积累和扩展。笔者更赞同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对社会资本的诠释,他的社会资本概念综合性最强,他强调:“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机构中的资源。”尽管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形成的资源,通过个体行动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加以嵌入与构建,形成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与各种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毕业生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就业信息的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机会,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构适宜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为解决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学生社会资源网络空间跨度狭窄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毕业生获取求职的信息量复杂,很多求职的需求信息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公开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乃至可信度都有待于深化和加强。这使得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无疑增大,成为毕业生获得可靠信息的重要途径,进而也是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但目前的现实是,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更多地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等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忽略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资源网络,网络无论从规模、强度和密度等方面,都很难把现有社会资源联系起来。特殊教育学院很少为学生建立规范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化平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虽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投入有关,但也无不与高校管理者的意识有关,国内各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一些省属高校,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没有搭建起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服务平台,学校不能以无形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学生,学校内部组织没有充分为学生建构多元化社会资本。
(三)外部社会资本积累不足,社会网络关系单向度
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创设时间短,图书资料缺乏,积累经验不足,正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特殊教育专业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欠缺,很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同质性较强,造成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复建设。本科特殊教育专业就课程设置方面而言,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修习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盲、聋、智力落后、学习障碍等不同方向的特殊教育课程,具备了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但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学科课程缺乏,无法有针对性地胜任特殊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学生本体性知识缺乏,导致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在招聘过程中,宁愿接收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也不愿接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位应聘上缺乏专业认同。各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办学比较保守封闭,很少与一些企业联结成就业协作单位,没有与社会外部组织建构良好的社会资源网络,不能及时通过社会资源网络,了解市场需求信息,这是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匮乏的原因之一。学校开展的教育实习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没有和实习单位建立起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仍处于封闭隔离状态,很难在良性的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实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导致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重构社会资本是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化解路径
(一)构建家庭、学校、校友等渠道的社会资源网络,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社会学家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如此可见,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和就业职位的获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以通过开发学校、老乡、校友等社会资源,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校对此进行正确引导,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师生之间密切结合从而实现联合就业;学校要为学生创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老乡会、校友会等团体活动,发挥老乡会、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使学生就业信息多元化、就业岗位多层次、就业渠道多样化,弥补学生自身缺少社会联系的缺陷,为学生提供广交朋友、锻炼交际能力的社会网络空间;通过校友会与校友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校友会职能,规范校友制度,使校友反哺母校,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形成向社会辐射的关系网络,为学生提供积累社会资本的途径和方式,扩大社会资本的存储与创生,从而为提高学校就业率提供保障。在搭建和结成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囤积能量、连接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心,进而形成放收自如的社会范围,增加学生的求职信心,增强就业能力,最终使职业期待与现实相吻合。毕业生可利用血缘、业缘、地缘、趣缘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建立共同活动群体,拓宽自身交往的社会群体并形成相应的社会组织网络。建立学校、家庭、校友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积累就业的社会资本,充分挖掘有效的社会资本,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有力保障,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
(二)建立高校和基地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社会资源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与本省乃至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残联、特殊教育机构等密切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学生实习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实习在实践和就业机会获得中的作用和影响,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承担一定工作量的实习基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以调动企事业单位承担高校实习任务的积极性。获得财政补贴的实践实习机构,要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来规范、管理和指导实习学生,保证实践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演练和准备,增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的社会声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特殊教育专业通过与实践基地建立有效联系,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建立良好的专业声望,增强学生就业方向的适配性。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和整合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增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打造品牌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三)嵌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网络,鼓励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自主创业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11-02
[作者简介]杨烨(1986―),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肢体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除了面临一般的就业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额外的压力。本文从就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他们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政策是否相关。本研究对象都来自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访谈方案,研究者选择17位即将毕业的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怯懦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有着对就业的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良好心理状态。访谈表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紧张、焦虑
面对就业,大多数普通大学生也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在肢体残疾大学生中,这种心理更加突出。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这4位学生最理想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但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而根据《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缺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缺影响板书书写者;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弯外曲超过3厘米”等均属于体检不合格。根据上述规定,这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是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他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希望很渺茫。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今后的就业方向也感到迷茫。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7位非师范专业肢体残疾大学生也存在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特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一方面准备着事业单位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复中心等机构。
二、自卑、怯懦:担心受到歧视
肢体残疾大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得比较怯懦。在访谈中,有11位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这个比例占64.71%。访谈中,小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学历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肯定会遭到拒绝。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先查阅网上的招聘要求,再对照自身情况,觉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会被录取。因此,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向用人单位提交自己的简历。
三、被动、不积极:对于家庭过分依赖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被动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不愿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缺乏主见,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依赖学校或家庭帮自己找工作。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8位学生(均是女生)表达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其中2位学生则明显表现出对家庭的依赖,完全依靠父母帮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赖父母,没有自己主动找工作的意识。对小程的访谈是在11月底进行的,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单位。但是在问及小程是否开始找工作时,她说:“之前,我父母帮我联系过家乡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但是需要考试,我自己还没有去咨询。”
小张同样也比较依赖父母,她的实习和就业单位都是父母给联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自己担心,而她没有考虑过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她希望在家乡工作,没有考虑家乡以外的地方。小张说,暑期她妈妈给她安排了医院里康复理疗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并不是很喜欢,但是依旧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想过自己独立找工作。
四、固执: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方向
固执的就业心理一般表现在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某一自己心仪单位或者职位的偏执,即使自己条件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11位学生(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4.71%)表示出对事业单位的偏爱,认为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适合自己。例如小陈说,她想去事业单位,或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教师,或回家乡的残联工作,暂不考虑其他工作单位。
可是,该校就业办近三年的统计表明: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62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79%;2012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36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3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77%;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38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9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与该校就业办负责人沟通得知,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健全的学生,几乎没有残疾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可见,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固执偏爱,不想进入其他单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实际考虑。
五、积极、乐观、自信:职业目标合理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听障生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课程体系 培养策略
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也一样。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因此,提高残疾人素质,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其中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更应受到重视和发展。同时,推动听障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身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听障生能通过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学习,然而他们也很少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听障生专业学科选择十分有限。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中国残联的重视,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根据地方就业市场需求,兼顾各类残疾学生的特点开设更多专业。
1.高等职业院校听障生动漫专业的产生
目前,动漫产业人才稀缺,为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机遇。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工具主要是计算机,与人交流相对较少,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听障生培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是可行的。但对于特殊的教育对象听障生来说,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因为教育的对象变了,与之对应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教材的选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都要精心设计。如何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进行合理改变与调整呢?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专业教师,我一直在深入研究针对听障生的特点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结合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特殊院校听障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延续正常生模式的教育体系。学校职业教育与就业能力之间脱节,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定位为艺术类中的操作性专业,不重视对听障生创意、策划、经营、管理及沟通能力和市场意识的培养,把过多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上,脱离企业实际需求,学校教育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钩,导致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听障生人才培养与动漫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以至于企业在招聘员工之后不得不再次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新型专业,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因此,特殊教育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听障生各项能力,探讨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逐步完善适用于听障生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
(3)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与听障生沟通具有一定障碍。
由于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引发的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会打手语的优秀教师人才更为缺乏。由于普通专业老师的课堂讲授内容全部通过手语老师进行翻译,而手语老师缺乏相关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理论知识,难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专业教师又不会打手语和听障生沟通,导致听障生对专业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使得一部分听障生更愿意看专业书自学。
3.听障生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使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色。
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听障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结合听障生及目前的就业特点,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在电影、电视、广告宣传、游戏软件开发、多媒体产品开发等领域内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及多媒体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人才。
(2)构建与听障生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动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听障生的实践能力之间往往是有差距的,他们缺乏经验,无论在学校表现得多么优秀,仍然会与市场脱节。因此,高等职业特殊教育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先进行市场调查,构建科学的、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这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开,开多少,我们都需要认真研究。
(3)改变实训模式,有效提升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听障生就业水平。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训模式的合理选择将对其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从社会拿来项目,对听障生实现“订单”式培养,也可以通过与动漫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由公司对听障生进行岗位培训,解决听障生就近就业。无论何种形式的实习实训,都应该以听障生就业为导向,真正体现高等职业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全纳教育;特殊教育
师范生2014年1月国家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G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全纳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1].顺应全纳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特殊教育教师概念界定,也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人员,而是扩展至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履行残疾学生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未来教师除了要了解全纳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全纳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教师教育日益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2].
1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现状
1.1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还是以向特殊学校输送教师为主要目标,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3].在相当多的师范院校,全纳教育既没有单独的授课,也没有纳入其他实践课程[4].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特殊教育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未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1.2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生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知识框架,学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5],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院校未能与普通教育、社会福利、康复、医疗等行业交叉融合,学生的实践机会也都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多机构合作实践机会.特殊教育是一项团队事业,合作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当中的一种普遍和必要的实践[6],而当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多领域、多团队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较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也不强,这与当前国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实践能力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1.3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大部分师范院校实践教育活动都一次性集中进行,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短期实习与长期教学相分离、教师素质培养与专业课教学相分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7].教育实践不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验证,更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拓展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空间[8],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2全纳教育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1全纳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影响
一体化教育和社区康复代表了服务于有特殊需要者的互补性和相互支持的方法.大部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获得各种专业支持,而各种外部支持在地区一级调整管理.特殊教育学校还将扩展其功能,为普通学校提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专业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管理者,通过使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各种已有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因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未来教师自治能力、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与教学及与家长、专家的合作能力[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议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把对于教育多样性的理解与回应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学习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应向基于实践的学习倾斜[10].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导、实施随班就读工作,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促进学生的社区融合;同时要求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将«专业标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11].为适应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院校应当将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列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激发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发展自主性,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为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教师,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行业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分析、师范生专业发展意愿的三维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以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实践导向的职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多机构协作建设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实践教学地位、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1)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突破.根据浙江省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学校培养的未来特殊教育教师的服务领域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普通教育、康复、社会福利、医学等行业领域,并具备参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校康复教师+驻校顾问医生”“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跨领域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的能力.(2)实践教学地位的突破.突出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不再从属于教育理论课程,回归到教学的中心,成为集聚行业、学校、学生3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3)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通过建立贯彻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赋予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拓展自身专业能力,能够较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
3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1扩大实践基地覆盖领域
根据浙江省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以多模式融合为切入点,实现融合教育全覆盖”的发展任务[12],学校以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力、与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员合作实施特殊教育能力为重点来提高未来特殊教育教师全纳教育实践能力.为此学校以拓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基地覆盖领域为路径,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单位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至普通教育、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组织等领域,并通过建设“医教结合”“普特融合”2个培养平台整合各领域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领域合作实践的学习机会,以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1)医教结合培养平台.由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机构组成,将特殊教育实施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学校、医院、康复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及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可以为传统的特殊教育领域以外的新领域,如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2)普特融合培养平台.由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单位组成,将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模式及普通学校实施全纳教育的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新的功能定位的能力,即具备为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的能力,以及根据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实施转衔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除了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的教师以外,还可以为普通学校培养具有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力的教师.
3.2建设依托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与行业单位合作,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偏好的从“学校到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单位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咨询、引导、评价作用,以凸显实践教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价值.根据特殊教育师范生在自我觉察、职业角色试探、职业定向阶段的教育需求,设计双向、开放的模块化、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生涯发展教育目标.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分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模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方向发展模块、专业能力进阶模块3大模块课程,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找到个人能力与专业发展意愿匹配的岗位,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见表1)
3.3建立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
学校从以往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模式,转向了贯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全过程、跨领域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模式:即大一基于儿童发展的“1+2X”(2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2个实践基地)幼儿教育见习;大二基于特殊儿童多样化需求的“1+X”(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1个实践基地)特殊教育见习;大三基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1+X”(X指提升专业能力的跨机构短期进修)顶岗实习(见图1).3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培养模式上赋予特殊教育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推进兼顾学生专业发展意愿的职业导向教育的实施,从而培养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度更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培养理念上是希望特殊教育师范生在尊重儿童差异的儿童教育观基础上建立特殊教育观,使得未来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实施多跨专业、多学科协作的特殊教育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给予学生接触特殊教育行业的学习机会,给予他们学习选择权探索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职业岗位,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顶岗实习阶段很快就能进入实习教师角色,并能够适应多团队合作的工作要求.毕业生不局限于在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业,而且能在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独特作用.
4结语
篇5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
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
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
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
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
“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
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
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
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
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篇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节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残障人员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自立问题,使之将来能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特殊职业教育不仅能对残障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还能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业,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认可,需要从事给人感觉有贡献、被接纳和有自我价值感的职业或爱好。对于残障人员来说,拥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让更多残障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设置较低的入学门槛
对普通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力,但对残障孩子来说,受教育则是一种幸运的权力,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较正常人而言,残障人员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如何利用残障人员的优势来获得一门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经济能力应设置较低的门槛,让所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并有求学意愿的残障人员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对残障学生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既是《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规定,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对教育部门来说,帮助残障学生康复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义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文化教育、康复、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补偿或恢复,心灵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学习和生存相结合。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
残障人员一般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因地制宜是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有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才会“有用”。例如,广州市番禺区珠宝产业较为发达,珠宝设计和制作工作适合下肢残障人员,所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该专业,并与当地的珠宝协会和珠宝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当然,在现在的条件下,也需要当地政府牵线和协助。
根据学生优势设置专业
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养残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职业都是残障生所能胜任的。从残障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残障生就业的专业进行技术培训,缺陷补偿与他们的职业期望、职业能力相一致,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益。比如,为盲生开设按摩、音乐、接线等培训,为下肢残障生提供缝纫、陶艺、按摩、美容、绘画和手工等培训,为聋哑生开设舞蹈、绘画、园艺、刺绣、文物修复等,而智障生则研习绘画、体育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数残障生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人的歧视,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让残障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教工作者在对残障生传授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残障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让残障生正视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既要客观地面对自身的残障,也得客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误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出学校后理智客观地对待就业和择业,乐观积极地生活和融入社会。同时,对学生多点耐心和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自信、学会快乐。这样,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
鼓励学生自由组社学校应为残障生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残障人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而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残障生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同伴,同样的遭遇和处境更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暂时远离外界冷漠的歧视和廉价的同情。残障生需要社交和关爱,学生社团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舞台。
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依法保障残障人权益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障人事业发展和残障人权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正在完善《无障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积极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权利的享有和实现。
学校的义务,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外,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残障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宣传残疾人保护、医疗救助、优惠扶持、就业援助、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让残障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开展就业服务
确定就业方向自己适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从入校开始,职业学院的学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对残障生来说,就业更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为每个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特长,确定就业方向,为选择专业和求职意向打下基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由于自身缺陷,许多残障生或单纯、或偏执、或消极、或冷漠、或不谙世事,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过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同事和上级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易被排挤;(2)一些人认为被照顾安排就业是理所当然,甘居弱势而缺乏进取心,在工作时不尽心尽力;(3)多数残障生在基层从事技术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础工作,使得机遇白白流失。客观地讲,短期内消除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歧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导,甚至也需要忍让和等待。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社会就业现状,积极寻找工作,珍惜工作机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
建设校内实习和就业基地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但现实情况是,校外工厂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风险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内实习,特别是残障生。为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特殊的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及自身优势,积极兴办校办产业,按照市场标准打造工厂和生产车间,直接面对市场开展业务,拓宽创收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篇7
1.1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科目和主题,根据一套预定准则有机结合在一起,意在恰当地涵盖整个学习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合理的课程编排.本研究所系的课程主要指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科目及系统.山东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普通和特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残疾人康复治疗等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民政、康复机构、社区等部门组织并指导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和功能恢复,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1.2体育课程在实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作用
要研究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体育课程在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对残疾人的病理和心理有精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掌握体育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及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从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掌握学校体育课开展方式、适应性体育的教学方法、及IEP中体育内容的选择制定等.进行残疾人体育训练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进行残疾人课外体育康复锻炼指导,同样要熟悉各项适合开展的体育项目及体育康复手段.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要求掌握培养学生尊重、自信、公平、关怀的品质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也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来实现,这也是凸显特色师资的本质所在.
2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普遍采用学科课程(即体育课程)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课程来设置培养课程.课程设置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在专业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本专业开设的体育课程为29项,必修课20项,选修课9项,选修课全部为限选课程;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470学时,学分79分,分别占总数的57%和51%;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三项,选择一项学习;实习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十二周.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更新过慢
体育课程的内容反映到学生方面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学科三方面因素.分析得知: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培养要求中提出培养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裁判规则的能力和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从重视特殊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培养角度看,缺乏培养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观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恰恰是特殊体育师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竞技性内容为主线,课程内容少有更新,仅是由于场地或师资的限制对个别项目进行过调整,而非考虑培养对象和就业的需要.
2.2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分析
2.2.1专业基础课开设相对偏少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更广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帮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偏少,未考虑学生基础水平,本专业的生源为体育考生,文化课水平相比普通考生要低,以2006级为例,文化课分数线为408分,低于430分的学生占53%.专业课过于追求全而广,缺乏针对性,有拼凑学分之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浪费.
2.2.2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小,缺少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为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或重要性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现在体育课程上就是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普及范围广的项目技术.这样的课程因其基础作用往往被过分重视,导致设置比例较大,本专业体育课程中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数量比例为20:9;选修课程中没有设置任选课程,有限的选修课程限制了特殊体育师资能力的掌握,进而影响培养对象的就业“口径”.
2.2.3课程开设顺序有待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影响.体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做到与其他主干核心(非体育)课程的融合,但也存在开设顺序不合理的现象:部分课程未能很好的考虑与其他主干(非体育)课程的相互影响;同一项群的项目没有做到系统的开设,造成学习困难.
2.2.4实践性课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实践目的是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同时促进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课程设置的很多环节在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如教学观摩和见习,不仅在课时量上不能得到保证,在具体实施中也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导致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课时偏短,导致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能力变得困难.
2.2.5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选择范围狭窄为体现“一专”的指导思想,从运动技能培养及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四个学期,目的是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来开展的教学和训练.但本课程的开设受师资和选择人数等因素影响,最终可供培养对象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选择课程与就业需求相关不大,造成设置的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难以实现.
2.3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发现:创建专业特色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体现特色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育理论技能课程与残疾人的心理、病理课程的相加,导致培养对象在体育教学进行指导时不能体现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这与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尽人意,没有涉及适应性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专业课程.
3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
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师资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新兴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方式,在学校师资、课程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求培养水平本质上的提高.
3.1细化培养目标,明确能力需要
社会对特殊体育师资的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多元考虑,也决定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主要形式,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析,明晰培养不同方向的特殊体育师资所要具备的体育能力,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和残疾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三者的共同发展,是体院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最根本目的.根据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倾向,把握“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根据分化目标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达到“少而精,专而准”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宽口径就业.我们还应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逐步将培养目标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导向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转变.
3.2调整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资源
对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课程中增加人文内容课程,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人文教育观.增加与特殊体育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如气功、有氧健身操、舞蹈.金梅指出舞蹈教学在对听力失聪学生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毅的性格.考虑删减一些技术要求高、动作复杂、在短期内难以掌握的体育内容,如跨栏跑,散打.考虑补充新的课程内容,减小知识滞后性的影响.
3.3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融合学科
3.3.1加大选修比例的同时创建限选模块,增设任选课程,调整开设顺序.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就业灵活性的提高,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把握基础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保持课程适应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根据细化的培养目标创建“残疾人体育教学”、“残疾人体育康复指导”和“残疾人训练竞赛组织”三个方向的限选课程模块,要求任选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缺少学分通过自选课程补充.
3.3.2“多能一专”课程的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生源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类课程建设.“多能”的培养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来做出起点定位,基础课程的开设还要做到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专业性:考虑残疾人运动项目,田径、盲人门球、举重、射击项目重点开设;实用性:选择适合特殊群体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打好“多能”的基础.专项选修课程因其重要性要创造好的选择条件,做到:一方面积极做好与其他院系教师的沟通,增加课程开设项目,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课程需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采取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授课的方式,避免出现因选择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情况.
3.3.3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比例,重视知识的运用.特殊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基地的建立非常重要,体现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方面上更是如此.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利用学校与实习基地假期的时间差延长实习时间,同时注重实践课程内容质量的提高.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进行实习前的初步了解,把握专业发展动态,防止毕业实习时适应时间过长.
3.4彰显专业特色,创新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建设,还必须要突出“体育”特色.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特色特殊体育师资的前提,坚持大特教视野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突出师资培养特色.明确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体育”会使我们在开展教学、指导和康复中体现出独特效果,体现更专业的教学能力.为更好的提高这一核心竞争力,在同类院校中依然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创新特色课程:①利用特色教师开发新课程;②借助听力残疾教师在田径项目上较高的运动水平,开设聋人田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与手语训练的结合;③依托全运会场馆,开设特色竞技运动项目.在已开设本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尚没有开设,体现人无我有特色,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试脚石.
4结语
篇8
Review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LIU Chunya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 educ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public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o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petency were review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日益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特殊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或特质才能胜任工作,成为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呢?探究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特质,是明确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建立特特殊教育师资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一般教师胜任力和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着手进行总结论述,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1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competency)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认为能够真正预测工作绩效的因素并不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能力、人格或价值观,而是胜任力。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多。1985年,Huston首次通过访谈调查、行为事件分析等方法得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能够识别学习者情绪、社会、生理以及智力的需要;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制定操作性目标;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与计划一致的教学;能够设计完成基于学习者成绩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过程;具备其他的文化知识、实用性技能。HayMcBer于2000年6月提出,高绩效的教师具有专业化、思维、领导、与他人关系、领导、设定期望等五项胜任特征,并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Bisschoff和Grobler等使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学习环境、专业承诺、教学基础、教师反思、纪律、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近年来,国外研究赋予了教师胜任力一个更广阔的定位,将教师胜任力纳入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与教师入职、发展、评价、培训等相联系,将教师胜任力视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因素。
国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者(蔡永红、黄天元,2003;邢强,2003)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理论性的阐释或论述,也有研究者(许燕,2000;徐建平等,2004;李英武等,2005)对不同类别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模型建构。
2 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研究
纵观国内外研究,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教育教师,而对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非常少。国外主要是通过相关文件来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胜任力特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制定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即《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准则、共同标准和专业指导》。其中道德准则包括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个体的教育潜能和生活质量、在工作中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推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八个方面的规定;共同标准包括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学习者的特点与发展、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流、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伦理准则、合作等十项内容;专业指导则对不同领域(例如诊断、管理、技术等)和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工作者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任职标准中强调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会实际操作,会了解、评估诊断残疾儿童,会各种教学方法,会处理各种问题,会管理班级和学生,会客观评估自我。这些能力的强调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培训后能立即投入实践工作中,并能有效地、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达到总的教育目标。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标准体现在《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并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残疾人教育条例》只是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笼统、粗略的要求,并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做出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国内学者们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宏观理论阐述或者理想化理论的构想上,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梅玲(2009)对上海市4所特殊初级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调查和统计分析,对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特殊职业教育教师要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有9项,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格特质、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策略、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组织承诺、成就动机。隋文静(2011)通过开放式问卷对15名特殊教育专家进行调查,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5名特教教师进行访谈,建构了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特教教师的胜任力由5个维度构成:职业人格魅力、动机、心理特质、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篇9
为了了解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日常教学中对教育技术的需求,弄清楚究竟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哪些方面是要重点把握的,笔者登陆了“教育在线———特教论坛”,并发起了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常规媒体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给出了课程中出现的若干媒体,如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家的投票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使用最多的,其次是录音机。调查发现,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一些看似用不上的媒体,比如幻灯机,还是有教师使用的,当然比例较少。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提出了为什么在媒体列表中没有黑板和粉笔,他们认为其实黑板和粉笔在特校是使用最普遍的。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还强调学生课件制作的能力培养。笔者在特殊教育学校待过半年时间,感觉学生对一些有趣的课件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要作出一个好的课件来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尤其是在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上。同样的笔者在线对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列出了教学中涉及到的若干制作软件,分别是Flash、Au-thorware和PowerPoint这三个软件。调查结果为选择PowerPoint软件的占大多数,其次是Flash,最后是Authorware。这个调查结果在笔者的意料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跟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教育在线论坛上提出了若干个疑惑,很多一线教师都给予了建议。有的老师觉得这几种软件各有长处,各有侧重,可以有选择的掌握;有的老师觉得FLASH较好,在课堂上使用起来较生动。其中也有对于个别软件的担忧,比如AUTHOR-WARE,目前为止,该软件的版本一直停留在7.0版本,对于该软件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能继续完善下去。
二、对于调查结果的认识
(一)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教育技术
要充分认识到,虽然是涉及特殊教育方向的学生,但是他们首先是普通高校的师范生,就应该按照师范生的基本要求来学习,所以应该将教育技术作为提高师范生和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学好,而且要会用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关系密切,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可以从思维深处影响师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演变,不断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传统技术媒体并不会完全消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散发着它的魅力和光芒。比如问卷调查中的幻灯机,想当然的以为用不到了,但是在一些地区依旧是辅助教学的主力。
(二)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
目前特殊学校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而这三类残疾人群也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聋生普遍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直观、片面,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普遍比较低。视觉是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媒体,但是盲生的视觉学习却是弱项,普遍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对听觉和触觉较敏感。智障学生普遍在学习时注意力分散;记忆速度慢,记忆容量小而且不牢固,再现记忆不精确;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较差;认识事物长期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比如聋生,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文字,将更多抽象的内容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聋生会更容易理解,并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盲生,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媒体就是声音媒体,而且可以很直观的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并获得较好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中有关于媒体教学的,比如各种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觉媒体。在使用中不能以普通学校的特征来评价这些媒体,而应该以特殊学校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现在普通学校中使用很少的录音机,尤其是在现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还在使用这样的媒体设备,但是在盲校教学中,录音机是一种很普遍的教学设备,盲生基本都会使用,且乐于使用。
(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
我院是培养适应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但不可否认,在当前高校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的形势之下,不拘一格谋就业是明智之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基本信息素养,学习者应该不仅应该有一技之长,而且要能做到全面发展。这样在日后工作中,除了有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较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所提倡的学会学习方法的理念。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程书刊由许多,书中对教学的内容各有侧重详略种种。教学者应该在结合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传授给学习者,同时更应该将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媒体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不断完善个人的学习经验。如此,无论日后毕业生走向哪个岗位,都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较快较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篇10
一、改革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水准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长远的职业教育观,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安排上入手,在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不适应。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主要采取自培方式,加大教师内部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参观、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使其一专多能。另外,我们引进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两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解决专业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学习,提高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衔接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初步打造出一支“一全”“二教”“三具备”的教师队伍。“一全”是指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教”是指既能从事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课教学;“三具备”是指具备专业开发、教学研究和编写教材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适应学校和市场需求
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本着四个原则:一是根据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爱好,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多专业培养。结合湖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学校将家政服务管理作为重点发展专业,专业下设园艺、酒店家政服务、烹饪、洗车养护等模块,学制为三年。这些模块既实用又简单易学,关键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教师经常走出校门,考察社会工种,找到与残疾人就业相契合的点,与用人单位联系,运用双赢策略,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设置呈现动态化管理,多角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而且让学生“学得好,立得住”。
(三)让学生依据爱好和自身能力选择相应专业
培智学校的每位学生入学时,各个专业的教师对他们逐个进行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各个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评估测试主要是以面谈和实操的形式进行。经过评估测试后,老师们对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其做出专业选择的建议。每到期末时,培智学校的专业教师会对每位学生再次进行能力评估,如果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则可以让学生在下一个学期选择另外合适的专业进行学习;如果目标未达成,则需要继续学习此专业,或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其他更适合的专业。
(四)设置课程侧重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培智学校对传统的课程、课时安排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至二门职业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培智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生活适应、职业生活、生活数学、生活语文、休闲娱乐、特长、班会。二是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烘焙、烹饪、酒店家政、园艺、洗车养护。三是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践、社会实践。这些课程都是为了学生将来能顺利走上社会这个目标而设置的。以生活语文为例,主要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如说明书、职业介绍、招聘信息、签写劳动合同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向每节课要质量。
(一)实施主题教学
培智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制订主题单元目标,各科选取教学内容协同教学。如,在烘焙专业课中需要掌握称重配比的知识,那么,在数学课中就同步学习重量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秤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项目分解法,凸显结构化教学,重在学生实操,循序渐进。这种单元块状结构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使学生既能提升专业技能,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体现出教师的个别化教学理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坚持“个性发展、共性成长”,以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智障学生认识职场、了解岗位要求以及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学习形式。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并确定三学年的实践内容:高一年级以参观为主,高二年级以见习为主,高三年级以实习为主。学校把图书管理、宿舍管理、卫生清洁、食堂帮工等工作岗位提供出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工作实习岗位,并每月进行考核奖励。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以超市、礼品包装公司、咖啡馆等为实习场所,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熟悉工作岗位要求,拓宽学习空间,为今后顺利上岗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元评价
培智学校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需在学期初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合适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找到他们的优势和其他潜在能力,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加强培养。每次课后,教师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订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每个主题单元学习完后,都要进行单元评价,每个主题单元的最后评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形式呈现,如美食节、展能节等多种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开展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下一个主题单元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学期末,学校考核组对教师制订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进行随机检测,以此来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特殊教育更加高效。
(四)开发校本课程
培智学校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选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专业教材还比较困难。目前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渠道进行课程开发和选用:一是选用兄弟学校开发的职业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删减选用普通中职学校的教材,三是组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行研发编写教材。另外,学校要求指导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教研促教学,成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制订一个课程开发专题,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围绕专题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期结束按教师上交的校本教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绩效奖励,待形成课程体系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指导,争取进入省地方教材征订目录。
三、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就业能力
培智学校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找准方向,创新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有效解决智障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搭建教学管理平台
学校专门成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部门,安排一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专职管理,负责学校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实习等事宜。并通过专人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向企业宣传学校职业教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中寻找适合学生实习、工作的岗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拓宽以职养教途径
培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学生在技能训练、实习操作等环节要耗损大量材料。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智学校通过举办义卖会、开店等形式,把职业教育从纯消费转变为以职养职,直至将培智学校发展为以职养教的市场经济单位。这样做不仅能扩大学校职业教育的宣传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推进学校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三)广开就业安置渠道
培智学校不仅要关注智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问题,更要重视解决他们融入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教育自身的力量,必须调动和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为此,学校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残联、民政等部门领导组成,以理事会为平台,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例如:通过与残联部门协商争取残疾人就业的机会和相关权益,与人社部门协商为智障学生考取面点等级证书开辟绿色通道等。解决就业问题事关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我们学校一方面多方联系,争取残联、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协助,以举办就业推荐会的形式,向福利企业、服务行业等有关单位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向他们推荐学生;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自身能力较好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自己开店设点,自食其力。
(四)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 上一篇:会计核算的思维导图
-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