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学校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学校计划

篇1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坚持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实施的环境下,越来越让我们懂得德育工作在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德育乃教育之首,那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怎么样把教育之首——德育,抓到实处呢?凭口号?凭装装样子??……不,这些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聋哑孩子和智力损伤的孩子那获取外界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欲望了。所以我们要把德育工作做仔细,做准确,必须以德育工作实效性和不厌其烦为工作准则,让我们涟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健康向上发展,努力把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学生,为学生将来成为残而有为、受社会欢迎的社会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本着我校的实际情况,特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指导思想

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积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对新的形势,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三条主线:班级管理,养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继续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

继续不断完善学校的寝室、教室、包干区的评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真正体现评比制定表扬先进,鞭策后者的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评比来促使形成全校班级之间进行互相的竞争,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根据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组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组将配合学校认真做好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时刻强调学生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时时做的原则。积极检查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德育组将会把安全工作视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7、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成长和锻炼。

(1)、在校园内大力开展“行军礼”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之间乃至于与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2)、开展“一枝笔”随身带的活动。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当在校园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笔来礼貌的询问来者:请问您找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可以感动来者,使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养成“轻敲门”的好习惯。学生因为听力损伤,敲门时往往不能顾及到常人是有听力的这一客观事实,敲门声音会很大,不但影响其他办公室的工作,还给门带来一定的损坏,再说“轻敲门”也是一种礼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乱于方寸之中,学生如此,教工更应如此。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

(4)、让“尊师长”的好风尚在我们校园内蔚然成风。

(5)、继续开展“爱同学”的活动。让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习惯届届相传。

(6)、开展“祭扫烈士”的爱国教育活动。

(7)、开展“助残日”的庆祝活动。

(8)、开展“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

花点时间读书,那是智慧的基础;花点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泉;花点时间观察,那是认识世界之路;花点时间对残疾孩子微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生活中,幸福既是物质生活的概念,又是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享受的概念,又是创造的概念。而我却以自己能在特殊教育这片芳草地里,永远的耕耘而乐此不疲为幸福,这才是我追求幸福的完整的概念。

篇2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教师专业化

一、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分类

2006年4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到2005年12月为止,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为387万人,占残疾人数的4.66%。而国外特殊所占的比例也不低,前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8-12%;英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可见,特殊儿童在全球都是一个所占比例不小的人群。虽然,特殊儿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临床症状,但研究表明:听力残疾、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等类型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较普遍的语言障碍问题。

黄昭鸣等(2006)认为言语障碍主要有四类: 构音障碍、口吃、发声障碍和听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主要有两类: 失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

(一) 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 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类。运动性构音障碍是神经肌肉病变引起的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 出现发音和构音不清等症状。器质性构音障碍 是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导致的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 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 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功能性构音障碍多见于学 龄前儿童, 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 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 部分发音不清晰。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二) 发声障碍

发声是指由喉头发出声波, 通过喉头以上的共鸣腔产生的声音, 即嗓音 。多数情况下, 声音障碍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性、 功能性或神经性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头的炎症、 新生物及神经的功能失调, 发声异常作为喉头疾病的表现之一,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 听力障碍

从言语康复的观点出发, 获得言语之前与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鉴别很重要。儿童一般在 7岁左右言语即发育完成, 这时可以称之获得言语, 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 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儿时期的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 如不经过听觉言语康复治疗, 获得言语会很困难。

(四) 口吃

口吃是言语的流畅。口吃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 停顿、 拖音等。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而自愈,通过训练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改善。

(五) 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 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 常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

(六)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最常见的病因有大脑功能发育不全、 自闭症、 脑瘫等。这类儿童通过言语训练虽然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 但是可以尽量发挥和促进被限制的言语能力, 不仅言语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还能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教育语言教师的专业化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机构中(包含聋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进行语言教育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以下四类: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学院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等。他们的任职情况也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为语文老师、英语老师、以及语训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是由于岗位需要临时充任的语言教师,通常都是语训教师(高珂娟 2008)。由上述情况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中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岗位稳定性比较差。然而,语言是人获取知识以及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等。因此,语言教师在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作为特殊儿童语言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决定了语言教育的效果。

(一)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要关注他们的兴趣、 需要、 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等, 充分了解并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注意他们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进程来开展语言教育。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也注意他们的特殊性问题, 比如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心理缺陷, 对于语言、 言语障碍的问题, 要运用特殊的方法, 采用特殊手段, 创设特殊的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

(二)加强学科专业知识

作为语言教师,首先要掌握本族语即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决不能因为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缺损和迟缓而忽视语言本体的知识。只要准确掌握了汉语言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特殊儿童提供正确完整的信息。同时,也使得教师具备了筛选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教材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不论是语文教育或者语训,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因此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特殊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其学习语言和语训中的心理机制。

(四)创设语言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 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 更需要在交往环境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儿童是在语言交往的大环境中发展语言 意识、 获得语言形式、 习得语言规范, 最终获得交际技能的。由此看来, 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发现, 部分有儿童的语言障碍来自于不良的语言环境, 如在儿童语言形成阶段受到复杂语言系统的干扰、 成年人不良的语言习惯、成年人对儿童语言表达的过分苛刻要求等, 均使儿童的语言获得过程遭到破坏 。因此,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 要为他们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 包括规范的语言控制训练和良好的言语示范、交际环境等。

(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

由于各种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的程度不同,完全采用口语教学的方法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是不切实际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书面语、图片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图片、模型、玩具、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活动。

三、结语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只有深入了解了特殊儿童的语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而特殊学校和机构的语言教师的专业化也为我国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昭鸣,等.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动漫;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59-03

An Investigation on Animation Course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 Xiao-yan, DUAN Wei-ju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a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Us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e province’s 6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animation course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post- Jiangsu Province opened animation course special schools are few in number; lack of animation teachers in special school; the creativity of the studen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so on.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Animatio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为振兴国产动漫,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动漫教育从小抓起,经教育部有关司局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2007年联合组织并启动了“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动漫计划”),旨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普及动漫基础知识,开展动漫教育的国际交流,培养动漫后备人才,增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后劲,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我国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较高的学校,均已开展动漫教育实验学校创建工作,其学生进行动漫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漫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创意思维能力,进而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动漫教育地区和国际交流。然而,在我国青少年中,还有一批由于听障、视障、智障等原因而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这些残疾学生在我国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从扩大残疾学生将来就业面的角度还是从培养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我们同样要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动漫教育的培养。为此,笔者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动漫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目的是了解目前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动漫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动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资料。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江苏省61所特殊教育学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特殊教育学校动漫课程开设情况,了解特殊教育学校当前信息技术与动漫教学情况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动漫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了70份,有效回收问卷61份,有效回收率达87.14%。回收问卷中,普通特殊教育学校37所,占61%;培智学校17所,占28%;盲校2所,占3%聋校5所,占8%。

2研究结果

2.1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

动漫的创作过程就是获取信息到合理运用信息的过程。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动漫教育与信息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部分普通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含有动漫知识的教学。因此,我们不仅对动漫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而且也调查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情况。在被调查的6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90%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0%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原因中,缺少师资占到50%,缺少资金与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存在障碍各占25%(见表1)。同时,调查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际开课情况。从开课结果来看,85%的特殊教育学校能够按照课表安排正常开课,15%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有时被置换,实际上课课时数比计划课时数少(见表2)。

表1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原因

表2信息技术课程开课情况

2.2动漫课程开设情况

在对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动漫”课程情况问卷调查中,其结果显示,仅有5%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动漫课程,95%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这表明动漫课程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推广面还远远不够,动漫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2.3对开设动漫课程的态度

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动漫课程的态度进行调查,由数据整理得知,38%的学校表示不干涉,42%的学校表示支持,20%的学校对动漫课程不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对特殊学生进行动漫教育持积极态度的特殊教育学校占一半不到,说明动漫教育的积极作用推广度还不够(见表3)。

表3开设动漫课程的态度

2.4对动漫教育的认同度

通过调查,17%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动漫教育对特殊学生非常重要,认为比较重要的特殊教育学校占74%,9%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动漫教育不重要(见表4)。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是还是认同动漫教育在特殊儿童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5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眼中的学生创造力总体情况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眼中的学生创造力的调查,11%校长认为大部分学生有创作能力,35%的校长认为少数学生有,54%的校长认为学生几乎没有创作能力(见表5)。这些数据表明:特殊儿童的创作能力还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表5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创造力总体情况

3结论与分析

3.1绝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江苏省绝大部分的特殊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还有少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缺乏信息技术教师、缺少资金以致不能购买教学设备等问题。对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师资培养迫切需要解决。

3.2开设动漫课程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

江苏省开设动漫课程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对动漫教育还不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除了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存在障碍原因外(如视障、智障学生),还有诸如学校缺少资金,缺少师资,学校对动漫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不重视动漫课程的开设等原因。此外,通过调查,对动漫教育了解的绝大部分老师认为动漫课程对特殊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3.3特殊教育学校严重缺乏动漫师资

有些学校想开设动漫课程,但是缺少动漫老师。开设动漫课程的特殊教育学校,其师资也是由信息技术教师或美术教师兼任,而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动漫师资的培养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动漫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3.4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待加强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创造型人才是最宝贵的人才。而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完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重视。动漫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智力水平,促进学生观察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将来拓宽聋生的就业领域奠定较好的基础。

3.5聋生在动漫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艺术会有着更加敏锐的嗅觉和与众不同的视角。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少聋生对动漫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积极地参加绘画等各类比赛。一部好的动漫作品从创意、设计、制作再到后期处理,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专注的心态,而聋生由于他们自身特殊的生理状况,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踏实、专一的态度从事艺术活动,说明他们以后只要踏实工作,就一定可以在动漫道路上走得更远。

4建议

4.1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动漫教育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强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动漫教育工作的推广,各级教育管理、科研部门、学校应高度重视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动漫教育,加强资金、师资等投入。

4.2特殊教育学校对动漫教育应有正确的认识

特殊教育学校应要意识到动漫教育对学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重视动漫教育。加强动漫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等工作的研究,通过引进或培训教师等方式加大动漫教育师资的投入,加大动漫设备等硬件资源的投入,同时,学校也可开展有关动漫的各类活动与比赛等,为学生创设动漫学习的条件与氛围。

4.3高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动漫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肩负着培养动漫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状况的特殊性,使得高校不能照搬一般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动漫师资,必须积极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牟振基.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J].武警学院学报,1999(1).

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现状调查;培训模式

一、前言

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既能承担各类康复,又能承担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人才。关于“双师型”师资的研究,纵观文献,只有孙韡郡和卢红云对特殊教育“双师型”进行论述[1],作者通过对“医教结合”项目学校教师培训的实践总结,明确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着重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在江西省范围内的特殊学校50所,主要分布于全省11个地级市,分别为南昌、九江、赣州、吉安、萍乡、鹰潭、新余、宜春、上饶、景德镇、抚州,基本代表了江西省特殊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对5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人事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2.研究工具。为全面了解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师资现状,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设计了《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共21道题,主要包括学校师资情况,“双师型”师资情况、培训情况等。3.研究过程。本研究主要通过邮寄、培训等方式向各特殊学校人事部门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研究者进入特殊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深入了解特殊学校“双师型”师资情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

四、讨论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前几十年编制不多导致的,同时特殊教育尚未在高校普及,很多师范类毕业的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烈。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导致的。历史原因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其他行业或者普小转业过来,他们本身存在学历不高,或者不是特教专业出身。现实原因特殊教育专业职后学历教育机构或者高校不多,老师们难于在学历层面得到提高。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省培或者国培的主题以特殊教育知识为主,涉及的康复知识不多导致的。五、建议综合江西省“双师型”教师师资调查情况显示,要改善“双师型”的师资现状,主要在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康复技能。1.鼓励老师通过网络形式学习特教及康复知识,随着互联网普及,很多相关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面共享,特别是康复云平台的建立,更是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提供了网络学习的好机会,2015年张玉红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中提出了康复云康复云及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康复云在课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现场经验探究方面的应用前景[2]。2.积极参加学校和政府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等再次学习,增加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作者所在单位为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连续3年承担江西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培工作,在江西省教育厅部署下,由相关专家制定3年的系统培训计划,在这3年的培训计划中,作者参与制定了康复类培训计划并已经执行,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传统培训方式,由政府牵头,进行国培,在国培计划中,承担国培的学校设置康复类课程培训专题班,专题班的课程安排方式为一个系列的,递进,循序渐进的,包括基础班,提高班,强化班三部分,每部分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整个专题班为三期,具体的见表1。(2)采用新型的互联网+模式进行。“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代表互联网对其他各样各业的催化作用[3]。“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4]。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培训,老师可以不用出校门,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课程内容包括言语语言康复、听觉康复、情绪行为康复等综合康复精品课件及实训设备,虚拟实践基地。课程形式是在线基础课程,在线实践示范课程,线下特色培训课程。在线教育康复基础课程: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板块概述的课件,帮助学员掌握综合康复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板块,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在线教育康复实践示范课程:通过提供一系列以临床实践为主的录像,以“训练方法示范及模拟、课例模拟、真实课堂”为主线,结合专家远程指导,层层递进,帮助学员提升康复技能。线下教育康复特色培训课程:主要根绝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主要包括智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听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自闭症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脑瘫康复培训特色课程,经过基础板块学习,实践示范课堂的学习和特殊课程的培训之后,通过互联网+康复模式通过远程指导学员进行评估,制定评估方案并实施个别化训练,从而在实践操作上提高其康复技能。

参考文献:

[1]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J].学术探索,2012,(5):121-123.

[2]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49-55.

[3]刘芳,孙福万,王迎,等.MOOCs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8-99.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 设施布局 发展规划

分类号:G76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发展、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殊教育类别不断增加,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条件显著提高、规模日趋合理。根据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京政办函[2013]24号),推动城乡融合教育发展将是近几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对全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的优化要求日益突显,北京市要在未来10年中建立与其世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特殊教育设施的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任务日益紧迫,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都将出现新的变化。

1、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现状分析

1.1 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自1988年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人数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

1.1.1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1985年,北京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5所,培智学校3所。到了1988年,北京市共有特殊育学校15所,其中盲校l所,聋校6所,培智学校8所。2001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至24所。2012年,北京市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3所,其中高校l所,盲校1所,聋校2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4所,培智学校15所。可以说,从“七五”到“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完成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周期。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在1985年到2012年期间,学校数量逐渐增加,在校学生人数至2012年已达3273人。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类型中,聋校数量呈下降趋势。根据北京市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听力、言语残疾人数比例显著下降,因此聋校数量的调整也反映了实际情况。从2007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师生比等反映内涵发展的指标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数据和几个省市的2008年统计年鉴的整理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北京市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为129.83人,高于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吉林省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比例为1:2.7,均高于表中所列其它省市。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平均学生人数处于中等水平,而师资数量相较最多。

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北京市特殊教育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教中心,开展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和巡回指导工作。

1.1.2 广泛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根据2005年和2010年北京市18个区县的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情况数据(表3)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学生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总体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数量规模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和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数量还不能满足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致使残疾儿童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远不如普通儿童,突出表现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不足。从布局形势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的设施集中在本市经济发展较好的主城区,农村和边远地区特殊教育设施布局严重不足,甚至有大片地区是空白地带。从特殊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全市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核心功能区,远郊区县尤其是生态涵养区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明北京特殊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

1.2.2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

第一,用地紧张,面积偏小。学校的建筑用地所占比例过高,学校活动空间狭小,不仅无法开展体育活动,而且用于绿化、室外交往的空间非常有限。第二,各类教学用房面积偏小。调查统计学校单个普通教室平均面积为39平方米,多数教室的实际面积为按60年代标准建筑的36平方米,不利于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活动式教学。第三,专用教室不足,特别是康复训练教室、职业教育教室数量不足,空间狭小。由于校园用地不足,各类其他用房,特别是卫生保健、康复训练和教师办公用房空间显得狭小。第四,学生宿舍严重不足,在22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仅有12所学校有住宿条件,其中7所集中在城市,5所在农村,且宿舍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边远地区残疾学生就学。第五,运动场地不足,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所学校运动场地面积基本达到200米环行跑道要求。第六,无障碍设计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校舍基本是在普通小学基础上转用而来,没有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缺少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1.2.3 智力残疾职业教育发展有待提高

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全市仅有2所培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且都在城区。

2、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

2.1 特殊教育设施布局基本定位

首都特殊教育的基本定位取决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首都教育总体布局的定位。

近几年来,北京市提出了“三个北京”、“世界城市”等关于城市定位的重要概念。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是: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到2013年,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根据北京市定位和教育发展战略的意图,北京特殊教育的定位将以国内和国际发展为参照系。国内将以上海为轴心的长三角发展区、以广州为轴心的珠三角发展区为参照,与北京为轴心的京津冀发展区的特殊教育作比较,确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参照方面将与大中华地区、亚太及环太平洋地区,以及与三个重要对应城市(即纽约、伦敦、东京)特殊教育发展进行比较,确保首都特殊教育具有相当水平和中国特色。

2.2 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

北京市特殊教育的总体格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特殊教育体系,为不同残疾种类和程度的特殊人群提供了多层次的教育条件。与上海及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北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和农村特殊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与国际社会比较,北京在特殊教育服务类型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上均具有较大差距。根据以上分析,北京特殊教育设施布局发展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城乡融合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已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80%以上,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进和均衡发展,让更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已成为北京市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和发展趋势,因此,每一所学校在教育设施设备方面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提高融合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在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和支持保障体系,同时加快对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的培养。

2.2.2 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亟待发展

北京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对象长期以来以盲、聋、智残三类残疾儿童为主。近几年,随着我国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来的5类残疾类型已扩展到现在的7类(增加了语言残疾和多重残疾),目前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和肢体残疾中的脑瘫等重度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强,同时,多重残疾儿童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服务对象,为孤独症、脑瘫、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成为未来北京市特殊教育新的增长点。这也意味着相应的特教师资、康复人员和康复教育设施设备方面将有大的增长需求。

2.2.3 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学前特殊教育急需加强

早期干预是指为0—3岁残疾儿童提供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三级预防中最后一道防线。目前,北京市卫生防疫系统开始进行新生婴儿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建立早期预报和干预机制,但是0~3岁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基本为空白,教育系统启动了3~6岁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但是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2.4 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应快速发展

我市有9000余名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进入职业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青少年数量,与接受同级教育的普通青少年数量存在巨大差距。另外,与北京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2%相比较,我市残疾青少---年进入高等教育的数量在全市同龄人口中不足1%,相差巨大。随着北京残疾儿童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残疾人将职业教育日益成为关注重点。

上述四个需求是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实现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是基本目标。

2.3 发展规模预测

通过对北京市特殊教育定位与特殊教育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现有设施情况与首都特殊教育定位不匹配。“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特殊教育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解决特殊教育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在总体格局上,北京市在十二五计划的未来五年内,实施首都特殊教育的“点、面、体”的整体发展计划:“点”是指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及其依托学院所建立的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形成特殊教育的专业资源枢纽,指导和影响全市特殊教育整体格局;“面”是指在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地区新建学校,对没有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达标建设;“体”是指建设一批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实现城乡特殊教育设施的均衡布局。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结合北京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预期到2015年,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等关键指标均出现一定增长(见表4)。

3、北京市特殊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建议

3.1 布局思路

根据北京市三级发展的阶段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殊教育。在“十二五”阶段,根据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实际需求、北京地区的综合实力,实施“点、面、体”的整体发展计划,建立均衡发展的特殊教育的整体布局。

3.1.1 “点”的建设一残疾人教育康复资源项目建设

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重度障碍与多重障碍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培养;还要加强北京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对全市特殊教育在职师资的专业化系统培训;全市开展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作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市特殊教育发挥全局指导和支持的功能。

3.1.2 “面”的建设——区县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和各类学校康复训练设施建设

全面促进首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首都特殊教育质量,要做好区县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和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设施的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立14个区、县级的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未来要依托现有市级和各区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康复训练设施,做好学校内的残疾学生和所在地区随班就读学生所需的康复训练的专业支持。

3.1.3 “体”的建设——城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

提升城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以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为基地,构建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系统,弥补北京特殊教育在整体布局上的严重缺失,实现城乡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3.2 布局原则

在本阶段,实现首都特殊教育的科学布局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个基本原则上。

3.2.1 公平发展原则

公平发展原则是指在保障残疾儿童教育权利基础上让儿童获得公平发展机会,这体现在特殊教育的办学类型与教育对象的权利、需求相适应,与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与健全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教学质量相同等方面。

3.2.2 均衡发展原则

均衡发展是指城乡特殊教育要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城乡均衡分布,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促进学前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3.2.3 优质发展原则

将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发展的首位,强调在高质量前提下的特殊教育公平和协调发展。要建立市级和各区县级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建立教育康复中心,在城乡随班就读学校建立资源教室。

篇7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事业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全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扩大高等特殊教育规模,大力推进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全面发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事业。

关键词:

乌鲁木齐;特殊教育;教育体系

0引言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战略等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推动整个新疆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新疆的和谐文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1.1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总体情况

自1959年乌鲁木齐市成立第一所盲聋哑学校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加,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均有所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目前,已逐步构建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互相衔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3所,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2所,民办公助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中,48.6%为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51.4%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

1.2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乌鲁木齐市有近百名残疾儿童正在接受学前特殊教育,而承担学前特殊教育的是启聆聋儿康复幼儿园、爱心园孤独症康复中心、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等5所民办机构,并且均分布在市区。乌鲁木齐市仍没有一所公办的残疾儿童幼儿园或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幼儿的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民办的5所特殊教育机构也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3所,以盲、聋、弱智3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有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共2所,民办公助的培智学校1所,3校合计安置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278人;有4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安置残疾儿童79人;有184个普通学校普通班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安置残疾儿童283人。

1.4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残疾人中等职业院校只有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乌鲁木齐推拿职业学校)一所,盲、聋、弱智学校初中班共10个。由此可见,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特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慢的。

2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前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滞后于全疆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特殊教育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由民办康复机构承担,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和公办学校“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且家长经济投入较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康复训练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难以满足学前残疾儿童的康复需要,这不仅会令残疾儿童错过早期康复的关键时间、不利于残疾儿童的未来发展,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增加了压力。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开展学前教育在资质审批、教师编制、基础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经费和政策支持。

2.2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乌鲁木齐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人数近年来得到明显提升,但全市仍有一定比例的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水磨沟区、达坂城区既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缺乏指导,米东区培智学校尚属民办公助,但公助的力度还不够大。已有的特教学校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方面缺乏较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也相对陈旧,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一定的挑战。

2.3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近几年全疆各地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高中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日益凸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由于学校现有专业设置还比较单一、专业教师和实训场地有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职业资格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全市高中和职业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乌鲁木齐市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还比较薄弱,也缺乏相关的毕业生“支持性就业”政策。

2.4全纳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全纳教育是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当前,乌鲁木齐市的全纳教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虽然市聋人学校和盲人学校分别建设了“自治区听障教育资源中心”和“自治区视障教育资源中心”,但资源中心与各区县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沟通、协作有限,对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指导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有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校在全纳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等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由于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够理想,很多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又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

2.5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特殊教育,师资先行。虽然这些年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以后,面对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仍显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掌握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改革和科研开发能力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普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负担重、专业性强,部分学校由于专业教师不足,往往由缺乏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普通教师担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情况更不乐观,聘用教师的流动性强,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

3发展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卫生、民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现残疾儿童“发现—报告—诊断—评估—初期安置—随访—实施教育”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盲、聋、智障、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学生提供更及时的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米东区培智学校试点先行,开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早治疗、早康复的需求;对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实施就近入学,随班就读,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

3.2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要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改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并为其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采用“医教结合”的形式,对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在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同时为其装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投建无障碍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3.3积极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扩大高等特殊教育规模

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结合新疆高校情况,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设置招收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市盲人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办学基础,做好与新疆医科大学中高职融通办学,开设全日制盲人大专、本科学制,使全疆各地盲生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

3.4大力推进全纳教育体系建设

首先要普及全纳教育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践全纳教育,即在现阶段有选择、分层次地实现部分儿童的全纳教育。其次,学校作为承担和开展全纳教育的主体,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辅助设施,建立资源教室,进行校园无障碍设施改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次,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也是实现全纳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研究相关课程的发展,制定出适合各类残疾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3.5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规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探索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教师等岗位条件。完善特殊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要为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普通教育师资培养相结合。如可依托新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乌鲁木齐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结语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其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应在全疆起到标杆作用,并涉及教育公平是否能真正实现,同时还直接影响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及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乌鲁木齐市的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对构建乌鲁木齐市乃至全疆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自治区给予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帮助。

作者:何佳儒 王华丽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充分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儿童少年获得成长、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历来重视和保障残疾人权利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例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刘淇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特殊教育”。2000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北京市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加大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力度。今年,北京市政府又出台了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融合教育主张最大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接受适合普通教育的残疾学生,它着意于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寄予着包括众多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是人们对残疾观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前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多集中在残疾人的机体缺损和生理功能障碍上,并从障碍的角度解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为残疾是个体的悲剧,这是一种“医学一生物模式”的认识。经过残疾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残疾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转向到对整个社会环境、制度以及文化的关注,更多从“社会一文化”模式来理解残疾和由此带来的障碍。这种转变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理论推动力。伴随着残疾观的演进,特殊教育也逐渐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渐次出现。这些教育思潮和实践的核心是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让残疾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尽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学校或者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不仅昭显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整个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融合教育有着广泛内涵交集的“全纳教育”思想,与全民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08年,第48届世界教育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其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我国原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肯定了“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的基本理念,肯定了全纳教育对建设和谐世界产生的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表达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的美好理想。刘延东同志还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全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承诺。

可以说,以融合教育为代表和集中体现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清晰的管理服务,优质的教育教学,为他们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多年来,北京市一直重视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并将之确立为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供强力保障,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2002年起增设专项资金着力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北京市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5500元。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首都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经形成。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2009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功能拓展至科研、教研、师资培训和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今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筹建,又将实现新的功能转型。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骨干作用。随着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中、重度残疾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也逐步向区域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方向拓展,其服务对象、工作职能和相关要求也发生很多转变。多所学校还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职业教育,为残疾少年走向独立、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着条件。在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必将持续存在,在中、重度残疾学生的管理和社会融合方面承担着更加艰巨的职责,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校发挥着首都特殊教育的主体作用。广大随班就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配置人员,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近几年来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得到很大推进,全市现有120所中小学建设了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市里还将重点支持100所随班就读工作突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引领我市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符合首都特殊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应对。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待加强,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支持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整体发展水平距离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积极应对挑战,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工作方式。融合教育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要为融合教育实践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

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市教委、市残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首都融合教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而制订的重要发展导向和战略部署。《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以及“通过北京数字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资源”等,都是这方面工作的探索。我市在推进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十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并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大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专章对特殊教育发展加以阐述,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今年国务院法制办《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都说明融合教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进一步加强建设,创建无障碍教育环境。融合教育主张根据社会模式来理解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困难,强调对这些困难的理解和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切实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对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三是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市、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建设,深化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发相应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四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完善融合教育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及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双学历职前培训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研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以制度的不断完善为融合教育的推进和质量提供更多保障。五是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融合教育物质条件保障。根据融合教育新的需求,继续推进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的保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要。六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社区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少年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增加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融合教育的宣传范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浓厚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篇9

一、当前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存在着培养层次偏低、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数量上的增加,缺乏专业师资也日渐成为制约机构发展的突出问题。

1.整体培养层次偏低

21世纪以来,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的背景下,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逐渐式微,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数量与规模显著增加。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已由20世纪80、90年代的以中等特殊师范教育培养为主转向21世纪之后的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培养为主。目前已形成了专科与本科并存、兼有少量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师范教育层次格局。在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三级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层次体系中,除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大学培养少量特殊教育研究生之外,我国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仍以专科和本科为主。而在专科与本科构成的特殊师范教育培养层次体系中,专科培养人数偏多,本科培养人数偏少。所以,我国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整体存在着培养层次偏低的问题。

据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61所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招收特殊教育师范生,招生计划总人数为4522人,其中专科招生计划2432人,本科招生计划2090人。专科占整个招生计划人数的53.7%,本科占46.2%。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科与本科招生计划人数分布来看,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本科招生计划人数少于专科招生计划人数。事实上,在21世纪初的十多年间,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在专科层次所占比例更多,本科层次师范生培养比例还要更小一些。只是在最近几年,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不断扩充,其中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增长显著,一些省属师范大学、地方学院陆续通过设立特殊教育专业招收特殊教育师范生,使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数量上快速“井喷”'从而明显地拉动了本科层次招生计划在总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增长的幅度超过专科院校的数量增长,但在招生规模上,专科院校的平均招生人数远超过本科院校。在2014年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61所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中,本科院校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7所增长到了45所,专科院校为16所。但从平均招生人数来看,本科院校平均每校招收46人,专科院校平均每校招生143人,可见专科院校的平均招生人数远超过本科院校。并且,部分专科层次的特殊师范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而在本科阶段,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虽然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招生规模增长不大。譬如,作为最早举办特殊师范教育本科的几所教育部重点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均不多,其重心已放在特殊教育硕士与博士生的培养上。另有一些师范大学也逐渐减少了本科层次特殊教育师范生的招生,如辽宁师范大学近些年来本科特殊教育师范生招生规模渐趋减少,陕西师范大学则从2007年就停止招收特殊教育本科生。

一方面,在普通师范教育领域,随着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降低专科层次师范生的招生,加大对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教师的培养已成为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培养高素质师资的重要举措。那么,特殊师范教育领域自然也对教师的学历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以专科为主的培养层次体系已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实践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的特殊教育教师招聘也鲜明体现了这一点。很多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过程中明显地提高了学历要求,专科及以下层次的特殊教育师范生甚至很难有机会进入到资格考试中。培养层次偏低与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特殊教育实践领域一方面很难获取理想的师资,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来说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结构布局不合理

结构布局是关于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统整与分布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层次结构调整以及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对大量合格师资的渴求,中等特殊师范教育逐渐萎缩,高等特殊师范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快速扩张。更多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向综合化转型的地方学院陆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与此同时,综合性大学、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等院校也开始尝试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从区域分布来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布局已由少数省域扩大到更多省域。不包含港澳台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省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已接近2所。事实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了青海、西藏之外都已设有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为本区域或面向全国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发展的整体来看,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布局合理性较高,基本兼顾到了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看似平均的结构布局依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事实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置不均衡,差异比较大。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3人。在东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26人,高于全国均值。在中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2人,接近全国均值。而西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其中,四川、广西、贵州和青海四省的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还低于西部平均值。另一项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不仅在数量上较为缺乏,专业化程度上也较低。在西部特殊教育学校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仅为20%左右,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区域特殊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决定了区域之间对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程度的不同。比较而言,西部包括中部地区更缺少特殊教育师资,更需要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为其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教师。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为加大薄弱地区特殊教育的建设力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薄弱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2007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的通知中指出,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已全面铺开。可以预见的是,大量特殊教育学校的新设立将有效解决残疾儿童无法入学问题,同时也会引发这些区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迫切和大量需求。而从目前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布局及其在近几年各省域的招生计划来看,有接近一半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设置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招生计划主要向本地区倾斜。可以看到,虽然特殊教育机构在持续扩张,但目前形成的结构布局存在着不合理性,并未考虑到我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扩张下的师资急需以及特殊教育整体快速发展问题。

3.专业师资匮乏

要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培养机构的师资应该是更加专业化的。这一点对于急剧扩张中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来说尤为重要。要保证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质量,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中的师资,无论在数量配备还是质量要求上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然而,在我国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机构扩张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关于目前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中生师比的数据能够明显地反映出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专业师资缺乏这一困境。教育部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3:1。关于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生师比的调查表明,在本科层次,平均生师比为16:1。但各校生师比差异悬殊。个别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逼近50:1,而某些高校生师比却不足10:1。在专科层次,平均生师比为49:1,个别院校生师比甚至超过90:1。从年龄结构来看,国内各高校教育专业教师呈现高龄化与年轻化并存现象:即存在有些高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情况,又存在有些高校极度缺乏年青教师、教师高龄化现象。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院校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博士与硕士比例高;专科院校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博士学历少,本科学历居多。从学科专业来看,各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获得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的比例偏低,在调查数据中仅占26%。其中,本科院校获得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的教师不足30%,专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为23%。各高校均以智力落后、盲、聋教育的师资为主,缺乏康复专业以及具有语文、数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专业结构不完整。[5]从与教育部数据的对比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本科层次的生师比(16:1)与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甚至超过了平均值以上。但专科层次院校生师比失衡严重,平均值为49:1,显示出目前专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教师极度缺乏。而本科与专科生师比差异大的原因在于本科层次的教师来源多样化,学历要求高,多为博士或硕士,还存在部分海归人员。加之本科层次学校招生规模普遍不大,学校师资配备通过多种方式招聘或校内师资调配基本可以解决问题。而专科层次院校师资虽然对教师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但由于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培养原本不多,目前仅有三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特殊教育博士点,有限的几所高校招收培养特殊教育硕士生,但在培养数量上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国专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近些年来招生规模过大,且机构扩张速度过快。

除了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外,是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低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国内特殊教育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很少,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之前并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或者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而是从邻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学科调配过来,自身的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薄弱,因而只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研修来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本身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无疑增加了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专业化的难度。在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急剧扩张的趋势下,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尤其是专科层次院校教师的数量短缺与专业化程度问题会越发尖锐。这种尖锐与矛盾凸显出当前我国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还是一种粗放式的、过于注重数量的无序扩张。

二、当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化的历程来看,国家在兴建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同时,也在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规范。“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它是一套关于行为和事件的模式,具有系统性、非随机性。”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通过制度建设为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外部与内部发展提供规范和秩序。在外部规范上,主要是指国家关于各级各类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布局。在内部规范上,主要是指国家对于各级各类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目标、方向等做出的规定或要求,以保障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有序运行。譬如,在中等特殊师范教育层次,国家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统一的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教材。在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层次,将特殊教育专业纳入到整个普通高等师范教育本科基本专业目录之中,同时制定了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出台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中等和高等特殊师范机构的建立、发展与运行提供了必要的制度规范。

但从当前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思考与回答,造成了当前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陷入一种相对无序发展的状态。一方面,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设立较为盲目,很多院校在不具备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经验、人员等条件下随意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甚至盲目扩大特殊教育招生规模。另一方面,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往往过于趋同,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培养模式较为僵化。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在变革与调整的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方向的分化与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但从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发展来看,更多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设立存在着明显的“照搬”色彩,即参照已有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发展模式设立特殊教育专业或方向、培养目标。在缺乏成熟经验的前提下,采用模仿的方式开展特殊师范教育对于发展初期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来说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趋同的培养方式又会造成所培养的特殊教育教师类型单一的问题。特殊教育实践领域内除了需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外,康复类专业教师、体育艺术类专业教师、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学前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师等类型师资更为缺乏。职前培养专业设置的单一性很容易导致实践领域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的单一与不合理。此外,20世纪构建形成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目标、课程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已同样随着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变革而不再适用,由于没有建立新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体系,高等特殊师范教育陷入了机构发展无所适从的境地,发展中的随意性凸显。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中的教材为例,由于没有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课程标准,教师在进行某门课程的讲授时通常是自编教材或随意选用、组合教学内容,但这样又很难保证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培养质量。

很显然,在这一时期由于旧有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规范的消失,新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制度规范尚未形成,造成了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外部发展与内部构建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与矛盾。

三、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制度性策略

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合格师资。当前亟待重建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制度规范,从而继续强化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功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优质师资。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制度规范,应将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结构布局以及培养机构质量这几个要素放入其中综合考量和设计。这既是基于当前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基于机构自身走向成熟与完善中必然要涉及到的核心内容。

1.提高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层次

提升教师培养层次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最基本的要求与体现。当前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从整体来看呈现一种“金字塔型”的格局,即以专科层次教师培养为主,本科层次教师培养数量偏少,硕博士层次教师培养则更少。这种层次格局已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实践领域对以本科为主的特殊教育教师需求。当前需要进一步提升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培养层次,缩减专科、扩大本科,把以专科为主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培养层次上升到以本科为主,适当扩大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从而使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培养层次上由“金字塔型”格局向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格局转化。

这种培养层次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机构升格,它更多地应是一种特殊师范教育资源的重心转移。21世纪以来,我国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已经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合并与升格。通过这次合并与升格,大多数原有的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以多种方式实现了由中师向专科甚至本科层次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以21世纪前后的高校扩招以及国家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背景的。然而,这种升格由于没有根本改变和提升机构自身的培养能力与办学水平,造成教师培养表面上看来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实际上却没有切实提高所培养教师的素质水平。在现有形势下提升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层次,要转变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整体的培养重心,即将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重任更多地交给现在的本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而不是专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很明显,依托现有的本科层次院校,较之于通过升格专科这种培养重心转移的策略更能够保障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保持较高的办学水平。

“纺锤型”特殊师范教育层次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培养重心放在本科层次,影响着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三个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将主要承担为广大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现有的专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需要将培养目标下移,更多地为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培养师资。另外,国家需要适当扩大研究生层面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师范大学、综合类大学面向特殊教育实践培养特殊教育研究生,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提升实践领域内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针对当前诸多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的问题,国家还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博士的培养:除了现有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之外,鼓励教育部直属的另外三所师范大学以及更多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参与到特殊教育学博士培养中来,为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和研究人员。由此,在“纺锤型”的特殊师范教育层次体系中,各级各类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在培养目标与培养层次上重新进行了规划与分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综合类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与地方学院等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分别承担着不同层次与类型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共同构成了一个培养特殊教育专科、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的层级式系统。

2.调整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规模

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培养层次重心的上移,必然带来专科与本科培养规模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从目前来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规模,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总体的培养规模问题;二是专科与本科在培养比例上的分配问题,即专科招生人数与本科招生人数的划分。这两个问题需要在建构机构制度规范时通盘考虑。

一方面,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整体上还处于专业师资短缺阶段,现有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与教师整体需求量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随班就读,都面临着各类专业师资不足的困境。现有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招生规模短期之内尚不能解决大量师资短缺问题。因而,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师资仍是新时期的紧迫任务。进一步扩大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整体的培养规模,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数量是当前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应有之义。换言之,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扩张的态势还需要继续保持,以使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师资,缓解实践困局。“数量足够”是对教师队伍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足够数量的师资作为前提,特殊教育无法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数量上的扩充已不仅是单纯追求“粗放”型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必须成为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扩张中遵循的基本原则。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师范教育机构规模扩张与现今教师专业化以及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是背道而驰的。这意味着我们所思考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规模与数量的扩充并不是将现有的专科与本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做平行扩展,而是对现有的专科与本科的结构比例重新进行设计与分配,有所侧重的发展。也就是说,特殊师范教育机构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必须是缩减专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数量与培养规模,降低这些专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招生人数;同时扩大本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数量与培养规模。这种“此消彼长”式的策略,既能够实现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培养重心的上移,又将扩大特殊师范教育规模的着眼点,使其聚焦于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

3.优化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结构布局

在培养重心向本科层次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转移、继续扩大特殊师范教育培养规模的同时,国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现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布局。由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特殊教育师资数量需求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当前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背景下,中西部很多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缺口较大,且教师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在中西部特殊教育教师紧缺的省域扩充特殊师范教育机构数量,并提升本省域内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规模,是当下解决区域师资短缺问题的重要方式。国家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各省域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建设力度,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向这些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倾斜,切实增强这些机构的教师培养能力,从而为当地培养大量的特殊教育教师。

另外,还需要对我国省域内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布局,以提升各省域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从全国来看,优质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分布并不均衡,多集中于一些开展特殊师范教育历史较久的省域,如江苏、北京、上海等地。这些区域依赖较早设立或发展较为成熟的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为当地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师资。这也是当前这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放眼全国,多数省开设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培养本科层次的师资还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优质资源并没有增加。在国家重点建设的39所“985”高校和116所“211”院校中,除原来就有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外,只新增了华南师范大学1所。原有的陕西师范大学不再培养特殊教育本科生,东北师范大学一直没有参与,其他高水平的综合性院校更是没有介入。故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发生质的飞跃。特殊师范教育起步晚,办学缺乏经验,在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本省域特殊教育实践发展对师资的需求。促进这些省域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提升省域特殊教师教育培养层次与水平,是当前制度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有些省属师范大学已自发开始参与到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来。就省域而言,省属师范大学往往是本省域内师范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省属师范大学的资源优势来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国家需要出台政策,要求每省至少要有一所省属师范大学重点加强特殊师范教育建设,提高省属师范大学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各省要以省属师范大学为中心,将本省的特殊师范教育资源进行统筹优化,从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各机构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模设定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解决省域内的特殊教育教师需求问题。

4.建立特殊师范教育机构的认证标准

篇10

[关键词]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职能

随班就读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必经途径,也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形式。孟万金教授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理论:人本特教――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

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学校为随班就读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为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提供保障,是实践层面支持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究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以及如何发挥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在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随班就读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问题

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服务于所有的儿童,让各类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教育,是保障残疾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体现。我国非常重视随班就读工作,颁布了各类文件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我国在198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9条第2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并要求“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的作用。”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所有的支持最终都体现在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上,学校是学生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是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实施主体,在履行上级政策的同时,也需做好随班就读的工作计划制定,做好科学的教育管理,合理设置课程方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等工作。

2.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学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基本上实现了残疾儿童能进入普通学校并接受平等公正的教育。但是,不难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研究者曾对湖南省部分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无论是在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残疾学生安置、经费保障、教育管理及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学校对残疾学生安排也不太合理,将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不同年级残疾儿童安置在同一个班级中,导致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同时由于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管理,比较容易流失。

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我国较为成熟的资源教室集中于北京和上海,而且主要存在于小学,很多学校并未配置相应的资源教室。同时,资源教室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资源教室的使用较少、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等。教师的能力高低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成功与否的关键。调查表明,不少教师不仅缺乏职前特殊教育培养,也普遍缺乏职后特殊教育培养。资金保障是学校环境建设、师资力量培训、教育管理等的基础,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了学校无法发挥其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

二、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1.政策实施与制定者

在随班就读开展过程中,学校扮演着制度、计划的制定者和政策实施者的角色。学校要认真履行上级政策及任务,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完善各部门管理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如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目标,对每个残疾学生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在制定制度与计划时,学校需要坚持以残疾学生为本,根据学校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随班就读方式与方法,形成具有学校乃至地区特色的教育模式。

2.鉴定者

不同于普通儿童,残疾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更需要关爱和帮助,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残疾儿童都适合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应根据国际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测,将残疾儿童的治疗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化教育档案。同时,每年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检测并记录情况。鉴定是为了让孩子及时得到治疗并且接受适当的教育。

3.建设者

对于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来说,学校提供的方便他们学习生活的软硬件设备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建设者是学校的重要角色。目前大部分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学校需要对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及时筹措经费,合理规划使用经费,为残疾儿童配备齐全的教育、学具等设施设备,使资源教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校是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建设者,学校的重视是基础、培养是关键、检验是保障。首先,学校需要意识到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性,并且确定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目标,通过让随班就读教师参加进修及请特殊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项培养。而后,在随班就读实践过程中检验培训的效果及作用。

4.合作者

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过程中,接纳残障儿童的普通学校需要和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儿童家长以及社区紧密联系及合作。普通学校可以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利用其资源优势,使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还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康复训练,并安排专人负责解答普通学校教师的咨询问题,共同解决存在及新出现的问题。同时,家长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需要时刻与教师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孩子的情况,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

三、学校如何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学校要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角色和功能,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硬件设施,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资源教室等硬件的建设是推动随班就读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资源教室是直接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服务的硬件设备,因此,要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配备适当的、以服务于残疾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具、学具、玩具等设施设备。由于每个残疾儿童的情况不同,学校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有效运用资金,建立适用于学校随班就读发展的资源教室及其他相应的设施。

2.提高师资水平,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数据显示,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多样化的职前、职后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障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学校并没有这个意识,也未采取过邀请特教专家为教师进行讲座培训等行动。因此,学校里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要增强加大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意识。教师要主动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积累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校首先可以“请进来”:根据国家规定比例,在普通学校配备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发挥辐射作用,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亲临现场指导;二是“送出去”:学校需要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并制定送培计划,派送教师去参加随班就读或特殊教育的培训,与不同地区学校沟通交流,吸取经验,并结合理论和自身实际情况将别人的好做法运用于实践中;第三,进行“地区内部研讨”:学校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与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学校定期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区随班就读发展的方法。

3.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加强科学管理是保证随班就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学校需要积极履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同时,学校需要根据残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其次,学校需要在入学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智力、听力、视力等情况进行检测与鉴定,从一开始就了解真实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再就是建立随班就读档案资料,并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交流并记录有关资料,同时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制作档案,残疾儿童所有资料如作业、成绩、辅导记录等资料放入档案中,以便研究。最后,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地考察随班就读教师教学质量,以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

4.加大宣传合作力度,达成多方共识

随班就读学校需建立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向孩子们(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家长、教师及社会传播随班就读的作用,增强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意识。

普通学校需要加强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应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牵头随班就读教师参加研讨,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地区特色,创造出新颖实用的方法。因此,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紧密合作是确保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基础。

其次,学校需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们的监护者与陪伴者,残疾儿童的家长及普通儿童的家长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有些残疾儿童家长并不愿意对外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不接受与学校合作。有些甚至雇人在家照看孩子而不是送入学校。同时,有些普通孩子的家长认为班级里面有残疾孩子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及成长。因此,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相互交流,消除普通孩子家长的担忧,并增强其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同时,与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联合举办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班,传授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帮助残疾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赖伙琪.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随班就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4,(02).

[2]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09).

[3]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三版)[Z].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4]李天顺.让随班就读在特教事业中承载更重要的责任――在全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现代特殊教育,2011,(01).

[5]李妍伶.成都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方案建设和运作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6]孙颖.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

[7]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10,(06).

[8]郭锡.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13,(31).

[9]孙凯凯.如何发挥特教学校在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