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储存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储存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云计算逐渐兴起,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可靠性、虚拟性、通用性、按需付费等特点,因此云计算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云计算和云储存的概念,并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云计算数据存储Google File System和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两种存储数据。
【关键词】云计算 云储存 数据存储技术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企业需要处理和存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多。如果按照传统计算机算法,企业为了存储信息需要购置大量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需要专人对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对设备进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云计算这种计算方式,省去了企业管理和维修的麻烦,企业可以将大量的数据信息放在服务器或者云端,企业只需要支付少量的管理费用,就能随时调取云端的数据信息,并享受图片处理、归档服务、音视频转码等多种数据增值服务。
1 云计算与云存储的概念
1.1 云计算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便捷的、可用的、按需的网络访问,用户只需要进入到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软件和服务器等,云端管理人员只要通过少量的管理或者与服务商进行少量的交互,就能实现对云端的管理。云其实是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通过云计算可以将数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这里的计算机指的是远程服务器。然后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计算机存储系统进行访问,并将信息资源直接切换到实际应用方面。计算机直接将主机功能交给了云端,云端的计算能力就跟水电一样,成为了一种商品,这就促使传统计算机方式向现代计算机方式转变。
1.2 云储存
云储存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与云计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云计算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集群应用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利用应用软件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共同合作,对外提供业务访问和数据存储功能。云存储与传统的存储模式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构架服务,它必须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在线的存储服务。用户不需要考虑存储器中的容量、数据存储位置、安全等问题,只需要按时付费就可以了。
2 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存储技术具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第一是高传输率,第二是高吞吐率。当前,云计算存储技术比较主要有谷歌开发的非开源的GFS和Hadoop团队开发的HDFS技术。不过后者在IT厂商应用的比较广泛。
2.1 Google File System
Google File System简称GFS,这种存储技术不仅开源扩展,而且是分布式的,广泛应用在分布式的数据访问。它的硬件价格比较低,但是却提供了容错的功能。每一个GFS都是由一个master和多个chunkserver构成,能够提供多用户的访问权限,只要用户的访问资源不受限制。chunkserver可以和访问同时进行。GFS系统文件被分成很多个小块,每一个小块的标识是chunk―handle,chunk―handle由master分配。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GFS系统文件会被复制在多个chunk―handle上,文件的副本由用户决定,master会对系统文件进行维护。比如系统访问控制、空间名字。此外它还可以控制系统的活动范围,chunkserver间的迁移和单个模块的垃圾收集等。master还会定期指令给chunkserver,让chunkserver收集它的发展状态。目前谷歌公司开发的GFS客户代码基本已经实现了系统文件的AP,所以用户与master的数据交换,之限制元数据操作,存储数据直接和chunkserver联系,chunkserver和文件数据客户不会缓存。
2.2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是HDFS由多个存储数据的终点和管理节点构成的。它的中心服务器是namenode,客户端和文件管理系统namenode对文件进行访问。每一个namenode节点都有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对应,运行时与单机计算机文件系统类似,可以在文件系统常见名录、更改文件名。其实系统的底层已经把文件分割成了Block,并⒄庑Block进行不同的存储,从而达到容错的目的。namenode是HDFS文件系统的核心内容,它可以维护一些数据结果,再把记录文件分割成Block,并在namenode获得相关的消息。
3 结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必须依靠大数据或者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和帮助。为了确保计算机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云计算对云端数据采取了分层存储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但是如今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依然是用户关心的重点。云存储已经是未来存储的一种趋势。当前各大云存储运营商正在积极开发应用技术、搜索和云存储相结合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但是云存储的发展还须加强云存储的安全防护功能和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晓辉.试析计算机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J].通讯世界,2015(21):257-257.
[2]耿丽娟.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探索[J].科技尚品,2016(03):174-174.
[3]蒋穗,祁杰.数据存储技术在云环境下的应用特性分析[J].移动通信,2013(11):42-44.
篇2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分布存储技术;数据处理
DOIDOI:10.11907/rjdk.161889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16104
0 引言
当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成为全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们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随着对其应用程度的逐渐深入,各领域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规模愈来愈大,这给相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云计算技术是计算机、存储和通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型,其在数据的储存和处理上与个人PC机有非常大的区别。它通过现代“互联网+机器设备”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库,并以此为基础向各领域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分析以及计算服务。整个云计算系统的中心是数据中心,而对数据进行管理、存储以及组织的分布存储技术又是数据中心的关键。可以说,分布存储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云计算的整体水平。然而,目前分布存储技术难扩展、高成本、低容错的特性极大地限制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分布存储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云计算技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1 分布存储技术产生背景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深入,海量数据随之产生,单一的PC机或者服务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数据处理的需求。因此,解决当前更大规模数据存储与数据计算的云计算技术应时而生[1]。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指用户为了实现自己存储数据的目标,通过购买或租赁等手段,获得互联网空间,进而满足自己对数据的存储和计算需求。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中心会对储存在其内部节点上的数据进行有序编排,通过专用的端口将用户需要的数据传输给用户,同时用户也能通过该端口将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传输到自己购买的互联网空间中。通俗来讲,云计算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能够使人们分享基础资源的计算模型。
2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分析
2.1 容错性技术分析
传统情况下,采取RAID来提升存储技术的容错性,但这样的技术提升手段要求使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同时使用更加专业的存储设备。因此,这种提升存储容错性的手段会使成本大幅度提升,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采用这种技术提升数据存储的容错性时,时常发生存储失误或错误的情况,给企业和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2 可扩展性分析
提高存储可扩展性的最常用手段是预留冗余磁盘空间,这种提升手段适用于常规的存储技术。然而,目前云计算环境下所需储存和处理的数据达到了EB级别,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传统预留冗余磁盘空间的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需要。
2.3 成本控制分析
在传统的数据存储过程中,小规模的数据交换不会产生很高的热量,不需要对数据存储设备进行降温,也不需要考虑节能问题。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无法为云计算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提供有效借鉴。在云计算环境下,由于涉及海量EB级别的数据存储、交换、计算,因而必须大规模增加存储空间和数据存储节点,也就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另外,大量数据的传输和运算必然会使设备的散热量大大增加,在设备制造时必须要考虑散热问题,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实际运营成本[2]。
3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构造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中心主要由两方面的部件构成:软件与硬件。其中软件主要提供数据中心传输数据、计算等服务;硬件主要提供其存在环境所需要的支撑。通常情况下将其分成3种构造类型。
3.1 交换机构造
交换机结构在云计算技术出现之前就已是一种常用的分布存储技术手段,它不仅被用作数据中心,还是连接数据与用户的纽带。通常情况下,以交换机为中心的构造会形成一种树形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聚合层、核心层以及边缘层构成。边缘层通常由服务器和交换机构成,在数据存储时为了保证均衡的带宽环境,边缘层一定要和聚合层产生连接;在数据访问和传输时,聚合层也必须和核心层产生连接。该结构具备如下3个优点:①非常易于操作;②连接简单;③很容易实现扩展。同时其也存在一些不足:①灵活性差、资源利用率低;②带宽不足;③受聚合层结构影响较大;④发生故障后会浪费很多资源[3]。
3.2 服务器构造
将服务器结构作为数据中心时,为了实现不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需要设置一些网卡。这种结构不必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其本身就能够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功能。由于通过网卡可以实现服务器的联网功能,因而构建服务器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是应用它作为数据中心很容易发生链路冗余。并且在进行数据转发时,资源使用量较大,极易导致服务器高强度运转,会对服务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简言之,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易于构造但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冗余现象严重。其结构如图2所示。
3.3 混合型构造
将交换机结构和混合型结构进行适度组合就构成了混合型构造,这种结构集中了交换机与服务器的优点,它将交换机作为中心,用网卡连接服务器并传输数据,能够很好地完成大型数据包的存储和传输。例如,DCell混合型构造是一种分层的、递归型的网络构造,上层DCell由多个下层DCell网络构成,假如把位于第J层的DCell当成一个节点,那么位于最底层的DCell将由N个服务器共同连接一台交换机。因此,当N=4时,该结构如图3所示。
4 当前分布存储技术容易产生的问题
4.1 容错问题
存储技术的容错性能可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加以提高,比如,传统的RAID、高性能服务器、更加专业的存储装置都能够有效地改善存储技术的容错性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普及,需要存储和处理的数据量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数据中心的存储节点随之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限制导致数据存储和计算出现诸多问题,比如数据缺失、数据失效等。类似状况的发生使用户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限制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4]。
4.2 可扩展性问题
提升可扩展性能的传统方式是预留出足够的冗余磁盘空间。这种方式适用于常规的储存技术,但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技术。因为预留冗余磁盘是通过增加磁盘来实现,在当前大数据库浪潮的冲击下,用预留磁盘冗余的手段来解决EB级数据的扩展性问题并不科学,而且在未来,数据库的级别可能会更高,这就要求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可扩展性问题。
4.3 成本增大问题
在云计算技术出现之前,常规的分布存储技术只需要对小规模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不需要对设备的散热与降温加以特殊考虑,因而在传统的存储设备制造和应用上并没有涉及散热和能耗问题。然而,在云计算环境下,随着用户的迅速增加以及数据级别的不断攀升,如何解决好设备存储、传输问题,以及计算EB级别数据时的散热和能耗问题,有效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以赚取更多盈利已成为困扰诸多设备厂家的难题。
5 分布存储关键技术分析
5.1 容错性技术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储存技术也备受关注。数据容错技术的应用意味着即便云计算系统在使用期间由于未知原因产生了错误,其依然可以不间断地、正常地向用户提供数据存储、计算、传输服务。该技术的发现和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增强系统应用性,使数据访问率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通常情况下,数据容错是利用添加数据冗余来实现,即在向用户传输数据时即便有一些数据失效,但依然可以从冗余数据中召回所需数据,以满足客户需求。冗余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确能够提升系统的容错性,但同时也加大了存储资源的占用。因此,良好的数据容错技术不但要保证系统拥有良好的容错性,而且也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存储资源的占用,以控制成本、提升效益。
数据容错技术可以分为复制型与纠、删码型的容错技术。复制型数据容错技术能够实现简单应用,但由于建立副本的需要,会占用非常多的存储资源;纠、删码型数据容错技术虽然占用空间较少,但在数据存储和输出过程中需要重复编码及解码,对设备的计算性能要求很高。在数据缺失时,复制型容错技术只需将其它副本中的数据复制下载修复就可;纠、删码型容错技术修复数据时需要查找更大的数据量,难度和成本都相应较高。
(1)复制型数据容错技术。复制型容错技术的原理是将个体数据实现多模块化,将多个模块放置到不同的节点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丢失、失效对用户造成的损失,因为某一个模块缺失时依然能够利用其它节点中的相同数据。当前,对该技术的研究主要有2个方向:①复制策略;②组织结构。
(2)纠、删码型数据容错技术。纠、删码型数据容错技术的原理是将存储数据实现编码化,产生新的占用空间更小的编码数据,运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进行数据的复制存储,而且可以有效减小存储占用空间。
上述两种数据容错技术各有优缺点,其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5.2 节能技术
据相关统计机构调查结果可知,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系统的能耗可达到系统总能耗的44%。因此,对云计算技术节能的研究重点是对存储系统节能的研究。对存储技术节能技术的研究可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利润,同时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数据存储技术是云计算技术的基础,降低数据存储的能耗能够有力地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2.1 节能技术能耗模型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通常会运用到数据中心,如果想有效降低数据存储、传输、计算过程的能量消耗,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是减少每一个储存节点对能量的消耗。只是在通常情况下,能量消耗的减少也同时意味着设备性能的降低。可通过单一的计算机能耗模型来对其性能与能耗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此模型主要分为比例模型和两段模型[5]。
在比例模型中,能量的消耗和计算机硬件的使用程度是正比关系,在硬件没有负载时基本不会有能量消耗,因而该模型无法精准地计算出系统能量的消耗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计算机只要开机就会有能量消耗。动态频率、电压调整以及固态硬盘技术的运用,使计算机工作时其硬盘可以根据负载调整转速,使得性能与能量消耗步调一致,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能量消耗。
在两端模型中,计算机整体能耗分为固定能耗和可变能耗。固定能耗主要为硬件设备运转时的能量消耗,可变能耗由磁盘运转速度决定。虽然上述两种模型都认为设备高负载运转时能量的消耗最高,但两种模型对于空载时的能量消耗认识不同。两端模型认为空载时的能量消耗是无法被忽略的,所以两者相比,两端模型可以更精准地计算出其能量消耗情况。DVFS技术以及VOVO技术的运用,使得通过关闭没有任务的组件或数据节点的方法来减少能量消耗成为可能,可有效降低整个系统的能量消耗。
5.2.2 节能技术分类
目前,在减少分布存储能耗方面出现了很多有用成果,可将最新成果分成两类:软件节能技术、硬件节能技术。
(1)软件节能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相关软件合理调控和分配存储资源来降低能耗,其特点是在降低系统能量消耗的同时不会导致性能的改变。软件直接调控管理数据节点通过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控,合理地关闭节点,降低其能量消耗
(2)硬件节能技术。这种技术是减少分布存储硬件构成组件的能量消耗来实现整体的降耗节能,从硬件的构成层次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数据中心技术、计算机整体技术。
5.3 可扩展性能技术
随着数据存储量上升到EB级别,对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存储技术的数据存储、传输、计算能力都有着更高要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硬件设备的可扩展性能加以提升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6 结语
云计算是适应新时展要求的新型计算模式,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领域。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受到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容错性、成本、扩展性能等方面的限制,研究数据分布存储的容错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可扩展性能力有助于提升云计算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云计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6]。本文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分布存储技术的一些关键成果进行了介绍,这些成果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云计算环境下分布储存技术的性能,从而增强其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海疆.数据中心节能降耗技术探讨――访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广明[J].电气应用,2014(2):4546.
[2] 王聪,王翠荣,王兴伟,等.面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网络体系结构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2):2628.
[3] 宋杰,李甜甜,闫振兴,等.一种云计算环境下的能效模型和度量方法[J].软件学报,2012(2):26.
[4] 谭一鸣,曾国荪,王伟.随机任务在云计算平台中能耗的优化管理方法[J].软件学报,2012(2):1013.
篇3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云存储
0引言:
云计算 [1]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云存储,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
云存储[2]不是存储,而是服务,就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云存储,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
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1云计算体系结构
云计算平台是一个强大的“ 云” 网络, 连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 一个通用的云计算体系结构如图 1所示怎么写论文。
图1
云端用户:提供云用户请求服务的交互界面,用户通过Web 浏览器可以注册、登陆及定制服务、配置和管理用户。
服务目录:用户在取得相应权限后可以选择或定制的服务列表。
管理系统和部署工具: 提供管理和服务,能管理云用户,能对用户授权、 认证、 登录进行管理, 并可以管理可用计算资源和服务, 接收用户发送的请求,根据用户请求并转发到相应的应用程序,调度资源智能地部署资源和应用, 动态地部署、 配置和回收资源。
监控:监控和计量云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 以便作出迅速反应, 完成节点同步配置、 负载均衡配置和资源监控,确保资源能顺利分配合适的用户。
服务器集群: 虚拟的或物理的服务器, 由管理系统管理,负责高并发量的用户请求处理、 大运算量的计算处理、 用户Web 应用服务, 云数据存储时采用相应数据切割算法, 采用并行方式上传和下载大容量数据。
用户可通过云用户端从列表选择所需服务, 其请求通过管理系统调度相应的资源,并通过部署工具分发请求、 配置Web 应用。
2云存储系统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
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由 4层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一、存储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可以是NAS和 iSCSI等IP存储设备,也可以是 SCSI或SAS等 DAS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之上是一个统一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二、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云存储,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三、应用接口层
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等。
四、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3云存储服务器配置
在云存储系统中,重复数据的删除技术是十分重要。在存储的数据中,有很多文件经过反复修改,造成了大量重复的资料,这时,重复数据的删除实现后,网络优化的效果就变得比较明显。根据云存储的特点,可将其过程描述为:将数据分块后云存储,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存储节点并写入数据文件存储信息表。需要删除时,在数据文件信息表中查找文件ID,找到后
删除该文件的数据信息怎么写论文。其核心程序代码如下:
1)将一个数据块保存在三个不同节点,成功返回1
intWriteStorInfo(fStorInfo fInfo)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int id = 1;
int num = 0;
FILE *fd;
if( (fd = 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read(&temp,sizeof(fStorInfo),1,fd)==1)
{
if(temp.flag == 0)
break;
++num;
}
fInfo.flag = 1;
fseek(fd, num * sizeof(fStorInfo),0);
fwrite(&fInfo, sizeof(fStorInfo),1, fd);
fclose(fd);
return 1;
}
2)获得文件保存信息的顺序表intGetStorInfo(int fID, StorInf OList *L)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FILE *fd;
if((fd = f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read(&temp,sizeof(fStorInfo),1,fd)==1){
if(temp.flag == 1 && temp.fID ==fID)
AddStorInfoList(L, temp);
}
fclose(fd);
return 1;
}
3)获得文件ID信息,若存在返回文件ID,不存在返回-1int GetfID
(Char* user, char* load, char*name)
{
struct fnode dir, src;
memset(&dir, 0, SIZE);
memset(&src, 0, SIZE);
strcpy(dir.user, user);
strcpy(dir.load, load);
strcpy(dir.name, name);
FILE *fp;
if( (fp = fopen(filebase, "rb"))== NULL)
fp = fopen(filebase, "wb+");
int id = -1;
while(fread(&src, SIZE, 1, fp) == 1)
{
if(src.flag==1&&strcmp(src.user,dir.user)==0&&strcmp(src.Load,dir.load)==0&&strcmp(src.name,dir.name) == 0)
{
id = src.ID;
break;
}
}
fclose(fp);
return id;
}
4)根据文件ID删除该文件所有信息,成功返回1int DeletStorInfo(Int fID)
{
fStorInfo temp;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FILE *fd;
if( (fd = fopen(fileinfo, "rb"))== NULL)
fd = fopen(fileinfo, "wb+");
while(!feof(fd)){
fread(&temp, sizeof(fStorInfo), 1, fd);
if(temp.flag == 1 && temp.fID == fID)
temp.flag = 0;
fseek(fd,ftell(fd)-sizeof(fStorInfo), 0);
fwrite(&temp, sizeof(fStorInfo), 1, fd);
fseek(fd,ftell(fd), 0);
}
memset(&temp, 0, sizeof(fStorInfo));
}
fclose(fd);
return 1;
}
4云存储的优点
云存储技术的使用,使我们无须知道存储设备的型号、接口和传输协议以及存储系统中磁盘的数量和容量,经过授权的用户均可与云存储连接并进行数据访问。
1)硬件冗余自动故障切换。
2)存储设备升级不会导致服务中断。云存储不是单独依赖一台存储服务器。当服务器硬件更新和升级时,系统会将旧的存储服务器上的文件迁移到别的存储服务器,等新的存储服务器上线后,文件会再迁移回来。
3)容量分配不受物理硬盘限制。
4)海量并行扩容。云存储采取的架构是并行扩容,容量不够时只要添加新的存储服务器即可。
5)负载均衡。云存储将工作量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存储服务器上云存储,避免个别存储服务器因工作负荷过大造成瓶颈,使存储系统能够发挥最大效能。
5结论
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存储需求的共同影响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利用现有设备,快速访问数据资源并降低存储成本,云存储的概念和模型逐渐形成。经过了从模型到规模化实验的过程,现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存储产品,形成了具有一定性能优势的成套产品。云存储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从架构上彻底改变了传统存储系统的模式,增强了数据应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
[2]石利平,浅析基于Web的云存储技术[J].现代计算机,2010,3:67-69
[3]HayesB. Cloud Computing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8, 51(7):9-11
[4]王庆波,金,何乐,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存储器 原理
一、存储器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存和外存
1.内存是在主机板上用来存放当前运行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以便向中央处理机高速提供信息。其特点是容量小、速度较快,也叫做主存。内存为随机存储器,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地址寄存器用来存放由地址总线提供的将要访问的存储单元的地址码;存储体是内存放数据的场所;译码驱动器根据存放在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码,在存储体中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数据寄存器是用来存放要写入存储体的数据,或是从存储体中取出数据;时序控制线路根据该写命令,从时间上协调随机存储器的各部分,控制各部分完成相应的操作。
2.外存 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一般有:软盘、硬盘、CD-ROM、可擦写光驱即CD-RW光驱还有USB接口的移动硬盘、光驱、或可擦写电子硬盘(优盘)等,这些存储器的存储原理将在后面的文章里有详细的介绍。
二、存储器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
1、读写存储器(read/write storage,RWS)这是一种既能存入数据,又能从中取出数据的存储器,半导体就可以制成这种存储器。
2、只读存储器,根据数据的写入方式,又可细分为如下5种:
(1)固定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这种存储器是在厂家出厂时就写好数据的,其内容只能读出,不能改变,不能再写。如果其存储内容在制造时是用掩模版写下来的,就叫掩模编程只读存储器(masked ROM,MROM)。
(2)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这是允许用户写入数据的存储器,但只能是一次性地写入,一旦写入便成为只读存储器。
(3)可擦洗的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这是允许用户写入数据还允许用户擦去已写入的数据,继而进行重写的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优点是其内容可以擦除后重新写入数据,即使写错了也无所谓,但其缺点是其重新改写时须将存储器拆下来在专门的编程器来进行改写。
(4)电擦洗的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ROM,EEPROM)EPROM是用紫外线照射其芯片窗口擦除掉数据,而EEPROM是用电擦除掉数据。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是在EPROM的基础上开发出现的,其可以在加电的情况下擦除存储器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内容,然后在电路上直接改写其擦除过的单元内容。
3、闪速存储器(flash memory)是在EPROM和EEPROM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可擦除的存储器。它的特点是擦洗、重写的速度快。1兆位的芯片不到5秒钟就能擦洗和重写一遍;可擦洗和重写的次数多,目前的产品有的可以擦写一万次以上,存取时间小于90ns;与EEPROM的区别是只能整个芯片擦洗,不能逐个字节擦写。
4、MSM(磁表面存储)是用非磁性金属或塑料作基体,在其表面涂敷、电镀、沉积或溅射一层很薄的高导磁率、硬矩磁材料的磁面,用磁层的两种剩磁状态记录信息"0"和"1"。基体和磁层合称为磁记录介质。依记录介质的形状可分别称为磁卡存储器、磁带存储器、磁鼓存储器和磁盘存储器。硬盘属于MSM设备,硬盘存储器一般由多个盘片组成,每个盘面中相同磁道号的各个磁道构成一个柱面。
ODM(光盘存储)和MSM类似,也是将用于记录的薄层涂敷在基体上构成记录介质。不同的是基体的圆形薄片由热传导率很小,耐热性很强的有机玻璃制成。在记录薄层的表面再涂敷或沉积保护薄层,以保护记录面。记录薄层有非磁性材料和磁性材料两种,前者构成光盘介质,后者构成磁光盘介质。光盘设备是利用激光照射圆形盘体完成信息读写的设备。它的特点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非接触性读写,工作可靠性好,价格便宜,因此在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有3种类型的光盘。第一种是只读光盘,它上面的信息是由计算机厂家提供的,只供用执行读操作,称为CD-ROM(compact disk-ROM);第二种是写一次型光盘WROM(write once ,read many),它上面的信息可以由用户用写光盘机写入,写入后不能再修改,是备份数据的有效手段;第三种是可擦写型光盘,多是用激光照射特定的磁性材料介质实现的,它上面的信息可以被多次地写读。
三、存储器根据寻址方式可分为
1、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 RAM)这种存储器可对任何存储单元存入或取出数据,故也叫读写存储器。用静态存储芯片组成的RAM,叫静态RAM,即:SRAM,用动态存储芯片组成的RAM,叫动态RAM,即:DRAM。RAM可以用来做计算机的主存,也就是说SRAM和DRAM都可以用来组成计算机的主存。
2、顺序存储器(sequentially addressed memory ,SAM)磁带是典型的顺序存储器,其上的信息是沿着磁带顺序存放,当要读取某部分信息块时,只能沿磁带顺序逐块查找,所以称顺序寻址存储器(或顺序存取存储器),简称顺序存储器。
3、直接存储器(direct addressed memory, DAM)磁盘属于直接存储器,它对磁道的寻址是随机的,而在一个磁道内,则是顺序寻址。不过通过盘面的旋转可以找到一个相当小的存储区域,即一个扇区,故称之为直接存取存储器,简称直接存储器。硬盘中由一组金属材料为基层的盘片组成,盘片上附着磁性涂层,靠硬盘本身转动和磁头的移动来读写数据的。
以上介绍了现今条件下的计算机内部存储器的种类,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存储器的种类以及分类的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我们期待有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存储器出现为我们是常使用带来更多的方便。
参考文献
[1] 王诚 《计算机组成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白中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 科学出版社
[3]张基温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 信息存储 安全威胁
计算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信息存储技术对计算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每一重大进展均使计算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有极大的提高。是否可以说,MPP系统的关键在于算法和系统结构的匹配,这在当前体现在两者之间的接口即并行编译技术上,其着眼点在信息存储系统。因此,存储系统的设计成了系统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计算机的信息存储格式与压缩方式介绍
计算机信息多种多样,信息的存储格式也多种多样.对用户而言,计算机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用户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创建并保存文件,这个过程便建立了保存文件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一个“关联”,该关联链接着文件和应用程序.所谓的“文件格式”是指文件中保存的数据类型和保存的方法,与特定应用程序的文件关联直接相关的便是文件的保存格式(存储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便表征了这种“关联”。由于图形文件的数据信息量大,占用的存储空间很多,为了节省有限的计算机存储空间,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在保存图形信息时常采用一种或多种数据压缩方法对信息进行压缩存储。目前常用的压缩方法有行程编码压缩(RLE)、霍夫曼(Huffman)编码压缩、串表压缩(LZW)、JPEG压缩等方法.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格式有几十种,压缩编码方法也有许多种,文中仅以doc,bmp,gif 3种典型格式为例进行分析与实验测试.文本文档(doc格式)在一般的文字性报告材料中应用最广;二元位图(bmp格式)经常应用于较小的图形图像处理,方便灵活,兼容性强,其他多种格式都可以转化为该格式,不进行压缩或采用RLE压缩;图形交换格式(gif格式)普通用于多图像、交错屏幕绘图的存储与显示,采用LZW压缩。
二、MPP及其有关存储管理
1、MPP的I/O体系结构。MPP的发展,使计算速度和I/O速度的相对平衡成为此类系统的一大难题。这里追求的是:I/O结构的可伸缩性,这将取决于可伸缩数据互联网络的进展;I/O的存储能力,这将取决于如何处理好计算能力与I/O存储能力之间的关系;I/O资源共享,这将取决于I/O设备之间能否互访、结点能否与所有I/O结点通讯。总之在处理机与I/O之间实现无瓶颈通讯是理想目标。
2、MUMA存储体系结构。在MPP中有一类结构称之为:SMP(共享存储并行机),在这类结构中,对现实分布的局部存储进行全局统一编址,形成一个逻辑上由结点机共享的全局存储空间,目的是为软件开发和移植提供方便、有效的支撑环境,促进MPP的应用与推广,这就是当前热点之一的NUMA(No uniform memory)存储结构。这里的一大难题是Cache的一致性机制极其优化。
3、MPP的存储管理。在MPP中,多任务并行程序执行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在实现时,多任务存储分配和动态存储管理是关键的关键,这其中,环境冲突的处理是一大难题。所谓环境冲突,即如果两个任务与子程序的可调子程序集合的交集不为空,则对变量的访问将引起混乱,这种环境冲突的真正解决依赖于多任务的动态存储管理。
三、盘存储
1、盘文件系统。盘文件的组织,在可移动头磁盘中,访盘时间大量消耗在寻道上。近年出现的Log文件结构,使文件的映像块在盘上位置不固定,盘空间被视为一个顺序编址的连续区,文件在盘上的唯一表示形式是Log尾部添加连续记录块,对写操作不需要进行寻道操作,而对读操作则与传统文件有相同的响应时间。它和磁盘缓存结合,将可能使盘的读/写操作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这一文件结构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尤其是存储信息量大时,更是如此。
2、光盘。为实现光盘的高密度信息读/写,采用光盘预格式伺服槽母盘制作工艺、注塑成型复制技术,使光盘在记录信息前已具有连续螺旋伺服沟槽和记录在相邻槽间的格式数据,使用户不再需要精密的进动机构且保证了光盘在不同的驱动器内读/写的一致性和光盘的互换性。这是一项学科综合性很强、十分前沿的工作,海量存储学组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
3、固态盘。固态盘以其存取方便、可靠性高、速度快、组态灵活、适应恶劣环境等优点在未来将会有很大发展。在经常随机存取少量文件、具有大量调页和交换文件、接收大量突发性数据的实时系统这样一些场合,固态盘有其明显的优势。无论是ROM盘、RAN盘抑或FLASH盘,都将得到发展。它的普及与它的控制硬软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高的性能价格比,在这一领域有大量的工作。
四、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对重要数据必须定期备份,防止由于信息存储设备的物理损坏或者非法访问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破坏。
1、信息备份方案设计。根据备份的数据量的大小、网络的负担情况、对备份时间窗口的要求以及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来决定备份架构采用LAN (局域网)方式或者SAN(存储域网络)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数据要保留的时间、备份的频率来制定备份的策略。信息备份采用的介质通常为磁盘阵列和磁带库。根据以上方式科学地制定自身的备份方案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通过网络实现UNIX系统和Windows NT系统的共同备份,节省备份系统费用。
2、建立数据信息备份记录。通过建立详细的数据信息备份记录,比如:资源名称、级别、存贮位置、备份时间、备份人员等各种详细信息,防止备份错误导致数据信息的不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数据的数量越来越多,整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传统人工记录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比如错误率较高、效率较低等,且还会占用较大的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容易被丢失或损坏,不利于数据的更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数据管理进行有效改进,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存储技术不仅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备份和录入平台,还能使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计算机存储技术不仅能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录入,还能对数据进行逻辑管理。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计算机存储技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存储技术已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得到了应用,企业利用计算机存储技术进行内部管理,主要是对员工信息和内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计算机存储技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计算机存储技术能有效管理企业的员工信息和内部信息,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时,绝大多数都采用E-R模型的形式。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开发过程中,E-R模型非常重要,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是因E-R模型能准确分析用户的需求。通过分析E-R模型,能对不同的需求进行表格分离,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需求点。在计算机的存储技术开发中,普遍运用了E-R模型,这是因为E-R模型能有效进行实体之间的联系,并具有关系集和属性,进而形成严格的结构逻辑关系,最终可连接不同实体的附属关系,使E-R模型更加完整。可用椭圆形表示E-R模型中的属性,用菱形块表明关系,用矩形框表示实体。
3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过程
3.1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需求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阶段,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技术的基础设计和开发阶段。这是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先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保障后续的设计和开发不偏离正确的轨迹。因此,在进行需求设计分析时,要正确地整理用户的需求,并对用户需求中的每一个具体需求和细节进行完善,从而使设计出的信息技术存储平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用户的要求。
3.2具体设计和开发过程
在需求设计中主要是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此时,用户需求尚处于模拟阶段。所谓“模拟阶段”是指这些需求还没有具体的定义。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中,程序设计人员需要最终定义这些抽象的概念,并解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些需求之间的关系。此外,存储平台的概念理解和设计非常重要,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归纳和总结用户的整体需求,对具体的模型进行抽象比较。同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应用和开发流程中的其他环节有:计算机存储技术的维护、物理实现和逻辑设计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中,这些流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开发和应用计算机存储技术
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每个设计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计算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计算机的存储技术比较简单,主要是使用录入界面录入数据,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存储。在数据存储的过程中,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存储。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使用中,完成数据的录入后,还要注意存储录入的数据。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技术进行存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备份。在整个计算机存储技术中,数据的存储功能发挥了核心作用。如果数据的存储功能出现问题,则整个计算机存储系统将难以正常运行。在计算机中,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一般都将存储的文件设置为不可读。因此,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存储中,要对管理员的权限和个人信息进行设置,从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避免数据信息丢失,进而对企业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
5结束语
篇7
摘要:总结了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存储与安全的经验及可作借鉴的体会,其结论为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备份是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 系统维护; 数据存储与安全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是现代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医院各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病人费用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医疗活动和经济成本核算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就医流程和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与其它仪器设备一样容易出故障,而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对医院医疗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将对医院的医疗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医疗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存储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1 数据备份的目的
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的策略,通过制作原始数据的拷贝,就可以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备份的数据把原始数据恢复出来,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与用户相关的数据都需要备份,不仅要对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备份,还需备份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及存储用户信息的一般文件。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数据恢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风险,保护系统最重要的资源―数据。在系统发生灾难后,数据恢复能利用数据备份来恢复整个系统,不仅包含用户数据,而且包含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等。
2 数据丢失的原因
2.1 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雷击和地震等计算机所在地的自然灾难,造成的数据被破坏或系统完全瘫痪。
2.2 人为原因系统管理员、一般的维护和使用人员的误操作及黑客的恶意破坏,导致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
2.3 硬件故障 计算机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包括存储介质和传输介质的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2.4 软件故障 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代码错误及病毒感染造成的数据逻辑损坏,虽然数据仍可部分使用,但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完整、不一致或错误的,这种逻辑损坏不易被发现,当发现数据错误时,可能已无法挽回了。
3 数据备份之要素
只有充分考虑了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方面内容后进行的备份才是应用系统真正的可靠保障,也才算为系统的灾难恢复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医院的发展,各类数据的数据量以几何级数递增,医院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存储。虽然现在各种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但是因为系统、设备本身的问题或外界因素(如停电、自然灾害等)导致计费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数据丢失会使医院业务瘫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要充分重视的问题。数据备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包括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
3.1 备份方式的选择 这里先介绍一下有关备份与恢复的定义。所谓备份就是指将各种主机、数据库中存储的重要数据备份到其他介质中(如备份到磁带或其他硬件设备上)。所谓恢复是指当这些运行业务的主机、数据库发生故障(如硬件损毁、误删数据、系统崩溃)后,将相应的备份数据恢复至原主机、数据库等设备上,从而保障业务的继续开展。 现在一般均采用备份软件对数据进行备份,几乎所有的备份软件现在均支持两种备份方式: 全备份与增量备份。所谓全备份就是将某时刻所有指定数据全部备份下来,而增量备份就是备份上次全备份之后到开始增量备份时刻所有指定数据中发生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是在全备份基础上进行的备份,正因为增量备份基于全备份,所以增量备份的恢复也必须基于全备份。现将全备份、增量备份优缺点对比如下。
3.1.1 全备份的优点可靠性较高:如发生灾难后需恢复哪个全备份的数据,只要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恢复时间短:只要将需要恢复的全备份数据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要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
3.1.2 全备份的缺点 备份时间长:因为要将指定数据全部备份,所以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多:因备份本身将耗用主机系统的CPU、内存、IO等设备资源,所以备份时间越长,占用系统资源越多,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大。
3.1.3 增量备份的优点 备份时间短:因只备份增量数据,相对备份时间较短(这与实际具体业务情况有关)。占用资源少:因备份时间短,所以占用系统资源少,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小。
3.1.4 增量备份的缺点恢复时间长:恢复时需先恢复增量备份所对应的上次全备份数据,在恢复了全备份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增量备份数据的恢复(只要恢复指定某时刻所对应的增量备份数据即可,不需要恢复全备份后的所有增量备份数据)。风险较大:增量备份的数据恢复是在所对应的全备份数据已经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恢复的。如果相应全备份数据恢复发生问题(如介质损坏),将导致从这个全备份之后到下个全备份之间所有的数据均无法恢复,而只能恢复发生问题的全备份数据之前的数据。
3.1.5 建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备份方式,有关备份方式的选择建议如下:如果业务允许全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的缺点的话,建议采用全备份; 如果处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因这时系统可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建议采用全备份; 对于恢复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的备份,建议采用全备份; 对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建议采用全备份; 对于业务运营压力较大,不能让太多系统资源被备份占用、同时备份软硬件设备安全可靠情况下,建议采用增量备份。
3.2 确定备份的周期及时间由于任何医院的数据均在不断地变换,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备份。在选择好备份方式后需要进一步制定好备份周期及时间,这同样也需要根据医院业务实际开展情况来制定。对于全备份,视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可以选择每周、每日或隔日方式进行备份。一般是选择每日备份。由于这种备份方式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因此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也应避开晚上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全备份建议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增量备份,需要控制好两个全备份之间的时间。如果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并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增量备份; 如果备份的数据量不大,并且数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建议每3 d或4 d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进行增量备份。具体时间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这种备份方式的备份时间较短,占用资源较少,但也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晚上也应避开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增量备份建议选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3 保证备份环境的安全 现在最常用的备份介质仍是磁带,备份的硬件设备为磁带库,磁带库等设备是精密设备,需要一个特定的机房环境。对于磁带库设备尤其需要注意防尘。现在很多企业磁带库所在环境防尘设施不到位,这样不仅影响磁带机的寿命,而且还易使备份后的磁带出现故障(用户所看到的结果是备份到磁带的操作是成功的,但实际备份数据的磁带却不能用来恢复)。备份这项操作本身就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如果没有发生故障,备份显得只是耗费资源、没有价值,因此相应的磁带库等设备的机房环境很差,这样往往导致耗费各种资源备份后的数据无法真正用来进行数据的恢复,从而导致整个备份失败。因此,备份这项工作需要医院不仅要能“买得起马”,还要能“配得上鞍”,为此一定要重视磁带库所在的机房环境。
3.4 异地存储再多一份保险为了确保备份更加安全,要避免因为各种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备份数据损毁等现象,因此应采用数据的异地存储。异地存储有两种方式: 一种为将备份好数据的介质从磁带机等设备中取出后异地存储(将备份好数据的磁带等介质存放在非计算机机房所在楼宇的防磁柜中),这种方式使备份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并且费用较低; 另一种为不仅在本地进行数据的备份,而且还通过网络在异地(物理距离大于100 Km)的设备上实时备份数据,这种方式费用较高,但安全性更高。对于第1种方式需注意,为了提高磁带等介质的利用率,在将异地存储的介质保存一段周期后可以再次将这些介质投入使用。如果采用全备份方式,当数据变化量较大时,建议将存有3 d数据的备份介质(主要指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9 d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对于采用增量备份方式的情况,如数据变化量较大,建议将存有备满一个全备份及后续增量备份周期的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满4个周期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具体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医院对历史数据比较注重,因此建议每隔1个月将关键数据进行1次全备份,并将备份数据的备份介质异地存储,存储周期建议3年。因为备份占用系统资源,需要注意定期清除不再需要备份的历史数据,从而减轻备份压力。
3.5 有效的资源保障 因为备份本身就是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以保证在发生灾难后能够及时恢复业务,但一般的备份介质(如磁带)往往容易损耗,因此就需要企业定期更换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如清洗带),将超过使用次数或年限而过期的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报废。如果需要异地存储数据时,备份可能需要更多的备份介质、清洗介质,因此为了保证备份的安全性,需要对这些备份介质、清洗介质等资源提供充分的保证。
4 结束语
数据备份的目的是周期性保存在线数据的历史,以便在线数据发生损坏时,使用备份数据恢复到错误发生之前的状态,以确保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周庆利,钱抱清.医院备份系统解决方案[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 ,21 (3):453.
[2] 周庆利,何剑虎,钱抱清.医院业务数据备份系统的实现[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 ,27 (4):293.
篇8
计算机存储整数最常用的方法是二进制补码。计算机只能识别0和1,使用的是二进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是十进制,负数的补码就是对反码加1,而正数不变,正数的原码反码补码是一样的。
计算机中的有符号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即原码、反码和补码。三种表示方法均有符号位和数值位两部分,符号位都是用0表示“正”,用1表示“负”,而数值位,三种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在计算机系统中,数值一律用补码来表示和存储。原因在于,使用补码,可以将符号位和数值域统一处理;同时,加法和减法也可以统一处理。
二进制(binary)在数学和数字电路中指以2为基数的记数系统,以2为基数代表系统是二进位制的。这一系统中,通常用两个不同的符号0(代表零)和1(代表一)来表示。数字电子电路中,逻辑门的实现直接应用了二进制,因此现代的计算机和依赖计算机的设备里都用到二进制。每个数字称为一个比特(Bit,Binarydigit的缩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云计算的数据储存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网络空间里,也有些储存在实体服务器里面,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调出。
2、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指的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这些小程序得到结果并返回给用户。云计算早期,简单地说,就是简单的分布式计算,解决任务分发,并进行计算结果的合并。因而,云计算又称为网格计算。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种)完成对数以万计的数据的处理,从而达到强大的网络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演示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选定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课本、计算机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演示图形、图像、声音和二维、三维动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计算机可以较为方便地处理一些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圆柱、圆锥、圆台;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勾股定理;5.应用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6.探索性问题,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垂径定理等。另外,还有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判定与性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科网上的教学资源库选用几个不同的教学软件或一个软件的不同部分来完成不同内容的教学;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网上所提供的素材或自己准备的一些内容自行设计软件来配合教学。多媒体的软件可以采用一个完整性的系列演示软件,也可以是片段性的软件,其主要目的是讲清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配合使用传统教学中的系统性板书、艺术性语言、教师的合理示范等手段,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条件,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进行探究,进行“数学实验”,给学生以更多的分析、思考、合作的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机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机房有28台计算机,通过宽带多媒体与因特网相连,在数学实验课中,可将学生分成2个人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通过“金灵威电子教室”,可以查看到所有的学生的操作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对学生的宏观协调与控制。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个人复习、作业、测试、阅读
在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教学软件的进度逐步深入地进行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检查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方面。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如使用试卷生成系统、轻松试卷智能题库系统等,学生用它来做题,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进行考评。当然我们也可适当使用教科网提供给我们的考评王对学生进行网上的考察与阅卷。
利用K12网所提供的电子阅览室,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史话、数学趣事、数学智力练习等,以补充学生课堂的不足。
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表格完成一些数学任务,如建立方程去解决分组问题,进行估算以及检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利用电子表格的加、减、乘、除、平方根、求和及求平均数等功能和绘直方图、曲线图、散点图、柱形图等绘图工具,让学生充分学习到统计中的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