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新规定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新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新规定

篇1

关键词:学校 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

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学校翻新、添加教学设备、异地建新校舍等,固定资产规模的范围逐步扩大,这些都需要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是,以目前的管理制度来看,整体还不够规范,不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要求来运作,使得学校资产的安全体系不够完善、账目不清、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因而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而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对固有资产的管理,同时也是管理的基本保证、学校运行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外,也是保证合理有效使用固有资产的主要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其能够发挥使用效益的关键。学校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制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相关体制,而且还要确保其制度能够有效实施。

1.建立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

资产采购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所审批的年初部门的预算进行资产采购,没有经过审批的固定资产通常不能进行采购,要是真的急于使用,一定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固定资产采购,一定要经过政府采购中心的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没有被收录到政府采购范围的固定资产,学校应该组织相关单位,用竞标的方式进行采购,以此来节省采购费用以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2.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制度

学校获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日新月异,如自购、自建、自制和接受捐赠等。这些资产都要统一由资产的管理人员、保管人员、采购人员以及使用等人员验收,分清楚各自的责任,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和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品进入学校,严格把手质量关。

3.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清查及报损制度

固定资产的报损、处理,要严格按照规定章程进行审批。要定期完成对固定资产的核对与清查工作,明确惩处措施,依照资产管理的需求,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学校财务的明细分账和总类分账要每个月核对一次,将学校财产管理部门存放的实物与财务室的明细分账最少每学期进行一次核对,做到帐证、账账、账实相符。

4.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奖优罚劣

设备的使用,需要保管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并和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得当的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责任心、工作懈怠、管理不善从而导致流失和损失的人员给予处罚。

二、加强核算工作,建立网络平台

1.确定工作范围,确定标准准则

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各个科室的财产进行分类管理,按照规定的管理政策执行。管理人员要明确方向,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使得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值。

2.设置明细科目,做好分类登记

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的现实状况,同时结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报表编制的要求,根据固定资产的属性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建筑物和房屋;第二种是专门设备;第三种是一般设备;第四种是陈列品和文物;第五种是图书;第六种是其他固定资产。

3.根据资产来源,计算好单价

为了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固定资产的实际占用额和变动情况,就一定要对固定资产依照一定标准进行价格统计。而在学校的固定资产核算中,依照重置完全价值、原始价值和折余价值这几种,来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计价。其中,计价标准有以下几种:第一,采购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实际的支付情况进行记账;第二,自行建立的固有资产,要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进行记账;第三,在现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固定资产的改建。

4.建立账册制度,合理运用网络兼管

1.财会部门:要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制度,将明细账进行分类核算,依照固定资产的类别来核算明细,设计固定资产登记本、固定资产卡片,可以明确反映出各个类别下面的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产品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金额等。

2.财产保管部门:设置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固定资产卡片,要确保和财会部门的入账口径相一致。

3.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的领用及发出登记表。对资产的流动进行详细记录,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核对,并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管

1.学校要设立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的领导管理小组,直接由校长担任组长,具体的工作则由财会室进行组织和实施。学校的财产管理部门通常分成三个归口部门:总务处、教务处、图书馆。校财务室要经常对这三个归口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财产管理部门要随时掌握资产的流动状态,及时核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

2.上级教育部门应该要加大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在每年的暑假进行一次资产管理抽查,将抽点放在固定资产的记录情况上,看是否可以做到帐物相符、账账相符。

结语: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加强核算效率,通过学校自身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双重努力,对学校固定资产做到多维、实时的监管,这样才能真正的管理好学校的固定资产,真正体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玉梅.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6,12(03).

[2]李纯.关于强化新形势下税务稽查工作的思考[A].改革与探索――吉林省税务科研优秀论文集[C].2001.

篇2

摘要:为了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之下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我国财政部对颁布于1997年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进行了相关修订工作,并组织了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自我国正式施行。基于此,本文在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旧两准则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区别 联系 比较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事业单位新准则对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由原来的11章47条,修订为12章68条。同时,在增加了21条新规定的同时,还新增了“财务监督”章节。新准则的前身是1997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此次修订,维持了原准则的基本框架结构,针对其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了相关完善与修订,新准则的内容基本为以下几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核算基础;一般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项目分类及构成;财务报告等。以下内容中将称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新准则》;1997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旧准则》。

一、适用范围的改变

《新规则》与《旧准则》都明确规定,本准则将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然而,根据我国2011年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划分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三个类别,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政府今后将不再对后两者类型的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批准设立。也就是说属于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转为企业类型的事业单位将不再执行《新规则》。

二、资产相关改变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新准则》中规定,核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时,以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情况作为主要依据。有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协调配合。

此外,《新准则》中对资产的概念和特征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标注进行了相关调整。同时,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所增加。详见表1。

三、收入相关改变

关于收入部分,《新准则》将原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修改为 “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并且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明确。其一,财政部门拨款强调了“同级”概念,有效规避了对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重复计算问题;其二,用“各类财政拨款”代替原有的“各类事业经费”。 扩大了事业单位收入范围,将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财政拨款统一纳入了收入范围,使得事业单位收入的内容更完整与全面。

四、支出相关改变

1.改变了原有事业支出的概念与内容

《新准则》对事业支出范围进行了扩充,将住房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所有支出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同时还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新准则》还通过新增条文,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对单位的各项支出纳入统一预算,并且对支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2.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其他支出”

《新准则》在原有支出分类基础上,新增加了“其他支出”,改变了原有的之处分类无法对事业单位支出不足进行全面反映的问题,能够对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进行充分且正确的反映。《旧准则》对相关支出的实际核算也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支出的实际核算出现多种情况,而《新准则》对此也进行了相关改变。

3.重点对支出管理进行了修订

对支出管理更加强调了其特性,即合规性、效益性、真实性和绩效性。《新准则》中规定,专项资金应当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同时,还应对“政府采购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严格执行,《新准则》对支出核算与管理还提出,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意识,以及经济核算观念,要加强“经济核算”,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新准则》还对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做了

相关补充性规定。

五、对于事业基金的规定

《新准则》中把“结余”部分拆分成“结余”和“结转”两个方面。另外,《新准则》中第三十一条中,要求事业单位强化事业基金管理,对基金规模严格控制,严守收支平衡,不得出现超出规模的支出。这条规定可以有效的限制事业单位支出规模过大的情况,要求其事业基金能够与单位的年度预算紧密关联,严禁出现支出无度或者基金数量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条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的约束作用,强调其与单位年度预算相关联的思想,要求单位管理人员能够统筹安排,量入为出,充分体现事业基金的作用。

六、对于财务报告的修改

《新准则》对于财务报告中的个别项目也进行了修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对于之前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一项进行了修改,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为非营利性机构,经营的也多为公益事业,因此将该项目修改为“事业成果”。二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设定了专项的表格——“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三是“结转”、“绩效考评”等科目新增到财务报表中。四是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取消了过去对于经费自给率的分析计算,而增加了对于单位人均支出的分析比率以及单位预算基金的利用效率比率。

七、新增设了关于财务监督的相关条例

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度财务助理工作总结

现将xx年的主要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思想素质。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

我深知:财务工作是公司的重要职能工作,对公司的正常运转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丰富知识,认真把握相关政策,才能为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打下基础。二是强化业务学习。一年来,我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主动学习各级涉及财务工作的新制度、新规定、新准则,广泛涉猎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真正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成长锻炼。三是加强沟通交流。工作中,按照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的要求,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拘泥形式,自身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同时,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上有效理解执行上级的战略部署,对内与员工顺畅沟通真诚交流,积极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为公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切实履职尽责,勤恳扎实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了土地清理登记工作。

去年上半年,我们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对公司所有土地资产进行了盘点清查。工作中,始终坚持土地登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严格执行土地登记各项工作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登记工作。同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组织落实好土地登记发证清理整改工作。

二是做好了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前期上线和试运行工作。

xx年初,我主动放弃个人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和大家一起对全公司的实物资产进行了全面登记清理。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实物资产管理系统于xx年xx月份开始运行,确保系统准时上线和顺畅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

xx月份竞聘任科长助理后,积极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做到自我加压、勤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为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4

【关键词】 维简费; 安全费; 会计处理; 思考

维简费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是我国境内所有煤炭生产企业按规定提取,专项用于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支出和煤炭生产安全设施支出的资金。维简费是由于煤炭行业不断延伸、转换场地生产特点决定的,是为获取煤炭资源必须发生的成本。安全费也是由煤炭行业特点决定的,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为获取煤炭资源必须要治理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计提安全费政策带有强制性。因此,煤炭企业按煤炭产量计提维简费、安全费政策,是基于煤炭企业的生产及高危特点制定和出台的,是企业实现采掘生产所必需的。

基于实现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与国际趋同的考虑,2008年12月份,财政部以“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对现行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2009年6月份,又以“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再次对安全费、维简费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新的会计处理方式仍然对煤炭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站在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笔者认为国家仍应对财会[2009]8号进行进一步修订。据此,本文对新旧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比较,对执行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新规定对煤炭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新旧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会计处理方式比较

(一)原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会计处理规定

煤炭工业部在《煤炭工业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有关调账问题的处理意见》中规定:企业计提维简费时,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计入“维简及井巷费”。企业使用维简费时,属费用性支出的,直接核销“维简及井巷费”;属于资本性支出的,资产完工交付后,核销“维简及井巷费”,增加“资本公积”。对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2004年财政部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的通知(财会[2004]3号)中规定:企业计提安全费用时,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计入“长期应付款”。企业使用安全费时,属费用性支出的,直接核销“长期应付款”;属资本性支出的,资产完工交付时一次全额提取折旧,核销“长期应付款”。

(二)财政部财会函[2008]60号,对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的会计处理规定

2008年12月,财政部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中规定:安全费、维简费从未分配利润中提取,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企业使用安全费、维简费时,属费用性支出的计入成本费用,属资本性支出的核销“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用安全费、维简费购建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折旧,记入成本费用。

(三)财政部财会[2009]8号,对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的会计处理规定

2009年6月,财政部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中规定: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维简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专项储备”。企业使用安全费、维简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属资本性支出的,资产完工交付时一次全额提取折旧,核销“专项储备”。

(四)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会计处理方式新旧规定的主要变化

财会[2009]8号与财会函[2008]60号的主要变化是:1.安全费、维简费的计提由“税后”变为“税前”,明确了“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和维简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即资本性支出也可在所得税前扣除;2.安全费、维简费的归集、使用科目由“盈余公积”,变为“专项储备”;3.用安全费、维简费购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由“按规定方法提取”,改为“一次性全额计提,并冲减专项储备”。

财会[2009]8号与煤炭企业现执行的安全费、维简费的会计处理方法的主要变化是:1.安全费、维简费结余资金由在“负债”中反映,改为在“所有者权益”中反映;2.用维简费购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由“分次计入成本费用”,改为“一次性全额计提,并冲减专项储备”,即用维简费购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不能再由成本列支,所得税前扣除,同时,资产价值不能在财务账面中得到真实反映;3.用维简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再增加“资本公积”。

二、执行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新规定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从上述规定的对比可看出,财会[2009]8号对维简费、安全费的提取仍维持了2004年三部委下发的119号等文件的规定,只是将其从“长期应付款”、“维简及井巷费”科目核算,转到了“专项储备”科目核算,从纳税角度讲,延续了119号文件税前扣除的政策。安全和维简结余资金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进行了调整。但财会[2009]8号规定的,对使用安全费、维简费购置的资产一次提足折旧的会计处理政策,对煤炭企业又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一定程度又加大了企业税负,同时对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筹集以及企业的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此规定应进行进一步探讨,使企业真正享受国家对煤炭产业安全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真正建立起安全生产设施的长效投入机制。关于用安全费、维简费购置的资产不能一次提足折旧的理由主要有:

(一)一次性提足折旧使国家建立长效安全投入机制的政策不能真正落实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三部委出台该政策的目的是“建立煤矿安全生产设施长效投入机制”。其要点之一就是在安全设备正常更新资金之外,增加一个稳定的带有强制性的专用资金来源,即:从生产成本中提取并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专项资金,以满足煤炭生产企业因生产场所不断移动延深、安全设备不断增加、安全标准不断提高而形成的安全投入总额不断增加的需要。

而“一次性提足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在给予企业成本提取、税前列支的安全投入专项资金的同时,取消了固定资产通过逐年从成本中提取折旧实现正常更新的资金来源。从税收角度看,在给予企业一次性提取安全费、维简费(实质上也可理解为一次性提足折旧费)优惠政策的同时,取消了固定资产逐年税前提取折旧的正常政策(因按使用年限提取折旧在所得税前列支属共性政策,一次性提取折旧所体现的税收优惠,从资产寿命周期角度看只存在纳税的时间差异,按使用年限提取折旧计入成本才能使税收优惠政策彻底落实)。从2004年实行安全费政策至今,已有相当一部分用安全费购置的设备到了报废期,现在提取的安全费已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正常的设备更新资金,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现象会愈加明显,安全费的长效投入机制作用会愈加消弱和改变,一旦国家认为企业的安全投入达到标准,取消(或降低计提标准)该项政策时,企业将面临毫无安全设备正常更新资金(或不足)的尴尬局面,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将无从谈起。一次性核销维简专项储备,计提折旧不再进入成本费用,该部分折旧资金不能再作为煤炭企业内外部投资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将越来越少,更加不能满足煤炭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一次性提足折旧”的会计处理政策,实质上是对国家安全投入长效机制等政策的理解问题。国家规定的吨煤提取标准,实际上是在正常更新基础上的增加投入标准,发挥煤炭行业生产和高危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对生产安全费、维简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分次计提折旧,才能真正增加安全投入和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确实达到建立安全投入的长效机制,保障煤炭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一次性提取折旧的弊端

一次性提取折旧使企业账面资产不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造成大量资产账实不符,不利于企业资产管理。另外,账面价值低于实际值不仅影响会计反映职能的发挥,还会导致企业在资产重组、改制上市时,给资产评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企业对外投资资产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变更登记日期间,用维简费、安全费购建的资产价值无法通过评估手段得到“显现”,将严重损害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只有对生产安全费、维简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三)因执行新规定,煤炭企业原在对外投资时,同时核销维简费的会计处理已无法进行,实质上限制了用维简费作为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将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较大冲击

维简费用于对外投资的原因:一是随着公司化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来的国营企业多已改造为有限公司或集团公司,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这样,一些原来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项目就转化为对外股权投资项目,虽然投资形式改变了,但投资方向、投资内容并没有超出国家规定的维简费的范围。二是在实行“拨改贷”后,国家投资已微乎其微,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贷款通则》规定,企业不能用银行借款对外投资。因此,目前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只有自有资金。如果允许企业对外投资,却不允许动用维简费,必然造成资本性支出规模与资金来源之间的脱节,冲击企业流动资金以及整个资金管理的正常循环。

如仍将维简费用于对外投资,却不能再进行核销专项储备的会计处理,在财务账面不能反映专项储备的减少,将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较大的冲击。

三、相关建议

因存在上述问题,建议对安全费、维简费,采用煤炭工业部“煤炭工业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有关调账问题的处理意见”中规定的维简费购置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即:一是在增加固定资产的同时,做增加资本公积、减少专项储备会计处理;二是按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并计入相关产品或费用。该方式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而且使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充分落实。

采用该会计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有两个:

一是从政策角度看,提取生产安全费、维简费属国家强制性投入政策,股东必须保证其按政策投入,作为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扶植政策允许其按提取额计入成本、税前扣除。

二是从股东角度看,按政策提取生产安全费、维简费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即减少了股东应分得的股利,反过来讲也可理解为股东对企业的专项投资行为。股东对企业的投资理应增加其对企业的出资额,但对该专项投资根据其形成的资产形态不同,为简化核算可采用两种处理方式:费用性支出因属于当期消耗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即减少了当期可分配利润,资本性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归全体股东所有直接增加资本公积。因其资产将在以后会计年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应一次核减专项储备,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逐年提取折旧。

另外,从所有者权益角度看,采用原使用维简费购置资产的会计处理,不存在“重复进成本”的问题,只是落实税前筹集安全投入、维持简单再生产投入资金的政策。因为,在从成本中提取生产安全费、维简费时所减少的利润,在购建增加固定资产时调整增加了“资本公积”。从所有者权益角度看,没有因提取安全费、维简费增加固定资产而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只是在调整增加所有者权益时绕过了所得税,落实了安全费、维简费全部支出均在所得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受煤炭资源开采及煤炭产品形成探索性影响,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煤炭税负增加是最重的,与煤炭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地位极不相称的,特别是企业办社会等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落实税收政策是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最有利措施之一。

鉴于“一次性提足折旧”的会计处理,已由安全费扩展到维简费,今后是否将形成“定式”不得而知,假设对于将要出台的类似“可持续发展资金”都采取此“定式”的话,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等将无从谈起。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尽快进行研究、修订。

【参考文献】

[1] 原煤炭工业部《煤炭工业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有关调账问题的处理意见》[S].

[2] 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的通知[S](财会[2004]3号).

[3]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关规定》的通知[S](财建[2004]119号).

篇5

关键词:新常态;信用风险;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主要包括资金账户监管、现场检查与日常跟踪管理、担保物(人)监管、风险预警与处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档案管理、不良信贷资产管理、信用收回和总结等,是有效防范和控制贷后环节风险,促进信贷业务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贷后管理好的行,风险防控能力就强。

一、当前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银行部分经营行在贷后管理中还存在重放轻管、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手段创新不足等问题,前瞻性防范化解信用风险的能力偏弱。

(一)检查频次不够。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经济金融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无论是否发现客户存在风险因素,经营行都应加大贷后检查的频次。然而,客户经理往往容易忽视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习惯性按原来的频次开展贷后检查,风险苗头不能及时发现。

(二)分层管理不细。当前,银行大多数的信贷客户都是由经营行的客户经理负责开展贷后管理,而不能做到管理行与经营行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分析风险,往往会出现客户经理因能力不足不能发现风险。

(三)检查项目不全。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时多数只是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信用使用及客户信用情况、财务情况、重大事项进展情况等,忽视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占有和存货是否合理、正常;有无基站、挪用一般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炒作、购买有价证坏扔猛;客户的异常情况等的检查。

(四)检查质量不高。大部分贷后检查只是到企业走走看

看,到企业走一圈,看看企业是否在生产,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未能做到真正的深入企业,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真实情况,贷后检查质量差。

二、提升贷后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升贷后管理水平,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重点,树立审慎、规范、稳健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全面落实信贷新规则和贷后管理新规定,掌握科学合理的贷后检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贷后管理揭示、化解风险的作用。

(一)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二)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策略

引言

近几年,会计制度正在持续更新与完善,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更加具体,也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方面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快着会计改革进程。对中小学而言,资产管理尤为重要,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现如今为了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小学必须对新会计制度有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加强资产管理。以下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1加强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2019年新会计制度施行以来,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制度对资产计量、并计提折旧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规定,一方面能够将资产自身价值真正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够促进中小学财务会计管理转型,使得管理模式更加完善,并将资产的价值与效益切实发挥,继而加快中小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新制度的推行为中小学资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与影响,若是未能及时更新管理思维,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加强资产管理,必然无法将新制度贯彻落实,甚至会使中小学各项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不利于中小学的稳定运营与发展。

b2.1资产标准提高的账务处理

新制度下,关于资产方面的各项标准提高,科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想将新制度贯彻落实,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以及条例,对资产进行科学分类与入账,避免将其与易损耗物品混为一谈,同时为了全面保障资产的安全与稳定,需要更新核算方式,经审批之后转为“存货”“无形资产”等[1]。另外,展开清产核资工作时,必须根据新制度实现科学分类,进行有效的账目处理。由于中小学固定资产类型繁多,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因此必须要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并制定相应的资产登记、清查等制度。

2.2固定资产核算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中小学资产折旧范围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将折旧方法进行统一,同时结合资产的实际用途将折旧费用纳入一定的成本分类当中,真正实现了“实提”,为中小学资产流动性以及使用效能提供着切实保障,并且可以将中小学校运营发展进程中的各项成本以及资产方面的绩效呈现出来。

3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3.1制度学习不太深入

新时期,中小学校已经大力推进新会计制度,也认识到贯彻落实新制度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在针对制度学习这一方面,部分中小学已然存在明显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新制度对中小学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等都提出了新的规定,但部分财务人员对制度的学习不太深入,习惯性地以固有思维展开各项工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甚至会引发更多的问题;第二,现如今中小学对于内部人员的专业培训陆续开展,但缺少严谨性、约束性的制度,很少有人主动参加培训,极易流于形式,也难以切实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3.2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现如今,新会计制度已经在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中得以应用与施行,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只是将重心放在教育情况,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情况明显不足。管理人员往往强调固定资产的使用,却并未进行科学的管理,资产过度使用、分配不均等现象仍旧普遍存在。甚至有的中小学并未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总数量与实际使用量存在较大的偏差。尽管,近几年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中小学已经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但却仍旧过于偏向购置资产,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欠缺积极性,加之未能明确划分岗位责任,极易出现无人负责、互相推诿的现象[2]。

3.3资产利用效率偏低

教室、教具等等都是中小学最为常见的资产,一方面关系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教育环境是否良好。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部分资产利用效率偏低,例如某一学校购置了钢琴、音响等音乐设备,但因音乐课被随意占用,这些设备往往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财务相关人员在展开核算时,未能进行折旧处理、成本核算等,这种情况下采购时就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根据实际需求采购可快速投入使用的资产。另外,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数据信息难以实现共享,此时根本无法确保资产的使用效能。

4新会计制度下加强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4.1加大培训力度,加深制度理解

对中小学校而言,要想在新会计制度下加强资产管理,必须要对制度本身有正确的认知与深入的理解。现如今,中小学校应当立足于根本,重视对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当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培训机制,督促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培训课程,主动学习,加深个人对新制度的理解,继而为后续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第一,将新制度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规定与要求视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拟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多元化的培训形式为主,强调如何实现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第二,可定期组织关于新制度施行情况的经验交流会,可将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经过协同商讨,实现改进与完善,使得资产管理效能有所提升。

4.2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管理意识

资产管理属于中小学财务内部管理中最为基础的组成之一,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中小学应当健全现有的内控机制,确保制度的约束性与规范性,并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3]。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结合新会计制度,制定更加完善的内控机制,强调资产管理,对资产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把握,如资产购置、验收入库、投入使用等等,实现严格的管理。其次,制定全方位的监控制度,加强对管理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实时跟踪,中小学可结合管理现状,针对资产管理设计相对独立的机构,指定专门的负责人进行资产管理,尽可能将其从基础的财务工作当中分离出来,提升管理质量与效能。再次,细致划分岗位责任,实行区域管理,要求相关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统计,同时定期完成总结,对现存不足加以改正。最后,还应当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更换、维护保养等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定期更新台账,确保账实相符,从根本上避免发生资产使用不当、资产流失等问题。

4.3完善分类管理,细化折旧明细

较之前的会计制度相比,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了确保后续计量的效率与质量,必须严格根据国标代码来实现细致划分,若是所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必然会陷入一定的计量困境。对中小学校而言,要想将新旧制度有机衔接在一起,必须重新梳理固定资产的分类。同时,还应当结合实际管理现状,对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与升级,之后再根据新制度的规定合理增添或者筛减,明确资产分类。另外,作为财会人员应在熟悉新制度的基础之上,对分类折旧有充分的认知,再根据实际所学来准确界定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年限。例如,对于日常使用频繁的桌子、椅子等,经过审批之后将其折旧年限适当缩短,对于教学常用的计算机设备,将其纳入管理费用当中。

4.4强化配置管理,确保资产使用效能

在中小学校内,一些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是极为常见的,这种情况之下资产本身的价值不能切实发挥出来,而且会占用一部分财政资金,不利于中小学校自身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加之部分学校还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难以真正地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新形势下,中小学必须同步配置以及管理,结合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的确定、折旧、处理等等有明确的认知,再根据各项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将资产的价值体现出来,强调实用性以及可行性,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除此以外,加强对资产清查、维护的重视力度,按照资产的特性制定检查计划,针对多媒体设备等等,尽可能每月进行一次检测维护,详细记录其使用情况,决定是否升级或者更换。中小学校还可专门成立一个更加专业的盘点小组,实现定期的逐个排查,及时发现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加以改进与解决,最终完成盘点报告,递交给上级部门。

4.5依托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近几年,新会计制度施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大量涌现,为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4]。要想进一步将新制度贯彻落实,现如今中小学校应当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引入更加先进的财务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传递与共享,继而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首先,作为中小学校财会工作人员,需在熟悉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资产管理的变化有明确的认知,以较高的信息素养展开各项工作,如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完成报表等等,将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资源库。其次,中小学校应结合管理现状,搭建一个覆盖范围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模块联系起来,逐渐消除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有效联系与沟通,使得财会人员可对资产情况有充分的把握,确保其利用效率以及使用效能,基于此制定更加科学的资产购置计划,从根本上杜绝资产闲置、资产流失。

篇7

财政部分别于2012年12月6日和12月19日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2号)(以下简称《准则》)和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均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在《准则》和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关内容均进行了调整,其中:新增了对“非流动资产”的相关规定。

一、对于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范围的界定

《准则》第十九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第二十一条又指出“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而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试行)》)中对于资产的分类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因此,二者相比较,新规定中的事业单位非流定资产的范围相当于在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一部分对外投资。的基础上再新增“在建工程”的内容。这部分资产的共同特点是:

(—)资产的比重大

在我国,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不进行或不主要进行有形产品的生产,因此,在其资产结构中存货等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就不会太大,而非流动性资产的金额就会相应较大。

(二)资产的流动性差

从这部分资产的名称上来看,既然被称为“非流动性资产”,那么,它们的变现能力就比较低,要么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要么没有公开的市场定价,要么市场的参与度较低,这都决定了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有限。

(三)资产的核算复杂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开始参与市场活动,有很多的事业单位已经半企业化了,很多新的业务活动都使事业单位非流动性资产的核算变得日趋复杂,比如:在经济活动中的“对价”方式,就是在经济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件。

二、新制度中对非流动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特点

《准则》和新《制度》对于非流动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规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继续坚持加计法。

长期以来,加计法都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的核算方面,加计法就是在确认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支出的同时,做以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或者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在《准则》和新《制度》中,这种加计法仍然被保留下来,这也成为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等其他会计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坚持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坚持收付实现制,旧制度规定:只是在经营性业务中可以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虽然对于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此次改革并没有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在非流动性资产的确认环节,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按照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收付作为确认收支及其金额的唯一标准。比如: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平时并不要求进行收益的计提,只有在收到利润等投资收益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三)引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概念

《准则》和新《制度》引入了“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事业单位处置资产时,一般应当先记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年度终了结账前一般应处理完毕。这种做法保证了事业单位报废资产在报批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反映,有利于正确衡量资产的实际金额。

另外,为配合非流动资产的核算,在净资产科目中引入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以替代旧制度中的“事业基金”和“固定基金”等科目,实现了功能相近科目的整合。

(四)考虑了取得和处置环节的相关税费

在《准则》和新《制度》中,明确了事业单位在非流动性资产取得和处置环节发生的相关税费的处理,即:按发生的相关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也就是说,相关税费不再计人非流动性的成本中。

除此以外,《准则》和新《制度》仍然沿用历史成本法,即:坚持实际成本作为投资成本。

三、对《准则》和新《制度》新增部分非流动资产核算的解析@

《准则》和新《制度》在非流动资产中新增的部分包括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两部分。

(一)对长期投资的规定

原制度中并没有专门提及长期投资的核算问题,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的扩大,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投资期限延长、投资品增多,原有制度的规定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准则》和新《制度》规定: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将投资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两部分。并且,《准则》和新《制度》强调事业单位的长期投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规定。《准则》和新《制度》对于长期投资的规定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两部分,按照取得阶段、持有阶段、到期或转让阶段进行划分。

1.取得阶段的处理

在长期投资的取得阶段,新制度按照投资品的形式进行了列示,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具体的核算方式见表1。

2.其他阶段

除了取得阶段外,事业单位长期投资还涉及持有阶段和转让阶段的处理,其基本方法见表2。

(二)在建工程的规定

在旧制度中,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都是由单独的基建会计来进行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只是在基建完成后,再按照固定资产来人账管理。《准则》和新《制度》将在建工程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范围,要求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的支出都由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规定至少按月进行反映。

《准则》和新《制度》将在建工程的核算分为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两项。建筑工程的账务处理具体见表3。

相对于建筑工程,事业单位还有一部分需要进行设备安装的固定资产,对于这部分固定资产的具体账务处理见表4。

四、对《准则》和新《制度》修订非流动资产部分核算的解析

《准则》和新《制度》在非流动资产中修订的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

(一)固定资产的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准则》和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仍然很详细,最大的变化有两方面:首先,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变更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其次,对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的核算分为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后续支出和减少的处理等。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具体见表5。

《准则》和新《制度》并未强制要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如果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具体处理见表6。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只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或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支出,其具体处理见表7。

固定资产减少包括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对外投资、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等情况,其处理具体见表8。

(二)无形资产

《准则》和新《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对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新制度从取得、摊销、后续支出和无形资产的减少等环节进行了规定,取得环节的核算具体见表9。

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可以进行摊销,摊销的具体核算见表10。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电力企业 影响 对策

我国为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为更好的适应变革,电力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找出科学的应对措施。

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1.1 债务重组的变化影响电力企业的偿还方式

企业可通过资产清偿债务,主要方式包括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当电力企业作为债务人企业时,企业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电力企业作为债权人企业时,企业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电力企业作为债务人企业时,企业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作为债权人企业来说,企业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也可将债务转化为资本。当企业作为债务人企业时,电力企业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份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电力企业作为债权人企业时,企业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1.2 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电力企业资产管理方式

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电力企业资产计量方式,主要体现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部分资产取得时都具备可靠的成本计量依据,如销售凭证、运输发票、税费票证等。企业按照交易成本进行计量,发生操纵列报的空间较小。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进行了重新规定,允许符合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条件的,即使无法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水平的,无法达到延长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无法使产品成本发生实质性降低的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电力企业在更换作为固定资产的配件时,应将能够满足初始资本确认固定资产条件的替换配件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新会计准则转变了传统的电力企业财务报表中以利润表为核心的模式,对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确定了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的报表体系。避免了旧会计准则以利润衡量企业经营效益和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片面强调利润对企业追求并操纵短期利润等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误导。新会计准则确定的资产负债观,强调企业资产负债信息的质量、提取资产减值的准备、真实呈现企业资产的预期经济效益;强调正确评估资产价值,对企业资产预期负债和损失进行合理确认;对企业所得税运用资产负债法进行核算;禁止运用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计提项目或递延项目。

1.3 新会计准则对利润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收入项目、利润项目和相关费用项目的管理方面。在电力企业财务报表方式上,会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出现显著变化。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价方面,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实行的公允价值,有机会操作利润。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来说,电力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采取了公允价值模式和账面价值模式,使计量模式具有了可选择的空间。当电力企业处于工程建设过程之中或流动资金借款时,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允许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从专门借款向一般借款的扩大,对于增加工程造价,增加建设期的利润,降低建设期费用化的利息能产生重大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这就避免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来操纵利润,提升企业的利润质量。

二、科学的应对措施

为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革。电力企业应根据当前会计实务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促进电力企业会计管理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2.1 在资产管理方面

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管理,需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和管理。电力企业的领导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建立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体系,制定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制度。在制定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时,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考核和评价的基础,保证考核和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的资产信息和财务指标的统一、完整、可靠和准确。固定资产作为电力企业效益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资产管理应加强清产核资,及时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产质量、优化电力企业的资产结构,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既符合电力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要求,又符合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不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手工操作,难以做到准确、高效。必须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实现ERP系统对资产运营者、管理者、维修者等信息的科学管理,随时把握设备等资产的运行情况。运用SAP系统优化竣工决算资料,减少手工编制决算材料及转增资产的工作量,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2.2 在财会制度方面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健全的财务制度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力企业应结合新准则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从原则性的管理制度到细节性的财务运作细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及可比性。财务管理制度化能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各环节都能做到有据可依。此外,还要建立资产清查、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自身财务管理的水平尚低。面对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的转变,电力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必须全面拓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在实施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拓展到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及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管理领域;在财务管理方法上,需更新会计管理方法。实施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重视对风险的防范,对财务控制、财务分析方法和效率的提高,坚强对财务管理手段的改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

2.3 在会计管理人员方面

新会计准则对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进行了巨大改革,电力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面临着全新的会计环境,为适应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变化,会计管理人员有必要转变思想意识,面对挑战,努力提高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新会计准则强调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如实反映,而不仅是简单关注企业的损益情况;更重视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的效果;更关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重视电力企业的资产的质量和信息的可靠性,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权力义务。会计管理人员要积极思考,提前准备。提前对资产、债权及债务状况进行清查。认真分析各项资产资粮,准确判定资产减值情况,合理确认并计量资产减值。对年度间财务结算报表编制口径发生变更及出现核算差错的等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调整。

三、结语

总之,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要根据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不合理的地方,严格执行新准则下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制度,实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电力企业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化竞争需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云峰.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财经界(学术版), 2009;9

篇9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原会计准则存在一些内容上的缺陷,所以财政部了最新的会计准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整,不仅弥补了原有财务报告模式的漏洞,也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由此对企业的财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税负、债务重组核算方法以及短期收益等方面对施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所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处理、存货计价、计量模式、合并报表、债务重组等核算方法、金融衍生工具产生、所得税会计处理等七个方面,经调整后,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日益加强与国际间的对接和交流,便于实现境外和境内资本市场的信息可比性。探究其具体的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高度重视,调整了财务管理观念。②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计量以及会计核算。③规范了企业成本核算过程,对资产减值损失等内容进行了全新规定。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影响企业的税负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税负压力,明确了其分包抵扣链条,消除了重复征税问题,尽管在理论上“营改增”对可抵扣的项目进项税额进行了增加,便于减轻企业税负压力,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施工企业利益牵扯太多,环节管理不善,最终大致企业的税负压力进一步增加。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包括以下两点:①流转税中的进项税额的多少影响税负。由于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中不包含人工成本,所以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时依照11%的比例,这种情况就会远高于原先3%的营业税税率,同时由于一些施工在偏远地区的企业其材料供应过程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税负增加。此外,施工企业的很多大型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负压力。②所得税税负压力较大。企业的成本下降幅度和收入下降幅度不统一造成所得税的增加。此外,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的影响造成所得税增加,在传统税收背景下,在企业的汇总报表层面可以全额抵减亏损项目,但是“营改增”后,这种抵减就会难以实现,进而导致企业的应纳所得税增加。

2.影响企业资产管理

传统的施工企业资产管理较为分散,分类也不够明确,所以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之下,企业更多的开始注重资产管理工作。具体的调整措施如下:①在项目建设前期由财务管理部门利用相关的管理软件分析资产购置的可行性,之后计算项目资产的净现金流量现值以及企业可获取的进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的资产获取方式,以此作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此外,加强预算编制,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应用诺亚舟、元年等预算编制软件进行预算编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②在项目建设期规范了资产采购预算过程。依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加细致的安排资产计划,避免了企业筹资成本过大的问题。③在项目建设后期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引下更多的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软件,例如,运用RFID技术加强企业资产的清查,运用类似于友T3等软件认真的核查资产盘亏、盘盈等情况。

3.影响债务重组

原先债务重组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常常会因债权人让步而出现债务少量偿还或者是债务豁免情况,而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债务的这种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在营业外收入中纳入债务重组收益,并计入利润表。而在进行实物抵债时将计量属性定为公允价值,这就会使得一些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公司在获得部分或者全部的债务豁免时,于当期利润表中直接体现收益,这样就会利于提升每股收益。

4.影响短期收益

所谓影响短期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新建造合同中,成本、收入得以确认,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短期收益。在新的建造合同准则中指出施工企业的三种收益确认方式为确认成本、不确认收入、依照具体的成本确认成本和收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成本和收入。这三种确认损益的方式不同,所以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之后,短期内会减少施工企业的收益,但是长期内不会影响总收益,这主要是由于在新的准则中提到在当期损益中纳入预计总收入和预计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在工期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建造合同中的减值损失进行计提处理,而这些新增的内容均为后期成本,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企业的短期损益。此外,依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支的方法也会致使建造合同在施工时的利润平均化,一旦工期较长就会难以反映施工阶段的其中的一个时点的真正损益情况,最终导致建造合同中某个时间段的利润不够清晰。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后年度不得转回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短期收益。在新会计准则中提到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投资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就不可以在年度进行转回。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新会计准则的调整内容和四方面影响角度出发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的理解新会计准则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保障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合理的进行运用,以期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永杰.试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12):211-211.

篇10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新理念会计制度

在1998年开始的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经济形式,更是很难满足新医改在加快医院改革步伐、强化医院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力度方面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国务院于2009年8月批准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总体目标的制定、战略方面的确定、体制格局的明确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该《意见》,医院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来严格预算管理、完善医院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

一、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会计制度性质不清晰

第一,我国当前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这两个基本类型。如果根据医院的性质(为事业单位),在应该采取预算会计制度。但是在1998年开始的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既不同于企业会计制度,也不同于预算会计制度。第二,医院会计核算采用的记账处理基础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而不是预算会计里规定的收付实现制;第三,医院会计的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所指的会计主体即经营单位,反映的也不是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经营过程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而是收支结余。

(二)内部核算方法不科学

《医院会计制度》进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但是没有要求采用“提取折旧”的核算方法。以修购基金为例,根据相关规定,设立修购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医院资产更新费用管理的专项化,同时规定,修购基金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来提取。具体说来就是,购买资产设备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计提修购基金时贷记“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由于医院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导致很多单位“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帐户都是负数,而且数额还很大,结果,一边是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虚增资产,另一方面是专用基金帐户出现负数虚减净资产。

(三)现行会计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医院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进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的种种弊端已经显露无疑。该制度虽然依照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医院管理需求增设了许多会计科目,但是由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估计不足,没有预料到虑医院资金来源及其资金运用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医院对外投资的新型经济运行模式、股份制医院的产生均严重超出了当时制定制度时的考虑范围。

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及其体现的会计新理念

(一)充分体现了会计理念的重要性原则

相对于1998年的《医院会计制度》,《意见》在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定义方面更加充分体现了会计理念的重要性原则。具体而言,根据《意见》的相关规定,所谓的医院固定资产,就是医院拥有的、单位价值高于2000元、使用年限预计超过1年、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基本保持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或者是单位价值虽然不足2000元、但为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以上两种均可以称之为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作为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医院会计信息的准确、客观、公允和真实。《意见》中新增了“累计折旧”的规定,即明确要求医院的固定定资产每月均要计提折旧。累计折旧的主要目的是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情况,通俗来说,就是需要对固定资产在使用中产生的损耗进行核算。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主要包括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这两种损耗是导致医院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折旧年限净残值的估算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时,需要通盘考虑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的影响。医院的固定资产因为使用而损失的价值需要在其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构成折旧费用,计入各期的成本。期末累计折旧余额在贷方,反映的是医院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用它和固定资产科目相抵后得出的就是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这样的改进使医院的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二)新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会计核算

《意见》新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会计核算,并规定了“财政应返还额度”。该制度主要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医院年终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借方余额反映医院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新增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账户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理念,即医院当期是否确认收到财政资金,不能以取得现金为准,而是以是否取得收款权利作为记录收入的依据。采用“权责发生制”更能准确地反映医院在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

(三)新增关于基建工程的有关规定

《意见》新增了关于基建工程的规定,要求医院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必须以基本建设资金开展,并在基建工程中核算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此外,必须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按期编制医院基本建设的情况表。为了改变过去由于医院另设财务账户来进行基本建设工程财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医院资产不真实的情况,《意见》新设立了基建工程账户,专门用来进行基建工程财务核算,实现了医院基建核算方式的统一。

(四)新增医院现金流量表

《意见》新增了关于编制医院现金流量表的相关规定。医院的现金流量表能够有效反映医院特定时期内的先进流入与留出情况,利用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有效掌握医院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对医院财政现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充分利用医院财政资金的目标。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现金流量表不仅指明了医院资金的使用方向,还可以查看资金的使用效果,报表的使用者可以了解影响医院现金流量的若干因素,并对医院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金周转能力进行评价。

(五)合并药品、医疗的收支核算

《意见》合并了医院在药品、医疗方面的收支核算,并明确规定不再分摊管理费用,确定了科教收支的会计处理,健全了自制材料和药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删除了药品进销差价,并把药品收入核算纳入到医院财政收入的二级科目当中,并规定药品计价标准为药品进价(即成本价),彻底铲除了“以药养医”的土壤。

(六)重新规定了医院净资产

《意见》重新规定了医院净资产,净资产分别由累积盈余、专用基金、本期盈余科目组成。与1998年《医院会计制度》有非常大的改进。以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待分配结余。《意见》将事业基金、固定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待分配结余科目删除,只留下专用基会作为核算医院按规定设置、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累积盈余核算医院历年滚存的财政和医疗等业务结余资金,本期盈余核算医院当年取得的各项收入扣减各项支出后的结余数。净资产是反映医院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代表所有者(国家)的财产价值。

(七)增加了对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管理

《意见》增加了对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管理。具体而言就是,根据预算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了以预算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并要求医院认真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以及业绩评价等工作。

(八)适应了医院进行经济活动与投资发展的需求

《意见》增设了“长期债权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账户,此举主要是为了适应医院进行经济活动与投资发展的需求,其相关活动必须严格根据《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的要求执行。

参考文献:

[1]王健生,,张明鑫,张佳,马仁强.新医改背景下疾病防治协作体系的发展与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0,(02):153-155

[2]彭迪云,郑克强,许涵,姚群.医疗商业贿赂的博弈新论及其治理对策――结合新医改方案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