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特殊学生的教育

篇1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障学生;小学语文;情商培养

在心理学中,人的智力分为智商与情商两种,智商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而情商是指一种认识、了解与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指人的信心、恒心、耐心、抗挫力及合作团结精神等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反映。

1.听障学生情商培养的现状

对于听障学生而言,情商的高低水平会影响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一生的发展。根据笔者常年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将家长的教育理念粗分为两类。

1.1“孩子,你要战胜自己”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当前的中国教育模式更注重智商教育。在健全孩子的家长眼中,以分数论成败的格局依旧。只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智力的投资和开发,“学习好了,什么都给你”,“想玩先把学习学好再说”这些声音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斥在我们周围,过度关注学习,忽视了孩子情商的培养。这也间接影响了一部分听障孩子的家长的观念。这类家长深知社会的残酷无情,虽然孩子残疾了,但也正因如此更不能放弃对孩子的要求,他们会选择更严厉的教育方式,不仅在学业上有要求,比如分数的要求,比如考大学的要求。在情商培养上,也采用培养健全儿童的方式,甚至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察言观色的培养,注重好品质的培养。“孩子,你要战胜自己”是这类家长的口头禅,家长相信,除了听,他什么都能做。

1.2“孩子,你开心就好”

由于听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的不同,不少家长对孩子心存愧疚,且归责于自身,认为孩子这辈子受苦了,不需要在学业上出人头地,更不需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要能识一些字,能平平安安度过余生就行。“孩子,你开心就好”是这类家长的口头禅。这种放养式教育,不仅不重视智商,更不重视情商。一般来说,这类孩子都有个共性,就是普遍自我,无法承受挫折,做事情也没有计划。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家长忽视他们的成长中的心理教育有关系,即缺失了情商的培养。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学生情商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对世界认知产生的一个基石阶段,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缺陷,造成信息不对等,很难自我认同,很容易对世界产生偏见。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听障学生智力的开发和锻炼上,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注重听障学生在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且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些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商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听障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措施

3.1抓住课堂阵地

(1)立足课本内容

语文是离生活很近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应主动将课内外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们掌握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能够不断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促使学生的情商可以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低段教学中,可以立足于课本内容进行延伸。比如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语文园地二(第32页)“日积月累”中有一首名为《小板凳》的儿歌。在针对儿歌内容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并理解文字,对最后一句“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进行拓展讲解:为什么小妹妹要请妈妈快坐下?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爸爸妈妈。在保证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对听障学生的情商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在高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把阅读作为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好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无可比拟的,恰好很适进行情商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有利因素,课堂上做到智商、情商培养的完美统一。比如在了解雷锋精神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雷锋精神的内涵,既要学习其热爱党和国家的崇高理想,又要学习其助人为乐、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还有学习其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工作干劲。当学生真正感受到雷锋精神对时代的意义时,他们就会为之感动,情感就会得以熏陶。

(2)鼓励合作学习

语文教师应该组建有效、实质性的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听障学生情商,提高语文合作学习效率。

①学会“观看”。对听障学生来说,“观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取得高效合作的关键。“观看”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停下来,“观看”他人的表达。

②学会自控。利用激励机制,形成“有福同享,有錯同惩”的共识。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奖励小红花,每节课进行小结评比,对拿星最多的小组进行表彰。低段学生在初期建立小组时,教师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进行纪律约束。

3.2开展课外活动

除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听障学生情商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爱玩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如春游、秋游,如逢年过节的活动,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3.3社会实践活动

听障学生对社会普遍缺乏认知和了解。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去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亲临其境去感受、认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提升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水平,增强自我身份认同感,提升情商水平。还应该充分利用特校常有志愿活动这一特点,引导听障学生与社会人士接触。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形式;教学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抽象学科,是研究数和形的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古代人们就知道了简单的计数,并由此而逐渐地演进为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小学数学,也是由具体而逐渐达到抽象的过程。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处于不成熟时期,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仅仅用形象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抽象特别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并且,由于其他学科,特别语言的理解障碍,使得他们在理解数学问题时更难以恰当到位。有时他们只依靠某些简单的关键词汇理解或解决问题,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地运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学具、教具与及适当的语言鼓励等都能比较好地引导小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

一、小学生生理特点与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遵守并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6岁至9岁生长发育逐渐平缓,体格维持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快速发展中,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高,特别应提到的是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进一步发展,心理活动日益成熟稳定,注意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等不断增强,智力进一步飞跃发展,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不断发展。

由于上述生理特点的限制,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特别是一些抽象内容的教学,应当尽可能地简短且重点突出,不可节外生枝,以节省讲授时间以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必要时,应辅以适当的教学工具或学具。上述方法大体上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相适应,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完全有利于小学生课堂上理解数学的基本要点和概念。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也应当考虑到这些问题,一般来说,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均需要考虑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尽可能地精选一些与基本概念相当的题目,数量适当减少而质量相对较高。

二、学具与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学具与教具的基本要义是学生自作或老师演示操作,通过形象地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等形象的表达,直观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儿童认识规律[1]。合理地应用学具与教具则与此规律完全相吻,这样可以使小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数学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具体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方向协调发展。因此,学具与教具的应用,能加速数学抽象概念的形成,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理解数学算理。另一方面,学具恰好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由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与创新欲望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数学教学中的情商因素

情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心情、兴趣与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地利用并调动小学生的情商因素,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业余学习效率。情商因素的发掘主要与下列因此相关。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能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激发学习兴趣,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和再努力这一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四、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与意义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充分地利用批改作业的过程,运用恰当的评语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的学习指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或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通过批改作业,也可以比较完整地自我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

数学作业的批改不一定完全应用“√”“×”评判正误,小学生面对“×”特别是“?”时,或多或少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抑制心理,同时也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也不够全面。适当地使用激励性或表扬性评语可充分地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感彩的评语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小学生充分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对练习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评语能拓宽学生思路,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与练习的习惯,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利于改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发散性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良好的作业评语沟通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接近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在心情愉快中成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简单地说,数学的思维是由具体或形象思维过程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发育,其思维能力也日渐提高。因此,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小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具体数学事例,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在生活的形象具体肯真实事件中,逐渐理解抽象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或抽象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书法教育 特色 实践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9-01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文件明确指出: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着“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宗旨,重视书法教育,将书法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之中,配备专用教室,开齐开足书法课,学校着眼于“环境、课程、课堂、评价、活动”五方面创建书法艺术特色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环境――雅

校园的布置处处体现“文化育人”。大操场的文化长廊,求真楼右楼梯的学生水彩、蜡笔画、国画系列,中楼梯的科幻画、七巧板作品欣赏系列,一、三楼走廊的学生书法作品展示,二、四楼走廊的学生绘画作品展示,各教室外的名言警句、古代书家名作系列,各年级组的文化橱窗;润智楼一、二楼的手工制作、线描作品欣赏,三楼的学生书法精品展示等。求真楼两面大墙镶刻上由原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林剑丹题写的两句《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小操场前的“博艺堂”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书法博士康亲笔题写的。让蒲小每一根楼道,每一条楼梯,每一堵墙壁,每一个橱窗都成为育人阵地。构建景观文化,优化人文环境,努力打造墨韵、高雅、人文、和谐的校园。

课程――精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书法课是一门传统的课程,长期以来缺乏一套系统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为此,我们组织一线书法教师编写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书法校本教材――《书法启蒙》,这套教材是蒲小《智慧教育》校本课程系列丛书之一,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与温州市“青年双百”课题《普及书法教育,大面积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研究成果之一。

《书法启蒙》的编写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顺序渐进,按楷书基本笔画――楷书笔画运用――楷书偏旁部首的顺序,描写、临写相结合,同时,穿插阶段性的练习与评价。每一章节还穿插前人学书、治学、处世的箴言,旨在能与前人搭起“沟通的桥”,汲取“精神营养”,写字与做人同等重要,“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等等。《书法启蒙》作为学生学习书法的最初范本,开启学生艺术心灵之窗,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与艺术感知的丰富有赖于教育的先行。”

课堂――优

上好每一堂书法课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关键,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如何提高书法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学校提出:优化教学结构,探索以练为主线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学生书写质量。“以练为主线教学模式”可归结为以下流程:精讲要领―示范、模仿―练习、辅导―评价、小结。各环节具有序列性、承启性,但有时同步或交叉进行的。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练习,体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以学生为主的训练特点。同时注重以下两点:

1.改变那种陈旧的机械模仿和枯燥训练,不简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书法艺术学习。书法教学它既有实用价值,能使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书法教育应定位在美育的层面上。

2.强调学生学习书法的个性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书法这门课程中有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理解,那种“千人一面”、“馆阁体”的作品是艺术的极大悲哀,它限制了学生的个人体验、个人表达和创作方式,这不是书法活动的本性。

评价――活

教育评价应具有鉴别、导向、激励、反馈等功能,书法教育的考核评价是促进书法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的重要举措。

出台《蒲公英小书法家评选方案》,其包含指导思想、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四项内容,通过对学生作业、书法作品及学生书写基本素养的评价,每项评价指标均有具体标准,评价分为自评、语文老师评价、学校评价,获取各种数据和事实信息,予以分析并进行价值判断。得分达到40分者即评为班级“蒲公英小书法家”,得分达到45分者即评为校级“蒲公英小书法家”,全校学生全员参与,每学期组织评选一次,对评上小书法家的学生名单予以张榜公布,对优秀写字班级也予以表彰奖励,并以“某某书法家班级”来命名该班,以资鼓励。同时也促进班级、校级书法人才的梯队建设。

活动――实

打造书香校园、墨香校园是我们的追求。近几年,在学校精心组织下,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掀起“学习书法,品读经典”的热潮,各项书法活动开展地扎实有效。

1.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学校自2005年成立“蒲公英”书法社,面向全体、自愿报名、择优录取,每周三下午1:30-3:00是蒲公英社团活动时间,辅导老师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总结,注重过程,注重实践,注重实效,2011年6月,我校“蒲公英”书法社被鹿城区教育局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2.开展校园各项书艺展示活动。(1)艺术节选拔,每年4月,组织班级书法选拔赛,学生全员参与,分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各班将优秀学生推荐参加校级现场赛,学校组织书法名家、一线教师评选,将优秀学生推荐参加省、市、区艺术节比赛;(2)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了庆元旦师生书法展,迎新年写春联送春联等;(3)每学期的班级、校级“蒲公英小书法家”评选活动。

3.提高教师三笔字水平及写字辅导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书法理论及技法辅导,要求教师每周写一小黑板粉笔字,一张楷书毛笔字,一张十六开钢笔字,制定《教师三笔字等级评估标准》,定期组织教师三笔字考核,切实有效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和写字指导能力。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学;欣赏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才的培养,而艺术的教育则是对人的人格心智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凝练。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知识、信息和经济时代的要求。这种人才在人格素质上应具备高知识、高能力、高情感和能合作、能交际、能转变;在智能构成上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讲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形式: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交际智能。”这些智能在人的行为表现上就是信息接受处理,语言表达交流,思维分析推理,空间模式运用,对人的理解与合作,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和作用

美术欣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欣赏能力开始的。“物发于外而情动于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所感知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但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方能具备。特殊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结合聋哑人语言有障碍、全凭直观感知世界的特点,直接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精华为学习对象,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之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对艺术知识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并且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对照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结合。通过多次具体的艺术欣赏,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外艺术史上优秀的思想传统与艺术传统 。

二、培养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策略

1、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化大为小、逐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尤其是在人体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手足无措,“照猫画虎”的现象,人体解剖学对于这些听障学生来说更如“天书”一般,常常是对着模特画他们心中的“人”。基于这种现象,任课教师应该采取局部突破,由简到繁,即先让听障学生理解四肢的形体结构、形状、体积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小幅速写的训练,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是较难的手和脚,采用由“内”向“外”地认识人的形体、骨骼,肌肉形状和生长特点,手和脚的特殊形状,应注意的骨点和结构关系,形和体的转换,最后是男性和女性躯干的强行比较对照,生理特点,解剖知识,骨点和躯干肌肉的形状和体积关系,经过这样先局部后整体的训练,学生在几天之内就能初步地达到认识较难的人体形状和结构,并已初步地理解了基本的解剖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与此同时,进一步讲解历代大师的作品。教师应从直观处入手,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临摹大师的作品,在正确的认识下迅速地使听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技巧方面都得以全面提高。再采用默写的办法进行理解性的补充,然后将自己的画放在一起由班级的每一个听障学生来进行讲评,再由任课教师提出问题。

2、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尝试多种授课方法:一是先欣赏后讲解,正式讲解前先读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给分析作品打下形象基础,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经过教师的综合分析,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教法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易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获得提高,但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解本身,而在于“读”的环节,即必须切实使学生能够真正先独立进入对作品的解读,这是授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二是边欣赏边讲解,选择形象鲜明、艺术特色突出的作品为对象,把教师的体验和分析归纳紧密结合起来,这样能使学生倍感新鲜活泼,易于理解和记忆。三是先讲解后欣赏,让学生带着教师的“结论”到作品中具体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得出与教师不同的判断或加深对教师结论的认识,并在课堂讨论中开展交流,教师在交流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易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欣赏能力,主要运用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学。

三、结论

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和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引导听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是通过外力的引导作为目的,将听障学生的自身发自的对本专业的“爱好兴趣”变得更加持久,从而使得学生们将爱好的兴趣变成为自觉的学习,这才是欣赏教学真正的目的。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努力探索特殊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才能使特殊美术欣赏教学真正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永长. 后现代与美术课程改革初探[J]. 中国美术教育,2003,5

篇6

一、职业能力的定义

关于职业能力学术界并未给出统计定义。但学术界普遍认可其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部分构成。专业能力通常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方法能力通常指思维、分析、判断、决策、继续学习、独立制定计划等能力;社会能力通常指组织协调、团队协作、适应社会、口头与书面表达、社会责任、心理承受等能力。针对特殊教育院校学生而言,职业能力可以定义成: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和实际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综合。

二、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指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和实际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综合。结合高职特殊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而这三项能力也是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通过三年学习以后,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需要运用的最基本能力。下面将针对这三项基本能力进行分析,以从三个不同方面培养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专业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主要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通常专业能力包含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内容。专业知识主要指参与具体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技术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活动任务必须掌握的知识,其是技能获得的基础和前提,高职学生要想胜任某一职业活动,必须系统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本职业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即为专业知识;而专业技能主要指劳动者谋生的主要手段,是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操作技能;而专业态度主要涵盖学生的专业情操、专业理想、专业自我和专业性向。根据特殊教育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可知,此专业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系统地掌握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学科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二是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活动的相关技能;三是熟悉特殊教育发展动态,态度端正,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对从事特殊教育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爱岗敬业等。

(二)教学能力

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指教育工作者能够应用指定教材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学能力由三个方面组成,分别是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教学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以及所教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力、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能力等。教学素养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品德素养、职业素养。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自身的与众不同,结合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殊教育高职教育阶段所涉及的教学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特殊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各学科的教学原理;二是具备与特殊儿童正常沟通的能力、有良好的口语和手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三是具备高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规范。

(三)关键能力

所谓关键能力最初起源于德国,后由学者引进到我国,其主要指那些与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能力,而是能够在不同场合结合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对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各种情况能够积极应变。关键能力通常是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是劳动者谋求长远发展,获得更多升值机会所需的能力。简单来说,关键能力是一名优秀的劳动者除了专业技能外不可或缺的能力。关键能力在各个行业中普遍适用,它不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被时代淘汰。对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关键能力是组成其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能否满足岗位需求,并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做出成绩,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关键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岗位分析,认为学习该专业高职生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是由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构成。社会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这些是从事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行为能力;方法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判断取舍能力、学习能力等,这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方法。

上面讲述的三个方面能力是高职特殊教育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前景以及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种能力。本文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谋求更好的发展所构建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希望对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视障学生;语文学习;教学实践

视障学生以耳代目、以手代目的特点决定了普校教材并不适宜视障学生。同时,特殊教育职业院校视障学生学情复杂,视障程度各异,年龄差距大,语文水平参差,整体语文水平远低于普通职业院校,且有相当部分学生因视力障碍及生活境遇在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对此,特教教师可结合视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改编教材,以“讲”故事为主要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思维、综合化语文教学,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一、适当选用改编故事并结合文史常识开展课堂教学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故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力、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视障学生通常用听力补偿视觉缺陷,课堂学习往往以听说为主,所以故事教学法对视障学生更具适用性。

语文故事教学就是把语文内容的字词句、思想内涵等融入到故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讲故事或者听故事中学习到语文知识,以实现教学目标。对此,可以设计成语故事专题,有针对性地挑选、改编成语故事,并结合以文史常识讲解及情感价值观引导。如鉴于有相当部分视障学生经历坎坷、性格自卑自闭、对未来消极悲观,还有些学生三四十岁仍生活窘困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励志成语故事,如“大器晚成”,通过讲述崔琰、姜尚的故事,让学生重新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讲完故事后,再讲解与故事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二十四史”、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如,针对部分学生在接受帮扶后却不懂感恩、缺少爱心的现象,可选择成语故事“投桃报李”,将经过改编的网络故事《丘吉尔与弗莱明》与中国古代刘秀的故事进行串讲,加深学生对成语“投桃报李”的理解,再扩展讲解《诗经》等文学常识。

此外,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学成语故事,并在每堂课上安排一名学生为大家“讲故事”,再由教师点拨。此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鼓励和培养其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引导其全面深入、辩证统一地看待事物、开展实践。

如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温故经典文学。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葡萄》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果自己就是那只狐狸会怎么做。在分组头脑风暴后,四个组都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一组:葡萄就是酸的,因为如果是甜的早就被路人摘走;二组:找把高梯子就知道是甜还是酸;三组:找大象帮忙摘葡萄大家一起吃,还能交个朋友;四组,找长颈鹿来帮忙,可长颈鹿摘到葡萄后竟独自吃了起来,结果被农药毒倒,故事说明路边的葡萄还是不要随便吃。在深入挖掘、创新拓展《狐狸与葡萄》这则寓言后,安排各小组表演改编剧《狐狸与葡萄》,并评出团体与个人最佳表演奖。此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实践进行综合化学习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代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历史知识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将赤壁大战的历史背景、周瑜的运筹帷幄同北宋与大辽的历史背景、苏轼的政治抱负相结合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词的时空转换和思想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在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也体现在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比如:讲授成语故事《投桃报李》时,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感恩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先回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投桃报李的事,再实践做一件投桃报李的事并写成记叙文。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以视障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热爱语文课程,同时让语文课程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晓伟.故事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2(6).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 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27-0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现状与未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适应能力的增强是发展中的课题。本文将分析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对策。

1 本文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600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辽宁省沈阳市本科、高职院校5所、院系15个、年级分布为在校各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分别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调查,从中分析目前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及成因

2.1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就读期间各方面的压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如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语言环境、课程学习、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不同程度难以适应的状况。特殊群体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心理困扰。从笔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查中可以看到:30.5%的学生认为受到过不恰当议论,36%的学生较少或偶尔、甚至从来不和当地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认为汉族学生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等方面做得不好,61.5%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30%的学生对民族歧视问题感到自卑和不满,43.3%的学生对朋友出现冒犯民族习惯的现象感到很生气,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2.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贫困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与正常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而产生自卑感,并泛化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各地区明显的文化差异,入学适应等问题更为突出。就业竞争使本身脆弱的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这些因素带来的冲击将使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2)学校因素。学生在步入大学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大学阶段,由于师生比例过大,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流较少。而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合理有效的途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

(3)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大学生开始迈入青年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和生理开始趋向成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心理活动越发活跃。这个阶段,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人对事容易“理想化”,在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冲击。而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受到的冲击将更加强烈。

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在过去的十年,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威胁。所以,寻找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在教给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区分美丑、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使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成了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是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支持的以课堂讲授型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一般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能用到教学课件的时候较少。但一旦使用到教学课件,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对情境的渲染则能使整堂课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心理健康课诸如心灵成长、意志锻炼、挫折教育等主题在课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空间较小,所以信息技术可更多应用于课前、课后资料的查找上,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他们在大量信息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3.2 制作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鼓励学生访问、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是提高访问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下面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窗、心理论坛、心理信箱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制作得好,不仅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还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

3.3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有时失之客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美观大方的宣传资料,利用远程教育的各种便利,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鼓励师生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自关系等),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全体学生共享,实现师生互动,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谈体会、感受,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比如说,一些“单恋”学生把他们的苦恼在论坛上,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在浏览时看到有这种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人,还有很多同龄人时,无形中就会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3.4 让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丰富和运用,为心理测量、统计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技术又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为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些都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又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创设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篇9

特殊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那些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特殊群体。①本文中所论述的概念限定在高等学校范围内,是在高校大学生内部中某些方面处于弱势或不利地位的特殊大学生群体,例如经济贫困生群体、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群体等,这些大学生因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仅依靠其自身又无法完全解决摆脱当前困境,需要借助外部帮扶力量实现内外部平衡状态。

2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分类及特征分析

2.1 经济困难型大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型大学生群体,顾名思义是在指家庭经济贫困,难以维持学费及日常生活开支的大学生群体。这些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农村家庭、边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低收入家庭等,无力支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费用。此类大学生经济、学习压力较大,思想负担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2.2 学习困难型大学生群体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招,在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高校学习困难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挂科、试读、抑郁、考试恐惧症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种:

一是入学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此类学生大多来自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例如青海、、宁夏、贵州、广西等地。虽然也有学习的主观意愿,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学习竞争力较差,长期以往,形成习得性无力感,厌烦、灰心沮丧等情绪。

二是专业思想情绪严重,专业学习缺乏兴趣。②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逐渐抵触专业学习、厌烦学业,被动消极,出现考试挂科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及时享乐主义”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活动等等,学习目标不明确。

2.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群体

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正常的内部心理环境因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失去平衡,导致了集中体现在心理适应方面、自我认知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的问题。刺激的来源产生于学习、情感、家庭、社会、就业等多个方向,加上一部分学生心理抗压、抗挫能力较弱,产生了焦虑、自卑、抑郁、烦躁、畏惧、孤独等心理问题,成为威胁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潜在诱因。

2.4 网络成瘾型大学生群体

网络成瘾型大学生群体,是指长时间沉迷于上网聊天、电影、网游、交友、网恋、黄色暴力等内容,进而严重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涯的大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不惜放弃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在耽误正常学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性格缺陷、孤僻自闭等问题,危害甚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成瘾,最后导致退学。

2.5 社交障碍型大学生群体

互动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但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属于社交障碍型的学生群体。有的大学生只关注读书学习,不善言谈,思想偏激,社会适应力较差;有的大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性格偏执、心理过于敏感,很少受到同学们欢迎;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贫困自卑等心理,经常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等,无法感受集体温暖。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界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交叉的复杂概念。群体中有些大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显得“特殊”而其它方面很正常,或者只是暂时的“特殊”,也可能同时兼具多种交叉的“特殊”倾向性,这就决定了必须要以科学、全面、发展、合理的态度帮助这些具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 构建特殊大学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在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消除障碍,提供机会。特殊大学生群体因为学习成绩差、自卑、贫困等原因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冷落和嘲讽,自尊心及其敏感和脆弱。因此,这就决定了在做这部分同学的思想工作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③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方面,多鼓励、多肯定、有耐心,同时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提供机会,助人自助,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3.2 分类管理原则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每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共有特点,对每一个特殊学生逐一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教育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及前因后果。分类管理的目的并非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给予歧视对待,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特殊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交友情况、生活成长经历等,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分类教育措施和管理办法。此外,要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档案进行严格保密,保护其隐私权不受侵犯。

3.3 因材施教原则

从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分类来看,每一类群体都有着不同方面的、不同侧重点的问题,因此解决方式和途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经济贫困学生,应通过“奖、贷、助、减、免、补、勤”等当时切实解决困难,并注意培养其自强自立、开朗乐观的积极品质;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应着重帮助其认识主客观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对于心理障碍方面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实践活动等培养其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与此同时,即使是同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内部,又因为具体形成原因不同,解决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尊重个性,提高实效性。

3.4 动态调整原则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划分处于一个动态调整过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以及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一些特殊学生逐渐转化为正常群体,但是也有一些原本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入特殊大学生群体,也有可能从一类特殊群体转化为另一类特殊群体。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提高工作对象的预见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注和帮扶。

4 构建特殊大学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路径分析

4.1 建立特殊大学生群体档案,形成动态的发现―跟踪―干预机制

第一,教育者要有提前预见和发现学生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一支可靠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学生党员等干部,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如实记录在档。同时也要通过学生网络动态、深入学生宿舍等方式,了解身边特殊学生的详细情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第二,教育者要及时更新和充实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内容。④教育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及时跟踪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育管理的策略和方式,着重关注特殊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重大或突发事件,例如亲人病故、失恋、挂科、疾病等。

第三,积极实行思想干预,及时疏导控制。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差,情绪起伏不定,一旦发现问题苗头,要及时疏导干预,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要不擅于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有效的解决特殊大学生群体问题的有效教育途径。

4.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分析,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存层面,人更有爱与被爱、尊重和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追求。因此,对于特殊大学生群体而言,在解决了经济层面的问题之后,要着重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构建和谐、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和帮助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体娱艺的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愉悦身心、获得友谊、赢得尊重、实现价值,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3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健全人格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⑤特殊大学生群体的类型虽然多样,但是他们大多都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要尤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三级心理教育机构,通过新生心理系统测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络电话咨询、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等途径,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篇10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析

据调查显示,普通小学的学校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是持无足轻重的态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用常规的听讲模式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有着不小的差异,这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比较的偏执和敏感,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多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其基本上都处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接触的也大多是老师与同学。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就更加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2.基于特殊教育角度的德育管理思考与应对

2.1家长层面的德育手段思考

针对特殊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独特性,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首先,适龄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这一部分儿童入学前在其家庭环境中所接受、获得的道德观念成为其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初始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家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品质和行为的榜样。

其次,及时学习特殊儿童家庭德育知识,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儿童强化巩固良好品行,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和情绪,避免怕孩子吃亏,无限制补偿孩子的错误举动,在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的同时,结合家庭自身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联合学校和社区,分享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健全特殊儿童的人格,形成家庭德育特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互补功能。

2.2学校层面的德育教育措施创新

2.2.1完善体制建设,统筹德育规划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有着覆盖小学到高中的不同教学部门。因而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更需要一套有着特教特点的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去支撑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特殊教育德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不同年段部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年段部间构建相应的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突出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本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监控机构应当加强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其在小学德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特殊教育角度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2.2以师领生,提升残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特教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其价值观及道德观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运行普通德育教育的同时树立具有“特适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从提升残障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根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基本人格,重点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这就要求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突出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多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从而为这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建更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引导其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构建“家校联合”的新模式

2.3.1做好家访工作

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老师不应只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应当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亲自到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从而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因为家访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拉近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密切双方对残障学生培养方法的沟通,增强双方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为成功教育特殊学生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对于家访的途径,我们应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家访形式如:班主任老师实地到学生家了解情况以及电访、召开家长会、登门拜访、科任老师承担一部分家访任务等。

2.3.2定期开展家长培训

针对残障学生的培养,家长的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教育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组织建立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平台,以专人负责和督导教学的模式,组织一个制度、措施要得力,方法、步骤切合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家长培训机构,使得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