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的功能

篇1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变显得尤其必要。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良好的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势必发生变化,要立足于每个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孩子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残疾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传统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形成了两个互相分离的教育体系,特殊学生很难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流动,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附设在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班、随班就读机构的分工不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僵化,学校的功能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班就读将成为以后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对功能进行定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功能,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质、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并以这些少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成为指导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和随班就读的基地。

(三)促进和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需要

我国宪法及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出了要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应该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师资,来满足残疾学生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宣传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最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二、特殊教育学校功能体系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自身必然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种功能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最根本、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而且涵盖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功能。

(一)本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组织的主体。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个方面存在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康复来弥补缺陷,或者使损伤的器官的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简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就是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变更的功能,它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具体功能。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本体功能的最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否则会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

(二)具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具体化功能。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的不同类型,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划分为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残疾学生的培育上,即育人。从教育目标来看,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应最大限度地开展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应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控制性”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残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康复功能

残疾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理、社会、家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根据残疾儿童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还必须承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康复功能。依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我们认为康复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使残疾学生因自身某方面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使各种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的作用和功效。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的发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在发挥康复功能时,必须既看到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以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2)拓宽康复的对象和内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康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对象应该面向全体残疾学生。同时,康复的内容不仅是对残疾学生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进行生理机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康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两个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残疾儿童康复的最好途径。通过医学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和恢复残疾儿童身体缺陷部位的功能,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生理基础。通过教育康复可以使医学康复的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方法来促进残疾儿童缺陷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社会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从单纯为本校学生服务转化成向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医院、康复机构、普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中心组织,应进行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尽量缩减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让残疾儿童过上正常或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与周边社区、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儿童,并逐步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特殊群体,为残疾儿童的发展努力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2)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3)提供资源支持。相对其他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益,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之尽可能地共享,成为所在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与资源中心,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门教师协助普通学校教师处理特殊教育学生问题,开放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教室,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对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在社区展开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资源与服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发放书刊资料、设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提供上门帮助服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特教知识和有关残疾人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好孩子的在家教育、康复等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特殊教育事业所产生的作用和功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教育科研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特殊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取向的校本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应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课题立项,让学校领导、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主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的实践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及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和工具研究、残疾学生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研究等。

(3)研究方式的反思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日志等形式开展的反思研究。同时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互动研讨活动中,实现自我反思。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多媒体技术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劝说、枯燥乏味地训练效果不佳。现代科技的结晶――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共同学习,让注意力更加集中;最后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给老师,老师可以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地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境,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我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2.展示书写过程,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瓣”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就不容易掌握,就可以制作一个写“瓣”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画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瓣”这个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些,在做动画的时候就可以专门提醒学生们要写紧凑些,这样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还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反复练习一些比较难写的字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跟随课件书写的过程中熟悉。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小的游戏,让学生专门练习。

3.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自学时优势很大,可是我国目前尚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在此谈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个例子。

3.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我出示“巴”、“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3.2相近字比较。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渴、喝”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是“氵”旁,闪动“氵”,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喝”字还是“渴”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3.3寻找错别字。

中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作文中错别字的数量多得惊人,尤其是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字后。小学生写错字,有一些字是因为还不会写,另外就是受其他字的影响。小学生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在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如出示几句话,或引导学生,找出后放大错字,或将别字移至别处,闪动错的笔画或用错的形旁,换上正确的字,返回原处。

参考文献:

[1]刁爱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OL].

篇3

一、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概况

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工作目标。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来彻底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达标、教学手段落后、办学经费短缺4个突出问题。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经过两年左右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撰文《建设特殊教育合格学校,科学推进江苏特殊教育现代化》中评价说:“她倾注了人类对教育更加美好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是与生活同在、与时代共进。”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新建了8所特殊教育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易地新建,经过两年努力,全省109所特殊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许多地区更是做到了源于标准、追求卓越。

二、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主要成就

1.“四专项目”促进了各地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四专项目”是江苏在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策略之一,具体指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

专项工程是指为促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江苏先后出台“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等专项工程。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这些系列工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优化特殊教育环境,江苏省教育厅决定2007年起在全省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专项工程。

制定专门文件是指为了保障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有章可依、顺利推进,省教育厅组织基础教育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会同特殊教育专家结合国家有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与省内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两个文件,特别是在建设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

召开专题会议是指200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在盐城召开的“全省加强特殊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调研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可行性与推进办法;2007年7月省教育厅组织召开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动员大会;2007年12月召开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专题督办会,会上由省教育厅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责任书》这些会议确保了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

组织专人检查是指为了保证工程的有效落实,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督办小组,深入各地进行调研督办,各市、县(区)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对所属的建设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2.“建设标准”确保工程的品质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是2007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十件实事之一,为扎扎实实做好这项民心工程,在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祭彦加副厅长指出:根据江苏实际情况,要体现 “一个立足”“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一个立足”就是要以江苏特殊教育为基础,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四个结合”就是一要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二要结合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三要结合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要求,四要结合国情和世界情况。2007年7月,省教育厅颁发《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供各地对照执行。标准分为聋校、盲校、培智学校三类,每类标准分为基础设施与专用教学设备两部分,其中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校园用地、校舍建筑、教学设施、行政办公设施、生活设施、安全设施六大项,每一项根据聋、盲、培智的特殊教育需要再细划为二级与三级具体指标。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内容体现两个亮点,一是关注缺陷补偿、体现特殊关爱。例如:为有效对盲生进行防护,盲校在室内外要铺设盲道,安装扶手、触感标志、盲文标识等无障碍设施,对于低视力学生要据其情况配备必要的助视设备。二是减少质性的说明,专注量化指标。对比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更具有力度与效度,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用地上,“国家标准”要求是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江苏标准”更加明晰,要求学校各区域划分清晰,布局合理,包括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行政办公(综合)区。“国家标准”在各功能室要求上仅对用房面积有明确的要求,“江苏标准”除对用房面积有明确的要求外,还针对不同的功能室提出室内应有设备品名,对水、电、气、网络布线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鉴于“江苏标准”能体现与时俱进、高位均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已于2008年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承担修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工作。

3.专用教学设备提升了特殊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专用设备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残障人士个体功能的任何一种设备、设施或产品系统。专用设备及其应用服务能极大的弥补残障学生在视觉、听觉、运动、言语等方面的缺陷,拓宽了残障学生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与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专用设备的应用也能为教师反馈真实数据,为教育与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

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根据‘基本标准’,缺什么,补什么,添置配齐。”专用教学设备分为聋、盲、培智三类。聋校专用教学设备标准包括听力、语训、手语实验,助听语训系统、康复训练设备、多媒体等设备。通过使用,聋校师生普遍认为有助听语训设备的使用和推广,尤其在学前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听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听觉障碍的不良影响;多媒体设备与无障碍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能较好地发挥聋生视觉感知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盲校专用教学设备包括视功能训练、感统训练、直观教具、体育器材、盲文图书、多媒体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极大的变革了原有教学方式与手段,如视功能训练和感统训练设备的添置,使康复训练的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手段更科学、效果更显著;读屏软件与点显器的使用,使盲生学习电脑成为现实,并能方便获取网络信息。培智学校专用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感统训练、蒙台梭利教具、康复训练三类,盲校老师认为,通过感统训练后,智障儿童智能和综合能力有明显提升,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与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4.内涵建设打造了一流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是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合格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各地开展以培师德、练师能为抓手的特殊教育师资建设。

师德是教师之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各地在开展以敬业爱生为内容的师德建设的同时,引导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如苏州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提出“蹲下来看学生,沉下心去做工作”的师德教育;徐州常年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开展“导生制”“助残一日捐”活动帮扶残疾儿童;靖江市在特校教师中开展“爱心暖人,真情助残”活动,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师德高尚,当选为“2007感动靖江十大人物”。

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因为特校教师三大使命是教育教学、业务学习、教育研究工作,要高效完成这三大任务,就必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江苏不仅把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师资培训计划,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提出用三年时间把江苏特殊教育师资轮训一遍的目标。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所,省和各市(县)教研室均配备了专兼职特教教研员,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现有国家级特殊教育课题8个,省市级特教课题100多个。省教育厅每年定期开展全省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与评选学科带头人,形成了江苏省特殊教育优秀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

篇4

>> 国内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综述 特殊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幼儿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特殊教育经费问题的研究综述 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中美特殊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浅谈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特殊教育 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标准的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英语课堂应用现状研究 电子白板与特殊教育劳动技术教学的和谐交互研究 特殊教育与德育教育之研究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 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与困境 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3-11

[9]]Zabala. The SETT Framework: Critical Areas to Consider When Making Informed Assistive Technology Decisions[OL].2011-03-11

[10]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图书馆出版物资料,2001:3-8-10

[11] Cook,hussey等. 杨炽康译.辅助科技原则与实行[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7:182

[12]吴英戴.辅具评估专业技术手册.台北:中华民国物理治疗学会出版,2007:314

[13]Judie Lee. Assis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 Process[OL].2011-03-11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 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2.3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和康复的效果。政府应该克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少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机制。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经费、改善教学条件:(1)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2)把福利彩票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3)积极向社会筹集、捐资办学经费,增添必要的场地、器材;(4)特殊教育学校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校的精神,发动师生修建简易运动场、简易器材,保证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

2.4 营造残疾学生的体育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少,业余体育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为此,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体育文化活动,为残疾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比如:学校利用广播、报栏等设施对残疾人体育进行宣传;学校举办一些残奥会知识讲座;学校开展一些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趣味性、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会;校内年级间、班级间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的小型体育比赛。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残疾学生的生活,增加了残疾学生与人交往的机会,对培养残疾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S].1998.12

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特殊教育 必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残障人士,缺乏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很多快乐,因此针对残障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来改善特殊教育的状况,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寻求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残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的一部分,下文对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希望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1特殊教育语文的含义

残障学生在认识世界、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困难,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的教授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情感、心灵的教育过程。通过对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学习,来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2.1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具有启智功能

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的形式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可以帮助特殊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启发智慧,将语文教学作为特殊学生的重要课程,有效提高特殊学生的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文化素质。

2.2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促进特殊人群与社会融合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在,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工具。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缺憾,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语文教学能够提高特殊人流沟通能力,促进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对特殊人群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3语文教育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不仅传授学生汉语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古诗文等语文知识,更通过优秀文章、传统文化的教授,熏陶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措施

3.1将多种教学手段融入语文教学

由于学生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然是行不通的,特殊教育语文课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注意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使语文学习更高效。

3.2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特殊教育针对的都是听力、视力等有障碍的学生。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受生活,传统的讲课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他们学习的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为他们以后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积累生活素材,锻炼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多彩的春天》章节内容的学习时,正值春天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春天到来之前万物状况,回想冬春交替之时树木、花草等事物的变化,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也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3坚持鼓励式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特教学生经常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颇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少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自暴自弃,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学为主,多赞扬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毫不吝啬的赞扬或夸奖,对于他们的错误也要寻找适当的方式委婉批评,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此外,教师应该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意识的变化,在课堂中适时利用教学素材如《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一定的疏导,使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困扰。

4结语

语文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采取适用于特殊人群的教学模式。特教语文教师应注意,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教学功能,还应该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残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特殊教育的真正职能。

参考文献

[1] 徐卫东.撒播心灵的阳光――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黑河教育,2012(12).

[2] 鞠明岩.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篇7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因此,建设特殊教育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一、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社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重点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所以,实训基地是教学过程中的也一个重要场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最终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

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专业实践教学功能。教师应根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实训基地则提供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地。

2.产学研训相结合的功能

实训基地的建设体现科研功能,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基地。实训基地不仅有优良的科研场所、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还具备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管理体制。

3.社会服务的功能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因此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为社会上特殊人群开展技术、培训、支持等方面的特殊服务,这对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学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的突出特色,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专业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发现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应首先在实切l基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实现其实践能力的转变和提高。

三、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特殊教育由于底子薄弱,经费有限,观念没有更新,因此使得特殊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成为整个教育系统建设中基地建设最薄弱的部分。

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要想接收高等特殊教育学生参加实训『,必然会挤占企业的一定资源,同时要提供相应的生活、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条件。

3.企业参与的数目和层次不高,没有能形成普遍参与的浓厚气氛,也不能充分的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加之适应企业参与的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从而使得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没有能凸显出来。

4.校企双方管理上的空白,使得学生参加实训后缺乏监管的力度和部门,管理上双方未能协调一致,导致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四、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1.建设宗旨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建设宗旨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科研和实验的重要基地。

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属于学校,学校拥有(或大部分拥有)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权限。因此,建设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满足基本理论的实践教学需要;②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③满足综合性实训的教学需要;④满足学生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⑤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⑥满足科研、研发的需要;⑦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⑧实训基地应具有自发展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属于社会实体,学校与实训基地之间是合作关系,学校不拥有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权(或部分拥有)。校外实训基地具有独立进行行业领域内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社会实体的运作行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型和宿主。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加强校校、校企合作,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性。②建立“协作型”或“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建立“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③开拓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设面向社会性的服务性项目,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康复机构等开展技术服务。

(3)加强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科研工作。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将一些实践性教学内容直接融入到工作实际中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4)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团队。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同时,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去基层特殊学校系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

(5)加强实训教材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实训I教材,也可以应用国内外优秀的实训教材作为实践教学的教材。

(6)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实践教学能够有序地进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

高等特殊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该型人才为目标,使基地成为特殊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培训的重要场所。因此,高等特殊教育要办出成效,要办出特色,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高等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发展当今的特殊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使特殊教育专业院校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通过校校、校企的合作,能够确保基地建设的先进性;可以解决实验教师师资的培养建设与管理的问题;通过开拓实训基地实践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此外,还能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完善实训大纲和实训手册的编写;通过实训基地的开放,使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内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叶发钦,对特殊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

篇8

据统计,截至200年末,全省共有特殊学校4所,其中聋校1所,弱智学校1所,其他(含盲、聋)特殊教育学校2所,共有特殊教育班50个,其中视力残疾班5个,听力残疾班38个,智力残疾班7个;另有小学附设特教班10个,初中附设特教班2个。目前,全省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共有2,926人,其中小学生2,015人,初中生911人;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生603人,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1,594人,初中附设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729人;其中在校寄宿生1,079人,女生956人,视力残疾333人,听力残疾701人,智力残疾920人,其他残疾972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女教师68人,受过特教专业培训53人,本科学历42人,专科学历50人。①全省已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附设在普通小学的特教班及随班就读为主体,多种形式办学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格局。海南建省以来,特教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适龄特殊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特殊学校的学生数量稳步上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殊学校的名称与职能发生变化从聋哑学校变为盲哑学校,又从盲哑学校变为特殊教育学校;从最初只招收听障儿童,发展为既招收听障儿童又招收视障、智障儿童,这都反映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职工的特殊教育理念的变化。为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当前的教育投入下,共同使用特殊教育资源,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2010年1月16日,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该校由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和海口市培智学校合并而成,通过撤点并校、改变招生结构等方式改扩建后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功能增加了,从单一的类型转变为一所集聋儿康复教育,聋童、盲童、智力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聋人职业高中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新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586人、教职工124人,41个教学班。据相关部门介绍,近五年海南省将在三亚、儋州、乐东等市县建设特教学校,并对海口、文昌、临高的特教学校进行改扩建,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格局,但始终会保持海南特殊教育学校的龙头作用。特殊儿童入学率提高,特教学生及教师数量明显增加1991年海南省第一所特殊学校———海南聋哑学校开始正式招生,共有3个小学班,45人,教职工28人,专任教师13人。1992年在校学生104人,6个特殊教育班,教职工33人。1999年新增特殊教育班6个,全省特殊教育班增加到13个。全省三类特殊儿童在校生2,120人,比上年增加606人,入学率78.2%。2007年海南省4所特殊教育学校招生313人,在校生2,20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34人和552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学习的特殊儿童、少年的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26.83%和26.68%。根据省残联统计,[1]2008年全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合计11,212人,在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合计9,217人,入学率达到了82%,比上年度增加一个百分点。从特殊学校建立招生至今,海南省特殊教育学生及教师的数量已有明显的变化[2](表略)特教校园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投入有所增加1990年海南聋哑学校创立,校园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333平方米,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学设备缺乏。1993年,该校得到日本政府500万日元的无偿捐赠,用于购置听觉语言训练设备,安装了一个语音室。同年省教育厅、台资企业家协会等11个单位捐赠3.4万元给学校办学。1996年该校建筑面积为7,224平方米,1998年学校更名为海南盲聋学校,校园面积为3.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1.27万平方米。2003年助残日活动,社会各界为特殊学校捐款30多万元,省教育厅也向省特教学校捐赠价值6,000元的电教设备和价值1万元的图书。2006年,香港爱心人士捐款100万元用于省特教学校购置测试聋儿听力专用设备。同年,由中国孤儿帮困中心资助100万元创建了文昌爱心学校,接纳了来自文昌、海口、定安、琼海等市县的近二百名孤儿。到2009年底,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为5.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与办公用房分别为5,246平方米和2,018平方米。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藏书15,370册,教学用录像录音带155盘。

海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省后,海南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建省时间短,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海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特殊教育学校少,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2006年海南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1]全省有残疾人49.4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各市县的农村。2010年,海口市培智学校并入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后,扩大了该校办学规模,在校学生586人,有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运动场、食堂等,并配备了标准化的听力测试仪、语言康复、电脑绘画、盲人按摩、盲文打字等设备和多功能教室,开通了校园宽带网,学校整体规模属全国前列。但就整个海南省而言,全省只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分别在海口市、文昌市和临高县,集中在海南省东北部,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市县,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一所特殊学校都没有。特殊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二)特殊教育经费少,学校办学条件差长期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海南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了解,海南省目前尚没有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而特殊儿童大部分来自贫困农村家庭,很多儿童因经济困难无法接受教育。当前,海口市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已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其教学设备陈旧,也跟不上新的教学形式。文昌市和临高县的2所特殊教育学校经费很大部分靠社会捐资补足,尤其是临高县特殊教育学校因为缺乏经费,学校基本设施和办公用品缺乏,从而导致无法接纳更多的特殊儿童就读。(三)特教专业教师少,师资分配不均衡据统计,[2]2008年海南省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经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仅53人,仅占教师总数的50%,没有经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高达一半。其中82%的专任教师在海南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其他2所特殊教育学校和附设特教班的专任教师数量仅占全省总数的18%。

篇9

孤残儿童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而且还患有残疾缺陷以及各种疾病,他们不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内心极其脆弱、敏感,易出现过激反应,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而实施特殊教育则可以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进行特别设计,针对孤残儿童需求实施特殊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孤残儿童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行干预,使其向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所以,特殊教育可以使孤残儿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使孤残儿童的悲惨命运得到转变,不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可以建立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绘画教室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大龄儿童培训技能室,为孤残儿童建立一系列教育设施,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孤残儿童的智力,使孤单儿童潜能得到激发,保障孤残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仅仅保障孤残儿童吃饱穿暖的现状,进而将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突破传统观念,将特殊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首先,争取教育部门的指导,使教育信息不断扩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扩招优秀的教育人员,还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人员外派出去进修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使特殊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2.实施阶段性教育

开展特殊教育针对的是孤残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例如,对0~3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对这类儿童进行评估,了解和掌握教育存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婴儿操、抚摸训练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他们进行聊天、玩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3-6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可以进行分班教学,每班儿童控制在20人左右,在进行特殊教育时,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认真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他们,并对其建立教育档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在教育和生活中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孤残儿童尽快的融入到教育环境当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孩子快乐的成长。对适龄儿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最为重要的一步。儿童保育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校园接受社会教育,虽然,在进入校园初期孤残儿童会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儿童保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给予正确引导,使其树立信心,他们将会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 资源教师 随班就读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资源教室方案被认为是回归主流中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也必将大力发展资源教室方案。①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资源教室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资源教室多元化功能中,资源教师是随班就读普通教育系统中协调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家庭关系的关键,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对于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和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意愿都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在针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现阶段研究中,资源教师家校合作的内容仅被作为其本身多元化职责中的一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未专门就其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角色意义做过探索。

1 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对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意义

1.1 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随班就读儿童家庭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就其合作内容而言,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服务,寻求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目标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的课题。

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资源,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过程不仅需要资源教室,而且需要各方面教育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他们可以为资源教师提供鉴定、康复管理、教学、器材等各方面的帮助。②因此,家长参与资源教室的构建,为资源教室工作付出努力,是促进随班就读质量提高的必要做法,也正是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实现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资源教室方案的发展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具有反作用力,资源教室不断完善,资源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能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更多服务资源。资源教室与资源教师参与家校合作,有利于更有效地构建和利用融合教育环境。

1.2 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有效的合作资源

许多学者都认为资源教室方案是使特殊儿童真正融入到主流教育环境中的第一步。③从功能上看,资源教室可以定位于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支持的场所,④并且,资源教室多功能服务的需要使其拥有着充分的教育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其一,资源教室具备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教具、视听媒体、适合于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活动的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资源教师这一特殊教育专业资源人士。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普通教育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开展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的需要。资源教室的教育资源恰恰补充了普通教育环境的不足,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提供了适合特殊需要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设备。其二,资源教室整合的人力资源包括社会义工、社区机构、相关技术人员等,有利于打破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合作的场地与形式的限制,不仅让家校合作能在学校环境中顺利进行,也让特殊儿童家庭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下,积极活动和成长。由此可见,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建立了多方面的社会联系,集合了社会力量,共同服务于特殊学生,推进全纳教育环境的完善。⑤

2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意识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自身主导性,忽略家校合作平等性

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双方地位不平衡,表现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教师指挥为中心,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往往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⑥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更易占据主体地位,忽略合作的平等性。原因有二,一是资源教师作为普通教育中的专业人员更具备特殊教育知识与能力,对于其他非专业人士的介入,资源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协调多方关系,这使得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常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二是家长参与态度不积极。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缺乏经验,无法很好地与教师配合,显得信心不足。加之日常事务繁忙,家长无法全身心投入与学校的合作中,这使得资源教师被迫成为家校合作中的主导。

2.2 家校合作途径少,沟通内容单一

从合作途径来看,资源教师主要通过电话、家长会和接送学生时间进行交流,而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本、家长学校、家访等相对使用频率较低。⑦由此可见,资源教师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存在局限性,这给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工作的进行造成了阻滞。

合作内容上,资源教师主要为家长安排常规教学活动,例如:参与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评估儿童发展水平与听课等,而其他非教学范围的内容涉及少,资源教师参与的家校合作集中关注于特殊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其他需要例如品德、健康等关注度不足。教师在“主动联系家长”、“认真考虑家长意见”、 “指导教育家长”等方面行动力强,很少征求家长关于班级活动或学校发展(如政策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的意见。⑧可见,资源教师在与家长合作过程中,重在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对于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缺乏合作意识。

2.3 基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家校合作中忽略了普通家庭的参与

随班就读是以普通学校环境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而针对随读的特殊儿童进行的家校合作,也应当将普通教育资源纳入在内。因此,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关系中,除了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这两个主体外,普通家庭,包括普通儿童及其家长的参与也是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实践中,接纳普通家庭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旨在从全纳社会的视角为特殊儿童家庭创设融合环境。资源教师在合作中往往注重于让特殊儿童与融入普通学校环境,关注如何与特殊儿童家庭建立合作关系,而未充分利用普通家庭这一有利资源。

3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资源教师的角色

3.1 资源教师是特殊儿童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关于随读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普通课堂教学、资源教室辅助教学两种情境。资源教师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的桥梁,是为特殊学生家庭与普通学校建立和谐关系提供有效渠道的最优人员。其桥梁作用在实践中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沟通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作为咨询者,向特殊儿童家长汇报特殊学生在校表现,提供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校为特殊儿童制定的相关教育制度等信息。资源教师作为信息反馈者,整理和分析特殊儿童校外生活、学习表现情况,为学校制定特殊儿童教育计划提供依据;收集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反馈信息,作为学校制定和改进工作及校方制度的参考意见。

二是改进和完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渠道。这主要体现在,资源教师运用自身技能,在总结教学经验,综合分析学校与特殊儿童家庭双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家校双方提供合作建议,寻求最有利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3.2 资源教师是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资源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资源教师是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组织者。资源教师有获取可利用资源并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计划制定的责任。强调资源教师引导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既是要求资源教师应当应用本身专业技能辅助家长理解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过程,也是平衡教师与家长合作地位的体现。最后,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阶段,资源教师与特殊儿童家庭以及其他可利用资源(包括普通儿童家庭、社区、机构等)共同作为参与者。资源教师与家长作为平等的实施者,在不同情境下负责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相应活动的开展。评估与总结阶段,资源教师也应与家长平等交流,互通信息,共同参与信息整理讨论过程。基于资源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化,在此阶段,资源教师也承担着向家长解释评估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的任务。

3.3 资源教师是面向家长的特殊教育工作的宣传者和指导者

资源教师本身即为随班就读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在家校合作中,肩负着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指导特殊教育实践的任务。其职责包括:为普通教师、家长和(或)自愿者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咨询;给普通教师、家长等介绍或提供特殊教育有关法规、书籍和其它信息。⑨资源教师可利用家长会的时间普及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也可在家长活动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学生作品展、特殊教育影片展、残疾人士名人事迹展等等;还可针对本校随班就读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特殊教育知识讲座、交流会等。

4 提高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实现资源教师的角色功能

4.1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资源教师角色意识水平与角色功能的实现

要提高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资源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提高资源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是促进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角色意识并充分实现其角色功能的内在动力。⑩

第一,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的发展。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技能是实现角色功能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上,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如生理学、心理学和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是某类特殊儿童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积累等。实践技能发展主要是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以及根据资源对象的差异采取灵活的教育干预手段和内容。

第二,提高创建家校合作渠道的能力。资源教师在扩宽合作渠道的探索与实践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 首先,需要综合分析家校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合作方式。其次,应当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新的合作方式,如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定期规范的交流活动;丰富合作场地,进行校外活动等。当代社会,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这是从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基点,以意识水平的发展和角色功能的实现为目标而应采取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促进资源教师在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水平的途径。

4.2 构建良好家校合作环境,促进资源教师角色功能的实现

首先,随班就读普通学校要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意识指导行动,学校氛围容易影响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态度,构建积极接纳的学校环境,能让资源教师对自身的角色有更鲜明的认识,从而提高资源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其次,学校应提供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过程中所需的资源。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随班就读家校合作中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特别提供活动器材,活动场地等。学校提供所需资源设备,为资源教师实现多元化角色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保障资源教师顺利组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活动有现实意义。在物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资源教师才能不断提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进而充分发挥自身角色功能。

此外,学校要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学校应当把随班就读家校合作能力作为专项技能进行培养。培养方式可以为:设立专门培训班,安排培训课程;开展家校合作讲座、交流会;观摩其他学校家校合作活动;提供学习资料等。

最后,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需要健全相关体制,加强沟通协调。学校行政管理者应负责构建包括学校人员和社会人员在内的服务网络,加强人员间的互相协作。并且,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共同商定家校合作协议。将随班就读家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保证资源教师的家校合作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为家校合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依据。为资源教师的成长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注释

①②⑤孟晓.资源教师的角色浅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③ 徐美贞,杨希洁.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④ 王梅.资源教室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

⑥ 王青.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