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20年我院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遵守国家的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任务。
一、日常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大型(特种)设备配置方面,我院根据国家医疗设备配置方面的法规与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决策及应用分析制度》、《医疗设备申请购置制度》等一系列资产配置方面的制度,以加强大型设备配置方面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履行报批手续。同时,我院资产的配置方面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在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验收、考核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以实现资产配置方面的科学管理和有序实施。
2.结合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医院资产处置的管理,我院认真执行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对有偿使用、待处置的资产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并在报批处置的过程履行必要的审计、评估手续。
根据医院的工作安排,我院组织了对待报废燃煤锅炉等大型固定资产的评估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报废资产的处置工作,针对己批复的报废固定资产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开展了资产评估工作。
3.加强对医院各项资产的产权管理
2020年度的工作中,我院按照省卫健委、省财政厅的要求,严格对医院的资产的产权状况进行核对,并对产权变动情况及时上报。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国有资产报告工作的执行情况
2020年,我院认真执行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对于新增固定资产及时上报。同时根据卫健委和省财政厅的要求及时编制并上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
2.公务用车管理
我院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2020年,我院根据《**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省卫生计生系统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豫车改[2020]5号)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种公务用车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核实,并及时上报了公车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了公车改革任务。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工作
2020年,我院按照卫健委和财政厅的要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审计检查,顺利完成了资产清查核实工作,目前己完成了资产清查结果的审批工作。
另外,多年来,我院除了完成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之外,坚持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工作。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我院一直比较重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长期以来,我院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的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院正在进行基于HRP平台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调研工作,将在明年实现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我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并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科负责对医院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
2020年,我院进一步梳理了我院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我院现有的管理工作实际进行了梳理、修订和优化,新增和修订了《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调拨转让制度》、《新购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管理制度》、《资产报废管理暂行办法》《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内部调剂制度》、《报废资产变价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损管理制度》等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使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保彰日常工作在制度的轨道内良好地运行。
同时,根据我院两院区的特点,医院的资产由国资科统一进行验收、编号、调配、清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保证了两院区资产管理工作的统一与协调。
四、调研与宣传方面
我院在资产管理方面,一直重视调研与宣传工作。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我院一直实行可行性论证制度,对于拟配置的资产进行医院内外的调研与分析,以保证资产配置的科学与合理。在日常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我院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宣传,如通过会议、日常检查、调研等形式对资产制度及资产管理知识进行普及。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医院有大量的待报废固定资产,由于报批手续复杂,无法及时处置,占用医院有限的空间。建议给予医院自主处置一定额度报废资产的权限。
六、明年的工作计划
2021年,我院将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1. 认真学习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及省市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一步健全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院的管理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
2.加强固定资产验收管理,从开箱初验开始,严把固定资产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实现当月验收,当月入账,对固定实行精细化管理。
3. 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力争建立起我院基于HRP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效率。(重点工作)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 医疗设备 管理 绩效评价
医疗设备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统计,我国大中型医院的医疗设备总值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30~50%,2008年广西每个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价值已达72.78万元。随着我国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实施,医院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日益增加,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加突出。参与医疗设备全程管理、控制医疗设备采购成本、提高医疗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是当前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参与医疗设备管理需关注六个重点环节。
一、购置前的可行性论证
医院在医疗设备立项、购置前期对设备的用途、使用效率、预期收益、回收年限等情况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决策分析,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设备投资中的盲目性、控制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防范投资风险,杜绝因购置不适合医院实际需要而发生的设备闲置或重复购置现象,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在医疗设备购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使用部门是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立项申请,立项的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通过专家委员会进行项目论证和技术评估,专家组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充分考虑医院发展规划、临床应用前景、科研、医疗市场的需求和医改政策的新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医院现有的诊疗和治疗水平;是否符合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要求;采购资金来源是否落实,财务是否具有支付能力;是否进行设备运行成本效益分析,充分论证设备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二、招标投标
招投标是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应积极配合职能部门,监督医疗设备招投标全过程,保证购置过程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确保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性,防止违纪情况发生。凡是符合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采购项目,要按规定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形式进行招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外或采购金额在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下的采购项目,可由医院自行委托有资质的招标机构,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
在医疗设备招投标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招标文件是否完整、合规;是否包括对招标项目、技术要求、投标人资格审查标准、投标报价要求以及评标标准、方法等所有实质性要求;技术要求是否正确,是否满足需要,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是否清楚,确定的标准和方法是否公平、公正、可行、科学、合理,是否含有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参与投标供应商或生产企业的数量是否在三家及以上,并提供用户名单和项目建议书;招标参数制定是否带有歧视或倾向性元素。歧视性不仅会影响医疗设备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售后成本的增加;而倾向性则直接导致中标可能性较大的医疗设备高价投标,从而增加购置成本;非通用设备的后续消耗费用。有的设备在运行时的所消耗的费用,如水电费用、维保费用、专用检验试剂等超过了设备的本身价值;有的设备主机及其附属设备的配套性与医院已购同类医疗设备不兼容或与软件不共享。设备本身的高性价比并不能代表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医疗设备的开标、评标、定标过程中,审计部门还应关注:招标人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当场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是否按程序公开唱标;评标委员会的产生及组成部分是否符合要求;评标过程是否公正、保密;评标委员会是否严格按照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评标;开标、评标、定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
三、采购合同签订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签订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计关口。
在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签订环节,审计部门应重点关注:采购合同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根据招标文件和中标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条款是否完善,标的是否与中标物资相符;意识表达是否清楚,文字表述是否严密,特别是售后服务条款是否正确、具体;对保修期内和保修期外的各项费用是否细化;合同的价款是否明确合理,价款支付条件是否规范,以及质量保证金是否明确等。
四、验收管理
医疗设备的验收管理是设备购置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质量控制以及检验合同的执行水平的重要环节。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在医疗设备开箱验收、安装、调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对照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合同的条款等文件,由验收部门或指定的专人对所购医疗设备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在医疗设备验收环节,审计部门通过查看验收报告和入库单,重点关注:设备的品牌、名称、产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配件等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要求;随机赠送的物品、设备附件、辅助设备、软件、专用工具、零配件以及高值包装物等是否严格按发票、装箱单、合同明细清单进行清点验收、逐项核对编号、登记入账,妥善保管,避免资产流失;验收完毕后是否做好验收记录,验收记录单应包括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合同金额、供应商、采购日期、设备编号和主要附件编号、售后服务联系电话、设备配件清点情况、文字资料齐全情况及使用科室意见等;供货单位提供的发票内容是否与合同内容、合同价格相符,收款单位是否与合同签订单位一致。
五、付款结算
在医疗设备付款结算环节,审计部门应对请购单、采购合同、验收报告、入库单、购货发票等结算凭证进行审核,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重点关注:货款结算是否按采购合同约定进行;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付款内容、支付金额以及收款人是否与合同相符;是否预留质量保证金;是否超过起点以现金支付设备价款,有无提前支付设备款,财务处理是否恰当等。
六、绩效评价
审计部门通过对医疗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分析、评价,向管理层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医疗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效益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为院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审计部门在对医疗设备进行运行成本和使用效益的分析评价过程中,需科学、合理运用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有: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净现值法等。评价指标有: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如设备年收益、设备投资利润率、设备日均业务量、设备投资回收期、单台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时数、设备完好率等);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如使用该项设备诊疗的病人满意度、检查阳性率、治疗有效率、设备对诊疗工作的贡献、设备对教学工作的贡献、设备对科研工作的贡献等)。对医疗设备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对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尚长浩等.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思考和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39
篇3
【关键词】 煤炭资源整合; 增值税转型; 企业税务; 财务; 影响
2009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并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统筹兼顾地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做到被兼并煤矿、当地群众、整合主体、地方政府等各方满意”的要求和安排,最大限度地保护各方面的合法合理权益。汾西矿业集团作为山西省政府确定的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之一,积极响应号召,兼并重组后成立了24个矿井公司,近95%整合煤矿采用股权收购方式重组,其余矿井采用资产收购方式整合,在2010年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初见成效。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如何利用增值税转型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实现投资回报;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容应对“后危机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是资源整合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煤炭资源整合现阶段状况
国有煤炭大集团购买或控股并直接经营的煤炭生产企业主体是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管户主要形式,企业的转换、账务的结转需要税收的对接服务。集团兼并重组过程中,新旧机构的资产清算交接,必须通过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及授权机构核准后方可实施。现在有些煤矿由于经营理念等差异造成对口管理衔接出现真空,整合主体既要履行公司章程的义务,又要承担安全生产风险带来的管理责任,被整合后煤矿的营业执照及税务等手续还未及时办理,直接影响了技改矿井、基建矿井或半生产半技改矿井产供销业务的开展。目前简单依托拆借资金维持运行,影响了企业正常利用增值税转型提高固定资产盈利能力和周转能力及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另外上述因素会导致出现或多或少的管理空档,税款清算中将涉及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税种。在所得税清算过程中的重点是固定资产增值后的价值确定,在增值税的清算中不单要关注煤炭销售实现的税款,更要关注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因股权主体转让引起的实物资产转让征收增值税的政策执行等一系列问题,将影响企业的税负,财务风险增加。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务及财务的影响
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实际上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也就是应税产品生产耗用的全部外购消耗包括固定资产均可列入扣除项目范围,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征税问题,转型后的增值税会大幅度地刺激投资的扩张,进而引起投资需求增加,企业所缴增值税款变少,企业的资本积累变多,加速了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企业采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从管理角度分析,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使得非抵扣项目大大减少,操作过程更简便易行、规范,偷逃税款也较难进行,同时也降低了税收管理成本。从长远来看,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得大于失。
(一)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务的影响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当期抵扣,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有效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企业在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越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也就越大,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就越低,同时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的负担也随之降低。这样形成生产型与消费型增增值税的区别。固定资产原值的不同造成企业负担的折旧费用不同,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消费型比生产型增值税要小,折旧额也随之降低,使得企业创造的利润增加,所得税缴纳增加,形成了固定资产增加与所得税负担率的正比关系。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也非绝对优势,也存在不利因素。对于像汾西矿业这样的大集团来说,首先不利于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抑制。转型后的增值税不利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反对外延扩大再生产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效应,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在企业经济运行增长旺盛的时候,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促合下,固定资产投资越多,投资的膨胀就越会被消费型增值税刺激。增值税转型形成了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要保证集团企业经济的稳健增长,就势必要对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膨胀造成抑制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合理筹划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另外固定资产存量问题难以解决。固定资产净增加值数量增大,导致所含的税额更大,将会使新购进固定资产与以前的存量资产在抵扣问题上出现衔接不上的情况,不利于企业兼并等资产重组的进行。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非流动资产来管理,其价值变动会对资产结构产生影响,并形成资产负债率的变动,消费型增值税中个业新增的固定资产当期进项税可全部抵扣,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增值税的缴纳方面,首先节约了货币资金、固定资产价值降低,这对于流动资金的周转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鉴于资源整合煤矿,由于种类证照不全的影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新增的进项税由于没有获取相关交易的正规发票,进项税不能全额抵扣,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经营业绩每况日下,不得不以拆借资金的方式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不利于长远发展。
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当年固定资产新增规模大,可能形成投资当年的利润有较大的上幅,但考虑回收期较长,那么第二年的利润可能会因折旧费和财务费的增加大于新增固定资产形成的经营利润而回落。因此,固定资产价值越高,折旧相应提高,对净利润的影响也越大。经营状况下的现金流由于增值税的减少而有所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影响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价值减少,固定资产周转率越大,资产的运行效率越高。
三、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煤炭资源整合前期是在市场条件下进入的,煤矿经营权又是在市场中配置的,而整合过程是在政府政策干预指导下开展的,鉴于目前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例如部分煤矿资产评估缺乏可靠入账依据、白条入账、虚列资产等,是否可以考虑政府除了监督验收职能外,继续履行间接政策干预,以明确产权,促进整合双方尽快规范决策程序,加快被整合矿井的各类证照手续办理速度。这要考虑政府在煤炭资源整合中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同时面临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的制约因素。
二是在经济运行稳健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降低企业现金流出。被资源整合矿井开采规模“多、小、散、杂”,各类安全设施投入不大,这也为整合创造了先决条件,势必要求整合后上规模、上产量、上安全增加投入,但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是一味地进行机械化设备投入,也要结合矿井的实际生产状况及井下工作面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投入;否则盲目上投资项目会造成企业的重复建设投资。
三是规范结算管理,促进矿井合法经营。鉴于整合后的新煤矿证照正在积极办理及融资难度大等原因,作为国有大型集团更应采取积极措施,在完善财务结算体系等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应继续考虑完善被整合矿井投资规模测评机制及监督机制,做到边测评边投入,边建设边监督,防止出现经济运行增长旺盛,固定资产投资越多,投资的膨胀就越会被刺激的现象发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四、增值税转型后资源整合矿井如何应对税收管理
煤炭资源整合彻底改变了原来煤矿多、小、分散和隐蔽经营的弊端,但在目前这个过渡时期,因煤炭资源整合后的主体煤矿新旧之争引起的所得税管户国地税归属问题应引起重视。整合后的煤矿都是新成立的企业,其所得税就应该归国税部门管理;而地税部门,如果煤矿在选址开口注册登记都是全新的,应由国税部门管理。但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煤矿都是以原来的某个煤矿为主体整合而来,它只是营业变更,是旧管户,原来谁管理就应该还归谁管理。对此是否能够通过出台政府性政策明确管理权限,有效防止整合双方缴税难的现状,这还需要政府与企业做进一步的探索。
增值税转型后适度扩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对企业发展有利,但同时存在被整合矿井固定资产经过资产评估增值后的价值如何确定,以谁为准等问题,这些在相关文件及解释中都没有明确,如果是整合方占51%股权的应积极与被整合方协调,按上报国资委审核批准后的评估报告为基础确定。
五、结论
煤炭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适度固定资产投入,将会为企业合理降低税负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降低成本经营现金流出、增强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周转能力,为企业高效经营提升竞争力起到有效作用。同时也应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新问题,内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外部积极争取政策,确保资源整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从2012年至2014年共分4批接收用户资产,共计172868194.50元,2014年10-12月,我公司在进行账、卡、物统一工作过程,疏理出2014及以前年度已送电、但仍未完成资产移交手续的用户工程项目45项,并计划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
二、赣州公司现阶段的工作方式
财务资产部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关于接收用户资产的碰头会,学习《江西省电力公司用户资产接收管理办法》(赣电财〔2011〕1891号)文件的内容,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认了开展接收用户资产工作的方式。
1、接收用户资产工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运维检修部负责由用户出资的城市电缆下地等工程、电源接入系统工程形成的资产,以及满足用户自身用电需要,出资建设的专用输变电、配电及计量资产的接收管理工作,在验收后出具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技术评价书;营销部负责用户出资建设的居民小区配套设施形成资产的接收管理工作,出具用电计量设备技术评价书;财务资产部负责用户资产评估及入账价值的确认工作;安全监察部负责对接收用户资产的生产运行安全性的评价工作;办公室负责拟接收用户资产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事项的确认工作;各实物保管使用部门负责对用户资产的移交、维护、保管等工作。
2、各职能部门对县公司用户资产接收资料审批流程由财务资产部负责收集所属各县公司上报审批的用户资产接收资料,对资料的完整性进行整体把关签署意见后,逐一传递给各实物管理部门、安全监察部门、经法部门、负责用户资产接收工作的分管领导签署审批意见,完成整个用户资产接收资料审批流程后上报省公司。
三、用户资产接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来自于用户方面的资料收集时间不可控,影响整体接收工作进度。对于大部分资料,我公司都确定了具体的完成时间节点,但“移交资产权属确认书”“用户资产无偿移交协议”因来自于用户,营销部表示无法确认完成时间节点,从而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工程完工前移交意愿的确认也是限于口头上的了解,并无具有法律效力的确定文件。目前营销收集“移交资产权属确认书”“用户资产无偿移交协议”往往是在送电后,从实际工作经验来,送电后用户对供电公司工作的配合程度明显降低,营销收集资料也更为被动。从营销部而言,用户在申请送电后5个工作日内须完成送电,而申请所需资料中也未列明需提交“移交资产权属确认书”“用户资产无偿移交协议”等资料,故营销部并不要求用户须在送电前提交。
2、审批流程长,影响资产设备对应质量。从用户资产投运到最后省公司审批,财务进行账务处理,整个流程耗时较长。按目前的流程操作来看,即使各环节全部进展顺利,从竣工到最后上报省公司审核,至少需一个月。如在各审核环节有退回修改的情况,更耗时更长。运检部有设备台账录入及时性的规定,用户工程完成验收送电后,须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设备台账的录入。由于实物已完成移交,运检部按规定必须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录入设备台账,且在“资产性质”一栏必须选择“局属”。如果运检部在设备台账录入时,“资产性质”一栏选“用户”,一旦出现故障,运检部无法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开具工作票。此外,由于国网在给运检部定员时,也是根据生产管理系统中的设备台账数量,所以运检部也更愿意在送电后、创建设备台账时,选择“局属”的资产性质。但财务资产部须根据审公司批复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创建资产卡片,导致一段时间内有物无账的现象。财务资产部为了保证在月末省公司“设备资产对应率”的取数考核中不扣分,往往不得已用一张已存在的卡片对应这些全部新增的设备,导致资产卡片一对多的现象。
3、财务账务处理滞后于实物管理,增加资产管理风险。财务账务处理滞后于实物管理较长时间,县公司由于还需市公司各部门审核后统一报省公司审批,所需时间更长,期间若出现安全事故,由于在财务资产卡片不包含该设备,则在保险理赔时会处于被动状态。
4、对于用户资产有关知识普及不够。用户通常并无资产移交的意识,认为只要送电后即应由供电公司完成后期维护等工作,甚至一些小型开发公司,送电后便离开了当地,导致后期资料收集十分困难。
四、关于接收用户资产的意见和建议
1、确定用户签定移交协议的时间。营销部在接到送电申请后按规定5日工作日内必须完成送电,对于有意愿移交的用户,赣州公司通常是送电后与用户协商签订移交事宜,在实际工作中,送电后用户配合供电公司工作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若能将接收用户资产工作融入营销部日常业务工作中,在有意愿移交的用户提出送电申请的同时签订用户资产移交协议,将提高接收用户资产的工作效率。
2、简化接收用户资产工作流程,提高接收用户资产工作效率。对于县公司35KV以下或同一移交方的原值合计不超过300万元的用户资产,由市公司审批后,县公司财务资产部即可进行账务处理,同时由市公司统一将该部分申请资料交省公司备案。
篇5
误区一:不区分损失性质
财税[2009]57号文规定:企业因存货盘亏、毁损、报废、被盗等原因不得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与存货损失一起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涉及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也就是发生非正常损失时,损失正常涉及的进项税应作转出处理。与资产损失一起做报损处理,反之,如果资产正常损失,其涉及的进项税不用作转出处理。
但实务中,许多企业由于不区分资产损失性质,把正常损失当成非正常损失处理,或把非资产损失均认为是正常损失,前者涉及的进项税作转出处理,增加了企业增值税负担,同时税务机关审批时不认定进项税转出额,导致纳税调增;后者应转出而不转出,存在偷漏税风险。
因此,企业发生资产损失时,首先应正确判断存货损失的损失性质,即正常损失和非常损失。《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非正常损失解释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区分正常损失与非正常损失的关键在于区分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如果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存货损失,则属于非正常损失;如果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则属于正常损失。其次,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要注意对损失审批所需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并做好与税务机关对损失性质的沟通。
例1:某书店有报废图书一批,形成原因基本为盘亏、毁损(被读者撕毁造成缺页)、长期积压(期刊、内容过时)、教辅材料(因教材改版等原因),上述损失是正常损失还是非正常损失?
解析:被读者撕毁造成缺页,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待售商品管理上出现漏洞,使读者有机会撕毁,或撕页带走。损失显然属于“因人为管理责任毁损、被盗造成损失”资产损失。因此,盘亏、毁损(被读者撕毁造成缺页)该类损失属于非正常损失,其抵扣过的进行税额应予以转出。
长期积压(内容陈旧、过时),教辅改版(因其教材改版),该类商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可以理解为“政策因素造成损失”,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属于正常损失,无需将抵扣过的进项税额转出。可见对上述资产损失如果不区分性质,最总可可能导致申报金额错误。
误区二:报损存货直接以成本为基数计算进项税转出额
财税[2009]57号文规定:对企业毁损、报废的存货,以该存货的成本减除残值、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存货毁损、报废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因此,如果发生非正常损失须进项税额转出时,存货成本应扣除残值后来计算应转出进项税额。一般而言企业处置报损存货时,取得变价收入仍需要计征增值税,如直接以存货成本为基数来计算进项税转出,则会造成变价收入部分重复征税。但是很多企业处理该问题时未考虑变价收人,造成损失金额申报错误。
例2:书店毁损(被读者撕毁造成缺页)价值200万元、企业将以上物品按废品出售,取得变价收入23万元(不含税),假设该批报损存货进项税率均为13%,报损金额如何认定?
解析:根据例1分析,被读者撕毁造成缺页的毁损显然管理不善引起,属于非正常损失,应作进项税转出,则非正常损失进项税转出额:200×13%=26(万元),报损金额=200-23+26=203(万元)。但正确的计算方法应是,非正常损失进项税转出=(200-23)×13%=23.01(万元),报损金额=(200-23)+23.01=200.01(万元)。
显然,两种做法会导致不同的损失金额认定。前一种做法在计算进项税转出未扣除变价收入,导致变价收入部分重复征税,另外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时,可能不承认多转出金额。
误区三: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内部审批期间继续计提折旧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因此,税法上的“停止使用”无论是暂时性的闲置还是永久性的报废转出,都是不允许计提折旧的。
不少企业内部资产报损有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但走完程序和流程导致资产损失由财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到企业权力部分审批确认之间存在时间差,该时间差视企业内部审批效率不一,少则几天,多则数月,甚至跨年度。而企业在获得审批确认后,通常进行资产损失账务,由于报损资产内部审批期间继续计提折旧,导致企业内部财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损失与最终账务处理损失存在差异,该差异就是内部审批期间的折旧额。但企业报废、毁损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税务处理上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报损资产内部审批期间计提折旧应作为损失金额报损,而不能再继续计提折旧。
由于非正常资产损失需要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往往需要账务处理损失与报损金额一致,最终审批确认损失金额最大额度不会超过账务金额,同时由于内部审批期间的折旧金额不能税前列支,导致税前扣除损失额会小于资产实际损失额。此外,可能存在部分固定资产刚好在内部审批期间折旧到期,在账务处理上该部分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成为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报批损失金额中不包括该部分损失。则企业会面临规定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的税务风险。
例3:A公司为某集团公司子公司,该集团公司规定子公司100万元以上资产损失须经集团公司审批确认。A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购进一批固定资产,原值1120万元,其中包括一批电子设备原值120万元,公司会计估计使用年限为3年,保留残值为0,其余原值1000万元为机器设备,会计估计年限为10年,保留残值5%。2008年12月因管理不善毁损报废,该批固定资产已经停止使用待集团公司审批确认后处置。账面累计已计提折旧270万元,其中,电子设备累计折旧80万元,2009年1月份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开始按企业程序上报损失,由于种种原因,等企业权力部门确认已经是2009年12月份。该期间公司对该批报损固定
资产继续计提折旧。2009年计提折旧135万元,其中电子设备40万元。2009年12月份,对报损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假设无保险赔款和责任人赔偿情况下,损失金额为665万元(1000-1000×5%~190-95)。企业以非正常资产损失665万元上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解析:第一,该批固定资产2008年12月已经毁损报废,而停止使用。该月应计提折旧,净值作为损失报损;第二,2009年计提的折旧135万元,不允许税前列支;第三,2008年底该批电子设备发生损失时净值40万元,通过2009年继续计提折旧,达到使用年限,导致需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40万元,造成少缴税款的,应按征管法处理。
如果按正确做法,企业该批固定资产报损金额应为1120―270―1000×5%=800(万元)。可见企业可税前列支损失金额比正确做法少135万元,而且要审批而未审批直接税前扣除资产损失,造成少缴税款,还可能遭到处罚。
误区四:以前年度未处理的自行计算扣除损失不报批
国税发[2009]88号文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可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另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年度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2号)明确规定:企业以前年度(包括2008年度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前年度)发生,按当时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符合资产损失确认条件的损失,在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扣除的,不能结转在以后年度扣除;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追补确认在该项资产损失发生的年度扣除,而不能改变该项资产损失发生的所属年度。
不少企业认为属于国税发[2009]88号文规定的可自行计算扣除的以前年度未处理的资产损失,不用报批可自行计算扣除。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应扣未扣的损失,如果想补扣是有前提条件的,即需要税务机关批准,即使企业以前年度可自行计算扣除的损失要想在本年度税前扣除,也必须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方能追补确认扣除,并且也只能在损失实际发生的年度进行扣除,不能调整税务机关补批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误区五:未考虑以前年度税前列支的准备金余额
新税法在计算应税所得时,遵循据实原则,企业计提的各种未经核定的准备金不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而是在有关资产损失实际发生时再扣除。
不少企业受新税法资产损失据实扣除精神的影响,即使报损资产以前年度计提过税法允许列支的准备金,尤其是坏账损失难以对应相应的准备金余额。企业对资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未扣除以前年度准备金余额,而直接以批准金额全额列支。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规定“2008年1月1日前按照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提的各类准备金,2008年1月1日以后,未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准的,企业以后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应损失,应先冲减各项准备金余额”。
因此,对于企业在2008年1月1日以后还有以前年度已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余额的企业,在2008年度以后经税务机关批准相应的资产损失应先冲减以前年度准备金余额后再在企业当年进行扣除。 例4:某企业账面有一笔计提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200万元。2009年度债务方经营严重困难而注销,无可供偿债资产。该企业收集了确认坏账的相关证据,经税务机关审批该损失金额为200万元。企业将该200万元损失金额足额在税前列支。但该笔金额2008年之前,按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允许计提过资产减值损失5万元,并已税前列支。
分析:该项应收账款,存在以前年度已在税前扣除的准备金余额5万元,在2009年度经税务机关批准相应的资产损失200万元,应先冲减以前年度准备金余额5万元后再在企业当年进行扣除。因此,税前实际可列支数应是195万元,而不是200万元。
误区六:存货账面成本未调整为实际成本
税法上认可存货的报损损失应为实际成本,但很多企业对存货管理和核算的要求,日常管理并非按实际成本核算。如工业企业按计划成本核算,零售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还有的采用标准成本核算。但很多企业当存货盘亏、毁损或报废时,简单得采用账面成本进行报损,未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导致多报损失。
因此,企业发生存货报损时,一定要注意存货日常管理是否按实际成本核算,如果是其他方法核算,一定要将账面成本按合理方法调整为实际成本,以免带来税务风险。
例5:某工业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甲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每公斤10元。该企业2009年12月份有关资料如下:(1)“原材料”账户月初借方余额2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月初贷方余额700元,“物资采购”账户月初借方余额40000元(上述账户核算的均为甲材料)。(2)12月5日,企业上月已付款的购入甲材料4040公斤如数收到,已验收入库。(3)12月20日,从外地A公司购入甲材料8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材料价款为80000元,增值税额13600元,运费1000元(运费的增值税按7%计算和扣除),企业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各种款项,材料尚未到达。
(4)12月25日’从A公司购入甲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时发现短缺40公斤,经查明为途中定额的自然损耗。按实收数量验收入库。
12月31日,企业对存货进行盘点,本月甲材料盘亏7000公斤,后经调查系被盗,该企业按计划成本7000×10=80000元,并转出进项税额13600,合计申报了损失金额93600元。
分析:企业按计划成本确认损失金额,违反了税法按历史成本确认计税基础的原值。因此,正确做法是应该将计划成本调整成实际成本来确认损失金额。先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成本差异借方余额÷原材料借方余额=(700-400+1330)÷(20000+40400+79600)×100%=0.16429%(其中:-700是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月初贷方余额,20000是原材料账户的月初借方余额)
篇6
几年来,我站根据国家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和卫生部关于《血站基本标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血站仪器设备的档案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怎样开展血站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工作呢?
1 确定好血站仪器设备档案归档范围
血站的仪器设备档案是血站的重要资料,是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纸质文字材料,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血站的相关文件,如调研资料、设备申请材料、设备批复文件、可行性论证报告等等;第二,相关的记录,包括招标记忆、谈判记录、订货协议、订货合同等等;第三,原始凭证,如提货单、通知单、操作说明书、装箱清单、安装图纸等等;第四,开箱报告,如验收记录、安装记录、调试记录、验收报告等等;第五,设备操作章程、维修制度、管理制度等等;第六,人员培训记录、线路设计图纸、设备安装图纸、故障维修记录等等;第七,报废申请与处理结果,每一个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周期,从其立项到报废,中间会经历较多的环节,也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到其中,因此,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必须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2 制定好系统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有着独特的特征,在血站管理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保障仪器设备可以得到规范、制度的管理。为了保证仪器设备档案的完整性和利用效率,我站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制度》、《仪器设备验收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等,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定期考核,责任到人的管理责任制:健全帐、卡设置,实行三级管理。仪器设备档案与其他的档案是不同的,其归档时间长、材料类型多样,以大型仪器设备为例,从仪器的购置到安装阶段,会出现大量的材料和档案,且以后每次的使用与维修,也会产生相应的材料,其使用周期是非常长久的。此外,仪器设备档案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的仪器是进口的、有的仪器是国产的,因此,仪器设备档案材料会涉及到不同的语言,载体也有照片、纸张、录音带、录像带等等。同时,仪器设备的使用并非一个科室的事情,尤其是操作材料、维修材料等,使用起来非常的频繁,如果不对这些材料进行统一的关系,不仅会影响档案的完整性,还会降低仪器设备档案的使用价值。
3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网络
由综合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并建立设备档案目录,设置好专门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室,由管理室统一负责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还要将安全档案统一纳入到后续的管理工作中,将这一工作与设备的采购、设备的管理以及后续的使用工作密切相连,深入开展《档案法》的宣传工作,提升各级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目标,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将血站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纳入到管理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科室进行集中考核,将档案管理成效与相关人员职称晋级、年终考评联合起来,对设备进行合理的维护。在完成使用工作之后,要详细记录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情况,定期将材料上报给负责人,在确认无误之后即可交给档案室进行保管,在血站的上上下下形成完善的管理网络,让各个部分都能够对档案有明确的认识。
4 做好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
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档案,由专人负责,建立仪器设备总账与分户分类账,制定好系统的借阅制度与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出具体的管理范围,对于不同的仪器和设备,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
4.1 一般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各类仪器设备,一般在800元以上的均应建立档案资料袋,包括购置申请、考察论证、订购合同、验收安装报告、维修保养记录、损坏事故报告、报废报告、及随机携带的装箱单、合格证、使用手册、原理图、保修卡等所有文字资料。使用科室需长期使用的资料,如操作手册给予复印件;临时需要实行借阅手续,对经常使用的线路图也只使用复印件,原件入档案保管以防损坏。对所有资料的档案,统一编号分类保管。对于改进、改装的技术资料及时归档。有条件的可由微机进行动态管理提高效率。
4.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实行站、科(室)分级管理,由设备科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档案的内容包括:产品的技术资料;从可行性论证、购置、验收、调试、运行使用、停机维护直到报废整个寿命周期的记录。档案一式两份。每次使用时使用者都要做好记录,其记录内容包括:①每次使用时数;②培养人数(独立操作,还是指导下操怍);③血液采集、制备、检验、科研及科研级别;④功能利用和功能开况。
按规定对大型精密仪器要按规定周期进行常规校验,维护、保养记录、维修等记录一并存入档案保存。
篇7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着力提高办公室工作水平
办公室作为全局的一个窗口,办公室工作事关全局,事务繁杂。工作中,办公室全体人员牢固树立“办公室无小事”、“人人都是窗口形象”的观念,紧紧围绕服务党委中心工作和领导决策这个工作重点,发扬“团结协作、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在人员少、事务多的情况下,将各项工作科学安排,合理分配,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较好地做到了各负其责,高效运转。在文书处理、信息调研、档案管理、会议组织等方面认真负责,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办公室政务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协调运转。在协调服务方面,全体同志自觉克服本位意识,增强大局观念,站在全局高度,协调好内外关系,特别是内部、外部的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能在办公室处理的,决不上推,使领导尽可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自去年以来,我们就在全局各科室中率先推出每周工作计划制度,每周一制定出本周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周末进行检查总结,并在安排次周工作计划时对上周未完成的工作事项进行通报和督促,从而大大增强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结合办公室自身工作职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并努力实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务型向政务型转变,突破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强化督查考核工作。今年以来,我们把强化政务督查作为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大了政务督查工作力度。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了督查立项登记、督办、反馈和检查制度、督查专报、通报等一系列督查工作制度和办法,有效地保障了政务督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以来,围绕全局工作重点、阶段性重点工作、局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决策等,加大督查广度和深度,全面做好日常督查、目标督查、专项督查及领导交办的重要事项的督查催办。—月份,共下发督查通报期,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二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搞好信息调研工作。为充分发挥信息调研工作在服务全局、为领导决策服务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信息调研工作力度,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发挥办公室在信息调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全局信息调研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做好全局信息调研文章的筛选、整理和上报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对全局经验性、问题性等有助于领导决策服务方面的信息调研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对我局社会综合治税、原创:涉外税收管理、采矿业征管、重点税源及重点行业税源变化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及时撰写提报了一批有价值、有深度的税收信息和调研文章,为领导了解情况、决策服务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前期,针对平度市现实税源不足、组织收入工作压力较大的实际情况,办公室根据局领导的安排,集中时间和力量对全市地方税源现状、税收结构、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向局领导提报了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受到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已上报各类税务信息多条,被省局、市局、青岛市政府及平度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采用多条,采用调研文章篇。同时,积极做好我局内部信息专刊《平度地税》的编发工作,每月一期,及时报道全局的重大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全市地税干部开辟了文化、工作交流园地。
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和资产管理。在档案管理上,作为青岛市地税系统唯一的档案管理省特级先进单位,今年以来,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继续加强了对全局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及行业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组卷和编目。将已经形成的所有档案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归档,编制了完备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并将软件与金宏办公自动化系统联接,实现了档案查询利用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我局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顺利通过了档案管理省特级标准先进单位年度验收。
在资产管理方面,根据市局《财务管理办法》,制定了我局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置、大项固定资产处置等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出口关。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动态流程。从购置、分配、调拨、管理、外赠、处置、盘点各个环节都有帐、有卡、有物,有明确的责任人管理,杜绝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实行招标采购制度。成立了招标采购管理委员会,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定点采购、询价采购等方式,对车辆保险、办公楼物业管理、季度福利采购、汽车加油等进行了招标采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达到了保证质量、节约资金、讲求效益的目的。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后勤管理服务工作
搞好后勤管理服务,是确保全局各项工作顺利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重点在车辆使用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管理、办公用品购置发放等方面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了全局日常工作的高效运转。结合我局实际,重新修订下发了《车辆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办公用品发放登记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车辆管理方面,我们规定,公务车辆必须为工作服务,严禁公车私用或外借。在城区办理公务,除提取大额现金外,原则上不安排车辆。到青岛市局办事,实行派车单制度,由用车单位和个人分别签字,说明事由,交分管领导审批,办公室统一安排车辆,除有时间限制的紧急会议等公务外,其他公务用车须提前—天申请,人数达到—人方可派车。个人特殊情况因私用车,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按规定缴纳费用。节假日各单位除留必须的值班车辆外,各单位统一将车辆钥匙交办公室封存,并停放到指定地点。市局还组织专门人员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擅自动用车辆的,严格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收到了良好效果。为节省经费,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我们还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统一确定定点维修厂家,实行车辆维修预算制度和领导审批制度。局机关办公车辆还实行油耗公示制度,定期按车辆行驶里程,公示车辆油耗。在车辆保险方面,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目前,我局公务车辆保险费用按一般车辆的缴纳,仅此一项,年节约经费万多元。
为创造优美、优良的机关工作环境,加强了局机关办公区域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基本做到了办公区域四季有花,卫生洁净。同时,积极与物业管理部门联系,引进物业管理,推进后勤管理规范化。
同时,加强值班和安全保卫工作。以创建“平安平度”为契机,根据局党委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地税”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保卫、值班工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安定有序的外部环境。五一、十一长假期间,根据局党委要求,实行节假日期间人员外出备案报告制度、干部小时联系制度及车辆集中停放制度,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人财物安全。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现金管理混乱无序。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计划,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信用管理水平低,缺乏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即期付款、延期付款、超期付款没有具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缺少有力的催收措施,产生较多的呆坏账。影响了销售额和利润的提高,阻碍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其次是应收账款控制不力。由于供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的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a品被淘汰出局,采取垫资发货的销售方式,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从而增加了坏账的数量;再次是存货控制薄弱,资金呆滞现象泛滥。多数企业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采用现金交易;企业财务人员随意支取现金长期不结算;企业现金收入与费用支出也不入账等,造成资金呆滞;最后是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或者因没有取得发票而无法入账;由于原始记录不清,购置的固定资产无法按现有会计制度要求采取分类折旧;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清理,造成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现象分析主要原因为:
(一)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支持、资金支持。首先,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体系倾向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规范中,且主要侧重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也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总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占全国相应数总计的绝大部分,但贷款规模却占全国信贷总额中很小的比例。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重复收费和收税的随意性较大。
(二)资金严重不足
筹资渠道窄、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管理落后,经营风险大,短期行为较普遍;还贷诚信低,贷款风险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
(三)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私营性质,投资人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时,凭老板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另一方面,某些经营者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观念,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财会制度,不但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等方面无制度可言。而且在财会部门职责权限、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方面也混乱无序。
(五)投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但他们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同时,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的更高,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将重点放在收回投资方面,而忽视了自身规模的扩大。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中,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等工作;二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根据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规范财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坚决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会计业务和财务行为的发生;四要要求企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中小企业的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二)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
拓宽融资渠道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若不尽快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中小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利用城市每年举办的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中小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中小企业资金的管理把好财务控制关。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再次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
(四)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人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期。
【参考文献】
[1]徐荣华,吴国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2(05).
[2]李惠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7).
篇9
(一)高职院校对资产的使用和运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作者:鲁旭旭 单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7).
[2]张梦薇,董明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
篇10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重点项目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保证重点项目依法、按时用地,最近,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派员对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更好地为重点项目用地服务的措施建议。
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与保障体系建设
今年河南省共分三批下达省重点建设项目134个,总投资2016.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5个,计划新开工和预备新开工项目99个。1-9月份,有34个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比去年同期多27个。69个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6%,拉动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个百分点,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8.8%。其中,高速公路项目完成投资77.9亿元,占年计划的75.7%,比去年同期增长133.7%;电力项目完成投资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9%;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88.1亿元,占年计划的40.7%,比去年同期增长76.1%,拉动同期全省投资增长25.3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7.8%;除此之外,城建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进展也较快。
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决策和管理层对重点项目建设更加重视
今年以来,河南省决策和管理层加大了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力度,组织力量,认真分析研究了影响全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体制障碍,在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了重点项目责任制,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交通建设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精简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为例。自省政府与省厅签订重点项目服务目标责任书以来,省厅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协调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国家、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协调服务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省政府转发了省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改进了用地费用征收管理制度和用地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用地审批效率。
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河南省逐步打破了高速公路、电力建设行业垄断和依靠政府投入的格局,放开市场,引入平等竞争机制,使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平等的身份进入高速公路和电力建设市场,充分吸收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全省逐步形成了各类投资主体竞相投资高速公路和电力建设项目的局面。目前河南省高速公路和经营性公路建设不再依靠政府投入,而是由社会投资主体进行建设,电力项目主要由国家五大投资公司、外商和社会投资主体投资建设。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已有黑龙江中植集团、河南瑞华公司等多家民营经济进入。今年新开工的6条高速公路,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已占到建设资金总量的70%。社会资金的大量进入,既拓宽了融资渠道,又减轻了政府的债务压力。
河南省重点项目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征地补偿费用较低。各地上报的征地方案中,土地补偿安置基本上按法定标准填写,但在征地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出现征地补偿费用实际支付低,甚至严重偏离国家法律规定标准的现象。
征地补偿费低于法定标准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有些地方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在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中,征地的补偿价格往往是市、县领导根据需要定价,采用强制手段,用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补偿农民,个别地方甚至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和补偿的倍数上做文章,忽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二是一些地方水利、公路等基础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普遍严重低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下限,使当地农民生存权受到侵害。这种以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局部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导致农村经济遭受损害,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在实践中,征地补偿费用的高低往往与年产值相关性不大,而与区位条件和行政干预程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越靠近城市的土地,征地补偿费用越高,反之则低。行政干预程度高的地方政府的项目,征地补偿费用低,反之则较高。往往国家项目征地补偿费用高于省项目,省项目高于市,市高于县。
征地补偿费被截留、挪用现象严重。由于征地补偿费补偿分配原则、发放方式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支付对象不是一步到位,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将有关款项“一揽子"拨付给县、乡,再由乡对村、村对组、组对农民个人进行补偿。这样做就难以杜绝县、乡、村(或干部)挪用、截留、克扣农民应得补偿费,且屡禁不止、长期存在。如焦巩公路黄河大桥巩义段施工遇阻、工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地补偿费用不到位。又如许多村集体经济组织不经被征地村组农民同意,把征地补偿费投资办实体,结果是实体倒闭,农民应得的补偿费用流失。
报批手续繁杂,报批周期长。按照现行规定的办卷时限,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报批材料是一个月,市级土地部门审查是5天,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是10-15天,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审查审签,待批准征收转用,一般是3个月。批后落实中,市或县在接到征地批准文件后的10日内进行第一次公告,在公告之日起45日内拟定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另外,被征地单位及其成员办理补偿登记一般时限为15天左右,因此,从组织报批到完成征地,大体需要近半年的时间。而实际工作中,从市、县组织报批,到依法批准征收,按照实际的征地程序,征地所需材料齐全,且各级政府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效率较高的建设项目,可能会快一些,但绝大部分所需时间更长,其间至少要经约50人以上审阅,起码用印11次。
多数市、县没有认真执行“两公告一登记”的规定,甚至有些乡、村干部反对公告的办法,认为过于透明,不利于协调农民工作。
附着物补偿范围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而扩大,如对苗木花卉、药材、养殖、乡村道路、蔬菜大棚、门楼、厨房、厕所、农村自修的自来水管道、农电设施等等的补偿,如果处理不好,严重影响征地工作。
征地纠纷多。据统计,目前土地量中,征地引起的上访占总数的15%左右,大多因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引起,且因征地涉及农民较多,这类上访多为群访。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征收耕地补偿费用远低于利用城市存量土地所需的成本,一些建设用地单位宁肯申请征收耕地而不愿利用城市存量土地。同时,还有一些单位多征少用或征而不用等,使城镇周围良田大量流失,为耕
地保护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带来了很大压力。
更好地为重点项目用地服务的几点建议
按照中央关于“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切实转变用地方式,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用地向集约型用地转变,由外延扩展型向内涵挖潜型转变。在用地管理上,要将合理利用和开发复垦土地结合起来,引导用地单位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对需要取土的项目,要尽量挖取山坡、荒地和废弃土堆或集中深挖取土,不取或少取耕地表层土,减少耕地的破坏程度和毁坏量。同时,要结合工程情况,及时复耕造田,把耕地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建立、健全征地服务机构,保证职能到位。重点项目应该由征地服务机构包干征地。要明确土地管理部门和征地服务机构之间业务领导关系,建设用地审批与管理工作应由土地管理部门承担,征地过程中的事务性、技术性工作应由征地服务机构承担。
推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全程管理,加强征地的前期工作。为了掌握建设用地报批的主动权,加快建设用地报批速度,土地管理部门在建设用地报批前,要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审查、项目选址定点等工作;报批中要参与地面附着物的清查、勘测定界工作,完善征地包干协议,制定安置补偿方案,严格审查用地报件;审批后应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了解土地利用情况,监督征地费用的管理与使用,认真总结项目征地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做好征地工作。
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开发。重点项目一般用地量大,投资大,时间紧,如果提前进行基础设施开发,不仅可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项目建设压力,而且可以使土地增值,保证国家的土地收益不流失。当前,可以考虑从上缴省财政的土地出让金等税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由政府组织土地开发公司进行“三通一平”等前期基础设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