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技术
中图分类号:TD235.4+7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35701
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涉及到了数据处理、家庭和办公自动化、远程信息控制和信息系统构建等多中领域,分别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应用范围。而如何有效的掌握知识,促进能力,拓展创新,是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看,也是知识和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和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出现使用,计算机的功能更大的被发掘出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取代了人工,成为重要的角色。
一、全面掌握应用知识,提高应用技术能力
所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为前提的,这种知识可以使理论的,也可以是操作的,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边学边做。在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关乎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有很多,像计算机教学、平面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信息工程师和系统管理等,除了要求掌握基本通用的知识外,专业方面的知识也甚为关键。
每个计算机工作的技术应用人员,需全面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应用的理论体系,以完整夯实的基础带动应用能力的发展,遵照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复巩固基本的应用知识,反复操练应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会面临到很多新的情况,这就需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通过知识的变式和创新,能力的在发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变通性和替代性很强,没有单一的要求,需要计算机应用操作人员触类旁通。
二、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
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分工日渐细密,而且各个工种是相互配合和合作的形势展开,每个人只需重点掌握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可大有作为,成为自己的关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当确立重点,在不同的工作领域确定不同的自我应用技术。
以重点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点性和全面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为计算机技术本身都存在有本质的和密切的联系,不存在单一技术领域,都是知识某一部分的合成,像在平面设计方面,同时运用到了“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和PS”等基本知识,您只懂得平面的创意或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关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应用型和技术型是互相统一的,要理论知识和技术并重,重点突出和全面发展兼具,这样才会有效的发挥出个人应用技术的效能。
三、有效拓展能力,推动应用创新
在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只重视理论而忽视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的培养,这样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表层,无法深入到技术能力深处,无法推动应用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的问题,往往不能有效迅速的解决,这就是确乏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学不到的,是在实际应用工作中感悟到的,是个人的自我思考和体会。
在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同时,必须辅之以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感受能力的体现,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应用技术的熟练度,方能化繁为简,形成真正的能力,这是从现实中磨砺出来的。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完善理论体系和能力体系,完全会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感悟,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而知识和能力应用的嵌入式和混合式发展,要求计算机从业者有着全面的知识底子和互通的理论融合。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做到多样化和多重性,以求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且能起到熟练技能和选择优化的效果。
四、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计算机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主要有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和系统应用技术等。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很快。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以当时雷达脉冲技术、核物理电子计数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产生重大影响,二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应用物理方面的成就,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真空电子技术、磁记录技术、光学和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光导纤维技术、热敏和光敏技术等,均在计算机中得到广泛应用。机械工程技术,尤其是精密机械及其工艺和计量技术,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技术支柱。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各自的进步,以及社会对于将计算机结成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增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也已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成为社会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算法论、语言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自动机论等,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在许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几乎所有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系统结构技术
它的作用是使计算机系统获得良好的解题效率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电子器件的进步,微程序设计和固体工程技术的进步,虚拟存储器技术以及操作系统和程序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它已成为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紧密结合,并涉及电气工程、微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技术。
2.系统管理技术
计算机系统管理自动化是由操作系统实现的。操作系统的基本目的在于最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资源,以提高机器的吞吐能力、解题时效,便利操作使用,改善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算题费用等。
3.系统维护技术
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维护和诊断的技术。实施维护诊断自动化的主要软件为功能检查程序和自动诊断程序。功能检查程序针对计算机系统各种部件各自的全部微观功能,以严格的数据图形或动作重试进行考查测试并比较其结果的正误,确定部件工作是否正常。
4.系统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程序设计自动化和软件工程技术是与应用有普遍关系的两个方面。程序设计自动化,即用计算机自动设计程序,是使计算机得以推广的必要条件。早期的计算机靠人工以机器指令编写程序,费时费力,容易出错,阅读和调试修改均十分困难。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的应用和技术操作过程当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此培养能力,提高技能,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从而提高素质,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孙晓风.网络改变生活――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网络[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7
[2] 李辉.信息处理技术与工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3] 计算机专业知识教材编写组.计算机专业知识核心[M].人民出版社,2011,1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汽车检测;性能测试;应用
前言;随着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应用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汽车检测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迫使汽车检测站由过去人工定性检测(主要手段是路试加外观检验)发展到半自动化检测(主要手段是检测设备,通过人工记录并计算分析检测数据,并对检测结果加以评判)再发展到目前计算机自动控制智能化检测(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自动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评判),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由于我国汽车检测技术起步较晚,加之一度汽车工业没有作为支柱产业,汽车保有量少,导致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发展较缓慢,不少地区严重缺少汽车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从事汽车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单位良莠不齐,不少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 计算机技术在汽车性能测试上的应用
1.1 PLC计算机控制系统
PLC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作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它是一种关键的集合产品,通常用在对开关量的调节上。最初的产生是由于继电器控制方式需要被替代,而到现阶段为止,越来越多的模拟控制功能已陆续产生,应用辐射范围也不断扩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以PLC为中心的控制系统。
1.2 面向对象计算机控制系统
面向对象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象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满足一些基本的控制需求,它围绕一些独特的应用对象进行综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进一步开发,而在进一步开发中最主要的过程是对体系构造及软件应用的开发,可以满足系统紧凑、价格实惠等要求,并且能够将电控、仪控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
1.3 DCS计算机控制系统
DCS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作分布式控制系统,它是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自动化中运用最广泛的控制系统,具有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等优点,除此之外,还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是汽车行业中首选的优质计算机控制系统。
1.4 模块化控制系统
随着控制模块功能在各个领域的不断诞生,模块化控制系统也逐渐成熟起来,产生了重要的改变。模块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基础要素为模块,它是一种将各个模块进行结合,从而形成高配置及高分散的控制系统。在如此高效的系统中,一旦发生任何故障,只要将每个故障一一对应的控制模块进行调换即可达到维修的目的,并不需要将系统从头至尾实施大规模调整。模块化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操作灵活、维修方便等特点。
2.计算机系统在汽车监控中的应用
2.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
首先,精确定位:车载监控终端全天候24小时连续不断的接收GPS卫星信号,从而为系统提供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定位精度可达10米。其次,记忆功能:车载监控终端具有存储车辆位置/模拟量/异常信息的功能,而且可存储长达两个月的车辆位置/模拟量信息。第三,控制功能:车载监控终端接收到监控中心的控制命令后,对车辆执行控制动作。第四,通信功能:在GSM网络覆盖范围内,车载监控终端可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交换。最后,防劫报警职能:在车辆遭受抢劫时,驾驶员触动一个隐蔽报警按钮,即可在自保的同时等待援助。
2.2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
首先,数据预处理:通信服务器从Internet上接收到车辆的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初始的验证、校验、数据日志处理。并将待处理的信息分发给有处理能力的监控终端。其次,数据跟踪:将移动车辆的实时位置以列表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三,跟踪监控功能:服务器端可以实现对多终端的跟踪监控,系统实现采用TCP/IP协议,采用此协议是因为该协议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第四,报警功能:终端设备报警分为预报警,实际报警,以及报警解除三级报警状态,这主要为了避免误报警情况发生,当服务器端收到终端设备预报警信息,则弹出报警对话框,并且在预报警车号列表框中列出发出预报警信息的车号,双击其车号可以使系统定位到该车上,预报警情况不会使系统自动定位该车号的终端。
3 计算机系统在汽车管理检测中的应用
汽车管理检测中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对汽车多站点动态检测网络管理系统的搭建及辅助,基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我们可有效服务道路管理运输部门实现对多项汽车检测站测试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结果检测的自动化判断,对二级维护车辆进行准确备案,进而实现对各类道路车辆运输技术水平状况的动态实时监控以及对相关价值化信息的高效自动化传输,同时还可有效监控维修汽车企业二级维护车辆的一次合格率,起到严格的督促管理作用。
4.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发展趋势
4.1远程接人VPN方式
该系统网络构造采用散布式协作处置Client/Server(C/S)构造及开放式的网络TCP/IP协议,全网由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LAN,远间隔各区县汽车检测站分信息中心LAN,经过公共网络Internet或专线衔接。VPN方式的缺陷是:传统VPN方式的显著缺陷就是会招致网络性能降落,从而影响企业用户的信息沟通。
4.2宽带网接人方式
市运政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和各汽车检测站采角局域网构造,经过宽带网停止通讯。网络采用c/s构造,基于Windows2000Server网络操作系统,SQL Server2000大型网络数据库,提供开放式数据接口。
汽车检测站内部一切工作站构成一个C/S构造的局域网,担任处置汽车检测站内部的各种检测业务。C/S构造局域网宽带网接人方式的缺陷是:当用户数量增加时,性能会明显降落;客户端都要装置应用程序,系统扩展维护复杂,代码可重用性差,维护和晋级本钱十分高。
4.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使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基础,并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虚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到现实。现今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多行业中都有较多的运用,包括军事、游戏等,当然虚拟现实技术也运用到了汽车工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汽车数字化,然后配合一定的环境,驾驶员进行仿真驾驶,驾驶员进行仿真驾驶的过程中就可以感觉到汽车的震动、噪音,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对于汽车的性能做出一个直观的评价,而且不需要利用实车进行测试,这样不仅减少了研发资金而且降低了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动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提供了高效、现代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频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实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利于车辆检测的规范,标准的贯彻和实施,促进检测手段的现代化。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计算机在汽车检测行业的应用技术,广泛搜集信息与资料,并就有关技术理论及行业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以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篇3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计算机课程;教改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及专业设置特点
首先,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现行的考试制度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时,文化课比普通高考学生低。这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轻视文化课,重视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倾向。因此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不喜欢学理论知识、重专业课而轻文化课等特点。
其次,艺术类学生多半是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维 ,因此学生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对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难接受。
最后,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改提出了要求。由于计算机有多种应用方式和用途,有的专业与计算机技能关联较大,而有的专业则无太多联系。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为例,传媒学院的编导等专业以及艺术设计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通用及专用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是将来他们学习其他更加专业的软件课程的基础。与此同时,演艺学院的音乐表演、主持等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或掌握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与商务办公有关的软件操作。所以,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二、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差异性较大。一般来说,艺术设计和影视编导类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差。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内容太浅,希望教师能增加讲课的深度,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内容太深,听不懂,跟不上,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另外,上面也提到了艺术专业的学生多为感性思维,对直观、形象的内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这些都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了计算机硬软件、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诸多内容,知识烦冗复杂,专业词汇多,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乏味,以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即使有些高校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采用多媒体课堂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仍然存在教和练分离的情况以及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习内容的情况。
最后,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很多艺术类高校的该门课程的考核仍然采用理论考试(即卷面考察)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于操作要求较高的该门课程来说无疑是存在弊端的,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思路
针对上述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出教改思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改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可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特点进行内容建设和教学,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多能”是艺术类和应用类大学的培养目标,其目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使培养的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一方面使学生学到计算机通用知识,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使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某一方面,特别是软件应用方面学得更深入、扎实,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非常必需的。教师可以在演示完成后,设计出适合各个专业学生操作的各类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获取知识。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还可以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科学的教学目标,尽量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提高运用技能与技巧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基础会计;计算机;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1-02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对会计领域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改变和深化。正确把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会计变革的方向,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历程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部分或全部会计数据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称为计算机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系统处理三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将计算机用于某一方面的数据处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及时反馈会计信息,更好地为预测、决策和日常分析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库系统大大开拓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呈现了计算机会计普及之势。一些企业在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还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会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现实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账务处理的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局部替代手工记账、生成报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会计软件逐步完善,功能日趋多样化。大量成熟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推出,给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3)各核算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换。当前,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摹仿、替代手工核算,停留在账务的“电算化”上,而对诸如购销存、工资、成本、固定资产等会计分支应用较少,已经应用的单位,各模块之间也缺乏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系统性,形成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循环。(4)尚无成熟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利用有待于向纵深发展。会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单纯是为了替代手工记账和提高会计人员的劳动效率,其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加工,为优化管理决策和控制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传统会计模型”的层次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则必然缺乏动力,其生命力也将难以长久。
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提高了许多行业与部门的效率,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质量
计算机会计改变了会计人员手工操作,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把手工操作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人们只要把收集的数据信息直接输人计算机,以后的一切账务处理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原来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烦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也使会计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运用于会计管理和监督上。
2.为会计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还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替代手工使会计的职能、方法、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以传统的会计理论规范现实的会计操作,显然就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要积极研究新的会计基础理论,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铺平道路。
3.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可以对过去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记录,而且通过计算机的实时处理功能及时掌握当前经营活动的最新数据,同时还可以把未来的方案、预测、预算等资料都组织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实现计算机会计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行业地区实现计算机会计后,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和其他领域一样,会计领域也不断地获得由计算机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方便和效率,会计电算化在很多单位也成为体现计算机实用价值的典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影响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1.计算机逐步成为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已大大降低。由于购置成本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而设计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帮助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很容易便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在此之前,复杂难记的DOS操作命令构成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主要障碍。最后,未来社会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会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会计领域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就无法加入信息系统的社会循环之中,并影响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
2.推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会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又为会计软件向大型和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会计软件的基本核算功能已更加完善,替代手工记账和自动生成报表不再是难题;在设计上,开始注重各核算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费用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功能,满足了部分应用比较成熟的单位对会计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还出现了强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ERP软件,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仍以传统的会计信息为核心,增加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连动互换渠道,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采集和口径的不统一,也带给企业崭新的经营思路和现代经营模式。
3.计算机网络化为会计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提供了新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企业实现了会计数据各个工作站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跨国集团和跨地区联合体纷纷诞生,规模较小的企业也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我们把世界摆在了眼前。国际互联网为会计数据的远程查询、远程维护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良好服务,为跨区域企业组织实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控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网络化将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薛鹏.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十大区别[J].经济师,2004,(2):208.
篇5
1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搜索、挖掘教学素材,经过构思和设计,制作出精美鲜活的PPT课件。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可以加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元素,使得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这样一来,保证教师授课目标的实现。而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师生的课堂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各种元素于一体,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学生创造特定学习情境,更大限度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2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全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所以,教师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始终考虑到学生的意志,例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水平,学习特点等,将教学资源和学生个性优化融合,最大限度提高两者的统一性,而不是盲目使用,不分主次往课堂上搬,真正将现代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学生学习中,在学生身上得到展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简单、直观的将生涩、复杂的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规律,转变学生消极态度,解决了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作为教学工作中心的学生自身,可以根据老师在课件中的标注,了解课堂重点,分清主次,不再是板书、笔记“通吃”,缓解知识量大,无法短时间全部吸收的状况。学习压力减少,学习时间增加,梯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重点。
3建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大量信息冲击着学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和学生,面对着“老师怎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为此,就要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发挥多媒体优势,改善教学手段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平面设计;计算机技术
引言
在图形图像处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通常是对数字化图形图像进行处理,有着快速、精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该项技术的加持下图形图像处理中所表现出的设计能力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图像处理进行多元加工设计,能满足更多美化与调整要求。鉴于此,由于图形图像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今后的专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所以针对这方面内容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图形图像处理中的关键计算机技术
本质上,在图形图像处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将图形图像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然后将数字化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利用相关算法对图形图像进行合理处理,所以可将图形图像处理视作为编辑过程。而随着社会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业领域对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已成常态,基本上可划分成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以及图像数字化等多种类型[1]。而在图形图像处理中所应用的关键计算机技术,主要有如下两种。
1.1CAD技术
应用CAD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一般是指应用相关软件,因为该项技术主要是立足图形图像处理而研发的应用软件,这款软件在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对此软件的合理应用,不仅能为关键信息的存储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大大简化图形绘制工作的难度。应用CAD技术对计算机图像进行处理,需要根据设计方案的差异去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借助软件功能能够对图形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并且对此类信息进行合理编辑[2]。CAD技术在各行业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能通过曲面造型与交互技术不断拓展,其中交互技术指的是教图形图像输出至设备中现实,通过购进坐标系对图形图像进行透视、平移以及图形转化,丰富图形图像的变化。而且在交互技术的加持下,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能通过人机交互不断调整设计数据,提高虚拟打样工作效率,获得最佳设计效果。
1.2数字化技术
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图像处理时,最基础的技术应用为形态化和立体化的数字技术,在处理图形图像前需要对其作数字化处理,经过转化后成为能被计算机设备识别的格式。在这一过程中,前期采样必不可少,同时在采样完成后还要沿着图像水平或垂直方向做好分割,得到详细、量化的数据点,然后重新进行编码与压缩。图形图像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键点就在于压缩编码,常见方式为变换编码、预测编码与波点编码等等[3]。
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图形图像处理工作,在诸多行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常见的有曲线数学模型、虚拟现实技术中应用计算机,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加持下构建图形图像与模拟场景,实现对光线、阴影等元素的调整,保证了设计阶段的空间、环境更贴近现实,能呈现最佳设计效果。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对物体实施数字化临摹,能对图像进行存储、显示与修改,利用CAD、动画、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图形图像的优化。
2.1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属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中重要应用,能够实现人脸自动化识别,主要应用场景在公司打卡、车站出入等,具体应用中需要用到高清彩色摄像头对人脸信息进行拍摄获取,然后将信息上传至计算机分析软件中,通过人脸分析算法对人脸各区域进行划分,然后提取面部特征,将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脸部数据信息汇总形成独立数据库,实现对人脸的自动化识别。最早的人脸识别只能对静态图像进行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活体检测分析技术的成熟,现如今已能实现动态人脸检测,大大提高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安全性以及丰富了应用场景。
2.2平面设计
在图形图像处理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且能实现良好效果,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众多风格选择,比如自然风、复古风、民族风等等,自动化为各种风格的色彩进行搭配与转化,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的个性化。比如,设计人员可利用PS软件对图形图像的基本颜色进行加工,进一步优化图像的表现效果,显现图像的表现力。PS中的色彩模式主要有RGB、CMYK等模块,技术人员能够结合各种色彩模块对图形图像颜色进行辅助设计,提高图片优化效率。如果没有直接可用的颜色进行选择,还可利用颜色调节工具对所选颜色进一步微调;如果色彩调节效果依旧不够理想,则可在PS软件的菜单中选择ImageAdjust(调色区)选项,进行更细节的调整[4]。聚焦于颜色对比、明亮度等方面,在原本色调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采取通过添加图层蒙版去优化图形图像的色层,能达到更好效果,实现最佳调色状态。不难看出,在平面设计中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通过细致化的调节颜色、搭配风格,能够保证平面设计作品的色彩、结构等更加科学合理。
2.3工业生产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同样有着广泛应用,其中最典型的有机器视觉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控制决策等系统,通过实现视觉自动化定位,可对目标物体进行预期控制,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常用于生产搬运、设备焊接等领域。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最常见的软件平台为Matlab、OpenCV等,在视觉定位技术方面优势明显[5,6]。除此之外,工业生产中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还表现在电路板印刷、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在建筑工程图纸设计中也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模,基于二维信息合理衍生三维信息,促进工程设计效果的合理化;在地图绘制工作中,同样可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因为国土技术信息需要涵盖多方面信息,如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等,均需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才能确保其完善性。
2.4辅助设计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一方面要将研发过程信息存储到计算机,另一方面需要对产品设计的形状、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保证产品的推出能受到市场的欢迎。在产品研发中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障设计质量。举例来讲,汽车零部件生产研发,如果采取传统研发方式,前期的零部件吻合度、耐磨性、性能等方面测试需要生产出实物部件才能进行,然后研发人员结合测试结果不断进行优化,可见这一方式效率较为低下,并且会造成大量浪费;而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辅助设计,便能体现其优势以数字化形式开展设计研发,既能保证设计的精准性与合理性,也能避免资源浪费。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质上指的是数据与图形处理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利用计算机完成处理,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准确率,同时处理的速度也非常的快,读取和保存相关信息就更加的便利以及有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使用优势。本文主要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后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计算机图像处理常见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具有图像的识别功能,它能够对图像进行描述、匹配,并能够对图像进行复原、增强与压缩等功能。
(一)图像的复原与增强技术
进行图像的复原以及增强的功能是使得计算机获取的图像质量更加完善,采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增加处理,主要从对象的对比度、图像的形状、图像的清晰度、图像的层次等相关的内容进行处理。增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采用空间域法与频率域法对需要处理的部分进行加工,而如果要去掉图片中的噪音或者杂色采用的低通滤波技术进行加工,如果要增强图像的清晰度,就需要采用高通滤波处理技术,提高图像的高频信号,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完成图像的增强。
(二)图像压缩技术
通过数字化获得数据图像的数据一般比较庞大,所获取的图像一般都在1000×1000或者500×500的像素之间,这样获取的只是静态的图像,如果获取的图像是动态化的图像时,这样的数据量就会更大,因此,采用压缩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传输,能够提高工作效益,减少系统的开销。图像压缩的处理技术中常用的方法是近似以及不失真等方法,一般采用JEPG或者MJEPG的标准进行压缩,一般的近似方法使用在动态图像的压缩,这样压缩使得图像有部分失真,不失真方法使用在静态图像的压缩,图像的分辨率也比较高。
(三)图像的识别、描述以及匹配技术
它是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的重要目的,计算机获得的符号是构成图像文件的基础,代表着有确定内涵的数据图像,而不仅仅是代表着计算机随机分布特征的计算机文件,具有一定的图像组合功能。例如:人脸识别、指纹鉴别技术等都是常见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涉及到图像识别模式的内容,都是计算机通过读取数据文件对计算机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识别模式的技术包括模糊识别法、结构模式识别以及y计识别法等相应的技术。
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计算机仿真与模拟应用
计算机仿真多应用于产品研制与系统设计,其中主要包括技术指标确定、设计分析、案论证、试验测试、维护训练以及故障处理等。同时,在产品和工程设计、航空驾驶培训、实验等工作中,同样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模拟和仿真,且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在某大型工程中,在设计阶段计算机仿真与模拟就可以全面的向公众做出更详细的介绍,从而使其更加了解与接受该工程或者退出的相关意见。再者,如公路建设,在勘察和设计以及施工中,需要通过GPS卫星测量以及地质勘察、野外测量等来确定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才能有效的建立起三维数字模型,并进行线路规划,做进一步的细化设计,如平面线形、线路的纵断面、横断面等等,或者构建沿线的桥梁、涵洞以及隧道等,再利用车驾驶仿真模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公路的场景。
(二)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和制造
在工业设计与制造领域,CAD和CAM是是计算机图像制作最为常见的设计软件,计算机图像制作还广泛的应用于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在飞机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印刷电板路的设计中也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设计是一种三维软件,在建筑工程的建筑图纸设计,这样的三维模型是在二维设计的基础上建立,通过二维平面提炼出三维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重新的排列、分类与组合,形成一个与二维相对应的三维模型,并通过点、线、面的连接与组合,完成整个三维模型图像的构建。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CIMS系统的自动监测,能够有效的控制纺织品的质量。
(三)遥感图像处理技术
在国家的地形、地貌的绘制中,通常采用的计算机遥感技术,形成复杂的地形、地貌图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遥感数字处理技术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形成三维立体图形,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绘制合适的图像,采用这种技术,能够得到清晰的高清图像。在遥感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其表示遥感技术应用程度以及自动化处理的整个过程,而且成像的清晰度直接影响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自动提取图像与迅速成像的处理技术也是计算机遥感技术的关键。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我国当前的信息化时挥着巨大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
一、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概念
(一)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不同于以往的办公方式,它利用了很多较为先进的技术,如网络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又利用了新的设备等进行办公的一种方式。办公自动化的重点就在于它是以数据化为基础的,这样的办公方式能够将办公效率提高,并且提高决策时的效率。更直观地说,办公自动化可以利用一系列技术将真实的办公活动全面地展现出来,再由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处理。(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所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也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传送,然后进行检测并进行处理分析,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在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即为信息处理过程,所以信息处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很大范围地应用于其他的工作领域,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中也会带来较为不错的效果。
二、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作用
(一)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办公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繁杂信息必定需要处理,而传统的办公采用的是人力进行信息筛选处理分析的方式,这样的方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加必将导致办公区域的拥挤,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而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下,办公中的信息处理就并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只需要几个技术人员利用新型的设备就能在短时间内对更多的信息进行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1]。(二)优化了企业的办公环境。办公环境不仅是办公区域,也是信息环境。因为信息处理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企业聘请的人员就会减少,使得办公区域会明显的敞亮起来,这极大地优化了企业的办公环境,使得员工有更加舒适的办公心情,进而让员工们更好地投身于工作当中,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可以使得员工们不用被繁杂的信息所包围,让他们的办公环境更加简洁,进而促进办公效率的提升。(三)提高了企业的效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而且能够提高信息的搜索效率以及准确程度。所以在企业繁杂的信息中,很好地避免了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被浪费等情况。除此之外,信息处理技术为信息构建了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2]。
三、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趋势
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是目前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能够降低信息等数据的储存空间,并且能够让数据有一个可视化的展现,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相关人员不仅可以进行视频会议讨论细节,而且可以全方面地关注到开会时的细节。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无线的办公场所,企业内部的信息可以对不同的人员进行不一样的约束,保护企业内部的信息不会泄露。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趋势是很有前景的,它可以在办公自动化中全方位的进行应用,使得办公中的智能化成为现实。
篇9
(一)课程目标定位过高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广,网络相关技术更新的速度又非常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熟悉又陌生学科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教材都是一个知识点配一个实际案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蓝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四)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试题主要采用笔试,侧重于记忆,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质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围绕典型案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与新旧知识有纵横联系的问题作为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和习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以固定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形成团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风以及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学的重点是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在该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结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学并学得轻松、主动。计算机网络很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OSI参考模型下的数据流向模型”、“VLAN工作原理”等,我们都可以借助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相应课程的网络课程
课程知识、操作技能及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中重点、难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展示,该网络课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发了一个虚拟平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实现,学生课后不用到实验室,也能在网络上自主动手完成网络的配置。另外,网络课程也可以实时上传课程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最新的案例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后,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该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教学、大赛需要,创建了锐捷、思科网络实验室,并与这两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要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研讨会上所强调的,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化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教学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学,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流畅。数学课程本身比较枯燥,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时代活水,使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如讲一次函数,可以配合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某新成立的公司,决定租一辆车使用,个体出租车的出租条件为每月付1000元工资,另外每千米再付0.1元,国有出租公司条件为每千米付1.1元。设汽车每月行驶路程为x千米,付给个体司机和国有公司的费用分别为y1,y2元,求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果你是总经理,你决定租哪家车?从(选哪家车)出发,建立函数模型(教师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出y=2x-1的图象),作出函数图象(指导学生用Logoj语言画一次函数图象),探索发现函数性质(并填写实验报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相对完整的学习情景包含了诸数学知识与背景。在黑板上,很难用栩栩如生的语言道出来,也很难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这种模式,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教学,传统教学很难展现发展过程。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可以有轨迹的展示,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通过BBS进行双向同步讨论,还可以让专家、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地帮助合作解决复杂问题,这会个个别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解决方式。 知识信息的整合性。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基于此,在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对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用心于教学的专家,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教学过程的合作性。这里的合作包括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
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学利用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而且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数学教育对人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已经从单纯能进行纸笔计算转化到能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技术,能数学化的深入思考问题,简化概括过程和解决问题,以及能在几何与代数﹑代数与代数﹑代数与统计﹑真实问题情景与相关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我们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这是21世纪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试点。它的研究和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 上一篇:会计核算的概述
- 下一篇:融资担保公司绩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