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昨天上午10点,在济南市公务员面试历城考点,记者见到了刚参加完面试的蔡文斌等。他向记者描述了4个问题给他的感受。
第一个问题:请结合实际谈谈对“做人要精、做事要明”、“先做人、再做事、做好人、做好事”的理解。小蔡说,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比较宽泛,但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了。
第二道题:在贫困资金发放中,你手中只有能给10户的钱,但有15户申请,你怎么分配这笔资金?小蔡说,这不但是对组织协调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应变能力的考验。“你带领10个团员到乡镇进行普法教育,如何具体开展工作?”小蔡说,第三道题就是看考生在具体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对活动的组织一定要有条理,程序一旦出错就会影响工作效果。
第四道题则比较有挑战性,考生也普遍反映较难。题目大意是,一些毕业生选择当村官,但很多人将其当做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捷径,因为支农当村官后,参加上述考试可获加分;作为主管工作人员,你如何把这些人才留在基层?
篇2
也许,没有人能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可以做一束阳光,发一份光热;也许没有人能成为明媚的春天,但可以做一滴春雨,滋润广袤的大地。作为市烟草公司营销中心订单部一名普通的电话访销员,就是这样一位愿意做一束阳光、做一滴春雨,默默地为烟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的人。
是从技术岗位上转来的电话访销员。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点关于她的故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作访销工作是半路出家。刚来到这个集体时,对于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香烟品牌、代码记不住,甚至打电话的语言也不太规范,这都成了她工作中的老大难。每天,她总是最后一个访完客户,她也成了大家心中的老大难。但她不服输,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钻研业务知识,熟悉电话访销的特点,加强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让零售客户逐渐熟悉她、接纳她、包容她。渐渐地,她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工作起来也觉得不太困难了。一年光阴,一路走来,她越来越坚信自己的信念:“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用心去做好这一行。”
有一次,在访销一个客户时了解到,这家小店处在农村,销量不高,品牌单一。这位客户的脾气还有点急躁。给他电话订货时,由于几项低档品牌的畅销香烟数量比较少,没有能够满足他的需求,他说话的语气逐渐转高,订一个品种发一回牢骚,继而一些难听的话也一涌而出,弄得顿时哑口无言,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紧握着鼠标的手微微颤抖的,不由自主地指向电脑系统中挂断的标记。她知道,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就会从痛苦和无奈中得以解脱。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提醒自己,我是一名访销员,为客户服务是我的职责,不能做出任何不利于客户需求的事。于是,她设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慢慢地为客户讲解卷烟货源分配的原则和畅销品牌香烟短缺的原因。也许是她的真诚打动了客户的心,一向脾气暴躁的客户立刻放缓了语气。她顺势利导为该客户推荐了同档次的一个品牌,让他试试这个品牌。在她的耐心解释下,终于成功地订下了这一笔订单。
每订完一笔订单后,都要将订单内容与零售客户逐一进行核对,一条条订单随着她的键盘音输入了电脑,访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日常订货过程中,大家经常听到她的语气时高时低,声音是那么地委婉、甜美,让人感到特别舒心、惬意。当问起她访销工作的收获时,她略显腼腆地说:“自从我从事烟草工作以来,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因为是烟草公司给我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为我搭建了成长、发展的平台。可以说没有烟草公司,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基于这种认识,我无论是在技术员、业务员、保管员岗位,还是在电话访销员的岗位,都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参加工作十年来,不管风多大、雨多大、雪多大,还是家里有事,孩子生病,都按时到岗,从未擅离职守。她说:“在平凡中超越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简单朴素的话语,不仅道出了她的心声,也透露出她对烟草事业的赤诚挚爱。,被市烟草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
大家都说,她是在用自己对烟草事业的挚爱和奉献书写着美丽的人生。
编者感言:“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表达了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一种美德。有了这种美德,既能成就事业,也能成就自己。
烟草人语录:
篇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generic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grasp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recursor and follow-up course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关键词: 机械原理;教学质量;共性知识;项目教学;在线教育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teaching quality;common knowledge;project teaching;onlin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35-03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而且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分析和机构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时开设,机械原理课程一方面较物理、理论力学等理论课程更结合工程实际,另一方面,它又与讲授专业机械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具体研究某种机械,而只是对各种机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常用机构进行探讨。[1]目前的教材一般理论分析多,实践应用较少,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到抽象难懂,难以入门,在课程设计环节往往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一直是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检验并结合机械原理教研成果,本文探讨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课程共性知识的提炼
机械原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点通常贯穿于各章节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形成讲授体系,帮助学生找到这些章节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例如贯穿机械原理课程始终的“反转法”,在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中,无论是刚体导引机构还是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都可以采用“机构倒置的方法”来设计,即通过选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把问题转化为求解“机架”的固定铰链点进行解决。又如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中,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凸轮反转固定,假想为“机架”,然后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而在推导周转轮系传动比时,也是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行星架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行星架反转固定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2]上述的转换机架法、运动倒置法从根本原理讲是一致的,都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概念时,就将这个原理讲透彻,以后在应用“反转法”时又适当重复,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应用。
又例如在机械原理中压力角的概念,压力角的本质是从动件所受的力和受力点速度方向的夹角,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均是机构传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每一章讲到压力角时,应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的定义联系起来讲,比较它们的共性和表述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还有机械原理课程中常用到的“当量分析法”以及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中的“矢量多边形”方法等等[4]。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用共性知识将不同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渐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2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机械原理与前驱课程如理论力学等的内容关系密切,前驱课程的思维方法对机械原理课程也很有帮助,授课时把前驱课程中所学过的理论与机械原理要讲述的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章中,采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时,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刚体平面运动和点的复合运动原理;而在平面机构力分析一章中,确定运动副中的摩擦和反力,采用的是理论力学中的机构静力学模型,等等。[5]在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学生往往对“矢量方程图解法”感到困惑,可以在授课之前,布置学生将理论力学的相关内容复习一下,课上再分别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机械原理部分的学习。
此外,机械原理也是后续课程机械设计的基础。例如,机构力分析确定的运动副中的反力,是机械设计中构件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确定轴承强度、刚度的理论依据。再如机械设计课程中关于蜗杆蜗轮和螺旋传动设计时提及自锁概念也和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摩擦密切相关。另外,机械原理课程中介绍的关于斜齿轮、锥齿轮等的当量齿轮也是后续齿轮强度设计的设计依据。[6]在授课时,将这些联系与应用总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时注意融会贯通,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从课程间的关系来看,《机械原理》课程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而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也较易出现工科教学理科化的现象,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识僵化,很多同学在学习之后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为了提高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应用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教学内容,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围绕一个大项目,展开一个个小项目,而每个小项目都是大项目中一个个内容的分解,最后在小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保证大项目目标的完成。项目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机械原理授课过程中,以某一项目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时应当尽量涵盖课程中涉及的多种典型机构和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内容。[7]授课伊始即将设计任务布置下去。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先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设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原理这门课程后,也完成了一个大的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引入一个项目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选择内燃机作为主项目,内燃机中囊括了机械原理常用的三大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所以该项目又可细分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多个子项目。在讲解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时,可以内燃机中的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为案例,在讲解机械的平衡时,可以单缸和多缸内燃机的曲轴的平衡为案例,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要紧扣实例,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雨伞,餐桌椅的折合装置,汽车上的雨刮器和转向机构、车门启闭机构、风扇摇头装置等进行讲解,讲解齿轮系的时候,可结合钟表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设计原理,还可介绍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两种教学模式的交互
目前的机械原理课程授课形式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机械原理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些都对基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即爱课程网)将在线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学习效率低下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传输知识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为师生用户提供了较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任课教师可通过在线咨询、QQ群、个人邮箱等将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包括课前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和相应知识点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练习,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在学习平台上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对应在线的自测题和离线作业,另外,学生在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系统中实时咨询老师或与同学进行讨论。[8]利用在线教学中灵活组合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将课堂深度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结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完成基础内容的自学和自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线教育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会在网络学习中出现拖延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定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需要在截至时间之前完成系统中相关的预习、自测和练习,及时提交,否则当次练习为0分,累计一定次数,则无法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同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作为任课教师,在机械原理共享课程建设时,首先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完整性,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录像、PPT讲义,课程教案、备课笔记、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汇总、思考题、作业参考答案、题库或卷库、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等。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丰富性是指尽可能增加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图片和动画、还有视频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现代机械工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炼出教材的共性知识,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同时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案例,科学地混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介,多方面、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机械原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等.机械原理[M].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茂林.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贤民,潘金坤.机械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跃进.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理.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濮良贵,陈国定,等.机械设计[M].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4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压缩理论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的实际情况,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通过采用“并行”和“串联”方式进行授课,及时将“工程力学”课程知识应用到后续“机械设计基础”中,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优化整合;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10-03
“工程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研究工程构件最普通、最基本的受力、变形、破坏以及运动规律,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和一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原有“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知识模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则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大知识模块。现在我们将“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合并为一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其中力学部分分配了约2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部分分配了约70学时(含6学时的实验)。这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授课方式及技巧,还考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在教学时数大幅减少,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把这门整合后的课程上好,对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近十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熟悉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针对学时减少等课程整合后的问题,试着对授课方法作了一些调整,对授课内容顺序进行了优化整合,对相关知识点作并行讲授,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两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一)工程力学
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主要是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服务的,机械设计中用到的设计理论都是源于工程力学中材料力学部分,而材料力学的学习又必须以理论力学为基础,所以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概念和公理、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是机械设计的必备知识。材料力学中的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基本形式、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及弯扭组合变形这些内容,在机械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些内容也是必要的教学内容。
(二)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机构原理分析、传动参数计算及典型零件的设计或选用,为学习后续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螺纹联接和键联轴、轴承等内容都是必须学习的知识点。
两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分析
(一)工程力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工程力学”课程各知识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1)静力学概念,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力学中相关名称的规范性定义或描述,是力学工作的“语言”,它贯穿整个力学教学和学习过程,是后续力学课程各章节的基础知识。(2)静力学公理,揭示了作用在物体上各个力之间的内在规律,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学习它后可以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3)受力分析,主要介绍构件的受力分析步骤及方法。受力分析贯穿工程力学的始终。教会学生进行正确受力分析技巧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4)力系及平衡,这部分知识主要揭示在平衡状态下,作用在物体上各作用力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建立各个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进而可以利用平衡来分析和求解作用在物体上未知的力。它是我们由已知世界探索未知世界的连杆。(5)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杆件变形基本形式,是材料力学基础知识,为我们研究材料变形、受力分析提供了方法。(6)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弯曲变形及弯扭组合变形,揭示了工程中或机械中构件最基本的变形规律、强度校核和尺寸设计方法,是后期机械零件设计的理论依托。由以上分析可见,工程力学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机械设计基础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各知识点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机构自由度是分析机构和机器运动情况的理论基础。我们设计的机构或机器一定要按照人为设定的轨迹运动,既然这样,大多数运动装置设计时就要先进行自由度计算。若自由度和机构的主动件的数目相同,则该装置就能按照设计的轨迹工作,否则该机构根本就不能动或运动过自由。(2)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是机器中常见的基本机构,复杂的机构和机器一般是由这些机构组成的。(3)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是机器中常见的传动系统,设计机械时也要进行传动系统的设计。(4)轴是机器中重要的零件。轴是用来支撑机器中回转零件的,是整台机器的核心。(5)轴承也是机器中重要的零件,它是用来支撑轴的,以保持轴的回转精度。(6)联接是介绍机器中零件之间最常见的联接方法,在机器选用某一型号的此类联接时要进行轴向拉伸、挤压强度或扭转强度计算。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整台机器将上述各知识点相互关联起来,其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三)两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关联性分析
“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之间,有许多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关联性:(1)“机械设计基础”在进行机构自由度分析时,运动副的类型和工程力学中约束类型及性质有关联。(2)平面连杆机构的识图、连杆机构特性分析时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确定和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有关联。(3)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特性分析和工程力学中受力分析有关联。(4)带传动、齿轮传动、轮系的设计所依据的是工程力学的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强度计算。(5)螺纹联接和键联接和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轴向拉伸与压缩和剪切与挤压强度计算密切相关。(6)轴设计要进行受力分析、扭转强度设计及弯扭组合强度校核无不与工程力学相关。(7)轴承的失效分析是利用工程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来进行的。
两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每门课程各个知识点及两课程之间各知识点关联性的分析,将各部分内容按照图3方式进行教学优化整合。
首先,以静力学概念和公理作为基础,将“工程力学”课程受力分析、力系及平衡两部分知识点与“机械设计基础”中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知识并行到一起。学生先学习受力分析和力学及平衡部分知识,再学习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等知识。
其次,因“机械设计基础”中的联接部分需要进行挤压强度、剪切强度、轴向拉伸与压缩强度计算或考虑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部分的知识,所以需要“工程力学”的轴向拉伸、剪切与挤压、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等知识作为铺垫。
再次,齿轮传动、轮系及带传动需要以受力分析、强度理论、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等知识为基础,所以应将这部分知识放到后面讲授。
最后,轴及轴承用到力系及平衡、扭转变形、弯曲变形、组合变形等知识,所以将这两部分知识安排到组合变形后面学习比较合理。在讲组合变形强度理论后就讲授轴的知识会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优化整合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以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机械设计基础总教学时数90学时,其中力学部分占20学时,机械设计占70学时。传统讲授顺序是先用20学时将力学内容全部先讲完,然后再花70学时从机械设计原理讲到机械零件设计。传统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即讲零件设计时用到的受力分析学生已经感觉很陌生,老师不得不又花时间将前面的知识点再请出复习一下。本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时数就相对紧张。再经常花时间去温故知识点,这就让教学时数显得更加吃紧。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不停的赶进度,学生来不及消化就匆匆学习新章节。
如讲光滑接触面约束时,大概10分钟讲授,20分钟举例,讲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到后续机械设计课程中学习平面连杆机构传力特性时,要用到这部分知识,这距离上次这部分内容学习间隔至少一个月了。学生已经对光滑接触面约束力特点显得很陌生了。那么老师就得先花大概5分钟的时间去复习,然后用20分钟左右去讲压力角和传动角概念,接着再用30分钟时间去举例讲授或练习各种平面连杆机构压力角和传动角的分析。共用时85分钟。
经过优化组合后,光滑接触面约束刚讲完,就讲平面连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概念,大概需用时间25分钟,然后就以平面连杆杆机构为例,练习光滑接触面约束力的方向分析、压力角和传动角分析,大概用时35分钟。这种方式共用时60分钟。
通过比较,优化整合教学可节约25分钟的教学时数。不仅如此,通过现学现用,学生做到了对知识点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
这种优化整合式教学效果还可以从以下表格数据中得到启发(以2011级制造专业1班和2班为例)。
由上表不难看出,优化整合不仅在教学时间上显得宽裕,而且学生在课程堂上就能将学习内容消化吸收,及时应用,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是紧密联系的两门课程,将各部分知识优化整合,不仅能节约教学时数,还能增强教学效果,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思义.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4-46.
[2]欧阳曙光.工程力学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整合[J].广州化工,2011(39):169-170
[3]王燕楠.材料力学中提高综合素质的三点教学措施[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6):71.
[4]杨建波,王维,蒋平.中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及教改探索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6):25-27.
篇5
关键词:搬运车手动液压
中图分类号:TH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 08-026-02
考虑到要实现搬运车的运动平稳性,我们所提出的方案不一定满足要求,因此我们利用ADMS软件对几种机构进行了几个铰链点受力分析,和车板的加速度分析。在对几种机构进行比较和分析后,我们选出最优方案。
在最后我们根据所选择的机构进行了实体建模,并对一些尺寸进行了修正。并完成的液压搬运车的装配图。
1选题背景
手动液压搬运车是一种小体积液压装置,身小、自重轻、能在狭窄通道中工作并能满载进入电梯。手动液压搬运车主要应用于需要水平搬运而地方拥挤的场合,因其车体紧凑、移动灵活、自重轻和环保性能好而广泛应用于工厂、仓库等需要水平搬运的场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如何使手动液压搬运车性能提高,搬运更加可靠安全,提升堆放更加灵便准确,是现在主要的研究内容。
因此我们在此次机械综合设计中,主要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又提出几种新型机构,以实现搬运车的功能。并提高搬运车的运动平稳性,减小冲击性,使搬运更加可靠安全。
2设计要求
在设计中,为实现手动液压搬运车的功能,我们应尽量满足产品的在运动过程中平稳的要求,应选择加速度小,没有冲击性的机构。其次,选择合理的外形和尺寸,尽量节省材料。同时,使产品操作简单,省力。
3设计方案及尺寸
图31方案一尺寸图
图2.23方案二尺寸图
4方案选择
通过ADMS软件进行受力分析,可知方案一的加速度最高为2m/s2,此冲击性不大。但是各铰链点的受力却比方案二中个铰链点受力小的多。因此,方案一较好。
在建模中,我们选择方案一来进行实体建模。
5产品建模
使用Pro/E软件对实体进行了建模,以下为装配图
6总结
首先,在此次设计过程中,我们重新回顾与总结了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对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体系。在整理与回顾机械原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弄懂了以前没搞懂的知识点,而且还重新认识到一些知识点的深刻意义。这是我们又一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并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使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熟练地运用机械原理知识。使我们这次的设计具有更多机械原理知识的体现。
篇6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
液压传动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任职教育的要求,将其应用到《液压原理》教学中,将是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更有效的手段。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和组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与当前任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非常吻合的。
二、《液压原理》课程的特点
《液压原理》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是机械与近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快速掌握液压原理的基础知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导致在讲授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方案
结合《液压原理》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进行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真实工作流程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逐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首先,创设工作情境,引入新课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设工作情境是前提,也是关键,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在讲述各液压或气压元器件时通常以其功能实现为牵引,即指出为什么是这样的――“它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实现这种功能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其次,分解任务,实施任务。展示液压元件实物或模型,将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及操作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相应的内容,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示范操作,这样和学生交互进行,直到完成整个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思考、讨论和实操,教师作巡回答疑。
再次,将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简单归纳。在任务完成的阶段性进程中,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此间,通常利用各种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Flas、3D模型、视频影像等,展示结构,分析原理,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最好将教师的工作经验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最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工作和生活中取材,介绍典型液压系统回路;引导分析液压元器件的应用,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介绍典型故障,让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索新欲望。
篇7
试题:如图,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
A.用天平测重物的质量
B.用秒表测重物下落的时间
C.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下落的信息
D.用纸带记录重物下落的高度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重物应该选质量 的重锤(选填“较大”或者“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纸带打点时,应在释放纸带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3)该实验所用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纸带如图。A、B、C为纸带中选取的三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则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s,打点计时器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下落速度为vB=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由于该实验中存在阻力做功,所以实验测得的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本题从实验原理、数据处理和实验误差分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考查,从试题批改的情况来看,学生答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到位。如要测量的物理量,操作的先后顺序等。
2.没有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判断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时,答了0.02 s、0.08 s或者1 s等。打下计数点B的速度算出了0.196 m/s、9.8 m/s等。
3.对实验误差来源不理解。学生选择了“较小”的重物,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应“小于”或“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4.没有按题目要求,表述不规范。有些学生选填了“前”而不是“之前”等,结果没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为解决这些典型的答题错误问题,在本实验的教学上,我觉得要明确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熟悉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如果打点计时器使用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则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间隔是0.02 s,如取每5个点作为一个计数点,则每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0.1 s。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和位移的仪器,实验中不需要再单独用秒表来测量运动时间。实验时如要求第一个计时点速度为零,就应该遵守“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释放纸带”的操作。
2.重点理解实验原理,了解误差来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一种理解是,物体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的情况下,势能的变化量等于动能的变化量。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看看在只有重力做正功的情况下,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否等于其动能的增加量,因式子两边均有质量,可以用含有共同符号m的结果对比,故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这就是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阻力做负功会损失一定的机械能,物体实际下落过程中,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会略大于动能的增加量。为了使物体的运动尽量接近自由落体运动,我们的重物应该选择密度、质量都较大的物体,目的是让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重力相当,可以忽略,尽量减小阻力做负功对机械能损失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这些都是理解此实验原理的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明确说明,降低做题过程中错误率。
3.对记录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信息的纸带数据处理,是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核心内容。数据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运动到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运动加速度的计算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重要结论: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两段位移之差S,等于物体运动加速度与时间间隔的平方的乘积aT2,或者用逐差法来求解。计算某点的瞬时速度问题,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原理来求解。在这两个问题的计算上,学生很容易在时间处理、单位换算、计算准确以及结果表达要求等问题上犯错。
4.重视表述的规范
篇8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企业实习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为学生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强化教学目的性。企业实习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要与《机械基础》课程紧密相连,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有关的基础知识、使用特点以及工作原理;知晓并掌握机械传动的原理、工作特点以及机械零件工作特性;如果可能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一些维护以及使用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有关知识将会理解得更透彻,教师在理论知识教学时也能更轻松,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流程等也更容易理解。如在定轴轮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给学生讲解并让学生自己体验齿轮传动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目的更明确,也将知识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记忆起来也更加牢固和深刻。
(二)强化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改革、网络信息时代以及素质教育的三重冲击下,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高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丰富的知识,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用比较直观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呈现出来,缓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畏难情绪。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交流。除了教学中的互动外,在课程作业上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互动,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大胆求教,最好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一来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来避免学生问题堆积,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分析讲解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鉴于《机械基础》课程知识复杂、抽象、实践性强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连接。如在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记忆:自行车属于机构,电瓶车以及摩托车都属于机器,它们能实现能量的转换,电瓶车可以实现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变,摩托车可以实现化学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又如在导杆机构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到农村家用的手摇抽水机,让学生明白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自卸翻斗车自动卸下货物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曲柄摇块机构;通过缝纫机踏板机构,让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在以往《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处于主体地位的都是教师,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很不利的。加之,很多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都是直接罗列课本的知识,照搬下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运转,死板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这就需要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清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还应设计尽可能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这样也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
在以往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具模型很简单,图以及实物都很小,不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似懂非懂,迷茫懵懂,借助多媒体展开《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可以将复杂图形、图表、难点问题等都直观化和形象化地展示出来,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挂挂画以及粉笔板书来说能节省更多时间,知识点也更加直观和清晰,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各种机械的运动,借助多媒体教学将机械的运动过程以及原理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直观、生动的动态化图画也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不论教师怎样讲解,配合怎样的图片,如槽轮等比较复杂的机构学生都很难想象出它的运动规律和过程。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将这些机构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动态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运动规律与过程学生都能一目了然,自然就能很快掌握其运动原理,让以往认为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二、结语
篇9
关键词:机构与零件;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78-02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要,对产品的加工工艺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机构与零件》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理念理论性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机械设计和处理一些常规机械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怎样让学生从书籍知识的认知转化为技术能力的掌握,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现就个人对《机构与零件》课程教学谈谈看法。
2.学生特点
技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差,特别是从学习初、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到现在的技能性知识,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适应时间;学习缺乏主动性,许多技校生在初中时就是“不受欢迎的人”,对学习没一点兴趣,长期遭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内心极度自卑;心理问题比较多,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存在问题,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爱走极端。
3.教学现状
3.1 教学手段、方法简单。目前,技工院校在理论课程教学上,大部分仍以讲授为主,采用“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照葫芦画瓢”,在课堂上,还过于强调课堂组织纪律性,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使得学习氛围沉闷,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比如《机构与零件》课程中的周转轮系,其空间想象、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没有配合挂图,或者以实体实物为辅助,讲授的难度将增加,学生也较难接受。
3.2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结合欠缺。很多技工院校由于资金的问题,实习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只能对实习课时进行缩减、学生实习分组进行改变。而且在理论教学上,没有办法插入部分实习参观课程,课时没有合理分配,不能跟实习教学相辅相成,出现了“实习前先教理论”的情况,使得原本就紧凑的实习课时显得更加紧张。
3.3 考试作用下降。现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仍以“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而考试模式仍以笔试为主,但仅靠笔试是不能完全判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好坏的,特别是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职业教育。而有的技工院校取消了补考费,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期末补考的“恐惧”心理,减弱对考试的重视,降低了考试的意义。
4.建议改革措施
4.1 合理选择教材。现在的教材主要从生产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材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突出技能性培养,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教材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减少一些专业课程的重复教授,合理分配专业老师的授课任务,让理论老师与实习老师的课时分配更合理。
比如《机构与零件》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的图解法,这些原理性结构,原本只能建立在板书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只能凭借主观因素去想象。而现在选择的教材,对此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降低了理论难度,增加了部分图片和图示,讲解更具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4.2 优化教学手段。现在很多教材增加了实例图片,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但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讲述的难度,所以要求更多机械理论老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层示机械制造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关系,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讲述平面连杆机构的形式,采用动画方式,生动具体地展现机构中曲柄整周旋转、摇杆只能部分转动的特点,较好地区别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及双摇杆机构三者。
在介绍轴上零件轴向、周向固定与定位的方法及特点时,刚开始结合教材的图片及其表格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而后采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轴上零件轴向、周向固定与定位的方法及特点直观地显示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他们接受,教学效果较高。
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现成的结构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述连接这部分知识,利用教室的门、窗的配合运动;讲述齿轮运动,利用学生所佩戴的透明式机械表。
4.3 增加校企合作,增加实践场所。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与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这个也是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发展方向。
螺纹连接的防松,之前是采用讲授及其教材图表的比较,没有实体的操作,学生反映较不理想。现在把企业引进了校园,主要是小型配电器的装配,难度不大,一来给学生增加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二来增加了学生直接操作的机会,学生有了实体的接触,之后再学习效果更好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企业的成本减低了,学校的实习场所得到了加强,取得校企共赢的局面。
凸轮机构是个比较难讲解的知识点,但通过对石材雕刻厂的参观,了解自动化雕刻机器的运作原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凸轮、从动件及固定件三者之间的运动情况。
4.4 改革成绩评定,特别是补考制度。针对目前考试的模式,建议理论性强的课程采用学期考试考查方式,技能性强的课程采用实际操作考核,同时结合培养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测验、竞赛等考查方式。现在,较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补考问题。据了解,很多技工院校已经取消了补考费,但是还没有对其做相应的规定,特别是补考不及格以及补考不到位等情况,如果可以在补考问题上,多做些工作,比如采用补考不及格后重修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重视。
5.结束语
总之,机械类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何让学生更好得从认知知识到掌握知识,更是重中之重,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我想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校;“机械基础课”课;教学现状;对策
1.职校“机械基础”课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复杂
“机械基础”课是职校机械专业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其中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了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点与机械专业紧密相关,这给实际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难度。很多老师在开展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细节联系在一起,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过于繁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机器的组成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掌握一般机器的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利用学习的知识点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机械问题。
1.2.学生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很多的职校降低分数招收生源,职校学生的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面对“机械基础”课的学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学习中缺乏自信,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长期以往,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样的情况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还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3.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在很多职校的教学设备还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机械基础”课的学习需要,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现在很多的职校老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授知识点,学生实质上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
2.改变职校“机械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有效措施
2.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学生继续下阶段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指明道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开展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学生才能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老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意识将机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机械知识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会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2.实行直观式的教学方式
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指利用实物展示使得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机械的运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机械基础”课的直观教学一般是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以及现场参观等方式,例如老师讲解零件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直接将一些机械零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和研究零件的构造和作用,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到车间,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理解各种机械的工作状态,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机械基础”课中很多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亲身感受机械设备,老师在让学生感受机械工作状态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尽量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压力。
2.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机械基础”课不单单需要老师的授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很多的职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都较差,一般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自主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能力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老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点,在课上有针对性地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身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是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最后老师应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在学生消化和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机械基础”课是机械专业的基础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重新的认识,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机械基础”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材内容适当地结合其他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整个机械专业有清晰的认识,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
3.总结
由于职校学生本身的特殊性,使得职校教学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想真正提高“机械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机械技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要自主地开展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真正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景分析
- 下一篇: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