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学习课程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微课

在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各专业必修的职业基础课,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吸收消化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教师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1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教学内容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知识;实践部分包括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排版、excel电子表格处理、PPT设计与制作、Internet网络应用。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技能。在计算机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我院为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1)对学生情况不够了解,学情分析不够。由于高职学生中有普高生、职高生,有的学生来自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有的来自偏远地区,他们对计算机熟悉和了解程度都不一样,学生的水平差异较明显,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不能有的放矢。(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陈旧。大部分教师采用PPT进行讲述或者进行演示操作,讲解演示完后由再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由于学生基础有差异,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早已经做完,还有的学生对老师讲解演示的没有理解透,问题比较多,老师可能会对某一问题反复讲解多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3)实训环节还需重视,实训时间还需要增加。一般计算机技术课实操内容较多,为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需要多让学生操作。(4)考核机制还不够全面,虽然教师也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但实际平时考核中有很多教师的主观因素在里面,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学生每一次实践课程的结果很多教师也采用抽样的方法去批阅,这样还不够科学全面。

2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应用

现状(以我院调查结果为例)为充分了解我院计算机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我们做了相关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利用纯PPT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所有教师都能熟练运用PP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利用“极域教室”软件演示操作,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有部分教师利用了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情境;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老师充分利用了各类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信息化设计并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有极个别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并不关心。总体来说,我院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师均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大部分也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熟悉,尤其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操作应用于教学实践还有待学习。在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学习基本都是以教师上课所讲授内容为主,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得很快,但课后很少有同学去进行拓展练习,也很少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学习情况依然严重。因此,推进信息化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有必要。

3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考虑两个部分的内容: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设计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程的内容,以项目或模块重新划分教学单元。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微课视频课件、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尽量通过各种媒体素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信息,创造更好的教学平台,尽量突出重点难点,不需要将所有信息都放到课件中来,不需要追求花哨新奇有趣而忽略它的实用价值。微课一般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录制成微视频并配合学习单等辅助资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而非讲授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播放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制作微课时候需要考虑这一门课程中包含的重难点,制作一系列的微课。开放式教学网站也是为了辅助微课教学,充分展示教学资源,促进师生在线交流。在开放式网站中,学生可以查看教师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也可以下载课件、观看微视频、提交作业、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回答疑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信息化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我院已经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但微视频课件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开放式的教学网站还未建立。

4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融合现代科技,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张倩伟.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10.

篇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成了计算机公共教学教师的研究目标。

1 上好第一节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好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触过计算机,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已掌握了不少计算机的操作,现在又专门开这样一门“计算机普及教育课”,实在是浪费时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给同学们带来震撼,牢牢吸引住他们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1)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把他们带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要告诉他们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幻灯。当然教学课件除了漂亮外还要有丰富详实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准备。(2)在第一次授课时可以不讲授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等,而是通过带领同学找寻计算机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变革、便利,从而引导他们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3)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比如“班级网站”、“个人简历”、Flash动画等,使他们感觉到计算机是如此地有趣和有用,但也要明确告诉他们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精心挑选教材

在高校中,专业不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的方法。对于理科学生,我们使用的南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这本教材理论与操作并重,通过较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的算法等,为今后的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我们选择的是同济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这本教材重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如Windowss的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这些内容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既实用又容易掌握。

3 改变教学方法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摆脱了“粉笔+黑板”这种平面的、单一的模式。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应是一个融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突破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依托这个平台教学内容,布置并批改作业,进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可以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更快地和学生沟通,更好地实现“教”这个环节;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辅导材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印课程讲义,并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学”这个环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机械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网检索和下载资料,利用各种最新的资料为自己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与教育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笔试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将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用鼠标和键盘代替纸笔去解答理论知识,而是要在考核的内容上真正做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而且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操作与理论考试都及格才为合格.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3)充分利用网上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卷,每个考生拿到不同考题,客观题自动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出题的灵活性、公平性,也缩短了教师的阅卷时间。(4)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只有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谭浩强.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计算机教育,2004,(9)

篇3

关键词: 艺术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 教学效果

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早已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所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及今后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内容的研究。

一、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情况统计发现,在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且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实验环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目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另外,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源构成、个性特征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艺术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大一入学时学生生源地(城市、乡村、边远山区)差别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较大,城市学生从小学就参与了计算机课程,而乡村或者边远山区学生可能到上大学时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二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三是生源构成不同。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较其他非艺术类院校要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怕吃苦,不易持之以恒地静下心来思考学习,这也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四是个性特征突出。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五是专业技能突出,有一技之长。艺术专业课大多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其他专业更密切,教师的文化修养、个人风格、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影响。

二、提高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探索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笔者提出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期切实有效增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基础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首要问题。当前学校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演示后,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程实行分层施教,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区分作业完成层次。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讲解新的知识时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打开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

4.利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最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发展到掌握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征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学完。所以,教师应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且终生有用的东西,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真正做到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作为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从而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姜跃,何萍,王婷.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积件式课件设计的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1).

篇4

【关键词】课程体系. NET系列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阶梯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1108-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7-01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课为主,适当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开发平台不断涌现,因此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各种技术均适当开设了一些课程进行介绍,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学生对各种技术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都不够深入,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用人单位或社会机构的专门培训方可进行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而很多用人单位需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软件人员,因此,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将某一个方向、某种技术增加课时量,加大教学力度,让学生在该方向或技术上学深学透,因此提出了以.NET为核心技术的“阶梯式教学”体系,瞄准.NET技术方向,由浅入深开设多门系列课程,使得各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技术特点

.NE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平台,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目前基于.NET Framework的软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NET Framework 支持多种语言整合应用,可以让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程序语言来开发解决方案。同时,.NET Framework易于上手,适合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有教学体系中,同时设置了JAVA、.NET、嵌入式等多类课程,课程开设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每门课都要学,但每门课都学不精,所学知识不足以满足实际项目开发需求,进而有很多学生课程之外还需要参加企业或社会的各种专门培训,这也是多年来长期困扰很多本科院校的难题。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改革,围绕系列课程,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循序渐进的将项目开发过程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及开发技巧系统而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马上可以投入实际项目开发,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就业率。

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弹性,在课程体系中还开设了PC机常用软件,随着.NET技术的发展该课程内容可以随时调整其讲授的内容。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与本体系相适应的系列教材的建设过程。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促进从事该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技能和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课程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通过教材知识点深入细致的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等过程进一步认清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彼此细微的联系,为今后更好的衔接课程、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能够通过该过程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Net开发应用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NET阶梯式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贯穿于.NET“阶梯式教学”系列课程知识点的汇总、整理以及相应的教材规划,与.NET课程体系对应的其他相应课程的设置、开设学期、学时等。

本课程体系以.NET系列课程为核心,系列课程共分7个学期执行,每学期开设一门核心课程并适时开设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核心课程开设如下:

第一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本功。

第二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主要介绍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重点突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C#基本语言要素。其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强化学生计算机程序开发能力、同时使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熟练掌握相应方法。

第三学期:开设《网络编程基础》,内容包括:Web编程基础知识,HTML语言介绍,DHTML编程基础,XML技术及应用,Jquery技术与应用, CSS,页面脚本语言等。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Web应用开发的页面部分的实现技术和技巧。

第四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本课程是《.Net Windows编程》、《》及《.NET 高级编程》的前导课。目前计算机应用中数据库应用占有很大的比重,本课程主要讲述SQL Server,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T-SQL编程、存储过程创建、触发器创建等。为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做好准备。

第五学期:开设《.Net Windows编程》,主要讲解微软.NET平台下的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包括VisualStudio2010集成开发环境介绍,窗体及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GDI+绘图,技术以及基于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C#多线程技术,三层架构,应用程序的安装和部署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NET 平台下Windows程序设计的常用技术。

第六学期:开设《》,主要介绍的各种服务器组件、Web应用的服务器端编程、Web服务器端数据绑定和数据的各式输出、数据验证控件、Web应用的三层架构及实现。通过本阶段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Web应用的整个开发过程和相关的开发技术、技巧。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CDIO;实践能力

1引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门软件设计的基础知识、方法与实用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目前课程教学多是以传统理论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学生反映上课即使听懂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不知如何下手解决,尤其编程能力弱的学起来更加吃力,通常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课程涉及知识点多,理论性强,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尤其有具有较好的编程功底,这使得学这课程之前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实验课程中学生独立完成的是一些已有结论的验证性实验,以致学生软件编程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3)课程考核以闭卷理论知识点考核作为重点,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可能死记硬背一些概念甚至一些编程题目,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以上问题,按照课程特点以及教学规律相应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探索,以CDIO教学模式(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进行每个教学环节落实,让学生以自主主动地、有机联系地方式学习。CDIO模式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创新、设计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强调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要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能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实验部分的改革。

2.1教学方法设计[1]

基于CDIO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牵引,以任务为依托,把课堂教学环境模拟成CDIO教育环境,即以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任务,整个项目具备详细的系统开发过程,有较完整的系统结构、及基本需要的一些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中有数据能演示,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2)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向学生详细地介绍项目任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各个环节,从项目任务的需求分析,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到后期的运行和维护等。尤其一些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为了便于、强化学生理解,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小任务。

(3)通过项目任务的贯穿,可以对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后续课程的知识点以设问方式引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解决方案。通过这种使前后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知识结构更系统。

2.2实验教学设计

以往实验课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本很快能找到解决路径。加上现在实验课时有限,通常布置一些小的项目,尽量涵盖课堂教学所涉及知识点,比如布置编程实现计算器。4-5人组成一个小组,以组长牵头组织大家分析,分配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协作完成。在这过程中包含一个CDIO项目周期[1](构思———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方案、实现———编写代码、运作———作品测试、演示等)。实验课各小组汇报并演示所开发设计的项目。根据演示作品功能完整性、美观性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实验考评的依据,在这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合作沟通能力也得到锻炼。

2.3积极参与各类竞赛

多年来,我们都鼓励学生参加蓝桥杯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类似比赛,通过参与比赛,学生编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个台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比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习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学习积极性相应地也提高了。这种做法也是符合CDIO理念,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的。

2.4教改存在问题

教改中存在最大问题可能是项目任务资源不足,类似教材不多,可供参考的有限,每个项目任务要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包含各知识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编制。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应该素材不断会增加,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

3结束语

CDIO理念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针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DIO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要求,探讨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CDIO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立章.基于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科技,2011(10):208-210.

篇6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到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毫不例外的也进入了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我们进行计一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

前言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信息技术之一,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被广泛应用于影视、金融、广告等多行业。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现代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已被各类学校逐渐重视起来。

1创设庆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计算机课程除了教授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怎样在课堂上将死板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有效的对应起来,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一个先进而有效的工具。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多媒体技术本身完全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力。配合采用投影、DVD、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能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

2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中职的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残酷的中考,在学习过程中己经习惯了中学阶段的“添鸭式”的应试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停留在一种机械式的思维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对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领会。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正是这种要求的最佳选择,其操作环境跟上机操作环境一致,教师可直接在多媒体电脑教室进行直观的操作演示,课后学生可对照教师操作演示进行上机学习,对照做出其效果,形象直观。

3变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中职学校设立的课程理论知识多数最终要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比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特别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各种操作,如果在黑板上写操作步骤,往往要写一大板面,而且不易理解其操作结果,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能使图像鲜明生动,由表及里,这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例如讲述WINDOWS2003的操作,学生很难理解其操作结果。即使教师讲解非常起劲,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然而,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将操作命令输入,即时知道运行结果,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原来在黑板上需要2节课或3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现在只需1节课即能完成,并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学习起来特别直观、亲切,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4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重难点是教师一节课讲授的主要目的、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正是教师处理重难点的好帮手。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操作过程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无论如何讲,甚至反复讲几遍,学生们还是不易理解,想象不出,事倍功半。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使难点分解成图像、图形,使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理解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网络 OSI七层模型时,学生对每层模型的功能很难理解和区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每一层模型的作用以及各层模型之间的关系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清晰掌握每一层模型的重点特征,突破在理解过程中概念容易混淆的难点。

5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长久牲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制力较差,对感兴趣的知识就愿意接受,不感兴趣的知识就不爱学习。即使强迫他们记忆,也不会产生永久的印象,几天后就会淡忘。利用挂图、投影教学,画面既不会动,又没有声音,只能靠教师的语言去解释,时间长会给学生造成厌倦感和疲劳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提高了课堂效率。

6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传统教学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好的学生越听越起劲,差的学生越听越无聊,甚至爬在桌子上睡大觉。这样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来说,就存在很大差异,并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每名学生,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走神、溜号,听不进去·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就必须加强教材的弹性,但目前所有学生用的都是同一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7利用人机交互功能,迅速获得教学反馈

篇8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进行入学调查,及早进行计划

开学初进行信息技术入学情况调查。入学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对学期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安排相关活动。通过调查,还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差异,利于教师进行差异教学,及早指导基础好、有特长、学习欲望强的同学,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特长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培养好的助手。对于基础相对弱一些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辅导。针对那些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恐惧感的学生,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予以帮助、消除恐惧心理,使其逐渐从排斥到接受。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学校有一个理科班,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信息技术水平层次不齐,有的同学对信息技术颇有研究,甚至很熟练或精通,而有的同学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没有碰过键盘鼠标。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及时采取措施,在安排上机座位时,在基础弱的学生旁边安排基础好并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并要求好学生必须帮助差学生,当然上课时也对差学生多加指导,甚至鼓励他们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尽快消除恐惧感,并逐渐对计算机由排斥到接受。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的组织,并为以后的教学评价奠定基础,便于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

二、换位思考,培养算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以后,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研究信息技术,而不能仅仅让他们记忆和直接、被动的接受。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结构的的时候,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为什么计算机这样设计?可不可以有其他结构?你设计的计算机是什么样的?你期望的计算机能做些什么呢?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计算机,从元器件到整体的结构,从核心到外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介绍IP地址时,课本上介绍的是32位的IP地址,是属于IPV4地址,而目前来说,IPV4已经不能满足需要,IPV6地址已经浮出水面,走向应用。在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二进制的思想后,要求他们能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程序设计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通常教师让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一些问题来学习这部分知识。问题的设计很重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如在学习分支结构时采用打印水仙花数、石头剪刀布游戏、猜数字游戏、计算机自动出加法题等,循环结构中采用模拟幸运52、比赛记分系统、走台阶等。在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自觉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这里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为例。目录结构是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五章信息的数字化、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笔者在开学初进行了信息技术入学情况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宁波市区的小学、初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家庭普遍拥有计算机,并且大多数都能上网,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都参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不高,因此笔者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上做了调整。调整后的顺序为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第五章信息的数字化、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第四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处理教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及应用所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采用横向并进的方法渗透一些内容。的确,这样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开始深入研究计算机,有的喜欢上了动画的设计,有的喜欢上了编写程序,有的同学利用周末、寒假等业余时间编写一些小程序、小游戏,有的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经过三年努力获得全国一等奖,保送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一名同学参加高考加20分,刚好达到清华大学分数线就被清华录取。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课堂学习发展到积极的自主学习,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成了特长。

当然,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也很重要,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状态。别人的一堂优质课,不一定就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教师课堂的合作者。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在进行入学调查时,笔者设置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你希望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1.教师讲什么,学生跟着做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并学会学习

3.有经验的学生能上台讲课

4.以上相结合,据情况而定

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4。这说明学生对课堂组织也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行科学的组织。从课堂开始的问题设计、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到课堂语言的使用,都需要精心组织。特别是课堂用语要简洁、准确,而且能让没有基础的学生也明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科技杂志社,专门派一些不懂某一科技的记者去介绍这一新科技。这样的话,记者会以接近生活的简单用语介绍新科技,读者也才能明白。这的确是个好方法。我在上课介绍IP地址与域名之间的关系时用身份证号码与姓名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在介绍电子邮件时与普通信件对比,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

普通信件

电子邮件

通信服务网络

邮政网

因特网

提供通信服务者

邮局

电子邮件服务器

申请通信服务者

写信的人、发信的人 、收信的人

发邮件的计算机 收邮件的计算机

通信通道

邮筒、邮车、邮递员等

网卡、网线、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

通信规则

按照要求封装信件

正确书写通信地址

贴邮票

网卡整理数据、并将数据合理分解发送

IP:贴标签规定数据发送和接收格式

TCP:将数据分组、重组并进行差错控制

像这样围绕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展开,借鉴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例如,介绍网络的作用时,利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直接陈述网络的作用;

方法二:让学生根据学习、生活中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总结。

老师:请列举你常见的或常用的网络

学生 :校园网络、商场、超市、银行网络、因特网等。

老师(引导学生对网络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

总结网络的作用:(1) 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2)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3)远程通信,通信是最基本的功能。

比较两种方法,可以发现,方法二更有利于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记忆。

有时,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提前找好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安排好课堂任务,由学生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还刺激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品尝一下做教师的滋味,体验一下教师备课时的用心,潜移默化,提升自我。

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对课堂进行科学的组织,采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慢慢学会分析、总结,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了内容的拓展,从IPV4到IPV6,从网页到博客,从因特网到网格,内容适当的拓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四、科学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多采用面向电子作品(E-work)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详细设计作业。

1.课堂作业,课堂结束时就要完成提交的作业。教师要给出此次作业的侧重点,要求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还是使用某一信息技术的能力体现。给出评价的侧重点。根据课堂的时间,可以要求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2.短期作业或者阶段性作业。学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资料搜索、作品的制作,可以设定提交的最后期限,指明此次作业的主要目的,适当给出评价的侧重点。这样可以根据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围绕相关的内容和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附加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自觉选择,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可以随时提交,重在鼓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可以从作品的内容、技术和内容之间的整合、作品的艺术性及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分级打分。提交此作业的学生将在综合评价时给以附加分鼓励。

通过设置多次的不同内容要求的作业,便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也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考试评价的模糊性,消除了学生学习的侥幸心理,相对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还可以对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由单纯的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转向学生间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有的作业教师单独进行评价,有的作业可以由学生进行评价,由学生推荐同学组成学生评委进行评价。如学生评委利用下表对学生网页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表

姓名

作品主题

制作技术水平

(10分)

内容丰富性

(10分)

综合效果

(10分)

作品得分

学生评委

签名

注:学生评委4-5人为宜

经过实践,这样的评价对于课课评价便于操作,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同时给基础弱的同学提供了走上来的台阶,对基础好的同学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教师要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标准,进行合理计划、科学设计,开展有效的评价,大胆创新,建立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吴文虎 冯秀琪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2]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7页。

[3] 王黎明 石林才《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祝智庭教授访谈》 网络科技时代

篇9

什么是计算思维?周以真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应该是每个人具有的基本技能,而且计算思维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受益终身。

就像大家都具有判断对错、读书看报和数学计算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内在的、很多人都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方式,不是计算机的。

当今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知识、技能与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它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因此,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特殊任务,不只讲知识,更应该找出藏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中的思维,让知识和思维相辅相成,思维伴着知识的畅通而爆发,能力伴着思维的创新而升华。怎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必须对计算思维有充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计算机科学知识,分析计算科学思维的过程、方法和方式,并具有较强的将计算科学思维方法的讲解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化。

二、激趣促学

LOGO知识体系中《画风车》一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构思了生动趣味的教案和学案。如,本课以一幅美丽的风车图画导入,提出这么美的图形你能画出来吗?引入嵌套公式的概念,接着,出示“小海龟”,并让“小海龟”自动旋转并作画,并告诉学生“小海龟”之所以会连续旋转作画,是因为老师懂得用简单语言画出“小海龟”的路线。然后,自然引入本课的课题:嵌套命令――画风车。

三、实践出真知

学习信息技术关键是实操,为学生提供机会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巧解决新的未知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动手上机练习,因为许多学生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获得进步。Scratch程序的推出给信息技术学科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字化文化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

《穿越迷宫》从观察多种不同的迷宫入手,游戏中“小猫”是通过颜色判断是否碰到了障碍。因此在教学时告诉学生“迷宫”障碍物的颜色,要用单一的颜色表示。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减轻对原理的理解从而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教学中主要设计如下教学任务:用Scratch系统自带的“绘图编辑器”进行绘制角色。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理解每次都回到起点和位置的数值。碰到障碍,“小猫后退”,抓到老鼠成功通过迷宫。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对于这些教学任务,教师都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学习,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相机指导,只在必要时教师才进行演示讲解示范操作,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乐趣,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从而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思维。

四、用流程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程序脚本的编写,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内容完成,是不能够很准确掌握动作脚本的精髓。因此,教师围绕解决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思考,其中找到问题是关键。

如何才能找到问题并且是正确的呢?可以尝试学生观察、思考,师生问答的形式,逐步明确所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过程很清楚的呈现出来,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流程图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程序语言,同时流程图由简入繁,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脚本编写思路。流程图不仅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的养成,这也正是小学信息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篇10

论文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以《sql server数据库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该课程与一门前台语言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康乐.高职高专数据库技术改革新思路,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