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方案

篇1

在对全州特殊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州将通过实施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残疾学生资助工程5大工程,实现“到2017年,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全州视力、听力、智力3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人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残疾人就业能力及水平明显提升”总体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文件明确了州、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和经费保障、监督考评机制。

《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亮点:一是在继续完善州特殊教育学校、禄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的同时,各县市均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在随班就读残疾学生10人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基本满足残疾学生入学需求。二是在巩固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创新发展,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试点工作。四是将建设一支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马关县教育系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本刊讯(通讯员 徐永春) 春季来临,万物开始复苏。近日,马关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带着树苗、锄头、水桶等,到马关县城饮用水供应水源地大丫口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力争为马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在大丫口山上,大家干劲十足,热情饱满又默契配合,挖坑、立苗、扶正、盖土、踩实、浇水,有条不紊、认认真真地种下每一棵树苗,确保树苗的成活率。本次栽种的树苗有八角树、木兰、冬瓜树等树苗,共计栽种8亩1 000株。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参加植树的干部职工纷纷表示,植树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植树的意义深远重大,不仅能绿化山林,建设美丽家园,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还能增强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泸西县举办2016年中小学 校园足球联赛

本刊讯(通讯员 杨正亮 张永俊) 随着裁判员一声哨响,泸西县中枢小学代表队球员李怡达从容带球,灵巧过人,最终足球如一道闪电落于对方门中,精准的射门引发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这是泸西县2016年中小学“梦想杯”校园足球联赛上的精彩一幕。

今年寒假期间,泸西县举办了2016年中小学“梦想杯”校园足球联赛,共有来自全县中小学的90支参赛代表队、1 080名运动员参与角逐。该项赛事旨在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使“热爱足球”“体验足球”“参与足球”的浪潮更加热烈,使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家长大力支持、社会共同关心的足球氛围更加浓郁,带动全县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提高。

篇2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篇3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循证实践 证据 最佳实践

分类号 G760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亦称为“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目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干预和服务的“黄金标准”。在特殊教育领域,包括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在内的权威机构均已认识到遵循科学证据来进行决策的紧迫感,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对特殊教育领域实施循证实践做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NCLB)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证实为有效的教育方法”(proven education method),并且在法案中有100多次提及教育者必须使用科学本位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来支持其干预措施;《残疾人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tiesEducation Act,IDEA)则有80余次提到学校专业人员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干预(scientific,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近些年来,随着对循证实践的重视,特殊教育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质量标准愈加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研究应具备怎样的指标、怎样评价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特殊教育实践成效、构建科学的特殊教育循证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拟就循证实践的概念、内涵与缘起、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为行文方便,文中会灵活采用“循证实践”、“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等不同术语表达方式。

1 循证实践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实践的概念脱胎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医学领域,循证实践是指受最佳依据(best available evidence)、临床专业知识(clinical experrise)和患者价值(client value)等三方面影响的决策过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美国言语语言协会(American Speech and LanguageAssociation,ASHA)和全美自闭症中心(National AutismCenter,NAC)等权威机构均采用了与以上循证实践相似的定义。Spencer与Detrich等人借鉴相关领域中循证实践的成熟定义,将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定义为:结合了最佳证据、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个人价值和背景(cntext)的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Cook与Odom等则认为循证实践是指由高质量的研究所证实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实践和方案。在这些定义中,实践(practice)一方面是指整体的专业活动,同时还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spencer,2012)。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practice)包含课程、行为干预、系统改变或教育方法等,既可以是一项正式的干预措施,也可以是一项庞大的教育计划。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则认为,从专业视角来看,循证实践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干预。而作为动词,循证实践是指从业者以科学为基础,对干预进行选择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循证实践主张“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以科学实证为干预的基础。最佳依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价值是循证实践的三大核心要素,全美自闭症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要素,即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循证实践的逻辑很简单,即认定和使用被普遍认可的、最有效的实践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循证实践强调将研究证据进行整合对于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尽管领域不同,但是判断循证实践的研究标准一般涉及研究设计、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等方面。而特殊教育领域中鉴定循证实践的常用方法包括团体实验研究(group experimental studies)、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单一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 studies)以及质性研究(qualitativestudies)等。

2 循证实践的缘起

循证实践最先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医学领域,并催生了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起源于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1972年Cochrane在他所著的《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Effectiveness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一书别强调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执业者应使用经过严谨研究检验后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法去治疗患者,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Cochrane的这一建议得到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循证医学迅速成为临床决策和临床实践的主要范式。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干预者在做临床干预决定之前,需透过详尽地辨认、评估和应用最适当的临床相关证据去治疗他们的个案,即治疗者做干预时在意识上与行为上应该使用当前最新的研究证据,用最受支持的疗法去治疗他们的患者。治疗者的任何治疗的决定是出自于目前具有最强证据支持的方法,并且考虑患者的最大利益。1992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以流行病学家Cochrane名字命名的“Cochrane中心”,1993年10月,正式建立了世界范围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对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及元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这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响应。1996年第四届年会在澳大利亚召开,9个国家412名代表参加,成立了13个Cochrane中心。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预决策失败的风险,受循证医学影响,循证实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得以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循证社会工作实践(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EBSWP)、循证公共卫生(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EBPH)以及心理学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EBPP)等范式。目前,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也正致力于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特殊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在特殊教育实践分类标准的界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手册将于2013年问世;而成立于2002年,由美联邦政府资助的“有效教育策略资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是最全面、著名的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资源中心。尽管WWC最近没有确定针对障碍学生的循证实践,但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学习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以及早期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进行证据审查。

3 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尽管循证实践在专业期刊和法律法规中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研究发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research-to-practice gap)现象严重,研究与实践相脱节使得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有最佳实证依据的教育服务,而只能接受效果较差的教育服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负担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抱怨许多研究在教育现场往往没有可操作性,并且许多研究仅仅出现在为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上,没有考虑一线教师。权威期刊《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甚至曾为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刊登过专刊,通过谋求实施高质量、持续的循证实践,以期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在实践领域,特殊教育很早就有成功的教育干预个案。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遇到许多种干预方案,但却无法确定每种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在选择时无所适从,极具随意性。结果特殊教育教师往往直接依据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来做干预,导致未能参照实证研究的结果主观性太强,直接影响到干预的效果。元分析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学生接受的许多干预方法收效甚微或有负面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是缺乏研究证实的实践,尤其是有些特殊教育实践被研究证实是无效或低效的。例如,Carter等对捷克531名特殊教育教师所使用的8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0.8%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77.6%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这两种方法均是在研究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71.3%的教师几乎每天使用社会技能训练法(social skills training),该方法却被认为是没有效果的;Burns等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直接教学法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方法,知觉动作训练(perceptual-motor training)则是用的最少的教学方法。同样,有些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教学中使用频繁,但是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使用尽管非常频繁却没有效果。

为努力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循证实践主张把最佳研究证据纳入实践视野,这有利于平衡研究者的研究和实践者个人经验对实践的影响,循证实践也成为解决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重要路径;另外,特殊儿童学业失败、辍学率增加、特殊学生生存能力下降和独立性差等不良成果使得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成为必要。加之《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和《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倡导,这些都促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的实施和发展。例如,《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方案(scientific,research-based programs),该方案应:(1)有理论依据;(2)第三方评价;(3)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4)具有可持续性;(5)在环境不同的学校中具有可复现性(replicable);(6)具有能证明其有效性的证据。

4 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

Schlosser和Raghavendra等提出了循证实践的7个步骤:(1)提出问题;(2)选择证据来源;(3)执行检索策略;(4)证据检查和综合;(5)应用证据;(6)评价证据应用的结果;(7)传播研究结果。Torres等人则根据特殊教育实际,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实施循证实践的十个步骤:(1)确定学生、环境和指导者特点;(2)检索循证实践的相关资源:(3)选择一项循证实践;(4)鉴别所选定的循证实践的基本要素;(5)实施一个周期的有效指导实践;(6)监控实施的保真度;(7)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进步监控;(8)需要的情况下对实践进行调整;(9)在进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做教育决策;(10)成为一名领导或一名倡导者。而根据循证实践首倡者们的观点,循证实践遵循5个基本步骤:(1)生成可回答的问题(create answerable questions);(2)调查证据(investigate the evidence);(3)评估证据(appraise the evidence);(4)调整和运用证据(adapt and apply the evidence);(5)评价结果(evaluate the result)。

4.1 问题形成

问题形成是循证实践的首要环节,Len Gibbs认为问题应满足3个根本性品质:以人为本、具有实践性和证据易于电子检索。同时,Gibbs还界定了5类基本类型的实践性问题:评估问题(assessment question)、描述性问题(description question)、风险问题(risk question)、预防问题(prevention question)和干预问题(intervention question)。Spencer则认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问题应准确界定:要研究的人群或学生、要取得的成果以及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往往采用问题导向的问题(Dmblem-based question)或干预治疗导向的问题(treatment-based question)两种表现形式。

4.2 寻找当前最佳证据

证据是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集合,用以表明一种理念或建议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许多学者倡导一种金字塔形的证据等级,并获得美国教育部的认可。该证据依据质量和可靠性强度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临床判断(clinical wisdom)、定性分析的个案研究(qualitativecase studies)、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design)、前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准实验设计(quasi-expefimental design)、随机控制实验(RCT)和元分析。其中,元分析(或系统化文献回顾)可以针对特定问题,综合分析过去对该问题的不同研究结果。而在证据寻找过程中,应保证所需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以电子‘数据库为例,目前许多期刊被同时收录在多个数据库中,而另外一些期刊却只收录在一两个数据库中,因此不同数据库会出现不同的检索结果。因此,信息搜索时尽可能多地包括重要数据库。并且,证据寻找过程中,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想把握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就应定期阅览至少包括像《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特殊教育》(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和《矫正教育与特殊教育》(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等10余本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专业期刊。

4.3 证据评价

循证实践要求对已有研究证据提供一个可以评价其质量优劣的标准,以此来以判断与衡量实践中的最佳研究证据。Mitche~综合了多方观点,认为理想情况是把证据建立在详细的研究基础上,并且满足以下指标:(1)干预治疗的保真度(treatment fiddity);(2)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s),研究应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可靠而有效的测量;(3)学习者特点(learner characteristics),研究应清晰地描述学习者的年龄、发展水平、可能具有的障碍性质和程度,研究应尽可能关注同质性学习者,样本之间异质性越大,教育者就越难决定哪个学习者能从策略中受益;(4)控制变量(control of variables),研究应确保结果是由干预所导致的,而不是源于其他的干扰变量;(5)免受污染(freedom from contamination),影响研究结果的“污染”因素应该完全杜绝或者降到最低程度;(6)可接受的副作用(acceptable side effects),对可能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并保证其产生积极影响或至少不是消极的影响;(7)有理论依据(theory-based),应详细阐述相关策略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过程,以便能推广到其它情境中;(8)后续(follow-up),应有对行为收益能否维持进行确认的后续研究;(9)针对自然环境的研究(research versus natural conditions),研究应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得以实施;(10)同行审查(peer review),研究应发表在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权威期刊上;(11)复制(replication),至少应包括两项显示积极效果的研究;(12)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ness),采用的干预措施费用不能过高;(13)实践价值(practical significance),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4)可利用性(accessibihty),教育工作者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可利用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完全随机控制实验研究最佳。但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征以及许多障碍的低出现率,单一被试研究成为对特殊教育实践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Honer等人提出高品质的单一被试研究应最低满足七个指标:对参与者和环境的描述、自变量、因变量、基线、实验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并且,证据本位的实践应:(1)满足以上标准的至少5项单一被试研究,并且对照试验已经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2)以上研究应由至少3个不同的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实施;(3)5个或5个以上研究的全部被试至少在20人以上。然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虽然可以直接探讨干预所造成的影响,掌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被试样本过少,需要有多个研究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能证实其效果。也就是说,单一研究成果,即使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也不足以证明一项特殊教育实践具有实证本位的效果。

实际上,任何一个教育研究都无法为一项干预有效与否提供绝对证据。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都能对教学提供重要的观点,但是它们无法确定一项实践是否是有证据支持的,也就是无法确定实践能否使学生成就取得预期的改变。而实验研究则能为干预有效性的假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支持某项实践的高质量实验研究数量越多,我们则更有把握地判定该实践能使得学生取得预期进步。Gersten与Fuchs等认为,特殊教育实践要具有实证本位,应借助于数个不同实验、不同的研究者或不同受试,并且最少要有四个品质可被接受或是两个高品质的研究结果来支持该实践。

4.4 调整和运用证据

循证医学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结果是什么,它们能否对自己治疗患者产生帮助?而在特殊教育领域,证据调整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特殊儿童的复杂性。由于特殊儿童是一个异质性群体,每一个儿童具有独特的特殊教育需要,任何一项经过研究证实的教育实践也不能保重对任何环境中每一个儿童奏效。在绝大多数探讨最有效干预的效果的研究中,尽管被试都接受了干预,往往仍有少数的被试无法取得进步。Torgesen发现,即使是最有效的早期阅读干预对2%-6%的儿童也不一定奏效。并且,特殊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往往不同步,例如超常儿童的发展水平超出正常同龄群体的平均水平。因此,干预措施则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干预实施之前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不同年龄群中使用时具有某些共同元素,但是,考虑到认知能力的根本差别,认知行为疗法必须针对儿童做出相应调整。

4.5 结果评价

如前所述,干预方案做调整之后,接下来应对证据是否持续支持其应用进行评估,也就是要进行循证实践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从“基于证据的实践”走向“基于实践的证据”(practice-based evidence)的重要一环。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和团体研究设计两种方式进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则非常适合对个别儿童的进步进行评估,并利于教师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出调整;团体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探索性设计(exploratory design)、描述性设计(descriptive design)和解释性设计(explanatory design)。

5 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

特殊教育领域中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许多的教学技术和干预方法并未被认定为具有证据本位之效果,主要是因为:(1)尚未就该实践的有效性实施足量的高品质实验研究;(2)研究者尚未对涉及特殊教育实践的现存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而证据本位的实践最有可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使用基于证据的实践。

而作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结,循证实践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高效的实施,即使最有效果的干预也不能产生成效。Fixsen等提出来干预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干预×有效实施=成效(Effective interventions×effective implementation=improved outcomes)。Malouf和Schiller则提出了影响研究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三个因素:教师知识和学习、教师态度和信念、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对实践的认知与实践运用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教师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教学方法,却对教育方法有效与否关注不足。现实中,许多最有效果的实践在现代课堂中往往并未得到运用,证据本位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则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改变他们往日的教学常规,转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规模地推广实施经过实证的实践,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得到系统的支持。Klingner等则建议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推广应该首先在小范围实施,证明其合理有效,然后才能在真实情景中大范围地推广。最终决定对特殊儿童是否实施证据本位的教育实践,以及如何对特殊儿童正确地实施,最终都要取决于教师。因此,为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不能盲目实施所谓的循证实践,而是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professionalwisdom)来审慎地选择和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并在保证循证实践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以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44-0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一直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新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特殊儿童教育理论知识,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依旧比较薄弱。为了正确处理特殊教育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模式,这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一、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兴起

(一)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

英国皇家督学团在1988年发表的《学校里的新教师》中指出,新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不足,老教师也存在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长期以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直是以高等院校培养为主。在这种体制下,教学实践通常被放在最后阶段,是为了验证所学理论,是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则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为了寻求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英国政府和教育研究者纷纷建议提高教学实践的地位,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于是,教学实践的时间大大延长了,这就形成了“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

(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兴起

“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首先出现在教师在职进修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师的在职进修被安排在任教学校就地培训。后来,这种做法逐渐扩展到职前教师培养领域。1992年6月,英国教育部发表了《职前师资训练(中等阶段)》的报告,接受了已在各地中小学普遍进行的以学校“在岗培训”来取代过分重视教育学理论培训的做法,实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自此,在英国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开始在职前和职后教师培养领域中兴起。

二、以学校为基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

(一)以学校为基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其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经特殊教育学院培养的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没有对他们实际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尤其缺乏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虽然各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构都为学生在中小学安排了实习,但是一方面,这些实习持续时间较短,无法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学校的运作机制和特殊儿童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实习通常被放置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阶段。这种做法似乎说明实习被认为是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而不是其基本组成部分。

为了寻求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我们建议延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并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地点。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构不仅要为学生安排最后阶段的实习而且在每一学期都要适当为学生安排见习。学生应至少在两类特殊学校中实习,以体验不同学校的教学需要和特殊儿童的特点。即便是在同一所学校内,学生也应尽可能体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儿童和班级,以掌握全面的特殊儿童特点和教学技能。

(二)以学校为基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

基层特殊学校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以学校为基地,科研为先导,自学为方式,学研教合一”的研究思路进行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

1.以学校为基地。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依托、为载体,基层特殊学校必须承担起职后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后教育中的组织功能、导向功能、效益功能和补充功能,把学校建设成学习性组织。

2.以科研为先导。特殊教育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通过科研,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第二,通过科研,可以拓宽知识、解决特殊教育实际问题。第三,特殊教育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及时将研究方案投人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修正研究方案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篇6

关键词:10kV供电条件;大型运输设备;偶合器;CST启动

中图分类号:TD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76-02

液力偶合器分为恒充式液力偶合器以及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并经过工程学天才赫尔曼·费丁格尔教授的创新,实际上实现了无磨损的动力传动,传动元件之间相互无接触,产生磨损的零部件只有轴承和密封等。

基本的恒充式偶合器由泵轮、涡轮和外壳组成。以这种结构形式为基础,通过添加一些功能部件,就可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偶合器。

(1)双回路型液力偶合器:具有两个同轴排列、平行发挥作用的工作循环回路。在偶合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双回路方式,可使功率传递倍增。

(2)延充型液力偶合器:通过在基本型液力偶合器外轮侧通过法兰连接一个延充腔发展而成。在某些要求更高应用的场合,可以加大延充腔,起动力矩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加速时间更长,起动更加平稳。

(3)改进型: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内置离心阀或者通过液力回流设计来进一步提高延充腔的性能,也可在加大延充腔液力偶合器基础上再增加侧辅腔。

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有效保护驱动系统和部件。它可以平稳地控制您的机器,并实现平稳加速,同时保护动力传动系统不会因为过载而受损。工作机可能会因为过载而突然堵转。当过载现象发生时,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的“滑差”特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动力传动系统。通过改变充液量,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平稳并无级地调节扭矩传输以及运行速度。与电子起动控制系统配合,加速起动时间可达几分钟,带式输送机起动时输送带的张力将减至最小。

1 皮带机设计参数

皮带机需要高性能的运行可靠性,设计参数如下:

2 大型皮带机对驱动系统提出的要求

(1)电机无负载启动;(2)利用经济性好且维修工作少的普通鼠笼电机;(3)非常平缓地建立起动力矩直到皮带开始移动;(4)在驱动过程中对最大力矩进行限制;(5)根据负载情况自动调整力矩;(6)减少皮带的纵向波动及震荡;(7)驱动方案能够保护胶带,并能降低设计选型时的胶带强度;(8)多机驱动时实现负载平衡;(9)在多机驱动时,实现顺序起动以避免对电网的冲击;(10)紧凑设计,便于井下运输及安装;(1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12)应用于井下时,尽可能使用水介质,以利安全;(13)较长的起动时间;(14)起动非常频繁;(15)过载保护、隔离冲击和扭振。

3 偶合器主要特点介绍

(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连接简单,正常工况下可连续使用3~5年;(2)设计紧凑,便于井下运输和安装;(3)在加大延充腔设计的基础上再采用后辅腔,可以大大提高充液量从而提高热容量,增加热吸收能力,并且后辅腔的设计可以使启动瞬间的力矩从零开始建立,然后缓慢增加,直到皮带机加速完成;(4)可以使用经济性好而且维修工作量少的普通异步鼠笼式电机;(5)由于液力传动的自然特性,多机驱动同一条皮带时,可以自动实现负载平衡;(6)偶合器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能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即在没有任何外在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皮带机装载状况(满载、空载或半空载等)自动调节输出力矩,保证加载在皮带上的拖曳力矩始终能满足皮带机驱动要求,并且不高于负载力矩的140%,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系统各个部件的使用安全,尤其是保护了皮带不受损坏,并大大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7)采用普通水介质,满足井下安全标准;(8)偶合器中泵轮和涡轮截面采用混合型截面设计,试验证明,这种截面非常适合于大惯量的皮带机启动,可是实现更平缓的启动曲线。

综上所述,偶合器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皮带机启动的,并能适应非常苛刻启动条件要求的理想的启动方案。特别指出的是,在恒充式(限矩型)偶合器中可以根据自身结构特征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即如果皮带机是满载、空载或任何程度的半载,输出力矩会相应调节并适应负载,始终超过负载并超出不大。从而实现在维护量和故障率几乎为零的限矩型偶合器中,同样能得到非常出色的皮带机启动曲线。

篇7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更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远离孤僻,融入社会,增强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注重音乐教学的原因之一。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1.改进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特殊教育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娱乐为目的,虽然音乐教学可以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带来快乐,但是这样的音乐教学并不等于高质量的音乐学习。所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要对特殊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进行重新的认识,要重视音乐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康复以及生理恢复的作用。因此,要加大财力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环境,鼓励学校的音乐教师对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自觉学习,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认知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音乐课堂要走出教室

人们都对课外活动的意义了如指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陶冶自身的情操,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播放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方便教师以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课外活动是对校园文化生活的补充,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合作及交流,发现其他学校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本质上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结合音乐治疗开展教学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治疗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治疗中都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身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治疗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灵活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及时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绪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将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需求,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篇8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具备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的科研敏感性,激发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直接面对特殊儿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优势,参与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当前最新的康复、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或专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开展康复训练的能力

康复主要涉及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4个领域,对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前和学龄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智障、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以及语言和言语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等类型的儿童。我国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原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应面向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关的综合康复技能,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特殊儿童康复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美术疗法、游戏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应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能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如在言语康复中,教师应掌握语言康复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则,呼吸、发声和共鸣功能的训练技巧,口部运动、构音运动和构音音位的训练技巧(主要针对构音障碍)以及超音段音位训练、音段音位训练(主要针对语音障碍)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培养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师自身防止职业倦怠、实现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和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康复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他们对特殊儿童是否充满了爱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敬业乐教,是否勇于创新。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性,还应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爱、理解、尊重特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言语,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把师德落到实处。

(二)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13-1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教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教专业能力,打造特教教师专业品质。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就是指特教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作用;二是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应注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缩小残疾人与正常人的差别,特殊学生的潜能也能得到挖掘,实现残疾儿童的最大康复,教师本身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也会得到长足发展。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实现特殊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参加工作以后完成的,面对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教师们常常会束手无策。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补偿特殊学生的缺陷,挖掘其潜能,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差,迫于学校的规定,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使用信息技术,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最终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形成大的帮助。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重视课前准备,研究学生,开发教材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针对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目标、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案,进而写好教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目前我校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数教学案一体化校本教材已经形成初稿,经进一步完善和实验后,将投入使用。

2.强化自主学习,重在自学,精在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教师耐心的指导下才能完成。预习环节是本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我们在低年级阶段开设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工作,提高预习能力。复习是本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我们针对聋生记忆的特点强调复习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花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工作,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自学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去参观过养鸡场的聋儿对鸡的形象和神态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而能形象生动地模仿小鸡动作;反之则无法模仿出来。所以,必要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

3.利用屏幕媒体,展示语言,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然而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师生之间的沟通暂时还无法达到十分有效的境界。因此,本模式强调大屏幕语言的使用。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大屏幕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提高课堂沟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运用信息技术,刺激感官,有效教学

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实现知识体系及知识形成过程体系的直观呈现,通过大量的直观信息给予学生感官刺激,帮助他们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感官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5.建立全面的、多元的、开放的评价方式

教师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注重在过程中多样化地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自身教学行为。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不只是简单地将课堂行为与预定的评价标准相对照,而是注重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评价对象。

总之,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反思,为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积累资料,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博客超越了时空局限,促进了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将自己的教学案、课件、试题、典型案例、活动方案等上传到学校网络平台,同伴可以资源共享,共同研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倡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将教育原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提升了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积极在网络上为开辟教师博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学习、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博客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成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定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九个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6(03).

篇10

毕节学院面临着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困境,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准确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毕节学院作为省地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始终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路径。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这些都驱使着特殊教育专业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备发展空间的大学四年制本科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主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班、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单位提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1)建立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2)依据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情况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应可以提供校本培训、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及其他培训形式。(3)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教材的开发。(5)构建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6)发展学历提升教育,提供专升本、函授、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并创造条件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满足提升毕节试验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7)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8)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平台,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培训服务,提升特教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