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开展法制教育

篇1

关键词: 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影响着现代化建设大业。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度里,青少年法制观念、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树立青少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律观念,增强其辨析对错的能力,增强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整体法制水平和法治程度,从而影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仅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树立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四)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使公民从小树立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为国家今后培养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二、当前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法制教育工作普遍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教育思想上的偏差,过于重视升学率,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家长都未真正重视法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很多情况下根本不考虑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把学生带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加,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了课堂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三)法制课教师专业素质差和业务水平偏低。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大多是由政治教师兼任,法律专科及以上水平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法制课教师法律专业知识太少或者干脆没有。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

(四)中学生对法制教育存在错误认识。中学开设的课程多,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大,面对如此多的法律精神和条文,不少中学生产生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甚至认为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法上,简直是荒废青春,更是一种无谓的牺牲。所以,干脆不学法,少一门学科也就少一门负担。

三、中学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对策

针对以上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犯罪,把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呢?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的规模教育,发挥法制教育的整体功能。坚持“校内外教育并举”,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全方位优化法制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1]青少年法律素质固然主要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素质,但家庭和社会的素质也至关重要,为此,应该着力构建以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及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教育网络,即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才能全面强化法制教育效果。

(二)加大学校法制教育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中学法制教育落后的状况。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学校必须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受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倾向,而社会、家长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因此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传授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导致一些中学生严重刑事犯罪,却不知道自己是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将严重刑事犯罪视同儿戏。因此,学校要真正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法制教育,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中小学生,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他们,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遵守秩序的行为习惯,树立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中小学生通过学校认识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把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作为增强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事情来抓,使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工作之中,使法律知识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2]

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全社会逐步形成法治环境的形势下,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再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学习及考核上,应放在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上。使学生了解法律并不遥远,法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学校教育中,除搞好课堂教学外,还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开放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法、守法、护法的课外活动,开辟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使中小学生时时记住学法是为了学以致用,树立遇到事情找法,解决问题依靠法的法治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条文在不断变化,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是持久性的。只有中小学生形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观念,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刻铭记以法律为准绳,才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逃避现实;缺乏;荣誉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使得不良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在学业与就业上面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大学生受到社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功利性思想,产生了唯利是图的行为方式,这打破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使得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且成为了竞争性的关系,有的大学生对此十分厌倦,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淡漠了社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此外,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这种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由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加复杂和肩负了更多的责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引导学生和建立荣誉感的行为模式,使其在尽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义务后,得到心理安慰或赞许、奖励等,然后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从事这样的行为。

一些大学生存在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现象,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分看重,忽视了集体荣誉与社会责任,在个人成长方面或成绩方面,采取了不道德的方式。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就必须要针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教育与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健康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能够对社会有着正确的认识,形成自我意识,即社会良知,形成一种社会价值或风气,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给予大学生积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中国梦。

一、高校大学生生活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生活受到网络数字化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虚拟的世界中,大学生享受着娱乐与交往,但是对其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上面用了很多时间,已经挤占了他们正常的上课时间与体育锻炼时间,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也变得减少。大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都是来源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在消费方面,大学生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者,而这些商品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或者网上看电影等等。这些生活休闲方式,使大学生更快地得到了放松,也使得很多大学生沉溺于此,减少了与现实社会的人的交往,有些脱离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在学习方式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的学习资料,全面和快速,信息资源获取比以往都容易,但是,大学生对此进行加工和思考的时间却比较少。况且,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料,如何取舍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在大学生的交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通过网络进行社交的经历,但是,网络社交隐藏的风险与社会责任,大学生却十分忽视。然而,更多新的交流工具正在得到大学生的广泛应用。

2.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依然得到大学生的遵从与认可,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表现不再单一。例如:有的大学生并不将学业放在首位,而是选择了在校创业等。还有的大学生将社会生活娱乐化,忽视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对此进行分担和排忧解难的想法。这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进行构建与培养。因此,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受到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媒体的严重影响,将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从感性与现实转变为抽象与非现实,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对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大学生的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前,一些高校将教育教学资源与精力放在了扩大学校规模上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学校领导和师生并不重视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认为这些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能帮助大学生摆脱经济压力与就业压力。但是,德育教育应是大学生接收所有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基础。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要对此进行创新与改革。要改变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理论体系与框架,赋予其更多的时代性与实用性。要改变以往的抽象理论与概念的灌输,很多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互动交流,也学习不到富有思想情感的生活案例,这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

2.大学生逃避现实与缺乏荣誉感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西方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判断,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的腐朽观念与错误思想的传播,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双重压力下,疲于辨别各种思想的优劣,有时对此失去了耐心或者兴趣,而采取逃避的态度,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中。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陈旧,缺乏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对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动态不了解,也不关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没有合适的渠道得到有益的帮助。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辱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最后,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网络充斥着国外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大学生不成熟的思想与价值观,使得他们有的产生动摇;一些大学生过分依赖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对事物缺乏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逐步形成了逃避社会现实心理和行为,患上了网络心理疾病,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思维迟缓等。因此,网络虚拟世界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让大学生在现实世界孤独,不能在团队中获得需求,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此以往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道德评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实现以学生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教育、全球意识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教育,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尊重与关爱大学生,对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对其进行排忧解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教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式、讨论式多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了师生教学互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主性、整合性。高校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和交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在网络教学中,增加情感交流,对大学生价值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3.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的荣誉观教育,正确认识与对待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荣誉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科学的荣誉价值观。强化典型示范,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荣辱道德的选择水平;强化实践养成,养成了大学生崇尚荣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4.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生命教育和弘扬舍己为人的无私精神。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大学生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利于发展创新意识。大学生受到社会生活真切地感染和体验,逐渐形成创新,崇尚公平的价值观和荣辱感。

通过对针对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的大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得出当代大学生应加强社会责任与荣誉感的观念,这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有益作用。在我国社会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引诱,对传统价值观淡漠,明显缺乏对社会的关心与荣誉感,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有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十分消极与颓废,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向上的人生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发挥正能量,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事情屡见不鲜,为了自身的狭隘利益而做出极端事件,危害了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因此,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的逃避现实和缺乏荣誉感现象,要通过社会价值观与荣誉观的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社会舆论环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这方面的觉悟与意识。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与能力,为社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这样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与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时代特点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积极引导作用,使社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成为他们的精神与理想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顺峰.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学大众,2008(04).

[2]李林英,张毅翔,任睿.当前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3]卢志高.论社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

[4]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2).

[5]张克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

[6]钟武耀.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法制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地方,其中也包括法律知识,但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法制教育的专业课。为完成上级要求的任务,学校只有聘请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因此就导致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单一、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目前国家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这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在学习《樵夫,别砍那棵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在学习《小男孩》时,我们对男孩的不幸进行探讨。结果是,直接原因来至父母的离异,但如果分析发现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九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爸妈妈那不负责任的态度,疾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老舍先生的《茶馆》时,可以讨论如下问题:你如何看待庞太监买妻和康六卖女的?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二、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篇4

一、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

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应包括对法律的态度和法制化的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我在教学中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我发现不少青少年违法行为的产生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志,并用意志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守法坚定不移,违法的行为不再发生。

三、坚持课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统一

学校的教育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中进行,而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法律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社会治安条例》等十分齐全,思想政治课就自然成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课堂教育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的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广大青少年在校学习任务重,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又少等特点,仅仅利用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比较重视课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组织重大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都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课外的教育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学生能经常性地处在一种宣传法制的氛围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法治国家;法制教育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中职院校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我国的教学扩招,中职院校自身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于中职院校倾向于技术的传授,这使得原本入学门槛就不高的中职变得更加火爆,生源猛增,从而加剧中职院校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问题。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并逐渐将法制教育引入课堂中,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一般的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会贯通,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一、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新时代学生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完成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落实普法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应该有效开展法制教育。

1.保护中职学生的自身权益

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只要熟悉了法律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益,当受到别人侵犯时,懂法的学生就可以把法律作为“武器”,用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2.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教学扩招使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而中职学习以技术学习为主,虽然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但在就业竞争增加的背景下,社会往往更加倾向于综合型人才,这就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

3.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上文中提到,随着“依法治国”这一理念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不健全,人们缺乏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大部分人被扣上“法盲”的帽子,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律素质十分重要。学生是思想和文化的先锋队,他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要发挥好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以学生为中心将法律思想渗透和辐射开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家人、朋友。

二、中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技术类院校的学生群体中,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如果能够把中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升,就解决了学生群体中的一大难题。但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法制教育的问题,由于缺乏对法制教育的正确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思想教育教学中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较轻,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学校的法制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不仅在师资力量上薄弱,在形式上也过于简单,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另外,任课教育者缺乏专业教学理念也是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学校法制课程的教育者都是兼任形式,教育者缺乏专业法制知识培训。因此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便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实践经验,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使课堂上的法制教学效率低下。

三、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生法律教育课堂首先需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加上浅薄的社会阅历,积累的知识和能力还没能达到帮助他们“独立”的程度;另一方面身心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自我价值被肯定。这种思想的波动与青春的躁动,使逐渐成熟的中职学生内心十分矛盾。再加上中职学生无法分清善恶是非,抗拒诱惑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在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迷失自己,有些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教育者应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亲身实践、敏感的图像反映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法制教育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关法制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等,让中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深刻领会法制的重要性。教育者也需要通过创设灵活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堂情境,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育者自身素质,抓住法制教育契机

要想合理、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课堂引导为主,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法律素养高的人。教育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应该多了解和收集相关的具体、形象案例和材料,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法制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鼓励学生了解和熟知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活泼、轻松的教案来引导学生将法律用于实际,通过将实际操作练习等各种现代元素的教学特点融为一体,实现科学而有效的引导。

3.营造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法律教学中的许多理论性的概念,需要运用其专业的术语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因而枯燥的课堂学习往往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鉴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如果法律课堂使用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概念,会让学生觉得生动、易懂,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职院校还应该重视校外法制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把学生身边遵法守法的模范挖掘出来,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鼓励和鞭策全校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4.重视综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开展综合教学模式,就是结合道德、法制、心理等因素丰富课堂法制教育。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健康性格的同时,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科学地渗透其中。中职学生与其他的青少年一样,缺乏强大的自控能力。因此,应该将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成为可能。教育者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识,

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这样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来

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从而坚定不移地守法,最终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总之,中职法制教育是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反映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程度高与否的关键部分。加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引导学生做遵法守法的公民,还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实现出一份力。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对中职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法制具体实践能力,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榕.强化中等职业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J].中国:东盟博览,2013(09).

[2]孙晶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李宏.论如何增强中专生的法律意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7).

篇6

关键词:思品教学 法制教育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87-01

全面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我们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的面前。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负有十分重大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1 小学思品教学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多年来忽视法制教育,对其认识程度不够。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的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思品教学中法制教育内容比重较轻,在教学形式上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学校的不重视就造成开设课程也是简单安排,并没有探索更多的新型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师资力量上也就相应薄弱。

1.2 教师缺乏科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的小学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很大原因还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理念。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便显得过于空洞,缺乏实践经验,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授课形式上,将法制教育仅限于课堂上,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3 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概念模糊

在当代很多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分散在各种道德教育的书籍中,并没有专门列出。然而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将二者混为一谈,而是要不断探索如今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2 小学思品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1 强化教师法制知识,抓住法制教育契机

要想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作为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更多的了解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各要素还未定型,教师的引导便是关键。因此教师在了解和熟知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而设计更多活泼、轻松的教案,通过将实际操作练习等各种现代元素的教学特点融为一体,实现科学而有效的引导。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应该多了解和收集相关的具体形象的案例和材料。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2.2 深入挖掘分析教材,灵活创设教学情境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其主要职责。在思品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认真深入地分析课本教材内容,做好备课工作,捕捉教材中的重要法制因素,在课堂上适时的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例如,在思想品德课上讲到关于“难报三春晖”的课程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境,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子女不孝,不尽道义的各种形象实例,加强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责任心。

与此同时,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喜欢亲身实践、敏感的图像反映等因素来激发学习兴趣,将法制教育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有关法制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实际活动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深刻领会法制的重要性。教师也需要通过创设灵活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堂情境,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结合道德、法制、心理教育,开展综合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坚强的意志和良好健康的性格的同时,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科学地渗透于其中。由于很多青少年违法行为的产生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他们常常经不住诱惑而走上违法的道路。因此,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尤为重要。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和法制意识,具备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这样才能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来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从而坚定不移的守法,最终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

总之,小学法制教育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一步,它是反映了国家法治化、民主化程度高与否的关键部分。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法制的具体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法治社会的实现,需要社会从基础入手,小学教育本是整个国家教育的基础,法制教育同样如此。小学生从小培养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法治形象,才能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翠君.对小学法制教育现状、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1).

篇7

一、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普法骨干作用。

学校邀请坡头派出所陈真炎所长法制副校长,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职责任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职能作用,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至少两节。

20xx年5月,法制副校长陈真炎所长第一次来校上法制教育报告会,会上陈所长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以案说法、教育师生如何远离犯罪,针对校园伤害事故的现象、防范对策及处理办法,给全体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再次为学生敲响了警钟;20xx年10月,陈所长再次来校是法制教育课,围绕什么是犯罪行为,一般犯罪行为的类型特征等常识,以一件件具体的案例,以案说法,深入浅出地分析有关法律法规,使全体师生深受教育,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这次法制教育课,增强了师生们学法、守法的观念,再次激发了师生们学法的热情,推动了学校的普法教育,为维2护校园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谓是学校法制教育的又一次“雪中送炭”。

二、开展法制课堂教育。

我校继续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四落实”,做到“四保证”即保证教材、保证师资、保证课时(每学期4课时)、保证质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与法律相关的书籍,关注与法律相关的事情、案例,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将法制教育、品德教育、行为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三、组织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

各班要举办一次“法律安全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通过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演讲、创办普法小报、法律知识竞赛、创作法制小品,升旗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全方位的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的热情,以调动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美好的时光,远离罪恶,好好学习,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我校积极配合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通过整治,学校包围200米内没有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有效排除了校园周边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隐患,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净化社会教育氛围,深得群众赞誉。

五、与社区共建,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

篇8

一、为推进学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周士开校长为组长,王振德副校长为副组长,王天桂、陈显灯、杨仁英、龙见林、刘开辉等为成员的平秋小学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积极推动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工作。

1、加强法制知识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的学习了关于依法治校的知识。如关于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同时学习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教师进行了普法知识考试,及时考察教师的依法执教能力。

4、加强对教育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教导处和校领导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处理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以确保依法执教,推进普法工作。

5、认真做好各种报刊、杂志等普法学习材料的征订工作,为教职员工的学习提供条件。

6、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理教师和学生问题严格依法办事,逐步从人治走上法治,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三、加强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宣传重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搞好舆论宣传工作。

2、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集中有序的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制知识。

3、组织各班利用黑板报、班会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

4、充分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和每天的广播时间,及时对学生传达信息,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

5、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辟公民道德建设栏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中华传统,以抵制不良思想和不法行为。

6、配合“12.4”法制宣传,在校营造普法气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7、加强与村委的合作,利用课余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

8、加强与派出所的合作,邀请他们给学生做法制讲座。

篇9

1、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被写进了教育法。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正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与科学文化、思想品德教育一样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

2、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也是实现富民强国和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前提条件。而要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公民法律素养,关键在于进行法制教育。现代公民的法律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只有从小进行法制教育,通过长时期的知识学习、实践锻炼以及潜移默化的习惯培养,广大青少年才有成长为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的可能。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说是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3、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其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人自己做了违法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未成年人犯罪带有很大盲目性,往往因为一时性起,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大部分少年犯罪时不知道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能够从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是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都显得相对薄弱。纵观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并不多见,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相契合的系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材。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统一的教育计划安排,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研究;没有统一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没有把法制课作为主要课目列入教学大纲,缺乏教学参考资料等等。

2、教师队伍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效。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他们往往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相对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一些中小学教师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与法制教育的宗旨相对峙的教师“教育犯法”现象,如罚抄作业、罚站、取消午休、站办公室、放学晚回家等惩戒方式。

3、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未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只是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社会、家庭不需承担太多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而不少家长的脑中还保留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独书高”的思想,对法制教育并不重视。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部分地区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环境的约束力量有限,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实突出。只靠学校和老师在那里演独角戏,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必定造成教育效果低下。

三、中小学法制教育开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学校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进行的主要场所,教职工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同思想政治课程一样,时冷时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升学率高低成为评价学校教育效果优劣,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坚持全面育人指明了方向。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唱的是素质教育的调,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问题,必须从观念到实践上,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着眼于每一位受教育者,德育智育并重,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要坚持全面规划性原则

中学开展法制教育要做到把法制教育作为必修课,贯穿于中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点连线”的法制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法制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发展,接受社会实践检验。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获取法律知识,由被动接受到自主行为,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要克服照本宣科、满堂灌、满足于讲授书本知识的倾向。学生需要的是情感体验,通过实践,丰富和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应注意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注重以案释法,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剖析,从实践中学法,从学生自己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起,遵守班规校纪,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四、完善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1、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制意识

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的传统法制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法制产生的真诚认同。“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而不是在于系统地习得多少法律知识,更不是单纯的预防犯罪。法制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切实认识到中学法制教育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设定中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才界定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地位。

2、合理设置课程、编排教材

强化法制教育仅靠其他学科附带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法制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编写相对系统完备的法律课程教材,使中学生、小学生在各年级都有相应的法制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考虑以法治连环画、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上应注意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完成法制意识的培养。

3、引进法学类专门教师

人才始终是教育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目的,保证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中小学引进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专门从事与法制教育有关的工作,以弥补多年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普法不及时、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保证中小学教育中“重在治本,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帮助学生培养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信念,理解法律如何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价值观,理解法制教育的目的、基本态度、价值观等如何通过学科内容和教育方式得以实现。因而专业化教学人员的存在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

篇10

论文关键词 检察 未成年人 法制教育 新模式

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如果公民法律素养比较高,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会比较强,可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所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紧贴校园特色,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2011年,花都区人民检察院隆重召开了“法制教育进校园”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花都区30多所高校、中学、小学的教师代表和区人大、区政协、区教育局代表建言献策,通过在多所校园内开展法制讲座、图片展、派送法律书籍、开通检察官信箱、设立法制热线、组织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和教师代表现场观摩刑事审判庭等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活动形式、活动覆盖面、受众结构层次、宣传效果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影响较大,成效显著。

当前,检察机关开展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要注重创新,立足检察职能,跟上时代潮流,结合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发育特点,采取新途径,新模式,以确保法制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让更多的职能部门参与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来,形成教育合力

在以往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担当主力的部门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政法委的组织下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承担以校园法制教育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辅助工作。在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的情况下,已经凸显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力度较弱的尴尬局面。所以,要形成新的教育合力,拓宽新的法制教育合作途径。

一要明确中学法制教育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中学生为对象,大力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法制教育工作,适当在大学和小学开展校园法制教育工作。二要加强司法机关与其他单位尤其是教育管理、党团组织、宣传机构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实现不同部门之间职能的互相衔接和补充,构建高效、高传达率的法制教育体系。要把教育部门、共青团委、人大、政协、司法局、新闻媒体等机构都纳入到这个法制教育体系中来。三要所有的职能部门就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活动目的、范围、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正式文件,发挥不同职能优势,增强活动的影响力,以实现活动效果最佳化。

二、突破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受教育面涵盖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平台

勿庸置疑,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都应当承担责任。而以往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往往只把在校学生作为唯一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对学校教师关于法制教育技能的培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关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合作开展、父母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新形势下,建立“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拓宽受众范围,打造多维平台,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检察机关应当放宽眼界,立足检察职能,把法制教育的视角扩大到学校、社会和家庭。

一要派出干警深入辖区学校,在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之前先面向老师进行授课,讲授法律知识,通过召开老师座谈会,传授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同时要通报校园及周边犯罪案件情况,并针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二要与校方共建“家长学校”,由检察官亲自给家长上法制课,引导家长通过观察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家长根据孩子特点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三要以“检察开放日”为契机,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介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如何加强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好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

三、既用好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又紧跟社会发展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送法进校园”、“送法进工厂”等法制宣传活动、校园模拟法庭、校园法制讲座、法制知识测验、演讲比赛等形式。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网络语言、手机功能不断扩展等新事物不断出现,检察机关在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应针对未成年人接受新生事物快、精力旺盛、感受力强等特点,在策划活动时注意采取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活动的时尚性与亲和力。如结合互联网、游戏、“K歌”、动漫、时尚运动等“新潮”方式进行创新,举办“阅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好电影、浏览一个好网站、朗诵一首好诗、唱一首好歌”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普法过程中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教学课件中精心运用视频、动漫等载体,寓教于乐,使学生们“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深入学校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密集开展法制讲座等系列活动,使法律教育效果更突出、更巩固。

四、既注重用好柔性法律手段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注重完善对未成年罪犯的帮教机制

面对日益增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检察机关既要用好柔性法律手段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要完善对未成年罪犯的帮教机制。在办案过程中,检察人员应注重准确把握检察公诉职责定位,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起诉和法制教育活动相结合。针对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具备帮教条件、确有悔改表现的未成年人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发出量刑建议,利用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等柔性法律手段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如通过召开听证会,邀请学生代表、老师、人大代表、特约检察员、公安机关经办人对是否不起诉提出意见,以公开促公正。

为积极改造失足未成年人,检察机关应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对失足未成年人进行帮教,以教育、感化、挽救为目的,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帮教的新机制,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联合公安、法院制定在押未成年人考察教育办法,对未在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预设相对不起诉、量刑建议和继续考察三种处理结果,双向完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考察机制。积极试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对于考验期内达到帮教效果的,决定不再起诉,运用法律柔性手段践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探索企业参与社区矫正机制,让热心公益的一些企业接纳未成年罪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培训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安心改造,重获新生。

五、突破传统的法制教育课模式,加强对“边缘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检察机关在传统的法制教育课上,课件内容的设计是面向广大在校学生的,教育的重点在于普法,通过对常用法律法规的介绍,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案件进行分析、筛选,就青少年犯罪中的常见罪名、案发地、案发原因、作案手段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他们违法犯罪。在新的法制教育模式下,检察机关既要注重用传统法制教育方式教育广大在校学生,还要重点关注“边缘学生”,要以“远离边缘”为主题,坚持与“边缘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向学生及其家长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解释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建立帮教档案,保持与家长的长期联系,共同预防“边缘学生”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