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如何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如何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如何经营管理

篇1

一、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缺位――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

所谓所有者主体缺位,是指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和有关立法,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一个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出资人的职责,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职能的法律主体。按照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所谓统一所有,就是所有国有资产都由国务院统一行使所有权;所谓分级管理,就是具体的监督管理由各级政府实施,并对监督管理的资产享有资产收益权、处分权和选派管理者等项权力。现在理论界都强调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但在实践中,所有权职能的行使实际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的具体代表者,因此,统一所有成了一句空话,无法落到实处。

我国全民所有制实际上是国有制,但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立法上,究竟谁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财产所有权,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从建国初的《中国人民共同纲领》,到几经修改的《宪法》,都未能对此做出明确规定。

关于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只有《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59号)作了初步概括:“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有财产实行分级管理”,但并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

在各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有的搞“三个层次”,有的搞“两个层次”在最高一层次都有“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但“所有”与“管理”的界定上始终模糊不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层级上,政资不分,行业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所有权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没有分开,它们仍然兼顾着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2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管资产与管事、管人的环节分离,管资产、管事与管人的职能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际上有名无权,形同虚设。3中央和地方之间,权责关系不明,统一所有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一方面,中央缺乏一个统一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法律主体;另一方面,地方与中央之间管理跨度与权界如何划分,没有明晰。这不仅影响到地方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资产管理与运营的统一部署。4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中,层级之间关系没有理顺。在上海和深圳,虽然都实行三层结构,行政机构与企业之间有资产投资公司或控股公司隔离,但由于第一层“国有资产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虚设机构,有名无实,因此,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实际上只有第二层国有投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行使,这样就导致国有投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同时扮演者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资本运营和实际资产运营职能,从而导致政企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

二、确立国有资产的“人格化”机制,保证所有者真正到位。

1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产“人格化”

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有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者制度安排很难满足“人格化”的要求,也无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源贬值之虞。首先,在国有企业的既有经营管理者制度安排中,由于其前提条件为企业只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行政性经济单位,因此逻辑上决定了政府将企业管理经营者视为其行政框架中的“行政官员”,即在政府看来,企业管理经营者与行政官员是通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与行政官员的角色是可以互相反串的,政府可以直接派遣行政官员进入企业充当经营管理者,也可以直接任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行政部门的行政官员,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身份障碍。这样一种行政式的企业管理者安排制度,是无需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管理者的。其次,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经营者会形成扭曲的“经济人”行为。由于企业经营者职务是政府行政机制生成的产物,因此经营管理者的评价是由纵向行政部门做出的。只要经营管理者的偏好与纵向行政部门的偏好甚至与纵向行政部门某一行政官员的偏好一致,他就会获得肯定性的评价,而个人的职务也可能会获得提升(习惯做法是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升迁为政府某一行政部门的官员,以此作为对经营管理者评价的奖励)。在这种制度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并不是追求企业的目标最大化和出资者资本增值最大化,而是个人职务升迁目标最大化。最后,这种制度安排还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无“人力资本”风险,即个人的命运并不必然地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或者说与国有资产最大化形成有关。在现实中,甚至会发生企业经营管理者虽经营绩效劣化但却获得行政职务升迁的反常现象(或者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应视为正常)。一个没有人力资本风险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并不会“心无旁骛”的将全部心智用于如何优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多种退路使他并无后顾之忧。

在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应通过以下若干制度确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资产“人格化”机制:一是经理生成制度。国有企业应以市场生成的方式选择经理人员,即直接通过市场聘任经理人员。考虑到国有企业仍由国有资本控股,虽然由于股权使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以直接向企业委派经理人员,但这种安排决不等同于既有制度安排中的企业经营者行政化生成的机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将不在以行政官员“身份”转换的方式进行,应以市场生成的方式遴选经理“候选人”,然后再行委派。二是经理运行制度。由国有资本控股国有企业其经理人员虽然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直接委派的,但这种委派与既有的政府对铁路经营管理者的委派制度是不同的,即所委派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没有行政化退路的,他必须承担自己的人力资本风险。一旦经营企业绩效劣化,他就可能被挤出经理阶层,而不会获得行政性的职务迁徙甚至行政的职务升迁。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这种人力资本风险,将会适当的保持一种压力,使他们“钻心致志”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优化。三是经理评价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经理阶层的评价,应收敛于其是否实现了国有资本增值最大化的要求。如果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无法正常的满足这一要求,那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令其“退出”所在国有企业。

2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人格化”

在现实世界中,国有资产无法追溯到具体的自然人主体,因为,众所周知,国有资产其实是全体人民占有的社会财产,由于在现实中无法给出一种全体人民直接占有社会财产的形式,于是只能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实现对社会财产的占有,而为全体人民所有的财产也就转形为国有资产了。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难以“人格化”。从所有者角度看,国家或者派生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都只能是抽象的或者虚拟的自然人主体,对国有资产的关切也很难达到自然人的程度。这一问题确实是构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难点之一。而这一问题不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实施真正有效地监督、约束和激励。

篇2

关键词:烟草行业 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 对策

一、新体制改革下我国烟草行业的特点

(一)实行多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2005年,烟草行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构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省级公司、市级公司三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理顺了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总公司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省级烟草公司退出生产经营领域,代表总公司对所属市级公司进行管理、行使出资人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市级公司作为省级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突出其市场经营主体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理顺产权关系后,烟草行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烟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对总公司、省级公司和市级公司在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作了详细划分,逐级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对行业资产经营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此外,还制订了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定和办法,使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形成配套、系统、完善的体系。

(三)股权高度集中但经营管理权相对分散

烟草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形成层层控股并且股权高度集中的体系,总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包括卷烟生产企业以及商业企业等)进行全额控股,极大地规避了股权分散所带来的资金安全上的风险。虽然股权高度集中,但烟草行业的管理体制依旧采取分权管理模式,各级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自,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融资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活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四)资产总量较大但资产营运效率不高

近年来,烟草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总体来看,烟草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行业平均资产负责率仅有20%左右,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都在两位数以上。但随着行业生产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加大,行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快速增长,从资产运营效率来看,还存在资产利用率不高、低效能资产和闲置资产占一定比例、资产流动性下降、资金收益率低等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仍然较大。

二、关于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建议对策

(一)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树立正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

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观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提升全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尤为重要,这是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基础,在实践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牡ノ观念向多维观念转变

在进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评价工作时,不应该按照原先的标准,仅仅从国有资产的数量以及金额单一指标来看,而应该关注更多的层面,更多关注资产的结构和质量,建立多维度体系,将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变化比率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使得评价更为客观。

2、从静态观念向动态观念转变

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仅是看结果的增减,更应该关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关注企业是如何通过改善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静态观念转向动态观念,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多地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产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益等方面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从企业治理角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度

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良性运营的必要保障。改革之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自上而上从总公司到基层企业,分别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烟草行业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制度化建设,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制度,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干部职工。健全企业内外部监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资产的功能以及资产的质量等定期进行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科学合理投入,减少因投资不当造成的资产闲置、利用率低的不良现象,以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从内外部保证企业有效治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惩治不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三)从内部风险管控角度,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预估的风险,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往往伴随着经济的损失,烟草行业在风险管控上应该更加提高重视程度。为了确保实现整个烟草行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十分必要,子公司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己的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对可能影响资产保值增值的各种因素和事项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和评价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此外,建立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确保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决策机关负责制定战略目标,对风险的管控负总责,管理层负责对风险的经营,执行部门负责计划的实施,对风险执行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的评价负责。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保证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

(四)从营运效率提升角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济资源,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是提升资产营运效率的根本措施。烟草行业应不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促进行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不断提升行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本收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发挥资金优势,提升资金收益率

根据烟草行业货币资金量大面广的特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盘活存量资金,挖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增强企业资金“造血”功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存量资金优势,拓展投资新渠道,调整资金结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存量资金收益率,提高资本运作水平。

2、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烟草行业除货币资金外的存量资产总量也很大,盘活使用好这部分资产,降低资产占用规模,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不仅能够带来新增效益,还能减少可能的损失浪费。对闲置存量资产,可采取出租、调剂使用等方式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企业收益,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对确属闲置、利用率较低的国有资产,可采取评估后公开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同时还要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不断提高资产配置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

3、强化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规范烟草行业的投资行为,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烟草企业要牢固树立资本成本观念,合理控制资产规模,高度重视投资收益,加大企业资本规模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关联度研究,推动企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化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化集约增长转变。严格规范烟草企业股权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全过程管理,健全重大投资报告核准及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风险防控机制,保证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切实提高投资回报率,提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4、加强监督管理,整合多元化投资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是烟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多,产业结构分散,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整合多元化投资。加强多元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多元化企业整合优化,提高多元企业投资收益水平。

(五)墓娣豆芾斫嵌龋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夯实国有资产工作基础,是保证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烟草行业要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高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强化产权管理

产权管理是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产权管理,能掌握国有资产的总量及分布状况,监测产权变动情况,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要严格执行烟草行业产权登记和年检制度,加强权证管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机制,确保国有产权清晰、资产安全完整。

2、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坚持烟草行业资产处置预案管理制度,在对存量资产运营状况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审批、处置、评估程序,加大资产处置后续环节跟踪管理工作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确保资产处置行为合法、合规。

3、推进信息化管理

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是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行业要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步伐,依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逐步构建国有资产动态控制、多元应用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小平.EV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概念[J].经济学家,2005,01:68-73

[2]张登高.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篇3

国资委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分层管理的改革思路十分清晰,实践中,很多省市国资委先行一步,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对当地重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通过控股、参股企业,将优质国有资产投资融资,甚至引入投资者发行股票,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效果越来越明显,同时对不良国有资产重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资产分层经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今年4月初,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时间表出炉,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即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目前,国务院对事业单位的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业单位在局部自主改革,是推动事业单位战略转型必然之势。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体制机制转型。有些事业单位有下属经营实体,经营工作是事业单位工作的一部分,那么经营工作转型是事业单位转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要求经营单位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样也要求经营单位在管理思路、管理方式上重新规划科学发展。在这个关键时刻能否实行上述类似管理体制,探索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层管理,解决制约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即“事企不分,责权不明”,将事业与企业分开管理,分别按照不同模式和机制运作。也就是说,实现事业管理职能转变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职能相对分离,建立相对独立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将以行政方式管理经营单位的旧模式,逐步转变为以产权和资本运营方式管理的新模式,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将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纳入到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何建立科学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层管理体系?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国有资产剥离、分开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权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三层体系:

一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获得授权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有资产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定宏观管理政策,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对经营单位重大关键事项统筹决策,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考核,完善经营单位负责人监督考核,制定合理高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管人、管事和管理资产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委托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运营和责任主体。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授权范围内,主要从事资产经营活动并对国有资产行使投资收益等出资人权利,负责国有资产的具体运营管理、对外投资等,其经营目标是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质量,使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三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企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存在产权关系,接受其对自己行使股东权利。本身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对于战略转型的事业单位,对经营管理认识和经验相对欠缺,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可否考虑通过两个阶段分步完成:第一阶段,重组成立高效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改变经营单位“婆婆”多,有利益谁都管,没有利益谁都不管,推诿扯皮的现象,管人、管事、管资相统一,确保权责一致、运转顺畅,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经营单位只有一个“婆婆”。第二阶段,对经营单位的管理模式由行政方式转变为产权和资本运营方式,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下派生出资产经营公司。事业单位就能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控股公司享有出资人权利和行使所有者职能。事业单位与控股公司之间的关系是股东与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控股公司统一持有事业单位对经营单位(企业)投资的股权,运营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通过控股公司,事业单位和经营单位实行相对分离,对经营单位资产管理独立于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独立建账、分账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控股公司代事业单位实施对经营单位的全面管理,如对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实施监督,派出董事、监事参与管理,如收益收缴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等。

篇4

今天,市国资委与3户市属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签订《20*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这标志着我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正逐步向春城书记、红林市长提出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迈进。刚才,学文同志具体安排部署了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并代表市国资委与3户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为推进这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为何能启动经营业绩考核

国资委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章立制、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加强监管”,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奠定基础。现在看来,这四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

一是建章立制。市国资委制定了《*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市国资委中介机构聘用管理暂行办法》等11个规范性文件,以制度建设增强工作规范,为经营业绩考核提供了依据。

二是摸清家底。2月底全市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后,培训监管企业和中介机构相关工作人员近1000人,纳入清产核资范围企业达223户,初步统计,全市国有资产总量已超过700亿元。国有资产的家底正在逐步清晰,为经营业绩考核奠定了基础。

三是明晰产权。按照《*市市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程序暂行办法》和《严格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规定》,完成资产处置17宗,进入处置程序14宗,机关国有资产处置变现收益已进入财政专户,资产处置中涉及的一些难点问题也有所突破,为经营业绩考核创造了条件。

四是加强监管。市级和各区(市)县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月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的动态信息报送工作开始步入正轨,筹建监事会工作正有序推进,今年拟派出的4个监事会人员,目前已到位2/3,为经营业绩考核提供了保障。

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我们今天与企业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打下了基础。

二、如何开展经营业绩考核

经营业绩考核,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法定内容,也是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能够强化对企业负责人的激励和约束,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国资监管工作的重头戏,要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一)考核指标务必明确。市国资委挂牌时,红林市长曾提出建立国资监管“四大体系”的要求,其核心在于建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同时,红林市长指出了政府性公司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多头出资,二是无序和不当担保,三是不经请示擅自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四是应收账款长期不作清理,五是舍近求远采购产品。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不同程度造成了国有资产显性或者隐性流失,市国资委要认真研究,逐项解决落实,年内适当时候,市委、市政府要听取国资委关于这五项工作的汇报。而如何科学确定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更是一道攸关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世界性难题。市国资委成立后,围绕这一难题,比照借鉴国内一些先进省市的经验做法,与今天签订责任书的3户企业进行了反复商榷,就业绩考核指标的确定基本达成了共识。随着这3户企业经营责任书的签订,还有一批企业将要逐一签订责任书。

没有考核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我们所掌管和经营的不是自己的财产,是国家的财产,因此必须签订责任书。当然,考核指标的确定应当从实际出发,市国资委要加强与监管企业的沟通,弄清每个企业的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基础的企业,在指标体系的设置、考核目标的确定等方面,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考核指标务必落实。业绩责任书一经签订,就有了法律效力,要认真落实,不能当成儿戏。主管部门要把经济运行监测和业绩考核动态监控结合起来,注重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企业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跟踪,发现问题要指导、督促企业及时整改。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法人代表,要恪尽职守,克服困难,加强管理,逐一分解指标,把责任明确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每一个职工,让大家共同挑起这个担子,确保完成经营业绩考核指标。

(三)考核指标务必兑现。作为一种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目前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可能还不完善,执行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指标一经确定,奖惩就必须兑现。我们正在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这个政府应当是一个诚信的政府,市国资委是政府的一个特设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权,理所当然要维护政府的诚信。企业出色地完成签订的指标,是一种诚信;国资委对完成考核指标的企业奖励到位,对未完成业绩指标的企业严格逗硬,也是一种诚信;市委、市政府对市国资委进行考核,同样要讲求诚信。

三、怎样对待经营业绩考核

(一)市国资委要不断提高考核水平。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签订,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也是对市国资委的要求,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市国资委要强化服务,做实工作,公正客观、科学有据地评价监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市国资委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直接承担业绩考核工作的同志,要适应形势要求,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对《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要熟悉并能够结合实际贯彻应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依法监管国有资产的能力,尽快成为资产监管方面的行家里手。

(二)市属国有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和省内的绵阳、德阳等城市相比,目前我市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还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实属不易,但我们要有信心,尽快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企业。市属国有企业,有行业之分、大小之别、强弱之差,但无论差异如何,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是一样的,把企业搞好的目标是相同的。企业领导班子,尤其是企业法人代表,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考核,负起全面落实经营目标的责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篇5

据有关部门统计,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尤其在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中清出各类资产损失3521.2亿元,如此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究其原因有体制外的,但更多的是体制内的原因。由于制度缺陷,使国有资产有机会逃脱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的限制。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性原因及对策,意义重大。

一、国有资产流失成因的博弈论分析

(一)国有资产博弈过程的要素构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一门研究相互影响着的局中人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国有资产博弈的基本要素包括:(1)博弈双方,根据委托关系,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代表的政府构成博奕甲方,非正常组织构成博弈乙方,非正常组织是指通过非法的手段或途径获取本不属于它的资产或收益的一类组织,如各种企业组织、个人甚至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本身都有可能成为非正常组织;(2)博弈的结果或目标是国有资产的归属问题,也就是有没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3)策略就是局中人双方处于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所采取的有利于自己的策略行为,如“欺骗”、“诈骗”等机会主义行为;(4)博弈规则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制度,包括一切规范国有资产和运营的一系列法规、准则和制度;(5)裁判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和资信评级机构等; 6.国有资产各方博弈一般是非合作博弈,即最终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从博弈论角度看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

1.博弈过程中的国有资产主体虚位。按照中央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来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以解决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问题。但国资委只能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监管,还是需要授权给专门负责资本营运的国有资产实体去直接执行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并且国资委是将过去分散在经贸委、人事、财政等部门相关的国有资产职责集中在一起行使,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和体制惯性,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将成为“干预行为”新的变种,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短时间还不能彻底完成,而且政府、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国有资产主体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处于虚位状态。

2.国资委、企业与资产人博弈目标不一致。国资委的博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目标相冲突时,各级国资委所代表的政府会如何做决策,会不会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害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呢?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它的博弈目标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不能有效地对企业实施监督和缺乏有效的违约惩罚性对策,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员工就可能通过“低层合谋”,在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中做出倾向于收入和福利增加的选择方案,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从资产人的角度讲,也会产生博弈目标的不一致,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企业管理者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可能会做出违规的行为。因此,不仅仅国资委、企业与资产人三者之间的博弈目标经常发生不一致,而且就他们各自而言,也经常处于两难冲突的境地。

3.博弈规则不对称、不公平。围绕国有经济建立起来的激励规则与约束规则还没有实现均衡,远没有形成对称的博弈规则。首先,随着国有资产出资人地位的确立,原来地方政府仅仅是利益主体,现在变成了真实意义的产权主体(或准产权主体),一些地方政府对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采取不同的保护态度,国有资产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地方的安全性问题将更加突出,搞不好会造成新的更大范围的资产流失。其次,现有的国有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一个资产合理流动的制度安排,国有股权至今不能流动,这使得企业的国有资产存量无法盘活,资源是否真正有效的配置也不能体现出来。受自我利益的驱动,企业会产生寻利行为,通过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渠道流动,使这种流动在缺乏制度约束与监督的条件下变成了流失。第三,由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企业行为就难免出现背离所有者意志的现象。第四,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经济法制的不健全,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包括人力资本)不健全,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还强烈地干扰着市场的运行。

4.博弈裁判显失公平。由于约束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裁判裁决显失公平。如,作为资产评估的社会中介组织力量不足,使得评估过程有可能隐含着“局内人”的利益偏好,使得资产价值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某些人利用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吞食、侵吞;由于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为了寻利动机,而与国有企业人“合谋”,狼狈为奸,没有真正履行“经济警察”的职责。

5.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出台了《公司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等众多法律或管理办法,但这些从理性的对策思路所制定的措施一方面本身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者。对企业经营和改制中种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如何界定性质,没有明确规定。对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责任人,现有法律法规也没有明文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也成为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之风蔓延的原因。另外,由于处罚约束机制的缺乏,当个体发生违规行为,企业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罚,也就不能有效地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的行为。

二、国有资产流失治理的博弈论分析

根据诺斯的定义,制度是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来促使非合作博弈转变成为合作博弈,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协调到一种策略均衡,从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博弈目标的重塑。要想控制国有资产流失,就应当形成同目标博弈。首先,国资委虽然是政府直属特设机构,但其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与政府行使社会经济管理一般职能在追求目标上的显著差异,不应把经营国有资产创造的收益来为其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而应把国有资产实现最大化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其次,国资委代表政府集中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从理论上讲实现了政资分开,但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政资分开只能是空谈,而对于企业来讲应当落实出资人代表制度以保证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落到实处。各级国资委必须明确自己的博弈核心目标是国家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使国有资产实现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企业定位、权责划分、政企分开等仅是手段,至于企业职工就业等只是政府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目标,决不是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重要目标,仅是次要目标。

(二)努力建立对称、公平的博弈规则。从宏观上说,政府在制定有关法规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使有关各方在围绕资产利益分配、再分配或获取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遵循公平的博弈规则。从微观上说,在股份制改造、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产权界定等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应建立并遵循对称、公平的博弈规则,并努力促成各方采取合作的博弈对策。有鉴于此,1.政府必须强化资产处置的规范化操作,必须对列入处置范围的资产进行彻底清理,聘请有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出售国有企业资产,必须经过资产所有者的同意,并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尽可能采用公开竞拍,或挂牌上市竞售方式;由原企业厂长经理或经营者群体承接企业资产的,必须先行财务审计,防止其利用职权将隐匿资产装入个人腰包。2.对改制企业要增加企业改制方案和企业改制操作的透明度。企业改制方案、资产清理、评估等应当充分听取职代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避免企业主管部门与原企业经营者或个别人之间的暗箱操作。3.建立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对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挽回损失。

篇6

关键词:明晰产权;政企分离;分类经营;分离第一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32-03

1 广西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国有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主要的森林资源储备基地,也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始,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导致国有林场的投入严重不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西国有林场的地位又进一步被边缘化,陷入“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怪圈。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广西国有林场既要承担生态建设的繁重任务,又要自己“找饭吃”,致使部分国有林场的发展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生存条件恶劣,林场经济困难,职工生活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等。

2 广西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产权不明

广西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为国家所有,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作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单位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这样名义上的森林资源是国家所有,而实质上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同属一个主体,使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国有林场既是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其次,国有林场乃至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有权处置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此,一些国有林场的林木、土地等资产不时地被地方政府、部门无偿平调、占用,甚至转让出卖,使国有森林资源蒙受损失。

广西国有林场,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地方管理、林场经营的体制。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是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的主体缺位。导致国有森林、林木、林地等资产产权虚置,责、权、利不明晰,形不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而引发了国有林的经营、管理、投入、收益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2.2 政企不分

广西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体制,采用“政企合一”的模式。从多年的国有林经营管理的运行效果来看,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迅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木材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甚至导致“生物多样性危险”的局面。

由于广西国有林场将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权和经营权融为一体,缺乏制约机制。因此,在国家利益与国有林场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时,国有林场往往只重视林场自身的利益和短期利益,特别是在林场经济产生困难时,只有向国有森林资源开刀。没有建立森林资源采伐利用的制约机制,是广西国有林场陷入越穷越采、越采越穷的恶性循环的直接原因。

2.3 没有科学分类经营

广西国有林场目前的定位,一方面国有林场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完成生态建设方面的任务,而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依靠自身的经营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经济问题。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还相当严重,突出表现在:某些林场的分场用电问题没得到解决,出行道路得不到解决等。

国有林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权责不能全面落实到具体的某一级政府身上,各级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不能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体制保证。将国有林地划为地方政府管理,纳入地方财政,能有效解决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2.4 商品经营型林地的经营管理问题

广西国有林场划分为商品经营型的林地有以下特点:地处偏远山区,分布广泛,交通不便,易失火灾,且常常被偷、被占、被抢,管理成本巨大。因此,地处偏远山区,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责任机制,导致管理困难。同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职工对林地的经营没有积极性。

2.5 国有林场的林地单位产值较低

广西任何一个国有林场林业生产总净产值与林业生产用地的比值,即林业生产用地单位净产值,与农业用地的单位净产值相比,相差很大。利益的驱使,难免会将林业生产用地种植农作物,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退耕还林,这种强制性的政策,只能解决一时。只要单位净产值差距继续存在,还会继续将林业生产用地转为种植农作物。

3 改革与发展思路

3.1 产权改革的思路:以明晰产权为前提

改革广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解决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所有者的主体缺位和产权虚置的问题,即必须首先解决国有森林资源“谁来管”的问题,这是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3.2 “政企分离”改革的思路:以“政企分离”为核心

在新形势下,为推进全区国有林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真正实行“政企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等问题。“政企分离”,也是世界各国目前林业发展的趋势。

如何进行“政企分离”?笔者认为: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不直接经营国有林地,更多行使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造林、管护、木材采伐等生产活动,通常采用招标形式交由林业公司性质的组织或个体完成;林业公司性质的组织或个体负责国有林地经营事宜,并接受政府职能机构的监督,做到国有林地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力彼此分离。这样能达到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经营合理、监督及时到位的目的。

3.3 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实施科学的分类经营

广西的国有林场改革可以结合分类经营进行分级确权改革。将全区国有林场中的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国有生态型林场等以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并发挥生态效益的林地划为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纳入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执行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政策。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单位编制。重新核定后的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国有林场的各项事业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建立与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林场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即这部分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划归地方林业行政单位管理。

将主要从事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的国有林地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地,但这些国有林地分别要按照现行地理位置所处的管理权限,确定为市有林、县有林,实行谁有谁管。这些林地全面推行企业性质的管理方式,按市场机制运作。

3.4 商品经营型林地改革的思路:经营管理换位思考

①商品经营型林地转为企业性质的方式管理。商品经营型林地在这种恶劣情况下,如何转为企业性质的方式管理?笔者认为,应在原有基础上,以林班为单位,采用竞标的方式,发包给本场职工,并颁发营业执照。这些职工熟悉这块林地,知道如何防

火、防盗,同时职工更懂得如何让这些林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发包前必须确立,这些商品经营型林地必须以经营林业为主。

这种方式即实行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小型企业性质的管理方式,在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国有林场职工的分流。即分离第一产业,由本场职工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

②商品经营型林地采用完全公司模式经营管理的换位思考。如采用完全公司模式管理,公司的模式在国有林权改革过程中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会使国有资产流失。公司的模式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公司的经营管理必然会涉及财产的自由流通,国有资产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必然面临流失的风险。所以,应当明确的是,取得国有林权的承包主体必须是国有林场范围内的职工,职工取得的国有林权实际上是由对林地的权利和林木的权利组合而成的。对于林地,由于全区土地资源属于国有资源,因此权利人只能取得林地使用权。这样只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立法规定国有林权只能在林场内部流转,且采伐需要经过批准即可。

3.5 提高林业生产用地单位净产值的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广西林业生产用地的单位净产值。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在不同林分内相关的配套养殖种植技术。农业用地种植农作物,收获期短,而且得在农业用地上经常轮换种植,相对不稳定,开发与农业用地相关的配套养殖技术难度大。林业用地造林,砍伐周期长,单位林分比较稳定,利于开发在不同的林分内相关的配套养殖技术。如结合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药材、养蜂、养鸡、养羊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和产业化。

如果林业用的单位净产值提高,农民积极性提高,森林种植面积增多,森林管护更精准,生态功能自然得以发挥。

3.6 原有的国有林场的发展战略思路:做精第二产业

原有的国有林场,林地大部分已经划分出去,职工也部分转为事业单位性质职工和大型个体承包户。剩下的林地、资产和职工应发展什么样的战略?笔者认为,广西国有林场剩下的这部分人力财力物力,应转为企业方式经营,做精第二产业:木材深加工业、林产化工业和开发园区经济;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可以发展第三产业:房地产、物流、森林生态旅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实现资源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发展集约化。这样做是解决国有投资战线拉得过长、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篇7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高校必须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确保学校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健康流转和效益提高。本文从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的现状入手,探讨如何加强对后勤资产的管理,以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并对社会和高校从政策与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改变过去由国家和学校把后勤全包下来,实行不计成本的无偿服务、封闭性的自我服务体系,加强后勤管理的自主性和市场化运行,逐步由主要靠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向主要靠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转换;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提出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要求,使后勤及早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营服务实体。运用各种优惠的培育和扶持政策,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活动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融入社会第三产业并实现社会化的目标。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出一条既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保证国有资产顺利实现保值增值,又能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序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与后勤社会化相匹配的资产管理体制。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产权模糊,职责不清。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讲,合理、科学、清晰的产权机制,能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在的智慧,使企业能准确、及时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并能有效抓住市场机会。高校后勤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以住的改革多以经济承包形式为主,负盈不负亏,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关系不清晰,后勤实体与学校双方的职责、任务、分工理论上能分清,实际上难以分清,更难以操作。学校与后勤之间没有明确的产权边界界定,学校后勤在不具备产权资格的条件下履行并承担产权主体的义务,从而导致学校后勤部门利益实体不明,学校后勤缺乏独立经营的资格和条件。后勤社会化是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后勤实体脱离学校母体的过程中,划归给实体的资产产权不清,资产的权属关系不明,不完全的成本核算,导致经营实体的核算失实,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其经营成本,有关资产收益的财务指标也无从考核,学校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会变得更加弱化,无法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保值,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效益低。后勤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或不交使用费,固定资产的损耗得不到补偿,由于财务监督和管理明显滞后,决策失误和运营水平低下等原因,高校后勤实体普遍存在经济效益偏低现象,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在后勤集团的经营管理中,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财务人员素质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大都未提折旧,仍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操作。一些已具备提折旧的单位也不提或少提折旧,使维修和补偿措施不到位,利润虚增,资产耗损得不到补偿,结果导致资产消耗的补偿严重不足,往往只有投入,产出很少,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通过市场信息和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和配置,目前的后勤集团在很大程度具有相当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后勤集团现有资源能否由后勤集团自由配置;学校如何对资源核算;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方法;后勤集团固定资产增值部分归属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后勤集团对资源的优化与配置,而作为企业的后勤集团面对这些问题,同时在经营管理服务中,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就使后勤集团在资源管理上缺少明确方向。

(三)思想观念滞后,后勤企业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相冲突。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学校办社会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以市场经营为特征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很多后勤企业还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缺乏以服务取胜、以质量取胜的经营观念。从学校方面看,还没有将后勤企业真正看成一家自主经营公司,习惯于将后勤企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学校直接任命后勤企业的干部,由学校确定后勤企业干部的行政级别,并经常对后勤企业的经营进行行政干预,从后勤企业方面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仍然眷恋无优无虑吃大锅饭的日子,独立走路的能力不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找学校解决,以学校稳定和后勤职工稳定为借口,向学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前进的步伐。

(四)学校后勤负担沉重,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学校后勤实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后,原有职工安置任务一般由学校后勤实体承担,不仅要承担政策性很强的工资,还要承担政策性费用,如房贴、公积金、职工失业保险、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项开支,造成后勤职工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原有职工属于安置就业,文化程度不高,加上多年形成的“旱涝保收”的大锅饭等陈旧观念的影响,使后勤职工不能适用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而出现职工分流难度较大,加大了学校后勤在经营活动中的成本支出。同时学校后勤急需的高层次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由于收入在学校整体水平上偏低不能引进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社会化进程。[1]

(五)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勤实体是校内模拟企业化管理,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学校与实体是甲、乙双方合同关系,实施合同管理,从“学校办社会”走向“学校办校内企业”其实相当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传统的国有企业,后勤实体在走国有企业承包制的老路,承包制不是一种规范的经济体制,仍然是校企不分,学校方既是运动员,又是制裁员,还是规范的制定者和修改者,权责不对称,易使后勤服务实体消极营运,实施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资产清查和评估工作,为两权分离打好基础

由于高校后勤原来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国家是高校后勤投资的唯一主体,后勤拥有的资产,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和经费来源(购置、赠送、自筹、调拨)均是国有资产。后勤资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房屋(包括公共环境)设施;②行政办公设备;③家具设备;④汽车设备;⑤锅炉、供气、供电、供水、冷藏及节能设备;⑥通讯、邮件收发设施、设备;⑦炊事设备;⑧电梯设备;⑨其他设施、设备(包括课桌椅、讲台、踏步板、垃圾房设施、疏通地下水道设备等);⑩库存材料;11流动资金。上述资产长期以来在后勤部门管理使用,大多没有进行单独清理核算(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后勤进行单独核算,但不是完全的成本核算,也未整体办理企业法人执照)。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必须摸清后勤部门划入后勤集团前的家底。为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后勤集团要联合组成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部署和组织对划入后勤集团的单位所占用及管理的资产分类进行清查。

(一)明确清查范围。由于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均不相同,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其管理及核算方式亦不相同,清产核资工作以后勤集团所属各中心为单位,组织专人或小组清产核资。以实物为准,见物登记,按照实物标牌填写清查表中有关内容,进行账、卡、物核对,将设备的来源、购置经费渠道及设备的具体用途分别填入有关栏目,价值暂按账面价值处理;对有帐无物的设备要查清原因,对清查情况作书面说明,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二)严格控制资产报废。防止一些部门为减少资产占用量突击报废固定资产和库存流动资产,对于某些设备确已年久失修丧失效能的,按学校的规定程序作报废处理。具体报废原则是:①超过耐用期,且在正常情况下确已丧失效能的;②因使用、保管不当及管理不善等人为损坏,确已丧失效能的;③虽使用功能尚可,但同类社会产品已淘汰,极少使用,且耗电、水、气、人力较大,效益极低的。

(三)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划入后勤经营和管理的资产,分清各类资产的用途,清理资产账面价值。高校所占用的土地、房屋大多是国家无偿划拨和投资建设的,其帐面价值远低于实际应有的价值。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不计折旧的,所以高校后勤部门所占用的资金帐面原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对此,应参照资产评估体系的有关方法,对后勤集团使用的固定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资产评估核算。

1.不动产价值核算。后勤集团占用的土地为校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勤改革和社会化进程中,土地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其中用于出租的土地及作为门面经营的房屋占地,其使用价值会大大提高,因而必须进行估价核算。,应通过土地评估事务所根据一般地价核算水平核算其土地价值。

房屋价值核算则可按房屋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减去应扣的损耗。

2.可动产价值核算。在后勤仪器设备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数量少,但其价值高,占全校仪器设备总值的一半,因此在对可动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可运用ABC分类法,将可动产分为三类,其中A类为5万元以上及价值严重低估的设备,B类5000-50000元设备,C类为5000元以下设备、家具及耐用低值品;(1)A类设备的评估运用重置成本法逐个评估:A类设备评估值=重置全价×成新率-功能性损耗,其中: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总使用年限,功能性损耗——设备同现有新设备的比较功能降低值。(2)B类设备的评估按分类折旧核算:按设备的性质分为机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两类,机电设备总使用年限为15年,电子设备为8年,计算机为5年;对尚能正常使用的、其成新率不小于15%的仪器设备,经过大修或升级后,其使用年限可增加2-3年。(3)C类设备及家具评估:按一定年折旧标准进行折算。(4)对于原材料等物品,在实物清点移交的基础上,按重置成本法结算净值,作为流动资金供后勤使用或作为学校投入。三、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

在高校后勤转制过程中,转制双方可以按实物登记或资产评估的方式界定产权关系及确定资产价值。后勤转制以后,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学校可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国有资产注入后勤企业,成为企业资本;或以有偿租赁、无偿借用的方式为后勤企业使用,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继续和有效发挥学校后勤存量资产的效益。如何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产关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界定相对模糊,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明确界定后勤服务企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以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阶段,对这种资产关系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学校对划归后勤服务公司的资产拥有所有权,公司对划归的资产拥有使用权”。这种初步意义的资产关系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建立:

1.划转经营。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将有关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而非资产在事业单位之间或内部的划拨,这是一种股权投资。因此,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资产关系不同于过去学校与行政性后勤之间的资产关系。表现在:一是权利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已经划归公司即从学校的事业性资产转变为企业法人财产,为企业所有,学校对资产的所有权的性质转变为股权;二是权利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学校对行政后勤的资产拥有直接的管理和支配权,变为投资者的监督和收益权。

2.租赁经营。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后勤集团为经营的需要租赁使用学校的资产,学校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使用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产管理关系为甲乙方租赁契约关系。具体表现为:后勤集团社会化后,学校应继续投资建设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如大型基建、设备;学校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后以契约方式租赁给后勤集团使用(房屋、大型设备等),后勤集团以略高于成本的价格向学校收取服务费,学校以折旧标准向后勤企业收取资产使用费;学校对后勤企业固定资产租赁实行优惠,部分非营利服务性资产可在初期实行零租赁;后勤集团享受租赁优惠后,在服务成本核算中固定资产折旧部分依租赁优惠程度计算,以控制重点服务项目价格、提供某些优惠服务,并逐步过渡到以成本核算为前提,改拨为付、明码标价,利润交叉补偿的全成本运作模式,逐步减少学校对后勤的投入。

3.委托管理。对不能进行经营的资产,如教室、供电、供水等资产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管理,在托管实施时将托管部门使用的资产,交由后勤工作使用管理,学校按管理成本付给后勤集团管理费,以维持该部门的正常运转。为保证简单再生产的进行,必须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实物或价值保存。在托管期间,后勤集团应保证受托资产的安全,并保持资产的完整,以实物或现金归还甲方(属正常消耗的除外),保证后勤工作不间断。

上述的资产管理关系,其目的都是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培育后勤服务企业发展。但管理方式依资产关系的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划转经营的资产的管理通过公司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管理关系来实现;租赁经营和委托管理的资产通过甲乙方之间的租赁契约关系来实现。

四、强化后勤服务保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加强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而不是取消对学校的后勤服务。我们要改变的是大量琐碎繁杂的事务和矛盾影响学校办学精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低效率的后勤运转,影响学校的办学财力。

高校后勤服务除了固有的经济属性外,必须注意其特殊的教育属性,必须强调高校后勤改革要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后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对于即使实现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集团来说,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对于消费水平不高的大学生群体及教职工,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需要获取投资收益和经营收益的校方和后勤集团来说,又要使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为此,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可参照有关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模式进行。[2]

1.对于后勤创办的具独立法人的企业,学校作为投资参股一方,把学校的后勤资产注入后勤企业,转变为企业资产,学校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的形式,依照公司法规定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管理。由后勤集团按照企业计提折旧或再投资等方式完成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并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通过企业分红、派息取得利益。

2.对于满足学校对后勤服务最基本需求的非盈利或微利服务项目,学校将一部分资产(主要是不动产)不投入到后勤企业,学校与企业通过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向企业提供后勤资产的使用权,以租赁的方式为后勤实体使用。后勤实体租赁学校资产直接目的正是为了收益。学校作为出租人所出让的使用权,也就包括了收益权。承租人在使用出租财产时应该支付租金。学校和企业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彼此独立的平等主体,学校不得参与和干预企业的管理。在租金收取与承担修缮、保值义务方面可以用两种模式操作。一是按社会通行标准,由学校向后勤集团收取租金,在扣除维修费用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以后,其余额部分由学校返还后勤集团,以支持后勤集团的发展;二是在学校放弃自己权利的同时,按照民事法律活动地位平等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后勤实体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修缮义务和国有资产的保值义务,即通过设备维修和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使用,同样体现学校对后勤集团发展的支持。

3.对于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后勤服务性资产,学校与后勤集团签定协议,委托后勤集团管理维护。实行全成本负担核算办法,由学校按资产正常运行所需实际费用和人员费用等核定管理费用支付给后勤集团,以契约方式由乙方承担服务,并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招投标制。后勤经济实体要摆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方式的束缚,学校将(下转第174页)

(上接第86页)行政拨款改为按消费支付费用并取得投资和出让资产使用权收益,将暗补变为明补。

4.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日趋完善,繁多的市场和竞争的格局必然形成。在市场信号的导向下,社会第三产业必然地向学校流入,不可避免地与后勤实体展开碰撞和竞争,后勤实体必须摆脱过去垄断经营、封闭经营带来的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积极参与竞争。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资产、改变高校后勤单一的固有经济成份,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既有全民,也有集体、个体的,也可采用学校资金与社会资金联营、中资和外资的联营,使高校后勤实体经济多元化,这是运行机制搞活的前提条件,多方投资办后勤壮大后勤实力,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校情出发的原则设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改革方案要有利于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其它方面的改革,要有利于减轻学校对后勤经营的投入,要有利于调动全校教工尤其是后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要按照有利于学校发展和有利于后勤企业发展的思想,及时研究和解决后勤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纠正失误,保证高校不断地获得更好、更完善的服务环境,并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给予自身的经济实体以适当的一段时期的保护的基础上,学校的后勤服务应对校外企业开放市场,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自身薄弱的项目入手,从事半功倍的项目入手,从长远看必然会形成社会保障的项目入手,择优、适时、适度引进,以求得更好的服务。通过也许是较残酷的竞争,促使后勤服务人员改善服务管理与经营的方式,降低成本损耗,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市场要求,使得后勤经营实体的自我调控能力日益强大,在站稳校内市场的同时,向校外延伸扩展,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真正化入社会中去,以自己的经营成果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8

一、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厂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总结我国企业改革二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对我国传统企业制度的根本性突破。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晰,政府与企业权责不明确,其职能也难于真正分开,企业管理自然也谈不上科学有效。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并且是极为复杂的。但缺乏有效地公开现代企业制度内容、特征、措施等等,职工对现代企业制度缺乏正确科学地判断与认识,对现代企业制度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厂务公开是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最大程度组织广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职工以各种形式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前提,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谐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厂务公开的必然联系

1.产权清晰需要公开

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它主要是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的基本财产关系。一是要明确在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有的前提下,确立国有资产的产权投资主体,并明确产权主体的权力、义务、职责;二是要明确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而言,虽然法律上明文规定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拥有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这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实际上政府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各自拥有的权力是极不清晰的.这就存在产权公开不够、公开不多、公开不清的问题。要做到产权清晰,就必须要通过公开的形式,以科学透明的方式清产核资,真正算清楚国有资产总值究竟是多少,并公诸于众。让企业所有者、出资者、经营者、受益者等各方都明明白白,使其“产权”做到既要“清”,也要“晰”。只有在全面科学公开前提下的产权清晰,才能够真正建立一整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

2.责权明确需要公开

责权明确是指出资人与企业法人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要明确。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法人财产制度的核心是确立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即是让企业法人真正拥有和独立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与出资者最终所有权划清界线。要做到责权明确,就是要通过公开的形式,认真严谨地划分哪些是出资者的权利与义务,哪些又是企业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只有真正弄清楚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才能做到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3.政企分开需要公开

政企分开是指在理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明确产权承担主体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具体地说,一是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和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开;二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要做到政企分开,就必须把政府与企业的各项职能,通过公开来划分清楚。政企职责公开的过程越全面越彻底,其职责划分必然也就越详细越具体,也就越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换句话说,政企职责分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务和厂(企)务全面公开的过程。

4.管理科学需要公开

管理科学一是指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使企业的权力机构(股东会)、经营机构(董事会及经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各司其职;二是指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形成合理的领导体制、科学民主的决策机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考核机制、企业财务核算和人事分配制度等,使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要做到管理科学,必须要通过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章制度作为规范。事实上,企业制定规章制度也必须要通过公开的形式才能付诸实施。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规章制度,都必须公布于众,让全体职工知晓。离开公开的形式,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也谈不上如何实现管理科学。实行厂务公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丰富和深化厂务公开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者相辅相承,共同构筑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

1.将厂务公开融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确定了基本目标和总体框架。从实践上看,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这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划清多元化的投资来源。从宏观上讲,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理顺国有资产产权与非国有资产产权、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企业等方面的关系,做到产权清晰。从微观上说,我们许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制企业,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公司制改造时没有对资产进行清查,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符,以致资产状况严重不清。因此,极有必要通过公开等形式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国有企业资产“家底”,公开账目。做到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基本相符,把应归国家所有的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于各个投资的股东,企业则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主体地位和财产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整个过程中,将国家的产权公开化,这有助于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使其企业依法可以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打破了过去国家对国有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

2.将厂务公开融入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中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定和实现。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又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它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依托。在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过程中,厂务公开的重点,应放在所有者有哪些所有权,经营者有哪些经营自,生产者有哪些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等,要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权范围、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等全过程公开,逐步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职责清楚、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厂务公开是职代会的延伸与发展,是国有企业深化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

篇9

一、ISO9000族标准体系及其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关系

1、ISO9000 族标准体系简介

ISO9000 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为了更好地推动组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施充分的质量保证而推出的国际间遵循的质量管理保证标准。企业的管理活动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ISO9000族标准主要针对质量管理,同时涵盖了部分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它是针对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人员和技术能力、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内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体现企业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

2、ISO9000 族体系适用于体育场馆

ISO9000族标准在机构、程序、过程和总结等四个方面规范了质量管理。在机构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了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必须建立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在程序方面,标准要求企业组织产品生产必须制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质量手册、质量体系操作检查程序,并使之文件化、档案化。在过程方面,标准认为质量控制是对生产的全部过程加以控制。在总结方面,标准要求企业不断地总结、评价质量体系,不断地改进质量体系。体育场馆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也是以一个类似企业的机构,它也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属于体育咨询、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几大类别,而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体育场馆向顾客提供的是体育设施、设备、环境、知识、信息、方法以及全体职工的服务。体育场馆与顾客的关系是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供求关系。因此,ISO9000 族体系适用于体育场馆。

二、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不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高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体育场馆开放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在推动体育场馆开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很不理想。我国体育场地大多属于教育系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开放时间和开放场地的限制,体育场馆地域分布不均衡,体育场地结构不均衡等都限制了体育场馆的开放性运营。

2、体育场馆的经营未能实现企业化管理

体育场馆的经营没有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没有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大部分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不会像企业一样进行严密的财务分析,更不会对市场进行考察预测,一般只是凭借经验进行管理,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指导。

3、体育场馆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

在体育场馆的综合管理上,主要存在着管理制度粗放、管理人员非专业等几大问题。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等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的进入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冗员滞胀,总体素质偏低。根据我们实地调查,场馆人员主要是体委干部、退役运动员、退伍军人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从事简单劳动人员过多。

4、体育场馆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

目前体育场馆中设施的维护、工作人员的工资等消耗过大,对于大型国有体育场馆来说更为严重。这些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收期长,很多场馆要兼顾公共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能够赢利的屈指可数。

5、没有先进的营销观念

许多体育场馆营销观念陈旧,没有考虑到如何满足顾客当前需要,同时创新意识不强,不知如何拉动消费。许多体育场馆没有自主营销理念,更没有自我的营销组织,无法系统的体察到顾客的需求动向,也就无法改变自身以适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体育场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改变其经营管理体制,为国企改革作出表率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一直被视为体育行政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但体育场馆不同于行政部门。公共体育场馆虽属国家投资的公益事业,但从其经济学性质上来讲,它还是“一定数量的资产”,而非单纯的“事业单位”。因此体育场馆的各种改革不应仅参照行政部门的改革思路和模式运行,更要和国企改革靠拢。体育场馆比普通国有企业改制的压力要小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如果成功改制,对其他类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也有参照作用。

2、是体育场馆走向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ISO9000 族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产权的合理分割和管理职能、经营权益的科学界定,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经营者同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责、权、利分开, 使公共场馆走向企业化经营管理,将公共场馆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分离”,以独立的“资产形式”存在,逐步融入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领域中来,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去,并在体育部门的间接调控下,实现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的企业化经营。

3、有益于提高体育场馆的对内对外形象

体育场馆由于长期管理不善,其形象是不言而喻的。在ISO9000体系管理下的体育场馆,无论从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实施ISO9000管理体制的体育场馆,逐渐地能够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要求和期望,扭转长期以来体育场馆形成的不良形象。

四、依据ISO9000原则构建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策略

1、以顾客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应该以市场机制为指导,而归结到ISO9000族管理上,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学校体育场馆在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对公众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扩大自己的顾客群。体育场馆要建立严密的客户管理系统,记录好客户信息,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处理顾客的反馈、意见、投诉。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进行员工培训,保证员工在服务时,体态健康、打扮端庄,服务技能娴熟、精湛,为顾客进行体育锻炼营造舒适的氛围,使顾客对体育场馆产生感情依赖。

2、实行企业化管理

企业化管理模式是以体育场馆为基础,建立独立的“单位”来管理体育场馆。这种模式要求体育场馆的“独立领导单位”以体育场馆为企业,以赛事和体育服务为产品,以工作人员为员工,建立起一套完善合理的企业化管理制度。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企业化管理,将单位内部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对可控费用进行预算与考核。加强基础管理,严格考勤制度和体育器械操作规范,必要时要去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例如学习海尔的OEC管理法则(日清日结)、360度绩效反馈法。

3、采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

在体育场馆运营的具体管理上,要参照ISO9000族管理体系中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引进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必要时,可以聘任专门的经理来经营体育场馆的业务。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尝试建立体育场馆文化和形象识别系统,以统一的形象对外开展活动。从管理系统的整个过程着手,使体育场馆运营的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严格的管理认证,识别。

参考文献:

[1]汤起宇,杨思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篇10

1、内部蛀虫蚕食突出表现为企业转轨改制、合并、撤销过程中,内部人员侵吞私分国有资产。一些企业经管财、物的工作人员,经受不住利益金钱诱惑与外部人员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个人集体财产,或者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挪用、私分国有资产。

2、外部蛀虫侵吞。企业负责人及其它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由于受贿导致国有资产被骗,致使损失无法挽回。在造成国资产流失的非法民事行政行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负责人玩忽职守或受贿,将国有资产低价出转给他人。

3、放弃诉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1)放弃起诉权:法制观念谈薄,不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对侵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如何行使起诉权缺乏常识性的法律,法规知识,甚至还认为打官司的费用过高,即使官司赢了,执行起来也很困难。有的判决不能全额执行,个别判决根本执行不了,但办案费用不能少,一些国有企业从节省办案经费考虑。

(2)放弃抗辩权,使国有资产蒙受不应有的损失。现实中,有的原告恶人先告状,滥用起诉权向法院提出以国有资产偿付为内容的无理诉讼请求,结果一些国有资产单位领导徇情徇私,怕得罪人,导致无人应诉,放弃了抗辩权。

(3)放弃申请权:挣不脱的人际关系网,错综复杂的人情瓜葛,使一些企业无奈之下放弃申请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检察机关监督国有资产流失,应注意的问题。

1、在民事行政监督中,对涉及国有资产的申诉案应优先及时办理,努力做到会抗,抗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对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检察机关应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挽回国家损失。

2、发现因贪污受贿,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采取有效措施追赃挽损,堵塞漏洞,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三、检察机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应采取的对策。

1、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惩处私分国有资产的力度,注意发挥罚金刑的作用,运用罚金刑使国家和被害人在经济上有所补偿,使犯罪人在经济上受到惩治,剥夺其继续犯罪的资本,对遏制有关国有资产犯罪有很强针对性。

2、树立保护国有资产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各地政法机关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严厉打击危害国有资产安全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