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

篇1

关键词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36-02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 Medicine Institutions//Dou Yanling

Abstract The aim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medicine institutions is to cultivat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icians for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 was explored in the pap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skilled in using computer languages to write practical software in TCM industry.

Key words medicine instituti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practical software

Author’s addr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an, China 250355

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实用的医药类软件都还有很大缺口,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跨计算机和医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本文针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的经验,对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人才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索。

1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背景及特点

1.1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广泛,医药已经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面向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短缺使得我国的医疗器械过多地依赖于国外进口,然而进口设备及其配套分析软件的引进费用相当昂贵;同时对医药类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决定了对跨医学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2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招生始于2006年,在学校中尚属弱势学科,最初的学生大部分为报考医药类的调剂生,目前大部分为第一志愿的学生,这种转变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在医药院校已经得到认可和肯定。基于调剂生基础较差,思想波动较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作为思想的引导者,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山东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方向后期进行分化,分设医药信息工程和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的是依托本校的中医药背景,充分发挥IT与医药应用领域相结合的优势和潜能,培养具有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压缩总学分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对原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各专业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减少验证性实验,构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案

由于是新上专业,课程的初始设置并非完全适合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06级的培养方案中,大一第一学期同步开设计算机导论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一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编写程序时,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敲击键盘编辑源代码上,缩短了有效编程时间,使学生无法在一学期的时间内打好编程功底。从07级开始把高级语言调至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实践证明,高级语言要有计算机导论作为先修课程,一些基础知识在导论中掌握以后,学习语言课时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和算法的设计上,更好地实现语言课的教学目标。

2.2 增加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而真正的求解能力是教不会、学不会的,只能在求解的实践中“练”会,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这种求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这种能力。

1)增加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仍然强调理论教学,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了提高,但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课独立设课。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把其实验课进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原来的24学时增至36学时,增加学生的有效上机时间。另外,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开展实训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训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置专门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中医药理疗设备研发企业的编程实训项目中,去体验真实的企业开发流程和管理制度,感受抽象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于具体软件开发的真实工作状态。

而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能否真正得以提高,能否达到和用人单位无缝结合的目的[1]。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暑假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让大三的本科学生参与到各大知名企业的实训项目中,实训过程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学生的就业机会、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使实训教学环节制度化、正规化、实效化。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采取与山东大学进行资源共享校际合作的方案。通过校际合作的实训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接触、了解、共享名校的优势资源,而且也让学生找出自身与名校学生的优势和差距,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3)参与软件大赛,培养创新意识。学校每年发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齐鲁软件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自身的才干,找到更多的自信。大赛准备阶段由学生自主选题,制定出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发现技术难点,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组织小组成员分头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利用暑期一个多月可集中利用的时间进行设计攻坚,最终设计出完整的作品。整个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不断提高,不仅增强实践能力,而且也磨练了意志。大赛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促进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增加医院实习环节,促进学生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增加学生在医院的实习环节。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医院等各级医疗单位实习,通过实习,可以对医疗仪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对仪器的直接使用和有关医疗软件的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在医疗仪器和医疗卫生各方面应用的认识,为以后开发设计相关医疗仪器和医疗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学生除完成课堂实验外,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建设初期,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上有富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下有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几乎没有中间层次。学校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还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业务、教学方法和科研上作为指引者,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专业建设初期,青年教师被选派到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进修学习,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下一步将逐步增加青年教师短期下企业锻炼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4 不断提高自己,引导学生实现学科的融合

提高自己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教学一线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由于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医药的特色,有一系列医学课程,而学生会对学习医学类课程产生疑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计算机领域,还要掌握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学科的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准备一些医药类背景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类相关程序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真正有特长、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5 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好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和推进,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一线教师通过参与和计算机有关的医药科研项目,锻炼了自己,也促进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探索。

3 教学效果

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级学生参与完成40余项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编写30多个医药软件,获得大赛奖项30余项。5年的实践表明: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进行的探索和采取的措施,对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医药行业实用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方案进行探索和实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些教学方法,已经圆满地完成两届学生的周期培养,培养了一批能够初步实现计算机和医学两个领域融合的人才。

篇2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篇3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专业;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61-02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系统开发和应用的一个宽口径专业,与许多其他学科紧密相关,有着明显交叉的领域,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网络与通信等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电子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获得从事计算机硬件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宽的范围。

一、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概况和特点

1.课程概况。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两个部分。其中《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由《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而成,调整了教学要求并压缩了教学和实验学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电路模型的基本定律和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晶体管电路的一般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般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分析。而《数字逻辑电路》和其他电子类相关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要求近似,但更偏重计算机专业特点,教学中应注重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电路》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硬件基础。

2.课程特点。(1)课程的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硬件的基础课程,包含了以后将大量使用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只有2个学期,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将其他专业需要利用3个学期来学习的《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被浓缩为1个学期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多,知识量大,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较大。(2)课程各个部分分割明确。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电路原理部分通过学习基本电路定理和理想元件的伏安特性,研究经过理想化和模型化后的电路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部分通过学习晶体管元件的基本特性,掌握一般模拟电子电路,特别是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数字逻辑电路部分学习基本逻辑门的构成方法,研究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3)面向学生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从整个课程的设计和讲授过程中需要考虑计算机专业同学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使之更好地与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衔接。

二、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学生掌握困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2个学期的时间掌握其他电类专业4个学期的内容,相对难度较高,虽然课程设置调整了教学要求和教学课时,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程的大二同学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中分两部分讲授电路原理和模拟放大电路的知识,更使得学生在思路转换上可能出现问题。

2.授课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同学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明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大多由其他电学专业专业基础相关老师来进行。教师很容易进行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次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很可能无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对于这部分课程的课时缩减,可能造成学生认为这部分课程不重要,没有认真学习的心态和热情。同时如果学生没有打好电子技术的基础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后续计算机专业各门后续课程的时候出现各种困难,从而引发整个知识体系的不牢固,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就业和工作。

三、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1.在课程开始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部分课程在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使得学生了解到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同学需要掌握的第一门硬件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以后整个专业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要在课程之初提醒学生本课程的知识点较多,复杂程度较高,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随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来使得学生抓住学习的时机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2.针对专业特点合理分配学时,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特点和重点,同时紧跟当前电子技术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课时的合理分配,突出重点难点。授课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脉络的掌握,培养学生对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对于《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应该在课程中强调课程中《电路原理》部分着重于对于抽象后的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网络的分析,要求对于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方程分析以及等效变换熟练掌握,强调定量的确定性计算,整体分析偏重于理想化抽象化,应提醒学生注重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基本定理。而其中的《模拟电子技术》则开始接触更加接近实际应用的实际电路,应从电子信息系统出发向学生解释一般系统中的构成,以及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包含的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强调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的分析多为近似分析,目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电路的整体表现,注重理解电路所完成的输入与输出大小关系和功能。而《数字逻辑电路》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着重分析电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相对稳定,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应当适当引入相关最新电子技术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课程与学生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和实效性,同时可邀请部分教授或者计算机专业学者为学生进行相关的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对于整个专业体系有所了解,来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3.采用现代教学和实验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强化对于课程知识点和动手能力的掌握。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与实际硬件联系紧密的特点,可以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来提高讲授速度,并且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图像声音或者动画的演示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课程安排实验较少的现状,适当安排部分EWB等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2]。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软件比如Protel系列软件的实验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电路设计能力。最终鼓励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提供各种相对独立的小项目,培养其实际设计电路的能力,为其参与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3]。同时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提供辅助支撑,为学校培养宽口径的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打下基础。

4.建立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最终还要落到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的身上,只有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为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应当利用助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将有经验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团队其他老师,培养合理的教师团队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去高水平大学进修,并努力建设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对于计算机专业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高屋建瓴地把握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体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区别与其他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做出特点合理发展。最后应当大力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这部分相对稳定的知识而言,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与时俱进地编制符合自己学校定位和学生特点的精品教材。

总之,对于计算机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这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睿.《电路与电子技术概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397-40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专业词汇;教学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能初步用英语表达基础的专业知识、能阅读及翻译简单的专业文献资料,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人从事多年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对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现归纳如下:

1.学生认识不足、忽略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该课程一般都作为考查课开设,这就给学生了一种心理暗示,学生会从心里觉得它不重要,认为只要能经常上课,考试通过就行,该课程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并不会有什么影响。本人亲临一线讲授专业英语多年,对于这点有深刻的感受。基于此,专业英语的第一节课就由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呆板的说教是收不到成效的,主要通过例子说明想学好专业知识儿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是万万不可取的。比如今后若想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现在就要学好编程,比如用C++语言编好一个程序,接下来就要进行调试,若程序有错,则在调试的过程中输出窗口就会显示错误提示,而这些提示都是英文的,比如:“undeclared identifier”、“operator has no effect;expected operator whth side-effect”等,要想快速找出程序中的错误,这些专业英语的句子必须看的懂。

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习。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用英语来表达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的,它的学习是以英语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与其交流后才得知学生普通英语掌握得不扎实,基本词汇及短语根本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句子的翻译,较长的短文更是没有兴趣听,而且专业英语文章当中的句子一般都很长,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从句,信息量很大,语法结构很复杂,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当中就包含近50多个单词,碰到这样的句子,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无从下手。针对此种现象,就要求老师们在讲课时碰到稍难一点的句子时,先把其中关键的单词和短语翻译出来,先使句中无生单词,帮助学生扫清翻译的障碍,然后要求教师们要抓住句子的主干,再去分析其他成分,采用这样逐步分解细化的方法,最终把句子通顺的翻译出来。例如: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to give the reader a sense of the flow of events in 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effort,and appreciation for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s role in the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and a comprehensive preparation for assuming responsibilities of a software engineer。本句中“objective”译为“目标”,“flow”译为“流程”,“integrated”译为“集成”,“software development effort”中“effort”意思为“工作”,“comprehensive”译为“综合性的”,“assuming”译为“承担”。句子中主语为“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译为“软件工程的总体目标”,谓语动词是“is”,“to give the reader a sense of the flow of events in 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effort,and appreciation for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s role in the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and a comprehensive preparation for assuming responsibilities of a software engineer”是用“and”连接的三个并列的宾语,其中第一个从句中的“give the reader a sense of…”翻译为“给读者一种…感觉”,意译为“使读者领悟”,整个句子的翻译为“软件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使读者领悟集成系统和软件开发过程中事件的流程,赏识并理解软件工程师在系统开发中的角色,为读者将来承担软件工程师的职责做好综合性的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若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粗细的线把句子的不同成分标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再有,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讲述的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如果课文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那么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讲课的重点就放在难句的解析上,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如果课文内容是还没有学习过的知识,那么在翻译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专业知识。

3.计算机英语中的词汇有自己的特殊性,应先学习再努力复习,直至记住,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比如:

(1)计算机英语中的词汇来源于英语中的普通词,但被赋予了新的词义。

例如:monitor一词在普通英语中为“班长”的意思,而在计算机英语中把它翻译为“显示器”。

篇5

关键词: 高职数学 专业课 教学 作用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我常听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大多数学素质太差,专业课成绩上不去,专业课多难教。同样,学生也反映专业课多、难学。我通过了解相关专业课的教与学,认识到专业课教学之所以教与学同时产生困难,其主要的原因是:在某些知识点上无法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应用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我就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提高专业课教与学的质量,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专业课教学中认清数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比较好,他们的数学基础都有一点,但在学习的认识上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总认为自己的那点初中数学知识在会计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够用了,对数学学习毫无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拉近数学与会计专业的距离,要让学生认清在不同学期的会计专业课开设之前需要哪些不同的数学知识。比如:会计专业有《统计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它在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数学知识有统计初步、概率初步、不等式、函数、指数、对数函数这几章。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我们在实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把这几章提前来教学,让学生明白学这些内容是他们后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当学生明确这些以后,他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与我们会计专业是那样的近,数学也是专业的一部分,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变得主动。让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学习数学、想学好数学,这也会使会计教学轻松一些。再比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利用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习题作为数学课堂习题。如财务管理习题中的:“俞琳准备通过投资使她的万元存款得到增值。现已投入报酬率为10%的投资项目。计算需要多少年能使存款数额增加一倍。”只要我们稍微作一下改变,就可以成为我们需要的数学习题。类似习题在会计专业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对数学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解决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地位在现代社会工作中也越来越高。而计算机技术与数学也有很深的渊源。计算机技术中的许多问题和数学有关,计算机专业课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比如: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来说,它是计算机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我们用线性代数中的矩阵来描述和讨论其中的“图的存储结构”,讨论数据结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线性代数。如果线性代数学不好,数据结构这门课肯定也学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再比如:组合数学初步中的排列组合内容是程序设计者运用较多的数学工具……如果在数学课中删去这部分内容,这些专业课就会很难学。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很多专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以教授和学好专业课为主,忽视或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轻数学课而重专业课,再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修改教学计划,不断加大专业课的教学,而砍去很多数学课,这样将让学生更加无法理解和解决专业课中牵扯到的数学问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变观念、需要实践,重新修改教学计划,对数学对专业课教学的作用要进行重新认识。

二、提高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由于数学对会计、计算机等专业课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数学能力,才能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1.教――数学教师方面

教学大纲提出了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问题。不管是教学原则还是教学内容都要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对于这一点,可以这样做:首先,数学教师可以深入到会计组和计算机组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或数学教师有目的地自学一门专业课,了解专业课真正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其次,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修改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在数学教学计划中突出该专业所需的数学内容。再次,在教材选取上可以针对专业征订相应专业的数学教材。例如,对于会计专业,可以订《经济数学》作为教材,该教材突出统计、函数,很适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可以订高职的《计算机数学》作为教材,该教材突出线性代数和逻辑代数,很适合计算机专业中《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因为线性代数和逻辑代数学不好将直接导致这两门课学不好。当然,基于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随意舍取数学内容,应当是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教材选取上我们也可以自编校本教材,可以对人教版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在第一年,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方程与不等式中一次、二次方程和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要重点讲解,这为学生理解大量数的作用打下基础,函数部分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数列整章重点学习,必须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这与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指数、对数函数中,指数函数重点学习,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方法打下基础,对数函数基本掌握。统计初步要重点学习,为今后学习统计基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学生了解就好,不作过多的要求。在第二年,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流,对要读大学本科的学生,初等数学的整本书都应作要求。而对不读本科的学生,其中向量、和角倍角公式、平面解析几何、空间图形的基本性质、复数这几章只作了解就可以,不用有太多的要求。对于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及概率初步要重点讲解,为学生今后学习会计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编题。如可以利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股票和期货的投资、利用现金投资产业、利用银行借款投资,各种交易分期付款等等都可以改编成会计专业习题,让数学教学更有专业特色。最后,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在制定会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失去其作用,就会进一步动摇数学这门课在学生中的地位,降低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将来从事以专业为主的工作,因此对专业课学习比较重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再加上数学对专业课的作用没有显现,以及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认真,因此有必要让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对专业课的重要性。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尝试这样做,比如:请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谈工作经历、请计算机软件公司的技术员讲数学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请证券公司的职员讲数学对会计专业学习的作用,还可以开展知识改变命运、终身学习的意义等专题讲座。我们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讲座,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努力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注重发挥数学优势,应用于专业课

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在内容上,而且是在方法上。专业课教师要发挥数学优势,使学生掌握用数学方法去处理问题。数学在专业课中是一种具有管理作用的应用数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按现有的数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去讲解,而是要对课本中已有的例题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尽量出现在专业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专业中的问题。而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首先,要求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专业教师在学习专业初期一般都学过数学,后来就只学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工作后,也只重视专业内容教学,而忽视数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方法,对于专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会计、计算机中解决的大多数实际问题、专业的论断基本上都归结为数学问题。试想,如果数学知识、方法不扎实,数学模型不能建立,问题怎能得到解决?因此,专业课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方法,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数学课对于专业课的教与学都起关键性的作用,只要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大纲,关注所教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用心去钻研专业特色和学生所急需的数学知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重视数学学习,就可以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数学手段,发挥数学优势,就一定会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维煊.摒弃肤浅的“实用主义”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教学与管理,2010,(7).

[2]谢晖浅.谈现代会计教育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基本要求.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6).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医学信息人才;医药学背景;计算机专业特色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提出了“规格细分,办出特色[1]”的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细分类型。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如何充分利用医药学行业的教学环境、资源优势,从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入手,形成具有医学信息技术特长的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环节研究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探索计算机领域知识、面向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断优化,构建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厚基础、宽口径”之上的“Computer+X”培养模式,是指计算机技术与医药学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既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又有医学信息基础的课程体系,这是医药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行业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平台加模块、后期分方向的课程体系[2],即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平台;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医药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医院网络设计和管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四个专业方向[3];采用“后期分方向”的培养方案,即在掌握三大平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四个专业方向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和医学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结合医药学应用的实际,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进而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能够围绕这些方向开展医学领域应用的实践。根据近三年的毕业设计统计,超过50%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交叉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从一点不懂医药学,到逐步了解一些,懂一点、会一点医药学相关知识,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背景知识。

2强化动手,建立“一、二、三课堂”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学生要学好、学精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从抓好第一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校内科技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三个环节入手,形成了三个课堂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整合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校内第一课堂的主要环节,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支撑。围绕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医学信息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主要由基础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模块组成,下设有微机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图形图像实验分室和物理实验分室等16个分实验室,形成了完善的课内外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校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和全校信息类课程、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开放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2.2自我管理,建立学生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医药背景培养中,我们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配合。所以,我们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工程。

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配合指导为辅的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学校给予场地、设备支持,并且为学生牵线搭桥,将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司引入创业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有2/3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培训。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立项资助学生科技项目有49项,其中省级项目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20余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利用各合作医院的教学资源,对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很多学生在开发和研究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效果显著。例如,计算机专业的2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开发,分组参与了相应模块的设计,实践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我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引导了一批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学风建设。

2.3校企合作,建设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人才实践基地

计算机是知识更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立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的合作,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构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通道,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具有医药背景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4]。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着重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校院联合培养具有医药学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在校期间,学生就去专业对口的医院、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为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与医院、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五年来,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在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我们坚持贯彻以“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暑假,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劳动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指导;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三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在50余个实习点中,80%以上的单位有潜在的就业岗位,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我们还尝试后期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与创业软件公司共同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创业软件班,选拔了25名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能力锻炼。

3精心组织,把现代教育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的。所以,做好课程建设,上好每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生源的共同特征是第一志愿少,服从志愿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为此,抓好课程教学,特别是早期启蒙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每门课程的教学,更要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此,我们围绕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素养、医学信息工程技能”的递进培养目标,以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1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

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一般来讲,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三个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为此,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课程,建立了以下课程群。

1) 启蒙入门阶段。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2) 发展提高阶段。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

3) 开发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

我们梳理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且按“点―线―面―体”的结构研究课程群构建思路和构建框架,即从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入手,把主干课程的教学形成有机衔接,串成“线”、相关课程群“面”、形成课程的体系“体”(课程群体系),来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串联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顺序渐进,潜移默化,切实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2应用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BL)[5-7]是面对面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究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5]。例如,针对新生启蒙阶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在活动组织方面,侧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在学习支持方面,除了教师面对面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导与帮助外,同时开设了每周两个晚上的集体定点定时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检查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应用在线程序设计平台,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

任务驱动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大作业、小项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促使学生课外学习。通过提升课内大作业、课程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任务驱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并建立一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配合的激励机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通过研究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重点、课程设计的衔接以及课程设计的逐步深化步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生科研项目考核评测制度、课外程序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等。我们从课程群角度统筹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ACM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课内外编程实践,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训练”、变“教”师为“导”师,加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培养效果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通过医药背景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信息化背景与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医药信息化技术人才需求的趋势。很多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主动来我校招聘。

我校近三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学生被医药卫生IT企业录用,很多毕业生在医药卫生IT企业就业。由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了解一定的医药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深受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的欢迎。

5问题与反思

办学特色与背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可。在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办学探索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法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医药信息化领域有着类似的专业,例如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避免与这些专业雷同,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等本质上,计算机专业与这些专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和目标时,要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培养特色人才。在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化方面,教学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但在应用上,又要突出交叉融合,使计算机工具真正在领域应用中发挥作用。总之,如何区别与界定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与医药信息化相近专业,仍然是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难题。

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知识交叉融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注重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师资引入,同时强化现有师资医药背景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班、攻读学位、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师资也尽快了解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但是,医药背景知识的建立有个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内结合医药卫生领域开展教学的能力,并非短期之功,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瓶颈。

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密切接触医药卫生行业的平台。仅靠学校实验室,是很难做到与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相一致的。为此,学

校加强与各大医药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药实地见习,但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不便于大规模开展。因此,扫除这一障碍,仍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6结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办数量最多的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我们近几年开展了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对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特别是作为非主流专业,计算机专业如何在医学院校快速发展,仍然是一大困惑,我们期望有进一步的研究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海舜,刘师少,黄建波. 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3.

[3] J H Van Bemmel,M A Musen.医学信息学[M]. 包含飞,郑学侃,译.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4] 朱志辉.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1):59-61.

[5]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2-48.

[7] 王军,徐宁,付宝岩. 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 110-112.

Training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ed on Medical Background

WANG Haishun, LIU Shishao, HUANG Jianbo, LI Zhimin, JIANG We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 课程 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挑战。面对众多门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种理论、技术和应用,该如何圈定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内容,如何在相对浮躁的大环境中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是计算机本科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统计和串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起到的就是这种引领作用。它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引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个学科的核心课程、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门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建立统一认识。为深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各门课程,奠定“以全局指导局部”的基础,《计算机导论》力求突出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入门阶段就对本学科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困惑和茫然,从而激发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取

《计算机导论》课程主要起到的是学科引领作用,所以内容的组织和选取非常关键。它不能是本专业各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只是把今后要开设的专业课各作为一章进行讲解就行了,否则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造成有些内容同后续课程内容重叠。本课程在学生面前展现的应该是一幅全景式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画卷,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概貌和学术范畴,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学习专业知识,而不在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

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又要体现学科前沿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过时的内容,讲授那些最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本源的专业核心基础知识,以及新的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前沿技术不是盲目地介绍,而是有选择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或学生能够使用的技术,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殿堂。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使他们较为全面地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方向,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介绍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介绍知识点,而应该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注重讲解其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会有困惑和迷茫。

三、改进教学方法

1.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灵活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不拘泥于课堂形式,以传授更多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为目的。课堂中可以穿插各种教学方法。

比如采用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继而引出要讲述的问题,展开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这样通过提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出了基本概念,展开了重要知识点,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归纳举一反三,推广应用。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易于与学生互动,比起泛泛地讲解知识点更有收益。

再如学生参与式教学。大学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费尽口舌”,学生“无所事事”。针对《计算机导论》的学科特点,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发思考、加深认识;或者教师讲解完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动手完成相似的例子,并让学生举出一个更加具有应用性或贴近知识点的例子,以此来丰富课堂,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学形式不再单一,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动脑动手的过程。

2.改变教学方案

不同于其他课程,《计算机导论》教学应采用广度优先的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各具体领域的内容,既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又不能使该领域的具体内容干扰学生的视线。

例如,讲授数据结构部分内容时,主要介绍数据结构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即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它的重要地位,“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门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实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数据结构中主要可以分为几种模型,针对不同的模型,应该解决怎样让计算机识别和存储的问题,这就是数据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例举具体应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的作用及主要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达到了在计算机导论中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没必要去深度地介绍每一种结构。

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面向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所以学生普遍对计算机认识不深,操作不熟甚至不会,因此有必要通过本课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熟练对计算机的操作。这就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信息。例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组成时,用多种CPU芯片的图片、微型计算机组装的过程视频、表达接口、端口等不同概念的演示等进行演示,将所教内容更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教学效果更佳,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多媒体的厉害。

(2)使用实物教学。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实物的最好进行实物教学,给与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比如计算机硬件、网络硬件部分的教学。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要充分使用网上的资源来充实教课内容;另外要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学会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把作业发到网上,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阅作业要求,并通过网络完成作业,把完成的作业通过邮箱上交,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应该培养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能运用所有资源将其解决。而这种能力是“教”不会,“学”不会的,只能“练”会。因此,教学中培养求解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比如在介绍算法时,介绍完分支结构的流程图和基本用法后,给出将3个数按照大小顺序输出的例子,让学生完成。

课堂也是传授能力的领地,教师要善于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特殊问题一般化,这种方法贯穿在上课艺术中,潜移默化,学生就掌握了这种能力。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英语教学 “专业因子”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目前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接近尾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本文的研究就是要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面向社会中等技能型人才紧缺这一就业环境,弱化传统英语教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以有利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其就业需求为引擎,重构当代中职英语教学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范畴中加入专业英语的内容。

一、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背景

计算机专业在职业高中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过高速、快速发展期以后,从原有的火热,到现在的艰难维持,计算机专业似乎已经被很多中职学校介定为“重点、难点”专业,进入该专业的许多学生无心向学、沉迷于电脑游戏,一上计算机专业课程如VB、数据库编程等课程,不是打瞌睡就是像听天书一样昏昏沉沉。

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很多职高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可以说,中职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因中学时代的学习失败而带来的阴影影响了学习的自信。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上存在着偏差;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于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而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比较大,学习时间的分配也倾向于专业课,这让英语老师更难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中职学校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教材还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相适应的教材难以统一编写。教师比较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评价上,还是以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随着高等职业大学招生数的逐年增加,应试教学的影子在较多的学校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现,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基本是一个教育历年,那就是为升学而准备,存在着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成为高考附庸的危险倾向。

二、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最简约的说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中职课程体系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大块课程组成。文化课是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而技能课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是核心,专业技能课是关键,三者都是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三大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归结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考察中职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不能单纯从升学的角度来指导英语课的教学。那么如何结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渗透“专业因子”,这就成为了我们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出发点。

虽然许多学校开始注意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中渗透“专业因子”,更有些中职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英语课堂,还有些学校编写中职计算机英语校本教材,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英语,但往往许多学校没有达到目的,使这些教学计划流于形式,甚至刚实施不久因效果不佳而被取消。因此如何有方法、长足而有效地开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渗透‘专业因子’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认识到学好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在具体的时间操作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英语老师更好地结合计算机英语的特点进行英语教学,渗透计算机“专业因子”,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扭转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劣势局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初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要实践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的教学探索,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现有教材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高度的教学切入点,巧妙地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纳入到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轨道,实现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接驳。

但凡教材都有其通用性、经典性及学科稳定性的一面,中职英语教材也不例外,然而英语教材却又独极鲜明的主观性、多视角性,英语教学的开发空间和改革能量都是巨大的。据此,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从迥异的角度去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只要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教学突破口,完全可以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

我们希望这种英语课兼容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境界,不仅能彻底瓦解学生“英语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学英语耽误时间”的错误思想,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英语能助他们专业学习以一臂之力,犹如拿到了一把开启专业技能学习、打开职业生涯之门的金钥匙,同时,他们的专业特长也在英语课上大有用武之地,英语学习的态度会因此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2.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补充计算机专业性教学内容,构建中职英语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立交桥”。

再优秀的教材都只能是教学的一个纲领和框架、一种思路和导向,更何况中职英语教学要因教学对象及专业、岗位、工种的不同而施教,所以,要使中职英语教学真正地鲜活、实用、“有血有肉”起来,关键还是依靠教师“对症下药”,把握好职业领域内的专业技能与英语能力的粘和点,补充大量适用、实用的最新专业性教学资料,以英语技能的训练为枢纽,兼顾、辐射至本专业、岗位直至工种,构建中职英语渗透“专业因子”教学的“立交桥”,以便学生日后能顺利踏上自己理想的职业之路。

3.模拟计算机专业与岗位的实况设置情境,进行英语能力专业化、岗位化的仿真训练,凸现中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

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是中职英语教学的精髓与极致,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组织和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教师要粗略知晓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岗位群、具体工作场合,以及职业环境等要素,并以此为向导,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权衡,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英语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为今后胸有成竹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或者联手课堂、联合考评,构建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师不妨“就地取材”、备课时积极主动地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咨询与磋商,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度高的课堂,也可以尝试“双师”教学,即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课堂,并可实现资源共享。课后作业和考评测试也可以实现英语课与专业课的“联姻”。

5.继续发扬英语学科的传统教育功能,强化学生通用(普适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职业技能,又包括基本的文化知识与素养、语言交际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再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等任何专业和岗位都需要的通用性(普适性)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固然重要,可以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用”,也满足了社会的“急用”,但是,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要求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因为就业结构始终是个动态的发展性网络,学生也必须具备转岗的能力、再就业能力、继续深造学习的潜质,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专业因子”的教学探索中也不应缺少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

以上五个方面的探索,需要组内教师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的鼎力相助才有可能付诸实践。我已就此论题,申请课题研究,希望能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新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情况举行会(moe.省略).

[2]娄俊林.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张云.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4.5.

[4]杨利.关于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科技文汇,2006.7.

篇9

[摘要] 本文关注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网站实战能力,从课程设置,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和课外课内衔接等方面阐述培养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站实战能力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专; 计算机专业学生; 网站实战能力

网站实战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可以具体分为静态网页制作、ASP动态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网站建设等能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站实战能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以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来探讨网站实战能力培养问题。

1课程设置

基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专业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先建立好学生专业基础,再逐步提高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静态网页制作,第二学期开设动态网页制作;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Flash动画设计,第二学期开设网站建设。一年级新生先接触静态网页制作,对网站建设有初步印象,从感觉开始,到课程最后,学生可以运用图片、文字、音乐、超级链接等元素制作静态网站。到第二学期,学生从HTML入手,学习ASP动态网页制作,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增强阅读和编写程序的能力,另外通过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论坛、留言板的编写。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Flash,增强学生动画制作能力,为网站实战打下基础。第二学期综合运用知识,以开发网站为目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知识和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从感觉到知觉,从形象到抽象,由表及里,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多种教学方法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师可以将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进行多媒体广播教学,这样可以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直观,更易于理解。针对中等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静态网页制作时,通过制作个人网站的案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网站制作。

(2) 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以提问或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ASP语言的传授。

(4) 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教学,如最后的网站综合开发,学生2~3人为一小组合作开发,每人有自己的具体分工,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课内和课外相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衔接。如上网页制作课程时,在课内讲授网页制作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课堂上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去检验,课后就要布置每位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在课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疑问以及对课堂知识新的认识。此时要回到课堂做进一步的解答,于是再衔接到课内进行课堂现场展示,集体来评价和分析,指点不足,取长补短。教师对大家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总结,最后再到课外进行个人修改,挂在学校或班级网站,向家长展示,获取评价,激励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网页制作能力在不断对比、改进与借鉴中继续提高。它所具有的优点是: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应用,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与升华。

综上所述,网站实战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思维模式 计算思维 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每个入学大学生的必修课,而C语言程序设计又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里面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需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原因有:(1)C语言语法结构很简洁精妙,可以写出高效程序,大多数程序员愿意使用C语言去描述算法本身;(2)C语言深入到系统底层;(3)很多新型的语言都是衍生自C语言,掌握了C语言,再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和使用新型语言去开发了,例如Java。第三个原因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C语言是程序设计的重要基础。

C语言作为入门来讲是比较合适的语言,用处广泛,可以学会优秀的程序风格。想学会C语言,有初中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就够了,但是如果想深入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必须要有好的抽象的思维能力,这种抽象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个应用工具,如何将这个工具应用好,是学生在学习时代乃至进入到社会必须熟练掌握的。要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设计,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计算思维概念

2006年3月,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阐述了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一概念并非易事,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让他们理解计算思维。因此,仅仅知道计算思维这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而在这个实现过程中,就用到了计算思维理念。要想初步认识计算思维理论,就要借助于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这些简单的例子,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思维这一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用计算思维来指导学生编程,这样一来,学生编程的出发点更高,考虑问题更全局化,编出来的程序更健壮、更通用、更科学。

要理解计算思维,首先要从科学思维来入手。科学是指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思维(简称思维)一般指的是理性认识及其过程,也即经过感性阶段获得的大量材料,通过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思维主要分为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三大类。

理论思维经常碰到,例如公理。实验思维的先驱应当首推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伽利略,他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计算思维则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决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如同所有人都具备“读、写、算”能力一样,计算思维是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1)计算思维吸取了问题求解所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式,颠覆了现实世界中巨大复杂系统设计与评估的一般工程思维方法和理解心理及人类行为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2)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和机器执行;计算方法和模型可以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个人独立完成的问题和系统设计。(3)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是抽象;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完全超越物理的时空观,以致完全用符号来表示;与数学的与物理的抽象相比,计算思维的抽象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2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方法

正是由于计算思维的抽象能力有助于复杂系统的问题求解,所以应该结合计算思维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开设一门“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们一样去思维”的课程,让学生们一开始就喜欢上编程,因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是属于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

以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C语言语法,告诉学生怎么编程,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深刻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是很片面的。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需要一种思维模式来指导大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应该把编程当作是一种有趣学习,这种思维模式就是计算思维,它对学生们理解C语言乃至动手熟练编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给学生们讲解计算和计算思维。当然,首先要从经常会碰到的生活中的简单的例子开始的,例如“求1+2+3+……+100”,让学生对计算思维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与理解,这样才容易让学生们拥有计算思维的思想,学生们也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全面理解和应用C语言编程,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无疑是一个好思路。

将计算思维融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需要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如何将计算思维巧妙地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老师讲解此课程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此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系列的尝试和探索,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其计算思维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实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C语言的顺序、选择及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因为这三种结构贯穿着整个编程过程。对于数组、函数和指针等几部分内容,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选取几个例子进行深度剖析,这些例子不仅要有代表性,并且要以学生容易理解为前提,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2)交互式教学法。讲练互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始终贯穿讲课过程中,“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边讲边练”,老师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不再是演独角戏,而是边讲边同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探索者,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直至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当学生的学习思路打开了,很难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3)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本来是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好更多的锻炼机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而作为公共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一直以来,没有开设课程设计,事实上,公共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其实是非常有必要设置的。

计算思维在课程中的体现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要自己去体会和思考的。我们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很贴近生活的例子,例如开发图书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解到各个阶段的设计,从而掌握计算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应用。课程设计中的系统演示、项目答辩和系统说明书,这三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分团队合作设计系统,系统中的子函数分到每个成员解决,将主函数调用子函数,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代表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最后书写详细的系统说明书,这三个阶段必不可少,成为一个设计整体,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和享受整个编程过程,从而对C语言程序设计更加有兴趣和信心。

3 结论

需要将计算思维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过程中得到了反复强化,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思维能力转化成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具有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对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后续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计算思维是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编程。编程实现的是计算思维中的一个内容,但它还包含有抽象与建模、算法选择、资源选择与调度、优化与评估、模拟与仿真等诸多的内容。计算思维的引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可以得到比以前单纯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将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到其他课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独立思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面对所有的人,它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的。

L芑鹣钅浚何浜嚎萍即笱Ы萄а芯肯钅浚ㄏ钅勘嗪牛?012X46)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育,2010(9).

[2]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