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起点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起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典当行的含义和设立的要求
典当所指的含义是财产、动产的所有者将其作为质押或者将不动产比如房地产当成一种抵押物与典当企业进行交易,双方通过达成协议,根据这些财产、动产或者不动产的评估价值,按比例支付一定费用来取得当金,并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当金及支付利息,之后赎回当物的一种行为。当户的这些财产、动产和不动产在很大程度上为典当行的经营降低了风险并提高其安全度,但这种典当行是需要有专门从事典当活动的企业法人,并按照国家规定,相关典当企业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进行正当的典当交易组织活动。同时新设置或者扩大典当行,都需要根据国家典当行法律法规来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要求和标准的符合,包括典当行需要增资、增设分行或者是股东权利变更等都需要以严格的要求来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对于持续经营的典当企业,要对企业的内部财务结构进行年度的考核和审查,对其运营情况的好坏、业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和风险控制水平都要进行综合的把关和管理,才能达到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及战略目标的目的。
(二)典当行企业的业务类型
典当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可以看出,它是一种财务会计中的贷款业务,其中典当业务是典当企业的最主要业务内容。在资产方面,一般典当行所具有的典当贷款和货币资金占其资产总份额是所有比重中最大的。而典当行在负债方面,是可以充分预收典当用户的综合费用。典当行进行经营活动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对当户所当的财产、动产、不动产收取的利息。在典当行所形成的各种贷款业务类型中,最为普遍的典当业务为动产业务、不动产业务和财产业务,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其中最主要的核心部分。
二、典当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当期和当金规定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对于典当企业的当期规定期限为六个月以内,但却没有对续当期限给予一定的规定,同时在当下的典当行业的运营过程中,没有对典当的用途进行标准上的要求。如果当户把用动产或不动产典当所取得的资金用于各种没有保障且具有一定风险性的用途,就会使得当金收回的可能性变得不确定。另外,如果一个急需大笔资金但是手里又没有抵押物的当户,典当行会收取高于标准费率的利息,超过标准费率的那部分利息通过合同上的相关条例,以典当行的费用形式收取,来获取账外收益,而且这部分收益无需上缴税收。
(二)典当往来款项检查存在的问题
典当企业中某些往来款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非商业银行之外的不合法资金的流通现象,所以在近年来,国家也针对这个问题现象进行了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关典当行在这方面资金往来的监督和审查。但国家在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的过程中,各大典当行企业也开始相对应地找出可以规避这种审查和监督的方式,很多典当企业逐步形成了警惕防范意识,对有关往来款项的使用更加小心,只有在典当行资金绝对不充裕的状况下,才会通过账外资金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暂时性的补充,并通过合同来取代当票的作用进行相关业务的展开,这就避开了相关部门对往来款项的监督和审查,在无形中损坏了典当市场的秩序和稳定,也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减少了国家税收。
(三)净资产指标存在的问题
财务指标在典当企业中所反映的功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表现,如果对财务指标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设置,就可以充分有效地对有关风险进行识别、权衡、跟踪和把控,并根据需要将这种指标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使这种典当行存在的风险性在财务指标的控制下尽可能降低,优化典当行的收益效果。反过来,如果对指标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和把控,那么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在当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典当企业的净资产要不少于典当企业在注册时的资本,这个设立要求是为了确保典当企业能够有效保持经济效益水平,并因此而得到不断更好发展的机会和提升企业实力,让典当企业的业务开展更加积极,同时还可以增收节支,不断提高典当行的经济效益。但从另一面来看,如果不善于利用这种资产财务指标,就会使得这种财务指标成为典当行进行营利活动的标准和要求,这就导致管理层可能会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来满足和符合这种指标要求或者是在此资产指标的基础上对利润下线予以设计和操纵,在取得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不向国家缴纳税金。
三、如何加强典当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一)提高典当企业的服务创新理念和范围并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典当企业所经营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种扩展变化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加强了典当行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过程,同时也通过典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市场交流来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并与时俱进,根据典当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政策的改革和调整,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对指标进行对应的拓展和变更,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来促进典当企业在为社会不断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把企业经济效益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典当行的经营过程要注重对服务质量的保证,通过与相关金融理财进行相融合,以创新思维和创新的理财经营效果来提高自身业务的处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典当业务积极有效进行的同时,也提高会计核算的精准性,提高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当户实现资金的服务。
(二)确保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账目真实有效
在典当企业中,要有效确保资产的管理做到账实相符,所以在企业内部,要结合企业资产管理控制的要求,来定期对典当业务进行账务的核算和审核。首先要进行业务上的核对,这个过程中,要对典当的贷款本金、典当周期、利息费用率等进行分别的核算核对,并通过Excel表格有条理地对贷款日均余额进行罗列,来根据这些数据的核算预测出营收情况的好坏。另外就是核对风险业务,这种业务的账目核算包括了已进行核算的数据与信息,同时还要对该风险业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资产权利的维护,从而确保资产管理的账目真实有效。
(三)加强当金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典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控制,必须从放款着手:一方面要重视典当合约,同时还要对质押物和抵押物所存在的风险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对当金的回收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把绝当率当作是评级一项指标。同时,对典当所贷的款项资金所流向的去处要进行跟踪和管理,这样才能根据当户对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来更好地评估风险和尽量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并且要对不是当户本人的人赎当的三方协议进行密切的跟踪关注。而对续当期限非常长的典当业务,要采取强制手段,根据典当金额的大小来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这是从典当的经营风险来看比较谨慎的方式,可以有效对资产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
(四)提高会计业务质量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
在典当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审计的作用和功能需要通过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予以实现,所以要对会计的信息管理质量和水平进行提升来应对这种需求。典当企业要定期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理念和业务质量水平的综合培训和学习,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更加重视对会计信息作业,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和规范,更好地规避在典当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促进会计核算的质量提升。注重加强会计的信息与相关税务部门的共享,更好地进行监督和审计,从而规范和提高典当企业的信息管理质量和会计的业务素质。
四、结束语
篇2
一、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难点及其原因
(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研发费用账务处理模式 高企认定办法均未明确规定研究开发费用所应采取的账务处理模式(包括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等)。目前国内各种文献所推荐的账务处理模式基本上是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准则,即对于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科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予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方法是在企业发生研发支出时,借记 “研发支出――费用化”或者“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并按研究开发项目和费用种类分别核算。期末时,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余额转入到管理费用之中。在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相关余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对于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研究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比照前一条的原则进行处理。但是实务中,许多非上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执行的仍然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采用的是费用化观点,即无论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均计入当期费用,即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研究开发费二级科目,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时直接将其计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并通过多栏式账簿或辅助台账登记不同研发项目所发生的不同类别的研发费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模式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一些财务人员因为对这种差异没有深入了解,导致在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上存在着困惑。部分企业甚至担心研究开发费用未进行资本化会导致在申请加价扣除或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被调减当前费用。
(二)加计扣除办法与高企认定办法的研发费用核算范围差异 属于企业研发的支出部分,企业在实务中并不容易把握。高企认定办法及管理工作指引规定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同时给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用的研究开发费用归集“样表”,即按照不同的研发项目设置“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设计费”、“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及“其他费用”明细科目。可见,“样表”体现的是研究开发费用全成本核算的思想,即与项目研发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支出均可纳入研究开发费用核算的范围。但是,加计扣除办法所规定的能够进行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比上述范围要小。一是加计扣除办法对研究开发项目作了限定,即并不是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都能用来加计抵扣所得税,只有“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 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二是加计扣除办法采用了有限列举法给出了八个方面的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没有“其他费用”一条,同时在附件中给出了企业申请加计扣除应填列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归集表”与“样表”所列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归集表”并不包含诸如项目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兼职非全时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酬、研发和生产兼用设备的折旧费等,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会计核算原则的角度讲,无论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都应遵循全成本核算的思想将所有与项目研发相关的支出全部计入研发支出,否则会虚增企业所销售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但在填列加计扣除备案资料时要对已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较多的重分类调整和金额上的调减。如果企业调整不到位还会面临事后被税务调整的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因此而放弃申请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
(三)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的划分问题 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即使内部设立诸如工程技术中心并对之进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其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的生产经营,许多研发活动不是在试验室而是在生产车间进行的。因此,实务中会大量涉及到相关费用支出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研究开发项目之间分配的问题。例如,企业购入一台较高精度的车床用于产品生产加工,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研发任务。虽然该车床的折旧费按加计扣除办法不能加计扣除,但应按照全成本核算思想,依据一定方法在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和研究开发费用之间进行分配。大多数企业不可能为研发活动配置专门的变电站或变压器,企业必须对其每期发生的电费支出采取合适的方法将之在生产制造费用和研究开发项目之间进行分配;有些技术或生产人员在完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研发任务,企业同样应采取合理方法将这些人员的一部分人工成本归集至研究开发项目之上。分配的方法是否得当,分配的金额是否准确,受到企业成本信息收集能力、人员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学科领域对以上所提及的分配方法研究不够,研究开发费用核算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企业财务人员自身的会计职业判断,因此就存在着事后在税务稽核或财务审计等事项中被调整的可能。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一)规范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模式 鼓励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资本化的观点对其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专账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准则之所以采用资本化的观点而非费用化观点,是充分考虑了研究开发活动的特征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企业研发成果能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目中。从税收征管的角度讲,资本化观点也有利于防止企业所得税款的流失。建议今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可考虑执行无形资产准则核算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在高企认定中可获得加分,从而达到鼓励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目的。
(二)缩小核算范围差异,统一口径 科技和财税部门加大研究调查的力度,协调加计扣除税收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缩小研究开发费用可加计扣除的范围与研究开发费用全成本核算范围之间的差异,并逐步统一归集的口径。当前可采取的简便方法是:加计扣除办法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所给出的框架下,逐条指出符合何种条件才可以申请加计扣除,其政策可操作性可能会强一些。
(三)鼓励企业规范与完善研发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目前流行的财务软件系统下启用项目管理功能,对企业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进行四维化的核算,即对不同的研发项目、不同种类的研究开发支出、研究开发支出所发生的不同业务部门、研发支出计入当期费用还是无形资产四个方面进行明细核算。从长远的角度看,应逐步研究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强化项目核算和项目管理的功能,收集和处理与项目立项、实施及验收等相关的业务信息和财务数据,建立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和管理子模块。从完善内部管理的角度,企业自身应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高企认定办法也可在认定评分设置上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健全度所占的分值。
(四)加大研究力度 加大成本管理会计学科领域对研究开发费用管理的研究 对于前文所提及的折旧费、燃料动力费如何在生产经营成本与研究开发费用之间分配等问题,成本管理会计学科领域应投入较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 号)。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
篇3
作者简介:高振福(1972-),男,山东济阳人,博士,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博士后,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研究。
(1.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10087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财务部,北京100728)
摘要: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其本身生产技术的独特特点,导致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分析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入手,对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资产折旧;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88-03
收稿日期:2015-04-10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特殊性
1.它是资源型行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来自于千万年地层深处的自然沉积,规模上的扩张受制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量。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日益减少,易开采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产量递减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减少后不能通过人力和自然的力量进行重置,其价值也随储量资产的减少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开采的深化,含水率将不断上升,导致开采成本递增。而不进行采掘和开发时,它的蕴藏量不会折耗,其价值也不会发生转移,即石油天然气只有物质实体的有形损耗而没有无形损耗,这构成了它区别于固定资产的特征,使石油天然气的折耗不同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2.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回收期长,并且收益和风险的相关性较低
石油天然气采掘业项目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海上石油项目和深矿项目。石油天然气从正式确认到资源枯竭需要经历很长的时期,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一般要经过矿区权的取得、租约定金的支付、钻井作业的支出、开采过程的支出和生产过程的支出等,最后才通过石油天然气销售流回企业。从勘探到正式生产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此之后,为探明矿藏所发生的支出才能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探明的矿藏在企业的存续期内将带来持续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石油天然气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它的勘探活动,在勘探结果确定之前,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始终不可得知。并且采掘业的收益与风险的相关性较低,其主要表现在:很少的投资有可能发现价值高出投资很多倍的矿藏,相反,大量的投资有可能只发现很小的矿藏甚至没有任何发现。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特点,对发生的所有取得、勘探和开发矿物的成本是否资本化,产生了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分歧,而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矿物储量的历史成本是无关紧要的,对于管理者、股东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矿物储量的价值更为重要。储量认可法便是基于这种考虑产生的。
3.物流的特殊性
在物流方面,一般企业与特殊企业相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相同的,但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以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为例,其物流的特征在于:几乎所有流入企业的各种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事实上只有流入,没有流出。而一般行业企业则完全不同,物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先流入,再流出,然后再流入,往复循环。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基本构成不同,如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原油天然气,并非由流入企业的各种材料所构成。所以说,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物流过程是非连续的,具有间断性特征。
二、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的难点
1.石油天然气资产确认的难点
储量在我国不被作为企业的资产,一般是以发现储量时的相关投资及企业拥有的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来代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由于在会计报表上不能体现出企业拥有的储量,对企业信息的需求者来说,不能准确判断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企业的价值不能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企业的勘探投资多寡与发现的储量的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仅以发现储量时的投资来代表企业所拥有的储量是很牵强的。
石油天然气的折耗只有在被采掘时才会发生,其折耗额直接构成可供企业销售的商品,并与所采出的储量资产数量成正比变动,在没有储量资产采出的情况下,不需要计提折耗额。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即使不使用也要计提折旧。储量资产与一般性固定资产的差别导致它的计量基础与方法的不同,储量资产的计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它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带有较大的人为估计性。
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提出储量认可法作为石油天然气资产确认的方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最终未能推广实施,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标准计量法也只是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信息进行披露,并未将储量资产纳入到会计报表科目当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企业需要强化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概念,健全和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设立与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关的各类资产科目,应在石油天然气生产成本核算中增加相应类别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的折耗项目。
2.石油天然气资产折旧方式不合理
石油天然气企业中,固定资产80%以上为石油天然气资产,这些资产是供企业长期使用,具有潜在的服务能力。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油井及其地面设施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要以地下资源量和资源可供开采年限来决定,因此,地下资源一旦枯竭,即使固定资产的物理性能并未全部丧失,但它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2)石油天然气企业很大一部分资产埋在地下,无法移动,自然损耗大,清理费用高。(3)技术装备多,而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快,因而无形损耗大。
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在直线法和产量法中选取,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遵照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选用直线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计提折旧,向境外报送财务报告时,再调整为按产量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计提折旧。相对于其他折旧方法而言,直线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固定资产原值扣除预计的净残值后的价值,除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即为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直线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简便性,利于实务操作,并且每年产量相对比较稳定,直线法和产量法计提的折旧额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其缺点主要在于使用年限内每年的产量不同,相同成本不能带来相同的收益,违反了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原则。
虽然产量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的折旧方式非常符合石油天然气资产的特性,但是由于我国对储量的确认准确性不够,加上多年来石油天然气企业都是按照直线法进行折旧的,要想转换为国际通行的产量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家的支持以及企业的重视。为使产量法在我国能顺利运用,需要加快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评估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石油天然气储量资产评估机构,充实有关人员,与国际储量管理接轨,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来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经济。
3.资产弃置费的计提比例
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石油天然气田作业者并不考虑拆移恢复的净支出,仅仅假设设施的残余价值与将其拆除、运移和必要的场地清理恢复发生成本相等。然而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业务活动不断向荒芜和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扩展,以及国家对监管条例不断修改和完善,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弃置恢复成本可能会变得非常大,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超过相关设施最初发生的建筑安装成本。现在国际上对资产报废责任的确认和会计处理的要求是,要在相关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开始生产时进行确认,而不是在资产退出使用或报废时再确认。
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了会计公告92号,“关于或有损失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会计公告92号阐明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确认和计量未来环保负债的态度,并特别指出环境清理成本包括任何维护修理义务,均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业务。会计92号公告规定,公司不得以计算不精确而推迟到准确估算出一个数字时才确认这笔费用,因为尽管对于这个或有损失的估计值会有一个幅度,但至少其最小值不会是零。同时,会计公告92号还指出,用潜在的其他的回收金额抵消负债的做法是不妥的,这些责任应以总额记入资产负债表,列示为负债。采用成果法进行核算的公司,根据第Oi5.128条款要求“在计算折旧、折耗和摊销的时候,要考虑废弃恢复成本和设备残值”。同样,在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条例规定“摊销成本应该包括——预计的扣除净残值后的废弃和拆除成本。” 因为不同的行业对拆除和恢复成本的会计处理不同。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会计制度规定:“石油天然气开采公司确认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时,应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矿区所在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的协议,预计矿区废弃时应当承担的弃置义务。该弃置义务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当计入预计负债,同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的要求,中石化对资产弃置费的计提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的比例规定在石油天然气资产的3%—10%,其中油井、水井、注聚井的弃置费比例为4%,输油、转油、集油站库、注水、聚合物及计量配水站的弃置费比例为3%,气井的弃置费比例为10%,其余的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为7%。石油天然气资产弃置费比例的规定为油田企业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三、未获取矿区租赁权的预探成本
美国对未获得矿区租赁权的勘探成本的处理如下:在获得矿区之前或者之后都可以进行勘探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在获得一项租赁权前实施勘探,就必须从矿区所有者那里获得所谓的放炮权的勘探许可,如果涉及的是海上勘探,必须获得通常不要求支付费用的许可,一般是从美国内政部矿产管理署获得,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的活动,实施勘探都要求获得许可。在单独放炮权的合同下,允许勘探权的持有者进入矿区并实施勘探活动,直到对一口探井实施勘探前,但不包括对一口探井实施的钻探。成本法下这种合同涉及的成本被适当归类为勘探费用,获得勘探许可时,借记“在建工程—放炮权”,贷记“应付款凭证”。
在其他情况下,合同不仅可以授予放炮权,而且可以包括被授予人以特定金额租用合同项下全部或者部分矿区的一种选择权,选择权协议说明适用于放炮权的数额,并分别陈述选择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勘探权成本将以与任何其他勘探成本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在合同中没有对成本进行划分,全部支付应该作为适用于获得矿区选择权的支付进行处理。如果租赁的是选择权没有覆盖的矿区,采用成果法的公司为了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也是为了税收目的,选择权成本的全部数额记入费用,如果租赁了全部矿区,选择权的全部成本将资本化为矿区权的成本,如果只租赁了矿区的一部分,采用成果法将把全部或部分成本资本化。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核算 措施
财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好与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诸多新形势下的问题,电力企业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以下是对电力企业财务核算的简单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核算的影响
(一)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即使未竣工或者使用,都得估价入账,不需要对已经折旧的资产进行调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较小。而在实行新会计准则之前,需要对折旧一起进行调整,这样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另外,在确认固定资产的问题也有不同之处,新会计准则下,只要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可以入账,比如当期可替换的配件满足确认固定资产的条件,那么就可以进行入账,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新会计准则规定,减值准备的资产不得转回,这项规定有利的防止了有些企业操控利润额的目的性。新会计准则减少了操控利润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之前,企业每年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较大,企业操控了利润,增加了费用,这说明企业反映的财务信息不真实,弄虚作假的行为。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企业应该慎重处理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全面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备度。
(三)对借款费用的核算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扩大了。在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建设中,无论是哪种借款方式都可以进行借款费用资本化。比如,为某项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专门借款费用,在符合借款费用资产化的提前条件下,可以进行资本化计入资产的成本;另外,企业一般性借款,并非专款专用,但在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这样降低了借款的利息费用,更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四)对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了规划。要求企业通过资产负债表,对资产、负债的发生额与计税额产生的差异进行核算分析,区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属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负债中。这项工作对企业会计人员是一种挑战,企业必须及时监督资产的状况,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对接受捐赠资产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对于接受捐赠的资产,有着一定的规范。企业必须将捐赠的资产计入当期损益中,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六)对电力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信息质量要求更加量化、透明化、公开化。加大了披露力度,防止会计管理上的失真行为。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度,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有利于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应对新会计准则的措施
(一)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措施
建立一套针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体系,进行严格管理。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管理责任制,使企业重视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的提升。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效益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应该优化资产结构,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固定资产的控制体系,科学管理,运用ERP系统支持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二)对所得税的管理措施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核算管理办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给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影响。在新形势下,企业应当对每一项资产和负债的发生额和差异进行准确的记录,确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做好财务预算工作
财务预算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畅通现金流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标志。电力企业在新会计准则下,做好财务计划,将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掌控实时信息,抵御财务核算带来的风险。给企业一个可跟踪的环境,确保企业能健康发展。
(四)提高电力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核算方式的转变无疑是给企业财务人员带来了压力。面对这些核算上的议处,电力财务人员需要有更专业的知识技能,积极的思考,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实事求是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认真分析各项资产,会计期间内做好财务报告,才能为电力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和资金监管制度
加强电力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部加强对财务监督的职责,包括预算、收支、资产负债各方面的监督。同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管,确保核算的准确。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核算工作是渐进可行的,电力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实施。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更顺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将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电力企业要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步伐,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不断完善和相当的调整。强化电力企业的财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依照财税法处理会计核算问题,确保会计报表的准确性,把新形势下带来的影响变成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工作才会井然有序,企业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社会才能稳定。
参考文献
[1] 师建华.浅析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供应企业执行中面临的挑战[J].财经与管理,2012.
篇5
关键词:气力输送;压缩空气;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F734.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火力发电厂中气力除灰系统具有输送距离远,输送量大,系统所需供料设备少,能耗低等特点,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燃煤电厂最广泛采用的一种干除灰方式。
气力输灰系统是采用经压缩并处理后的空气作为推动物料输送的动力源,压缩空气系统的能耗即使气力输送系统的能耗。压缩空气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直接决定着气力输送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设计气力除灰系统时,首先要正确设计系统的耗气量,然后再经过合理的选型以及配管计算,为气力输灰系统提供压力、流速适当的压缩空气,为输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1 压缩空气耗气量计算方法
气力输送耗气量主要取决于气力输送系统输送时的平均灰气比,灰气比通常可以根据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kg/kg公式(1-1)
式中为输送管道的当量长度,单位为m。
输送系统的额定汽耗量计算
以纯输送用气计算汽耗量,不含系统用仪用空气量。
kg/h 公式(1-2)
式中 为气力输送系统出力 t/h
换算成压缩空气系统出力通用单位:
m3/min公式(1-3)
式中为当地自由空气密度kg/m3,按下式计算:
kg/m3 公式(1-4)
式中:
——为标准状态下,温度为0ºC时空气比重=1.293kg/m3
B——为当地大气压(Pa)
——为当地标准大气压(Pa)
——为当地年平均温度ºC。
输送系统总汽耗量计算
考虑系统的漏风系数,以及后处理气量损失,系统的总汽耗量为:
m3/min公式(1-5)
式中:
——漏风系数,通常取1.1;
——因后处理气量损失而考虑的系数,可取1.12。
2 空压机功率计算方法
2.1 空压机轴功率计算
空压机工作过程实际是基本热力过程的多变过程,压缩1kg空气耗功为:
kJ/kg 公式(2-1)
式中:
——压缩单位质量空气耗功(kJ/kg)
——空气的其他常数,=0.287(kJ/kg••K)
——空压机吸气温度, =273+(K)
——空压机排气压力,国内气力除灰系统空压机排气压力通常取0.75Mpa
B——为当地大气压(Pa)
——气体压缩过程的多变指数,可由 确定,其中为空压机排气温度,有较好的冷却系统时一般取313K;
由公式(2-1)可计算空压机的轴功率:
kW 公式(2-2)
式中除3600是将单位换算为kW。
2.2 空压机配套电机额定功率计算
由空压机轴功率可知空压机配套电机的额定功率为:
kW公式(2-3)
式中:
——空压机额定功率 kW;
——电动机富裕系数 电厂用空压机均大于50kW,富裕系数可取1.08;
——空压机机械效率 取0.65;
——电动机效率,取0.95。
压缩空气管径计算方法
压缩空气管径计算可以用以下公式:
mm 公式(3-1)
式中 ——管道内某点的容积流量(m3/ min) ;
——管道内某点的流速(m/ s)。设计流速一般取10 m/ s
上式中,压缩空气管道内容积流量计算应考虑空压机排气温度的升高对气体容积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m3/ min公式(3-1)
式中符号同上。
输送系统储气罐容积计算
气力输送系统用压缩空气储气罐容积应大于或等于每套输送系统所有发送器同时发送时仓泵压力回升所需要的压缩空气容积。储气罐的最小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m3公式(4-1)
式中:
——储气罐容积(m3);
——每套系统输送仓泵的总容积(m3),计算公式见下文;
——仓泵充满系数 取0.75;
——干灰的堆积密度(kg/m3);
——干灰的真实密度(kg/m3);
——输送系统始端输送压力(Pa):
其余符号与上述相同。
输送系统仓泵总容积,是指该储气罐提供给输送单元所有的仓泵容积之和,计算时可以每小时有80%灰按完成8次输送循环,有20%的灰按16次循环输送为依据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m3公式(4-2)
公式(4-2)中符号与上式相同。
空压机冷却水量计算
空压机冷却水一般各个设备厂会提供,在没有提供时,可按下式计算:
m3/h 公式(5-1)
式中:
——冷却器进口空气温度(ºC),按输送系统压力等级,可取153 ºC;
——冷却器出口空气温度(ºC),一般不大于40 ºC;
——空气比热,可按图5-1查得;
——冷却水进口温度,一般选工业水温30(ºC);
——冷却水出口温度,一般选工业水回水温度37(ºC);
图 5-1
空压机的选型
火力发电厂气力输送系统多为一台炉一个单元,空压机选型应根据总耗气量,以及运行模式选择合适的空压机组合方式,火电厂输送系统的配套的空压出力一般有20~30m3/min、30~50m3/min、≥50m3/min几个等级,经调查,出力为30~50m3/min等级的空压机,单位出力造价最为经济,因此应尽量选择该等级的空压机。
实例计算
下面以某火力发电厂气力除灰系统原始数据为参数,对其配套压缩空气系统进行实际选型计算。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气力输灰系统出力: =70t/h 输送当量距离: = 400m
干灰堆积密度: = 750kg/m3 当地多年平均气温: = 21.6 ºC
干灰堆积密度: = 2200kg/m3压缩空气系统出口压力:=0.75MPa
当地多年平均气压: B= 101090 Pa
7.1 耗气量计算
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1-1)~(1-5)可分别计算出:
=27.5 kg/kg、=1.198 kg/m3、 =35.4 m3/min 、=43.6
根据上述空压机选型原则,每套输送系统可选一台45 m3/min的空压机,如两台机组两套输灰系统,可配三台45 m3/min的空压机,两运一备。
7.2 空压机功率计算
根据空压机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要求,可以计算气体压缩过程的多变指数=1.03,将及其他参数代入公式(2-1)可计算的压缩单位质量空气耗功=-181.11 kJ/kg(负号表示耗功,在下式计算中直接去掉负号),再将已知和计算的参数代入公式公式(2-2)和公式(2-3)可分别计算出空压机(以=45 m3/min计算)轴功率和配套电机分别为:
=162.7kW =264.2kW
7.3 空压机管径计算
由7.1中的空压机组合,空压机出口母管中容积流量为2台空压机排气流量之和,即公式(3-2)代入数据如下
==12.86 m3/ min
将上式结果代入公式(3-1)计算的母管直径D=0.164m,由此可选DN175的标准管道。以此方法可计算其它支管管径,在此不在计算。
7.4 储气罐容积计算
气力输送系统始端输送压力一般由设备厂提供,如果没有资料时,可按0.35MPa计算,由公式(4-2)计算输送系统仓泵总容积为:
=14.0m3
将上式结果代入公式(4-1)的每套系统最小应配储气罐容积为:
=6.92 m3
7.5 空压机冷却水量计算
由图5-1 差得=1.003,将参数代入公式(5-1)得每台空压机冷却水量为:
=52.4 m3/h
系统节能探讨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作为设计工作者应从设计出发,尽量优化系统,使系统更加节能环保。
由于压缩空气为气力输灰系统的动力源,因此压缩空气系统能耗即反应了输送系统的能耗。由工程热力学中我们得知,等温压缩的过程耗功最少,绝热压缩耗功最大,但实际压缩过程中,不可能做得到绝对的等温压缩,实际压缩过程即使介于绝热压缩和等温压缩之间的多变过程,因此,尽量改善压缩过程的冷却条件是降低空压机能耗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从系统设计方面,由公式(2-1)我们得知,空压机排气压力对压缩功耗影响很大,经计算对比,40m4/min的空压机,如果排气温度由0.75MPa降低至0.70MPa,空压机功率可降低38kW左右,因此在满足输送要求时,应尽量降低空压机排气压力。事实上,输送系统输送压力仅需要0.3~0.5MPa即可满足要求,但在现有市场上,刚好满足该压力的空压机没有市场化,如果用户要求,则需要定做,但定做设备这对日常维护又不利。传统的火力发电厂气力输灰系统的空压机排气压力一般选为0.75MPa,其主要是因为输送用气与仪表用气共用气源,而仪表用气压力较高的缘故。因此在以后设计用,在输送用气量比较大时,应与仪用气源分开,输送用气可选择排气压力为0.7MPa且比较较市场化空压机,这可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让同行们可以比较准确的根据计算气力输送的的能耗以及比较合理地选配空压机组合,尽可能地优惠系统,避免设计不当,导致系统出力不足或过大导致能源浪费。
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系统节能的研究方向共读者参考,有待广大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金融企业 递延所得税 核算管理
金融企业是指其生产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得到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同时其业务的正常进行还需要取得相关银行的银行业务许可证、证券公司业务许可证以及保险业务许可证等多项生产业务证明,才能建立金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基本框架。也正是由于金融企业自身的生产职业过程需要得到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诸多公司的许可证明,上述公司也会对金融企业每年的生产业绩进行评估以及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对金融企业的未来进行评估,预计其可以用来抵消金融企业所交税金的资产。在当前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对于自身的递延所得税进行复核与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也较为艰难的过程,加强对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管理已经成了金融企业必须做到的管理重点。
一、新会计准则下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主要内容以及核算方式
(一)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主要内容
综合来讲,递延所得税是由于时间性的差异对金融企业自身资产以及税金的影响才产生的一种税款,是一种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及相关时间阶段的税率计算、影响金融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交付税款的税款。在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中,其主要计算的内容包括对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所得税资产进行核算、对金融企业依据税法规定用于下一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进行核算、对金融企业税款内容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具体项目进行相关明细的核算以及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相关账务进行处理与核算等等。其中递延所得税中的相关账务主要包括对借贷双方的资产以及负债内容进行核算。
做好递延所得税主要内容的核查工作对金融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其能够在核查过程中准确的计算出当前阶段金融企业所得税的费用以及出去税款后的企业近利润值,有效的反映出当前阶段金融企业的生产成果;其次其能够凭借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内容清晰明确的反映出当前金融企业自身的资产明细,对金融企业内部的负债情况、股权情况以及固定资产情况进行清晰的描述和记录;然后,抵押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能够对金融企业自身依法纳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帮助;最后,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能够凭借核算过程中对金融企业资产明细的调查以及核算,帮助金融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二)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式
关于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方式,事实上在新的会计准则下早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新会计准则体系规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采用资产负责表债务法,要求其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对递延所得税进行核算管理。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对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进行复核管理,首先要做好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税基础的计算工作,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负债计税基础,进而根据暂时性差异的税款计算方法对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税款进行计算与核查。其中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当前阶段的适用税率得出结果,并且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与确认除了需要遵循资产确认的一般方法以外,还需要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规定执行,例如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应该以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企业能够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行差异的应纳税所得税额为最高限度;而抵押所得税的负债计税基础则与递延所得税的基础资产计算方式一样,但是需要遵循新会计准则内对于递延所得税的诸项规定内容,例如企业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责等。同时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计算还应该保证计算时的谨慎性,保证计算内容符合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最后,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税款费用以及相关收益进行计算,其计算方式应该是由当前阶段后金融企业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结果减去金融企业的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结构、再减去金融企业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基础结果、再减去金融企业期初的递延所得税基础结构,最后得出的内容就是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税款费用。
二、加强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质量的管理措施
(一)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关于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规定的学习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式与以往的企业递延所得税方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项目差异,同时企业抵押所得税的核算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金融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关于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规定的学习,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和条例,为提高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核算工作质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二)建立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金融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所得税核算工作制度,对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中的诸多项目,包括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基础、递延所得税负债基础以及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对递延所得税计算结果的影响等等都作出明确的内容描述,对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核查内容以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监督控制工作都作出详细的规定,保证金融企业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能够在该制度下良好运行。
(三)建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以及核算工作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工作,在复杂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当长时间的工作期限内,时间上的差异性对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金融企业可以建立递延税所得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通过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项目台账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各个项目环节详细、规范的描述和计量工作,将递延所得税对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影响一一清晰的描述,推进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系统化,进一步保障金融企业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已经在我国颁布并施行了7年的时间,这7年的时间内,各个类型的企业均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工作进行了诸多改变。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金融企业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和领悟,加强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体制的建设,保证自身的递延所得税核算工作取得优秀的结果,促进企业自身的资产管理工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企业构建预算控制模式的起点有许多,如以资本预算为起点、以销售为起点、以成本控制为起点、以现金流量为起点、以目标利润为起点等。以这些起点为依据所构造的预算控制模式,无疑是有助于加强对其“起点”的重点控制。但是,从这些模式的实践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较好地解决预算的“人格化”问题,因而难以形成一种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也影响了预算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企业预算控制中,应树立“预算的人格化”思想,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预算控制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来构建预算控制模式。
第一,编制企业总预算。企业总预算就是从整体上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并予以定量化。其内容一般包括目标利润、销售及应收帐款预算、生产及制造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总预算,应建立在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第二,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单位,就是预算执行主体,它是企业内部能够在恰当程度上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组织单位。确定责任单位,实际上就是解决各项预算指标由谁负责的问题。一般来说,确定责任单位的基本方法是所确定的诸责任单位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甚至可以细化到各个职工。
在各预算执行主体确定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责任预算指标,即解决各预算执行主体在预算执行中应完成什么责任预算指标。所谓责任预算指标,就是通过对总预算中所规定的有关指标加以分解,并落实到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指标。这些经济责任预算指标均是各责任单位在其责权范围内可加以控制的,因为各责任单位只对其可控的经济责任指标承担责任。一般来说,责任预算指标是通过编制责任预算来确定的。
第三,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与报告。就是要解决如何及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完成其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以便据此对各责任预算指标的执行过程实施跟踪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考评。
对各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核算,可以采取“单轨制”责任会计核算模式,即将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纳入现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中,会计部门可以在不改变现行总帐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增设有关明细科目,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责任单位”、“生产成本——产品——责任单位”、“管理费用——责任单位”等。
为了总括地反映各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情况及结果,就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报“内部责任报告”。所谓内部责任报告,就是以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资料为依据,总括地反映某责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结果的报告文件。其基本结构包括“预算数”、“实际数”和“差异”三栏。其中,“差异”在预算控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差异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反映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结果,因此差异是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第四,责任预算指标的日常控制。就是根据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责任单位执行责任预算指标的过程实施跟踪控制,使之被限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对责任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日常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责任预算指标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的差异。对各种有差异的日常控制通常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分析差异,指出原因;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差异,扩大有利差异。
第五,责任预算指标的考评。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责任预算指标核算与报告资料,通过分析各种责任预算指标的差异产生的主客原因来确定各种差异的责任归属,据此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实行合理奖惩。这样,就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及职工生产经营及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由上述5个步骤构成的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目前仅停留在预算编制阶段为事前控制(上述1、2两个步骤)、事中控制(上述3、4两个步骤)和事后控制(上述第5个步骤)相结合;变以“物”控制为中心为以“物的人格化”或“责任”为控制中心;变“吃大锅饭”为“分灶吃饭”;变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及个人被动消极地执行预算为积极主动地执行预算。
为了保证上述预算控制模式顺利而有效地实施,须解决如下几个相关问题:
1、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指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包括明确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责任范围和履行责任的必要权利;按照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对内部各组织单位进行严格考评;内部各组织单位的经济利益应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它们的贡献大小相联系;签订必要的内部经济合同等。建立和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是建立和实施以预算人格化为起点的预算控制模式的一种最重要的制度性保障,因为这种预算控制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的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以便纳入预算控制体系中,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篇8
关键词:价值导向 预算报表 企业价值 产品价值 部门价值
预算功能可以概括为决策与控制。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佟成生等,2011)。为了有效实现预算功能,必须构建合理预算报表体系,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利于企业管理层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并进行业绩考核。
从企业现有预算实践来看,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主要遵循了会计核算逻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是,按照统一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预算表,是否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分析企业现有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导向的预算报表体系。
一、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
(一)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现状
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报表编制现状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无论是从构成要素上来看,还是从编制方法与逻辑上来看,均带有会计准则体系的铬印。
从预算报表体系构成来看,企业的预算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与现金流量预算表。以上三张报表要通过对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综合得出。经营预算表,涵盖主营业务收支预算表及其他业务收支预算表;资本性支出预算表(固定资产预算表、长期股权投资预算表、无形资产预算表);资金预算表(债务融资预算表、权益融资预算表、资金预算);财务预算表(政府补助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费用预算表、税费预算表)。 对于研发项目比较重要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支出预算表是比较重要的预算表。
从预算报表的编制逻辑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基本是按照会计核算逻辑编制完成。预算报表科目体系的设置基本上也是按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对于一些决策相关信息,由于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确认要求,因而未能在预算科目体系中反映。例如,企业会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确认收入,归集费用,完成预算报表编制。企业基于销售产品的类别,预测预算年度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并由此判定预算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完成利润表上“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的编制。同时,企业会基于销售估计本期可以收回的现金流,再加上收回款项,完成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编制。
(二)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原因
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之所以仍未脱离会计准则的约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国资委等上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要求。我国企业预算的发展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国资委等上级主管机关的要求对于企业预算编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站在国资委的立场,由于会计准则已经为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且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以此为基础来对企业预算编制水平、执行水平等进行评价,其评价结论是可比的,且可以为企业所认可的。
2.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惯性使然。预算管理机构的办公室常设在财务部门,从实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号称是全面预算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预算工作最终被落实到财务人员身上。财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企业财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管理会计的熟悉程度。会计准则给定了操作标准,而无需会计人员过多的操作技能与经验。所以,从预算编制的实操性来看,按照会计准则编报预算报表似乎是更可行的。对于单设预算管理部的企业而言,预算的管理功能倾向性更强。
3.与会计核算数据对比分析的需要。对于预算而言,执行监控是其重要的流程。执行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用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情况,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会计系统作为实际数据的核算与记录的最重要系统,与其进行比对无疑是判定预算执行进度的最重要手段。
二、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
会计准则体系,是基于诸多企业信息可比、可靠、相关的信息需求,并不能考虑到某一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业务类型,甚至于领导风格、员工个人特征都会有所不同,以统一的标准及口径去编报预算管理报表,必然不能反映企业的管理需求。现有预算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管理层级维度测度不足
在会计核算时,会计主体是其四个基本前提之一。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体系,是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的。预算报表体系沿用会计准则的做法,编报预算报表体系,反映企业主体预算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这样的预算报表体系反映的仍然是企业层面的信息,而非企业管理层级方面的信息。预算的功能包括业务规划、目标沟通、资源配置及业绩评估功能,基于会计准则体系编报的预算报表只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而很难评估某一部门或管理单位的业绩。同时,预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至最有效率的部门(单位)。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无法合理评估各部门(单位)的效率,因而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二)未能合理测评企业的战略业绩
会计分期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财务会计基于核算的需要,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各个会计期间,并核算每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从企业持续经营的管理需要上来看,企业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不能完全着眼于当期的业绩,而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业绩管理与评估。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却重在衡量当期业绩,未能引导企业各个部门(单位)按照企业整体战略的需要在各个持续经营的期间配置资源,核算战略业绩。
(三)未能反映全面的管理信息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才可以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如果以同样的准则体系来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使得部分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未能纳入预算报表体系。
会计准则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诸如谨慎性原则,以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预算的下级在编制预算时,本来就有高估费用的倾向,如果再基于谨慎性原则去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会加大预算松驰的现象。
再如,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一方面体现了及时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已实现原则。同时,会计准则的已实现原则如果照搬至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预算年度的未来已实现与已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管理决策信息都是实际已发生的,例如企业决策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会发生,但必须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企业在编报投资预算表时,不能合理分析估计投资的机会成本,则无法提供预算年度投资计划的合理性。
二、预算报表体系的重构
基于前文所述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有必要重新构建预算报表体系。预算报表体系的目标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预算报表体系的构建目标
预算体系的目标是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在构建预算体系时,应能合理帮助企业决策机构判断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产品的价值所在,这样企业决策者方能判断预算年度分配给该部门、该单位、该产品的资源是否有效,预算的功能才能有效实现。尽管关于预算编制起点,众说纷纭,但是正如于增彪等(2002)所指出,各类预算起点究其本质而言,均源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为了实现预算体系的价值管理目标,必须寻找在企业整体运营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它决定了企业整体运营能力,在具体编制预算时,应以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编制起点。例如企业供应链涵盖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对于单一产品,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小于产品的产能,而且企业采购环节及生产时间都足以保证产品会被生产出来,则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即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此时销售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销售的数量决定了生产数量及原材料采购。如果产品的市场预测大于产品的产能,而产能囿于生产线成本而不能即时增加,则此时产品的产能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企业应根据生产线的产能来编制销售与采购预算,此时,生产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应基于生产预算编制销售预算与采购预算。
企业预算体系在确定预算编制起点时应考虑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重要的限制要素,但不同企业生产运营的约束因素会有所不同,因而预算体系的编制起点会有所不同。
(二)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构成
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企业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及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是指对企业层面价值进行预算的报表,而部门与产品价值预算表分别指基于产品维度与部门维度判断各自为企业贡献价值的预算表。
1.企业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可在会计利润表的基础上调整而来,企业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对成本费用进行调整,以得出企业所需的管理利润指标。同时,在价值预算表里增加非经济利润指标。例如,对于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均遵循已实现原则,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类似“累计折旧”这种沉没成本,是无需在当期决策中予以考虑的。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决策后,累计折旧在企业既定会计政策下就已确定,而非当期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同样的,机会成本虽不会在会计核算报表体系中反映,但却是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也需在企业价值预算表中反映。
2.产品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是用来管理某一类产品业绩的预算表,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产品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类产品的成本,产品间接成本是指将与几类产品共同负担的管理、筹资相关的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至该产品的成本。关于分配标准,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做法,只要企业能保证不同期间的可比性,分配标准就是可行的。产品利润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会计核算时,产品成本只是将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生产成本(如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但是在产品价值预算表中,不仅涵盖会计核算上成本的分配,还包括对期间费用等管理层认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分配调整。尽管传统意义上,期间费用之所以成为期间费用,是因为无法按产品类别归集,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分产品核算产品的盈余与价值,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价值的计算有助于管理层对产品的取舍,对产品的未来规划做出判断与决策。对价值低的产品,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将有效的资源用于价值较高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的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部门及职能支撑部门。对于销售部门等可以直接取得收入的部门而言,部门收入即为该收入,但该部门对应的成本费用应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因为就算是销售部门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其对应的成本应考虑内部其他部门在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储运及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付出成本。对于另外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由于不直接对外取得收入,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转移价格,以此作为收入。但是部分企业可能不能合理制定转移价格,此时可以用企业为该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水平作为标杆,部门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亏损,而低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利润。对于职能支撑部门而言,它们承担着对企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的职责,因而职能部门的价值在于对其他部门创造价值的支撑。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会发生费用,通过与企业核定的费用标准来评估部门费用水平,同时,应基于职能部门的部门职责建立对职能部门的非经济利润指标体系,与部门费用水平结合,核定部门价值等级。部门价值等级应是一个定性指标,可以分A、B、C、D、E五个等级,企业也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定相应等级。Z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财务;统计数据;财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124-03
1 概述
从企业核算方面来说,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财务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它的一大功能就是核算功能,企业财务核算功能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统计工作,统计数据里的财务数据来源于财务工作,这是两者联系的统一体,既要求财务核算与统计工作联系起来,同样也要求统计人员对财务方面的业务更加熟悉和更加专业。
2 企业会计核算中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主要区别
企业会计核算中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在核算原则、方法、目标及分类等方面的不同
2.1 计量单位的确认、配比、计价原则不同
2.1.1 计量单位不同。企业财务工作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生的经营成果来计量,它是按照企业各财务期间的收入、费用进行配比来确定企业当期的盈利与亏损;而企业统计工作除了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外,还要从物质本身的价值量、实物量与劳动量来计量,企业统计工作除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外,还要按照生产原则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核算。从企业统计工作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从生产的基础上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配比,这样便产生资金总产出和企业总收入之间的差别。
2.1.2 计价的角度不同。企业统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区别:企业财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而企业统计工作以现行的价格进行计量。
2.2 核算对象及核算方法不同产生的差异
企业财务工作的核算是运用复式记帐方法,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为对象进行的主体会计核算,它反映的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而企业统计工作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运用核算指标、表格及复式记账方法等,对企业的总体核算建立起严格的关系,其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对总体国民经济的资金情况、实物运动状况、企业经济、人力、物力的综合状况进行统计;现阶段,由于总体范围内宏观经济统计与微观财务工作之间的差异,不难想象二者的协调与统一存在着障碍。
2.3 核算的目的有所不同
企业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两者的核算目的本质上不一致,企业财务的核算对象是从企业本身出发,对国民经济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资金运营观察,目标是通过会计的日常记录与报表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债权、债务人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经营所需的数据及信息,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为企业本身服务,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实现各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统计工作是从宏观总体的经营为目标,通过经济统计、信息咨询等功能,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运行中出现的误差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企业以至于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2.4 管理体制上存在差异
尽管企业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两者遵循同一原则,但管理体制却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财务工作分别为企业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两个层次服务,其工作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上层建筑”,直接由企业的高层进行管理。合理地配置企业财务工作权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企业统计工作是分级管理体制,按企业日常业务部门负责的原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统计工作进行监督,为企业提供有用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及统计预测,进而协调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2.5 企业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核算的异同
企业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两者都属于企业经济的核算体系,都有独立的核算方法、工作人员及各自不同的工作目标,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都是为了记录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发挥作用,为领导所做的决策而服务;但是,统计工作不仅仅是为本企业的经营及决策服务,还起到宏观监督管理的职能;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减少企业运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的职责不同,因此二者的保障方法也不尽相同。
3 企业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之间的联系
3.1 企业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之间的联系
企业财务工作反映企业内部的核算工作,而企业统计工作反映宏观经济核算,它们之间从核算的范围上来讲是总体与个体的核算关系,每个企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企业之间的核算数据成为简单的微观数据的汇总,有时会相互抵消,因此,总体宏观统计指标严重不足;企业统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进行工作,使企业及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核算得到推广;对于统计工作来说,从企业财务方面借鉴了许多的方法,如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核算,对企业统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更新、更好的要求,更多地运用企业财务知识,也将促进统计机制及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3.2 企业统计工作和财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的联系
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遵循的核算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使企业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两者数据资料之间相互吸引,关系密切。企业统计是企业对其日常经济活动的统计、管理工作,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减少企业调查费用与调查统计对象的负担,做到公正、客观,避免行政部分的干扰。
企业统计工作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统计调查,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标准体系,制定统计项目,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标准,为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统计资料并对其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利润,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指导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3.3 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互相补充
在企业的核算资料中,企业统计工作借鉴企业财务工作,许多统计指标要依赖于财务核算指标取得,企业财务工作的核算指标以统计工作中时期、时点指标为起点,两者相互渗透,同时,企业的统计工作对企业财务核算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在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统计工作在财务领域的应用,两者的核算起点一致,并且都在固有的领域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4 协调企业统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4.1 协调会计工作人员与统计人员
企业的正常经营需要财务人员,同时也不能缺少统计人员的协调,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首先,企业财务和企业统计核算工作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相辅相成,以经济监督为目的,依据相同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共同搜集、整理企业经济信息,相互借鉴核算成果,进行信息互补,使企业从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计算口径一致,协调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企业核算的整体性。
其次,要运用统计的分析资料及方法来搞企业财务的预测和监督,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统计、预测,最终进行正确决策。
4.2 开发企业财务资料,协调企业财务与统计工作之间的关系
协调企业统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要将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按照企业经营的需要,协调统计部门按照企业的主管部门及生产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指标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及统计工作进行调整,,使核算指标尽量保持一致,避免混乱。对企业财务进行合理分类,设置企业财务与企业统计的相关指标,对核算中有差异的资料进行调整,侧重点不同的部分采用不同的指标;在产值、产量等方面,利用统计指标,在收入、成本、费用方面以财务指标为主,这样即反映真实生产经营成果,又从根本上协调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
5 创新企业统计与财务工作,加快其一体化进程的步伐
互联网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信息观要满足企业自身的特点需求,使信息意识不断推进,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提出“网络化”新思路。
5.1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企业在线数据库
现代信息技术提出在线信息服务的理念,在网上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提供许多的电子数据,形成了在线数据库,其信息可以长期、永久保存,保证企业财务及企业统计数据的完整性,不会因为人工搜集、分析引起信息的误区与损失。加快企业在线数据库的开发和运用,借鉴财务软件、统计软件,对复杂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整理,编制标准化程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济运行的需求。
5.2 对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采取一体化措施
传统工作中,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分工明确,各做各的事,因此要建立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一体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实现两者一体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
5.2.1 寻求政策法规支持及数据处理技术理论统一实现企业财务统计工作一体化。企业各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核算体系的需求,采取积极态度,对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出台相应措施,利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从企业核算方法及决策管理体制方面统一规范,计算口径统一,减轻企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增强企业的数据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超强计算功能,生成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所必要的数据,对企业财务工作和企业统计工作在数量及技术上实现一
体化。
5.2.2 从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上实现企业财务工作与企业统计工作一体化。企业现有的统计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的具体核算方法及财务会计内容不熟悉,导致很多财务信息没有充分利用,难以将企业的财务资料用于企业的统计工作,造成了企业统计工作中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企业财务人员缺乏统计工作的分析能力,财务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缺乏认识,企业财务工作停留在传统的财务分析上。现代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需要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有机统一地结合起来,建立全面核算体系及统计分析预测体系,避免市场中各种收益与支出方面的风险,通过统计分析预测,给企业提供正确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实现统一,必须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和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和统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使现代财务工作人员和统计人员符合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6 结语
总之,作为企业经济核算两大体系的企业财务工作体系和企业统计工作体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核算的一体化,关系到企业经营中的经济核算,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资料;核算一体化严格要求企业统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的相互衔接,有机统一,有效、科学地运用统计工作,保证企业统计资料的及时、可靠、真实性,使企业的统计工作与企业财务核算相互协调,使两大体系有机统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允明.国民经济统计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增辰.浅谈会计与统计的相互结合问题[M].北京: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1999.
[3] 谭水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0,(4).
篇10
税收计划管理作为我国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的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计划管理中也长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对税收管理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1.实事求是,增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做到税收计划的科学管理,要切实抓好涵养税源建设,通过加强对重点税源地区、重点税源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培植现有税源,发展潜在税源,形成梯级税源,努力实现从经济到税收的良性循环。应按税款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级次分别建立省、地、县、分局(所)四级重点税源信息网络。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
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
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