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儿童的教育

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家长教育

家有特殊儿童对父母来说,是很复杂的心情,包括了罪恶感,焦虑,否定,依赖…等。首先,当父母知道自己有个特殊儿童时,会显得悲哀和伤痛,可能会持续一年以上,才慢慢的接受这个事实。

孩子有任何方面的障碍,对父母而言都是震撼的,但是父母却是接触身心障碍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特殊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残障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不是他人所能取代的。

以下有几点,提供父母亲们参考:

1.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合乎孩子特殊需求之教学内容,双管齐下,发挥孩子的潜能。

2.家长需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的一部份。

3.积极的人生观重新学习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论事,珍惜最可贵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篇2

关键词:特殊儿童;性教育;现状

自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性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对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于是各国陆续开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开始在义务制学校中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战后也在学校开始了以传授生理知识、性科学知识、性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性教育。英国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进行性教育的义务。

性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性知识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过程、青春期发育和注意事项、性生活指导、计划生育与优生、障碍与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与性审美教育,如,不同年龄和性别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心理功能障碍及其防治、性的美学与健美训练等。(3)性道德与性法制教育,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4年在上,对人类性教育问题做出了纲领性的决定,认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和社会方面的整合,并表现为积极地丰富和增进人格、交往及爱情。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特殊儿童的权益以及社会的接纳程度,而特殊儿童的性教育成为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分为天才、智力落后、身体和感官有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残疾及其他健康损害、言语障碍、行为异常、学习障碍等类型。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各个国家规定的具体种类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例如,美国的法令规定残疾儿童有11类,日本的法令规定有8类。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即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达到最佳的康复水平、减少残疾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平等的成员。

一、国内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一些文献参考分析,发现我国性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成果颇多,其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1.研究内容丰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则、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课程设置等。国外一些国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于中国性教育的启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两点,通过引进分析国外的可取之处,来为我国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启示;另一点,就是调查归纳分析我国的性教育的现状,揭示我国性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

3.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广

研究的领域涉及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体划分的标准是以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份属性或障碍种类等。例如,若从身份属性来看,有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对于农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从年龄特征来看,有对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学性教育研究、3~12岁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国内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时间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学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据特殊教育中不同对象,其特点归纳如下:

1.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常见的性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的教学原则及内容;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开发。

陈莲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中曾对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况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较强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长和工作人员对性教育在认识上持肯定态度,但是在世纪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机构中性教育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员教学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中,根据初期调查,组织编写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材料,对29名成年智障人士开展实验教学,评估其教学成效。通过其调查发现,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对性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科学,对恋爱交友技能需求强烈;性教育教学有助于智障人士对于性知识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碍认识性教育原则初探》中,讨论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现状和智力障碍认识发展的情况,阐明了智力障碍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论述了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终身教育原则,综合教育原则;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则。

熊利平(2005)在硕士论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中,通过对19名智障青少年进行15次课的性教育(性教育内容包括:生理与性别、青春期、两往、自我保护),并通过对家长、教师、智障青少年进行前后测来了解性教学成效。通过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适应表现,性教育或适当的指导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性知识严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课程没有显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现。(4)性教育显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性健康和社区融合将起到推动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识知晓率,对其行为的改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有潜在的影响。(6)整体上讲,本研究所选用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无显著差异。

毛荣建(2010)在《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讨分析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智障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指出智障儿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视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问题,但至今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现实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刘灿(2011)在《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中,通过调查揭示了智力障碍儿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

障碍儿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目标、性教育的课程内容。

种华东(2011)在《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通过单一被试方法,利用开发的性教育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基线结果,并对未来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开发提出了若干意见。

王雁,李海燕(2004)《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从性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几个方面,对韩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因为是韩国培智学校中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率最高的,所以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课题;另外特别强调通过性教育让智力落后学生认识到的隐私性,教会其分辨公共场所及私人的隐蔽场所。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性教育目标,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并且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讲授法、时间法、主题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讨论和提问法等。

2.聋人群体的性教育

探讨了聋人学校对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聋校性教育的现状,包括聋生的性心理发展不成熟,对性知识了解的缺乏,并且聋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师,而是录像、网络和书刊杂志,我国聋校的性教育是相对缺乏的状态。

邓润平(2013)在《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结合特殊教学理论,设计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彦群,姚晓静(2013)在《邯郸市聋校性教育调查现状》中,对邯郸市聋校30名聋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聋生的性心理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聋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聋生的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录像、网络、书刊杂志,较少是从父母或教师那里了解的;聋校对青春期聋生的性教育相对缺失。因此,聋校的性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生理知识,还要对聋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对聋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让聋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青春期聋生性教育理念。

陈洁(2010)在《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不同省份两所聋校的九年级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我国聋校性教育现状为聋生获取性知识途径狭窄;聋生对青春发育过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体征的变化缺乏足够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聋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

三、国外研究现状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师对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以及亚斯伯格症这三类对象呈现出的与性相关的行为的看法。与高功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相比,低功能自闭症呈现出更少的可被接纳的与性相关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非常有必要对自闭症候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家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机的半结构化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成年孤独症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与普通个体相比,孤独症儿童在智力和生理的发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会性及社会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孤独症个体知识在社会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个体;多数教育教师认为如果对孤独症儿童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那么孤独症个体的压力感会上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孤独症个体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性教育,他们会出现攻击异性或产生同性恋行为等交往的问题。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讨论了社会故事法对于孤独症个体性教育的作用,以及为孤独症个体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对于孤独症个体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议。

通过对一些外文文献分析,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已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聋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独症为研究主体。

四、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特殊儿童的性教育问题渐渐成为我国性教育中热议的焦点。然而,与国外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国的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可以说在近十年才刚刚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原则以及课程设计的初探阶段,尚无可具体操作实施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学生或以聋生为对象的,缺少以孤独症等其他儿童作为对象的研究。而孤独症儿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来性教育研究中的热点。以不同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将是特殊儿童性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

第三,目前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论的引进,缺少定量研究。这也是该领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平等,为了更好地发展特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为完善特殊儿童性教育的依据,以先进的理念为导向,科学的引进国外的理论及成果。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8.

[2]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陈莲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2008:37-42.

[5]熊利平,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学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15-20.

[7]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8]刘灿.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中的问题、实践与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6):32.

[9]种华东.智力障碍学生性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韩国智力落后儿童性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邓润平.聋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3(06):24-26.

[12]李彦群,姚晓静.邯郸市聋校性教育现状调查[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8):97-101.

[13]陈洁.聋校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 爱心 恒心 细心 平常心

未曾想到,我这一生还会干上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当踏进儿童福利院的片刻,我为自己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群不是脚跛就是头歪或者是眼斜的儿童在那里呆呆地望着,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接下来的许多天里,我在反复地思考,既然来到这个地方,就应该好好地干下去。回顾过去的几年,自己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感概许多,心得亦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必须怀揣一颗爱心。福利院的特殊儿童,顾名思义是一些智障儿童,他们的心智、身体都有一定的残缺,他们大多来自弃婴或是走失的儿童,在生活中与正常儿童是两回事,在教育识字、看图、作画、生活自理方面较正常儿童明显低能许多,在对待他们的起居、穿着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一颗爱心来对待。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儿童是天真无邪的,孤残儿童也是天真无邪的,对待他们,我们只有用真心与他们交流、真心与他们沟通,才能干好我们的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理解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如为了解决一名蹼趾脚儿童的穿鞋问题,儿童福利院的领导、职工是想了很多办法,寻遍了全城,也未能彻底解决孩子冬天穿鞋的问题,致使孩子常常的一只脚都露在外面,严寒的时候冻得通红,只能用一块布巾包裹着,很不方便也不耐磨,孩子都不敢去上学,怕同学耻笑。为此,我与另外一个同事请教了1名做鞋师傅,用了整整3天时间,为这个孩子缝制了一种鞋,当看到孩子穿上鞋喜笑颜开的那一瞬间,我自己就感动得掉泪,如果没有一颗对特殊儿童的爱心,是不可能为孩子专门缝制那样的鞋。

第二,必须保持一颗恒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靠的是坚持、毅力,对待特殊儿童,需要的是恒心与毅力。为了教会孩子们如何识记1-10内的数字,就大概用了一个月,往往是昨天教了,第二天重来,周而复始,不厌其烦地数那么几个简单的数字……但后来,终于看到有孩子能够数出10以内的数字时,心里的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言表。

第三,必须长记一颗细心。细微之处反映内心世界。特殊儿童,因为身体、心理的原因,他们的内心往往很脆弱,他们虽不能言表,但通过他们的眼神、通过他们的神态,是完全能够看到他们内心的需求。每当在课堂上、当看到有儿童坐立不安,我知道他(她)是想要上洗手间; 当看到有儿童左顾右盼,我知道他是想要课间休息了;课间活动的时候,当看到有儿童总是用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是想要我陪他做游戏;当看到儿童远远的向我招手,我知道他是想要我把远处的皮球给他送过去;餐桌上,儿童每一个吞咽、表情都是我们细微观察范围内,我们知道他们想要吃什么菜了,想要喝汤了……这些,对一个正常儿童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特教工作者,随时保持一颗细心,决不能马大哈、粗枝大叶。

第四,必须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对这句话的内涵在儿童福利院工作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后,因工作岗位的特殊,与外面交流、来往相对的少,更多的时间是用在了教育孩子读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心态保持平和、内心保持平静,坚守平淡、甘做平凡,时常保持一颗平凡心。但在每年的“六.一”、助残日前后,当领导同志在看到特殊儿童的文艺节目表演后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肯定,我深深地感到:每一项平凡的工作都有其不平凡的一面,只要我们尽心尽责干好,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回想这些年,自己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我认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当特殊儿童与我饶有兴趣侃侃而谈的时候,当他们带着开心笑容与我一起在游戏追逐的时候,当特殊儿童走到新的家庭或是就业离去的时候,看到他们不舍且期盼的眼神,我内心时常会涌起一种知足,甚至会有一丝丝的骄傲。因为在这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快乐,我觉得就是一种值得。

篇4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篇6

【关键词】儿童特殊教育 心理辅导方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6-01

前言

特殊儿童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属于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一般儿童。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对于儿童今后的成长发展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1.1 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业成绩不理想及人际交往能力偏差问题。针对此种状况,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具体为采用专注、倾听、反应、引导以及探究等方式。这些心理辅导方式均较为传统但其最终效果依旧无法忽视。专注以及倾听等心理辅导方式所具有的效果最为明显。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问题。因此,大部分的特殊儿童并没有许多关心特别好的朋友,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无法对人倾诉。久而久之,大量的负面情绪积压于心,一旦处理方式存在失误,则极有可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敌意,致使人际交往的效果越发消极。针对此种状况,儿童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应加强与特殊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熟悉了解到其所希望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员类型,尽量寻找一些与之相关的人员与特殊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儿童较为容易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一一倾诉给心理辅导专员,由此将心理辅导方式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2 行为纠正疗法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其进行相应科学的行为纠正疗法。首先应帮助儿童将其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找出,促使其真正认识到造成自身人际交往状况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并不能将过错完完全全推给身边的同学。对于一些存在争执的问题也不能以恶制恶,而是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及行为去面对问题,从而科学的解决问题。另外还应让儿童真正明白的是,如果想要得到一个优良的集体环境,应积极地为之努力。只有通过将自身的行为进行科学正确的纠正,才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2.儿童特殊教育的科学策略

2.1 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心理宣泄场所

学校需建设可供特殊儿童心理宣泄的场所 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除了满足特殊儿童日常的需求之外,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特殊儿童建立一个可供宣泄情绪的场所[1]。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无法像其一般进行不良、负面情绪的发泄,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略带艺术性的发泄方式。如视力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可引导其应用吹拉弹唱等音乐活动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而聋童则可通过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来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科学排解。不良及负面情绪的长期积压而无法宣泄会使得儿童内心产生郁结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而言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同时爆发于特定类的场合,则极易产生一种的人格,在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更加会对社会的安定发展形成阻碍。因此,在儿童的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学校的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设置出一些专属类的教师,为其配备相关设施,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不良负面情绪进行完整的宣泄。

2.2 借助相关福利机构平台及专业团队

对境外相对成熟的儿童特殊教育相关做法进行丰富经验的吸收及借鉴,将福利机构作为一个广阔的平台,将其对于儿童特殊教育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从构建规范机构的多重障碍儿童教育康复体系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入手,积极进行特殊教育实践,为推动特殊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我国内地特殊教育法规贡献一份力量[2]。

另外还应积极选择一些业内较为知名的教育学者及社会工作者,将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进行集聚处理,组合成一个专业性的特殊教育团队。之后再和不同种类的特殊教育相关机构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一个大型的特殊教育相关网络,为社会中的相关儿童提供相应科学的特殊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咨询及安置服务。

3.结语

当今社会中的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而设的。这些特殊儿童或多或少的在身体或心理上与其他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针对其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强的特殊性。对儿童特殊教育的心理辅导方式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加强其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学前期;注意缺陷

多又⑹茄前期儿童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其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为3%~7%,男女比为4~9∶1。我国通过对1983―2011年已正式发表的中文调查研究资料进行系统回顾,采用Meta分析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用Meta回归探索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儿童ADHD总体发病率为5.7%(95%CI=4.9%~6.6%),男童总发病率为7.5%(95%CI=6.4%~8.8%),女童总发病率为3.4%(95%CI=2.7%~4.4%);我国近年儿童ADH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发达地区发病率最高,小学生大于学龄前儿童[1]。

由上可见我国目前多动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亟需的是对多动症儿童的尽早鉴别与及时的教育矫治。

一、认识度的提高

对于多动症,多数家长、教师在对其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单纯认为孩子“上蹿下跳、不老实、爱动、不专心”这些状态与行为就是多动症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家长、教师只从片面观察和最终表现结果入手,将孩子实际上由于多动症而产生的不良结果安插到其他疾病、障碍上,如: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小活动缺少社交即是自闭症的表现;课堂上东张西望听不懂教师和同伴言语指令即为智力障碍典型特征。”这些认识从根本上就混淆了多动症的现实表现及其真实类型,并未科学认识多动症。

实际上,在学前阶段,多动症儿童是有其明显的心理、行为表现特征的:

(一)注意缺陷

即注意力难以中,主要表现为与年龄特征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干扰,如:即使正在游戏中,听见开门声便扔下玩具跑去看是谁在进出。进入小学课堂表现症状更为明显:上课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难以按时完成作业,总是拖拉延迟;经常忘记带文具、遗忘老师的各项安排等。

(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学习困难、感知觉障碍

患儿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表现为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清、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听转换困难等。

(三)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患儿喜怒极易形于色,外显行为突出且夸张。如: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不顺意就大发脾气,哭闹不止,甚至对上前安慰的父母拳脚相加。

(四)社会适应不良与品行障碍

患儿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难以与同龄儿童相处、游戏,也因此常被群体活动排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的共病率高达30%~58%,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二、早期及时鉴别、诊断有助于抓住关键期,及早施教、治疗

是不是上述我们所提到的一些典型心理行为特征一旦儿童有符合的条目就可以判定为是多动症患儿呢?1987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了多动症儿童诊断标准,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提出了诊断多动症参考标准。

教师一般可以使用《简化的康奈尔教师用儿童行为量表》来筛查多动症儿童。

三、对多动症儿童的有效教育与干预

治疗上,根据患儿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由心理医生设计治疗计划来改变多动症儿童存在的异常行为,以建立正常行为。需要利用患儿的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发挥儿童在治疗中的积极、主体作用。针对不同患儿症状,选择和运用不同治疗措施。行为治疗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先前不适当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二)药物治疗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

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儿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药物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易怒等,尚不能确定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2.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ADHD一线治疗药物。特点: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ADHD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三)心理治疗

1.自我控制训练

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儿童学会自我行为控制。如列出一道简单题目,要求患儿在说出答案前进行以下四个过程: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说―说出最终答案。坚持这一过程对缓解儿童冲动有很大帮助。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2.放松训练

由于多动症患儿身体各部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能让他们肌肉放松下来,多动现象就会有所好转。可采用一般放松法,如:带儿童深入大自然,亲近自然环境,充分挥霍兴奋情绪与紧张感。

(四)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在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上,有人认为与脑内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关。也有人认为,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由于大脑活动时会不断地产生一些微弱的电信号,脑电反馈疗法利用仪器将个体觉察不到的脑电活动转换成直观的信号,并让患儿理解这些信号的意x。在患儿体验到这些直观信号与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后,学习按要求改变这些信号――实际上就是随意控制脑电活动。临床研究显示,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疗法长期相比较而言,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认知功能上控制效果更显著,改善幅度较大,且无反复现象,并具有持久性。

当家庭中孩子患有多动症时,往往就不只是孩子一人之事,牵动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神经。儿童ADHD不管治愈与否,其中60%~70%的患儿到了成人后仍然遗留有症状,部分可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成人ADHD的临床表现与儿童ADHD有差别,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活动过多”会减少。

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教师的悉心关注是对多动症患儿的最大支持。一些家长当得知自家孩子患有多动症后,往往抱有失望情绪,对积极的教育措施并不持乐观态度,甚至归咎于患儿,也因此未能及时觉察孩子患有多动症的症状而进行早期治疗。患儿由于在群体中不如意或被孤立,本身情绪状态就阻碍了其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亲不能无条件的施予爱护,始终如一的坚守,对患儿将是莫大的打击。而作为教师,则要在幼儿园、小学校园中悉心观察,注重个别差异,及早科学地鉴别与预判多动症患儿,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互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切勿不理不睬,忽视患儿的“与众不同”。当患儿表现不尽如意时,多给予体谅和接纳,如:教师将患儿座位安排在相对靠近自己的地方,注重平时患儿良好、规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好榜样示范,利用好活动时间让患儿可以宣泄剩余精力。

而专业医护人员及相关医疗部门也应该做好力所能及的有效工作:对导致ADHD病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幼儿园和小学儿童进行ADHD的早期筛查,在社区和学校对重点人群加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家长、老师、基层保健医生对ADHD症状的早期识别水平,及早让患者诊治;提高ADHD的早期识别水平和诊治水平,减少疾病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加强科研与研讨,致力于开发新疗法。

参考文献:

篇8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的一种,核心症状主要为刻板重复行为、兴趣狭窄社会交往障碍和言语及非言语交流障碍,,目前已正式被纳入孤独症谱障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的许多低功能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非常差,即使发育至成人也没有明显改善,这种现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多采用言语训练、特殊教育联合林氏头皮针治疗儿童自闭症的方法,取得的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自闭症患者60例,其中23例女生,37例男生;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0岁,平均年龄(6±1.3)岁。所选患者普遍存在智力水平低下、自我封闭,拒绝与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交流,行为刻板等一些常见症状。很多儿童还伴有运动障碍、睡眠欠安、不知饥饱和大小便不能自控等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进行治疗,主要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建立说话动机模式、创设语言情境、提取语言信息、积累语言信息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自主性的言语训练和特殊教育。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林氏头皮针进行治疗,针刺30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根据Gesell测试结果及ABC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根据Gesell测试结果及ABC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SPSS18.0分析,用(±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一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儿的Gesell测试得分及ABC评估得分分别为(124.68±72.17)分和(65.69±13.2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121.19±37.31)分和(85.05±15.49)分

3.结论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常见于婴幼儿的全面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学习比正常儿童缓慢的多,且较易出现重音错误;自闭症儿童所表达的重要重复性语言所出现的场合大多为不恰当的,且预后大情况多不良,其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密切联系,智力障碍严重者一般预后水平较差,往往还伴有行为障碍,难以独立生活,成年后能适应社会生活较少。因此自闭症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为自闭症是一种预后程度参差不齐的慢性疾病,轻度预后明显好于中、重度预后,所以及早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结合林氏头皮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痊愈进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林氏皮头针是我国头皮针五大流派之一,是上海新华医院的林学俭教授总结多年头皮针临床与研究经验创造出来的。林学俭将其总结的所有临床经验与最新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制订了一套自闭症的取穴:双侧感觉区上1/5、小脑新区(即小脑蚓区和小脑半球区)、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忧虑区、Broca区、双侧听力理解区(即原颞三针)、言语二区三区,并在智力情感区(即原额五针)右侧的额下回前部找压痛点直刺。治疗时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用0.3mm×25mm的毫针进行常规取穴,用于对穴区进行大面积刺激,一般治疗时多平刺进针,行针时要紧贴骨膜,针深约25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对于积极配合治疗且疾病位置较固定的患者还应使用点穴器在相应穴区找到压痛点,用0.3mm×13mm的针,以90°角直刺至骨膜,整个过程中采用提插法运针,针均要停留在1h以上。强调留针时间可稍长,留针期间还可以要带针锻炼加以辅助,这样可以提高疗效。一般头皮针治疗每周2~3次。头皮针治疗可以较快的恢复患儿的各种症状[3]。林老认为该疗法可以改善脑血管的供血供氧能力、控制病情的发作、修复或再生受p、休眠、衰老的神经元,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言语训练及特殊教育结合林氏头皮针治疗有助于提高自闭症患儿智力水平、语言能力及交流能力,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勇, 金炳旭, 刘振寰. 林氏头皮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34(8):754-757.

篇9

关键词:积极情感 农村特殊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会。在这次会上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应该说是目前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出现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与前些年相比较,2005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迅速增长。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留守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报告》按学龄对农村留守儿章进行了划分,并统计出了各学龄段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6%,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初中学龄和高中学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报告》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集中在中南部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加起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52%。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报告还总结出在这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最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大多数是属于典型的贫困省份,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大,但广东、江苏这两个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省份由于省内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隔代式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隔代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爷爷奶奶(隔代)监护、单亲父母监护、自我监护、兄长或姊妹(同辈)监护以及亲戚朋友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鹏教授带领着该校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这项调查主要针对父母等人口的流动外出,对子女造成的影响和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大多数留守儿童中,单亲父母抚养和爷爷奶奶抚养是主要的监护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5%和48%。通过数据,隔代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和单亲监护方式一样成为主要的留守子女面临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得不到相应的监护与引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的教育基本由隔代人负责,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样子,在思想观念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上差距比较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再有就是忙农活照顾不上管学生,更有的是身体不好根本照顾不好学生,更有甚者是一两个老人照顾几个孙辈,精力根本不够。上述种种原因加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学生只能在物质上或生活中给予满足,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在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粗暴和放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心理上,以及安全方面屡屡发生问题。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也在上升,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未得到提高

篇10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做了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导致了他们认识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2.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的缺陷,导致了视觉障碍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3.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导致了他们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差。4.自闭症儿童: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导致他们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极度孤独,语言简单和重复。(二)国家加强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多方融合资金。近几年,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发展比较迟缓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将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体系中,切实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然而,特殊儿童教育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怀特殊儿童,是特殊儿童教育达成社会的共识,从而,达到多方法融合资金,减轻国家的负担,共同使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特殊儿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特殊特殊教师队伍还十分薄弱,应加强特殊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应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从而,向特殊学校输送专门的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其次,在普通学校增设特殊班或扩大规模招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并且,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从而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更加稳定的师资保障。(四)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到特殊儿童的条目,尚未有专门的关于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可以确保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应尽快完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体系,确保特殊儿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儿童及家长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特殊儿童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儿童健康、良好的成长,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才能为特殊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刘云廷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