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学习原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学习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学习原理

篇1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过程考核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优质本科教育类型的补充,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主要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2]机械类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具备制定工艺规程和设计机床夹具的能力,既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服务,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2]。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但比较枯燥[3]。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其每学年授课的学生人数都在500人左右。本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就业时从事制造加工工作能力的强弱。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大多逻辑、数理较差,仅靠死机硬背很难将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有必要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析。

二、改革探析

1.先进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辅助理论课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比较晦涩难懂,如:刀具的标注角度、夹具的设计及工件在夹具中的安装与拆卸过程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借助教具或图纸进行讲解。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该课程多是在阶梯大教室教学,教具大小有限,坐在教室中部及靠后位置的同学很难看清楚,且制作教具成本较高,耗时较长。识图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且由于夹具的复杂性,其二维装配图纸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学生根据二维图纸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仍然很难,更不用说在头脑中仿真工件在夹具中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基于以上弊端,我们将先进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引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理论课堂教学中。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办学特色之一就是将先进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与传统的理论课程相结合。教师利用NX软件,建立刀具的三维模型及正交平面参考系,使学生对刀具的标注角度一目了然,利用投影仪播放演示,即使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观看到。教师利用NX软件建立夹具的三维装配模型,并在软件中录制工件的安装与拆卸的仿真动画过程,使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即使能针对一个零件的加工制定出工艺过程,但仍然不能对工件在机床上的具体加工过程、刀具的行走路线等建立直观的认知,只能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去工厂参观实际生产获知刀具的具体运动轨迹。将NX软件引入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之后,就可以用NXCAM功能生动地仿真出刀具的行走路线、切削余量、走刀次数等[4],使得学生在未将实物毛坯材料拿到机床上加工之前,就可以进行虚拟制造加工,并将虚拟制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实际生产的有效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在教学过程中,用到了学生先导课程中所学的先进的三维制造业信息化软件NX,学生倍感亲切,更加明确了学生学习三维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成就感和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实际的教学方法,必然达不到培养学生在零件制造方面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采用了多样化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同时,还要认识和操作各种类型的机床,包括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及特种加工机床,加工真实的工件,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印证,而非死记硬背。

3.课程设计伴随理论授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性强,涉及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很多先导课程的知识。该课程的核心和难点内容是工艺规程的制定,其中理论授课中的定位分析、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加工方法及机械制造中的加工质量等内容,均是为制定工艺规程做准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很多学校都配备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但往往是理论课程学完之后,下个学期集中二至三周做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并不是最优组合。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做课程设计时,大多已经将上个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因此,我们在理论授课之初就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一门课程学完,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也制定完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被广大同学接受和认可。

4.过程考核考试方式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与评判。考试不是目的,而是督促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一种手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不断创新设计新的、适合一门课程特点的考试、考查形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叙述性强,需要理解记忆制造加工中众多基础知识点。针对这种特点,我们设计了过程化管理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在每个章节结束甚至每节课结束时,都要对该章节或该节课的重点内容,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记录学生成绩,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起到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利于新知识,尤其是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很大程度上将学生期末突击学习、生吞活剥记忆的模式变成了日常学习中的消化、理解。

三、结语

对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是一种新的尝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本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杨鼎强,蒋加伏,傅明,毛云芳.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8(8).

[2]张树林,胡义华.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21).

篇2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试验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试验教学是机械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机械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作用,如果机械试验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导致学生在机械学习中遇到多种问题。虽然在教育事业的推动下,机械试验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是受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给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带来不利。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学内容难以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也不能让学生较好理解各知识重点,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时都只涉及到一些常用的结构方法以及设计要点,忽视了对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引用,没有较好分析社会现实,致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比较陈旧,已经难以有效解决现代机械中的相关问题。

很多教师在对机械结构进行讲解时,往往只通过相应图表对原理及运作方法进行讲解,但缺乏对现代设计理论的引入,导致学生不能较好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发挥出机械知识的作用,最终给学生的机械学习带来不利。机械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到多种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依然没有较好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难以较好融入机械试验学习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设备并不了解,在相应课件制作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很多教师只对计算机、幻灯机等简单的现代教育设备有一定认知,但对其他设备的掌握存在一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不能有效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致使试验教学的质量不高,难以让学生教学理解各种知识内容,进而严重影响学生机械知识的学习。基于机械试验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较好参与进各种实验环节中,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机械试验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试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应用

机械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对机械基础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没有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材进行讲解,致使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例如,教师在对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动态图片让学生大致了解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结构自由度,再引导学生对虚约束、复合铰链等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则加强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教师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障碍,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评价模式方面的应用

机械基础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须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评价的公正、公平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的机械终结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这种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不仅注重学生平时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表现,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通过相关论文、考核等明确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学生的机械基础水平进行合理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保障教学质量。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应用

很多教师在讲解机械基础相关内容时,往往只依赖于相关教材,但是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以丰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需对机械基础的发展形势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进现代机械技术,并结合相关实验或者视频让学生有效了解现代机械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机械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篇3

机械原理是机械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机械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为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设计阶段服务。由于方案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机械原理就成为机械类学生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成为考研的专业课之一。

但是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机械原理的讲授内容有很多已经过时,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几乎没有用处,而我们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做仔细的讲解;而对于工程急需的部分内容,我们却很少涉及;另外,我们过于强调分析而忽视了设计,导致学生学完机械原理以后,甚至简单地以为机械原理只是理论力学的延伸,是理论力学的一种应用;最后,课程设计内容几十年来都在做牛头刨床的力分析。虽然我们也追加了某种机器的方案设计部分,但是因为课程设计时间少,学生实际上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力分析上面,而对于方案设计只是匆匆带过,这实际上混淆了机械原理的主要目的,又起到一种误解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许多机械原理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有些老师把许多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PRO/E,ADAMS,RecurDyn, MATLAB等引入机械原理的教学中,[1-3]有的对机械原理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分块而加强学生的动手部分,[4]有的对于课程设计给定了多种题目,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虚拟设计手段来进行课程设计。[5]笔者在上述方法的启发下,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工程,希望机械原理能够真正地为工程设计服务。下文对笔者的一些改革进行简要介绍。

一、设计与分析地位的界定

机械原理总体上分为两块内容:机构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机构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轮系的设计。而力学分析部分包括:运动分析、速度波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构的平衡。

在工程师的实际设计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少用到分析的内容,如果用到机械原理,主要是在进行机构的设计。所以,从工程实际应用而言,机构的设计部分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却习惯于从分析开始,在介绍了机构的结构分析以后,就花费了很多时间介绍运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械平衡、速度波动的调节,让学生感觉好像在学习理论力学,只不过把解析法换成了图解法;而对某些内容只是感觉比理论力学处理的对象更多一些,方法都来自于理论力学。学生要到第8周才开始进入机构的设计部分,此时学期已经过半。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感觉,机械原理就是理论力学的延伸。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机械原理的核心是不利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分析部分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而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实践中用处不大。运动分析这一部分,是当机构处于某个位置时,用作图法把构件的速度和加速度求出来。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一般都是整个周期,需要得到整个周期内的加速度,用图解法会相当困难,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几乎都不会用到这种方法。对于力分析更是如此,力分析要求在运动分析结束后拆分杆组,再用动静法来进行静力分析,过程十分繁琐,在设计实践中不可能使用。换一句话说,这种方法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内容不需要,应该尽量简化,只阐述其思路就足够,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对于运动学花费太多的教学时间的结果,导致机构设计部分这个主体内容课时被压缩,学时显得相当紧张。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这部分内容,最后的方案设计部分有些老师甚至都来不及展开,就进入了课程设计阶段。这样,学生甚至都没有弄清楚机械原理就是用来做方案设计的,这对于他们理解机械原理的作用显然是不利的。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从为工程服务的观点出发,机械原理应该强调设计而适当降低分析的地位。在机构的结构分析介绍完以后,应该马上进入机构的设计部分,以便让学生明白机械原理就是来做机构设计的。应花费11周左右的时间后,对于力学分析部分用3周共6次课左右结束,基本上相当于一次课结束一章的内容。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讲解机构的设计内容,使得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对工程设计发挥作用。

二、机构设计部分的讲解方式

机构设计包括两块:简单机构的设计及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简单机构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结构、齿轮机构的设计以及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对于每一块内容,应该分成三个部分来讲解:理解、设计与分析。

理解,就是迅速接受前人在这种机构设计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比如连杆机构,第一步就是理解,弄清楚各种连杆机构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凸轮机构,弄清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其应用;对于齿轮机构而言,理解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齿轮机构的正确啮合条件、无侧隙啮合条件、定传动比条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通常老师都会花费不少精力在这一块内容上面。

设计是主体。连杆机构的设计,是机械原理的重头戏。传统的设计方法是老师用粉笔+直尺+圆规进行的,这实际上很不方便。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不大可能用铅笔、直尺来设计,而AutoCAD是他们最常用的工具软件,所以,用AutoCAD来进行机构的结构设计是最合适的方式,这使得他们日后在需要时,很自然地就用AutoCAD来做方案设计。另一个方面,用AutoCAD进行连杆机构的设计比直尺、圆规要优越很多。如刚化反转法是连杆机构设计的重要方法,手工操作十分麻烦,而用AutoCAD则轻而易举。基于AutoCAD的种种优越性,笔者强烈建议,教师在上课时就直接用AutoCAD来进行连杆机构设计的教学,何况在使用多媒体以后,用AutoCAD可以放大比例看清楚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这都具有黑板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凸轮机构的设计,也建议以图解法为主,此时仍旧是用AutoCAD教学。以图解法为主的原因是,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说明原理。而对于凸轮机构的设计而言,弄清楚原理相当重要。至于解析法,把公式推出来后,说明其意义就可以了。齿轮机构的设计则强调是根据中心距和传动比来设计齿轮机构的,这也是设计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设计的处理

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两个内容:牛头刨床的动 力分析和飞轮的设计,以及某机构的方案设计。课程设计一般是一周的时间,前者在课程设计中通常要花费4-5天左右,由于时间关系,方案设计只能草草地做两个机构运动示意图。显然,这并不符合机械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

机械原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方案设计。最后的课程设计内容应该强化这一点,但是现有的教学方式却没有突出这一点。由于把主要时间花费在牛头刨床的动力分析上面,让学生误以为机械原理的主要目的是做机构分析的,这显然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机械原理主要内容的把握。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对于所做的方案设计基本上只是画出一个示意图,都没有确定一些主要尺寸,这使得方案设计做得很草率。

课程设计同样应该强化机构设计部分,对于传统的牛头刨床的力分析部分,建议使用ADAMS来做辅助计算,这是比较实际的方式,一般学生建模结束后,最多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用ADAMS做完飞轮的设计,从而有足够的精力来做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至于方案设计本身如何处理,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机械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其根本意义上来说,是为方案设计服务的,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在授课时强调设计而弱化分析,在设计时突出用AutoCAD来绘图而少用手工绘图,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方案设计而用ADAMS来进行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这会加强设计的成分,而且所用的方法可以切实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作用。本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了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车焕文.Pro/E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185-186.

[2] 陈奇,朱家诚,公彦军.将计算机软件引入机械原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5-148.

[3] 肖启明.RecurDyn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3):135-137.

篇4

【关键词】和谐班级;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新模式

高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体系,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校园是由和谐的班级构建的,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创建和谐班级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创建出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1]。和谐班级作为新时代一种新型的班级发展模式,革除了传统班级发展模式的弊端,能够引导学生健康、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班级,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独立学院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另一扇门。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会遇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要承受比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在独立学院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班级,剖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打造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促进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

一、构建和谐班级,确保独立学院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班级一方面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是学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是美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弘扬学生的个性风采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

1、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是创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

民主化的班级管理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小范围内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首先要民主选举班委会干部,选出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成绩好,亲和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明确工作职责。学生的自我管理要在充分发挥班委会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形成一套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再其次要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实现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建设是关键,要让学生根据校纪校规和大学生行为准则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学生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制度建设的内容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围绕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进行,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最大限度地体现班级成员的共同意愿与利益,由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共同商量制定。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是人们彼此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2]。建立和谐的班级应当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方面去努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是和谐班级形成的重要条件。班级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关键,和谐班级的同学应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感情上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真正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级。另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交往风格、民主作风也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要把握班级人际关系的脉搏,强化集体主义伦理观念,力求既是严师又是良友,既要有教师的尊严,又要努力形成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去影响和带动班级人际关系的建设,着力营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重视个性互补,取长补短,正确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正视自己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提高人际关系水平。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班级文化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途径

班级环境是学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要塑造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健康的集体氛围。优良的班级文化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想、增长学生的才干;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有了良好的氛围,班级就有了约束力,对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其次要选拔培养优秀的干部。班委会决定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班级风气,班委干部要工作负责,品德高尚,要平易近人,有爱心、有热心、有耐心,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再其次要培养团体意识与协作精神,加强“仁爱、谦让”等优良传统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人。

二、构建和谐班级,创建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新形势下,认真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适应社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1、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新型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和谐班级是由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人构成的整体,个体得到了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在当前在校生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公平地关心、关爱每个学生尤为重要。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管理者要转变视角,以人为本,把尊重、提高、发展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文艺、体育等校园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发现和发挥自身的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为大学生创造人际交往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宽容、礼让等人际交往的技能。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要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使学生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2、探索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能否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他们自身认识、情感、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调试和发展,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恋爱、适应、人际、情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追根求源,往往又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另外教师要系统地对大学生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播心理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应对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最后,要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知道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技能训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关心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成效。在独立学院高收费的形势下,部分学生生活贫困是他们最实际的问题,要关心、爱护贫困生,认真做好贫困生资助、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实际困难,使贫困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独立学院已经作为新生事物正逐步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但现实社会重学历、重学校品牌的客观事实,使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另眼相看。加上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由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把实现和解决工作对象的最根本利益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找准自己的优势,先就业再择业,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增强受挫能力,在择业的过程中要面对现实,不能只希望和愿意到工作稳定、没有失业风险的国家机关、大企业工作,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工作。要正确全面地分析自己,调整自我期望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第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求职技巧,增强求职的竞争力,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关注大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3]。

4、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独立学院要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要早发现、早汇报、早评估,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每个班级的班委在班级管理中构成初级干预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个班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及时收集全班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同学出现异常形为表现,能主动为其提供心理帮助,如果不能帮同学解决问题,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再由系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构成中级干预体系,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注意识别和发现危机信号,及时报告并有效延缓解危机发展。最后由院领导、学生工作部和心理咨询中心构成高级干预体系,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学生危机干预方案,协调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对处于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干预,避免学生的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尹作发. 高校和谐班集体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3-96.

[2] 梁萍云、蓝海正. 大学班级和谐人际关系:内涵、特征与策略[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56-58.

[3]黄士华. 和谐校园构建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8(12):57-59.

基金项目: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项目《从和谐班级建设的视角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编号:zyzd201207。

篇5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下肢缺血性疾病;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b)-0142-03

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是下肢常见的缺血性疾病,由于下肢动脉缺血,循环障碍,严重威胁患者肢体健康,可引起肢端缺血、溃疡、感染和坏疽等,是导致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1]。近年来研究显示,肢体缺血性疾病需要依靠新生血管才能解决,因此对94例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并采集后移植,以促进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第四六三医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共94例,男55例,女39例;平均(67.4±7.3)岁;单侧病变67例,双侧病变27例;病因:动脉硬化闭塞症3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4例,糖尿病足23例。患者表现为下肢静息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肢体周径变细、踝肱指数(ABI)降低、皮温下降、皮肤溃疡等,经双下肢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下肢动脉广泛闭塞,且流出流入道不良,不适用于血管重建或介入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肢数、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分动员、采集、移植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F)5~10 μg/(kg·d),分2次注射,连续4~5 d,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至(40~50)×109/L;第二阶段使用COBE 6.1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根据患者动员后CD34+细胞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MNC数、患者病变情况等确定采集量,经采集、分离、浓缩后得MNC悬液60~100 mL;第三阶段配置(2~8)×109/mL的细胞混悬液,向缺血部位及溃疡周围软组织进行肌内注射,间距25 mm,每个点约0.75 mL,干细胞数>1×108。自动员开始至白细胞数恢复正常,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U/d预防高白细胞状态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术后半年内使用改善循环药物[2]。

1.2.2 围术期护理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动员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干细胞采集、移植的原理和相关知识,说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对烦躁、焦虑等情绪应了解原因并及时疏导,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观察患者注射GSF后反应,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意观察有无齿龈出血、皮下出血点、血压变化等,对血压持续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3]。采集时选取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穿刺成功后应固定稳妥,防止活动或牵拉脱落。采集过程应严密监视,并做好应对不良反应的预案,及时对症处理。移植时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神经,控制进针深度及角度,严格无菌操作,注射后消毒、覆盖[4]。移植后嘱患者平卧休息,伤口3 d内严禁沾水,以防感染,早期卧床可进行足背屈运动及肌肉等长收缩等;手术部位注意保暖,避免负重,按摩患肢肌肉,促进循环建立[5];注意患足衣袜松紧合适、干爽透气;指导患者健康合理饮食。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静息痛、肢体冷感等主观指标变化情况,测试间歇性跛行距离等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评价标准:下肢间歇性跛行:按正常速度(60~70 m/min)行走,行走>500 m无疼痛,0级;行走>400 m有疼痛,1级;行走>300 m有疼痛,2级;行走>100 m有疼痛,3级;行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息痛和肢体冷感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痛和冷感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改善显著(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间歇性跛行改善情况比较

移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有较显著改善,无痛行走距离有不同程度增加,以提高1个等级以上为有效,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CAVI、ABI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AVI和A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3例在行GSF动员时出现胸闷症状,给予扩冠、抗凝、改善循环等对症措施,症状缓解,未中断治疗,2例移植后2 d出现左心功能不全表现,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移植3 d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经处理后缓解。实验组2例动员期出现胸闷,处理后缓解;移植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P < 0.05)。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提出血管新生是解决下肢缺血的有效途径。基础研究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MMC)中造血干细胞(HSC)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向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和血管内皮细胞转化,EPC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作用下大量增殖并分化成熟,参与新血管生成[7]。将采集、浓缩的干细胞注射到缺血组织内,由于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微循环中VEGF分泌增加,移植的HSC、EPC等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新生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增加侧枝循环,进而改善患肢缺血。干细胞采集可分为骨髓采集和外周血采集,外周血采集通过GSF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外周血MNC分离浓缩,得到富含干细胞的MNC悬液,具有收集简便、无需麻醉、安全性高等优点[8]。但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由于高白细胞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性增加对凝血状态的监测,并准备好应对措施。术后规范、系统的功能锻炼和肌肉按摩等肢体护理能促进血管和功能的重建,降低截肢率,改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过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静息痛和肢体冷感均有改善,无痛行走距离均增加,但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综合护理可能对移植后血管新生和循环重建有促进作用,患肢缺血改善更明显。由两组CAVI和AB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 < 0.05),说明血管硬化和动脉闭塞情况均有显著改善,而以实验组改善更显著,提示综合护理可能对治疗效果有改善作用。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可见综合护理能针对性预防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采用综合护理对患者移植过程中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通过心理、生理多方面的监护和照料,对患者治疗效果有显著改善作用,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操作流程[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28-829.

[2] 陈旭艳,李华,冯亮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5):466-469.

[3] Jonsson TB,Larzon T,Arfvidsson B. Adverse events during treatment of critical limb ischemia with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implant [J]. Int Angiol,2012,31(1):77-84.

[4] 谭业辉,刘晓亮,王畅.造血干细胞动员中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的影响[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2,33(2):90-93.

[5] 张鋆,李天怡,宋兰娜.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的规范化护理[J].护理研究,2012,21(1):62-63.

[6] 尹波,黄光明,张红霞.心踝血管指数和踝肱指数在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28-30.

[7] 韩光宇,任思坡,谭昆.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兔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35-37.

篇6

[摘 要]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用4血管阻断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电镜观察鼠脑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未明显高于其余3个象限;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神经元损害严重。电针及尼莫通组能显著缩短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多于其余3个象限,与假手术组比无显著差异;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相对较轻,神经元受损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

[主题词] 电针;海马/超微结构;学习/针灸效应;记忆/针灸效应;脑缺血/针灸疗法

EffectsofElectroacupunctureonLearningandMemoryAbilityandUltrastruct

uresofHippocampusNeuronsinRatsofWholeCerebralIschemiaWangLi,

LaiXinsheng,LeiWeiwei(GuangzhouUniversityofTCM,Guangdong5104

07,China)[Abstract] Purpose

Toobserveeffectsofelectroacupuncture(EA)

onlearningandmemoryabilityandneuronsofhip

pocampusintheratofvasculardementia(VD).Methods

Infourvesselsocclusion(4vo)modelrats,

Morriswatermazetestswereusedforbehaviouralstudy.

Ultrastructuralchangesofneuronsinhippocampuswereobservedwithtransmi

ssionelectronmicroscope.Results

Themodelanimalsneededmoreescapetime(latency)

thanthecontrolanimalsinplacenavigationtest,

andtheydidnotswimmoretimesinplatformquadrantthanintheothersinspatia

lprobetest.Theultra

structureofneuronsinhippocampuswerealteredobviouslyanddamagedsevere

ly.IntheEAgroupandNimotongroup,

thelatencieswerenotdifferentfromcontrolgroupratsinplacenavigationte

standinthespatialprobetest,

thetwogroupsratsswammoretimesinplatformquadrantthaninotherthreequad

rants.Comparedwiththemodelgroup,

thedamageoftheneuronsofhippocampusintheEAandNimotongroupswasobvious

lyslight.Conclusion

EAcanimprovelearningandmemoryabilityinVDmodelrats,

anditcanalsoimprovemarkedlyultrastracturalalterationofneuronsinbrai

n,inhibitingthedemageofneurons.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Hippocampus/ultrastr;

Learning/acupeff;Memory/acupeff;CerebralIschemia/acupther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通常是痴呆的早期表现。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多梗塞后对某些中枢结构的损害以及影响了中枢之间的联系而导致痴呆。针灸疗法对VD的智能及社会活动能力康复有积极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但有关机理方面的动物实验研究尚缺乏[1]。为探索针刺治疗VD的疗效和可能机制,我们采用4血管阻断(4Vesselocclusion,4VO)全脑缺血法,建立近似人类学习记忆障碍的大鼠模型,用水迷宫定量测量治疗与非治疗组之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并观察鼠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为针灸临床防治VD提供实验室依据。

1 材料

1.1 动物及分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模型制作存活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膜通组各10只,模型组11只。

1.2 仪器SDQ30双极射频电凝器(上海手术器械厂),Morris水迷宫,JEM1200EX电子显微镜(日本),D860电针仪(上海)。

1.3 药品尼莫通,由德国拜耳公司提供,批号:CAGFT3。

2 方法

2.1 模型制作方法模型组、电针组、尼膜通组动物按4血管阻断(4Vesselocclusion,4VO)方法制作模型。用10%水合氯醛(0.3ml/100g体重)腹腔麻醉大鼠,背侧颈正中切口,暴露双侧第一颈椎横突翼小孔,用直径0.5mm电凝针插入双侧翼小孔烧灼双侧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24h后腹侧颈正中切口,分离双侧椎动脉,用微动脉夹可逆性夹闭颈总动脉5min,共夹闭3次,每次间隔1h,常规饲养、观察。假手术组手术程序同上,仅暴露4条血管,不发生脑缺血,常规饲养。

2.2 治疗方法术后7天,刀口完全愈合,饮食正常,无肢体残疾,开始给予治疗。

(1)电针组:用28号1寸毫针,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斜刺0.5寸、“大椎”穴直刺0.5寸[2](取穴参照林文注等编著的《实验针灸学》),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2.0mA),于每天电针1次,留针20min,连续治疗10天。

(2)尼莫通组:大鼠给予尼莫通12mg/kg(将10片共300mg尼莫通先用少量的吐温80混悬,再加蒸馏水至500ml,即为0.6mg/ml的尼莫通混悬液),按20ml/kg体重灌胃,每日1次,连续10天。

(3)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未予任何治疗。

2.3 检测方法(1)Morris水迷宫[2]行为学检测水迷宫由直径130cm、高50cm水池组成,水深30cm,水温26±1℃。在水池壁标明4个入水点,由此将水池等份为4个象限,任一象限正中放置一个直径12cm、高29cm无色透明的平台,没于水下1cm,水面覆盖塑料泡沫,于术后第18天开始水迷宫试验。程序包括①定位航行试验(placetest),历时6天,每天上下午各4次,将大鼠从四个入水点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2min内寻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escapelatency);②空间探索试验(spatialprobetest):定位航行试验结束后撤除平台,然后将鼠任选一入水点放入水中,测其2min内跨原平台及其余3个象限相应平台位置的次数和大鼠在水迷宫外环停留时间。

(2)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检测随机取各组大鼠5只,6%水合氯醛(0.3ml/100g体重)大鼠腹腔注射麻醉,暴露心脏,先以生理盐水100ml经主动脉冲洗,继灌注由4%多聚甲醛与1%戊二醛组成的磷酸缓冲液(PH值7.4)约200ml,再持续滴注40min,取脑,分离并留取海马,常规电镜制样,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3 结果

3.1 行为学检测结果测试时大鼠饮食正常,体重恢复到原有水平,无肢体残疾。

(1)定位航行试验4组大鼠在历时6天训练中寻找平台的平均潜伏期变化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

从表1可以看到,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莫通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这表明模型组大鼠学习获取能力较差。将4组大鼠平均潜伏期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并作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组大鼠平均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而假手术组和尼莫通组与电针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表明电针能够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巩固和再现能力。

(2)空间探索试验撤除平台,四组大鼠2min内跨越原平台及其余3个象限相应平台位置次数。

假手术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为6.30次,其余右侧、对侧、左侧3个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分别为0.90,1.10,2.30;电针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为5.40次,其余右侧、对侧、左侧3个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分别为1.00,0.7,1.50;尼莫通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为5.30次,其余右侧、对侧、左侧3个象限跨相应 平台次数分别为1.30,0.60,1.70,3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P<0.01)。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为2.67次,另外3个象限分别为2.44,3.00,1.89,4个象限无显著差异(P>0.05)。将4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作两两比较,电针组明显多于模型组(P<0.01),与尼莫通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水迷宫外环逗留时间假手术组平均为40.3秒,电针组为40.4秒,尼莫通组为47.5秒,模型组为75.8秒,模型组逗留时间比其它3组明显延长(P<0.05)。

3.2 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假手术组神经元的细胞核(N)呈卵圆形,两层膜()结构清晰、光滑,核周间隙均匀,核内染色质(Ch)均匀分布;胞浆内细胞器丰富,结构完整,可见高尔基氏器(Go)分布,结构呈扁平囊泡平行排列;线粒体(Mi)呈圆形、椭圆形,内嵴清晰可见,基质均匀;粗面内质网(RER)集核周平行排列或散在分布;见少量脂褐素(Lic);大量糖原颗粒(Gl)存在于胞浆中。参见图1。

模型组神经元固缩或肿胀,细胞轮廓模糊,核膜()内陷,锯齿样变,核周间隙扩张或消失;染色质(Ch)凝集成块状或溶解;核周围细胞器减少、崩解、消失,胞浆高尔基体(Go)肿胀呈泡状;线粒体(Mi)肿胀、嵴断裂,部分线粒体内嵴溶解消失,透明成空泡;粗面内质网(RER)扩张,表面核糖体脱落,出现大量脂褐素(Lic)沉积;局部有水肿空白区域()。参见图2。

针刺组与尼莫通组神经细胞组织异常改变明显改善。针刺组核膜完整(),染色质(Ch)均匀,胞浆内细胞器丰富;仅偶见内质网(RER)肿胀,有少量线粒体(Mi)空泡样变化尚未恢复正常,脂褐素(Lic)较多。神经元的损伤虽未完全恢复如假手术组,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多数神经细胞未见不可逆性损害。尼莫通组仍有部分核膜内陷(),少量染色质(Ch)凝集,核周部分内质网(RER)及高尔基氏体(Go)肿胀,线粒体(Mi)虽未见空泡样变化,嵴断裂仍存在,可见针刺组对神经元的改善作用优于尼莫通组。参见图3与图4。

图1假手术组×12K图2模型组×12K图3电针组×12K图4尼莫通组×12K

4 讨论

本实验采取被广泛应用的4血管阻断法(4VO),引起全脑缺血,其中再灌注损伤和人类因脑血管疾病引起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有很大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模型组动物出现明显记忆障碍。而电针组检测其学习记忆行为结果显示,能缩短模型大鼠逃避至平台的潜伏期,并能增加在原平台象限的跨越次数,说明电针能改善全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通过电镜下对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电针组比模型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电针具有保护缺血大鼠脑神经细胞损害的趋势。

百会和大椎均为督脉穴位,百会为“三阳五会”,大椎为“诸阳之会”,督脉与脑密切相关,督脉通于脑,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电针2穴,能疏通经络、调节平衡、醒脑开窍、益智复聪。学习记忆属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而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本实验表明针刺疗法对神经系统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能拮抗神经元的进一步损害,电针明显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其对脑组织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尼莫通是目前为止发现的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作用最强的钙通道阻滞剂,进入脑组织后能高度特异性地和海马、皮质的神经元以及大脑内参与学习和记忆区域的钙通道受体结合,相互调节钙离子流入神经细胞,从而影响神经元电学性质及神经介质的平衡,选择性抑制去极化时产生的钙离子过量流入,同时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液的供应,防止缺血状态下对脑细胞带来的损伤,使其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是近年来常用于治疗VD的西药。本动物实验表明,电针和尼莫通对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神经元超微结构显著改善作用,显示出针刺治疗VD的潜力,也向我们提示针刺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否与调节脑缺血状态下细胞内钙离子有关。因此,可以设想针刺对VD的治疗可能是具有多系统、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特色,其有关机理需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莫非智,赖新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概况.中国针灸,1998;18(6):579

篇7

【关键词】认知结构 接受学习 学习动机 先行组织者 启示

一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

1.学习知识为发展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家特别重视认知结构,尤以奥苏贝尔的观点为突出。他曾在其《教育心理学》(1978 年)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奥苏贝尔看来,“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得到补充或修正。因此,认知结构既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

关于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式,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深刻探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机制问题。根据这一理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不仅说明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奠基作用,他的认知同化模式还揭示了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即把知识的获得过程统一在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培养上,使学生不断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完善智能发展。

2.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高效学习与保持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的适当性,反之,适当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又依赖于有效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关于这几种学习形式,它们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这取决于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意义学习得以发生有三个先决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3)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来自讲授式教学的有意义学习不是机械的或被动的学习,只要它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它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这也是奥苏贝尔所提倡的。

当前教育改革,人们往往把机械学习等同接受学习,把发现学习和意义学习划一;否定接受学习,认为教师用言语系统讲授知识必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流于“填鸭式”教学,而主张用发现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造成了混乱。毕竟,在现有学校教学特定条件下,讲授方法仍然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手段,其重要地位在短时期内也是不会改变的;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去批判继承,发挥优势,改革改善。奥苏贝尔的观点,对于在教育改革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接受学习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

3.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中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成就动机。据他看来,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的一种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家长或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学习动机并不会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间接增强与促进的方式来对学习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动机的中等强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

4.“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在1960 年发表的《有意义言语材料学习和保持的先行组织者用途》的实验报告中正式提出并研究的一种促进课堂言语讲授和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用于教学的开始阶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获取新材料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来的概括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实现新材料间的认知结构转化。奥苏贝尔(1963)对先行组织者的意义、作用和性质结出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为了有意识地操纵认知结构以便提高顺向促进或减少前摄抑制,可以再呈现实际的学习任务之前采用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即组织者)。这些引导材料包括的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高于学习任务本身。组织者作用是为学生稳定地纳入和保持新材料中更具体和更分化的内容提供观念上的构架,同时用来增强新材料内容同认知结构中有联系的干扰性概念的可辨别性。”

二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的评价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做了精细的分析,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传统讲授教学和接受学习的偏见,以及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之间关系的混淆。奥苏贝尔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其实,在奥苏贝尔没有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之前,广大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他是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验验证。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其学习成就动机理论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与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一样,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存在着局限之处:其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完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得不足。其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避而不谈。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正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能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割裂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地加以利用。

三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旧知识间发生联系

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只有当新旧知识之间建起这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时,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建立这种联系之前,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原理、命题等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前提问、课中的交流与观察、课后的诊断性测验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心理学上的一些相关量表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风格。要使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之间顺利地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教师可使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向学生呈现新知识之前,先可呈现出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具有引导性质的教学材料(先行组织者)。现行组织者的材料如果设计得当,可以促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原理以及命题,并将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还可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其中,并且说明所括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使学生不必采用痛苦的机械学习方式。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类型的先行组织者后再进行加工与优化,从而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顺利地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推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学生是否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在于学生在面对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时,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方式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倾向。例如,数学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一个个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又如,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声音、图像以及动画课件,或者直观性强的、可触摸的事物(动物、植物等)。数学教师还可通过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假设、去验证,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美妙,领悟知识的价值,更加热爱所学的知识与学科。

3.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明显的正相关,无论哪一种内驱力的增加都会提升学生成就动机的大小。因此,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时,无论哪一种内驱力都应当重视培养。奥苏贝尔同时也认为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包含着这三种驱力,但是三种成分的比重则随着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小学的早期,数学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到了小学的中后期,则相应地提高学生的附属内驱力。而奥苏贝尔还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因为这种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于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它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一些手段(如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具体形象化的学习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的目的。芝加哥大学的Usiskin 教授曾提出,解决学习数学的动机问题还是要从数学教育本身找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教材能否变得使学生感兴趣。教材是实施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材中素材的选择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例如,对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材上应提供足够的现代生活中的实例。既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对学校周围道路交通状况(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的调查、对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对自己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歌手大赛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讨论有奖销售等问题。这样的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从而更加重视数学学习,从中找到乐趣。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00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郑翔.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4(3)

[6]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1)

篇8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所以从一开始要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懂得数学的基本原理。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抓住、认清数字学科的核心内容,增进对数学的掌握技巧。

心理学认为,如果对原理认识到位,那么就会消除学习的难度,省下百分之四十的研究与分析的时间。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懂得原理,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学科大门的钥匙,这就属于下位学习了。这样的学习会轻而易举,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

试想,新的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在头脑中形成轮廓,不能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又怎么能够新旧结合、相辅相成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有深层的体悟呢?

二、培养有情感的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有意义,学有所用,能以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机械学习变成喜欢,从学会变成会学。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能够很好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学习方法,而不是总是以教授的姿态去传授,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更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

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都有一定的潜力可挖,要鼓励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这个真理,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一个创造者。

三、结语

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学生权利;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0引言

“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导向及支撑作用。高校校园的和谐程度历来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社会整体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就成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目前,在高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权利维护已经成为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协调和解决好这对矛盾,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笔者认为,大学生是高校内部最重要的主体,也是高校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工作对象。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也已经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也日益面临着学生权利意识扩张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大学生与母校之间发生的法律纷争也与日俱增。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当全面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建设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和谐校园环境。

1良好的权利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基石

权利的实现有赖于权利人权利意识的加强,没有权利意识,就不会有权利的真正实现。在高校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中,最容易产生分歧的就在于高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与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方面。有调查表明,两者之间发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往往在于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普遍存在权利意识不到位、认识模糊的问题。因此,高校的管理者以及学生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良好的认知,树立起正确的权利意识就成为建设和谐校园重要的思想基础。

1.1大学生正确的权利意识是实现校园和谐的基本前提

笔者以为,公民权利意识薄弱是中国至今仍徘徊于法治之门的症结所在,也是导致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与在校学生权利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当今高校均开设了法律方面的课程供学生研修。虽然学生的法律知识有所提高,但自身的法律素养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权利认识模糊、法律思维不清等方面。尤其是对自身所享有的权利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实践中,往往存在过于讲究自身的“权利”而忽视自己的“义务”。这是学生权利意识模糊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中存在着“尊卑有别”、“以和为贵”的社会心理。这种观念要求行为人要实现自我超越,讲求“修身”,提倡“克己”。按照此种评价标准,如果学生因为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而触犯学校和老师,不但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和睦”,更为“义’’所不取。因此,在面临与学校之间的纷争时,在校学生往往采取的是“能忍就忍”的策略。这种隐忍为先、息事宁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合法权益的实现。

因此,大学生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养成良好的权利意识,按照法律思维模式去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身的合法权益,做到主动维权、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生活中对什么是自己合法权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法律指引。同时,大学生权利意识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1.2高校管理者正确的权利意识是实现校园和谐的重要保证

诚然,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构建于家族、宗族本位基础之上的“家国一体化”模式。因此,“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学生权利严重不够”。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强调作为个体的学生对高校管理权力的绝对服从。对于一些高校管理者而言,由于自身成长的社会背景导致他们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还比较弱。实践中,高校管理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德替法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学生管理中高校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例如,高校制定的规章中往往以占绝大部分的篇幅规定了学生应履行的义务,而学生在校应享有的权利却少有涉及。从而导致了许多无视学生权利、甚至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缘于高校管理者缺乏正确的权利意识。因此,应当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者的法律素养,加快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建设和谐社会,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是高校的根本,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成才展开。”因此,要建设和谐校园,高校管理者就必须在实践中认真贯彻与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一要务。而良好的权利意识可以促使高校管理者在行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必须实现身份观念上的一次转变,即‘管理者”向“服务者”身份的转变。把服务学生作为自身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所以,高校管理者正确的权利意识是实现校园和谐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管理者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实现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与互动,才能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

2完善的机制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临高校管理者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侵犯时,在校大学生最经常的做法就是息事宁人。即便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也拥蚍蜉撼大树”的勇气,但又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此路不通”。在学生维权中的各种阻却性因素——如制度欠缺、程序不公、维权渠道不畅等,导致校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成为影响校园和谐与稳定的“定时炸弹”。一旦爆发,所产生的后果将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而是演化为社会性的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在高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1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当前,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的规章制度与当前法律法规不和谐甚至相冲突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高校制度本身与社会其他制度之间的协调、互动与和谐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健全与完善高校内部规章制度是保障学生权利的又一重要措施。只有理顺校内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使之不与我国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相抵触,这样的制度才会受到学生的拥护。正如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所谓的“法治”就是“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且所服从的法律是良法。”只有高校的校规校纪本身是一项良好的制度,表达出对学生权利尊重的一面,才能真正发挥出高校规章制度的应有效能,促进校园和谐。

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组织管理,主要是在于它的育人性,即为社会培养一定质量与规格的人才。因此,在制定各种校内规章制度时,高校不能仅仅为了便于管理而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捆绑”方式,而是要严格遵循“正当程序”原则,符合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学生的权利。

2.2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加快推进校园民主建设,完善大学生自治机制

一般而言,高校的学生会发挥着高校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实践表明,学生会作为学生在校内的自治性组织却很难发挥其“自治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会在经济上和组织上对高校管理部门存在较多依赖。而高校管理者也往往把学生会视为行政权力的一种“延伸”。例如,高校学生会干部的任命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举产生的,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管理层决定和任命的;其次,由于学生会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于高校主管部门的拨款,因此无论是活动的组织与审批还是经费的划拨,都受到严格限制,学生会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再加上目前高校学生会组织的运作一贯沿用的是高校管理的行政模式,因此很难真正体现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会及学生社团这种学生自治组织的权限。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必须予以适当“自我克制”,使学生会真正实现“民主自治”。使之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校生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组织协调功能,及时化解校生之间的矛盾,积极推动和谐校生关系的构建。

2.3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大学生校内维权预警机制。大学生与母校之间的纠纷往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由于缺乏畅通的维权渠道,又没有正确的维权指导,因此他们的维权行为往往带有任意性与冲击性。许多维权活动采取了过激或违法的方式,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部分参与维权的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行为处事易走极端,也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煸动和控制,使维权活动演变成政治运动,不仅会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而且严重的话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宁。因此,各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校内维权预警机制。学校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处置学生非理性维权活动的预案,防止暴力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在预警过程中也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重在化解矛盾,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

二是要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为协助广大学生正确维权,学校应当允许、支持并扶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维权机构——大学生维权中心。设立该机构的宗旨应当是以人为本,以服务广大学生为目的,及时将涉及大学生权益的问题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司法部门沟通,化解大学生的维权困境。

三是要建立校园调解和仲裁机制。具体做法是,由高校设立一个专门的校园纠纷仲裁庭,直接受理学生与学校之间可能存在的纠纷,而且还可以受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在调解或仲裁时,“可以根据不同纠纷、不同当事人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嘲因此,在现有的高校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局面下,通过构建校园调解和仲裁机制,完全可以借助于调解和仲裁这种准司法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与学校间的权益之争,促进高校与学生关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3实施依法治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不断完善高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将学校运行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因此,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近年来,学生状告母校的现象蔚然成风,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在学生权利面临母校侵犯时,被高校拿来做挡箭牌的往往是《教育法》赋予它们的“自主管理权”。例如,大连外国语学院2002级学生吴蔚在被勒令退学后的申诉过程就是明证。在该案中,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法院驳回吴蔚同学诉讼请求的理由就是:“高校的学籍管理决定属于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

司法是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同司法最终原则”也是所有法治国家的一条基本原则。而高校管理行为是否属行政行为”在行政法上尚无定论,学者间也还存在着较大分歧。目前就国内法院的司法实践来看,往往倾向于将高校的管理行为视为“内部管理行为”,不符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上的起诉条件。因此,司法权无法对之进行监控。从而使得这一重要的管理行为徘徊于司法监管之外。

“有权利必有救济”是当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但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立法中却很少有关于学生权利救济的规定。这一点就突出表现在没有一套可靠的程序规范来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学生的私权利之所以易受到高校公权力的侵害,是因为高校管理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受到国家强制性保护,而学生的私权利虽受法律确认,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对高校管理权的行使实行外部监督,尤其是对高校的内部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把高校管理权力的运行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法治轨道,从而为学生提供一条最具权威性的和终局性的救济途径,这是高校管理法治化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历史所趋、人心所向。嘲因此,就自主管理权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争端,笔者认为应当给予学生以相应的司法救济选择权。只有通过外部的司法监督,在高校形成依法治校的氛围,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且有序地发展。

篇10

关键词: 两性差异; 初中物理; 因性施教

近日,上海八中成立男子高中班申请获批,因性施教的观点在教育界再度引起热烈反响。因性施教是教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根据两性心理发展及智力、学习能力上的客观差异与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的角度,尝试对因性施教做简单探究。

一、男女两性差异及其成因

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有所不同。例如在观察认知方面,特别是对情感和主观意识波动的感知能力上,女性从小学起就普遍比男性强;而男孩的优势则更多的表现在对逻辑的理解与抽象思维的构建上,通常这种优势会在初中或之后更容易得到体现。又如在记忆能力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雄雌荷尔蒙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女性的记忆容量远大于男性,但男性的记忆持久性却胜于女性。这种差异表现在初中阶段,女生更多的是心思细腻,拥有较高的EQ(情商),拥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感性表达能力与专注力,但在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理工科上通常表现较为弱势;而男生则倾向于豪放粗犷,拥有较高的IQ(智商),在理工科目的空间想象力与抽象思维上比女孩有较明显的优势,但语言表达通常不如女生,且由于其好奇的天性显得缺乏专注力。

从成因上看,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最早是来自于生理因素,其次是后天教育中担任先锋角色的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期望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男孩从小被教育需要阳刚之气,感性的文笔会被认为是娇柔做作;女孩则常常被认为不应对机械和物理逻辑相关的事物感兴趣。此外,学校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做法亦强烈暗示与导致男女生的分化,如老师更青睐于文静不惹事、成绩优异的女孩,调皮、成绩差的男孩通常得不到认同,物理等理科竞赛重男轻女等。

二、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确认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因性施教完全可以作为因材施教的一个子分支而合理存在。

区别于其他学科,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工科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初中物理的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包含过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硬性公式,相比之下它更注重于对如声、光、热、电、力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做简单易明的解释,重原理的解说而不是对数值的精确把握或演算证明。从目的上看,它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对日常物理现象的思考能力。结合初中物理的特性与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因性施教应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一)纠正偏见,树立自信

根据多年的观察及长期的反馈,初中女生大都自认女性思维不太适宜学习物理,普遍对学习物理缺乏足够的自信;而在初中阶段,男生则由于学习成绩通常不如女生,同样缺乏自信。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偏见亦同样存在于社会当中并影响到学生,因此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就自信不足进而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点,树立学习信心,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加以正确引导,引领他们走出心理障碍与成绩低谷。例如对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弱而对物理避之三舍的女生,可通过帮助分析初中物理的特点,鼓励其充分利用女性思维细腻的特点勤思进而善思,从而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增加其学好物理的信心。而对成绩并不优秀的男生,则需要更多的肯定其抽象思维的长处,并鼓励其发挥特长,树立信心。

总之,教师要从认同的角度从心理的内因入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偏见,发挥各自优势,树立学习自信,这是因性施教的基础。

(二)尊重差异,科学应对

(1)根据两性的风格差异区别对待。男生大多从小爱摆弄物体,玩具多是车辆、武器、工具等,并喜欢进行拆卸、安装,以至于改装,往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相对于女生,对于物理现象,男生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会产生求知欲望,可令其进行自驱动学习。因此,教学中可让男生通过实验或课外活动接触更多的事物,更好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他们动手与创造的特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而女生小时喜欢的玩具多是布娃娃之类,对机械物体不大感兴趣,也很少主动进行探究,动手、创造能力较差。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她们倚仗的往往是较强的机械记忆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女生应注重比现象更为细化的解释,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公式定理记忆,这样才能将女生从机械学习中解放出来。例如教学《凸透镜的折射原理》,对男生可从课外实验做起,利用凸透镜的聚焦现象激发男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眼镜(凹透镜)的散光现象进行对比,男生会更容易自行理解两种镜片的聚集与散光原理。对于女生,课外实验也能更好的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女生并不擅长于抽象的思维,很难如男生那样自行理解其中的原理。因此,教学中,需要利用从空气到玻璃的两次折射,通过简单原理的组合来让女生理解镜片的聚焦与散光原理。

2.根据两性的能力差异区别对待。男女之间能力的差异是多元且层次化的,无视差异化等同地对待容易导致“扬短避长”,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全面发展观的指引下,教师尊重性别的能力差异,让学生发挥长处,弥补短处,才是合理的教学之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莫过于女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在教学中,我们应因性施教,灵活应对。如,应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向女学生提供客观现象,发挥其形象思维的长处,以弥补其在抽象思维上的不足;有意识地多用字母表示概念和物理意义,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并强调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据运算;课堂提问少提一些判断题,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引导其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其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区别性教学,会切实有效提高女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总之,正确认识男女性别之间多元化、层次化的差异,通过区别化施教,因势利导,扬长补短,会让我们的物理教学事半功倍,值得我们积极思考、尝试。

参考文献:

[1]郑新蓉. 《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