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收益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44-0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问题的相关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与税收、基金等收入一样,同属于国家财政收入,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由于事业单位可获得的收益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少,国家对这一部分收益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事业单位自行支配收入,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单位内部分配不公现象长期存在。2006年5月,财政部公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自2006年7月起施行。这是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完善收入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事业单位的收益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国家所有,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第29条);而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却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第23条)。把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国有资产获得的收入纳入单位预算,实则规定为由单位享有,并由单位自行分配。本文认为这一规定不符合国家所有者的权益,违背了国家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产权利益要求,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割裂的规定及实施,无助于从根源上解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归属界定及分配现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包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及通过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国有资产获得的收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为了缓解改革开放之初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从政策上允许各事业单位通过经营单位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目前,通过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行为在各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从产权关系上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单位享有对这部分资产的使用权、管理权,其享有的收益权要通过财政预算程序和财政分配的方式来获得。事业单位要对外投资、担保、出租、出借单位国有资产活动,首先要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这些活动产生之后,无论其使用方向发生什么样的变动,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并未发生改变,国家依旧享有对这部分资产的收益权以及对这部分收益的分配权。

从实质上看,在这部分资产国家所有的性质并未改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从事经营活动,也不论使用方向变动之后产权关系如何变动,都是由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对这部分资产行使相应产权,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享有资产的收益权及其它相关权利。事业单位并不是该资产的所有者而仅仅是该资产的管理者。这部分资产的收益,应视为国有产权利益,国家作为所有者享有对这部分收益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归属,有助于解决当前事业单位对于使用国有资产获得收益的管理及分配问题。在现实中,国家对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以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益管理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产权单位在收益分配中也未体现国家所有者的权益。相反,事业单位把通过投资、出租、担保等各种形式获得的收益,在单位内部以“小金库”、“账外账”的方式实现集体占有。这种由国家向集体再向个人倾斜的收益分配方式,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及社会经济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局面。从国有产权关系看,集体完全占有资产收益本身就是对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侵蚀,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在单位内部分配的失衡,又使追求个人私利成为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及收益分配秩序进行规范治理。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策略。

鉴于目前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使用、分配去向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与产权单位双方的利益,做到既要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国有产权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照顾到产权单位有效利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根据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两种基本思路以供探讨。

(一)将收益纳入单位预算应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实行相应监管

根据《办法》的规定,将收益纳入单位预算,国家要补充完善相关条文内容,强化事业单位收益管理、使用及分配制度和监管制度,以利于对事业单位收益管理的具体操作和监管。将收益纳入单位预算之后,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只能弥补事业单位经费的不足,杜绝将其用于各项消费性支出或私设小金库截留国有资产收益。这就需要对事业单位收益使用状况进行严格监管。

一般来说,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是一种委托关系,并形成了由各级财政部门一主管部门一事业单位三级分管格局,事业单位自然是直接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进行监管的主体。这种监管方式使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管成为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个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监管职能的弱化,为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留下空隙。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专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难以判断和杜绝单位财务核算过程中的真实性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由国家授权与主管部门作为这部分资产收益的监管主体直接监管,则减少了一个监管环节,无疑加大了监管力度。主管部门通过向单位派驻人格化主体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并监督其使用、分配国有资产收益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以便更好的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按道理说,这种监管方式应该比由事业单位直接监管更有效率,能更好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这样做增大了监管的复杂性,也加大了财政上的投入,造成了无意义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将收益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应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

篇2

第二条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本细则所称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包括县委各工作部门、县人大机关、县政府各部门(含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县政协机关、县法院、县检察院、各群团机关、各派机关及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第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国有资产收益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应与风险控制相结合,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财政部门实施综合管理,负责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各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实施具体管理,依法合理组织并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转让、使用所取得的收入,包括:

(一)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即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建筑物、土地以及运输工具、通用及专用设备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所取得的收入;

(二)经济实体上缴收入。即资产占有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经批准将闲置资产用来兴办宾馆、酒店、招待所、培训中心、商店等并取得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经济组织上缴的利润、承包费、管理费等收入;

(三)对外投资、合作收入。即资产占有单位直接投资或利用单位资产与其他单位、自然人合作、合资、投资等取得的收入;

(四)资产处置收入。即资产占有单位经批准将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资产出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

(五)其他形式使用国有资产取得的收入。

第六条国有资产收益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维护和县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经营性用途,应由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财政局审批。

未经批准,不得将单位的国有资产用于出租、出借等经营性用途。

第八条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提供如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一)出租、出借事项的书面申请;并填写《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表》。

(二)出租、出借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四)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出租出借方的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五)其他材料。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租、出借:

(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三)产权有争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变更或终止国有资产经营性用途的,应向县财政局申报备案,并办理变更或终止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应依法进行评估,并进入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交易。对用于经营性用途的国有资产,财政部门认为必要的,也应进行评估,并进入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交易。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益,应在处置之日起15日内足额上缴县财政专户,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支出实行分类管理:

(一)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得的收益,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按季全额上缴县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财政局根据实际需要将收缴的经营性资产收益,用于安排缴款单位资产的维修、保养及管理等支出;

(二)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取得的收益,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按季全额上缴县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财政局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用于缴款单位资产的维修、保养、管理及补充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不足。

篇3

第一条为健全本市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制度,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是指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形成的和依法界定登记的下列国有资产:

(一)动产;

(二)不动产;

(三)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

(四)货币和有价证券;

(五)法定的其他财产权利。

第三条本市公用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和依法界定登记的企业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营运、收益、处分以及保护和监管,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国有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产权关系和政府监督与企业经营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监管体系、营运机制和保值增值责任制度,保障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

第五条对企业占用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贯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与国有资产的营运分开、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的原则,保障企业独立支配法人财产权。

公用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及保护工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委托有关部门负责。

机关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由财政部门负责营运管理。

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有特别规定的以外,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其他国家机关均不直接经营国有资产。

第六条本市鼓励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和其他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积极探索推进政企职责分开、完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度、面向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各种有效方式、方法。

第二章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第七条本市及各县市区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

第八条本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组织贯彻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拟定本市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二)组织实施本市公用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委托管理;

(三)拟定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的设立、变更、终止方案;

(四)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委派董事、监事、财务总监并受理其工作报告;

(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认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董事长、经理、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

(六)确认国有资产产权代表的资格;

(七)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草案;

(八)审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的长远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用计划、年度经营报告及其他重大事项;

(九)制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和国有资产营运考核办法;

(十)协调有关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之间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纠纷;

(十一)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市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本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组织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市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二)组织承办国有资产的清理、界定、登记、评估工作;

(三)组织实施国有资产营运情况考核;

(四)组织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管工作;

(五)组织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工作;

(六)健全和管理国有资产档案;

(七)培训国有资产管理人员;

(八)本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各县市区设立的和依法确认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确定。

上级国家机关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划分作出新的规定的,依照上级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国有资产界定登记

第十一条下列财产依法界定为国有资产:

(一)各级人民政府用于投资的货币、实物和无形资产;

(二)国有资产的收益;

(三)国有资产的自然增值和孳息;

(四)依法应当界定为国有资产的其他财产。

第十二条以国有资产担保、抵押承担投资风险,用借贷资本创办的国有独资企业及其他国有经济组织,其内部积累的净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

第十三条国有独资企业和其他国有经济组织中除依法界定为非国有资产以外的全部净资产,均界定为国有资产。

第十四条国有资产按下列规定登记:

(一)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由受托管理的部门申报登记;

(二)新设行政事业单位和开办企业占用国有资产的,由占用单位申办国有资产产权设立登记;

(三)因单位合并、分立及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财产管理关系发生变化或国有资产总额增减的,由占用单位申办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

(四)因单位撤销、解散、破产等情形收回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自然灭失的,由占用单位申办国有资产产权注销登记。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实施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现存国有资产产权登记随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一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设立、变更、注销登记随占用单位设立、变更和产权注销同时进行。

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年度检查国有资产占用单位产权登记状况、产权变更或注销审批手续、保值增值指标完成情况及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权益落实情况,并分年度编制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分析报告,呈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国有资产占用单位分别建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永久保存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各项凭证和资料。

第四章国有资产营运监督

第十七条森林、土地、矿藏、水资源等资源性国有资产,分别委托林业、土管、地矿、水利等部门负责营运管理。

非经营性的无形资产委托有关主管部门管理。

第十八条受托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部门,凡出售、转让、投资、划拔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应当事先报经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九条受托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部门,应当按会计年度编制国有资产开发利用计划,并向本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国有资产存量的占用和开发利用情况报表。

第二十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投资主体,负责授权范围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投资运作和产权经营,并按照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制。

第二十一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经营国有资产,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长远发展规划并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核准;

(二)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前,编制下一年度国有资产营运计划和收益计划并报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三)依照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规定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书》;

(四)按会计年度向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经审计的年度营运报告和会计报表,详细记载国有资产的总额及变更事项;

(五)对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按规定申办《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

(六)凡经营性国有资产变动达100万元以上或不足100万元但属关键设备、成套设备的,报送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处置;

(七)以国有资产为非控股企业提供担保,必须报经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投资主体,应当负责向所参股、控股的企业和全资子公司派出产权代表、监事、财务总监,并考核、监督其工作。

第二十三条国有资产占用单位整体或部分转让国有资产,必须报经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投资主体同意。

向下列单位和个人转让国有资产,必须报经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向个人、私营企业、合伙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转让国有资产产权;

(二)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转让国有资产产权;

(三)向台湾、香港、澳门及外国投资者转让国有资产产权;

(四)向本市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转让国有资产产权;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报经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转让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纳入资本金预算,按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处理,接受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国有资产占用单位通过市场实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对拟交易的国有资产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报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三)除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交易外,均在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产权交易场所进行;

(四)产权交易双方凭《产权交易确认书》到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六条受托实施国有资产评估的机构,应当遵循真实、公正、科学、可行的原则,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实施国有资产评估。

第二十七条国有资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评估:

(一)资产出让和转让;

(二)企业合并、分立、出售或股份制改造;

(三)用国有资产与他人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

(四)企业终止清算;

(五)以国有资产设定抵押担保;

(六)企业租赁;

(七)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评估的。

第二十八条因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发生纠纷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国有资产占用单位认为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申请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协调或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二)国有资产占用单位之间因国有资产营运发生纠纷的,可以申请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或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讼;

(三)国有资产占用单位、国有资产分级管理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之间发生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的,均可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五章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第二十九条国有资产收益,实行专收专支和投资、受益、监管相统一的制度。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及其他占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均应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十条本市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预算收益报告制度。

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由财政部门依法编制。

经批准的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由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负责编制管理和营运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的年度收益计划并报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应当根据企业类型和规模,分别确定所属企业利润和上缴资产收益金的比例。

第三十二条下列国有资产收益,由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取得或由国有资产分级管理者直接取得:

(一)国有独资企业上缴的利润;

(二)国有股权所分得的股息、红利;

(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转让国有资产、国有股权所得收入;

(四)依法应当取得的其他收益。

第三十三条国有资产收益主要用于:

(一)转增资本;

(二)新设企业;

(三)投资参股;

(四)其他形式的国有资产扩大再生产;

(五)法律、法规、规章或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用途。

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使用国有资产收益,应当经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四条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应当依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收取资产收益金、国有股本金、红利等情况定期报送报表。

第六章国有资产统计评价

第三十五条本市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

国有资产统计依照国有企业报表、清产核资报表、重点企业监测报表统计汇总和分析上报。

国有资产评价依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国有资产占用单位一定营运期间的经营效益及其经营者的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价。

第三十六条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和其他占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必须依照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送国有资产报表。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规定的覆盖全社会的统计报表,按照财政管理业务归口实施分发、收集、审核、录入、汇总后交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汇总。

第三十八条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上级国家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会同审计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投资主体营运的国有资产实施效绩评价。

国有资产占用单位的效绩评价报告,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国有资产占用单位负责人和年薪兑现的重要依据。

国有资产占用单位的效绩评价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违规行为处置

第三十九条对违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变更、交易、评估、统计、评价规定的,由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提请有权机关处理。

第四十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隐瞒、截留、非法转移

国有资产收益的,由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和提请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的工作人员,由所在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对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营运规定触犯刑律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国有资产占用单位负责人受到撤职以上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的,三年内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第四十四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市在境外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营运,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本市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涉及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范围的,授权本市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置。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改进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拨款购置或无偿划拨形成的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因此,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

各单位要加强提高资产管理的宣传和认识,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把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实处,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实现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建立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数据管理集中化。以资产清查数据为依据,同时实时录入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全面、动态掌握行政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有、使用情况。

(二)资产管理规范化。依托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贯穿资产购置(配置)、使用、处置全程的网上审批管理程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力度,实现国有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规范化管理目标。

(三)实现资产管理透明化和资产资源共享共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

三、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中,领导是关键、体制是保障、制度是基础。加强做好资产管理工作,要十分重视基础工作。这个基础就是建章建制,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推进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一个基本保障。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为建立行政事业固定资产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四、规范资产配置,合理配置资源

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是国家财政以资本性支出投入和单位利用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等形式形成的,属国家所有。因此,财政部门要把好资产配置的“入口”,实现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相结合,遵循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通过加强资产的存量管理和增量配置管理,实现资产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推进资产处置规范化

行政事业单位将其所占有闲置的国有资产通过有偿转让、出售、出租和对外投资等形式所形成的各类收入都是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属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纳入财政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加强闲置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单位资产要实行定期清查,加强对资产的盘点工作,重点对闲置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核实;对报废资产要及时进行处置;对房屋、建筑物等增值较快的资产要定期进行重新评估,从而使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符合。

七、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属于国家的投资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腐败的重要措施。

八、强化监督约束机制,防范资产使用管理违规行为

(一)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各单位的财务人员和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要从严把关,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的有关制度。

(二)加大各种形式的审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主管部门财务管理机构的作用,组织精兵强将,坚持突击资产清理与定期审计监督相结合、账前审批与账后审计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制衡相结合。

(三)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利用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精通业务、办事公道的优势参与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

(四)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占、私吞固定资产的违法行为,对造成国有固定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要依法处理,确保有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为民理财能力;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最终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付元进.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意见[J].理论界,2006(S2).

[2]杨立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

篇5

【关键词】对外投资行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

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依旧存在资产运作不够规范、资产收益监管的时候存在问题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专项检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并且,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完全的完成,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在其对外投资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现在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相关项目没有通过财政审批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时候,审批手续的办理不够到位,虽然现在有些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经过了主管部门的同意,但并没有向财政部门申报,通过审批更是无从谈起,现在国有企业中人员变动和机构改制都比较的频繁,这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在进行资金控制的时候存在问题,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的流失。

2.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调研论证不够充分

有些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不够谨慎。过分的随意,并没有进行调研论证,即便是进行了论证,论证报告本身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也很难保证。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项目论证不够充分,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够规范,监督不够有效,经常会存在投资盲目、关系投资以及感情投资的情况,这便导致很多对外投资项目以失败告终这对对外投资更好的进行,和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是非常不利的。

3.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后,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收益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其初衷是保证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获得收益,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存在过分的重视投资而对管理不够重视的情况,对项目经营管理、项目决策、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财务状况不甚重视,并且没有做好投资以后的后期监督或者管理,这便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时候以亏损告终。

4.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管理人才缺乏及经验缺失

在国有企业中,控股或者全资的投资项目中,企业会进行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派,但是这些选派的人员,管理经验较为缺乏,对市场行情以及市场运作不够熟悉,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针对这些投资项目,进行上缴利润标准以及奖惩制度的制定,这会导致企业经营的时候存在管理不善或者决策失误的情况,甚至有些时候,投资项目会出现亏损,从而导致国有资产出现流失。

5.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的时候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现在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核算的时候,由于会计本身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这也导致了有些会计在核算的时候不能够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的时候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这样便无法将国有企业的实际投资情况和收益情况反映出来,会给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更好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

6.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经常发现有些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存在投资收益体外循环、投资收益隐匿、小金库设立、利用借款的方式进行投资转移以及在改制过程中低估资产等一系列的违规现象,这对对外投资的规范是非常不利的。

二、做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一些措施

1.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申报的相关原则进行明确

在对行政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时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的,在进行监督时,应该根据以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时存在的决策不够谨慎、进行项目论证时不够充分以及审批时不根据规矩进行的行为,对对外投资项目申报的相关原则进行明确,保证和企业发展目标是真正一致的,并将其和业务活动关联在一起,并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立,只有这样国有企业的投资有效性才会真正的上升,投资风险才会真正的降低。

2.对国有资产用到投资项目中去的管理要求进行明确

首先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来源进行明确,非税收入以及政府的财政拨款绝对不能用到对外投资中去;其次应该对对外投资的实物资产进行明确,在国有企业中,能够履行其职责并且运转使用正常的实物资产不能够用到对外投资中去;最后,对于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实物知识产权等,必须在保证其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根据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报告给财政部门进行备案或者核准。

3.对对外投资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重视投资、轻视管理,没有保证投资项目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经营管理不够到位、财务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效益也没有保证。财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也没有进行投资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所以财政部门应该在多个方面对投资的长远发展进行研究,然后判断是不是应该进行对外投资。

4.对对外资产处置管理方面的要求进行明确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财政部门应该进行清产核资小组的组织,深入国有企业了解其以往的投资项目,掌握其投资收益情况,并对其资产处置管理进行明确。

5.收益管理进行明确

为了避免以往存在的仅仅有投资并没有收益的情况,国有企业应该做好财务控制,对于那些通过审批并设立好的新企业,应该分析其接下来三年的收入情况、税费情况、净利润综合分析和预测情况,并对其投资回报进行明确。此外,还应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帮其进行年报审计方面的工作,并将相关的意见和实际的收益返还情况报告给相关的部门,并进行备案。

三、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管理进行规范,取得的效果1.初步进行了财政部门履行对外投资监督平台的建立

国有企业本进行对外投资本身便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所以,进行对外投资规范的时候应该严格,并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原则,努力的进行探索,采取措施做好投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提高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办法对投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对投资风险进行方法,并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重视财政监管职能的履行,对于存在的违规或者不恰当的对外投资进行规范,对于那些符合相关条件的项目,相关部门也应该在30个工作日之内进行批复,在批复的时候应该对其投资范围、内容以及分配方案进行明确。

2.推动了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对外投资的规范能够加大国有企业对对外投资选项的重视,并根据需要进行可行性调查,对经营目标、投资方式、投资规模、投资风险以及投资收益进行一定的评估。在进行对外投资项目确定的时候也必须慎重,不但需要领导集体的研究,还应该在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进行决策之后,才能够将其编织成对外投资建议书,并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3.推动国有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

随着对外投资的规范,很多国有企业也真正的认识到对外投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规定来进行会计报表的上交,并真正认识到了中介机构制定的年报审核意见的重要性,并对审核中指出的问题进行明确或者整改。国有企业在进行管理人员选择的时候也开始有意识的选择那些政治水平强、了解公司业务、组织能力比较强,管理能力比较强,懂得经营的人才来进行投资企业的管理,这样能够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四、结语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在对其对外投资进行规范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常葆.推进资产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7(02):16-18

[2]周顺明.多举措多层次全面推进资产管理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5(01):7-12+23

[3]常振兴.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11):17

[4]王文童.加强资产收益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05(07):8-10

[5]周顺明.加强行政事业资产收益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06(09):15-20

篇6

一、规范企业经营性资产招租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授权管理。由区政府授权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国资局)对区属国有企业(含工业、商务、农粮、供销、城建、交通、文广等系统)改制后的经营性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在尚未移交区国资局管理之前,由区国资局委托各主管部门或企业对授权范围内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区国资局将会同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有出租资产进行重新核查,并建立管理台账。

(二)经营性资产招租。由区经营性资产招租小组和各企业主管部门,按《区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区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招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并按区国有资产经营中心招租程序运行。对需要招租的资产,由各主管部门或企业向区国资局提出招租计划,各主管部门会同区国资局共同制作招标文书、确定标底,交招租小组会议审定。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对该资产的招租信息、审核竞标资质、组织竞标和发出中标通知书。各主管部门或企业与中标者签订承租合同。

为明确签订合同主体,确定区国有工业资产经营公司为该公司所有合同的签署主体,其它系统如留守企业机构健全可由企业作为合同签署主体,机构不健全的留守企业由各主管局为合同签署主体。同时,招投标的资料、与中标者签订的承租合同报区国资局备案。区招租小组对招投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各主管部门或企业对授权范围内的经营性资产,可根据合同到期情况采取分批招租的办法。按整栋资产招租的,租赁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6年,不是整栋资产招租的,租赁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租赁期间租金根据地段不同,按一定比例递增,具体增长幅度由招租小组确定。

(三)收益管理。国有企业改制后资产经营收益统一由各主管部门或企业组织收取,并及时缴入财政专户,由区财政局根据年初审定的各主管部门编制的预算,按进度拨付使用。

(四)经营性资产日常管理。由各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对租

赁资产及水、电等设施的日常管理维修工作。维护资金从当年预算中列支。

(五)各主管部门或企业出租资产未到期还在履行的合同交区国资局备案。

二、加强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

(一)资产处置。对国有企业资产变现处置的,先由各主管部门提出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经区国资局审核提出意见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资产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区国资局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企业资产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挂牌、招标、拍卖。对国有资产无偿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的,必须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中的有关程序和规定办理。

(二)新增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新增的国有经营性资产,由各主管部门及时提出招租申请,并按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程序对外公开招租。

(三)监督管理。区监察局负责对企业经营性资产招租、转让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各主管部门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区国资局负责对各主管部门的经营性资产运营情况及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管,并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区审计局负责对各主管部门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权证和投融资的管理

(一)权证管理。实行国有企业改制后资产的土地证、房屋所有权证统一交区国资局保管,各主管部门要协助区国资局办理权证移交工作,区国资局要在权证移交前,对每家企业资产重新进行全面普查,对有权证资产、权证抵押资产和无权证资产分类建立资料档案,并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确保证照和档案资料安全。

(二)经营性资产投融资。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提出投融资计划并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由投融资单位根据投融资计划向区国资局办理所需有关资产所有权证件领用手续。投融资活动终止后,投融资单位应该及时将有关资产所有权证件交回区国资局保管。

四、明确资产管理责任

(一)对经营性国有资产隐瞒不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单位,一经发现,由区纪检监察部门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流失的,除没收该单位不正当及不法所得外,按财经纪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1)擅自或私自将新增经营性国有资产租赁、发包的;

(2)突击将新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出售、抵押、质押、对外投资的;

(3)为擅自处置新增经营性国有资产提供方便、办理权属证件及手续的;

(4)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侵占新增经营性国有资产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5)因管理疏漏,严重失职,造成新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

(6)其他违规违纪行为。

(二)各主管部门在运营经营性国有资产中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监察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机关依法处理。

(1)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不上缴财政专户的;

(2)未签订租房合同,无偿让业主经营,不收取国有资产收益的;

(3)签订了租赁合同,但不按规定收取国有资产收益或以收抵支的;

(4)未按约定履行其职责,使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流失或损失浪费的;

(5)在产权管理工作中未按有关法律、法规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59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工作中,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一直是紧密相连的,要想加强财务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大部分就是对其所属资产的处理与使用过程,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收益的单位投资与租借等活动。只要我们不断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财务工作相关联,一定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实现资产的合理使用与配置,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

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的管理制度

1.1国家所有制

这种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不属于除国家以外的任何单位所有,这种资产是以国有状态展开投入的,并由财政部的补偿金所积累构成的,因此它是属于国家的。它的主要用途是为行政事业单位创造公共服务与相关产品,是不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正是这类服务与产品才是由国家供给与所有的。

1.2政府监管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财务管理,需要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统一监管,它的监管模式包括:首先是各级政府,其次是各级财权,然后是各级事权,政府部门需要承接对应的财权与事权,它们代替国家执行所有者的身份,并且需要在本辖区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方面,给予最大的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支持与发展。

1.3单位享有制

行政事业单位,也可对资产进行一定的使用与拥有,因为有些资产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职责的重要保障。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不但被赋予了资产的使用与拥有权外,还赋予了一定的经营权。但是,这些权利的使用并不是毫无约束的,国家予以事业单位使用和处置的资产并不是经营性质的,其意图是互助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合理使用资源顺利完成工作目标。而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改资产用途,就必须向财政部门申请,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将手中资产进行各项支配活动。具体的权益有:向外的投资与资产的承保等权益,其次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许后的出租与出借行为;凭借租借活动所获取的经济收益的权利,但是其经济收益必须上缴到财政专用账户里;再次是行政事业单位可在得到相关批准后拥有财产的处置权。以上这些权利均要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限制与保护。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2.1资产分配不合理

财政部门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数、结构以及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解,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掌控在相关的行政事业使用单位,财政部门能够掌握的信息很少。这种信息严重失衡及信息滞后的局面,都让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制定资产与财务的处置方案,因此也无法做到资产预算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正因如此,才致使了资产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出现资产使用单位胡乱处置资产的行为。与此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资产超编的现象,致使其他单位资源匮乏。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租房办公的现象也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重,使国有资产被大量闲置和浪费。

2.2资产使用不得当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租借方面很随意,并且只有一小部分人负责资产租借的相关手续和事宜,而这些工作的办理也经常不在单位内公布,这就导致了资产出现使用不得当的现象。除此以外,部分单位还存在签订长时间租赁合同的现象,以及占为己有胡乱处置资产的现象,严重损害国有资产,令资产收益大幅度减少。

2.3向外投资不规范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没有进行审批手续时就擅自向外进行投资,同时也不办理相关的资产划拨手续,致使资产归属无法明确。更有甚者,在没有得到上级管理单位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成立子公司及旗下的分公司进行向外的投资活动,致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在体制外收益循环,这些在体制外所形成的资产投资过程,已经严重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使得国有资产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

2.4资产管控不到位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资产管控不到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资产收益不按规定上缴,向外投资占有金不上缴,资产收益不全部归入预算,资产收益不按照收支两趟线的财务标准实施等四个方面。其实,以往的资产与财务绩效管控制度及信息处理方面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导致资产增加的数据很少,而资产存储的数据却很多,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出现了账实不符或账务不清等问题,资产管控工作一派混乱,致使部分资产有物无账或者有账无物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2.5管理方法不先进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与财务的信息处理与输送方面,还是使用落后的纸质报表等形式,针对一些特定的、无法有效上报的情况与数据,通常采用单项汇报与归纳的方法,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除了产生大量的数据报表,更易出现管理的失误与漏洞。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资产与财务管理力度

要想加强资产与财务的管理力度,就要定期组织盘查物品资产,实现资产与账物相符局面。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管控力度,例如商标的使用、专利的拥有、土地的利用、著作的版权等,以防和避免无形资产的不断减少。

3.2加强对外资产的损耗核销

在向外进行资产的捐助、废弃、租借、担保等投资时,务必严格执行相关的审批环节与手续,对审计后的情况做到及时准确的入账,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外资产的损耗与核算工作。

3.3正确对待国有资产收益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向外投资所获的收益,应该由国家财政部门代为行使资产管理者的身份,资产的收取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向外投资占有金,应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并由次年一月十日前,按照批准合格的国有资产向外投资额的比例,到省财政部门的专项账户缴纳国有资产占有金;最后,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租赁费用的事项上,需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汇报和审批,只有批准通过后才可进行租赁,且所有租赁收入都要如实上缴到国有资产收益的专项账户里。

3.4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定期组织开展资产、债务、债权清查工作,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收支方式,人员情况等方面有所了解,对清查时所遇到的问题,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合理的账务处置或者再次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核查。

3.5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行政事I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应尽快广泛的采用信息化模式,我们可以运用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资产与财务的日常工作,推进资产与财务会计电算一体化管理。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开发统一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国有资产的全网化与资源共享化,这对加强资产与财务管控力度、细化管理、动态交流都有着实现的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清楚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了解其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资产与财务管理的阻碍,我们就能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的合理使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吕虹.行政执法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2]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1,(01).

篇8

关键词:国有投资;经营性项目;财务管理

一、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现状

1.投资补助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投资补助是指由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给予的投资补助资金。包括的范围为《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章第三条所含内容。具体包括:(1)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项目;(3)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4)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投资补助主要适用于需要政府支持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本文所指的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专指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以上(2)、(3)、(4)项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含国债项目补助资金)。

2.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途径及方法

(1)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途径

由项目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基层地方发改委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按项目审批程序,逐级审批,下达项目投资计划。上级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上级地方发改委下达的项目投资补助资金计划,下达安排项目单位使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补助资金)资金计划。

(2)项目单位获得投资补助资金的方法

经营性项目单位根据地方财政部门下达的使用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资金计划,先同国有投资公司签订协议并由国有投资公司向地方财政部门出具收据后,经营性项目单位凭与国有投资公司签订的协议和出具的收据,到地方财政部门办理项目拨款手续。

3.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财务管理

经营性项目单位在收到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项目补助资金、国债补助资金拨款时记人资本公积(《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记人资本公积)。国有投资公司在财务核算上做长期股权投资或者长期债权投资核算。

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项目单位收到投资补助后,必须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并分别按如下情况进行财务处理:对经营性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作为资本公积管理,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

4.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

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五章第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资补助安排使用的监督和检查……各有关部门及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投资补助,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具体执行是由财政部门委托国有投资公司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或由各级发改委稽查办对经营性项目单位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缺位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预算法》、《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对以国有资本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根据《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收益分配。而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存在项目单位的这部分资金就不能完全按《企业国有资产法》、《预算法》、《公司法》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收益分配。国有投资公司只是受政府委托管理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这部分资金,名为委托管理,实为管理缺失,无法规、政策作管理的依据,只是挂账管理。

国有投资公司对经营性项目单位在使用这部分资金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只能根据《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经营性项目单位收到此资金后,记人资本公积管理。待项目单位同意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家资本金管理。”对于国有参股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虚亏实盈,不愿意在增资扩股时,将这部分资金转为国家资本金增加股权所占的比率,对企业实施控制,让国家资本对企业产生更多的影响。

2.出资主体与投资管理关系不清晰

对以国有资本的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毫无疑问国家是出资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做出资人,也可以委托国有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参与被投资经营性项目单位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而以其他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这部分补助资金,同样属于国有资产。由使用投资补助的项目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投资补助的使用情况,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使用投资补助的项目单位是否在每年年底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投资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没有硬性规定。基本上属于自己管理自己,形式上停留在纸上的管理。

3.投入多,收益少,甚至无收益

国家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每年投入大,收益少。对以其他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投资补助资金,虽然使用的是国有资产,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不能参与项目单位的收益分配,更谈不上收缴国有资本收益。对国有参股公司、民营企业长期疏于管理,已经造成国家投资补助资金使用沉淀,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等情况。加之没有硬性规定将这部分资金在企业增资扩股时增加国有资本金,很多民营企业还没有等到增资扩股时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形成财政投入多,收益少,甚至无收益。重投资轻管理、重融资轻效率现象在部分经营性项目单位比较突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没有建立考核机制

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决大部分由项目单位自己运作,国有投资公司属于国有投融资企业,对使用这部分资金尚无考核指标,并且难以确定。因此,尚未建立考核机制,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评价标准,也不利于项目单位提高资金的经营效率,国有投资公司也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存量并发挥其效益是国有经济壮大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对一个具体国有企业来说,如何在竞争中使企业既保持生产稳定又能增加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巩固企业的地位等,没有强大的国有资产做基础,没有国有资本持续稳定地增长做保障,是很难增加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样对国有资本收益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在一个股份制

企业中,加大国有股权的投入,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增加国有资本投入收益和增加税收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一个企业,对资产管理部门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对于全体人民所有的资产监督也应由全体人民的代表来履行。目前任我国各类法律法规条文中,并没有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有关的规定都散见于其它法律条文中。应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大对国有企业的最高监督权,建议尽快制定《国有资产法实施细则》以明确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此外还要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和《国有资产组织机构法》以确定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并修改完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将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将国有资产全部纳入法规的规范调整范围,而不仅仅只是对国有资本在法规上有明确的规定。

2.明确出资主体和管理责任。明确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国有投资补助资金,属于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投资公司只是受政府委托对经营性项目单位使用投资补助资金进行管理,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依法享有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的权利。

对以国有资本的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的资金,可以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享有出资人权益,参与经营性项目单位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对以其他形式投入到项目单位的投资补助资金同样属于国有资产,建议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详细规范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收益分配、监督检查。明确管理的主体和责任,明确各部门责任和权利。明确国有资产在一定形式下必须转化为国有资本,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必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明确使用投资补助资金的经营性项目单位必须向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部门和单位上报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重大经营、财务事项及时报告。

3.规范投入,依法享有收益

国家应在有关法规或实施细则中明确以各种形式投入到经营性项目单位资金属于国有资产,依法按国有资产投入的一定比率享有投资收益。以此来解决项目单位是以国有资本,还是以其他形式争取的项目资金的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尽可能地避免只考虑争取项目资金,不考虑投资回报。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部门和机构享有按以一定比率收取国有资产收益的权利。使用投资补助的经营性项目单位有按一定比率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责任。

篇9

长春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派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和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实行集中配置、分类管理、综合经营、统一处置。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 市、区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规定;

(二)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负责组织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按规定审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处置、资产变动、利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组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

(五)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八)研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

(九)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十)负责整合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筹制定运营方案,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并组织实施,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

(十一)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受市财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委托范围内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审核所属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担保及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

(四)负责所属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并按规定办理调剂手续,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动所属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所属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组织实施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七)接受本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购置资产的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和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行政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五)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产配置

第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配置资产的行为。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配置;对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配置,从严控制。

属更新行为的,应当以旧换新;能通过调剂解决的,不重新购置。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财政性资金购置资产的(包括申请财政性资金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进行购置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报批:

(一)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前,根据本单位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核。经审核同意列入部门预算拟购资产的,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部门预算执行中,申请使用追加预算、各类专项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等财政性资金购置资产的,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

(三)未列入部门预算的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在提出购置资产申请的同时,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增量资产计划表》,报本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存量情况,审核增量资产计划表,提出增量资产配置意见,并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经批准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配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按照先调剂、后租赁、再购置的原则进行审批。配置的资产由财政部门进行跟踪管理。

会议或者活动结束后,使用市级财政性资金配置的资产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资产使用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等。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及其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脱钩。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担保等行为前,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土地、房屋等的所有(使用)权证应当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管理。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经营性土地、房屋等的产权应当移交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由其行使经营管理权。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可采用租赁、投资、委托等经营方式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经营。

第十九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腾退的办公用房、闲置的土地、办公设备、专用设备等国有资产,以及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股权、收益和公共资源性资产应当交由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利用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从事出租、出借等活动,政府授权的除外。

第四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转移及核销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转让、有偿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二)厉行勤俭节约;

(三)公开、公平、公正;

(四)与资产配置、使用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和招投标等方式公开处置。

第二十四条 需处置的国有资产应当产权清晰。权属关系不明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需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

第二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依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依据。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处置交易凭证,是单位进行相关资产和会计账务处理、相关部门办理资产产权变更和登记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处置流程,规范处置行为。

第二十七条 对批准有偿处置的资产,交易底价不得低于评估核准或者备案价值,确需降价且超过10%的,报本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报核销呆账、盘亏资产损失的,应当将核销资产的明细情况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期满经单位盖章确认后,报本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报国有资产处置时,应当按照本级财政部门的规定申报相关资料。

行政、事业单位提交的资料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国有资产处置。

第三十条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集中处置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处置。

第三十一条 涉密资产处置应当符合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资产收益

第三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处置资产等取得的收入和事业单位因投资、担保等取得的收入。

资产处置收入包括有偿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征收补偿收入、保险理赔收入以及处置资产取得的其他收入。

第三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按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

第三十四条 非部门预算管理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财政,支出根据需要按程序报批。

第六章 资产评估

第三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三)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四)合并、分立、清算;

(五)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六)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七)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本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第三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说明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三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资产清查

第三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

第四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事业单位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本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但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第八章 产权登记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产权登记,并由本级财政部门核发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四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事业单位办理法人年检、改制、资产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时,应当出具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书。

第四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一)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第九章 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六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本级财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调解、裁定。

第四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本级财政部门或者共同的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或者依法通过仲裁、司法程序处理。

第四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行政、事业单位提出处理意见(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报本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法通过仲裁或者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十章 资产信息化管理与统计报告

第五十条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第五十一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报送资产统计报告,数据报告要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属单位资产报告工作的指导,认真审核、汇总、分析本部门资产统计资料,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第五十三条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必要时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经市、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第五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编制和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十一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十六条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五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五)未经政府授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从事出租、出借活动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十九条 市、区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未纳入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企业,由市、区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资产管理。

第六十一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区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20日起施行。20xx年10月24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长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国有资产的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征 :

运动性,增值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收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篇10

1综述

在政府作为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方而,国内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郭复初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国家财务”的概念,将“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试图从理论上明确政府的两个身份:国有资本所有者和公共行政机构,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应是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职能,不应当继续沿用公共行政机构发挥作用的财政预算体系,这是非常巨大的理论贡献。干胜道(1995)认为,把国有经济看成一个整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国家作为一个所有者,面临着如何盘活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的存量,如何分配增加资金,如何确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股利政策等财务问题,国家财务有其独特的内容,并指出国家财务作为财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完全可行的。并进一步指出,国家财务独立后,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的建立应贯彻三个原则,即必须要政企分开、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平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财务主体必须是人格化的控股公司。第三条原则按财务活动规律办事,有效行使所有者权利,防范经营者财务活动违背所有者财务目标,提高真个所辖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建议在国务院下设公有资本委员会,委员会将共有资本委托给国有资本营运总公司经营,将国有资产管理局升格,成立与财政部平行的国家财务部,作为国有资本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谢志华(1997)提出“出资者财务”理论,从理论上对“出资者财务”的出资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刘浩(2004)结合国有资产近年来改革的经验和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变革,提出了“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有资产的存在特点,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如何立足于现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资本经营,整合和盘活这些国有资产,达到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的目标。正确地解决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财务关系,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中的国有企业财务宏观管理的原则、体制等主要方而加以论述。

2国家所有者财务的相关定义

国家所有者财务是指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对其出资及其运行状态所进行的管理,确保出资的保值增值。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所有者财务”和“资产经营者财务”的统一。与其他性质的所有者财务及经营者财务相比,国家所有者财务具有如下特点:(1)国家所有者财务的目标是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其中安全、保值是基础,增值是根本。(2)国家所有者财务是一种终极所有者财务形式。(3)国家所有者财务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建立的一种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4)国家所有者财务的对象是国有资本的投入、运营及收益分配活动。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之一和其他出资者一道,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监事会和企业管理委员形式直接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如有关资本权益变动、重大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财务预决算的审批、投资项目的决策、利润的正确分配等,资产经营者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负责日常财务管理。

3国家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原则

(一)政企分开的原则。政企分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构建国家所有者财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在国家所有者财务管理度的设计上,既要充分体现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特征,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动态控制,又要切实减少对其经营的不必要的干预,保障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地位。

(二)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即对国有企业财务实施宏观管理必须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使用效益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项原则是衡量此项管理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也从根本上明确了此项管理的目标。国有资产保值是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基础,是国有资产收益的临界点,因此做到国有资产保值是国家的最低要求,也是企业应承担的起码责任和得以生存的自身需要。国有资产增值是壮大国有经济实力、扩大国有资产收益的物质条件,因此做到国有资产增值是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企业应承担的主要责任和得以发展的自身需要。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是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因此它是国有企业财务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