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内涵

篇1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纪德国等西方国家在盲、聋哑、智力落后教育训练成功后,在19世纪初成立的异常儿童专门教育机构,出现了“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本文拟立足特殊教育之狭义上的残疾人教育,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内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历史根源揭示

当前,对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结论,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认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无法发挥其完全功能的自然产物或教育进步的表征”。然而,通过对特殊教育产生的根源考察发现,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医学/心理学和基督教的深厚始发性根源。从源头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体系,而是随着政治思想进步和基督教、医学/心理学发展,与普通教育 结合而理性化的产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思想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及其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为核心的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特殊教育萌芽、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4~16世纪,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以来,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权利、平等、自由、尊严、价值备受推崇,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提出与生俱来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权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在国家政治建设中,1775年美国《独立宣言》对“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予以强调和保障;1874年法国《人权宣言》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人权理论。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开始了对残疾人的教育训练,一些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家、医生、教师,开始开辟特殊教育的新时代。卢梭在《爱弥儿》中,从他的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以人生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观念提出,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适应儿童的发展,并论述了盲人与聋哑人感觉器官代偿问题。狄德罗还专门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谈盲人的书》和《供健全人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论述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问题。裴斯泰洛齐还亲自创办了特殊教育机构。可以说,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为残疾人获得平等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残疾人开始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权利。随着人权思想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凸显,1789年法国政府承认了莱佩的聋人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纪,西欧各国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末的医学训练。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以客观的生物学为依据,指出了残疾的原因与实质,为残疾人教育训练提供了依据。1614年,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就曾对残疾作出分类。16世纪末荷兰人阿曼,在医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聋人开始语言训练,出版了《说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可会说话的途径》,1770年著述《关于言语的论文》对欧洲聋人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末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态;依塔尔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对野男孩维克多,采用设计环境、感官训练、医教结合等方法进行训练,其成功经验成了19世纪前半叶整个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础。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尔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法国人谢根1846年发表了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儿童的教育、卫生和道德训练》。洛克、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提出让儿童学看、学听、学嗅、学尝、学触摸,为感觉训练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洛克的认知理论和心理学观念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残疾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时,特殊教育实质上是医学/心理学医疗训练的性质和意义,主要由医生实施对残疾儿童的分类,以医学/心理学的医疗手段为主,开展医疗训练。法国人谢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校命名为生理学学校,认为自己的教育训练是属于生理学的0。但医学/心理学的医疗训练毕竟具有了教育的雏形,鼓舞了医生、教师开展教育的热情,医学模式与思想深深影响着特殊教育发展,至今许多国家仍然使用医疗教育学的概念。

一战后,医疗康复的概念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力求以教育训练的手段使残疾人被损害的机能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着力点是关注残疾人病理学的根源、行为特点及其矫正补偿方法。其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够测量和诊断的,采用医学训练是能够治疗和补偿的。可见,这种医学模式特殊教育以实证/经验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西方科学文化中被广为重视,并迅速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基督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着特殊教育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无法科学解释残疾问题。对残疾人的产生,多从先验的神性之学给予解释,’认为是报应、魔鬼、撒旦等。尽管在基督教早期,残疾人仍被拒绝成为教会成员,拒绝对基督教的信仰,拒绝参加教会庆典,拒绝向上帝赎罪。但到11世纪中叶通过对旧教会制度的改革,教会思想逐步深人社会,并影响了社会政治制度。残疾人的教会教育开始作为个例不断出现,在早期残障人教育中,教会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16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成功地以小班级的方式教会聋童说、读、写。法国人莱佩在1729年至1930年获得罗马天主教士的第一个学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义至上主义,认为救济人类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1771年创办世界第一个聋人公共教育机构。至今欧洲一些宗教举办的聋校还以《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治好聋哑病人的故事作为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述。

在西方,基督教是终其人一生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坚固的精神模子。特殊教育是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渊源的。首先,西方人认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终极存在。基督教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哲学思维,同科学一样是人们与世界交往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存。19世纪哲学家赫胥黎称宗教与科学是不可分的双生姊妹,牛顿认为世界的两本书是“自然之书”和《圣经》,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可见,科学与基督教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分属于彼此不同的领域。科学认识只能限于现象世界,发现与回答“事实”,而基督教指向对人的终极存在的关切,给予和回答“意义”。正由于科学对解释人的终极存在的无能为力,而基督教以超自然、超自我的终极意识,使人超越理性和经验,凭借对上帝信仰获得终极关切。如同科学将理性内在于人性一样,基督教也将“上帝”内在于人性,最主要的就是给予道德的终极依据。康德阐发的道德律(实践理性),就将道德生活与上帝至善的终极存在的性质联系起来,认为“上帝的概念是一个从起源……属于道德学的概念”,“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涂尔干对道德机制的考察发现,对上帝的信仰,使得人们对世俗的东西和自我利益有疏离或放弃成为可能。为了维护共同的上帝,人们否定自我而关照他人,融人上帝信仰的群体,从而使人具有利他精神,这就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博爱、仁慈。可见,基督教孕育、增添着人们向善的人性光辉,从而也使得残疾人教育得以沐浴在人性光辉之中。其次,西方人认为上帝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且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皆是上帝的馈赠。人类对上帝既恐惧又敬畏,既热爱追求又保持距离,人既不敢僭越上帝,又不能放弃上帝。上帝的博爱、仁慈或惩罚是平等的,不会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和财富多寡而有所差别。也就是说,在上帝面前,没有只升天堂不入地狱的特权阶级,也没有只人地狱不升天堂的弱势群体。于是在唯一的上帝面前,给最底层社会群体的残疾人带来与优势群体一样的平等地位——无论贫富、强弱、智愚,都同等地受到上帝的庇护、享有平等的权利,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费尔巴哈认为,“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这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基督教对弱势群体的庇护作用。基督教认为人人有原罪,不能自救,人人需要在上帝面前忏悔、救赎罪过。上帝拯救人类、怜悯人类,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七节),这里蕴含着博爱的基本教义,即人应当自我完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忍耐。同时,还指出“人生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节),所以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用对他人的爱和自身的修行,取得灵魂的最终解脱。看来,基督教在给予人精神安慰和庇护、促进社会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平等、博爱、仁慈的精神因子。残疾人弱势群体正是籍着这些精神因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残疾人教育开始以传教士个人行为的个案出现。传教士一方面代替上帝向残疾人博爱施恩,救赎他们的罪过,另一方面把残疾人作为救赎自己罪过的途径,通过对残疾人的救济或恩惠拯救自己的灵魂。因此,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化身之一。同时,由于灵魂的畈依是漫长的,是某种彼岸的永恒的渴望。因此,博爱、仁慈作为人们灵魂皈依的自由之路也是漫长的。在16一19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平等、博爱、仁慈逐渐脱离基督教,开始成为抽象的精神存在,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精神意识里,进入到社会伦理。特殊教育也开始了理性化进程,开始向社会主流教育转移、结合,在组织形态上、观念上、技术方法上日趋理性化,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基督教、医学/心理学、政治思想进步是西方特殊教育产生的三个起源,蕴含着丰富的特殊教育内涵。通过对西方特殊教育起源的历史考察发现,特殊教育中的康复训练、缺陷补偿、平等权利、博爱仁慈等核心价值,在漫长的特殊教育发展长河中积淀下来,传承下来,成为特殊教育传统的内在基因,体现出稳定性、内隐性、可传承性、难以改变性等特点,这已成为特殊教育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展现着特殊教育文化风貌,反映着特殊教育文化心理性格。

二、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发展过程分析

西方特殊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能更清晰揭示其内涵。

(一)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关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有的以人类历史阶段划分为古代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当代特殊教育,有的以认识论为标准划分为医学/心理学视角的隔离制特殊教育,以社会学为视角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等等。笔者认为划分特殊教育的阶段应以其核心的本体论视野来看,因为本体论是对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从概念上的精确描述。从本体论视野看,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本体内在根据主要有三个,即以宗教/医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社会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样,特殊教育发展可描述为经历了两次转向、三个阶段。两次转向为: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同时,相应带来的三个阶段为: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这每一个阶段不同的本体存在的根据,反映出每个阶段的内涵和属性特点。在这里,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而是思想认识的概念,体现的是特殊教育的本体存在根据,但由于思想的存在总是具有一定的传承、交叉,所以上述三个阶段往往也是存有相互交叉,同一时空内可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无法严格区分。

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特殊教育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以及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主要以教会教规为主要思想和方法,在提供宗教的精神慰藉和庇护同时,尝试用普通学校的方法教授聋人说话以及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学生不多且多来自收留的残疾人,也有贵族子弟。学生除学习外,有的还要从事教会的勤杂工作。这时的教育尚未形式化,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场所和教育体系、机制。如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曾在贵族家中教授聋儿。医生个人自发行为举办的特殊教育,多是在博爱思想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对残疾缺陷进行医疗训练和康复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本体上是以宗教/医学为存在的内在根据。在认识论上,把残疾人看作为身体病态的弱势群体,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残疾人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一是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的救赎观,将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博爱,作为渴望上帝宽容、接受上帝恩惠,救赎罪过,畈依灵魂的途径。二是基于科学(医学)/经验主义视角,认为残疾是身体的病态,是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的,把对残疾人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作为提高残疾人生存能力的根本。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多称为“医疗训练教育”、“教会教育”,不具备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实质。在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一方面由于面向身体生理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如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等知识理性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实践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宗教/医学为主的残疾人教育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并媾和,为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前提性的逻辑必然。

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特殊教育秉承了博爱、平等、仁慈宗教精神和康复训练、缺陷补偿的理性精神,开始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在与教育的媾和中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即教育的分支或属概念。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成为彻底的“显学”。还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体现出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要求的特点。外在表现为国家行为的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对特殊教育做出了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意志,明确了教师、管理、财政、教育机构等基本要素,划分有关权利和义务,指出各自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培养体系、发展格局和基本途径等,特殊教育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特殊教育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代特殊教育正式诞生。这时,特殊教育在形式上和思想上与宗教、医学开始分离并转向教育领域,在办学主体上由个体自发转向国家意志。在认识论上,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后,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的进步为认识残疾人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得以运用经验学科的新成果进行检验。从科学主义出发,秉承了残疾缺陷为病态的观念,更重视面向残疾人的残疾缺陷为本质的教育,并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矫正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组织形态等,将残疾缺陷用社会分工分类的社会学方法予以常态化、体制化、社会化,从而也不断强化和夸大了他们的残疾缺陷,并视之为区别于健全人的本质不同。在安置形态上,注重采取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的做法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本体上看,现代特殊教育是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是教育领域的教育学概念,与普通教育相对立,具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性精神等功能属性。但正是由于教育属性功能的加入,同时带来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使得残疾人的社会分层分化加剧,从而产生社会歧视等效应。同时,面对工业大生产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压力和教育对残疾人培养的某些无奈,以及残疾儿童培养难以适应大生产需要等实际,使得特殊教育面临着转向而与教育学分离的危机。

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在教育理性带来知识经验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加重了他们命运的不幸,带来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主流社会现实生活的隔离、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隔离。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残疾人生存境遇的窘迫和局促及其生命意义的工具化、飘渺化、片面化,正是特殊教育追求理性化的恶果。这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秩序的位移,即人的生命价值被实用价值的僭越;同时,也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面对教育学对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逐渐受到人本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于是特殊教育开始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求解。在与社会学的媾和中,特别是经过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狂飙全球的全纳教育思潮,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作为对现代特殊教育隔离制的回应,全纳教育以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将残疾人的缺陷视为人的正常差异。反对基于残疾缺陷的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理性,反对隔离。在价值论上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张扬到极致,高度彰显了人本主义的关怀。主张以社会学的视角,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残疾人教育。从本体上看,全纳教育是力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育学的方法解决残疾人的发展问题,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会意蕴和价值属性特点。

(二)继承与超越:特殊教育发展赋予的新内涵

面向人的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的内在蕴涵。由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开始,人们从科学(医学)主义出发,认为残疾人是“身体病态”的;到现代阶段,以隔离制教育等体制化的做法进一步扩大了人的差异,把残疾人视为异质的“另一类人”;再到后现代的全纳教育阶段,将残疾看为是“正常的”,残疾人是人类正常差异中的“同质人”,特殊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对残疾人的缺陷差异认识这一核心。由此可见,面向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是特殊教育内涵应有之义。正确理解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既要坚持残疾人群体存在的差异为客观事实的科学理性态度,又要坚持残疾人类存在的共性是主体的人、目的的人、自由的人的人本精神,实现二者的统一。尊重运用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差异普遍存在的社会,并把残疾人差异的多样性作为促进他们之间、与健全人之间、与教师之间等进行合作、创造的重要源泉,特别是把促进他们超越自我、实现潜在价值与“新自我”作为教育的新视野、新命题。无论制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活动设计等,都体现和顺应这一特点。当前,全纳教育提出尊重人的差异和尊严,维护所有人的人权,正是尊重残疾人差异的一个进步表现。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残疾人的这些差异,始终是特殊教育变革紧紧把握的一个主题。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 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46-02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需求下,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更好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归根结底,数学素质本身也是文化素质中的一种,而数学教育自然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数学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实践过程。

1 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这一概念而言,在教育界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解读。从广义角度上来说,素质本身涵盖人自身先天和后天的内容,并且经过不断实践与自我认知,是一个相对综合、内在、长期且稳定的特征;从狭义角度上来说,素质则主要是指自然概念上的素质概念,主要关注其先天的特征和特点,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素质教育则关注的是广义概念上的素质,是经过教育和实践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具有发展性的特点。结合上述对于素质这一概念的解读而言,数学素质则可以被理解成为基于遗传素质之上,通过教育、学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数学学习、实践以及应用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素质统称。对于学生个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可以更好帮助他们开发潜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体系,让数学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2 数学素质教育的结构

2.1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质的基础,本身涵盖数学知识中的定理、概念、法则、公式、定律以及性质等,这是人类对于数学学科研究知识的结晶,也是经验的综合。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与素质中的基础,其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置意义,是数学素质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2.2 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数学思想一直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在经过长期数学方法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抽象的方式对数学规律进行理性认知的方式。数学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手段以及途径的集合,是数学思想进行运用和实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想本身可以被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根源,是对知识学习联系探索的基石,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的工具。

2.3 数学意识

对于数学意识来说,这种意识本身属于心理倾向的一种,是使用者本身有直观的意识倾向,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方式,对于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意识也包括了学习意识、价值意识、对象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2.4 数学能力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来说,数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解决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是在数学意识指导下,利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本身包括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数学素质的外部体现,数学能力从一方面也往往被作为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关键评判指标。

2.5 数学语言

在数学体系中,数学语言实现了对数学的承载,其中包括了图像、文字、符号、逻辑等多种语言内容和形式。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通用性的特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往往被视为数学能力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2.6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了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活动的生命线。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是人脑与数学对象进行作用的过程,通过数学语言,依据不同的规律对于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数学思维在人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在整合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自身数学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性,无论是目的性、概括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

3 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3.1 社会实践特征

在对于数学素养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社会实践,并且引入一个更加开发性的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目的。这种社会实践方面的特征,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个体与知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学生对数学科学文化和知识进行获取的同时,数学素质教育上要探索出更多实践化的途径与方法,让接受教育者活动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改造与决策能力。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接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性这一特征进行了解,并且融入更多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全面落实。数学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在学习中对社会发展进行认知,对知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解,对于知R发展中的方法进行掌握。

3.2 科学精神特征

对于现代人才来说,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涵盖了科学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意识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将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针对于知识的转化规律和特点,融入更多科学化的思想理念。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且对科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依靠不断强化和对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意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下,也要对学习的过程利用另一层面的视角来进行对待,融入更多的问题解决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来说,科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对知识吸收的过程进行不断改革,并利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创造,这样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

3.3 情感体验特征

数学学习本身相对抽象,其中学习过程很容易陷入一个枯燥的环境中,从而产生更多被动、消极的心态和情绪。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求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科学的学习设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不同个体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对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3.4 潜能创造特征

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个体本身的内在个性是不同的,而其潜能创造方面的需求则是相同的。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平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理解和尊重,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学习的创造价值进行体现,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多方面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于数学素质的内涵、结构以及特征等进行不断探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渗透和落实,潜移默化之下,实现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悦姿,傅洪波.关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4):53-54.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篇4

一、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概况

200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工作目标。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来彻底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达标、教学手段落后、办学经费短缺4个突出问题。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经过两年左右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在撰文《建设特殊教育合格学校,科学推进江苏特殊教育现代化》中评价说:“她倾注了人类对教育更加美好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是与生活同在、与时代共进。”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新建了8所特殊教育学校,14所特殊教育学校易地新建,经过两年努力,全省109所特殊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许多地区更是做到了源于标准、追求卓越。

二、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主要成就

1.“四专项目”促进了各地对特殊教育的重视

“四专项目”是江苏在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策略之一,具体指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

专项工程是指为促进江苏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江苏先后出台“中小学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等专项工程。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这些系列工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为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优化特殊教育环境,江苏省教育厅决定2007年起在全省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专项工程。

制定专门文件是指为了保障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有章可依、顺利推进,省教育厅组织基础教育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会同特殊教育专家结合国家有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与省内实际,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两个文件,特别是在建设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

召开专题会议是指200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在盐城召开的“全省加强特殊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调研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可行性与推进办法;2007年7月省教育厅组织召开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动员大会;2007年12月召开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专题督办会,会上由省教育厅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责任书》这些会议确保了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

组织专人检查是指为了保证工程的有效落实,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督办小组,深入各地进行调研督办,各市、县(区)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对所属的建设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2.“建设标准”确保工程的品质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是2007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十件实事之一,为扎扎实实做好这项民心工程,在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祭彦加副厅长指出:根据江苏实际情况,要体现 “一个立足”“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一个立足”就是要以江苏特殊教育为基础,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四个结合”就是一要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二要结合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三要结合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要求,四要结合国情和世界情况。2007年7月,省教育厅颁发《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供各地对照执行。标准分为聋校、盲校、培智学校三类,每类标准分为基础设施与专用教学设备两部分,其中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校园用地、校舍建筑、教学设施、行政办公设施、生活设施、安全设施六大项,每一项根据聋、盲、培智的特殊教育需要再细划为二级与三级具体指标。

《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内容体现两个亮点,一是关注缺陷补偿、体现特殊关爱。例如:为有效对盲生进行防护,盲校在室内外要铺设盲道,安装扶手、触感标志、盲文标识等无障碍设施,对于低视力学生要据其情况配备必要的助视设备。二是减少质性的说明,专注量化指标。对比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基本标准》更具有力度与效度,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用地上,“国家标准”要求是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江苏标准”更加明晰,要求学校各区域划分清晰,布局合理,包括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行政办公(综合)区。“国家标准”在各功能室要求上仅对用房面积有明确的要求,“江苏标准”除对用房面积有明确的要求外,还针对不同的功能室提出室内应有设备品名,对水、电、气、网络布线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鉴于“江苏标准”能体现与时俱进、高位均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已于2008年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承担修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工作。

3.专用教学设备提升了特殊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专用设备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残障人士个体功能的任何一种设备、设施或产品系统。专用设备及其应用服务能极大的弥补残障学生在视觉、听觉、运动、言语等方面的缺陷,拓宽了残障学生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与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专用设备的应用也能为教师反馈真实数据,为教育与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

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要根据‘基本标准’,缺什么,补什么,添置配齐。”专用教学设备分为聋、盲、培智三类。聋校专用教学设备标准包括听力、语训、手语实验,助听语训系统、康复训练设备、多媒体等设备。通过使用,聋校师生普遍认为有助听语训设备的使用和推广,尤其在学前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听力残疾给学生带来的听觉障碍的不良影响;多媒体设备与无障碍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能较好地发挥聋生视觉感知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盲校专用教学设备包括视功能训练、感统训练、直观教具、体育器材、盲文图书、多媒体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应用极大的变革了原有教学方式与手段,如视功能训练和感统训练设备的添置,使康复训练的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手段更科学、效果更显著;读屏软件与点显器的使用,使盲生学习电脑成为现实,并能方便获取网络信息。培智学校专用教学设备主要包括感统训练、蒙台梭利教具、康复训练三类,盲校老师认为,通过感统训练后,智障儿童智能和综合能力有明显提升,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与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4.内涵建设打造了一流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是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合格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各地开展以培师德、练师能为抓手的特殊教育师资建设。

师德是教师之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各地在开展以敬业爱生为内容的师德建设的同时,引导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如苏州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提出“蹲下来看学生,沉下心去做工作”的师德教育;徐州常年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开展“导生制”“助残一日捐”活动帮扶残疾儿童;靖江市在特校教师中开展“爱心暖人,真情助残”活动,靖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师德高尚,当选为“2007感动靖江十大人物”。

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这是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因为特校教师三大使命是教育教学、业务学习、教育研究工作,要高效完成这三大任务,就必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江苏不仅把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师资培训计划,还专门成立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提出用三年时间把江苏特殊教育师资轮训一遍的目标。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所,省和各市(县)教研室均配备了专兼职特教教研员,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现有国家级特殊教育课题8个,省市级特教课题100多个。省教育厅每年定期开展全省特殊教育教研活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与评选学科带头人,形成了江苏省特殊教育优秀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

篇5

关键词 特殊教育 价值观 专业素质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一般教育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职业要求的最大特性就是职业角色的多变性以及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有关的价值问题中所具有的态度及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人、环境及社会的价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及个人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政治信仰、内在素养以及理想追求。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经济价值观、工作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2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殊学生成长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证特殊学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教师将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一个国家法制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承认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运用法律形式以确保其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教师还会在特殊学生受到歧视及权益损失时,努力进行斗争,保护及维护特殊学生的特殊权益。所以,特殊教育事业是将工作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工作。教师把关爱温馨地传给特殊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帮助解决特殊的困难。实际上,特殊孩子的存在,对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压力,是来自经济和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压力。家庭的困难包括有抚养、生活、经济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帮助。这时候,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就是父母,帮助特殊家庭家长照顾好这些特殊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民的困难,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 激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个人方面考虑,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着教师的一生。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事业,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是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力量。

(4)为培养特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动力。相比于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性,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发展存在更大的困难。特殊及爱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关爱与帮助,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也在所不辞,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来源,为能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1)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困难性,特殊教育教师就需要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2)内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殊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还要求教师钟爱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责任心的职业道德以及真心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殊教育教师不但不能把特殊学生物化,而且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形式化,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认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真正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精神。

4 结语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精神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条件。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一个趋势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更多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开鹏,郑秀娟.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

篇6

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 品牌维护 品牌资产

一、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是全国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集听障、视障、肢障人教育于一体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共享”的高等特殊教育理念,围绕发挥高等特殊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残疾人事业发展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内涵进行建设,经过22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创建了残健融合的高等特殊教育新模式,带动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承担起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河南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等13所专门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学院,在校生有4000余人,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等特殊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等特殊教育院定位不清晰,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公众认可程度下降;缺乏办学特色,高等特殊教育单位间竞争加剧。由于后建院校多数处于经济发展省份,他们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校舍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发展较快。他们利用区位优势、设施优势吸引了众多残障人士及家长。这无疑对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想让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就必须通过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打造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学校层次适应的吉林省特殊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来提升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来增强对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 针对目前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也对实现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龙头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三、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策略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有进一步对现有品牌进行提升和维护才能在市场上不受到新进入和潜在进入竞争对手的排挤,通过对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院校名称、形象以及学校名称命名的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

高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质量是品牌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特殊高等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独创的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充分提升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品牌。

(二)因需因特设置专业,提升品牌满意度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要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高等教育品牌进行整体包装,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不断迎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品牌内涵。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特殊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考虑盲、聋和肢残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和社会需求基础上设置的,体现因“需”而设,因“特”而设的原则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办满意度高的品牌特色教育模式。

(三)坚持品牌个性特色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品牌维护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品牌本身所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全国残疾人高等院校中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的品牌特色,现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已经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创立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教学优势,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创立了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三个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环境模式,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健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品牌个性特色才能够不断深化社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提升品牌的层次。

(四)强化品牌意识,维护品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品牌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体现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品牌维护工作,把品牌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品牌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和利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这一觉巨大无形资产。(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建强. 论高校品牌塑造的意义及策略[J] . 现代管理科学,2006(6):96-97

[2]吴杰. 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 .今日教育,2006(7):45-47.

篇7

一、坚持政府主导,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制定实施了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工作意见,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实施范围,在3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全部设立特教学校,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示范学校为龙头”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努力满足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教育需求。

二是注重统筹推进。研究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督办会进行部署,同时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评选的重要指标。

三是落实扶持政策。从2010年起,将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享有的“两免一补”政策延伸至特教学校高中教育阶段三类残疾学生,并逐步延伸至学前教育阶段。从2011年起,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6倍。

二、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

2009年,市政府先后投入1.52亿元,建起一所“高标准、现代化、花园式”的特殊教育中心,实现了盲童、启音两所学校易地新建办学。中心占地54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功能区域。校园内建有足球场、篮球场和综合训练场等体育设施;建有3间标准化教室和5间功能用房,设置了礼堂、餐厅、多媒体教室、律动教室、听力测听室、图书阅览室、语训室、康复室、健身房等。

“十一五”以来全市用于改扩建特教学校经费投入近3亿元,东湖区、西湖区、南昌县和新建县分别投入900万、1 100万和900万和1 000万元新建了特教学校。投入3 500多万元,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基础设施达标工程,为特殊教育学校配足配齐通用教学设备和专用设备,配置普通高中理化生实验室,装备了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及安防系统等。

三、强化随班就读,确保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一是建立学龄残疾儿童摸底排查机制。每年5月份通过联系卫生部门、残联和居委会等渠道对区内学龄残疾儿童提前摸底,在此基础上入户调查、建档,依法、按时督促服务区范围内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漏收服务区范围内的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

二是建立行政支持机制。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支持系统、学校班级支持系统、家庭学校互动支持系统三个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班级层层负责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网络。

三是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筛查鉴定制度、教学工作制度、考察考评制度、严格保密制度等随班就读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随班就读的档案管理和残疾儿童的学籍管理,做好统计工作和档案专项专人管理工作。

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一是着力打造“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品牌。我市启音学校、培智学校、育智学校等3所学校成为全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验学校(全国仅10所)。

二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全市特殊教育干部、校长和教研员的培训,采取举办教学基本功比赛、开展学科带头人评比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篇8

1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总目标的总的管理,学校管理者(主要是校长)要围绕着这个总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校管理活动,具体来说,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工作中的全部因素(包含人、财、物、环境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控制等的整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具有不同于普通学校管理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提速,学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特殊教育管理的复杂性、时效性、时代性等,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要有信息技术的介入,要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管理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为主要特征,代表着先进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决策者需要对学校管理进行重新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学校各项工作,主要是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学校各种活动信息以及学校物质信息、科研信息等诸多项工作。综上分析,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核心优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管理须臾离不开它,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符合和标志,标志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因此,以信息技术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是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模式的最新方向。

2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特教学校管理信息系统

从本质意义上说,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系统是“人-机-对话”系统。这一系统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点的系统。系统平台的建立依据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媒技术为主。这一系统的构成也并不复杂,它由软、硬件两部分构成。软件部分,顾名思义是常用的各种与特殊教育管理相关的管理软件,如系统的、管理的软件以及其他软件等。硬件部分,更容易理解一些,硬件由各类服务器、网络管理、终端平台等组建而成。这一系统功能强大,实用性强,能够实现学校的全局化管理和局部化操作,从而减轻学校相关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涉及教学管理、党务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个小的系统管理是学校管理系统平台上的子系统,子系统可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部门系统管理工作。就学校人事管理而言,可以购买、开发并使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学校人事管理只要是对教职工的管理,这里包含教师静态的基本档案信息(如年龄、参工时间、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原始学历、家庭情况等)和动态的成长档案信息(如,职称晋升、荣誉获取、年度考核、进修培训、任教情况、业务成绩等)。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快捷对以上内容进行登记、分类、查询、输出等。如工作中需要查找某位教师的信息,管理者直接打开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获取,省去了查找纸质原始档案的麻烦,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另外班主任管理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学生基本信息、考核、奖惩、出勤等情况,系统能对以上信息进行查找、统计、排序、输出等,该系统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和能力。除此之外,图书室管理系统、康复培训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党团队管理平台、财产管理系统以及工资合算发放系统等子系统对特殊教育学校整体管理系统化形成了保障。

3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学校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是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不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学校优势明显。如在教师业务管理系统上,教师的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教学计划和学科教学进度等都能在管理系统平台上直观地反映出来,教导主任可以检查考核,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的教学设计、作业布置与批阅、学生测验成绩等均可通过管理系统平台反映出来,规范便捷。再如在财务账目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使得财务管理透明规范,实现财务管理的公开民主。二是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科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方向,信息技术管理的科学化源自于信息技术内在的智能化。学校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由其构成的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总平台的应用,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全覆盖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来言是一个质的飞跃。

4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应用能力

篇9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人们最常说的那句话是:老天给你关上一扇窗,就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残疾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和健全人一样去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就一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残疾人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其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更是要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是为了残疾人能够实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据统计,在中国,残疾人数量为八千多万,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使其在心理、生理以及人体结构上区别于健康健全的人类群体,残疾人成为一种弱势群体,面临社会各种排斥以及就业压力,从这点上看,特殊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在这里粗浅谈谈对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应对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办学布局

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差异性,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普遍质量偏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不专业,使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信息化和服务方式人文化的新形势,教学手段机械落后,缺少人性色彩。由于缺少世界观的引导,特殊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社会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收入、轻体力岗位,而不考虑自身素质;由于技术不熟练,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完成企业所规定的劳动任务。还有的特殊教育中心忽视德育养成和心理引导,往往导致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自卑胆怯,褊狭不自信、造成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二次劣势。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过去几年,特殊教育的课程结构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教学陈旧,专业教学目标多以能力和技术为核心,思想品德课沿袭传统教材和说教形式,而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充分;传统的服装、美容美发、种植养殖、美工、木工、金属加工等专业内容还没有同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的大环境相适应,不能S着科技进步及时更新,进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近年来,在大庆市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大庆特殊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教学调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学校每年会依据社会市场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培养人才有的放矢。多年来,大庆特殊职业教育中心先后研究开发了烹饪、缝纫、木工、聋部历史、法律、培智生活劳技、语言训练、刺绣、丝网花、中国结、美容、美发、美甲等十余门实用课程,大大提高了特殊群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倡导课程改革 专业设置市场化

长期以来,由于决策机关过于强调残疾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任务一直是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而承担此项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差、投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很多学校根本无力支撑职业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庞大经费。因此,导致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降低,有的学校的职业教育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笔者认为,残疾人作为生活中弱者和社会参与者,各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保护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对他们真正的保护是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和健康人一样成为生产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大力发展残疾人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使得残疾人能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其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及残疾人求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培训首当其冲,首先笔者认为只有社会各界足够重视和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才能给残疾人真正带来自信和参与感,使其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特殊教育担负着为残疾人提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健全人平等竞争的机会。笔者认为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从市场需求入手,岗位定向教育要专业化,提高素质教育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使得受教育的残疾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通才与杂家的本领,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培训。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改革,作为决策者,还应该密切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分层次地开设一定比例的劳动技能课和社会实践课,并定期组织一些强度适中的公益劳动,多带学生们走入社会去实践,用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及态度。

三、重视特殊教育 体现社会进步

大力普及和推广残疾人义务教育,要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免费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使其能够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