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会计核算制度与办法

篇1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质量

一、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对象及方法的概述

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企业的自然人或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建立,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其特点就是方便、快捷、迅速、灵活、手续简单,可适应许多企业与个人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归属于其他类型的金融企业,其会计核算方式应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业务需要,以保证公司资金的安全、完整与真实为前提,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目标,遵循《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进行核算工作。会计核算作为公司内部重要的管理工具,不仅为企业的投资者与材料的需求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还为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向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监察、考核、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因此,会计核算在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的管理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财税处理的主要会计核算包括对贷款发放与回收的会计核算、对日常经济活动所发生费用的核算及税金的预提缴纳核算等。根据国家财政局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公司实际的需要,制定适当的具体核算办法与相应的会计科目,当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时,应做的会计分录为:借: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贷:银行存款如果贷款的性质为抵押贷款,需要在备查账中登记抵押信息,包括各种抵押贷款所产生的费用,例如运输、公正、保险、保管等。当小额贷款公司收回贷款时,应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应收利息(预提利息)营业收入(本期利息)小额贷款公司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与税金的预提缴纳可参考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但不同于其他行业,新型的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相对复杂一些,财务人员应根据公司实际发生的业务往来编制真实的、可靠的的会计核算报表。

二、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第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管理与制定不规范。许多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企业的发展遭遇了很多制度性的障碍,完整会计核算制度的缺失也使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缺乏执行及监管的依据。小额贷款行业起步较晚,所以只能依照其他金融行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来进行核算工作,但传统的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已不再适应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缺乏业务执行公司标准与综合评价标准的情况。另外,小额贷款日常经济活动种类繁多,业务量也非常的大,所以财务人员在对业务处理不及时的时候可能会堆积许多原始凭证,如果内部管理不善,财务人员将日常活动的原始凭证与有贷款项目的原始凭证混在一起,会造成贷款发放与回收的会计核算处理不及时,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各方面业务的顺利进行。

第二,会计核算方法单一,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会计处理以金融资产核算为主。我国财政部于2008年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文件通知指出,小额贷款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参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关方法来实施。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给客户贷款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公司资金的筹备与投入、向客户发放贷款、收回贷款,由此可见,该行业基本上只经营资金的信贷业务,一般没有存款业务的发生,很少出现除贷款业务以外的相关票据。因此,公司的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一般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很难做到真正结合公司实际发展情况而做出适合的会计核算处理。

第三,会计科目的设立不够科学,级次设置有问题,核算人员的专业性低下,会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带来许多的问题。许多公司的会计科目级次复杂,级次设置缺乏逻辑,有的科目甚至只有下级,没有上级。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科目没有进行统一的设置管理,导致内部核算不完整是普遍存在小额贷款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就要对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方面考核上要求非常严格,许多公司会计核算人员在对公司的各项工作流程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含糊的进行了财务核算工作,直接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不真实,这使会计核算失去了全面性的意义,也大大降低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信贷融资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小额贷款行业的全面发展。

三、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方法的管理建议

首先,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与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全面的财务核算管理观念,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具体的核算目标及相关管理制度是小额贷款公司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改革。建立统一的、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核算流程的科学化,提升全面核算的效率,对于核算内的资金流转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管理。核算执行人员与各部门进行全面的信息的交流,了解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才能做出最合理的核算工作,进而加强公司会计核算管理的优化性。其次,会计核算方法应该试图创新,会计人员必须从公司实际发展角度考虑,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前提下,采用相应合理的核算方式,不应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核算方法。同时,企业的核算离不开会计电算化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它不仅会缩短会计数据的处理周期,提高会计资料的时效性,同时也能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的核算方式会使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也可达到节约人力的资源配置的目的。最后,小额贷款应在不违反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制度的要求下,可按照相关制度制定与使用适合公司发展的会计科目。虽然有些会计科目是公司财务人员可自行设定的,但要注意其规范性与合法性,不能随意设置,不能跳级设置,因此,对财务人员专业性的考核必须制定一个标准,会计核算人员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也应该是与其职位所承担责任大小成正比的。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与考核是使会计核算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不仅使会计核算者的技能与知识有所提高,同时会使员工了解到公司统一的工作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查阅与整理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小额贷款公司的会计核算处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状况的进行与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小额贷款行业的发展趋势会随着我国经济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而壮大,因此,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只能面临淘汰的结局。会计核算管理的是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工作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强公司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还能提升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防止由于会计核算方法不当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保证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额贷款公司获得长远稳定的成长,为我国经济市场的运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桐岳.小额贷款公司会计核算方法介绍[J].财会月刊,2012.

[2]严成武.小额贷款公司会计特征及主要经营业务核算[J].中国商论,2015.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税务管理;筹划

1以债务重组的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存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放弃债权的方式来进行的,根据会计准则,可以按照债务重组的方式来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在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中,主要是通过非现金的资产方式清还债务,在进行债务汇总时需要把其作为非现金资金入账。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方面,要考虑到现金、非现金、公允价值和应收金额之间的差异,在债务重组时应考虑损益,然后用非现金的形式根据公允价值记账,以下举例说明以债务重组方式存货金额确定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2016年5月4日,上海某材料公司要销售一批材料给双蝶公司,含税价为115000元。2016年11月10日,双蝶公司出现了财务状况,没有办法清还债务,通过协商,可以用产品来进行抵押清还债务。双蝶公司的产品为90000元,增值税率为15%,该产品的成本为80000元,不考虑其他税费。根据旧准则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101500应交增值税13500元贷:应收账为1 15000,材料公司核算没有涉及利润,根据债务重组所得税规定,材料公司发生了亏损11500(115000-13500-90000)元,该公司在缴纳所得税时要扣除这部分。债务重组时,材料公司获得的抵债存货账面应该为101500元,存货计税成本应为90000元,二者存在的差会在售出时转换。新准则下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90000,应交增值税135000营业外支出:债务损失11500贷:应收账款115000。由于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发生了11500元的营业外支出,对利润产生了11500元的影响。根据债务重组所得税的条例,建筑材料公司损失了11500元,在纳税时要扣除。材料公司的抵债存货金额为90000元,而税法认定的存货计税成本90000元,根据新准则,当债权方受到抵债存货时可以消除存货入账与计算成本的差异。通过新会计准则可以减少纳税的计算量,能够帮助企业的会计人员减少计算量提高工作效率。

2新旧准则下以非货币易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对企业税务的影响

企业有一部分存货有时是通过实物资产置换的,根据会计准则,企业要通过准则来确定存入金额。跟在旧准则下比,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入账金额在资产换入与换出的差异,保证资产的账面计价,不产生非货币易的补价。当出现补价的情况时,要明确自身的损益,然后弥补其中的差价。在新准则下换入资产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非货币交易要保证换出资产的公允值。当出现没有商业性质的交易时,就要通过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论是采用什么计价方式,都要考虑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然后归入损益。新准则下,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公允价值计量要满足商业性质;换入或换出资产的计量其中一项要有可靠的计量。如出现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举例说明,甲公司以自产品账面成本为90000元铅笔置换乙公司账面成本为105000元的石墨为原材料,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照100000元互开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旧准则下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采购石墨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甲公司会计在计算中没有出现损益的情况,但该年度的纳税所得额应为15000元,甲公司会计核算的石墨账面成本为90000元,但税法计算中的成本为105000,存在15000元的差值,只有在出售石墨时差异才能消除。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元,应交增值税13000元,乙公司会计核算无损益,但当年度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乙公司会计核算石墨成本为105000,但税法合计成本为100000,产生了5000元差异,只有公司在销售石墨时才能消除差异。

新准则下当两个公司的交易具有商业性质时,铅笔和石墨的公允价值为100000元,则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物资采购石墨100000元,应交增值税为13000元,贷:主营业务成本100000元,应交增值税13000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0,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由此可以看出甲公司利润与税收不存在差异,新准则在纳税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作业量。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贷:主营业务收入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借:105000,贷:库存商品石墨105000,乙公司会计利润与计税成本没有差异。当没有商业性质时,两个公司的资产也就不具备公允值,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物资采购石墨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在处理上与旧准则一样。乙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木头105000元,应交税金:13000,方法依旧与旧准则一样。

通过新旧准则对比,根据新准则下的非货币易能够使资产与税法之间的差距变小,能够减少税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财会信息准确性,有利于提高换入资产入账金额的可靠性。

3以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

企业加工制造的存货按照旧准则,所承担的利息要包含在财务费用中,在新准则下,企业的借款费用在汇总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构或生产的,要把其资本化并计人到资产成本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由于制造产品的周期长,所以在筹集制造费用时用的借款应对其进行资本化,在汇总时要考虑到这一时期内的利息并计入生产成本。企业在计税时,要考虑到在生产经营期需向银行借款要付的利息,在实际金额中扣除这一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条例规定,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所借的款项要符合相关条例的要根据利息,扣除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可知新准t下存货入账金额和缴税方面有差异。

篇3

关键词: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建议

一、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

随着新会计准则颁布、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完成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费用资本化计量问题。政府性投资公司因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向外借款,能否准确核算借款费用资本化,影响到公司资产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因承担建设项目多,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资金混淆使用,很难分清资产是否占用一般借款,在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时就会高估资产成本少计损益或低估资产成本多计损益。

2.土地整理业务成本核算问题。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区域建设和发展水平,按照总体规划设立不同园区,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内土地开发、修建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向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由于存在整体拆迁、滚动开发、市政配套设施整体开发等问题,如何正确核算每块开发地块成本是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一大难题。

3.竣工项目未及时结转问题。按照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在3个月内编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后1个月内,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审计决定调整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报财政部门审批,按审批意见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处理。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项目竣工验收后束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或报批手续,使项目资产投资成本被虚增,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资产投资及构成状况。虚增资产成本情况主要有:

(1)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已办理交工验收,但未及时进行竣工财务结算、决算审计或未报财政审批,竣工项目仍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不转入资产核算、管理,竣工项目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发生的其他待摊投资继续分摊,导致有些资产成本构成中借款费用金额竟高于项目建造成本,严重虚增了资产投资成本。

(2)竣工项目报财政部门审批后,竣工项目结转形成其他长期资产,形成的其他长期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折旧或摊销,导致少计费用多计利润,虚增了资产。

4.财政拨款核算问题。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之一,财政拨款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财政拨款和与收益相关的财政拨款。目前,由于政府性投资公司收到财政拨款款项往往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科目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二、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为加强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可靠,避免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时采取以下会计核算方法:

1.建立会计核算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规定,按政府性投资公司履行的职责和公司运作资金来源将政府性投资公司分为以下四类公益类投资公司、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投资类投资公司和管理类投资公司,分别确定四种会计核算模式:代建模式、园区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代建模式:适用于公益类投资公司。是指承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农业水利等由政府指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或公司借款,但明确公司借款资金本息最终由财政资金偿还,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交付由财政部门管理。此类公司会计核算参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2)园区开发模式:适用于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是指由园区开发公司自筹资金进行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含土地开发、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标准厂房建设等,然后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厂房,公司经营自筹平衡。此类公司会计核算按照开发地块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3)投资模式:适用于投资类投资公司。是指实施对外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运作公司。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4)管理模式:适用于管理类投资公司。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公司,一般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各行业设立政府性投资公司母公司,主要是拆借资金、对下属政府性投资公司进行项目监管、资金监管等。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2.明确借款性质,准确核算借款费用。鉴于政府性投资公司向外借款资金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支出,为准确核算项目资产成本,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时,对借款用途进行明确。在实际中,银行借款中属于项目流动资金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可比照固定资产专门借款费用予以全额资本化,对日常流动资金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按项目是否占用一般借款确定计入成本或费用,这样核算直接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相应资产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客观。项目资产借款费用按会计核算模式不同,计入会计科目也不同,主要是代建模式和园区开发模式,区别如下:

(1)代建模式相关借款费用在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前计入资产成本,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根据借款费用由谁承担的原则计入费用。

(2)园区开发模式:若取得的借款用于地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借款费用按投入资金在地块开发完成前计入开发成本,在地块开发完成后,计入费用处理。借款费用资本化额可按地块投入资金比例分摊。

3.准确核算成本

代建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整理完成后,应准确核算资产成本,不同模式对成本核算不同:

(1)代建模式:发生项目资产建设支出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相关科目;资产建设完工并经验收后,借记其他长期资产(原值),贷记在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公益性资产应合理估计使用年限,并按直线法(不考虑残值)进行折旧或摊销,折旧或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长期资产(折旧或摊销)。

(2)园区开发模式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上类似于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开展土地整理业务,包括受托进行建筑物拆除、支付拆迁补偿费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应按园区总体规划划分地块对土地进行整理,按地块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对土地开发整理、拆迁、道路、绿化等投资支出归集,在国土局公开拍卖地块后,应根据收到国土局出让地块成本补偿确认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收入,以出让地块面积结转开发成本。收到财政拨款,按性质计入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4.及时进行决算,办理资产移交

各政府性投资公司内部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项目工程部与财务部,在项目建成后,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时间,指定专人办理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委托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财政部门审批、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手续,并建立竣工项目考核制度,确保项目资产准确计量、及时结转。若项目资产竣工验收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手续,应当自实际竣工之日起,根据项目预算、造价或者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待办理正式审批后再作调整。

篇4

一、现行财产保险公司损益核算存在问题

为了便于理解,现举例说明:

假如甲、乙、丙三家财产保险公司均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经营同一商业车险,三家公司该商业车险变动保单取得成本均为20%,综合赔付率均为60%,营业税金及附加均为5.5%,为了简化计算,假设三家公司首日费用均为变动保单取得成本20%,每月保费均在月初取得,用1/12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即当月保单取得成本对应的保费收入全部计入当期,其余保费分12个月分摊),均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商业车险实际毛利率为:100%-20%-60%-5.5%=14.5%,假设其他主要指标计算如下:当月已赚保费(即当月报表“营业收入”)=当月保费收入×首日费用率+向上连续12个月保费收入之和×(1-首日费用率)/12;当月变动保单取得成本=当月保费收入×20%;当月赔款支出=当月已赚保费×综合赔付率;当月营业税金及附加=当月保费收入×5.5%。

现对比分析如下:

假设甲、乙、丙三家公司2011年度各月保费收入均为5 000万元/月,2012年度,甲公司依然维持5 000万元/月,乙公司2012年度保费收入开始快速增长,每月保费收入比上月增加1 000万元,而丙公司2012年保费收入开始快速下降,每月保费收入比上月下降300万元。

由于2011年度三家公司经营情况完全相同,由此三家公司2012年分摊转回2011年度保费收入也完全相同,由于其他经营条件也完全相同,因此,三家公司2012年度保费收入差异是造成其经营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现根据前述假设分别将甲、乙、丙三家公司该商业车险毛利计算如表1、表2、表3。

由上述例题可以看出:

甲公司该商业车险连续两年经营稳定,每月保费收入均在5 000万元左右,2012年度实际营业收入(已赚保费)为60 000万元,会计核算毛利为8 700万元,甲公司该商业车险会计核算毛利率=8 700/60 000=14.5%,与该商业车险实际毛利率一致。由此可见,当公司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在某一水平时,按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利润结果与实际利润水平是一致的。

乙公司在2012年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每月在上月基础上增长1 000万元,月度保费收入从5 000万增长到16 000万元,年度保费收入高达126 000万元,已赚保费也达到92 267万元,保费收入及已赚保费都远超甲公司,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乙公司会计核算毛利却只有4 777万元,反低于甲公司,2012年度乙公司该商业车险核算毛利率仅为4 777/92 267=5.18%,远低于该商业车险14.5%的实际毛利率水平。由此可见,当公司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时,按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利润结果低于实际利润水平。

丙公司2012年保费收入开始快速下降,每月在上月基础上下降300万元,月保费收入从年初的5 000万元/月下降到1 700万元/月,年度保费收入从上年的60 000万元下降到40 200万元,已赚保费也下降到50 320万元,保费收入及已赚保费都低于甲公司,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丙公司会计核算毛利却高达9 877万元,远高于快速增长的乙公司,也高于保费收入稳定的甲公司,2012年度丙公司该险种核算毛利率为9 877/50 320=19.63%,高于该商业车险14.5%的实际毛利率水平。由此可见,当公司保费收入快速萎缩时,按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利润结果高于实际利润水平。

完全相同的盈利条件,仅由于会计核算的原因,当保费收入持续增长时会计核算盈利水平不升反降,而当保费收入持续降低时会计核算盈利水平不降反升,会计损益核算结果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误导公司经营决策。形成这种损益核算结果不真实的主要原因是现行财产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在确认收入、费用上时间不一致造成的,现行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将取得保单发生的成本如手续费与佣金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保单起保时一次全部计入当期成本,而保费收入则需要在剔除首日费用后按照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保险责任期进行分摊,这就造成了当期确认的收入与费用不配比,形成费用前置进而影响核算结果。

二、改进现行损益核算的建议

笔者认为,将当期发生的保单取得成本和保单营业税金及附加资本化、按保单涵盖期间分摊、使之与收入确认时间配比同步是改进现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损益核算的主要方向。按此思路:当期发生的保单取得成本、保单营业税金及附加在发生时先全部计入资产项目,然后按照保单涵盖会计期间分摊(假设保单涵盖会计期间均为12个月),那么,从大数来看:当月作为费用的保单取得成本=向上连续12个月实际支出保单取得成本的平均数;当月作为费用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向上连续12个月实际支出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平均数。

由于保单取得成本等主要首日费用已经资本化,故保费收入也应该按照保单涵盖期间直接进行分摊,而不再需要剔除首日费用。由此,当月已赚保费=向上连续12个月保费收入的平均数。

接上例,按照改进后的损益核算方法调整后,甲、乙、丙三家公司2012年度该商业车险损益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如表4、表5、表6。

根据上述改进后的财产保险公司损益核算办法核算,其结果如下:

1.保费规模稳定不变的甲公司,2012年该商业车险毛利依然是8 700万元,毛利率为14.5%,与该商业车险实际毛利率水平一致。

2.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乙公司,2012年该商业车险毛利润变为12 156万元,与现行核算办法比增长了7 379万元(12 156-4 777),毛利率为12 156/83 833=14.5%,与该商业车险实际毛利率水平一致。

3.保费规模迅速萎缩的丙公司,2012年该商业车险毛利润变为7 663万元,与现行核算办法相比减少了2 214万元(9 877-7 663),毛利率为7 663/52 850=14.5%,与该商业车险实际毛利率水平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担保公司 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在深入贯彻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过程中,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如何完善和实施,已成为担保行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担保机构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同担保机构控制防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担保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对正确评价担保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风险控制都至关重要。

一、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发展历史

担保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由于起步较晚,2006年以前,我国没有建立国家统一的担保机构会计核算制度。各地担保机构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差别较大,同行业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不能准确反映担保行业的整体状况,不利于政府监管、银行合作、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和持续发展。

为规范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政部制定了《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财会〔2005〕17号),于2006年1月1日起在担保企业施行。

2010年7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解释》(财会[2010]15号文件),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明确。业界普遍认为,该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担保行业会计改革有了实质性跨越与突破,是我国担保会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提转方法和原则有待明确

担保业务属于远期交易,收入实现在即期,风险成本在远期,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同时遵循谨慎性原则,担保机构按当期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主要功能就是税前列支延缓收入分配,平衡收入与支出配比的时间差,防止利润的虚增和过头分配。但目前尚未明确差额转提原则和具体的计提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出现许多模糊认识和不同做法。

(二)担保赔偿准备提取制度不够科学

担保机构按不低于当年年末在保余额的1%提取担保赔偿准备,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以后,实行差额提取,用于对冲担保风险预期损失。这对多数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水平要求过高,对盈利目标实现压力太大;在担保放大10倍条件下,意味着风险准备金水平最终要与资本金水平相当,超出风险准备金的“附属资本”的意义。担保赔偿准备的提取对象不能真正体现与风险挂钩,未按业务品种、信用等级、担保时间、反担保强度、还款方式不同,对担保责任实行分类管理,不能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三)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应进一步明确

担保机构按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对冲不确定性的非预期风险损失。但没有明确计提比例,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如果代偿损失依次冲减担保赔偿准备、未到期责任准备,不足部分可以依据实在税前扣除,则担保机构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任何积极性,况且也没有明确要求。

(四)担保机构风险收益偏低,不能有效配比风险成本

担保业务的风险成本难以定价,但出于对担保机构非盈利的习惯定位,目前全国的担保机构担保费收入都是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50%收取,在没有政府补贴条件下,是比较低的,风险收益没有贴近风险特点。

(五)担保机构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标准的规定有待完善

根据2010年7月14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按照保险业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格式也参照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5]17号)。

由于此项规定较为笼统,并且保险公司与担保机构财务核算存在很大差异,在财政部针对此规定出台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之前,担保机构执行此项规定难度较大。

三、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问题的处理对策

针对担保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以上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性文件,结合多年的业务实践经验,现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一)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未来风险成本和工作成本的时间分布规律计提,如年平均法、季平均法、月平均法、日平均法。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量和笔数巨大,逐单计算工作量大,往往直接按月或年保费收入计算。按当期保费收入的50%,即对于一年期的每张保函当年只能确认半年的保费进入利润分配,同时转回上期数。或者用本期应提数与上期已提数对比,少补提,多转回。对于一年期以上的长期担保业务,由于其时间分布不均匀,按单项计提比较合理。

(二)修正“担保赔偿准备”,设置“代偿损失准备”

代偿损失准备金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赔偿”义务,而是“代偿”义务,并享有“追偿”权力直至被追偿人无法清偿而确认“损失”为止。把计提对象由“在保余额”调整为“担保业务收入”,计提标准为业务收入的30%左右。按月计提,直至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后差额转提,体现代偿损失风险准备金规模的“附属资本”特征。使担保机构基本盈利模式表现为“三三制”特征,即:风险成本、营运成本和净利润回报各占收入的三分之一。当担保机构确认代偿损失时,首先冲减代偿损失准备金,不足时税前列支,如出现当年亏损,则亏损额按所得税政策可在以后一定期限的年度内税前列支,超出规定期限后仍不足弥补的亏损额,在一般风险准备金中列支,一般风险准备金不足的,以未弥补亏损冲减净资产,在以后年度净利润中弥补。

(三)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内容

一般风险金主要功能是对冲担保风险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一般是系统性风险或异常风险导制,所以非预期损失应由资本及其收益或外部补偿来对冲。其计提对象应是当年税后超额净利润,当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时不提;高于时计提。计提标准为50%,按年计提直至注册资本的50%,或者储备5年后,可以认为超额风险期已过,转回至可分配利润。按谨慎性原则,如果代偿损失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之和,不能覆盖应收代偿款,则监管部门有权要求担保机构增提特殊的一般风险准备金。另外将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列入一般风险准备。

(四)创新收入模式,提高担保机构收益

担保费收入一般是担保行为发生时一次性收取,而担保风险是逐步释放或显现的,因此按配比原则,担保费收入应配比远期风险,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分期确认收入。同时,担保收费标准应按风险水平不同实行差别费率,低风险业务按1%,中等风险业务按3%,高风险业务按5%。对于提前还贷、退保费的情况,应考虑担保机构的工作成本,比如按应退保费的40%收取费用,如果客户有续贷意向,也可以在下次收取保费时冲抵,这样既可以起到稳定优质客户效果,又可以提高担保机构收益。另外,为配比担保机构工作成本,还可以按一定标准收取项目评审费。

(五)监管部门应提供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增加担保行业执行保险业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执行保险公司会计核算标准时的相关问题;应延续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确保担保机构计提准备金税前列支有章可循。同时,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补助政策应相对稳定,并明确此项补助应当免征所得税,列入一般风险准备,达到注册资本50%或储备5年后,转回可分配利润,作为对担保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奖励。

总之,担保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公共服务等属性,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担保业务特征的财务核算制度,对增强担保行业公信力、平衡担保机构利益、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一)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相关性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其具体表现在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上,包含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及时性以及预测价值等。就会计的报告角度、计量以及确认的方面来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时间有很大的关系,信息披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就越具有相关性。但就目前来说,很多公司都忽略了这一重要问题,例如,当面临公司利润大幅度下降时,公司并没有做出及时的预警处理,给市场带来了较坏的影响。同时,在相关的会计报告中,很多上市公司都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甚至对国家规定必须要披露的信息只字不提。除此以外,大部分的公司在预警报告中对利润幅度下降的表达多模糊不清,甚至部分公司未对财务报表进行披露,这样的情况之下,投资者很难得到准确的会计信息并帮助自己做出合理地判断预测。

(二)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各公司谎报、隐瞒会计信息严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其重要体现在重大事情披露不恰当、会计核算不真实以及虚构会计事项等方面。

1.重大会计事项披露不恰当。于大多数的决策者来说,重大会计事项在其决策的过程中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重大会计事项具体披露情况,我国的会计制度都有详细的说明,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重大事项披露很有可能给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很多上市公子都未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披露,或者是进行了不恰当披露等。

2.会计核算缺乏真实性。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会计核算在进行的过程之中,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企业的相关事项和交易做出相应的评估,当会计事项或者同一交易发生变化时,则需要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及时的调整。但是一旦上市公司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会计估计或者会计政策,则很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甚至使得会计核算虚假。由此,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当,一个是任意进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更改。

3.粉饰会计报表,虚构会计事项。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利润实现的水平以及资产的规模都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指标,更是其获得配股上市资格的重要前提,因此,有些时候,上市公司为了获得上市条件,在盈利水平无法满足要求、资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常常会采用虚增利润或者虚加资产等方法。再加之虚构会计事项很难查证、较隐蔽,因此,这种方式是造成会计信息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的主要办法。

虚增营业收入、多计应收账款、虚构销售事项以及编造虚加存货、固定资产、银行账款,或者进行虚假投资,增加无形资产等,这些都是以虚构会计事项以增加公司虚假资产的方法。而虚增利润主要有,填制虚假发票、进行虚假的成本核算、虚构销售的对象等多种手段。同时,上市公司多采用虚构未来交易、采取不合理的预测方法以及运用不合理的测试基础这几种方法来夸大公司的盈利预测,使得外来人很难对预测方法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二、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策略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之所以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充分性以及真实性上面存在问题,多是因为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主观性这两个方面。

(一)关于完善会计环境制度的相关策略

1.提高对会计环境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整会计方法。就会计来说,其具体的发展受到了会计环境的制约,而会计环境则是指进行会计所处的一个大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法律环境,这些因素都对会计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会计必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上市公司以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处理去应对环境变化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给公司会计造成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说,公司可以聘请外来的专家,全面了解当下的市场价值运动轨迹,并参考国外公司优秀的发展经验,根据现有的会计环境,来设置出一套符合公司自身发展的方法,加强会计方法与会计环境的同步性,及时跟踪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情况,紧跟市场发展。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可以对先进技术进行利用,构建会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并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提高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水平。

2.促进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制度是所有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础规章制度,其对会计处理工作有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会计制度主要是由我国的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就狭义来说,其主要是指由我国财政部门为编制主体来形成的会计核算制度,而广义的会计制度主要是对我国所有会计工作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

因为会计制度主体的局限性,会计制度在制定时很难关注到各个公司发展的特殊性,细致到会计处理的方方面面,会计制度缺乏完善性。就目前来说,为了促进会计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现有的会计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并以各代表上市公司广泛参与的形式,听取民声,根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及时修订会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补充制度等,并增加会计制度的约束性、有效性,有效?范各公司会计行为。构建会计检查专家小组,对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务进行突击检查,并要求各上市公司定期上报自身的财务状况,严格控制公司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真实性。

(二)以上市公司自身为主体的相关策略

1.促进观念更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就上市公司来说,因其发展的局限性,其主要存在着监事会职权受到限制、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以及股权结构过于集中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解决时,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强化监事会职权,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为增加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避免监事会成员受到公司管理层制约,公司可以聘请独立的专业公司对公司业务进行监督,以独立的机构来避免公司管理层对其监督作用的限制。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就目前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虽然构建了相应的经理层、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等,但在进行公司决策时,控制股东应该起着关键作用,民主决策几乎是形同虚设,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应适当的对公司各个部门、经理层、董事会进行权责的划分,上层机构不能干预下层机构工作,保证机构独立性,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控制股东单独掌握大权情况的出现,以构建科学规章制度的方法来严格规范控制股东的权责范围。就股权来说,公司应该积极优化现有股权结构,增加股权结构的分散性,增加社会流通股所占的比重,积极吸纳小股东,从而避免股权过于集中。

2.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及约束机制。为了促进公司发展,保证公司盈利的最大化,各上市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一套科学的激励制度,以制度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应加强激励制度对投资者参与公司决策治理方面的侧重,增加监事、董事所持有的股权,提高其对于公司发展的关注度、以利益的相互联系来激励董事真正从公司的发展需求出发,进行科学的决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上市公司应该废除已经僵化的制度,排除影响公司发展的废物,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活力,例如,可以加强管理层薪酬与公司整体经营绩效的联系,或者实行股票期权制、年薪制等,以公司经营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利益相互挂钩的方式,提高其对于公司发展决策参与度。就国家来说,可以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出台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是精神奖励,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各上市公司改善自身发展结构的动力。

以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构建约束机制,以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严格规范公司内部的会计行为,并加大对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能力水平,使其可以及时的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科学地处理相关的会计事项,提高公司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除此以外,各上市公司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时,还应该对公司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行合理、全面的反映,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

(三)完善外部监管体系,加强外部监管

1.健全监管体系。就目前来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深沪交易所以及证监会是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监管的三个主要部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三个部门的权限与职责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交易所为监管的主要主体,主要对上市公司持续性信息进行直接监管,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要是进行间接监管,在监管时需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和监管来实现。而就监管权限与职责来说,证券交易所主要负责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工作,并对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中期报告以及年度报告等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证券交易所可以享有公开谴责、公开批评以及警告等处罚权力,但不具备调查取证的权力。与此同时,证监会主要以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以及其下设的发行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监管部门为一线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督查、指导、督促相关的证券交易。根据上述表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监管的过程中,我国各部门的在职权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广泛缺陷,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各部门的具体职责权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划分,构建健全的监管系统,例如,现有交易所因物力、人力的限制而很难对上市公司上报的会计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力度不足,因此,这项权责可以分配给人力物力资源更为丰富的其他监管部门,必要时还可以以两个甚至是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同时,为了提高交易所监管力度,还可以增加其对于会计信息的调查取证权力。

2.加??政府的监管力度。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市场发展还未完善,若完全依赖市场的自我监管来对各个公司会计处理行为进行约束还有较大难度,因此,为了提高对各个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督水平,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监督为辅来实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对于证监会来说,应该大量引进专业人才、迅速拓展现有的人员结构,以充分的人力资源来面对数量不断增长的上市公司,保证监管的全面性,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监管工作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这需要证监会注重自身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除了大量引进优秀人才之外,还可以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以定期的培训来及时更新员工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认识,提高其在监管过程中对突发问题的应对处理能力。

注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规章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对上市公司实现全面监督,并及时打击处罚相关的虚假信息披露。同时,在规章制度执行上面,我国多采取的是各个部门联合处理的方式,多个部门的联合很容易因为沟通的不当而导致工作上难以协调统一,工作效率无法保证。因此,我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地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同时,打破现有的监管方式,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中彻底的摆脱出来,明确制定主体,加强证券市场相关政策制定颁布的独立性。制定必要的执法手段,帮助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社会影响恶劣时,除了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时,甚至还可以进行司法追责,以严格的执行来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3.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审查时,为了保证信息审计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坚持立场的公正性、客观性。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注册会计师多存在着发展规模较小、注册会计师素质较低等问题,其审计质量更是无法保证。因此,为了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从扩大注册会计事务所规模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这两个方面着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取多个事务所合并的方式来增加其自身的发展竞争力,我国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自身规模,将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与大众利益分离开来,保证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管理层压力。同时,应注重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发放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从而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与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努力净化注册会计师市场,一旦发现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或者严重失职行为,应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以严厉的惩处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

篇7

[关键词]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基层会计人员

[DOI]10.13939/ki.zgsc.2016.01.054

1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现代企业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益,对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发展趋势。所谓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集”是对生存要素中财力物力、人员管理以及生产要素进行统一整合,合理配置。“约”就是要达到简约、高效的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使得企业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竞争优势。概括来说,财务集约化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业务流程优化、核算标准统一、预算编制科学、资金集中、财务监控强化的财务管理体制,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标。这一点在电力公司表现尤为明显。原来的电力公司资金过于分散,县级和市级供电企业有大量的资金沉淀,而同时省级部门还要为资金融资。通过资金的集约化管理,一年可以为公司节约上百万元的融资费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财务集约化管理能够使企业集中力量对抗外部风险,提升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集约创造更大的效益,使财务管理更精细、更严谨。财务人员集约化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公司服务,例如,在电力公司的售电服务上设立大客户中心,解决这些客户的各种困难,满足大客户的供电需求。与此同时,财务集约化管理还应该将核算与生产有机融合,财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在保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以及电力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为电力公司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供领导决策。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应对财务管理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会计主体切入,构建适合电力公司实际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使创效空间进一步延伸。创效空间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税收筹划和融资效益可以归类于直接创效空间,管理效益、决策效益、监控效益可以归类于间接创效空间。

2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现状

首先,内部财务控制监督有待加强。我国电力公司在职能部门上分别设计了财务部和审计部,但两个部门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在内部监督管理方面两个部门似乎都有介入,但没有具体的管理内容。

其次,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财务集约化管理是要建成“六统一”、“五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基础工作是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关键,没有可靠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障,财务集约化管理就只能是一个空架子,起不到任何作用。从电力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会计科目统一规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固定资产划分标准不明确、应收应付款账实不符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最后,财务信息化系统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扩大,原有的单一的财务软件已经不能满足公司财务管理的需要,单纯的财务处理也不能满足公司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信息,公司急需一种新的集成信息系统。ERP信息系统是将企业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由前端对业务发起和管理,经过固定程序流转到财务部,取消了中间烦琐的流程,将业务处理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降低人为犯错的概率,保证了整个经济业务的及时、可靠。

2.2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队伍建设与集约化管理脱节。电力公司的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比如,某供电公司共有会计人员42名,大专毕业生为16人,都是公司的老员工,资历较深,职位有的也比较高,所以公司的财务部门人员整体年龄老化,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有些电力公司基层会计人员甚至不知道集约化这个概念。很多会计人员认为集约化会计核算只是简单地将工作量上移,不以经济业务的横向融合为支撑,只是纵向集约,这使得集约化会计核算对前端业务的管控能力弱化。

(2)会计核算模式比较分散。一些电力公司对于统一会计组织的工作还未彻底执行,比如,某供电公司会计机构的设置如下:市、县级供电公司总部下设审计部、资产部、农电工作部、基建部等;市、县级供电公司下属的每个变电检修工区、城区供电分局等也有各自的会计机构。因此电网财务管理横向会计主体多,财务管控力度比较薄弱,与财务集约化管理所要求的扁平化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相冲突。该供电公司的会计信息上报流程依然是以“以表汇表”的方式层层上报,各县级供电公司编表完成后上报给市级供电公司进行合并汇总。各市级供电公司最后编制合并报表再上报给网省公司,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与集约化管理的思想相冲突。

(3)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缺陷问题。电力公司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整个一体化平台不能充分发挥出对于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落实的支持作用:一是财务风险在线监控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比如,有些电力公司实际应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有待时间考验,还有一些电力公司的资金监控系统才刚刚起步。二是监控岗位的独立性有待改善。从目前来看许多电力公司设置的内部监控岗位独立性不强,其在负责监控岗位的同时还兼职其他岗位,这样就会造成在线监控的实效性比较差。

(4)对资金的监控机制不健全。电力公司监控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表现在电力营销、项目决策等方面,例如,在对资金监控机制上的审批过程中,引发漏批、错批、重复批等审批问题,导致了有些部门资金沉淀闲置,有些部门资金富足,对电力公司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

3 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基层会计人员的素质

(1)提升对集约化的认识。首先,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设置集约化信息专栏或者以工作会议、宣传册等形式宣传集约化会计核算的基本理念,让公司的会计人员对集约化理念耳熟能详。其次,组织会计人员学习集约化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账务部署处理等工作内容,这部分可以通过竞赛、考试的形式实现。最后,公司可以统一组织各县级会计骨干集中学习,由专家进行统一培训。可以从会计集中核算、财务集约化管理、协同平台、电力公司对账四个方面来进行。

(2)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引入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充实基层供电企业的会计队伍,使会计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化。第二,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专业的国家会计考试,并且给予奖励措施,提升财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高级职称会计人员逐年增多,初级以下职称人员逐年减少的局面。第三,定期实行岗位轮换,使会计人员能够实现横向、纵向交流,锻炼出一批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

3.2 加强集约化会计集中核算管理

(1)账务集中部署,会计核算集成高效。集中部署成熟套装软件和财务管控模块,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电力公司所有单位的财务数据集中存储于数据中心,并实现与一级数据中心的纵向级联。在财务系统中固化大量集成业务、凭证单据模板、过账预控程序,确保电力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和统一会计政策的执行落实,基本实现会计核算标准化。

(2)掌握前端业务。电力公司会计人员需要定期地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参加核算单位的相关会议等形式了解核算单位的生产流程、重大经济动态、财产物资、企业价值链等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被核算单位的生产情况,会计人员才能更好地参与被核算单位的管理,熟悉收支项目,真正达到对前端业务进行实质监督。

(3)压缩管理层级与会计主体。取消县级电力企业下属供电分局、工区厂队等会计机构,会计职能上移到本公司市级财务部门。将县级电力企业直接纳入网省公司直接管理,不再由市级电力公司代管。

3.3 强化信息化建设及审计监督管理

电力公司要以统一规范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为基础,加快推进基于SAP-ERP系统的业务财务集约化系统建设步伐,构建涵盖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产动态监控、财务报表合并、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财务风险管理等子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按照“三级管理、两级财务”模式,部署两级数据中心,逐步过渡到数据大集中模式,实现财务数据由定期集中向实时集中转变,加快财务信息传递速度,提高财务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在财务数据集中和共享的基础上,开展财务共享服务,深化财务管控,提高财务价值创造水平。

同时,改革现有的分级管理审计模式,实行县、区审计集中管理,设立电力公司的县、区审计派出机构,集中审计力量,开展县、区审计工作。县、区审计派出机构对电力公司总部负责,贯彻执行电力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根据电力公司下达的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审计工作;监督、评价县、区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风险。拓展审计空间、丰富审计内容,前移审计“关口”,开展事前、事中审计,确保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符合电力公司内部管控程序、规范,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

3.4 构建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1)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公司各项资金由财务部归口管理,各部门按规定职责安排项目和控制使用,由公司内审部门负责监督;财务部门负责提出公司预算建议,根据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批准的预算,负责控制公司预算的执行,并组织落实资金;电力公司内各成员单位的直属电厂及分公司负责电费回收和资金的缴纳,按照公司批准的预算,负责拨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发电企业电力公司对所属单位日常货币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加速资金周转,盘活资金存量,防止、减少坏账损失。建立货币资金质量管理指标监控、评价体系。根据货币资金流动性、效益性、风险性原则,用量化指标综合评价企业货币资金管理质量水平。同时,结合考核办法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和资金归集不到位的惩罚办法,以此激励下属机构自愿接受集中管理的模式。

(3)加强对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电力公司应建立起规范的资金管理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电力公司本部以及下属子(分)公司进行资金使用的内部审计。公司预算安排的电费资金、基本建设、小型基建和技改等项目,必须进行开工审计和执行情况审计。

参考文献:

[1]邹平.一次财务管理的革新――省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推进纪实[J].湖北电业,2010(4).

[2]李晓慧.省级电力公司资本集中运作的实践与思考[J].能源技术经济,2011(1).

篇8

一、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效益服务。浙江******公司,总资产超过4.2亿,下辖六家分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兼跨制造、房产、租赁、修理、客运服务、商贸等几个行业。各项业务的经营方式有所差异,会计处理各有特点。我在对公司营运情况及日常财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当时的制度已不能很好适应公司管理上的需要。要想公司管理上台阶,首先应从制度上下功夫。因此,我从审批程序、资金运作、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先后主持出台了四个制度,基本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

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力的状况。经过两年的运行,20*年我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浙江******公司开支审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责权。

2、根据国家新出台的财务、会计政策法规,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执笔修订了《浙江******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就“两个办法”的贯彻执行作了具体安排。每年对所属经营单位执行“办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逐步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3、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二级核算体制的优势,针对公司各经营单位不同的行业特性,确保公司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于20*年6月重新起草了《浙江******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现正报公司审批,以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抓管理,促效益。

预算是企业借以设定一定时期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成目标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也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积极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理清工作思绪,将应收帐款的回收及开辟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变了公司偏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促进公司管理上台阶。

1、重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负责牵头编制了公司20*年度、20*年度和20*年度的公司财务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各经营单位近几年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二上二下的协调沟通,汇总编制预算草案,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最终确定公司预算目标,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2、以预算为依据,积极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倡导效益优先,注重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的目标作用,不断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公司整体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力主压缩银行贷款,20*年3月和20*年1月,压缩了公司长期银行贷款4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实抓应收帐款的管理,预防呆账,减少坏账,保全企业的经营成果。*年8月上任始,公司帐面应收账款2512.49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24.75%。针对现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程度作出评估,要求各经营单位按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决定应收账款数额的高低,控制坏账风险。对信用程度较低的单位,如***,尽管是集团内的兄弟单位,管理政策一视同仁,加大现收比率,控制应收账款额;同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有难度的客户,亲自上门参预催讨,起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坏账损失。20*年7月止,公司账面应收款1834.5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12.14%,比三年前减少了677.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积极参预,配合经营单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而****经营权的取得必须经公开招投标,针对不同的招标,带领财务人员深入调研,做出合理的营运可行性分析,确保公司投标书的质量,为开展有效营运打好基础。20*年浙江省****招投标,公司投标中得3条****经营权;20*年分别参加省和市****招投标,公司投标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中得了2条跨地区**经营权和3条地区**的经营权,**投入营运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8.2万元,20*年实现净利润925.25万元,20*年实现利润1896.42万元,每年的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

三、明确责职,提高工效。

为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通过几次内部调整,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减少工作中的磨擦,发挥出团队作用,调动起内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树立服务意识。身为经理的我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配合业务部门,在切实加强全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月度财务分析;为一线经营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由于工作较为出色,财务审计部被评为公司20*年度先进部室(综合测评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20*年初,公司本部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完成,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年6月,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初始工作,通过二年多的平稳运行,电算化已能满足公司本部的核算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会计核算效率。根据公司对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要求,以及各分公司分散经营的状况,我计划年内在所有分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并与公司本部实现联网,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以提高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发挥专长,做好参谋。

我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月度、年度的财务分析,及时并动态地掌握公司营运和财务状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针对****分公司亏损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分公司经营思路》,供领导决策参考。

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能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做财务可行性测算,在***更新等项目的测算上,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改变已往静态的,不注重现金流量的决策方法,较好地控制了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财务依据。

根据掌握的财务信息,汇总三年资料编写了《公司三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对公司各经营单位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司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尽了自己的努力。

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坚持执行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培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推行,组织了电脑培训。本人率先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20*年7月,我参加由香港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为期半年的财务总监(CFO)高级培训班,学习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2人正在进修本科,1人进修研究生,2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注意对下属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达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

六、切实履行集团委派职责。

篇9

一、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效益服务。浙江******公司,总资产超过4.2亿,下辖六家分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兼跨制造、房产、租赁、修理、客运服务、商贸等几个行业。各项业务的经营方式有所差异,会计处理各有特点。我在对公司营运情况及日常财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当时的制度已不能很好适应公司管理上的需要。要想公司管理上台阶,首先应从制度上下功夫。因此,我从审批程序、资金运作、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先后主持出台了四个制度,基本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

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力的状况。经过两年的运行,2003年我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浙江******公司开支审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责权。

2、根据国家新出台的财务、会计政策法规,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执笔修订了《浙江******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就“两个办法”的贯彻执行作了具体安排。每年对所属经营单位执行“办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逐步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3、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二级核算体制的优势,针对公司各经营单位不同的行业特性,确保公司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于2003年6月重新起草了《浙江******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现正报公司审批,以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抓管理,促效益。

预算是企业借以设定一定时期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成目标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也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积极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理清工作思绪,将应收帐款的回收及开辟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变了公司偏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促进公司管理上台阶。

1、重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负责牵头编制了公司2001年度、2002年度和2003年度的公司财务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各经营单位近几年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二上二下的协调沟通,汇总编制预算草案,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最终确定公司预算目标,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2、以预算为依据,积极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倡导效益优先,注重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的目标作用,不断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公司整体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力主压缩银行贷款,2001年3月和2002年1月,压缩了公司长期银行贷款4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实抓应收帐款的管理,预防呆账,减少坏账,保全企业的经营成果。2000年8月上任始,公司帐面应收账款2512.49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24.75%。针对现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程度作出评估,要求各经营单位按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决定应收账款数额的高低,控制坏账风险。对信用程度较低的单位,如***,尽管是集团内的兄弟单位,管理政策一视同仁,加大现收比率,控制应收账款额;同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有难度的客户,亲自上门参预催讨,起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坏账损失。2003年7月止,公司账面应收款1834.5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12.14%,比三年前减少了677.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积极参预,配合经营单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而****经营权的取得必须经公开招投标,针对不同的招标,带领财务人员深入调研,做出合理的营运可行性分析,确保公司投标书的质量,为开展有效营运打好基础。2002年浙江省****招投标,公司投标中得3条****经营权;2003年分别参加省和市****招投标,公司投标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中得了2条跨地区**经营权和3条地区**的经营权,**投入营运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200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8.2万元,2001年实现净利润925.25万元,2002年实现利润1896.42万元,每年的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

三、明确责职,提高工效。

为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通过几次内部调整,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减少工作中的磨擦,发挥出团队作用,调动起内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树立服务意识。身为经理的我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配合业务部门,在切实加强全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月度财务分析;为一线经营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由于工作较为出色,财务审计部被评为公司2001年度先进部室(综合测评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2001年初,公司本部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完成,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年6月,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初始工作,通过二年多的平稳运行,电算化已能满足公司本部的核算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会计核算效率。根据公司对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要求,以及各分公司分散经营的状况,我计划年内在所有分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并与公司本部实现联网,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以提高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发挥专长,做好参谋。

我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月度、年度的财务分析,及时并动态地掌握公司营运和财务状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针对****分公司亏损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分公司经营思路》,供领导决策参考。

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能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做财务可行性测算,在***更新等项目的测算上,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改变已往静态的,不注重现金流量的决策方法,较好地控制了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财务依据。

根据掌握的财务信息,汇总三年资料编写了《公司三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对公司各经营单位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司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尽了自己的努力。

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坚持执行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培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推行,组织了电脑培训。本人率先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2003年7月,我参加由香港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为期半年的财务总监(CFO)高级培训班,学习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2人正在进修本科,1人进修研究生,2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注意对下属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达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

六、切实履行集团委派职责。

篇10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