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流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流

篇1

大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招收本科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新生进校后,低年级统一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再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培养。同以往按专业招生的培养模式相比,该模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为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自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改革尝试后,全国很多高校都相继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根据笔者在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中的具体实践,探讨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问题。

1 学院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实施情况

学院于2011年开始试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计算机学院原有的计算机类专业统一按照“计算机”一个大类招生,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科大类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知识背景来认识学科、选择专业。学院“计算机”本科大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网络工程四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按计算机本科大类招生,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入学后第一年按照专业培养规格的共同要求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开始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目的是强调基础,淡化专业。与往年相比,学院按“计算机”大类招生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压缩了必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增加了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二是增设了多个选修模块,大大提高了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和选择的空间。三是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学分比重。特别是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实用技能应用与训练”系列实践选修环节,不仅帮助新生掌握了一门实用技能,而且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四是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课程同步实践及竞赛活动,改革考核方式。五是合并了部分内容重复的课程,如:C和C++、软件工程和系统建模与分析等课程,由于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多年来一直在分与合之间争议,乘本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的东风,将相关课程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师资、教室资源的浪费和学生重复学习导致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六是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使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2 专业分流的具体实施

2.1专业分流的原则

学院“计算机”大类的专业分流是根据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择优分流的原则。学生在本大类所含专业范围内可依次填报专业志愿,根据本人志愿和前二学期学习成绩来择优挑选,在各专业可接受学生人数范围内完成专业分流。

(1)分数优先原则。学生的成绩是学院专业分流的最主要依据,即按第一、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点排序,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先选择权。在符合专业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分流成绩高者,优先选择专业。

(2)专业布局合理原则。根据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指标结合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数。

(3)遵循志愿,双向选择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在学院“计算机”大类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内选择专业,尊重学生的志愿。

(4)择优分流原则。参照学生的平时表现。同等条件下,无违纪违规行为,在公寓管理、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先获得选择权。

(5)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为了确保专业分流的公开、公正、公平,切实做好专业分流工作,学院在新生一入校,就人手一本分流手册,把学院“计算机”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分流办法、分流时间安排等告知每一名学生。做到政策透明、机会均等。

2.2专业分流的实施过程

在学院专业分流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程序公开、政策透明、及时沟通的原则,有效保证专业分流工作的顺利完成。

(1)程序公开。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后,除了人手一本分流手册外,我们还按计划在第一、二学期分批分次开设讲座,将本大类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和专业分流办法一一向学生详细加以介绍和讲解,并加强网站的宣传建设,让学生了解到该大类所涵盖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使学生和家长对学院专业分流的程序和时间安排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2)广泛动员。从第二学期开始,学院按计划分批分次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3)自愿报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选择专业,填报《专业分流志愿表》,并将《专业分流志愿表》交班级的辅导员老师。

(4)分流筛选。根据学生的志愿报名情况,在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所能接纳人数及名额范围内确定最终专业分流名单。原则上尽量满足学生的志愿,如果出现某一专业或专业方向报名人数超过计划人数,则采取按分流成绩排名顺序分流;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的同学参加第二志愿的排名,第二志愿未被录取的同学参加第三志愿的排名,第三志愿再未能被录取的同学,则由系里进行调配分流;系里调配的主要原则是参照学生分流成绩。

2.3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选择不平衡。学院2011级“计算机”大类412名学生,在专业分流时,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仅有35名;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也只有60名;而第一志愿填报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则达到了143名;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达到了174名。2012级学院“计算机”大类335名学生中,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仅有3名,而第一志愿填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则有128名;第一志愿填报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学生则达到169名。很显 然,专业选择极度不平衡,呈现了明显的“一边倒”现象,整个年级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点排名在前100名之内的学生超过90%都选择热门专业。究其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受上一届学生的影响,盲目“追风”现象严重,导致专业选择出现极度不平衡的情况。

(2)专业的前期宣传尚不够充分。尽管学院在新生入校后,就有计划地分批分次开设讲座,向学生介绍该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还比较浅,在填报志愿时,对所选择专业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了解较少,加上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选择专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也是导致专业选择出现极度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3)专业分流依据是否科学有待实践的检验。学生专业分流后的具体专业能否与其个性特点相匹配,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学业的顺利完成。“分数优先”原则虽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当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习中,但也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很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课程学习而忽视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一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相对低于往年按专业招生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担心参加社团活动会占用到自己的学习时间,怕万一成绩不理想导致未能如愿进入自己的志愿专业,致使相当一部分一年级新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为了克服上述专业分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类专业所含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宣传力度,可以考虑通过邀请部分优秀校友或高年级优秀学生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培养;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专业辅导作用。以确保专业分流的顺利实施。

篇2

关键词:教学体系改革;差异化培养;课程体系;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495万人)增加64万人,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1万的历史新高,比2008年增加了52万,而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压力还将持续增加。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实在不容乐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曾报道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今日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同比基本持平。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几年前高考报考专业中一度看好的计算机、法律、医学等专业,如今面临就业难的窘境。

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及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较为广阔,但在历经了各大高校、高职高专、中专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蚕食之后,计算机人才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IT人才又面临紧缺问题,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及专业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归根结底,“供大于求”和“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失衡”,而供需结构失衡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部在召开的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教育内部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和高校仍然存在盲目扩招的冲动,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亟待提高”。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结构改革

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要想使自己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拥有立足之处,我院必须面向社会和市场,勇于改革和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分析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现状,得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2)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3)教学计划顾此失彼,很难突出专业特色;(4)教育整体上滞后于技术的发展;(5)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我院提出“面向市场,立足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进行改进。

2.1专业定位

本科教育是具有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不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适当的层次性分工是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必要条件。我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到IT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2.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差异化的要求,结合本专业办学定位,我院采用“2+1+1”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以公共基础课和本专业基础课为主,使学生为将来的考研、就业和培养再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横向分流,按照学分制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另外,学院积极创建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双管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年级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再纵向分流,准备就业或考研,四年级以选修课、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这样既尊重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其在兴趣和爱好下主动地学习,又保证了学院对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2.3教学管理模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创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否能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通过选课来实行学分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院的选课制发展尚未完善,因此改革与完善选课制,以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要解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选课制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教师和课程,并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选课制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实行选课制后,学生拥有较大的自,有利于出现一个活泼生动的教学局面,但这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适应选课制的要求;(2)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估与检查、学分基点、考查考试、课程建设等配套制度,优化管理,避免教师迎合学生,降低教学标准,完善奖惩制度,建立课程的优胜劣汰机制;(3)推动整个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建立科学的选课体制,既保证学生的选课自由,又保证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

2.4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计划必须既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保证学科专业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专业要在教学计划明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突出专业内核、凝练专业主干、扩展知识领域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同时要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积极构建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开发新型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实践途径。

为此,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要,将课程体系设置根据选课制的需要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本专业必选课和本专业限选课等模块,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合理设计选修课的知识结构,注重课程的先后关系,尽可能设计一些模块选修,为学生的选课提供针对性指导。另外,在专业培养方面,确保有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既要保证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还要满足他们的知识扩展和兴趣培养。

2.5教学方法

目前我院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阶段,为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教学模式要适应灵活性、多元性、伸展性的要求,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组织实施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建立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术活动为一体的三元结构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重学、重思、重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我院已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视频资源库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6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

(2) 建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

(3)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学科、学术水平。

(4)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提高计划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向青年教师倾斜制度,坚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通过各种努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5) 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专业精神、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3结论

目前我院结合上述教学体系结构改革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试用于2008级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多元化发展,建立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创新活动、教育专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建立校内创新基地,邀请企业进驻,企业导师、学院教师与学生共同研发企业项目,并在上海、北京、无锡等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50多名学生参加了公司的项目实训,参与实训的学生100%就业,就业质量较高。深知教育改革对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会继续努力,将改革贯彻到底,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金国华.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探[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 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7(2):82-84.

[4] 李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张小峰,黄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147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WANG Li-xin,LI Xiao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篇3

(岭南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结合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及东软睿道软件学院的建设过程,介绍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协同创新改革的有效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建立一系列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师范院校;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3]113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4YJCZH16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11JXN026)。

第一作者简介:吴涛,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wutao@whu.edu.cn。

0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存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4],迫切需要以协同创新为驱动,进行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目前计算机人才市场呈现伪饱和状态[5],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供求结构性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握自身定位,在分析地方实际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院校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能促进建立师范和非师范方向共赢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在按需调整专业结构、拓展学生就业市场、辅助地方经济产业转型、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特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学院采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时的流向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3个类别,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特长突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4个方面探索创新改革的方案,从学习环境、工程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而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有特长”的创新特色教育。

2 创新特色改革的方案

据调查显示,2009届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3个方面分别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6],地方师范院校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创新特色改革。

2.1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院采用“2+2”的培养模式[7]。考生在高考时报考计算机学科,入学后前2年不分专业,只进行学科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开始专业分流,在最后2年接受专业培养。课程以专业限选课为主,按照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等方向拓展学生知识面。

1)兼顾基础性与前沿性,保证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

计算机专业具有理科和工科交叉的特性,表现出科学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存等特点。计算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具有超前性,学院要设置一些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以便学生毕业工作时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如计算机前沿知识讲座、物联网概论、云计算、计算机游戏开发技术、手机开发等。

2)兼顾科学性与技术性,保证专业与学科协同创新。

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该学科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也具有极强的实践背景。以数据库系列课程为例,从基本的数据库原理到实用的数据库技术,再到商用大型数据库技术以及高级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甚至是最新的大数据,内容深浅不一、繁简有别。

3)兼顾师范性与综合性,保证师范与非师范协同创新。

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同一专业中,既有面向传统教师教育的师范类方向,也有面向工程教育的非师范方向。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因此,师范教育类学生主要开设机器人课程,阐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新技术,同时也有非师范类技术课程讲授。与此对应,软件工程类的课程以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软件应用为主,网络工程类的课程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应用为主,同时,也要兼顾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增加与师范教育有关的部分课程。

4)兼顾地方性与区域性,保证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粤西是广东省信息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隶属于泛珠三角的边缘,IT企业较少,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产业发展缓慢。岭南师范学院地处粤西,主要培养应用本科人才,服务粤西的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广东省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批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计算机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服务于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参与和推动粤西IT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泛珠三角地区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提供示范作用。

2.2 教学体系改革

学院将学生按照教学体系定位分成师范类和非师范两种,建立灵活的选课机制。在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我们强调以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协同创新;在非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中,强调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针对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中小学广泛需要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竞赛方面指导教师的情况,我们新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并建设有软酷卓越实验室、奥翔湛师实验室、湛江市软件研究所专业实习基地以及湛江市档案局大学生实践基地;加强与湛江市教育局、科技局以及信息产业局合作,建立若干个中小学信息化示范基地。针对非师范类软件外包服务方向学生的需要,我们以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东软公司的协作;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企业(东软广州基地)为主、学校辅助,教学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提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践,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3 实践体系改革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来自于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在加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和创业教育学分;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第二课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求进行适应性融合。同时,学院从计算机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软件人才需求出发,引进东软集团、东聚电子科技集团、广州传智博客有限公司、广州拓胜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业内企业的实训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利用正常教学学期的期末和寒暑假结合,每学年构成4~8周的实践小学期,基于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单项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创新能力4个不同层次能力,建立包含实验教学、工程实训、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内,覆盖计算机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司和企业独立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确保实践上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及创新发展平台。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为拔尖学生创造精英型人才的培养环境与实践条件,积极培养精英型人才和特色人才。

2.4 评价体系改革

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8],这既是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权利,也符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要求,但却与教师教学的自由存在内在关联与矛盾。因此,学院需要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将学生分为师范教育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类,对于不同的培养定位,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以工程技术类为例,针对非师范应用工科人才的特点,我们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旨,以职业规格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学习借鉴国际软件人才的培养经验,按照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和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与激励体系,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 创新特色改革的实施

岭南师范学院与东软集团共建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中开设软件服务外包新方向,2013年9月正式招收首届学生,试图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推进学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加快新型应用工科人才培养。在建设过程中,学院以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强化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新赋予理论、实验、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新的内涵。

3.1 保障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院以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活动的IT科技节为载体,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与特长的培养;依托广东GDICPC软件设计大赛、中国软件设计大赛、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认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意识,建立专业素质拓展体系;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融科研、教学、创新活动、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开放性实训基地;新建软件开发校内实训中心,按实际软件开发流程对学生进行实际软件开发训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东软集团等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研发中心,通过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贴近岗位的要求。

3.2 保障工程能力的培养

学院大幅度增加企业实际应用内容和实际案例课程,摒弃过时落后的标准化的教材与课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核心,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

3.3 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大量兼职聘请在工业界一线资深工程师作为教师授课和指导,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多元结构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专职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培训和软件项目开发等方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设具有双师型特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能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授课教师或兼职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要求。

4 创新特色改革的成效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院通过举办IT科技节引入企业,进一步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推动IT前沿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树立正确的校园IT理念,促进学生与IT产业的沟通,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氛围;使大学生理解科技内涵,了解科研规律,感悟设计智慧、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协同育人的实验教学特色鲜明,提高了学生在实验、实训、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效果显著,科技创作与竞赛成绩优良。近年来,学生考研率明显增长,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在校生在各项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领先于同类院校,其中省级以上竞赛获奖80余项,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蓝桥杯Java/C/C++软件开发本科组竞赛、全国多媒体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广东机器人大赛等。

5 结语

伴随着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内涵的延伸,学院努力建立并完善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拥有制度保障并且能促进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和谐共赢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结合岭南师范学院的实际,探索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一般的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性的参考意义。下一步笔者将以建设岭南师范学院东软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契机,以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为基础、实践主导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金其桢. 论盛宣怀“西学中用”“实学实用”的教育观和人才观[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5): 90-94.

[2] 金义富, 邓明, 孔艺权. 地方院校计算机师范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1(14): 12-16.

[3] 彭昱忠, 元昌安, 李文敬, 等. 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IT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3(15): 98-102.

[4] 文斌, 吴丽华, 韩冰, 等. 师范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3(11): 91-94.

[5]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6]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 (2013-09-30)[2014-09-13].http://mycos.com.cn.

[7] 金义富, 胡文泰, 杨志华.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22(6): 100-103.

篇4

曾经的“大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

麦可思研究院日前《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6年本科就业前景堪忧的“红牌”专业包括:应用心理学、化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美术学。“绿牌”专业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审计学、广告学、车辆工程。

所谓“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与之相反,各项综合满意度较高,需求增长,则为“绿牌”专业。

高考前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专业预警”“专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计划。上海市教委6月消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上海市高校本科专业因重复设置相对较多、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等因素,被列入2016年度预警专业。

辽宁省则于5月下发通知,建议高校2016年度暂缓申请增设法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6种本科专业。这已是该省连续第四年公布专业设置“负面清单”。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给专业“亮红灯”,旨在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预警与服务机制,将监管、服务与落实高校办学自有机结合,为高校做好专业“加、减法”提供参考,防止高校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现象的出现。

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为何被预警?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与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迅速扩张、就业率却持续下行有关。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记者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到,全国目前共有584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该专业的就业率却未能保持“高能”状态,全国就业率区间2013年为85%-90%,2015年则为75%-80%。

2012年,辽宁省首次开展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当时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44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布点35个,英语专业布点41个,市场营销专业布点39个,会计学专业布点36个。经过预警和综合调整,几年来,已有一些高校的这些专业停止了招生。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

吉林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表示,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是从国家和社会长远需求出发,所谓的冷或热专业都是相对的,一些专业过热可能存在盲目性,而冷的专业也并不完全意味着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热门专业因何变“冷”?专家认为,这与社会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等有关系。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专家指出,虽然专业冷热的相对性较强,但是社会需求的变化仍是专业设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每年都是艺考的大热门专业,“百里挑一”的现象很常见。全国目前共有201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规模达14000-16000人。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增多,同时登上荧屏的主持人日益多元,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各级电视台、广播台需求持续下降。

--热门专业盲目扩张。记者梳理发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频频登上预警榜单,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比如,目前全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毕业生规模达75000-80000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设院校多达604家,毕业生规模达34000-36000人。

一位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为了多吸引生源报考,只好多开设热门专业,让学校越来越“高大全”,虽然招生规模上去了,但这些原来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却一直上不去,部分专业低位徘徊,乃至走下坡路,因此而调整招生计划。

此外,专业人士介绍,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和细分,分流了社会需求,也部分地导致原有的热门专业热度有所减退,如近年来热门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专业等,分流了不少艺术类、新闻学专业人才。

辽宁大学副教授姜海峰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有所变化。“一般而言,新兴行业更有前景,传统产业相对有比较稳定的新陈代谢,对人才需求量要小一些。”

“冷”“热”专业转换,选择不应“跟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大一学生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一窝蜂”地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听起来热门的专业排在前面。

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每年有数百名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申请、考试转换专业。其中,一类是认为自己“入错行”,进入大学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另一类是瞄准几年之后好就业与否,二次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

面对专业“冷”“热”变换,学生究竟该如何选择?

专家建议,理性分析冷热,不要过分跟风;专业、院校有侧重,职业规划要长远。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大学生选择专业一定要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不要跟风。”一些高校教师和就业辅导员建议。

同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徐迅表示,教育不能因为暂时的冷暖而限制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例如基础化学是所有生命科学、医学的基础,不能因为就业不好,就把本科专业取消。

专家认为,专业的冷暖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考生还是要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能因为专业冷热而与自己的兴趣、特长背道而驰。对于高校来说,则应根据专业冷暖而调控区域的招生比。

姜海峰建议,考生选专业时应考虑到长远的职业规划,如果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

武汉市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星说,据统计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和专业对口。“除了专业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这样的单位,其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并不看重,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道德品质、诚信程度等,还有一些企业看中院校的名气。”

篇5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计算机学科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域领军人才上,具体讲就是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集成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院秉承了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拓宽夯实知识基础,培养锻炼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关注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构筑能够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教学体系框架,适应本学科发展迅速和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二是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依托北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依托北大的理科优势夯实数学物理基础。依托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历史积淀强化算法和软件编程基础,依托学院的电子科学技术学科加强硬件基础。三是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营造敢于表达、质疑、挑战、犯错和承担的学术氛围,建设面向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结合真实科研任务的、与研究生同等条件的科研实习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前期教改实践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信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学院成立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打通一年级四个专业方向课程,并在2005年、2007年两次进行了修订。我们提出了重视基础,分阶段、多层次的模块式教学计划,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安排(一年级、二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除学校公共必修课外,把课程分成四个层级:学院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选修课、任选课。

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一年级统一安排数学、物理、计算机和电路方面的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电磁学、力学、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强。2007年的修订计划,更加体现出北京大学重基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特色。以学生为本,课程设置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课,分别开设AB两级不同深度要求的课程。打造研究型、综合型(宽口径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以适应兴趣和特长不同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请学院里资深的专家教授向学生讲解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学者(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都亲自给学生授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分为两个大方向,计算机和智能科学的方向以及电子和微电子的方向。到了高年级,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志向安排更具选择性的专业课程。

在学院本科教学框架体系下,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体系由五大基础(数学物理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专业数学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三大系列专业课(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核心技术、计算机应用和新技术)和本科生科研实习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基础、硬件基础、系统软件基础和全部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应用及新技术课程中都有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

二、关于计算机学科知识基础的讨论及相应课程的设置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领域不断增加,各种理论、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所有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知识,因而要仔细讨论清楚到底哪些内容是相对更基础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实验对训练学生基本动手能力更为有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计算机学科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国家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2)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拓扑关系。(3)学生的特点和兴趣。(4)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定位。(5)现有师资力量和对未来师资力量发展的计划。如果前四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那么第五点将决定我们究竟能否做到我们想要做的。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系组成,拥有开设各类课程的硬件环境和师资力量。学院的成立为调整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提供的可能性。在学院的框架下,由知名学者联合为全院新生开设了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在硬件、程序设计基础和智能方面都有所加强,而通过和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的数学物理基础组合课程。总体来说,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数学基础(有A(数学分析+高等代数)、B(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两种难度选择)、专业数学(集合论、代数结构、数理逻辑、概率统计)、物理基础(有ABC三种难度可供选择)、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概论、程序设计实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硬件基础(微电子与电路基础、基础电路实验、数字逻辑、数字逻辑实习、微机原理、微机原理实习、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体系实习(待建设)、系统软件基础(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习、编译原理、编译实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习)、三个方向的系列选修专业课程和科研实习(一年以上)与毕业论文(全院范围评选十佳和优秀论文)。

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比较有特色的内容是:(1)数学和理论课程丰富(由于联合了数学学院和智能科学系)。(2)大部分基础课程的实习内容单独设课,时间为一个学期,要求分组完成比较大的项目,对学生充分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很有帮助。(3)与本系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内容丰富且课程门数呈上升趋势。

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建设,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本院学生80%继续深造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能力培养为纲、知识传授为目;基础知识为体、专门技术为用;避免急功近利、强调后发优势”的教学指导方针。具体来讲就是在打好数学物理基础的同时,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尤其是设计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的环节,使学生养成探究各种知识理论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的习惯。

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方面,学院也作了多种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和实现能力方面,自主研发了“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该系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辐射至全国全球。“百练”程序在线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万维网的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向全球提供服务。用户在练习某个题目时,只需要将源程序通过网页提交,在几秒钟之内就会得到正确与否的回答。“百练”对于程序的评判是极为严格的,学生的程序根据系统给出的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并输出结果。“百练”在服务器端编译、运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输出结果和标准答案对比,必须一个字节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过。这对于培养严谨、周密的程序设计作风极为有效,学生必须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和特殊边界条件,而不是大体上正确就能通过。传统的人工评判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使用“百练”系统进行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题目,学生随时完成作业、提交并获得评测结果,减轻了教员批改作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批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员亦可在网上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网上实时的编程考试,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威慑和杜绝作弊现象。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百练”系统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的熟练和准确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百练”上做题对你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都是种挑战,有助于戒骄戒躁,任何一个字节都要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出错。这不但可以使你懂得理论,而且使你真正开始写自己的程序。”这是06级一位本科生的最深感受。四、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实习制度,将科研实习与本科生课程训练并列为本科生培养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一、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校长基金”、“若政基金”、“教育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教师自筹等项目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三年级时,各个研究所实验室制度化招收实习本科生,包括组织报名、考核、录取、基础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前沿介绍、与学生讨论确定选题,之后进入与研究生同样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四年级时,所有没进入实验室实习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实验室完成本科论文。

“在和高年级学生的协作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一种信念,大家为同一个项目互相合作,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鼓励自己,如果我们能保持这种心态,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已毕业的一位03级本科生认为,本科参加院里的科研实习,除了培养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

让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和硕士生博士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1)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的文化氛围,培养科学素养。(2)通过科研,充分认识数理基础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奠定坚实基础。(3)导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了解,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4)提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将研究生培养延伸至本科,有助于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1个教学研究所和11个科研研究所,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多个,每年纵向科研经费6000多万,为本科生就读期间直接参加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近几年在一些研究基金的资助下很多本科生在研究所里受到很好的训练,参与完成了重大科研课题,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五、科研团队建设系列课程,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

计算机系的教师是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的。每个研究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大的研究方向。计算机系本科生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层面,针对这两种课程,教师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方面从各个研究所抽调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织成基础课教学团队,负责全院基础课程的建设,例如计算概论教学团队、程序设计实习教学团队、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教师按研究方向组织成系列专业课程授课团队,负责建设各个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例如数据库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方向教学团队、软件工程方向教学团队、计算机理论方向教学团队、人机交互方向教学团队、人工智能方向教学团队、数字媒体方向教学团队等等。每个研究方向的教学团队负责建设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保持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并设计使学生在该领域掌握相应技术基础的递进式系列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1)教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开课,可以随时将研究进展注入课程内容,可以讲得更生动。(2)教师可在课上物色对本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使他们加入到自己的研究团队。(3)不同研究方向的系列课程在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形成了适度的竞争,如果没有学生选修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质量。(4)基础课的教学团队教师来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好地兼顾不同方向学生对基础的要求,因此可以建设内容更加合理的基础课程内容。

以科研团队建设系列专业课程的模式促进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例如,在中国教育网格研究项目支持下,学院自主研发的大学课程在线系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大学教育资源之一。“大学课程在线系统”目前拥有4 970个大学课程视频,约84 000个小时每天超过1000个不同的用户IP地址访问,36所大学加入,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教学资源之一。

篇6

高考的钟声即将要敲响,不管前面是狂风暴雨,还是风驰电掣,希望你都能够谈笑自如去面对,相信自己,而接下来的流程便是关于一些学校招生的章程制度了,不晓得你们对自己的大学招生了解了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东北农业大学招生章程须知_2021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欢迎参阅。

2021年东北农业大学招生章程须知第一条为了保证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工作顺利进行,规范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及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章程适用于东北农业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

第三条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考生,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考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四条 学校全称:东北农业大学

第五条 国标代码:10224

第六条办学性质及层次: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主管部门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及专业学位等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1.学校通过本科招生信息网公布有关招生信息和各省录取结果(网址:zsb.neau.edu.cn)。

2.考生对录取结果有异议,可与学校联系并核实,招生就业处(0451-55190419),纪委(监察处)(0451-55191433)。

凡报考我校并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经所在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我校即向其发放录取通知书,通知书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寄出。

招生计划我校2021年面向全国30个省(区、市)招生,招生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招生计划以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复为准,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由各省(区、市)招生部门向社会。

学校预留计划按照教育部规定不超过年度招生计划总数的1%;预留计划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主要用于平行志愿批次调档比例原因出现的超计划服从调剂考生录取。

我校按专业类招生的有:植物生产类I(包括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植物生产类Ⅱ(包括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应用生物科学2个专业)、动物生产类(包括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3个专业)、机械类(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能源动力类(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专业)、工业工程类(包括工业工程、物流工程2个专业)、金融学类(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8个专业)、生物科学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个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4个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4个专业)、电气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2个专业)、水利类(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5个专业)。

按专业类录取的学生,入学以后将按专业类统一组织基础教学,第三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志愿,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第四学期进入相应专业学习,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按该专业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位。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东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按类招生与培养实施办法(暂行)》执行。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教委将计算机教育先后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真正胜任其工作,进而也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教材及课程设置的改革

1.教材改革

目前计算机教材大多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二进制等理论知识。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打退堂鼓。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有很多的争论。但基础理论课确实让学生觉得枯燥,无法提起应有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教学内容快速的不断更新,因此计算机知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间性。而计算机教材的编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教材刚出版时,就已有一些热莩戮晒时。因此,要保持计算机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十分困难,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永远不会与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并驾齐驱,它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可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1)选用优秀的基础理论教材。我们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并同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攻关能力的高质量应用性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不可,而能力又是知识与技能的集中表现,能力在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万丈高楼地基牢”,基础打得不牢固、理论学习得不深刻,实践能力就发展得不平衡、不深远。因此,我们在强调高职重视实践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反复斟别,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选权威、优秀的理论教材。

(2)自主编写实践课教材、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教材一般都具有广泛的意义,要面对大多数读者,因而在实践实训方面就比较薄弱,教材中往往欠缺综合性的实例。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内容往往滞后。针对这些问题,重庆指南职业学校教师根据授课经验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自编了实验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设计指导书、新技术讲解和实习指导书等,如局域网实验指南、3ds MAX上机实训Flash、Photoshop实用案例等,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1)以市场需求细分专业设置

随著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走入家庭,以及电脑培训方式的社会化(如短期培训、就业培训等),大多数学生、在职职工、干部,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将会逐渐饱和,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看好。所以,高职计算机教育应打破单一的格局,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将计算机专业进行进一步专业细分。学校可从实际出发,结合学分制教学,对计算机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如:一年级阶段,不进行具体专业的划分,除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外,主要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网页设计,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从第二学年开始,实行专业分流。主要分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安全、软件编程、平面设计、游戏动画设计等方向。

(2)以市场调查为先导,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作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目前职高教育课程教材一旦确定,就会沿用很长时间,这对于适时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例如近几年三维动画软件从DOS时代的3D STUDIO发展到3DS MAX。使三维动画不仅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制作十分容易。如果我们适时地建立或充实相应的专业或课程,一定能为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装潢业以及广告业提供大量急需人才。但由于高职院校没有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等到三维制作人才奇缺、市场行情高涨时才手忙脚乱地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因此师资与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甚至赶不上社会性上的~些短期培训班。

2 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对国际计算机教学先进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加之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学生具有自身造血功能,不断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知识,并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一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高职生的理论基础水平较为薄弱,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和难记的公式,往往会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注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浅显易懂的学习范例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点。如在WORD部分引入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制作年历、如何制作名片、如何制作证书等;在EXCEL部分引入如何管理家庭财务、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何结合WORD、EXCEL打印出标语大字等。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解决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智,是培养创新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比如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故意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素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症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后治愈者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淀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篇9

1数据智能分析师培养

就业前景分析方面,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预计,未来即将出现一类新型的专业人才和职业岗位——数据科学家,当然数据智能分析师也会应运而生。现下时代是数据时代,甚至称之为大数据时代,企事业单位面临大量数据如互联网数据、医疗数据、能源数据、交通数据等,实际应用中普遍遇到分析能力弱、噪声数据多、缺少分析方法、分析软件能力差、模型可信度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知识发现等智能技术可以为数据智能分析方法与工具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4月24日,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在第4届“技术开放日”上正式宣布推出“大数据引擎”,数据智能概念由此产生。数据智能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隐藏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及决策支持预测。目前社会急需懂得智能技术的各层次数据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预计,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员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培养手段探索方面:①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横向纵向设置课程群,面向数据智能分析,以案例为导向贯穿“线”上的各关节点课程,比如以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大类专业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智能分析专业课(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多维数据分析)为主线,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②立足培养“计算技术+智能信息+知识技术”的高级数据分析师,理论学习—随课实验—集中实践—科技活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协调配合,“资格认证—竞赛获奖—奖学资助”激励培养;③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契机,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大数据计算思维和认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工具和开发环境。政策导向分析方面:建议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紧密协调合作,设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数据智能分析师”认证[6],当然将大数据智能分析纳入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可选项也是当前的一种解决方案,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认可度,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归属感,更好地培养各层次的数据智能分析人才。

2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其进展比计算机技术要慢许多,根本问题在于高级智能的载体——“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有了长足进步,国内已相继有20多所高校面向市场变化和未来需求,自2004年以来陆续开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尽管大多数智能技术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备,但实际应用的强劲需求与问题解决能力超越了薄弱理论基础的约束。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都适合教师与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1)研究型教学。蓬勃发展中的智能技术需要教师启发式、创造式、批判式地“教”,学生也要创造式、批判式地“学”。教与学要能够从研究思维、问题探索、模型改进、算法优化、脑认知和自然智能指导的角度推进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半监督式学习与自监督学习为主导,鼓励引导深度学习,经典案例、前沿讲座、讨论探索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创新科技实践、问题探索、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研究性专题报告、以课程为基础的作品开发等创新效果和教学效果。2)“研究型分组”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成熟教材不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调整,又加上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探索与实际应用现在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决定了专业老师大力推进“研究型班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班基础讲授”+“小班研究型讨论”+“小组探索型课题实施与报告”的教学体系,同时来自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为助教协助专业老师对小班(组)课题讨论进行引导。3)科研训练提高学习积极性。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引导学习,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数学基础课,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支撑,很多学生会怀疑这些知识在将来本专业学习中的用处,课堂课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别学生还会由于认识滞后,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学习,以致于专业分流后表现为学习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使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其科学创新能力,势必会使其获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大类培养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与实践,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地等待学生选专业转变为吸引优质学生,以大二上学期为主要时间点,引导大类专业学生对特色专业的兴趣,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活动吸引选拔学生进科研团队,同时实施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活动。专业教师、班导师可宣讲专业特色和就业前景,指导本科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科技竞赛、开发智能技术特色作品。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计划,需要本科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大类下各子专业的特点和特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大类培养结束时分流到各特色专业。因此,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和专业科技活动的时间点很重要,从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一直延续到本科毕业,同时实施“泛毕业设计”(即大二选方向并实施课题基础储备,大三实施课题,大四结合专业实习完善毕业设计)[3],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本科生大二大三充裕的课后时间,也缓解了大四本科生面临就业、考研、出国等问题的突出矛盾。

3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

智能技术已成为当前技术革命创新的源泉,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比如2014年11月2日开始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海洋量子号”邮轮也因为大规模运用了高科技智能系统而号称“世界上第一艘智能邮轮”。智能系统是建立在“智能技术+计算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运营、服务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为了适应智能系统开发人才的培养,应该建设智能终端实验平台、计算智能实验平台、脑认知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推进实施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智能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与工程课程设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教学实践活动。

4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管理、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笔者认为,以下4条措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①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优势,开放“全校特色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跨学院科教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复合性、应用性;②引导并严格要求B学分课程学习,特别是设计规划实施好“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企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计划;③交叉融合办好本科生二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证二专业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复合人才;④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5结语

篇10

【关键词】IT系统 容灾 演练 技术组件

1 引言

在大中型数据中心运维过程中,常遇到几个棘手问题:

(1)在构建数据备份容灾中心(以下简称”容灾中心”)中,我们可选的软硬件技术组件非常多,例如SAN/NAS技术、远程镜像技术、虚拟存储、数据库数据卫士技术等。如何合理应用以上技术,构建性价比较高、安全有效的容灾软硬件容灾中心,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2)如何使用较低成本建立容灾中心的演练机制?传统的容灾中心进行容灾演练,每次演练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演练频次多了,数据中心投入的人力及资金成本过高,演练后还存在容灾数据恢复问题,过程可能还存对生产系统的风险。演练少了(例如一年一次),周期过长,期间无法有效验证容灾系统的是否存在问题;

(3)如何利用容灾中心运算及存储能力分担部分生产系统的压力,提高容灾中心的日常使用价值?核心生产系统按照合理设计,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业务运营要求。但是月初月末经分、报表类业务的访问量频繁,非常有可能影响核心生产数据库的性能,甚至影响正常运行。容灾中心是否能承载部分该类业务访问呢?业界解决方案也不少,如SharePlex、GoldenGate数据库复制容灾系统,并提供一定读写功能,但都存在通病:维护工作量大,原端如经常出现迁移表、新建表等DDL操作可能会导致容灾端的数据不同步,需要经常手工干预及维护,会带来业务数据不准确甚至降低容灾可用性的风险。

基于以上原因,如何通过简易的改造即可构建一个实用型容灾中心,提供一套自动演练切换机制,及如何完美的提供数据库副本用于分流生产系统大批量查询,进行该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技术组件概述

本次构建实用型容灾中心需要使用到Oracle数据库数据卫士(DataGuard,下简称” DG”)技术和存储硬件克隆复制技术。

2.1 DG技术

DG是一种高可用性数据库方案,它是在主节点与备用节点间通过日志同步来保证数据的同步,可以实现数据库快速切换与灾难性恢复。DG只是在软件上对数据库进行设置,并不需要额外购买任何组件。能在对主数据库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主备数据库的同步。

2.2 存储硬件克隆复制技术

存储硬件克隆复制技术业界使用较多的有: In-System Replication、 TimeFinder/Clone、Open Replicator、RDF等复制技术,有基于存储内部复制同步的也有基于存储与存储复制与同步的。Clone可用于基于卷的高性能克隆复制,以实现存储内部数据在线备份与恢复。

3 新体系架构分析

以上两种技术在容灾复制上都有较好的表现。我们本次新的体系架构是对以上两种技术作一个有效整合,实现容灾备份、自动演练、报表取数的新体系架构。

主生产数据库A1服务器首先通过DG技术在容灾A2服务器上进行恢复与同步,启用准实时日志同步功能。使用存储克隆复制功能在存储内部对容灾A2服务器上DG数据库进行一次全复制,并定期进行快速差异同步,同步完毕后在容灾A3服务器上进行卷组的启动,在容灾A3服务器上进行DG数据库副本的启动与打开,并对该打开的数据库副本进行相关参数及监听处理;主生产应用中间件程序B1服务器则通过Rsync程序定期同步至容灾端B2服务器。容灾端B2中间件副本能成功连接容灾端A3数据库副本,并可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则验证并演练了容灾备份恢复的有效性,同时打开的数据库副本能提供给主生产系统报表取数等各类业务进行查询。

4 实践案例

某运营商两个异地数据中心,分别用于运营生产和容灾备份,相距100公里。本次实施的容灾备份为CRM系统,核心数据为CRM Oracle数据库(以下简称”CRMDB”),数据量5TB,应用系统为Weblogic和Tuxedo中间件(以下简称”中间件”),数据量为1T。

需求:a、需要对CRMDB和中间件进行容灾备份;b、需频繁定期验证容灾系统是否可用;c、容灾系统还需对外提供大量读写操作;

实现过程:

环境配置见图1:

生产中心:2台小型机,运行核心CRMDB;其它服务器,运行中间件;一台存储。

容灾中心:4个小型机分区,其中前两个分区运行CRM DG DB,后两个分区运行CRM CLONE DB;其它服务器,运行备份中间件;一台存储;

1、首先采用Oracle Rman备份恢复技术,通过网络在B容灾枢纽进行数据库恢复;

2、采用DG同步技术,实现生产中心CRM DB与容灾中心CRM DG DB的实时日志同步,完成DG的搭建;

3、采用B容灾枢纽的Clone技术,在IBM595b1上对CRM DG DB进行克隆及同步,生成CRM CLONE DB;

4、对CRM CLONE DB进行打开处理;

5、通过自动配置CRM CLONE DB以RAC方式对外提供服务;

6、采用AIX Rsync进行容灾端的中间件应用程序的同步更新,连接CRM CLONE DB,并自动进行相关的业务演练测试。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实践过程,给出了构建及运营一套实用型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的方法,此方法可能存在其不完善之处,但是它给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我们的容灾中心构建不仅仅需要考虑RPO和RTO指标,还需考虑几个指标:低成本、易构建、易演练、易切换、易复用。另外容灾不仅仅是技术,是管理与技术相互紧密结合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有一套好的软硬件容灾系统,但是还需要一套好的管理工作机制去确保容灾系统演练及切换的工作顺利进行。容灾备份是未雨绸缪,是企业IT系统维护的最后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张东.大话存储-网络存储系统原理精解与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明.大话Oracle RAC 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苏伟(1978-),男,民族:汉,广西南宁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通信工程师中级,

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