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商业银行采购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责权不明
因为没有明确采购部门权限和职责,很多商业银行存在多头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需求部门不考虑资产利旧及调配,采购部门又对采购需求缺乏合理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盲目采购,必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责权不明使得资产采购配置效率低下,责任追究困难重重,导致商业银行整体财务管理效果不良。
1.2采购分类分级不明晰
商业银行大都采用集团式管理,哪些级别拥有哪些资产的采购权限亟待厘清。资产类目没有明确划分,各级分散采购,不但造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还会因为采购的品牌型号不一,对商业银行各系统联网联调造成很大困难。
1.3采购方式单一
商业银行大型固定资产更多的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方式单一,采购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及性价比偏低。有些商业银行片面陷入节约成本的误区,致使质次价优的设备进入企业,为后续的使用埋下隐患。
1.4缺乏流程管理
商业银行擅自简化采购程序、随意选择采购周期、人为排除备选商家等现象普遍存在。招标流程程序不够严密,评标委员资质良莠不齐,极大的影响了采购公开公平公正,也影响了商业银行采购的信誉。
1.5缺乏内控和监督检查
采购制度照抄照搬,缺乏建设的系统性,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监察部门没有协调一致的内控制度,甚至有的银行委托中介结构代为履行招标流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2原因分析
2.1认识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简单的认为资产就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是辅助作用,无足轻重,对资产配置效益认知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忽视资产采购工作效率。
2.2制度缺失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外金融企业崛起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没有相关配套的制度和流程,使得优化资产购置和使用成为空谈。
2.3人员素质限制
资产采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熟悉银行自身经济业务,还要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综合知识体系支撑,应当有相关招投标资质、合同管理等业务技能。而目前这类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采购工作发展的需要。
3解决方案
3.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各行应该自上而下加强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理论学习,充分认识资产从采购到配置全流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管理部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业务部门加强相关知识体系构建的学习,使资产管理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展环境。
3.2制定完善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制度和办法的配套才能真正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工作保驾护航。要改变原有的分散零采,就必须有完善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3.2.1明确管理机构与职责分工
总行成立集中采购评审委员会和集中采购工作办公室。集中采购评审委员会实行成员库制,成员由办公室、计划财务、业务、技术和审计等内部专业人员,以及聘请的招标、评标和技术方面的外部专家组成。总行集中采购工作办公室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组织实施集中采购具体事项。各一级分行成立集中采购小组,由行长任组长,相关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日常工作由采购管理部门负责。
3.2.2丰富集中采购方式
集中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多种采购方式。
3.2.3明确集中采购范围
纳入集中采购范围的工程、物品和服务包括工程类项目、单价达到1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批量金额达到1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年采购金额达到2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物品、工程服务(含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集成等)、维护及维修服务、营销服务(含广告、渠道等)、行政服务、劳务服务、咨询服务等。
3.2.4加强流程管理
集中采购流程包括采购申请、采购方案制定、采购执行、采购决策、合同签订、到货验收、资金结算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3.2.5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检查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检查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和有关规定对集中采购活动实施监督和检查。纪检监察部门对采购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采购工作的组织形式、采购程序及参与采购工作的相关人员的采购行为进行监督。审计和财务检查部门应就采购项目的性价比等经济行为进行监督。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集中采购相关人员应通过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同时可以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4结语
通过理论学习、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强商业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必将大大提升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采购效率,提高商业银行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保障银行资产的安全。
作者:蒋智霞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静.关于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工作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36).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清产核资 政府采购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属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会计,是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如何按照上级的指示合理高效地运用资金。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入与分配的管理,是行政管理职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政府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事业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采取一系列相适应的措施势在必行。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开展清产核资,对所有的资产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引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只核算固定资产的原有状态,而对使用过或接近报废期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造成很长一段时期国有资产的虚增,而主管部门还以为现今的资产足够应对各种情况,其实下属各个部门的资产已经被消耗大半。所以应在每年的决算过程中引进企业的折旧和减值评估制度,这样就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2、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由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签订固定资产使用、保管责任书;保证日常的安全使用与维护保养;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提出意见和申请。各部门根据已入账的固定资产与单位签订使用、管理责任书,并和财务部门建立设备使用评价制度,进行仪器设备调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定时保养和维修工作,减少固定资产的非正常损耗。
3、对固定资产处置管理:所有的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列出清单,报主管领导、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及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方可核销;变卖固定资产后取得的收入及残值变价收入,应全部上缴财政,待财政部门审核后转回单位,再设立单位的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
4、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一次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通过清查盘点,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存在问题的措施
政府采购制度是当前财政预算改革的两项重大改革,制度执行的好坏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否。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同时应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法律法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政府采购与直接支付相结合,保证财政对预算资金的流量和流向的控制,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商品采购中存在的不公平交易和腐败现象。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行政事业单位要把政府采购这项工作摆上最高管理层的议事日程去研究,提出做好政府采购应采取的措施与方法,并抓好落实。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通过监督,有利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支出管理水平,从而达到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的目的;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防止由“小腐败”变为“大腐败”、由“分散腐败”变为“集中腐败”等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提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议,促进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和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完善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构建政府采购运行模式:首先,改变采购中心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充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切实解决财政部门在管理上“缺位”和采购中心在执行上“越位”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将财政部门组织实施集中采购的职能分离出去,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建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政府采购活动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面广,需要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机构来管理和协调,政府采购才能顺利运转,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查明政府采购机构的内部控制,了解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设计,探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过程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依据经济法律、法规,评价政府采购机构的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及内部监督系统,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以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合理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在人力“存量”优化上下功夫。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强业务培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政府采购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适应此项工作,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关于政府采购相关法规政策的培训,尤其是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系统教育,使队伍向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网络化转变。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措施
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与监督的实际出发,对现行的财政性资金收付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1、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国家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非常重视,要求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管理及处罚制度,取消预算外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设专户储存的办法,实行各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由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统收划缴,即时划到央行国库地方预算外存款科目的财政专户存储,实行集中管理,预算外资金必须参照预算内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
2、加强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应通过各 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必须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变各部门和单位分散支付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只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变革,资金的审批权、使用权、开支渠道、预算定额均不发生变化,也没有弱化各部门和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另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也不是财政部门为了揽权,而是代表政府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是在制度上建立一种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并置财政资金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措施。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努力做到自求平衡: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再将编制预算当作向上级申请经费的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要对编制预算工作加以重视,要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编制预算,而且要对传统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可以推行零基预算,合理运用财务指标对比分析,保证编制的预算科学、合理,能够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其次,为了保证预算能够执行,监管部门也要对执行过程进行适时监督,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划归统一账户进行管理,因此,国库支付中心更应该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状况,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按照预算情况执行工作,监管部门要认真审核单位每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的用度,最大限度的为国家节省财政资金,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规范。
账外固定资产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施工企业多数在现场施工作业,许多项目由项目部来承担。存在临时购置情况,这就造成管理和制度执行上的不到位。有的因工程急需购置器具、设备等,这些支出都列入了收益性支出,导致大量固定资产转入账外,影响了当期损益,使企业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丧失了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资金,增加成本。
大型机械设备投资较高,一般是通过工程款等资金购买,这样占用了工程施工所需的大量资金,给项目造成了资金短缺的难题。项目会通过贷款等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进而增加了利息支出成为项目不必要的负担。
(三)施工企业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管理意识。
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依工程项目所成立的项目部来实现的。项目初期,为了顺利完成任务,需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这些配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调拨转入;二是,由项目部按实际需求自行采购。施工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工程进度、质量及利润率,却缺乏对设备的维修保养,造成了很多设备未到折旧年限就提前报废,造成了巨额的损失。
(四)没有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
资产清查制度是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提出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有账无实、有实无账。这些原因是因为对资产管理没有落实到位,没有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针对项目施工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等特点,资产管理核算普遍存在着资料不全,核算不规范等现象。
(五)没有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盲目采购大型设备。
有的施工企业为了投标或者资质的升级,在没有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情况下,购买大型专业设备,希望通过此种采购活动来提升投标,来达到企业的施工能力。但是企业一旦投标失败,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的项目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需要专业的施工设备。企业采购了设备之后,一旦项目完成后,这些设备将很难再次转场,这样将难以投入到其他的项目中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管理有依据可循。
加强和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物尽其用原则。通过管理办法的制订和,结合实际调研与检查情况对发现的缺陷进行适时修订,不断提升管理活动,提高其操作性与可行性。
(二)规范设备采购,强化廉政建设
采购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根本效益。企业应以招标采购方式为主,严格执行采购评审与审批会签制度,按原则做到“三公开、两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使采购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
(三)规范设备有偿使用,增加设备的使用率。
为了公平和易于操作,应根据设备具体使用情况,完善设备收费使用制度,企业要加强设备使用审核,进行督促闲置设备及时封存与报停,这样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也便于项目部之间的合理调配使用,提高施工设备的使用率;对于正在施工的设备,将由公司的资产财务部门依据其相关文件,计提设备使用费,将设备使用费用的上缴情况纳入各单位的考核当中。
(四)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完工后的设备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建设项目较多,设备种类与数量也较多。在项目完工后,将工程项目所有设备回收并登记入账,然后折价有偿调拨给需要的项目。通过这些措施以提高使用部门积极性,促进使用部门对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做到保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做到物尽所用,同时也缓解新项目购置施工设备所承担的资金压力。
(五)加强与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资产规模较大、种类繁多,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是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所以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电算化进程。企业应全面使用软件管理其设备与物资,要不断的提高设备与物资的管理效率,以期实现资产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
(六)施工企业要做好资产清查与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施工企业的资产有点多、面宽、线长和管理跨度大、施工设备材料存放地点分散等特点,资产清查成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企业资产核算的真实性,企业将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以保护施工企业的财产安全性、完整性。
三、结语
施工企业在目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要想稳中求进,减少资金投入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才能最终支撑施工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10).
篇4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产品在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的是价格战。因此,企业除加强管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外,更应注重构成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企业中,各相关部门购进的原、辅材料、设备、建筑材料、各类商品及其他物资,都在不同层面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厂长的关注下,我厂成立了以事前严格把关,事后跟踪监督的价格审核部门。价格审核科成立伊始,面对的是活跃的市场,纷杂的产品信息,如何把握市场动态,判断市场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如何定位采购物资价格和质量及准确详尽地掌握我厂的物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价格科全体成员在厂部和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立足企业,面向市场,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和规程。
学习具有先进经验企业的管理和实施手段,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使价审工作很快纳入轨道。我们从规范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入手,明确采购程序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完善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及检验标准,为实现价格审核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建章立制、规范采购行为、理顺物资采购渠道、发挥企业整体优势。
根据《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办法》结合我厂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招标采购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委员工作标准》、《关于原材料采购及价格申报程序》、《原材料采购工作程序》、《固定资产投资及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做到责、权分明,使价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采购工作规范有序。在此基础上对物资供应体制进行了改革,理顺了物资供应工作程序,通畅了物资管理渠道,推行物资比价采购及招标采购管理。并以活跃的市场为依托,以企业迅猛、持续为保障,通过实施比价采购、招标采购,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按市场法则,以信息流入手,利用化手段,搞好采购管理工作。
广开渠道、多方收集信息,利用、报刊等多种方式,了解市场行情,以较全面、充分地掌握市场行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价格在市场上最低。同时,杜绝“暗箱操作”,积极倡导“阳光工程”,并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实行跟踪调查,建立《物资使用情况反馈制度》,并不定时对各使用部门回访,让使用部门参与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监督;对物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促使采购部门增强责任心。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坚持全方位审核。对采购物资在审价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以价审价,而是结合生产情况、根据生产计划、仓库库存等各方面信息,监督物资采购质量、控制物资的采购数量,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在价格审核过程中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监督实施。
第四,推动“阳光工程”,实施比价采购,价格审核成效显著。
自价格审核科成立至今,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已成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对企业生产中资金占用大、面广、条件较成熟的采购物资进行招标。如针对煤炭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对生产用煤进行全国公开招标,通过四次招标,为厂节约采购成本280多万元。
在紧紧围绕质量、价格、信誉等方面,对生产用主要原、辅材料进行招标,并采用公开招标、竞标等不同方式进行。通过一年半的招标采购运作,截止为止,共完成原、辅材料大型国内公开招标10次,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共节约了870.59万元;以其他方式招标30余次,累计招标节约150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且打破了部分原材料多年来的独家供货的局面。
对大宗成套设备进行了招标。为了降低大宗成套设备的采购价格,给企业减免所得税、减少进口设备的关税、增值税,对射芯机、剪板机、空气锤等铸锻设备及数控机床、龙门式加工中心等金属切削机床,委托山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对其进行了招标,通过公开招标为厂节约设备采购成本近20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对生产所需但不具备招标条件的物资,每采购一笔都进行比价采购,增加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做到三比:同样的物资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服务。截至2002年上半年就通过比价采购降低采购成本2000多万元。
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资产管理 加强管理 策略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数量决定医院的规模,固定资产中的专业设备反映了医院诊疗服务能力[1]。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拨款购置,使用过程中对其常常疏于管理,缺乏有效利用。同时,固定资产在医院总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节约型医院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对公立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个医疗卫生单位也开始吸取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方法,引入了“全成本核算”等经营管理概念。因此,加强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就逐步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一、 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资产结构的不合理性
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建院时间早,历史悠久,资产庞大。在
经历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并没考虑到医院的实际需求和设备的利用率而盲目配置资产设备,造成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数值庞大,而实际设备陈旧过时,影响了医院医疗诊断水平的进步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笔者了解一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总值达1.79亿元,而2011年底一次性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总值达2450万,占资产总值的13.68%。
(二)资产购置的盲目性
由于现在很多公立医院都是自收自支的经济运行模式,医院同时也将经济指标下达各个临床科室,造成了医院经济行为的趋利性。很多临床科室主任对仪器设备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跟风购置,院方也出于绩效考核等多方面原因,疏于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买把关,从而使资产购买的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资产购置趋于盲目,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
(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系统过时
很多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由于是经财政拨款购置,所以对固定资产往往重购轻管,特别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缺乏严格的审核把关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人员责任不落实,使得很多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实际是只购不管,只买不用,很大程度地浪费了医院的有效资源。很多医院对固定资产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但只满足于大量资料依靠手工输入的静态式管理,从而缺乏管理的适时性和准确性。
(四)资产实际存量不清,账、卡、物不符
从表面看,很多公立医院设有财务、总务、设备、库房等部门和资产总账、明细账、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进行层层管理,但实际上,由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多方面原因,使很多对资产的管理流于形式。例如对某些部门捐赠和无偿调入的资产,入账时间滞后或根本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无法管理。对某些毁损、淘汰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履行报废手续,形成虚列资产。对某些已履行报废手续的固定资产,部门又并不实际淘汰而继续在用,造成了资产账、卡、物的严重不符,而财务报表中的资产数值严重失实。
(五)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
现行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数值表现为购置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与现实中固定资产的实际市价相去甚远,从而导致医院财务账面资产数值不断累高增加,账务报表数值失真。
二、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在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医院领导及各级管理干
部应充分认识到:公立医院是民生工程,医院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节支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网络系统
公立医院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例如验收入库制度、清查核对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毁损报废审核制度等,并制订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同各个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相联系。公立医院还应将固定资产的系列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适时更新,做到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章可循、与时俱进。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加强审计的力度,提倡审计部门介入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例如要求审计部门对大型仪器设备定期做效绩考核,以考查医院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收益率,同时也通过定期效绩考核检验仪器设备的购买可行性,一定程度上杜绝盲目购入大型仪器设备的行为。
公立医院应结合本单位网络系统情况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的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例如实施对固定资产的条码管理,对各项资产进行实时监控,无论入库上账还是报废出库下账,都实时进行,从而促使资产账、卡、物相符,资产存量清楚、准确、明晰。
公立医院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每年年底都应对全院资产进行仔细地核对清查。以每年的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保证固定资产有账有卡有物,达到账账、账卡、账物的真正相符。
引入资产效益管理机制,将固定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等指标列入对相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和维修费用等列入使用科室的收益核算指标,以促使各级行政人员对资产的有效管理,各临床科室对资产的合理使用和科学购置。
(三)加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提高资产的准入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对一般固定资产的购买,应采取公开招标;对房屋购买、装修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及设备购置单件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批量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应遵循《国有资产配置制度》取得配置许可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购置。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应在购买前,由设备处、财务处、审计处、临床使用科室等联合进行可进行性研究,包括对医院现有仪器设备存量分析、对医疗市场同类仪器设备的调研、该仪器设备的成本收益分析等。购入过程中,应有相关人员对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杜绝盲目采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有效避免资产的浪费和闲置。
(四)规范财务核算程序,完善资产核算方法
根据国家新会计制度规定,从2012年起,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账务处理中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不再提取修购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为了保证医院医疗设备满足临床诊疗的发展需要,就应充分考虑仪器设备购置成本的回收周期。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基本原则,对公立医院的高新仪器设备,应考虑采用加速折旧法,从而缩短仪器设备的成本回收期,以保证医院更新设备的资金储备,便于医院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公立医院也应考虑参照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办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更真实反映出本单位的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1.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完善
突出表现在部分企业未明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责,实行物资采购归口管理;有的未明确与子分公司物资采购分级管理的额度权限;有的未对零星物资采购管理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个别单位把物资采购的权责全部交由子(分)公司自行管理,受子分公司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违规操作现象。
2.物资招投标采购比重不高
据2012至2013年采购情况调查,全局非运输企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价采购方式的比重仅占采购总额的48%,而采取询价采购、零星采购方式的占一半以上。与运输业集中采购实行招标相比,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的企业片面追求闯市场增收入,在内部挖潜降本增效上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物资采购过程不规范
个别企业因计划不周或工期紧张等原因,该招标的没有招标,仅以电话询价代替招标;有的企业未遵循询价比价至少要三家以上的规定,有的没有保留完整的询价记录;有的采购合同管理不规范,个别企业未经审批完毕就提前签订合同。
二、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1.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
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与经营成本、廉政风险防控息息相关。近年来非运输企业经过一段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变,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迫切需要完善阳光采购机制,净化采购渠道,优化物资采购管理,促进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2.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铁路非运输业的加工制造、工程施工、现代物流、旅行服务企业不仅仅服务于铁路旅客货主,更多地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多个行业,与地方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物资采购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关系到能否开辟更广阔的市场。近年来铁路非运输企业生产的工务、桥梁配件及电缆产品成功进军城市地铁、轻轨市场不仅仅靠的过硬的产品质量,成本优势亦十分突出。
3.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是非运输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路局运输业对列入运输成本的运输单位物资采购实施计划管理。非运输企业由于列入企业经营成本,且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在采购管理上对路局的要求理解不一,做法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的整体效益。因此,在企业努力增收的同时,要进一步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在当前全路推进资产经营开发,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亟需规范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在增收创效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经营管理整体效益。
三、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对策措施
1.构建权责明确分级负责的物资采购管理机制
1.1明确管理权责。铁路局非运输企业主管部门负责非运输业系统物资采购管理顶层设计,参加铁路局组织的物资采购招投标相关工作,对非运输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行为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各铁路非运输企业负责按照路局总体部署,实施本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对所属子分公司物资采购行为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企业的物资需求部门、采购实施部门、财务、审计、法律、纪检等相关部门赋予相应权责,构建层次清晰、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物资采购管理机制。
1.2明确管理范围。铁路非运输企业仅负责按路局规定,属于自主采购权限范围的生产经营、设备设施大维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所需物资的采购管理。对于铁路局实施统一集采集供的物资严格执行规定。
2.实施专业归口分层管理的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2.1实施专业归口。各非运输企业要成立物资采购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坚决杜绝多个部门插手物资采购,避免造成管理混乱,甚至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
2.2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涵盖采购全过程,形成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验收、物资出入库各环节的有序可控,实现物资采购行为有法可依。
2.3实施分层管理。按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各非运输企业应明确界定集团公司、分(子)公司的物资采购管理权限和额度。本着有利于集中批量、降低成本的原则,建立集团本级管理物资采购目录,并报路局主管部门备案。按“不相融岗位分离”原则完善物资采购内控制度,真正落实“谁采购、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采购质量、成本控制责任。
3.强化物资采购过程控制实现降本增效
3.1最大限度集中批量实施招标采购。一是凡采购品种、批量、采购金额或供货厂商数量达到招标条件的,均应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不断提高招标采购比重。二是公开招标采购要坚持相同性能和质量条件下的最低价中标原则。三是各企业根据加工制造、工程施工、建筑安装、旅行服务商品等不同类别界定相应的额度,达到额度的必须招标。四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具备条件的大力开展网上竞价采购,充分挖掘供应商潜力,达到减低采购成本的目的。五是在不具备招标条件时,进一步规范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方式,力争取得最佳的效果。
3.2全面规范询价采购工作流程。各非运输企业制定操作性强的询价采购工作流程,规范零星、小额采购。根据铁路企业实际,实施物资询价采购审批和公示制度,明确采购人、采购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询价采购审批要有各级相关人员、分管领导签字,规范采购程序。同时要确定采购监督部门,定期对采购部门所购物资进行市场询价,落实监督检查责任,构建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询质比价监督机制。
3.3加强物资供应商管理。建立物资供应商信息库,对采购渠道实施动态管理。各非运输企业及下属公司要根据各自权限范围的采购物资,按类别、采购方式建立采购渠道档案。从产品价格、质量和供应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考核评估;要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的内容和判定标准,对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对发生严重问题的纳入黑名单,限制其进入铁路市场。
3.4规范采购合同管理。严格合同签订、审查,落实履约责任。定期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加强合同及相关采购档案管理,严格按合同约定条款和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资金支付。
3.5实施质量追溯机制。建立采购物资质量跟踪追溯、信息反馈制度,建立质量问题产品的退货、终身索赔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非运输企业专业技术部门和使用单位应当及时将产品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反馈物资采购责任部门,作为对物资供应商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形成物资采购质量控制闭环管理。
3.6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物资采购监督检查制度,形成采购决策、采购招标、合同执行、质量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把规范管理程序、加强质量控制、廉政风险点控制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强化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4.开展物资采购管理机制运行评价提升采购管理水平
全局非运输企业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运行评价机制,采取季度或年度形式对所属单位物资采购管理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资采购办法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工作流程运行情况,物资目录执行情况,节约采购成本的分类对比情况、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情况,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物资管理机制,在动态管理中提升管理效能。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资固定产管理 管理新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1-02
2016年4月,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呈井喷式增长,从2010年到2014年年底,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57%。由此可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推动了我国高校的高速发展,也使高校的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不论是宏观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是平时的管理细节上,都很难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当代高校新型信息化教育重要的辅助手段,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科学配置和最大利用率,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水平;如何建立起与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是高校高速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在管理上过于涣散,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组织不力、落实不严,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够,导致固定资产不能科学管理,造成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存在漏洞,这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有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进行资产管理,存在固定资产采购合理性较差、入库登记保管手续不健全、领用及调拨处置不科学等现象,造成固定资产随意放置,甚至造成固定资产流失,间接地导致高校的经济损失。
(二)建档立卡不到位。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以部门管理为主,难以明确谁对国有资产管理负责。同时,不少高校的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手工登记造册,工作效率不高,也无法全面反映资产的闲置状况、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另外,由于资产主管部门与资产使用的职能部门缺乏一体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起唯一有效的“身份证”标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难以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动态监控不到位。高校存在校区分散、人员分散且缺乏专人管理,导致资产无法实现全方位动态监控。有的高校仅由学校财务部门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电子价值的数字管理,有的高校仅由后勤管理部门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的管理。在现实运作中,各类固定资产又分散到各使用部门管理,导致管理松散、责任不清、追责不明。这不但影响了学校领导的整体决策,也影响了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二、构建高校“互联网+”资产管理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适应潮流发展,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作为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固定资产,在我国一些高校尚以简单手工记录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管理,并未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实时化的管理目标。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大量的教学设备不断购进,基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而实现固定资产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这将是“互联网+”环境下探索与实践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互联网+”环境下打造平台构建高校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运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能够实时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况,具备查询和跟踪功能,确保固定资产安全,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能够起到“时时、处处、人人”的作用。高校运用“互联网+”打造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借助平台相关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高校各个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资产需求、库存、报废等信息,实现固定资产的“流动”管理。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的自身内部管理模式,促进固定资产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进而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水平。
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需求,通过平台数据接口将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连接到平台上来,形成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平台要重点开发以下模块:建筑管理模块、国土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图书管理模块、文物管理模块、家具管理模块、办公管理模块、植物管理模块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撑固定资产的互联互通管理,平台要具备无形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报修报废管理、共享使用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等应用和协调功能。
(二)以平台搭建为抓手构建网格化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高校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将为高校实施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就是用数字信息化方式管理固定资产,在全校范围内,主要将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设备、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家具、行政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资产分为相对独立的“格”,确定每一“格”的管理专员及管理权限,负责管理“格”内资产业务,将网格的管理职责落实到人,进而建立起全覆盖、无盲区的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体系。
同时,高校要充分依托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基于手机的固定资产管理APP动态监管平台。手机APP动态监管平台将强化高校上下沟通和联动,所有固定资产管理员能够“时时、处处、人人”为师生提供资产使用、申请维修、报废处置等业务的手机平台处理,一揽子解决教职工多部门奔波签字之苦。通过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网格化管理及手机APP管理平台互为补充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网络化、业务分析信息化、资产指标实时化、动态监控常态化,从而构建新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
四、加强“互联网+”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在制度上要完善资产管理配套制度体系建设。高校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和处置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校要制定一套科学、严密、系统、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根据《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精神,要及时完善及制订出台相对应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细则》等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制度、购置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报废核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移交、处置及损坏赔偿等各环节都有章可循,切实做到用制度管理固定资产。
(二)在管理上要加强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使用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后,对高校内部的资产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其一,高校要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明确学校一级与院、系及职能部门等二级使用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管理关系,建立结构简单、通俗易操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其二,要改变固定资产数字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相符的情况,加强网络化统一资产管理平台与财务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全校固定资产调配处置与财务平台同步更新、账目一致。
(三)在宣传上要加强资产保值增值的宣传。要通过门户网站设立专栏、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等形式,宣传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固定资产对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和保障性,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觉遵守固定资产管理法规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观宏.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2016(15)
[2]丁连勇.浅谈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3]代惠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商,2015(52)
[4]黄忠林.《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J].内江科技,2015(11)
[5]黄鹏奎.浅谈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0)
篇8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的区别在于,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以为国家培养人、教育人为宗旨,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不适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收入来源有限且单一,一旦遇到重大投资,周转上常常入不敷出。与高校的性质相对应,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和特殊的内涵。此外,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针对高校管理制订了许多政策法规,特别是近年来对高校债务管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因此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点远非一般企业可比。
基于上述原因,也出于历史因素的积累,引发出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上的以下几个热点问题。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几个热点问题分析
(一)债务负担重,财务风险大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频频被曝出债务危机,高校债务负担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2011年,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约已达到2300-2500亿元,几乎全国所有高校都有贷款。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1164所公办高校负债总额已超过2600亿元,其中广东省的高校债务负担达1万元以上。债务如此之高,原因何在?应该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实施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最大的推手。教育部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在高校推行评估政策。由于指标订得较高,各高校普遍达不到。为评估过关,高校掀起了征地、扩校、增师、购设备的。在国家很少投入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通过向银行贷款、向企业引资等办法来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使得短短数年之内,高校债务成亿增长,成为高校沉重的负担。
(二)科研项目管理不够科学
自国家推行科研项目申报制以来,高校便成为国家科研的主要基地之一,国家拨给高校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近年来,更是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然而,高校科研经费及项目管理的问题也不断暴露。有的高校将科研经费变成了唐僧肉,挪用于基础建设、土地购置、贷款利息支付等方面;有的高校缺乏控制观念,开支大手大脚,滥用科研经费造成浪费严重;有的高校绩效评估跟不上,疏于管理,结题不结账,结账不结题,完成效果达不到预期等等。
(三)预算缺乏统一性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预算管理的作用并不明显,预算管理脱离实际,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并未合成一体。比如预算的编制,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一些高校甚至到了当年的6月份,预算才能出笼。这种预算的作用还能有多大?又如在编制预算时,不进行具体分析,简单地利用上年实际收支金额加本年度预计增加额进行确定,造成预算与实际偏离。预算编制与执行缺乏统一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种“预算时一本正经、执行时听之任之”的态度,使预算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2013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开始实行,2014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开始执行。这两项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使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沉淀的问题一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利用效率低、购置设备落后、购置重点不当等等。具体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账对不上,有账无实,无账有实等这些账务管理上的问题普遍存在;又如一味追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的高、大、上,购置不适当的设备而导致资金浪费、采购效果差等这些采购管理中的现象也不乏出现;再如资产存放地址不清,领用制度不健全,资产被多拿多占甚至私吞却无从查实等存量资产管理问题也存在。凡此种种乱象,都亟待高校财务部门研究解决。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几个热点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防范财务风险
严格程序,进行必要的贷款可行性研究。高校是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有限,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常常需要举债。适度举债对高校发展有利,然而,杜绝贷款的随意性,建立相关的管理办法,成立专门信贷小组来进行融资管理极其必要。高校在举债前,应严格进行贷款的可行性分析,精心测算举债规模、还贷时间、方式、还贷能力等,并重点关注财务风险,将贷款可能给学校带来的风险分析全、分析透,同时实事求是地评估学校的风险承受能力,只有具备承受能力,方能做出贷款决策。此外,决策前也应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专家及教职工的意见,全盘考究贷款可能给学校带来的利弊,防止错误决策。
高校应谨慎使用贷款资金,将资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高校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均明确了贷款的具体用途。按合同使用贷款资金,不但能避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风险,减少违约成本,而且能发挥贷款资金的最大作用,确保贷款目标项目按期完成,让贷款项目产生效益,为贷款的归还提供资金保证。
为贷款引入审计监管机制。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对信贷资金进行实时的审计监督,着力财务风险的防范,努力做到监督、控制、预防一体化。审计部门不仅要注重贷款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更应具有前瞻的眼光、广角的视野,与财务部门一道准确分析高校贷款期内可能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预测它们对还贷能力的影响,拟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给学校决策层提供参考。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
建立科研项目奖励制度。从项目的科技水平、对学校知名度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考核,评设不同级别的奖项,给予项目完成好的人员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对完成情况差的项目人员以压力,鞭策他们积极进取,也有利于提高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重视科研项目的完成与效果,对克服挪用或挤占科研经费的不良现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制度。科研经费被挪用和浪费,很大程度上是监管不力造成的。高校应建立强有力的科研经费监管制度。要从源头做起,制订出每个项目详细的开支计划,同时,指定项目负责人及财务报账专人,规定每一笔开支均需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严禁他人签字报账。这样,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防止随意性,纠正科研项目被挪用和浪费的错误行为,并助力科研项目完成效果的提升。
(三)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更新预算管理方式方法
制定高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使财会工作人员能履行相应职责,依照预算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的编制与开支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达到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统一。
使用先进的预算方法。现在,国家比较崇尚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前者能促使高校审查所有的业务元素,调动各部门降低费用的积极性;后者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更新预算,有利于高校从长远的视角审视决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高校应紧跟形势,采用最先进的预算方法,使预算与高校实际协调一致。
2015年1月1日,我国新《预算法》开始实施。高校应顺应新《预算法》的三项突破,更新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完善高校预算体系,建全透明的预算制度,将高校所有收入、支出都纳入预算编制中,杜绝预算外资金的体外循环;其次,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年度预算的约束留出空间;最后,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努力发挥每一笔资金的最大效能。
(四)理顺固定资产管理
篇9
一、高校内部控制设计目标及方法
(一)高校内部控制设计目标 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校内部控制规范设计和实施要以基本目标为导向。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目标为: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确保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节约运行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预防舞弊、腐败行为发生,降低学校运行风险;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内部控制设计方法 高校内部控制的设计方法有很多,其中应重点抓住以下方面:(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高校要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及其关键岗位,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经办与审批、经办与稽核、经办与会计、会计与保管、监督检查与审批等岗位都属于不相容岗位,都必须做到相互分离。(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高校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要对授权审批范围、程序、权限、责任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各级领导必须在授权审批范围内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3)预算控制。高校要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加强预决算分析,强化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控制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4)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高校财务部门在办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借助相关财务制度和控制程序实施的内部控制。会计业务几乎涉及校内所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业务,使会计控制天然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主体。为提高会计控制效果,除制定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岗位分工及规范的业务处理流程外,关键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以增强其责任心和自觉控制的意识,避免在办理会计业务中的随意性。(5)单据控制。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单据的使用、填制、审批、保管等具体事项做出详细、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严把票据审核关,严禁用虚假票据入账来套取学校资金。(6)内部报告控制。高校应加强对内部报告的控制。内部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控制要求高校的相关人员要及时提供全面、真实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经济活动情况的信息,及时向高校管理者报告各种经营、财务执行情况。(7)资产保护控制。高校要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定期清查等措施,确保实物资产账实相符,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8)业务流程控制。业务流程控制是按照学校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确定的业务处理程序、方法、操作规程和原则。业务流程控制使得学校的每项业务、事项都有清晰的、可操作的规定。(9)风险控制。高校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反馈、应对,并采取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10)信息公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信息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信息公开制度,对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接受群众监督。
二、高校内部控制规范设计:以L大学为例
L大学是山东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近3000亩,校舍面积70多万平方米,现设有近30个学院、80多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名,教职工2000多名。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特色亮校”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L大学注重制度建设,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笔者以L大学为例,按照规范的要求,深入分析该校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1)应尽快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高校治理机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目前国内高校治理制度的基本安排。L大学应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由校党委、校行政、各管理部门、二级院(系)、监督部门组成的控制结构;在部门内部应按牵制原则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同时力求避免组织功能重叠,提高组织效率。对重要岗位应定期进行轮换,以减少舞弊的风险;要建立健全集体研究决策机制,建立内部授权批准制度,严格审批程序,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2)要设立校长领导下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其成员由财务、审计、纪委、人事、教务及各院系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检查、评价和协调工作。L大学应在内部控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尽快梳理现有的制度,找出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制定出符合要求并能贯彻执行的内部控制规范。
(3)加强理论研究与财务管理工作。L大学设有总会计师岗位,财务处科室设置比较完备,具体设有综合科、收费科、会计核算科、后勤财务科、校办产业财务科、资金结算科等。财务人员皆持证上岗,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大多数,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都比较高。但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等原因,大多数人员被束缚在事务性工作中,理论研究与财务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4)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目前,由于人手少等原因,L大学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并没有执行到位,部分不相容岗位还存在兼岗现象。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还需加强。因此,L大学应尽快制订《岗位责任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实现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
(5)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系统控制制度。L大学应加快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将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学校信息系统中,尽最大可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目前,L大学的领导已认识到该问题,正着手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网上信息控制系统。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1)预算业务控制方面。L大学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L大学尚未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学校的预算基本由财务人员参照以前年度的预算数和决算数来编制本年预算,还没有实现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学校尚未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的预算定额标准,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的预算依据和标准,影响了预算的公正和透明度,从而也影响了预算的有效执行。预算调整缺乏严格的调整程序,超预算、一事一批现象严重。预算执行分析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因人手少等原因,财务分析只是做到了学校层面的分析,对二级单位的分析尚未开展。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尚未完善,二级单位预算执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办法,难以正确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L大学应尽快出台适合本校特点的《预算管理办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审批、决算、评价、分析等预算管理制度。L大学要对预算编制依据、程序、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定额合理、程序规范;要严格执行预算,确保预算刚性化约束,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预算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调整;要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系统,严格预决算奖惩制度,强化决算分析与结果运用机制。
(2)资产控制方面。一是货币资金控制方面。目前,L大学为了方便业务办理,付款所需的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名章皆由银行出纳一人保管,银行对账由银行出纳核对,不符合货币资金管理有关规定;银行支付仍通过传统的支票、电汇等方式,没有实施网银支付,内控措施控制不到位,容易出现支付风险;财务处的现金柜没有独立安全的保管空间,现金保管措施不到位;每日现金流量巨大,现金支付潜在风险巨大。因此,L大学应建立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健全并贯彻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办法》,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的直系亲属应按规定进行岗位回避;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授权批准制度,严格按规定权限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建立货币资金核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货币资金的余额、保管等情况进行检查核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二是应收及暂付款控制方面。目前,L 大学《应收及暂付款管理办法》尚未颁布实施,学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存在清理不及时,长期挂账的现象。对此,财务人员正大力推行“前款不清后款不借”的措施,所有现金借款必须附借款预算,对借款催缴也加大了力度,不还款就不报销其它单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借款压力。建议学校尽快推进《应收及暂付款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应收及暂付款项的管理与控制。三是材料与低值品控制方面。目前,L大学尚未出台《材料与低值品管理办法》。学校的材料和低值品的采购、验收、保管等不相容岗位还存在未严格分离的情况;材料与低值品入库后出库不及时,领用手续不完整,材料与低值品的价值反映不真实;账账核对、账实核对没有责任到人,没有做到账账相对,账实相符。对此,L大学应建立材料、低值品管理控制制度,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明确材料、低值品管理流程,规范材料低值品购置、验收、保管、领用、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材料、低值品管理全过程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四是固定资产控制方面。L大学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对比较完善,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已颁布实施的《L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资产有偿使用,但有的条款执行不到位,资产管理部门对房屋租赁未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作用。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有的利用率低下,有的甚至采购完之后因无安置地点长时间未拆封验收,导致财务无法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另外,学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对此,L大学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五是无形资产控制方面。目前,L大学仅对专利权进行了登记管理,而对学校的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的管理须进一步加强。对此,L大学应尽快建立起《无形资产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无形资产的确认、处置、使用等管理要求,确保无形资产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制度贯彻落实,加强无形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六是对外投资控制方面。L大学尚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管理办法,但学校在对外投资方面比较谨慎。目前,校办企业与学校资产存在产权不清、无偿使用学校房屋设备等问题。对此,L大学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方面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外投资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
(3)负债控制方面。目前L大学的银行贷款数额仍然较大,有的贷款放款之后使用效益比较低下,学校在负债方面存在很大风险。L大学在决策上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存在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学校贷款,往往主要考虑如何能贷得出款项,而没有顾及项目资金结构、融资成本、偿还能力和财务风险等因素。对此,L大学要制订出贷款管理办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管理、使用、及时偿还贷款资金;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分析来监控高校财务风险,及时反映财务风险和预警财务风险,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体系。
(4)收入业务控制方面。一是教育事业性收费。收费数据库建立、费用收取、报表打印均由收费科负责,这存在不相容岗位兼岗情况。会计核算科根据收费科学费收取汇总表入账,未收到的学费在财务账无法反映,无法实现科室之间的相互核对、制约。学校的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学费等收入的及时、足额到位。因此,L大学应尽快修订《学生收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收费管理工作。二是培训班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因合同由二级单位直接与对方单位签署,只有款项到达学校财务时,财务人员才知晓该款项并入账,个别单位存在上缴不及时、私存私放资金等问题,甚至学校层面的房屋出租收入还出现过无人及时催交的情况。对此,L大学应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制订相关收入管理制度,规范各收入主体的收费行为。三是票据管理。学校的票据管理办法尚未颁布实施,以前年度遗留下的丢失票据,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无制度可依,至今仍未核销。尽管目前L大学票据申领、启用、核销手续都比较完备,但学校仍应尽快出台《票据管理办法》,加强对票据的管理。总之,学校应根据本校业务发生特点,落实收费岗位责任制,建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申报制度和公示制度,严格按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坚决杜绝违规收费行为;要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票据领用、使用、核销等管理办法;学校内部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务处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应建立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加强收费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强化收费激励控制。
(5)支出业务控制方面。 L大学对支出业务控制比较严格 ,但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出的分级授权制度尚未建立。当前,接待费用由学校下发文件要求院长与书记会签,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一支笔”的现象。L大学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支出分级授权制度,各单位负责人应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支出签批。二是支出的定额标准没有建立,导致二级单位开支标准差异比较大。目前,劳务费、奖品、纪念品等费用没有开支标准,导致二级单位发放款项、物品具有随意性,会计监督作用无法发挥。对此,L大学应尽快制订出支出定额标准,加强支出管理。三是学校《财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颁布实施,支出的归档控制还需加强。目前,学校的财务档案没有专人管理,档案查询没有登记,没有在制度上限制档案接触人员。对此,L大学应尽快出台《财务档案管理办法》,加强档案管理。此外,L大学还应建立支出岗位责任制,对各项支出标准和报销流程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经费支出的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各费用开支的节余或超支状况,接受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学校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等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各项经费支出进行审查监督,对学校各单位的经费支出与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制订出完善的经费支出奖惩制度,将评价结果与职务升迁、物质奖励相结合,以规范支出业务行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6)建设项目控制方面。L大学建设项目控制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建设项目手续不完备,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就开工建设;学校虽然已经设立了招投标制度,但有的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有的建设项目招标之后工程变更较大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等;部分工程项目已交付使用多年尚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给学校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对此,L大学应尽快制订《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基建工程与后勤工程进行统一管理。L大学要严格落实工程项目岗位责任制与授权批准制度,确保项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决策控制制度,明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科学、合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工程质优价廉;建立建设项目进度款支付环节的控制制度,对工程价款支付作出明确规定,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建设项目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办理财产移交手续,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7)政府采购控制方面。L大学所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政府采购范围的,大部分进行了政府采购。未经政府采购的2万元以上的资产,学校基本通过公开招标进行了采购,招标程序严格,招标小组一般由使用单位、资产、审计、纪委、财务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采购腐败的发生。但L大学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现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
(8)合同管理控制方面。L大学没有制定《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没有指定专人管理合同。一般情况下,2万元以上的通过招标采购的资产都签署了合同,约定了相关条款,预留了质保金,对产品质量进行了必要保护。而2万元以下的物品采购大多没有签订合同,在付款时一般是全额付款,如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很难顺利解决。收款合同大多由二级单位与对方单位签订,只有在交款时,收款单位才交财务处入账,会计监督很难发挥作用,存在着交款不及时,私存私放现象。对此,L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健全与合同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尽快出台合同管理办法,以制度来规范合同运作。
(9)绩效评价与激励控制方面。L大学尚未建立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L大学必须将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到内部控制运行机制中来。一方面要制定本校内部控制考评指标体系,明确考评内容和考评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每个责任主体的工资、资金、职务职称、福利等挂钩。
(10)监督与评价方面。尽管L大学的会计、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已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整个业务过程中,但L大学的监督评价作用还有待发挥。目前,学校还未建立起监督评价制度。对此,L大学应建立《内部监督与评价制度》,进一步落实监督岗位责任制,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采取有效的监督评价办法,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评价,确保监督控制执行到位。
通过深入分析L大学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对该校内部控制规范进行了构建,为其他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各高校必须对本校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调研分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正式实施打下基础。各高校内控规范的制定要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前瞻性,注重适应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符合本校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制定之后,各高校必须大力宣传和培训,切实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执行,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高校内部控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0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进行,逐步向前推进的。199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当前绝大多数单位在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实务中,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这与执法力度不够有关,实务中往往是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甚至有的还不了了之,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会计法》,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形成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环境,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
统一的会计标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但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庞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这都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
(二)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利事业单位类型多、专业性强,既有公益性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又有生产经营性为主的单位,而大量的是二者兼有的事业单位。由于水利事业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各异,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事、企不分的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使单位资产难以界定,会计核算复杂,财务管理困难。具体而言:一是基础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的公益性使水利工程管理、服务收费、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关系未明确,经济关系不清;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多,大部分经费只限于人员开支,严重影响水利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二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预算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紧张的影响,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财政拟定的指标,不能全面考虑事业单位发展要求,财务部门只是单一地对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专项经费进行汇总,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工作和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同时,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预算的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是费用征收体制不顺。近年来,水利收费工作虽有进步,但由于征收机构摧收、劝收工作的能力较差,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对拒交、滞交行为没有有效的制约办法,造成各项规费的收取率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和水利工程定额管理费因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征收效果很差。
二、案例分析――长江委综合管理中心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综合管理中心是长江委2002年机构改革时新成立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长江流域血防管理、中央防汛物资储备、长江防汛抢险、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心等事业职能。在综合管理中心组建时,除部分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外,还接管了当时已萧条的原长江委综经办管辖的一些全民、集体企业。2005年10月经委党组研究决定将长江清淤疏浚公司划入综合管理中心管理,同时将长江委投资疏浚公司股权转交综合管理中心管理。根据长江委赋予的职责,综合管理中心内设8个事业职能部门,同时管辖9个企业(全民企业5个,集体企业4个)。是一个“以事业职能管理为主,兼管长江委投资的历史遗留的小型困难企业的多功能复合型事业单位”。即第一类,事业职能单位承担长江委赋予综合管理中心的主要事业职能;第二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长江计划经济的产物,现整体不能正常经营和生产,职工离岗,将经营与生产场地以出租为主,维持职工基本生活;第三类,全民企业(长江清淤公司);第四类,集体企业。
(二)财务状况分析首先,综合管理中心事业职能以社会公益性质为主,创收能力有限。近年来虽挖掘潜力,开拓经营,但是单位创收水平仍旧较低,作为衡量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重要指标的经费自给率平均仅为13.2%,机构运行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其次,综合管理中心财务结构一直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突出矛盾。综合管理中心虽然整体上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在职工构成比例上,离退休职工和历史遗留的全民、集体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5%,并且这些职工基本处于待岗状态。因此,综合管理中心一直存在着“依靠事业在职104人的创收力量,承担离退休153人(离休21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170人和集体企业252人经费缺口的任务”,这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绕中心发展的问题。最后,历史遗留企业包袱日益沉重。目前,综合管理中心下属企业单位基本已歇业、停产,这些企业职工的生活、医疗、养老保险续保基本依靠综合管理中心承担,在目前较低的保障水平上,每年约需支出近150万元,离退休人员支出已成为制约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原因分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负担。一是企业净资产少,设备陈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人才缺乏,不具备行业优势,市场竞争力差。在行业分布方面,企业多集中在机械修造加工、印刷、流通等传统领域,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经济优势,也缺乏相应的高级技术人才,多年来严重依赖长江委的内部市场和其它市场扶持措施,市场竞争力弱,市场经济适应力差。多数企业(单位)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门面(或厂房)对外租赁的差
额收入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二是职工整体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上的年龄约占职工总数的70%;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中专及以下的职工占总数的60%以上。由于长期受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响,不少单位在事业和企业间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干部职工危机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运作,职工的心态摇摆不定,企业没有发展后劲,缺乏活力。三是职工收入整体水平不高,部分集体职工收入微薄,生活极其困难。就全民职工而言,职工60%的工资由中心统一发放,企业设法筹集工资40%的部分,一旦遇到企业效益不佳或收入不稳定,职IT资自然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不能及时到位;集体职工除一部分已退休可领取社保养老金外,大多数(目前下岗、内退者)只能领到一、二百元生活费,因暂时无法完全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一些职工家庭收入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达不到。
二是医药费用负担沉重,职工的社会保障存在问题。自2006年1月1日以来,全民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归人中心统一管理并承担医药费,在职职工基本医药费由企业自行解决,但企业困难职工医药费报销难以落实。集体职工大病、重病者不少,然而企业无力承担,又没有社会医疗保障,通过管理中心救助的形式加以补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社会保障方面,由于长江委还没有和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建立,还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三是融入资产短期内无法充分发挥效益。长江清淤疏浚公司的挖泥船及辅助设备虽然资产原值达1.67亿元之多,但由于水利工程市场竞争激烈,并且设备折旧、管养费用较大,公司运营成本较高,短期内无法有较好的回报。另原占有使用某职工宿舍的出租门面,除缴纳近18%税款外,还要上缴委有关部门房租和管理费,经济效益欠佳。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预算管理模式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心。基于政府收支的改革,结合长江委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收支改革具体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完善经济目标责任制。预算管理是中心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细化、量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心财务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为此要制定《综合管理中心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客观全面、量入为出”的预算编制原则,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对已经批准的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未纳入年度预算的费用不得列支,实现预算的硬约束。中心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预算编制的预测工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同时建立以预算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其次,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结合中心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第三,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是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同时对各单位的资金使用能够及时监控,对确保资金安全、规避风险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积极推进集中采购,减少采购成本。对设备购置、车辆保险、基建维修等项目由中心统一组织实施,节约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最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及日常监督检查,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统一会计科目使用、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和信息化核算要求,建立实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二是制定借款、报销等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将财务报销规定、程序以及各种发票的票样在中心办公网上公示,要求广大职工必须取得合法票据,自觉遵守财务报销规定。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积极开展财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建立财务部门内部监控、内审部门独立审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的综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对财会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加强财务监督和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日常监督检查从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按照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财务资产部定期对基层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财会制度建设、大额现金支出、发票使用、项目成本核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基础工作等。通过对财务监督工作成绩和积极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促进财务制度的完善、财务工作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资产管理模式首先,应切实加强行政资产的管理,明确管理权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资产管理中存在管理权责不够明晰,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较为薄弱,缺少统一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好资产的清查核实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权责。资产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登记入账,实物管理由有关部门进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盘活闲置资产,明确资产的收益使用范围,制定有关资产的使用办法。其次,应加强中心所属企业及拥有股权的公司的资产收益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多种经营应按其经营规模与核算形式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营规模较大,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形式。湖北长江清淤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全资施工企业,2005年10月划入综合管理中心管理,同时将长江委投资疏浚公司股权也转交综合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要积极争取,将现有固定资产尽快办理资产结算手续,并解决公司办公场所及船泊码头和备件仓库,推进公司改革力度。对于事业单位较小的经营收入,由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改进长江防汛抢险队等部门固定资产的运作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严格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广开创收渠道。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按改革的要求重新确定管理目标,对长期亏损企业,可研究实行破产等处理措施。
(三)绩效管理模式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绩效管理将发挥积极作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分类考核,绩效管理的原则应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相结合;考核与奖惩挂钩。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对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经管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预算管理方面,严格按预算法中本部门职责于每年第二季度前提出下年度完成工作任务的预算建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成预算的编制上报工
作。财务管理方面,按时完成财务决算的汇总、分析、上报。按时汇总上报财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积极开展本单位经费自查,完成本级自查报告及上报;加强资金管理和重大财务问题研究,开展本单位资金管理情况检查。财务收支管理方面,严格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用途,根据预算控制数(含项目经费)和事业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严格执行借还款制度,及时清理、清算往来款项;有项目经费的部门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和项目实施进度在经费限额内使用;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指导与服务。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按规定程序申购、建档、保管、处置固定资产,对本单位资产配置及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登记,完善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将对事业单位财务改革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运用这一管理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要求,为促进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法规、新制度进行宣传、培训,尤其是结合水利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加强下属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同时基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五)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化财务管理实施网络化办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有效性,成为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长江委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建设以综管中心财务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从局部分散的管理向远程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实时动态监控财务信息。
其一,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建立内部核算和管理的有效链接。财务信息化就是基于日常财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以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为目标,通过开发财务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信息共享),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单位经济业务信息利用上的同步,在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也满足了会计核算的需要。
- 上一篇: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方法
- 下一篇:大学语文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