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9-14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儿童教学策略

篇1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对于语言系统的形成可谓缺一不可。在语言构建中,词汇是语言的中心或主体,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音是依附于词汇、以词音的物质形式表现而存在的;语法是词的语法形态变化规则和词的语法序列组合规律的总和。词汇直接关系着词的形态变化规则和词的序列组合规则,所以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间接衡量着语言水平的高低。语言三要素的紧密关联决定了对手词汇的学习不能单独进行,需要掌握和锻炼相应的语音和语法才能完成词汇的学习。因此,学校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要以强化词汇教学为基本方向,而词汇教学要以语音、语法为基础。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言教学过程中,词汇学习是自闭症儿童学习语言的最重要方面,而语言学习就是不断积累和运用词汇的过程,自闭症儿童不仅要学习词汇的“形、音、义”,还要灵活地运用词汇,即实现语音与语法的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在词汇教学中常通过对语法的应用和语音的不断矫正来完成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进而恢复和发展其语言学习能力。

二、构建自闭症儿童科学的词汇教学模式

(一)词汇教学的课程设置

自闭症儿童词汇教学课程的设置要以教读课、复读课为主,以自读课、作业课为辅。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词汇时主要依靠模仿,对读音和词形学习得较快,而自闭症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存在着缺陷,致使对词义的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对词汇的系统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刺激。词汇学习中,在教读课和复读课上要着重强调词汇形、音、义的系统教学和强化训练。自读课和作业课是自闭症儿童自己理解和学习的课堂,而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读课和复读课则更适合自闭症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以教读课和复读课为主,以自读课和作业课为辅,以便能更好地实现自闭症儿童堆词汇的有效学习。

(二)词汇的教学方式

在自闭症儿童词汇的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和以小班为单位分层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需要根据自闭症儿童日常的经验和兴趣习惯来创设有意义的知识背景用以满足教学中的所有需求。真实的情景活动能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以及增加成功概括的可能性。而以小班为单位的分层互动式教学,将自闭症儿童按照学习情况分为了不同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课堂作业,这既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又能充分照顾到不同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从而可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学习词汇的效率。

(三)词汇的教学手段

在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加图片、音乐、视频在课堂中的运用,从而丰富自闭症儿童词汇输入的途径。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时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工具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丰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自闭症儿童对可视音乐理解得较快,因为它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互动,减少刻板行为,保证自闭症儿童可以从多渠道理解语义。因此,在自闭症儿童的词汇教学中,要丰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86-02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身心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障碍,发展水平低于正常的儿童,广义上还包括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 特殊儿童有一定的身心缺陷

大部分特殊儿童会由于身体的缺陷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成长,如果对特殊儿童不及时引导和关怀,随着他们的成长会形成第二性缺陷――心理障碍。

例如,盲童的视觉器官有缺陷,他们不得不利用听觉、触觉来感知外界事物。由于失去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通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聋童由于听觉器官的缺陷,对其语言学习就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又会妨碍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肢体残疾儿童在动作技能的发展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生活难以自理。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缺陷,他们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就比普通儿童晚,且起点低、速度慢,所能达到的水平也有限。

2. 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较大

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个体间差异既包括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

例如,超常儿童与智障儿童分别代表了智力水平较高和较低两类儿童,这两类儿童之间有极大差异。又如,盲童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童及其他儿童。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特殊儿童,因造成其心理发展异常的原因不同,每个儿童的个体特征也不同。正是由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归类和具体分析。个体内差异,通常是指个体内部各种能力之间的差异。特殊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差异特别大。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力、人际交往能力又特别差。又如,有些聋童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手眼协调能力非常好。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其个体特点来进行。

3. 特殊儿童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

特殊儿童往往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也面临着较多困难,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和特别辅导。

例如,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对超常儿童可能过于简单,而对智障儿童则会太难。对大多数聋童和盲童而言,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学校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和教材,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特殊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学习和生活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往往会造成适应不良。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考虑特殊的方式、方法。

二、特殊儿童体育教学策略

1. 教师要充分尊重特殊儿童

体育教师对待特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在锻炼标准上区别对待,多加表扬和鼓励,或通过启发、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以增强信心;对自尊心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总是夸奖,但批评又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既要保持他们的上进心,又要设法使他们在锻炼中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以求虚心。多激励、多表扬,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在体育课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传递出他是否喜欢学生的信息。因此,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当学生完成的练习动作姿势准确、协调、连贯、精彩时,教师不妨多用几句赞美的语句“你真棒!”“你真勇敢!”“有进步!”或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其次,老师要多关心、呵护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多耐心、少浮躁,多跟他们交流想法,让他们充分信任老师,与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培养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特殊儿童,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通过四肢的运动、音乐的刺激来设计动作造型,选编一些音乐和舞蹈,把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充分融合在一起,展现“体育――艺术”活动在特殊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模仿操,让学生通过对田径、篮球、游泳、滑冰等体育动作的模仿,使他们在不断模仿练习中了解并掌握运动动作、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随着钢琴曲优美、缓慢的旋律进行头、颈、腰、四肢的放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并感受着韵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或者编排一些活泼的舞蹈动作,刺激学生大脑和四肢的反应和身心的协调,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同时感受热情欢快的气氛;还可以在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随着音乐变换队形,表现出一种集体和团队精神,使特殊儿童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团队力量。总之,要鼓励学生主动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参与和表演欲望,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3. 培养特殊儿童的自我展示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体育教师在对特殊儿童的教学中,要端正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特殊孩子”为教育理念,以“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为教育目标,根据特殊孩子的特点不断去创新发展,把特殊儿童潜在的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成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艺术的渗透,以学生特长展示、特长全面提升、集体参与为教学目标。积极开展互动性、融合性、团队性的以学生“生活技能、学习习惯、艺术修养、职业技能”为内容的展示活动,弘扬校园艺术特色文化,使特殊儿童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游戏的设计,应以师生互动游戏为主,使特殊儿童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促进特殊儿童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全体互动游戏,能培养特殊儿童的团体合作精神。此外,一些技能展示,比如比赛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包饺子、美术作品展示等,给了孩子们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音乐教学、舞蹈教学和美术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综合艺术修养,还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渠道,成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纽带,使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收获,充分挖掘了他们在生活、学习、艺术修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潜能,培养了他们自我展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特殊儿童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特殊儿童在某一方面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有天赋。例如,曾在2011年雅典特奥会上获得了50米蛙泳银牌的黄英倍,他的智力测验是50多分,一般人正常是70多分,但他却有着极强的运动天赋。因为智力程度不高,他掌握动作比较慢,而且又容易忘记前面教的动作。但黄英倍很勤奋,在高强度的训练面前从来不怕辛苦,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挖掘特殊儿童的潜力,对他们有充分的信心,重视他们智力与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体育教师要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制订特色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灵活变换开展方式,把握活动过程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确定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每个特殊儿童在最适合自己的体育环境中求得充分的表现和发展。通过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周围事物、学习知识、康复缺陷、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可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艺术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真善美的体验;矫正、康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开发。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

[3]朴永馨.特殊儿童及其心理发展[J].心理学报,2008(01).

篇3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循证实践 证据 最佳实践

分类号 G760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亦称为“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目前,循证实践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干预和服务的“黄金标准”。在特殊教育领域,包括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CEC)在内的权威机构均已认识到遵循科学证据来进行决策的紧迫感,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对特殊教育领域实施循证实践做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NCLB)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证实为有效的教育方法”(proven education method),并且在法案中有100多次提及教育者必须使用科学本位的研究(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来支持其干预措施;《残疾人教育法案》(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tiesEducation Act,IDEA)则有80余次提到学校专业人员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干预(scientific,researchbased intervention)。近些年来,随着对循证实践的重视,特殊教育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质量标准愈加受到重视,特别是,高质量的特殊教育研究应具备怎样的指标、怎样评价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提高特殊教育实践成效、构建科学的特殊教育循证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拟就循证实践的概念、内涵与缘起、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以及实施和推广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参考。为行文方便,文中会灵活采用“循证实践”、“基于证据的实践”或“证据本位的实践”等不同术语表达方式。

1 循证实践的概念与内涵

循证实践的概念脱胎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医学领域,循证实践是指受最佳依据(best available evidence)、临床专业知识(clinical experrise)和患者价值(client value)等三方面影响的决策过程。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美国言语语言协会(American Speech and LanguageAssociation,ASHA)和全美自闭症中心(National AutismCenter,NAC)等权威机构均采用了与以上循证实践相似的定义。Spencer与Detrich等人借鉴相关领域中循证实践的成熟定义,将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定义为:结合了最佳证据、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个人价值和背景(cntext)的决策过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Cook与Odom等则认为循证实践是指由高质量的研究所证实的,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实践和方案。在这些定义中,实践(practice)一方面是指整体的专业活动,同时还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spencer,2012)。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practice)包含课程、行为干预、系统改变或教育方法等,既可以是一项正式的干预措施,也可以是一项庞大的教育计划。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则认为,从专业视角来看,循证实践既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作为名词,循证实践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干预。而作为动词,循证实践是指从业者以科学为基础,对干预进行选择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循证实践主张“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以科学实证为干预的基础。最佳依据、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价值是循证实践的三大核心要素,全美自闭症中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要素,即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的能力。实际上,循证实践的逻辑很简单,即认定和使用被普遍认可的、最有效的实践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循证实践强调将研究证据进行整合对于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尽管领域不同,但是判断循证实践的研究标准一般涉及研究设计、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等方面。而特殊教育领域中鉴定循证实践的常用方法包括团体实验研究(group experimental studies)、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ies)、单一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 studies)以及质性研究(qualitativestudies)等。

2 循证实践的缘起

循证实践最先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医学领域,并催生了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起源于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1972年Cochrane在他所著的《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应》(Effectiveness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一书别强调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执业者应使用经过严谨研究检验后证实为有效的治疗法去治疗患者,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Cochrane的这一建议得到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循证医学迅速成为临床决策和临床实践的主要范式。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干预者在做临床干预决定之前,需透过详尽地辨认、评估和应用最适当的临床相关证据去治疗他们的个案,即治疗者做干预时在意识上与行为上应该使用当前最新的研究证据,用最受支持的疗法去治疗他们的患者。治疗者的任何治疗的决定是出自于目前具有最强证据支持的方法,并且考虑患者的最大利益。1992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了以流行病学家Cochrane名字命名的“Cochrane中心”,1993年10月,正式建立了世界范围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对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及元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这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响应。1996年第四届年会在澳大利亚召开,9个国家412名代表参加,成立了13个Cochrane中心。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预决策失败的风险,受循证医学影响,循证实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得以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循证社会工作实践(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EBSWP)、循证公共卫生(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EBPH)以及心理学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EBPP)等范式。目前,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也正致力于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标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作为特殊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在特殊教育实践分类标准的界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手册将于2013年问世;而成立于2002年,由美联邦政府资助的“有效教育策略资料中心”(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是最全面、著名的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资源中心。尽管WWC最近没有确定针对障碍学生的循证实践,但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学习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以及早期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进行证据审查。

3 循证实践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尽管循证实践在专业期刊和法律法规中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研究发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与实践脱节(research-to-practice gap)现象严重,研究与实践相脱节使得特殊儿童无法接受有最佳实证依据的教育服务,而只能接受效果较差的教育服务,这无形中增加了教育负担并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抱怨许多研究在教育现场往往没有可操作性,并且许多研究仅仅出现在为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专业期刊上,没有考虑一线教师。权威期刊《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甚至曾为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刊登过专刊,通过谋求实施高质量、持续的循证实践,以期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隔阂。

在实践领域,特殊教育很早就有成功的教育干预个案。然而,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遇到许多种干预方案,但却无法确定每种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在选择时无所适从,极具随意性。结果特殊教育教师往往直接依据自身专业能力和经验来做干预,导致未能参照实证研究的结果主观性太强,直接影响到干预的效果。元分析研究也显示,特殊教育学生接受的许多干预方法收效甚微或有负面效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是缺乏研究证实的实践,尤其是有些特殊教育实践被研究证实是无效或低效的。例如,Carter等对捷克531名特殊教育教师所使用的8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0.8%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直接教学法(direct instruction),77.6%的教师几乎每天都使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这两种方法均是在研究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策略。然而71.3%的教师几乎每天使用社会技能训练法(social skills training),该方法却被认为是没有效果的;Burns等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直接教学法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方法,知觉动作训练(perceptual-motor training)则是用的最少的教学方法。同样,有些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在教学中使用频繁,但是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使用尽管非常频繁却没有效果。

为努力消除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提高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循证实践主张把最佳研究证据纳入实践视野,这有利于平衡研究者的研究和实践者个人经验对实践的影响,循证实践也成为解决研究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重要路径;另外,特殊儿童学业失败、辍学率增加、特殊学生生存能力下降和独立性差等不良成果使得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证据支持成为必要。加之《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和《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倡导,这些都促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循证实践的实施和发展。例如,《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要求教师使用科学的、研究本位的方案(scientific,research-based programs),该方案应:(1)有理论依据;(2)第三方评价;(3)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4)具有可持续性;(5)在环境不同的学校中具有可复现性(replicable);(6)具有能证明其有效性的证据。

4 循证实践的基本过程

Schlosser和Raghavendra等提出了循证实践的7个步骤:(1)提出问题;(2)选择证据来源;(3)执行检索策略;(4)证据检查和综合;(5)应用证据;(6)评价证据应用的结果;(7)传播研究结果。Torres等人则根据特殊教育实际,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实施循证实践的十个步骤:(1)确定学生、环境和指导者特点;(2)检索循证实践的相关资源:(3)选择一项循证实践;(4)鉴别所选定的循证实践的基本要素;(5)实施一个周期的有效指导实践;(6)监控实施的保真度;(7)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进步监控;(8)需要的情况下对实践进行调整;(9)在进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做教育决策;(10)成为一名领导或一名倡导者。而根据循证实践首倡者们的观点,循证实践遵循5个基本步骤:(1)生成可回答的问题(create answerable questions);(2)调查证据(investigate the evidence);(3)评估证据(appraise the evidence);(4)调整和运用证据(adapt and apply the evidence);(5)评价结果(evaluate the result)。

4.1 问题形成

问题形成是循证实践的首要环节,Len Gibbs认为问题应满足3个根本性品质:以人为本、具有实践性和证据易于电子检索。同时,Gibbs还界定了5类基本类型的实践性问题:评估问题(assessment question)、描述性问题(description question)、风险问题(risk question)、预防问题(prevention question)和干预问题(intervention question)。Spencer则认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问题应准确界定:要研究的人群或学生、要取得的成果以及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往往采用问题导向的问题(Dmblem-based question)或干预治疗导向的问题(treatment-based question)两种表现形式。

4.2 寻找当前最佳证据

证据是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集合,用以表明一种理念或建议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许多学者倡导一种金字塔形的证据等级,并获得美国教育部的认可。该证据依据质量和可靠性强度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临床判断(clinical wisdom)、定性分析的个案研究(qualitativecase studies)、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design)、前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design)、准实验设计(quasi-expefimental design)、随机控制实验(RCT)和元分析。其中,元分析(或系统化文献回顾)可以针对特定问题,综合分析过去对该问题的不同研究结果。而在证据寻找过程中,应保证所需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以电子‘数据库为例,目前许多期刊被同时收录在多个数据库中,而另外一些期刊却只收录在一两个数据库中,因此不同数据库会出现不同的检索结果。因此,信息搜索时尽可能多地包括重要数据库。并且,证据寻找过程中,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想把握特殊教育研究的前沿,就应定期阅览至少包括像《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特殊教育》(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和《矫正教育与特殊教育》(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等10余本特殊教育领域的权威专业期刊。

4.3 证据评价

循证实践要求对已有研究证据提供一个可以评价其质量优劣的标准,以此来以判断与衡量实践中的最佳研究证据。Mitche~综合了多方观点,认为理想情况是把证据建立在详细的研究基础上,并且满足以下指标:(1)干预治疗的保真度(treatment fiddity);(2)行为结果(behavioral outcomes),研究应包括对行为结果进行可靠而有效的测量;(3)学习者特点(learner characteristics),研究应清晰地描述学习者的年龄、发展水平、可能具有的障碍性质和程度,研究应尽可能关注同质性学习者,样本之间异质性越大,教育者就越难决定哪个学习者能从策略中受益;(4)控制变量(control of variables),研究应确保结果是由干预所导致的,而不是源于其他的干扰变量;(5)免受污染(freedom from contamination),影响研究结果的“污染”因素应该完全杜绝或者降到最低程度;(6)可接受的副作用(acceptable side effects),对可能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并保证其产生积极影响或至少不是消极的影响;(7)有理论依据(theory-based),应详细阐述相关策略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过程,以便能推广到其它情境中;(8)后续(follow-up),应有对行为收益能否维持进行确认的后续研究;(9)针对自然环境的研究(research versus natural conditions),研究应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得以实施;(10)同行审查(peer review),研究应发表在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权威期刊上;(11)复制(replication),至少应包括两项显示积极效果的研究;(12)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ness),采用的干预措施费用不能过高;(13)实践价值(practical significance),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14)可利用性(accessibihty),教育工作者能比较容易地获得可利用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完全随机控制实验研究最佳。但是由于特殊教育的特征以及许多障碍的低出现率,单一被试研究成为对特殊教育实践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Honer等人提出高品质的单一被试研究应最低满足七个指标:对参与者和环境的描述、自变量、因变量、基线、实验控制/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并且,证据本位的实践应:(1)满足以上标准的至少5项单一被试研究,并且对照试验已经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2)以上研究应由至少3个不同的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实施;(3)5个或5个以上研究的全部被试至少在20人以上。然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虽然可以直接探讨干预所造成的影响,掌握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被试样本过少,需要有多个研究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能证实其效果。也就是说,单一研究成果,即使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也不足以证明一项特殊教育实践具有实证本位的效果。

实际上,任何一个教育研究都无法为一项干预有效与否提供绝对证据。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都能对教学提供重要的观点,但是它们无法确定一项实践是否是有证据支持的,也就是无法确定实践能否使学生成就取得预期的改变。而实验研究则能为干预有效性的假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支持某项实践的高质量实验研究数量越多,我们则更有把握地判定该实践能使得学生取得预期进步。Gersten与Fuchs等认为,特殊教育实践要具有实证本位,应借助于数个不同实验、不同的研究者或不同受试,并且最少要有四个品质可被接受或是两个高品质的研究结果来支持该实践。

4.4 调整和运用证据

循证医学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是:结果是什么,它们能否对自己治疗患者产生帮助?而在特殊教育领域,证据调整的最主要原因则是特殊儿童的复杂性。由于特殊儿童是一个异质性群体,每一个儿童具有独特的特殊教育需要,任何一项经过研究证实的教育实践也不能保重对任何环境中每一个儿童奏效。在绝大多数探讨最有效干预的效果的研究中,尽管被试都接受了干预,往往仍有少数的被试无法取得进步。Torgesen发现,即使是最有效的早期阅读干预对2%-6%的儿童也不一定奏效。并且,特殊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往往不同步,例如超常儿童的发展水平超出正常同龄群体的平均水平。因此,干预措施则需要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并在干预实施之前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不同年龄群中使用时具有某些共同元素,但是,考虑到认知能力的根本差别,认知行为疗法必须针对儿童做出相应调整。

4.5 结果评价

如前所述,干预方案做调整之后,接下来应对证据是否持续支持其应用进行评估,也就是要进行循证实践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从“基于证据的实践”走向“基于实践的证据”(practice-based evidence)的重要一环。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和团体研究设计两种方式进行。单一被试实验研究设计则非常适合对个别儿童的进步进行评估,并利于教师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出调整;团体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探索性设计(exploratory design)、描述性设计(descriptive design)和解释性设计(explanatory design)。

5 特殊教育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

特殊教育领域中循证实践的实施与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许多的教学技术和干预方法并未被认定为具有证据本位之效果,主要是因为:(1)尚未就该实践的有效性实施足量的高品质实验研究;(2)研究者尚未对涉及特殊教育实践的现存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而证据本位的实践最有可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使用基于证据的实践。

而作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联结,循证实践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高效的实施,即使最有效果的干预也不能产生成效。Fixsen等提出来干预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干预×有效实施=成效(Effective interventions×effective implementation=improved outcomes)。Malouf和Schiller则提出了影响研究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三个因素:教师知识和学习、教师态度和信念、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对实践的认知与实践运用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教师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教学方法,却对教育方法有效与否关注不足。现实中,许多最有效果的实践在现代课堂中往往并未得到运用,证据本位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则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改变他们往日的教学常规,转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规模地推广实施经过实证的实践,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得到系统的支持。Klingner等则建议对有证据支持的实践的推广应该首先在小范围实施,证明其合理有效,然后才能在真实情景中大范围地推广。最终决定对特殊儿童是否实施证据本位的教育实践,以及如何对特殊儿童正确地实施,最终都要取决于教师。因此,为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不能盲目实施所谓的循证实践,而是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professionalwisdom)来审慎地选择和正确地实施循证实践,并在保证循证实践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调整以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

篇4

残障儿童加入学校后,学校坚持以“构建适性保障体系、提供公平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建构全纳教育运行机制,为特殊群体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源于爱,基于法

一是关爱孤残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学校有两个患自闭症的孩子,一开始只会玩沙子,老师就顺其自然。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他们已经可以用沙子摆出某些形状。进步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态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学校,普通孩子也因特殊儿童的到来而受益。在笔者抓拍的一张照片里,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用稚嫩的双手帮助特殊儿童整理书包。学校开展的一次关于“六一”活动的调查,90%以上的普通孩子希望为特殊儿童做点事。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零拒绝”诠释大爱情怀。“零拒绝”制度,这是继学校创新“零考勤、零批评、零距离、零分数、零监考、零作业”幸福管理模式架构之后的又一个管理制度创新。所谓“零拒绝”,就是指学校无条件接收市儿童福利院以及社区中身有残障但可以坚持正常学习的儿童进入学校,让身有残障的孩子们享受到普通的教育。也正是这种大爱情怀催生了学校全纳教育的全面启动、实施和落实,促进了大爱文化的形成与凝聚。

三是因材施教,提供面向全体的公平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全纳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们开始研究、学习特殊教育知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将培养“残而有为”社会小公民作为全纳教育的目标,将“促其成长、援其自我发展”作为培养理念,秉承“平等加关爱”原则,将“五个突出”和“五种给予”作为全纳教育的工作策略。

付于行,聚于力

一是亲情式管理,感受家的温暖。为了让残障儿童体验到家的温暖与亲情,学校实行“家庭式亲情管理”,为每位“福娃”组建幸福“家庭”。家庭中的爷爷奶奶是退休老教师,爸妈是学校干部和老师,兄弟姐妹是他们班级中自愿报名的同学,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虚拟的家庭,相互关爱,共同成长。

二是多措并举,形成教育合力。全纳教育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学校精选业务水平高、有爱心和责任心、具备护理和保育能力的教师担任这些“福娃”的班主任,并为每个“福娃”配备成长导师,从细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定期对孤残儿童的学习、交往、活动和思想状况进行交流,研究教育策略,推进工作落实。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入,学校申请了省级课题“全纳教育,健残一体”,通过课题带动的方式,提高教师特殊教育能力;同时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技能。此外,学校还与儿童福利院结成友好单位,在节日之际,邀请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到校参加活动,增强双方交流,共同做好“福娃”的教育工作。

三是加大投入,落实帮扶机制。潍坊市教育局、财政局、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在资金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20万元为学校配备专用资源教室和专用设施;每位“福娃”享受政府助学金,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区慈善总会也积极为孤残儿童筹集善款、提供关爱。

勤于耘,收于果

一是怀抱感恩,在社会关爱下健康快乐成长。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传“接力棒”,为孤残儿童尽早融入社会、适应和服务社会搭建了桥梁。“福娃”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心态变得阳光,很多“福娃”已经实现了由弱变强的人生突破。

二是润物无声,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全纳教育在每一位健康儿童心中埋下了“大爱”的种子,他们学会了接纳,培养了爱心,变得更乐于助人,更懂得感恩,关爱每一位“福娃”同伴成了孩子们共同的自觉行为。

三是挑战自我,教师队伍素质“水涨船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求实现发展和突破。这对每一位老师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

基于惑,思于困

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研究,在全纳教育领域,学校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渐入佳境”,并开始不断向外拓展着学校的资源圈,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关注,全纳教育理念已在学校扎根生发。然而,对学校而言,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现在做到的是已经接纳进来,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所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的人文环境已经具备。但从全纳教育技术层面上来讲,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其中包括:专业教师队伍配备问题、资源教室使用效率问题、学校接纳生源容量问题。提出问题后,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问题得到了改善和解决,初步建构起全面接纳的学校教育框架。

篇5

推进幼儿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让智障幼儿沐浴早期教育的阳光

融合背景下特殊早教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1+X”康复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深化“医教结合”创新早教途径

立足康复训练 促进早教课改

课堂观察:审视和反思特校课堂教学行为的新视角

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课堂语言实践 提高聋生语文能力

聋生数学操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聋数课堂

培智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爱,可以改变一切

是谁激活了课堂

“勿以善小而不为”

特校言语康复专用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解读

云南省举办第二届特殊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重视听觉技能训练 培养盲人听距离感

实在的理念 实用的专业 实效的职教——浙江省温岭市聋哑学校发展纪略

呼唤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教教师

新形势·新问题·新思路——四所师大教授谈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科学建设

抓住机遇,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培养多学科人才,建设特殊教育综合服务体系

特教师资培养与高师特教专业建设思考和行动

杭州聋校校长赴京参加教师节全国表彰会

中美两国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让特教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成长

如何培养多重残疾视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障学生手语伴读现象剖析及教学策略

用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导孤残智障儿童教育

放大镜的启示

“馒头风波”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把尺子的感悟

老师,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

对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建议

丰富学校内涵 打造办学特色——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辅读学校发展纪实

台湾地区特殊体育师资培训政策及实施

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的原则和途径

关注智障学生的性心理健康

培养轻度智障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基于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

浅析北京市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

回归自然 享受原生态的课堂生活

给聋校语文课做“加法”——《海伦·凯勒》教学例谈

盲校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谈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随班就读数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聋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及对策

心灵的触动——品德教育一例

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与评述

也要善待“越轨”聋生

“我不愿‘公开亮相’!”

篇6

一、全纳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反对排斥与歧视、全纳的、融合的课堂教学,可简称为全纳性课堂教学,它是实施全纳教育的主阵地。

全纳教育思想的实质是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平等地接纳所有学生”,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将全纳性课堂教学描述为把所有的学生,包括普通学生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如身体残疾、智力障碍的学生,以及那些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种族、背景的学生,都纳入到普通课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种类与残疾程度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地教学。全纳性课堂教学尊重和照顾到每个有不同背景、经历、能力和发展阶段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接受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性,互助合作,共同发展。

二、全纳性课堂教学的实施

1、营造民主、平等、接纳所有学生的教学氛围。一种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会极大地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全纳教育。就是在学校中创建一种民主、平等、欢迎接纳所有学生的教学氛围,这是全纳性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全纳的教学氛围包括:

首先,一个稳定的、合作的,具有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的“全纳学习共同体”。全纳学习共同体包括普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及其家长、特殊教师以及其他普通市民与残疾市民等。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每个人的个性、爱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等方面的差异都得到尊重。

其次,全纳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受尊重的、有价值的。第一,学生(普通学生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是全纳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以及人生经历和内心体验等,从而共同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校长与教师是全纳学习共同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发挥着核心作用。校长与教师接纳所有愿意加入共同体的人,尤其要主动接纳有学习困难的人,对他们耐心地进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认识方式、学习风格等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引导、组织所有成员(学生、家长、市民)一起交流、探讨现实社会中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正确处理与构建人类与客体、自身、他人的关系。

最后,学生家长与市民也是共同体的成员,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家长与市民要主动加入学习共同体,与孩子们、教师等一起学习,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成人与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多元理解,开拓共同体的视野。第三,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按照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促进全体学生一起来解决个体学生遇到的问题。营造民主、平等的全纳教学氛围,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所有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就像家庭一样温馨,产生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可以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疑虑、紧张与不安。

2、合理有效的利用全纳性课堂教学资源。全纳性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环境(主要指教室环境)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全纳性课堂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要求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以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所有学生尤其是有特殊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首先,科学布置教室环境。全纳式教室的布置主要体现在座位的安排和特殊需要学生对环境要求的满足方面。首先。传统教室多为秧田型座位排列式,它的优点在于使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缺点在于仅能使部分处于“活跃地带的学生”(坐在前排和中间地带的学生)最大受益,而其他地带的学生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明显比“活跃地带”学生少。可见秧田型的座位方式并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全纳教室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各种座位排列方式。其次,特殊需要儿童对教室环境的特殊需求不尽相同。肢体残疾儿童对环境的要求包括使用轮椅的无障碍通道、可调节的桌椅,提供治疗和康复的仪器;听觉障碍儿童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包括对背景、噪音和回声的控制、手势、板书和口语综合教学手段运用;视力障碍儿童的特殊需要则体现在座位的安排、教师在教室的位置、光线和大字板、大字课文或其他学习材料的使用等等。第三,在布置教室之前。教师应该首先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具体需求,尽力避免使教室只适于“某一类”个体的特殊需要。

其次,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产生巨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全纳学校的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因此,在全纳性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儿童作为独特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考虑适应与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欣赏他们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最大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彼此悦纳,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带来福音,智能机、电子耳蜗、视觉转换仪、听觉转换仪、盲人语言电脑系统等,使特殊儿童的机能补偿和康复实现了最大化,也使得特殊儿童之间因生理缺陷引起的不便越来越小。在全纳性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的教育信息技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殊需要提供无限的技术资源支持。

三、全纳教育的教学策略

全纳性课堂上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种族与民族,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各自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的方法有:

首先,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是全纳性课堂教学的一项有效策略。

其次,个性化教学。全纳课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适用于该学生的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其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提高。

最后,合作教学。全纳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中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单靠教师自身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合作,尤其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全纳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积极互动是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体现,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莱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效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篇7

关键词:特殊学校 关爱教育 问题 困难 措施

智力障碍的学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行为上都需要特殊学校对其进行康复教育。本文通过分析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对智力障碍的学生实施关爱教育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并重点阐述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对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关爱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大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当差。如张某,男,24岁脑瘫。一家三口住在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家里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只靠父母的一点退休金维持生活。还有街道的王阿姨,都已经70多岁了,两个孩子都患有智力障碍,平时只能帮着王阿姨扔扔垃圾,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在调查过程中这样的家庭不是少数。

(二)家庭的溺爱

有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出去受到别人的冷落或欺负。这导致很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无法接受教育。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31岁的女性,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刚开始的时候母亲让她自己吃饭,后来看到孩子笨拙着急的样子不忍心了,就自己上手去喂饭。久而久之,孩子的四肢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到最后失去了自理的能力。因此,在广大的智力障碍家庭,父母过度的溺爱只能让孩子们渐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与能力。

(三)智力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学校的教育内容过于普通化,在教材方面也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创新改革。大多数的智力障碍学校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训练,其教育水平和效果不容乐观,在管理教育方面的模式也非常松散。也有的学校把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一起看管,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情况。

(四)专业教师队伍组建不完善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十分缺少,很多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由于不想自己长时间接触智力障碍学生,都放弃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习。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来自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教育智力障碍学生的时候没有针对性,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面临的困难

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施一直都是采取特殊学校教育的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障碍儿童数量约5136.6万人,0―14岁的智力障碍的患病率为1.07‰,农村为1.46‰,而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率仅0.33‰。从以上显示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智力障碍儿童数目惊人。因此,目前我国智力障碍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关爱智力障碍学生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关爱层面

我国特殊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当属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的学生属于残疾儿童,他们离开了父母和亲人来到了学校,无法实现生活自理,他们的内心极其孤独。由于他们身体上存在缺陷,这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融入到集体中。对于特殊教育的教师来讲,让智力障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真情的关爱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二)家庭关爱层面

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它影响着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因此,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与家庭关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智力发展受家庭的诸多因素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们。由于特殊儿童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有一些残疾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正常人难以沟通。在此情况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生活方面也最了解他们,因此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

再者,良好的家庭环境结合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相反,父母的漠不关心与责骂会给孩子带来很长时间都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表明,父母和孩子的和谐关系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温暖和关爱,非常有利于智障孩子情绪的稳定和人格的发展,这样智障儿童在心理方面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有一些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够正面接受这个事实,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不是过度溺爱就是厌弃打骂,这些都足以让智障儿童变得更加胆怯懦弱,并产生压抑和焦虑的不良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孩子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用此方法去攻击别人,这样也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父母与子女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父母的态度会给智障儿童带来强烈的影响,因此来自家庭层面的关爱尤为重要。

(三)社会关爱层面

目前,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给我国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在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更多的先进理念还没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在进行传统的智障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找到了弊端才能够加以改正,迎头赶上。智力障碍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育信念,还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所有的智障儿童。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障教育得以完善,使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出发,关爱教育的实施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重要举措。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这些智力障碍的学生享受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毛荣建.国内智障儿童性教育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2]廖小利.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3]郑小冰.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音乐教学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现在,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许多,特殊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盲生作为特殊学生的组成部分,是特殊学生的庞大群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盲生他们拥有灵敏的听觉,音乐教学能够为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打开一扇窗,给予他们自信,使他们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且拥有美。通过创新音乐教学,不仅能对盲生的缺陷给予补偿,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

1.特殊音乐教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特殊音乐教学的理念。

特殊音乐教学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程,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音乐教学目标。对盲生,他们的视力之窗关闭,但在音乐教学中将所需用眼的线谱等通过言语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他们用耳朵或者触觉就能够感受音乐之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做了良好的铺垫。

1.2特殊音乐教学的研究背景。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大量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报告。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就是特殊人群中的一员,但通过特殊教育使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光发热,充分证明了特殊教育的意义。随特殊音乐教学在国际教育大会中地位逐步上升,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特殊人群的音乐教学。放眼中国,盲人人数大约为800万,在中国知网以“特殊音乐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就有1268条检索结果,可见在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应用已经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

1.3特殊音乐教学对盲生的意义。

首先,特殊音乐教学使得盲生体魄更加健壮。音乐无疑是锻炼的健康伴侣,在听音乐的同时能够舒缓锻炼的疲惫感,刺激盲生的运动兴奋度,使他们能够坚持锻炼,增强体魄。其次,特殊音乐教学使得盲生心理更加健康。盲生看不见大千世界的美好,在他们的内心中可能会有孤独的情愫,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让他们心灵产生一个伴侣,借音乐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听觉与触觉。避开他们的劣势,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对盲生今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2.特殊音乐教学的现状

2.1学校特殊音乐设备的缺失。

特殊音乐教学需要有宽敞的音乐场地,丰富的乐器以及多媒体音乐教室。但多数学校常常没有足够的资金给音乐教学提供专门的音乐教室以及购买充足的乐器,仅仅把普通的教室用以充当音乐教室以及仅有的两三件廉价乐器。同时学校也没有宽敞的音乐场地,类似礼堂,能够给予学生表演、实践的机会。

2.2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

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仅仅是中专或者大专的学历,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很少,其中受过专业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教师在特殊音乐教学中缺乏专业性,缺乏创新性,同时教师对特殊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也不够了解,不能够充分的利用特殊音乐教学的优势,通过音乐教学培养特殊学生。

2.2特殊音乐教育体制未完善。

我国对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对教师的特殊音乐教育也缺少评估体制,导致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倾向出现偏差。完善自主学习教育体制,标准评估体制,能够使得教师及学生更加注重特殊音乐教学,教师能够尽快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特殊音乐的教学培养盲生能够挖掘到各自的潜能。

3.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音乐教学的创新

3.1学校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育。

学校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育,加大财力、物力及人力。为特殊音乐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增设不同种类的音乐器材,提供学生表演实践的场所,使得特殊音乐教学能够很好的进行。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特殊音乐课堂中得以提高。

3.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在盲生的音乐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塑造感丰富的音乐,使得盲生在听的过程中脑海能够呈现出画面。可以试图让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动物的叫声等,让他们亲自参与音乐的创造中,感悟音乐的美。教师也可以利用不同乐器声音的组合,创造画面,让他们在脑海中进行想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得音乐美丽的画面长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3.3完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

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体制,完善的音乐教学评价标准,能够协助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出台相应的音乐评估,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样也能提高家长及教师对于特殊音乐教学重视,了解特殊音乐教学的意义,使得特殊学生也同样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结论

本文围绕特殊教育的相关背景,对特殊教育学校盲生特殊音乐教学进行研讨以及对特殊音乐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创新。特殊音乐教学是教师、学生不可小视的部分,它能够帮助盲生培养发散的思维,体会美的力量,培育健康的身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对盲生今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望各个学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充分重视特殊音乐教学,将特殊的学生培养成全方面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猛,苏慧.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01).

[2]牟晓宇,昝飞.美国特殊儿童学业困难反应模式——RTI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11(04).

[3]王希海,郭红丽,周姊毓.教育学实践教学策略: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J].林区教学,2010(02).

篇9

《中小学生思考与创新》/主编:东方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出版:中国和平/定价:22.00

《班集体活动论》/主编:刘培征 窦连佩 刘桂梧/出版:天津教育/定价:9.50

《我不能沉默》/主编:蔡兴荣/出版:中国文化/定价:16.00

《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技术》/主编:温思麟 邢最智/出版:江苏教育/定价:17.90

《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主编:张庆/出版:江苏教育/定价:20.00

《中国学生学习法――初中生版》/主编:丁晓山/出版:大众文艺/定价:16.80

《中国学生学习法――小学生版》/主编:丁晓山/出版:大众文艺/定价:16.80

《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主编:韩立福/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定价:10.50

《走向校本发展》/主编:杨九俊 吴永军/出版:江苏教育/定价:26.00

《素质教育案例精选――教育类》/主编:李连宁 顾明远/出版:中华工商联合/定价:16.00

《素质教育案例精选――教学类》/主编:李连宁 顾明远/出版:中华工商联合/定价:16.00

《素质教育案例精选――管理类》/主编:李连宁 顾明远/出版:中华工尚联合/定价:16.00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主编:季素月/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定价:19.00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主编:孙春成/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定价:22.00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编著:周勇 杨明全/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定价:9.80

《教师成为研究者》/主编:郑慧琦 胡兴宏/出版:上海教育/定价:30.00

《班主任工作艺术》/主编:李汉生/出版:知音/定价:15.00

《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主编:王宝祥/出版:知音/定价:13.00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主编:崔允/出版:辽海/定价:28.00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主编:康健/出版:辽海/定价:28.00

《教会学生思维》/主编:袁振国/出版:教育科学/定价:26.00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主编:袁振国/出版:教育科学/定价:31.50

《师生沟通的艺术》/主编:袁振国/出版:教育科学/定价:18.20

《教学策略》/主编:袁振国/出版:教育科学/定价:25.00

《教育新理念》/主编:袁振国/出版:教育科学/定价:20.00

《名师备课经验》/主编:肖川/出版:教育科学/定价:25.80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编著:肖川/出版:岳麓/定价:25.00

《优秀教师教育名言》/主编:薛农基 张行涛/出版:天津教育/定价:22.00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主编:薛农基 张行涛/出版:天津教育/定价:25.00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编著:王金战 隋永双/出版:重庆/定价:25.00

《新课程教师礼仪规范――指导》/主编:韩立福/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定价:11.50

《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主编:冯大鸣/出版:上海教育/定价:49.00

《教育走向生本》/编著:郭思乐/出版:人民教育/定价:18.00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作者:何建明/出版:时代文艺/定价:21.0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编著:王晓春/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定价:24.80

《任勇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编著:任勇/出版:国际文化/定价:18.00

《班主任工作漫谈》/作者:魏书生/出版:漓江/定价:22.80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编著:金忠明 周辉/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定价:18.00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编著:石中英/出版:教育科学/定价:38.00

《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编著:阎光才/出版:教育科学/定价:30.00

《比较课程论》/主编:钟启泉 张华/出版:教育科学/定价:32.00

《顾泠沅与青浦实验》/主编:张新洲/出版:国际文化/定价:18.00

《说课艺术》/编著:刘显国/出版:中国林业/定价:16.00

《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编著:蒋树业/出版:国际文化/定价:18.00

内容简介:这套丛书收集的都是我国教育界最杰出人物的事迹及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上海的于漪、顾泠沅老师,江苏的李吉林、邱学华老师,辽宁的魏书生老师、广东的丁有宽老师等。每册书都有人物小传、教育思想概述、课堂实录、专家评述四个部分。既有教育思想理论,又有实验案例,具有可读性、可仿效操作性。

《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主编:方俊明/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定价:60.00

内容简介:《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的作者在书中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实施早期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其篇幅超过全书的一半,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导。

本书介绍了运用行为主义的原理来发展目标行为的途径,创设早期融合教育环境的具体方法,促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技能、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步骤,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自我照顾能力以及管理不良行为能力的操作规程。

《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中小学生课外读本)》/主编:林格/出版:同心/定价:26.00

内容简介:自从《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出版后,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导读类图书出版热潮,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广大读者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支持,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冷静与坚信:吸引人们热爱读书是一件值得去做、而且必须认真去做的事情。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慎重推出本书――《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中小学生课外读本)。

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用好书滋润心灵,养成受用一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二是指导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不加以选择地阅读,不如不读;三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精神上的百万富翁。而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习惯”两字,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书凝聚了众多学者和作家的心血,定稿时由五位著名教育专家最后审定。本书除了适合青少年阅读和使用外,特别希望天下的父母也来重视这本书,因为,杰出的父母总是在寻找一种有效方法来吸引孩子热爱读书,本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操作方案。

欢迎邮购,每本图书需要另加邮费3.省略

篇10

关键词:成人英语听力 整体语言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63-02

一、引言

听力位于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学习基本技能之首,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根据Burley-Allen的研究,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上所用的时间分别为:说,35%;读,16%;写,9%;听,40%。[1]但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听力总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听力水平的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成人英语学习者,情况更是如此。他们与一般的大学在校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成人学习者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学习动机等各相同;此外,他们的英语水平差异悬殊。本论文试从整体语言教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成人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运用,以期提高成人的英语听力水平及语言的整体应用能力。

二、整体语言教学观介绍

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语言教育界最为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校教授本民族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后来扩展到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领域。我国学者最近几年开始对此理论有所关注。整体语言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纵观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整体语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整体性、交际性和主体性。整体性即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各级语言单位,也反对把语言技能简单地分解成听、说、读、写。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强调语言的不可分割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是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是为了解决真实环境中的实际问题。[3]因此,整体语言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并参与与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主体性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多读多练;老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真实语境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可见,整体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了语言教学的传统观念,从重视技巧和训练和教学转变了重视创造整合的整体性语言环境的教学。因此,笔者欲将此教学理念运用于成人英语听力学习过程,探讨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以期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成人英语学习听力教学策略

整体语言教学要求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非进行语音、词汇、句法的单独教学;同时,也将成人学习者看成是一个全方面的人,而不仅仅是英语学习者。他们是带着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带着他们的专业知识来到听力课堂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持有一个整体视野来对待整个学习过程。笔者将从选材、听前准备、听力过程以及成绩评估等方面对成人英语听力教学过程进行探讨。

(一)选材

选材必须符合成人英语学习者年龄、职业、英语水平多样化的特点,而并非按某一听力教材内容安排整个学期的教学。首先,教师可选择真实语境的听力材料,将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相结合。学习者课堂所学语言知识能在课外的生活和工作得到,这不仅可以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所选材料的难易度要有层次。由于成人学习者学习背景差异大,他们的英语水平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必须对本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以便选取难度适合的听力材料,做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

(二)听前准备

成人学习者中不乏专业人才,如医生、外贸工作者甚或是教师等。教师可突破传统听力教学“播录音——对答案”这个单一模式,结合学习者的职业背景和听力材料主题,可布置课前作业,安排相关学习者就本主题做听前演讲。在演讲结束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可以互动交流,在背景知识和词汇方面进行扩展。这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激发其学习成就感和积极性,在真实的环境中这下面的听力理解作积极、主动的准备。同时,这也能使班上其他学习者和教师本人均获取新的信息,提升学习者实际英语应用水平,满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解决真实环境中的实际问题。

(三)听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