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会计前提

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对教育费用的发生进行审核与控制,核算其发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费用核算程序和方法,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最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核算过程。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为假设,是指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人员对某种情况按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学校属于典型的事业单位,应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会计主体

在组织教育成本核算时,会计主体的确定是核算的出发点。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

b.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

c.实行独立的核算,提供反映本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四条中明确指出了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确定了会计主体也就为会计人员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只为特定的主体进行核算工作。

目前高校成本核算选择学校一级进行核算,以学校作为会计主体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以学校为会计主体的成本核算构架,不仅可以将一个学年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成果用于满足学校内部管理信息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外部资金供应者对资源配置效益性要求的信息需求。同时,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审批收费标准、确定招生计划提供必须的参考信息。

二、持续经营

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这样核算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定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会计主体的资产评价和费用分摊等会计计量的实际问题。它为权责发生制奠定了基础,也是一致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依托。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核算十分重要,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中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教育成本核算同样也必须遵循持续经营假定,否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跨期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亦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运作过程划分为间隔的若干时期,以便定期进行核算和报告。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对于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来说,既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不会面临破产停业清算,那么为了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需要划分会计期间,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止日期采用公历日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的学制随着教育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如专科3年,本科4年或5年,硕士生3年、2.5年或2年,博士生3年,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不能与学年相同。而从制度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以会计年度为成本核算期间,但是由于学生的入学与毕业时间,每年开学与放假时间均与公历年度不一致。笔者认为应该尽早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情况。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但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因而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性的前提条件。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例如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核算。所以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也应当以人民币为计量基础。

综上所述,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us,straight talk about college cost and prices,/catalog/oxstalk.aspx.

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效益优先的时代,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企业只有全面推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就是结合预算管理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以目标收入和目标收支差额倒推出目标成本总额,然后根据项目和责任部门的不同职能,进一步倒推成本,把目标成本划分为若干个成本单元,使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责任部门构成一个细分的成本模块。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视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风险可控为基本前提,以精细、科学、规范、严密为准则的一种管理方法。

三、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必会涉及到管理目标的设定、绩效考核等环节,这些目标和考核标准的设定就要求财会部门能够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因此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整个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比如,企业可以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同薪酬、奖惩相挂钩,给予辛勤工作或对企业有贡献的员工奖励,给予或的员工相应的惩处。

2.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

现行的会计法律和制度,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仅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一般会计处理要求和原则,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完善会计规范体系,明确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指标和各项岗位职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到“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职责”。

3.是提高企业会计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在组织设置、人员安排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化,减少会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落实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监督。会计人员在遵循精细化管理流程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从强制性的制度要求变为会计人员的普遍认知和自觉,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企业会计执行力自然水涨船高。

四、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会计行为精细化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重点内容,因此,促进会计行为精细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符合相应法律法规,对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填制的过程中,要确保原始凭证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能够通过原始凭证来客观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2.会计制度精细化

会计制度精细化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严谨、实用的原则,不断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体系,通过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条不紊。首先,要构建符合企业内部操作和管理规范化的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一方面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反过来更好的为企业的经济管理业务服务。然后,会计制度精细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切实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最后,会计核算工作的每项业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做到有章可循,并且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范岗位要求和职责,并且实现岗位和程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补充,推动会计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3.会计分析精细化

会计分析主要是对统计资料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会计活动,通过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企业取得经营成果的原因,来实现对改进措施的分析和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会计分析精细化需要明确会计分析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内部公告、标语、文件和会议等方式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会计分析,实现会计分析同企业管理达到平衡。另外,在实施会计分析的过程中,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健全各级分析组织,确保会计分析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会计绩效考核精细化

会计绩效考核精细化是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绩效考核功能的基础,在会计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结果要与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这也是调动广大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针对会计主管而言,绩效考核指标要能够对主管下属部门绩效情况进行客观反映,比如员工能否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下属部门绩效情况来直接决定会计主管的绩效,这样可以促进会计主管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且对下属部门加强管理和督促作用。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如果出现违法违纪或会计差错等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是涉及岗位职责、责任心、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减少会计人员渎职、粗心、职业倦怠等情况的发生。

5.会计控制精细化

企业完善的会计控制,不仅要有科学的组织结构,还需要具备相对应的会计控制体系来支撑。第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内部凭证要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不仅可以对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做好记录工作,而且能够对已发出的凭证编号加以控制;第二,完整的簿记制度。在实现内部凭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整的账簿和报表制度,确保会计记录的严密性;第三,严格的核对制度。具体包括凭证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之间的核对等,通过严格的核对制度来及时发现并改正会计记录的错误,确保账实相符;第四,会计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尽量避免因对错误和舞弊的查处影响到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关键点来实施控制;第五,注意相互制约。在横向关系上,每项业务必须经过两人以上或独立的两个部门来实施完成,在纵向关系上,每项业务要经过不隶属的两个岗位环节,以此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方面制约。

参考文献

篇3

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分析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会计的精细化分析指的是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去体现,多个角度去探索,以便寻找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生产力的办法。

二、会计考核的精细化

企业要制定精细化的相关会计方面的考核制度,才能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顺利执行。企业可以采用奖励、处罚、考核等方法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推进,让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或必要的学习。

三、会计核算精细化的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的必定要求

企业如果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就一定会涉及建立一个管理目标和与绩效考核相关的一些标准,然而,要想达到目标与考核的标准,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准确及时的提供相关会计信息是其的前提条件。因此,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的精细化。

(二)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般的会计制度只会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时提供一般的处理原则,但在企业的现实运营中,情况会千变万化。而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希望企业可以综合自身情况,然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规范,确定精细化管理需要的各项经济方面的指标,从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信息的质量。

(三)提升会计的管理效率

会计核算精细化,是企业通过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丰富工作或充实职位等多样化的激励,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和支持会计工作,然后更优秀的完成任务。

(四)增强会计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的精细化,要求在人员配备、组织设置及操作的流程上细化,从而实现制度的优化、设定标准的目标、落实有效的监督。这样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期间,将其演变为自身的工作行为习惯,最终把制度融化到文化的层面,让会计人员可以了解、接受并自觉的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度。

四、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的策略

(一)树立全面的核算观念

要想使企业的会计部门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减少企业项目的成本开销,增强企业的盈利度,那就要把重点放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面,企业要加强管理者的有关成本方面的核算意识,树立科学、全面的成本管理的理念。第一、要普及税法知识,帮助经营者或管理者提高对税收重要性的了解,从而明白企业成本核算具备的重要性。第二、企业的管理者形成了成本核算的观念后,要更加重视理念的全面实施,强调对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全员的参与,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两种方法,企业就能够进行健康的会计核算,帮助企业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盈利度。

(二)针对会计核算方面精细化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

篇4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就隐含着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能简单地完全继承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重新认识或适当扩充后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相对而言,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现阶段,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在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是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的,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都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围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工作,不仅要求将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力资源产权的最终拥有者,但一旦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后,通过人力资源产权的交易,企业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工作时间表内企业能够运用使用权和处分权,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如果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变化的信息,那么企业应当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有关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使用的信息,提供这一资产的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应当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从而也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向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同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这一工作也是围绕着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开展的,同样也应将这一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信息与其他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信息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使企业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中所应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保持稳定,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要求组织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及其未来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持人力资源有用性和高增值性,还要长期不断开发、丰富和发展。它也使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如人力资产的计量和人力资本权益的确立、有关支出的摊销期限的确定等,都是以持续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是连续进行的,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能等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结束,各项资产都转化为货币资金、各项债务都清偿完毕后才进行结算工作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人为地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会计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同样也要进行会计分期,也要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的数量进行核算,确定在该会计期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权益的变化等。会计分期还为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提供了较为恰当的时期范围,也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内合理地评价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分期既可按传统的日历年度,英语论文也可按劳动者与组织的契约期或合同期来划分会计时期,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国外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上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同时,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本国经济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市场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实时变动,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上市公司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内控风险等多种形式的风险。面对以上种种挑战,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典型,应及时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其财务管理模式,实行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在中长期内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已难以适应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的管理需求,也不能满足集团内母子公司进行及时信息交流的需求,集团内部母子公司各自独立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独立的账务核算,在进行账务信息交流时存在信息的严重滞后。各分、子公司进行账务处理的核算口径存在差异,这就导致账务信息的不一致性,难以保证集团整体账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集团整体财务信息是通过合并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难以反映其中具体的经营信息,降低了企业信息的完整性。相较之下,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的准确核算,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可靠的核算信息,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二、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实现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1)统一的账务管理制度。集中的账务处理应集中在报表、凭证、交易三方面内容,一项经济活动发生时,确保相关信息直接传输至公司财务总部。该笔业务的凭证经分、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审核并通过集中统一的账务信息平台录入,经授权后交由总部进行账务处理;(2)完善的集团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公司组织框架方面,施行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实现总部统一领导管理下,各事业部作为利润单位,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3)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的普及及应用。统一、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能够实现对一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账务处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同时,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传递、交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一)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规模经济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集团母公司以发展战略的角度,宏观上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多的子、分公司,如何统筹优化其资源配置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资源在其母子公司的分配也将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施,并最终影响其长期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实行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母公司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充分了解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高公司要素回报率,从而实现公司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中、长期经营成本。

(二)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管理协同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管理协同优势。统一的财务核算,首先能够反应集团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优势、技术水平差异等。在充分了解集团内部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集团总部可对成员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技术、组织、市场、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协同管理,获得公司管理的协同效益。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集团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支撑,提高集团决策的科学性

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将确保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基础,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账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性,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核算信息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集团总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其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保障。同时,针对成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可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通过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可将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目标企业,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风险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账务统一核算,集团总部能够及时了解并检测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实现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某项指标存在异常,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源头。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本周转率等,通过集团统一账务核算,集团母公司可第一时间获取该类财务指标,实现母公司对分、子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全面了解,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成本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账务的统一核算,使得企业采购更加合理,避免了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集团母公司将根据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对采购资金进行合理配置;2)账务的统一核算将提升各成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各成员企业的库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统一核算账务将对各成员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与水平;3)统一的账务核算使得各成员企业间的资产流动成为可能。集团母公司可根据各分、子公司资产使用情况,将某公司闲置的固定资产转移至另一需要该资产的公司,这样就提高了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使用率,避免了固定资产闲置导致的资产浪费,并降低了集团整体资产购置成本;4)账务统一核算,实现了集团母公司对各成员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动态监控,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成本费用较高的企业或生产环节,通过制度或技术优化,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五)强化资金控制,降低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

上市公司实行账务统一核算,能够提高集团整体信用状况,从而有效降低集团融资成本。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实现对分、子公司资金的有力控制,从而达到对集团各分、子公司存量资金的有效使用。盘活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存量资金,打通内部融资渠道,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金实力,强化了集团整体偿债能力,集团信用度得到有效提高。凭借较高的信用等级,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所需资金,降低集团资金成本。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融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再加上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优化,能够降低集团总体财务风险,提升集团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满足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运营资金。

作者:徐利玲 单位: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欧阳荣启.关于企业集中财务管理的多维思考[J].中国外资,2011(02).

[2]冯文娟.集约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3]佟彦.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5(28).

篇6

1、新制度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有所突破

其表现在:(1)明确了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原则。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比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是企业确认费用的前提条件,历史成本原则是企业对资产、负债进行计价的前提条件。(2)对资产、负债、收入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概念框架的重构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比如新制度对资产的重新定义,成为将开办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资产减值等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的理论依据。事实上纵观通篇新制度,大多数的条款是关于如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的规定,其次是关于如何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规定,而对会计记录方面的规定则基本没有涉及。会计记录方面的规定留待与会计制度配套的分行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

2、新制度采取了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

(1)对朝末资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要求对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为之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各项贷款、抵债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涉及金融企业的各种主要资产。提前确认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充分体现了稳健主义思想。

(2)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予以确认并充分披露,而对或有资产一般不予确认。根据会计的实现原则,当期没有实现的业务或事项就不能在当期确认。按此原则,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等依赖未来事项证明的或有事项,以及未履行或处于履行过程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具备确认条件,因而都属于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虽然尚未实现,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由于通常只需要5%-20%的保证金就能完成交易,其风险放大作用就更加明显,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即是一个明证。“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经营得好会带来较高收益,否则会蒙受巨额损失。”(刘玉廷,2001)因此,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予以确认和披露,是金融企业预防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关规定在第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三十一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对收入确认采取更严格的标准。第八十四条规定:“金融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取得收入,应当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②收入的金融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条说明,如果有证据表明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不能流人企业或者收入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企业就不能在当期确认该项收入。因此,第八十五条进一步规定:“(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人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人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

(4)允许企业自主决定计提坏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的范围、方法、比例,简化环账(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解决了准备金不足、坏账(呆账)长期挂账、资产不实的问题。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和环账、呆账的核销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制度对此作了改进。第四十七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金融企业自行决定。金融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帐准备的政策,明确计提准备的范围、计提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第五十九条规定:“对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贷款、长期投资等,根据金融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行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资产损失,冲销已提取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5)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第六十九条规定:“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其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计入所构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允许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将无形资产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的选择等方面的规定,都是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3、新制度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新制度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两个制度在基本原则、基本概念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对多数业务的核算原理也基本相同。二是在金融企业之间的统一。新制度不再区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制定不同的会计制度,而是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对各类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和报告都有规范作用。

在努力实现统一性的同时,新制度保持了必要的灵活性。从横向上看,考虑到金融企业同一般企业在经营性质上的差异,新制度没有照搬《企业会计制度》,而是吸取了其原则、概念、基本体系等可取内容,并结合金融企业的业务特点重新制定了有关规定;考虑到不同金融企业之间经营性质上的差异,新制度针对各类金融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如第七十八条规定:“金融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一般准备、从事保险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总准备金、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一般风险准备、以及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企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这一规定既指明了金融企业同一般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构成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也表明不同金融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构成方面的不同。从纵向上看,新制度的许多规定比老制度灵活,增加了企业自。比如环账(呆账)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所得税政策等首由企业自行确定。

篇7

虚拟是指为把握市场机遇,将分布于协作企业中的所需资源集成而来的非法人动态组织。当今,全球化、市场动态化、需求个性化、又竞争又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虚拟企业强调利用和集成不同企业中的互补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它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又一条途径,被认为是企业未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前景十分诱人。

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它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非法人经济组织。(2)它与市场机遇为一一对应关系。虚拟企业应市场机遇的出现而建立,随市场机遇的消亡而解体。(3)物理范围的分布性。虚拟企业中的成员可能位于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4)成员资源的互补性。成员资源的互补性使虚拟企业成为优势资源的统一体,从而拥有市场竞争优势。(5)市场机遇的快速应变性。虚拟企业能够快速地拥有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资源,缩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时间。(6)成员的独立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市场机遇是联结它们的纽带。虚拟企业成员可根据需要退出某虚拟企业,也可以同时是多个虚拟企业中的成员。

二、虚拟企业对传统的挑战与冲击

(一)虚拟企业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系统限制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之内,相应的会计主体是有形的实体。

虚拟企业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实”的物理空间,还对应于中“虚”的媒体空间。“虚”的媒体空间跨越了现实中的地域界限,并且,虚拟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化性,可根据业务需要随时膨胀或缩小,也可能立即解散。因此,虚拟企业与传统的会计主体相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由虚拟企业成员构成的临时联盟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会计主体假设,对各协作企业在虚拟企业中的权益等予以计量的都适合于这种特殊的会计主体。

(二)虚拟企业存在的临时性(短暂性)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会计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这两个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期间,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

虚拟企业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挑战。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呈现出短暂性特点:协作企业通常可根据市场的需要立即加入或退出虚拟企业;通常在完成某项交易后,虚拟企业立即解散。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对虚拟公司不再适用。

由于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必要,也无法用以计量和报告虚拟企业的经营状况,其会计报告的披露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网络经济中强烈的时效性使定期报告系统很难跟上变化的经济环境,传统的定期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虚拟企业的要求。虚拟企业的灵活运作方式决定了其对会计报告的要求灵活多样,而且常要求能同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即以实时会计报告代替定期会计报告。

(三)虚拟企业经营的“动态性”对成本原则的挑战

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验证而得到普遍采用。这一原则受到虚拟企业的挑战:第一,虚拟企业的交易对象常是一些活跃于市场上的商品或工具,其价格波动频繁,故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当前决策相关性较弱;第二,虚拟企业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属非持续经营,因而,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四)虚拟企业的交易迅速性对权责发生制的挑战

在虚拟企业中,企业的销售确认、款项收计、成本配比、财务成果核算常可通过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不存在前后会计期间分别予以确认和款项实际支付的。此时,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其基础,而采用收付实现制则比较合理。以现金的收入或付出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基础,以在交易期间内实现的营业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作为交易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虚拟企业的现金流量。

(五)虚拟资本的快速流动性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虚拟企业作为知识的产物,其产品通常含量高、更新换代快、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大。一方面,虚拟企业打破了地域界限的束缚,使全球成为一个大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从而加剧了货币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推广和货币的流行,交换和结算可通过网络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在瞬时交易中,币值几乎稳定不变。因此,短期存续的虚拟企业适应币值不变假设,但长期存在的虚拟企业则会因为面临巨大的货币风险而完全不适应币值稳定假设。

三、适合虚拟企业的核算

(一)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把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需求概括为“向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提供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合理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此,分别从国家、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角度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

1.从国家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经济总量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但应强调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一步而言,保障企业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对企业在不执行政策时进行惩罚的、法规。虚拟企业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联盟体,国家无法对不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虚拟企业予以惩罚,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依然是实体公司。故国家只要监管好实体公司,也就间接地监管好了由实体公司参与组成的虚拟企业,因此,国家并不需要虚拟企业提供会计信息。

2.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依然只是实体公司,而不可能是虚拟企业。不论债权人进行信贷还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关注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虚拟企业只是集中地使用各协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它本身并不直接拥有有形财产,也就没有抵押品;同时虚拟企业不是法人组织,也就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因此,虚拟企业不可能成为财务资本所有者进行信贷和投资的对象,也就无需对外提供有助于进行信贷和投资决策的信息。

3.从内部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虚拟企业会计信息需求。虚拟企业中的高层人员通常是原实体企业的首脑精英们,各实体企业通常只是依托于虚拟企业实现某一目标,一旦交易完成,虚拟企业也就解散,故虚拟企业通常没有长远经营战略,也谈不上提供用于战略决策的信息。然而,各实体企业组建虚拟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虚拟企业内部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同时各协作企业也都通常要求能实时掌握虚拟企业业务开展情况,以加强业务监督与管理。因此,虚拟企业应当提供所从事业务的经营情况及经营收支信息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虚拟企业没有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也没有法定的对外信息披露责任,虚拟企业会计核算只需满足内部经营监督与管理和内部利益分配的需求,所以不能采用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其会计核算以及账户设置、报表编制等都可简化。从虚拟企业的特点来看,其会计报告应以披露各协作企业所投入资源与产生收益的比重为重点。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可将各协作企业的核心优势予以量化,对外可提高对优势企业的吸引力,对内则明确划分收益。

(二)虚拟企业中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

在传统企业中,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根据产权,虚拟企业会计要素可划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1.资产的确认。在虚拟企业中,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通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资产要素可由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和财务资产三部分组成。人力资产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专用知识、组织结构等组成。财务资产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

2.产权与剩余的确认。传统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虚拟企业条件下,会计恒等式可改为:资产=产权+剩余。其中,产权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产权;剩余则代表尚未明确主体的产权,包括资本剩余和盈利剩余。

3.收入的确认。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它不能完整揭示收益,从而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在虚拟企业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知识密集性产品,知识密集性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性产品、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因此,虚拟企业条件下,收入的确认不仅要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要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此外,虚拟企业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销售风险大大降低,资产置存收益的实现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4.成本费用的确认。虚拟企业成本费用归集和核算的范围、归集和分配的标准、期间费用范围等较传统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确定四大生产要素的消耗,特别是知识资源要素的消耗。商誉、企业品牌、管理方法等无形资产摊销时,可以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法,将其价值摊销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服务品牌、业务伙伴、长期客户等无形资产,可以在其摊销时记入“经营费用”,也可以仍然记入“管理费用”;对于职工状况、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人力资源则应摊销记入成本;对产品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则必须在摊销时记入产品成本,可增设技术、专利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其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制造费用。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核算各个作业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5.利润的确认。按照传统,利润是对实体资本的回报。在虚拟企业条件下,利润通常应是对知识和实体资本共同投入的回报。

篇8

除了各类经营主体和会计核算单位外,《会计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现实经济工作中,由于对会计资料的依存度不同,各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等会计管理工作有如九龙治水而弱化。中央作出的营改增部署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营改增试点的实施,无论是地方主体税种还是地方财政收支都将发生重大改变。这种变化将会增强各试点地区和部门对会计资料和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二是营改增试点单位的计税方式、计税依据以及抵扣政策的衔接,税收优惠政策的过渡等等,与国家税收及税务部门管理利害攸关。税务部门由此大大地增强了法定的会计管理工作。三是营改增下一步将扩大至建筑施工房地产、金融保险行业,其纳税人之广,其会计核算层次和程度之深,其税收涉及利益之多,也必然会引起其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会计工作。

二、营改增强化了经营主体的会计核算,对原营业税纳税人是一场会计革命

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核算制,企业实行会计核算带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企业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负盈亏。会计核算虽然是法定的要求,但也是单位的自主意志。实行营改增,试点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与国家税收利害攸关,而且与自身利益攸关。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其计税方式、征税依据引起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对象、核算内容,会计政策发生变化,而企业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必将制定或修订会计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甚至调整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推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从而提高整体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三、营改增扩大了会计主体规模,增加了会计核算总量,推动会计工作向广度进军

由于营业税的纳税人所占比重大,改征增值税后会计核算要求进一步提高,试点企业纳税人规模和会计核算总量扩大。营改增改善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将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加快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将促进了服务业加快管理模式调整和组织结构更新,势必增加新的纳税人,从而增加会计核算主体和会计核算总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稳定,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52.4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户同比增长98.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增长七成以上。这些新增的纳税人和会计核算主体不仅增加社会会计总量,而且也增进全社会的先进文化。

四、营改增促进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会计管理向深度进军

(一)营改增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应改变

营改增后收入入账原则和方法发生较大变化,收入需要按适用税率计算并扣除销项税额后予以确认,同时,进项税额也在列支成本时剔除,这就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时准确的对不同税率以及不同业务行为的应税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进行核算。

(二)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流程直接影响流转税负的轻重

企业在经营决策,签订合同,采购、销售取得发票等环节的不同安排都将会影响企业税负,纳税人提供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应税服务,应该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因此与会计管理相应的企业运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必将得到加强。

(三)营改增促进企业完善成本管理

篇9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会计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而来,因此企业会计目前国际公认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首先,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来源,成本和费用以及整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以此分析企业的收入与盈亏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然后,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对其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做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核算得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和盈亏信息并以此提供给与本企业存在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人员可以利用以财务会计分析而得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会计手段和程序,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应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在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旦离开了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又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会计假设之后也就无法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假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时间分期的假设以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假设。

(一)主体假设

在整个会计界,主体假设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为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Paton & meson,1940;Paton,1922),这个观点不仅在财务会计框架形成时被专业人士广泛认同而且随着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此假设也会继续被认同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指的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某个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工作,这个单位就被称为财务会计主体。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又相对稳定呢?因为财务会计是必须要面对市场,面对主体来产生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为相关有需求的人员和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企业盈亏、现金流、财务业绩等经济信息。因此,要使整个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流程准确无误地往下进行,主体是财务会计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立足财务会计主体才是财务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本前提。另外一点是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主体可以界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确切的说就是主体可以在涉及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更为便利的实现资金流通。

考虑到财务会计主体的重要性,因此主体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从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出发,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是个体企业而不是市场。即财务会计只能提供某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微观经济信息而不是整个市场。但我们在财务会计的定义中提到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能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的意义何在呢?这就是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的集中体现。承认财务会计主体假设就表明其难以离开会计主体因为宏观调控的尴尬地位。

(1)关于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虽然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一基本假设也是发展的和不可或缺的。财务会计的形成是在有限公司和现代企业出现之后,因此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和财务分开实现企业搞笑运转的目的。在以往的财务会计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都是"现实的企业和单位",每个企业都会存有对应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互联网和微小型企业极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思想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以往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操作,每个企业到了相应的期限都会有记录式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活动需要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大量存在的微小型企业主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等内容导致国民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巨大误差。目前的微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团购网、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进行大量的资金流通。对于这类在以往无法计算的财务会计主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其经济流通进行核算与监督最终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统计,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也被称为联系经营,指的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企业没有了持续经营就谈不上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原因在于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需要核算的经济指标数量众多,这些指标如果没有同其他时期的同一或相似指标做比较那么核算出的经济指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要使财务会计实务分析有存在的意义,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将财务会计核算的各种经济指标和以前同年度、同季度等同期指标相比,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发展的态势,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才能利用这些指标实现经济增长。

将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联合在一起考虑是因为这两条假设是相辅相成的。在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只有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才会有财务会计的分期财务报表。同样,保证了时间分期假设也就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1)对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技术不断繁荣,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互联网时代,某些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事不可避免的经济事件。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虽然各个国家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会出现疲软的状况。另外,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完全恢复。

作为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主体,要对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实现经济决策的目的就必须保证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第一类财务会计主体是针对小型及微型企业。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近几年,国家大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发展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作为微小企业的弱点就是它们资源稀缺,资金链薄弱。要保证这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时间分期假设,政府应该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这种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它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小额信贷、补贴)还要一改往日对微小型企业的财务放任不管的态度。对于微小型企业,也要以区域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监督和核算机构,也就是使得微小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财务会计报表。利用对微小型企业的核算与监督检验这些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在一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期内,如果某一企业在期间内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更进一步的扶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微小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还可以使得这些企业有更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及以上的企业。对于这类企业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融资渠道丰富,资金链强健。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同类业务的企业众多,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保证经济主体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对于这类企业,首先政府机构的干预不应过多,但是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做到确切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中型及大型企业,政府应鼓励其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产品革新、销售渠道的改进、优化服务等。在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中型及大型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和对外的关于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体,在虚拟实体中,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中的差别是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在以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虚拟主体的数量将会发展壮大,对虚拟主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的话能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监管的力度。

(三)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核算包括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这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没有货币计量的话就根本无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了。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财务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回收及其循环周转,这就不得不依赖于货币。马克思指出:商品并不是因为货币才可以交换,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它们本身就可以相互交换和流通。

(1)对于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中需要指出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为什么称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原因在于虽然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但是其他的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而这些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对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篇10

1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更关注其销售业绩和经营规范,忽视会计管理工作。所以,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一些企业虽然建立起财务管理制度,但核算总是敷衍了事,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约束作用。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少,其财务人员配置、资金运用等方面没有达到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另外,财务管理的管理范围较小,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2会计核算能力较差完善的企业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全面提高财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全面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造成企业财务预算不准确、不详细,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出现此问题的原因在于:企业运用传统核算体系,其落后的模式难以准确、全面地核算当今企业复杂的业务。另外,会计核算机构缺乏完善性,尤其中小企业财务与其他部门具有复杂的联系,部分会计人员会兼职其他工作,使会计核算产生人为性偏差,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影响会计核算机构的水平。

3企业缺少必要的风险意识

此问题通常出现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虽然管理人员已制定出发展方向,但很少人按照具体情况质疑并修改方向。尤其是财务人员,他们可以最早了解企业运行状况,预判企业是否能顺利发展,如果工作中风险意识不足,就会导致出现经济损失甚至是决策错误。

二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国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环节,应该运用下列策略和措施强化财务管理和推动财务管理变革,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企业要建立健全

财务管理体系企业若想构建起系统、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就需要逐步完善内控机构。第一,企业领导者要对财务会计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打造高素质会计团队,并为建设会计队伍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企业要分析新形势下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按照市场实际情况设置企业内控机制。第三,要根据预计发展趋势,改革和修正现有的财会制度,建立起独立完善的管理管理制度,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2企业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2.1企业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养

增强其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会计人员是构建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企业想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就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培训过程中,要让财务人员明确自己在企业新运行模式中的作用的职责,并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全面而正确的认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2企业要提高财会核算意识

现阶段,经济持续发展,企业要针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和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当改变和调整会计理念。在信息时代,企业需要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信息。所以,企业在保持传统核算的基础上,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逐步运用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样不但能提高处理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增强企业核算能力,还能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合理而准确的数据支持。

2.3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