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工程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专业着重研究港口、海岸、航道及河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专业特点是:结构工程与流体工程并重、治河防洪与港口航道兼顾、数学模拟与物理模拟结合。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级水利、水电、电力、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工作。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着重研究港口、海岸、航道及河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专业特点是:结构工程与流体工程并重、治河防洪与港口航道兼顾、数学模拟与物理模拟结合。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篇2
关键词:公共事业;制度变迁;民营化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01-02
1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分析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可以分为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由于公共事业经营主体的制度变迁受各参与者行为的影响,因此对公共事业经营主体的分析本文采用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进行阐述。
博弈是社会主体从各自的动机出发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制度与博弈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第一,制度是博弈的均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博弈会形成制度或制度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规范、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行为选择;第二,制度是多样化的,通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相互作用是在先前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制度的约束。而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或相互作用的进行,制度会随着时间、偏好、技术等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制度变迁。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主体间的博弈过程。
如果博弈参与者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潜在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下获得的净收益大于他们在现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下获得净收益,新制度就会产生。此时的新制度是对应于这些变化条件下的新的制度均衡状态,但是,新的制度也不是永恒的。一旦这些因素又发生变化,改变新的制度下的利益总量或者利益分配方式,原来的“新”均衡又会被打破,经济体系又会处于制度非均衡状态。人类社会就是在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交替变换过程中曲折地进步和发展。
2 十堰公交民营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2.1 十堰公交经营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2.1.1 政府角度
从政府角度来说,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交通整体运送乘客的能力,方便市民出行,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但政府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建设日益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需要私人资本的介入。在改革前,尽管十堰市公交公司每年都有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但仍然存在亏损。城市公交无疑是政府的一个大“包袱”,公交的运营成本不低,而票价却不能太高,通过市场化、民营化,十堰政府不仅可以每年得到民营公交公司线路营运资源费用800万元,纳税200万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不用提供财政补贴了。
2.1.2 公司角度
从公司角度来说,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使原来亏损的公交公司焕发活力;且公用事业具有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民营公司通过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经营者也能从中获取收益。
2.1.3 人的角度
从人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公交公司原有的员工通过新公司的组建,告别了以往吃“大锅饭”的制度,工作的积极性会提高;另一方面,居民则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交服务和更加广泛的公交线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公交民营化是一项比原有制度存在更多净收益的制度,并且制度变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可以减少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阻力,因而是一种效率改进。而实际上,十堰公交公司民营化后,陆续购买了110辆公交空调车投入运营,线路也有所增加,老百姓也认为公交的硬件有所改善;而公交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实现利润106万元和119万元;政府也不用向公交公司提供补贴,并且可以得到线路营运资源费用和企业的上缴税金。
2.2 十堰公交民营化失败的原因分析
2.2.1 直接原因――公交停运事件
十堰公交民营化失败的直接导火索是民营化五年内的四次停运,其中2008年就发生两次,分别发生在1月12日和4月15日,而停运的原因是因为员工的不满其工资待遇导致的集体行动。
2.2.2 根本原因――政府对公交民营公司的监管保障不力
(1)十堰公交民营化在最初两年能够保持盈利的情况下,后几年连续亏损,与其自身的营运成本上升有关。
油价暴涨是其营运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2003年油价每升2.6元,而到2008年已涨到5元多。十堰公交公司营运线路22条,营运车辆386辆。每天的油耗就是21吨,营运成本太高。而中央财政仅在2006、2007两年共提供了619万元的油补,但这还不到油价增长所造成的额外成本的10%。
公交公司成本上升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并未对公交公司承担的社会福利带来的减收给予补贴。这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学生、成人持月票乘车等社会福利。而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政府应付应当对此给予公交公司一定补贴。政府将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民营公司却没有任何补偿,公交公司的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只能导致公司经营情况恶化。
(2)从公共交通的性质来说,公共交通是一种保障性的公共服务,而民营企业则是为了赚取利润,是一种市场化的服务,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公交公司虽然具有特许经营权,但政府对公交票价是实行政府管制的。票价管制的情况下,企业的真实成本无法通过供求关系来得以说明,在高成本的影响下,企业必将受到损失,在从消费者和政府追求不到的情况下,只好将成本转移给职工,最终酿成了停运事件。
3 公交民营化的制度是否可行
十堰的公交民营化随着政府收回经营权而宣告失败了,其他城市如合肥、重庆、南京等地原来已经民营化的公交事业也重回国有国用事业,不仅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共事业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这是否说明公交民营化真的不可行呢?
一项制度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新的制度下所获得净收益要大于其在现有制度下的净收益。而公交民营化是否可行,主要是分析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否提高社会的收益。公交民营化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共交通的公共服务性质与私人企业追求利润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个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且在这种制度下的收益大于在以前制度下的收益,那么这项制度就是可行的。那么公共交通的矛盾是否可以调节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由十堰公交公司民营化的进程可以看出,在民营化初期,取得了政府,公司,民众的“三赢”,政府甩掉了包袱,公司获得了利润,民众获得了更好的服务。但这种制度本身是不稳定的,它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汽油价格,社会福利等因素造成的成本上升于管制票价的之间的矛盾在油价上涨和居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的条件下愈演愈烈,制度因此就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此时,如果制度回到以前将不仅承受巨大的转化成本,且将彻底抛弃现行制度的种种收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分担其责任就成为稳定现行公交制度的一个最优解。既然公交公司存在公共服务的性质,那么政府就不应该抽身而出;既然民营企业有比国有企业更好的效率和收益,那么民营企业就应当存在。因此,公交民营化作为一种效率改进的制度,其本身是可行的,只要利益双方各尽其责,政府对公共交通的公共服务部分进行适当补贴,公交公司也应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这样一个效率改进的制度才能真正的保存下来。
4 对公共事业民营化的建议
4.1 公交民营化乃至公共事业市场化并不意味这政府责任的免除,政府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应尽其责
公交民营化不是简单的将公共服务划拨给私人企业,而政府对此不再承担任何义务,公共交通的性质决定政府在公共事业民营化中仍需“有所为”。对于城市公共事业的公共服务部分,由于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应尽到自己的义务,同时也应该做好自己的监督职责。权责统一的前提下,制度的效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因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公共交通的社会福利部分向民营公司进行支付,以履行政府职责,具体表现为及时履行其补贴,保障民营公司的正常经营,但同时也要对民营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保证居民获得良好的公交服务。
4.2 公共交通的定价长期被扭曲,政府应当在定价和补贴中有所权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交通费用在日常生活支出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其中公交票价在政府管制下多年保持不变,这与公交的公共性质导致的政府巨额补贴有关。但与此同时,应注意到政府补贴市场扭曲价格的程度和政府本身财政的支持能力。中国的大城市有能力对公共交通进行补贴,北京每年将投入数百亿资金补贴公交部门的巨额亏损,但对于一些中小城市,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十堰,政府本身的财力有限,无法进行巨额补贴,这样形成一个悖论,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高的城市公交补贴反而多,而在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城市公交补贴反而少的现象。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公交运输的成本适当提高票价,特别是在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减少价格扭曲,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但公共交同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提高价格有可能会造成一些社会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在定价和补贴中有所权衡。而如果不能提高票价,则应加大对收入水平较低城市的公共事业的补贴扶持力度。这样,公交民营化乃至公共事业市场化才能作为一个效率改进的制度长久的持续下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途径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不能够忽视对成本的控制。施工企业的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问题,无论是工程进度、质量、劳动力利用程度、劳动生产力水平、原材料节约与浪费、经营管理好坏等,都可以从成本中反映出来,所以成本控制是企业提升自身的价值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特别是现代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大,企业的利润已经由原来的高利润转换到微利时代,而控制成本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中标的关键因素。[1]
一、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调查。在对施工企业的一项成本控制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成本控制的思想严重影响到了成本控制的实施。成本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但是在目前的很多施工企业中,对于成本控制还停留在表面上,虽然也相应地出台过一些成本控制的办法,但是都是不够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不够科学。在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还主要是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或者只是重视某一部分的管理,对一些关键环节没有过多地考虑。这也是不能够满足目前的施工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第二,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长期以来,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都是被划分到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当中。很多的施工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中都没有将项目经理和其他部门的管理者列入到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层中,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隔阂,很多项目管理者往往不会过多地考虑成本问题,而管理成本的部门又不太懂得技术工作。成本控制的运行缺乏系统的运行方式,很容易造成成本控制的效率低下的矛盾。工程成本控制是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这需要所有的施工人员参与,绝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成本控制仅是财务人员或某个部门的事情,和其他人员无关,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影响成本控制效果。
第三,会计核算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率过低。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工作。例如在工程中进行采购方面的工作就面临着品种繁多的材料选择问题。很多新材料出现,造成材料价格控制的不统一,导致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系统管理,很容易由于过于繁重的核算工作,导致核算出现失误,这样是不利于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的。[2]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以后的发展中就会阻碍施工企业的进步。
第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施工企业除了要明确项目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力,也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当前施工企业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尤其是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方面,很少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使成本控制做不到实处。
二、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目前的施工企业中,效率低下的成本控制很难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更难以达到对成本的控制,严重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分析影响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主要是来自材料方面的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的建设中,材料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的。为了能够保证施工企业的材料成本控制的有效性,要采用多种管理的办法。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包括:(1)施工企业的材料采购者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道德标准要符合要求。在进行材料采购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那些没有经营证书的违法商贩,不能够受到商贩给个人开出的承诺的诱惑而购买那些质量不合格的材料。[3]这不仅需要采购者对材料有一定鉴定能力,而且能够不图一时的便宜而损害施工企业的利益。(2)对于那些新的建筑材料的购买,一般要求多了解相关的信息,包括材料的性质和价格,通过掌握充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够利用新材料的定价空间界定不明确而胡乱进行虚假报价,谋求个人私利。材料成本的控制在很多时候是决定一个施工企业在将来的发展能否取得竞争胜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另外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施工企业当中的工程造价。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的最终表现主要是通过施工企业的工程水平来展示的。一些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常常为了进度而牺牲工程的质量。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工程完成之后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如果验收没有通过,就会面临返工的麻烦,最终只会延误工程的工期,影响工程的质量。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是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要对变化多样的施工现场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同时做好建筑施工材料的供应和保持材料价格的稳定,而且还要做好施工安全的措施,防止出现意外,这样能够减少事故带来的工程项目的损失。[4]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因素对施工成本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成本控制的效果。
三、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企业的成本,需要从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到明确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再到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成本的控制,都需要按照科学的理论指导。
1、建立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成本的控制工作要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其中对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就是其中的基础工作。实施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将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够明确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责任,这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规范化的重要基础。规章制度是施工企业规范管理、降低成本的保障,比如在施工企业的项目预算上和材料的采购上以及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上都能够进行明确的规定。[5]这样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基础。建立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原则上是不要经常出现变动的,但是要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如果在成本控制中出现了消耗定额的变化,要对各类定额的指标在生产技术条件的改革下发生的变化做出一定的修订。
2、明确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应该要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其中,但是要讲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一般在一个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中包括了三个关键的地方,即成本控制的决策、管理和执行。在决策方面要求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来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政策。其中决策的人员组成要涵盖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包括选择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财务管理的专家等等,这样通过科学的决策能够保证成本控制的操作规范化和有效性。[6]成本控制的执行要求各个部门的广泛参与。要求在成本控制目标的指导下有效执行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3、在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对四个主要方面的成本控制,包括对合同管理的控制、材料成本控制和进行项目质量的控制、其它相关成本费用的控制。(1)、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时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首先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其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工程结算,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办理,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按规定的程序及时申报;第三,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的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2)施工企业的材料费用控制首先加强材料采购管理,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其次是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最大限度降低材料成本。(3)加强质量控制。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是施工企业的高压线。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施工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办事,减少和消灭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4)其它费用控制。主要包括人工费、劳务分包费、机械使用费、间接费用的控制,这些费用应严格按预算按定额控制执行,落实到人,层层把关,加强现场管理,做到精细化管理,财务部门严格审核各项费用开支,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切实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目前施工企业市场全面开放,全面推行招投标制,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创造效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强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向内部挖潜要效益。因此,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是目前非常现实的途径,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杜运红.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创新管理[J]财经界2009.08
[2]唐振达.对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问题的破解[J]会计之友.2008.01
[3]施楠.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5
[4]钟顺东.浅议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J]财会通讯.2009.10
篇4
一、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主载体是专业课。专业精品课程是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能体现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核心示范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根据专业特点分析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创设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面向就业岗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明确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精品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即专业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等方面要求的分析,明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进而确定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校企合作,获取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企业人文素养有机整合,构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同时,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理实一体、表现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课、企业案例、任务清单、考核评价等多维度形式的课程资源。突出情境化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校本教材应贴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与适应性;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课件是课程内容的加工与提炼,应以教学过程为主线并融入各种素材;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企业案例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化整合加工;任务清单是直接引导学生并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方案,应以学生为主体;考核评价应理实兼顾,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
4.更新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手段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课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提升了专业课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课程网站上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独立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平台的互动空间,提供了课外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学,实现了师生在线交流和教师间的教学研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5.创设学习环境
创设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宣传板、展示栏、电子屏幕、宣传口号(条幅、标语)、教学设施等,营造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符的学习环境,使其成为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研发和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场所,成为培养具有拓展及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的企业化,确保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到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方式与方法,实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6.创新教学评价
创新教学评价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技能发展的基础。按照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案,建立“立体考核、综合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应制定详细、科学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式。其中,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态度;评价方式以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重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以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为主的总结性评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以评价学生技能熟练度和职业素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7.打造精品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决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融入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相关课题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使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
8.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是在企业化的实训环境中,以学生为本,通过自主协作和交互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并将专业等级考试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块,增强学生的就业本领,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9.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校在实训中心的建设,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知识能力的定位、实训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校企联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统一,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实现无缝对接。
三、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篇5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创新点;建立并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第9条中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都很突出,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该课程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为社会输送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及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环保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1.1 实践教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的特长和技能。
1.1.1 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所有实践环节中的基础。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涵盖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和工艺。通过教学实验要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1.1.2 专业任选课
包括污水治理综合实践、水处理设备设计、污水治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详细,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艺,同时对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专业任意选修课的题目的来源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使之与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环环相扣。
1.1.3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实验的题目在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际需求提出课题,将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同样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制订方案、设计工程图样或实施项目等任务,使学生经历项目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实际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水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验可以在研究专业实验课课题的同时为毕业论准备。
1.1.4 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课间实习等。通过真实工作环境参观和从事实际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水处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水处理必备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和适应生产、服务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
1.1.5 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但可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为未来从事工程技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应随时查阅和复习以往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交叉点,能结合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形式多样,以便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以在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续承任意选修课、创新实验及实习阶段的课题,培养学生由“合作完成”到“独立完成”。
1.2 实践教学环境
1.2.1 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全天开放相关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我校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现拥有多媒体模拟实验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拥有2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种水处理及水质分析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需要。
1.2.2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指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能够完成专业任选课、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增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3 实践教学队伍
除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外,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也更能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
1.4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实践教学队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完善和管理。
经过该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水处理内容,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在实习时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有部分同学被实习单位留用,既增加了学校的认知度,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创新点
2.1 连贯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5个阶段,逐步深入。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2.2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 产学研良性互动
高校与社会进行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为其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与社会相脱节。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早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应用情况
贯穿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大大推进“三个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经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优势,缩短了企业对新人的培训周期,在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接受了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提高学校的认知度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可持续教育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适应性及科技创新性,这就对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及实验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环节并结合以往的经验,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相统筹,产学研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实习内容,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如何有效解决经济、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必将持续增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的发展及拓展对专业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改革必须紧密联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环境保护不仅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还必须与社会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教育改革从理念到模式的转型与变革,同时也对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实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习,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流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组织管理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及原理的理解,增强对专业业务的认识和兴趣,形成初步的工程概念。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社会实习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社会实习单位少,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实习内容简单,一般只限于参观学习和了解,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社会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院多年实习经验,认为在实习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教育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看,未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必然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现代企业。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必然是“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要求人力资本的不断培养、吸收、和转化。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学校的教育必是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即现代的教育必然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输送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让学校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的业务操作和业务技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了解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择优选择,为我所用,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力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环境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紧密联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融合,脱离了社会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服务。因此,通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模式现状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习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熟悉环境污染治理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但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实践经验并结合其他院校的实习情况看,很多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基于参观等表面形式,学生大多通过现场参观及工作人员的现场介绍,了解某污染治理单位采用了哪种处理工艺,现场需要哪些具体的处理设备等,很少深入污染治理及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去。从我校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看,主要有两方面内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各为两周时间。认识实习设在大三的下学期末,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之际通过现场参观认识并了解相应的污染治理工艺和流程、设备构筑物及相应的操作方式方法等[3]。我校目前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多家污染治理单位完成,与相应的课程学习很好的结合,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初、进入毕业设计之前。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课后,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整合,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工程基础和铺垫。毕业实习通常也是以参观的形式完成的,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主要也涉及到一些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废气处理等单位进行。但总结以往的毕业实习经验,认为毕业实习最好与后期的毕业设计充分结合,脱离毕业设计进行单纯的毕业实习,很容易造成实习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实际,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毕业实习是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是让学生从深层次掌握并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统一,为后续毕业设计做铺垫。但以往的经验表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脱离,即没有实践目的指导下的实习很难真正做到对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层实践认识[4]。因此,如果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就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深化,且可以产学研结合有效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以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和科研机构或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可以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可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构思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产学研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业务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和科研参与性及科技创新性,提高学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5-6]。
产学研指导模式下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跟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前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信心,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此模式下可以很容易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操作实际相联系,以科研指导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科研的效果,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教师与企业的联合,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科研业务能力的初步培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7]。
四、结语
依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社会实践途径,寓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创新性。
丰富的社会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高等教育做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与社会相结合,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变革,理论教育必需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综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是强实践性专业,因此,专业的实践环节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参与性,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有助于可持续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力,康宁.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7卷).科学出版社.2008.
[2]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3]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4]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高等建筑教育. 2005,14(4):66-69.
[5]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218.
篇7
关键词:光电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07-02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认识到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经过四年的试点探索,目前已在机械、电子信息等10类专业领域的102个专业点开展了专业认证,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同于以往的专业评估,它并不看重某些突出成绩,而是要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考量,以确保每一位毕业学生都是国内外互认的合格工程师[2-3]。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使命是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刚成年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人才。根据大学间不同的自我定位、生源质量、教学专长,人才培养模式应截然不同。国内第一流大学,毕业学生大多会进一步深造,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研究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毕业学生大多直接进入对口企业,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一本重点院校,中国计量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当前工程教学改革主题和我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光电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十项基本要求,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方法;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法律法规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团队能力;适应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国际的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等。因此,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生发展、师资队伍四大方面对光电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建立课程结构比例科学、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和产业的需求,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我们采取多形式的调研、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界人士参与讨论、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进行。通过针对国内外光电学科和长三角暨浙江省光电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找出了目前光电类产业急需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与学院现有专业培养目标的差距,汇编的调研报告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一手资料,受调研企业积极配合,并对我院能够与其沟通人才需求而感到欣慰。当前,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课程进行删减,相关内容的课程合并。增加应用性课程和前沿技术课程,体现了光电学科的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包括五大模块,即课程实验(含课内实验和独立设课实验)、大型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实习教学(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创新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论文专利等)、毕业论文(设计)模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2.建立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常常忽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在理论课程中过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深度,忽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环节中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其背后的理论内涵。但是,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将二者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理论课程的教学侧重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重讲授有现实需求的专业知识。同时,利用鲜活的实际应用例子和匹配的课程实验让学生能够结合应用学理论。以光电专业的骨干理论课程《信息物理基础》为例,我们改变了以往讲授纯理论半导体知识的局面,结合当前热点的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讲解切合实际需求的新鲜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实践环节的教学方面,建立起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探索空间。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回顾和提升,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和解释。
3.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建立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新苗人才计划、本硕创新、开放性实验项目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学院创立的学科公司、学院参与的LED产业创新联盟等社会实践平台为依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光电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仪器设备网络、数字图书馆、交互性学习系统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学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享受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大了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召开经验交流会,定期旁听优秀教师授课,给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制订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选择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引进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教师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也对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产生新的课程亮点。学院已有多名教师被选派至相关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学会,如杭州中宙光电公司、浙江省照明协会LED专委会,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工程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学院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课程的讲授和指导,还要担当起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背景有充分了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穿针引线,帮他们找到实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校光电学科利用申请和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契机,自主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专业知名度,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思想品质好、综合创新能力强、视野开阔适应性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摇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2]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
篇8
关键词:CDIO;工业工程;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驱动式教学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以完整的项目研发为载体,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完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1]。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但工业工程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征是综合性[2]。工业工程师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直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机电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引入CDIO理念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式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内容
1.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和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否融入团队两个方面。我校以培养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机统一,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逐渐被重视,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未达到足够重视。
(3)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课程内容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偏重经典理论传授缺乏学科前沿动态介绍,部分课程与实践脱离。
(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应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现有的教学环节很难使学生受到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只是完成实纲或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去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不够深入,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中的拔尖人才培养受局限。
1.2基于CDIO理念的改革内容
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关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调通过项目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形成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课群。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以课程群组的方式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并综合相关课程知识点形成以项目驱动式的课群。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工程实际应用需求现状及时更新和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工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课外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参与实践创新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系统的项目设计实施能力及团队合作创新意识。
(3)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带着项目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实践学习。重点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以CDIO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学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参与完成项目从构思、设计、运行到实施方案及措施。
2基于CDIO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CDIO理念的学习和培养方案的修订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明确其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高校CDIO教育模式经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特征及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修订了20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突出了创新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1)增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增开《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精益生产》等课程。(2)在集中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由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课外课内CDIO理念下的实践学习。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CDIO理念强调项目驱动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属性及CDIO模式培养能力要求,确定了三个项目类别。
2.2.11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1级项目要求能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2]。本专业1级项目除了通过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四的课内实践环节外,还通过工程培养创新学习科研教学团队课内外开展CDIO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型,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形成1级项目小组。1级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本专业1级项目的工程训练/内容包括:(1)创新产品方案及设计;(2)节能或环境友好的产品构思与设计;(3)面向人因工程学的产品设计与制作;(4)机电产品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5)电动、液压、气动部件成本分析与设计;(6)电气、PLC、微机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内容
2.2.22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2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作为1级项目的支撑,2级项目即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6]。本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梳理课程,建立CDIO理念的二级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构思2级项目,建立分层次,重综合,切实际的2级项目驱动式课程群,二级项目主要包括(1)工程设计及工艺优化类;(2)成本与质量控制类;(3)计算机应用类;(4)生产与物流系统优化类。二级项目驱动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开展课群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同时课程群的专业老师通过课内、外教学环节,进一步扩展、优化、整合3级项目内容,进行课群的综合性2级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并培育1级项目团队。
2.2.33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3级项目是根据核心课程内容需要而设,加强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3级项目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过程,采用不同方面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本专业带有3级项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1)提高机械工程基础能力方面的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2)巩固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课内实践采用一人一题(项)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3级项目的类别包括:某产品的质量管理、某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人机工程学设计、人机工程学应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某产品工艺优化、采用MRPⅡ/ERP软件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某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生产流水线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等3级项目,3级项目的开展为1、2级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2.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CDIO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本专业主要以2级项目驱动下的课程群教师为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将启发式、讨论式、生产实际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创新能力,请企业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及CDIO项目实施。在实践环节上,依托我校渔业生产工艺与装备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拔尖人才。
3结束语
本专业依据我国工程教育指导方针及CDIO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提升等方面。根据我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实现了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各门核心课程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工程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78-87.
[2]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3):89-91.
[3]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4]乔克,孙海燕,袁军,等.CDIO模式下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29.
[5]吴晟,孙东升.基于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25-126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工业工程;实验教学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继数学推理与科学试验之后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第三类基础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是指利用实物和计算机软件共同模拟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接近现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相应情境,真实的体验如在现实中执行任务的感觉,以达到更快掌握技术手段的目的,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景且不受行业限制,使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更深入,采用的应对方法更灵活。由此“计算机仿真技术”便成为专业学习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工业工程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制造业现场管理、产能计算、生产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精益生产等,以及服务业的流程优化、工作研究等。其中,制造业涉及行业范围广、产品种类多、工序过程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的问题提炼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并采用专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本质进行处理。然而,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方法应用行业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如其他5类工程学科般拥有自己典型的实验实训设备,亟需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实验支撑技术。
1工业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理论课+实验室”的模式,强调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如,工作研究、动素分析、人机工程、物流工程、流程优化、现场改善等基本技能与方法论。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遵照如下流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以上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的专业手法与技能;其次,通过开设相关实验课程让学生对所学的这些技术方法展开实践,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训练并养成工业工程专业素养的目的。然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实验课程均是就某一独立技术方法而展开的较为单纯的技能训练,如,工作研究的实验主要是针对动作研究、动素分析、生产节拍平衡开展具体分析过程实践,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基本专业手法的实际应用场合;人因工程,主要是通过系列人因实验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高度、亮度、颜色、频繁度、规律度等人因影响因素带给人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切实感受,从而探讨基于人因的合理化设计、布局及工作安排;设施规划布局则是基于物流分析方法,通过物流强度度量,分析部门间的相关性强度,从而为合理布局、物流优化提供有效参考。以上这些实验均对学生在工业工程专业基本方法技能的培训上起到了有效效果。然而,却并未在促进学生养成工业工程职业素养上发挥强化作用。原因在于,缺乏像物流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建模及仿真优化等这类有关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主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要设计出针对本专业基本技能方法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需要的制造业相关设备、产品品种等数量巨大,且耗费大、成本高,很难从实际操作入手,计算机仿真方法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则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性能有效和安全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应该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很容易与其它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将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而且成本低、效率高,使学生可以不受场地、行业、设备与产品的限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基于计算机仿真平台开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锻炼学生的工业工程系统设计、管理及优化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教学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将其应用于军事训练、课程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医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美国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起源地,现在美国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个领域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第一个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国家,目前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虚拟仿真教学仪器架构。如,美国的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实验结果评价模块、协作模块。在欧洲,英国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出了虚拟仿真软件包,并应用在教学仪器和工业安全培训等方面。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教育和学术方面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目标主要在于探索桌面虚拟仿真的输入设备应用上。此外,该小组还和其他学校紧密合作,将其仿真系统应用在了特殊学生教育中。在中国,目前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进行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第一套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仪器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几何光学实验平台的开发,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的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和物理教学仪器等有机结合,把物理教学仪器系统推进到了新的领域;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北京邮电大学强势的网络、通讯、电子三门学科为基础,采用JavaApplet技术、B/S结构、J2EE框架,为解决高校日趋紧张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等实验教学问题,由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精英力量,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了配套的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国内、外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当前,国外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比国内开发时间早,应用相对成熟,不管是在仿真器材还是仿真软件上都比较丰富、且功能较多;同时,国外很多成熟的仿真实验产品价格普遍偏高,且技术难度也不太适合本科学生,更适合研究所或工程师使用。尽管如此,我国还是有很多现行的成熟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供我们选择,这些成熟的仿真软件具有界面友好、可扩充性、支持二次开发等特性,甚至大多实现模块化利于定制化实验的开发,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需要及丰富的仿真实验需求。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采用购买成熟的仿真软件产品,基于自身的仿真实验需求进行对应的二次开发,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平台,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发展。就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而言,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仿真软件,如,Flexsim、witness、em-plan等都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仿真实验平台,供我们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构建和开发。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发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出基于实践项目、真实案例和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设计。该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成果展示与评价”4个环节组成,其中,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贯穿了该模式的所有环节。下面简单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项目导入”环节,专业教师的活动包括:借助选定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工协作方式,安排具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及成果的评定方法等。
(2)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等方式,对具体实践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手段,充分应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出仿真实验模型帮助决策与优化;确定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实施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拟定的计划,逐步完成实践项目的仿真任务;在完成实践项目仿真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自己养成专业素养。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的工作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实践项目仿真成果;参与讨论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实践项目展开进一步的仿真优化处理。
4结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洪梅,熊建设,石雷.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88-90.
[2]张祖鹰.浅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实训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7(7X):387.
[3]胡晓波,李琰,王艳芳.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2):121-122.
[4]曹旭帆,叶舟,高灵.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4(12):99-101.
[5]徐玮玮.仿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科技信息,2009(34):I0352-I0353.
[6]陈龙,张亚君.Proteus仿真软件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73-75.
[7]徐红,刘羽.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90-92.
[8]张明,李良荣.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117-119.
[9]刘颖,张东亮,李旺彦.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22):143-144.
[10]白锐,张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58-59.
[11]张敬南,张谬钟.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01-104.
[12]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13]刘扬武.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高校网络协议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5):76.
[14]宋菲.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5(1):290-290.
篇10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管理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5.20%,管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2.07%,管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8.3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40110名博士生导师中,有2257名是管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5.65%。开设管理学专业的大学共675所。
本节内容,我们不仅对开设管理学类的高校进行总体排名,以便考生了解管理学类的总体情况。
榜单解读
管理学排行榜以综合实力做考量,反映的是该大学的总体竞争力,而不涉及具体专业门类的学科实力。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综合榜单和分门类排行榜单之外,有一些近年比较受关注、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在此向考生进行重点推荐。
商务策划管理:商务策划不仅是一门新学科、新专业,而且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21世纪商务策划人才紧缺,商务策划将成为本世纪发展前景最好、收入丰厚、就业最稳定的热门职业之一。开设院校有西安邮电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和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等。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专业主要学习会展策划、营销、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实务运作流程,具备会展组织与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开设院校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用来解决土地规划与利用的一门综合学科。作为城市功能的一种载体,城市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规划和利用影响巨大。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所以,这个专业在各个国家都非常受重视。开设院校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
榜单解读
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方面,人民大学排名一直靠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不失物美价廉的选择:重庆大学偏安西南,但其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全国性竞争力: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颇具特色,本科第四年除部分专业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在国内或国外进行实践训练,学生能借此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实践需要。
榜单解读
中山大学管理学科实力超群,是管理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公共管理属于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武大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榜单解读
物流离不开交通,西南交通大学“大交通”特色突出,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其物流管理分为采购与供应管理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下设物流优化与信息、逆向物流、物流技术等研究所、全国物流师与国际注册采购师认证考试中心,拥有完备的物流实验中心;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物流本科专业,有国际物流和物流信息化两个专业方向,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分数要求也不太高,成绩中上的同学都可以考虑;云南财经大学的物流管理本来属于商学院,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随着该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