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资产管理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资产管理规定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建立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经营秩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境内所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简称开发企业)。

    第三条  开发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公司或者其他企业法人,包括专营开发企业和项目开发企业。

    第四条  专营开发企业是指长期专门或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法人;项目开发企业是指依法获得单个房地产项目开发经营权的企业法人。

    第二章  开发企业设立与资质审批

    第五条  设立专营开发企业,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并有8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房地产、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技术经营人员和2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

    (二)在城市规划区外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并有4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房地产、建筑工程等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和2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

    第六条  设立项目开发企业,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按规定取得开发项目,开发项目建筑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或占地面积不少于3公顷;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该项目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三十。

    第七条  设立开发企业,要由相应的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初审。中央驻鲁单位、省直部门和名称冠以“山东”“齐鲁”字样的开发企业,由省建委初审;其它由市、地开发主管部门初审。

    第八条  开发企业初审必须提交以下文件:

    (一)章程;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固定办公用房证明;

    (四)资金和专职技术人员证明;

    (五)项目开发企业还需提交项目用地证明。

    第九条  经初审合格的开发企业,持有关证明材料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条  经批准设立的开发企业,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到初审的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备案并申请房地产开发资质。

    第十一条  申请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需报送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一)申请资质的报告;

    (二)设立开发企业的文件和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登记机关公章);

    (三)企业法人代表的任职文件及个人资料;

    (四)指定部门出具的企业验资证明;

    (五)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的职称复印件(或职称批文);

    (六)企业固定办公场所使用证明;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申报表;

    (八)项目开发企业还需提供用地证明。

    第十二条  专营开发企业资质实行分级审批:一级资质由建设部审批并颁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二、三级资质由省建委审批;四、五级资质由省建委委托市、地开发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建委备案。二级资质(含二级)以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由省建委统一颁发。

    中央驻鲁单位、省直部门和名称冠以“山东”“齐鲁”字样的专营开发企业申请二级(含二级)以下资质的,由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建委审批并颁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第十三条  项目开发企业资质由项目所在市、地开发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建委备案并颁发《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第三章  开发企业资质标准与业务范围

    第十四条  专营开发企业资质等级,根据企业的资金、专业经济技术人员和开发经营业绩等确定,分为五个等级。

    第十五条  一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有流动资金2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

    (二)有职称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40人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20人以上;

    (三)设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总工程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总会计师、经济师以上(含经济师)职称的总经济师,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四)具有五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

    (五)近三年累计竣工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或完成与此相当的开发投资,连续4年建筑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30%以上。

    第十六条  二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有流动资金1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

    (二)有职称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20人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0人以上;

    (三)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四)具有三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

    (五)近三年累计竣工房屋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或完成与此相当的开发投资,连续三年建筑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25%以上。

    第十七条  三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有流动资金6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600万元;

    (二)有职称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10人以上,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5人以上;

    (三)工程技术、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其他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助理以上职称,配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统计人员;

    (四)具有二年以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经历;

    (五)累计竣工房屋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完成与此相当的开发投资,建筑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20%以上。

    第十八条  四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有流动资金5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

    (二)有职称的建筑、土木工程、财务管理、建筑或房地产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8人以上;

    (三)工程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配有专业统计人员。

    第十九条  五级资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有流动资金1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

    (二)有职称的工程技术和财务管理人员6人以上。

    第二十条  凡达到一、二、三级资质(一)、(二)、(三)项条件,达不到(四)、(五)项条件的专营开发企业,降一级资质确定。

    第二十一条  项目开发企业根据项目、资金、人员等条件确定资质,不定等级。

    第二十二条  专营开发企业必须按照本规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不得越级承担开发任务。

    第二十三条  一、二、三、四级资质开发企业可承担的任务规定如下:

    一级资质开发企业可承担各种规模的土地和居住区以及工业区、商业区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建设技术复杂程度不受限制;

    二级资质开发企业可承担20公顷以下的土地和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区以及与其投资能力相当的工业、商业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

    三级资质开发企业可承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区的土地、房屋以及与其投资能力相当的工业、商业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

    四级资质开发企业可承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区的土地、房屋以及与其投资能力相当的工业、商业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

    第二十四条  五级资质开发企业只限于在本地城市规划区以外的村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具体承担的任务范围由各市、地开发主管部部门确定。

    第四章  开发企业资质管理

    第二十五条  开发企业实行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营业制度。无《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的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第二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由建设部和省建委统一制发、编号,开发企业必须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开发经营。

    开发企业遗失《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必须登报声明作废后,方可补领。

    第二十七条  建立开发企业资质年检制度,结合资质标准和开发经营情况,办理开发资质等级的升降和去留。

    第二十八条  开发企业发生分立、合并,应当在有关部门批准后30日内,向原资质审批部门办理资质注销手续,并重新申请资质。

    第二十九条  开发企业变更名称和法人代表,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按资质审批程序向资质发证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条  开发企业破产、歇业或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应在办理注销《营业执照》的同时,按资质审批程序向资质发证部门注销《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第三十一条  项目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经营结束后,应及时办理注销手续。若从事新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经营,须重新办理资质变更等手续。

    第三十二条  项目开发企业具备专营开发资质等级条件,可申请转为专营开发企业,经批准后办理资质变更等手续。

    第三十三条  开发企业经理和业务负责人应经培训考核取得省建委颁发的岗位合格证书,方可上岗。

    第三十四条  临时或兼职聘用的有职称人员不得计入企业有职称人员总数。

    第三十五条  对遵纪守法、开发产品质量好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开发企业,可在新项目开发招投标、项目开发企业转为专营开发企业或资质升级等方面给予优先。

    第三十六条  开发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视情节分别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的处分:

    (一)申请开发资质等级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二)领取《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一年内未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或中途停止开发经营满一年的;

    (三)擅自超越《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和违反本规定承揽开发任务的;

    (四)不按规定办理资质年检和变更或注销手续的;

    (五)工程质量低劣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六)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的。

    第三十七条  责令限期改正的专营开发企业,在限期六个月内仍不改正的,由原资质审批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  降低资质等级的专营开发企业,一年后视其改进情况,经原资质审批部门审查批准,可以恢复原资质等级。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各市、地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篇2

    近年来,本市房地产市场日趋规范,商品房销售纠纷有所减少,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预订过程中随意“拗断”购房者订金,侵害购房人合法权益引起的纠纷仍比较突出,已成为当前商品房销售的主要矛盾,影响了房地产交易秩序。为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预订行为,切实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通过订立商品房预订协议的方式确定买卖商品房意向的,开发企业必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权证。

    未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而以预订或者以预约、认购、定购等其他方式变相预售商品房的,均属无证预售行为。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按《上海市房地产转让办法》第五十条规定处罚。

    二、商品房预订,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双方应签订书面预订协议,预订协议应包括当事人姓名或名称、预订房地产座落地点、面积、价格、预订期限、订金数额及订金处理办法等内容。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订金的,订金数额应当在总房价的千分之五以内,双方在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后,订金应即时返还或抵充房价。

    四、购房者在支付订金后,不购买预订房屋的,订金按预订协议约定的办法处理。但属下列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全额返还购房者支付的订金:

    1.房地产开发企业未签订书面协议收取订金的;

    2.签订的书面协议对订金的处理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3.双方对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条款存在分歧、不能协商一致的;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I标识码:B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fixed assets

Suhong(AV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ecial Structures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s,Shandong Jinan 250023 )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assets, fixed asset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we can identify the key area of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framewor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nterpris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fixed asse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

Key words: fixed assets risk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

CLC number:F273.4 Document code:B

一、构建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加强实物资产控制是财政部、国资委的要求

201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国资委于2012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三条“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固定资产作为实物资产,是科研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资产控制是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业务面广、企业内部部门多、管理环节多,经常会因管理不善、相互协调对接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整体管理效能低下,以至于造成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固定资产非正常贬值或损耗,从而蒙受各种损失。因此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诠释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全面实现固定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舞弊风险和廉洁风险,就应当系统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投资决策、招标、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核算等环节,将固定资产各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固化到相应管理制度中去,形成固定资产全链条的从头至尾的闭环管理。

三、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辩识与分析,识别出基础管控风险、核算风险、投资论证风险、投资决策风险、采购风险、周期检定和维护保养风险、设备故障风险共七大风险类别、12种风险描述和41个风险点,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基础管控风险

(1)风险描述。第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比较关心固定资产能否保证生产所需,即固定资产的前期购进,在固定资产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绩效等方面比较忽视;二是重视资金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职责不明确或职责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位或推诿扯皮现象。第三,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相关环节中,存在管理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操作性,未全面做到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档案收集、保管不到位,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所需。

(2)风险点。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三是未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不清、不全;五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不健全;七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八是建筑物、设备档案不全,不能为今后固定资产维修及管理提供相关资料。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宣贯,提高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及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员工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水平;三是根据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在单位文件或制度中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的部门职责及相应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管理全覆盖;五是针对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订固定资产各环节内控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六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管理措施,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并纳入内控制度;七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内控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八是明确建筑物、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

(二)核算风险

(1)风险描述。因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设备闲置、报废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财务核算管理问题,导致资产状态不清,资产信息不实等现象。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到位;二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良好的对接,固定资产对账不到位;三是固定资产计价、折旧不到位,账务处理有误;四是未及时对报废、毁损的不良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清查,明确盘点工作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二是加强固定资产对账管理,明确对账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三是按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折旧标准等要求,做好固定资产业务账务处理;四是明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申报、处理流程,及时做好不良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三)投资论证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未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评估,风险分析不全面、不到位,或论证报告(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论证的依据和结论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论证的结论缺乏相关材料和数据的支撑等原因,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可靠的依据等投资论证风险。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制度不健全;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三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制度不健全;四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保证论证报告的科学、合理、合规。二是对于添置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四)投资决策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不合规、决策执行过程不规范、决策后发现问题不及时等,存在导致资产损失或形成不良资产以及资产利用率低或资产闲置的投资决策风险。

(2)风险点。一是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投资决策流程不完善;二是决策执行不到位。

(3)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将超过××万元(含)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纳入“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畴;二是规范决策流程,明确决策主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决策,防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风险;三是明确并追究决策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采购风险

(1)风险描述。一是固定资产在购置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合同评审及签订、验收、入库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二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法人授权、合同评审及签订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三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验收、入库、付款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

(2)风险点,主要有16项内容。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不完善;违反计划采购;固定资产招标比价制度不健全,招标比价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缺乏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违反招标比价相关规定及工作流程,存在规避招恕⒎纸獠晒旱刃形;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合同条款不齐全、不规范;合同未经专业或相关人员审核等;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不健全;违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比如未经授权签订合同;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盖章流程不明确;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财务未按合同付款约定支付合同款;未按规定保管合同。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16种办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计划采购的责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并追究违反招标比价规定及工作流程的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根据合同类别,制定相应的合同模版,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履行合同审核的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的责任;建立健全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法人授权委托规定的责任,追究未经授权签订合同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合同专用章制度;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合同管理考核。

(六)周期检定、维修、保养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仪器等)、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因未按期进行必要的检定、保养、维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功能下降、不能正常使用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一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二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计划。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设备(含仪器)定期检定要求和工作程序,按要求制定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二是明确规定设备维修、保养要求,按要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

(七)设备故障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发生故障或因未定期进行设备大中修,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设备功能下降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共有5项。未进行设备周期定检;未进行设备保养、维修;设备质量问题;设备违规使用;设备使用寿命到期。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5项。对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加强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明确设备使用规则,并严格考核;明确设备报废程序,并严格执行。

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构建

结合企业实际,将上述固定资产辩识的风险点和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一套固定资产内控制度框架,至少包括如下18个管理制度,见表1。

在制度编制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固定资产业务内容存在交叉、业务量大小等情况,结合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统筹设计,例如可将防范设备投资论证风险和设备采购风险融合在一个“设备购置管理办法”中,可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融合在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

五、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全过程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管理到位,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全覆盖,才能提高固定资产整体管理绩效,防范固定资产各类风险。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得到提高,实现固定资产管控全覆盖。

⒖嘉南祝

[1] 吴建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航空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交通财会,2013(12):16- 18

[2] 蒋芳,杨翠萍,关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1(23):116- 11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 39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策略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企业资产管理和强化企业整体形象,完善企业管理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就此,本论文着重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效果。

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目标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分散采购,不能发挥规模采购优势;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相关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或者是关于规定资产管理处理流程不健全等失误,都会造成规定资产处理流程不健全,造成规定资产账单严重不符,从而导致规定在产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为规定资产管理错误提供了有一定的机会。

企业规定在产管理目标其科学的预测了相关的规定资产管理的需要量,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规定资产盲目构建,从而降低了规定资产的采购成本,提高规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规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从而达到避免规定资产管理错误和舞弊的行为。

我国很多企业的规定资产应用系统存在着和基础设施相同的问题,其存在信息分散和版本不同的相关问题。本论文着重针对建立集中和分散的多项基础数据,并且在合并现有处理模式的基础上从而构建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对企业所有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适应不同使用人员的需要,从而达到管理核算真实性的最终目的,以期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其效率从而达到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由于固定资产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长期以来,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下列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数据不准确,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业绩。固定资产卡片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未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及时,不对称,不全面,导致企业各部门资产重复购置。

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目标的途径

企业要实现上述固定资产管理目标,既要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又要抓好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内部控制是保障,信息化管理是手段。

(一)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预算、购建、验收、使用、盘点及报废处置、清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要对上述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企业应制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规定,明确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使用部门及财务部门在资产管理各环节的职责,使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实物使用及账务核算职责分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地执行,是减少、避免固定资产错误、舞弊行为的关键。

(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包括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信息化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信息化,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会计核算信息要实现有效对接。只有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才能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存在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为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进行人物角色创建,提高系统管理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

据全面的调查了解,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入库、资产转移以及资产盘点流程中,资产转移过程存在较多问题。资产转移流程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流程图资产转移

在资产转移流程中,系统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进行操作,同时无法保证在通过资产管理者进行资产调拨单填写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录入的过程中的准确性。企业内部多次的进行资产调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将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一方面使系统管理录入时间缺乏及时性,无法保障数据应用的准确性。

(二)人物角色的创建

进行人物创建过程中,要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定性,即一对一的调查访谈,访谈对象为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关人员。访谈过程实行一对一,为保证访谈效果,访谈渠道以及访谈地点要进行认真选择。访谈主题则为与企业实施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进行某类具有特征的用户群体的人物角色创建。为提高人物角色的真实性,对这类调查群体的业务目标与存在困惑进行着重分析,并应用在不同的场景环境下。

(三)应用人物角色,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通过对场景和人物的创建,进行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用户交换设计,从而在人物角色的指导下展开系统设计。通过利用人物角色的全体特征和困惑展开相关的讨论从而满足人物需求的任务构建,达到解决相关人物角色问题的最终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还可以进行交互设计,其中包含了对主题框架的设置、角色常用的查询系统,从而增加管理过程中页面的设计。系统的技术设计,使系统管理过程更加符合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同时,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全面性与实效性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明确责任主体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租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完整。所在企业委派会计为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人,负责做好资产资料收集归档工作,按实建立台账,资产发生变化的及时统计、上报,做到账、卡、物相符。

二、落实主体责任

企业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国有资产损失流失。

(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得使国有资产及其权益受到任何损失,不得用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担保、转让、变卖等。

(二)企业对使用的国有资产具有保管、维护的责任,要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维护、维修,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完好、保值增值。

(三)任何企业及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在国有土地资产范围内新建、扩建各类房屋、仓储设施。确因生产经营需要进行大型固定资产投入时,投入前先行书面申请,注明投资项目、规模、资金来源等内容,经局招商与资产管理科审核,并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按资产管理要求,明确产权属性记入台账。对购销企业确需添置的吸粮机、通风机、输送机、电子磅、地上笼等设备,以及仓库屋面小修,墙体、仓内地面小补及仓外场地简易维护的投入,应严格按“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四)如因管理不力,造成在国有土地范围内乱搭、乱建或土地被个人侵占等事件发生的,由所在企业法定代表人(承租人)负责无条件进行拆除清理。对处置不力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将视情节,终止租赁协议,并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三、规范资产出租监督管理

(一)实行报告审批制度。各企业凡拟出租国有资产(含院内晒场、空闲土地),必须向局招商与资产管理科提出书面报告,注明出租资产类型、位置、数量(土地亩数、建筑物间数和面积)、承租用途以及拟出租的租金和租期等。经招商与资产管理科审核,报分管领导提交局长办公会审批同意后,方可对外出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出租。

(二)企业对出租资产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对外招租,杜绝暗箱操作,,损公谋私现象的发生。招租成功后,租赁合同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安全生产要求,经招商与资产管理科审核后,合同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承租人)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后生效,并报局招商与资产管理科备案。

(三)租赁合同原则上一年一租,一年一签。对确需超过一年的长期租赁合同,必须经局同意,方可实施,租金须根据市场行情逐年递增。对外出租的资产不得用于违规违法生产经营,不得用于存放有毒物资和有害化工产品。资产租赁期内,承租方必须加强安全管理,若发生安全事故由承租方承担一切责任。

(四)租金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各企业出租资产的租金收入统一上缴购销公司资产经营收入账户,坚决杜绝拖欠租金,租金不入账和坐收坐支等违纪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运行。按照“谁创收,谁受益”的分配原则,单位自己盘活资产的出租收入,按实际收取租金的60%-80﹪予以返还;区局盘活的资产收入,按实际收取租金的20﹪予以返还。所有返还资金用于补贴所在企业对资产的日常监管、维护和维修。返还资金的拨付,由所在企业向局招商与资产管理科提出书面申请,报分管领导提交局长办公会批准后,由财务审监科按财务管理规定程序进行拨付。

(五)企业对出租后的资产要加强管理。区局将对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督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有权提前终止租赁合同。各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将与年终目标考核紧密挂钩,对已签订的合同不能按期履行,给集体造成损失的,视情况将终止租赁协议并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承租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

(六)目前己对外出租未到期的资产,由企业携原租赁合同,按资产管理要求补办手续,待原资产租赁合同修改完善后,再行继续签订。到期的租赁合同原则上一律终止,承租方愿继续租赁的,资产所在企业必须按本通知规定,按程序报告审批,办理相关手续。

篇6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内部控制

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性物质条件。随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财政性资金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增长迅速。2012年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财政投入就达到1160亿元(平均15.46亿元/所)。财政性投入迅速增加,加之高校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得高校国有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长。相对于资产快速增长的现状,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未能与庞大的资产规模匹配,部分高校出现了老问题放大、新问题涌现的局面。本文从校内资产管理视角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控环境分析

1.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数量多、规定细致

规范高校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多,从资产管理范围角度可以分为整体性管理规定和专项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前者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为整体性规定,后者包括对仪器设备等具体类别资产管理办法;从管理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类规定和实体性规定,前者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后简称《内控规范》),对学校层面和业务层面内控提出了要求,后者如《教育部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暂行)》等,对具体资产的使用、处置等业务的办理流程和材料都规定得很详细。

2.校内国资机构层级较多,不同学校机构设置有较大差异

按照《教育部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高校应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该办法没有进一步对国资管理机构的层级和各自的职能进行明确。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一般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或委员会)、校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后简称校级国资部门)、具体业务(房产、设备、后勤等)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四个层级。校级国资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间并非完全上下级关系,如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的校级国资部门设于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下,而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的校级国资部门设于财务部下。因机构设置不同,监管职责的划分也不同。人员较多机构设置齐全的国资部门多独立承担监督职能,部分人员配置少的高校国资部门倚重具体业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3.完善资产管理流程还需要招标采购、合同管理等关键业务管理水平

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学校要按照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等管理原则完善学校层面内控体系。资产管理不是孤立的业务,与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管理关键环节密切相关。作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一环,资产管理业务的完善需要招标采购、合同管理等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不清晰,管理权限不明确

国有资产管理层级较多,机构设置和职责不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之间责权利不匹配,造成部门间争取资源管理的权力、推脱资产管理责任的现象。如校办企业长期无偿占用学校房产资源,参与管理的校级国资管理部门、房产部门、产业管理部门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同类资产切块管理,未落实归口管理原则

高校资产分为事业资产和企业资产,一般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相同种类的业务区分不同部门管理,容易产生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单在事业资产管理中,也存在资产由不同部门切块,未落实归口管理原则的现象。以某高校房产出租出借业务为例,管理部门涉及多个部门和二级单位。周转房出租为房产部门管理,家属区经营房产出租为社区部门管理,校内餐厅出租为餐饮管理部门管理,校内超市出租由后勤部门管理、学校体育场所出租为体育教研部门管理,校内书店出租由教务部下属部门管理等。同样类型的房产出租,审批机构、出租资质要求、租金标准差距很大,部分房屋低价甚至无偿出租。切块管理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体现,不符合内控规范的要求,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资产管理模式粗放,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资产流程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三个主要环节。资产配置环节中的采购业务,存在重形式合规、轻实际效益的行为方式。部分高校只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没有将采购价格不高于市场价列入管理部门考核标准,出现招出多少价格就是什么价格的现象。资产使用过程中,部分经营收入未按实际收益考核,如校办企业以提供校内资源方式对外合作,资产使用费还不足以弥补资源损耗,合作结束对方继续使用校内资源无人管理跟进,造成了国有资产损失。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未经审批处置资产现象,也源于处置效益也未纳入使用方的考评体系。

4.基础信息工作不完善,缺少信息共享

高校国有资产基数大,数量多,内容驳杂,部分高校资产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更新不及时,各系统之间数据不能对接,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如设备管理系统缺少与预算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房产管理系统缺少与基建修缮财务系统的对接,多次修缮后房产部门缺少最新的面积、用途数据;校园管理系统缺少与学生系统的对接,宿舍占用情况只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掌握,最终导致校级国资部门缺少对国有资产总体情况的掌握,出现监管盲区。

三、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思路

1.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限和责任

高校应结合法律法规制定好本校的资产管理制度,清晰划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校级国资部门、各业务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各自的责任,形成管理层级清晰、管理内容全覆盖的局面,解决资产管理部门不明确的问题。资产管理制度应注重对法律法规的细化,严格对高校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对外担保等环节的审批,做好业务流程搭接,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2.严格归口管理原则,杜绝业务切块管理现象

首先在制度层面明确各类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要以资产类别为基础划分,推进管理政策的统一,而后逐渐做到归口至一个部门。如对于现实中管理分散的房产出租业务,应统一按照市场化的目标进行考核对于容易出现法律风险的无形资产管理,要加强与法律事务办公室、科研管理、产业管理等部门的合作,主动监管,做好风险应对预案。

3.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价值思维

要通过内部培训、学习等各种方式,提升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理念,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预算管理统一起来,在绩效考核中加强对资产价值的考量。对于合作项目,要对比投入的资源和取得的收益,学校投入的名誉权、商标权、专利等无形资产和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均应进行计算,衡量项目是否有经济收益,加强经营性资产后续管理。

4.加强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做好系统间数据共享

要做好存量资产信息整理工作,通过专项资产清查等方式对存量资产进行重新核实,此类工作应统筹安排、分类进行,注重对资产价值、用途等变化情况的记录。第二要健全资产管理全流程信息化体系,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中的风险控制与流程固化结合。在资产采购环节与招投标管理系统衔接,在资产使用环节与资产使用和维护数据衔接,在资产处置环节做好与审批机构以及资产调配系统的衔接。第三要做好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共享,做好部门间同类数据的共享。通过资产采购预算、收入绩效考核等方式落实财务监督的力度;通过预算执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强化审计监督的力度。用内部审核监督程序促进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互通。不同高校资产规模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具体制度设计可以有所区别,总体思路应该都是落实内控规范的要求,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于平 单位:北京大学审计室

参考文献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科学构想.教育财会研究,2015(12).

2.何亚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5(16).

3.刘莉,樊庆文,徐明.高校国有总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财务与金融,2013(1).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近年来,财政改革的推进和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对滞后,例如资产管理基础薄弱,资产管理不规范,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益。因此,要不断完善和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服务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领导将国有资产管理视同于固定资产管理,认为资产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验收和处置工作,只要将严把固定资产管理就高枕无忧了,实际把国有资产中的对外投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分离出来。部分单位领导仅考虑资产管理中的实物管理,而忽略了资产的价值管理。部分单位投资后忽略企业的管理,没有履行出资人的监督管理责任。部分单位重视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未及时交付其形成的资产,更没有同步考虑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来源。

(二)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一直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资产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不重视,一般由办公室或财务部门人员兼职,职能相当于仓库保管员,只负责收纳财物,登记造册,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低于其他专业素质。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管理任务日益重要和繁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资产管理人员认为自己从事资产管理很多年了,都没有出现问题,说明有能力有资历管理好资产,不屑于学习新方法新制度新工具,单位领导也疏于对他们进行后续教育培训,导致部分资产管理人员已经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配置。

(三)国有资产制度有待健全

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正常开展资产管理的保障。部分单位虽制定了一些资产管理制度,但也存在制度不完善问题,特别是基层单位没有形成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约束人的良好内部管理机制。资产配置标准尚未出台,资产配置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资产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资产管理缺乏明确的资产责任主体,不仅会导致资产的浪费,也导致财务部门、资产实物部门、预算部门之间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扯皮现象。

(四)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

大部分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未健全,配置预算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或者没有以资产存量作为增量配置基础,资产存量不清无法作为资产增量管理决策基础。对流动资产疏于管理,对长期的应收款不进行催收。对其投资不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必要性分析。未开展资产盘点工作或者资产盘点流于形式。资产处置随意,未按照规定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

(一)流动资产管理风险

流动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主要是收入不入账和未及时催收应收款。

(二)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和资产处置等方面的风险。

1.资产配置标准不科学、资产预算安排不公平、不透明

资产配置未执行通用设备配置标准,未考虑资产存量情况和资产使用年限。资产购置未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购置后未及时办理资产入账手续和落实保管人。

2.资产使用不规范

资产盘点组织不力,盘点工作走过场,导致资产存量不真实不完整,丢失毁损资产不能被及时发现。擅自对外出租国有资产。出租收入未办理入账手续,未纳入预算管理。人员调动、退休资产动态管理不及时。

3.资产处置不规范

未批准或者超越处置权限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出售、对外投资、置换未履行评估程序,出售未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处置收入未上缴国库。报废资产处置不透明、暗箱操作,以报废资产的名义,将资产据为己有。报损资产处置不规范,责任不清,处理不当,以报损资产的名义将资产据为己有。

(三)对外投资管理风险

对投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存在超出单位的经济实力进行投资。对外投资未经单位领导集体决策或没有报送相关部门审批,存在决策失误和程序不当的风险。投资后没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投资收益未纳入部门预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要健全长效机制,建立资产监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分工负责、职责明确、权责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应当制定《办公设备配备标准》、《固定资产集中采购工作规程》、《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清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办法》以及《对外投资管理规定》和《贷款担保和借出资金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既管人、又管物、还管流程的制度体系,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要明确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对单位资产从预算管理、购置、验收、入账、日常使用、维护保管、处置到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等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避免盲目购置资产、随意处置资产等行为的发生,降低行政成本,预防腐败行为。

(二)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资产管理人员要熟悉各种资产管理及其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单位业务和人员状况合理配置资产,订立资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种类和标准的配置,以及开展资产的监督、调整和审批等管理服务工作。还要建立和使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有机结合。因此,资产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其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

1.资产配置环节

资产配置要坚持以存定增,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资产管理部门要依据配置标准,结合单位资产存量情况,发挥对资产配置的审核与决策前置审核作用,并适时引入专家评审制,加强设备购置方案的论证。预算管理部门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结果和配置方案,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对不同类型和规模资产的配置预算安排,要制定审批权限,由各级资产管理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完成,实施对资产的分级、分类管理。资产购置要严格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价值执行采购,并实行管、采、用三分离。

2.资产使用环节

要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资产,防范重配置轻管理现象发生以及资产流失的风险。在资产使用部门建立资产管理员制度,配合实物管理部门和资产监管部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资产购置和基本建设项目资产移交后,要及时办理资产入库调拨手续,并落实资产使用人和保管人。实物管理部门要重视实物资产的盘点工作,盘点实施“必见实物”原则,实现人工盘点和电子扫描盘点同步进行的盘点方式,保证盘点的真实性,确保实物账和资产账一致。要做好人员调动时的资产移交工作,资产管理同人事干部的调动挂钩,人事调动手续办理前经资产监管部门签字,审核调动人员是否还有尚未移交的资产。应当加强对资产出租出借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其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3.资产处置环节

要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处置国有资产。要注重报废资产的管理,报废资产应当由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由实物管理部门统一回收。报废资产实施必见实物的原则,实物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逐一对每台资产的型号、资产编号进行核对,将鉴定结果予以公布并报资产监管部T。报废鉴定后,由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监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公开处置。对于丢失的资产,资产保管人要及时向实物管理部门报告,提供必要材料,分清责任,因本人保管不当造成的丢失,要按规定赔偿,杜绝保管人以报损方式隐匿资产。资产出售、置换应当严格履行资产评估程序,实物管理部门根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组织资产评估。评估结果备案后,资产出售应当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处置。处置收入要及时上缴国库。

(四)推进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

要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共享制度,逐步推进资产配置和处置信息公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职工监督作用。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所属事业单位资产纳入到主管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等系统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所属单位资产管理情况在线监管,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管理信息质量。

(五)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要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与外部监督、党纪监督共同配合、协作。在内部监督方面,要注重事前、事中监督,使监督关口前移,将风险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外部监督方面,要充分运用外部监督结果,举一反三,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影响资产管理的关键节点,完善内部控制,在制度上约束、在程序上规范,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四、结束语

篇8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其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在整个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能够在若干个生产经济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由于损耗而逐渐减少。这部分减少的价值以折旧的形式,分期转移到产品成本或费用中去,并在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劳动资料全部列为固定资产。一般来说,生产经营用的劳动资料,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就应列为固定资产,否则,应列为低值易耗品。企业在非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重要物质资料,如果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也应视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将符合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劳动资料,列为固定资产: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及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2.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但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物品。《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标准的规定,主要优点在于企业固定资产绝大部分只规定一年以上一个标准,可以不因价格变化引起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调整而调帐,比较规范,同时也接近国际惯例。

二、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影电视行业作为新兴的传播事业,自从诞生起发展异常迅猛。与其它媒体相比,电影电视行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着重要物质――摄、录、编及发射等设备,这就是我们要谈的“固定资产”。电影电视行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即:重装备、高科技、高消耗、高投入的事业。若没有上述设备的投入,就无法进行工作。为此,要高度重视电影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电影电视行业一般把宣传工作作为重点。这是因为宣传的优势是传播信息直观、快速。比如:新闻事件、文艺节目等信息,一旦播出,立刻会撞击人的视觉和思维,形成各种理念,引起社会信息流动,这是电影电视行业发展之快的根本原因所在。一些电影电视行业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虽然加强了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健全了财务制度,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办法却出现了空缺单位固定资产在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及清理盘点、报废报损等环节均无明确的制度约束。缺少实物登记账卡,资产领用没有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手续不完备,程序不合法等,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责任不明,资产流失严重。具体来说,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不完善

早在1991年,广电部、财政部和国资局联合下发了《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这对当时加强电影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事业的发展,有线电视的并入,固定资产规模大为扩张,加之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电视行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内容和传播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1年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一些电影电视文化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虽然加强了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健全了财务制度,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办法却出现了空缺。单位固定资产在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及清理盘点、报废报损等环节均无明确的制度约束。缺少实物登记,资产领用没有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手续不完备,程序不合法等,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责任不明,资产流失严重。

(二)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现在,固定资产原值达千万元以上的电影电视行业比较普遍,尽管管理内容浩大,保值增值任务艰巨,却很少有电影电视行业为此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基本停留在简单登记反映阶段,“重购轻管,只用不管”等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单位只是在技术部门或后勤部门设一两个人兼职管理;还有的索性就把管理交给了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在账面上进行管理,但财务部门缺乏对实物的监督。多数电影电视行业的财务部门只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实物多由使用部门负责,虽然单位内部也规定一年或定期双方核对一次,但实际上很少执行。形成“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的局面,对资产的管理形成真空。凡此种种,致使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处于一种半真空状态。

(三)基础管理薄弱,账实不符

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缺少固定资产购建统一规划,不编制年度预算,即使有预算也不认真执行;添置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有的虽建立了卡片,但规格、型号、编码、建造单位、存放地点等不是没有就是不全;固定资产维修、更新等基础资料基本空白;资产存放随便变更,人员调动不办理手续;个别自制固定资产在费用列支后不办理入账手续、部分赞助或活动充抵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资产;没有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不办理报废核销手续,造成固定资产只有增加没有减少等,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四)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近几年,各地电影电视行业加快了硬件投入,有的设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虽然增加、更新设备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如何合理配置,做到既保证事业发展,又不浪费资源,又能节约资金,却很少有人研究。因而重复购置、闲置不用设备的现象屡有出现,既浪费资源,也造成设备运转低效。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在电影电视行业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了,但是,由于认识不深和客观条件不佳(如缺少库房、设施等),使这些制度或不健全,或不科学,加上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有章不循,造成设备使用无度,非常规性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设备使用寿命缩短,浪费了国家和集体资财。电影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损坏、落后等原因而淘汰是正常的,但亦应有管理制度。损坏、落后均须由专家确认;非正常损坏应追究责任,淘汰有报废、变价出售、调拨之分,有了明确的制度,才能不浪费国家资财,并能做到有序更新,保证事业发展。

三、完善和加强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

制度是管理的行为规范,是管理的理论指导,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完善管理制度。1997年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及1998年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提供了许多依据。在管理规定中,应结合电影电视行业的特点,明确固定资产概念、标准及分类,对固定资产登记、核销、清查盘点等基础工作分别做出具体要求,以满足和适应管理的需要。同时,为达到全方位管理的目的,还要制定完善电影电视行业专用设备以及网络资产、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一系列具体管理办法,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原则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健全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实现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价值较高,管理责任重大。应根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设立专职的管理部门,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管理体系。归口管理,是指在专职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由分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由使用部门负责使用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分级负责,是指专职部门、分管部门和使用部门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在明确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权利和责任,对专职部门、分管部门和使用部门要制定各自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建立起以专职部门为中心,分管部门为连线,使用部门为终端的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体系。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最终目的是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人,做到物物有人管,层层负责任。

(二)彻底清理电影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实情,弄清该行业各类资产的详情

在没有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之前,电影电视行业的固定资本情况是比较混乱的。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所以各类资产也就处于放任状态,没有分类,也没有立案,谁都难以说清电影电视行业固定资产实情。而现在却不然,所有设备从小到大,从旧到新,从国产到进口都建立了档案资料,并输入计算机。这样可以随时提供各方面资产的详情。譬如要了解摄录机方面的情况,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很快查出并打印出有关摄录机方面资料的清单。清单上能很详细地列出各种型号摄录机的数量、购进日期、价格、使用人员、库存等详情。一张清单就能对设备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提高利用率以及在制定财务政策时,提供一份非常有效的参考资料。

(三)防止资产流失,更加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使用价值

电影电视行业作为一种高科技媒体,从节目的制作到最终送至用户,各种设备量大且贵,而设备器材从购买到使用直至报废的过程中流动性很大,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随着使用人员的变更及设备的流动,有的设备不是损坏,就是下落不明。特别是那些体积小、价格贵的设备就更易丢失、损坏。更谈不上统一调配、合理使用了。自从施行了固定资产统一登记管理制以来,由于制度严格、赏罚分明,所有使用和保管设备的人员都能对其倍加爱护,丢失、损坏等现象就较为罕见。这样就大大地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大多设备都经常处于优良的状态。

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2004年7月份起,辽宁电视台的固定资产采用了计算机化跟踪管理,这套固定资产跟踪管理系统构建于台里内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网络优势,部署合理。该系统不同于以往以财务管理为主的资产管理系统它通过利用条码技术,解决了实际工作中数据分散、统计时间长、盘点工作量大、实物与账面不符、资产重复购置、运营成本增加等问题。依据辽宁电视台固定资产管理科的职能,从设备管理科的日常工作出发,注重固定资产使用周期的管理,包括资产采购、新增、资产入库、资产变更、盘点、维修保养、报废、折旧等,同时也能为领导提供实时查询和报表。这就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四)对淘汰设备进行再利用,合理进行配置资源

篇9

一、适用范围

本通知的规定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国有参股公司、集体企业、已改制企业占用国有资产的处置。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以下两类:

(一)涉及资产产权变动的处置。调拨、置换、转让[含股(债)权],报损、报废、捐赠、对外投资或合作、资产损失核销,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产权变动资产处置方式。

(二)不涉及资产产权变动的处置。出租、出借、担保(抵押),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非产权变动资产处置方式。

二、审批权限

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一)行政事业单位(含出资创办的企业及公司)的资产处置审批。资产处置由资产占有(或持有)单位提出申请,主管(或授权)部门审核同意,经区财政局复核后报区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其中账面值5万元以下的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的处置(含报废、报损)由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审批。

(二)企业(除财政监管的企业和财政为出资人的投资公司外)国有资产的处置审批。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由企业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经区财政局国资办复审后报区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其中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流动资产和自用办公设备的处置(含报废、报损)除外。

三、处置程序及要求

(一)资产占用(或持有)单位持区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择表A或表B),到区财政局国资办申报后,到指定的公示场所进行公示,必要时应在《晚报》上予以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括:资产名称、资产状况、处置原因、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和处置价格等;公示时间:从正式公示之日起为期10个工作日。

(二)公示场所在公示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签具国有资产处置公示意见,并送达区财政局审核。

(三)区财政局国资办根据资产占用(或持有)单位填报国有资产处置核销申报审批表的情况,按程序审批(本部门意见→主管部门意见→主管区领导意见→区财政局国资办意见→公示场所意见→区财政局意见→区监察局意见→区主管领导意见)后,下发国有资产处置批文,资产占用(或持有)单位据此调整帐务。

四、处置收入管理

(一)行政机关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出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投资收益、租赁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应上缴区级国库;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单位资产收入全额上缴区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单位(部门)综合预算。

(二)国有企业产(股)权处置收入、资产处置收入、非正常生产经营下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等缴入市区非税收入管理局账户,实行专户管理。

五、其他事项

(一)采用公开拍卖、招标投标方式处置国有资产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进行。

篇10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工作,促进了我县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截止今年7月底,我县318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约27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户,其中实体化生产经营企业3户,融资平台公司8户。县自来水公司、马电公司、天然气公司3户企业资产总额5.9亿元,2013年实现收入2.2亿元,实现利润3300万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

(一)注重了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一是成立了管理机构。2012年,我县成立了国资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县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工作。二是出台了管理办法。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配置、使用和处置,县政府先后出台了《____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____县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和规定,明确和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和方法,使全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2012年5月,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县属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清理核查,核查出全县共有国有土地589宗,非经营性房产1189宗,经营性房产225宗,车辆341辆。今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办公用房清理核实统计工作,清查出全县办公用房建筑总面积23.6万平方米,使用总面积22.24万平方米,房间总数3952间,办公用房间数1950间,其他用房1683间,闲置办公用房319 间。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做到了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二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县国资管理中心自2012年9月成立至今,共出具国有资产处置、调剂等文件158份,对县属国有企业的国资监管文件24份,盘活国有资产存量550万元。

(三)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将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委托国资公司统一管理。2012年以来,举行了6次国有经营性资产公开竞租会,竞租成交年租金534.57万元,比原年租金177.7万元增长200%。其中,2013年第三批竞租中的最高单宗标的物成交年租金86.5万元,比原年租金11万元增长幅度达到786%。二是优化资源配置。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工作中,调剂解决了县旅游局、残联、文化馆、司马相如研究会等单位及多个社区的办公场地和办公用房问题,处理了海田乡、金溪镇等乡镇的国资管理遗留问题,实现了国有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三是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作,2012年帮助马电公司实现技改融资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引导企业推进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____马电公司、县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三户国有企业共实现收入2.2亿元,实现利润3300万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

虽然我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研中发现,全县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强。从调研的情况看,部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存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思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及县政府有关规定,对国资管理部门的工作配合支持不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有的由其他岗位人员兼管、代管,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有的因工作人员变动,没有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接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连续性。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近年来,县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掌握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基本信息,但仍然存在部分单位上报数据不够全面,瞒报、漏报、少报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没有产权证的房屋和使用、借用资产,存在登记不全、记录不清、资产底数不明等问题。一些单位的内部台账对拍卖、处置的国有资产没有及时清理核销、调整账务,对财政投入新形成的国有资产没有及时入账,存在国有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以致国有资产基数不准,家底不清。

(三)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调研中发现,有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根本没有管理制度。即便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也有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执行,使制度形同虚设。县国资管理中心作为县政府授权监管国有资产的部门,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专业人员少,监管力量薄弱,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管不到位,以致出现县天然气公司原班子违法挪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四)考核激励不到位,经营者积极性不高。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是,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依照法定程序对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而县国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考核和约束机制,对企业负责人或经营集团没有进行有效的目标考核,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国有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今年以来,经县有关部门清查核实,全县有闲置办公用房319 间,超编制标准建筑面积24889平方米。闲置办公用房以及清理腾退的办公用房,未能得到有效使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目前县粮食系统有15个粮管所资产闲置,有的无人看管,损毁也比

较严重。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县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调研组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要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县国有资产运营的决策和监督管理。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主管部门、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在国资管理工作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国有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单位的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负总责,切实承担起本部门、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县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二)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国有资产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资源,也是政府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于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降低运行成本、优化公共服务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具有重大意义。县政府及国资管理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组织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相关人员,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县政府即将出台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学习和培训,使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