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儿童实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有爱心,让儿童在这种被关爱的环境之下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近年来,特殊教育备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人士都比较重视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1.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2

以苏州为例,在新建苏州聋盲学校以后,苏州市撤并了吴江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盲部及聋部,两校约50名盲聋生将全部转入新校区。这种从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整体规划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相对学生数额较多,不宜寄宿等情况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则由县市级特校进行招生教学。对新建特校如何布局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综合类特校的产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按照特殊教育的特点,从行政上予以主观干预,认为把这三类残疾学生全部放在一起便于管理。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鲜见综合类特校,多数为数目较多的小型的专一类特教学校。因此,就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模式来说,建议应该有地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落实,整合全市的特教资源,形成一定数量的有特色的多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

二、课程教材问题

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问题,这是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一个有着八千万残疾人的国家,一套国家授权颁布的课程与教材体系迄今尚未建立。聋教育方面,1997年出版了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认为此套教材内容陈旧、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所需。培智教育方面,几乎每个学校都在研究校本教材,几乎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在编教材,比较著名的是上海版和浙江版。2013年,教育部在工作重点中提出,“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由此来看,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的混乱局面还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然而在这种混乱局面下的特殊教育之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工作,让很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国家层面的课程及标准早日颁布并实施,以尽早解决特教工作者无课程标准、无教材的历史。

三、办学经费问题

提起办学经费,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有着这样、那样的难处。特校难办,难在公用经费缺乏。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重视不够,主要靠校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一个地区,如果县市级教育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就会导致特校办学经费异常紧张。特校校长的主要精力就是四处奔波,托人情,找关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所,为学校正常运转筹措有限的经费。办学经费问题牵扯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过多的精力,导致学校管理松懈,办学质量低下,学校发展迟缓。

(二)特校按照普通学校标准,缺口待补。这在我国很多没有明文规定的地区所施行的公用经费政策。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发达或者领导不重视,没有确定特校公用经费的标准。学校缺钱了,打个报告,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拖。这是众多特校公用经费拨付的现状。

(三)公用经费实施情况不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纷纷出台了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要求各地按照几倍于普通中小学的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以下是国内部分省市关于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的规定:由上表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市包括经济发达省市在提高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方面提高较快。令人高兴的是,作为西部省市的新疆提出了按照普通学校5~8倍的标准发放。但令人忧虑的是,省级标准到地方以后,能否不打折扣得到执行?特校公用经费的提高并落实,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领导不重视,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可能公用经费迟迟得不到解决;领导重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可能会得到迅速提高。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各个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及福利彩票销售的盈利中给予适当的补助,特校校长就不需要到处奔波,从而全身心的抓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四、教学语言问题

教学语言之乱主要体现在聋教育方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聋校教学用语是姓“口”还是姓“手”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很多聋校因为各自传统,自动分为手语聋校或口语聋校。到底是用手语还是用口语,莫衷一是。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口语为主,手势语为辅”。但是在很多学校,依然实施“单一”的教育教学语言。到2001年,丹麦“双语教育”被引进,国内很多聋校纷纷进行试验,“双语教学”“双语文化”“聋人教师”等等,一时间充斥整个聋教讲坛,又将聋校教育教学语言推上路风口浪尖。“口“”手”之争,又增加了“聋人手语”“聋人文化”。笔者以为,聋校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按需实施。“只有适应聋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残余听力好的,经过一段时间语言康复的,那你就是用口语教学,让其最大限度的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接近健听人群;残余听力不好的,经过康复无效果的,你就用手语,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聋人手语。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好,科学的训练手段也罢,关键要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孩子的需求。

五、职教“普教”问题

这里的职教和普教,主要是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类别。这里的普教,是相对职教而言,是特教中的“普教”,是实际意义上的学历教育。就特殊教育高中教育而言,目前存在着“学知识”还是“学技能”之争。《201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个,在校生7043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52个,在校生10442人。坚持“职教”理论的认为,这些残障学生已经接受了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从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家庭需要,应该可以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自立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知识”理论的认为,“职业”教育为时过早,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教给学生知识相比普通教育相比,无论从结构还是深度,都不在一个层次上。要想让这些残障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拥有比较高的学历,成为有较高学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残疾人。关于这个争论,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比较重要。学生认为年龄大了,需要就业来减轻家庭的压力,那么就选择职业教育;如果学生年龄尚小,有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希望和能力,那么就选择普通高中教育。有需求就有市场,高中阶段的教育也不必为此而争,说谁轻谁重都不正确,关键是学生自我的选择以及家庭的需求。建议所有的残疾人高中教育都能设职教和普教,让学生自我选择,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来决定其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六、医教结合问题

“医教结合”这是目前很时髦的特教词汇,全国上下特教界一时掀起了“学医”的热潮。从特殊教育的诞生来看,有些类别的特殊教育甚至特殊教育学校都是由医生创建的。诚然,特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生儿用药的注意以及新生儿缺陷筛查,从某种角度直接导致残疾人的出生减少;医学的发展对人们怎么来认识自闭症提供了很多可能;很多医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又使较多的残疾人摆脱了残疾的困扰……在盲、聋、弱三类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弱智学生的教育过程对“医”的依赖更多。在培智学校康复类训练占了很大的比例。支持者认为,不同疾病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同,同一疾病不同部位的病变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也不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因没有系统的医学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医生”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医学”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科学的,没有“医疗”参与的特殊教育是不全面的。参与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医教结合”当以什么为主?如此大规模的实施,教育的本质何在?教育的主导地位何在?“医学和教育”谁为手段谁为目的?对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的退步!笔者认为,正规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都必须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如遗传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理论都要涉及。因为特殊教育要解决什么是残疾儿童,以及为什么会有残疾儿童的问题。但是作为特校的教师,主要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是要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医的问题。就聋教育而言,每个聋校的教师要知晓聋的产生、分类以及助听器的相关知识,但是如何给每个聋生测听残余听力,装配助听器那就是医生的事情了。由此来看,在特殊教育学校,“医”和“教”有个界限。特教教师要关注和研究的是各类残障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补偿”,而如何减轻学生的残障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复已经衰退的某个功能,则是康复师们的工作了。当前发达地区在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方面的探索,实际上是教育、康复一体化的进程。众多的培智学校的工作是对智力障碍学生边教育、边康复的过程,是康复为教育服务的过程,是以教育为主、康复为辅的过程。

七、随班就读问题

篇3

 

学前特殊教育是为满足0—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仍不完善。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但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还很有限,并且以服务聋儿为主。

 

视力残疾幼儿学前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园也屈指可数,更不用说针对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了。而且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和适合残疾儿童活动的必要设施,一般不愿接收残疾儿童入学。在许多农村和边远地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些地方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没有办法入学。即使在寥寥可数的几所学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老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学前特殊儿童入园率不高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0-6岁学前残疾儿童为141万人。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目前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中国残联与卫生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组织的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果显示“我国3-6 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1]而“我国正常儿童幼儿园入园率70.55%。”

 

[2]可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与正常学前儿童入学率相差较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平衡现象。以聋儿语训开展得最多,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次之,盲童的早期教育最少。因此如何让更多的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是学前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缺乏

 

合格的师资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学前特殊教育的需要。调查显示,我国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在20个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公立幼儿园中,特殊儿童总数有417名,而学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只有72 名,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 )差距很大。虽然目前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但总体数量仍然不足。而且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教能力,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学前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对人员编制、课程内容、教育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详细的规定,突出法律条款的指导性,避免部门执行时相互推诿。

 

更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评估机制,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到普通学前教育验收中,作为评估各地区普通学前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样既可以有效促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又可以兼顾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是制约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是改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不健全和入园率不高的首要措施。

 

各地应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共财政为支撑、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机制,积极建设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并购进必要活动设施。

 

尤其要权衡各类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使其均衡发展,不能失之偏颇。在此基础上,鼓励各类学前特殊儿童入园,提高入园率,使之受到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早期教育。

 

(三)加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数量明显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前特殊教育扩充的需要。因此必须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抓好特教师资的专业化建设。

 

一方面,在聘任教师时,要制订专业准入制度,最好是来自特殊教育专业及其相关学科,提高学前特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使她们更愿意接纳特殊儿童,也才能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受教育。

篇4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的探讨 试谈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浅谈美育教育的迫切性 财商教育的迫切性探讨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辩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 浅谈在中职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迫切性及建议 基于设计的学习应用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及迫切性 论生命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的迫切性及针对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语文教育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影响 对中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佟月华.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0(4):27-30.

[3]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0(4):31-34.

[4]韦小满.英国的残疾人与全纳性学习[J].现代特殊教育,2001(1):47-48.

[5]张家年,朱晓菊,程君青.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盲区:残疾人群的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6(4):13-15.

篇6

【关键词】广西;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对策

1. 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的“双重弱势”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广西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族自治区,跟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相比,其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相对落后。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跟一般人相比,残疾人这个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筹码,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非但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反倒显出越来越自闭的倾向。信息时代的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着“双重弱势”:其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其二是特殊儿童群体与一般儿童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在信息鸿沟的不断加深中,教育分化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改变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双重弱势的局面,不仅对促进广西教育公平、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改善我国落后地区特殊儿童的处境,促进社会融合也意义十分重大。

在进行感性大声呼吁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实施这种向信息化迈进的特殊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来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显然,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时代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为本,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和对策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

2. 广西特殊教育概况及存在问题 广西特殊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广西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两份决议明确特殊教育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指标。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聋哑学校3所、弱智学校14所、综合性学校38所,没有盲人学校,另有20所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26个。2007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526人,其中,小学、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1910、1821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563人,小学附设特教班学生159人,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分别为8372、1432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205人。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2879人,占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1%。【1】

广西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明显也最普遍的应该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还需要娴熟的个别化教学和康复训练专业技能。张进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师资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2】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大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需要把本土的实际情况嵌入到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上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纳入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领域中,并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

(1)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从宏观上来看,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视野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由多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pecial Education)和专门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CTs in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该报告和教程呈现了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的国际经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准备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使缩小和普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的发展。【3】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4】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第二届全国特珠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活动,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活动成功展示了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水平。

从微观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为对一线特殊教育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把一堂课课上好的重要保证。特殊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康复训练技能等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的策略与方法。特殊教育更注重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个别化差异明显的学生面前,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去适应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对策。从宏观和微观来审视,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都是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只是就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这个主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带动全区的教师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就是使教师在物理空间中集聚在一起,以发展特殊教育的“共同愿景”为导向,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为标志,以“协商”为实践的机制,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点,围绕特殊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在丰富实践与充实理论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等现象。广西也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少,普通高校也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2009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级成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班开班典礼在广西教育学院隆重举行,全区各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的63名学员成为首届新生。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以广西教育学院为平台,试图为全区的特殊教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共同体,是广西特殊教育的创新。为使她更好地发展,应认识到师资力量不均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相对突出,即使在城市,特殊教师群体中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各个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和教师配备也不尽科学,专业隔阂也相对较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广西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差距问题”变成“差异资源”。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基点,引导共同体成员的分享与合作来解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种实践智慧和能力。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是一种差异资源,基于此,可以引导不同学校和康复中心的教师协商对话,通过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媒体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以及区内外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指导专家一起融入这个共同体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共同体的发展。

②特殊教育教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发展。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不仅仅依靠区域性共同体的建立,还依托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它为教师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进入共同体中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学习更为灵活和方便。虚拟学习共同体就像一个网络知识仓库,存储着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刻都在流动着,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学习者知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并最终推动共同体的知识增长。相比较学校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而言,共同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个成员可以克服自卑、羞怯等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中国特殊教育网”,其中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和资源服务。广西也应该构建一个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带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能力和在线学习的意识准备。其次,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应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一系列的在线阅读和活动,如点击相关专业网站、下载优秀教学课件等。再次,虚拟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人性化的沟通机制和交互功能。即共同体能支持同步和异步的学习,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安排,参与即时同步的在线讨论或通过邮件、论坛参与延时异步的离线讨论。这种沟通与交互是在线项目专家或共同体内较有威望的成员引导下,基于真实性问题的对话机制。

③以人为本,广泛发动。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必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4. 结束语 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其核心任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以使提高康复水平,加快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笔者于上述提出的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或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普通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7

[2] 张进清.广西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73-78

[3] 李天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步伐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4(2):6

篇7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并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证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当前是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广大农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没有普及,还有很多残疾儿童处于没学上的状态。本文针对当前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践,提出加强边远地区农村乡镇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保障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切实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促进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科学发展。

关键词:

边远农村;特殊教育;问题;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视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影响整个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

一、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分布不均,残疾儿童入学困难

据2015年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但是这些学校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以重庆市为例,1997年重庆直辖后,由重庆市直管的9区12县扩大到40个区县,边远的万州、涪陵、黔江三个地区所辖19个区县(其中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管理。在3400多万总人口中,有2000多万是农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目前全市40个区县中,只有36个区县设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还有4个区县没有创办特殊教育学校,重庆市供视力障碍儿童就读的学校也仅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办起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县农村,特别是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的边远山区农村,仍有相当一部份残疾儿童未能入学。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多。而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抚养,大多也仅仅是让孩子能够吃上饭而已。经济的压力,交通、信息的闭塞,意识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离家较远的特殊学校上学,他们成为孤独的留守儿童,除了身体残疾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重普教轻特教的思想很严重。他们看不到特殊教育深远的社会意义,认为一个区县残疾入学适龄儿童顶多100—200多人,与普通中小学动辄十几二十万学生来说,特殊教育完全没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学校一个区县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学至少有100多所,多的达300多所。从学校所数和学生人数来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数少、效益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实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的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与其他普通中小学一样,仍按人头经费划拨,殊不知特殊教育学校及学生的费用开支要大得多,运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说,现行教育经费投放是按学生人数划拨的,一所普通中学或小学的学生人数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学校学生人数达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学校的保障经费也按普通中小学的生均经费划拨,特殊教育学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办学资源不足,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

由于残疾儿童学生数量较少,上级部门划拨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面积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学校选址放在城镇的边缘地区或远郊农村,根本不按照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这样的学校无法为残疾儿童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应有的设施设备,更谈不上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的功能教室等,完全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校的办学特色无法形成、办学目标无法实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欠缺,教学水平不达标

作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学生人数少,但教学班级的分配和课程设置都有特殊的要求。边远农村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是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师的待遇很低,以重庆为例,不少地区的特殊教育津贴还是15%,几十年不变。教师评职晋级的机会少,且评审标准没有考虑到其特殊性,执行的是和普通学校一样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师评职晋级的难度,严重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笔者作为教师职称评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学校的教师,有的年度进高级职称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特教教师扮演着教师、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和管理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掌握教育与康复的复合型知识,严格的要求,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与工资待遇形成的反比关系,导致部分教师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得过且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不少特殊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展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的对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千秋基业整体中的一部分,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千万个残疾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1、政策法规引导,措施落实到位。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校。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规章,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落实制度,责无旁贷。由于边远农村地区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县农村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法规时,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认识必须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特别是各区县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这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专门的领导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专业的业务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资金必须保证到位。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支持中,特殊教育经费必须重点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学校那样以人数划拨保障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经费应专项资金支持并及时划拨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校舍修建改造、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残疾儿童从人生出世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体残缺,随之而来的是心理残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学习、生活、度过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对他们残缺的身心就会雪上加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社会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谐,共同幸福安康。2、拓宽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颁布,边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要求,统筹安排教育资源,结合地域特点、针对当地残疾儿童的分布情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通过到特教学校就读、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等举措,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远农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划拨专项培训经费,分级分类对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数量与素质并重,树立科学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观;培养与培训结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厚望与厚待相称,建立高效实用的特殊教育教师聘任制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举,打造"双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激励与制约制衡,良性运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4、因地制宜,开发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边远农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不同类别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体系。比如,在我们重庆市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等少数民族地区,许多残疾儿童从小就跟着父母或民间艺人吹唢呐、吹奏葫芦丝、巴乌等民间乐器,学校就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也必须均衡、重点发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工作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尽心尽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关心边远农村地区残疾儿童的成长,中国的特教事业就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天的阳光就会洒满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肖非,傅王倩,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08):3-8。

【2】王培峰,丁勇.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5,(02):15-21。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包括一些接受能力存在障碍的学生,如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力障碍等,由于身体上存在着相对的缺陷,这类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在学习中就面临着比一般学生较大、较多的困难。因此,特殊学校的语文教育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语文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桥梁,只有通过语文教学解决了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上的先天劣势,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2)语文素养是整合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语文学科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语文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自身培训提升的意识不够

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且学历偏低,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足,且当前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少,学校经费有限,校内培训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受培训的机会少。另外,由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低,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致使自身素质提升的意识不够。

2. 教材陈旧,针对性差

特殊教育学校适用的教材,其更新换代速度远不及普通学校所适用的教材,教材使用周期长,版本低,教材体现的教学观念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教材内容较少,选取课文的角度不够丰富,提供的信息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和教学要求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特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过多地借鉴了普通学校适用的语文教材,针对性差,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3.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情感教育

教学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实践能力培养,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学习也只停留在机械模仿上,而无真实情感,也缺乏对所学词语或语句的感彩的把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存在生理上的缺陷,其心理也往往存在着自卑感,缺乏情感的教育将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一)设计“三步走”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其对学习的心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学能力强,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达到课堂教学有效。因此,在语文教学环节设计上,为提升特殊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前情境塑造、课中合作学习、课后作业反哺”的“三步走”模式。

1. 课前情境塑造,引导阅读

不同班级的学生、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要分析好学生特点,确定学习者特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塑造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境,如根据所学文章内容或词语语境的需要,决定是在原教学场所改进,还是更换教学场所,或是需要添加新的教学设备等。通过塑造学习情境,激励学生主动融入情境,从而激发出阅读并深入学习的欲望。

2. 课中合作学习,形成互动

特殊学校的学生大多因自身的缺陷而具有一定的自卑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相对较差,很难达到课堂讨论、互助学习的效果,但是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不是对真理、定理的客观传授,它需要学生以开放式的思维,去客观学习,并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从而进行主观创造。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提出问题,或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和思考,合作学习的方式包括共同观察、相互讨论、合作表演等,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也使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够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

3. 课后作业反哺,加强巩固

根据教学任务和课堂学习效果,灵活设计课后作业,在制定个人课后作业的同时,适量辅以小组课后作业,并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感受生活的机会,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小组共同完成,达到个体与集体共同提升的效果,也有利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构筑“三位一体”教育支持系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具有社会性,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联系上,而特殊教育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系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家庭:语文素养形成的起源地

家庭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认识并学习语言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语言素质、文化水平和家庭文化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语文水平。因此,家长应采用规划化的家庭语言,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去感染孩子,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学校: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

学校是全面系统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实施语文教学的场所。特殊学校为特殊学生而建,为其配备了专业的语文教师和语文学习设施,设计了适合与适量的语文学习课程,提供一个语言广泛交流的平台,实现了特殊学生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学校教学和学习是学生语文水平形成、巩固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38―01

特殊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特殊教育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校合作理念起源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创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要求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家校合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是一种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将家校合作理念应用到特殊学校教育中,对推动特殊学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1. 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内容狭窄。家校合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成长、家长互动、教师观念的传递与执行等等,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兴趣爱好的发掘和特长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班主任来说,可以通过与家长和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提高经验素养和专业水平,因此,特殊学校需要开展更为广泛的家校合作活动。但是,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活动内容过于狭窄,一些家长还存在把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就高枕无忧的错误观念,过分依赖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能主动参与到学校和合作活动中来。

2. 家长与学校联系的途径单一。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需要更多的与家长联系的途径,比如,通过传统的召集家长会、电话联系、教师家访、家长访校、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如微信交流、QQ群、网站论坛互动等形式的交流。班主任可以根据所需贤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选择常规的或即时性的沟通途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家长与学校沟通方式单一、联系被动等问题。很多家长都是习惯于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适应多样化的沟通途径。

3. 双向交流欠缺。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双向活动,需要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互相交流、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交流的双方来说,班主任和家长应具有平等的对话地位,即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家长不愿意和班主任交流对话,被动地听班主任老师来讲,这样的交流只能是单向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探索

1. “家长进课堂”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需要班主任通过家长会等形式,鼓励家长改变观念,引导家长通过读书、自主学习家教知识等,提高管理和教育孩子的水平。从而为帮助家长克服进入课堂的“不适应症”打好基础,消除家长的抵触和茫然心理。

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课堂。一是让家长观摩参与“教学课堂”,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特殊学校的教学活动,消除家长的陌生感,充分建立对教师的信赖。二是组织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通过举办座谈活动,让教师和家长一起面对面交流,讨论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和学习活动,坦诚的交流看法和心得。

2. “教师进家庭”模式。首先,班主任老师要体验学生的家庭生活。进入学生的家庭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但至少要半天以上,通过参与学生及家长的生活,可以让班主任老师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流教育的心得体会,感受家长的艰辛付出和期望。同时,在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后,有助于建立更加密切的三方沟通关系,让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老师敞开心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篇10

1、师资条件普遍薄弱

教师作为特殊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力度,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1)偏远地区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虽然特教学校、特教队伍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程度数量有所提高,但特教老师工资水平因各地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慢,教师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特教老师工资更为偏低,所以造成一些地区特教老师匮乏的情况,某些特教学校甚至采取业余、兼职、等形式,特教老师教学水平难以保证,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特教老师学历职称偏低由于特教老师本来就少,所以在特殊教育领域考核门槛整体偏低。缺乏职称学历考级压力,自然就造成了特教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3)特教老师认同感、待遇低在笔者所在学校,特教老师职业认同感低,待遇也很低。很多特教老师将自己与“职业保姆”划上等号,在思想素质、工作态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也很大,加上工资水平整体普遍不高,得过且过思想严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育课程实践性差

在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器材保障不到位情况,所以造成教育课程实践性差。特教学生课程内容还不是很科学,虽然教育部颁布了相关规定,但是就整个特殊教育领域,并没有系统性、针对性的细则出台,教师教学弹性空间很大,造成教育课程内容差异性大,整体实效性并不高。

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对策建议

特教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特殊性,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1、提高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特殊教育教学的综合效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学校来说,需要从思想上真正把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重要一环,全面认识特教学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为特教学生创造良性环境,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作为教师来说,进一步加强对特教事业的认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结合特教学生特点,投入更多耐心、爱心、责任心,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家长要端正特教学生教育思想,敢于让孩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并积极与学校、老师交流,掌握孩子特长,进行针对性的生存能力和品德培养。

2、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

建议政府、教育和其他部门从政策上制订特教老师工资保障机制,让特教老师和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挂钩,整体提升特教老师的福利待遇,并让待遇与学历职称等级考试挂上等号,有利于激励现有的特教老师实现自我增值,从而提高特教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3、构建特教评价机制以提高实践性

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实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特别重要。所以建议构建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课堂小结等综合考核,在考察特教老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便于提高往后教学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