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法优点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法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法优点

篇1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内容;核算方法

一、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仅限于与学校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

(一)人员经费成本

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高校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支出。身兼科研岗和教学岗的教师工资可以根据《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2/3计算了学生培养成本,1/3计入了科研成本。

(二)公用经费成本

高校为了完成教育服务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会议费、差旅费、印刷费、水电费、冷暖气费等。

(三)资本性成本

高校在使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损耗,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应该计提折旧和摊销费,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高校举债发生的利息费用也应计入人才培养成本中的资本性成本。

(四)补成本

高校为达成教育服务目的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各项补贴。

(五)隐形成本

高校发生的与提供教育活动间接相关的支出,比如在职员工的养老保险金等。

(六)科研成本

科研成本是指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支出,包括科研人员的工资福利、科研活动经费和为进行科研活动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支出与高校教育活动必然是有关的,但是由于科研活动的种类具有多样性,有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也有服务于企业的横向课题,所以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应该只包括纵向课题相关科研支出。

二、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

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种类较多,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其中会计法又可以分为会计核算法和会计调整法。另一类是按照核算的详实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匡算法和实算法,实算法又可以分为简捷法,专业法,类比法和作业成本法。

(一)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

1.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又称统计调查法,成本统计法等,从研究领域来分类属于统计学领域的范畴。它根据统计学抽样的原理,从学校的历史教育资源耗费数据库中按照需要比如,年级,专业等抽取样本数据,加以分类汇总得到人才培养成本数据信息,最后推算出总体人才培养成本数据,它是一种估算的方法。数理统计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平时会计部门不需要将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纳入专门的工作,只要定时或不定式的进行人才培养成本信息估算即可,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它的缺点就是数据不够精确,将不应包含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范围内的成本也计算进去。虽然如此,但数理统计法由于其便捷性的优点仍然是当前高校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会计法:(1)会计调整法。会计法中的一种为会计调整法,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在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调整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数据。在会计调整法下,高校可以克服现有会计制度下收入与费用无法正确配比的问题,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2)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在平日开设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户,明细人才培养成本类别,期末根据账簿、报表上的人才培养成本信息核算人才培养成本。它的会计核算基础可以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双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法原理和会计调整法类似,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期末根据权责发生制调整成本信息,以保证人才培养成本信息的正确性。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是以单一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日常会计核算就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省去了期末会计调整的步骤。单轨制下的会计核算能够提高高校的成本管理意识,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但是不符合国家财政预算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校需要准备另外一套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成本账簿给国家以明确财政拨款,在现行高校的运作机制中不易推广。

(二)按照详实程度划分

1.简单匡算法:简单匡算法即在获取教育资源耗费总量的基础上,不对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根据数学平均值的公式,生均人才培养成本=教育总成本÷在校生人数,求出高校生均成本的近似值,它提供的教育信息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

篇2

[关键词] 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化;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会计工作出现重大变革,然而国内外会计造假事件却频繁发生,让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会计队伍的专业性产生怀疑,虽然我国财政部在监督会计核算和整顿企业经济秩序做出了不少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家学者对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研究,并非做到完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基础阶段。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显然欠缺相关理论指导,我国现行的有关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法规制度出台的较少。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门,财务会计部门的日常工作包括:对外向投资者展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帮助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合理地做出投资决策;对内向管理层提供改善企业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的完整化建议。

J.Motwanieral(2013)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信息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那么它将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的行业所代替。企业自身只有改变生产运营管理模式,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骆良彬等(2012)《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中分析了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科目代码体系,指出分段的编码模式被很多ERP系统总账模块中的会计科目代码采用。

王棣华(2013)《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会计核算》中指出在现代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下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创新出了不同的财务会计核算的模式,在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不足以及优势的发挥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提高会计核算的时效性。传统会计核算是由人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核算,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容易出现工作错误,并增加了企业成本。信息化会计核算为企业搭建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所有会计数据和业务的网上操作,所有信息即时传递,减缓了时间延迟,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产生和提供的时效性,会计分期对企业的制约很小,管理层可以随时查看最新或者往期的财务数据,即时反复处理数据,生成财务报告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降低企业会计核算成本。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很小,缺乏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在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尤其是以会计软件为代表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了各项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财务信息资源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财务数据的一体化和科学化。同时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可以随时对公司会计信息进行调阅,通过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又避免了会计信息的流失,从而极大的降低了会计成本。

(二)不利影响

1.复杂性影响。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易于安装,而且不易于操作。有的会计信息化开发公司,开发设计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过于复杂,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设计的软件具有多种功能但不细化,希望利用自己软件的功能全这一优点占领市场,争取包涵各种会计业务,其中具备的核算子系统缺乏必要的联系,会计数据不能实现及时传输,这样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有的软件还不易于操作,具有异常繁琐的操作顺序与层次,这样的信息化软件系统不能保证其安全性。

2.安全性与保密性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应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都是依托互联网完成数据的传输,而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很多漏洞和后门,黑客轻易就能进入系统当中,窃取信息,改变数据,虚假信息等。现代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是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很可能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这样就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

3.基础工作影响。很多单位不重视会计工作,单位内部不具备完善的会计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具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制度但也不认真执行,随意做假账,对会计报表数据任意改动。会计法制建设不能落到实处,存在大量的执法不严现象,甚至某些企业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私欲,,干涉会计的行为,侵害国家财产,使国家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传统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缺乏时效性

会计核算的时效性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时效特性十分明显,企业的经济利益受会计核算的发生时间与信息供给时间的间隔影响。产生与供给信息的时间间隔越长久,企业的经济利益就越低下。然而,因为手工的会计核算手段极其简陋,导致其核算时效滞后,给企业带来了无法避免的损害。

(二)会计核算深度不够

会计核算的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水平和关联水平。通常,会计核算的程度并不是越粗糙就越不好,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经营者重点考虑问题。因为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主要使用手工操作,核算手段十分粗糙,核算深度不够,关联度低。管理者不能清晰了解各项核算指标在不同财务报表中的内在联系,内在联系被完全割断,所提供的核算内容十分肤浅。

(三)会计核算方法和指标单一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只能提供反映单一经济内容的单一本位币货币指标,然而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下能够反映实物量指标和外币指标。传统会计模式下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但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管理者对企业成本产生的过程进行有效管控,所以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对整个企业的成长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优化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要重视信息化建设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改革时,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业务中,也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整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将会计信息化与其相联合,从而改良企业运行模式,精简和统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会计核算职员要做到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搜集和共享财务数据,以取得精确的数据,并准确完整反映出财务的日常经营活动。

(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机制和监督

要获得准确的财务数据,企业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是会计工作有序进行、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合理保证。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建立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体系的完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监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一方面,成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聘请具备专业技能的审计人员,组成内部审计项目组,对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实现内部监督。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机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例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独立董事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针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体系,应当进行有效果并且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信息化相关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实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会计人员提供便利的远程教育服务。

五、结论

在国家深化信息化改革的战略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并且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化环境的新形势下的影响因素,找出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从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分别提出了改善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建议,通过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的机制和监督,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企业信息化与财务信息化之间的配套建设,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保障,政府积极引导信息化建设和加强对企业信息化核算的监督这几方面改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

由于政府大力发展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了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而专家学者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十分深入透彻的阶段,所以对于信息化与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 考 文 献]

[1]J Motwanieral.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RP projects: Evidence from case studies[J]. Int.J.Production Economies,2013(75):83-96

篇3

[关键词] 物流成本 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

一、传统物流成本管理、核算的不适应性

在管理方面,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致使内部物流缺乏有效衔接,限制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加大了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而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中,没有核算物流成本的专门项目,致使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责任主体不清,从而使得许多物流费用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成本费用信息失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二、作业成本法及其适用性、优点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服务)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算,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资源应该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

资源―――>作业中心―――>成本核算对象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产品个性化、多样化要求较强。因为作业成本法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对物流及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要求,所以具有普适性。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点:首先,它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变化,精确了企业成本的核算。在该法下,各项费用是按照作业进行汇集和分配,作业是企业在提品和劳务的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或环节,通过对复杂的物流过程进行分解,划分作业中心,再计算单位作业成本,进而准确地核算各项作业的成本。其次,它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被广泛地应用到预算管理、生产管理、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上升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业成本管理。再次,它有利于业绩评价与考核。在企业中,如保管部门并非承担物流成本的部门,但仓储费用中就包括积压的库存费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无法合理划分这些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可以有效地归集成本、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三、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中的应用

1.作业、资源及作业动因、资源动因的确定

第一,划分作业中心,作业是企业使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活动,依据环节设定作业。如,采购作业可划分为: 订货、 验收、 入库等作业;配送作业可划分为:装卸、 挑选、 包装、配送等。第二,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剔除与作业无关的资源,而将工资、 福利费、水电费、 折旧费、修理费等作为作业所耗费的资源。第三,确认资源动因,并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将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第四,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归集产品成本。

2.企业可以拟设物流成本核算科目

在不打破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可将散落在众多会计账户中的与物流相关的支出,设置为二级或三级科目。例如,可以在“原材料”下设置“物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物流财务费用”等。还可在二级科目下设“销售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废弃物流回收成本”等三级科目进行归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物流成本从产品成本中剥离, 有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这样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更好地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而这种结合使得企业成本的核算更为精准。企业可根据自身对成本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 选择会计科目的设置级别及明细科目。企业通过分析物流作业动因,掌握引起物流成本的因素,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的归属,了解该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低效率的物流作业以控制成本整合相似作业,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的信息促使企业,集中精力在利润率高的产品(服务)和顾客上战略的高度管理物流。

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尽管作业成本法有着上述种种优点,但其在具体实施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产品多样化时,成本动因会很多,过于分散的作业中心会增加获得成本信息的难度和工作量,企业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第二,容易产生消除一切非增值作业的误导。例如,存货的存储、分类、整理等作业符合非增值作业的判断标准,但是却不能被消除。尽管它们并没有增加传递给顾客的价值,但它们却不可或缺。第三,作业成本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做出标准之外的职业判断, 同时也需要其他部门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收集成本作业法核算所需数据。第四,对企业资源的要求较高。改革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重构物流作业流程还有培训员工,都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第五,新方法的实施要承担机会成本,管理当局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出于短期行为而规避使用新方法。

企业应在结合作业成本法和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时,需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应用时, 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开发针对企业自身状况的专属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员工培训,完善制度建设。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力量,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职责, 确保的成本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成本管理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谈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7,8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2013年1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正式施行,其新增独立章节———成本费用管理,该章节定义了高校各类费用的含义;要求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费用期间;同时要求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建立成本核算和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起步较晚,之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成本核算办法,来控制高校教育成本、考核高校业绩。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为研究高校教育成本奠定了政策依据,但要真正实现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还需要不断完善基本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为可能。

一、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在提供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有资源耗费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效益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我国,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其日常运营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财政拨款,长期以来不要求计算教育成本,不计算盈亏。这便导致了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尚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的教育成本已然成为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重要信息点,高校推行教育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机制建立,已经是时代、市场背景下必需的趋势选择。在目前我国国家财力不能对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持,教育经费极为短缺的情况下,高校亟待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好内部成本管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率。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正式施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正在向可操作层面迈进。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外界环境不利于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是非盈利组织,其日常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于增加生源、提高社会声望和社会影响力。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每一笔支出,高等学校不会去计算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再加之,高校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就更加不必在乎经济回报,而是一味地增加教育设施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考虑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此便忽视了对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2.会计制度不利于成本核算。目前,高等学校所采用的一般是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制度,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原则。这便导致了高校的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和相关货币支付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以支出为依据计算的成本与核算期间不配比,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高等学校的经营状况。

3.教育成本包含的项目范围不明确。高等学校教育的支出种类繁杂,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对高校各种耗费加以甄别分类,如果以学校的实际支出为核算对象,必然会导致高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因为学校的各项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给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无关的。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是否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存在较大争议。第一,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科研支出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为了获得较好的声誉,一味增加科研投入,如果将科研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势必会夸大教育成本。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成果往往又是许多教师教学的一手资料,对于促进教育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所以科研经费是否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计入多少,对教育成本核算影响重大,而教师的科研工资和教育工资如何区分也是重要问题之一。第二,离退休人员经费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支出是高等学校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等基本支出。众所周知,许多高校离退休老师任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导致难以将离退休经费完全排除在计算教育成本之外。第三,后勤保障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发生的支出。高校社会化后,有些高校的后勤业务由社会投资兴建,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与学校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有些高校的后勤由学校自办,由学校财务代后勤支付的费用又该如何计入教育成本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第四,用于学生的支出问题,如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是否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成本核算未细化到专业。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上的经费支出科目是按“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科目实行一级核算的。支出的经济分类按照每类资金的用途分为工资福利性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可见高校的经济支出没有细化到按专业核算学生的培养成本。但在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占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不均衡的,比如医学类学生在学习中就需要更多的专用教学设备以及耗费更多的实验材料,而文科类学生相对需要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就少的多,所以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学费标准也从3700至35000不等。由于高校内部财力分化严重,各院系之间即使学费标准相同,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存在很大差别,仅仅按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支出,分类、计算出的高校教育成本与各专业的学生实际培养成本会产生相当大的差距。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1.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现有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模型,利用会计资料或者抽样数据,经过适当调整后,套入数学统计模型直接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这种方法要求数学模型的建立要准确、公允,优点是高校教育成本计算方便、简洁,缺点是该方法统计的教育成本较为粗略,准确性差,只适宜宏观层面要求的成本信息统计。

2.会计调整法。会计调整法是指围绕高校教育成本范围将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调整,经过计算获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高校的支出项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这种方法计算应当注意现有的会计资料基本上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计量的,采用会计调整法计算教育成本便要注意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资料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数据。相比统计分析法,该方法较为复杂且难以操作,但准确性及合理性高。这种方法的核算质量与会计资料精确度和调整的合理息相关,其缺点便是没有统一的调整规则,不利于各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

3.会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是指高校教育成本采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建立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其明细账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开设,教育费用以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分类、记录。期末根据科目余额结转发生额,计算教育成本。该方法可以准确、合理的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要设置成本会计科目,完整公允的会计科目可以全面准确的对高校支出项目进行分类、计量、计算,有益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但该方法工作量大,不及统计分析法和会计调整法简便易操作。

篇5

关键词:南方海盐行业;成本核算;定额法

一、成本核算定额法在南方海盐行业的应用

成本核算定额法是一种朴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产品的定额成本做出有效的估算,并且,在所估算定额成本的基础之上,运用加、减脱离定额的差异,准确的计算出实际成本。总的来说,成本核算定额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实际成本,为实现产品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行成本核算定额法是全面成本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现阶段,我国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有三种,即品种法、分批法以及分类法,伴随着我国南方海盐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以上三种成本核算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南方海盐企业的需求,其存在的缺陷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定额成本理念,难以对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发挥出有效的调控机制;另一方面是其三种方法不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支出做出有效的分析,以至于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当发现浪费现象时,其损失浪费已成为事实。目前,我国大多数南方海盐企业尚未对成本核算做出有效的计划与定额,再加上,我国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成熟,导致南方海盐企业对材料、人工等浪费愈加严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南方海盐企业的进一步强大与发展。

2.推广成本核算定额法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决定的。为加强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管理,尽可能的降低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南方海盐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南方海盐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南方海盐企业逐渐推广成本核算定额法。定额法虽是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一次创新,为南方海盐企业进一步强大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结而言,定额法具有其他成本核算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即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定额成本法具有瞻远性,因此,定额法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围绕南方海盐企业管理人员未来成本规划以及降低成本措施为中心进行;第二,定额法将南方海盐企业成本计划、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有效和结合起来,确保南方海盐企业高层管理者、基层管理人员以及生产人员既能够关心生产经营状况,又能够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第三,定额成本法进一步加强了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有效的反映出了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的节约和浪费现象,为更好的衡量实际成本提供了较好的标准;第四,定额成本法有助于充分挖掘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可行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第五,定额成本法简化了会计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费用成本;第六,定额成本法为南方海盐企业定制生产原料,促进产品的高销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推广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定额法是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客观要求。会计核算电算化是南方海盐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南方海盐企业会计核算电算法所需的诸多数据是以估计为主,分析为辅,同时,只有不断总结与归集现行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有效数据,并经过一定的整理才能够满足南方海盐企业核算电算法的需求,进而,及时、准确的发现南方海盐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南方海盐企业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实行成本核算定额法有助于不断提升南方海盐企业管理水平。一般状况下,南方海盐企业在进行实施成本核算定额法时应具有一定的条件,即一是完善的定额管理制度;二是南方海盐企业具有比较准确、稳定的定额产品;三是具有较高的计划管理水平。若实现以上三种条件应切实在健全南方海盐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南方海盐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充分发挥定额法对南方海盐行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由上述可知,定额法对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编制和修订定额成本问题。实行定额法应率先对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等一些有关产品定额成本做出有效预估,若定额成本过高或者过低,势必将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进而,难以充分发挥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南方海盐企业采取一种有效标准进行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成本,保证其预计的定额成本能够贴近于实际的定额成本。同时,应积极财务平均先进定额法,切实有效编制和修订定额问题,保证制定出高效的定额成本,为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2.原材料定额差异的核算问题。原材料定额差异是指当南方海盐企业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时,应在原始凭证上及时计算实际耗用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现行南方海盐企业脱离定额差异主要表现在材料品种差异、材料规格差异以及材料型号差异等,以上差异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利用率,导致材料浪费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不断降低南方海盐企业定额差异,选择适合的材料,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材料品种差异、材料规格差异以及材料型号差异,进而,不断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取到降低南方海盐企业生产成本的作用。

3.产品差异的核算问题。采用定额成本法的南方海盐企业,其产品大都是按照定额成本进行计 算,基于产品各项成本的构成比例不同,将导致南方海盐企业各产品具有不同的定额成本,因此,这就需要南方海盐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 措施尽可能的降低产品成本,确保南方海盐企业得以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三、南方海盐行业定额实务分析

目前,我国对南方海盐行业月份成本的计算通常运用“定额法”,即以当年的定额成本作为基础,实施一系列有效成本计算。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1.前后无产品期产生任何生产费用,无须采用待摊和预提的办法进行处理。

2.计算前期(1-3月)无产期所产生的生产费用与有产期(4月)产生的生产费用的实际总成本,之后,以四月份实际产量为依据,按照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出定额实际总成本,并将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成本差异”科目。

3.5-9月份有产品期的生产费用作为该月份的实际总成本,其以该月份的实际产量为依据,按照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出该月份的定额实际总成本,之后,定期将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成本差异”的科目。

4.10-12月份后期无产品期生产费用作为该月份的实际总成本,将其直接计入“成本差异”科目。

5.年度终期,以该年度实际总成本和实际产量为依据计算单位成本,同时,通过将全年定额总成本和全年实际总成本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反映出节约;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反映出超支。

6.年度成本结算之后显示,“成本差异”科目没有余额。

7.通常情况下,上交利润与年度结算时,其运用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前者往往运用定额成本计算,后者运用实际的单位成本进行计算。

“定额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定额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第一种方法的计算手续,使其科目直接反映出了实际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差额;其次是“定额成本法”进一步缓解了第二种方法月份单位成本波动较大的状况;再次是“定额成本法”推动了年度成本指标的实现,即有效编制年度分月成本计划,度成本计划,强化月生产费用预算;最后是“定额成本法”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即当出现丰产状况时,号召其强化节约力度,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应用,当出现歉产时,有助于做好费用开支控制工作,避免企业遭受过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高建莉:浅谈工程预结算人员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 山西建筑, 2011,(21) .

[2]张 悦 张艳芳: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统计与管理,2011,(04).

[3]王艳华:浅谈企业成本控制[J].现代商业,2011,(12).

篇6

关键词:成本核算 会计核算 企业竞争

当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十分重要,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对其项目成本核算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成本的核算与企业引进技术、市场分析、战略思想等因素都息息相关,它体现在项目的各个方面,以最佳的状态辅助企业发展战略的设施。

一、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1.成本核算的概念

企业中成本核算指的是财务部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估算、中期的核算和后期的统计等相关成本和纯利润的数据利用会计分析原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广泛的网络资源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对于成本核算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项目的前端,仅仅起到数据统计的作用,而没有做到分析的作用,将成本核算与项目的方案强行分割成两张皮,没有实现成本核算的根本意义。

2.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环节,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了便捷。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建立在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它就相当于项目的“地基”,它的精确、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推动着整个经营活动的继续进行。一个良好的成本核算体系,保证成本估算的准确性,可以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有利于项目方案的实施,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实力。

3.成本核算的目的

企业成本中成本核算主要期限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体现出对成本控制的功能,掌握企业项目成本与实际出入的多少;另一方面是体现出对成本补偿的功能,及时或提前做出预备方案用来应对突发的资金短缺的状况,避免企业项目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而正常运转。

针对企业项目中资金控制的功能,企业项目的成本核算一直向具体化,细分化发展,往往在每一个生产阶段都紧密相连,务求确定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曲线,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当前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成本核算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起到成本控制的功能,走在企业项目的前沿。成本控制若是能够有效的走在项目的前端,而已大大降低项目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企业项目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降低项目的实际陈本从而提升企业项目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成本补偿功能是指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利用所提供的精准的数据信息实现实际费用补偿的功能,对企业项目起到一种保护的作用。企业根据项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提前设定费用的补偿方案,保证对企业项目的万无一失,处于最佳状态。

二、成本核算的原则

1.合法原则

企业成本核算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的合法范围之内,知识其最基本的原则,他关系到成本核算方案的可行性。因此企业会计部门一定要熟知我国的相关规定,避免项目中出现于法律条令相冲突的方面,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例如化妆品这种产品对于铅含量或汞含量都有严格标准,在成本核算中一定严格控制铅与汞的资金投入大小,促使企业生产产品处于合格范围之内,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营销活动。

2.实际原则

企业在做成本核算过程中一定要将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要将不相关的数据加入数据统计中,杜绝将虚假数据加入企业成本核算队列中,直接影响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很容易造成生产过程中的疏忽。因此企业一定要对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刻的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的制定项目成本的控制和补偿方案。成本的核算应该紧贴生产线,透过变相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本核算的数据。

3.分期原则

企业项目在变动的市场中不是处于变换的状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餐社会因此子啊成本核算过程中遵守分期核算的原则可以加深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实践性。使成本核算也处于变动的状态配合企业项目的运转。因此会计部门一定要时刻掌握市场和项目变动的数据,及时调整对成本的核算,灵活应对突发状况。分期原则的实施也利于后期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4.权责分明原则

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不能一人独权,一把抓的情况出现,一方面是避免一个人容易走进误区,不利于成本数据的正式性,另一方面将任务分化,各个小组负责相应的数据调查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职员用充足的精力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就是各个小组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相互监督;最后对于项目后对其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追究其责任,有利于分析失误的原因,每一次项目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企业应该善于在不断总结中进步。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应用

企业拥有良好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核算体系可以有效的增加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实践性,增加企业对成本控制和补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制定成本核算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创新性、、现代化、统筹性和科学性。

1.会计成本核算方案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永久不会褪色的话题,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会计成本核算方案制定时也不能缺少创新的精神。跨级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案包括分解法、预算法、定额法等法案,但是企业想要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有利地位就需要对其基本方案进行有效掌握的基础上发挥创新精神,每一个方案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应该融合它们的优点,加重自己的砝码,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创新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增加其方案的可实操性,真正发挥成本核算的控制和弥补功能。

2.成本核算融入到企业内部

成本核算它并不完全独自自主,它与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运转息息相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项目的各个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部门都应该考虑成本核算的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并且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中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不普通员工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成本核算数据,以其科学的数据为根本,执行每一个员工的职能。将成本核算数据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促进企业项目不断优化,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3.统筹性

企业项目是一个整体,它的任何举措都要顾及全局,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项目的最终目标的目的,在成本核算中也应该具有统筹性,在制定方案时不能仅仅考虑到眼前,而要顾及整个项目,考虑到企业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制定出最适合的方案,避免环节之间的脱节,破坏项目的整体性,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同时还要结合市场对其项目的要求,例如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等将元素,全面的制定项目的方案,有利于建立企业的正面形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会计成本核算保证企业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弥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企业对成本核算的方案要具有创新性,突出企业的优点,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有利地位,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8)

[2]李华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应用方法分析[J].财会审计.2011(12)

篇7

一、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网络安全问题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内网方面缺乏安全保护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到位,这样就使内网安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网络的脆弱性很容易被攻击和窃取篡改等恶意行为,对会计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

2.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缺乏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会计人员能够精通网络会计的人较少,而精通计结合,不能胜任网络会计工作的需求,更谈不上维护网络会计安全,因此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制约着网络会计的发展。

3.会计信息客观性问题

网络会计环境下,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

4.立法不明确及软件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无网络会计的准则及规范,网络会计研究理论滞后,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如果选用会计软件时,没有先充分了解产品特色,不能和企业现行的财务流程相适应,企业将花费相当大的成本进行流程改造。如果软件没有任何接口或升级的可能性,必然为以后的应用带来困难。网络会计软件开发还远远不够。

二、网络会计健康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加强系统的防护技术,将安全和系统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加强系统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备份、异地储存盒远程控制等;完善数据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采用安全的数据通信协议,采用安全性强的数据加密算法利用过程秘钥、使用一次一秘、安全锁定等;建立有效的计算病毒防范体系、防火墙技术、网络头东检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完善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等。从技术上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以保障网络会计中的信息安全。

2.提供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

由于网络会计的特点决定了从事网络会计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更高的水平,不仅要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对计算机的操作。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网络会计工作,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会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方面不断的提升,开展科学的有组织的培训工作。

3.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分工,实现互相牵制;开发和维护控制制度,体现全程控制的思想;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重要数据备份制度,在对数据划分重要性前提下,确保各类人员对不同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用控制制度,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制度,以便检测、预防和更正错误;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机房管理和安全锁定等制度。

4.完善网络会计相关法律

针对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网络犯罪,应当加大计算机安全立法的实施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对危害网络环境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营提供更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企业实施会计网络化的必要性

1.传统电算化会计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

传统会计电算化,无法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优势,反而使财务信息系统成为信息“孤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会计理论及操作实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时空的限制,使企业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而企业内联网的广泛应用,更使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使企业内部信息能够对外实时开放。为了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各企业应采用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使会计网络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2.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中信息传递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及投资管理比较分散,导致决策层难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无法有效管控,效率低下。而借助网络技术,将会计网络化,能够及时传递财务信息,使企业的经营及财务信息快捷、完整、真实,有利于决策者快速根据经营情况及外部环境做出决策。通过实时收集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等企业指标数据,并对其分析,可及时纠正经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会计网络化还能有效地监督、控制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是网络环境下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企业只有采用网络会计来加强自身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是企业低成本运营的需要

首先,降低信息收集成本。通过网络企业决策部门可随时了解、使用各种相关信息,尤其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更是如此。过去母公司要了解子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必须经过层层报表汇总或专门派人调查,而现通过网络了解子公司的业务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来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其次,节约交易成本。网络使得企业能够选择相关产品中成本最低、质量最优、性能最佳的产品,而无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调查谈判;再次,降低审计监督成本。无论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可彻底抛弃传统手工操作,实现远程审查;最后,节省纳税申报费用。政府上网之后企业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可实现实时传送。

4.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要求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已是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主要交易手段。电子商务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快速电子流转的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具有信息交流迅速、商务效率高效、商品流通环节减少、资金周转快速等特点。由于电子商务的这种高效及经济性,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够实现会计信息的远程传输和快速处理。而传统的会计使得会计核算、会计数据处理、财务预算、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缓慢,造成会计信息反馈相对滞后。

四、结论

综上,网络会计正好能够适应这种需求,以其所具备的简捷化、多元化等技术特点,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鉴于这种新的形势,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大会计系统的管理力度,不断的更新会计系统,充分运用网络会计系统的优点,不断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宁. 浅谈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3.4.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大多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有些教材虽有所创新,但也没有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怪圈。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账、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

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根据笔者多年来讲授并使用《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及研究经验,对现有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归纳并总结出以下缺点与不足:

1.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

2.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的“五部编排法”,其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进行举例。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学生感到很突然,很茫然,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后内容的学习。

3.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不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通过该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并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的“账户分类”等内容,为以后实践内容的编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与第二部分内容一样,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也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编排证、账、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和综合实训题,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的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14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相同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另外,本部分内容取消了诸如“财产清查”等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1.以开发教材为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作者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2010年4月,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与思路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出版。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双师型”教师为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4.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如此。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篇9

(一)新旧会计制度适用范围不同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的会计制度区分不同的行业和经济成分,这就造成了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行业之间会计信息难于比较。新的会计制度没有行业和经济成分的界限,在全国形成了一致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同的事业单位和性质的行业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对比。

(二)新会计制度更加重视会计实质,重视会计地位

会计信息进行整理核算时,经常出现一些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对于融资租的长期资产,在租期内可以给承租人带来收益,因此可以计提折旧和大型修理费,旧会计制度里未进行详细说明,只指出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新会计制度的资产更符合实际,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扩大

单位取得各项财产时按照实际成本核算,遵守历史成本的要求。在新会计制度里,发生减值的财产,按照规定应计提减值准备。通过对历史成本要求的修订,可以让本单位的资产依据市场价计算价格,摆脱历史成本的约束。这样做,可以使单位进行最佳的经营决策,从而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还能增加单位市场竞争力。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前进方向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12年被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代替,原来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补充的关于国库集中、政府收支、部门预案等内容。此外配合财务方面的有关制度,事业单位会计考虑了财务、预算、资产、成本等客观需求,对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不同行业进行对比提供了一致性标准。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法律体系更完善

形成了有关财经制度的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对解决法律法规问题,人们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财务法律体系立法更加合理,预算管理法律意识更强,形成了比较好的法律环境。法律体系取得一定成就,财务法制更加健全,操作更加合理、规范、合法,财政预算管理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得到增强,公信力得到提升。

(二)预算编制方法进步

旧的预算编制出现了较大的弊端,当前的经济环境已经不使用于旧的编制制度,预算的制定存在不严谨、不科学,改革旧的预算编制制度很有必要。目前引用的零基预算,使用时更加合理,时应当今的经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预算资金较少中间环节,直接拨付到项目上,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再分配的发生,极大避免资金挪用情况的发生。改进后的预算编制办法,可以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实现预算的目的。

(三)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反馈

重视预算后绩效的反馈管理,加大各个环节重视力度,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绩效考核之后,把反馈的信息及时的反馈个相关单位和人员,所有对象进行相应的总结,找出存在的差距,需找解决办法,提高工作质量。通过预算,强化通过预算应对风险的能力,重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特别重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从各个方面评价项目进展的科学性。

(四)完善后期绩效预算考核

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预算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时根据投入产出,社会效益。项目目标为导向进行。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完成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方面进行合理创新,需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进行相应推广。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的措施

(一)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基本对等

由于管理者对预算的监督松懈,造成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存在失真情况,相关负责人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把事业单位发生的收支都归入预算机制进行核算,实现资金管理高效、规范。在预算会计中均衡权利和责任,使责任和权利基本对等,避免权利过于大于责任,保证会计信息透明,客观反映单位资产、负债、财务运行情况。强化责权发生制,只要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即计入会计子目。通过合理的会计规则,科学准确确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现金流量,正确地进行成本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注重职工职业素养提升,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则,严格监控会计事项的真实性,推动责权发生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增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透明性,严格遵守责权发生制。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招聘环节,招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并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从而将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发挥出来。

(二)完善预案会计信息系统,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会计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然后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通过对当前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才逐渐形成的,而会计的信息化和标准化能够更准确界定会计活动中的相关事物和概念,有利于保证会计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帮助单位的决策者更好进行经营决策,使各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

信息系统可以满足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事业单位如果没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不具有针对性,就难于男足信息系统使用者。事业单位建立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获取、利用效率。有效地利用信息,单位可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提高会计质量。因此,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能够增强财务信息处处理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重视预算会计目标管理,科学编制预算

使用科学的方法编制预算,重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编制的管理,保证会计信息不失真。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做好细节,防止出现错漏和重复编制,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公共的资金公共化,透明、公开。对事业单位收入进行合理考评,限定合理范围,吸收企业会计的优点,进行会计细化;在现今使用上,实行责权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从而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进行全面的资金分析,保证收付平衡还有稍有结余,达到决策科学合理。

(四)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体系,增强针对性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系统性统筹规划比较欠缺,缺乏针对性,由此造成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不合理,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完善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是对预算会计的合理改革。所以,事业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合算的实际特点,对事业单位预算体系进行合理完善,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参考西方发达国家事业单位预算的处理办法,吸收相关理论,汲取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教训,形成我国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办法。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遵守统一会计的前提下,形成规范高效的核算制度,增加会计核算指标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五)在建工程科目的引入和基建制度并行

在建工程科目随着这次修订,进入会计科目,从而解决了在建项目支出长期以独立之处形式进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建账户管理越来越严格,基建账户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事业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自建项目,都是从零余账户中拨取,事业单位拿到到账通知书后,按照最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记入“财政补助收入”,或者记入“基建拨款”。

篇10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项目管理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家住宅商品房房价调控政策频繁、密集出台,这既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挑战,也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压力。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不仅要积极挖潜市场潜力,还要消化、吸收、使用当今高新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施工方法。新的施工方法、大量施工设备的使用等增大了间接费用的支出,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当今的市场条件下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更加先进、合理和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来替代滞后的传统方法,作业成本法便是比较理想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计算原理

(一)作业概念

作业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成本动因是导致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将作业的概念引入建筑施工当中,可以把纷繁复杂的施工过程简化为具体的作业过程,从而确定成本多少、大小的作业,合理、真实的计算、分配各项间接成本。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根据项目的经济 、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减少了高耗费、低技术的各项费用、成本的不合理分配而产生的工程项目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强调了低耗费、高技术的各项费用、成本在工程项目成本日益增大而带来的成本比重变化,采用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来经行成本控制和分配,纠正了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分配标准不真实产生的施工决策失误。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原理

①直接费用按耗用对象直接分配给产生这些费用的成本项目;②间接费用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项目,将作业项目发生的场地、时间、名称先行汇总,然后,在作业项目完工后,计算、分配出作业项目的总成本。最后,汇总各种施工对象的作业总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建筑施工过程的具体实施

(一)确定作业成本法实施的目标

以分部分项工程为单位设定为作业中心,把一个作业中心作为一个成本库。将分部分项工程进一步分解为作业单元,便于按照施工流程正确确定各种间接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保证施工成本从资源-作业-产品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确定施工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发生的环节

施工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包括:①管理人员薪酬;②房屋,设备、仪器等的折旧费;③工具用具使用费;④房屋、设备、仪器等的经常修理费和大修理费;⑤办公费;⑥差旅交通费;⑦施工人员劳动保护费;⑧施工设备租赁费;⑨借款利息等其他间接费用。根据作业中心的施工预算、计划、分析施工的各种间接费用发生合理性和有效性,杜绝、剔除不合理的开支。

(三)确定间接费用成本动因

施工过程中的间接费用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①执行动因,订单处理是施工企业的首要活动,应加强该项作业的管理并严格控制。②数量动因,项目作业时间、强度是数量动因的主要构成,要按照预算、计划经行事中管理,及时纠正偏差。③强度动因,那些作业成本较大、每次执行时资源消耗多又无规律可循的作业,可以按强度动因进行归类,这类耗费次数少、金额较大。

(四)汇总责任中心成本库金额,分配作业成本

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可以简单累加得出,间接费用按照作业动因消耗量和相关的原始凭证记录进行分配。

三、作业成本法应用效果

(一)以间接费用为主要核算对象,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间接费用是施工企业主要难以精确计算的支出,费用名称多而且繁杂,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利用作业成本法保证施工成本从资源-作业-工程的形成过程可控,改变了建筑施工企业对间接费用传统粗放、随意管理的过程。

(二)提高决策、调整的计划性与合理性

作业成本法能够在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及时地将实际变动的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快速调整事先的计划数据,准确的得出实时的执行结果,保证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可控。

(三)完善了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体系

以作业中心为考核责任人,将各种费用、消耗划分给各个作业中心,明确了责任中心奖罚,减少了费用、成本的支出。

(四)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的应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国施工企业的人员水平、施工方法、建筑材料种类、特别是施工管理还处在一个水平较低的阶段,新成本计算方法不可能完全在施工行业推开,应选择不易管理、传统成本计算的方法已经过时的间接成本作为突破口;通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再经行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惠欣.浅谈作业成本法[J].网络财富,2009,(22)

[2]孙丽.关于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9,(23)

[3]曹利珍.浅论作业成本法理论及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9,(06)

[4]辛双劳.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5]王信明.基于供应链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结合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