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要求

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是以编制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成本报表为己任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传输的数据资料及其转化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内、外部为数众多舶使用者提供了经济决策的依据。这样,建立在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受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或称公认会计准则)和酋利组织会计制度约束与支配,并以提供外部通用数据和内部专用数据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即确立起自身的总目标:提供企业会计信息,为制定经济决策服务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范。它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的总体要求

1.客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客观性是会计核算的第一要义。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客观性原则要求,确认会计事项、处理会计信息必须与客观的经济事实相符,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有凭有据、资料可靠、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

会计应以事实为依据,公正、无误地确保用户得到有用的信息,并应做到会计信息质量经得起其他财会人员独立操作的复核和检验。

2.相关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相关性原则强调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必须有助于经济决策,确保企业内外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实践表明,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越高,可靠性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有关方面的经济决策越有用。

3.一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坚持一贯性原则,就是要使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在各个连续期间保持步调一致,从而有利于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对照比较,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有利于制约和防范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任意变更.人为地操纵成本和利润。当然,坚持一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守旧僵化。当有关法规发生变化,要求改变会计政策,或者,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实际情况时,就此变更了的情况,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申明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额,以及累积影响数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这里所说的累积影响数额,是指变更后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4.可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根据国际通行的可比性原则,我国统一会计制度要求,行业相同或不同的企业、地区相同或不同的企业,以及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期间、不同时点的企业,都应采用尽可能一致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尽可能减少任意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用以保证资料的通用标准并有利于对照比较。

如果说一贯性原则是针对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保持自身纵向核算方法和资料口径的一致的话,那么,可比性原则则更侧重不同企业之间保持横向核算方法和资树口径的一致。

5.及时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只有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及时需要,信息才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信息的价值会逐渐流逝。原本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延误了输入、输出的时间,就会影响乃至丧失决策的效用。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要按照规定的时限,不得随意提早或延迟。

6.明晰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它的使用。要满足会计信息的朗就要淮确、清晰地表达它的内涵,使之既简明又完整。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重要数据予以附注说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只有清晰明了,才能使用户易于理解、利用,便于决策。如果生成的会计信息过于复杂或含混不清,就会削弱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功用。

二、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愤或赞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在会计术语中,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索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应持审慎态度。如果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赞用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如坏账风险、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风险等。为了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和化解风险,就应当对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预计,从而维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贯彻谨慎性原则,并不能为蓄意隐瞒利润、偷逃款寻求辩解的理由。因此,会计制度中明令制止滥用该原则,禁止提取各种不符合规定的秘密准备。

2.重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根据重要性原则,每个企业都要确定本身的重要会计事项。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信息对用户决策的影响程度,并由此决定对该核算项目精确程度的要求。

强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1)会计信息的效用;(2)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数额较大或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会遗漏重要事实,此时,就应严格核算,单独提示。但是.如果事无巨细都精确、详尽地记录和报告,不但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而且会使用户无法快捷地搜索到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且会贻误决策时机。因此,对于一些数额较小、无特殊性质,不单独反映也不致隐瞒什么事实的经济事项.就可以相应采取保留有效数值、简化核算、无须单独提示等处理方法。

3.实质至于形式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法律的常规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时,会计上应以经济实质为重,使其在限定的范围内超越法律常规形式组织核算。

会计核算中,存在着某些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与其经济实质保持完全一致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内,从法律形式上讲,该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并末转移给承租方。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融资租人届于资本性租赁,中途不得解约,期满承租方可以优先留购该项资产.因而业务一经发生,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就随之转移给承祖方,承租方实际上已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方应该格其视同自打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对经济业务的实质要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仅仅停留和局限在法律形式上。

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的内在一致。

参考文献:

[1]孟娟.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2]阮文娟,黄国良.略论相关性原则[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06).

[3]梁兴杰.刍议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1997(04).

[4]吴清.对住房等项目投资相关性原则的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篇2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应用

一、准则、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会计原则修订性惯例的要求。依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贯穿运用于目前的会计实践。具体包括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依据存货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应用备抵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看,可促进会计实务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济活动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与体现

(一)资产计价方法选择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存货计价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过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会计实务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次,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能够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这也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1、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即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时,按_?__,妠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种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损失,不确认市价上涨收益,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健。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准则规定按照账龄分析计提坏帐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这给企业增加了可选择空间,有利于企业预计坏账风险。对于存货,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下跌、毁损等原因,会导致减少存货价值。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各资产的余额,反映为扣减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对于在建工程,准则规定,企业在预计工程发生减值时,如工程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其他项目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准则和制度规定,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的核算中,只确认发生的损失,不确认收益。《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由此看来,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除补价部分外,均不确认收益,这些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三、加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相关准则和制度规定应更具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部分规定能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等。但规定中关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使企业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如期末判断可变现金额时,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判断资产的变现金额,这些规定对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操作指导性较弱。因此,相关准则和制度应制定更为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利于企业更好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和核算。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是贯彻实施准则和制度的行为主体,因此,要正确运用准则和制度,首先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实务工作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考虑,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某些项目的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就为实践工作预留了较大空间。因此,要在会计实务

工作中,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又正确、充分体现其中的谨慎性原则,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客观、公正的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避免主观随意性,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篇3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操作上做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增强企业的防御能力。会计制度及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有效地挤去了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遏制了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稳健、可靠并反映经营风险,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预防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充分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1)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矛盾。可靠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原则却强调预计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明显相矛盾。

(2)谨慎性原则与配比性原则的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当期确认可能将要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在当期没有相应的成本和收入与之配比,两者客观存在冲突。

(3)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保持一致,一经采用不得任意变更,并应一贯予以使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口径和处理方法没有要求,允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变化,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可比性,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分歧。

二、谨慎性原则的完善和提高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市场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但是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公正性则难以得到保证。如何完善并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会计领域。

1.从企业运用原则角度

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缓解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调节好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在众多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可靠性原则居于首列,真实性、可靠性原则是制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可靠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较高时,优先运用谨慎性原则,以确保资本保全;不确定性较低或不存在时,则优先考虑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为了尽量减少谨慎性原则应用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对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企业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约束,约束条件和运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确定。

2.从会计人员本身出发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恰当有助于实现资本保全,有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利调控的工具。能否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力,力求诚信为本,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不确定性决定着谨慎性原则的必然存在,判断谨慎性原则的使用程度,关键就是对不确定性的计量和判断。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谨慎性原则相关的会计处理中,要具备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力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水平。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决策能力,为更好地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奠定基础及提供支撑。

篇4

一、“工程结算”科目的理解

(一)工程结算与营业收入的区别

1.两者是不同类型的概念

工程结算科目核算应向客户开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办理结算的价款,即工程耗用被确认得到的经济补偿。资产负债表中,工程结算科目在存货项下作为工程施工科目的抵扣项列示。

工程结算科目原本应是时间“点”概念的科目,以经济行为(价款结算)实际完成为依据;营业收入是时间“段”概念科目,不允许以经济行为(结算或收款行为)实际完成为依据。两者反映的经济内容进度不同步。

这正是导致产生“会计上营业收入要求确认并计缴所得税费用,但收益还未实现,相应的耗费还未得到经济补偿(未收款或未结算)”的尴尬局面的根源,同时导致反映时点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期间经营成果的利润表之间不能衔接。只有将两者属性一致、反映的经济内容进度同步,方可能化解此尴尬。

既然营业收入的时间“段”属性不可动摇。那么,只有将工程结算科目属性向其趋同,也采用时间“段”概念。

为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平衡,现行会计准则将工程结算的内涵规定为,包含处于待结算状态的工作量。

2.两者核算范围确定的依据不同

工程结算核算范围确定,是依据建造合同条款约定的内容。如分包工作量和甲供材料价款是否属于工程结算范围需要视施工承包合同条款的约定。

建造工程营业收入的核算范围确定,依据的是会计准则对收入的定义以及满足确认条件。

因此,工程结算和营业收入的最终结果可能不相等。

譬如,总包单位的工程营业收入中是否包括分包工作量,在实务界一直没有统一的权威意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很显然,是站在所有者的立场和视角给收入下的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笔者认为,销售商品收入确认需要满足的以上三个条件,也适用于建造合同。而分包工作量对于总包单位来说,可靠计量、确定性、费用配比性条件的满足,极其牵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主体是否将一项经济利益确认为收入,既要站在所有者的立场来判断,还要考虑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收入和成本的可靠计量、确定性、配比性。因此,总包单位不应将分包工程量纳入收入确认范围。

再者,甲供材料价款在实务上会计核算是否确认为营业收入存在争议。

甲供材料价款依据合同的约定若确定属于工程结算价款的组成部分,则甲供材料的性质与自行采购的材料并无区别,只是供应商是甲方或甲方指定的厂商而已,按照企业自有资产的核算方法核算。若不属于工程结算价款的组成部分,甲供材料是替甲方管理使用,能为企业所控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采购保管费)或负收益(因管理失当导致使用数量超过定额含量,需要承担超耗部分的价款)的资产。按照经营性租入资产核算方法核算,如租入的周转材料。

3.确认时谨慎性考虑的程度不同

工作量的未收款且未结算,笔者应该认定为“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情况之一。

营业收入确认时,在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要求考虑未收款且未结算的影响。《建造合同准则》第二十五条“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予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合同费用”。从结果上看,就是“暂时隐藏未收款且未结算的工作量中包含营业税费的合同毛利”。也就是该工作量暂时不核算所得税费用。建造合同完成之后,需要遵照《建造合同准则》第二十六条处理:“使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不确定因素不复存在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确认与建造合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

工程结算确认时,在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没有要求考虑“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影响,也就没有要求考虑未收款且未结算的影响(不是价款能否回收风险)。

(二)工程结算与工程施工的区别

“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是与期间经营成果无直接关系的会计科目,是工程建造的投入产出类核算科目。

“工程结算”的性质可以比照“累计折旧”理解。

“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以下简称A)的关系,类似于“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以下简称B)之间的关系。

两者相似点是: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是支出形成的耗费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是实现的或确认的利润,而“工程结算”是对耗费成本和利润的补偿;

“固定资产”是支出形成的成本耗费,“累计折旧”是对成本耗费的补偿。

两者的不同点是:

1.A关系中得到补偿的是成本耗费和利润,而B关系中只有成本耗费;

2.A关系中成本耗费和利润形成过程是跨多个年度的连续的时间段,而B关系中成本耗费形成是某个时间点(如购置形成或在建工程完成后结转);

3.A关系中得到补偿的是单个或多个时间点(如单次或多次结算),而B关系中获得补偿过程是跨多个年度的连续的时间段。

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工程结算”采用类似于“累计折旧”的方法,作为相关科目的扣减项列示。

二、建造工程及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一)建造合同完成跨多年度的特点产生了分期确认经营成果的需求

建造合同会计核算是以建造工程营业收入实现和工程结算完毕两个条件均具备为建造合同完成的标志。

由于建造合同的完成跨多个会计年度情况很普遍。建造合同完成前,如果不进行分期确认经营成果,对期间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真实反映各期间的经营成果,跨多年度的建造工程必须分期确认经营成果。

(二)“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核算的分离”体现了大智慧

1.现行准则的“一个假定、两个安排”

一个假定:

如果将建造合同完成跨多年度的全过程视为一个期间,那么,未完成期间的各会计年度末是这期间动态过程中的一个时点。然后,在此假定基础上结合动态会计等式考虑如何安排核算。

两个安排:

一是建造工程的工程结算核算和营业收入核算分离,使得工程结算科目成为不是直接反映期间经营成果的损益类科目,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会计核算循环:由“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工程结算”组成的工程结算(即工程投入产出)会计核算循环;由“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组成的经营成果会计核算循环。

二是设置“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用来暂时归集建造合同未完成各期间形成的毛利润,并成为两个会计核算循环之间的联系纽带,使得投入产出会计核算循环与期间经营成果会计核算循环之间顺利衔接。

随着建造工程结算完成,建造工程利润“工程施工——合同毛利”随同工程耗费“工程施工——合同成本”一起获得补偿。至此,建造合同完成。

2.“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的分离核算”为“一个完整营业周期跨多个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或活动”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的非常巧妙新思路,体现了大智慧。

3.“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的分离核算”化解了工程结算和确认的营业收入最终结果不相等情况下如何核算的尴尬

“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的分离核算”,使工程结算与营业收入分属于不同的会计核算循环。

由于工程结算和营业收入核算范围确定的依据不同(见前文)。因此,可能会出现两者核算范围不一致,且最后的结果可能不相等的情况。

“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的分离核算”对投入产出和经营成果的核算没有必须一致的要求。

因此,工程结算和确认的营业收入核算范围不一致,且最后的结果可能不相等的情况,在“投入产出和期间经营成果的分离核算”模式下,会计核算没有障碍。

(三)动态时点的扩展会计等式

一个假定:如果将建造合同完成跨多年度的全过程视为一个期间,那么,未完成期间的各会计年度末是这期间动态过程中的一个时点。在各期间确认经营成果后,反映的是此动态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这样的假定下,就可以在会计静态的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础上引入期间时点的动态会计等式(毛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形成动态时点的扩展会计等式:

资产+毛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

再经过收入、成本费用的结转,就形成我们看到的年度财务报表会计恒等式:资产(包含合同毛利)=负债+所有者权益(包含该期间经营成果)。

该动态等式中的“毛利润”暂时不能形成确认债权,必须在工程结算办理完毕后(包括阶段性结算完毕)随同工程耗费(合同成本)共同得到补偿,形成确认债权或货币性资产。

(四)为建造合同准则并入收入准则扫平了障碍

建造合同核算的特殊性,源于“一个完整营业周期跨多个会计年度”,由此产生了核算的特殊性。一个假定,两个安排,核算特殊性的难题迎刃而解,为建造合同准则并入收入准则扫平了障碍。

三、现行建造合同准则的缺陷及完善建议

(一)建造合同准则的要求及实际执行效果

建造合同准则要求,最终结果要求客观、准确、及时反映,中间过程可以近似,这不可违背。

同时,准则也提出了未完工程按“合同收入”为导向预计“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产生虚拟的营业利润,然后在完工时按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调整出实际的营业利润。

施工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完全遵循管理成本是巨大的,在考虑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个会计期间,除能及时准确的测算已完工作量、及时完整归集工程耗费以外,其他要求如及时准确测算未完工作量、未来需要投入的成本是需要极大管理成本的投入)

(二)完善建议

对此困境,建议跳出《建造合同准则》的具体条文,立足于制定该准则时的大原则,探求解决途径。

将《建造合同准则》提出的“未完工程按合同收入为导向原则”类比于,娱乐节目中的“通过晃荡的悬索桥”的游戏规则:目标是对岸,同时提出的规则要求必须是从“晃荡”的悬索桥上过去(动态的未来完成的工作量,动态的未来投入,以及产生的完工百分比率等就是“晃荡”的因素)。参与者每移动一步均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能过去了,也是晕的七荤八素了,效率不会高。

现实工作中,我们是否可以修改游戏中提出的规则要求(必须是从“晃荡”的悬索桥上过去),而走另外一座“不晃荡”的桥,或者让其“不晃荡”,同样到达目的地呢?这就是“预计合同毛利率”。(一个中型规模以上的施工企业对承建的工程均能较准确的测定“预计合同毛利率”。实际会计核算操作选择与税法的趋同,以征税机关设定的预征所得税率为基础确定。)

工程在建期间,通过“不晃荡”的已投入的成本耗费,结合“不晃荡”的预计合同毛利率,逆向测算出已完成工作量,与按定额规则计算的结果相印证。如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就以此结果为准。

此逆向测算已完成工作量的方法,是在目前税法确定应税所得额时,不认可会计上确认收入时采用的谨慎性原则,而认定营业收入必须和工程结算相等的征纳税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做法。在征税机关认可工程结算和营业收入的差异后,企业会计方可放心大胆的显示两者的差异:工程结算按照定额规则计算结果测定,营业收入在测定实际完成工作量的基础上,考虑未结算且未收款等结果不确定性因素后,采用谨慎性原则确定。

这样做,只是过程中有人为调节经营成果的嫌疑,即只是过程是模糊的,但最终结果是确定的、客观的,不存在操纵利润的问题。既不违背建造合同准则的大方向,从企业整体层面上也能较准确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所得税法与建造合同准则的主要差异及完善建议

(一)所得税法和会计准则差异产生的严重后果

会计核算实务中,建造合同营业收入的确定必须与所得税法趋同!否则,每个会计期间因收入确认原则差异而需要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对施工企业会计来说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建造合同工程的完整营业周期跨越多个会计年度的情况是常态,而成本耗费及利润得到实际补偿或取得的时点,绝大部分偏向于整个营业周期的后期,甚至更远。

建造合同准则的制定,是基于认可完整核算一个建造工程是跨几个会计年度的客观现状。在最终结果必须客观、准确、及时的前提下,对在建过程中经营成果(利润)的确定,允许也要求考虑谨慎性原则。这也为会计上的利润确认时点可以偏向于投入的成本耗费得到补偿的时点(收到工程款或结算完毕),留下了理论上的“后门”。具体条文体现为《建造合同准则》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

所得税法确定应税所得额时不认可会计准则中确认收入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做法会产生以下的现实悖论:在遵循《建造合同准则》形成财务报告的基础上执行该规定,就产生了“投入的成本耗费及利润未得到补偿的时点(未收到工程款且未结算完毕)就要求履行所得税义务,即纳税时点先于收益实现时点”的严重后果,违背了“纳税必要资金”的征税原则!

(二)在建工程的年度应税所得额的确定时,建议不禁止采用或认可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

税收实际征管中,按已收工程款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行为,就是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形成的观点‘收到工程款对应的工作量计缴所得税费用,未收到工程款对应的工作量利润暂时为零、暂缓计税’的具体体现。

篇5

关键词:通信设计 成本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有投资设立的通信设计院(以下简称直属设计院),承接其所属公司的设计业务。对于这些设计院而言,其设计业务饱和,难以自行完成,常常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系统外、民营等设计类企业。本论文所描述的核算主体主要为接受外包业务的通信设计公司(以下简称外包设计公司)。由于直属设计院在选择分包单位、定价及确定付款方式方面有绝对优势,则造成外包设计公司的收入、成本的确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设计通信类行业的收入及成本确认特点

二、配比性原则下的收入确认

财政部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的十二个基本原则之一,而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上升至基本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通信设计类行业由于收入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何时可以流入企业存在较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多数企业以下列原则为依据确认收入及结转成本

(1)按照业主确认的产值开票且确认营业收入。

(2)按照收入金额、收入产生年度的单位成本,结转营业成本。

但核算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主要有:

(1)通信设计类行业的收账期在三年左右,收入为以前年度实现的收入,如2012年度实现的收入1600万元,实际上为2010年完成产值300万元,2011年完成产值1000万元,2012年当年完成产值300万元。所结转的营业成本为产值发生年度的成本,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反映的盈利能力应为前三年历史情况,与2012的真实状况相差甚远,不利于股东判断公司的真实的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

在企业管理充分依赖财务信息的现时,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降低。

(2)公司可以通过调节所结转的销售成本来调节利润。

(3)虚增存货,易形成不良资产。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方法

根据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劳务收入按照“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估计”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确认。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一)确认收入会计核算方法

(1)对当年完成的产值,按照估计可以收到的金额,确认收入;

(2)对一年以上的收款,按照年利率10%折现后,以净值确认收入;

(3)对当年度发生的成本,全部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二)该会计核算方法的优点

(1)考虑了收入与成本的资金时间价值。将企业取得的收入,根据收取时间折现,分别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及因垫资而形成的利息收入。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真实地体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充分体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真实性原则。只有真实的信息,也才是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有助于管理层及股东做出准确的管理决策,因此也充分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用性原则。

(2)新企业会计所运用的理论为资产负债表理论,这个会计处理,更加偏重于资产的真实性,不虚增存货,不易形成不良资产

(三)但这个会计核算方法的缺点

(1)该方案中,对收款期在一年以上的收入,按10%的利率进行折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央行基准利率调整频繁,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融资利率千差万别,且存在各种隐形的融资成本,因此实际利率资料难以准确取得。

(2)在本方案中,我们对每一年度的完工产值可能的收款金额及时间进行了预测,但实际上,在业务发生当年难以准确预测收入获得的时间及金额。因为存在着大量的预测,也给企业留下了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3)该方案涉及净现值的计算,操作复杂,部分传统会计难以完成收入现值的计算。

(4)在时间上,收入的确认大大提前于发票的开具,造成税收实务处理麻烦,易产生税收纠纷。

(5)在该方案中,应收账款是按照不能真实地反映应向甲方收取的款项。

四、结合新旧会计准则,最具真实性及有用性的收入确认方法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认收入会计核算方法如下:

(1)根据估计可以得到确认的产值确认当年度的收入,在第三年根据实际情况对估计收入进行调整。

(2)对可以得到弥补的成本或无法得到弥补的成本结转当年度的成本;

(3)根据本年度确认的产值,确认应收账款;

(4)对一年期以上的收款,不再进行折现。

第三种会计处理方法除了操作简便、收入依据容易取得以外,还具备以下优点:

(一)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若以方案二的数据为参考值,从单一年度来看,除2013年度外,方案三的结果更加接近参考值。从五个年度来看,方案三的结果更加谨慎。

该收入确认与成本的结转方法,营业利润的确认均衡、稳健,全面的诠释了谨慎性原则。

(二)更能体现有用性原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有用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在该收入确认与成本结转的方法下,应收账款余额反映的为向甲方开票真实应收未收的金额,便于公司的收款管理工作,也利于公司安排经营需求资金。

(三)更能体现实质性原则

篇6

摘 要 当前时期,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各大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市场都是一个风险市场,在经营中存在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必须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遵循参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可以多收益、不能人为虚拟入帐以及不得设置秘密设备。各企业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会计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会计的实践活动,从而在业务上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判断力。

关键词 企业会计核算 谨慎性原则 现实意义 应用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如果运用的非常恰当,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效果。所谓谨慎性原则指的就是企业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必须持谨慎态度。凡是没有绝对把握实现的收入,不能人为虚拟入帐;所有真正的企业,面对的都是一个有风险的市场,在经营中存在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处理未来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时,必须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现实意义

1.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

以往考核经营者的能力主要是看所在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使得部分企业经营者只在乎眼前的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对该出的费用不出等一系列情况,导致了对帐面资本价值的虚假记录和本期利润的虚假增加,造成了不良资产的加大,按照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记资产以及不得少记负债,提足必要的准备资金,从而可以防止企业收入的超分配额,使其有效的控制这种短期行为现象。

2.实现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料的更新要求

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各个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固定资产制定折旧率的指导原则,各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政策、报废标准以及净残值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并不是按社会市场经济要求,而是根据各大企业的自身生产的经营特征与资产的损耗程度等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确定,资产补偿不足,一些设备逐渐变坏。为了能够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需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其加速提取折旧。

3.各企业需要如实的反映资产价值

目前各企业与外面的债权债务关系越来越复杂,各企业很多债权无法实现,造成了实际上的损失。还有,企业的商品由于长期不作处理造成了大量的积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原有的价值大幅度的下降,更有甚者会造成损坏和之前的大不相同。若是按照谨慎性原则来办的话,需要预先安排资金作准备从而消除坏帐以及对降低成本部分做一个稳健的处理准备,这样就能反映各企业真实的资产价值。

二、谨慎性原则在各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两种,平速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我们选择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方法可以让各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使其利润大大的减少,对国家征收的税务也可以少交一些,可以说就是取得了一笔没有利息的贷款,同时又可以尽早的收回之前所投入的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额外业务收入,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存的商品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在物价上涨时,各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需采用后进先出法,把收进的存货先发出,按最近收进存货的单位成本计算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样会使最近的成本与当期水平接近,使其减少了利润不切实及虚夸的成分,月末的存货价值比较低,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如果选择了先进先出法,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这样的方法会使本期的成本降低,加大了利润中不切实及虚夸的成分,使月末的存货价值提高了,实现不了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原则,就是稳健性。

3.待处理的财产增减及盈亏要当年处理完毕

对存货以及固定资产应该定期的进行清查清点,至少每年得清查清点一次。在清查清点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与记录的账面数据不符合,需在月末前查明原因,并且还要在月末结账前对这一问题处理完毕。这样,企业对长期没有处理而积存的贬值、变线能力差、账面成本高于市场价格的存货及财产清查中多余的财产物品、清查出比实际少的财产物品以及损坏的固定资产处理有了足够的自,对这两项资产的变线能力有了确保。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予了企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使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弹性,来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风险。可是,自采用谨慎性原则以来,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对政策的稳定性带来了影响。我国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一步步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满足了企业多元投资主体需要。提供客观、真实以及公平恰当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各企业应对谨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只有鉴于谨慎性原则引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才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经济信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各企业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会计政策,使企业资产能够真实有效的产生利润,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性,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应该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只有适度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有用性。

参考文献:

[1]柴金龙,蒋伟.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6(24).

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27-02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 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借: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贷: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 杜伟堂,陈支农.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EB/OL].中华会计网校,2006-02.

[3]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08.

篇8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确认 利益相关者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1.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应用

(1)无形资产的确认

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其中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2)收入的确认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五个条件: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五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确认收入,即不能随意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计价原则的修正。根据历史性计价原则,虽然可能会存在记账简单和验证性等优点,但是随着通货膨胀会计的出现和金融交易等业务的出现,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所以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不仅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还把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而且,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冲回,避免了企业用此准则调节利润。

(4)加速折旧

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明确了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防止高估资产低估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5)或有事项的处理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预计可能发生的负债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对于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

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滥用谨慎性原则,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上市公司美化资产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以达到募集资金的条件或免予被摘牌。

第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不均衡。如制度未对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及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由于采用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除了上市公司外,大部分小型企业是忽略谨慎性原则的。

第三,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笔者认为,企业是否采用谨慎性原则,管理部门无法作出硬性规定,而只能作出定性要求,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制订恰当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适的会计估计,影响的因素很多,不是国家政策所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把握、外部会计师监督。而且,一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规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必须承认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 原则 管理 财务

一 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1. 企业会计核算的涵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运用设置账簿组织、复式记录、会计科目、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等专门方法对企业进行连续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会计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的,在法律层次有《会计法》,法规层次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2. 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当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提供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明白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有着哪些优势和缺点,进而制定出符合事实的发展战略。(2)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成分的情况下选择判断时,维持必要的谨慎,在依照会计政策的条件下应当思考企业风险,合理估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将之化解,并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功效,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3)重要性原则。它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来采取符合的会计方法与程序。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相互联系。要求提供的信息重点突出。(4)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保持相同,不能任意更改。这样会利于相同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综合比较,而且在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也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与可比性一样,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二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来看:首先,企业会计监督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对自身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实行会计监督,然而有的会计人员受到管理者限制或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行事,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其次,各部门的票面样式不一,五花八门,同时市场经济下的经营领域的不断扩大,票种和票面的多样、多变,让财务人员眼花缭乱,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票真假不容易分辨出来。再次,不少企业只注重事后核算和监督,缺乏对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外部审计更是受利益驱使如走马观花般,财务监督滞后。

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往往忽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给日后的查阅账簿、汇总数据、分析说明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要表现如下: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依照个人的认识和偏好使用会计科目;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3.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和合伙的组织形式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管运用哪种组织形式,都具有企业产权与个人主题界限不清楚的问题,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企业的财产可以自由存取,使用难免会产生较为混乱的账单,给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隐患。这种状况在中小型企业中最为明显。有的企业尽管设置了会计机构,但岗位职责不分,将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岗位交织在一起,许多企业则会“任人唯亲”。

4.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才参差不齐

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管理思想落后,会计核算人员选用上重情感、相信血缘关系,财务不透明,要求忠诚老实,但并不注重才能;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法规更新比较慢现象不胜枚举,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电算化操作技能差,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尽管会计人员每年都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便于应付会计证的年审工作,但实际上这种为年检而组织的培训学习经常敷衍了事。进而造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三 完善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1.加强对会计核算监管力度、内部控制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对会计信息、企业资产及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力度,确保会计核算及时、科学、有效。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1)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我国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的现象,企业领导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领会到会计核算主体、核算范围还有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新特点。(2)建立健全账簿体系。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对违规设立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设有“账外账”的企业,依照财政会计法情节的严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档案是记录和表明经济交易事项的有效历史资料和证据,企业务必严格按照要求对会计档案负责整理立卷、编制和保管。

3. 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和内部牵制制度

这一原则要求对企业理当有对比清晰的界定依据,来确保会计制度有一个适合的实用领域。通常会计主体都应该执行独立核算。会计核算务必是定位于本企业的立场上观察所产生的经济业务,禁止与别的会计主体混淆在一起。会计主体如果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领域。我们开始判断会计主体的时候主要以能否独立核算为依据,只有能够独立核算,才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牵制制度包含了涉及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随便一项工作,至少需要有两人及以上分工处理,要重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以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工作制度。既一般我们所理解的“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等相互依赖又牵制的机制。

4.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财务人员可以说是一切市场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从业人员,其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决定着企业的财务水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掌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还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业绩考核、晋升、淘汰等奖惩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对不能胜任会计工作的人员,要从会计岗位上调换下来。

总之,要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问题,光靠少数企业会计人员的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求得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务必从根本上调整会计工作规范化问题。从自身内部修内功出发,稳基础,壮实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规范和加强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2年01期.

[2]唐志青.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年13期.

篇10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会计职业判断 运用

2007年1月1日,修订后的新会计准则选择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侧重原则性规定,淡化具体操作指南,减少量化标准,为会计处理留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新会计准则在允许企业依据自身特点、需求及其所处市场状况灵活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同时,也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更多地进行专业判断。可见,新准则的实施使得会计职业判断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鉴于此,笔者拟对新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应用问题进行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对策建议。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原理、准则和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对经业务性质的分析,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处理的行为过程。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动机性。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在对不确定会计事项进行判断与选择时,除了希望判断与选择的结果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之外,还希望通过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效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并根据其动机而做出最后的选择。

第二,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事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由于很多情况下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折旧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定夺,从而使得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不可避免。

第三,会计职业判断的有限性。即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只能在会计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要受到以下因素的规范和制约:外在制度规定――如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等;企业的理财目标、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特点等;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准等。

第四,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寻找结论,会计事项因涉及的专业不同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会计人员对各种实际发生交易或者事项的处理方法、具体处理原则的选择等方面的判断,只能依赖于其专业知识水平。

第五,会计职业判断的信息性。会计人员要做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必须收集与判断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从而获得充分必要的判断信息,并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例如,企业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需要做大量的调研等准备工作,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有关的财务信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要调查和掌握年末与企存货有关的市场销售价格;计提坏账准备要调查和掌握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判断过程中,必须坚持信息性原则,根据当时的状况和职业经验,以最新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进行判断。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

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未来现金流的确定、开发费用的处理、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等都需要很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新概念的理解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一方面,在新会计准则中出现了公允价值、资产组、衍生金融工具、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大量的新专业名词,这些新的专业名词正是新旧会计准则本质理念变化的根本性体现。会计人员对这些新的专业名词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决定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例如,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公允价值恰当客观运用的因素很多,公允价值的使用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很高的职业判断力。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4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界定引入了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概念,其中确认条件均采用“很可能”的标准,但“很可能”究竟有多大的机会发生?显然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尤为重要。

第二,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规定,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预计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来预测判断,而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人的认识有限性,都使得对未来现金流的判断难以准确把握,这留给会计人员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第三,费用资本化的条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和资产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在新会计准则中都有新的变化。虽然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并允许无形资产开发费用资本化,同时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具有一定选择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这留给会计人员很大的弹性判断空间。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在新会计准则中有具体的判断标准,但现实情况错综复杂,若有超出准则规定的情况,则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重要性原则进行专门的职业判断。

第四,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新准则赋予资产政策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要求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专业判断。新的固定资产准则不再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做出“一刀切”的规定,而是由企业根据其经营战略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折旧年限和预计残值。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类别的划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对“资产组”的辨别和认定,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所涉及的相关资产或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内容,均需要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

第五,税收影响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核算作了重大改变,新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新的所得税准则不仅极大增加了所得税会计的难度,而且导致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最终能否实现更具不确定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暂行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未来很可能”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充满不确定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则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运用的对策措施

1.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未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质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另一方面,坚持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本身进行成本、效益权衡的体现,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且要进行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经济事项的不同有所差异的。同时,坚持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6]。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突出表现是计提各种资产的减值准备、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等,其目的是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由此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而要做好此类工作,就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作用于实际工作。

2.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所得税核算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是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那么与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相关的项目往往在同一或不同的会计期间直接计入权益,因此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应当直接计入权益。新准则这一规定降低了会计人员对所得税核算方法选择的灵活度,但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操作提出了更严谨的要求,会计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职业判断。第二,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新准则仍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决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因此,会计人员对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选用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必须判断企业是否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以此作为对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的依据,而不是简单的以是否占有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作为选择的标准。第三,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具体折旧方法的选用,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性质进行判断。第四,在存货结转的计价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存货结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四种。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一种方法更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更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在会计估计中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方面,应充运用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规定要求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且要考虑无形损耗及处置费用。因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确定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第二,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减值准备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的要求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规定,做到既准确体现会计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有效地防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第三,在或有事项的处理方面,应充分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状,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新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预计负债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并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调整。而最佳估计数的金额只能由会计人员根据可能发生额及其发生概率计算确定并且对或有事项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赵馨燕.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研究.河北大学.2006.34-65

[2] 张惠平.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辽宁经济.2008(05): 12-15

[3] 曾新华、肖首荣.新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审计与理财.2007(10):45-47

[4]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09):77-79

[5] 张辉.浅谈会计职业判断.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45-47

[6] 蒋国发.我国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问题探析.中国工会财会.2008(05):13-16

[7] 方向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商场现代化.2006(04):67-69

[8] 黄世忠.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财会通讯.2007(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