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前提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扩展。前面提到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中,会计主体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限定了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货币计量限定了会计核算应采用什么计量单位。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限定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核算内容和记账方法,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另外三个基本前提: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和借贷记账法。(1)权责发生制是限定企业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之所以选择权责发生制而不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是因为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2)会计六要素是限定我国企业会计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而不能分为其他的会计要素。根据我国国情,《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个项目。对会计要素的限定和规范,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合理建立会计科目体系、设计财务会计报表提供依据和基本框架结构,便于会计信息的汇总、对比,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3)借贷记账法是限定企业会计在选择记账方法时,只能采用借贷记账法,而不能选择其他复式记账方法。限定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不仅规范了各行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往。
2.扩展的主要依据。我们把“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由四个扩展到七个,虽然有悖于公认的四个基本前提,但是它符合中国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并且能使会计理论更加完善。其主要依据是:(1)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规范,其第一章总则共十一条,是对整个会计核算过程的总体规范,第一条是制定基本准则的目的———规范会计核算;第二条是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第三条是企业会计准则包括的内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第四条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剩下七条(从第五条至第十一条)显然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量单位、记账基础、核算内容、记账方法的限定,也就是本文提到的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基本准则将这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基本准则的总则部分,显然是对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总体规范。这七个方面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符合会计实务的客观事实,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违反其中任何一个前提,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2)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上述七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仅不与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相矛盾,反而修正了其欠准确的部分,补充了核算内容、记账基础和记账方法,使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更加完整。因此,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扩展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会计六要素、借贷记账法”七个方面的内容,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相适应,也符合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定义,更符合我国的会计实践。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
从定义上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不等于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的已经明确或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或姑且认定,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先决条件。而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上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只能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作出合乎情理的认定,这是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根本区别。在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中,只有持续经营属于会计假设,因为企业能否永远持续经营并不明确,只能根据正常情况姑且认定其是持续经营的,但不能保证不会出现解散清算的情况。而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对已经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一旦作了限定,就不会出现其他情况,具体分述如下:会计主体是在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已经明确的情况下,限定其只能核算那些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那些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就不能进行核算。如果是会计假设,可能还会出现核算不影响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经济利益的交易或者事项。但是通过上述限定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明确地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这显然是对会计核算所进行的限定。如果是会计假设,将有可能出现没有会计期间的情况,但经过上述限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货币计量是在货币量度、实务量度和劳动量度三种明确的量度之间,限定采用货币量度。如果是会计假设,那就有可能出现以实物量度或劳动量度作为统一的量度单位,但在上述限定之下,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此,这也不是姑且认定,而是明确的限定。因此,将上述公认的四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称为会计假设,仅仅是一种习惯叫法,并不科学。笔者认为,虽然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但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不一定都是会计假设。
货币计量不包括币值稳定假设
篇2
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当作为“第一利润源”的生产和“第二利润源”的销售达到一定极限时,人们需要更多的去关注“第三利润源”——物流。因此,物流成本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就是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只有全面了解自身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及其构成,并对物流成本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本文由收集整理,企业才能充分理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实现这一利润源。
一、物流成本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管理会计的基础。传统会计方式下对物流成本的核算,通过凭证、账户、报表的完整体系,对企业物流耗费予以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以下简单介绍最常用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1)独立物流成本核算:首先通过对 “物流成本” 设置辅助账户,按照物流范围进行二级科目的设置,三级科目的设置是按照成本支付形式来设定的;接着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已经反映但仍然分散于各科目的物流成本,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核算并登记相关的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其明细账;再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虽然没有包括但应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核算,并单独设置台账反映;最后期末根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来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报表。
(2)综合物流成本核算:综合物流成本核算是不增设辅助账户,以现有会计科目为基础,按物流范围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也没有三级科目。如,管理费用——供应物流成本、管理费用——销售物流成本、财务费用——供应物流成本、制造费用——生产物流成本等。期末再根据物流成本的支出形式对二级科目汇总编制物流成本核算表。
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的信息是对物流成本控制必需的前提,如果没有准确的成本信息,物流成本控制就会失控。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往往不能提供有关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传统的以计算产品成本为主要目的的成本核算体系无法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例如: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费、装卸费等被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并随着材料被消耗而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或间接或期间)费用;而材料的存储费用、物流信息处理费用等则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过程的物流费用则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销售环节的物流费用与推销费用却被计入了营业费用。
从企业的实践来看,物流成本控制中现行成本会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核算不完整。在一般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核算的只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企业实际上很难把握真实的物流成本。
②核算标准不统一。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是根据自己不同的认识和分类来把握物流成本,企业间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无法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③核算不准确。现行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核算对象没有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往往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例如: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要想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必须将物流成本从相应的生产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要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中界定出哪些属于物流成本。由于界定存在着主观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核算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从会计账户中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
④责任不明确。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物流进行单独项目的设置,所有成本往往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的计算与分析,物流部门无法掌握的成本有很多,例如:在保管费中,过量进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另外,我们一般人总错误的认为物流费用就是物流总成本,其实不然,它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权威人物,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所著写的《流通费》 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 “支付的物流费用是冰山的一角” 和 “物流冰山说” ,他告诉人们,我们平时所注意的公司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巨大的隐性成本其实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结语
物流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日益显现出来,而我国的物流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迫切需要改进。通过克服各方面的障碍、改进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以期有效地反映物流成本与活动信息,进一步加强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四部委联合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
[3]冯耕中 李雪燕 汪应洛 汪寿阳: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m].2007
[4]傅桂林 袁水林:物流成本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张建斌 刘澄: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j].冶金财会,2009.[6]邵瑞庆:物流成本的计量与核算[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
篇3
关键词:评估地价 无形资产 公积金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可永续使用等基本属性。目前,农村土地资源未纳入会计账内核算,土地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漏洞,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将土地纳入会计账内核算,对土地资源进行规范地、科学地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核清土地面积,科学评估地价
组织村民代表会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土地清理小组,按自然地块逐一对土地进行测量,并与历史资料相核对,确保测量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士地的土质、水利及交通等条件,综合评定出土地的等级,作为评估土地价格的基础依据,并参考当地的土地市价,科学地评估土地价格,作为土地的入账价值。
二、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
我国土地的交易,是土地使用权的交易,我们核算的土地价值,就是“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土地使用权是“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之一,实务中增设“无形资产”一级会计科目,并通过对应科目”公积金”核算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一) “无形资产”属资产类科目,该账户借方登记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的增加值,贷方登记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的减少值,借方余额表示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及其他无形资产未摊销的账面价值。会计实务中,不分期摊销“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价值,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重新评估土地价格低于账面价值时,应对应冲减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二)“无形资产”明细科目的设置,根据土地用途及土地使用者的不同,农村土地分为以下几类:农户平均分种的耕地、宅基地、集体留用的机动地、工矿企业用地、林地等。会计核算中,根据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对信息数据的要求,对以上各类土地分别对应设置明细科目“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机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通过以上明细科目,对各类土地进行数量、金额明细核算。
(三)“公积金”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核算土地价值“无形资产”的对应科目。根据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在“公积金”科目下增设“土地公积”明细科目,明细核算土地的公共积累。
三、土地的入账价值
土地的入账价值按评估价入账。工作中,随时评估地价是不可行的,在土地全面评价后,按类型计算该类土地的平均评估价,作为该类土地会计核算的固定入账价值。当土地市价发生明显变化时,可重新确定平均估价。土地的用途发生改变时,应按新用途的评估价入账,原账面价值与新入账价值之差作“公积金”处理。村集体征用建设用地,涉及用货币支付相关费用,征用后的土地按“建设用地”的评估价入账,入账价值中包括用货币支付的相关费用形成的价值,原账面价值和支付的费用之和与入账价值之差,作“公积金”处理。
四、土地的转让核算
土地必须依法转让,转让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作“公积金”处理,同时对应冲减“无形资产”价值。建设用地转让时,由于其账面价值中包括用货币支付相关费用形成的价值和土地本身价值两部分,该两部分的价值形成有明显的差别,账务处理时应分别核算。无论转让价值高低,由支付相关费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部分,作“其他收入”处理,同时冲减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和“其他收入”之和与转让价值之差,作“公积金”处理。业务工作中,“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也有增减变化,为方便计算,假定这种变化与支付费用办理征用无关,而是土地本身价值的变化。土地转让时,账面价值和“其他收入”之和与转让价值之差也作“公积金”处理。
五、土地台账的建立及登记
土地账内核算后,“无形资产”账户总分类核算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按设立的明细账户,明细分类核算各类土地的数量价值,以上核算不能反映各农户对各类土地的使用分布情况,工作中,可设立以农户为单位,以各类土地为明细科目的多栏式土地台账,登记各农户各类土地的变动情况及余额情况。根据需要,可对耕地再细分为:早田、水田、菜园等进行核算。土地台账格式见附表。
六、业务举例
(一)会计分录
例:村集体与农户协议流转入耕地lO亩,办理建设征用,协议商定,流转后的土地归集体统一经营使用,集体每季按当地平均产量补助农户粮食,按市价兑现。办理征用支付费用40000元;村民张某承包4亩建企业,土地评估价,承包费同上;经研究转让给村民王某6亩建企业,转让价18000元/亩,款己收,转让过程中的税费王某承担。会计分录为:
①流转后办理征用:
“公积金”价值= 10000×10- 5000×10-40000 = 10000
借:无形资产一建设用地使用权100000
贷:无形资产一耕地使用权50000
银行存款40000
公积金一土地公积10000
②承包给张某,不作会计分录,只登记土地台账。
③转让王某6亩
转让土地的账面价值: 100000/10×6=60000
转让土地的收益=40000/10×6=24000
记入“公积金”价值=18000×6一(60000+24000) =24000借:银行存款108000
贷:无形资产一建设用地使用权60000
其他收入24000
公积金一土地公积24000
④若转让价格82000元时,其分录:
借:银行存款82000
公积金一土地公积2000
贷:无形资产一建设用地使用权60000
其他收入24000
⑤10月25日秋季补水稻产量按450公斤/亩,单价0.8元/公斤。
借:其他支出3600
贷:现金(内部往来)3600
(二)土地台账登记:
张某,户号001号,2002年1月1日有关资料如下:
人口5人,分配耕地5亩,其中:水田2亩,早田2亩,菜园l亩,宅基2倍,面积0.4亩,承包机动地2亩,合同号001,承包林地10亩,合同号0200 2002年6月10日,经协商流转给村集体耕地(旱田) 2亩,集体用于企业占地,流转合同号0210 6月25日承包土地4亩建企业,合同号025,年内该户出生2人,死亡1人, 2002年12月31日,按规定进行土地找补,在收回的2份机动地内找补1人土地。
该户张某的土地台账见附表。
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核算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6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3-02
在高校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以及各个年度会计决算,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提高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从根本上保证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稳定性。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的不断扩招,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校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校经济体制建设更多的融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元素,原有的纯公益性格局被打破,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不能满足现行高校会计核算的要求,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滞后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的发展决策与管理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杜绝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些不正规现象,对于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有待提高的相关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的资金运营已经不再是单一形式的政府财政补贴,开始采用多渠道的资金筹集形式。高校成为了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法人高等教育单位,它与国内外的非事业单位之间的资金、人员交流逐渐频繁,高校资金的运营方式逐渐与社会企业的资金运营方式接轨。
(二)紧迫性原则
近几年,在高等院校传统会计核算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学校招生的不断扩展,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不断扩张,尤其国家对于“211”、“985”、“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的增加,促使高校对于资产、负债等因素给予更多的监督和考虑,在尽可能杜绝资产流失现象出现的同时,尽可能加强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与管理步伐。
(三)必然性原则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转变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我们要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高校会计核算中来,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贯穿于整个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这种会计核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快了会计核算效率,使得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
二、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收付权责制在会计核算中的瑕疵
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校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对于经营性的收支业务来说,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随着现阶段高校经济管理体制以及财政管理办法的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营性业务发生在高校中,其各种业务范畴也比较复杂。原有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收入和发生费用的配比关系,并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准确性的丧失,因此,在当前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方式弥补实现制方面的一些不足。例如:按照实现制的标准,高校会计财务账面上只会体现已收学费的状况,对于应收的学费或者欠缴学费状况不会给予直接的体现,这就导致在财务的报表中,很容易出现财务核算的失真情况出现。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包括:教师办公用品、教室必备的设施等各种软件及硬件产品,这些固定资产是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正常生活的必备条件。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账目中应该反应的是固定资产的来源状态,这种来源状态不仅仅限于学校自身的流动资金,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在这些多种资金来源的形势下,高校会计核算的账目中很难将其全面体现出来;另外,高校固定资产的消耗应该通过计提累积折旧的办法进行入账,然而累积折旧往往是通过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更换和维修的费用进行估算的,而没有直接通过累积折旧率进行科学性的计算。由于更换和维修固定资产的费用远远大于在累计折旧率条件下计算出的累计折旧额,因此,往往会导致固定资产折旧额虚增的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消耗情况,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费用的账面管理。最后,现行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对固定资产报销以及损毁的核算,缺少相应的科目以及核算的全过程,结果导致无法及时抵减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使得高校会计报表上固定资产过于庞大。
(三)校园基础建设资金核算不科学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随之逐步增加,新校区、新校舍、新教学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针对这些资金如果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可以大幅度提升建设资金的使用率,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成本,避免资金过程中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浪费现象。然而,当前高校中会计核算工作,针对基础设施核算执行的是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事业财政支出则执行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这就导致了 “一个高校,两个主体;一种资金,两笔核算;一个单位,两种报表”的尴尬现象出现,另外,对于基建支出这一类型项目的投资资金不直接反映在事业单位核算账面上,而是在项目结束后,办理了账目交接手续后才录入到固定资金账目中,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下降,实际账目与核算账目出现偏差现象,信息失真,可信度下降。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企业缺乏规范、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内部会计核算管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会计核算体系
1.1会计核算体系概述
会计核算体系也被称为会计方法体系,是由各种具有独立性、联系性的会计计算方法统一组成的有机整体,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任务规划、配置资源及业绩考核系统,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会计核算数据信息为基础,而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信息采集、汇总、加工、分析系统,构建健全、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1.2构建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能有效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的落实,有效科学的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保障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能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准确关键的基础信息,也是实现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合法性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
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检查方法,及时准确采集会计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企业资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费用管理、投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决策,为企业的投资、生产、销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借款决策,商业客户进行商业决策,同时能将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对生产经营信息及时的管理、规范,企业决策目标科学化开展,企业生产、营销有效的开展都离不开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高效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分析、会计控制、会计决策。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企业进行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直接影响到企业对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增量预算对会计核算历史数据依赖程度最深,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使用增量编制法进行预算编制,如果作为会计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个经营年度之间难以总结历史规律缺乏可比性,则意味着增量编制法不适用,同时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取决于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零基预算对会计历史核算数据的依赖程度相对较轻,但是依赖也难以避免,零基预算立足未来,遵循因素分析理念编制预算的同时,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使编制预算更合理。
2.企业构建规范、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应对策
2.1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企业会计人员工作规范的制度,它主要是对会计岗位的划分以及对应的岗位职责的制定规范。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则主要规范于会计相关人员的招聘、培训和具体岗位职责范围的确定。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主要是会计知识和会计资料的交接,我国就业人员流动性低的就业特点影响了企业对会计工作交接管理的重视程度,造成大多数企业历史的会计信息记录不详细完善,也影响了企业会计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会计档案的管理主要针对日常会计材料的完善和归档,将相关的会计材料有效的分类、排列,便于日常的管理。会计的检查管理办法主要是针对会计检查的项目以及相关的内容、检查周期、检查结果的汇总与反馈等作出规定。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则主要是规范对会计适用软件的选择、会计信息秘密管理于系统的维护工作。
2.2制定规范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好坏,关系着企业能否长期稳定的发展。如果会计政策制定的不够科学合理,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开展得不顺利,有的时候也会造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这样就不能为企业制定相关的财务预算编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当前,由于部分企业不注重对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使得企业的会计政策也不够完善,会计政策的不完善也导致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开展得不够规范和科学,长期以往,会给企业的财会工作健康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实施。
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一般企业所在的行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在整个集团内部只存在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我国的电信行业、供电行业等,集团公司可以从整个集团立场出发,制定全面系统的会计制度体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纳入到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拥有不同的业务范围,这类企业一般资产雄厚,涉足的领域也颇为广泛,涉足行业多为大型的项目周期长的工程建设一类的,如,我国的建筑行业、制作业等。集团公司需要其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同时集团公司在制定会计政策时,需要保证预算考核信息数据真实有效,就一定要做好会计相关的管理工作。
2.3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
部分企业各部门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科目和预算科目不统一,核算数据与预算指标无法匹配致使数据难以汇总考核难以实施,由于缺乏有效的核算数据,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由此可知企业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统一是企业强化业绩考核和管理的有效办法。统一的会计科目制定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和监管,在企业内部实行的会计政策体系中,一般都遵循上级领导确定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并明确到适用的一定层级;如果会计科目已经明确且使用的层级也已经确定了则相关的下级核算单位不能对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增加或减少,如果确有需要则只能在最末级下面设置对应科目,从而确保数据完整。各级企业需把满足本级企业预算管理作为设置会计科目明细程度的最低原则,集团公司在进行预算管理考核时,可以对“营业收入”科目进行明细科目的设置来满足集团公司单独考核下级企业收入实现情况的会计核算需求。
2.4建立系统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固定的报告体系
提高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体系的地位,可以加强会计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的职能。另外系统的报告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会计报告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在企业实施预算制度管理,需要事先制定分析报告和风险防范机制,对异常情况及时深入分析,并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者。完整准确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分析和控制的依据,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和管理报告会计体系。
篇6
关键词 银行金融业务 会计核算 存在的问题 改善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业也获得了快速地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金融改革的进展,促进银行金融产品业务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创新和改革。银行金融业务品种不断创新,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在已经成为银行经营中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业务作为金融改革和创新的产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必须要对其加强全面的、有效的会计核算。
一、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再加上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其会计核算没有受到从业人员的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国内存贷款利差的不断缩小,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获取空间,再加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银行开始关注金融业务的竞争空间和发展潜力,银行开发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银行从业人员从思想和观念上还没有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这就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银行金融业务目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对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二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者都没有正确认识金融业务给银行带来的高风险,导致这部分会计信息严重缺失,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疏漏之处,必然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是金融业务的发展与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状况严重脱节,使一些金融业务缺乏会计核算信息结果和反映。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定义和范围不清,且缺乏明确、统一的核算规范
在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范围大于金融业务,但是很多银行将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混为一谈,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只是关注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而不负责具体核算对象的制定,因此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再加上金融业务的基本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缺乏规范和引导,从而导致金融业务的快捷核算数据不实。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法规以及监管指引都没有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了部分已经存在的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作为基础,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另外,现阶段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自定原则、自立规矩、自我监督、各自为战。这不仅难以保障金融业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各个银行所披露的金融业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果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有意或无意的虚假金融会计信息的形成,给金融业务带来经营风险,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银行经营决策行为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行为产生误导。
二、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的改善对策
(一)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控制过程、总结观念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其中控制过程主要是指通过货币计算来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也是对其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它所提供的信息,银行管理者可以对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并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必须要受到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正确认识。
(二)对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
要想使银行能够根据业务的性质来判断金融业务的范围,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金融业务会计确认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首先,银行要积极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确认的判断标准,将金融业务与中间业务或者其他业务区分开来。在制定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金融业务所承担的权利或义务会否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收益;二是银行是否因该项业务承担了直接或间接的权利或义务。除此之外,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要对金融业务中的业务或者有负债业务等风险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确定、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进行强制性规定,而对于那些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等金融非风险性业务,则只需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就可以了,其他的实际要求则需要根据银行的管理特点来确定。其次,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科目设置的指引。财务部门必须要重视会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性的指引金融业务的会计科目设置,并尽可能使其与银行监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流程和管理规定统一起来,这样就使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数据相匹配,可以为编制监管报表的统计提供方便,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要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充分考虑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在金融业务的核算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核算是否与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管理要求等;二是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性质。银行金融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权责风险之间差异很大,金融业务会计核算要想清晰的反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收益以及风险,就必须要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将其差异体现出来。
三、结语
银行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点业务,要想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金融业务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和会计报告,以保证其业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和账面价值,为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避免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为济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篇7
一、我国证券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公司上市意味着有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证券公司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实行了加强对证券公司会计监督管理的政策,实践效果显著。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会计监管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法律层面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市场经济是受法律约束下的经济,市场经济所呈现出的问题也需要从法律上找寻答案。当前我国已建立了系统的证券市场法律监管体系,颁布的法律有《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对促进证券公司经营状况相关信息的公开、维护投资者资本利益和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会计监管法规体系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与会计监管体系相配套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这也给一些资本操作行家提供了入侵漏口,如一些证券公司假借虚假会计信息来掩盖违法牟利目的,规避法律量裁。其次,各会计法规间缺乏协调性,造成会计监管说词不一,监管效力下降。
2.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政府层面的问题
当我们在为加入世贸组织欢呼雀跃的时候,会计核算也迎来了国际化的曙光,作为国际商业交流的通用语言――会计,在国际资本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所具有的普遍性、国际性和社会性要求政府在会计核算上做出努力,会计核算要注意对企业信息公开标准的统一,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当前我国对会计和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违法和违规行为,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应该看到,政府监管过程中依然存在权责划分不明确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核算效率的提高。
3.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方而的问题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来实现的,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内部
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这主要体现在很多证券公司的主管人身兼数职,从而使上级与下级
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失效。同时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管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也制约
了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的质量。
二、规范证券公司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管对策
1.完善会计核算所需要的配套法律法规,重塑法律的威慑力
完善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完善会计核算的重要保证,在会计核算法规的制定中,要增加会计利益链条人员间的信息影响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限制。一旦发现虚报会计信息行为,能及时启动裁定机制,将追责重心转移到获利者身上,确保从根源上将会计违法行为遏制住。同时,会计核算应加大违规的成本,减少违规的收益,以起到威慑违法行为的目的。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目前,在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处罚仅限于行政处罚,还没有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因参与造假或重大失职向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作民事赔偿的规定。
2.建立权责统一、职能清晰、有权威性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政府监管定位是否准确,监管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质
量和水平。因此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各监管部门应做到权责统一、职能清晰、信息数据共享、相互协调配合。通常:政部主要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与修订上作,证监会的上作重心主要放在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则上。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概述
会计核算主要是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作出的以货币为单位的资产预算,并以规范、系统化的方式将其造成的经济结果准确记录下来,建立真实、合理的财务会计表,并形成科学的财政体系,通过对各项经济往来数据的核算与统计分析,为企业及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此外,会计核算还能确保企事业单位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内,通常采取账户与账簿设置、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等多种方式完成对其会计核算。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事业单位内,会计核算内容主要包括有价证券及款项收付;对单位资产的使用、收发;债务债权的发生与结算。这些核算内容之间既存在一定联系,也存在相互独立性,因而为确保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与核算结果的真实,必须保证每一环节核算的全面、准确。
有价证券与款项的收付。在许多事业单位内,会计核算需要详细记录下款项项目,包括货币资金、信用存款、股票等,单位相关会计核算人员必须确保款项项目各方面信息记录的准确、完整。
资产的使用、收发。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至关重要的一个项目,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撑,是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单位经济来源基本涵盖了原材料、设备、燃料等固有财产。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需对这些资产作出必要的使用、收发、增减记录。
债权债务的发生与结算。债权主要指事业单位收取应得款项的合法权利,包含资金款项收付的相关记录。通常情况下,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债权债务事项,因而也需处理这些债权债务的发生及结算。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在事业单位运行发展中,通过会计能有效实现对事业单位资产款项流动全过程的系统化、连续性记录,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具体运作状况,是评定单位对国家预算情况执行程度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革,要保证事业单位合法经济利益不受各方面因素的损害,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改进与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以更好地迎接新挑战。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及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内容,并进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创新,切实保护好单位的资产,确保资金使用能发挥出其最大效益,为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有助于规范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当前,在许多事业单位内,都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第一,未能规范、完整地填写原始凭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少填、漏填甚至是不填原始凭证,导致原始凭证的不完整,无法起到其应有作用,让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准确性难以被保证;第二,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会计核算中,原始凭证的填写必须以真正发生的项目为准。但在实际中,由于工作不严谨或受利益的驱使,部分事业单位还存较严重的原始凭证虚假现象,违规自制虚假凭证的事件屡屡发生;第三,记账凭证不规范。记账凭证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如,没有规范填写会计科目的名称,使得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对应到各个科目;第四,未能规范设置与书写账簿。会计核算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电算化记账时,没有遵循相关操作标准,使得系统内数据混乱或格式不正确,为后期财会数据的有效核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二)会计内控缺乏制度支撑
在部分事业单位内,还未建立完整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单位的会计核算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导与管理人员的内控制度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构建上关注较少,使得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缺乏必要的领导支持,会计核算工作无章可循,最终流于形式。
(三)会计监督检查机制不力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监督检察机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由于还尚未构建国家监管部门、社会及事业单位自身一体化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得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监管上,难以形成合力,发挥出监督检查机制最佳效果。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管,表现得较为滞后。并且,疏于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管。在事业单位一些违纪违规事件的处理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处罚力度较轻,难以起到警示及约束作用,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无法被真正解决,甚至还出现问题进一步严重的趋势。
(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影响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会计核算人员才能完成,因而会计核算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的会计核算效果。如果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素质较低,则难以充分发挥出会计核算的作用。此外,在部分事业单位内,还存在个别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牟取私利,在破坏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五、解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面,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基础工作对提升会计核算准确性、完整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解决其单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首先应不断改进与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定,对原始凭证的填写作出具体的规范要求,明确会计核算人员在填写原始凭证时,必须确保凭证的真实与填写信息的完整。此外,还需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进行制表及数据输入,并确保输入数据的一目了然、格式正确,为会计核算提供便利。
(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还需注重会计内部控制。为确保事业单位内各项会计核算工作有章可循,必须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规范程序,并明确事业单位内各个岗位的各项职责,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综合考虑不同岗位工作内容、性质,构建合理、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拓宽事业单位内的沟通渠道,加强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核算部门与会计部门,应确保信息交流畅通,并在一些重要财务决策上,通过共同探讨,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此外,事业单位还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对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化的规章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可根据政府及相关部门新颁发的改革政策,积极变革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可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更好的集中人力、物力,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提升会计核算效率。
(三)加大会计监督检查
会计监督检察是事业单位各项会计核算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为了充分发挥出会计监督检察的重要作用,因加强政府监督部门与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之间的合作协调,对事业单位形成全方位的会计监督检察体系。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监管体系,定期组织对单位财务管理的检查活动,检查范围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是否存在缺陷、会计核算程序是否行之有效、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同时,事业单位还需按照《会计法》规定,制定科学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按照法律规定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要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必须加强会计人员整体队伍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一方面,需要结合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既要注重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及业务能力的锻炼,也要加强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大限度提升会计核算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责道德培养,通过健全制度、职业道德讲座、评优评先等,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敬岗爱业、诚信为本、客观公众的职业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侯恩光.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
[2]付国波.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4).
篇9
一、养护体制改革在交通工作中实际效用
1.公路养护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与经营相互一体,缺乏竞争意识,大部分单位人员超编,工资不能足额发放,工作缺乏积极性。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单位职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寻求思路、积极创新与市场经济接轨。
2.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使公路养护单位完成养护市场化的转变,使事业单位分离出企业单位,按照市场经济中企业生存法则,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对外开拓养护建设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彻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养护企业通过制定各种规则制度和经营目标,合理配置设备、资金、人才等为全面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
3.由于燃油税的实施,会使养护资金更为紧张和延付,公路管理机构只有通过招投标选择具有养护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通过竞争,节约了养护成本。
4.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促进的市场化的发展,公路养护市场中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生产单位、监理部门三方形成了相互约束和监督机制,促进了公路系统廉政建设的发展。
二、改革后资金的管理和核算
改革后,公路管理部门仍按照《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养护企业单位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3年9月25日财会[2003]27号《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单设财务账,进行独立核算。并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监督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1.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及核算
养护体制改革最终是要达到管养分离,养护单位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公路管理机构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采取资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的方式来建立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养护企业,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法人。这就涉及到原公路管理部门产权置换问题,原公路管理部门的道班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应明晰产权,彻底置换给养护企业。公路管理机构必须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供为进行养护体制改革而需要进行固定资产剥离的申请,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复后,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评估机构,对所投入的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报告,公路管理机构应减少相应固定资产、减少固定基金;增加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基金。公路养护企业按评估的资产增加固定资产、增加实收资本。同时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投入资产进行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包括建立固定资产台帐、按公路养护施工机械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确保固定资产保全和增值,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2.养护资金的投入和拨付的管理及核算
根据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统一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其来源包括:(1)省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 (2)市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3)县(区)、乡财政预算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4)燃油税安排补助的养护资金;(5)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出(捐)资用于农村公路管理的养护资金。市县两级财政和交通主管部门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各级交通、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全额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县(区)交通公路管理单位作为养护业主单位,应分清资金的来源,对于小修保养工程应按照养护定额和养护工程量,依照养护合同拨付;对于大中修工程、水毁工程、绿化工程应按照招投标,实行工程计量支付。作为业主单位,应对养护公司进行考核管理,实行质量监督。养护公司应对拨入的款项、各种工程支出细化量化,便于工程竣工决算。
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如何管好用好养护资金,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和公路市场化的要求,是我们农村公路财务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绘图(AUTOCAD) 项目教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一款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其应用范围很广,所以高职学校的学生学好《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职业学生的特点,我们老师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教授《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命令来进行实际绘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和总结各种命令的适用范围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通过多年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我总结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 树立学生自信心
《计算机绘图(AUTOCAD)》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我一般是对于本课程的困难轻描淡写,而是强调这个软件在绘图时的准确、快速等优点,给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有了学好本课程的自信后,在刚开始学习时让他们先绘制较简单的图形,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他们所想到的任何图形,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会用《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个软件绘图了。对于初学者,我们要多表扬,少批评,树立学生学好《计算机绘图(AUTOCAD)》的自信心。
2 运用项目教学法提高《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堂教学效果
《计算机绘图(Auto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软件,一般的教学流程都是从基础的命令讲解到实例的应用,而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例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老师演示的命令,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在面对具体工程图纸时应采用什么方式来绘制。
项目教学法的原则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对实际工程事例加以分析汇总,改编成教学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命令,灵活完成分步分解的案例,从而完成最终任务。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项目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做促学”。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时,通过相应的讲解及演示,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学生在教指导和与同学相互讨论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制作任务。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一切学习探索过程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学生完成了项目制作,也基本达到了教学和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次上课过程中通过对作业的点评,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一些梳理,同时指出学生项目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学习既学到技能又掌握了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中利用项目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教学课程的内容,还拓展了思维,掌握了学习其他技能软件的自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教材上的知识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综合就业能力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利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操作经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3 合理综合教材及习题册
大多数从事《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学的教师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选用一本合适的《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材。目前,市场上能购到的正式出版的《计算机绘图(AutoCAD)》教材都有两点共性:一是系统性。即面面俱到。二是理论性。诸如图形变换、样条曲线曲面等占据较多的篇幅,缺少实例。在没有完全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我精选了《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筛选、综合,查找大量的资料,累计多年的教学成果,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认真进行了上课案例和实践内容,自编了上机实习习题,让学生从练习画简单的平面图形开始,由易到难,由练习使用常驻菜单、应用主菜单中的常用命令,逐渐掌握。在课堂上给学习讲解,在实验课上给学生实践,并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的练习。
4 巧妙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由于《计算机绘图(AutoCAD)》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能实现老师讲的学生当场就练习,《计算机绘图(AutoCAD)》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有足够的上机时间。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边讲边练,练中学、练中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采取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忌占用过多课时讲解或要求学生死背屏幕界面、基本操作、绘图指令、编辑指令等等,并鼓励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多想操作道理,多总结操作经验及多练操作步骤,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逐渐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步骤和方法,掌握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
5 综合课程的习题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