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政策

1教育t教结合的必要性

医教结合”作为近年来特殊教育学界出现的热词一直受到很高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医疗、卫生、心理、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理念或技术,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研究发展形态,这给特殊儿童的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活力。但另一方面,“医教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般性缺陷包括理论研究的实用和指导性意义不大、“医教结合”涉及到跨学科多角度,体系框架也未达成统一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医教结合研究工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医教结合”,意义在于它是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力求在一般性缺陷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探索“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

2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分析

在对医教结合的政策学基础的思考之时,我们还应该分析医教结合是否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是否已经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与范式。对于政策而言,一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需要建立在对所颁布的内容已经具有成熟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之上,对于医教结合,它是否已经具备了成熟性和稳定性的特性呢?首先,医教结合,它对于“医”和“教”之间的关系问题都还没有厘清,对于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还存在争议;因此,医教结合的理论属性与基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医教结合,它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还是医学界的问题?如果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则需要运用教育学的范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是医学界的问题,则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对之进行诊断和治疗。

3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的建议

3.1“医教结合”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顽强基石

首先,一个制度的建立、统筹可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有效平台,笔者汲取其他地区开展医教结合的经验,认为要想有序实施“医教结合”前的第一步要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即联合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共同商议、决策、落实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包含医教结合)的一个工作机构,在联席会议制度下明确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目标,并定时召开会议,及时交流,沟通信息,在重点实验的医教结合的地区,召开的次数应当相对频繁,可以一学期召开一次,其余区可以一年召开一次,时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的。这类机构不只为医教结合这一项目服务,而是包含了众多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各类问题,因此建立这样一个机构,需要相关各部门的联合参与,至少要包含区教育局、区残联以及区卫生局,条件便利的区县还应包含民政局、财政局等。这样一个机构不仅可以对特殊教育本身有一个多元发展的作用,又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资源,讨论类似于医教结合,随班就读之类的特殊教育项目,达到推进特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3.2“医教结合”的队伍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必由之路

队伍建设:医教结合,开展实施,避免不了“医”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适用于特殊教育的医疗团队,是开展医教结合的关键一环,不是单纯的增加医生人员的配备数量就可以有效促进开展,要考虑的是医生的种类配比,医生与残疾儿童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医生的工作模式。在医生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校的需求,做出规划,培智学校和聋盲人学校的医生专业一定是不同的,但基本的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医生队伍需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一校一医、指导医生、和专家医生。一校一医的医生来源学校所属社区的服务中心,配备一名全科类医生,服务学校的残障学生,这类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给出日常的指导服务,即告诉大家如何有效地做,具体可以负责日常的保健指导服务,宣传卫生的保健知识,参与学生的多元评估,并指导教师建立保健档案。

3.3“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这也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完整的特殊教育医教服务服务体系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基石,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关键环节则在于保障运行机制建设的开展。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从残疾儿童发现到进入适合的教育机构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保健、整条医教结合服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8.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篇2

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困难,但教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这类群体可以很好地感知教师用语言传达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运用教具讲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语言方面会有沟通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手语或者绘图、书写文字等更好的方式进行交流。

肢体残疾的学生在残疾群体中很特殊,这一人群有的失去了手臂,有的失去了腿或者其他部位。剪纸艺术更多的是用手和剪刀的配合进行熟练操作,因此失去手臂的人不是很适合参与剪纸活动。但我曾经在教学中,接触过一例用脚完成剪纸作品的学生,他背后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完成的,所以,即便手部出现了严重残疾的人,付出一定的努力训练自己的双脚也能很好地参与剪纸的学习,并非不可能的事。除上述群体外,肢体残疾这一群体相对来说语言、视力、听觉等功能都无障碍,因此这方面的剪纸教学可以说与常人无异。但因授课对象不同,面对特殊群体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人有很大的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其他方面残疾的学生大多是指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的特征比较特殊,最主要的就是对授课的知识可能无法正常理解。

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除了语言沟通外,还需加入绘图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以动手操作为主线,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兴趣会有更好的效果。

篇3

(一)研究的背景。教育家卢梭说:“儿童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想象的智力活动来达到智慧的更高境界。”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伟大的画家毕加索也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遥观镇是书画之乡,我们一开始就明确方向,申报了《开发创意美术与创建美术特色教育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1.通过开发创意美术,构建起幼儿园创意美术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一套卓有成效的引领幼儿进行创意美术的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创意美术,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和审美情趣,引导幼儿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创美能力。3.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4.通过研究,培育本园创意美术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二、研究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于2010年申报武进区级课题,2011年3月批准立项,2011年3月确立为常州市备案课题:1.准备阶段;2.理论研究阶段;3.行动研究阶段;4.总结、结题阶段。

近两年来,围绕此课题,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多项活动,以保证课题顺利进行,通过扎实的研究过程推动幼儿园的主动发展。1.抓培训;2.抓管理;3.抓实施。

研究措施:1.问卷调查。2.聘请专家指导。

三、研究内容与成果

(一)研究构建完整的系列化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创意美术目标。

(二)开发实施创意美术园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发实施园本课程,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先后到遥观的得园和仙湖公园参观,积累生活素材。并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课,在操作材料上,我们选取随手可取的材料,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充分体现乐活理念。

(三)营造开发创意美术的环境和氛围。我们从尚美品味的高度营造“创意美术”特色课程氛围,在接待大厅呈现“创意美术”课题的研究动态和多彩的幼儿创意美术作品;幼儿活动楼的东西两侧楼梯、墙面上分别以中国民族元素和外国西洋元素开创了创意美术的欣赏天地。

东楼梯的第一层是“创意鱼”,材料是废旧硬板纸和各种颜料瓶。第二层是“创意和平鸽”,材料是大量的螺结。第三层是“创意想象弧线”,材料是普通的PVC管。第四层是“创意随想”,材料是枯树枝和铁丝。第五层是“创意组合”,材料是废弃档案盒。第六层墙面呈现的是“创意造型”,材料是废弃碗筷和画笔。

西楼梯的第六层是“创意水墨”,材料是钢丝球。第五层是“创意表演”,材料是青花布和皮影。第四层是“创意剪纸”,材料是KT板。第三层是“创意青花”,材料是素胚白盘。第二层是“创意藤篓”,材料是藤篓和大红花布。第一层是“创意脸谱”,材料是空白画框、颜料和穗子。

两个美术专用活动室一个侧重于绘画,一个侧重于手工,里面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美术材料,孩子们常年在这里恣意创作。各班教室的背景墙都是用废旧材料展现的各种名画,各班午睡区楼梯和特色区域也都给幼儿营造了美术欣赏的氛围。

(四)加强对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指导,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在级组里开展一课两研活动,在活动设计时,从创意角度出发,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具、操作材料的准备处处体现创意,抓好备课、上课、评课各环节,强化课题组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五)研究建立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激励评价机制:1.教师美术教学的考核;2.幼儿个案评价;3.幼儿的逐月发展评价

四、研究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以下成果和实践效应。1.教师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撰写的论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有50多篇论文获得了省二、三等奖。根据平时的教学活动,收集了部分教案,撰编了园本教案集。2.幼儿方面:在全国创意美术大赛中,有450幅作品获得了金银铜奖,其中获得特金奖9幅,金奖62幅,银奖204幅,并举办了一次幼儿画展。另外汇编成了一份幼儿作品集。3.幼儿园方面:两年来,幼儿园获得了各种荣誉,接待了很多批姊妹幼儿园的老师和武进区的园长来园参观。

五、困惑与困难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在开发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创新幼儿园美术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实践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还存在很多困惑。如如何与生活紧密结合来开发创意美术;如何使创意美术和五大领域有效结合,如何提高老师开发创意美术活动的能力。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研究:

(一)课程。完善创意美术课程体系。

(二)评价。进一步完善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评价表,创新评价机制,使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决或者商议。

(三)幼儿。制定并完善详细的幼儿创意美术发展评价体系,有效提高幼儿的创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富于个性的发展。

篇4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工作。提出民族特色化发展是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意识的觉悟和价值凸现。也是高校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民族特色化 学科建设

【Abstract】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is the art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s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more valuable. Art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Key words】advanced art educa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对美术人才及艺术消费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各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进行了系列教育改革,这种教育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方向等在内的反思与探索,且已形成一股潮流和趋势,其共同的目标就是必须积极加强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努力打造特色品牌。高校要想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特色化来挖掘自己的生存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当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地处内地高校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教育,应保持清晰的发展脉络。搞好专业布局,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发挥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探讨以民族和地域特色引领美术教育发展,以学术研究深化特色的内涵,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强化竞争活力,拓展生存空间。彰显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特别是凸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形成个性与特色是本地高校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已经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学科在《辞海》中有着明确的定义,是“学术的分类, 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和“教学的科目”。“学科是指按照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对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科学的划分和界定”。学科建设则是以学科学术性质为核心所展开的建设活动, 是集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 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是高校美术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认为: “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一所一流大学一定有某些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民族特色化”发展,是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因为民族特色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品牌象征。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有的东西;一个国家若要成为该民族的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体现其民族精神。

中国素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以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闻名于世。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地域性、宗教、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在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汇、融合,共同构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创造人类共同的财富。内地高校特别是地处边远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打好“民族”这张牌。充分发挥所处地区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融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高校美术教育中,构建校本专业或特色课程,通过教育与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民族特色浓厚、地域色调鲜明地学科办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以此创建特色品牌,立足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于不败之地。

民族特色化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首先:其价值取向是建立在本身的文化属性上: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是全世界各民族鲜明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古老民间艺术都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威胁,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政府、学者、各界人士正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抢救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保护各自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例如,地处四川西北部的藏羌民族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藏羌文化艺术资源,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毁灭性破坏。处于极重灾区的羌民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除了灾区受灾民众的家园重建外,更多的是受到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对灾区羌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建――那就是羌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身处该地区的民族高校美术教育本身就担负有承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责任,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优势,以一种民族文化责任感的姿态,积极、主动承担起羌族民间美术各项研究工作,立足于本土羌族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转变办学理念和模式,创建特色,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美术教育自身的教育功能体现:民族特色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美术学科人文价值的一种体现。美术教育要强调“文化”,“要让文化的辉光映照美术教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民族文化在特定区域又可称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需要建立在以教育为目的的平台上开展。

“高校特色化发展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高校特色化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 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律须与一定的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相谐调相适应,高校的美术教育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要建立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尊重和认同感。其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体现美术教育的文化性,要有明确的民族文化意识。特别是置身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特定区域环境里,要让民族文化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美术教育也应该是在一种文化的关照下的学习过程。这不是艺术上的创举,而是“文化”的觉悟。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作为美术学科,要想真正建立起一个特色鲜明而又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是要深刻地理解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定位。其次还要深刻地认识到地方高校,尤其是特定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和潜在资源是什么。再次是要深刻地总结自身发展成长的历史,认真吸取和借鉴其他同类艺术院校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周密筹划和具体落实,践行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民族特色化”发展的学科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梁传杰. 学科建设理论与务实[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动漫艺术设计;特色;教学实践

中职院校将培养数字媒体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目标。中职院校希望可以培养出能够从事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游戏等多个领域的人才,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地位。

一、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况

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兴起,并且该专业是以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其先进的理念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中职院校认识到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的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二、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虽然电脑艺术专业与动漫艺术专业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与电脑艺术专业相比较,动漫艺术专业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其特色具体表现如下:(1)动漫艺术专业更加重视动漫技术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2)动漫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集动画造型设计、角色设计以及场景设计等技术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当前,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以及发展动漫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动漫技术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中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如下:

1.建设实验实训

(1)建设实验实训室。中职院校在调整学科之后,以教育部下发的设计方案为依据,制订了构建产学相结合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这一方案,从而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动漫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描绘工作室;二维、三维动画制作实验实训室;采集素材、处理素材实验实训室等不同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来进行实践操作。(2)建设实习基地。中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中职院校通过构建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2.建设师资队伍

中职院校的动漫技术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他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因此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中职院校的动漫教研室要承接一些拍摄与制作影视节目、设计与制作动画等,通过实践可以提高教研室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开展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的中职动漫课程模式

中职院校在改革动漫课程模式,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由于公共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公共课、专业课与学生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中职院校还要重视教学项目这项工作,在教学项目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然后让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项目来进行学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大量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通过改革中职动漫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并且也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便于学生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

4.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创建不同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让学生运用自身在学校到所学习到的知识,如此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技术得以提高。(2)加强国际交流。中职院校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之间的联系,便于我国中职院校从别的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也便于学生借鉴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另外,中职院校还要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交换学生,让我国学生进入到其他国家,以便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

动漫艺术专业更加注重软件技术的应用,该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了能够推动中职技术教育的顺利展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动漫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注重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时展对动漫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东北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珍品,它的艺术高度具有不可取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要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工艺美术的营养,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关键词:东北特色;工艺美术教学; 融合

东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独具东北特色。东北的民间艺术家们曾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珍品,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其中的工艺繁多,比如:抚顺地区的满族剪纸、阜新的玛瑙雕刻工艺、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雕刻工艺等等。这些智慧的创造在今天仍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和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东北家乡频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护和发扬我们东北自己的民间艺术,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将东北特色的民间工艺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在东北大地上,开展有目的的社会调研考察,对周边的和更大范围的自然专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专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定位,找到自然专业资源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位开展的交汇点,寻求合作,力争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人员互派往来,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例如:

(1)考察省内多家专业画廊,对工艺、装饰绘画的市场需求情况和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考察;

(2)对朝阳市喀左地区紫砂矿和阜新玛瑙装饰资源进行考察调研;

(3)Ω顺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探访和调研;

(4)对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工艺品制作工艺进行考察;

(5)对东北传统的染织工艺、蜡染和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等等。

其次,东北工艺美术要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积极开发社会、地域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校内现有的资源和在建资源,在人力投入上,依据课程设置的具体需要,在改革期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眼界;同时,对于专业建设需要的社会特殊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也将采取外聘兼职授课、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人才引进等不同手段进行合作交流;在财力投入上,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在教学改革期间力争投入足够资金购进相关专业设备和多种工艺原材料充实教学活动,如装裱机、切脚机、紫砂陶泥等;在教学环境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工艺美术专业的对位性分类教学实践,在现有的专业教室基础上,力争新开辟1-2个专业实训室,有力保障校内分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制作出有专业含量的工艺美术作品。

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进本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我们在分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和地域现实状况,尝试可以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艺技术引进到校内,采取合作或租借场地等适当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学术支持方面,还应该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对位性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改革的推进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将会得到系统的、合理的、指向性强的专业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可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够深度地开发利用学科特质,挖掘创造出工艺美术精品;

(2)形成对工艺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能力;

(3)形成对材料深化利用与工艺深化的能力;

(4)形成定位准确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市场设计意识。

通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同高等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联系将更加贴切合理,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发挥其系统教学主张的同时,能够兼顾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学科特点,将东北特色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自然渗透到高校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积极参与到各自喜欢的工艺门类教学中去,专业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的专业认知,在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市场的需求和工艺品的定位将会更加明确,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力,进而提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工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已经在逐渐升温,东北特色民间工艺也将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复苏,它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广大师生走向民间,多问多看,点滴积累,多一份传承,多一份文明。在高校合理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下,东北特色工艺美术行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0-0146-03

老年人受到自身身体机能的影响,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疼痛和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活[1]。为了促进老年骨折患者的恢复,需要做好相应的临床护理。但常规护理往往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将中医理论应用于对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之中,则可以更好地针对患者的病因和病情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中笔者即探讨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8例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61~88岁,平均(69.7±1.3 )岁。骨折部位统计:股骨颈骨折35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肱骨骨折20例,胫(或)腓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3例。骨折类型统计:单纯骨折55例,不稳定骨折25例,稳定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受伤原因统计:车祸伤55例,自行摔伤30例,其他原因13例。排除合并神经、血管受损者及合并骨肿瘤和严重脏器等疾病者。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年龄、受伤原因和骨折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访视和健康教育,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交流,保证治疗和护理的正常进行。术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常规饮食指导等,并于术后1~2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予以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治疗前。在患者入院之后,即及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老年患者在入院之后,大多会受到疾病以及陌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焦虑和紧张、烦躁等情绪。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异常情志的出现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医认为“忧思悲观,后情志内伤”,以及“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要注意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做好对患者的情志干预等,对患者的情志失调种类予以辨别,并结合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志疏导。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患者自身疾病及手术治疗相关情况介绍给患者,以引导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放松心情,解除心理负担。积极指导患者学习各种放松的技巧,并指导患者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引导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保证后续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②治疗后。在完成相应的手术之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及时将患者送回病房。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做好对患者的拍背和排痰等基础护理。注意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和饮食指导,积极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受到骨折损伤以及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机体会出现异常的变化,存在中焦滞化及血气亏损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食物。并在病情稳定之后,适当食用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以维持良好的机体气血状态,缓解术后疼痛程度,促进骨折的愈合。如果患者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术后出现明显的血气亏损现象,则可以指导患者在饮食过程中联合食用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包括当归、枸杞以及肉桂等,以维持良好的气血状态,促进术后恢复。③恢复期。在术后的功能恢复阶段,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掌握必要的锻炼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并指导患者学习科学的康复锻炼方法,以加快骨折的愈合,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内容来评估治疗效果。其中:①痊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功能活动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经X线片检查可见骨折骨性愈合;②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功能活动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经X线片检查可见骨折临床愈合;③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功能活动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经X线片检查可见骨折迟缓愈合;④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较之治疗前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功能活动未恢复,经X线片检查可见骨折迟缓愈合。最终统计时,痊愈和显效以及有效均计入总有效率中。(2)患者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利用四级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疼痛;1分为轻度疼痛,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生活和休息;2分为中度疼痛,需要药物处理;3分为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正常休息。(3)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以及便秘和压疮等。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予以χ2检验,患者的疼痛评分予以t检验,并用(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分析

观察组痊愈2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经统计比较,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分析(x±s,分)

2.3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经统计比较,观察组分别有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出现便秘;对照组有1例出现肺部感染,3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2例出现压疮,3例出现便秘,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明显好转。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P

3讨论

老年骨折患者受到自身身体机能的影响,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较易出现疼痛和各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随着医疗护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护理要求。而通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康复锻炼时期对患者实施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则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在患者入院之后,即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患者会存在情志异常现象,不利于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恢复等[3]。为此,要注意对患者的情志失调种类予以辨别,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情志疏导,从而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之后的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恢复等创造良好的条件[4]。骨折术后患者大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中医理论认为,骨折患者体内会出现气血异常,形成血瘀,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骨折对机体的气血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气血在体内瘀积不散,因此导致疼痛情况的出现[5]。为此,在手术之后要做好相应的基础护理,并注意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者的机体状况。要认识到骨折损伤以及手术创伤会对患者机体造成影响,导致中焦滞化以及血气亏损的出现[6]。术后初期在饮食方面要以清淡为主,要注意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各种油腻的食物[8]。在病情稳定之后可以指导患者适当食用一些含钙量较高的食物,以维持良好的机体气血状态。通过有效的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达到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的效果[9]。到术后恢复的后期阶段,已经有骨痂的形成,这一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作为支持,以加速患者的骨折愈合。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气血状态,对于存在血气亏损的患者,可指导其在饮食过程中联合食用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以促进术后恢复[10]。另外在术后的功能恢复阶段要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并严格控制锻炼强度以促进功能恢复[11]。

篇8

(一)特殊教育法律相对笼统,可操作性低。现特殊教育立法规定的内容仍停留在宏观层面,法律条款流于形式化,号召宣示性比较强,对特殊群体权利的保障性较弱。很多条款缺乏强制性及具体法律责任和惩罚措施。如《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业的领导,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逐步增加残疾人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但是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做出详细规定,这样的法律条款必然给实际的实施和监督带来极大困难。

(二)立法科学性低,立法人员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弱。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培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认识不一定到位。他们往往是从“外行人”的角度看待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意义认识不够,使得制定法律、法规与实践脱节,更多的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实际价值,难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真正需要②。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注意立法质量,提升特殊教育法的层次。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法》,规范特殊教育活动和指导特殊教育立法实践,进而形成一个以《教育法》为母法,以特殊教育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体系中,既有从《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纵向的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又有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联系的横向结构,同时每部法律法规都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样便成为既自成系统又不脱离其他教育法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二)倡议建立相关立法监督机关,保障法律的实施效力。从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看,我国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监督立法的专门机关,仅仅是作为公民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法律适应社会的发展。建议建立专门的机关监管法律的建设,例如在证券行业有证监会等,可以在法律行业建立法监会,保证法律的公正公平,这样受益的不仅是特殊教育法还有其他各类法律,也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除此之外,特殊人群的权利要得到真正实现,除了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之外,还要有完备的救济制度作为支持,否则这种权利只能是空想,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权利。首先要建立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残疾人的家长或监护人都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当特殊群体的权利受到侵犯或难以实现时,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及时行使申诉和诉讼权利,向有关部门申诉,必要时向法院提讼,这对特殊群体权利保护有重大意义;其次,各级立法、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级残联应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依法对侵犯特殊群体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干预,必要时进行行政处罚;再次,各级人大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立法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监督。

(三)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在特殊教育立法中应当尽量克服过大过空的立法弊端,少一些形式化带有“号召”、“鼓励”的规定,而是应当对特殊教育的具体实施部门、监督部门、财政投入主体和比例、教师资格的培训等实际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对不能履行职责的部门或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具体的处罚方式、救济手段等进行明确规定。这样才能大大增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实际操作性,使法律法规得到真正落实,对残疾人合法权利的保障起到根本作用。

篇9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 特殊幼儿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特殊幼儿融合教育(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是主张每一位幼儿都应在教育主流里,若需特殊教育就必须将其所需的相关服务或支持系统带进幼儿园或教室给幼儿。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里是否能得到真正适合的有益的教育,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的现状如何,正是本课题研究问题之一。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幼儿园园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及观念,以了解目前有语言发展迟缓、沟通障碍、行为或情绪异常、认知发展落后、不合群等特征的特殊幼儿是否被幼儿园所接受;普通幼儿园中相关人员如园长、教师、普通幼儿及家长对特殊幼儿是否接纳;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幼儿园园长对特殊教育专业介入所持的态度。从此调查研究结果中了解重庆市幼儿阶段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为重庆市特殊幼儿教育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以重庆市普通幼儿园的园长为调查对象,样本构成为重庆市66名幼儿园园长,45名来自市区,21名来自郊区。

2.2 问卷调查表的构成

本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分为四个部分:(1)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情况;(2)普通幼儿园相关人员对特殊幼儿接纳态度;(3)幼儿园园长对特殊教育专业介入积极性;(4)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最需要解决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幼儿园对特殊幼儿接纳情况

从问卷中可知,85%的幼儿园接收过特殊需要幼儿。这说明,无论普通幼儿园有没有接纳条件及融合教育实施条件,普通幼儿园接收或接收过特殊幼儿事实存在;对于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幼儿的原因,63%的园长认为是为了满足特殊幼儿教育权利,大多数幼儿园园长对幼儿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持有认同态度;对幼儿园没有收过特殊幼儿的原因调查,38%的园长承认专业不足不能接收,这说明部分幼儿园园长已意识到特殊幼儿需要足够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接纳;对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成功率,有58%园长认为有较好成效,这反应了目前幼儿园特殊幼儿的学习成效状况;对特殊幼儿合适的安置形式上,49%的园长认为特殊幼儿应该安置在幼儿园附设的特殊班级里上学,24%的园长认为在特殊及普通幼儿园设置的资源教室,只有3%的园长认为可安置在普通幼儿园。

3.2 普通幼儿园对特殊幼儿接纳情况分析

幼儿园教师、普通幼儿家长和普通幼儿是特殊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最直接相关的重要人物。这说明特殊幼儿要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还会面临到教师、家长及普通幼儿接纳度不高的影响;64%的园长认为相关管理部门对特殊幼儿有支持,管理部门对特殊幼儿的支持涉及到行政力量、经费、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因素,对特殊幼儿享受教育权利有直接的影响;41%的园长认为目前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入学能得到相关帮助如资源教室、资源教师、咨询及适应教材,说明特殊幼儿融合教育得到的支持程度还比较低,还不能满足特殊幼儿入读普通幼儿园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也是特殊幼儿能在普通幼儿园享受到平等有益的教育条件障碍之一。

3.3 对特殊教育专业介入积极性分析

调查中发现,多数园长(80%)有意愿寻求特殊教育专业的协助来解决目前幼儿园事实存在特殊幼儿但教育上存在的困境,希望能更好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幼儿的教育需求;如果有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介入的话,大部分(87%)园长愿意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如果有相关特殊幼儿的科研课题需要在幼儿园开展,大部分(85%)的幼儿园园长愿意参与科研课题,以解决现实教育环境中遇到的特殊幼儿教育问题,带动特殊幼儿融合教育发展。

3.4 幼儿园接受特殊幼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如果幼儿园需要接受特殊幼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如下,行政支持占48%,教师专业能力占19%,经费保障占17%,特别的教学设计占12%,特别课程安排占4%。这说明,行政力量对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幼儿占了很大的比重,政策法规的制定对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具体落实是基本保障。次重要的是专业能力和经费保障。

4 讨论和建议

4.1 在社区里进行特殊幼儿融合教育宣传

特殊幼儿的融合教育最终是教育机构和社区的接纳度问题。建议当地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针对幼儿教师开设特殊教育相关专业课程,开展特殊教育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普通幼儿教师对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和特殊教育能力。建议当地政府发动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人士,以社区为单位,与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特殊婴幼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教育、早训练的医疗、教养知识的讲座,辅以图片展示,引导社区增进对特殊婴幼儿及特殊人群的了解,继而接纳特殊群体,建构和谐社区。

4.2 争取更多行政力量和特殊幼儿经费的支持

建议特殊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从行政文件上切实保证让特殊幼儿有教育安置措施,增加行政支持力度与经费的配置。可以借鉴上海市的做法,上海市有20所幼儿园招收特殊幼儿入园,同时给予相应行政、经费及专业力量的支持,保证特殊幼儿能够进入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适当的教育。

4.3 加强幼儿园和特殊教育相关机构的合作

建议在重庆市确定2―3所合作意愿较强的普通幼儿园作为融合教育实验幼儿园,与特殊教育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由政府决策部门给政策,提供一定经费,保障研究人员与临床人员共同教育与实践,研究适合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课程、教材与教法模式,发展一套适合重庆市本土发展的特殊幼儿融合教育模式,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面向重庆市每个区各个幼儿园推广,以满足特殊幼儿就读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的实际需求。

4.4 特殊幼儿融合教育专业团队的建立

特殊幼儿融合教育不仅需要相关教育人员的协作,更需要多学科,如医学、语言学、康复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合作。重庆市相关专业人员在成长过程中,目前还没能整合成一个为特教老师提供支持的专业团队。建议在本市由一个具有行政力量的单位牵头,集合如医院、幼儿保健院、康复部、心理学专业等单位的有关专业人员,聚合成重庆市融合教育专业团队,开展特殊幼儿从出生开始的一系列服务,共同解决重庆市特殊幼儿入学及早期干预的问题。

本研究为重庆市科委课题《重庆市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世钰.认识学前融合教育.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9.

[2] 洪俪瑜.英国的融合教育.台北:PE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

篇10

 

英国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包括SA、SA+以及特殊教育需求声明在内的三级服务体系,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程度选择服务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第_,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完善,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由于工党政府倾向融合教育,即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纳入主流学校,导致许多主流学校乘机挪用特殊教育经费,造成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第二,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各自分离,影响效率。1978年的《沃诺克报告》基于古利佛的特殊教育观念指出,只要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取得学习进步,则表明该学生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用这种评估来代替原来的医学检查,或者残疾人分类,]这就割裂了教育与医疗健康的关系。2011年3月,英国政府的《咨询提案》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服务体系过于复杂,各种服务机构过于分离,造成与特殊教育有关的教育、健康、照顾三大服务机构缺乏整合。

 

第三,主流学校的教师、课程、评价体系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考虑不足。2001年11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出台法定指导框架《全纳教育——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明确要求开发新的教育系统,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纳入主流学校,这给主流学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受到了主流学校部分教师的抵制。导致出现抵制的原因在于,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课程内容缺少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考虑,不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根据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生做出怡当的评价。

 

第四,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家长和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意愿与要求未充分得到尊重。7家长对孩子的特殊需求最明了,如果能重视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将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决策部门制定合适的特殊教育计划,从而为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怡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但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体系中,由于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无论是在特殊教育经费分配,还是在家长申诉的过程中,家长的要求往往被忽视。

 

二、英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2011年3月的《咨询提案》明确提出要赋予家长制定个人预算的权利,旨在改革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的弊端,比如投入预算没有考虑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政府希望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人预算,并控制预算经费的使用权,以期最迟到2014年,实现家长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制定个人预算,从而增强经费使用的灵活性,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为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投入体制,英国教育部于2012年3月出台《学校经费投入改革:朝向更加公平的投入体制》,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效、公平、透明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8]其中涉及特殊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规定将专项拨款(DedicatedGrant划分为学前教育区、学校区、高需求区三个部分,其中高需求区就包含特殊教育儿童。政府注重在特殊教育领域针对特殊教育需求群体,建立一个支持对象涵盖从出生到25岁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二整合地方特殊教育支持体系

 

一方面,由于英国特殊教育一线的专业人士认为目前的特殊教育体制过于科层化,阻碍了他们工作;另一方面,家长期望通过整合地方教育支持体系,按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取代学校先前通过经验提供服务的方式。所以,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体制创新和整合服务机构来简化特殊教育相关程序,让专业人士和相关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儿童、青年和家庭服务。

 

为了改变复杂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减少科层化的不利影响,并加强地方服务部门间的合作,英国政府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革:第一,拟定单一的法定评价程序,整合教育、健康和照顾服务体系。到2014年,年龄在25岁以内的有特殊教育需求声明或者学习困难声明的学生都将采用这个单一评价标准,而"教育、健康和照顾计划"将整合这三个服务部门,识别学生的特殊教育类型,并提供相应的需求支持。9第二,制定国家经费投入绑定框架。在2011年3月的倍询提案>〉中,教育部宣布将和地方政府一起探索国家绑定框架,既保证提高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和青年、残疾儿童经费投入的透明性,又能兼顾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灵活性。第三,更好地发挥社区部门的服务功能。2011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要发挥社区服务部门的作用,为那些能为学生离校后提供独立生活培训的组织予以60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投入期限为两年。这些组织项目包括:早期语言发展、早期支持和关键工作、家长参与、为成人做准备等。

 

三提升主流学校特殊教育的服务质量

 

英国政府在《咨询提案>〉中明确表示,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应当获得额外的支持,从而保证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水平。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前沿,为这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英国主流学校主要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三个主要方面着手改革,以适应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需求。第一,通过培训提高主流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提高学校特殊教育服务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已经成为提升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咨询提案》规定教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掌握识别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处理不良行为的能力、有效教学的能力、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改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2008年的报告《特殊教育需求和全纳:反思与革新》中,分析了课程设置的三大原则,即在课程中设置_定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克服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学习困难。第三,改善特殊教育评价方式。针对特殊教育评价,注重效率的学校通常采用目标一设定的方式评价课程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在英国的梨树学,课程协调员通过分析这所特殊学校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提供合适的支持,在每堂课都关注写作,并做出评价,通过对比以前的状况测量学生的进步,进一步设置教学目标。

 

(四)赋予家长和儿童在特殊教育中的权利

 

2008年3月,特殊教育联合会主席布莱恩蓝姆发起了一项调查,被称为"蓝姆调查"。其主要目的是调查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家长对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信心度,并向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国务大臣提出了如何提高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学习水平的建议。在这个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于2010年了《改善家长获得特殊教育信息的实施计划》,为那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家长专门设立热线电话和网上服务。3]2011年3月的《咨询提案》再次强调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并让家长参与到特殊教育体系的决策中去。到2014年,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家长可以获得以下权利:制定个人预算,控制自己孩子的特殊教育务;获得资金使用信息;选择学校,包括所有公立学校、学院(academy)和自由学校。

 

这次特殊教育改革不仅强调了家长的权利,同时也提出了要尊重特殊教育儿童的需求。《咨询提案》的反馈者强烈支持赋予儿童上诉的权利,尤其是对于那些伤残的儿童、需要照顾的儿童。这些儿童很少能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赋予他们直接向法院提起上诉的权利,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不利地位。三、英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统_的需求评估方式

 

英国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其评价方式也随之调整。在1978年《沃诺克报告》以前,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主要由医疗机构进行,根据儿童的伤残类型建议与之相适应的学校。但《沃诺克报告》以后,特殊教育需求定义得更加宽泛,只要存在学习困难问题就可以声明自己具有特殊教育需求。但在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上却变得十分复杂,医疗机构和学校脱节,造成多头评价,效率低下。由此,2011年的《咨询提案>〉建议统一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采用统一的需求评估方式。将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有机统一,以解决多方评估造成的评估效率低下、费时耗力的问题。健康机构与教育机构的有机衔接将大大消除不科学的评估行为,在医疗检查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医生的及时建议,如学生是适合在主流学校,还是适合在特殊学校就读。

 

(二连贯的经费投入体制

 

自2011年3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咨询提案》绿皮书以来,英国就致力于建立一个连贯一致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标准。2012年3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学校经费投入改革:朝向更加公平的投入体制》,目的是改革以前以16岁为分水岭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新的标准将涵盖从出生到25岁,做到前后连贯一致。将16-18岁特殊教育需求固定拨款、学习者附加支持资金、特别安置预算资金整合为一种资金支持,从而统—资金分配。新的经费投入标准将减少由于经费断层给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㈢协商性的家长参与机制

 

以往家长在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家长在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家长参与模式分为: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协商模式。m专家模式完全忽视家长的作用和要求,家长只负责提供孩子的信息;移植模式开始考虑家长的需求;消费者模式赋予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协商模式则更加强调家长的作用,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就需要和家长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一致,教师还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策略与家长继续协商,减少分歧。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状况最为了解,通过家长参与,学校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学生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匹配的教育服务。这次的改革同样强调了家长参与,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控制特殊教育资助,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个人预算。

 

(四)全纳的主流学校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开始了一体化教育,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从特殊学校融入到主流学校接受学习。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萨拉曼卡(Salamanca)提出全纳教育,这与英国的一体化教育不谋而合,于是英国积极响应,全纳教育在英国得到快速发展。英国在从特殊教育向全纳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主流学校的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第二,加强主流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在《咨询提案》中,英国教育部就强调了特殊教育技能的重要性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第三,转变主流学校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让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四,特殊教育学生评价要预先设定目标,进行过程性评价,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