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日子如同时间似箭,回想间,一年的学生会生活促消逝。循着记忆的流河,我开始追思着我过程的点滴,激动过、高兴过,也迷茫过、痛苦过,岂论得失与成败,这点点滴滴配合见证着我的发展,是我一生弗成缺失的财富。以下是一年来我的个人工作总结申报:
凭心而论,进入大学我学到了许多的器械,有幸加入学生会,更使我有机会打仗更多的人和事,令我受益匪浅!回过火来观观本身走过的路,苦涩和欢欣并存,自得与失意同在。大概是光阴过得太快了,而本身想做而又来不及做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于是心中便多了几分遗憾,以致于每一次想提笔给本身这一年在学生会这块令人瞩目的平台上所做的工作好好来个过细的总结终归无言,心中隐匿的话语迟迟不能化为笔下的翰墨。然而,不管本身如何没有勇气面对,曩昔的不能转变,总结终究照样要写的,因为只有总结了曩昔,能力更好的进步本身,能力以此为镜认识本身完善自我,并指导以后的工作。
“居心服务能力把事做对,认真服务能力把事做好”,我不停都记得刚刚入学生会时学长在部门会议上说的这句话。切实其实如此,颠末一年的工作实践我更深谙这话中的韵味。秘书处工作需好支付有时还必要作出些小小的牺牲,大概在别人安心午睡的时候我们还要在外奔腾购物,大概在别人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还得留守办公室,但也因为我们比别人多一份支付就多了一份劳绩。学生会工作无小事,事事都不能懈怠,秘书处的工作多且杂,我们必要处处当心,时时把稳,因为秘书处是整个学生会的核心,工作中的细微毛病或拖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学生会的正常运作。因此作为秘书处的一员更要进步自身的素质能力把所支配的工作做得少错更好,当本身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生会工作中,观着本身的工作有益于整个学生会时我便深深感到到本身生命的意义,岂论工作的哪一方面都要斟酌到学院、学生会以及广大同学的利益,本身的责任感也更强了。
秘书处工作必要激情,激情有如穿越穷冬绽放在枝头的那抹新绿,是人生储藏的宝藏,是让生命发达的动力,如果工作没有激情,那么便会呈现被动工作的场所场面,工作只为完成任务,也就无心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欠好,激情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好并享受工作历程所带来的愉快。除了有激情还要有耐心和毅力,合之可称为积极心,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作沃土,用来断的尽力作养分料,用痛苦的检验作阳光,用辛勤的汗水作雨露,将激情挥洒,不止在学生会,岂论做何事胜利的喜悦都将随同左右。学生会是个人人庭,而每个部门都是这个人人庭下的一个小家庭,我不仅是个体照样群体,工作中考究互助,只有具有积极心服务出有富有激恋人别人才愿意与之互助,做举事来也自然而然的更为顺利,效率也会更高!
在学生会工作一年,我个人的组织和谐才能和团队协作才能都获得了很大的晋升,但不得不认可本身在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够之处,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秘书处工作其实也还有许多急待完善的地方,我心中虽有些想法,却又都被本身一种固有的思惟禁固,总感到(畏惧)本身的想法不成熟,也就不敢勇敢提出,工作中也没有很积极的去思考每件事有没有更好的道路去更好的完成……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做好2017年个人工作计划,争取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范文二
在学生会工作一个学期的光阴,精确的说一学期不到,在这段光阴内和非学生会成员相比我所失去的自由光阴相对的要多一点,然则学会的相对要多一些。比如说打仗的人和事相对就要多一点了,打仗的人和事多了,既熬炼处置惩罚事情的才能也能更多的交友,光这些就很值得我在学生会继承工作下去了,当然我所获得的当然不止这些。
在学生会工作的这段光阴,有不少人问过我是否值得再继承干下去,用他们的看点便是与其在学生会这样劳而无功的干下去,还不如本身在大学多留点光阴玩玩。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学生会的事情并不是说只有特定的人能干的好,就观个人的观法,只要你有想法,你可以认真观待。那么,你就必然能干的好。不去计较那些花在值班室里的光阴、不去计较那些日常工作的繁琐,那么你就可以充分的胜任学生会的工作了,正所谓鱼与熊掌弗成兼得,人各有志,人人的想法不合,那么所做的事情也各不雷同,我在学生会期间,获得的是对我人际交往才能的熬炼,还有对突发变乱的处置惩罚才能,我要的便是熬炼本身,在熬炼本身的同时为广大同学做好需要的办事工作。
在工作期间最不能要的想法便是把本身和非学生会成员做对照,为什么别人在操场闲逛的时候我们在值班室值班?为怎么别人上床睡觉了,我们还要查房?没有任何托言,来由很简单,你参加了学生会。也有许多中途退出的人,他们的想法是否这样我不太清楚,我知道如果我这样想,那么,我退出是迟早的事。
在学生会工作期间,我的晋升是循序渐进的,很丢脸出短期内有什么变更,然则和刚开始相比,我的晋升照样很明显的。
篇2
关键词:悲苦;虚无;解脱;原罪;救赎;疏淡;浓重
中图分类号: I20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55-02
在回答人生悲剧这一亘古不变的命题时,现代文学大致有三种答案,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阶级论,将人生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持这种论调的派别以左翼为代表,最终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解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用以消除苦难。第二种是佛家之论,认为人生本来就苦,正所谓茫茫苦海,回头是岸,只有解脱是办法。最后一种说法是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必须通过忏悔和自我救赎,才能得救。诚然,第一种侧重文学与外部的关系,后二者则侧重文学与心灵的关系。下面就以许地山和为例,略谈宗教对其二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悲苦的解脱:顺与避
许地山的散文和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悲苦意识”,其代表作《缀网劳蛛》这部小说集所展示的现实人生多是苦难的:《商人妇》、《缀网劳蛛》中饱经人世坎坷的惜官、尚洁;《命命鸟》、《换巢鸾凤》中为争取爱情而死的敏明、加陵及和鸾;《无法投递之邮件》、《慕》中受生活煎熬的青年;也有儿子久无音信,老来寻子却又在混乱中失去儿媳的云姑(《枯杨生花》)和夫妻感情甚笃,却又被活活拆散的祖父母(《读〈芝兰与茉莉 〉因而想及我的祖母 》);还有妻亡女幼的关怀以及失去父母的海角底孤星……这其中包含童年的凄苦、孤独,青年时期为追求爱情、理想所受的煎熬与痛苦,中年丧妻、丧夫、丧子之痛,更有老无所依,晚景凄凉的悲叹,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一生所可能遭遇的苦难。
这种悲苦意识来源于许地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他的人生浸透着种种悲苦,生下来就逢台湾变乱。19岁时,因家道贫困,开始自谋生活。21岁赴仰光任教,后入燕京大学读书,随后又经历了父死、妻亡……。而许地山自小就有的佛缘使他的悲苦意识与佛教观念相遇合产生了一种悲剧情怀。他生长在崇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经常诵读揣摩许多佛家经典著作如《法华经》等。1913年,21岁的许地山曾到缅甸仰光的一所华侨学校任教,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更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1922年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过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回国后又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当教授,对宗教有着精深的研究,著有《道教史》、《大藏经索引》、《佛藏子目引得》及许多关于佛教的论文,对佛教教义本体有精深之评述。也正是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使他的悲剧情怀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散文和小说里。
许地山在《无法投递之邮件》的《覆少觉》中说道:“唉,怀书的病是难以治好的。一个人最怕有‘理想’……朋友们说她是‘愚拙的聪明人’,诚然,她是一个万事伶俐、一时懵懂的女人……‘理想’和毒花一样,眼看是美,却拿不得……”[1] 原始佛教有三个重要的命题,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三是一切皆苦,这三个命题被称之为“三法印”,成为整个佛学的理论枢纽。诸行无常,是一切皆苦的依据,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因缘何合而成,故无自体,无自性,无一不是迁徙转变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人因无明而常生执著之心,这正是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以佛法看来,爱情不过是海市蜃楼,如幻如梦如泡影,只有破执着,才能获得大智慧,从而得到解脱。还如《愚妇人》[2]中,作为一名石女的愚妇遗憾自己没有孩子的命运,但作为智者的樵夫却认为少了生产之痛苦,养育之艰难,正是她比天下女人幸福的原因。由此可见小到爱情大到整个人生,人生的悲剧在于无明,即因没有智慧,而起的虚妄之心。
那么又如何从这种无明的悲剧中解脱出来呢?这就需要借助佛教的智慧,即选择“顺”和“避”的人生态度。许地山曾对这两个字做了如下注解:“如果所谓最后胜利是避不是去,是顺不是服,那么我也可以承认有这回事。所谓‘避’与‘顺’不是消极的服从与躲避,乃是在不可抵抗的命运中求适应,像不能飞的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3]可见“顺”就是守本分,顺乎天意,“避”就是不争,不作违背常理的事,这一点在佛经有明确的出处,《菩萨缨络经》说,“顺第一义谛为善,背第一义谛起名为恶”,顺实际上成了佛教伦理中对善的本质规定。在佛看来,顺有二义,一是顺应佛教揭示的无我、无常的真理,即《大乘义章》所云“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二是益事,如《成唯识论》所言:“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为为善”。可见人生如蜘蛛网,难保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正合乎佛家“正精进”的主张。虽然前方道路迷茫,悲苦再所难免,但仍然要积极入世。作者借用佛家思想,没有导向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而是通过平衡内心,获得智慧,进一步强化了生存意志。尚洁惜官的乐天知命,逆来顺受自不用提,玉官的多舛人生路上每一次努力,也都可以看作佛家“正精进”思想的反映。
二、原罪与救赎
戏剧大师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经典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刻画出了繁漪、周朴园、周萍、陈白露等可憎又可爱的人物形象,并由这些人物演绎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爱情的毁灭,理想的消亡,生命的消逝……然而,这些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周朴园曾是踌躇满志的个人主意者,坚信靠个人的力量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家庭,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妻子的背叛、儿子的、前妻的重返,彻底摧毁了他的个人信念。抱着伸张正义初衷的仇虎没能改变复仇计划后不安,甚至为复仇付出了几乎疯狂的沉重代价。究竟谁在作怪?谁在主宰一切?宇宙之中定有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这就是原罪。如果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纯粹理性精神对这四部优秀作品进行整体观照,毫无疑问,就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无论是其主题构成还是悲剧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浓厚的宗教情绪和上帝意识,蕴藉着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基督精神的敬仰,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认同,是不难发现的。
在青年时代抱着人生应该是美好善良的纯真信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但是,当他走向社会之后,纯真的人生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天真幼稚的美梦,使他完全陷入了理智的惶惑之中。他从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发现了一种被他自己称为“原始蛮性”的力量正在引导着人们走向堕落,这使得他深深焦虑不安。对于人性自身弱点的深层焦虑,正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情绪。察觉到,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回归原始的野蛮,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一切都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失衡状态,导致了人类社会永无休止的残暴、邪恶、贪婪、和堕落等丑陋现象的发生,使宇宙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状态。于是,虔诚的爱的信仰也因情感的压抑逐渐发展到了另外一种极端,变成了沉郁而凝重的“恨”。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感,使迫切希望能够寻找到“人究竟该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答案,此时早已浸透于他大脑潜意识层里的基督教人文意识使他想起了拯救人类的“上帝”。这就是精神人格与创作动因的根本之所在。
当以这种文化心态和精神品格进入实际创作过程时,他用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世界末日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博爱意识,精心地构思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的主体意念框架,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创作实践,统统纳入基督教文化的伦理规范,进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即:“恶”(原罪)――“毁灭”(惩罚)――“善”(再生)。最能体现基督精神的体现在《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的安排上:远景是一个教堂医院的客厅,并间接交待了这房子是周家卖给教堂医院的;近景则是屋内格局和陈设的特写,这屋内的一切都已“呈现着衰败的景象”,唯有壁炉上方“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现在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炉前的一张旧圈椅,映出一片红光,这样,一丝丝的温暖,使这古老的房屋还有一些生气。” 画外音是远处飞扬而来的教堂的钟声和“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作者强调“最好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时间是大年三十,人物除了修女看护和小孩各两位,主要是一位“头发斑白,眼睛沉静而忧郁”的“苍白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周朴园,作者借周朴园的忏悔向我们暗示了整个人类只有通过救赎,人类才能得救,才能重返伊甸园。
三、疏淡与浓重
可见,同样是人生悲剧,解释者不同,所给的答案就不同。作为东方智慧的佛教把基点建立在人对自身悟性的信心之上,往往抽掉客体去营造一个无所不包的主体。这种自信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感,而是来自主体的神秘感,这必然会转向对自我和神秘的主体功能的崇拜,因而,佛法讲求智慧,讲求开脱。西方的基督教,是对造物主的崇拜,把一切都交托在神的手中,通过忏悔获得拯救。表现在审美风格上,许地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往往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体验,散文则充满禅思意趣,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崇尚悲剧,他的剧作渲染恐怖描写死亡,故事情节显得十分神秘怪诞,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段形成了一种大悲、大恸、大彻、大悟的悲剧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储备,由于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应该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起到教化和引导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功底深厚的“专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必须要拥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将抽象复杂的大学语文知识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和信心。另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大学语文课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来吸引学生,保持大学语文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必须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在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的指引下在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语文课堂中来体味汉语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2对大学语文进行正确定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国教育部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在大学语文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及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走出大学的课堂与社会实践相接轨,以社会时代的具体需求为标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具备现代人才发展特征的人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应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达到社会规定的等级标准,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或课外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鉴别能力进行锻炼,最终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真正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的发展增光添彩。
3注重学生需求,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大学语文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大学语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充分理解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必须具备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能够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具体需要来确定选材内容,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将汉语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所以教师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上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概念,坚持优中选优的教材选择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材,这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效能能否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作为教材的主编方来说,应该深入学生的群体中去,真正弄明白大学语文教育缺什么,我们的学生又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浓厚人文氛围的精神世界,在教材编纂的过程中,要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下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世界文化发展历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的声光、影视效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学语文的自身魅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作品的影像简解和视频资料来弥补学生阅读不足的缺陷,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5总结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高职院校中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大学语文可以说首当其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上面所说的社会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失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领域盛行“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从教育观念上把大学语文降格为“工具”。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市场效应成为衡量教育成就的标准之一,教育成为机器般的“知识工业”。具体到语文教学,则存在着把大学语文当作简单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一些应用型文体的写作训练。事实上,大学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不是被长久地忽视就是被挤到边缘。
(二)大学语文师资短缺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评硕导、博导比较容易,其待遇也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外因,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就很难了。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手段落后
受实用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只把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在众多的选修课中,大学生们纷纷走进西方艺术史、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的课堂,因为这些课程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学生在浏览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聆听一首首流行的热歌,欣赏一部部好莱坞大片中轻而易举拿到了学分,而《大学语文》则门庭冷落,日益边缘化,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外部原因之外,这和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系:教育理念落后,教材内容老套,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多沿用中学语文的讲授套路: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二、解决大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一)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但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了这门课的存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业务上要求不是很专,但要求博,各方面的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很宽的知识面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讲课才能活泼生动,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本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引导学生把坚定的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比如教师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或者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人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篇5
1.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语文教学;思考探索
随着经济逐渐全球化,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课程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各个国家也在不断开展汉语教学,在这个时期,大学语文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汉语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中国历史的象征和代表,它曾经鼓励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曾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然而,现如今,在国内大学生的严重,对语文教学的忽视使得思考,因此,对大学生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汉语逐渐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各个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育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教师们的教育方式也较为传统,这样的教育环境造成了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的长期停滞。进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汉语的忽视也越来越多,这对于现在大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消极的意义。高校现有的教育机制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能够全面关注现在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正面解决这些先存在的问题,进而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化,造成了大学生对语文知识增长的停滞。
二、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们的教育方式较为死板
大学教师们还是继续延续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按照课本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教学,这种枯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影响下大学生教育的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影响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怎么能够对大学语文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停滞,使得教育效率不高,影响了汉语文学的传播,不能够使汉语文化发挥其本有的价值,进而使得大学语文的教育在某一方面失去了意义。
2.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本国语言的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反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也就谈不上对文化内涵的认知了。除此之外,各个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方式在大学生之间宣传,使得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也就不会去重视和参与这件事,在这样一个不积极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和喜好。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使得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效率越来越低,使得课堂教育的氛围也越来越不好。
三、新形势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1.按照社会需求重新认识大学语文教学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学的定位也应当紧随时代的脚步,然而,当前大学在语文教学定位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的表现就是,角度缺乏人文性和目标感,为了教学而教学。教育部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发挥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要做到:首先,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社会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刻社会意义,使教学行为产生推动力,而不是机械性的、盲目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其次,明确树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好将目标进行量化,以便后期考核,使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工作的目标所在,并在考核压力的推动下,增加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途径的动力;最后,转变精英化教育的思路,采取大众化教育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培养个别的学科尖子生,而是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语文素质,要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行为更广泛地被学生所接受,最大面积地提升语文教学对象即学生群体的语文素质。总之,社会需求视角下,重新定位大学语文教学,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是科学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一步。
2.教师们改进教育方式
现如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们也应该跟紧步伐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改革。教师们应该对大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这样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使得大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够顺利教学,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够对汉语文化充满兴趣。这样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然,对大学语文的教育以及大学生文化涵养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方式得到了,教育效率也得到了相应大的提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的教育也就能够有新的方向和希望,文化的传播也就有了新的起色。
3.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在教育中是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对于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为学生学学语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学语文,有了主动性和爱好,自然效率也就提高了,那学习的知识也就不用说了。因此,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对于大学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对大学生语文教育的意义。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语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大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影响作用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汉语文化的传播,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个高校应该对自己本校教育制度中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问题之后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这样才能够解决我国现在对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桑迪欢.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47-50.
[2]程春霖.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J].才智,2015,20:117.
[3]师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走出大学语文教学困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No.31601:249.
篇7
论文摘要: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对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的误解和对资源库的不当建设,本文就这些现象提出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构想。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需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需要体现高职特色,需要弥补语文应用中“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建设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还应注意资源利用市场的开拓,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一、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高职特色,定位欠科学
2003年起高职高专课程开始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当年高职高专课程占了评审总数的18%,近两年所占评审比例逐渐上升,但仍无法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这说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当前,许多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受普通高等院校影响较大,从教学设计到教学模式,甚至教学内容都“似曾相识”,没有充分体现出当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
2.各自为政,出现大学语文“网络糙品”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鼓励下,各高职院校纷纷上马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项目。然而由于各自为政,无法整合教师力量,导致网络精品课程良莠不齐,有的内容陈旧,有的设计简单,还有的“囊中羞涩”,点击几个栏目都属“尚在建设中”,而最集中的问题是未能实现资源共享。
3.难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造成精品语文课程被闲置、浪费
2009年7月以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连续12个月对2003~2009年获批的793门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学校网站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控。结果显示,有171门课程可访问率始终保持在良好(可访问率超过80%),其中却无大学语文的踪影。国家级精品课程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省级精品、校级精品的情况。看来,不断改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支撑网站条件,确保网络畅通,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保障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已迫在眉睫。
二、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出现的问题令人堪忧。种种弊病已经阻塞了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学成果、宝贵的教学经验等重要资源的传播和利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地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有力促进各高职院校的合作,进一步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展示优质教改成果,这对提升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总体资源占有水平、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三、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思路
1.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
由于未能整合教师力量和欠缺专门的技术维护,各高职院校网站上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大多处在“一家之言”、“闭关自守”状态,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资源共享。要改变这种窘态,必须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这条道路。各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突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共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资源平台,集思广益,共同推进大学语文的教改工作。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发扬光大,还需先进的网络设备及维护技术,否则,即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校校合作的同时,还需校企合作,由专门运营、管理网络的企业参与这项工程,共建共享大学语文精品课程资源。这种运作模式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方面已不乏成功案例,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国语文网、语文新课程资源网等,均是整合全国数百所一流名校及数千一线老师的课件、教案、试卷、备课素材、论文和作文等资源,由企业进行技术维护的网上资源平台。
2.以高职为特色,科学定位大学语文
从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阐述,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意味着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无论在哪所院校开设,均应发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等院校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的职业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就明确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内容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高职学生的文化修养侧重于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而且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还有人文基础知识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融合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与时代性特点,在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而无需完全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培养通才”目标把阅读教学博大精深化。高职语文还应在阅读熏陶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同时应照顾到专业特点,在文科学生方面凸显应用写作的工具性,提高文科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在理工科学生方面注重提升阅读能力,增强思维训练。高职大学语文惟有走出普通高校语文这片庐山,方能不迷失自我,在科学定位中成就“风景这边独好”。
3.以课程为中心,化整为零整合优质资源
鉴于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品种繁多,参差不齐,而且未能完全反映高职特色,未能满足文、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应打破传统的以某校某教材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为单位来整合网络资源的做法,改以化整为零的方式,以模块组合为网络资源框架。为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与时代性特点,高职大学语文的网络资源可分成“文学阅读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母模块。“文学阅读鉴赏”下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外国古典文学鉴赏”与“外国当代文学鉴赏”四个子模块;“表达与交流”下设“普通话训练”、“朗诵技巧与艺术”、“演讲技巧与艺术”、“辩论技巧与艺术”、“应用写作训练”与“师生作品欣赏”六个子模块。
以课程为中心、化整为零整合优质资源的具体做法是将来自各高职院校的不同教材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内容以作品为纲进行整理归纳,有关作品的文献资料、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思考练习等内容均可放入“文学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表达与交流”模块内容突出了高职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这些内容在现有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很少见到,然而却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高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已涉及“表达与交流”内容,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只是未能系统总结。因此“表达与交流”模块内容的建设是对现有高职大学语文的良好实践,是弥补以往语文应用项目网络资源的空缺。
应用这种模块形式整合网络资源便于师生上传精品资料,不一定要等到整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结束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整门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也未必能做到处处精彩时时领先,所以应用模块形式整合网络资源将会大大提高建设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效率。而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快捷地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师生工作学习的需要。通过共建共享资源,高职大学语文师生既能推进语文课程建设,又能各取所需,这应是“不拘一格建资源,抖擞语文快人心”的乐事。
4.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开拓资源利用市场
开拓资源利用市场,首先要使资源平台能立体辐射各地高职一线语文教师与广大学生,要确保网络畅通,师生可以随时访问网站,进行交流学习。其次,资源平台应依托强大的师资队伍,及时更新与完善网上资源,用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的教学指导信息、热门的前沿资讯与生动的课外瞭望等内容不断吸引广大师生利用语文网络资源。再者,可以合理利用物质刺激,提升师生利用资源的积极性。资源平台可免费分配给合作院校师生一定的下载资源点数,争取资源利用市场的先机。同时鼓励广大师生通过上传优质资源获取点数,以成为免费用户。当然也可以充值购买点数以获取优质语文资源,此举亦可为校企共建资源助力。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曾就怎样对待外来民族文化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他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这个“拿来”观点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观点不谋而合。高职语文教师应顺应21世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构建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整合语文网络资源,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立体互动、双赢共进的发展目标。缺失资源的整合,高职语文也不能自称为精品语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黄玲青.“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10).
[4]刘超.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3).
篇8
一、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习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习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习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二、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习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小明单位:黄山学院
篇9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的新形势,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新的形势: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 改革
引言
文言文是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学习途径。然而,由笔者组织的全国多所高校共2800余名在校大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学生喜欢文言文,这样的教学现状势必严重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大学语文教改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文言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陕西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研究”为依托,在安康学院进行了以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文言文教学改革。
一、明确大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经过中学六年的文言文磨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常识和文言语感,所以大学语文里的文言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让经典智慧指引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我们提出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学习优秀文言文匠心独运的写作艺术,提高文言文语感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感知、体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就业创业及人生发展服务。相比中学文言文教学,大学语文的文言文引入文化和学术的内容,“让学生跨越字词句篇,从哲学的层面、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文学中的诸种现象,从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认真研究文本,优化文言文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教材节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其文化思想、情感内蕴、语言艺术,任一方面都可做详尽的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文本的时代性主题和现实指导意义,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以下几点为凝练出的文言文教学观点:
首先,史学作品,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主要从经世致用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行为方式,获得事业成功失败的感性与理性体悟。比如《段于鄢》,虽然也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艺术,但帮助学生体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安排这样三个内容:第一,比较祭仲、公子吕、颖考叔三人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人际交流沟通特别是与上司的汇报时应注意的细节、对方的心理以及如何措辞;第二,讨论、分析颖考叔和庄公胸有沟壑却明知故问的言行,引导学生体悟做事的方式方法,不要只想着走捷径;第三,分析总结庄公的成功,引导学生认识成就事业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出来,要能面对现实,有目标、有为实现目标的那份坚忍不拔和责任心,并修炼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坦途;第四,分析总结共叔段失败的教训,引导学生体悟做人做事要规避失败,除了要低调也即传统所谓的养德,还要有团队合作共赢的意识,格局大事业才能大。
其次,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为今用的思想,还要学习借鉴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例如《兰亭集序》,我们设置三个重点能力训练项目:第一,语言表达能力。从书序的写作知识、该文所用表达方式的角度,设置了一个语言交际的案例,学生A来到教务处,说“老师,我公选课没成绩。”请你判断该生语言表达是否恰当。”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认识并掌握了人际交流或者为文记事时必须注意的要素。第二,作品阅读鉴赏和总结概况能力。通过比较该文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不同,既深刻理解了《兰》文的思想情感和行文脉络,又学习了两篇作品的语言艺术。第三,认识经典作品的当代传承与表现形式。比较《兰》文与周杰伦演唱的《兰亭序》,思考并归纳两者的相同点,并在枚举这类“旧瓶装新酒”的例子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体悟到经典的不朽魅力及其强大的再生能力,认识到经典也不总是高高在上,也存在于音乐、影视、服装等日常的生活中,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经典的慧眼和一颗创新经典的慧心。
再次,元典作品,重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以儒道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精神向度的引导和启发,开阔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发挥大学语文帮助学生精神成人的独特作用。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学生对儒道两家的认识,简单、片面。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还特别关注了与中学语文的衔接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纠偏和守正。儒家思想,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设计两个教学重点:第一,联系中学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进一步了解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第二,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孟子王道政治理想施行不下去的主客观原因,并以杜甫及其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认知,即便是理想与现实相矛盾、人处逆境的情况下,儒家文化始终不改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践履德行修养的人生实践的主张。道家思想,例如《庄子・秋水》,结合中学学过的《逍遥游》,设计如下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比较二元思维下的河伯与持相对、辩证思维的北海若,反思个体认识的误区和局限性;第二,思考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和智慧敏明的精神自由的联系,认识洒脱逍遥不等于与客观世界斩断关系,更不是不需要去获得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第三,思考庄子哲学中变动不居的时运与冷静理性的自然性的关系,体会“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沉稳大气的人生态度。
三、以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经过中学六年的文言文磨砺,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语感,凭借课文注释,已能大体读懂文意。因此,对文言篇目,我们认为无需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一言堂式的串讲上,除了个别关键性的字眼、词眼,可以加快文本内容的解读。为完成学习目标,我们采取如下做法:
(一)采取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借用翻转课堂理论,课前1-2天布置阅读课文、基本理解文意的任务,并将课文教学目标按由浅入深的原则,以问题的形式公布给学生,推动他们去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则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课文关键词的方式梳理和温习课文基本内容,不再细讲字词和翻译全文。因为问题已经预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老师归纳拓展来实现。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文言文课堂不再沉闷,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模块化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式教学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作用,课堂上,师生间容易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但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课堂面对的学生,都通过了高考遴选,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判断能力,客观上要求教师拥有更深厚的学术素养。事实却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最熟悉最有深广度的研究方向,做不到各科文学都向学生呈现出最优最好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改内容之一便是改变一名教师从头带到尾的传统模式,采取模块化教学,依据各授课老师的专业方向,将教材内容分为古诗文部分和现代诗文及翻译文两个模块,由两名教师共同完成各教学班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保证问题引领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又为丰富课程内容、活跃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积极思考并努力优化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不仅精心设计每一张幻灯片,还尽力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比如蔡志忠动画版的《庄子・秋水》、周杰伦演唱的《兰亭序》、名家诗词朗诵、从百家讲坛、网易公开课等剪辑来的视频等等,甚至自制视频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作品的再创造。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法。根据我们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的“你希望的1-2种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近半学生希望开展人文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可见开展大学语文第二课堂既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首先进行诵读指导,编制了《安康学院大学生经典诵读选编》。该《选编》分为课前五分钟集体诵读和课后诵读两个部分。课前诵读部分选自《论语》《礼记》《道德经》《增广贤文》等作品,以片段的方式呈现,从为学、交友、做事、修身等方面帮助指导学生精神成人。课后诵读部分则选择文学史上意境优美、词清句丽、朗朗上口的优秀作品,帮助学生锤炼语感、积累佳句。其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均会在每个教学班里举行一次“文言文诵读比赛”,在教师指导的下,学生组织、学生参赛、学生做评委,并将每人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此外,我们还以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名义与校团委联合举办“经典颂・诗文朗诵大赛”,并与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学分相挂钩。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间文言文已不再是学生头疼的学习、阅读对象,文言文的诵读之声也时闻于耳畔。语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于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
[3]李重.现代语文教育的重心位移及发展路向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 上一篇: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