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俗点说,土地管理的工作就是先确定一块地的范围和面积,再结合这块地的地段区位、环境特点以及政府对这块地所在片区的规划等,对它进行利用和开发,决定是建造医院、学校这样的公共设施,还是拿来拍卖给房产公司开发住宅小区。”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在某市国土资源局工作的陈永鉴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内容。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这是一个“提出设想―论证方案―确定实施”的过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建在哪儿,医院建在哪儿,甚至我们居住的小区的建造都需要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审批。
就拿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例子来说,旧东站离市中心很近,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大,进出的人流、车辆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不堪。另外,从城市规划发展来看,对外交通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以避免众多大型车辆穿越市区,保证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有序进行。如果两者混杂在一起,整个城市的通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汽车站应该搬迁到城市相对边缘的地方。
有了搬迁车站的规划后,就要论证方案。为什么会搬迁到九堡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九堡位于杭州郊区,有不少村庄,人口并不密集。随着城市化发展,种地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业,于是就有大量土地闲置。当然杭州有许多这样的地方,最终选址九堡,还和杭州市的城市开发方向有关。通常把大型公共设施布局在一个地方,可以迅速拉升该区域的经济,比如拉动地价、促进消费、吸引投资等。政府希望城东地块能够迅速被开发起来,于是九堡就成了城东开发政策的受益者。
方案确定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了。这时,先要通过土地勘测了解地形,并对区域内的土地分别属于谁、目前的用途进行调查,然后上报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即可进行动迁――九堡的土地有不少属于当地农村,这就要以村为单位征用土地,将村民动员搬迁至别的地方,动迁完成后才能开始建设。
这样一个从论证方案到实施的过程复杂而周密,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来具体操作,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的规划部门、审批部门、勘测小组的通力合作。
专业知识文理兼备
通过杭州汽车东站搬迁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土地的规划利用并不是想当然的,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托。这就要通过《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学》等课程来了解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这其中,《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管理学》十分重要,因为影响土地规划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经济和管理。
经济因素指的是土地的价值。农业用地的价值体现在肥沃程度上,城市用地则体现在它所处的位置和繁华程度,这些都对它们的开发形式有影响――肥沃的农用土地不用来耕作而用做房产开发十分可惜,而地处城市中心的繁华区域发展商业就再好不过了。
管理因素则是人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比如,把汽车东站搬到九堡就含有政府希望借此推动这一地区发展的因素在内。
另外,由于对土地的规划利用是政府行为,讲求科学严谨,不能出一丝差错,所以,了解土地的产权、产籍以及税费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会有专门的课程讲授这些知识。
这些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文”的一面,“理”则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地形勘测是实现土地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测量学》课程就是为此而设。首先要学习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比如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水准仪、测量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经纬仪等;然后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给定区域的地形,包括房屋的位置、树木的分布、空地所占面积、围墙沟渠的位置等,并将其画出来,形成一幅地形图,让看图的人不去现场也能了解那里的建筑、绿化的分布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划、设计都将在这幅图纸上进行,所以并不是画一个大概就可以应付的,图纸上1厘米的差错在现实中可就是几百米了。所以,勘测也是个精细的活儿。
就业:公务员录取率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性,相较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等“万金油”类型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并不大。进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等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是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陈永鉴所在的班级毕业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取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他说,这比其他专业考取公务员的比率高多了。
由于掌握土地勘测技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土地勘测规划研究所、测绘机构工作,一些生产测绘仪器的公司也会需要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此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进入房产公司或物业管理公司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这些公司都会有涉及土地的业务,例如参与土地“招拍挂”(俗称“拿地”)、土地评估、办理各类有关土地的相关手续等。学土地管理专业的人拥有“拿地”、评估的专业知识,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从事这类工作得心应手。
当然,继续深造也是很好的选择。陈永鉴就曾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读研,“适当改变研究方向,攻读城市规划或者城市管理方面的学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融合这两者知识,可以拓展专业面,满足社会对‘多面手’的需求。”
院校点击
有志学习土地资源管理的同学,本科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两所重点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经济、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专业设置偏重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
篇2
[关键词]就业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模块设置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38-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就业人数庞大、就业岗位缺少、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就业观念守旧等因素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脱节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1][2]为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更强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毕业生及主要需求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制定出更有效的培养方案。
一、已毕业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需求调查
针对已经毕业学生对其就业单位性质,就业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求及毕业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我们面向毕业生设计调查问卷,向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发放100份调查表,收回89份,其中有效62份。
(一)已毕业学生主要就业部门调查
从问卷反馈我们可知,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主要就业部门为土地及房地产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建筑施工单位和其他相关部门(见图1),这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
图1 土地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部门
(二)已毕业学生专业需求调查
不同工作部门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工作需求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一些相关课程(见表1)。其中房地产测绘、公共关系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和人际沟通在不同工作部门均有一定需求,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除个别部门外也有相应需求。
表1 毕业生认为应增加的课程
■
注:该问题在调查问卷中为多项选择
根据反馈意见,应考虑增加房地产测绘、房地产市场营销两门课程,而其他如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和人际沟通已有相应选修课,在修改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增加课时以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
二、不同就业部门需求人才与关注知识能力调查
在关注已就业学生之余,我们还对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旨在对不同就业部门所需求的人才与更加关注的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表,收回90份,其中有效66份。
(一)不同就业部门需求土地管理人才调查
我们对学生就业较多的部门及单位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四个部门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有相关需求(如图2所示)。
■
图2 不同就业单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二)不同就业部门关注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调查
对学生就业较多的部门及单位就公关及沟通、土地经济与管理、土地法规及政策、3S及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和公文写作等知识与能力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图6),公关及沟通是所调查四个部门所共同关注的能力,除此之外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土地经济与管理、土地法规及政策等知识与能力更加关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更加关注土地经济与管理、土地法规及政策等知识与能力;房地产中介更注重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土地经济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单位对土地法规与政策能力要求最高。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公文写作虽然不是每个部门最重视的能力但是却是每个部门都有一定要求的能力,因此,我们应针对这项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
■
图3 土地管理部门注重的知识与能力
■
图4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注重的知识与能力
■
图5 房地产中介部门注重的知识与能力
■
图6 建筑施工单位注重的知识与能力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反馈中对专业素养和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及沟通管理等相关课程。并按照学科对课程体系所起作用的不同,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等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按照土地管理、资源经济、土地测量与3S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资源模块、经济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共4个模块(见图7)。
每一个模块在设置相应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另外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土地管理、资源经济、土地测量与3S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拓宽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
■
图 7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示意图
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时应当注意,一个模块应当是一组知识、理论与方法高度相关的课程集合。并且模块间应具有松耦合的特性,模块化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知识的自由装配与灵活搭配。只有将模块之间的关联度降到最低,模块化的架构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在调整及改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 还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适应高技术水平下的土地资源管理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出土地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实践、实习课的教学, 特别是主要课程的课程实习、设计、野外调查和综合实习。[4][5]
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毕业学生的实践需求及就业部门的实际需求调查,我们进一步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导向,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具体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适当增开有需求的课程、增加需求量大的课程与实践的课时量,依据不同研究发展方向及自身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择相应课程,以求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100-102.
[2] 李保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12):39-42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Z],2005.
[4] 马辉,郭汉丁.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与实践平台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32-135.
篇3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46
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在新型行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当前,政府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地矛盾激化,土地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
从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用地面积逐年增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城市人均占用面积还是比较低的,当然这是跟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而言的。在城市中,土地资源的紧缺对道路交通的顺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住宅费用猛涨,基础设施拥挤等问题难以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浪费会使城市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加上体制的不完善,城市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日渐严重。
1.2 城市土地资源规划存在不科学之处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土地体制问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相当一部分城市没有对土地资源作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久而久之也会使土地资源被大量浪费了,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手段是行政干预,有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过于追求业绩好看,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招商引资,对城市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多浪费,干扰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1.3 缺乏健全的土地市场机制
我国城市的土地市场主体是国家,我们国家主要是通过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来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在我国,针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第一阶段的市场,另一个就是管理上放宽第二、三阶段的市场。我国的土地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市场混乱现象频发。加上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情况的出现,市场土地的面积不能满足下游市场的要求。土地效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资源浪费,这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背离的。
2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城市中,土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供应情况跟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息息相关。所以,要想使有限的城市空间的效用最大化,就要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土地资本利用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努力。
(1)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若不能进行超前规划,那么就难以对城市开发管理土地起到作用。土地使用者要在使用土地之前对城市规划的注意事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唯有如此,才可使土地的开发管理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开展。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总体规划中,对于用地规模、用地的比重、认可密度的控制标准应做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规划也需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使城市规划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2)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集约和节约的方法来对土地进行开发,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增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通过掌握城区内限制土地面积,集资开发现有的土地,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通过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规,尽量使优质土地得到优先使用。再次,通过开发土地提升容积率,地上和地下空间都要合理使用。最后,除了要对现存土地保护,要对土地开发的利用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土地所在的生态系统保持自我更新,防止城市土地资源被破坏。
(3)改变城市地方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针对土地供应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且要在对经济和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后制定这些计划。在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的过程中,要保证计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除外,政府应当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整体思路,保障土地的持续性利用,进而使城市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在土地市场控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垄断,根据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情况分配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一级土地的市场出让总量进行合理控制,使用政策来对土地供给价格进行调整。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上,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在土地的三级市场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使土地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土地得到可持续性的使用。
3 小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环境的压力逐渐增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和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要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好城市土地经营管理,使城市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进而才能使城市建设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6).
[4]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5]刘觅.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科技风,2010,10(24):330-331.
[6]解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18):211-212.
篇4
(西安邮电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为了提升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对高校土地相关数据、图件进行数字一体化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手段的作用。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图文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库,并基于GIS平台设计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实现了地图查询、土地利用评价、成果输出等功能。该系统的建立改变了目前高校土地资源基本以纸质方式管理的现状,为高校土地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高效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高校;土地资源;GIS;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TN9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6?0026?03
收稿日期:2015?02?21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中青年教师基金(ZL2013?49)
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的土地资产作为国有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监管水平也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土地资产的监管工作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短板,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支持,主要还是单一的文字档案管理,更不能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提供分析评价依据。本文提出引入GIS技术,建立GIS数据库,将其具有空间属性的特点融入到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连接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属性和图像数据的关联,存储汇总土地资源数据,对数据、表格、图像进行一体化管理,能进行区域分析和模型分析,图数并茂,为空间分析、辅助决策提供便利。
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1]。
2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随着高校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很多高校都征地建立了多个校区,土地相关数据资料成几何倍数增长,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此项工作的很多数据还处于纸质存档,人工查找浏览的阶段,数字化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导致目前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征地周期长,涉及多个时期,文字资料数据不规范;土地管理工作仅仅是基础数据的汇总存档,并未将更深层次的科学测算评价列入常规工作;土地数据成果、各类报表大都采用手工填报方式,而且大量土地数据特别是图纸数据的查询需到档案室查找,效率低下,成本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日常管理。
3 高校土地资源数据库建库基本流程
土地资源数据库建库首先要进行图件扫描,从地图权威部门获取某高校土地所有地图,包括地形图、地质图等,采用CCD摄影式扫描仪将各种图件数字化;其次进行图形矢量化,对图形中的不同对象进行分层,建立图层对象。本系统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系统KJDW 2.0可以十分方便的完成此项工作,减少了大量繁琐的手工作业。最后在地图数字化以及图层分层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系统的搭建,系统框架的建立采用LY?zdsc 2.0 进行构筑。建库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2?3]。
4 数据库设计
基于GIS 的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既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又有大量的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通过对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的数字化操作获得,主要以点、线、面、体的对象格式来描述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并按类型分图层存放,包括高校土地资源基本分布图、已建成建筑物用地图、公共绿地景观图、待开发用地规划图、不可建设土地区域(代征地)图。
非空间数据即为属性数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相对应,图形中的所有信息都由属性库来存放管理,土地的宗地号、面积、权属、用途存放于土地基本属性表里,土地的质地、地下水位、地表覆盖特征、人员分布数量、地上建筑情况存放于土地专项属性表里。
本系统采用MapInfo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通过使用DataSets.Add方法将属性数据绑定到地图上[4?6],代码举例如下:
5 系统功能实现
为了实现高校土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及时直观的掌握土地资源的详细数据信息及变动信息,为高校土地资源的利用决策提供支持。系统通过计算分析录入的基础数据,实现地图查询、土地信息统计、土地利用评价、成果输出等功能,同时系统增加了测算区域面积和放大凸显选中区域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系统统计功能和点击查看地图的直观性。下面对系统的重点功能进行介绍。
5.1 土地面积测算功能
在高校土地资源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对某块土地面积的精确掌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目前高校大都具有整个校区的土地证和宗地图,可以查到校区的整体面积,但是对其中某一块土地的面积缺乏高效的计算手段。本系统增加了计算区域土地面积求统计值的模块,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部分代码如下:
5.2 放大凸显区域地块功能
在高校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土地图形资料的需求主要是查看浏览,本系统提供放大并标红选中地图对象的功能,可以极大地增强查阅地图的可视性。部分程序代码如下:
5.3 土地利用评价功能
土地评价模块将根据输入的数据自动进行计算,既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算效率。主要包括指标权重值的录入、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计算、土地开发率测算、土地建成率测算、用地结构状况统计、建筑密度、综合容积率等。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功能界面如图2所示。
土地评价模块的主要功能需分步实现,首先从数据库提取出计算的初始数据,对指标现状值进行计算,然后确定权重值及理想值并录入到数据库中保存,最后按照算法进行自动测算。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对评价目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
式中:Wi为第i 个指标权重;Zij为专家j 对于第i 个指标的打分;n 为参与打分专家总数。
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高校土地的管理工作,包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高校管理土地的工作人员以及熟悉土地评价工作的评估专家。第一轮为无干预打分,根据第一轮打分结果计算出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在进行下一轮打分时将结果发给专家,供专家参考并对打分进行修正。经过两轮打分后,各指标权重标准差均在限差范围,根据第二轮打分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将权重值录入数据库的指标权重表里。
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按式(2)计算:
式中:D 为评价指标集约度分值;Si为第i 个指标现状值;Ii为第i 个指标理想值,采用专家咨询法或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政策、规划及有关用地技术标准的目标值法确定;Wi为第i 个指标权重值。
系统将诸如此类的算法集成汇总到算法库中,实现各评价指标值的自动测算[7?10]。
6 结语
在高校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构建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的数据库,同时结合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数字化的需求,基于GIS平台设计了高校土地资源信息管理评价系统,它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数字可视化管理水平,为高校土地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长勤,郭俊杰,孙力.基于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4(6):37?39.
[2] 吴永胜.基于GIS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8):16?18.
[3] 杜梦丽,邓娟,刘.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设计分析[J].科技视界,2014(20):39?40.
[4] 傅为华,刘俊领.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10):30?31.
[5] 章欣欣,黄波.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与建模框架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2(4):28?29.
[6] 刘一鸣.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12.
[7] 李旭颖,郭忠华,曹泽民.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评价[J].价值工程,2014(33):23?24.
[8] 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17(2):76?78.
[9] 李小燕.土地评价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19.
篇5
>> 基于GIS的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研究 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流程研究 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建库研究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的荷兰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土地利用的德国风景规划及体系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基于ERDAS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曹妃甸新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城镇土地利用的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基于用地状态偏离度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差异研究 基于碳排放量评估的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研究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道客巴巴.技术资料: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EB/OL].. 2012-03-12.
[3] 西咸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EB/OL].http:///0/1/9/42/128402.htm,2012-08-25.
[4] 赵敏宁,李青云.咸阳市土地利用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1年第33期.11.
篇6
关键词:土地征收;外部性;土地发展权;市场机制;产权交易
在新一轮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中,明确要合理确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在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基于“庇古税”的补贴政策能提高农民的收益,保护耕地和抑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但也会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带来新的市场失衡和社会福利损失。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和产权理论,通过土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能从制度上解决现行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征收与外部性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对被征地人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强制的手段获得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土地征收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稳定。
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或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的情形,相应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企业发展会占用土地,而农民为了获得长远生计的则希望保留土地。不同的用地成本导致企业不同的用地规模,如图1所示。图中横轴表示企业对土地的占用量,纵轴表示所需付出的成本,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对土地的需求量,由以上三条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则表示企业占用不同数量土地使企业增加的额外利润,即企业多占用土地,少付出成本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企业占用土地的行为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具有负外部性,造成农民福利损失,将这种损失货币化,可理解为因征地所付出的成本。图1中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就描述了不同征地数量下的边际成本。相反,减少企业占用土地的数量,就会减少损失,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农民的福利水平。
假设一个城市总的土地数量为12单位,如果企业不受任何限制,为了追求利润,必然选择占用最大限度的12单位土地,此时,企业获得的利润为BCD,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而农民则为此付出了最高的成本CDE。社会总的福利水平为BCD减去CDE,即B减去E。假如我们用12元表示B的面积,用48元表示E的面积,则社会总的福利水平为 -36元。如果企业可以减少占用土地,农民的福利总水平是可以上升的,即还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空间。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4 单位是社会最优的占用量。这时,企业的收益为BC,损失为D,农民的收益为DE,损失为C。社会总的福利水平为BCDE,实现了最大化,而社会总的福利损失为CD,实现了最小化。
对于广大的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非农就业不充分的情况下,农地除具有经济功能外,更多的是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农业用途确定的征收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此外,耕地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用地影响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征地的负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实现4单位建设用地量的配置。现实中,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高价出让,获取巨大的土地收益。城市周边土地被大量征收,利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 征地补贴政策
1. 基于庇古税的征地补贴政策。经济学家庇古(Pigou)认为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价格,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政府为纠正扭曲的价格,可以通过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进行征税和对造成正外部性的主体进行补贴,使市场均衡产量等于能够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如果企业不用为负外部性付出成本,则可能会占用12单位的土地,而社会最优的开发量为4单位。政府对占用每单位土地征收4元的税收用于对农民的补贴就能够调低价格,使得需求曲线向下方平行移动,正好保证企业占用土地数量为4单位(如图2所示)。
近些年,政府多次提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a助费的标准。代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留置安置地,提供非农就业等多种途径安置失地农民,保障长远生活水平不降低。
2. 征地补贴政策的缺陷。
(1)市场的无效率。政府对企业占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进行征税后,需求曲线向下方平移了4个单位,如图3所示。政府认为此时企业占用4单位的土地,从而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水平。但是,这个结果并不稳定,企业和农民还有福利改进的空间。根据新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企业将只占用4/3单位的土地资源,这样就可以实现征税后社会最大福利。因此,最终企业选择只占用4/3单位的土地,这就使得政府的税收比原先减少了4×(4-4/3)=32/3元,即面积HIJ。其中,双方从交易中获得的福利改善为J,所以政府的税收损失为面积HI。庇古税不但无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带来新的扭曲。
政府通过对企业征税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土地市场的扭曲,抑制了农地非农化的速度,但由于企业用地成本的提高,土地需求量的下降,使市场在达到低水平的均衡,最终导致政府税收的大幅减少。
(2)政策实施的困难。政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付出大量的成本。政府要想确定一个合适的税率必须准确地了解外部对各方福利水平的影响。可这却是市场主体的私人信息。在图1中,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有可能会夸大征地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同样,企业为了少被征税也有可能低报自己的收益。总而言之,道德风险会加大政府计算税率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市场规制。征收问题是一种在道德风险和财政幻觉之间的权衡。庇古的思路能否实现依赖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以 GDP 为纲”的官员考核机制诱使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Timothy J. Riddiough 和Riddiough Alterman有类似研究。此外,政府的行为目标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完全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做出决策。
三、 基于可交易产权的土地征收制度
1. 外部性与产权理论。科斯在从根本上颠覆了庇古的基本假设之后,提出可以运用可交易产权来解决外部性的思路。外部性之所以会发生,市场机制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产权不完整、不清晰,即双方都没有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因此,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就根本无需政府的规制。土地发展权是判定土地征收的首要和良好标准。
2. 土地发展权的界定和交易。土地发展权是改变规划确定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权利,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用益物权,具备排他性、支配性、收益性等特征,可以进行对外出售、抵押和继承等活动。显化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解决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用途之间的配置问题。
产权交易,是指所有者将其产权全部或者部分有偿转让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条件下,无论是政府把土地发展权界定给农民,还是界定给企业,最终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农民占8单位,企业占4单位,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为数不多的土地市场参入主体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交易的费用更高。
企业和农民要为发生的交易需付出成本,假设企业向农民购买1单位的土地发展权需付出交易成本为3元,而农民向企业购买1单位的土地发展权则需付出交易成本6元。如果农民享有土地发展权,企业会向农民购买土地发展权,但是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所以购买量要小于4单位。可以发现,当交易的发展权数量为2单位时,企业的需求价格为5元,农民的供给价格为2元,供求之间的价格恰好为3元,等于企业付出的交易成本。
如图4所示,被交易的土地发展权为2单位,少于不存在交易成本时的4单位,所以交易成本的存在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时候相比,农民多购买了2单位的土地发展权,并且造成了三角形C的福利损失,其价值相当于3元。同时,交易成本因产权交易而被消耗掉,并没有被任何一方获得,因此它也属于福利损失。图中的长方形面积B为总交易成本,其价值等于6元。用B加C就可以得到总的福利损失9元。可以计算出社会原本的总福利水平为84元,因此,当把产权界定给农民的时候,社会实现的总福利为73元(84-9=73)。
如果企业拥有土地发展权,农民会向企业购买发展权,同样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所以购买量也要小于8单位,即企业的发展权大于4单位。当交易的发展权为4单位时,农民的需求价格为8元,企业的供给价格为2元,供求之间的差价为6元,等于双方付出的总交易成本。当企业享有土地发展权时,农民会少购买4单位的发展权,所以,交易成本也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配置。由此造成福利损失为三角形E,其价值为12元。总交易成本为正方形D,其价值为24元。因此,最终实现了社会总福利为48元(84-36=48)。
比较以上两种产权界定方式,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如果把土地发展权界定给农民,那么就能够比界定给企业多创造出27元的社会福利。
四、 政策建议
1. 显化土地发展权,完善权能结构。土地发展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法律应赋予权利主体充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因土地发展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或资产,对其的占有是法律意义上的,主要通过权属登记和产权证书来表明权利主体排他性的合法地位。权利主体可以独立行使发展权,使用土地发展权建设各种物业设施。权利主体可以决定是否出售和抵押土地发展权,转让发展权可以为权利主体带来收益。由于土地利用的外部性,需要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调节土地利用关系,所以土地发展权兼具公法和私法二重性|。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发展权进行征购。
2. 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土地发展权配置给农民能带来更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加快地籍测量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进度,通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登记确认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永久性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向农民发放土地发展权证书,记载发展权的位置、界址、权利人、数量、质量和价值等信息,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让农民合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3. 加强对农地发展权的管理, 建立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加快完善法规和政策,建立土地发展权交易市场,健全交易机制,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在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信息公开,规范办事流程,引导市场合理健康发展。完善中介服务,建立健全咨询、估价、抵押和司法等配套服务市场。另外,尝试建立网上交易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4. 通过征税收取属于国家的土地发展权收益。耕地的减少和农地占用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国家也是农地占用负外部性的主体,因此也应分享一部分的农地发展权的价值,用于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支付力度。此外,根据“涨价归公”和公平原则,未被征收土地的农民放弃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国家也应收取一部分土地发展权价值,建立土地发展权基金或银行,征购这部分农民的土地发展权。
参考文献:
[1] 徐琴,张亚蕾.论征地权过度使用的防止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经验对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7,(2):70-75.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沈满洪.庇古税的效用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4):21-28.
[5] Thomas S.Ulen.Regulatory Takings:Law,Economics,and Politics by William A. Fischel; Compensation for Reg-ulatory Takings:An Economic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by Thomas J.Miceli.Kathleen Segerson[J].Book Re- view.Land Economics,1998,74(4):570-574.
[6] 陈建伟.“土地财政”:历史之理性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4):57-59.
[7] Timothy J.Riddiough.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Regulatory Taking Risk on Land Value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1):77-100.
[8] Rachelle Alterman.When the Right To Compensation For Regulatory Takings Goes to the Extrem:The Case Of Isreal[J].Washington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Law Revew,2007,(6):121-158.
[9] 鹏,高波.土地准征收与补偿:土地发展权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4-75.
篇7
土地复垦学双语教学实践教学
一、“土地复垦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1.课程的产生及特点
人类对土地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土地的破坏、占用与浪费、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退化、土地污染,以此由此带来的空气水体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其他次生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近代工业化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由此带来的土地与环境问题形势也愈加严峻,土地复垦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而生。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自发的复垦工作,随着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我国土地复垦也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7~2013年《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土地复垦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定规程的颁布,意味着复垦工作开始得到全面的重视,并已纳入采矿权、建设项目审批的必须环节,土地复垦迎来了新的阶段,土地复垦工作日益常态化,人才需求量大。
土地复垦学由于是属于新兴的综合叉应用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多学科融合交叉,内容涉及面广。该课程是由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其课程内容涉及土地、测绘、生态、地质、采矿等多方面内容。
(2)课程实践性强。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复垦一般的理论方法、规划技术,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3)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和涌现。由于土地复垦学在我国开展教学的时间较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大量的仪器、方法、装备被应用于该学科中,因此,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
(4)外语要求高。我国自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才开始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而国外相对而言复垦工作的重视较早,无论是从法律法规颁布还是复垦技术、复垦方法、复垦理念,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阅读国外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复垦理念和方法是必须的手段和环节。
2.课程的开设现状
土地复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在各大专院校陆续开设,如河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成为面向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为学生就业开辟途径。土地复垦学自1994年首次在中国矿业大学开课,已有16年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土地复垦学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土地复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土地复垦学的概念、土地复垦的政策与各种实用技术如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目的是使学生能胜任土地复垦的日常工作。
1.教材的选取
土地复垦学开课之初没有教材,没有平台,教学内容以国外和教师实践经验介绍为主,辅以现场需求,不成体系。随着课程的讲授,采用了张国良教授的专著《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ISBN:978781040586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做为教材,初步形成了课程教学体系。自2006年,胡振琪教授组织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高校撰写了矿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8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统计,该书已售出4200册,反映效果良好。该书介绍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阐述了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讨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十大技术:工矿环境破坏的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土地复垦管理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露天矿土地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评价与验收技术和微生物复垦技术。最后,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也给予了介绍。
2.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由于学时限制,目前土地复垦学的授课内容体系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
(1)绪论。介绍土地复垦的产生、土地复垦的定义与内涵、土地复垦的作用与意义、土地复垦的历史与现状,煤炭开采对土地及环境的影响等。
(2)土地复垦学的概念与体系。介绍相关概念、学科体系和主要专业术语。
(3)土地复垦的管理技术与模式。国外土地复垦立法与管理的经验,我国土地复垦管理的基本政策与任务,我国土地复垦的行政管理,土地复垦管理的主要技术与模式,土地复垦评价与验收。
(4)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技术。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类型,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深度与程序,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方法,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实例。
(5)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概述,平整与梯田复垦技术,疏排复垦技术,挖深垫浅复垦技术,充填复垦技术,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新进展。
(6)露天矿土地复垦。 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露天矿土地复垦的主要机械设备,露天矿土地复垦的技术工艺,我国露天矿土地复垦实践。
(7)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煤矸石山复垦的原则,煤矸石山复垦技术,煤矸石山复垦效果评价。
3.教学手段与方法
土地复垦学属于交叉应用性学科,具有涉及内容广、学科多等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少而精”与“宽而新”的原则,即在基本原理上注重体现“少而精”,而在介绍土地复垦学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体现“宽而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比较法,实例分析法等,对土地复垦学进行教学。
(1)比较法
土地复垦工作在国外发展较早,通过比较国内与国外在政策制定、复垦方向选择、复垦技术方面的差距,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土地复垦,并进行自主的思考。比如,通过分析比较“reclam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的区别,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土地复垦概念的理解。而通过对比美国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Sur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SMCRA)的颁布过程与中国近20年《土地复垦规定》与《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找出国内国外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差距,引导学生对未来土地复垦研究方向进行思考。而通过对比国内外土地复垦方向与复垦技术的选择,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明白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复垦方向耕地优先的原则,国外由于人少地多更注重复垦方向多样性的原则,而不是死板硬套的使用国外的技术与理念,因地制宜的采用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垦理念、技术、体系。
(2)实例分析法
土地复垦是应用工程型的学科,复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的利用由于生产建设损毁的土地,也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实际工程的实施。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更形象的对复垦的相关概念、技术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授知识。例如,通过介绍山西王庄煤矸石山复垦失败的案例,可以很好地揭示酸性自燃煤矸石山的危害性及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从失败中发现问题,从成功经验中对技术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探讨
1.课程实习与实验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软件,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动手实践机会,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1)土壤测试分析实验
在授课过程中,安排了4学时的复垦土壤测试分析实验,主要了解土壤测试分析的一般要求,学习土壤测试分析的样品准备以及pH和电导率等土壤特性的测试分析。
(2)复垦规划设计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安排了4学时的运用计算机绘制复垦规划图的有关技术。使用CAD、MapGis、Arcgis等软件的使用,
此外,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由美国露天采矿与复垦执法办公室摄制的“美国露天开采立法、管理、复垦技术”(Introduce the reclamation law and management and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US)和由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土地复垦”等影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2.实践基地的建立
结合暑假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开展土地复垦的实践教学。2003年9月1日与山东省兖州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长达15年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在这里,学生可以参观到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多种土地破坏形式,如坡地、裂缝、积水等,而且,该地有3个国家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可供参观,复垦工程全面,学生可以获得非常直观的认识。由本教学组教师指导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学生均到矿山企业实习,也可以参观矿山破坏土地及复垦工程。此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绿色北京”建设,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全面的合作,重点是建立实习基地和参与其“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土地复垦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对土地复垦学的产生与特点、课程的开设现状、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力争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推动土地复垦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有用的土地复垦方面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艳玲,胡振琪,李晶.《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13-114.
[2]王世东,刘昌华,陈秋计,张合兵,常玉光.“土地复垦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02-104.
篇8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提出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国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国土资源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对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土工作在一些地方还有观念不牢、执法不力、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要让我们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引起充分的重视。
1新时期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土资源保护观念不正确
一些单位和个人缺乏用地基本法律常识,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老的问题解决不了、新矛盾层出不穷的局面。首先,个别领导干部“乱审批”,有些干部自恃独掌大权,不顾法律规范,擅自审批、转让土地使用权,牟取私利。有些干部举着招商引资的大旗干扰原有的矿业权、土地使用权,对个别企业一路“绿灯”,扰乱市场秩序;其次,我国严格的用地审批条件、复杂的程序让土地审批周期较长,有些急于投资收益的用地单位和个人经常会使用先占再报的“预用地”的情况;再次,“滥用地”的问题严重。部分村民对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不清楚,也不了解国家对于土地这一块的法律法规,出现了在承包地建造房屋的情况,破坏了土地资源。还有些村民审批手续虽然完整,却对占地面积和位置进行私自更改,不按批准书上批准的情况去做,出现土地证书与实际用地不符的违法现象;最后,有些矿主单纯追求运营成本的降低,采用违法手段来牟取私利,“乱开采”严重破坏了采矿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带坏了开采风气,影响正常开采。
1.2执法体制完善。执法力度不够
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够、执法难度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多而复杂的行政执法主体,较多的部门、机构拥有行政执法权,经常会出现无利个个往后靠,有利个个往前争的局面;第二,执法素质较低,执法人员,为了人情利益乱处罚、乱批地。执法不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低,粗暴执法,相互推诿、不配合,降低执法威信和成效;第三,基层国土信息员素质有待提高,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较浓,工作地为信息员生长、生活地,人情压力、利益诱惑导致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拿国土资源做人隋;第四,执法能力欠缺,有些基层国土资源所甚至没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场所,信息滞后,执法用车的缺少让执法机动陛不高,只能是采取“消防员”式的事后处罚。同时,国土资源部门缺少国家赋予的执行权,执法人员对于违法行为也没有权力强制制止,在向法院申请强制措施时违法行为大多已结,而过于激烈的执法又会影响干群关系,很多地方不得以采取下发通知、批评、补办手续等方式解决,这又造成了用合法的方式纵容违法的行为。
1.3不明晰的基层国土权责体制
乡镇国土部门在基层国土体制改革后受上级国土部门和本级政府的双重领导,基层国土所的基本职责为本辖区内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基本农田、配合上级调解处理矛盾等。然而基层国土所在完成上级国土部门规定的责任外,还要配合好本级政府的工作,甚至还会出现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被安排到乡镇政府进行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管理、下派任村支书等情况,权责极度不清晰。
1.4市场化水平低
挂牌出让削弱了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等大宗商品转让中的竞争,土地开发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时间周期又让土地收购储备较为困难。
2新时期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对策
2.1明确工作目标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这一全面、系统的工程建设,基层国土资源所以此为契机,创新思路、理念、和方法,简化程序,优化服务;在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上做好功课;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配齐办公设备,提速增效,提高办事和服务质量,实现“体工作上水平,单项工作争一流”的目标。进行制度创新,加强依法行政,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完善考绩考核制度。工作人员与国土所签订工作责任状,将目标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并将其与工资福利、评先评优相挂钩。严格考绩考核,增强责任感,调动全员积极性。其次,健全日常管理,诸如学习教育、上下班、财务管理、执法巡查、工作例会等多项内部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形成制度管人、举措激励人的机制。
2.2严格政务公开
强化素质教育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在服务大厅对一些文明用语、收费标准、办事程序等内容公示,设意见箱,开电话举报方式,接受全社会监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形成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的局面。
队伍是关键,提高综合素质是核心,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国土队伍。国土所应结合实际,定计划,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方法,争取做到个人学习有笔记、集中学习有记录。强化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所内人员思想觉悟,保证政令畅通提高宗旨意识、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各工作人员与国土所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聘请行风监督和评议人员,组织学习各项廉洁从政规定。既要制度严格,又要监督到位,确保违纪现象的不发生。
2.3夯实基层队伍
国家重视土地监察,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执法体制改革。结合“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要求,多进行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锤炼出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精神。
2.4提高效率。服务经济
按“态度最好、程序最少、效率最高、质量最优”的要求,精减、统一、提效,理顺科室与人的职责分工。服务环节能减则减、越少越好;衔接时间能快则快、越短越好,业务实行限时办结并公示。“超前式”、“保姆式”、“跟踪式”服务,尽可能降低服务对象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开展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在规范国土资源开发、使用的同时,保证国土资源实现增值保值。
参考文献:
[1]刘树亮.潍坊市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山东国土资源,2010(02).
[2]刘建伟.浅谈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5).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39-1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农业生产的好坏与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都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农村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例如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在农业保护区发展林果业,在自留地上建造坟墓等,这些行为都造成了耕地的减少。此外,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也是耕地日趋减少的原因之一,耕地保护迫在眉睫。农业生产技术普遍不高,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导致农村土地质量下降,提高土地质量已成为农村土地利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维持和提升土地质量有利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2 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农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在农村实行,具体形式有包干到户和两种。无论是包干到户还是,土地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照家庭人口平均分配,有些土地被分割成若干块,田埂等占了不少耕地,土地浪费现象严重,这样也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现阶段,我国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并未有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低也是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3 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农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土地受益,广泛使用农药、化肥。这些化学物品渗透到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环境,对土地造成了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也引发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加剧。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和固体废物直接排放,一些乡镇企业的排污也不达标,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也都破坏了土地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
1.4 违法占地和抛荒现象严重
违法占地是农村土地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批农户开始新建或修缮住宅,农村居民点周围的耕地被大量侵占。农民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占用基本农田和农业保护区的耕地发展其他产业。为了发展乡村经济,大量的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一些农用地非法被改为建设用地,造成农地减少。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加之我国农产品价格不合理,纯农户经营土地的收益比较低,许多农民放弃土地收入,转而前往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导致农地抛荒、撂荒现象严重。
2 农村土地利用对策
2.1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在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质量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土地污染、违法占地、抛荒等现象加强监督,并且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法规的配套机制。要加强农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监管。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一整套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区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组可以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田土块和责任人。
2.2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意识
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上来。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核心,依法加快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村镇,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忧患意识,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增强其保护土地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保护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要坚决制止农村耕地被乱占用的现象进一步蔓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3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
注围绕城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进步要求,制定集体土地实施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计划,以及相关的运作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运用集体土地资源做好集体土地城镇建设所应取得的土地收益,搞好集体自身的经济建设用地所需的计划管理;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以土地非农租赁使用的供应渠道,向社会提供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用途管制允许前提下的建设用地机制,以满足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重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把土地“闸门”,把好征地第一关,从严控制征地规模。
2.4 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以挖掘存量农村土地潜力为主抓手,从根本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村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对加强耕地保护的要求要越来越严,强调质数并举,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土地集中流转,可考虑建设农民新村,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部分有相对固定收益的农户(比如长期在外务工),还可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等,促使其向城镇集中,减少农村人口,提升土地整体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晏.吕苑鹃.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05).
篇10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evelopment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YAOAN
Qu hua ying Xiang ling Xie zheng ming
(Yunnan State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Yunnan Kunming 650217)
Abstract: An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homeostasis on total of cultivated land is
development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loping lan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onditions and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in Yaoan County, and show some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erve resource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毁损废弃地。姚安县耕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不配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有计划的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和产出率,对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姚安县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一、姚安县耕地资源现状
1 耕地数量及类型
根据姚安县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4年末姚安县耕地总面积为19533.23公顷,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1.54%,占农用地面积的13.20%。根据《姚安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2001年-2010年)》,从土地详查数据总量分布上看,全县通过耕地和居民点整理可增加耕地的潜力约2500公顷;废弃地(砖瓦窑、废置厂院等)复垦潜力约为100公顷;未利用地中可开发成耕地的约3000公顷。近几年随着姚安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原有水土条件较好后备资源如荒草地、裸土地等都开发殆尽,土地复垦力度也逐年加大,使得耕地后备资源显得越发不足。
2 耕地资源质量及现状特征
根据姚安县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高产优质耕地大约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38%,主要分布在姚安坝子、弥兴、连厂、新街等平坝和宽谷内。中低产田的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2%左右,主要分布在山区里,灌溉条件差,坡度大,尤其的低产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坡度都在15°以上。特殊的坡度结构严重制约着姚安县的耕地质量。坡度增大,其水土保持和土壤养分的保持能力也就越差。而且过大的地面坡度影响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根据2004年变更调查资料,姚安县的耕地坡度结构及分布比例见表1:
表1 2004年姚安县耕地坡度结构表
全县
合计 <2° 2°-6° 6°-15° 15°-25° 25°-35° >35°
面积
(公顷) 19533.23 8256.15 1374.12 4308.79 4890.10 704.07 0.00
比例
(%) 42.27 7.03 22.06 25.04 3.60
二、耕地变化分析
通过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姚安县耕地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表2 1997~2004年姚安县耕地变化情况表(公顷)
1996年 2004年
耕地面积
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 1997-2004年耕地净减少
耕地面积 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
20861.6 12.32 14.12 1328.37 19533.23 11.54 13.12
由表可知:1996年姚安县耕地面积有20861.6公顷,2004年耕地面积为19533.23公顷,1997~2004年,姚安县耕地面积净减少1328.37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2.32%下降到11.54%,下降了0.78%;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由14.12%下降到13.12%,下降了1个百分点,耕地面积越来越小。
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复垦因素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和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两类。通过开垦和复垦,将这部分土地由未利用土地转变为耕地,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条件,而且可以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因素
1.1 已经积累一定的开发和复垦经验
姚安是一个农业县,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已变得越来越平常,省厅和地州立项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也逐年增加,通过近几年来的开发和复垦。取得了一定的开发和复垦的技术经验。为后续的耕地资源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1.2 国家的政策支持
本世纪之初,国务院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国家在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的同时,已开始逐年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利用区位优势与土地资源优势,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为姚安耕地动态平衡提供保证,为各项建设提供土地储备。
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2.1 区域分布不平衡
对耕地需求量的大小,往往受该区域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决定,而且地段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退耕、灾毁等也影响着对耕地的需求。从姚安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情况看,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匀,高质量的面积约有6544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5%,全部都是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姚安坝子、弥兴、连厂、新街等平坝和宽谷区,地势开阔、平坦,靠水库、坝塘、河源灌溉,灌溉条件好。中低产田面积约有7833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1%,基本都是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坡度在6°~15°的山坡上,也有一部分坡度小于6°。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与需求不匹配。且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减少的耕地明显,耕地后备资源更加紧张。见表3
表32010~2015年耕地减少预测结果总表单位:公顷
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 灾毁 农业结构调整 合计
228.3 400 18.8 200 847.1
2.2 自然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姚安县地处云南楚雄州西北部,属于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现有的坝区土地资源设施完备,待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都分布在半山区、深山区以及河口周边地区,气候、土质、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配套不全,这些因素制约着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在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也是必须考虑的关键。
2.3 地方经济落后,县、乡两级难以配套投入开发资金
姚安县目前不少农村尚未脱贫,部分乡镇财政人不敷出,而国家投资安排的开发整理资金有限,地方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开发规模、开发的配套程度都不容易保证,在有限的后备资源开发中,预计的开发质量、开发出耕地的产出率等开发效益很难全面满足。
2.4 缺乏现代化管理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姚安县的土地开发与复垦大多都是通过农民自发进行的,规模小,水平低。在耕地后备资源大规模开发的今天,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管理、监督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测绘与遥感技术没有完全被应用。可以想象,这些都将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做好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
确定合理的开发复垦整理方向,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后备资源作好适应性和适宜程度的区分。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性适宜程度和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采用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等方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
2、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姚安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和自然环境问题突出,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经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把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退耕问题,农村扶贫,建设用地上山、低丘缓坡综合治理等项目相结合,提出一些区域土地资源综合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机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及其自然、基础设施等条件,根据现有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耕地资源的需求程度,研究当前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确定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布区域以及开发途径,努力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4、加强管理,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加强领导和管理。一是建立统一领导体系和指挥、调度体系;二是建立监督机构,监督建设占用耕地等情况; 三是对开发复垦后的耕地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必须树立起“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的用地方针,确保开发复垦耕地不被撂荒,应把开发复垦后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基本农田管理办法,才能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有效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友兆、王永斌,西部开发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街,经济地理。2000.(489).
[2] 倪绍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温明炬. 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M]. 北京:大地出版社,2003.
[4] 周江等.论耕地的质量保护[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 2): 45-47.
[5] 李红孙.丹峰,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24)
- 上一篇:融资担保公司会计制度
- 下一篇:大学语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