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会计确认和计量应有的地位,未予摆正,一度用所谓的“财务制度”和“税务制度”来取代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作用,使会计核算工作“沦落”为单纯的薄记,造成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含糊和混乱。新《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这就重新确立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地位。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正因此,本文将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有关展开讨论。
一、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或“会计要素的确认”,这一会计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或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这里所讲的会计报表项目实际是具体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反映。换句话说,本文所讨论的确认是会计对象即单位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和判断,确定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并确认其归属于哪类会计要素的过程。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1、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资产或确认为负债,或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业务事项必须分别符合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同样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收入、或确认为费用、或确认为利润,该业务事项应分别符合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该业务事项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3、相关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有关信息应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可靠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5、确定性。即经济业务事项应已确实发生,否则不能进行会计确认。
6、合规性。即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是符合法规的。对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事项应该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衡量。对于符合的,才能给予确认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不能给予确认。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基础,是指确定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对于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要以所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为依据。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应计基础和现金收付基础两种,前者又称为权责发生制和应收应付制,后者又称为收付实现制或现收现付制。由于权责发生制能、合理地本期的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四)会计确认的步骤
广义的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其中,初始确认也称为初次确认,也是狭义的会计确认,它决定了哪些数据应当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算与反映。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薄中。
再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对账户所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辩认,以确认它是否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并编制到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以严格讲,再确认应属于会计报告的,在后面会计报告部分还将讨论。
(五)会计确认的意义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果定性错了,其后续会计核算环节得出的都是错误的结论和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依据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正确分析和判断单位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把好确认关。同时,应正确理解与把握会计确认对象的定义,明确会计确认的基础、范围与内容,划清与确认对象易混的内容的界限,从而保证确认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划清会计确认的限制,也是会计确认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的。
二、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计量”或“会计要素的计量”,是指入账的会计业务事项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具体讲,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广义的会计确认包含了会计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文告中,并未单独专门论述会计计量。因此广义的确认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会计报表总计之中。
会计计量是会计处理的第二步,它用货币量来表示每笔经济业务事项,以确定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影响程度,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自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会计计量的目的是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
(二)会计计量的要求
为了科学进行会计计量,必须做到客观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1、会计计量的客观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对象、方法和结果,都能进行验证,其客观可信度较高。
2、会计计量的有效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确立具有目的性,计量的结果具有用性,不是为计量而计量,而是为满足管理上的某种需要而计量。
3、会计计量的经济性。是指会计计量所费与计量的效用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看会计计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还必须把所费与效用结合起来分析。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的属性又称会计计量方法或会计计量的基础,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余额等。
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选择最为真实、可靠的计量。因此,一般都以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方法,这是因为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所认同的价格,人为估计等主观因素程度较低,其真实性、可验证性在所有计量方法中最高。我国资产计量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成本。
(四)会计计量单位
在活动中有三种计量单位,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在会计核算中,会计计量以货币量度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有时也使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1、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可以排除各种财产在使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统一以价值量为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货币计价具有统一、合理、实用、简化等优点,我国会计和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量度。
2、实物量度。实物量度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实物计量单位,如公斤、件、辆、台等。每个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要明确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价值量,同时又要掌握相应的实物量。比如,对于存货的核算,就要对其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双重记录。
3、劳动量度。劳动量度是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所进行的计量,它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高低。从活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平均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单位时间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从物化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设备运转时间或平均单位时间某设备所能的生产出产品的数量。因此劳动量度可以作为成本控制、成本的一个基本指标。
以上所述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必须运用的“货币计价”方法的主要。此外,会计计量常运用的另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是“成本”,该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原则来计算成本,确保会计计量的客观、准确。
(五)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计量的范围涉及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六要素的计量中,资产的计量是最为首要的、最为基本的,这就决定了资产计量在会计计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合理地解决好资产的计量,有助于对其他的五要素的合理、有效地计量。资产计量所取得的结果及其特性,是计量其他五要素的基础,并对其他五要素的计量结果产生重大。
一般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三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记录”或“会计要素的记录”,是根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在账簿中全面、系统地加以登记。
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的第三步,这一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它反映每笔经济业务事项是如何入账的。会计记录的目的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只是解决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能否、何时及如何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中的问题,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记录、核算,形成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会计核算数据资料,并通过会计再确认的程序,将这些数据资料编入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形成有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在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后,必须将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在账户中进行记录、核算。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报告”或“会计要素的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有关信息。
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讲,它是指对已记录的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归纳汇总,形成书面报告,即会计报告是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篇2
摘要项目代建制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实行代建制也是顺应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其代建制财务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异。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的会计核算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字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
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越来越市场化,政府投资的加大客观上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利用资金,建设合格、优良的建筑项目,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涌现出来的浪费和三超等问题,使政府重新审视基建项目的管理,并于2004年提出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使代建制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基建管理的视野。代建制是建筑市场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进行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投资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投资代建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参与方的增加,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基本建设投资代建制的必要性
基建项目代建制的实施就是通过招标、直接委托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政府基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待项目完工后移交使用单位,这种方式改变了投资、建设、监管、使用集于行政事业单位于一身的管理模式,因而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基建项目市场的公平竞争,打破传统的竞争格局。代建制下始终贯穿着招标方式,选择最优的代建单位、最合算的材料供应商,突破了传统体制下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的限制,建立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并且竞争的充分化能够有效的降低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二是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代建制明确了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代建单位的责任,委托单位和代建单位分别建账核算政府资金收支情况,使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相互分离,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了行政事业单位自建下浪费和超支的发生,强化了对投资资金与运营的监督。
三是有利于提高基本建设工程质量。项目由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承建,这些公司具有专业的人员,在建筑公司选择和施工规划、材料采购上更富有经验,因而可以提高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更好的保障工程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代建制会计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项目会计分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尽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项目会计分别核算可以清晰的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可以为基建项目投资管理和分析提供依据,但是这种分别核算容易形成两套会计核算体系的错误意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将单位的经济活动人为的划分为两个部分,影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如委托单位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需全面体现基建项目的收入数,而支数却因工程实行代建,在工程未竣工结算之前,不能列支,形成账面的虚结余。
(二)会计监管意识不强,会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代建制的引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基建项目的建设参与积极性降低,忽视了单位在基建财务管理上的责任,只关注基建项目资金的投入控制,而不重视对基建项目进度与项目质量的监督。会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代建项目核算的一个障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都缺少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工程进度中的各种财务问题,对建设项目资金构成情况、项目总投资情况和相关合同了解不够,与代建单位缺乏沟通,局限于记账、核算,仅仅是依据财务制度审核各项开支。在遇到特别情况,尤其是一些项目变更事项时,难以有效判断会计收支的变更是否合理,从而处于会计核算的被动地位。
(三)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
一是会计核算凭证不规范,在建设过程中要求委托单位和代建单位严格按照建设进度进行核算,但有些项目合同管理不严,报账凭据不完整,履行手续不规范,工程进度审查表并未按要求审查签字,出现会计责任漏洞。二是核算方法不规范,如合理损耗的处理,代建制下委托单位发生一些资金使用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没有与行政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独立出来,致使一些费用趁虚而入,将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开支列入建设费,挤占专项资金。三是代建费用的提取不规范,目前国家对代建服务并没有设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各个单位有一定的选择权,带来了会计核算的不统一问题。
(四)委托单位与代建单位的成本核算、往来账的衔接问题
基建会计,衔接是核算的关键。虽然委托单位与代建单位都对基建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但是由于所处角度不同,委托单位更注重基建项目资金预算的控制,而代建单位更注重盈利的成本控制,两者的目的有所区别,反映在会计上就会出现核算方式、方法的差别,影响收支、结余的会计衔接。与代建单位往来账项清对的及时与否也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代建单位在项目建设时不能及时与委托单位对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无法及时结清,基建项目完工后,不能及时提供有关资料上账,基建支出长期挂在在建工程,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核算收支余,导致账实不符等,这些账务往来的不及时处理会产生后续的一系列核算问题。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代建制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出善的代建制会计制度
目前的会计制度无法给代建制会计处理一个准确的方法。建议将基建会计并入单位经费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构建统一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防范会计风险的必然选择。因此建议统一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和基建开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进一步探索两者合并的途径。首先要从会计制度的完善入手,理顺现有财务核算体系,然后在财务体系中设置基建会计专项科目,或者以辅助账的形式逐渐过渡,将基建会计核算内容融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进行整合,增加明细科目的核算,并以基建专项报表形式详细反映基建项目收支,力求改变两套账、两个主体的核算现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要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在代建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凭凭据记账。要规范入账程序,凡是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开支一律不得计入相关科目,凡是基建项目专项资金必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基建资金;要规范支付程序,主动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严格工程项目审核程序,无合格的票据和结算凭证就不能批准支付,切实提高审查力度。其次,强化会计监督。代建项目由于多方参与,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建设责任转移,但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其承担的监督责任不可忽视。要规范资金出入,建立基建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全阶段的监督,大额资金支付要进行会审,对各项费用进行定额控制,密切关注基建资金的去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强化基建项目程序的监督,制定基建项目变更的复核审查程序,并根据审查结果及时调整账面数据,保证会计核算真正反映工程施工的真实情况。
(三)做好会计及时对账,确保账务衔接
及时结清会计事项是保障基建会计核算真实性的重要一步,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一是尽量保持与代建单位的一致性,减少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下产生的会计差异;二是要及时结清本部门的基建账面,确保会计核算无错账乱账,保持账务处理的顺畅;三是要定期与代建单位进行对账,要求其按期提供工程进度会计资料,并进行核对,工程开展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及时结清,工程完工后及时结转账项,保证基建会计资产账实相符。
(四)重视会计人员培训,培养高素质的队伍
基建项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能局限于现有的财务知识,而应主动学习工程核算的会计知识,熟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掌握基建项目建设程序和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短期培训等多种办法,有计划的培养会计人员的高素质,对他们进行基建项目概算、预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等教育培训,以使他们更好的胜任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炯.建筑施工企业代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会计核算探讨.福建建设科技.2012年第6期.
[2]梁远平.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科学咨询.2012年第7期.
篇3
会计电算化是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综合利用的现代记账手段,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但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使一些单位放松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滑坡甚至混乱,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和单位经营管理的正常开展。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能否顺利的运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只有基础工作完善,业务流程规范,会计电算化才有可能在企业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创造效益。
二、会计基础工作中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科学、完整、健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首要保障。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制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更为关键,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是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在会计电算化下只有健全的内控制度才能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安全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决策的职能;才能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及管理人员素质;才能利于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增强各种会计信息的信誉度;也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从而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进行。
三、会计基础工作中核算规程规范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财务会计信息来自于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核算过程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真实性。所以,规范会计信息的提供就是要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规范,而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也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应当集中抓好会计基础规范建设。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完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规范会计行为,重视基础会计工作的细致性、明确性和规范性,通过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序,会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必然造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信息失真,造成财产不清、家底不实、数据不准、信息无用,不仅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也容易因提供不真实信息给领导决策造成失误。因此,会计核算规范对正常有序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要。
四、会计基础理数据的准确完整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必要保证
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基础数据是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必要保证。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基础数据的采集是指将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手工准备的过程。为确保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必需使会计人员对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核,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认真处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在凭证的编制过程中录入的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等都要认真检查,并经审核后方能进入下一道程序。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大量会计信息要靠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这就对录入会计信息提出标准化的要求。其中:会计分录标准化就是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出标准分录,同时,先借后贷、方向一致的科目按编码顺序排列;错账更正一律采用红字更正法,避免借、贷方出现虚增、虚减的现象;摘要标准化,做到摘要简明、扼要、准确、完整。标准化的会计信息,将为财务分析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也才能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数据信息的必要保证。
篇4
关键词: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的企业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要面临着破产。一旦企业按照法律程序进入到了破产程序之后,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也由原来的维持经营状态转入到了对企业破产清算的核算体系。在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整套反映出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的各项经济活动过程的会计核算体系,这对于企业的破产清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目标和内容
企业的会计目标指的就是企业的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目标主要指的就是:将破产企业的资产变现、资产债权偿付等各类破产会计信息及时的客观的向债权人、人民法院、企业破产清算组等其他的信息使用者进行披露和提供,同时对企业所执行破产程序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公平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还要对破产企业的清算行为进行规范,最终达到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目标。
企业一旦进入到破产程序,作为企业的财会人员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必须结合企业破产清算的内容进行真实合法的会计核算。那么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有:一是对企业移交的全部财产、账册以及其他的相关资料妥善接管,编制财产清查清册和财产清查资产负债表等各类会计报表;二是对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落实,对企业的债权进行依法回收,同时对债权人债务进行确认;三是依照法律程度对破产财产的范围和数额进行界定和价值评估,并以此作为会计账务调整的依据;四是在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清算的基础上,对财产分配方案进行制定,同时按照法定程序对财产进行变现和债权清偿,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
二、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原则
一方面,对于会计核算本身而言就要符合真实有用性、及时清晰性以及认真仔细等原则,而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而言也是适用的。由于企业的破产使得其记账基础、要求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使得企业的成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费用的核算原则都要有所变化。比如说,当企业进入到法定的破产程序后,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账面价值对企业债务的偿付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从破产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而选择其他的合适的计价基础。
另一个方面,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要确立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依法确定企业破产清算日,以利于更好的进行企业破产清算。对于破产清算的会计信息披露原则的确立,应该要以破产会计要素进行入手。在我国,会计对象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要素所组成的,而会计信息就是在这几个要素的基础之上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两张基本的会计报表反应出来的。一旦企业进入了破产程序,其会计资料就必须向法院和债权人提供。这时候作为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人员就应如实的将这些重要会计信息提交给法院和债权人。
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程序
为了顺利进行企业的破产清算,在对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时一般都会编制破产清算会计财务报表,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对企业的破产处理情况和债务清偿情况进行真实反应的同时,也为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和债权人提供有效的真实会计信息资料。一般情形下,对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首先,要合理设置好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会计账户以及会计科目。因为是企业是处于破产的状态,所以各个会计账户和科目的设置与企业处于生产经营时的设置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企业负债类账户主要设置有“借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以及“应付票据”等,这与企业经营时的账户含义是有所区别的,其中“其他应付账款”主要指的就是被清算企业需要清偿的除了应付票据以外的各种款项。在企业进行破产清算中还要设置清算损益类账户,一般都包括:“清算费用”、“土地转让收益”“清算损益”这三个账户,当企业破产清算完成后,清算损益的余额会根据实际情况在贷方或借方体现。这其中的“清算损益”一般所体现的就是企业在破产清算期间对资产进行处置、确认债务等过程中发生的损益和所有者权益。
其次,从企业破产清算开始日开始,要做好清算会计核算账目与企业原账目的结转,同时做好企业在会计清算过程中的主要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依照上文所述,企业在破产清算期会计账户设置和内涵与其经营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需要会计核算人员对这些账目进行认真的结转。对于企业破产的财产,一般可以通过拍卖、招标以及协议这三种方式进行处置而转变成现金,另外在进行企业的破产清算中对于企业的各种账务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一般的账务包括:收回应收账款等各类债权、对材料、产成品等存货的变卖、转让固定投资等。在整个的破产清算中,还要特别注意清算费用的登记,要严格避免虚报漏报等不合法行为的出现。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各类报表的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对企业在破产清算报表日的各类资产、负债以及清算损益的一种反映。其中清算财产指的就是清算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该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详细反映被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财产的初始账面值、本期变现金额以及期末账目金额;而清算损益报表主要是对企业在破产清算期间所发生的清算收益、损失以及费用等各种情况的反映;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报表,同样也是需要财会人员认真的领会报表的意义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企业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合理与否,都与这写报表的合理编制息息相关。
我国于1995年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 对于试点城市破产的国有企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规定可以允许他们允许其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转让的收入可以用来支付职工的安置费用。这样, 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与一般的破产清算的会计清算相比,就会产生以下的不同之处。
(1)增设“ 土地转让收益”会计科目,用此科目核算被清算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人以及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支付的职工安置费。企业发生的转让土地使用权有关的成本、税费也在此科目核算。
(2)在核算程序中增加转让土地使用权、支付职工安置费等有关费用环节。取得转让收人增加货币资金时, 如果原土地使用权入账, 减记原科目, 差额记人“ 土地转让收益”科目如果土地使用权未人帐, 直接记入“ 土地转让收益”科目。以转让土地收人支付未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 以及对自谋职业的职工支付一次性安置费, 在减少“ 现金” 、“ 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的同时, 借记“ 土地转让收益”科目。
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不足支付职工安置费的, 用其它破产财产支付职工安置费, 借记“ 清算损益” 科目, 贷记“ 现金” 、“ 银行存款”科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企业破产清算的案例:
湖南重型汽车制造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于2001年10月26日进入破产程序,2002年2月9日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下达破产终结裁定,集团公司破产工作圆满完成。企业破产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四、破产的选择
集团公司1994年开始亏损,到2001年8月底,负债62.8万元,资产负债率达343.9% ,企业经营陷于停顿。在此期间,省局、雁南监狱、雁北监狱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力图摆脱困境,均未奏效。
最后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入破产程序。
五、破产法定程序的实施过程
(1)立案
(2)成立破产清算组及召开第一次清算组大会,全面开展破产清算工作。
(3)开展破产资产的清理、审计、评估工作。
破产清算组组织人员对破产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分车间、分仓库,将所有存货、机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分门别类的清理,以原始帐为基础进行登记造册并与实物逐一核对。为了公平客观地搞好破产清算中的审计、评估工作,破产清算组报请人民法院同意委托具有审计、评估资格的湖南湘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破产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对破产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经评估:集团公司账面资产3114万元,评估值为234.3万元。评估报告得到了湖南省财政厅的备案认可。2002年2月1日,破产财产由法院监督,在衡阳市华信拍卖行公开向社会拍卖。参加竞拍的有9个单位,最后,由雁南、雁北监狱中标,破产财产中的实物资产变现收入94.6万元,变现率为评估值的40%。
(4)做好债权债务的清理清收工作。
破产清算组对集团公司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进行了反复的清理、审核、并登记造册。
(5)确认抵押财产所有权。
(6)召开主要债权人会议。
(7)终结破产程序。
以上,笔者对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究,总之,在破产企业终止正常经营活动时,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破产清算,并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破产企业的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尹修华,常桂林.谈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3(05)
篇5
关键词:跨国企业 会计核算 特点分析
一、跨国企业概述
跨国企业是以本国为经营基地,通过直接的对外投资或跨国购并,在国外形成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全球范围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团。与国内企业相比,不论是规模还是业务开展上都存在较多的差异。首先,跨国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营跨越国界,甚至遍布世界各地,因而开拓的市场更多,业务规模更广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多样。其次,跨国企业经营以控股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为主要实施者,而众多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置增加了跨国企业管理层级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更大,需要更高的统筹协调能力。第三,跨国企业经营涉及多个市场、多种文化、多种经济,因而面临着更多的经营风险,更注重经营风险的规避和分散。要形成跨国企业,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经济和资本实力,独到的经营特色和战略目标导向,并试图建立国际化的竞争力优势。
会计核算是通过会计科目及会计凭证资料记录的形式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反映,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决定着会计工作的效率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完整性程度,在跨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跨国企业会计核算环境分析
会计环境是跨国企业会计系统所面对的外部因素,对跨国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及会计信息的提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对跨国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具有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律、经济、金融及政治、社会环境这几个方面。
(一)法律环境
国际法律体系主要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大支,就各国的会计准则而言,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是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通常是原则性的规定,地位要低于法,在公司法、商法等专门法律中很少对会计制度有所涉及,而大陆法系国家会计准则一般是立法形式颁布的,并且与会计有关的制度也直接在商法、公司法等法律中,所以首先决定了会计核算的依据有所差别。并且就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来看,各国的会计准则通用性也不同,英美日德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差异不大,我国会计准则也不断完善,目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正逐步向通用会计准则靠拢。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影响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社会生产结构和产品的消费机构也不同,直接决定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体制需要与之配套的会计模式才能正确的核算经济业务的情况。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类型也有所差别,因而其会计核算就需要采用最适合其组织形式的方式。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会计理论的水平高低,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业务复杂,会计理论只有领先一步才能引导会计实务的发展。经济环境也直接或间接的对其他环境因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实际蕴含于经济环境之中,但又对企业会计有着特殊的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经营及利润分配多个方面,由于资金供求而与资本市场密切联系。金融市场发达的经济下,企业可利用的投融资途径和工具就越多,而不同的投融资工具所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一样,所以会计核算程序繁简不一。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另一个联系是通过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对于公司来说代表着投资价值各发展潜力,而证券市场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股市波动已是常态,所以需要企业充分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以便保持股价正确反映企业价值,越不发达的证券市场越需要透明的财务信息。
(四)政治及社会环境
政治形势影响一国的社会稳定性,而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着币值稳定和持续经营这两大会计基本假设,政府采用何种经济政策,对外国企业态度如何,都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顺利运转。企业要正确反映其业务经营成本和取得的成果,需要在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充分考虑通货膨胀、汇率利率变动等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会计核算。
三、跨国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分析
会计核算是任何企业基本的财会工作,记录和反映着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正确合理的会计核算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至关重要。一般的国内企业会计核算相比较而言,跨国企业会计核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会计核算准则适用选择
国内企业会计核算只要按照本国的会计准则设置相应的程序即可,因而工作较为简单。而跨国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一般不再同一国,不仅跨越国界,甚至跨越洲际,而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法系的国家之间会计准则也有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比如会涉及会计期间的划分、会计原则的选择、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等等基本假设问题,因而跨国企业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准则,并寻求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之间适用会计准则差异最小,一般情况下很多企业采用通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统一准则,也可以分别适用当地会计准则,只是在编报汇总会计报表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进行必要的调整。
篇6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篇7
一、 当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当前各大院校财务会计的教学存在的几种做法:
(一)知识点本位观
此种做法以传统本科高等院校的为代表。其做法是以以会计要素为框架,以知识点其起点,设计案例。其结构一般先为总论,再到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最后为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总体上内容层次分明,理论知识条理清晰、严密,由点及面,由于案例是根据知识点而设计,便于掌握知识点,理论较扎实,对于通过各类考试有所帮助。但是通常过于强调单个会计要素,忽视各个会计要素时间在计量属性等方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
(二)岗位导向观
以应用型本科和部分高职院校为代表。提倡模块化教学改革,对财务会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按岗位模块进行划分,以岗位核算要求为起点模块设计案例。通常是与具体目标或者职责来组织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等。思路还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由于案例是按照模块来设计,可读性较强,便于操作与掌握。但是对于理论的把握不强,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知识更新时适应不强。
(三)资金运动观
以部分高职和中职院校为代表。其做法是参照基础会计里按照资金运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设计案例。通常结构分为筹资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最后是财务报表的编制。由于思路和基础会计相同,便于学生接受,但在授课的时候难度不容易把握,部分课程和基础会计重复,或过于强调会计核算,忽视基本理论体系。
《中级财务会计》的任务在于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获得编报和理解财务报告的能力。无论是知识本外观、岗位导向观还是资金运动观,其思路都是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只重视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表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把握。
二、 基于财务报表观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渗透式教学设计思路
(一)在课程体系上以财务报表观为核心,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改变由会计要素到会计报表的单一思路,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简单介绍、各个报表之间的关系及表内各要素计价方式,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再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的分析,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会计活动的导向为财务会计目标,基于财务会计目标要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制约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经济与事项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导致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会计计量属性则表现为财务会计报表具体项目的列示。在开始阶段介绍财务报表以及各个项目的计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符合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财务会计报表渗入到各知识模块的教学中,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本质。实务中有“新会计看分录,老会计看报表”的说法,便是很好的证明。
(二)以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搭建课程的基本框架
《中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任务之一使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侧重于财务报表观中的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益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负债的要求。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金额即为其账面价值。某项会计要素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就是计量属性。会计的核算过程即为确认、计量与计价,实质上是计量属性的选择过程。由此可见,以账面价值和计量属性为基础搭建课程框架,让学生在此框架开展学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有效率的掌握学科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时,应采取小步快跑、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核心的概念既要统筹,也需分阶段重点突破,使得学生掌握其本质。在安排内容的时候,也可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可以把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各章节放在一起,在掌握这一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加深资产负债表观的理解,在此基础过渡到其他计量属性及相关核心概念的介绍。
(三)通过会计核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核算程序进行介绍,使得学生强化基本概念,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如果一味过分强调基本概念,课程必定枯燥无味。通过具体经济业务实践和练习,进行会计分录,作出账簿记录,能够使学生理解交易事项的会计含义,掌握该会计时间的本质。但是,一味过于强调账务处理的程序,其后果显而易见。一是容易陷进大量的细节当中,教学过程容易变成灌输过程。二是学生容易侧重账务核算程序,因为没能深入思考,职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会计要素账务核算程序时,应讲解其背后涉及到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其掌握本质,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联系起来
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结合起来,使得报表编制在不同的经营决策的环境中衔接起来。如在讲投资性房地产的时候,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比较,让学生理解收益质量问题。采用多视角讲述会计核算,增强学生学科兴趣。
三、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将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模式下,学生参与率不高,听课容易走神,教师应由浇灌者角色向编剧、导演转变。可采用“项目―报表―情景―任务”结合的方式,可将需要讲授的每个内容设为一个项目,在每个项目讲解的时候,可以用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加以说明,讲实际工作等中的情境搬到课堂上。
篇8
众所周知,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理论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虽然我们的银行会计机软件大多采用的是“仿真式”,即仿手工式,但在以算盘、笔墨、帐簿为主的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理论必须与计算机信息为主的化技术条件相匹配,因此,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必然的。
1、“双线核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对作用。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以及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但一笔业务需分别由二人处理。
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另外再由他人输入原始凭证信息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共用,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2、单式凭证原有便于传递的作用不复存在。
在传统核算业务中,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随着计算机记帐及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传递速度等,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流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3、帐簿种类过于繁多。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各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各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宜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这些帐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种帐,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以有利于迅速结息等。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电算化实现后依然设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4、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考虑在电算化条件下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
1、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如下技术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2)自动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和发展会计理论与,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依据会计业务重组原则,增设会计科目级数。
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设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项明细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会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3、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机会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日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报的不足。
篇9
1.基建项目的不合法操作。
因为相关的建设单位匮乏对国有资产投资计划的充分理解,法律维护意识淡薄,在基建项目承建阶段中,并没有根据法定程序进行相关的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制度,存在不合法的操作情况。主要体现在前期准备工作匮乏,没有在通过相关机构的审批就开始操作,在最终的账目管理上,工程的投入成本和具体的项目投入之和不吻合。
2.基建预算不合理。
基建预算管理在基建会计核算中处于相当关键的地位,不同单位在制定基建计划时,必须从基建预算入手,最终明确基建工程工程项目的建设总体费用成本。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建设单位并没有制定严格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工程总体成本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建设单位只是一味的进行施工建设,并没有计算工程具体的成本,工程造价指标不健全,很难落到实处。在建设过程中,通常很难把握基建投资的总体控制总费用,最终使得资金链出浪费,中断等其他问题的出现。
3.结算程序不健全。
建设单位通常都是按照自身的基建工程进度款审批支付程序,然而在具体的执行阶段中,都没有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执行,一些项目在单位负责人没有审核同意的情况下,就直接支付工程款。有些支付工程款里发票开出单位同协议合同签订单位不相同,收款人同发票开出单位不相同,在没有直接证明的情况之下,就支付款项,所以出现了大量的账目矛盾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建设单位同施工机构只是订立了口头合同,使得基建会计在付款时找不到相应的证据,基建工程的监督也是匮乏有效性。
4.基建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在某些单位中,基建会计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单位并没有对基建会计进行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导致相关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业务水平相对较差,对于基建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项目工程的监督无法起到相关的效果和作用,最终直接影响了核算的实际效果。
5.待摊投资的解决方式差异。
一般情况下,由于一些建设单位在不同资产负债表日基本上会做一次待摊投资的分摊工作,还有一些建设单位从基建开始到部分建好的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自始至终都没有进行待摊投资的分摊工作。
二、强化基建会计核算规划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1.加强法律意识,保证基建项目的科学性。
对于任何建设机构的负责人而言,其不但要强化对基建会计的培养和关注,同时还应该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以期保证基建项目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必须要充分的做好基建预期的准备工作,确保审批流程的严格性。不能出现提前筹集资金,同时也不能出现使用的工程资金同具体的情况不一致。另外,必须坚持基建严格的制度,保证基建项目审批程序的科学性,最后对于一些审批通过的基建投资计划,可以作为基建财务筹集资金,使用资金等方面的证据。这样可以确保实现对基建项目监督力度,根据相关的计划安排,增强对基建支用款项的把控,保证整个基建项目的科学有效性。
2.科学设立基建项目,加强对基建账目的管理。
当前,我国基建账目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具体的项目设立,主要是根据建设单位不同属性体现出较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对具体的核算内容进行科学的预判。相对于一些工程建设内容较多,施工周期较长的,财务核算繁杂的基建项目,应该尽量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核算。同时还应该增强对账目管理的把控,确保基建项目账目管理的科学有效性,而且还应该保证所有参加账目管理的机构都是订立了严格的合同约定,必须经过双方的确认,才能够确预付款的科学化管理。
3.完善财务制度,提升基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满足基建会计发展的具体需求,必须构建完善的科学化基建财务制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支付管理。另外对于基建会计专业人员而言,应该加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财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了解工程方面相关的其他知识。另外,基建单位会计人员必须强化对自身思想作风建设,提升法律意识,提升政策的执行水平,以及合法办事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能够抵御来自外部糖衣炮弹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底线。
4.严格制定相关的核算程序。
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做好的是基建开支核算。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同基建项目从承建开始,直到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结束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费用情况,必须进行账目的独自建立,以及账目核算,这样可以充分整体的显示出不同项目之间资金支出的具体情况。对于在建立基建账户之前出现的支出转到本基建项目进行整体严格的核算,确保同预期的目标相同。同时工程结算手续确保严格,必须在经过科学履行才能够发挥巨大的效果。譬如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中,就必须经过竣工造价审批,结算发票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印章才确保有效。
5.强化对基建预算管理。
基建预算管理是目前基建会计核算的关键标准,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阶段中,必须要强化基建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安排科学详实的基建计划,保证工程造价中不同指标,和所需材料,设备的具体数量等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最终为后续的基建会计核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6.加强监督职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从我国基建项目实际的情况而言,相关的建设单位必须加强对自身基金的管理,确保有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手段。一般来说,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建设单位相关责任人,必须加强对自身单位的建设资金监督力度,确定民主决策的议事基准,确保基建项目决策的有效性。在投标管理,项目预决算等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责任分工,规范基建相关人员的具体行为,在签订合同,选购材料等方面,必须有不同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的监督,确保部门,岗位相互之间的制约;另外必须要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对基建财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加重对违法,违规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最终确保建设资金的科学有效的利用。
三、结语
篇10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急需尽快构建起与互联网金融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新机制,这也是建立新型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会计核算新机制,关键的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这是现代会计核算工作体制对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基本要求。金融业会计核算是现代金融业会计工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于传统会计核算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与作用。国外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变革传统金融业的各项业务同时,也会相应的进行金融业会计核算改革,并以互联网金融作为会计核算工作改革的基本方向。借鉴其经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对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已成为我国会计界的重中之重。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改革改变了会计工作的编制、执行、监督的过程与内容,本文主要是围绕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在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应对我国会计核算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传统金融的会计核算工作一般都是在现有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主要包括金融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准则和规范,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思路。而且在一些特别重要的会计核算工作领域,都有专门的规定,但是实施互联网金融后,很多方面就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果的质量,减少会计核算工作风险,就必须针对新的形势对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准则和会计核算工作标准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与当前的会计工作更加的适应。
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所有环节都是在一个系统里面进行,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而且可以将人为的干扰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适当地考虑其对相关内容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都进行重塑和具体的规范,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很多会计工作都会通过经营业务模式转变而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增的业务,将成为新的核算对象。
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一般情形下,通过会计核算工作规划确定好核算方法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后,就意味着正式开始着手金融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了。金融业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方法的选用一定要坚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的原则,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改,包括会计核算中的假设、估量法等,减少会计核算中的人为因素,真正做到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对会计人员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业会计核算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实施会计电算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计算机,将其业的会计信息直接输入到计算进系统进行统一的处理,而且所有的会计工作在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自动处理,并产生相应的会计报表,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时间,当然会计工作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他必须要求会计人员掌握较全面的会计知识。
优化金融业会计核算的策略
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制度的有序运营主要在于具有可行性,强调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地遵循并付诸实施,因此必须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在国家法规出台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细则,对现有法规和细节中的不足之进行进一步完善。其次需要加大各个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的力度,切实有效地执行《新金融业会计准则》,加大对违规金融业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增加伪造会计信息的违规成本,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会计信息的伪造的势头。最后在会计核算方法上,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改,包括会计核算中的假设、估量法等,减少会计核算中的人为因素,真正做到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
- 上一篇:股权收购税收筹划
- 下一篇: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