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税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税收制度

篇1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税管理难以控制

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管理人员受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可防止地产生了诸多弊端。主要表如今对有关财政税收管理的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以至有的不能坚持准绳,不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上。加上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没有一套卓有成效的监视约束机制。许多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缺乏紧迫感、义务感和任务感,常常会形成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作。

2.监视监管不够到位

由于我国机构变革的推进,一些地域削弱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力气,不少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人员被撤并,招致了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管理滞后。不少中央存在着没有设立财政税收管理机构,没有落实特地的管理经费,没有装备专职管理人员问题。

3.民主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中央和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政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视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立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实践上,许多中央和单位固然成立了民主理财指导小组,但成员大多不是经过民主选举的,而是指导指定的,基本起不到监视的作用。

4.标准化转移支付有待增强

大量事实一再证明,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资金交往是呈现转移流程不标准、转移周期长、资金运用率低、贪污违纪现象多发的中央。中央政府主要担任财政收入,中央政府停止支出的详细管理。中央曾经经过分税制的施行,大大进步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减少了征税部门偷税漏税的途径,进步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来谐和我国个地域之间经济开展个财政均衡。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局部。在这当中,依然有很多中央存在着需求尽快改善并加以处理的问题。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中央的倾向,而普通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它主要可以反映中央财务均等均衡的情况,经济兴旺地域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开展,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中央社会经济和社会效劳的开展程度严重滞后。其次,在政府转移支付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制度,这也是在转移支付过程中频发支出不透明、财政截留、贪污糜烂现象的一大要素,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财务问题由于从支进项目冗杂、设计部门较多,核对起来非常艰难,因而,要在转移支付的源头把好。

5.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近十二年来,国度大范围税制变革获得了很大成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农业税等乡村不合理收费被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消费热情,但是乱收费现象的屡禁不止严重毁坏了税制变革的成果,这里面的一大缘由就是行政体制的变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中央大量的公务员队伍还没有停止有效地精简,个别中央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各种税费分摊到百姓头上。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中屡见不鲜。稳定的税收来源遭到抑止的同时,应当在财政监管加鼎力度,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方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担负。否则,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就得不到有效的根治,还会变本加厉、循环往复。不只不利于个中央的经济建立和财政均衡,严重的还将招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损于创立调和社会的大局。朗诵显现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变革的倡议

1.树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树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不只是我国根本国情的需求,也是经过变革整治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中诸多破绽的手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目的在于调理中央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根据当前状况,应当恰当增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均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增强统筹管理,减少财务问题,同时减轻中央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配合行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请求;还要对中央政府的支出权限停止必要的标准,既赋予足够的财政权利,也要控制过度的财政自在,使得中央支付财政税收管理变革加速停止。

2.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普通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停止合理搭配,构成资金来源稳定牢靠,资金分配办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市)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进步普通性转移支付的比例,恰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妥善布置转移支付的构造比例。其次是要变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变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树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从而逐渐改动目前从基数法肯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程度的方。

3.财税变革要在制度上完成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变革不断是限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和政府变革深化的羁绊。在广阔乡村地域鼎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沛激起,农业消费工具的价钱下调,给农业消费降低的消费本钱,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在水手构造上也应当停止必要的调整。正式中央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开展中央经济的殊途同归。经过恰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协作扩展消费是有效手腕。在财政税收体系中,合理的采用“合同制”,也是完善中央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不只仅增强了中央财政税收的自,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体制变革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制度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开展的作用一再被历史证明。增强中央管理和不同级别政府部门之间的谐和配合是制度创新的动身点和着眼点。

4.完善国税与地税的谐和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谐和配合机制,自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域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沛展开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了解或呈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讨论,合力处理问题,完成国税与地税的良好谐和。

篇2

关键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扶持

前言

财政税收是我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财政税收的手段能够促进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将发达地区和发展落后地区的资源进行调配,能够维持全面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财政税收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人民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利益等息息相关,涉及的领域十分全面。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也是财政税收作为调节经济杠杆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创新扶持,能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减少制约因素,减轻纳税负担,对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国家经济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体现

1.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切管理较为松散,其壮大发展所需的资金数目是较为庞大的。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现状,近年来,在中央财政预算中,针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的项目明显增多,各种专项的资金及发展基金的建立也给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例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专项资金及基金的设立。同时,各地政府的财政税收中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些资金的扶持上有专项的新兴产业资金扶持、全面的信贷资金扶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等内容,在实际的发展中,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能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中受益,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壮大。2.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政策倾斜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政府采购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资金进项,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及时转化成为经济价值,推动企业发展。政府采购的中小企业倾斜主要表现为在政府采购的环节中,为中小企业搭建采购平台,同时给予中小企业采购的优惠政策。在采购的定额中合理的划出一部分份额给中小企业,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优先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行为以及质量和服务的把控指导,保证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获得相当的利益。这样能够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份额比重较小的情况下,得到来自政府采购方面的扶持。3.鼓励中小企业改革创新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光靠国家及政府的扶持是不够的,要在市场上寻找发展的资源和壮大的契机。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中,中小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运作已经疲于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及资本关注于企业的结构整合和自主创新。财政税收政策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能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这样能够使中小企业调整发展的角度,同时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通过更多的自主创新并整合企业结构,使企业向良性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进步,这些都是财政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作用的体现。4.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财政税收制度创新能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首先,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风险,同时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度更高,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从而进行投资;其次,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参股信用担保机构,设立第三方担保主体,政府进行担保基金的引导性投入,以企业投入为根本,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不足,在操作模式上采取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财政不是直接提供资金,而是帮助中小企业成功获得金融机构的投资资金。最后,鼓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制定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进行政策和税收上的奖励,对担保机构的担保金不足时,进行一定补偿。这样,中小企业在发展遇到瓶颈需要进行融资时,就能够得到来着财政税收及政府的扶持支持,使企业更好的渡过发展的难关[1]。

二、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扶持作用存在的问题

1.扶持缺乏系统的规划目前中央财政税收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形式比较多样,且管理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各种专项的资金及基金也多是围绕中小企业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或发展较为突出的产业来进行,这样的扶持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统一规划,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条例约束,同时也没有法律上的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扶持更是形式多样,且扶持力度,资金支持规模,税收优惠度等没有统一的规定,这样不具备系统性及规范性的扶持容易造成资源及优惠的不均衡分布,处于优势产业或新兴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更容易从财政税收制度扶持中获益,而传统产业及发展落后急需国家支持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没有政策及政府支持的局面。2.扶持的手段单一目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主要是通过专项基金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两种方式进行,扶持的手段较为单一。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问题是多方面的。例如硬性行业标准的约束,定式税收制度的制约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需要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扶持时更加细化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扶持对待,单一的资金扶持或税收优惠扶持有时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实际瓶颈问题[2]。3.扶持的单向性较强目前,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多中小企业的扶持往往体现在单一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手段方式比较直接,且扶持倾斜具有短期性。这就片面忽略了对其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团体,市场主体在财政税收制度上的扶持。例如,在政府利用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扶持时,过多的关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及优惠,忽略了投资主体的优惠制度,这样会降低投资主体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兴趣和投资额度,反而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困难[3]。

三、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创新措施

1.完善扶持制度并提供法律保障要更好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制度上就要完善扶持的相关政策,明确扶持的力度、规模及范围,同时在法律条款上进行明确规定,规定对中小企业扶持的财政资金扶持归法,专项资金及基金的设立条件、规模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度,杜绝各级地方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而进行的短期政策扶持行为。保证财政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的全面性、规范性、长久性。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得到更好的制度保障,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稳步提升。2.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身。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时,要更多的关注于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对创新研发环节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环节给予奖项支持和税收支持,使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有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真正走上创新谋发展,改革提效益的良性发展道路,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技术含量和价值,提高中小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4]。3.扶持要全面进行并区别对待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行各业的经济市场中,同时也是各经济市场的重要经济主体。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要做到全面对待,不能只扶持新兴技术产业或者发展突出的中小企业,要更多的关注于全行业的中小企业,对各中类型的中小企业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全面促进中小企发展才能保证整体经济水平的增长。同时,对新起步的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及发展落后的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条件更好的扶持制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5]。

四、结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财政税收制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时,要给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条件,同时也要给企业留足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正升.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25.

[2]张晓红.试析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J].现代商业,2014,17:107-108.

[3]谢毅哲.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07:44.

[4]高永文.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6,24:219-220.

篇3

财政税收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国家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难以满足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国家财政部门需要根据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

1 中小型企业发展与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现状

1.1 中小型企业发展概况

近些年,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给出了新的财政标准,帮助人们加深对中小型企业的认识。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家中小型企业发展缓慢,生存环境恶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中小型企业无法进行一些高成本、大规模投资,难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生存状况堪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接近15%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亏损,所以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比较艰难。

1.2 当前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国家经济建设脚步十分迅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不断的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一些财政政策和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难以避免,例如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税收规定差异较大,缴纳税额额度不同,纳税额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国家为了扶植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效果有限。国家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有27%和18%两个标准,这种基准税率只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济压力,阻碍了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财政税收政策有待完善。国家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些问题亟待完善。例如现阶段,因为财政税收政策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严格,导致偷税、逃税、漏税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税收都保留着开发票的缴税形式,很多企业都采用开发票的形式确定缴纳税率,但是因为政策有待完善,还存在一些漏洞被人利用,各种新的偷税漏税手段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给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条单一,规模有限,难以和大型企业形成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财政税收制度不符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化,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对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出台的部分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与制度和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扶植作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有限、盈利空间狭窄、资金链单一的情况,而同时又承担着比较重的税率,经济压力很大。中小企业商业税税率5%,工业税率7%,虽然都只是个位数,但是对于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 扶植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策略

2.1 财政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而完善

财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应该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信息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与法律法规,为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调查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了解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并寻求制度化的解决方法,使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财务税收制度与法规方面的优势,单独提出中小企业的纳税标准,将其视作现行财政税收政策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对国家财政税收工作形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来提高财政税收工作质量,消除漏洞,不给违法操作提供可乘之机。

2.2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财政税收管理队伍

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财政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对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应该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财政税收的制度创新能够在税收工作实际中真正落实,从而将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税收管理队伍落后,不能真正理解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意图,将无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纳税负担,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财政部门应该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应新时期财政税收工作对人才能力更高的要求。

2.3 税率的科学调整

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国家市场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为中小型企业减轻纳税负担是国家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开展财政税收制度创新,需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规模的分布,调整中小型企业的税率,不仅仅要考察企业的规模、行业,通过对税率的适当调整,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企业融资、转型和规模扩展等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

3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扶植作用

3.1 有助于中小型企业经济增长

不同的国家对中小型企业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不可否认,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增长中强有力的动力来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有着自己的贡献。资本主义高度垄断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都来自中小企业,说明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缓解中小企业的纳税压力,中小企业将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开拓市场、加快自身转型和扩大规模,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民财富增加也有重要意义。

3.2 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长期面临着就业压力,每年都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准备投入工作岗位,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妇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也比较突出。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和税收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能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摆脱生存难题,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岗位。

3.3 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

创新是生产力升级的动力来源,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自主创新。我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而国内的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和大型国企,中小型企业忙于生产和市场竞争,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财政税收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策略,能够有效刺激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中小企业更乐于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资本。

篇4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监管监督;机制优化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逐渐推进,要想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还需要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将国家的财政税收监管体制进行优化,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使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加强,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进行,进而使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逐渐由传统型经济体制向集约型经济体制转变,推进国家的建设发展。

1税收体制现存问题

1.1体制不够完善

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关于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完善问题大概分为两个方面。①体制结构不够完整。在我国的税收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体制缺乏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建社提供的技术支持,缺乏对社会各层收入的调控管理,缺乏公平税收种类,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导致税收财政的预算失去准确性,造成财政政策资金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②分税收制度的改善有失完美性。针对分税收而言,随它的实施制度进行改善,是实现财政税收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它进行关注。例如: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分税收制度不够完善,就会使得的地方的财政收入和中央的财政收入出现分配不合理情况的发生,这样的情况,对地区建设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不适用社会的发展。

1.2预算管理存在不足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关于财政税收的收入问题,关于它的预算管理,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小,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小,导致管理的影响范围小,使得各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预算管理问题,没有正式的监督结构和相应的审批体制对它进行管理,使得财政的预算有失公开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不能表明相应的财政收入应用到具体的地区基础建设,不能对预算管理进行计划的完善,甚至会造成资金挪用现象的发生,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建设。

1.3税收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形式,主要是分税制为主,它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地方发展之间的差异,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公司和私人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分税制对支付进行转移。真是这样原因的存在,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样的管理空子,进行贪污,或是导致相应的资金浪费现象。这样现象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地区在进行财政税收政策管理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导致工作不负责现象的发生,造成账单模糊现象的发生或是出现财务财务缺失问题。针对这样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财政税收调控,造成地方经济差距拉大,导致了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

2财政体制改革

2.1完善预算体制

要想实现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就要从预算体制改革进行入手,对现有的体制进行完善管理。在具体的改革过程过程中,相应的工作者应该将有关工作进行分开管理和统计,将财政税收的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管理,将他和财政预算工作进行分开管理。在进行预算工作时,需要对预算工作进行具体的计划,长期或短期,要对短期的预算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此同时,如果工作者完成了目前工作的同时,要对预算管理工作范围进行扩大,要能够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现实发展状况,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具体的展开,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计划的发展。

2.2健全支付体系

在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全面建立支付体系,注重在建设财政体制的过程中对财政支付体系的支付结构进行完善,对支付过程中的监督工作进行加强。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要能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构建结构进行考虑,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财政税收支付过程进行监督,可以建立专门的支付调控部门,对财政税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长期的监控,以方便政府对财政税收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以便于对它的进行及时的监控和管理,促进财政税收支付过程的健康进行,使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被完善健全,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

3完善监管体系

3.1构建税收政策体系

在进行税制的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政策原则,保持公平合理的税收,促进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改变传统的优惠政策思路,结合是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经验,借鉴相应的国际经验,明确工作中的创要求,对间接的税收方式进行增加,从而出台较为完善的税收政策。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企业的开发和利用,提取相应的准备资金,建立一定的制度,对财政税收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建立各种规定对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要注意将税收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将税务公开制度进行完善,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保持工作人员的认真工作态度,以便于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对评价工作进行加强,针对日常的工作错误进行解决,总结经验,吸收良好的促进因素,对其进行改革发展,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3.2加强税收的内外家督

将财政税收的内外监督工作进行加强,可以促进财政监管工作的规范化进行,通过对财政税收的内部财政监管制度的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出合理的约束,加强工作实施效率的有效提升。而且,将规范制度工作进行提高,制定完善的体系,对内部的实施工作进行管理,实现了监督工作的全面进行,为监督模式的工作创新做出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财政税收工作的进展。

3.3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养

要想将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还需要加强相应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将财政部门的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在工作人员之间进行工作宣传,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财政知识,对自身的技术技能进行丰富,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带头作用被充分发挥,能够主动执行相应的财务法规,实现工作的健康开展,促进有法必依的工作进展。因此,政府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对现有工作进行调整,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丰富他们的财政知识和工作技能,促进工作人员素养的全面提升,防止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通过对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财政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推进工作质量的提升,使财政监管工作群面开展。

3.4明确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度

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①对监督主体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要能够根据相关主体对自己的工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行提高。②还要对政府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加深认知。通过对财政税收政策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预算模式进行规划,从而对政府和工作责任进行明确,加强政府的工作态度和质量,推动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4结语

对财政税收监督机构的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和优化,首先需要对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对其进行具体的改善,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使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开展,提高相关工作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优化初探[J].中国农业会计,2015,01:20~21.

[2]曾丽.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模式的优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328~329.

篇5

国外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优化,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为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优化管理方法,积极稳妥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比如美国在财政税收立法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非常完善,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全方位管理。在财政税收监督优化管理的过程中从预算编制管理的思路出发,通过有效的专项监督、日常监督、个案监督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全方位管理,保证财政税收能够在日常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财政税收监督权力又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积极稳妥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二、国内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财政税收体制监督的过程中要从制度体系建设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优化管理,为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平台和条件,在制度优化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模式,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

(一)财政税收监督管理

提高到立法层次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立法层次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积极稳妥的实现有效性监督,保证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的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立法层次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的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要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各种监督能够全面协作协调处理。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有效推动财政税收管理,为财政税收相互促进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在健全各项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从制度模式管理的总体思路出发,推动各项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模式创新,实现财政税收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促进,为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财政税收监督机制

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个职责能够有效的运行,推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监督网络活动进行分析,保证各种职责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优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主体职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主体责任进行分析,确保有效的管理控制,提高监督控制管理效率。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预算模式出发,实现管理模式优化,必须从财政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为实现多方位管理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预算监督管理必须从政府综合职责出发,推动创新型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保险税收制度 税负水平 营业税率 前言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价值补偿,同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政策工具。保险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充当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与税收密切相关。一方面,税收制度作为国民经济调控的杠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保险具有经济补偿的职能,可以弥补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损失,帮助受损单位有效恢复生产,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利于财政稳定。

因此,保险业和税收制度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完善的税收制度有利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利于保险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保证税收的稳定性。所以,改进保险税收制度,为保险公司创建良好的运营环境,帮助保险公司快速发展,提升保险业的竞争力,从而保证税收的稳定性,实现税收与保险业的双赢,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助其发展,然而,我国目前的保险税收制度却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保险业的发展。

一、保险税收制度的功能

上文中提到,保险业和税收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完善地税收制度有利于保险功能的发挥。那么,保险税收制度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呢?

1、体现行业政策导向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税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往往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例如营业税率优惠。另外,人身保险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保险标的,由于它所提供的保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往往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此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给国家加重了财政负担,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这些税收制度的安排,体现了我国保险行业的政策导向,体现了国家对各个行业、各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好险种结构,能够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促进市场均衡发展

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存在着供求失衡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进行调整和干预。保险税收制度可以通过对保险公司再生产的投入水平进行调节来对保险行业利润率和保险供给直接产生作用和影响。

此外,税率、税基等内容也属于税收制度的范畴,通过制定这些内容,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支付能力,影响保险需求,调整保险供求。

合理而完善的税收制度,能够有效地调整保险的供给和需求水平,做到保险供求平衡,促进保险市场均衡发展。

3、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市场主体需要完善的保险税收制度来保障其税负平等,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只有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再加上合理的税负,保险市场才能吸引广泛的资本,利于培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利于形成合理的保险市场结构。

4、有效发挥保险功能

保险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因为它不仅具有经济补偿的作用,还具有分散风险、资金融通等功能。上文中提到,保险税收制度可以调节保险产业结构,使得各种类保险子市场协调发展,实现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功能。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得到投资税收优惠,能使用税收优惠政策,保险税收就能发挥融资功能。

二、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现状

1、我国保险业的整体税负偏高

1983年,国家实行“利改税”的财税改革,我国的保险税收制度逐步建立。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不足以提供好的社会保障,应该得到国家的支持来发展。。我国的保险税收制度由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组成, 2001年起,国家一直在不断调整保险行业主体税种营业税的税率,最终将营业税由8%下调至5%,但这个税率仍旧高于其他行业,并没有过多地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除了营业税之外,保险公司的印花税税率也较高,其中包括财产保险合同与仓储保管合同等。

保险行业整体税负偏高的现状,虽然在眼前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这是不长久的。保险市场日益开放、保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从根本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自我发展,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从而也不利于发挥保险的功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保险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家对保险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与同属金融业的银行或是基金公司相比,保险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都较少。对银行来说,政府对顶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在180天(不含180天)以后仍未收回的,可冲减当期应税营业额;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公司并没有掌握交易的主动权,保险产品销售的载体,即保险合同只是一种承诺。因此,当保险责任期结束时,或是保险公司没有明显的承担风险的事项和行为时,被保险人仍旧在保险范围内,却很少愿意继续缴纳其应交保费,保险公司却要继续缴纳这一部分应收保费的营业税,并不能像银行哪有从营业税中扣除。保险行业仍旧需要国家大力的政策扶持。

3、保险税收的征收依据不够科学

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行业中的特殊行业,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经济运行机制。当时,我国的保险税收制度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这个特点与征收依据相结合,致使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征收依据不够科学。

目前,保险公司应纳所得税计税基础在不考虑投资收益和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包含“纯保费收入-赔偿支出”的部分,但是根据大多数法则和保险精算理论推算出的这一部分是0,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纯保费收入最终等于赔偿支出。因此,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行业的风险成本,而并非保险公司的利润,对这一部分征税只会削弱保险公司的自我积累能力,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保险税收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降低保险行业的税负水平

保险行业作为经营风险行业中的特殊行业,需要税收制度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的营业税都根据国情和险种不断变动,都对保险行业采用较为宽松、倾斜的财税政策,对保险业执行较其他行业轻的税率,将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对待,扶持保险行业发展。我国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是较高的,我们应当考虑到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和保险面临着市场准入威胁两个因素,降低我国保险行业的税负水平,加大国家对保险行业的支持,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根据不同险种设置不同营业税率

在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根据险种来设置不同的营业税率,实行差别税率。我国也应当如此,因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种做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计民生。我国的保险行业应当考虑险种的社会作用,考虑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程度和是否为政策性保险和强制性保险来分险种设置不同营业税率。我们应当减免或降低一些政策性的和非盈利性的以及可以稳定社会的险种,跟国际接轨,实行差别税率,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

3、调整对投保人的征税制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制度的改革,人们对自身及家庭经济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人们成为各种风险的承担着。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求,根据人们的安全保障需求,来开发不同的保险产品,制定有利于保险需求扩大的税收政策,调整对投保人的征税制度,扩大各种险种的投保人范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结语:税收政策直接影响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而保险行业又有利于财政稳定。完善的保险税收制度具有体现行业政策导向、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市场均衡发展、有效发挥保险功能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保险行业整体税负偏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税收征收依据不够科学,通过降低保险行业的税负水平、根据不同险种设置不同营业税率、调整对投保人的征税制度等措施来改革我国的保险税收制度,让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远平.我国保险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J].统计与决策,2003(12)

[2]徐晓棠,黄芳,钟炜.我国保险公司税收制度的完善[J].武汉金融 , 2002(02)

[3]叶文燕,刘增波.我国现行保险税收制度探讨[J].金融会计,2002(03)

篇7

关键词:税制改革地方财政收入体系重构研究

一、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1994年,营业税作为财政收入体系的重点组成部分,对税收制度具有重大影响。在当下社会背景来看,营业税属于全能税型,属于税收体系的主要支撑内容。随着营改增时代的到来,扩大了增值税收入范围,导致营业税不再是主体税收内容,税收体系缺乏完整性。第二,营改增时代不仅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了一定影响,还对相关税收工作部门的规章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营业税作为支撑内容,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税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将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二、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体系的重构策略

(一)创新改进税收理念

在税制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营改增政策从不同角度对税收体系进行改革,针对财政收入体系发生的变化,税收制度的性质也在发生改变,由地方税体系朝向所得税制改变。地方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情况,对自身财政收入体系进行创新改进,改变税收体系的重点发展方向,将地方财政税收工作转换为地方主体税收体系。目前来看,当下现有地方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可以有效承担起主体税种功能。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性质类型,充分发挥纳税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个人财产以法律保护。地方财政工作部门要创新改进税收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税收原则,营造良好税收环境,明确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主体性。

(二)加快建设非税收预算管理体系

非税收体系构建需要坚持“无缝管理”、“编制预算”、“列示清单”为原则。无缝管理主要是指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财政收入进行统一管理,防止财政收入支出出现不平衡现象。编制预算主要是指具有非税收收入职能管理单位或者机构,按照预算管理提出的需求对相关部门进行估算。列示清单主要是指相关单位部门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重构打下坚实基础。

(三)构建完善环境保护税制

环境保护税制的建设对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传统管理模式中,针对出现排放污染物的工厂进行惩罚和罚款,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相关工作单位要打破传统惩罚制度,构建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针对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含量进行划分,大力响应我国节能减排的环保口号,保证相关政策制度的有效性。环境保护税收制度还可以协调不同工作部门的合作分工,清晰明确划分不同工作部门的职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保证预算工作开展的真实有效性。部门分工主要是指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环保税征收上的职能分工,严格遵循环保税预算征收税收原则,给出预算的技术标准要求,防止部门之间职能发生冲突矛盾。

篇8

关键字:公路税收发展建议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指出:“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也都证明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对促进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美国的税收发展来作为我国公路税收发展的参考,我们借鉴其先进的税收体系,对于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美公路概况

自从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08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走过20年历程。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从零的突破增至5.3万公里,使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建成全国性公路网的国家,其中9.1万公里高速公路连接了全国所有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形成了以州际为核心的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占到了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美国公路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完善的公路税收体系。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公路支出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公路的发展需求,美国在公路税收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革。

二、中美公路税收制度的对比

1.我国公路税收制度

高速公路具有准公用物品的特性。税收的本质是人们享受国家(政府)提供的公用物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若高速公路被看作是纯公用物品,高速公路将由政府财政支出提供,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资金。但高速公路同时又具有私人物品特性,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并且高速公路可采取设置护栏、收费站的措施向享受服务的居民收费。目前世界各国收费通行与免费通行的高速公路并存,在理论上看可以说是公用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高速公路并存。施行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国家,高速公路被看作纯公用物品,纯公用物品的供给,市场是失灵的,只能由政府财政提供,政府通过向居民征税来“收费”。而如本文前段所述,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筹集的财政收入,已经面临着财政支出的压力,无法为高速公路的供给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只能将高速公路交由市场供给,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机制以确保市场供给有效。而正由于政府保留确定价格的权利,高速公路行业的供需关系、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选择的一系列政策决定。

毫无疑问,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着对高速公路的强烈需求,从政府制定的高速公路发展规划中也能感受到政府对发展高速公路的迫切意愿,然而高速公路行业的供需关系、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由市场决定,因而政府选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能否确保高速公路行业发展愿景得以实现的关键。政府选择的直接的制度安排包括财政补贴、批准收费权及收费年限、制定收费价格,间接的制度安排主要为税收制度。我国税收制度有强调收入功能的特性,具体到高速公路行业也不例外,虽然有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但优惠不够。

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增值税覆盖范围小,大部分的劳务被排除在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外,并且抵扣链条不完善,增加了高速公路行业的税负。高速公路自建设开始到通车以后,要消耗大量的工程劳务,而我国现有税收制度,对该部分工程劳务计征营业税,并且直接转嫁到高速公路行业的建设成本和营运成本,而不能作为劳务使用者的高速公路的进项税额来抵扣其车辆通行费的营业税,增加了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和维修成本,对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通车后的路面维修,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目前的公路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路事业的发展,但同时有很多问题存在,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税制改革阶段,对于公路税收制度的发展要重视起来,才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公路税收制度

美国公路网络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公路融资体制和融资立法,自1956年公路融资改革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法案,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对公路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包括公路资金的来源、税种的选择和税率的大小、各投资主体的责任划分和具体出资比例的多少,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规定。长久以来,美国公路融资一直秉承着“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公路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使用者税。一方面依据“使用者付费”的原则,通过由车辆的使用者承担道路成本而达到为公路建设融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使用者的消费行为,通过设置和调整税目、税率来促使消费者对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达到保护环境与节能减排的目的。美国公路使用者税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车辆的购买、拥有及使用三个阶段进行征收的,主要包括来自机动车燃油税、车辆购置税、轮胎税以及初期设置的油税等。购车阶段,车主要办理各种手续以获得合法拥有权时所必须支付的税费,主要包括对货车、拖车、公共车辆以及摩托车征收的购置税;保有阶段,车主只要拥有汽车,无论是否使用,都必须按月或年交纳一定的费用,如重型车辆使用税;使用阶段,包括汽油、柴油、油、汽车轮胎及配件材料与易耗品的消费税、重量里程税等。美国公路采用的是公路建设专项基金制,联邦信托基金是由美国中央政府征收和管理,主要用于州际公路系统和主干道路建设养护的公路专项资金(从1983年起信托基金的12%左右会用于公共交通),其资金来源主要以消费税为主,其中燃油税所占比重较大。以1957年为例,征收燃油税获得的收入占到了全部的89.4%。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公路资金严重不足,燃油税比例在1980年下降到了57.8%。美国政府为了解决资金压力,于1982年通过了《路上运输资助法》和1984年的《亏损减免法》,两部法律提高了燃油税率,将汽油、柴油税的税率由原来的4美分/加仑,提高到15美分/加仑,很快燃油税比例在1985年上升到76%,此后一直呈增长趋势,截止2005年底,燃油税已经占到了该基金的86.1%。除去燃油税以外,货车、公车及拖车购置税位居第二,以2005年计算,比例占到了9.1%,其它的超重货车使用税以及轮胎税分别占到了3.3%和1.5%。在美国的州级收入中,资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筹集,即道路使用者收入、州级普通税收以及发行公路债。

三、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快速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选择强调收入功能的税收制度安排是其内在的要求。由于制度选择的惯性,我国高速公路行业税收制度没有给高速公路行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税收优惠,不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同落后的交通运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实现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宏伟蓝图。

1弱化高速公路行业税收制度的收入目标

弱化高速公路行业税收制度的收入目标,提供足够的税收优惠政策以确保高速公路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政府应提供更宽松的税收制度环境,以鼓励高速公路行业投资主体、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和财政收入之间的良性循环,以缓解我国财政支出压力,确保高速公路又好又快地发展。

2.构建多环节的公路使用者税。借鉴国外公路税种设计,适当降低购置环节的税费,完善保有和使用环节的税种,从而构建起多税种的公路税收体系,增加政府财力,从而构建起多税种的公路税收体系,有利于加大政府对公路的投资力度。

3.合理设计公路税收的税率,降低我国在购买环节的相应税费,同时通过采用差别税率,如对大型车或高能耗车采取高税率,小型车或小排量车采取低税率,从而发挥其在车辆使用者的行为调节上的积极作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鉴于我国目前收费公路较多,必须探求建立一种收费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使用者的通行费负担,提高消费者对收费公路的接受度。

篇9

税收制度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税收制度的发展,国家出于特定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不同征税对象、不同纳税主体的税收负担进行倾斜性配置,从而实现对特定产业或主体的扶持与激励,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税收优惠制度应运而生。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税收优惠作为税收制度的内容,却并不具有财政收入的属性,相反,它给予相关纳税主体的税收减免实际上造成了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税收优惠视为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由此,税收优惠可以理解为以税的形式所表现的国家财政支出的一种,或称税式支出。

(一)税式支出概念的界定

税式支出的概念是在税收优惠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学者认为税收制度中的许多减免措施“实际上相当于用公共的货币提供津贴”,这一发现为税收优惠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给出了税式支出的基本定义:在税制结构正常部分之外,凡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而是放弃一些收入的各种减免税优惠的特殊条款即为税式支出。Stanley关于税式支出的相关理论对以后各国学者关于税式支出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之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各国逐渐在国内开展税式支出制度构建实践,各国学者对税式支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税式支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发生的政府支出;有人认为税式支出是对主要税收准则概念的特殊偏离;还有学者认为税式支出是不属于某税的基本结构的税收放弃。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分析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税式支出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存在很多共识。首先,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的偏离,其结果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基准税制是税收制度的标准条款。税收制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税收制度实施所必需的结构条款,例如税基、税率、纳税主体、纳税期限等,也即基准税制;另一部分就是税收中的各种特殊优惠,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表现为对税收收入的放弃,也即税式支出。其次,税式支出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税式支出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但并非所有减少税收收入的行为都是税式支出,税式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减少是基于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的。税式支出的目的就是鼓励特定的经济行为或对特定的纳税主体给予扶持,并通过对特定行业的税收减免或减轻相关纳税主体的税收负担的方式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最后,税式支出是一项特殊的财政支出。税式支出是从国家财政支出的角度规范税收优惠的制度体系,是税收优惠制度与国家财政支出制度交叉的部分。通过对各种定义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税式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在税收制度中规定一系列与基准税制相背离的条款,从而给予特定纳税主体或纳税项目税收优惠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二、税式支出的效益分析

(一)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

税式支出是在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税收则优惠税式支出也无从谈起,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并无太大区别,但二者绝不是简单的同义反复。税式支出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税收优惠的财政支出性质的肯定,赋予税收优惠与财政支出一样的预算管理可行性,从而对税收优惠进行规范管理,解决税收优惠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来取代税收优惠。因此,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税收优惠的不同解读。税收优惠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税收优惠的个别分析,而税式支出则是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对税收优惠从总体上进行解读,强调总量控制与效益分析,将税收优惠与公共财政安排相联系。税式支出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的含义是传统的税收优惠概念所不具备的。

(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

税式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政府的财政支出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财政支出,它以财政收入为前提条件,对已经入库的财政收入资金经由严格的预算程序确定其支出方式,然后再财政出库,表现形式为“先收后支”。另一种就是税式支出这种间接的财政支出,税式支出是在税收的过程中通过税收优惠条款直接发生的财政支出,支出对象是国家应收未收的财政资金,客观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其收入和支出过程中并不存在确实资金向国库的流动,表现形式为“坐收坐支”。税式支出相对于直接的财政支出制度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也因此导致在实践中,税式支出设置混乱、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等现象。不过,其制度设计带来的相对稳定性和即时灵活性也为税式支出提供了存在合理性。财政直接支出由每年的政府预算所决定,预算的调整变动影响着直接支出,大大降低了直接支出的稳定性。而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要求,税式支出条款多规定于正式税法中,法律的强制力要求其应具有稳定性,这也保证了税式支出的相对稳定性。税式支出在纳税主体缴纳税款时从应纳税款中直接实现,简化了纳税主体将应纳税款交由政府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进行预算编制后再以直接支出的方式分配给纳税主体的中间程序,缩短了资金在政府手中滞留的时间,使得税式支出相对于直接支出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效率。此外,税式支出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针对特定行业、特定纳税主体在税式支出适用时间、范围等层面确定不同的税式支出形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其更具有灵活适应性。

三、税式支出理念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总量控制的不足及弥补

1.税收优惠规模过大。

我国税收优惠规定于各税收法律规范的具体条款中,涵盖范围过大,不仅在各个税种中都有税收优惠项目的存在,更几乎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过于普遍的税收优惠项目设置,使税收优惠失去其特殊性,由“特惠”变为“普惠”,一方面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若税收优惠的覆盖面过于宽泛,其对特定对象的激励、扶持效果将不复存在,这也使得税收优惠的政策激励目的失去意义。此外,税收优惠的大量存在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比如对外资企业的大量优惠政策导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处于明显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损害民族经济的发展。地方滥用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影响税制统一和财政支出管理。

2.税式支出理念简化税收优惠制度。

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赋予了税收优惠与财政支出一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可能性,使得各种税收优惠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成本投入有了记录与分析依据,并通过对税收优惠项目所指向的特定活动或纳税主体享受税收优惠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来衡量一项税收优惠项目的财政状况是赤字还是有盈余,从而优化税收优惠制度,淘汰效益低于成本或相对效益低下的税收优惠项目,为税收优惠项目的合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对税收优惠项目的简化,避免了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收支配置的倾斜与重构

1.财政收支的比例失衡。

我国当下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税收优惠预算管理制度,税收优惠的财政支出性质的忽略导致政府财政配置现状严重失衡。这种配置不均衡现象体现在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和财政支出配置中直接支出和税式支出模式选择的不均衡。从政府财政收支整体来看,税收优惠是国家实现特定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税收优惠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其带来的可期待利益,而对一项税收优惠项目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就在于该项目实施所支出的成本与其预期利益之间是否能达到平衡。但在当前税收优惠制度下,对于税收优惠的财政支出性质认识不足使得税收优惠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政府过分夸大税收优惠带来的利益,对其成本避而不谈,甚至每年的税收优惠支出总额都没能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若预算过程中不考虑税式支出的影响,政府的预算对于政府财政支出活动的控制力度将大大降低,大量政府资金会以税收优惠的形式流失。每年有大量的财政支出在无监管的情况下支出,这无形中造成了国家财政的重大损失。从政府财政支出层面来看,由于税收优惠与直接财政支出都具有财政支出性质,使得二者存在相互替代和转换之可能性。而财政直接支出需要经由严格的预算程序确定并且监管力度较大,政府也更倾向于通过税收优惠的形式进行隐性的财政支出从而规避直接支出的诸多限制。

2.税式支出理念统筹政府财政收支。

财政收不抵支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根据财政部统计,2008年至2013年,我国赤字规模分别是1800亿元、9500亿元、1万亿元、8500亿元、8000亿元和1.2万亿元。平衡财政收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税收收入,但这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税式支出理念为政府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可以通过削减税收优惠规模的方式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大量混乱、分散的税收优惠政策经预算编制清理后将改变我国财政收支的现状。既然明确了税收优惠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就应当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支出范畴,与直接支出一起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在统一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协调税收优惠和直接支出的关系,针对既定的政策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支出方式。例如,对于需要长期激励的产业可以考虑采用税收优惠给予扶持,而对于短期内需要资金帮助的项目采取财政拨款的方式更为恰当,因为税收优惠相较于直接支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采用统一的预算管理可以控制政府的总体支出规模,若政府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则必须减少直接支出的开支,否则税收优惠与直接支出的总量超出一定的限额,预算监督部门与公众必将质疑政府的决策行为。

(三)管理秩序的缺陷和完善

1.税收优惠管理松散。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现状并不完善,所以无论是整体税收法律规范还是税收优惠法律规范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立法层面,一方面税收优惠制度多由行政机关制定,真正由立法机关确定的税收优惠项目所占比例较少,导致税收立法行政化。虽然使得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效率增加,保证了税收优惠的灵活性,但却导致税收优惠政策的随意性扩大。此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权限划分混乱,地方性、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本地区竞争优势而出台的一系列地方优惠政策往往背离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根本目标,那些真正需要给予优惠的行业或纳税主体并不一定能获得优惠。地方过多过杂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在执法层面,对于纳税主体依据税收优惠项目获得的税额减免款项的具体使用方向缺乏有效的监督。税收优惠不同于直接支出,直接财政支出的支出款项有明确的使用方向,税收优惠则直接从纳税主体缴纳税款中给予减免,减免税款该由纳税主体如何使用并无规制,往往会导致税收优惠的经济目标难以实现。此外,我国税收优惠制度中责任机制设置不完善,对纳税主体的违规行为以及税收征管机关的违规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建立。不仅如此,大范围的税收优惠并无有效的监管机制,税收优惠层面信息公开不够,税收优惠透明度低,纳税主体往往故意制造税收优惠条件以规避税收,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并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

2.税式支出理念推进税收优惠预算管理。

篇10

1 税收征管效率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的根本保证。税收征管效率是税收征管的重要衡量指标。税收征管效率一般包括税收行政效率、税收经济效率和税收社会效率。税收征管效率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税收征管效率就是税收行政效率,是指国家征税取得的税收收入与税务机关征税支付的费用之间的对比关系,是税收税收征管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税收征管效率是指税收的征管活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益影响。税收征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税源因素、税收制度因素、税收征管因素、财税管理体制因素和税收法制因素。在既定的外部环境下,税收征管因素是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关键因素。税收征管效率衡量的是税收征管过程的投入水平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在税收征管有效性一定的前提下,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越低,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或者在税收成本占实收收入比重一定的前提下,税收征管的有效性越高,税收征管效率越高。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应当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或者尽可能提高税收征管的有效性。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管理手段、队伍建设、税法宣传、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贯彻效率原则,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决策人、征税人、纳税人和用税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树立提高效率的责任意识。

2 税收制度因素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简单而严密的税收制度,能使税收征管成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完善税收法制,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这是推进依法治税的基础。为了使税收征管有法可依,许多国家制订单独的税收基本法,将税收征管的基本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很多国家也注重保护纳税人的权利。有的国家甚至把纳税人的权利写进了宪法。

任何一个国家在建立税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它的政府支出需要。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税收收入却是有限的,它不能不受到一定时期税源的制约,这就要求对二者合理兼顾,以求得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和纳税人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国民收入的分配都有可能有计划地进行,从而,为国家需要与税源可能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条件。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一个国家要发挥税收的作用,包括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生产、消费、分配和不同经济成分的收入水平等,都必须制定理想的税收制度和有效率的执行税收制度。

3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

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3.2 收监督不到位

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当前的突

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办法,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企业负责人的腐败问题在部分地区和企业还很严重。尽管企业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4 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4.1 加大管理力度

分类管理就是针对纳税人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和纳税申报方式多样化的实际设立的一种能使税收征管建立在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基础的一种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生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情况,掌握纳税人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

4.2 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