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重点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篇2

适用于评估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各个临床学科中视障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及毕业考核,也适用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如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以评估视障学生在毕业前是否达到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要求。

二、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考核评价小组

由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临床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负责组建考核题库、制定评分标准、标准化病人培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实施及总结。

2.建立考核试题库

考试内容在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基础性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因此,试题库的建立既要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还要参照视障学生毕业后从事推拿行业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库中包含伤科、内科、妇科、儿科四门中医学科的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

3.标准化病人培训

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既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还能够克服传统考评方式缺乏公平的缺点,使视障考生在面对标准化病人中进行考核,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公平性,还能够为视障学生模拟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前期对视障学生进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授课后,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前对视障学生统一进行如何作为一名“标准化病人”,即标准化病人的职责与要求及在考试中表演技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全体视障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下一阶段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考生本人即要模拟盲人医疗按摩师作为考生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又有机会作为标准化病人,这是与其他医学院校的选取低年级学生或在社会上招募有医学爱好的的人士作为标准化病人的重要区别。其优点体现为:视障学生在作为标准化病人之前势必要对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中的症状、体征等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及掌握,通过作为合格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练习,有利于视障学生对所学疾病有更好的掌握,有利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有了充当标准化病人的经历也有利于视障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医疗服务。

4.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站设置

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共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分析、手法操作四站。第一站(标准化病人站):问诊,重点测试视障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技巧、方法、要点、内容四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第二站(标准化病人站):体格检查,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体格检查的合理运用能力,包括检查的内容、顺序、方法三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第三站(非标准化病人站):病例分析,以笔试及问答的形式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及临床思维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包括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型、治则、治法等。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第四站(标准化病人站):手法操作。重点测试视障学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实施能力。包括合理治疗方案的提出;常用腧穴的位置和取法、按摩基本手法、成套治疗手法。考试时间20分钟。满分30分。考官根据视障考生在各站完成情况按照得分要点进行打分。

5.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实施结束后的总结

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每次实施完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后,参与考评的教师组织学生马上进行总结。通过考生及标准化病人的自我总结及教师针对视障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优、缺点的归纳总结及点评有利于视障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以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

三、结语

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他们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身心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实施的教育,他们的成长需要医学、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配套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优质的专业资源、先进的设备设施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使之得到较好的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并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是今后重要的发展途径[1]。

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早期进行康复及教育干预,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家庭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对于特殊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结合已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新课题[2]。

2013年济南医院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架构,成功转型成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级康复医院,2014年3月成立“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致力于拓展医教专业交叉发展,重点在于关爱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诊疗,从而全方位地探讨建立特殊儿童身心康复阵地的建设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济南市历下区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该学校的建立,填补了山东省特殊儿童医疗康复与教育无交叉专业合作的空白。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综合康复手段,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诊疗,通过特殊教育、综合训练、现代康复相结合手段,减轻功能障碍,弥补功能缺失,运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创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康复训练环境,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1 创新“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构建和推进“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1.1 多种形式发展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服务机构 对综合医院的康复中心、社区的康复训练机构、学校的康复训练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训练体系;对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开办特殊儿童康复特教班;同时,按照新形势下医改方案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培训机构,以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1.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医疗机构殊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整合 发挥医疗机构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对辖区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的指导作用,特教老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医疗机构指派专业医学康复人员,帮助特教学校及培训中心开展康复与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指导特教老师开展康复工作,并对特教老师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咨询。

1.3 发挥市级及各区县特殊儿童康复指导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设备及技术特长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教师及各类残疾人教育与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2 建立“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

对特殊儿童的康复需要进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干预,但核心是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教育康复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3]。“医教结合”广义上是指由特殊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家长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综合康复平台,共同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智能锻炼、身心多重干预、生活能力培养、潜能开发的教育教学过程。

3 完善“?t教结合”融合发展的评估机制

3.1 建立适合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康复教育评价体系 医教结合综合评估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4]。实践证明,早期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训练和教育干预,能促使已经发生损伤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功能产生代偿性改变。其中,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4~6岁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评估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节省康复时间,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建立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估团队 建立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组成跨专业评估团队,建立评估团队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家校联合会,由特教教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特殊儿童康复和教学的评估效果,开发并细化学生的各种功能障碍评估量表,客观公正并具有针对性的定期讨论分析评价[6]。专家组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个性化教育与康复建议,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建立档案,跟踪检查、诊断评估和康复治疗,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兼顾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营养干预,让每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最优化的身心发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计划 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科交叉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综合康复培训计划。在训练中,既要注重增强儿童的肌体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补偿身体缺陷,又要重视矫正儿童的行为缺陷,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4 优化“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

现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已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传统专业,逐渐拓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与情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多个领域。这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更为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业务技能[7],同时特殊教师的岗位分工趋于越来越精细,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学能力和服务特长相互补充,建立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的“走班教学”模式或将成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融合发展?一是要多途径加强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保障机制。培训学校的教师应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残联的外聘人员应由残联拨款,应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考编机会,通过基础理论和实践考核获得事业单位定岗。其次是推进康复医师和特教教师的“轮岗”,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9]。通过轮岗制度,促使特教教师全面掌握入学评估和个性化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康复医师则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规范水平,从而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教老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计划分阶段、分批分类培训特殊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同时,积极整合各康复培训机构的康复专业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同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辐射及带动作用。四是引进专家支持,做好带教和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开展筛查、检测、评估、康复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加强日常医学护理的规范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水平。

5 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特色课程

“医教结合”融合发展并非“医”与“教”的简单结合与堆砌,如何让“医”与“教”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

5.1 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实行个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残疾儿童的多元发展需要为基础,重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承认儿童间需求存在差异性、多元化,用不同层次、个性化教育服务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1]。开设课堂内外紧密结合的“学科大综合”课程[12],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年龄阶段和盲、聋、弱智、自闭症、脑瘫等不同残疾类型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指南,编排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课程表,编制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充分发挥专用训练室功能,统筹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13]。

5.2 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特殊儿童潜能 专业人员应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指导方案,科学调整和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提高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5.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 尝试开设不同年龄阶段特殊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性特色课程,以及为儿童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生存技能、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一技之长。

6 构建“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共享平台

6.1 建立特殊儿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特殊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的运行机制,建设特殊儿童筛查、首诊报告信息平台,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档案资料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6.2 确定医学诊断定点单位 进一步统一规范特殊儿童的检查标准和评估体系,贯穿每个特殊儿童不同教育阶段的全员及全程服务[14]。

6.3 建设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 实现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整合与共享,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培训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与相关专业人员、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教育与康复的专业支持。

7 开展“医教结合”融合发展的家校结合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参与作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家长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长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有限与薄弱,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促使家长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儿童认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以及性格的平衡发展,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16]。

“家校结合”的终极目标,是将家庭与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训学校要加大对家长进行专业化培训力度,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用正确的态度和适合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见面会、联谊会,定期进行家访,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成为促进特殊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篇4

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构成,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因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石。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应掌握残疾人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普通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特殊教育教师还应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熟悉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掌握并精通某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如智障、听障、视障、自闭症、脑瘫、多重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的身心特点、病理理论、诊断和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行为管理、教育康复训练的方法和器材的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知识;掌握一类或几类特殊学生相关学科(如语文、数学、体育等)系统的教学知识;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沟通交流、班级课堂管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只有掌握精深、系统、扎实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运用,为形成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真正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能力要素

教师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素及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康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有研究指出,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研究;随班就读教师的差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差异测查、教育安置、差异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内容的调整和选择、学习活动的组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堂管理、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业的选择、个别辅导和技能训练、教学环境的营造等12个方面。总的来说,特殊教育教师除应具备教师共同具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职业所应有的特殊教学能力,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学科教学、选择合适的教育康复训练模式、运用器材和方法等的能力;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进行教学监控、实施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书写与语言表达、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运用手语、盲文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技术,如手工艺、针刺技术、盲人手工艺等;开展心理辅导和进行行为矫正的能力等等。

(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具备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的科研敏感性,激发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直接面对特殊儿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优势,参与科研可以更好地汲取当前最新的康复、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促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期刊或专著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开展康复训练的能力

康复主要涉及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4个领域,对特殊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前和学龄期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智障、视障、听障、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以及语言和言语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等类型的儿童。我国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原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该方案提出,应面向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综合康复训练。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具备相关的综合康复技能,以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特殊儿童康复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感觉统合疗法、美术疗法、游戏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应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技能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如在言语康复中,教师应掌握语言康复的操作流程、手段和原则,呼吸、发声和共鸣功能的训练技巧,口部运动、构音运动和构音音位的训练技巧(主要针对构音障碍)以及超音段音位训练、音段音位训练(主要针对语音障碍)等技能和方法。(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能力,这既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特殊儿童培养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教师自身防止职业倦怠、实现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和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课程的设置和开发、不断学习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三、人格要素

在人格要素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师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除了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业特有的共性外,特殊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教育康复训练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使命。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特殊教育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他们对特殊儿童是否充满了爱心,在工作中是否能够敬业乐教,是否勇于创新。特殊教育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特殊性,还应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关爱、理解、尊重特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言语,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把师德落到实处。

(二)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

篇5

为了改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的局面,今年,中央给云南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达260万元,省财政划拨了5 0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表示,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特教学校(班)基础设施建设和修缮,教学仪器、康复训练设备购置、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培训及图书资料等支出,不能用于偿还债务或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福利等其他支出。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初、高中阶段教育

围绕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会议要求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初、高中阶段教育,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应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已经实施随班就读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别化教育需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文盲和职业培训工作,巩固和完善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和示范的特殊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班或增设职高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领域,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办好符合残疾人就业需求的专业;普通高中要积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并帮助其完成学业;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随班就读等形式,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残疾人高中招生规模。同时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

根据国家整体部署,州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24所,37所在建,3所待建。到2011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 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有14 966名,占74%。全省特教学校已经发展到27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14个,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有5 166人,占26%。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4%。全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有4个,在校生551人。2011年全省有420名残疾学生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其中录取387人,录取率为92.14%;13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目前,云南省特殊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延伸。特殊教育事业从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走向了“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随班就读”的模式,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不同残疾类型和程度残疾学生的各种教育需求。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还包括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重视0~3岁残疾婴幼儿教育与康复,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得到有效的科学育儿指导。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残疾人口中有将近70%是文盲和半文盲,而同一时期,我国残疾人中依靠政府、集体救济和家庭供养的比例也近70%。根据2011年中国残联、教育部关于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通报,全省各类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人数有5 437人。其中,视力残疾336人;听力残疾349人;言语残疾434人;肢体残疾1 769人;智力残疾1481人;精神残疾91人。未入学的原因依次为残疾程度较重、家庭经济困难、无特殊教育学校、交通不便,以及其他。而我省目前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四类残疾儿童在校生仅有5 166人,说明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比例比较低。每年残疾人新增人数与残疾人入学学生数还相差甚远。这与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重点要抓好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通过加大对残疾儿童少年免费入学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力度,努力做到把每一位残疾儿童都送到学校,保证残疾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根据残疾人对教育需求的提高,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同时要帮助解决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残疾职工培训、继续教育问题。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要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有个别化教学、康复训练的技能。可以说,他们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守护神。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盲人按摩专业;发展现状;思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direct link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market and the education of workers form new requirements. To 2006 on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of China's total of 1605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 which enrolled 4.15 million students are blind, and 95% of the blind are engaged in the massage profession.

【Key words】Special education; Blind massa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6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43-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特殊教育这一直接衔接市场与劳动者的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至2006年止,据统计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就读的盲人学生有4.15万人,而95%以上的盲人均从事按摩专业。盲人按摩作为湖南省特殊教育中的骨干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获得持续性发展和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这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只有200多年的历史①,但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吃惊,它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教育领域。特殊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残疾类别,虽然数量庞大,但他们从事的专业极为单一,专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就是视障残疾。我国目前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每年约有4.5万人失明,这意味着几乎每分钟就会出现一例新的盲人。至2006年止,据统计我国就读的盲人学生仅有4.15万人,而95%以上的盲人均从事按摩专业②。

一、盲人按摩专业发展现状

(一)盲人按摩专业的蓬勃发展与其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盲人因视觉受限,他们主要通过声音、触觉来感知世界,很多工作受到限制;而按摩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长处,他们可以通过手指触觉感知病人身体的变化,也可通过声音和顾客交流,了解病情,因此按摩行业成了盲人最主要的谋生途径。以我省为例,湖南省共有33万视障残疾人,从事盲人按摩行业群体庞大,2010年全国首次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开考,湖南考区共有284人参考,参考人数为全国之最。由此可见,庞大的群体选择共同的行业,势必促使盲人按摩专业的发展。

(二)盲人按摩专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以市场经济为向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当我们的口袋逐渐鼓起来的时候,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休闲便成了都市人的新宠。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保健按摩行业则迅速发展,市场为盲人按摩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在各个特殊教育学校或盲人学校中,按摩专业孕育而生,并茁壮成长,为市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尤其在我校,前身为湖南省盲人按摩培训点,盲人按摩专业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盲人按摩培养基地,担负着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培养高级按摩师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扶植,促使专业发展。

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大陆约有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155.45)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高中阶段特教学校224个(含成人职业教育机构),在校生1.6万人。高等特教学院(专业、班)10个,在校生4000多人,5239名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上线残疾考生录取比例达90%以上。各级残联举办残疾人教育与培训机构1044个,59万残疾人接受了培训③。2008年,教育厅下文减免中职学校学费,使大批经济困难的盲人有机会到特校深造,学一技之长以谋生,不仅成为盲人按摩专业发展的生源力量,而且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甚至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二、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盲人按摩专业名称受限。

随着国家对学校各专业名称管理的规范化,教育部2010年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来规范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和技能培养方向,对医学类的要求较高,中职学校与医学挂钩的专业名称一律不准设置。例如,我校盲人按摩专业由以往的“针灸推拿专业”名称改为“社区服务专业”,但课程设置却一如既往,换汤不换药。专业名称的更置似乎掐到了七寸,宛若大家闺秀沦落歌舞般难堪,紧接着便是社会的连锁反应,招生时社会对本专业的不理解,教师必须进行苦口婆心的解释;招工单位对学生学习专业的质疑;甚至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资格参与全国盲人按摩医师资格考试等。显然,在这种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医学专业已经发展到瓶颈阶段,若无改变,必将窒息而亡。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完善。

盲人按摩专业虽发展时间较长,但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尽完善。全国相比而言,十几所特殊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不一,学时长短不同,甚至学制各异。这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化,连续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而影响专业的发展。

(三)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缺乏专业品牌。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对盲人按摩技术要求的增高,有力鞭策着盲人按摩专业的发展,由以前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模式逐渐演变为学制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专业建设、课程设置逐渐规范;按摩诊所虽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但在市场经济巨浪的冲击下,小型的按摩店迅速被挤垮,市场亟待按摩的专业品牌。因此,虽然按摩专业的定位已经较明确,但却急需把握市场规律,专业建设分支化,细致化,着力于重点课程,打出自己的品牌。

三、专业发展思考与趋势

(一)正确设置专业,打造品牌。

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校核心力的体现,开好专业、开对专业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曾经说过,“学校的专业数量决定着学校的规模,确实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但在职业教育谋求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开‘专卖店’,因为只有‘专卖店’的商品才有质量,才有品质,才有特色。”就盲人按摩专业而言,可根据盲人的特点,按照“扶强”、“扶需”、“扶特”的原则,以按摩为主线,分保健按摩和治疗按摩 ,进行专业调整,,打造品牌“专卖店”。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其课程设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多个模块的形式。如采用五个模块形式,可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认为采用四个模块的形式较好,即可设置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合二为一,设置一些综合课程,从而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可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加强软件建设,配备优秀的教学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是专业发展的灵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曾经说过,“不是不仁慈,而是不知道”,对盲人教育(包括其专业的发展)不是社会不愿给予帮助,而是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决定专业发展的关键。

(四)结合市场,发展专业,校企共存。

特殊教育中等职业主要是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尤其是盲人学习按摩,为谋一技之长,其最终目的是回归社会主流,养活家庭,服务社会。因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其谋生的市场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故专业的发展一定要深深植根于企业中。例如江西盲人按摩学校就是成功的案例,以学校为主体,真正意义上做到校企共存,学校有医院,医院在校中。学生白天上课,晚自习可上医院实习,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学校创造了效益,可谓双赢。

总之,目前特殊教育中盲人按摩专业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有巨大的发展市场,只要我们“伯乐识马”,捕捉市场信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路得•特恩布尔著,方俊明、汪海萍等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册)第三版,2009年

篇7

两者融合背景

近年来,现代康复技术被应用到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培智教育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在培智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使得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发展陷入困境,严重制约着培智教育活动的正常发展。现结合智障人功能康复需求的五个方面,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取得良好生活质量的能力,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进行探讨。

总的来说,从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体系上看,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注重心理健康、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三个层次呈递进的关系,且因目标群体不同在目标定位上也各异:第一层次注重心理健康为基础目标,适宜所有学生;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在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注重基本技能与康复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进而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针对学生中具有发展潜能的群体而言的。纵观当前培智学校的培智教育目标体系,促使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势在必行。

融合发展策略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 生命是平等的。人们要用爱给智障群体撑起一片天。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之一。坚持处理好“医”与“教”的关系,创新出了“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智障学生康复的有效举措。在具体做法上,可根据医学康复的应用行为分析技术理论,结合多动症、自闭症儿童行为特点,采用回合式教学法,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因为目标较小,往往是二选一,指令、反应和结果的有效性也就较高。同时,加强对儿童进行言语与语言、注意与模仿以及行为矫正等教育康复训练。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 智障儿童的训练是他们各方面康复实现的基本途径。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对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在对智障学生进行生理康复的同时,还应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康复训练。从现代康复技术的应用上看,毫米波疗法对促进康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毫米波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传递,可以在短期内重建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条件反射联系的功能协调平衡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里的发病部分,并阻隔刺激源,改善导致应激性紊乱的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结构性约束,达到细胞层面的治疗,提高机体功能和适应能力。将这一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细胞通透性提高,有效控制智障儿童的极端情绪和自伤、反抗、攻击等极端行为。

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 “康复”是指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开展恢复就业技能的康复是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康复基于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中,由于就业机会和信息渠道的缺乏,智障者的就业机会较小,即便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康复性训练,获得工作的能力实在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和特点,应结合智障者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目标群体适当加强职业技能的康复,有意识地渗透职业康复的内容。这样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此外,还应在恢复智障人群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取得就业机会,使中轻度的智障人士有更多机会进行就业,如开展智障培训中心,帮助智障者通过支持性就业服务找到工作。

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 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适应生存、融入社会。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可以说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的融合发展中,促进智障者重返社会的康复,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体需要,将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且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智障者应加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变化,让他们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早日参与正常生活,重返社会。

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之下,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培智院校而言,在融合发展现代康复技术和培智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手段或途径,积极探索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现代康复技术与培智教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锋.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矫治的个案报告[J].绥化学院学报,2014(7).

[2]刘鹏,姜合合.试论如何做好培智班的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3]张万波.使用适合的生态教材 探究学生生命价值[J].科技信息,2014(15).

[4]韦正强,王磊,邓兰.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1(2).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从1985年第一所残疾人高等院校的成立到现在数十所残疾人高等院校,残疾人高等教育正蓬勃发展,为我国残疾人高层次教育、就业、整体素质提高及残疾人自身励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制度是否真正具有优越性的体现,是否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良知的体现。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弱势群体全力关爱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视角,提出了“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这些表明,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我国残疾人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将越来越会得到重视。

1 问题提出

一所优秀的高等院校,其综合实力体现在教育、科研及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上。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规模范围较小,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无论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设施条件、专业建设及教学课程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残疾学生,其生理特征决定了其接受教育条件的艰难性与自身付出程度的刻苦性。据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肢残、聋、盲学生,其中肢残生约占残疾大学生的70%,肢残生主要集中在一些普通高校学习;而盲、聋学生约占残疾大学生的30%,盲、聋学生大多数集中在普通高校内部独立设置的特教学院(系、专业)中学习,他们多数是学习困难较大的盲、聋大学生。无论残肢学生,还是盲聋学生,他们学习的身体、生理、心里、方法及生活习惯都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有很多的差异,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而面对如此一群自强不息的残疾大学生,作为残疾人教育服务的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除了特殊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及各种教学硬件外,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教师队伍有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虽然20多年来,中国残疾人高校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但从数量、质量上都远远不够,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师资现状:以接受残疾人大学生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残疾学生的任课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特殊教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在质量上无法保证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长期以来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关注较少,因此,我国残疾人教育研究多集中在对中、小学残疾人教育的教师研究,而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的研究相对薄弱。从目前的文献检索看,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多是论述教师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但较少对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解决思路,目前尚未检索到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由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越来越多,而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本文以系统论作为研究视角,对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优化策略,期望能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本研究所指的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限定在独立设置特教学院(系、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承担全日制聋、盲大学生教育教学任务的在职的专职教师。

2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笔者对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特教学院(系、专业)的高等院校专职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向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系等9所高等院校发放了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等情况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1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学历结构尚需提升

在独立设置特教学院(系、专业)高等院校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5.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49.1%,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41.46%。从统计数据上看,现有的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尚能满足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与国内其他普通高校和国外同类高校相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学历结构是教师队伍在基础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接受适合其独特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是必须的要求。

2.1.2 职称结构亟待调整

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34.35%,具有中级职务教师比例为55.65%。很明显,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在职称方面还有处于偏低水平。一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的水平是制约其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偏低无法发挥学术骨干等带头人的激励和辐射功能,必然会成为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2.1.3 年龄结构尚需优化

专职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57%,35―45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00%。青年教师存量和比例偏高,而中年教师存量不足,难以形成老中青均匀分布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2.2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从知识结构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职教师主要问题是特殊教育知识方面严重欠缺。综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与年龄水平呈现反向趋势,这种现象表明特教院校的教师多数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快步上讲台。同时,经统计,专职教师中在职前接受过特教培训的教师比例仅占14.35%,至今 仍有35.22%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教的相关培训。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就说明教师在特教知识和特教教学经历方面同样存在着欠缺。

2.2.2 从能力素质结构看,教师在实践教学经历方面有很大欠缺。如前所述,教师来源单一,大多数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相关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实践应用能力较低,进而造成残疾大学生在社会就业岗位中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较低。其次,教师特殊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方面上存在着欠缺。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当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却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专业课与特殊教育教法结合困难,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虽然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有一些调整,但大部分仍沿用学科型教育和健全人教育的策略。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大部分教师在用手语、盲文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与健全人的教学一样,并没有根据残疾学生生理特点造成的学习障碍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生理补偿能力、动手能力的情况,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和研究,不能从根本上适应残疾人的需要,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此外,由于残疾学生身心发展上的特征和特殊教育需要,对特教教师思想道德品质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严格。但目前特教院校教师队伍呈现年青化趋势,同时职前接受过特教培训的教师又不足半数,因而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观念方面的建设还是当前比较迫切的任务之一。

3 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3.1 基于系统理论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了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某个系统的一般模式和结构规律,研究该系统各个部分具有的共同特征。系统通常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为实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具体来讲,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以系统论视角来看,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对于教师队伍这个系统来说,教师队伍结构很重要。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功能的总和,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它具有各个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并不具备的功能。要使高校教师系统发挥其最理想的作用,就必须对其构成要素加以适当的控制和安排,使其以合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协调合作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与否是衡量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形成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条件。结构的优化是教师队伍优化的主要途径。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育目标、专业要求及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普通高校没有差别,其区别在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也要融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如果我们把残疾人高等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则属于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按照系统整体需要进行运作。由此可见,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必须同时具备“高校教师”和“残疾人高等教育”两个方面的要素特征。即在队伍整体结构方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共性要求;在教师个体素质方面又要符合残疾人高等教育对教师队伍的特殊性(简称:特性)要求。这里所涉及的“教师个体素质”是指从在微观层面上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这二个方面缺一不可,且要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和教师个人素质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性能与学校办学质量,是衡量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3.2 基于系统理论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3.2.1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应符合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本质是“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高层次人才”。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首先要达到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的目标要求,如: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这是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的共性要求,也是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离开了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的目标要求,就无法保证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同时,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结构要素还应进一步拓展,即经历结构、应用能力结构和组成结构。经历结构扩展了一般性结构中学缘结构的内涵,该结构要素强调将“具有相关学科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作为专业教师的入职条件;应用能力结构要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组成结构要素强调兼职教师的作用与来源,兼职教师更强调来自于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2.2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个体素质结构应符合培养对象的特性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特殊素质才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知识结构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的过程。首先,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要将残疾学生培养成为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这个基本定位要求教师应具备“所从事学科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帮助教师在掌握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解决教育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第二,据调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残疾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岗位的核心技能方面。残疾大学生是否掌握了岗位的核心技能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指标。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本身应具备相应的岗位核心技能。第三,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为残疾学生,他们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身心健全的学生相比,生理和心理特点存在着差别,同时残疾学生因残疾类型不同在心理和认知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培养过程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上述知识外,还应该掌握关于残疾学生心理、医学、康复、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残疾学生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及教育、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知识,以帮助教师在面对特殊教育对象时,解决教育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 该具有“所从事学科专业-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知识”的复合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首先,从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流应该是就业教育,目前残疾人高等院校中多数残疾学生接受高职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途径都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应该在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本行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而言,除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运用教学媒体和信息化技术、教学评估和常规的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该具备满足课堂上学生特殊需要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包括认识和了解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在评估、了解学生基础上,运用手语、盲文技能、计算机以及生动的语言表达等手段设计、创建教与学的环境并善于灵活依据实际、变通地利用环境及辅助技术对残疾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以及关于特殊教育理念、特殊语言等教学研究能力,才能有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2.3 职业道德素质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一项崇高但又复杂的育人事业,因此,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教师应有的共性职业道德,还要形成体现特殊教育特性的“以爱、奉献为核心,以教育公平公正等教育观念为导向”的职业操守。

综上所述,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标准。一个目标是指教师整体结构与个体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最终能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两个标准是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既要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共性标准要求,同时又要符合残疾学生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对教师能力素质的特性标准要求。

3.3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综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理论,提出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策略,它为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真正促进特殊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3.3.1 坚持整体性观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与个体能力素质共同优化

整体性是系统原理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这个原理应用到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优化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教师的整体结构优化和教师个体能力素质优化综合考虑,使之能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进的导向机制,积极引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所需的具备高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双重知识背景的学科专业人才,尤其是要补充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这是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是健全现有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在鼓励教师提升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基础上,在职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学位或参加特殊教育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等,补充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和分门别类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这种“提升增量结构”和“完善存量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优化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等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体能力素质,进而真正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3.3.2 坚持层次性观点,重点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青年教师结构优化和能力素质提升

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也应遵循系统理论的层次性原则,应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队伍优化。从上述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青年教师比例过高,且这些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特教背景知识和教学经验,特殊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坚持教师整体队伍优化的基础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教师队伍的重点任务。

(1)实施“双导师”制度。鉴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需要,对于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职前培训的青年教师而言,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完全胜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应建立“双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相关学科专业导师和一名特殊教育教学方面的导师,在“双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下,青年教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所从事学科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让青年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双导师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为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勤奋好学与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治学严谨与执教认真的科学精神。

(2)鼓励特殊教育教师在职提高。为完善青年教师特殊教育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残疾人高等教育院校应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短期培训、访问讲学等方式,不断学习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并支持教师积极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同时,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本行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当然,对于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青年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

3.3.3 坚持相关性观点,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系统原理的相关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考察系统时,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要考察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考察系统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优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结构要素与教师队伍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相互协调,促其产生合力,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篇9

关键词: 教康养 特殊儿童 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获得、康复训练和品质养育。但是,目前在特殊儿童的管理方面,教育、康复和养育是分开的。此种模式的效果通常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推行教康养整合模式,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儿童是非常迫切的。

一、教康养整合的意义

教康养整合,是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康复和养育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特殊儿童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能使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得到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的整合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的探索》。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都反映出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形势下,不少特殊学校和儿童福利院都开始尝试医教结合。相对于以往将教育和康复分开的模式来说,医教结合模式已有很大提高,但仍缺少养育的介入,始终难以全面满足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将学生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融入课堂的任务,就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因此,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已成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儿童福利机构中儿童与教师的现状

1.儿童的教育、康复和养育现状

我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大多以照顾为主,教育、康复、养育各司其职,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方面,只是单纯为特殊儿童设计个别化教育,没有将养育和康复结合起来,和普通教育区别不大。更重要的是欠缺康复技能,使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早期干预。

康复方面,只是通过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手段,以功能性康复为目的。特殊儿童缺少教育的支撑,在认知上普遍存在问题,康复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养育方面,儿童福利机构传统的集中养育模式,把特殊儿童集中起来看护式管理,只管吃饱穿暖,忽略了儿童的其他需求。集体的管理和闭塞的环境,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

2.特教教师的专业现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让特殊需要的儿童怎样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怎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怎样发现、培养天才儿童,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范畴[1]。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特教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如手语、盲文、康复医学、保育学等,针对特殊儿童做个别化课程教育。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引导特殊儿童适应和融入社会。

从目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结构来看,大部分的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很多教师只懂得普教的教学,对个别化课程的理解模棱两可,只是针对学生个别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个别化课程的系统教学。而关于康复治疗,很多教师都觉得是康复治疗师的事情,因此能够提供语言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相关服务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在养育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养育经验,在教学中不知道学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能将课堂中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教师难以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学效果,成就感低,容易引起职业倦怠,从而影响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

3.特教教师专业知识实践现状

目前,由于教康养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尚未共同探讨如何服务于特殊儿童,导致特教教师、康复人员和养育人员的专业知识没能发挥最大优势,为儿童提供的服务缺乏计划,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与建议

1.将教康养进行有效整合

针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求,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分析,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班,教师结合学生的需求设置个别化课程,每节课最大可能地融合康复训练和生活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运动、感知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在养育中,进行类家庭的养育,设置若干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单元,从建筑结构到内部环境都按照家庭模式建造和配置,每个家庭按年龄和性别分别安排4-5个原集中养育的孤残儿童,家庭里的“妈妈”或“爸爸”由福利机构在本单位或社区里招聘人员担任。家庭内部成员间以父母及兄弟姐妹相称,所需费用由政府提供。在这一养育模式下,以福利机构内家庭为基地,由“专职父母”为孤残儿童提供直接的关怀和照顾,由福利机构内的教师、医疗康复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2]。

2.对特教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文京教授将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分为专业核心知识、探究性知识和拓展知识,其中专业核心知识指各类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早期的诊断和干预、特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殊儿童养护方面知识;探究性知识涉及个别化教学活动设计、特殊教育课程理论开发、特殊班级管理等知识;拓展知识指教师所了解的语言、动作、游戏、音乐、图画等康复治疗方面知识[3]。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地让教师学习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3.对专业知识培训的实践性落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特殊教育老师在教康养方面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康养整合,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以下四个流程加以实施,即: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制订教康养专业整合实施计划,入户指导和建档追踪服务。

(1)召开教康养专业整合会议。

将特殊教育老师、康复人员及养育人员集中起来,共同探讨教康养整合的意义,如何开展教康养整合,以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康养三方如何携手共进为儿童服务。

(2)制订实施计划。

对召开的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制订出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进入到养育区进行指导的计划。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性,共同探讨出一份既包括特教又包括康复的指导计划,该计划为训练儿童的季度目标。每三个月检核一次目标,视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制定新的季度目标。季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殊儿童对知识的接受性。

(3)入户指导。

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共同探讨的季度目标带到养育区,帮助养育区工作人员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对“家庭”的需求。具体做法是,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将计划细则罗列清楚,每项计划均附有可实施方法,且特教老师和康复人员应示范每项计划供养育人员观摩学习,以便没有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养育人员仍能独立实施计划内容。这样做,除了满足养育区对特殊儿童的照顾外,特教教师和康复人员将课堂的教学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在养育区中指导“妈妈”配合教学,起到家庭教育作用,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化学习。

(4)建立档案,追踪服务。

将每个特殊儿童从评估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及类家庭中的教学情况都建立档案,同时每个月都进行前测和后测,评定学生在实施目标计划后所达到的效果,并进行跟进。

教康养整合模式是传统儿童福利机构模式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转变,是由传统的照顾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儿童为中心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_xDzeCciTbtddwqPZP

KIGOIT_Yimjz6b6UECfmD7Iq21_BzEsoBzjOmb1prMwiH1.

篇10

从2015年起,甘肃省省级财政将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拨付生均经费,并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急需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

2月,甘肃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甘肃省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根据《标准》,文化艺术、体育与健身等专业的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农林牧渔、资源环境等专业的生均经费为每生每年7500元;财经商贸、休闲保健等专业的生均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7000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

3月11日下午,随着兰州理工大学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拉开序幕。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工作,甘肃省教育部门决定于2015年开始在甘肃省各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即举办百场心理辅导报告,组织千名干部下班级,组织万名教师进宿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关爱学生,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驶入快车道 三年内新增30万幼儿入园学位

3月24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了《甘肃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按照计划,2014年至2016年三年里,我省每年招录5000名幼儿教师,新增幼儿入园学位30万个。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普惠性幼儿园资源明显扩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面覆盖,行政村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初步形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将有效解决。

拓宽职校生成长通道 试行职校生读研

从2015年开始,甘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和招生,拓宽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3+4”升本科、高职“3+2”升本科、中职学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和中职毕业生免试推优并存的贯通培养格局。

同时,通过探索实施“4+2+1”研究生模式,为职业院校学生接受应用硕士研究生教育畅通渠道,采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寒门子弟”上幼儿园中高职将获系列免费

为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我省建立了涵盖全省417万名贫困人口基本信息的扶贫“大数据”库。从2015年起,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对纳入扶贫“大数据”库的贫困家庭幼儿在当地接受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同时免除的还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的学费及在省内就读高职院校的学费和书本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每生每学年还可获得2000元助学金,考上高职院校的则给予每生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三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揭牌成立

6月11日,甘肃省三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成立大会在兰州举行。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为三校揭牌,省长刘伟平作了讲话,常务副省长咸辉主持成立大会。

近年来,甘肃省克服多方面困难,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上半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批准,原兰州商学院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原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同时在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成立甘肃医学院。三校由甘肃省管理,所需经费由甘肃省统筹安排解决。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开建

6月23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和甘肃省体育馆正式开工建设。职教园区位于兰州新区中东部,规划总用地面积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17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89亿元,是甘肃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教育项目,计划于2017年9月建成后入驻办学。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

7月14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甘肃省副省长郝远、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张为舟为考试院成立揭牌。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由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整合组建而成,为教育厅管理的副厅级事业机构。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后撤销原有的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藏区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再次提高

为进一步加大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的资助力度,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质量,我省决定再次提高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提标后的生活补助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补起,甘南州海拔最高的碌曲县和玛曲县每生每年提高250元,达到2200元;其他县区每生每年提高253元,达到2168元。

18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9月19日上午,国务院督导检查组在兰州召开反馈会,宣布甘肃省18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的督导检查。至此,我省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的县市区增至29个,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18个县市区分别为兰州市安宁区、七里河区、西固区,酒泉市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肃北县,张掖市肃南县,金昌市永昌县,白银市白银区、景泰县、平川区,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和陇南市徽县。

实施督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5年起,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甘肃省督学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计划三年内对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所有督导机构专职人员、兼职督学、中小学责任督学分年度进行一轮集中培训。首期培训于2015年9月开始。

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基本消除

10月26日~27日,我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现场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甘肃省“全面改薄”项目从2014年开始实施,两年来实施土建项目10838个、设备购置项目2988个,各级财政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惠及649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160万名在校生。截至2015年10月21日,全省完工校舍建设项目5935个,完成新建(维修)校舍133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57.9万套,达到了学生一人一桌一椅的要求;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3万多套,提升了信息化设备覆盖率;购置学生用床10.5万张,达到寄宿学生每人一床的要求,消除了“大通铺”现象。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

2015年10月,甘肃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从2016年起,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中青年教师、校长必须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并作为评职称、评优的必备条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均衡配置。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出台

为了解决甘肃当前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10月27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主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补充、培养培训、生活待遇、奖励扶持、编制管理、责任落实等方面出台了系列组合支持措施,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启动实施

2015年,为立体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我省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启动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省教育厅出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一揽子7个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为扶贫脱贫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提高到每生每年6000元

11月17日,甘肃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期推进会在庆阳特殊教育学校召开。目前,全省14个市州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30万以上人口县实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全覆盖。从2015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从每生每年800元提高到6000元,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出台

为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改善办学条件,11月26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我省确定的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城市1400元/生・年,农村1200元/生・年。其中,财政拨款标准为城市500元/生・年,农村400元/生・年,并根据学前教育发展与财力状况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