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

篇1

AB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为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经营贷款、票据承兑、贸易融资、项目融资、信用证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兼营诉讼保全、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以及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该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和方法执行保险公司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该公司所得税缴纳地点为地方税务局。

该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公司成立后,由于业务尚不能开展,有1年左右时间的筹建期间。与生产型企业有购置设备材料的需求不同,担保公司筹建期间的资金由于没有明确的用途,资金几乎全部闲置,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比较高,公司财务经理决定购买银行的保本的理财产品,收益比较固定,也远远高于活期存款的利息,根据公司的业务进度,资金闲置时间至少为1年,为此,他做了如下测算(见表1):

根据测算的结果,AB担保公司非常有必要投资理财产品,但是,财务经理的疑问是:如果进行该投资,是否产生相关的纳税义务,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何完成,账务处理可能涉及到具体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如何操作,报表的编制,该收益如何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等。为此,财务经理确定了理财规划的基本思路:企业筹建期间会有一定金额的闲置资金,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根据资金运用的时间需求,综合运用投资工具,为企业争取到最大限额的收益,但是,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理财方式相关的会计、税务规定,以便权衡筹建期间理财的成本和收益,为企业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二、筹建期及理财收益性质的界定

财务经理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筹建期的时间范围和业务范围界定,第二,理财收益业务性质及纳税业务的界定。

对于筹建期的时间范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未予以规定,主要执行税务的规定,这符合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定位。按照我国法规体系构成,税法属于第一层次,即法律,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部门规章,具体准则属于第四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会计准则按照税法的规定执行,符合法律体系中下位法遵循上位法的规则,因此,筹建期的时间范围应该遵循税法规定执行。

现行税法没有明确界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筹建期,是指从企业被批准筹建之日起至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之日的期间。开办费是指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成本的汇兑损益和利息等支出。”现行税法仍然认可该提法,国税局2011年在热点问题解答中进一步明确了筹建期的具体界定“一般情况下商业企业应以取得第一笔收入为生产、经营开始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工业企业应以开始投料为生产、经营开始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

按照上述解释,该企业的筹建期应该是以取得第一笔收入之日起算筹建期的结束。企业目前的阶段属于筹建期,应作为开办费核算和反映。

AB担保公司打算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是银行投资到票据市场、股票市场等的收入为支撑的,那么,AB担保公司的理财收益是视同利息收入,还是视同投资收益呢?如果视同利息收入,和存款的利息一样,是没有纳税业务的,但是,如果视同投资收益,就会产生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如果单位从事股票买卖应按“金融保险业”征收营业税,税率5%,营业额为卖出价减去买入价格的余额。

所得税纳税义务: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除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股票红利等权益性投资以外可以作为免税收入,不属于上述规定的投资收益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理财收益的会计核算

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中关于“管理费用”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与主要账务处理解释:本科目核算包括企业在筹建期内发生的开办费,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借款费用等,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可见,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与以往开办费进入“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科目不同,开办费不再作为资产,直接列支为费用,这是2006年准则的一大变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必须具备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特征,而开办费属于沉没成本,由于无法再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再列为资产,而先前开办费列支为“长期待摊费用”是源于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规定,由于开办费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因此将其列支为一项资产。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理财收益的性质并不重要,只要该收益产生于筹建期间,就应作为筹建期间费用的递减,该业务发生后初始确认的账务处理直接反映为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或者采用更能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处理方式,即红字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蓝字借记“银行存款”。

AB担保公司在该业务后续确认时即资产负债表日需要考虑该业务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根据所得税准则的规定,该利息收入连同其他开办费一并核算的结果即开办费的账面价值为零,而计税基础无论是按照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还是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分期摊销处理,都会产生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额,该差额应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

该理财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应作为哪部分反应呢?筹建期间,如果产生存款利息收入,作为筹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但是,该收益是属于理财产品收益,是将其列入筹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合适,还是投资活动中的“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反映更恰当呢?

这又回到该理财收益的实质,究竟是否属于投资呢?财务经理认为应该保持和税务的一致,从纳税的角度,该业务不属于投资业务,则产生的收益就不进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因此,应该反映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

四、理财收益的税务处理

对于理财收益的营业税纳税义务,财务经理咨询税务机关得到的答复是根据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决定是否缴纳营业税,如果理财收益来源于投资国债所得免缴营业税,否则应该缴纳5%的营业税,因此可以判断该担保公司应承担5%的营业税纳税义务。根据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规定,该收益免征所得税。因此,即使缴纳5%的营业税,仍可以获得高于定期存款2倍多的收益。

对于开办费的后续纳税义务,税务机关也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年度,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年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新税法中开(筹)办费未明确列作长期待摊费用,企业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企业在新税法实施以前年度的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也可根据上述规定处理。”

五、理财收益的审计监督

2010年3月10日,银监会、发改委和财政部七部委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其中文件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监管部门。

AB担保公司应该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关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根据被广泛引用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1972年在其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中给出的审计定义,即“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可见,审计就是首先要确定被审计对象应该执行的标准,然后去运用审计技术去对比被审计对象实际执行与标准规定是否一致,最后将实际执行和标准之间的对照结果报告给委托人。

审计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就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框架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见。这里所谓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就是企业执行的会计信息编制标准,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 财务会计核算 核算信息 核算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资金流动、控制工程项目资金预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预防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不过从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优化。

一、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不足

(一)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深入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具体来说,财务数据更新滞后、资料整理缓慢、核算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降低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真实、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核算效果的发挥。如果相关的财务信息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一些机构,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而对某些财务数据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业务在于工程项目的承包、承建,这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对于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建设,很多企业没有投入应有的资源。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公开性、透明性和公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实际财务会计核算的效果。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优化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设计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框架制度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核算程序,注重实质效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优化工作的制度保证,对整体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入手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重新设计,提高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

(二)健全各项会计核算机制与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机制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重新设计会计核算的重点程序。从制度和程序层面,优化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来说,应该从风险机制、信息机制、内控制度等方面做起。具体来说,风险机制,要更加注重对日常财务会计核算的动态检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信息机制,要提高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水平,从相关信息的资料收集,到信息分类筛选,要形成高标准的信息控制机制。内控制度,在建筑企业内部,要按照相关的准则要求,建立符合现代企业运行的内控机制,降低各部门、各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施工作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大财务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

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优化方面,比较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大监督审核的力度。一些在外地施工的项目,其会计核算的监督更为重要。企业财务内部应该抽调相应的人员,到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清查核算,认真监督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过程,对其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是优化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措施,在未来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方面,应该不断得到强化。

(四)提高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

会计核算工作的落实,最终还是要具体的会计工作人员去执行。可以说,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一线会计核算人员技能的培训,拓展专业知识,丰富一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实战经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要培养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复杂万变的商务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有创新维思维、有远见、有决断力的CFO,他们沟通技巧、创新视角、解决问题能力、业务洞察力、风险管理能力都要快速提升,才能带领团队一起体味多维思维的乐趣。运用多维思维的财务楷模,不能僵化财务会计管理人员,而要在多重迷局中,善于运用战略眼光剥茧抽丝、发现问题;运用谈判技巧和多种沟通能力,善于平衡各方面利益,持续勤练内功,巩固自身和企业内控的根基。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从人才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功夫,真正发挥人才在会计核算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只有在资金操作和财务会计核算上不断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当根据财务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并对企业财务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设施进行及时的更新,更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综合实力的改善,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卫士.建筑企业集团BT项目会计核算研究――以福建大农景观建设有限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2014

[2]袁辉.探析如何构建及设计天然气运输中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J].化工管理,2014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收益;思考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会计体系的改革意味着我国企业经营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任何一个新兴改革必然有其两面性,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践行。不仅是从理论上,更应该从实际上辩证的思考相关改革是否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只有符合发展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关企业在进行会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自身实际情况,随后再实施相关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企业中融合或者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在企业中的定位原则、关系以及模式分析对比对我们理清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对企业收本收益造成的客观影响有一定意义所在。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下对己发生或己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由此形成财务信息,对企业和外部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提供报告,以满足其经济决策的需要为目标的会计。税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会计。

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中的差异性

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学科,两者互相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核算的结果会影响税务会计核算结果,税务会计核算结果也会影响财务会计核算结果,当企业中两者没有分离的时候,最后进行制定财务报表为两套。企业中财务和税务同为会计遵循的原则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税法导向原则使税务会计首先要遵从税法;第二,税务会计核算必须如实纳税,不能偷税,不能引起风险,数据真实,调整要真实,财务会计进行企业成本核算要根据税务真实的数据而进行;第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进行核算的时候,税务会计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程序,这样有助于增加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最后,企业中财务和税务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一是纳税活动,应纳的税额进行全面核算,形成准确的纳税申报表。二是在核算基础上,依据税法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产生的成本基础上进行真实的财务数据和报表以协助企业管理层进行企业决策。二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核算目标的差异

企业财务会计是给投资者报告信息,为投资者服务。税务会计是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服务,目标不同。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核算依据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而企业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以税法为依据。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核算对象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资金投入周转循环产生的一个过程,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反映税款用的过程以及税款从征集、上交到退还的过程。

4.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核算原则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肩负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企业税务会计是以税务为导向原则,两者侧重点不同。

5.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的核算程序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做报表、记账的程序,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是按照在会计核算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形成纳税申报表这样一个方式运作。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中的职能分析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组合,循环往复的不断运作过程。资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价值方面一个反映,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正常运行的起点和落脚点。没有足够的钱,是不能正常运作企业,不赚钱,这个企业无法长久存在。对于企业成本收益原则就是我们所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当中所进行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的总的职能体现。

在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中,财务会计对企业资金的管理的职能和行为以及一切税务会计进行的税务管理的职能和行为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与企业成本收益核算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企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时有两个核心的内容,一是保证正常依法纳税,合理节税,不偷税,不受处罚,二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核算要以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为导向;两者对企业成本收益中的核算管理都占到很大的比重;因此可见,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各自职能层面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企业中财务会计的职能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权益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或者投资者提供财务会计的一系列工作,而税务会计的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和制裁。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效益分析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必然产生大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时的成本,主要有:

建立分离核算体系成本,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要分离,税务会计需要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涉税会计核算体系,能 明确地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界定、协调与处理,企业进行纳税处理时遇到的难点基本上都有明确的核算标准,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处理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增加日常处理成本,企业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还要进行税务核算;人力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企业需要设置专职的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会比以前有所增加;其他成本,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可能存在其他具体成本开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度越高,这些成本的开支就越大。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效益分析

如果企业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需要对外提供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程度越高,取得的收益就越大。具体表现在:首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各司其职,企业的税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都将比分离前得到较大提高,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增加决策效益。其次,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能增强企业的涉税核算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展更多的、有成效的纳税筹划,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并且在企业面临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此外,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而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正确纳税与诚信纳税,树立良好的纳税信用,提高纳税企业的信用等级。

当然,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经营者就是投资者(例如国营企业、个体企业),企业不存在对外提供法定报告的需要,没有公众利益问题,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否分离取得的收益无明显变化。若强行将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分离成本将远远大于分离收益。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成本效益分析

对于需要对外筹资建立,需要提供对外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的企业,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的加大,企业收益随之增加,成本也随之增长,两者之差是企业最终获得的结果,只有它是正值才是企业希望得到的结果,也是企业得以继续生存的前提,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使得企业入不敷出,则企业最终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倒闭。随着分离程度的增大,分离成本会不断增长,而分离收益却会随着分离度的增加而变得增速迟缓,所以,就存在一个""收益一成本""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最大值会在0-1之间并靠近1的位置出现。这也就是在前文所谈到的向会计靠拢的企业,此类企业分离产生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适宜采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关系模式。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或者分离程度低)时收益成本分析。

注:0 代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完全合一;1 代表财务会计与税

务会计完全分离

对于不需要对外筹资建立,经营者就是投资者(例如国营企业、个体企业),不存在对外提供法定报告的企业,其没有公众利益问题,分离前后该类企业的收益将无明显变化,但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的加大,所花费的成本却在不断增长,成本大于收益使企业得不偿失。因此企业没有必要非得增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程度,完全可以向税法靠拢。因而该类企业的""收益一成本""最大值会出现在0-1之间靠近0的位置。这也就是在前文所谈到的向税法靠拢的企业,所采用的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关系模式。

五、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同时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职能以及企业成本收益核算结果的差异性不同为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成本收益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相应把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企业设立专职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由于企业中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企业税务的主要履行功能,一是纳税活动,应纳的税额进行全面核算,形成准确的纳税申报表。二是在核算基础上,依据税法对企业经营活动业务进行税收筹划,协助企业管理决策。

在企业中设立独立核算的税务会计,可以核算的更加精确准确,对税法了解更加透彻。税收会计从事税收会计的核算业务,对税法也很了解,知道哪个地方可以节税,哪个地方不能节税,通过科学筹划,帮助企业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少纳税。税务会计跟税务局关系来往很密切,有利于协调一些争议矛盾,减少争议。通过独立税务会计核算,能真实反映企业纳税信息,也有利于监督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运用税务核算信息为企业决策服务。

2.建立相对独立的税务关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把企业税务会计独立分离出来还有利于增强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会计核算会计的,税务核算税务的,两个适当分离,财务会计随着企业改革下发会计自主权,在准则基础上选择自己灵活会计核算制度,会计制度越来越灵活,企业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制定会计制度去核算,从而通过财务报表等系列工作能够反映出企业资金流乃至企业成本和收益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和有用的决策信息。

六、总结

企业税务会计的分离对于企业成本核算以及企业成本收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每个国家维护自己主权独立性前提下,为了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中获取最大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越来越多向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靠拢,全球化一体化,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财务会计国际通用会计语言准则将越来越趋同化,这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环境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会计假设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检验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前述会计原则进行修正。

    4.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某一时点)的存量(财务状况)和动态下(某一时期)的流量(经营成果)类别和规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6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要求,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5.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披露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即采用什么方法对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归集、分类、再分类、汇总、披露,就需要根据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从而需要研究会计的方法和程序,以提供会计主体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成本

[DOI]10.13939/ki.zgsc.2016.22.16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又具体的核算监督,向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学、会计系统、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本质相同,最终目标相同,虽有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可以相互弥补,完善向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所以两者的融合是形势所趋,是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1.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内涵不同

管理会计,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以科学管理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能据此报告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帮助决策者利用此报告做出各种重要决策的企业内部会计。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以财务会计报告为主要形式,定期向各经济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外部会计。

1.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时间和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利用信息技术、统计学、控制论等方法,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 需求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进行战略变革和业绩评估。在核算期间上,管理会计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在企业所需的任何时间进行核算分析,不定期进行。管理会计分析产生的会计报告结果是供内部使用,不具有法律效力。

财务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是有严格的规定,运用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督,因此运用这些方法产生的会计报表是具有法律效力,有关人员会承担法律责任的。

1.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联合,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因素,制定最优战略搭配确保企业资源有效利用,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的综合控制和管理。管理会计侧重将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作业,在成本控制、增加利润方面,通过提升小单位作业质量从而使整个企业得到更高利润,更加具有针对性。

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信息使用者看到企业整体运营情况。财务会计会通过凭证、账簿记录生产经营活动,最后整合在报表中反映,会计报表使用者可以看到企业各个单位的经济信息。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更加详细,具有整体性。

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2.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职能类似

财务会计的会计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于企业发生的经营活动真实记录汇总,监督企业运作是否合法合规。管理会计分析过去财务信息,通过一系列管理方法控制检查企业现行经营状态,提出需要做出的修正,同时预测未来发展情况及做长远战略规划,参与企业经济决策。财务会计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会计信息,运用科学严谨的会计指标可以真实地评价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使财务数字具有信息价值,管理企业资金,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2.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和目的一致

管理会计又称对内会计,主要为企业各层管理者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而财务会计虽被称为对外会计,主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并由财政机关、税务机关监督检查,但也服务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来说这些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发展也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如税务部门根据会计报表征收税款,这与企业交税有关;投资者会根据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分析是否要投资,这与企业吸收投资有关。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会计主体,服务目的都是为了本企业发展。

2.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使用的基本数据都是来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计量经济活动,数据信息详细、分类明确,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反映了不同的会计要素的信息,信息使用者在总账和明细账中找出具体某笔业务的信息。而管理会计正是使用这些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整合,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非货币性信息。归根结底两者基本信息来源一致,财务会计更基础、数字化,管理会计将信息整合,更加细节化、具有指导性。

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会计不仅仅用于核算经营活动数据,更多的用来管理、帮助做出经济决策,这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奠定了基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一致,各自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几乎相同,这又是两者融合的另一个基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会计使用者和会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提高企业竞争力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扩大市场占有率,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财务会计对企业资产负债组成进行分析和说明,管理会计在此基础上灵活分配资金,使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有效化。财务会计注重物质核算,而管理会计注重整合信息和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两者相互补充,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全面、系统的信息。

3.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会计信息是一致的,两者的融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会计信息处理成本。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二者融合后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同时降低了获得信息成本,更有助于预测和分析企业发展。在传统公司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通常是两个不同的部门,二者融合可以合并部门,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减少财务支出。

参考文献:

[1]杨瑞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2(16).

[2]雷永平.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2(33).

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一、会计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围绕会计相关性原则在确认计量上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相关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就是要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在减少和规避错误、虚假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只有按照相关性要求进行会计计量,才能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到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相关性也是为了满足企业会计信息核算的要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和决策管理、企业财务报告之间的关联,在强调彼此之间会计信息一致性的基础上,依靠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为财务会计管理的预测和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而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上和财务会计有着很大的区别,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的使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税务检查中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要表现出其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相关性。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收入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相关支出都必须是围绕经济利益开展的,跟经济利益无关事项发生的支出不能税前扣除;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益所支出的相关成本,按照规定为了规避企业偷税漏税行为,在税法中对此类成本设置了相应的扣除标准。也就是说在税务会计中进行扣除成本支出时,应当确保其支出必须跟收入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否则不得税前扣除。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的使用上是一样的,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性原则在上述这两种会计确认计量中的差异,提高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二、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中都是将会计准则作为基本依据,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业务的基础,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要实现会计核算和确认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要保障企业在收入的会计核算及计量是在收入发生当期进行的,不允许出现提前开展或延后开展的情况。二是在税务会计中,也是根据权责发生制来确认企业应当缴纳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但是就税法中的会计权责发生制而言,这一会计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具有一系列的问题。

三、会计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重要性原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会计核算程序时,围绕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内容,根据特定经济业务的内容以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排序和选择,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减少核算的偏差。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计量都是根据重要性原则来进行的,因此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尽量确保其不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对于财务会计来讲,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首先应当保障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和财务管理状况真实完整,通过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得以全面地反映。除此之外,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相关的经营决策信息、管理成果信息等有效信息也应当充分运用到会计确认计量方法中,切实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跟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时,不仅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完整,通过会计财务报告得以反映。同时更应当尊重税法的相关规定,在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在税法规定上,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并不会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大小以及业务情况,对任何企业都是平等的,这也使得税务会计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考量比较小。这也是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会计重要性原则方面的差异,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在实际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企业税务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立弘.财务会计确认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关系

[DOI]10.13939/ki.zgsc.2016.42.09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正在不断完善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越发突显出其较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当下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联系,但是同样也具有着较大差异,相关管理人员在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进行实际开展的工作中,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明确区分,从而才能让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得到促进,让我国会计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才能让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和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1.1 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基础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税务会计工作的严谨性较强,在实施税务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其重要参照物就是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简而言之,就是指在核算与监督纳税人经济活动时需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从而才能让规范化、科学化的会计管理工作目标得以实现。[1]企业经济活动和其财务会计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通过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做到有效掌握。税务机构借助于财务会计系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从而也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将合理的税务会计编制制定出来。此外,企业还能够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税务会计工作做到有效处理,能够促使其将财务会计核算结果直接运用到税务会计工作中,从而也就能够让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得到有效保障。

1.2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够通过财务报告直接反映出来

通常情况下,财务报告往往能够有效反映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协调状况。由于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制约作用,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税务会计规定。企业通过对自身的负债和资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对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区别做到有效确定,通过该差异所形成的所得税,能够准确地记录下会计利润与企业所得税之间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2]例如在企业所得税会计中需要对时间性差异做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长期资产及负债情况得到有效展现,从而才能使两者的协调发展得到保障,促使企业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相统一。

2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

2.1 核算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一般都是企业中以货币为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财务会计核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经营与资金变动情况。不管其在纳税事项上是否有所关联或关联程度多少,为了让企业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我国的宏观管理需求得到保障,就需要在财务会计中对企业资金的一系列情况进行核算,如资金投入、周转以及撤出等。不过,税务会计核算范围和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并不相同,税务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诸多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税收收入、收益分配以及税收减免等,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相较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而言,其主要是以受纳税影响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类型的资金变动,如税款缴纳、补退以及计算等。

2.2 核算目标不同

在实际核算过程中,税务会计通常都是以税法为依据,通过对正确的计税、纳税以及退税等工作的运行,让遵从成本的降低效果得以有效实现。为了能够协助税务使用人员给出更加科学的税务决策,通过给税务会计使用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方法,促使其税收收益的最大化目标得到有效实现。[3]而财务会计的主要核算目标则是对企业中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统计,进而将相关的财务报表、利润表等编制出来,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及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并让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具体实施情况得到有效展现,最终也就能够让合理科学的经济决策得以实现,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计量依据不同

税收制度的形成一般都是通过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则是依赖于权责发生制,其关注的是实际收入、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比例。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必须参照权责发生制,而税法的配比原则不仅要参照权责发生制,而且还要有机结合历史成本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税法通常不会对会计核算实质进行运用,税务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及税法规定来进行,会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但不会预测未来费用和损失。而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运行,主要是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参照基础,未来让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得到保障,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和制度来进行核算与编制。税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法律法规,是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实施的基础,税法会计在对企业需要缴纳金额数量进行计算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税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需要运用书面报告的方式,向相关税务部门反馈纳税结果。

3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协调措施

3.1 将两者之间的政策差异缩小

财务管理制度僵化和过多是我国以往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其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拓展有着很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企业财务通则》颁布之后,逐渐开始缩小两者之间的政策差异,促使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制度在未来的创新中,还应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协调,让其之间的政策性差异能够得到有效减少,尽可能地单打独斗或互补协调现象的再次出现,从而才能让企业所得税以会计收益在时间上的统一性能够实现和保障。从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使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政策性差异得到缩小,虽然能够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但是由于两者在一些方面上的差异性属于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想要短时间消除显然很难实现。例如:政府部门对企业违法支出或经营行为所进行的行政罚款、司法罚金,在财务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就能够列支出成本、费用以及损失等科目。但是从税法的角度上来讲,其规定这种支出不能够使用于抵税,由此也就让税法以税后利用为目的,为国家收取税收收益的性质得到了直接展现。

3.2 让两者的趋同化发展得以实现

由于受到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推动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正在逐步实现趋同化。从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及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两者之间趋同化发展趋势越发显著。会计制度与税法法规的协调发展推动了两者的趋同化发展,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才是企业所认可的。财政部如果能够参与到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就能有效推动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趋同化发展。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协调性,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也逐渐开始向趋同化和协调化方向进行发展。此外,我国企业的一系列筹划活动也会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趋同化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在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处于稳定状态下,企业所应该缴纳的税额则与税后利润呈现一种反比关系。因此,企业为了能够让滋生的应税负担得到有效减少,就需要借助于税收筹划的手段,让合理的避税目的得以实现,从而也就能够对我国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4 结 论

综上所述,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逐渐的差异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会对两者的协调化、趋同化发展造成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想要让企业制度的转换成本和税收成本得以有效降低,使政府税收征管成本与企业纳税风险得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只有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关联做到合理区分,就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不断完善和构建,从而才能在确保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勇.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篇8

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不适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公共次啊真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其二,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会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三,科学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的多元化,不适用与一般会计原则核算规律;其四,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预算会计的需求,尤其对于其任务的完成来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

二、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流程;整合会计岗位;兼容型会计核算

责任会计是以公司内部各责任部门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对各责任部门进行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种内部管理会计制度。推行责任会计核算,对于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深化会计改革,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深化会计改革必须“建立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然而时至今日,责任会计并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普遍应用。究其原因,除了责任会计的推行不具备强制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将责任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责任会计核算素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之分,两者孰是孰非、各有利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笔者设计了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兼容的会计核算体系(简称“兼容型会计核算”),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兼容型会计核算是以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对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整合,以满足财务会计核算和企业内部责任会计核算双重需要的会计核算模式。它是借鉴我国多年来的责任会计实践,汲取“单轨制”、“双轨制”的优点,摈弃其不足,结合中国企业会计实务而设计的一种崭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容型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一、整合现行财务会计岗位

现行的财务会计岗位是将整个企业的供、产、销经营活动作为核算对象,依据“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会计流程设置会计岗位、组织会计核算的,它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以财务部门现有财务会计岗位为基础,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会计岗位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整合后的会计岗位要求销售、采购、期间费用、生产费用、在建工程等会计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身兼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两个角色,每一名会计人员都要担负起对公司及内部各责任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核算、分析、报告、考核六项职能。

二、改革现行财务会计核算流程

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具有“事后算账”特征,会计人员整日忙于对已经发生了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登记、计算、报表,根本无法对公司及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对公司及各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进行了彻底改革。兼容型会计核算流程的要点是:

(一)公司各部门发生经济业务时,首先对口到各责任会计岗位(即身兼两个角色的会计岗位)审批,各责任会计对各部门申请办理的经济业务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按资金及成本费用预算控制各部门、分厂的成本费用发生和资金支出。审核无误、并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的,由各责任会计开具内部银行支票,作为各部门办理经济业务和到财务部支付资金的依据。

(二)公司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一律由各责任会计制作记账凭证,并输入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账簿既要按照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根据业务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又要按照责任会计的核算要求,根据部门和费用的性质(是否可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四)分厂(车间)会计按照可控性原则核算各分厂(车间)的责任成本,并将责任核算细化到车间和工段。月末,财务部将分厂(车间)的《责任成本计算单》调整价格差异后和不可控费用项目后,核算出公司产品实际成本。

三、充实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内容

现行财务会计是以整个企业为目标主体,强调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要素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的分布及使用、消耗情况,并定期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具有模式化的特征,侧重于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反映。它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既反映过去,又预测未来,同时还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在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充实上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责任核算、责任分析和责任考核等项内容。使兼容型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各个要素,而且涵盖了公司及各个部门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

四、建立兼容型会计核算体系

兼容型会计核算遵循“统一领导、分级归口管理”和“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会计核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公司总部、分厂、车间(工段)三级责任核算;对采购、销售、基建技改及各管理部门实行归口责任核算。从而在公司形成一个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兼容型会计核算体系。

(一)统一领导是指公司总部作为代表整个公司的法人实体,一个口对国家、社会承担经济、法律责任。公司总部是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核算的中心,必须保证统一经营管理的权限,如统一制定核算及管理制度、统一制定各项标准和定额、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对外办理各项业务等。

(二)分级归口管理是指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各部门实行责任分工和分权。分级管理是纵向的责任分工和分权;归口管理是横向的责任分工和分权。各职能部门不仅要把本部门作为责任核算单位,搞好自身的责任核算,而且要发挥归口管理的作用,组织好各专业的责任核算。

(三)公司总部作为统一的独立核算单位,由财务部负责搞好兼容型会计核算;分厂作为相对独立的内部核算单位,由财务部派出的会计负责搞好兼容型会计核算;车间(工段)设立兼(专)职核算员,对车间(工段)所承担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责任核算;供应、销售、基建技改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责任核算由财务部设立责任会计岗位进行归口核算。

五、兼容型会计核算的显著特色

兼容型会计核算的显著特色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个“兼容”、二个“顺序”和三个“转变”:

一个兼容:即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兼容型会计核算将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 “统分结合”,不仅克服了“单轨制”核算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的弱点,而且有效规避了“双轨制”核算重复劳动的弊端。

二个顺序:一是在业务发生顺序上,先根据预算审批,后办理经济业务;二是在核算顺序上,先责任会计核算,后财务会计核算。

三个转变:一是会计人员由“记账、报账”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会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会计,又要精通内部管理;二是会计核算由“事后算账”型,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三是会计核算资料由只能满足向外报账需要,转变为同时满足对外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双重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财务会计理论的方法论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J],1994(6)

[2]王玉春:论会计信息的密集度、多余度和模糊度———兼论会计核算原则,《财贸研究》[J],1998(1)

[3]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一、新会计制度在制定时遵循的原则

新制度的制定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遵循归并统一的原则。其次,遵循继承创新的原则。在新制度的制定时,财政部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现状,在继承现行有利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管理核算的需要,同时在一些科目设置和报表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新会计制度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核算内容的影响

新制度的制定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了构建,提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互相衔接的同时适度分离,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方面,要充分反映政府主体功能。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重功能,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要注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都能实现,财务会计核算包括总资产、负债、净资产流入、总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预算会计核算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方面。二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三是注重双报告,也就是说,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分别形成财务报告、决算报告。新会计核算制度一方面满足了现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适应了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条件,有助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规范会计行为,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有积极意义。

(二)新会计制度强化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功能

在财务会计核算中,新制度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同时强化了财务会计对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面的功能,在核算内容方面增加了收入、费用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等方面的功能,总体核算要求上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规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财务会计功能大大增强,这项举措有助于反应本单位财务运行状况、整体运行成本等,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影响深远。

(三)新制度完善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和结构

新制度对报表体系进行划分,有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两类。其中财务报表又包括会计报表和附注两个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进行选择编制。预算会计报表作为部门决算报表的重要基础,主要有预算收入表、预算结余表和财务拨款等内容组成。在报表结构和新核算内容方面,新制度进行总体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细化了报表附注的内容,对会计报表一些重要项目说明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格式,对经济分类披露费用信息、本年预算结余、本年盈余等方面进行了调节。新的报表体系和结构有助于反应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对本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决策的制定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引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