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最新变化范文
时间:2023-09-13 17:1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法最新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趁着春光未逝,夏阳未炙,公司组织财务人员赴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这次培训的主题是“2019年企业会计准则的新变化解读与实务操作”,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准则、涉税风险及防范策略以及收入和租赁准则三部分内容。此次培训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财务精英们前来聆听。
第一天的内容——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由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守德先生主讲。陈教授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为我们讲解了金融工具准则的最新变化:一是金融资产分类由现行的“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减少了金融资产类别,提高了分类的客观性和有关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二是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以更加及时、足额地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揭示和防控金融资产信用风险。
第二天的内容——涉税风险及防范策略,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陈爱华老师主讲。陈老师言语风趣,善于调动课堂气氛,在他的引导下,我们逐渐领略到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以及蕴藏其中的风险,包括增值税纳税义务确认时点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延期纳税并产生滞纳金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会计处理的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而税法则更加注重经济业务的形式。
第三天的内容——收入准则和租赁准则,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叶丰滢老师主讲。叶老师神态可掬,声音温婉,语速不徐不急,娓娓道来,听上一天也不觉累。收入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现行的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在某些情形下边界不够清晰,可能导致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修订后的收入准则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并且就“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提供具体指引。(2)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修订后的收入准则不再区别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而是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3)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修订后的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项履约义务,按照各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相对单独售价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是,取消承租人关于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分类,要求承租人对所有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确认折旧和利息费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准则总是在稳中求变,变得更加简洁有效、更能反应经济业务实质。而作为财务工作人员,我们也必须跟上准则变化的脚步,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篇2
关键词:税务;筹划;策略。
不同的涉税行为,涉及不同税种,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筹划策略,企业的税负不同。因此,在实施税务筹划时,应全面筹划,谨慎选择,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就财务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对税务筹划的一般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筹资的税务筹划
筹资是企业一项基本的财务活动,企业筹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筹资方式。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不同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有属性结构和期限结构之分。在企业筹资决策中,其核心问题应该是资本结构的决策问题,特别是资本的属性结构决策问题,也即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比例安排问题。这两类资本的不同比例和结构形成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得,前者通过举债即债权筹资方式获得,后者通过发行股票等股权筹资方式获得,当企业的留存收益不足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时,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但从纳税角度看,由于这两种筹资方式在税收处理上不完全一致,其产生的税收效果就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当对筹资方式进行慎重选择。
企业不论是利用债权筹资还是利用股权筹资,都要支付用资费用,债权筹资要支付债务利息,股权筹资要支付股息、红利,但根据我国税法规定,企业的股息红利要用税后利润支付,而债务利息则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计入当期费用。因此,债权筹资可以获得所得税收益、节约税收支出。与股权筹资相比,显然对企业更为有利。因此,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尽可能提高债权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应是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的税务筹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二、投资的税务筹划
投资是企业增加财富的关键。由于税收差别政策的存在,在一国范围内,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税负轻重不同,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就投资地域来说,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因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投资,以充分享受政策上的优惠。例如,根据我国税法规定: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当前,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为企业投资选择提供了新的契机。企业应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就投资行业来说,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针对不同行业和产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企业可以根据国家的不同经济政策,分析确定企业有效的投资项目和活动,以达到节税并增加企业财富的目的。例如,为了鼓励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国家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所得税。"为了支持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规定:"投资于第三产业,可按产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等等。而对于限制发展的行业,国家则对其课以重税。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前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投资方面的税收政策,认真进行税务筹划,以合理减轻企业税负。
三、利润分配的税务筹划
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涉及到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利益关系,企业在确定利润分配方案时,在分与不分、分多分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分配等问题上,要统筹兼顾。但从节税的角度出发,企业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分与不分,分多分少的问题上,企业应根据当前税收政策,确定是否有好的投资机会,在有良好投资机会的条件下,企业若进行投资可以得到足够的税收优惠,此时,可以考虑少分甚至不分;二是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上,出于节税的目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股票股利的方式,因为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还须交纳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则不需交税。但具体应采用哪种方式,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着眼于企业长远和整体利益,通盘考虑再作出选择。四、会计核算中的税务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对于收入费用的确认、资产的计价提供了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且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计算的各期损益不同,因而影响到各期应纳所得税的数额。而且这些选择税法大部分都予以认可,这就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
(一)收入确认的税务筹划
企业销货方式不同,结算方式不同,其收入确认的时间也不同,纳税月份也有差异。我国税法规定,直接收款销售以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凭证,并将提货单交给购货方的当天为收入的确认时间;采用托收承付或委托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应在发出货物并办好托收手续的当天确认收入;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销货方式均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为企业收入的确认时间;而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方式,以交付货物时间为确认收入的时间。这样,通过销售和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来加以筹划,可以合理安排所得的归属期间,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利益。
篇3
税务风险管理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事中控制、事后审阅和安排,免于或降低税务处罚,尽可能地规避纳税风险,并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获取“节税”的收益,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由此可见,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它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更是现金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不好税务风险,轻则可能使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资金损失和不必要的声誉损害,重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良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二、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缺陷分析
(一)行业特点为管理带来难度。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项目时间较长的特点,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给税务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多数大型建安企业都跨省(市)经营,在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来,许多单位纷纷注册成立了二级分支机构,加上招投标时为了满足当地建设部门要求而设立的经营机构,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
(二)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由于税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有些企业从投标决策阶段就没有或者很少思考税务因素,日常项目管理时税务风险意识淡漠,认为税务管理就是想方设法少纳税、晚纳税,殊不知这样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建安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如果因一时的小利益而被卷入日益严厉的税务稽查风暴,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还对企业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三)忽视纳税风险控制。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2008年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都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指标,税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较为单薄,直到国税发【2009】90号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实行)》才在此方面作出补充。在这样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下,许多建安企业忽视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
(四)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建安企业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往往采取兼任的方式。大型企业的财务人员日常管理和核算已经应接不暇,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更是力不从心,更说不上税法的精准把握了。如对于设备价款是否缴纳营业税的问题上,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此可见修订后的规定更加明确,如果不注重钻研这些细节的变化,就很可能会增加税收负担。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如前文所述,许多建安企业往往忽视纳税风险控制,内控体系并没有在此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原则下,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职责权限,能够对税法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使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如建安企业广泛设立的二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需要规范的税务登记管理和日常纳税申报和缴纳工作,将其纳入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控制整体的税务风险。
(二)提高税务素质,加强税收政策传递。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采取培训等方面的措施,对税务管理及其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以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如对于个人所得税,许多省(市)的税务机关往往对外来施工的建安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0.2%-1%不等)征收,该部分税金既不是企业所得税法下承认的成本,又不能向职工扣回,但实质上构成了企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在规范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积极申请查账征收,并确定在工程所在地或者机构所在地申报缴纳,而不是完全听由税务机关征收。
篇4
关键词 会计技能比赛 会计教学 影响
一、会计技能比赛的类型
(一)模拟会计场景
此类会计技能比赛模拟工业企业经营环境和财务、会计、审计、税务、银行等职场氛围,通过仿真或复印原始凭证提供企业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大学生参赛选手严格遵守会计规章制度,对当月发生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参赛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交易中,该类型的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其以后参加会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基础技能
此类会计技能比赛通常包括翻打传票、点钞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三个环节,传票是会计记账的基础,钞票是出纳工作的核心,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载体,这类比赛体现了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的结合。传统会计教学偏重理论,往往对基础技能的训练不够,学生走上就业岗位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尤其是现在会计岗位接近饱和,没有基础技能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中意的工作机会。此类技能大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熟练掌握会计基础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三)加强团队协作
此类技能比赛是往往是团队赛的形式。会计工作并非一人能够完成,传统会计岗位分工相对明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的会计岗位越来越需要团队协作。基于此,会计技能比赛增加了团队赛的形式。例如,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环节,分设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通常由四位参赛学生共同合作,以团队形式完成某工业企业为期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最终形成报表。要想在此类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团队合作。
二、现阶段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学习。虽然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主要靠学生自觉,没有了外界监督,部分学生便放任自流,惰于学习,加之会计专业学习难度较大,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较多,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尤其是在学生没有接触实际会计工作之前,没有见过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对这些会计信息仅仅停留在概念与格式上,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涉及实际操作的知识,从而更加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二)会计教材与实践脱节
高校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导致教师所编教材观念陈旧,理论性太强,与现实脱节严重。会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核算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变动。财政部、税务局每年都有很多法规、条例,会计处理应根据法规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而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的更新换代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虽然有些教材出版年份较近,但实际内容却没有更新。以《税法》教材为例,2011年9月1日,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已提高到3500元,超额累进税率中第1级由5%降低到3%,而很多《税法》教材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仍然是2000,超额累进税率第1级仍然是5%。
(三)实训环境较差
目前,大部分本科教学以课本讲授为主,实训学时较少,即使部分学校开展了实训课程来解决实践性教学问题,却因为设备陈旧、软件落后、版本太低、缺乏真实会计角色引导、没有对具体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等原因,实训过程形式化严重,实训效果较差。另外,高校教师常年应用陈旧实训软件教学,知识结构老化,却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实训环境下,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不但不能熟练处理会计业务,有的还拘泥于课本知识,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由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很高,培训成熟后跳槽又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所以大部分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不用培训即可上岗。这样形式化的实训课程,显然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四)双师型教师流于形式
会计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学以致用才是关键,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也就是我们说的双师型教师。当前形势下,迫于“双师型”的压力,许多教师具有初级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甚至有的教师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国外会计证书,却没有任何真实业务处理经验。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多是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也没有适当的举例,致使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沉闷无趣,更谈不上交叉业务的处理技巧。虽然有些教师想更新知识,却由于教学、科研压力没有过多时间。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双师型教师流于形式,教师知识更新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需求。
(五)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大学生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而好的工作需要有好的且企业承载。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始与企业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将毕业生输送到企业去实习,而且这种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一般都是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会计岗位是一个企业重要的核心部门,会计人员的操作需要十分谨慎,一个小的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的出现,实习单位往往不会让大学生接触核心工作,因而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数走进了收银员、出纳、现金会计等一些岗位。这样的实训经验虽然可以锻炼学生,却因为缺乏会计核心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远远达不到会计核心工作的上岗要求。
三、会计技能比赛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开发却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传统的会计教学,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计技能比赛涉及知识点多而广,由于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获得荣誉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会计技能比赛,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胜出,学生会积极备战,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发学习、训练专业技能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备战并在技能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有动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加速会计教材更新换代
会计技能比赛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能够起到示范教学作用,也赋予了会计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会计技能比赛设置的比赛内容,都是随着最新的会计准则和规定不断更新变化的。例如,比赛内容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转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的税法知识也是根据最新税法设定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算法。学校师生要想在技能比赛上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开发与时俱进的教材,使其内容适应具有时代特点和前沿技术的会计技能比赛。例如,目前有些教师正在编写《小企业会计准则》,一个是技能比赛的要求,另一个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会去中小企业工作,与时俱进的教材紧贴会计人才的就业和应用,真正做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三)促进实训环境和师资力量的建立完善
学校为让参赛学生得到足够训练,在技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就必须创造好的实训条件,增添与技能比赛要求相适应的新型设备和新型软件,技能比赛之余其他学生也可以享受新的教学资源,这就直接改善了大学的实训环境。同时,由于新的实训设备和实训软件与企业实际联系紧密,为了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会计教师就会主动进修学习,了解现实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逐步摆脱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形式化的实训过程。所以,会计技能比赛能够促进实训环境的建立和师资力量的完善。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
会计技能比赛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时效性强。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安排教师教学任务时都比较集中,每个教师只上几门比较熟悉的课程,这样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内容比较熟悉,对其它专业课程涉及较少,且缺乏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会计技能比赛的出题原则是紧紧围绕应用组织性题目,它兼顾各行业对会计技能人才的最新需求,重视理论和技能的结合应用,这就要求比赛指导教师具备全面、扎实、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且不能流于形式。除了加强学校自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外,大部分高校还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来校兼职上课,这样他们可以直接指导比赛学生,同时又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促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主要原因一个是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实力不够了解,另一个是学校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通过参加技能比赛,一方面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所学技能,如果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不仅能够表现学生的实力,还能向企业客观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会计技能比赛通过企业承办和邀请观赛等形式为高校和企业接触创造了更多机会,高校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贴近企业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会计技能比赛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并最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作者简介:田苗(1984―),女,河北保定人,武汉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月娥,杨亚萍.建立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J].财会月刊, 2006(36).
[2] 李香者,赖昆鹏.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03).
[3] 李先成.创立技能培养模式构建技能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09).
篇5
【关键词】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工程项目; 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税收法规,又要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EPC工程总承包方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一、合理签订合同,提供支持文件
(一)合理分解设计、采购和安装合同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从事EPC工程总承包时,由于合同区分为设计、材料设备和建筑安装,不可避免地遇到混合销售的情形。
相关税法规定,纳税人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合同或分包合同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时,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增收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务收入征收营业税:第一,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第二,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凡不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增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
针对上述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果长期从事EPC总承包项目,应办理相关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这也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实务工作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设计、材料设备和建筑安装分别适用营业税或增值税中5%、17%和3%税率的不同情况,在同甲方签订总包合同时,企业原则上应将合同额向适用低税率的设计和建筑安装部分倾斜。但是,在采购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能够抵扣的情况下,客户也希望适用增值税税率的设备采购部分价格尽量提高,以便享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这需要企业同甲方友好协商,尽量达成一致并区分不同项目签订合同。为便于理解,举例如下:
〔例1〕2008年初,甲公司与某钢铁公司签订了一台连铸机的总承包合同,合同总额为2 000万元。其中,设计部分为100万元,设备部分为1 800万元,建筑安装部分为100万元。假设甲公司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项目施工所在地城市维护建设税适用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适用税率为3%。为简化计算,暂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另外假设该项目当年全部完工并办理了相关结算手续。甲公司外购材料设备成本为1 300万元且均能取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此合同条款下,甲公司应承担的相关税费计算如下,称之为方案一:
1.应交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800÷1.17×17%=261.54万元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300×17%=221.00万元
实际应交增值税=261.54-221.00=40.54万元
2.应交营业税
(1)设计部分应交营业税=100×5%=5.00万元
(2)建筑安装部分应交营业税=100×3%=3.00万元
实际应交营业税=5.00+3.00=8.00万元
3.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40.54+8)×7%=3.40万元
(2)应交教育费附加=(40.54+8)×3%=1.46万元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3.40+1.46=4.86万元
方案一中,甲公司应承担的税费合计为53.40(40.54+8+4.86)万元。
假设甲公司通过与客户协商,合同条款变更为设计部分为200万元,设备部分为1 600万元,建筑安装部分为2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则甲公司承担税负测算如下,称之为方案二:
1.应交增值税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600÷1.17×17%=232.48万元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300×17%=221.00万元(注:增值税进项金额不变的原因是外购材料设备金额是相对不变的)
实际应交增值税=232.48-221.00=11.48万元
2.应交营业税
(1)设计部分应交营业税=200×5%=10.00万元
(2)建筑安装部分应交营业税=200×3%=6.00万元
实际应交营业税=10.00+6.00=16.00万元
3.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11.48+16)×7%=1.92万元
(2)应交教育费附加=(11.48+16)×3%=0.82万元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92+0.82=2.74万元
方案二中,甲公司应承担的税费合计为30.22(11.48+16+2.74)万元。方案二较方案一而言,少承担税费23.18(53.40-30.22)万元。
由此可见,在外购材料设备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通过减少总承包合同中材料设备部分合同额,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二)签订建筑安装分包合同
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通过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同时,将建筑业劳务分包或者转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对其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同时,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的单位和个人,应扣缴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建筑业务劳务收入的营业税。
在实际工作中,EPC总承包商可能将部分建筑安装工程予以分包或转包,在缴纳营业税时,仅按工程项目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款扣除分包或转包后的余额作为营业额。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己的营业税及其附加税费。举例如下:
〔例2〕乙公司2008年度承建一钢厂连铸机生产线,其中建筑安装部分合同价款为300万元。乙公司将其中部分土建安装部分分包给某工程公司。假设该钢厂当地适用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为3%,暂不考虑其他税费。该工程于当年全部完工并办理相关结算手续。则乙公司实际承担的税费计算如下:
1.营业税=(300-200)×3%=3万元
2.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教育费附加=3×(7%+3%)=0.3万元。该项业务合计承担相关税费3.3万元。
如果乙公司未分包,则实际承担税费为:300×3%×(1+7%+3%)=9.9万元。与上述分包后相比,多承担税费6.6(9.9-3.3)万元。
二、利用技术开发,享受加计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研究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另外,对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的研发费用分别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基于此,EPC总承包企业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客户针对工程项目中重点难点技术进行立项和开发。举例如下:
〔例3〕丙公司中标一钢厂连铸机生产线,鉴于在工程中需要攻克漏钢预报的一项高新技术,丙公司向当地科技管理部门立项并获得批准,预算费用为200万元。2008年度,丙公司为该研究开发项目投入150万元。假设丙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5%。那么,2008年度丙公司因此项业务可享受的所得税优惠金额为:150×50%×15%=11.25万元。
三、进行技术转让,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4月24日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12号),该文件详细规定了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应符合的五项条件和技术转让所得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备案。
由于EPC总承包项目中,设计往往占有一定比例的金额。故此,对于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企业可以采取转让技术的方式与甲方签订独立的合同,并将此金额从项目总合同中予以扣除,以此达到享受所得税优惠的目的。为便于理解,举例如下:
〔例4〕2008年度,丁公司累计向客户转让技术所得800万元,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相关成本和税费200万元。同时,丁公司分别向其所在地省科学技术厅和主管地方税务局办理了相关认定手续和备案手续。假设丁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2009年4月,丁公司办理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实际应缴纳所得税金额计算如下:
1.技术转让所得=技术转让收入-技术转让成本-相关税费=800-200=600万元
2.实际缴纳所得税金额=(600-500)×50%×25%=12.5万元
如果丁公司并未办理相关技术转让所得的手续,将800万元全部计入当期合同收入,其他条件不变,为简化计算,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则该事项应交企业所得税为(800-200) ×25%=150万元,两者相差137.50(150-12.5)万元。
四、合理确认收入,节约资金成本
建造承包商对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范。对于合同收入的确认,基本原则是:(1)对于建造合同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2)对于建造合同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金额确认;第二,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合同收入。企业在确认合同收入时,应同时确认相关的税费及附加。
在税法征收管理中,对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认定,针对营业税明确如下:如合同明确规定付款(包括提供原材料、动力及其他物资,不含预收工程价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合同未明确付款日期的,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对于预收工程价款,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工程开工后,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工程形象进度按月确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针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明确如下: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账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由此可知,为了避免企业因提前确认收入而承担相应的现金流出,企业可以在商务合同中规定除了部分预收账款外,其他工程款根据完工进度进行结算并予以收取,以此保证会计计量和税务计征的一致性,尽量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仅能调节某个会计期间的应缴税金,当工程项目完工时,会计计量的应缴税金和实际应缴税金必将趋于一致。
五、计提安全生产费用,降低企业税负
2009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其中第三条对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在企业提取时,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专项储备”科目。企业实际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属于资本化支出的,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未就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予以明确。在实务工作中,我们仅根据税法原理来推断。《企业所得税法》涉及到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条款主要是第八条,即: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一条对《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进行了详细说明,着重强调了企业实际发生且与企业生产产品及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支出才予扣除。且在第四十五条对专项资金做出了专门规定,指出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改变用途的,不得扣除。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既不属于扣除范围内的专项资金,也不属于与企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只有在且有实际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时,才能予以扣除。据此,EPC总承包商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后应足额使用或将其支付给建筑安装分包商,以避免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作纳税调整。
开展税务筹划时,需要经常关注税法及相关法规的最新变化。同时也应从企业整体利益考虑,做到统筹规划,不可仅仅为了减轻部分税负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还应比较税务筹划的成本及因税务筹划带来的节税收益,综合多种因素后再行实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其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税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经济要素,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税收约束的市场中,税收筹划涵盖企业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决策。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
1.税收筹划的内涵
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事先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策划,在多种纳税的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在实现纳税金额最小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财活动。
2.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
企业进行实际的税收筹划操作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着眼于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防止顾此失彼。(2)合法性原则。企业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时刻关注有关税收相关法律的最新变化,使税收筹划做到与时俱进。(3)风险防范原则。税收筹划在给企业节约成本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税收筹划行为一般发生在税法边缘。第四,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获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成本。
3.税收筹划的目标
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大小、组织形式、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税收筹划所要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企业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税收负担;有的企业是为了实现纳税零风险;也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资金时间价值。不同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目标各不相同,但是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做出各项财务计划之前,需要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筹划,制定出最优的决策。(2)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筹资决策中、投资决策中、生产经营决策中、利润分配决策中都需要进行税收筹划。(3)税收筹划关系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使成本最低化、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其中纳税的多少会给企业的价值造成重大影响。只有通过税收筹划才能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2.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可行性
国家对税收筹划制定相关的政策、人们对于税收筹划观念的转变以及完善的税收制度都使得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具备可行性。(1)国家的税收政策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有多种纳税方案时,企业可根据政策规定做出有利于企业的税负选择。(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始认识到税收筹划在当今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开始利用筹划的思路开展工作。(3)相关法律对逃税、偷税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使企业消除了税收筹划的思想障碍。(4)我国的税法和税收制度正沿着法制化、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外部环境,这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税收筹划是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的过程,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维护企业自身权益的一种复杂的决策过程。它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各项理财和生产经营活动,还与政府部门、税务机关有着紧密的关系。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税收筹划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要在法律法规所许可的范围和框架内进行,依法对税收筹划的各种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背景,在一定的法律环境和时间内制定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有利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的税收方案。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人员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不能与相关的财务会计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税收筹划还要时刻关注国家有关于税负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修正与变更,并能够据此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保障企业获得最大的税负收益。
2.税收筹划应注意防范风险
税收筹划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决策一样存在风险。一个既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常常会受到政策条件、客观条件、法律条件的变化的影响而对节税的效果产生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无法在企业内部实施。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要加强工作人员要加强税收筹划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另一方面,大量收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税收政策的变动、税务部门行政执法情况、市场竞争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要对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风险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使他们掌握风险防范方法。
3.税收筹划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企业工作人员对税收筹划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国家和相关的税务征管部门才进行税收筹划,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关系;有的人认为税收筹划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不如专心搞经营,做好市场和管理;也有的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逃税、偷税和漏税,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错误认识,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大力宣传税收筹划与逃税、偷税、漏税的区别,并重点宣传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税务征管人员也要在执法活动中让纳税人知道其享有税收筹划的权利。另外,税务中介机构要通过介绍税收筹划的成功案例,比较进行税收筹划和不进行税收筹划的区别,从而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税收筹划的思想和意识,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
4.税收筹划应关注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然而,不论什么样的筹划方案都具有两面性,企业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成本与费用,也会因为选择此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损失机会收益。一份合理对企业有利的筹划方案,应该是取得利益大于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若所花费的成本或损失大于从中所取得利益,那么该税收筹划就是失败的方案。成功的税收筹划应该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能取得更多的税收收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和损失的方案。
四、结语
税收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理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纳税意识与纳税理念不断增强的体现,是企业减轻税务、降低成本、增加税收收益的基本权益,是当今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要遵循国家相关的税法和政策规定,要注意防范风险,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要关注成本-效益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税增收”。
参考文献:
[1]林凯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问题[J].中国商贸,2013(07).
[2]曾 琼: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10).
篇7
央行年内首次加息
活期存款利率27月来首次上调
央行决定,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活期存款利率也从0.36%调整到了0.40%。这是央行今年来首次加息,也是2010年10月以来连续第3次加息,加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达到3.0%和6.06%。
银监会动刀信用卡滥发
未激活不能收费
1月27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对信用卡违规乱象进行规范,矛头直指银行滥发信用卡的违规跑马圈地行为。该《办法》强调禁止信用卡不当营销行为,对单一采用发卡量计件提成的考核方式、片面介绍业务信息、隐瞒重要信息、未经客户授权进行交叉销售等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同时信用卡的监管新规还强调信用卡未经持卡人激活,不得扣收任何费用,禁止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发卡,附属卡除外。
年内二度上调准备金率
央行再收3500亿元流动资金
央行宣布自2月24日起,将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将回收流动性约3500亿元。至此,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准备金率也创纪录地分别高达19.5%和16%。
股票 Stock
19只次新股上市以来涨幅超1成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11月11日以来沪深两市共有103只新股上市,上市之后股价上涨的个股有41只,占比39.81%,股价下跌的个股高达62只。
有19只次新股上市之后股价上涨超10%,分别为海南橡胶、星河生物、鸿路钢构、浙江众成、元力股份、天晟新材、中化岩土、利源铝业、新研股份、星宇股份、林州重机、新界泵业、汉得信息、搜于特新时达、凯美特气、华中数控、松德股份和恒泰艾普。
股票投资最高30%
千亿企业年金可直接入市
《中国证券报》消息,最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有望于近期正式出台。该《办法》将对企业年金基金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流动性投资比例、股票投资比例等进行调整,投资股票比例将不高于投资组合的30%。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数千亿元资金,其中约千亿元将直接流向股市。
71家上市公司累计净利同比增
128.8% 近8成高管加薪
截至2月16日,已经有71家上市公司披露2010年年报,累计实现净利润达101.85亿元,同比增长128.8%。其中,28家公司的净利润超过亿元,净利润同比上涨的公司有60家,占83.3%。同时高管也纷纷加薪,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除了2010年刚刚上市的7家,其他64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公司高管薪酬略有下降,其他高管薪酬总额均有上浮,占比77%。
在目前已经披露年报的公司中,有37家公司总共拿出24亿元的现金给股东派发红包,而且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总和不足百亿元。
基金 Fund
基金法修订:
基金从业人员将可买卖股票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于2011年1月中旬下发包括监管部门、基金公司在内的相关机构。耗时1年半出台的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亮点颇多。拓宽了监管涵盖范围,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并拓展了对证券的定义。基金从业人员买卖证券、公募基金不能投资托管行、股东相关股票等紧箍咒,也将得到适度松绑。
近7成偏股基金跑输大盘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Wind数据显示,1月26日~2月15日,364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不包括指数基金)累计净值增幅超过10%的只有41只,其中,广发大盘成长、鹏华盛世创新累计净值增长率居前,分别为12.89%、12.79%;累计净值增幅在5%~10%和5%以下的基金只数,分别为211只和112只。
将这些基金中累计净值增幅与上证指数升幅进行对比,能够超越沪综指的只有113只,仅占全部样本的31.04%。同期累计净值增长率超过深成指涨幅的基金仅22只,占全部样本的6%,表现最为突出的分别为广发大盘成长、鹏华盛世创新、银华内需精选和光大保德信中小盘,累计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89%、12.79%、12.77%和12.69%。
保险 Insurance
《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
2月1日正式施行
由国家旅游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的《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从2月1日起正式施行,相较于2010年前旧版规定,该《办法》在整体章节、具体内容上都作了较多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导游及领队人身权益、旅行社投保范围、每人人身伤亡责任限额和保险公司理赔服务工作程序4方面都有全新变化。
2011年:保险资金将延续波段操作
保监会2月中旬公布2010年全国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6%,财产险保费收入3895.64亿元,同比增长35.5%;人身险保费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8.7%。2010年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同时,险资的资产负债匹配矛盾加大,保监会及时拓宽了险资的投资渠道,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及时调整和优化了自身的投资策略,全年投资收益率超过4%,这在上证综指以高达14%的跌幅居全球倒数第二的背景下,已实属不易。2011年货币政策趋紧,震荡将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寻求波段操作和优化的策略有望得到延续。
数家险企集体上投诉黑榜
主要涉及车险及寿险
《中国保监会关于2010年投诉处理情况的通报》显示,2010年,保监会共处理投诉12074件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5.67%。对寿险公司的投诉统计信息显示,信泰人寿、中德安联、华夏人寿等在亿元保费被投诉数量排名(总数20件次以上)中排名居前。被投诉数量同比上升超过15%的公司(总数20件次以上)分别是阳光人寿、幸福人寿、生命人寿、华夏人寿等6家。华夏人寿此前曾因违规被保监会处罚。
财产险方面,亿元保费被投诉数量(总数20件次以上),前5的公司分别是渤海财险、安邦财险、都邦财险、长安责任和永安财险。被投诉数量超过200件的有7家公司,分别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联合、安邦财险、大地财险和阳光财险。
《通报》显示,2010年合同纠纷类件中,保监会收到3446件,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车险理赔纠纷和寿险退保纠纷。
北京
201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确定
2011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确定,最低960元,最高7420元,参保人员可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确定缴费金额,这一标准与2010年及2009年的标准保持一致。
按照相关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最低应按照农村居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9%计算,最高按城镇居民上年可支配收入的30%计算,每年的缴费标准为动态。每年的缴费时间为4月1日~12月10日。据悉,2011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预期指标为参保率达到93%、续保率保持在90%以上。
房产 Estate
“新国八条”组合拳出台
1月26日,国务院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即新国八条。内容包括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合理引导住房需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坚持强化舆论导向。
京版楼市调控国八条出台
“三限”齐发成全国最严
2月16日,北京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调控楼市的15条措施。《通知》对外地人口提出了“提供连续5年以上纳税证明”的附加条件,提出“研究提高本市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以及对土地转让价格提出了明确限制,堪称全国最严厉。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限购令的主要内容包括:自2月17日起,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对无法提供北京市有效暂住证和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北京市向其售房。
北京:公积金二套房贷首付提至6成
2月17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调整“二套住房”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首付款比例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2月18日(含)起,借款申请人购买“二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含个人住房组合贷款),其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为同期首套住房个人贷款利率的1.1倍。对于2011年2月18日(不含)前已受理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申请,仍按照原规定执行,即二套房贷款首付按最低50%计。
住建部初步拟定第三批执行
“限购令”城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报告表示,住建部已经初步拟定了第三批执行限购令的城市,主要包括已出台限购令城市之外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交易比较活跃的三线城市,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将进一步细化。
其他 Others
油价再涨
93号汽油每升上调0.28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1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50元,相当于90号和93号汽油全国平均零售价每升分别上调0.26元及0.28元。
CPI权重调整后首月上涨4.9%
根据国家统计局消息,1月份我国CPI总水平同比上涨4.9%,这也是统计局调整CPI构成权重后首次公布的数据。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5.2%,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
篇8
关键词:“营改增” 抵扣链条 分税制度 增值税中性效应
一、引言
“营改增”试点改革既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纠正现行流转税制存在的非中性状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的重要政策选择。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上海等 12 个省市完成税制转化前期试点工作;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解决因局部地区试点导致的政策差异和税收征管风险等问题;第三步是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在全国范围实现“营改增”。当前“营改增”正处于第二阶段,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改革初步实现了结构性减税,有力推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结构的加快形成。
二、“营改增”将会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有三大税种,分别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根据最新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税收情况:增值税约占税收总额的26.1%,企业所得税约占20.3%,营业税约占15.6%。当前采用的分行业收取增值税或营业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弊端日益突显出来,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增值税将逐步代替营业税,并进一步扩大它的征收范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营改增”所带来的结构性减税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更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这对新兴产业、新型产业、服务型产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扩大就业意义重大。“营改增”这一举措是以不增加税负为前提,减少重复征税,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上海市实行“营改增”以来,按原来5% 税率缴纳营业税调整为按3% 缴纳增值税,直接导致占总试点企业近七成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近40%,足见“营改增”在中小企业税收减负方面的强劲作用。
(二)增值税的“中性”原则推动企业的公平竞争
当前我国执行的营业税是指征收全额的营业税,而且往往没有抵扣项,具有重复征税的特质,而且对于专业化分工较高的行业,其税收负担也相对较重。同时,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存在不同的税制,造成增值税征管链断裂,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营业税和增值税陷入“非中性”的状态,而且也常常对现实中的产业结构产生“逆行调整”效应,即抑制服务业的发展。而“中性”是增值税一大优点,它能够从客观上引导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做大做强,而不对经济主体进行“特别照顾”。“营改增”能够扩大增值税的征税税基,保证征管链的完整性,更好地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减少企业间因税负的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营改增”降低了政府征税成本
更为复杂的问题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生产业为代表的大量兼具制造业和服务业性质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常常将服务和商品以捆绑的形式进行销售,很难对其产业归属给出明确的界定。当这些新情况与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平行的模式相对接时,便形成了一般流转税征收缴纳的模糊地带,从而给实际的税收征管增加了难度。“营改增”将服务和商品的税收规划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营业税和增值税之间界限模糊的难题,节约了政府的征税成本。
(四)“营改增”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第三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第三产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在出口环节无法如征收增值税的第二产业一样进行出口退税,增加了劳务产品出口的难度,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成本。纵观世界各国税制,大部分国家将第三产业纳入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此,第三产业税制的改革也是实现和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三、“营改增”推行中所牵涉到的难题及解决思路
随着“营改增”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宏观视角看,“营改增”的推进必然会对现行的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不改变现行的税收制度,必然会引起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从微观视角看,某些行业企业实行“营改增”后所负担的税负加重也是一个值得分析讨论的问题。
(一)“营改增”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以及征管权限的变化
在当前实行的“分税制”下,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除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部分属于中央政府外,其他的税款由中央与地方75%和25%分成。据统计,2012年,营业税收入15 748亿万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 15.7%,营业税收入所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的比例约为 33.2%。
“营改增”全面完成后,当营业税合并入增值税后,增值税的税收占比很可能就上升至50%以上。因此,在“营改增”后,增值税扩大适用范围时,应采取措施适当控制所占的份额。为了降低增值税所占的份额,增值税需要“扩围降率”,但随之带来的减税效应,同时加上教育费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附属于增值税之上的税费收入减少,由此而造成的财政短缺该如何来填补?
为了暂时避开这个矛盾,在“营改增”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全部归属试点地区。但这项临时性规定毕竟只是权宜之计,面对“营改增”所带来的地方主体税种的变化,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我们须着眼于治本――重建地方主体税种和地方税制。
解决思路1:增加属于地税征管的直接税税种。
依照税法的发展规律,增加直接税税种不失为一种改善现有地方税收体系的好方法。在我国直接税所占比例低,以2013年为例,在全年税收总额110 497亿元中,间接税占了70%以上,而直接税只有25%左右,而对企业或居民所征收的另一些直接税种――财产税、遗产税、环保税等,则属于“空白”地带。由于缺乏直接税的现行税制体制和现实税收收入体系局面已经演化为阻碍现代税收功能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开征这些直接税有助于改善我国现行税制中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不均衡,有利于构建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现代税制体系和现代税收收入体系。
解决思路2:整合国税、地税两套系统,完善税收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被称为“分税制财政体制”,在这套体制下构建的财政体制,有国税、地税两个系统,虽然保障了中央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也增加了税收的征管成本,鉴于此,呼吁整合国、地税机构的声音一直没停过。而“营改增”后,地方财政收入将减少,地税机关被“边缘化”。笔者认为,可以借此改革契机,将国税、地税系统进行整合。从增值税入手,迈出国、地税机构合并的第一步,改变国、地两套税务机构并行的格局。由此,中央与地方直接的财政关系、行政关系都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应该尽早被纳入议事日程。
(二)关于一些行业在“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情况
由于营业税按营业额全额为计税依据,按行业设置不同税率,体现政府对特定行业的扶持和引导,而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税,从理论上来说是中性税,要求的税率档次相对较少,但由于各行业经营特点不同,可抵扣的范围不同,如果使用统一的税率,会导致部分行业的税负不平衡,所以在“营改增”试点中,又增加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在试点行业中,有形资产租赁服务业的税率为17%,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11%,其他试点行业的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由于营业税的最低税率为3%,所以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减税效果明显,但对一般纳税人来说,许多企业进项税额少,抵扣不足而导致税负增加,其中交通运输业和鉴证、咨询服务业受影响较大。所以,随着“营改增”改革的执行,必须做好税收负担的测算工作,制定合理的税率、抵扣范围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解决思路:全面实施增值税,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效应。
增值税的“中性”特征,即政府在筹集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而宽广的增值税税基,最好包含所有流通的商品和服务,是充分发挥增值税“中性效应”的前提。在我国的增值税纳税人中,有90%为小规模纳税人,不实行增值税的抵扣制度,其增值税按3%的征收率征收,有些甚至是以核代管的。同时我国增值税是以票管税,对用于增值税抵扣的发票要求很高,目前能够用于抵扣的发票主要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的完税凭证、购进免税农业产品开具或取得的抵扣凭证、购进废旧物资开具或取得的抵扣凭证和货物运输发票等,所以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仍然不完整。
各试点行业的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阶段和成本费用结构不同,也会造成改革初期不同企业税负的不同。如物流企业的成本中油费和过路桥费占半数以上,却不能抵扣;在鉴证咨询行业中,成本主要为房租、物业费、劳动力成本等,由于房地产行业目前还是交营业税,租金也是不能抵扣的,交通运输业中,购置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大,其中很大部分的企业在“营改增”前已经完成资产的更新改造,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
在“营改增”还没有全面完成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产业特点,少数服务行业实事求是地采取灵活处理的办法。比如过桥过路费,相关部门可以发一个税收规范性文件,拿普通发票当增值税发票抵扣。但是这些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容易在某个环节考虑不周,让纳税人有漏洞可钻。由于我国的“营改增”改革是世界上的特例,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下,唯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汲取经验,不断地修正、完善相关政策,使之形成一个合理、完整的系统。
四、结语
当然,在实施“营转增”过程中还会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企业税负公平合理,保证改革试点进一步平稳推进,我们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适时扩大“营改增”范围,如果“营改增”长时间地停滞于部分地区与行业,将会因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造成企业进项抵扣的不足而承担的税负增加,进而影响纳税人对“营改增”的积极性。
其次,在“营改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增值税系统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税率,改进抵扣机制,完善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制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增值税制度。
最后,要推进增值税的立法。对于我国的第一大税,在法律级次上,目前还仅是 《增值税暂行条例》这样的行政法规,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合。加快增值税的立法进程,有助于提高增值税在法律制度上的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增值税的调整职能。通过启动增值税的立法程序,还能督促“营改增”的加快推进,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内全面完成“营改增”。X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营改增”的功能定位与前行脉络[J].税务研究,2013,(7).
2.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释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12).
3.李俊英,苏建.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的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13,(2).
篇9
考试的建立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简称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从1991年开始实行的注册会计全国统一考试制度,199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已举办16次,13万多人取得全科合格的成绩。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都可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为境外专业人士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提供便利,更为在全球范围内吸引行业专业人才加入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整体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机制。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已在欧洲开设考场,于2007年1月26日至2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顺利举办。
历年考试情况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目前我国各类考试及格率最低、最难通过的资格考试之一。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数据,自1991年以来,我国每年考试平均单科合格率非常低,这也使注册会计师证书成为“含金量”最高的证书之一。
考试体系设置
考试科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
考试时间:9月14日14:00~17:00审计
9月15日9:00~11:30税法14:00~17:30会计
9月16日9:00~11:30经济法14:00~17:30财务成本管理
考试合格及证书:
现行的考试办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单科成绩有效期为5年。具体做法是: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在连续5年以内取得全部应考科目有效合格成绩者,可持成绩通知单或单科成绩合格证书,向参考地地方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换发全科合格证书申请,由地方考办集中上报全国考办审核批复后,地方考办再将全科合格证书发放给考生。
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平均通过率由1991年的近70%逐年降低,近年来一直维持率在10%上下。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门槛高
在财经业内,注册会计师的地位毋庸置疑。与持证人数高达1200万的会计人员相比,注册会计师人数寥寥无几,注册会计师成为爬上金字塔顶的极少数人群。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地位重要,行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成为考试设置高门槛的原因。
知识更新快
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会计、审计制度也在逐步与国际趋同。而各种经济政策调整包括经济法规的不断完善都被及时体现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
据统计,注册会计师考试仅《经济法》一门功课的新知识年更新比率就在30%左右,所有课程的总更新比率在20%左右。而且,涉及新知识的试题数量在当年的考试试题总量中有时占40%。在2004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已涉及国家2004年7月才出台的新法规。而2005年的《经济法》考试教材中会涉及2005年1月25日出台的新法规。
报考策略失误
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在5年内全部通过5门课程考试,超过5年期限,起始第一年的科目成绩作废。因为有了这个政策,每年报考几门课就有学问了。根据以往的数字显示,每年全科报考的大有人在,但真正能通过考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考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考试重点并合理的分配时间。同时准备考试的时间相对较短,考试教材厚度惊人,科目报多了容易 “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看什么也复习不好,但如果只报一门,考试每门平均过关率也就在10%上下,谁有100%的把握能过?
培训水平差异大
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官方机构、民间培训学校及大学中获取的咨询基本可以了解到,选择正规、培训水平较高的培训班对通过考试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不断发展,考生的需求不断增加,许许多多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其中确实有一些机构能给予考生充分、良好、有效的培训指导,但也不乏一些机构滥于充数,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忽略对考生的培养。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不可大意和盲目,应尽量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
注册会计师职业前景分析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世界性的热门职业,在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3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迅猛发展。
注册会计师考试,主要是面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财经后备人才,使之能够胜任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业务,以及专业性会计和管理咨询工作。同时也适合政府与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金融证券机构等领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目前,我国需要注册会计师约为35万人。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职场需求中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会计报表审计工作,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到盈利预测审核、内部控制审核、会计报表审阅、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等领域,服务对象已从最初的“三资”企业扩展到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企业。随着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以及所有权的多元化,出于对投资者和公众利益的保护,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人士,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进行审计,社会对高素质财经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注册会计师十分注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已成为各大企业和金融证券机构竞相争抢的对象,因此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类职业竞争异常激烈,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人才却千金难觅。在一项名为中国未来十年紧缺人才资源的调查中,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事务的会计人才更为抢手,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职业已经成为了人气较高的“金领一族”。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会计服务的跨国流动,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新挑战,对以知识化、信息化为核心的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培养和形成能够承担国际审计业务、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和注册会计师的人才队伍。目前国内会计师队伍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中还主要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而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则奇缺。加上国内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培训的层次也较低,使得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新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国内会计界已经逐渐掀起了新一轮的培训和认证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也使得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大家普遍认为,手握一张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才是能力和资历的体现。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总体就业前景相当不错,除了在审计所担任执业会计师外,通过会计师资格考证,又具备一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不少都在企业担任财务总监或主管,对于有志从事财会行业的人员来说,想要在职场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取不失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培训模式的转变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蓬勃发展为会计的教育培训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能使自己顺利通过考试,越来越多的考生会选择参加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考前辅导。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不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作为教育产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同时也作为传统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考生认可与接受。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中华会计网校无疑是业类的楷模。网校自2001年推出各类会计考试网上辅导以来,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及时而准确的网上答疑、完美的网络虚拟课堂,赢得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比其他培训机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习时间、地点上的随心所欲
远程教育可以使考生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完全突破了学习在时间、地点上的种种限制。考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很好地处理了工作、学习、生活三方面的矛盾,使自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避免了上面授辅导班的来回路途奔波之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进度上的随意安排
由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固定化、统一化的传统教育在教学进度上很难顾及个别人的学习特点,也不会因为某个考生的某个章节没有听懂就把整个课程重新再讲一遍,而远程教育的课件是事先做好了放在网上的,想学哪章,想学多久完全由考生自己掌握,熟悉的可以减少学时甚至不学,而自己较难理解的可以安排大量时间,完全不受任何的限制,对于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各地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师资,这些都制约着当地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而网络教育优势就是可以把全国的优秀师资汇集到一起,使各个地区的学员都能听到名师讲授的课程,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
充分的答疑时间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考生与老师之间及考生与考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解决考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答疑和老师的授课时间是混在一起的,答疑的时间多了,那么讲课的时间必然就少了,网络教学通过它特有的答疑工具,如:答疑板、论坛等工具将大家的提问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考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在短时间内得到细致的解答。同时可以查看别人所提到的问题,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交流范围扩大
传统教育由于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学员之间的交流范围往往局限于班中几十个同学,而远程教育则通过答疑板、论坛、聊天室等途径把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连接在一起,为大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
篇10
[关键字] 资产减值会计;差异;不足;对策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89
1 前言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以来都是会计讨论的热点。通过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源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研究与探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相关理论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是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本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其可回收金额进行正式估计,即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过后的净额与资产损失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并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低于账面价值,就其差额部分即潜在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
2.1 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方法: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资产减值的方法有备抵法和直接冲销法。我国目前采用备抵法更体现披露目的,具有体现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优点,但相对烦琐;而直接冲销法刚好与备抵法互补。
2.2 资产减值的会计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准则采用了多重标准,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资产,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于未来短期内将要收回的流动资产,可以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以使用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现行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出售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市价、公允价值或者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将会持续使用的长期资产。可以按可收回金额计量;对于将会出售的长期资产。可以采用销售净价、公允价值或可变现净值计量。
3 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3.1 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中采用了公允减值这一计量属性,因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交易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能较准确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因而按公允价值得出的信息对现在或未来的经济决策会更加可靠。
3.2 新准则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
新会计准则中就增加了关于商誉减值的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应每年必须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由于商誉不能单独存在和单独计算价值,所以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且规定企业应当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去。
3.3 新准则会计处理科目更加统一明确
旧的会计准则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发生减值时都记录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而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发生减值时分别记录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科目中,而在新准则中,无论是可转回资产还是不可转回资产发生减值时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个科目。因此,计入一个科目更为规范,显示了企业信息可理解性的要求。
新准则中将资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改变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旧准则中,流动资产发生资产减值时记入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发生,结转的是营业利润,这一部分与新准则一样都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4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能否转回问题
旧的准则要求,一旦影响减值的因素消失,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后,将资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转回资产,另一类则是不可转回资产,即在之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就不能再转回。
4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不足
4.1 新准则中资产转回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中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类不可转回资产,一旦计提了资产减值,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将不能转回。这项规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缩减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得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如果这类资产的减值一旦恢复,按新准则的规定,却不能及时转回,这时候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已经不相符,无法反应资产的真实情况。
4.2 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在账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将资产减值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虽然能够更好地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但是其明细科目太多,容易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混淆,如设置二级科目,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减值;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等,虽然在账务前期不会给账务人员造成太大困扰。但是,当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时,由于资产减值损失这个科目没有二级科目,所以只能都登记在显示不出差异的科目下,虽然最终的账实相符,但会计人员很难清楚的反应出来哪项资产发生了减值,不利于决策者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3 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信息不透明
新准则中采用了公允减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以透明的市场信息为基础,但对于不可观察信息,新准则对此并没有相对定的具体的规定;新准则中,对于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是按照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用外部的评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这个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
4.4 外部的监督力度与惩罚力度弱
资产减值问题也并非完全源于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部监督力度不够、行政处罚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从资产减值的外部审计环境上来看,我国的审计准则并不包括资产减值审计具体准则,注册会计师在实行行政监督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企业会计准则和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资产减值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一般都缺乏实际的依据。
5 针对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不足采取的举措
5.1 完善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对策建议
5.1.1 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增加披露报表的计提程序
细化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制定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规范,切实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对公允价值的划分应突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导地位。
5.1.2 适当地限制企业自由选择权
新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和方法多样性,而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灵活地选择计提的方法和计提比例。而这样的随意性往往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鉴于此,应当适当地限制企业的自由选择权。比如,在坏账准备计提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该明确规定,哪些行业、哪些所有制的、哪些规模的企业应使用何种计提方法,并对选择方法的依据进行详细地披露说明;此外,会计制度还应对会计估计或会计政策的变更等相关的选择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当资产减值转回的金额超过一定数量时,规定由注册会计师或资产评估师出具报告,这样既避免了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素质较低,又能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5.2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一个健全的价格和信息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才能完善健全相关市场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价值,使得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差。所以,为了保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我国应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信息价格市场系统,利用互联网,及时地公布相关资料的价格等资料,使得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有章可循,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3 加大外部的监督力度,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独立审计
5.3.1 建立并完善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建立并完善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强化相关经济主体的法律责任,除了改善外部法律环境以外,提高惩罚力度也是其必要环节,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对滥用资产减值政策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大力度的惩罚,甚至可以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法律保护。
5.3.2 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力度
要想加强企业资产减值处理的规范性,加强外部监督,是另一个必要途径。税务机关应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出台详细的税务规定,协调好新会计准则和税法关系;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的相关信息。
5.4 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企业应保留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表,新准则中将资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改变虽然能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却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恼,对其容易混淆。基于这一点,对其设置二级科目,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减值;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等。编制一张资产减值明细表,这样不仅解决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困惑,更能让会计人员将会计资料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来。
另外,在利润表中单独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注明计提和转回的原因、依据、标准等以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持续性影响。同时可以根据资料的重要性、减值比例的大小和相关标准对资产实行有差异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重要的减值准备,要求披露详尽、客观的信息,包括详细的叙述资产发生减值的现实环境或具体事件,减值计量的具体标准和依据,并在以后年度继续披露企业,为该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所做的努力和现实环境是否变化等,有关事件的发展情况等信息,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6 结论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部分解决了会计处理中资产减值问题,但由于资产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仅依赖准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素质、健全的市场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市场,以及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力度的加强等,才能更好地执行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规定,才能促使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更加规范。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促使其有效地实施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让资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甘振森.浅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信息[J].2012(7).
[2] 惠春凤.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新变化[J]. 财经纵横,2011(8).
[3] 杨红霞.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研究[J].会计之友,2010(11).
[4] 严丹.浅议资产减值准则[J].经济纵横,2012(4).
[5] 张媛.中小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6).
[6] 王琳,胡卉芳.资产减值准备辨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8(5).
[7] 艾健明,王孜.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2(1).